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中语文 专题四 像山那样思考 文本19 神的一滴学案 苏教版必修1
文本19 神的一滴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体会作者对美丽风光的热爱和对人类破坏大自然的痛惜之情。3.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游弋( ) ②慵懒( ) ③虚掷( ) ④甬道( ) ⑤徜徉( ) ⑥黑魆魆( ) ⑦喧嚣( ) ⑧吞噬( ) ⑨涟漪( ) ⑩厮守( ) ⑪水漉漉( ) ⑫一泓( ) ⑬一瞥( ) ⑭引擎( ) 答案 ①yì ②yōnɡ ③zhì ④yǒnɡ ⑤chánɡ yánɡ ⑥xū ⑦xuān ⑧shì ⑨yī ⑩sī ⑪lù ⑫hónɡ ⑬piē ⑭qínɡ (2)多音字 ①塞 ②强 ③混 17 答案 ①sāi/sè/sài ②qiǎnɡ/qiánɡ/jiànɡ ③hùn/hún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 (2) 答案 (1)徜徉/赶趟/流淌 (2)缪斯/荒谬/杀戮 二、词语积累 1.理解运用 (1)情有可原: (2)黑魆魆: (3)涟漪: 答案 (1)按照情理,对出现的某种情况有可以原谅的地方。(2)形容黑暗。(3)细小的波纹。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当人们知道了事情的经过,都觉得老李之所以那么做是情有可原的。( ) (2)是褒是贬众口不一也是情有可原,毕竟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其对孔子形象的定位。( ) 答案 (1)√ (2)√ 2.辨词填空 (1)吞噬·吞没 吞噬:吞食。 吞没:把公共的或代管的财物据为己有;淹没。 ①研究人员称,最近发生的巨大太阳爆发可能________20个像地球那样大的行星。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太阳已接近其11年活动周期的高峰期,因此,人们将会看到更多太阳活动。 ②星系________现象是一个较小的星系与类似银河系的较大星系融合在一起的现象,虽然这一过程中恒星较分散,有时会在嗜食盛宴之后残留一些“面包屑”。 答案 ①吞没 ②吞噬 (2)震耳欲聋·振聋发聩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震耳欲聋”没有这个比喻义。 ①梁启超对于解放思想的认识,不但在百年前的中国可谓凤毛麟角,就是在当代中国也可属________之声。 ②印度尼西亚东北部苏拉威西省的罗肯火山7日喷发,向空中喷出岩浆和火山灰,并发出________的巨响。 答案 ①振聋发聩 ②震耳欲聋 三、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 17 (1)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湖边的树木宛若睫毛一样,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 (2)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鸟儿歌唱? (3)这恶魔似的铁马,那震耳欲聋的机器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混浊了,正是它,把瓦尔登湖岸上的树木和风景吞噬了。 (4)每天他们至少有一次机会与庄严、纯洁的瓦尔登湖相遇。对它,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有人建议过,这湖可以称为“神的一滴”。 2.课外名句——梭罗《瓦尔登湖》 (1)最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贫穷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过自得其乐的生活,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一般。 (2)所谓的听天由命,是一种得到证实的绝望。 (3)为什么一桶水放时间长了会变臭,而水冻成冰以后就能永远保持甘美呢?哲人说,这就如同情感和理智的区别。 (4)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5)时间决定你会在生命中遇见谁,你的心决定你想要谁出现在你的生命里,而你的行为决定最后谁能留下。 一、作者简介 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义者,有无政府主义倾向,曾任土地勘测员。 作品有政论《论公民的不服从义务》(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抗命》《公民不服从论》)(1849)、《没有规则的生活》(1863),游记《瓦尔登湖》《马萨诸塞自然史》《康科德及梅里马克河畔一周》《缅因森林》等。写有许多政论,反对美国与墨西哥的战争,一生支持废奴运动,他到处演讲倡导废奴,并抨击逃亡奴隶法。其思想深受爱默生影响,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一流的散文集,被称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其文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性,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而《瓦尔登湖》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是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 二、背景展示 17 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正处于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初始阶段。