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君之大题精做君2017年高考语文(第03期)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试题君之大题精做君2017年高考语文(第03期)

www.ks5u.com 传记类 ‎5年20考 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理解 B ‎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⑵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⑶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D ‎⑴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⑵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⑶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4.探究 F ‎⑴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⑵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⑶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考查内容:纵观近几年高考试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在选材上以传记类为主,兼顾其他,如新闻类、科普类。‎ 新闻类 ‎5年5考 科普类 ‎5年7考 考查形式:几年来,实用类文本阅读在命题上,一直保持着很强的稳定性,比如课标卷一直是4道题,客观题1道,主观题3道,分值为25分。‎ 调查报告类 ‎5年0考 考查趋势:2017年新考纲对实用类文本阅读有了重大调整,如课标卷由选考题改为必考题,题型设置也由4道改为3道,少了一道主观题,分值为14分。此外,在选材上也不排除变动的几率,比如近几年都没有涉及的回忆录、调查报告等,都有可能成为考查文体。‎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 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 ‎ ‎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 ‎ ‎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 ‎ ‎ ‎ 一、【2017届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三上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汤一介:中国哲学问题的思考者 汤一介于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汤用彤则是哲学大家,父亲嘱咐他的两句话“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是家风。‎ 汤一介爱书,有一些书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多少年后,汤一介这样回忆道:“在我读了《绞刑架下的报告》后,似乎精神境界有一个升华,可以说我有了一个信念,我应做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在这几十年的生活中,在各种运动中我整过别人,别人也整过我,犯了不少错误,对这些我都自责过,反省过。但我在内心里,那种伏契克式的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情感仍然影响着我。人不应没有理想,人不能不热爱生活。”‎ ‎1949年前,汤一介学习哲学,除了家学的影响之外,更多的是想去寻找真理、探讨人生的意义。19岁时汤一介曾经写出了《论善》、《论死》、《论人为什么活着》等几篇文章,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观点,显露了作为哲学家的才华。1951年自北大哲学系毕业后,汤一介便留校任教,为北大哲学系资深教授。‎ 汤一介的学生、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1985年上了汤先生第一堂课,汤先生给他讲授魏晋玄学,讲课给王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博也成为众多弟子中陪伴汤先生走完最后一段路程的学生。‎ ‎“先生刚毅木讷,温而厉。”因工作原因,王博与汤一介多有接触,在王博眼中,汤先生学术研究上可以用“严厉”来形容,一丝不苟,十分严谨,表达学术观点非常直白,待人接物非常温和,不管谁有需求,汤先生总是尽力满足。‎ ‎2012年汤一介获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中将他描述为:“汤一介先生力主思想对话,引领风气之先,传承中国学脉,执掌《儒藏》编修。他所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重启了传统文化热潮;他所主张的普遍和谐、中国解释学和新轴心时代,激活了融通中西的世界之中国;他所撰述的《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儒学史》,弥伦群言而精研一理,为中国思想的当代价值立言辩德。”‎ 汤先生曾获得很多美誉,哲学巨匠、儒学泰斗、国学大师等等。对此,他同已故学者季羡林一样,坚辞拒绝。按常规理解,人们认为这是学者的谦虚谨慎使然,继而非要把这一顶顶大帽子强加于他。事实却证明,汤先生说的是真心话。在汤先生看来,不仅他不是大师,这个时代也没有大师。他在《汤一介传》中说得很清楚:“我说现在没有大师,是因为还没有一个思想体系被普遍接受,还没有出过一本影响世界的划时代著作。”他认为,20世纪后半叶的学术氛围不够自由,把思想禁锢在一个框框里边是不能产生划时代的著作的。‎ 汤先生在病中仍不忘文化复兴。今年6月19日,抱病在身的汤一介还出席了十卷本的《汤一介集》发布会,“我想继续再写文章,讲我自己的感受,讲我对人类社会的理解,讲我对天人关系的理解。作为一个哲学家或哲学工作者,最主要的特点是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供大家参考,而解决问题则需要靠大家一起努力。我应该继续努力把我想的问题提出供大家讨论,这样才不负作为一个学者、一个教师的责任。”‎ ‎(选自“人民网”,2014年9月10日)‎ 相关链接 ‎①“汤一介为人谦逊,对人随和。他继承了中国传统道德,宽厚诚信,不怕艰苦。生命中经历的那些坎坷挫折自不待言,但他始终以宽容心对待所有的人和事,始终认真扎实地治学。而在学术上,他高屋建瓴。此前我国只有《道藏》、《释藏》,并无《儒藏》。而汤先生意识到这一点,便组织编纂,耗费毕生精力。身体力行把中华文化传播到国外,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并了解中国文化。”(北大教授彭燕韩)‎ ‎②“汤先生不喜欢让人称他为大师,我们叫他大先生,是因为他让我们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他引领我们‘回家’。”(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 ‎ ‎③“汤一介先生是用生命做事的人,他的贡献不在于自己做了什么,而在于开风气之先,引领学术旗帜。”(《儒藏》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魏常海) ‎ ‎④“汤先生是一位有国际视野和前瞻性的学者,不但对中国思想研究深入,更对西方文化有着包容和理解之心,是个现代的开放的有思想的谦虚的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奥地利籍教授、汤一介奥地利籍学生雷立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 A.材料记述了汤一介的家学影响、人生理想、学术成就、性格特点和不同人对汤一介的评价,展现了一位著名哲学家的学者本色。‎ B.汤一介的父亲汤用彤是哲学大家,“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是他家的家风。这说明家风的影响对汤一介日后成为著名哲学家至关重要。‎ C.在学生王博眼中,汤先生在学术研究上非常严厉,一丝不苟,表达学术观点非常直白,但他在待人接物上非常温和,表明汤一介在性格上有矛盾之处。‎ D.汤一介为人谦逊,对人随和,是因为他继承了中国的传统道德,深受道家思想影响,上善若水,宽厚诚信,不怕艰苦。‎ E.汤一介认为没有建立被普遍接收的思想体系,没有出过影响世界的划时代著作,就不能称其为大师,见解独到,引人深思。‎ ‎(2)“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是汤家的家风,请结合材料谈谈“责”在汤一介的身上体现在哪些方面?‎ ‎ ‎ ‎ ‎ ‎(3)引用学生、同事的言论,对刻画汤一介形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 ‎ ‎ ‎ ‎(4)汤一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主要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 ‎ ‎ 二、【2017届江西南昌二中高三上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丁西林:君子不器 丁西林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同时又是出色的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8部独幕剧、9部多幕剧,其独幕剧的创作堪称典范。他出现在中国现代喜剧的肇始期,初试戏剧之笔,就表现出了一种艺术上的成熟,显出“凤毛麟角一般的可贵”。‎ ‎1914年负笈英国入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1919年获理科硕士学位。学成归国后,受聘入北京大学任教,先后任物理学教授兼任理预科主任。后多次被选为物理系主任,他极力延聘优秀人才,使物理系一时人才济济,称为一时之盛。他大力提倡实验工作,以树立理论与实验结合的优良学风。他讲授物理课,首倡采用中文编写讲义,并从事整理和订正物理学名词术语的中文译法,以利于国人吸收西方科学。他在北京大学任教近十年间,成绩卓著,深受学生尊敬,培养了不少学有专长的人才。‎ ‎1927年丁西林出任设于上海的物理研究所所长。白手起家,经费很少,所需各种器材、设备和书刊均必须从国外购进。他毫无惧色,精心规划,刻苦经营,至抗战前,已建立一批实验室和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并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他任所长期间,坚持艰苦奋斗,锐意创新,功绩斐然,深得中研院长蔡元培先生的器重和所内人员的尊敬。‎ 丁西林自幼喜爱文艺,留英期间阅读了大量欧洲名著。归国后业余从事戏剧创作,成为“五四”以来有影响的剧作家之一。作于1923年的处女作《一只马蜂》主旨在于批判守旧思想、宣扬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但和当时流行的注重作品的社会意义的“问题剧”不同的是,它没有常见的阶级矛盾的双方、水火不容的敌我,而是以一种轻松、幽默、含蓄的风格表现主题,让人物在一连串的反话与谎话中表现自己,使剧情变得轻松活泼。丁西林对人物的态度也较温和,他用一种既嘲弄但又不乏爱护的态度描写每一个人,表现出一种温和轻松的幽默品格。‎ 作为常年从事研究并取得重大成绩的科学家,丁西林的观察力、分析力、判断力都不可能不为自然科学所要求的理性逻辑所渗透。而用这套思维去观察、思考、表现出来的生活,自然也具有一种别样的色彩。 ‎ 物理学对研究者的观察能力的培养使丁西林在从事戏剧创作时形成了优越的“喜剧审美定势”。正是这种发现与挖掘能力,使丁西林像牛顿由“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样从“找房子”“偷烟”“赔花瓶钱”这些生活中人们司空见惯的“近乎无事之事”中捕捉到喜剧的因子,并对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刻画。作为以严密逻辑推理为基本工作要素的科学家,他对逻辑关系的掌握是熟练的,而当作为一位戏剧作家,他便在作品中自如玩弄与破坏着生活中正常的承接与因果,从而使偶然性出现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被自然化解,产生独特的喜剧效果。‎ 丁西林认为喜剧是一种理性的感受,必须经过思考,必须有味儿。喜剧的笑也不同于闹剧的哄堂、捧腹,而是“会心的微笑”。丁西林一般不采用通常意义上的夸张,更不求助于外加的笑料。他的独幕喜剧大都情节单纯,人物不多,也没有大的矛盾,但能把握住剧中的喜剧性“种子”,形成核心情节。在剧情展开上,也是波澜起伏,妙趣横生,有鲜明的层次和节奏。他很重视喜剧的结尾艺术,每每在全剧矛盾冲突已经结束之后,又出人意料地添上一笔,进一步强化喜剧效果。他的语言,幽默俏皮,挥洒自如,毫无斧凿痕迹。‎ 建国后,丁西林先后担任文化部副部长、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多种职务。在繁忙工作的间隙,对于戏剧的创作与发展仍做出坚持不懈的探索,创作出多部话剧、舞剧、新编戏曲等。他的独幕喜剧久演不衰,北京人艺多次把他的《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搬上舞台。‎ ‎1974年4月4日,丁西林因心脏病猝发,不幸去世。他在独幕剧创作上的突出成就为中国现代话剧史留下了宝贵的一页。‎ 相关链接:‎ ‎①丁西林在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话剧史,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中国现代话剧是以悲剧为主体的,他是为数不多的喜剧作家之一;中国现代话剧的主要代表作大多是多幕剧而他却执着于独幕剧创作的艺术实验。(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②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学者,丁西林通常面对的是抽象宏观的物质世界、超越人类之上的自然界的根本规律,因而培养了客观冷静的处世态度,不仅可以微笑着面对生活,而且怀纳的悲悯远大于愤激。在黑暗中能看到光亮,在不可笑中发现可笑,让可笑变得更可笑。(郑以然《行走在物理与戏剧之间》)‎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丁西林是物理学家又是剧作家,他的戏剧成就高于物理成就;一生共创作了8部独幕剧,9部多幕剧,独幕剧的成就高于多幕剧。‎ B.任职北京大学时,他倡导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学风,首倡用中文编写教义,白手起家,建立了一批实验室和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 C.丁西林善于捕捉喜剧因子,自由驾驭生活正常的承接与因果,使一些偶然出现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自然化解,使喜剧效果独特。‎ D.丁西林在归国后从事戏剧创作,成为“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剧作家,他的《一只马蜂》《压迫》等独幕剧久演不衰。‎ E.丁西林认为喜剧的笑应该是“会心的微笑”,他的戏剧虽无大的矛盾,但能把握喜剧性的“种子”,形成核心情节,突出喜剧性。‎ ‎(2)为什么说丁西林在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话剧史,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结合文本进行概括。‎ ‎ ‎ ‎ ‎ ‎(3)丁西林在戏剧创作上有所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 ‎ ‎ ‎ ‎(4)“君子不器”是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般,只有一定的用途。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一谈你对“君子不器”的理解和认识。‎ ‎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代史学大家朱希祖的痛与梦 ‎(1)朱希祖1919年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代理主任,教授中国文学史。“五四”前后的北大,“卯字号”的诸位名教授,可谓北大的台柱子。所谓“卯字号”,就是几个属兔的大师级人物,两只“大兔子”是陈独秀和朱希祖。四只“小兔子”分别是胡适、刘半农、刘文典以及林公铎。其实,陈独秀和朱希祖是两只“中兔”,还有一只“老兔”蔡元培。‎ ‎(2)“中兔”朱希祖似乎有点瞧不上“小兔”胡适。胡适初进北大,还是末学新进,对朱希祖很尊重,朱希祖的藏书中有很多是海内孤本、秘本,胡适就经常到朱家来看看藏书,谈谈版本,请教学问。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一出版,引来叫好声一片,胡适在序言中特别感谢了朱希祖,而朱希祖似乎并不领情,说此书写得肤浅,还肯定地说,胡适既不懂佛学,也不懂宋明理学,他这本《中国哲学史大纲》是写不下去的。当然,朱希祖这番话是说给很亲密的朋友听的。但另一位章门弟子黄侃就不同了,在中央大学的课堂上,黄侃公开讽刺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只有上半部,没有下半部:“昔日谢灵运为秘书监,今日胡适可谓著作监矣。”学生不解,问何意。黄侃回答:”监者,太监也。太监,下部没有了。”引得学生大笑不止。后来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勉强出了中册,下册果然无疾而终。但这个小插曲,并不影响两人的交情。