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缺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缺答案

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 ‎2017——2018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卷 说明: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浅析中国姓氏文化 ‎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龙、茶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那时是母系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由“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如“姬”“姜”等,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传说,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统治者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分封国的国名为氏。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到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表明贵族身份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 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姓的产生,从史书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 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顾炎武«日知录»)此后,中国的姓和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也无贵贱之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人的姓是在三皇五帝以前就有了的,据传说,姓氏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 B.氏族部落不仅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驯养和冒犯,还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 C.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贫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姓”的男女可以通婚,同“氏”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 D.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用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的方式来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贵族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法律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B.从晋国的狐毛、蛇平,汉代的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的豹皮公等人的古怪姓名中,我们清晰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C.古姓多与“女”字相关,甚至“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 D.在周朝初年,统治者为了达到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的目的,大规模的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分封国名为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作者认为,“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ʻ姓赵氏ʼ,于汉高祖则曰ʻ姓刘氏ʼ,是也。”‎ B.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这一说法,可以从«国语·晋语»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的记载中得到证明。‎ C.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已经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 D.西汉结束之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没有贵贱之别。‎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田园牧歌 袁省梅 二孬背了一捆草回来,媳妇喊他吃饭,他不吃,叫媳妇出来先把草铡了。 媳妇说,就不能等一会儿啊,我看你待这牛比待你爸还上心。 二孬说,赶紧把草铡了把牛喂上,陈老板来咧。 羊凹岭西沟荒了好多年了,没人承包。陈老板花了一点钱就跟村里签了三十年的合同,雇了二孬和媳妇管理沟地。沟里种着菜,还种着玉米、红薯、花生,沟边上崖畔上还有枣树核桃树。沟里活多,二孬两口子忙不过来时,陈老板就叫二孬雇人。陈老板说,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把这沟地种好,让这些瓜瓜果果长好。陈老板说,现在有这么一片地多金贵啊,花钱是小事,要把地利用好。 二孬听陈老板说得有情有理,就到村里唤了几个人来干活。干到半截,那几个人却撂下不干了,说太累了,说在工程队干一天活儿还挣八十块哩,你才给三十。 二孬没法子,给陈老板说了。陈老板二话没说就同意加钱。二孬看那几个人干得欢喜,心里就嘀咕开来,还是人家陈老板有肚量,不计较这地里活儿的轻重就给加钱。二孬心说,难怪人家不爱跟农民打交道,素质低,麻烦。 让二孬没想到的是,陈老板在沟边上盖了两间房一座凉亭,叫二孬和媳妇搬过来住,说沟里的活儿多了,住到沟里,省得来回跑。二孬高兴得逢人便说陈老板的义气和善心。 二孬不愧是干农活的把式,把沟里的瓜果蔬菜打理得一天一个样,该绿的绿,该红的红,郁郁葱葱,一片盎然。陈老板也比以前来得勤了。今天带张局长李厂长来,明天带王主席赵镇长来。