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脚步,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蓬勃发展的工业和商业造成了社会大众当时普遍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占绝对主导地位。同时,也刺激着人们对财富和金钱的无限追逐,人们都在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而整日忙碌着。聚敛财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唯一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不顾一切。人们疯狂、贪婪、过度地拉取、霸占有限的自然资源,开垦荒地的同时,大面积的森林也随之消失,大机器的轰鸣声随处可闻,而鸟儿的歌声却很难寻觅。梭罗是超现实主义的中心人物之一。超现实主义强调直觉作用,对纯朴的农村生活、丰富深邃的大自然、荒无人烟的旷野丛林一往情深。梭罗为了体验人在大自然中的生活,便独自到瓦尔登湖畔结庐定居。梭罗的最终目的不在生活本身,而是旨在启发读者对一切问题(包括教会和美国宪法在内)进行重新评价。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生活了两年,回来后写了《瓦尔登湖》一书。《神的一滴》是其中的一部分。 对《瓦尔登湖》的评价: 《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瓦尔登湖》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此书毫不晦涩,澄澈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 ——徐迟(中国著名诗人、《瓦尔登湖》译者) 《瓦尔登湖》的五种读法:①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②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③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④作为一部文学名著;⑤作为一本神圣的书。 ——哈丁(梭罗研究的专家) 1845年7月4日,梭罗独自一人手持一柄斧头,跑到距离自己生活地康科德镇两英里远的瓦尔登湖,亲手建造了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在那里,他独立劳作,自食其力,过着物质生活极为简朴而精神生活异常富有的隐居生活。他把周围的景物和自身的感受记录下来,写成了一本书——《瓦尔登湖》。课文《神的一滴》即选自梭罗的《瓦尔登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那个最美、最有表情的瓦尔登湖。 根据图示,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本文分为三部分,试概括二、三部分的大意,填在图中横线处(①②)。 (2)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请根据文本填在图中横线处(③④)。 神的一滴③ ④ 答案 (1)①湖的往日和现状 ②湖的坚忍和顽强 (2)③保护自然环境 ④守卫精神家园 17 1.如何理解第1段“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湖边的树木宛若睫毛一样,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 答: 答案 (1)“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这一句是全文的一个提要和总结。“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把瓦尔登湖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2)“天性”指人的自然本性。梭罗认为,长期以来,人的自然本性为日益复杂的社会所压抑,为日益膨胀的欲望所遮蔽。而瓦尔登湖就像一面镜子,使人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真实的天性。(3)作者以脸面作比,通过设喻,将湖人格化。用“眼睛”比喻“湖”,用“睫毛”比喻“树木”,用“眉毛”比喻“群山和山崖”,生动形象,既写出了瓦尔登湖清澈、明亮、纯洁的特征,引起了读者无限美好的想象,又表达了作者对瓦尔登湖独特的喜爱之情。 2.阅读课文第2段,写出下列句子的含意。 (1)湖岸边的山太峻峭,山上的树木又太高,所以从西端望下来,这里像一个圆形剧场,水上可以演出山林舞台剧。 答: 答案 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从西端高处看瓦尔登湖,它的样子如同一个圆形剧场,四周的山林风物倒影在清澈的湖水中,因时而异,如同戏剧上演。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瓦尔登湖的形状和它四周被山林环绕、风物倒映水中、随时变化的特点。 (2)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因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 答: 答案 ①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瓦尔登湖的喜爱。②作者体验到了这种与金钱无关的富有,这种富有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可以挥霍但不觉得虚空的富有。人生最大的幸福并不是拥有巨大的财富,重要的是心灵的充实和自由。 (3)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鸟儿歌唱? 答: 答案 ①这一句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森林被砍伐,鸟儿失去了生活处所,无法歌唱;人也是这样,作者失去了自然,文思也会枯竭。②文中蕴含着悲伤和无奈,写出了作者对自然被人为破坏的痛心。 3.第3段中,为什么说“这是和恒河之水一样圣洁的水”? 答: 17 答案 恒河位于印度,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圣河,他们相信以圣洁的恒河之水沐身可以去除污秽、消灾祈福和净化灵魂。以“恒河之水”作比,足见作者对瓦尔登湖的热爱与崇敬。 4.第4段中,如何理解“它仍然顽强地生存着,还是我在青春时代所见的湖水——它虽然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 答: 答案 (1)此句语词简约,却意味隽永,咏叹了瓦尔登湖的宁静与永恒,与之相比,俗世人生显得短暂、易变而虚幻。(2)“虽然”指出了瓦尔登湖所受破坏之大。作者慨叹它“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是说它在现实文明的粗暴蹂躏中保持着自己的纯洁,在社会变化中一直以年轻、富有活力的面貌出现。 5.第6段中,梭罗为什么会说“对它,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 答: 答案 梭罗认为,瓦尔登湖对工业文明所侵蚀污染的灵魂具有无上的洁净作用。这实际上已经将瓦尔登湖在现代生活中的灵魂荡涤效果再次上升到无比崇高的地位。 6.文章的结尾为什么把瓦尔登湖称为“神的一滴”? 答: 答案 (1)从形状方面来看,湖的形状与神的眼泪相似。(2)从文章内容来看,首先,作者认为“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其次,瓦尔登湖给了“我”无尽的享受。再次,瓦尔登湖尽管遭受到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但依然“永远年轻”。最后,瓦尔登湖能净化人的心灵。瓦尔登湖的美丽、坚忍、顽强、作用的巨大是凡间事物所无法比拟的。(3)从情感方面来看,神的眼泪是为世人而流的,是客观的,是重生和轮回;而人的眼泪是为自己流的,是自私和虚伪的。从而写出了瓦尔登湖的美丽、圣洁,表达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人类要善待自然、珍爱自然的主题。此外,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美丽风光的热爱和对人类破坏大自然的痛惜之情。 7.用“神的一滴”作文章的标题有何好处? 答: 答案 (1)“神的一滴”是摘自原文中的话,而原文中的话又是对“大海是神的一滴眼泪”的化用。标题出色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其充满了浓郁的抒情色彩。(2)“神的一滴”紧扣描写对象瓦尔登湖“庄严、纯洁”的特点,能很好地表现瓦尔登湖淳朴、自然的原生态美。(3)“神的一滴”是对瓦尔登湖的歌颂,抒发了作者对瓦尔登湖的赞美之情,表现出瓦尔登湖在作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瓦尔登湖是作者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和创作激情产生的源泉。 8.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请简述本文在景物描写方面的写作特色。 答: 17 答案 (1)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湖比作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说它是“大地的眼睛”。说湖边的树木宛若“睫毛一样”,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山崖”是湖的“浓密突出的眉毛”。这些比喻形象细致地描摹出湖畔景物的生动情态。(2)善于变换取景镜头,运用远景、近景、动景、静景、全景、特写等不同方式,多角度地展现了瓦尔登湖的丰富多彩和旖旎迷人。本文写景之所以非常自然、逼真、传神,在于作者并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出于对自然的热爱。 有人认为,面对迅猛的经济浪潮,可以选择像梭罗一样,在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里自耕自食,以亲身实践启发人们简化生活,回归自然;有人认为,不能像梭罗一样,而应该勇敢地投入现代文明中,努力促使社会向前发展。对此你怎么看? 答: 答案 (观点一)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正值工业化崛起阶段,市场经济的强大势头导致“拜物教”的盛行。