‎ ‎(3)对于学者来说,爱书、读书、购书、藏书、著书,是其生命中非常重要的生活内容。“不与人物接,不为山海游。终生伏几案,天地一书囚。”这首带有自嘲意味的自题,可谓朱希祖为书而奔走一生的写照。‎ ‎(4)在内忧外患的年代,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在朱希祖那一代学人的头上。藏书的命运和人的命运一样,几经颠沛流离,在飘摇的旅途不知何处可安身。自从1935年开始,朱希祖为他的藏书免遭兵燹而忧心奔走,寻觅安稳的、理想的藏书之所。从朱元曙《郦亭藏书的艰辛与悲凉》一文可知朱希祖为藏书东奔西走的情形:“9月16日开始运书至徽州,暂存徽州师范学校。19日,先生返回南京处理事务,途中遭遇轰炸。20日,连夜抵宣城,督运书籍。10月2日,运书完毕,先生返回徽州。时上海战事,日趋危急,先生恐徽州亦被波及,乃决计迁屯溪,并由水路运书前往,存三门呈洪宅。后,先生又觉不妥,乃于18日至隆阜,与学生戴伯瑚商议,最后决定将书藏于戴震藏书楼,托戴伯瑚保管。”从朱元曙的记录来看,我们仿佛看到朱希祖先生冒着敌寇的飞机轰炸,风尘仆仆地穿行于皖南山区,忧心如焚地看护在路上的书籍,多次转移,直到认为绝对安全为止。‎ ‎(5)1934年8月13日,朱希祖看报纸得知,日本陆军省军务局长永田铁山在陆军省被刺死,他在日记中写道:“永田为稳健派中心人物,激进派恨之入骨,故有是难。日本军人不服从命令,不守法纪,亦为中日将来之大祸,而吾国华北风云恐又将为彼激进派所掀动矣。”后来局势的发展,正如朱希祖日记中的预料。‎ ‎(6)正是在中日战争的阴云下,朱希祖朱偰父子,开始对南京六朝陵墓进行调查。为何要调查六朝古墓?“杜外人之觊觎,扬先哲之耿光”。维系着中国文化的六朝遗迹、石刻等,却湮没在荒草之中,无人问津。“爱国之情”加上“亡国之痛”,促使朱希祖、朱偰父子挑起调查六朝古墓的大梁。‎ ‎(7)抗战爆发,避地巴山,客居重庆,这是朱希祖生命中的最后时光。日寇对重庆实施了野蛮的轰炸,严重危及学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940年5月28日,朱希祖日记六:“上午8时至国史馆筹备会办公,9时半回考选委员会,半途有空袭警报,10时半放紧急警报。敌机九十八架,分三次来袭,北碚、池溪口轰炸最烈,复旦大学在北碚,其教务长孙寒冰死焉,平民死伤二百余人……”这样的日子,是抗战时期客居重庆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缩影。‎ ‎(8)1944年7月5日,朱希祖病逝于上海医学院附属医院,享年六十有六。一代史学家朱希祖遽归道山,“及身未见中原定”,他没有支撑到山河重光、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9)朱希祖的丧事“极一时之哀荣”。蒋介石特颁“渊衷硕学”的挽词。各界赠送挽联三百余幅,学界名流及官员出席者三百余人,这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实属罕见。国民政府颁发《褒扬朱逖先先生令》,赞其“生平专研历史,旁搜远绍,考证精勤。著述流传,成就甚伟”。‎ ‎(节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朱希祖(1879—1944):字逖先,生于晚清,留学日本。作为历史学家,朱希祖在担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期间,制定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史学课程体系,使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②“九·一八”事变后,尝恨民族败类在东北、华北、南京组织伪政权,又愤于日寇沿袭金人封张邦昌、刘豫故技,因而勾稽两宋史料,撰《伪楚录辑补》六卷、《伪齐录校补》四卷、《伪齐国志长编》十六卷,揭发敌人奸谋,揭汉奸秽迹,以昭国人,以明学以致用之旨。‎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面对在新文化运动中声名鹊起的胡适,朱希祖却并不看好他,并对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给予严厉批评。‎ B.“终生伏几案,天地一书囚”‎ 既表明朱希祖一生酷爱读书、藏书,又隐隐透露读书、藏书带给他的痛苦。‎ C.在内忧外患的战争年代里,朱希祖为他的藏书四处奔波和操劳,最终为国家保存了一脉书香。‎ D.六朝遗迹、石刻等湮没在荒草之中,无人问津,这促使朱希祖父子开始对南京六朝陵墓进行调查。‎ E.朱希祖因病逝世,抱憾而终,他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肯定,他对我国史学研究有较大影响。‎ ‎(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朱希祖这一人物形象。‎ ‎ ‎ ‎ ‎ ‎(3)文章标题是“一代史学大家朱希祖的痛与梦”,结合文本分析朱希祖的“痛”与“梦”分别是什么。‎ ‎ ‎ ‎ ‎ ‎(4)朱希祖把历史研究放在深刻的社会背景下,“以明学以致用之旨”,让历史研究为社会现实服务,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 ‎ ‎ ‎ ‎【真题试做】‎ ‎【答案】‎ ‎(1)DA (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③他认为自己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3)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 ‎(4)“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 表现: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 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解析】‎ ‎(1)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考生应重点分析选项内容与文章内容的吻合度。C项“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理解错误;E项“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判断错误;B项前半句“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对,后半句“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错,原文是“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才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名师点睛】本题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主旨错误,也有细节错误。解答此类题的方法:通读全文,关注细节。‎ ‎(2)这是一道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题目,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找对答题区间,从中筛选出对答案有帮助的信息,然后要概括要点,尽量使用文中词语。本题中注意两点:一是“1985”的时间限制,必须是发生在1985年的事,包括作品发表与获奖。二是陈忠实的“标志”,包括陈忠实的作品特色与个人风格等。‎ ‎【名师点睛】答题步骤:先泛读,了解文章大意、结构,圈出关键词、句;再审题,确定范围、角度、要求;然后精读,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最后加工,按题目要求整合信息。 ‎ ‎(3)本题考查重要语句的含意。答题时首先要弄清楚“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的含义,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材料加以佐证。理解句子含意要回归文本,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主旨等来理解。‎ ‎【名师点睛】借助相关链接,巧妙进行转换。‎ ‎(4)本题为文本探究题。一是探究“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的关系”,二是探究这种关系“在文本中的表现”。第一问要理解“剥离”“寻找”的文本意思,传主写作的过程中“寻找”是一种浅层次的累积,到了一定程度才会蜕变,才想要“剥离”。第二问“哪些”可以从多角度思考,可以理解为文学营养、时代精神、典型性格、自身成就等方面,重点是阐述剥离什么与寻找什么的关系。答案可以百花齐放,但是一定要以文本为基础,既要有观点,更要有分析。‎ ‎【名师点睛】探究题题型开放,但观点必须紧扣文本要求,并与现实结合起来。做这类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要遵循“容易论证”的原则。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 ‎ ‎【模拟狂做】‎ 一、【答案】‎ ‎(1)AE(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 ‎(2)①对学术研究的责任。汤一介先生在学术研究上可以用严厉来形容,一丝不苟,表达学术观点非常直白。②对中国文化的责任。汤一介先生引领风气之先,传承中国学脉,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重启了传统文化热潮。他的主张激活了融通中西的世界之中国。他的一些著述,为中国思想的当代价值立言辩德。在病中仍不忘文化复兴,继续努力,把想的问题提出供大家讨论,不辜负作为一个学者,一个教师的责任。③对后学的责任。传承中国文化,让后学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根。‎ ‎(3)①让人物形象更丰满。侧面表现传主谦逊随和、视野开阔、学贯中西等形象。②丰富文章内容。从不同角度多处引用,使人物更真实可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③深化主旨。不同的人物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汤一介的赞赏之情,进而表达了作者对汤一介的敬仰之情。‎ ‎(4)①有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情感。在读了《绞刑架下的报告》后,似乎精神境界有一个升华,有了一个信念——应做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②一丝不苟的学术态度。学术研究可以用严厉来形容,高屋建瓴,开风气之先,引领学术。③有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拥有作为一个学者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责任感,传承中国学脉,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重启了传统文化热潮。用著述为中国思想的当代价值立言辩德。身体力行把中华文化传播到国外,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并了解中国文化。④有国际视野和前瞻性。不但对中国思想研究深入,更对西方文化有着包容和理解之心,激活了融通中西的世界之中国。⑤谦虚谨慎,对学术的追求没有止境。‎ ‎【解析】‎ ‎(1)此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可根据对传记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分析选项是否符合原文内容。B项,文中并没有明显体现出家风对汤一介成为著名哲学家的至关重要性。C项,“性格上有矛盾之处”分析有误;D项,原因“他继承了中国的传统道德,深受道家思想影响,上善若水,宽厚诚信,不怕艰苦”属于无中生有。‎ 易错警示 解答思路:首先要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例如选项B于文无据,选项D属于无中生有。‎ ‎(2)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文本中找到答题区间,锁定5—8段,提取关键词句,“汤先生学术研究上可以用‘严厉’‎ 来形容,一丝不苟,十分严谨,表达学术观点非常直白”“汤一介先生力主思想对话,引领风气之先,传承中国学脉,执掌《儒藏》编修。他所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重启了传统文化热潮;他所主张的普遍和谐、中国解释学和新轴心时代,激活了融通中西的世界之中国;他所撰述的《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儒学史》,弥伦群言而精研一理,为中国思想的当代价值立言辩德。”“汤先生在病中仍不忘文化复兴”再提炼概括。‎ 技巧点拨 解答此类题目要遵循: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3)此题考查对引用在文本中的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联系引用的作用,文章在末尾的链接部分引用学生、同事的言论,从不同角度多处引用,使人物更真实可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同时深化主旨。不同的人物从不同角度表达对汤一介的赞赏之情,进而表达作者对汤一介的敬仰之情。侧面表现传主谦逊随和、视野开阔、学贯中西等形象。‎ ‎【名师点睛】引用的作用:1.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强感染力。2.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可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3.可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4.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具体答题时要结合引用的基本作用和文章内容组织答案。‎ ‎(4)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和探究人物精神的能力。思考时,要先从文本中找到能体现传主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的答题区域,然后筛选出来分条概括作答。如“读了《绞刑架下的报告》后,似乎精神境界有一个升华……有了一个信念,我应做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学术研究上可以用‘严厉’来形容”“传承中国学脉……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重启了传统文化热潮……为中国思想的当代价值立言辩德”“对中国思想研究深入,更对西方文化有着包容和理解之心”“在病中仍不忘文化复兴”“不喜欢让人称他为大师”“用生命做事”,依据这些语句再提炼概括答案即可。‎ 解题思路 ‎1.读原文,明大意。考生要速读传记,勾画体现传主人生轨迹的典型事件和生活细节;把握由传主的人生轨迹所体现出的精神品质与性格特点;找到作者的观点,或提炼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初步感知传记的语言特色和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进而了解写作意图。‎ ‎2.‎ 读题干,明要求。研究题干,把握答题重点;审清题意,明确答题方向。如试题要求分析手法作用,就需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回答。如试题要求把握传主形象,就应该从事件、人物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同时也可从作者的议论性描述、从引用他人对其评价、从过渡转折句等方面概括。考点思路明确了,答题就有了保证。‎ ‎3.定语境,选信息。一般答案都能在文章中找到现成依据。做多项选择题时,我们要将试题中的信息还原为文中的信息,和原文作者的思想观点两相比较,寻求差异进行作答。做简答题时,要根据试题要求,从原文信息段中找出信息句,然后整合概括作答。‎ 二、【答案】‎ ‎(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 ‎(2)①从人物身份上看,丁西林是物理学家,从事戏剧创作是业余身份;②从作品上看,艺术上成熟,与流行的社会“问题剧”不同,风格轻松、幽默、含蓄;③从后世影响上看,他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喜剧作家之一,执着于独幕剧创作的艺术实验,在中国话剧史上意义独特。‎ ‎ (3)①从平常小事中发现与挖掘喜剧因子,刻画深入细致;②通过破坏生活中正常的承接与因果,产生独特的喜剧效果;③对人物态度有着科学客观冷静的处世态度,悲悯大于愤激,具有独特的幽默品格。(或答: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丁西林自幼喜爱文艺。②留英期间阅读了大量欧洲名著,给他的创作打下了基础。③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学者,他有客观冷静的处世态度,微笑面对生活,具有悲悯的情怀,能够从生活中发现笑点。④对于戏剧的创作与发展进行坚持不懈的探索。)‎ ‎(4)“君子不器”是指君子要有多方面的用途或技能。①丁西林是一位物理学家,从事科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人才,成绩卓著;②他也是一位戏剧创作者,创作了大量经典作品,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留下了宝贵的一页。③从丁西林的身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人其实可以同时在不同的领域有所突破,有所成就,我们不要仅仅局限在一个领域,更不要束缚自己,要大胆突破,融汇贯通,相信我们也能成为“不器”的“君子”。