来了,先带着人在沟里转悠一圈,指着沟里的瓜和菜说,都是上的农家肥,不打一滴农药不下一粒化肥。二孬在一旁给那些人摘菜摘瓜果,听着那些人说茄子长得好玉米穗子大,心里就灌了蜜糖般甜,手下就越发地快了。 ‎ 那些人看完,还要在凉亭下吃饭。那些人吃着二孬和媳妇端上来的嫩玉米热红薯煮花生,都说真好,说这才是生活,田园生活,美。那些人吃了喝了,还要带些回去。不用陈老板吩咐,二孬已把瓜果都摘好装好了。 沟里的瓜果蔬菜再多,也有断货的时候。陈老板带马局长吴科长来时,就悄悄吩咐二孬去市场买去。 二孬说,买来的跟咱这不一样。 陈老板说,你不说谁知道?拿到咱地里了就是咱地里长的。 前几天,陈老板给二孬一沓钱,要二孬买头牛回来。二孬不明白陈老板的意思,说咱这地高高低低的,牛使不上劲,还得买饲料喂养。 陈老板说买饲料没问题,你喂,我给你加工钱。 二孬就没话说了。二孬就牵回来一头黄牛。 二孬铡着草,问媳妇知道陈老板为啥买牛。 媳妇白了他一眼,叫他快点铡,说人家买个牛算啥,就是买个猴子耍,关你屁事。 二孬刚把牛喂饱,陈老板开车来了。嘀嘀呜呜,一下子来了三辆车。车上下来好些人,有男人,也有女人和孩子。沟里一下就热闹开了。那些人摘酸枣打核桃,还站在沟畔崖边摆着姿势照相摄像。 陈老板悄悄地吩咐二孬把牛擦洗干净,说今个来的马局长你知道不,咱县里的,还有他老婆孩子,一会儿他们要跟牛照相。陈老板说,养牛是马局长的老婆提出来的,说要有个牛这沟地才像个田园,才有个田园味。 二孬点了头,心说陈老板买牛原来是为了县上的马局长。县上的哪个马局长,二孬不清楚。 那伙人果然要跟牛照相。站在牛边拍,骑在牛背上拍。马局长也要骑在牛背上照相,肥胖的身子骑在牛背上,牛哞哞叫了好几声,惹得一帮人哈哈大笑,都叫马局长扮个牧童,田园牧歌,多好。有人折了截棍子给了马局长,肥嘟嘟的马局长就把棍子横在嘴边,做起了牧童吹笛状,一帮人又是一阵的哄笑。 二孬蹲在菜地摘菜,心里直担心牛。陈老板过来给了他一条白毛巾,叫二孬系在头上,牵上牛。那些人要跟二孬和牛照相。 没几天,陈老板又领几个人来沟里玩。同样的,摘了菜摘了瓜果,还要跟牛照相跟二孬照相。 ‎ 有一天,陈老板打电话叫二孬把牛刷洗干净,说一会儿有个重要人物来。二孬突然觉得很恼火,还有些委屈,两股气纠结着在心里滋滋搅腾。二孬叫媳妇回家,说不干了。媳妇不明白,说陈老板对咱这么好,给的工资也不低,咱还能把咱地里的庄稼管了,到哪找这么好的活儿? 二孬黑着眉眼不吭气。他知道媳妇说得没错,可那股火还在心里搅扰得他难受。二孬把头低在两腿间,想他们不是想跟牛耍吗?我就让牛睡不醒。这样想时,二孬得意地嘿嘿笑了,倏地站起来走了。 媳妇问他去哪儿?陈老板就要来了。二孬没理媳妇,向保健站奔去。 (略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二孬雇来帮忙干活的村里人嫌陈老板给的工钱太少而活太累,干到半截就撂下不干了。 ‎ 这表明村人精于算计,好逸恶劳。 B.来沟里参观的人都夸奖这里的瓜果蔬菜,称道田园生活之美,吃喝之后还带些果蔬回 去。这表明他们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C.二孬恼火、委屈,想不干了。他媳妇不解,数落了他一番。由此可见他媳妇是一个重 情重义、本分厚道、讲求实惠的人。 D.本文叙述二孬在陈老板承包的沟地里劳作的见闻感受,主线明晰;人物描写简练传神;‎ 语言通俗、浅近,富有乡土气息。‎ ‎5.陈老板在小说中起到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 6.小说以“田园牧歌”为题,有什么意图?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李贞)】《中国诗词大会》举办两季以来,可谓是难得的同时收获了收视率与好口碑的综艺节目。第一季首播时,收视率就达到了全国第四位。今年播出的第二季借助央视这一强势平台,又占据了春节黄金档的十余天强势档期,收视率更是飞速飙升。‎ 在微博上,不仅普通网友纷纷留言关注,一些知名“大V”‎ 也出言点评,《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点爆收视热点,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给荧屏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同时,这样的节目也给电视人带来深思与启迪:我们不该将宝贵荧屏资源供手让给那些粗俗无聊,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的“爆米花”节目,以博得些许廉价掌声,换取毫无意义的虚假收视。‎ 节目的火爆,带来的是各位参赛选手的人气高涨。勇夺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冠军的,是来自上海的“00后”高中女生武亦姝,她在节目中的淡定从容,“圈粉”无数,被网友们盛赞为“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而除了武亦姝这样的“才女型”选手成了新晋“网红”,许多参赛选手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腔热爱,与苦难不断斗争的毅力,也成为了媒体深度挖掘的对象。像白茹云、王海军这样选手的参赛,一方面让社会大众知道了诗词与普通人的生活并不遥远,另一方面也传递了温暖与感动。《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微信公众号上,也都发布了介绍节目中人气参赛选手的文章,获得了不错的阅读量。‎ 无论是网友们对节目的高评价,还是对参赛选手、嘉宾以及节目幕后的关注,实际上都反映出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了解欲望。事实上,在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之前,已经有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节目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创新形式、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地令传统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 另外,节目还使得不少观众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更是树立一种文化自信。网友“美好”表示,“期待全社会能由之激发起一种发自内心、出于真诚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崇”。网友“似水在流年”的体会则是,“全程看完,感受到中华文化是意象里的中国,是诗词大会的中国,这背后是全体黄皮肤的中国人!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和标识”。‎ ‎(摘编自2017年02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是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诗词大会》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是文化供给端少有的“老少皆宜”。