在这个时候,梭罗作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自觉选择过简朴的生活,通过对自然万物的仔细观察,启发人们摆脱物欲的枷锁,探索内心的世界,过一种更为合理的返璞归真的生活,无疑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壮举。 (观点二)梭罗的举动虽然值得敬仰,但不能模仿,如果人人都过只满足基本需要的生活,那么全社会的经济怎么发展?从经济学角度讲,富有阶层能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况且,物质文明的发展毕竟也有利于精神文明的发展。所以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梭罗的这一举动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不可能在全民范围推广。当然,我们虽然不能像梭罗一样生活,但可以像梭罗一样思考,因为作为不可重复的生命个体,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将自己的生命意义向纵深方向推进的责任,梭罗在这个方面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运用比喻、比拟写景 17 作者把湖比作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说它是“大地的眼睛”。把湖边的树木比作是“睫毛一样”的镶边,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湖的“浓密突出的眉毛”。这些比喻形象细致地描摹出湖畔景物的生动情态。此外,作者还把瓦尔登湖拟人化,如“它永远年轻,我还可以站在那儿,看到一只飞燕坦然掠下,从水面衔走一条小虫,正和从前一样。今天晚上,这感情又来袭击我了,仿佛二十多年来我并没有每天都和它在一起厮守一样”。“年轻”写出了瓦尔登湖重新焕发的生命力,“厮守”写出了作者对瓦尔登湖的依恋之情。 技巧点拨 (1)比喻 比喻有两个作用:一是用来说明事理,它可以化不知为已知,变深奥为浅显,使人认识事物;二是用来描绘事物,它可以变平淡为生动,使人产生联想,受到感染。写景不仅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将景物写“活”。“活”的景物才有生气,才能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运用比喻是达到这一效果的重要手段。大凡优美的写景文章,无不是精心写好比喻句的。写好比喻句,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要形似,以实喻实。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来相比。如“篷帐/是草原的花朵/羊阵/像起舞的天鹅”(张志民《雨后草原》)。 第二,要神似,以实喻虚。用实在的事物来喻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物。如“我的花朵——理想/我的果实——信仰/甚至我的每一片叶子——青春/都注入了一个最壮丽的元素——人民!”(雷抒雁《啊,我的镰刀,我的铁锤》) 第三,要异质,用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相比,切忌性质相同。如“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小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碧野《天山景物记》)。“野花”与“织锦”“彩霞”“长虹”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2)比拟 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此处我们仅讲拟人。拟人就是把适用于人的动词、形容词、代词、称谓用于物,使物具有人的动作、行为、品质、情感和身份;有的是直接同物说话。用拟人来写景,有利于调动想象,增加文章的生动性,抒发强烈的情感。如“杜鹃早已零落,芍药正在竞芳。湖石根下,曲径两旁,一丛丛,一球球,丹红的,绛紫的,米黄的,雪白的,都在笑靥迎人。你捧在手里,你会觉得她战战兢兢,似乎不胜娇羞”(于敏《西湖即景》)。用拟人手法写盛开的芍药,不但体态婀娜多姿,而且笑貌如临目前。再如“暗夜将尽,每一棵树都踮起脚来遥望着东方,企盼着晨曦。果然不久,红光满面的太阳出来了,它愉快地拥吻着每一个树梢,它的笑是金色的”(黄药眠《祖国山川颂》)。拟人的写法赋予事物以生命力,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迁移运用 请选择一个景物,用比喻或拟人的手法写一段文字,不少于120字。 答: 17 答案 (示例)寒风一吹,几片雪花落下。哦,冬天来了!你看,那些雪花多么美丽!它们像几只翩翩起舞的白蝶,在空中尽情飞舞;它们像一朵朵盛开的白花,美丽娇艳,使我无法忘记;还有的像羽毛轻柔舒适;还有的像柳絮,像星星……它们又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嘻嘻哈哈地从空中跳下来,用自己的白色为冬天添一些情趣,为人们添一些欢乐,为小朋友们添一些天真。 