‎ ‎【解析】‎ ‎(1)A项“他的戏剧成就高于物理成就”不妥,原文并没有比较这二者的成就;B项“白手起家,建立一批实验室和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不是在任职北京大学时;D项“最有影响的剧作家”不当,原文是说“有影响的剧作家之一”。‎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题关键词“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话剧史,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的原因”,答题区间在1、4段以及链接①中,可通过提炼概括关键句,形成答案。‎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方法点拨 一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 二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是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题关键词“在戏剧创作上有所成就的原因”,答题区间在4—7节中,提炼概括关键句,形成答案。‎ ‎(4)从题干的提问来看,本题的答案应包括如下内容: 结合“文本”“现实”谈“理解和认识”。 答题时首先表明观点,然后联系材料谈理由,同时联系现实,言之成理即可。‎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解密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对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和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比如本题就可以结合“君子不能像器皿一般,只有一定的用途”这个角度来答题。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 ‎(1)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2)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3)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4)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记住要点须全面,陈述有条理。‎ 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理由是:1……2……3……”,分点罗列理由。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则可不写总结句。‎ ‎【新题抢做】‎ ‎【答案】‎ ‎(1)CE(选E项3分,选C项2分,选D项1分;选A、B不给分。)‎ ‎(2)①热爱祖国。无论是他为保存藏书四处奔波还是挑起调查六朝古墓的大梁,“扬先哲之耿光”以及他编撰书籍,以揭露敌人奸谋、汉奸秽迹,都体现了他深沉的爱国情怀;②‎ 待人恳切温厚。对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批评中肯,而且只说给很亲密的朋友听,不似黄侃那般尖刻;③敏锐有洞察力。对中日局势的发展有预见性。(其他答案如有责任感,有担当,醉心学术等,言之成理亦可)‎ ‎(3)朱希祖的“痛”主要表现在:①呕心收藏的书籍到处飘摇;②饱受战乱之苦,客居他乡,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日寇的严重威胁;③为国担忧,深痛国难严重。‎ 朱希祖的“梦”主要是:①研究历史,以发扬民族精神,鼓励民族之复兴;②山河重光,抗战胜利,国家统一。‎ ‎(4)我认为朱希祖的做法是对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所以历史研究要为社会和时代树一面镜子,助一股推力。①历史的范畴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利于我们鉴往知来。“九•一八”事变后,朱希祖便勾稽两宋史料对日寇阴谋予以揭露。②历史的价值在于客观全面地呈现社会民生状况,有利于我们了解社会情状、民生苦乐,制定正确的大政方针。③史学的目的在追溯本源,裨益将来,而现在是连接过去与将来的枢纽,所以不能脱离社会现实。④史学的使命还有传承国本,砥砺民气,持危扶颠。朱希祖在日寇侵略期间研究南明史乘,调查六朝古墓就是出于这个目的。‎ ‎【解析】‎ ‎(1)D项应是“维系着中国文化的六朝遗迹、石刻等湮没在荒草之中,无人问津”,表述不够严密;A项“并不看好他”言过其实,朱希祖只是对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给予批评,并没有说不看好他本人,而且也谈不上“严厉批评”;B项“又隐隐透露读书、藏书带给他的痛苦”属无中生有。‎ ‎(2)概括传主朱希祖这一人物形象,可从文中筛选。第二段,对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的看法,虽然朱希祖和黄侃的看法相似,但处理方式截然不同。朱希祖只是把自己的批评意见说给身边亲近的人,可见他为人淳厚,并不疾言厉色。第五段,“吾国华北风云恐又将为彼激进派所掀动矣”可见他对时事敏锐的洞察力。第六段,“爱国之情”加上“亡国之痛”,促使朱希祖、朱偰父子挑起调查六朝古墓的大梁。相关链接,“因而勾稽两宋史料,撰《伪楚录辑补》六卷、《伪齐录校补》四卷、《伪齐国志长编》十六卷,揭发敌人奸谋,揭汉奸秽迹,以昭国人,以明学以致用之旨。”‎ ‎(3)“痛”体现在:第四段,“藏书的命运和人的命运一样,几经颠沛流离,在飘摇的旅途不知何处可安身。”第七段,“抗战爆发,避地巴山,客居重庆,这是朱希祖生命中的最后时光。”“梦”体现在:第六段,“杜外人之觊觎,扬先哲之耿光。”第八段,“他没有支撑到山河重光、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4)针对文中朱希祖把历史研究放在深刻的社会背景下,让历史研究为社会现实服务的做法,要先明确自己的看法,是赞同还是否定,之后进行论述。一般而言,学生是持有赞同态度的。“爱国之情”加上“亡国之痛”,促使朱希祖、朱偰父子挑起调查六朝古墓的大梁。“因而勾稽两宋史料,撰《伪楚录辑补》六卷、《伪齐录校补》四卷、《伪齐国志长编》十六卷,揭发敌人奸谋,揭汉奸秽迹,以昭国人,以明学以致用之旨。”朱希祖的这些做法,都说明了历史研究是为社会服务的。同时学生还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如从历史的范畴、历史的价值、学史的目的等角度进行论述。‎ ‎【2015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①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出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 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等待不适宜的气候过去。‎ 如果将植物行为以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扁蓄是长在耕地和花园中的杂草,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土壤中的种子在冬季感受到低温,打破休眠状态,预备好在春天来临、土壤回暖时发芽。没有在五月发芽的种子,又逐渐进入休眠状态,静待另一波寒意来临,准备好再次发芽。扁蓄的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像不太公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 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羊腿藜在年初结不休眠的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的种子。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更多子代,后来所结的种子则安然保存至明春。‎ 一年生植物的种子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这些植物会打赌冬天冷不冷,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像雀麦草,都是在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很可能冻死幼苗。但如果存活下来,就有了回报,因为比起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幼苗抢先一步发育成长,能长得比较大,结的种子也多得多。冬季一年生植物也懂得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些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比较小、结的种子也比较少,但是存活的几率通常大一些。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某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有时休眠种子胜算大。‎ 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以决定什么时候发芽。许多像莴苣一类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中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湿度都很恰当。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得很深的、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的种子发芽。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让它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了。‎ 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线。光敏感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Pr,吸收红光后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Pfr,Pfr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Pr型分子。Pr对Pfr的比率是由接受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这种Pr对Pfr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②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1,然而,阳光穿过树叶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1。植物透过Pr对Pfr比率能侦测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光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发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维持休眠状态。‎ 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加以利用,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能让深埋土中的种子知道上方有没有一线生机。土壤表层的植物,例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物,所以底下的种子会感受到强烈的温度起伏,许多种子就从这种温度起伏中得知土壤表面是光裸的。如果感受到温度起伏,种子就会在春天发芽;而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没有高低起伏,种子就不发芽。‎ ‎(选自乔纳森·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14年,有删改)‎ ‎1.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 ‎ ‎ ‎ ‎2.作者认为有些种子发芽行为的精巧程度还不及格。请写出这些种子的发芽行为。‎ ‎ ‎ ‎ ‎ ‎3.翻土可以除掉土壤表层的杂草,但是翻动过的土壤有时反而长出更多的杂草。请用文中观点解释这种现象。‎ ‎ ‎ ‎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细 菌 ‎【美】刘易斯·托马斯 ‎①我们认为,人类疾病的肇事者,是一群有组织的、现代化的魔鬼。而在这敌阵中,最显眼的、坐中军大帐的便是细菌。我们断定,它们干起坏事来该是饶有兴致的。它们到我们身上逐利,它们数量太多,疾病看来是不可避免的,假如我们成功地剿灭了一种疾病,总会有一种新的疾病伺伏在一旁,等着取代它的位置。‎ ‎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我们也从来都只是那个庞大的细菌王国相对漠不关心的对象。细菌致病并非常规,疾病通常是由为共生而进行的谈判无结果造成的,是因为共生双方中的一方越过了边界线。‎ ‎③有些细菌只有在产生外毒素时才对人类有害,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只有在自身生病时才产生外毒素。白喉杆菌和白喉链球菌只有在受到噬菌体【注】侵袭时才产生毒素。为毒素的产生提供密码的是病毒,未受感染的细菌是没有获得密码通知的。我们染上了白喉,那是一种病毒感染,但病毒感染的不是我们。我们卷入的不是一场跟毒素的直接对抗赛,而好像是无意中撞入了他人的麻烦。‎ ‎④有些微生物具有侵害人体的特殊能力,如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疟原虫等。但从进化论的意义上讲,它们能引起疾病或死亡,这对它们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对大多数细菌来说,引起疾病也许是它们的祸事,它们要冒的生命危险比我们的危险更大。一个人带上了脑膜炎病原菌,即使不用化学疗法,致命的危险也不大。相比之下,脑膜炎病原菌运气不好碰到人身上,它们致命的危险可就太大了。大多数脑膜炎病原菌很精明,只停留在人体的表面,在鼻咽部待着。脑炎流行时,大多数带菌者身上、鼻咽部就是病原菌待的地方。一般说来,它们在那儿对人是无害的。只有在原因不明的少数人身上,它们才越过了界线。这时人菌两方就一块儿遭殃了,而大多数时候,更遭殃的是脑膜炎病原菌。‎ ‎⑤大多数细菌一门心思在吃喝,它们不断改变着有机分子的结构,这样,这些分子便可被用来满足其他生命形式的能源需要。总的说来,这些细菌相互之间不可分离,以相互依赖的群落的形式生活在土壤或海洋中。有一些细菌在更专门、更局部的关系中成了更高级生物的共生者,作为工作零件活在其组织中。如果没有根瘤菌,豆科植物的根瘤就不会形成。动物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成了动物营养系统的一部分。当然还有线粒体和叶绿体,它们在一切生物里都是正式居民。‎ ‎⑥细察之下,最居心叵测的微生物——‎ 那些似乎真的希望我们得病的细菌,倒更像旁观者、流浪汉和偶来避寒的陌生客。它们一有机会就侵入人体,进行繁衍,有一些会到达我们肌体最深处的组织,闯入血流,但还是我们对它们的存在作出的反应使我们得病。我们身体中用以迎战细菌的火药这样猛烈,又牵涉这样多的防御机制,它们对我们的危险性比入侵者还要大。我们周身都是爆炸装置,我们全身布满了地雷。‎ ‎⑦是细菌带来的信息让我们受不了。我觉得,我们的大多数病很可能都是这样得的。有些时候,滥杀的机制是有免疫作用的,但我们因一些信号就把自己撕毁成碎片,我们在这些信号面前非常脆弱,比在任何食肉兽群面前还脆弱。实际上,我们在受着自身的五角大楼的摆布。大多数时候是这样的。‎ ‎(选自《细胞生命的礼赞》,有删改)‎ ‎【注】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病毒总称。‎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而在这敌阵中,最显眼的、坐中军大帐的便是细菌”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明人们认为细菌是造成人类疾病的最主要根源。‎ B.细菌对人类漠不关心,细菌致病往往是因为它与人类无法共生。‎ C.细菌只有在自身生病时才产生外毒素,而这些外毒素是对人类有害的,其有可能导致人们产生疾病。‎ D.大多数细菌通过一门心思吃喝不断改变着有机分子的结构,而这些分子便可被用来满足其他生命形式的能源需要。‎ E.人类身上有足够的自我防御机制,迎战细菌的火药猛烈,但因为细菌的危险性太大,人类还是免不了得病。‎ ‎2.结合全文,简要说明第①段的作用。‎ ‎ ‎ ‎ ‎ ‎3.科普文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画线部分的特色。‎ ‎(1)大多数脑膜炎病原菌很精明。‎ ‎ ‎ ‎ ‎ ‎(2)那些似乎真的希望我们得病的细菌,倒更像旁观者、流浪汉和偶来避寒的陌生客。‎ ‎ ‎ ‎ ‎ ‎4.《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至今畅销不衰。请根据本文内容,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 ‎ ‎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克隆人与人类,之间还有多少距离?‎ 有寓言说,一个国家有一口泉叫作“狂泉”,人只要喝一口就会变成疯子。这个国家的所有臣民都喝了狂泉之水,唯独国王没喝。结果全国的疯子反倒觉得国王精神有问题,想方设法“治疗”他的“疯病”。