‎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一热点与当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紧密相连,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摘编自2017年02月08日《湖南日报》)‎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出现的诗词,从《诗经》、楚辞到毛泽东诗词,时间跨越数千年,涵盖了先秦、两汉、魏晋、唐宋、明清到近现代整个中国诗歌史。竞赛题是央视请高校专家出的,题目所涉诗歌不是局限于唐诗宋词等中国诗词高峰期的作品,而是突出精品,选择普通观众熟悉的,日常吟诵得多的,能带来审美享受的主流作品。‎ ‎(摘编自2017年02月09日《长江日报》)‎ 材料四 近日,在央视一套、十套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下帷幕,节目的热播也掀起了新一轮学习古典诗词的风尚。‎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18~35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8.5%的受访青年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阅读或学习古典诗词,70.0%的受访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75.5%的受访青年认为社会应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 如何推动古典诗词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受访青年的建议有:与流行文化对接,找到当代人更易接受的传播方式(58.0%);在网络文化中植入古典诗词的成分,推动其普及(49.4%);提倡全民鉴赏古典诗词,降低传统文化的学习门槛(31.1%)等。‎ ‎(节选自《人民周刊》2016年第12期,有删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收视率超过第一季,再创历史新高,其成功根源在于利用央视这一平台和春节黄金档期。‎ B.在电视人眼中荧屏是一种资源,《中国诗词大会》使他们产生了思考,不能为追求收视率而任由劣质节目霸占荧屏。‎ C.武亦姝、白茹云和王海军均因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而被媒体深度挖掘,也都更进一步地引发了人们对诗词的认识。‎ D.作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改变了此前文化节目高高在上的姿态,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根据第一则材料,可看出《中国诗词大会》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其实质是反映了当前社会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期待和渴求。‎ B.第二则材料和第一则材料都不同程度地指出了《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原因,但第二则材料对原因分析则更为全面。‎ C.第三则材料概述了《中国诗词大会》所用竞赛题的来源和诗词选择标准,以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实际水平为明确导向。‎ D.第四则材料具有新闻调查的性质,作者使用了一系列数据表达观点,即大多数的受访者认为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 E.材料一和材料四都在叙述新闻事实时,提到了新闻背景,这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观点的来龙去脉。‎ ‎9.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形式的理解。(4分)‎ 一、 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骥,字尚德,束鹿人。长身伟干,便骑射,刚毅有胆,晓畅戎略。中永乐四年进士。为兵科给事中,使山西,奏免逋课二十余万。阿台、朵儿只伯数寇甘、凉,帝命骥往,许便宜行事。骥疾驱至军,大会诸将,问:“往时追敌,先退败军者谁?”佥曰:“都指挥安敬。”骥先承密旨戮敬,遂缚敬斩于辕门,并宣敕责都督蒋贵。诸将皆股慄。骥乃大阅将士,分兵画地,使各自防御,边境肃然。定更番法,兵得休息而转输亦省。   俄阿台复入寇。帝以任礼为平羌将军,蒋贵、赵安为副,骥督军。正统三年春偕诸将出塞以贵为前锋而自与任礼帅大军后继与贵约曰不捷无相见也贵击敌石城敌走兀鲁乃。贵帅轻骑二千五百人出镇夷,间道兼行,三日夜及之。擒左丞脱罗,斩首三百余,获金银印各一,驼马兵甲千计。寻召还,理部事。   十三年春复命骥总督军务,宫聚为平蛮将军,帅师十五万人南征。明年造舟济金沙江,蛮人栅西岸拒守。连下十余寨。诸蛮见大军皆震怖。而骥虑大军远涉,馈饷不继,亟谋引还。乃与蛮帅约,立石表,誓金沙江上,曰:“石烂江枯,尔乃得渡。”遂班师。   骥还,命总督南京机务。其冬,乞世券,与之。南畿军素偷惰。骥至,以所驭军法教之。景泰三年四月,赐敕解任,奉朝请。骥年七十余,跃马食肉,壮心如故。   久之,命骥仍兵部尚书,理部事,加号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光禄大夫,余如故。数月请老,又三年乃卒,年八十三。赠靖远侯,谥忠毅。‎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正统三年/春偕诸将出塞/以贵为前锋/而自与/任礼帅大军后继/与贵约曰/不捷无相见也/贵击敌/石城敌走兀鲁乃 B.正统三年春/偕诸将出塞/以贵为前锋/而自与任礼帅大军后继/与贵约曰/不捷/无相见也/贵击敌/石城敌走兀鲁乃 C.正统三年春/偕诸将出塞/以贵为前锋/而自与任礼帅大军后继/与贵约曰/不捷/无相见也/贵击敌石城/敌走兀鲁乃 D.正统三年/春偕诸将出塞/以贵为前锋/而自与任礼帅大军后/继与贵约曰/不捷/无相见也/贵击敌/石城敌走兀鲁乃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世券:也叫“铁券”。皇帝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 B.朝请:朝廷给予要害部门官员的优惠待遇。‎ C.兵部:中国古代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选用武官,掌管兵籍、军械、军令等。‎ D.请老:意为致仕,古代官吏向朝廷请求退休。‎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骥带兵军纪严明。