一、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因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 运用示例 “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因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梭罗崇尚的自然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因而他笔下的自然令人身心愉悦,是一曲飘荡着无拘无束的心灵牧歌。与质朴的自然观相呼应,梭罗运用朴素的语言,保持了文章的柔嫩和新鲜。 二、课外素材 约伯·科恩:我们拒绝工业发展, 我们需要原始美丽 20世纪中期,全球经济大发展,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市进行了一次市长竞选。一个22岁的小伙子也站在了竞选人群中。在竞选演讲的时候,这名小伙子没有阐述他的任何政治路线。他说:“我要讲个故事给大家听,这是从我祖父手中传下来的家族秘密。我祖父年轻的时候,种了很多果树,也养了很多蜜蜂。祖父榨取蜂蜜卖钱,小发了一笔。那年的冬天,没有了花开,蜂蜜又被我祖父提取得差不多了,许多蜜蜂就都饿死了。我的祖父很伤心。在第二年的开春之前,饥饿和死亡仍然笼罩着蜂群。我的祖父没办法,只能用白糖掺水放在蜂箱里,以养活这些饥饿的蜜蜂。第二年,祖父发现蜂蜜没有了以前的醇香,而是掺杂了白糖的味道。我要说的是,蜜蜂是美丽的小精灵,我们没有必要为了一时的利益而让这些精灵受伤甚至是死去,到时候即使我们努力挽救,可能也会让这美丽变了味,失去原来独有的清香和美丽。我们的城市也是,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原始美丽的阿姆斯特丹,而不是变质的。所以,我代表阿姆斯特丹说我们拒绝工业发展,我们需要原始美丽。” 听众中爆发出一片掌声。这名22岁的小伙子后来成了阿姆斯特丹乃至全荷兰最年轻的市长。他的名字叫约伯·科恩。今天去荷兰的游客,依旧可以在阿姆斯特丹的港口处看到市民自发为他塑起的雕像。雕像的下面有行字——我们拒绝工业发展,我们需要原始美丽。 选材感言 17 人类社会需要发展,所以对自然的利用无可厚非,但利用自然应该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曾经写道:自己要在自然中汲取生命的精华,社会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原始美丽的环境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瓦尔登湖的遥想 刘晓娟 这是一池清澈的湖水,水中的一草一木一鱼一石甚至是蓝天云彩的微影浮动,都可尽收眼底;这是一方宁静的宝地,鸟鸣嘤嘤、松风阵阵,尽在耳畔。阳光的明媚和煦,世外的宁静淡然,召唤着渴望远离尘嚣的亨利·戴维·梭罗,于是他借来一把斧头,来到了这里,瓦尔登湖畔。 瓦尔登湖的风景是卑微的,虽然很美,却并不壮观宏伟,甚至在地图上找不到它的标记。不常来游玩的人,不住在岸边的人未必能被它吸引住,可是它深邃澄澈远离尘嚣。梭罗就在它的岸边用斧头伐木造自己的房子,独居林中,方圆一英里之内没有任何邻居。就这样每天出去打水、生火、做饭、种豆、阅读、倾听,孤独生活了920天。温暖的黄昏,他常常坐在船里吹笛,看着鲈鱼在周围游来游去,仿佛笛声已将它们迷住。月光映照在罗纹条状的湖底,湖底零星散落着林木碎片,深更半夜,月色皎洁, 梭罗坐在船里,一连钓了好几个小时的鱼,成群的银色小鱼在月光下尾巴一扫一扫,给水面撩起阵阵涟漪。泛舟湖上,听着猫头鹰和狐狸的小夜曲及一些不知名的鸟儿的吟唱,这些对于梭罗来说弥足珍贵。他说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自然中,黎明来临,自然透过宽宽的窗户,凝视着室内,神态安详,心满意足。在这个湖光潋滟的湖畔,他细心观察体验,看到了人类最原始的生存状态,体会了一餐一饮的艰辛。 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并不能被视为隐士生涯,他的宁静不是一潭死水,不是独善其身,他是在探索人生。在《瓦尔登湖》结束语中他说:如果一个人按照梦中指引的方向勇往直前,过他想过的日子,那他就会获得平时意想不到的成功。生活越简单,宇宙法则就越不复杂,孤独不成其为孤独,贫困不成其为贫困,软弱不成其为软弱。由此可见他对人生异样而深刻的感悟。梭罗很自然地让我想起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他的生活理想是落英缤纷、良田美池、阡陌交通而又鸡犬相闻的桃花源,其间没有战争,没有黑暗,一片和谐安乐,看似陶潜在逃离社会,然文字中流淌的实则是一种大胆的斥责和无畏的反抗,一种深沉的人生追问。 17 不论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有多大,二者在人生的探寻上似乎是血脉相通的。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描绘了一个具有清晰统治原则和丰富管理手段的理想之国;托马斯·莫尔假托神秘旅行家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讲述了一个没有贫穷,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花草树木令人心旷神怡,一切财产共有的乌托邦;当然还有詹姆斯·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中描写的一个在中国西南部深山中的乐园,一片充满和平、安宁与幸福的人间乐土——香格里拉……太多太多的遐想。桃花源最终无迹可寻,理想之国也不过是幻想,乌托邦本身的含义就是乌有之邦,香格里拉意为心中的日月……如何看得见?而唯有梭罗勇敢地拿起斧头来到瓦尔登湖畔,亲自去探索人生,体会生活,他是我们未来的引擎人,是寂寞的高歌者。 