最终国王被迫喝下狂泉之水,与民同疯。‎ 在一个简单的细胞中,也有可能上演这种“民逼官反”的乱象。细胞核是整个细胞的最高控制中心,一般来说,细胞要进行活动,都得先向细胞核“申报”,细胞核“批准”以后,会调动相关的基因,让信使——一种叫RNA的分子将遗传信息带出去,以便让相关细胞器执行自己的命令。可以说,在细胞里,细胞核就是国王,而其他结构和成分就是臣民。只有“国王”与“臣民”齐心合力,细胞才能运作得井井有条。要是“臣民”跟“国王”翻脸了会怎么样?20世纪60年代,英国科学家约翰·戈登对一种叫作爪蟾的蟾蜍的卵细胞来了一个“狸猫换太子”:他首先取走了卵细胞的细胞核,将一个爪蟾体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这个卵细胞中,还对这个卵细胞用电流和化学药剂进行处理,相当于在卵细胞的“臣民”中散播谣言:你已经受精了,赶紧变成受精卵然后发育成胚胎吧。“臣民”并没有意识到“国王”被调包,纷纷“请求”细胞核“下达”让受精卵发育的命令。由于“众怒难犯”, 细胞核不得不让自己转型成一个卵细胞的细胞核来指导卵细胞发育成胚胎。‎ 这种技术叫作“克隆”。通过克隆技术,一个普通的体细胞也能变得像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各种器官乃至完整生物个体的可能性。‎ ‎1996年,一只名叫“多利”的克隆羊在英国降生,之后,人们开始纷纷关注起一个新名词——“克隆人”。对于克隆人,与民间的恐惧态度不同,学术界更多的是期待:在不能克隆人类个体的情况下,可以先克隆出人类胚胎干细胞。理论上,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分化产生人体绝大多数的组织和器官,一旦克隆技术成熟,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苦苦等待器官配型的岁月也许就将一去不复返了。‎ 生物学家们围绕胚胎干细胞的克隆展开了激烈的竞赛。‎ 然而,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并非信手拈来。被转移到卵细胞里面的细胞核属于“赶鸭子上架”,这个细胞核对于自己的新任务、新身份会有诸多的不适应。结果就是绝大多数克隆胚胎都难以正常发育,以至“胎死腹中”。‎ 在动物身上做实验,研究者收集成百上千的卵细胞,进行成百上千次核移植,本着枪打多了总会中靶的思想去尝试,总会有那么几个体细胞核能够“在工作中学习进步”‎ ‎,做好自己的新工作,指挥细胞成为健康的胚胎与动物个体。但是人类一个月才排出一颗卵,加之包括人类在内的大部分灵长类动物的细胞核似乎对自己的工作非常“专一”,无论怎么进行“培训”似乎都难以使它们胜任新工作,这让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的任务异常艰巨。‎ 最先宣布胜利的是韩国科学家黄禹锡。他在《科学》上宣称成功地克隆出人类胚胎干细胞,然而几个月后遭人举报。核查之后,人们震惊地发现,黄禹锡团队创造的所谓“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竟是镜花水月。‎ 自此之后,克隆仿佛成了一个被打入冷宫的妃子。‎ 可是,有那么一批人依然坚信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并不是死路一条,仍旧在坚持不懈地尝试。他们在极为有限的理论指导下穷举着每一种可能有效的技术参数……很多人放弃了,但是每一次失败的尝试都为后人排除了一个错误选项,而每一点进步都共同铺就坚持到底者的征途。‎ ‎2007年,黑暗的道路上终于有了第一抹光明,美籍维吾尔族人米塔利波夫的团队成功克隆出了猕猴的胚胎干细胞,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热情被重新点燃。所有人都在期待着人类胚胎干细胞被成功克隆。但是大家等啊等,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仿佛就是骡子前面的那根胡萝卜,分明近在眼前了,可就是怎么也吃不到。‎ 令科学家意外的是,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其实一直就放在他们的桌上。2013年,米塔利波夫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人类体细胞核移植的过程中使用了咖啡因,结果看到了科学家们翘首期待的奇迹:用咖啡因处理过的克隆人类胚胎不但可以高效地完成重编程,而且由此得到的胚胎还有着史无前例的完美形态。‎ 为什么咖啡因会具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呢?体细胞核移植的过程相当于把卵细胞原来的“国王”驱逐,扶植了一个外来的“新国王”上位,而咖啡因就相当于一个“顾命大臣”,它可以在政权交接的时候努力“安定民心”,确保“新国王”顺利即位。‎ 至此,克隆人这项在十多年间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技术,终于迎来了它的春天。‎ ‎(选自《科普中国》,有删改)‎ ‎5.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 ‎ ‎ ‎6.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克隆人技术在十多年间经历了哪些大起大落。‎ ‎ ‎ ‎ ‎ ‎7.作为一篇科普文,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 ‎ ‎ ‎ ‎8.文章倒数第五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和认识?请结合科学研究的现实,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象无形 罗会仟 ‎①盲人摸象,或摸鼻子,或摸尾巴,或摸大腿,或摸屁股,无一能摸出大象的真实面目,大概是因为“大象无形”吧?开个玩笑,事实上,此“大象”非彼“大象”,乃是《老子》中“大象无形”之“大象”。物理学中的流体便是这种“无形的大象”。‎ ‎②所谓流体,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为流动的物体,也可以从形象上理解为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你可以把流体塑造成任何形状——圆形、方形、球形都可以,但这些形状都是不稳定的——只要撤掉容器,流体就成别的形状了。从微观角度来说,组成流体的分子或者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分子之间的束缚很小,它们之间的距离很容易因外界扰动而改变,表现到宏观上,就是流体可以轻松拥有任意形状。用“大象无形”来形容流体是再恰当不过了。‎ ‎③伯努利的《流体动力学》建立的描述流体定常流动的伯努利方程,让人们从物理学角度全面认识流体。伯努利方程的一个简单的推论就是:流体高处压力低,流体低处压力高。例子在中国科技馆可以看到:放一个气球到圆雉形的容器里面,从顶端往下吹气,气球并不是顺着气流往下掉而是往上爬;一个注满水的V形玻璃管两边分别放一个木球和一个空心铁球,静止时木球浮在水面而铁球沉在水底,当V形管旋转起来并达到一定速度时,铁球会浮上来而木球反而沉下去了。实际上,飞机快速飞上天空,喷雾器和汽缸发动机原理、足球中香蕉球和乒乓球中旋转球等问题,都可以用伯努利方程来解释。流体的魅力在于它总是有一些捉摸不定的东西让你惊讶。‎ ‎④生活中最常见也是最特殊的流体当属水。说水常见是因为水覆盖了地球的绝大部分表面,水孕育了并维持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只是“女人是水做的”‎ ‎,其实男人也差不多都是“水货”。说水特殊是因为水作为流体,水分子之间除了范德瓦尔斯作用,还有一种更特殊的相互作用——氢键,即水分子由于电荷极化造成分子和分子之间还存在一种更强的电磁作用。正是如此,水结成冰才体积变大,浮在水表面而不是沉积在下面,否则地球上大部分的鱼在冬天都死翘翘了,整个生态系统都可能因此崩溃。氢键的存在也使得水的结晶态——冰有各种非常漂亮的形状,至今人们也没弄清楚水有多少种变相。‎ ‎⑤除了水之外,生活中的流体还有空气。大气和水的共同作用,使得我们这个世界有风雨雷雾霜雪等复杂的气候。正是因为空气随处流动,“没有不透风的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才充满生机。全球大气循环带来的季风,就是地球的“呼吸机”。而大洋中水的循环则构成了洋流,为冰冷的两极送去了温暖。地球内部的熔岩不断地流动,形成了地磁场——有效地屏蔽了宇宙中大量的高能辐射,为地球撑起了一把保护伞。正是这些流体的存在,使得地球成为人类的美好家园。‎ ‎⑥流体没有固定形状,用科学的话来说就是存在许多亚稳态甚至非平衡态,不稳定是流体的典型特征。水流的不稳定会有湍流的出现,小河里的小涡旋就是个例子。流体的最不稳定状态是混沌,一个小小的初始状态的改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南美洲的小蝴蝶轻轻扇动翅膀,若干天后在北美洲就会引起一场飓风——“蝴蝶效应”虽说夸张了点,这种可能性的确存在。科幻电影认为跨越时空到古代,哪怕是踩了一颗小草也许就毁灭了当今的一片森林。影片《后天》讲述的就是全球变暖导致洋流紊乱和气候恶化,地球从极地开始迅速进入冰川期,引发了全球性的大灾难。这并不是人类的可怕臆想,如果不善待在这些“善变”的流体,终有一天人类会遭到前所未有的报应的。‎ ‎⑦认识了地球上的一些流体,再让我们看看宇宙中的流体。现代宇宙学发现了一种玄妙的流体——暗能量,它占据了宇宙的73%左右的质量,是我们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暗能量究竟是什么东西,人们还在云里雾里。这个暗能量最匪夷所思的特征就是它具有负压强。一般来说,我们常见的流体都是体积越小压强越大的,或者说体积越大压强越小的。但是暗能量不同,它是体积越大压强越大。正是由于大量暗能量的存在,才使得我们的宇宙在加速膨胀,越变越大。‎ ‎(摘自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罗会仟《水煮物理》,有删改)‎ ‎1.文章为什么要从“盲人摸象”写起?‎ ‎ ‎ ‎ ‎ ‎2.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下面两句话的语言特色。‎ ‎(1)不只是“女人是水做的”,其实男人也差不多都是“水货”。‎ ‎ ‎ ‎ ‎ ‎(2)全球大气循环带来的季风,就是地球的“呼吸机”。‎ ‎ ‎ ‎ ‎ ‎3.文章第⑥自然段中使用了“蝴蝶效应”、科幻电影等材料,有何作用?‎ ‎ ‎ ‎ ‎ ‎4.结合全文内容,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我们周围的流体。‎ ‎ ‎ ‎ ‎ ‎【真题试做】‎ ‎【答案】‎ ‎1.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发芽比作分娩,生动形象地说明种子发芽时机的重要性。②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红光/远红光比率的变化准确而具体地说明光的改变。‎ ‎2.①有些先天休眠型种子经冬天才会发芽,如扁蓄的种子。②有的植物年初结不休眠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种子,年初生产的种子当年发芽,繁衍后代,后来所结的种子保存至第二年春天发芽,如羊腿藜。③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秋天发芽,度过寒霜存活下来的比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抢先一步发育成长,如雀麦草。④冬季一年生植物有分散风险的本能,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春天发芽的种子存活几率大一些。‎ ‎3.①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利用光敏素,侦测周围是否有竞争对手,翻动过的土壤中的草类种子可利用光敏素侦测到自己周围没有竞争对手;②土壤表层的植物,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种子就不会发芽。而土壤表层杂草除掉后,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隔绝物,底下的杂草种子会感受到强烈的温度起伏,气温合适的情况下种子就会发芽。答题时注意紧扣文章的观点进行分析。‎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句子的鉴赏,可从手法和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考生可在原文中找到对应区间,筛选出信息,然后归纳概括。‎ ‎3.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解答时要注意结合文本内容来分析。‎ ‎【模拟狂做】‎ 一、【答案】‎ ‎1.CE ‎2.①内容上,说明了人们对细菌的错误认识和态度;②结构上,引出下文对细菌和人类疾病二者关系的说明与分析。‎ ‎3.(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脑膜炎病原菌作为头脑灵活的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它们选择安全部位来生存的能力。‎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细菌比作旁观者、流浪汉和偶来避寒的陌生客,形象地说明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澄清了人们对细菌的错误认识。‎ ‎4.①文章内容与人类自身的生命、生活密切相关,易于引起普遍关注。②知识性强,利于读者开阔眼界,激发思维。③趣味性强,能够吸引读者。④语言通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读者理解。⑤观点新颖独到,科学性强,有助于读者消除头脑中固有的错误认识。‎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细菌只有在自身生病时才产生外毒素”错误,原文是“有些细菌只有在产生外毒素时才对人类有害”。E项“但因为细菌的危险性太大,人类还是免不了得病”错误,根据原文“但还是我们对它们的存在作出的反应使我们得病”可知,人类得病的原因是对存在细菌作出的反应,而不是因为细菌的危险性太大。‎ ‎2.本题考查理清文脉,把握结构的能力。分析段落的作用,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从内容上来说,可以分析该段涉及的内容,从结构上来说,可以根据其在文中的位置,考虑它与上下文、主题之间的关系。这里的第一段可以根据“我们认为”“我们断定”分析其内容为人对细菌的看法;由于是第一段,在结构上应当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3.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语言特色可以从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的角度入手。第一句说“细菌”“精明”,很明显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拟人的效果就是生动形象;第二句根据“像……”可以判断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细菌”比作“旁观者、流浪汉和偶来避寒的陌生客”,则生动地说明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4.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答该题,可以从《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的内容、观点、语言等方面考虑:从内容上看,细菌与人关系密切,该书具有普及知识的作用;从观点上看,其观点非常新颖,发前人所未发;从语言上看,生动形象、有极强的趣味性,极易吸引读者。探究的答案不唯一,学生作答时可适当加入自己的观点和体验,要言之有理。‎ 二、【答案】‎ ‎5.①为下文类比说明克隆原理和咖啡因在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中的作用做了铺垫;有助于读者更形象地理解克隆技术;③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6.①克隆羊“多利”降生后,人们纷纷关注“克隆人”的话题,生物学家围绕胚胎干细胞的克隆展开了激烈的竞赛;②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任务异常艰巨,加之黄禹锡科学造假案发生,克隆人研究遭遇冷落;③米塔利波夫团队成功克隆出猕猴胚胎干细胞,为克隆人带来第一抹光明,但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迟迟没有突破;④米塔利波夫团队使用咖啡因获得了人类胚胎干细胞的完美形态。‎ ‎7.①准确严谨。如文章第二段在说明克隆技术时,使用了“也有可能”“一般来说”等限制性词语,体现出本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②通俗易懂。如文章第二段在介绍克隆技术时,使用了“申报”“批准”“信使”等人类社会中的词语,通俗易懂。③生动幽默。如文章在介绍米塔利波夫团队成功克隆出猕猴的胚胎干细胞后,人们期待人类胚胎干细胞成功克隆时,说“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仿佛就是骡子前面的那根胡萝卜,分明近在眼前了,可就是怎么也吃不到”,语言生动幽默。‎ ‎8.(1)表达了作者对一些科研人员在克隆技术研究陷入低谷时仍然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地研究克隆技术的行为的赞扬;表达了作者对科研规律的认识:科研中的失败也是有意义的,它为后人的研究排除了错误选项,有助于坚持到底者取得最后的胜利。‎ ‎(2)看法:科学研究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大都是艰难的;科学研究同战争一样,也需科学家前仆后继,前面倒下的人为后来的人铺设了道路;科学研究的成功属于坚持到底的人。