奉命督查边务,先将败退的都指挥安敬斩首,又画地分配防守任务,边境肃然。‎ B.王骥督军有功。他亲率轻骑两千五百人从小路日夜兼程追击阿台,生擒左丞脱罗,斩首三百余,获驼马兵甲数以千计。‎ C.王骥能征善战。正统十三年南征,令敌军闻风丧胆。后来与蛮人首领在金沙江上盟誓约定,不允许蛮人渡过金沙江。‎ D.王骥仕途顺利。他擅长骑射,刚毅果断,他被委任兵科给事中后,历任多项职务,官至兵部尚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奏免逋课二十余万。阿台、朵儿只伯数寇甘、凉,帝命骥往,许便宜行事。‎ (2) 明年造舟济金沙江,蛮人栅西岸拒守。连下十余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早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 仙掌①月明孤影过,长门②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乡菰③米岸莓苔。‎ ‎【注】①仙掌:皇宫求仙时以铜铸人托盘承露的一种设施。②长门:汉代宫殿之名,这里指朝廷。③菰(gū):草本植物,果实可食用。‎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每到秋天,北方的严寒气候不再适合大雁生存,大雁便会飞往温暖的南方。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感怀时事,因以“早雁”为题。‎ B.“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以动衬静,写出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练的动态描写。‎ C.长门宫中,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显出境界之凄凉。‎ D.颈联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相传雁至衡阳而止,遇春雨回,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这寄寓着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E.尾联描写潇湘人烟稀少,以此来展现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是告诫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此处可以暂居。‎ ‎15.诗中的早雁是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的一句是“ ‎ ‎ 。”‎ ‎(2)《滕王阁序》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 , 。”‎ 两句,着力表现出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3)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游要达到的境界是“ , ‎ ‎ , 。” ‎ ‎(4)《逍遥游》中,以朝菌、蟪蛄作比喻,说明寿命短暂则见闻有限的两句是:“ , 。”‎ ‎(5)《陈情表》中表现作者家中人丁单薄、无人照料的句子是:“ ,‎ ‎ 。”‎ 一、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泛舟在美丽的漓江上,只见江水浩浩荡荡,两岸丛山叠峰,各具神态,令人目不交睫,身在其中,倍感奇趣横生。‎ ‎②比赛前,他踌躇满志地对队友说:“虽然面对的是个强大的对手,但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战胜他们。” ‎ ‎③古人有言,一傅众咻,终归无效,故欲成大器者,必寻住处,以便专而攻之,耳根清静,身无杂扰,心境澄澈,方能有所成就。‎ ‎④“应急车道”是专为交通救援或发生故障的车辆备用的。若被随意占用,一旦发生事故,施救人员就会陷入望尘莫及、爱莫能助的境地。‎ ‎⑤从历史上看,人类社会每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似乎都与技术变革息息相关。如今,正是新的技术革命爆发的前夜。‎ ‎⑥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她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我国在从出版大国迈向出版强国的过程中,读者期待更多的精品力作出现在书展上,让更多的人品味“书香中国”。‎ B.《咬文嚼字》执行主编表示,流行语评选要弘扬正能量,拒收“小鲜肉”“约吗”等热词的原因是它们不符合道德规范造成的。‎ C.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限制竞争和垄断行为,工商总局决定自2016年4月至10月在全国范围内集中整治公用企业限制竞争和垄断行为专项执法行动。‎ D.根据广东省防总的部署,广东省沿海渔排人员已全部上岸避险,各地按不低于20年一遇的防潮标准开展防御工作。‎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现在我介绍一下我们班的任课老师,他们都是从上届毕业班中直接蹲班下来的,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没有一个省油的灯。‎ B.我们家家教很严,自小令尊就让我读《三字经》《弟子规》,告诫我要规矩做人。‎ C.这次作文大赛不是当堂写作,你务必参加,大胆写稿,不妥之处我自会斧正。‎ D.“认识你自己”是一个很深奥的哲学命题,王教授理解深刻,能够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加以解释,讲得浅显易懂,我收获很大。‎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我们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翻阅成语大词典,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于是,① 。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还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圆润,于是,② 。唱歌既要唱声,又要唱情。于是,便产生了“声情并茂”这个成语。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这便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心里效果。从有关歌唱的成语里,我们可以证实 ③ 。‎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名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