但寂寞不是保守,不是隐退,不是与世隔绝;寂寞是脱离复杂而廉价人际关系的沉思,是心与心默契的对话。他以选择宁静的方式选择瓦尔登湖,选择远离尘嚣的恬静,选择春日湖畔的那份好心情。他在湖边,在林中,在瓦尔登澄明的月光下,从容不迫地生活,聆听生活的教诲和真谛!(有改动) 读后启悟 作者“遥想”瓦尔登湖,渲染它的澄澈宁静,表达了对勇于远离尘嚣、甘受孤独、拥抱自然,并从中思索人生、洞悉人生真谛的行为的赞美之情。 文章旨在提醒现代人反思现状——我们远离自然,生活在喧嚣和匆忙之中,很难静下心来思考人生。我们虽不能像梭罗一样隐居,但一定不能不静下心来思考。 1.[名句]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大意]当(dànɡ):恰当。知:明白事理。这几句的大意是话说得恰当,这是明白事理;不说话时也很恰当,这也是明白事理。一个人是否明理,不在于说不说话,话说得多或少,而在于言语是否得当,是否恰到好处。说话时正是该说的时候,且说得恰如其分,这是明理;沉默时恰好是不应该说的时候,这也是明理。这几句可用于说明言谈必须得当。 2.[名句]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荀子·富国》 [大意]足国:使国家丰足。裕民:使人民富裕。臧(cánɡ):通“藏”。其余:富余的财物。这几句的大意是使国家繁荣富足的方法,是节约用度,使人民富裕起来,并善于积蓄富余的财物。富国必先富民,这固然是重要的,但人民富裕了之后,还要注意引导他们勤俭节约、积蓄储备,这样才能增加社会财富,使国家繁荣昌盛。本名句可供阐述节约、积贮的重要性时引用。 3.[名句]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大意]饶乐:富裕安乐。这两句的大意是劳累辛苦的事就争先去做,致富致乐的事就让给别人。这是荀子提倡的修身之道,可用于说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道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名句]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荀子·修身》 17 [大意]以是为是,以非为非,这叫做聪明;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这便是愚蠢。这几句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含有很深刻的寓意。在一般人看来,有谁不是以是为是,以非为非呢?但在实际生活中,以是为非、以非为是的人太多了。那种指鹿为马的人,那种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人,那种信口雌黄、胡说八道的人,无不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尽管他们这样做总会找出种种借口,但历史最终证明了他们是最愚蠢的。这几句说明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说明人的聪明与愚昧取决于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zhì),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因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hè)着它们。 B.现在,湖底的树干,古老的独木舟,黑魆(yōu)魆的四周的林木,都没有了,村民本来是连这个湖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的,如今却想到用一根管子来把这些湖水引到村中洗碗洗碟(dié)子了。 C.然而,它仍然顽强地生存着,还是我在青春时代所见的湖水——它虽然有那么多的涟(lián)漪(yī),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 D.对它,就算只有一憋(piē),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qínɡ)上的油腻了。有人建议过,这湖可以称为“神的一滴”。 答案 C 解析 A项“霍”读huò。B项“魆”读xū。D项憋—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甲]1917年,我和哥哥经宁波返回家乡(浙江余姚),我们坐的船从上海起航,为了占住舱位,我们下午五点钟左右就上了船。水果小贩们成群结队地提了香蕉、苹果和梨上船叫卖。哥哥要买部分腐败的水果,因为价格比较便宜。[乙]“不行,”我说,“买水果的钱固然省了,看医生的钱却多了。” 第二天天亮时,船在宁波靠岸了,码头上的喧嚷声振聋发聩。[丙]七、八个脚夫一拥上船拼命地抢夺行李。一个不留神,你的东西就会不翼而飞。我和哥哥好不容易在人丛中挤下跳板,紧紧地盯着脚夫们,唯恐他们提了我们的行李溜之大吉。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航 B.固然 C.振聋发聩 D.不翼而飞 答案 C 17 解析 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应改为“震耳欲聋”。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答案 C 解析 句中的顿号应删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年纪轻一点的时候,就在那儿消磨了好些光阴,像和风一样地在湖上漂浮。 B.有些山凹中,葡萄藤爬过了湖边的树,盘成一弯凉亭,可以在下面惬意地通过。 C.