‎ ‎【解析】‎ ‎5.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第一段讲的是一个寓言故事,这个故事很有趣,又在文章开头,自然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此文是一篇介绍克隆技术的科普文,考生要思考第一段的这个寓言故事与文章中心有何联系,与下文有何联系等。明确了这些问题,便不难得出答案。‎ ‎6.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是把握好文章的思路,紧紧围绕克隆人技术发展的过程,分层次概括。“大起”就是要答出克隆人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有哪些进展和突破等,“大落”就是要答出克隆人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困难与挫折等。‎ ‎7.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熟知科普文的特点。科普文一般有科学性、通俗性、艺术性等,与此相应的科普文语言特点是准确性、通俗性、艺术性。二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其特点。‎ ‎8.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第一问,倒数第五段中作者的情感和认识很明显,从“可是,有那么一批人依然坚信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并不是死路一条,仍旧在坚持不懈地尝试……技术参数”可以看出作者对科学家在低谷中坚持科学研究的赞扬之情;从“每一次失败的尝试都为后人排除了一个错误选项,而每一点进步都共同铺就坚持到底者的征途”可以概括出“科研中的失败也是有意义的”这样的规律。第二问,联系文本和现实,阐述自己的看法即可。‎ ‎【新题抢做】‎ ‎【答案】‎ ‎1.①用寓言故事开篇,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符合科普文的表达特点。②可以自然地联系到“大象无形”,引出要介绍的对象——流体。‎ ‎2.(1)运用引用、化用的手法,幽默地说明了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流体,孕育并维持着地球上的生命。‎ ‎(2)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季风促进空气流动,维持着地球上的生命,使世界充满生机。‎ ‎3.①说明了流体初始状态的轻微改变都有可能酿成灾难,警示人们要善待流体。②用人们熟知的材料说明道理,易被人们接受,警示性强。‎ ‎4.①要进一步研究流体的特征,让它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生活。②要保护好身边的流体,珍惜水资源,保护大气层,避免环境恶化。③警惕流体不稳定的特征,善待流体,防止遭受报应。‎ ‎【解析】‎ 略。‎ ‎【2014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罗哲文(1924—2012),中国古建筑学家。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 主持人: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学可算是一种不入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学习建筑?‎ 罗哲文:从我当年进入营造学社学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筑学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 主持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 罗哲文: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有新创造。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有创新。梁思成先生临终前嘱托我“文物保护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这个重托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也不敢忘掉。‎ 主持人:2013年,您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很多人都说,您是穿越罗布泊年龄最大的人。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龄做这样的事?‎ 罗哲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长城的时候,看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其中一本写了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并说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从那时候起我就想亲自来看一看到底怎么回事。‎ 主持人: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罗哲文: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过去曾经有个错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库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的烽火台。当时丝绸之路上荒无人烟,来往的商旅不可能带够整个行程的粮食。此外还有马匹的问题,到了烽火台,商旅可以补充粮食,更换交通工具。‎ 主持人:到目前为止,您跟长城打交道有多少年了?一共去过长城多少次?‎ 罗哲文:我跟长城打交道快60年了。像八达岭、山海关,去的次数都记不清了,可能有一百次以上了。‎ 主持人:实地考察中,您有没有遇到过危险?‎ 罗哲文:遇到的太多了。差不多十多年前我去考察长城,那儿有个地方非常危险,人很难攀上去,我上去的时候还背着相机,结果脚下一滑,差一点摔下去没命了。‎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都称您是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一代大师了。‎ 罗哲文:这个我不敢当,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自己就是沧海一粟,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 主持人:对于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您觉得他们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 罗哲文: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学到。搞建筑首先你要画出图来,所以画图功夫一定得有,写文章介绍建筑的结构,你得有基本勘察文献的能力。当时我们做研究,从哪一本书上看到可以引用下来的资料,都必须要查原书,不能不经考证就用。像这种基本功年轻人要学的不能偷巧。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 主持人:在古建筑保护中,您最担心、最忧虑的事情是什么?‎ 罗哲文: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我认为工匠特别重要,没有工匠不行,另外就是材料,可是现在很多人忽略了这一块儿,很多工艺失传了。‎ 主持人:您搞了一辈子古建筑研究,在您看来,建筑是什么?‎ 罗哲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外国人管它叫石头的史书,我说是木石的史书。中国建筑跟外国的还不一样,外国的建筑主要是石头,我们中国主要是木建的,所以是木石的史书,是一个综合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历史有两个历史,一个是文字的历史,还有一个是实物的历史。缺少了实物,就没有东西验证文字的历史了。所以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 ‎(选自《大家》,商务印书馆,2005年,有删改)‎ ‎1.概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 ‎ ‎ ‎ ‎ ‎2.在古建筑保护上,罗哲文先生持哪些看法? ‎ ‎ ‎ ‎ ‎ ‎3.访谈呈现了一代大师罗哲文先生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逐层分析。‎ ‎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继承传统文化,切忌混淆“精华”与“糟粕”‎ 文汇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您认为什么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有何特征?‎ 葛剑雄:最基本的一点,还是应该按照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问题,文化应该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规范行为的准则、意识、制度、思想等等。所以文化的基础还是物质的,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农业社会中产生的,尽管它也吸收了牧业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优势,但总体是适应农业社会的。所以,面对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要把传统文化完全不加改变地保留下来是不可能的。‎ 文汇报:在您看来,对于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葛剑雄:有些人只看到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糟粕及其对社会的消极影响,完全采取排斥的态度。同时,有些学者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一些浅显的学问,甚至一些糟粕,都贴上“国学”的标签,变身所谓“精华”。‎ 文汇报:从您对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研究来看,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博弈,还是融合?‎ 葛剑雄:切忌把中国的和外来的、古代的和现代的都对立起来。一个国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里面,需要通过借鉴外来文化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事实证明,传统文化的传承并没有影响工业化,也没有影响经济发展。‎ 文汇报:现代新儒家作为现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学术流派,主张接续儒家“道统”、复兴儒学。对此学术主张,您是否认同?‎ 葛剑雄:有学者主张把儒学宗教化,要建立儒教,甚至提出使其变成国教,“儒化社会”。这种方法理论上我是不赞成的,因为儒家文化并没有他们描述的那么美好,而且几千年来对于中国社会真正广泛发挥作用的并非儒家文化,而是最简单的“因果报应”。‎ 传统文化中,很多理念很好,但是却始终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没能转换成为社会实践,没能形成相应的制度、法律或者规则。今天,如果还是脱离实际,作为纯学术研究,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法律保障,那么我们还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文汇报:近年来,不乏孩子们穿上古装,给父母、师长行跪拜之礼的消息见诸报端。有些人认为,这是对于传统的回归,是民众了解和熟悉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效渠道。对此,您有何看法?‎ 葛剑雄:这些做法莫名其妙,违背了人的天性,对于孩子领悟传统文化基本上是没有帮助的。我也强调小孩子要从小培养好的习惯,但这应该是由内而外的,而非通过刻意地“拗”出来某个姿势。事实上,这背后除了思想片面的因素外,不能排除有些人是在利用这些搞经济活动,趁机敛财。‎ 文汇报:十年前,孟母堂的出现与“叫停”,饱受争议。今年6月,小孩子赴京“国学村”里学国学,遭老师虐打的事情一经曝光,再次把“黑私塾”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您认为,“孟母堂”当立还是当废?‎ 葛剑雄:判断一件事情的是与非,个人认为社会调查报告是一个很有效的手段。真正要研究教育,应该首先关注样本有多大,跟踪情况如何,从而得出具有说服力的数据,再做效果评估。不能够总是习惯于典型调查,从个案下结论。‎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幼年时的教育确实非常重要。我一直不认同人们老是执着于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问题。性本善也好,性本恶也罢,都需要善意的引导。所以,要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外来文化的精华相结合,形成积极健康的伦理道德,养成好的社会习惯,然后,在潜移默化中灌输给孩子,进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我个人认为,如果能够把义务教育再往前提一些,提前到学前教育就更好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够很好地完成孩子的启蒙教育,那么,就需要由相关教育机构协助家长在这个人生学习的宝贵阶段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宜早不宜迟。‎ 文汇报:请您举例说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传统文化有哪些可能“看不见”的具体存在。‎ 葛剑雄:中国文化讲究以“和”为贵,今天,我们需要把这个概念具体化。我们一直提倡文明礼貌,那么,什么才是礼貌的标准呢?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建议制定一本国民通礼——国民通用的礼仪,制定出来然后再去推广,去提倡。‎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规范、行为的准则、意识、制度、思想等,其基础是物质的,不能脱离物质存在。‎ B.葛剑雄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弥补自身不足,我们不能把外来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立起来。‎ C.葛剑雄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学思想目前适应不了中国的现代化社会,因为这些儒学思想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形成制度、法律或规则。‎ D.葛剑雄认为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但是不能做违背人天性的事情,不能有片面的思想,否则就是利用国学搞经济活动,是敛财的行为。‎ E.记者在提问时往往给对方一个背景材料,比如现代新儒家的做法、对孩子进行国学教育中出现的情况等,表现了记者对国学知识特别熟悉。‎ ‎(2)葛剑雄认为目前应该怎样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 ‎ ‎ ‎ ‎(3)葛剑雄回答记者“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传统文化有哪些可能‘看不见’的具体存在”的问题时,是怎样阐释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 ‎ ‎ ‎ ‎(4)葛剑雄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 ‎ ‎ ‎ ‎ 二、【2016届山西省忻州一中等四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阅读是一个民族持久的功课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邬书林访谈录 记者:“全民阅读”今天已经成为一股热潮。从2006年中宣部等八部委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至今已近10年。今天回过头来看,您认为我们做得怎么样?‎ 邬书林:我认为现在态势很好,中央重视、社会认同、民众参与、活动健全,经过10年努力,全民阅读有了非常坚实的基础。现在全国31个省700多个市都已开展了形式多样、民众广泛参与的阅读活动。阅读不仅仅是个人的事,阅读已经走进学校、社区、军营、农村甚至高墙。江苏、湖北、深圳、辽宁等地先后完成了全民阅读的地方立法工作,确定了全民阅读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法律地位,把全民阅读上升为法律法规,我认为这是一个标志性的重大进展。‎ 对一个民族而言,阅读是一项长久的文化工作,绝不是一时的。如何把全民阅读作为一项基础性的长期性的工作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需要好好总结前10年的经验。‎ 记者:您认为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 邬书林:把全民阅读作为中华民族提升整体国民素质的重要工作长期不懈地抓下去,需要总结过去10年的经验。我认为,首先要提高认识,要对阅读的功能、意义,阅读的本质给予进一步的认识。阅读的本质是通过阅读去借鉴、吸收和掌握前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智慧。现在有很多人认为阅读主要是用来提升修养,我觉得这不是阅读行为的本质。阅读的本质是要获取知识,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之上有了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再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这两者并行不悖。‎ 今天我们要很好地用阅读这个工具来提升国民素质,用全人类的图书把中华民族武装起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基础。‎ 记者:对于全民阅读的重要意义,现在社会和民众已有共识,那么国家、政府层面还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邬书林:我们不是一般地提倡全民阅读,而是要把全民阅读持久深入、实打实地推进下去,这就需要做很多工作。这几年的“两会”,我都联合政协委员上交“关于尽快出台《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的提案”,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推动全民阅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公共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另外,养成阅读习惯是一门科学,0到6岁是阅读的启蒙阶段,使儿童通过阅读养成阅读兴趣,从阅读中找到快乐;6到12岁小学教育阶段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使孩子基本掌握阅读的方法;12到18岁是巩固阅读习惯,提升阅读水平的关键阶段。打好这三个基础,终身阅读才有可能,活到老、学到老才有坚实的阅读习惯基础。专家学者要为整个国家提升阅读水平做好表率,同时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记者: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说到中国人阅读量不足有些国家的1/10。从近年调查情况来看,国民阅读率虽然在上升,但速度比较慢。您如何看待中国国民阅读率低的问题?‎ 邬书林:对这个问题要实事求是地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国家的文盲率是80%,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文盲率是34%,最近这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文盲率是4%。解决阅读问题首先要解决文盲,我国的文盲问题才刚刚解决,国民阅读率不可能有多高。我坚信孩子的阅读率会越来越高。其次,现有的阅读率的统计指标还要进一步完善。要把图书馆的数据和其他形式的阅读数据也纳入其中。第三,我国的国民阅读率的确亟待提升。‎ 不过,现在信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我们阅读提供了非常好的工具,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阅读的人数大增。我最近反复强调这个观点,不要以为通过手机阅读就不是阅读,不要以为通过电子阅读器阅读就不好。相反,新技术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效能。根据美国所做的一项统计,网络时代科学家的阅读量比原来增长了25%,普通民众也增加了5%。因为不需要跑图书馆了,买书便宜了,看书更方便了。所以,既要重视传统阅读,更要关注现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阅读,两者并行不悖。我相信,随着阅读意识的提高,阅读设施的完善,阅读氛围的浓厚,我国国民阅读率一定会赶上先进国家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邬书林认为全民阅读经过10年的努力有了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国家重视程度,还是全民参与程度,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B.邬书林在总结经验时主要从对阅读本质的理解和认识上做出了总结,认为阅读主要是用来提升人的修养的。‎ C.记者由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说的“中国人阅读量不足有些国家的1/10”切入问题,准确恰当,并且突出了时效性和针对性,容易引起被采访者的重视。‎ D.邬书林认为移动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新技术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效能,随着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阅读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国民阅读率一定会超过先进国家的。‎ E.记者与被采访者邬书林就全民阅读的情况以及经验等问题展开了访答,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引人深思。‎ ‎(2)邬书林认为要提倡全民阅读,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 ‎ ‎ ‎ ‎(3)邬书林对全民阅读相关问题的回答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 ‎ ‎ ‎ ‎(4)邬书林认为中国国民阅读率低的原因是什么?请从个体角度谈谈如何提升阅读率。‎ ‎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今年3月,德国“莱比锡读书节”和丹麦“霍森斯作家节”都向中国作家麦家发出了邀请,麦家携《解密》与欧洲读者见面,此行载誉而归。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前,麦家接受了多家媒体的专访。‎ 他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 中国文学在国外仍属小众  好在我们已出发 麦家被丹麦文化部长接见并举办了高规格的讲座。《丹麦日报》用两个整版解密麦家的同时,也解密中国文学——对于西方而言,他们阅读中国文学,同样需要一个解码器——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同样是一种“密码”,需要去破译。‎ 德国人安娜特专营一家中国图书的网络书店,每次活动她都现场售书。她的生意一直波澜不惊:在欧洲,读文学的群体也在量减,读中国文学的人就更加凤毛麟角了。可是,这次在汉堡豫园的活动结束后,书居然卖断了。读者很失望:“书以后还可以买到,但是得不到麦家的签名了。”安娜特也很意外。‎ 为什么麦家《解密》能走红国际市场?‎ 麦家说,《解密》的出版商大多是国际知名大出版社,他们在推广《解密》上,下足了功夫,美、英等国家大量的报道,是其迅速被翻译成33种文字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也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有点倒逼世界对中国文学的关注;加上斯诺登事件的爆发,《解密》生逢其时。因此,它既不代表我麦家东西写得好,也不说明中国文学就此在世界上有了什么转机。某一个作家的某一部小说的“走红”,都有一定的偶然性,从偶然到必然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 作家写作唯一的出路就是迎合自己 一本书不论在国外国内,都不可避免被误读或捧读。我们不必为此改变什么,迎合任何人的写作都不是出路。唯一的出路就是迎合自己,把自己最独特最迷人的一面展示出来。‎ 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是世界的,我想这肯定不是我们走向世界的指路明灯。中国传统不是好莱坞,可以通行世界。但我们和世界有个共同的传统,那就是:人性是一致的。‎ 有西方评论家说我是西方的丹·布朗。但我认为丹·布朗的小说我不会写,也不想写。中国文学十年前几乎是没有类型的,现在正在被类型化,这对传统的纯文学是个挑战,但对读者是个机遇。‎ 文学不是数学,没有公式,老掉牙的故事照样可以写得别出心裁。把《解密》和《暗算》说成谍战故事,是小看我了。我不要别人高看,也不希望被小看。我确实注重恢复故事的魅力,因为我们的小说一度远离故事,好高骛远,误入歧途;但把小说仅仅看作故事,是弱智。我每天都听到故事,但可以写成小说的故事一年也遇不到一个。一般的故事只有脚步声,小说里的故事要有心跳声。‎ ‎(摘编自《杭州日报》和中国作家网  记者孙磊、王杨)‎ 材料二 世界读书日:爱上阅读的N种理由 阅读也是一种“天泽”‎ 天泽书店将“好书”奉为圭臬,重人文,拒浮华、拜物,遴选有品质的书籍。资中筠、叶嘉莹等都在天泽举办过讲座……在天泽,仿佛总有和学者品书论道的机缘。“现在做书店像逆水行舟,能保住不被冲下去,就算万幸。小小的店开个十来年下去,就是个宏大长远的目标了。”木南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多少书店主人的心声。‎ 对信仰的“守望”‎ ‎“只售一切与美好生活相关的无用之书,不励志!不畅销!不实用!”守望者书店开了三四年,门口木板上这句“标语”一直在。店主身上的文艺范儿可见一斑。保持个性,从同行那里找灵感,开书店这几年,略有盈余。随时可以和读者联系,聊天,这种亲和力以及自身的独特气质,是马利强眼中小书店的生命力所在。‎ 彤每在守望者书店淘到好书就会想:“老板怎么淘到它的?作者又怎么想到要写这些的?”‎ ‎“荒岛”里的热闹 猫,是荒岛书店的镇店神兽。书店里有乖巧的猫咪,有些人是冲着猫去的,结果却爱上这个有猫的书店。‎ 荒岛书店的土著木南说:“人是感情的动物,不能用有用没用来衡量读书。”店主就是个大书痴,经常出去淘书,同时,书店还开展各种有趣的读书会和荒影会。在“荒岛”里你会发现不少难得的书。‎ 木南觉得,图书行业再怎么变化,有些东西是不变的。有人就为在心心念念的书店里淘换新书、好书,闻闻书香,摸摸质感。捧起一本心仪的书,每一页都有温度,那感觉叫幸福。‎ ‎(摘编自天津北方网  记者吴宏)‎ 材料三 世界读书日  作家签名售书 ‎2016年4月23是第21个世界读书日。德阳文庙广场人头攒动,书香四溢,全民阅读活动热闹非凡。德阳市作家协会组织的“德阳本土作家签名售书”活动持续三天,30余位本土作家签售和赠送书籍4000册。‎ 很多人在签售台前排队候购,作者和读者们亲切交流互动,亲子逛书市,言传身教。在电子产品迅猛发达的今天,这样的活动不仅获得了读者的认同,也坚定了作家踏实创作的决心。‎ ‎(摘编自四川文艺网  记者鲁丹丹)‎ 材料四 世界读书日之后  你还在阅读吗?‎ 世界读书日之后,你还在阅读吗?4月22日记者在街头进行了随机采访。‎ ‎25岁的刘说:“纸质书太笨重,用手机看更方便。有时候还能在论坛上和读友们一起聊聊小说情节,阅读体验更丰富,既能欣赏小说内容,又能与人分享,一举两得。”‎ ‎27岁的吴说,毕业之后找工作、找对象是头等大事,闲暇时就上网、玩游戏,当看到“也许高考的时候真是我知识储备的巅峰了”才恍然发现阅读已离我远去。‎ ‎28岁的周女士有空就逛街、看电视,有了孩子后,她觉得为了培养好下一代,阅读还是很有必要的。“最近买了许多绘本,准备和孩子一起阅读。”‎ ‎53岁的赵女士说,自己非常喜欢读书,但现在老喽,看不上两页,就犯困。与手机阅读相比,她觉得纸质书更有味儿:“沉甸甸的书拿在手里细细品读,让人觉得这就是知识的重量,每读完一本都很有成就感。”‎ ‎(摘编自东方圣城网讯  记者李胜男 以上四则材料均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在欧洲,读文学的人也越来越少,读中国文学的人就更少;而中国作家麦家的小说《解密》能在欧洲市场走红,的确是一种偶然,媒体炒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B.麦家认为,作家写作的唯一出路是迎合自己,把最独特最迷人的一面展示给读者,用“心”创作,才能别出心裁;一般的故事重动作描写,而好的故事重心理描写。‎ C.“世界读书日”是读者爱上读书的N种理由之一;打造有品位的经营理念,开有特色的书店,售轻易淘不到的书,甚至玩“荒岛”书店的乖巧猫咪都是成功的经验。‎ D.德阳市的作家签字售书活动表明,本土作家的作品还是很受读者欢迎的;多搞签字售书等活动,既增进交流,盘活图书市场,又坚定了本土作家的创作决心和信心。‎ E.在电子阅读的时代,阅读方式发生了变化,就市场调查看,年轻人普遍喜欢便捷、多方位的手机阅读;而中老年人则喜欢有质感、有分量、有温度的纸介图书阅读。‎ ‎(2)材料一和材料三所报道的事件有什么异同?‎ ‎ ‎ ‎ ‎ ‎(3)这四则材料是从哪些角度报道“第21个世界读书日”活动的情况的?请结合文本做具体分析。‎ ‎ ‎ ‎ ‎ ‎(4)有人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书好岂嫌门面小”;有人说“人是衣裳马是鞍,包装宣传勿小看”;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对话”。请选择其一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 ‎ ‎ ‎【真题试做】‎ ‎【答案】‎ ‎1.过程:(1)几十年前从书上了解到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2)2013年,罗哲文先生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3)探寻过程中遇到过很多危险;(4)考察和探寻长城60多年,去过100多次。结论:(1)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2)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2.(1)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有创新。(2)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3)要重视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4)要重视材料问题。‎ ‎3.(1)中国古建筑学家、一代大师。(2)爱好做手工;从小就喜欢做手工、画画之类。(3)讲信用、有责任感。牢记梁思成先生文物保护的嘱托。(4)具有执着的探寻精神。考查和探寻长城60多年,100多次。(5)敢于面对困难和危险,勇于付出。考察长城时,差点付出生命。(6)谦虚、谈吐生动不凡;见解独到深刻。认为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木石的史书。(7)注重培养新人和技术传承。对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给出了恳切的建议。‎ ‎【解析】‎ ‎1.解答此题,先从文本中找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的语段,根据主持人和罗哲文的对话部分中提示性的语句加以概括即可。如从考察和探寻的缘由、考察和探寻的时间和次数、考察和探寻的艰难与危险、考察和探寻的结论等方面进行概括。‎ ‎2.解答此题,可从文本中主持人和罗哲文的对话中,找出与古建筑保护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提示性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如罗哲文对梁思成保护古建筑的观点“中而新”的进一步阐释;再如“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学到”;“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另外就是材料”等。‎ ‎3.解答此题,可从主持人与罗哲文的对话中,结合着具体的内容来概括罗哲文先生的形象特征。可从罗哲文的身份、爱好、工作态度、付出与贡献、工作成就、对新人和技术传承的建议等方面逐步概括,还可以从文本中的议论性、评价性的语句中概括。‎ ‎ 【模拟狂做】‎ 一、【答案】‎ ‎(1)BA ‎(2)①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主要由内而外。葛剑雄批评了那些在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只注重形式的现象,他认为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是由内而外的。②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要潜移默化,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③把义务教育提前到学前教育。葛剑雄认为要由相关教育机构协助家长在孩子的学前教育阶段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3)葛剑雄先以“和”为贵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为例,指出我们日常生活中传统文化的具体存在。然后说明这一传统文化的问题,指出应将之具体化。接着提出具体的举措与建议,即制定国民通用的礼仪,然后再推广和提倡。‎ ‎(4)①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葛剑雄认为,在当今社会,完全不加改变地保留传统文化教育是不可能的。②要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只看到糟粕及其对社会的消极影响,更不能把糟粕当作精华。③要辩证分析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现代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不影响工业化,也不影响经济发展。