可是,我自从离开这洒满古典生态阳光的湖岸之后,伐木人竟大砍大伐起来了。 D.每天他们至少有一次机会与庄严、纯洁的瓦尔登湖相遇。 答案 D 解析 A项主语残缺,可在句首加上主语“我”。B项成分残缺,最后一个句子缺少主语,可加上“船只”一词。C项语序不当,“自从”应放在“我”之前。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吃力地爬上山顶,我选择一个可以俯瞰四周的制高点坐下,________________鄱阳湖跃然眼前! ①那时候,只可见自己头顶上云雾腾腾,那感觉要比黄山有趣吧 ②因为没有云,还可以看见对面绝壁的上面,倒悬着一些极小的红花 ③远眺山峰东面犹如斧劈,几乎垂直而下 ④慢慢欣赏脚下红黄相间的斑斓图画 ⑤庐山的云,要在迷蒙细雨的天气才能看到 A.①②④⑤③ B.①④⑤③② C.④①③②⑤ D.④②⑤①③ 答案 D 解析 语句排序遵循一个逻辑原则,即“先言其物而后可言也”,比如②中首次提到“云”,那么才有后文对“云”的描述,所以⑤①应紧跟在②后;横线前有“吃力”“坐下”,可知后文应是劳累之后的放松,“慢慢欣赏”符合语境。据排除法,应选D。 6.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并将之整合成一个单句。 ①美国国会图书馆把《瓦尔登湖》列入“塑造读者人生的25部首选经典”之中。 ②美国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梭罗于1854年写出并出版了《瓦尔登湖》这本书。 ③《瓦尔登湖》记录了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时的观察、体验和思考。 ④这本书是在瓦尔登湖畔的一间小木屋里写的。 ⑤《瓦尔登湖》被誉为“美国人的圣经”。 17 答: 答案 美国著名作家和思想家梭罗于1854年在瓦尔登湖畔的一间小木屋里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思考写成了被誉为“美国人的圣经”,并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入“塑造读者人生的25部首选经典”之中的《瓦尔登湖》。 解析 本题考查句式变换。重组成一个单句,要注意只保留一个主干句,提取材料的其他主要信息加以整合概括,化为主干句的定语、状语、补语等。 二、课内阅读强化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7~10题。 虽然伐木人已经把湖岸这一段和那一段的树木先后砍光了,爱尔兰人也已经在那儿建造了他们的陋室,铁路线已经侵入了它的边境,冰藏商人已经豪取过它的冰,然而,它仍然顽强地生存着,还是我在青春时代所见的湖水——它虽然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它永远年轻,我还可以站在那儿,看到一只飞燕坦然掠下,从水面衔走一条小虫,正和从前一样。今天晚上,这感情又来袭击我了,仿佛二十多年来我并没有每天都和它在一起厮守一样,——啊,这是瓦尔登湖,还是我许多年之前发现的那个充满着神秘和活力的林中湖泊。这儿,去年冬天被砍伐了一片森林,而另一片林子已经拔地而起,在湖边蓬勃华丽地生长着。还是同样水漉漉的欢乐,内在的喜悦,创造者的喜悦,是的,这可能就是我的喜悦。 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没有一丝一毫的虚伪!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愈来愈深化,愈来愈清澈,并把它传给了康科德河。我从康科德河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样的倒影,我几乎要惊呼:瓦尔登湖,是你吗?! 这不是我的梦, 用于装饰一行诗; 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 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 我是它的圆石岸, 飘拂而过的风; 在我掌中的一握, 是它的水,它的沙, 而它的最深邃僻隐处 高高躺在我的思想中。 火车从来不停下来欣赏湖光山色,然而我想,那些司机和那些买了月票的旅客,常看到它,他们多少是会留心这些风景的。每天他们至少有一次机会与庄严、纯洁的瓦尔登湖相遇。对它,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有人建议过,这湖可以称为“神的一滴”。 17 7.“啊,这是瓦尔登湖,还是我许多年之前发现的那个充满着神秘和活力的林中湖泊”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瓦尔登湖在经历文明入侵之后依然庄严、纯洁,作者非常兴奋。 8.“在他的思想中愈来愈深化,愈来愈清澈,并把它传给了康科德河”中的“它”指什么?请根据文意简答。 答: 答案 它是指瓦尔登湖的深邃、纯洁。 9.文中说司机的一瞥“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答案 表达了作者对现代生产方式以至文明的虚伪的厌恶,由此突出瓦尔登湖的庄严、纯洁。 10.“有人建议过,这湖可以称为‘神的一滴’。”从文意看,原因是什么? 答: 答案 瓦尔登湖几经破坏,它本身却没有变化,景色依然庄严、纯洁。因此说“这湖可以称为‘神的一滴’”。 三、课外阅读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骆驼刺 陈忠实 ①在沉沉夜幕中,列车进入柴达木。已是满天星斗,我浑然没有察觉,就已经置身于地理课本上用沙点标示着的这片大戈壁了。热闹变成一种奢侈,万家灯火遥不可及。 ②早晨起来,睁开眼睛就感受到裹入柴达木巨大的无边无沿的苍茫与苍凉之中了。