应借鉴外来文化以弥补自身不足。④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葛剑雄以儒家文化为例,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他说儒学没有描述的那么好,在几千年的中国社会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因果报应”。‎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葛剑雄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学思想目前适应不了中国的现代化社会”无中生有,葛剑雄否定的是“把儒学宗教化”,而不是反对儒学思想。且认为“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形成制度、法律或规则”的是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理念;D项,葛剑雄认为目前有些做法有搞经济活动的嫌疑,但不是选项中所说的非此即彼的关系。E项,“表现了记者对国学知识特别熟悉”说法有误,强加因果。所以选AB。‎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回答这个问题注意理解葛剑雄对目前传统文化教育现象的评价以及其对孩子传统文化教育的观点等。相关信息有“我也强调小孩子要从小培养好的习惯,但这应该是由内而外的”,“在潜移默化中灌输给孩子,进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如果能够把义务教育再往前提一些,提前到学前教育就更好了”,最后加以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作答时要注意分析提问和回答的具体内容。最后一段,葛剑雄举例说明,指出中国文化讲究以“和”为贵,但现在应将之具体化为“提倡文明礼貌”,接下来提出具体举措与建议。‎ ‎(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回答问题要关注葛剑雄对传统文化的看法。比如葛剑雄认为当今社会,完全不加改变地保留传统文化是不可能的,这就体现了葛剑雄对传统文化继承问题的态度;再如葛剑雄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的态度,可以概括为辩证分析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等。‎ 二、【答案】‎ ‎(1)AE(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 ‎(2)①国家立法,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推动全民阅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②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创造全民阅读条件;③按照阅读规律办理,养成阅读习惯;④专家学者要做好阅读表率并为大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3)①有条理。如:邬书林在谈如何看待中国国民阅读率低的问题时,使用了“首先”“其次”“第三”这样的词语,层次清晰。②有说服力。如:邬书林在谈全民阅读情况及新技术提升阅读效能等问题时,列举数据,既客观又有说服力。③客观。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我国全民阅读的相关问题。如:对近十年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做得如何持肯定态度;评论国民阅读率低的问题时,承认问题确实存在,并指出亟待提升。‎ ‎(4)原因:①历史原因。我国一直存在文盲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国民阅读率不可能有多高。②统计指标还不完善。图书馆的数据和其他形式的阅读数据尚未纳入其中。‎ 做法:①提高阅读意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要充分意识到阅读不仅能获取知识,而且能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提升国民素质。②注重多种方式的阅读。既要重视传统的纸质阅读,更要关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电子阅读。③遵循阅读规律,制定阅读计划,努力做到终身阅读。‎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认为阅读主要是用来提升人的修养的”理解错误,原文中邬书林说“阅读的本质是通过阅读去借鉴、吸收和掌握前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智慧。现在有很多人认为阅读主要是用来提升修养,我觉得这不是阅读行为的本质”。C.“容易引起被采访者的重视”无中生有。D.“一定会超过”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一定会赶上”。‎ ‎(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答题区域,题目所问“需要做好哪些工作”,其实就是记者提的第三个问题,那么答题区域就是邬书林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这段话中“打好这三个基础”前的三句话即是分别从国家、各级政府、全民三个角度提出的做法,另外不要忽略本段最后针对“专家学者”提出的建议。‎ ‎(3)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作为一篇访谈文章,邬书林的回答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从这个角度来看,邬书林的语言严谨规范,有理有据。如“首先”“其次”“第三”,可见条理清晰;使用了“80%”“34%”等数据,可见严谨有说服力;“对这个问题要实事求是地看”,可见客观公正。‎ ‎(4)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第一问,可从文中总结归纳,倒数第二段邬书林的回答中前两点即是国民阅读率低的原因。第二问,可结合文本相关信息和自身实际,文中第五段和最后一段都谈到国民阅读的经验和方法,分别从阅读意识和阅读方式的角度概括即可。‎ ‎【新题抢做】‎ ‎【答案】‎ ‎(1)CD(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2)材料一和材料三都从作者签字售书的角度报道了“第21个世界读书日”活动来临之际图书市场的热闹境况以及作者与读者的零距离接触。不同的是:材料一侧重报道了中国作家麦家及其作品《解密》走向国际市场的现状及原因;而材料三侧重报道国内本土作家在活动日的具体行动和心理感受。‎ ‎(3)四则材料围绕着“第21个世界读书日”活动,从三个角度进行报道。①作者角度:材料三和材料一分别从国内外市场报道中国作家创作、签名售书的情况,前景较为乐观。②销售者角度:材料二为主,一、三次之,报道了目前图书销售的现状,虽经营惨淡,但用心良苦,营销者不仅追求赢利,更追求文化品味和民族精神。③读者角度:材料四为主,其他次之,报道了读者的阅读现状,包括阅读习惯、阅读目的、阅读体验等。‎ ‎(4)观点一:图书品质是盘活阅读市场的根本,是谓“酒香不怕巷子深,书好不嫌门面小”。①作家麦家能够一举打入国际市场,根本原因还是他的作品好,作者追求的是“有心跳声”的故事和“迎合自己”的心声的创作;②小书店店主都知道淘选精品,天泽书店把“好书”奉为圭臬,守望书店守望着“个性、灵感和文化范儿”,荒岛书店做足了“人是感情动物”的生意;③‎ 爱好阅读的人,把读书看作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之举,他们在小店里“捧起一本心仪的书,每一页都有温度,那感觉叫幸福”,他们读心爱的书“沉甸甸的书拿在手里细细品读,让人觉得这就是知识的重量,每读完一本都很有成就感”。‎ 观点二:在信息社会,媒体宣传、广告效应不容忽视,是谓“人是衣裳,马是鞍,包装宣传勿小看”。①欧美媒体在宣传上“下足了功夫”,使得麦家的《解密》迅速被译为33种语言在海外火了起来;②“世界读书日”(4月23日),自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确定以来,世界各地都在践行传播知识、表达观念和交流信息的宗旨,比如2016年春季德国的“莱比锡读书节”、丹麦的“霍森斯作家节”和中国“德阳本土作家签名售书”活动;③商家(书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德国人安娜特专营一家中国图书的网络书店,每次活动她都现场售书;天泽书店请资中筠等学者举办演讲、讲座;荒岛书店的小猫咪以及他们开展的各种有趣的读书会和荒影会。‎ 观点三:麦家认为,人性是一致的;木南觉得,有些东西是不变的——人类对话交流积极、向善的本性一致且不变。①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读者不仅通过文字与作者对话还渴望通过作家签字售书等形式零距离对话,在欧洲,读者很失望:“书以后还可以买到,但是得不到麦家的签名了。”在德阳,很多人在签售台前排队候购,作者和读者们亲切交流互动。②阅读是商家与读者的对话,好的书商不仅自己读书,还想尽办法替读者淘到好书,而且善于和读者交流沟通,荒岛书店的土著木南说:“人是感情的动物,不能用有用没用来衡量读书。”守望书店的马利强“随时可以和读者联系,聊天”,这种亲和力以及自身的独特气质,是他的小书店的生命力所在。③阅读是读者和读者的对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本书不论在国外国内,都不可避免被误读或捧读”,误读也好,捧读也罢,阅读鉴赏是开放的,正如市民小刘说:“有时候还能在论坛上和读友们一起聊聊小说情节,阅读体验更丰富,既能欣赏小说内容,又能与人分享,一举两得。”‎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的确是一种偶然”错,从文中“当然,也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可知,作者认为不是一种偶然;B项,“一般的故事重动作描写,而好的故事重心理描写”错,扭曲作者本意,材料中“小说里的故事要有心跳声”是说小说要走心,而不是一定要重心理描写;E项,“年轻人普遍喜欢便捷、多方位的手机阅读;而中老年人则喜欢有质感、有分量、有温度的纸介图书阅读”错,从文中可知有些年轻人为了培养下一代也很喜欢纸质图书阅读。‎ ‎(2)本题考查把握文本中心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要认真阅读材料一、材料三的内容,归纳总结,从中找出异同。材料一主要写中国作家麦家在国际市场签售其作品《解密》的情形;材料三主要写国内本土作家在读书日的具体行动和心理感受。‎ ‎(3)本题考查理清文脉,把握结构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紧密结合材料,总结材料内容,即可得出答案。材料一主要写中国作家麦家在国际市场签售其作品《解密》的情形;材料二写目前图书销售的现状,经营者苦心经营,但销售惨淡,营销者不仅追求利益,更追求文化品位和民族精神;材料三主要写国内本土作家在读书日的具体行动和心理感受;材料四写读者的阅读现状。可知主要从作者、经营者、读者三个角度进行报道。‎ ‎(4)本题考查探究文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题干中提到的三种观点,作答时都可以选择,需要结合文本进行具体的阐述。三个观点的角度不同,在论述的时候要着重分析选择的观点即可。有人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书好岂嫌门面小”,是说图书品质是盘活阅读市场的根本;有人说“人是衣裳马是鞍,包装宣传勿小看”,是说在信息社会,媒体宣传、广告效应不容忽视;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对话”,是说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一种关于永恒东西的交流,如人性是一致的,人类对话交流积极、向善的本性一致且不变等。解答本题首先要亮明观点,然后再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编者按:由于近几年没有此类文体的考查,所以暂以其他类文本阅读代替。‎ ‎【2014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九天神眼 从起初遥远的一点,到依稀模糊的轮廓,再到清晰可见的机身,减速、放下起落架、稳稳在某军用机场降落。“奖状”飞机又一次执行特殊任务凯旋了。‎ 走近它,“小”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机身长、宽不过数米,差不多一人多高。而让人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小小的“个头”,竟能在13000 米的高空飞行,最大巡航速度0.72马赫,可连续飞行6个小时。一进入机舱,才发现这小小的“身板”还着实能“装货”:在直径不足1.5米、高只有1.45米的狭窄机舱内,就装有3个固定座椅,两个座椅在驾驶舱,1个长椅在后舱,各型电子设备占据了舱内大半个空间。而这也给驾驶“奖状”飞机的机组成员带来了麻烦,狭小的舱内空间,使得除两名驾驶员外,机组其他人员只能挤坐在一尺见方的小长椅上,蜷缩着直不起腰、伸不开腿,时间一长,腰酸背疼不说,想方便也找不着地方。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 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自1986 年配备‘奖状’号,我们中队已先后7次入藏,20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 多年的飞行,让“奖状”中队满载殊荣,也使他们不少人患上了“职业病”。副教导员孙文奎说,“每晚7点半要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不管有没有任务,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天。”“一有灾情,无论天气如何,我们都会自发处于待命状态。在那种情况下,灾情就是命令,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一次,张凯机组飞往重灾区北川遥感航拍,电瓶温度指示灯突然报警,温度直线上升。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空中断电的危险。千钧一发之时,机长张凯脑海中掠过了一个个特情处置预案,一个个处置口令也脱口而出:‎ ‎“下降高度!”‎ ‎“跳开X 号保险丝!”‎ 终于,飞机从7000 余米下降到6000 米,故障被机组成员镇服。‎ 让机组成员终身难忘的是2011年7月的西藏航拍任务。当时,西藏正值雨季,动辄狂风骤雨,天气变化无常,气象条件非常恶劣;每个成员都出现了较强的高原反应,为了保证有足够的体力飞行,大家只好边吸氧、边打点滴、边研究飞行计划,最后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 飞险区、闯禁空、测山河、赴震区……一次次的枕戈待旦,一次次的受命飞行,这支“奖状”中队屡建奇功,满载殊勋。在这光环的背后,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 除日常的训练外,“奖状”飞行团队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外执行飞行任务,陪同家人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许多,有时接到紧急任务,还会和事先安排好的“家事”“撞车”。‎ 或许在有些人的眼里,他们不是合格的父亲、丈夫和儿子,但在家人的心目中,却有着不同的答案。‎ 一位飞行员家属说道:“选择了飞行员,就是选择了寂寞,为了‘大家’,一点牺牲不算啥。”一个轻松的回答,一个灿烂的微笑,折射出的是一份包容与关爱。‎ ‎“总觉得平时亏欠他们的太多,在家的时候就多给老婆孩子弥补一点。”一机组成员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位飞行30多年、6000余小时飞行员的氤氲柔情。‎ ‎(摘编自苏银成等《探空测地的“九天神眼”》)‎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奖状”飞机虽“小”,但“装货”能力不小;它的本领也不小,飞行高度高,航速不低,续航能力强。‎ B.“奖状”飞机舱内空间逼仄狭窄,机组成员的活动空间不到机舱的一半,这给机组成员带来了诸多不便。‎ C.“奖状”号机组1986 年成立以来,飞行架次多,作业面积广;多次参与导航工作,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D.文章写2011 年7 月西藏航拍一事,突出了“奖状”号机组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作风。‎ E.这篇通讯点面结合、以小见大,主要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中国当代军人的阳刚之美。‎ ‎2.文中写北川航拍时排除险情一事,突出了机组群像的什么特征?请简要说明。‎ ‎ ‎ ‎ ‎ ‎3.请根据文本,探析“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这句话的含意。‎ ‎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大学生手机网络应用情况调查报告 胡化令 商秀春 手机网络媒体具有开放性和移动性,资讯收费低廉,受到了大学生的喜欢。手机网络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各方面。