上边是蓝天和白云,天的蓝让人萌生一种喜欢,飘荡的白云令人无限遐思;下边是一望无际的沙砾,没有遮掩也没有骚扰,没有一缕响声和一丝动静。天地间便平静到如同死亡了一般,唯有寂静。 ③无论把眼光投向哪里,火车刚刚驶过的来处和正在奔去的前方,车轮下路轨所枕伏的一绺直到目力所及的远处,灰青色的、灰白色的沙砾无穷无尽。沙漠的颜色变化着,一会儿是望不透的青灰色,一会儿又转换成灰白色的了,无论怎么变幻,依然是构成主旋律的单调。在这无边无沿、无法望尽的灰白色的沙的世界里,看不见一只飞翔的鸟儿,甚至连一只小虫都不存在。在感受宽阔、浩瀚、博大、雄奇的深层,柴达木投射给人心理的苍茫和苍凉同样是切实的、刻骨铭心的。偌大的火车在柴达木的腹地上奔驰,恰如一只节状的油蜈蚣在缓缓地蠕动,总是让人产生没有指望走出去的疑虑。 17 ④生命在这荒漠里呈现出异常简单的景象。沙漠的颜色所营造的单调令人生畏,整个世界简单到只剩下两种绿色植物:骆驼刺和芨芨草。一株一株的骆驼刺,形似球状,零零散散地撒落在沙砾上,没有簇聚,单株单个,据地自生。看不到印象中的森林和草地上那种或互相拥挤、互相缠绕的复杂,或勾肩搭背、倚杆爬高的姿势,或交头接耳、唾沫相溅的喧哗。干旱和寒冷的严酷,使一切绿色生命望而却步,只有骆驼刺以最简单的形式生存下来,形成柴达木的唯一点缀。 ⑤骆驼刺,短而又细的枝,针状的叶,无媚无娇,仅仅只是一个绿色的生命体。骆驼刺,开一种细小到几乎看不出的花,和孕育它的沙地一样的颜色,也应是花中最不起眼的色彩了。然而它的功能却于任何花毫不逊色,授粉,结籽,在沉静的等待中迎接雨水,便发芽了。 ⑥远处是昆仑山,寸绿不见,如铁打钢铸似的摆成一道屏障。白如棉絮的云团,在或高耸或低缓的峰巅和峰谷间缠绵。 ⑦一条泥浆似的河出现了。名曰饮马河,再恰切不过的好名字,却使人感到徒具虚名。赭红色的水,几乎看不见流动,细小到无法与河的概念联系起来,充其量只算得小河沟罢了。然而毕竟有水,便是理直气壮的河了。有水,不管赭红色也罢,浑如泥浆也罢,就能孕育繁衍出绿色的生命,各色水草,就围绕着水的走向蓬勃起来,蜿蜒出荒漠戈壁上一道惹人眼热的绿色。自然,拥挤和缠绕、簇聚和绣集、勾肩搭背和攀爬倚仗便如任何草地一样发生了,不可避免地形成了。然而,在苍茫而又苍凉的柴达木,饮马河毕竟流出来这一缕生动和一缕活泼,一缕让人遏止不住想要拥抱的俗世绿色。 ⑧毕竟使人难忘的还是骆驼刺。在柴达木,在毫不留情地虐杀一切绿色生命的干旱、暴风和严寒里,只有骆驼刺存活下来了。骆驼刺接受了严酷,承受了严酷,适应了严酷,保持而且繁衍着庞大的家庭,便可骄傲于所有的严酷,成为点缀和相伴柴达木的唯一秀色。(选自《陈忠实文集》) 1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骆驼刺的?请简要概括。 答: 答案 (1)形状:外形如球,枝叶细小。(2)颜色:如沙地一样。(3)生存方式:单株生长。(4)生命力:顽强坚忍。 解析 解答该题,重点抓住文中对骆驼刺的描写的语句进行总结概括即可,如抓住“一株一株的骆驼刺,形似球状,零零散散地撒落在沙砾上”“骆驼刺,短而又细的枝,针状的叶”“和孕育它的沙地一样的颜色”“单株单个,据地自生”“干旱和寒冷的严酷,使一切绿色生命望而却步,只有骆驼刺以最简单的形式生存下来,形成柴达木的唯一点缀”等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12.请简析文章第③段在内容表达方面的作用。 答: 答案 (1)写出了柴达木的单调、苍茫和苍凉的特点,突出了环境的严酷(恶劣);(2)为骆驼刺的出现提供背景;(3)衬托出骆驼刺坚忍顽强的生命力。 17 解析 分析作品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首先要看该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本文第③段写到的是火车经过柴达木腹地的情景,主要表现了沙漠荒凉冷落的景象。然后就要考虑这样的内容与文章要写的骆驼刺有什么关系,分析出来即可得到答案。通过阅读可知,这样荒凉的沙漠正是骆驼刺生长的地方,这样的环境为骆驼刺的形象起到了反衬作用。 13.赏析文章第⑥段的艺术特色。 答: 答案 “寸绿不见”为夸张手法,“如铁打钢铸似的摆成一道屏障”“白如棉絮的云团”运用了比喻手法,“缠绵”则是运用了拟人手法。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冷硬与柔软两种对立的形象组合在一起,点染出环境的奇异色彩。 解析 赏析段落的艺术特色,可以从该段内容运用的表现手法等角度考虑,其中“如铁打钢铸似的摆成一道屏障”“白如棉絮的云团”运用了比喻手法,“缠绵”则是运用了拟人手法,然后再考虑该段的表达效果,这样表述,“将冷硬与柔软两种对立的形象组合在一起,点染出环境的奇异色彩”,从而得出答案。 1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答: 答案 (1)骆驼刺在恶劣的环境中存活下来,礼赞生命的顽强坚忍;(2)骆驼刺傲视严酷,生生不息,体现了生命的尊严;(3)骆驼刺成为点缀和相伴柴达木的唯一秀色,绽放生命之美;(4)骆驼刺的形象启示人们在逆境中活出风采。 解析 探究“毕竟使人难忘的还是骆驼刺”一句的意蕴,应当考虑“为什么骆驼刺使人难忘”,也就是要探究骆驼刺的内在品质与精神,根据原文“在柴达木,在毫不留情地虐杀一切绿色生命的干旱、暴风和严寒里,只有骆驼刺存活下来了。骆驼刺接受了严酷,承受了严酷,适应了严酷,保持而且繁衍着庞大的家庭,便可骄傲于所有的严酷,成为点缀和相伴柴达木的唯一秀色”分析概括即可,如概括出骆驼刺顽强坚忍、生生不息,体现了生命的尊严,成为点缀和相伴柴达木的唯一秀色,绽放生命之美即可。还可以由骆驼刺联想到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意在启示人们在逆境中活出风采。言之成理即可。 1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