为确切了解学生使用手机网络的具体情况,笔者针对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大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报告如下。‎ 第一,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状况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智能手机人均拥有数量超过120%(少数同学有2部或者2部以上的手机,每人至少有一部手机),每月所用话费(含上网流量以及音乐下载等费用)30元以下的占21.60%,30~60元的占54.90%,60元以上的占23.50%。据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反馈:每天利用手机上网的时间比较零散,无法准确计算。问卷调查显示:使用手机时间每天平均为1小时以内的占11%,1~3小时的占65%,3小时以上的占24%。通话时间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大部分同学用手机网络聊天、查看新闻、发微博、玩手机小游戏以及阅读各类文学著作。其中34%的学生每天上网2小时以上,超过80%的人用来阅读文学著作。学生手机上网时间的分布情况:上课前、下课后休息时间上网的学生占23%,饭后休息时间上网的学生占24%,上课、晚自习时间上网的学生占12%,就寝前上网的学生占41%。‎ 据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手机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有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平时接触最多的媒体是网络,他们的信息也主要来自手机网络和电脑网络,而通过传统的信息来源,如广播、报纸等,获得的信息却相对较少。不仅如此,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已经和手机网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每天利用手机网络查看各种信息已经成了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必修课,并且手机网络也影响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大学生接收到的来源于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传媒的信息经过层层过滤,剔除了不正确、不健康的内容。而手机网络则缺乏这种筛选过程,学生从中汲取的不仅仅是“营养”,还有很多不健康、不正确的东西。大学生习惯了这种交流方式就更加渴望打破指示、命令和说教等传统教育模式。希望能够实现将手机网络中的多向、互动的交流教育方式纳入学生教育管理中去。手机网络的沉迷会导致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信息网络环境容易加剧学生的自我封闭,与传统具有亲和力的人际交往不同,网络交往不易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使人产生非社会化的倾向,导致大学生情感的淡化和人际交往能力的下降。但是,手机网络的广泛利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手机网络的新形势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手机网络以其开放性、交互性、参与性、及时性等特点,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比传统方式更为快捷、有效。‎ 第二,如何利用手机网络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培养适应手机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还要掌握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不仅要成为实际生活中的德育专家,还要成为一个经常上网了解信息和学生思想动态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者。培养一批熟悉网络的德育工作者成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加强手机网络监控、管理和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及时了解学生的网络思想动向,加强对手机网络中信息的收集、分析。对于正面的信息,要发挥手机网络的迅捷性特点,扩大宣传和影响,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对于负面的声音,要具体分析,利用手机网络进行评判,使学生从中了解真相,从中受益。还需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学生干部队伍,鼓励他们建立校园微博协会等,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摘自《吉林农业》,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该报告主要围绕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的状况及手机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而进行。‎ B.学生手机用来通话的时间越来越短,用以网络聊天、查看新闻、发微博、玩手机小游戏以及阅读文学著作等的时间越来越长。‎ C.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不低于两个小时,或利用上课前、下课后的休息时间,或利用饭后的休息时间,就寝前上网时间最长。‎ D.传统媒体层层过滤后的信息,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手机网络信息没有经过筛选,大学生除了汲取“营养”,还可能受到不良影响。‎ E.高校思想工作者要加强对手机网络的监控,及时收集与分析手机网络中的信息,给广大学生提供一个科学规范的网络空间。‎ ‎2.手机网络对大学生有哪些不好的影响?请作简要分析。‎ ‎ ‎ ‎ ‎ ‎3.手机网络缘何受到大学生的喜爱?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 ‎ ‎ ‎4.结合材料,针对新时期学校应如何利用手机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谈谈你的看法。‎ ‎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66%的人认为保健品业滥用孝心绑架消费者 本报记者:肖舒楠 实习生:刘雅琴 近年来,保健品市场鱼目混珠、夸大宣传等乱象丛生。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189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47.0%的人表示对保健品的信任度降低,其中20.3%的人对保健品“完全不信任了”。另外,47.0%的人表示“一直对保健品有怀疑”。受访者中,71.5%的人购买过保健品。‎ 保健品到底有没有用 武汉市市民吴先生坦言,自己一直对保健品的功效不大了解,“据说燕窝的营养价值不如鸡蛋,只是被贴上了营养圣品、保胎圣品、美容圣品等各式‘圣品标签’而已,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调查发现,受访者对当前保健品的功效普遍持怀疑态度——51.0%的人感觉保健品“没什么作用”;21.5%的人担心保健品“反而有害”。另有36.0%的人确信保健品“有一些作用”,2.5%的人认为“作用很大”。‎ 北京某高校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周爱琴认为,大多数人买保健品就是买个“安慰”和“放心”。周爱琴参加高考前,母亲曾为她买过保健品,据说“每天一瓶可以舒缓神经,增加记忆力”。她“吃了之后觉得轻松了许多”,但现在想来那只是一种心理作用,“因为当时身体其实没有明显变化。”调查中,30.5%的人觉得很多人购买保健品就是一种“安全感消费”。另有44.9%的人认为,保健品市场火热是因为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39.0%的人觉得很多人“生活习惯不健康,希望用保健品来弥补”。‎ 中国保健协会保健食品委员会相关负责人提出,有针对性地服用保健品对身体健康有好处。保健品的一个明显优势是本身有营养,有的还具有医疗辅助作用。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社会,保健品市场的繁荣还将继续。当前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规范保健品市场。‎ ‎76.6%的人呼吁加大对虚假宣传的惩罚力度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凤指出,如今保健品市场火热,很重要的原因是当前消费者对健康高度关注。很多商家正是抓住了这个契机,通过广告宣传等形式向消费者传递信号,比如“小孩子一定要补钙、补锌才能成长”,“成年人要补充各种维生素”等,以此来操纵消费者的购买观念。此外,保健品广告还会通过视觉上的冲击、明星的代言来诱导消费者。‎ 保健品市场存在什么问题?调查中,87.5%的人首选“虚假和夸大宣传的情况较多”;66.0%的人认为,滥用“孝心”宣传的情况较多,有绑架消费者之嫌。‎ 周爱琴认为,当前保健品宣传主打“孝心牌”的现象非常普遍。比如商家在广告和促销过程中将顾客买不买直接与孝不孝顺挂钩。一些保健品的广告上,还经常描述一个孝子拿着保健品送给父母,一家其乐融融的场面,这是一种变相的“滥用孝心”现象。‎ 调查中,76.6%的人呼吁加大对虚假和夸大宣传的惩罚力度。‎ ‎《保健品监督管理条例》一直未能出台 对于当前保健品市场存在的问题,73.3%的人直指“市场鱼龙混杂”。业内人士张先生告诉记者,要解决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的情况,关键在于完善制度。国家在2009年出台的新《食品安全法》虽然规定,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产品的功能和成分必须与标签、说明书一致,但具体的《保健品监督管理条例》一直未能出台。保健品市场没有具体的行业规范,因此相关的监测和监管工作也无法展开。‎ 张先生说,在一些发达国家,保健品类属于食品,与药品界限明晰。但我国很多东西都是药食同源的,比如枸杞子,既可以作为食材,也具有保健作用。所以在我国,保健品介于食物与药品之间,如果相关的界定和审批标准不够完善,会导致界限不明晰。这样一来,很多厂商会将保健品当作药品来宣传,且虚假宣传比较多,从而误导消费者;有的厂商则为节省成本,不走保健品的审批程序,但在售卖时极力宣传其保健功能。‎ 中国保健协会相关负责人认为,政府应尽快出台《保健品监督管理条例》,同时保健品行业应建立安全诚信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成为企业自觉自愿的行为;另外,国家还应加强营养保健知识的科普宣传和教育,让消费者树立“只吃对的,不吃贵的”的消费观念。‎ ‎(选自《中国青年报》)‎ ‎(1)下列对报告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规范保健品市场,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应尽快出台《保健品监督管理条例》,保健品行业应建立安全诚信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消费者则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B.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凤认为,消费者对健康的过分关注导致当今保健品市场火热。很多商家正是抓住了这个契机,操纵了消费者的购买观念。‎ C.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社会,保健品市场的繁荣还将继续。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规范保健品市场。‎ D.我国很多东西都是药食同源的,既可以作为食材,也具有保健作用。在我国,一些相关的界定和审批标准不够完善,从而导致了那些介于食物与药品之间的保健品归属不好界定。‎ E.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购买过保健品的1891人进行调查,结果,47.0%的人表示对保健品的信任度降低,20.3%的人对保健品“完全不信任了”。‎ ‎(2)这次调查反映了购买保健品的中国消费者存在着哪些心理?‎ ‎ ‎ ‎ ‎ ‎(3)目前中国的保健品业存在哪些问题?请分条回答。‎ ‎ ‎ ‎ ‎ ‎(4)对于本次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你有什么样的认识?请谈谈你的看法。‎ ‎ ‎ ‎ ‎ ‎【真题试做】‎ ‎【答案】‎ ‎1.CE ‎2.要点:①技术精湛,临危不惧;②团结协作,配合密切。(意思对即可)‎ ‎3.①机组成员高度的使命感,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②家属对机组成员的理解,对国家事业的支持;③机组成员及其家属为“大家”而牺牲“小家”“小爱”的奉献精神(意思对即可。)‎ ‎【解析】‎ ‎1.C不是参与导航工作,而是协助重大科研攻关和完成抢险救灾任务;E没有心理描写。‎ ‎2.机长的下令表明技术精湛、临危不惧;险情被机组人员镇服靠的是团结协作、配合密切。‎ ‎3.要补出主语——既指机组人员,又指其家属,要解读出句子中“大爱”的深意。‎ ‎【模拟狂做】‎ 一、【答案】‎ ‎1.AD ‎2.①手机网络会使大学生接触到不正确、不健康的信息。②过度沉迷手机网络,会使大学生产生非社会化倾向,导致大学生情感淡化和人际交往能力下降。‎ ‎3.①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较小,阅读更加自由方便。②信息来源丰富、及时,能够快速掌握所需要的信息,节省了不少时间。③大学生渴望打破指示、命令和说教等传统教育模式。‎ ‎4.在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自主性不断增强,思想表达更具个性化,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善于借助网络表达自我。学校要充分发挥网络的智力资源,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构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优质网络,利用网络这种迅速、及时的传播方式及时传播健康、科学的思想政治信息,并充分发挥网络媒介交互性强的优势,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解析】‎ ‎1.B项,“学生手机用来通话的时间越来越短”错,文中说“通话时间所占比例越来越小”。C项,“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不低于两个小时”说法不正确,文中说“使用手机时间每天平均为1小时以内的占11%”。E项,“给广大学生提供一个科学规范的网络空间”不够准确,应是引导学生科学上网,杜绝不良信息的影响。‎ ‎2.解答这道题,要注意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学会对关键语段概括分析,本题答案区间在第四段,围绕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不好的影响进行筛选归纳即可。‎ ‎3.解答这道题,要在阅读、理解文章大意基础上加以归纳概括。通过第三段讲述大学生上网时间零碎及上网看新闻、读著作等反向归纳出①。通过第四段中“而通过传统的信息来源,如广播、报纸等,获得的信息却相对较少”反向推出②。③在原文有表述。‎ ‎4.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题时,注意站在学校的角度,结合第六、七两段内容,加入自己的思考,言之成理即可。‎ ‎【新题抢做】‎ ‎【答案】‎ ‎(1)BE ‎(2)①把购买保健品当成一种“安全感消费”,买个“安慰”和“放心”。①觉得自己的生活习惯不健康,希望用保健品来弥补。②对健康高度关注,相信包括明星代言在内的广告宣传。‎ ‎(3)①虚假和夸大宣传,滥用孝心绑架消费;②市场鱼龙混杂,没有具体的行业规范,相关监测监管工作无法展开。‎ ‎(4)①对于消费者而言,保健意识增强,固然是件好事,但不能一味听信商家的宣传,盲目跟风,而应有针对性地选择、服用保健品。②对于保健品业而言,应学会自律,建立安全诚信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③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应尽快出台相关条例,使监管落到实处。④国家还应加强营养保健知识的科普宣传和教育,让消费者树立正确的养生保健消费观念。‎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消费者对健康的过分关注导致当今保健品市场火热”的原因概述过于绝对化,“过分关注”只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E项“20.3%的人对保健品‘完全不信任了’”,漏掉了限制性信息,这20.3%是47%中的一部分。‎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通过调查的结果来进行信息的筛选。抓住关键句子分析,不难作答。比如“大多数人买保健品就是买个安慰和放心”,“保健品市场火热就是因为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39.0%的人觉得很多人‘生活习惯不健康,希望用保健品来弥补’”,还有很多人通过广告相信明星效应,最后组织答案分条作答,可直接摘录原文的信息作答。‎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审清题干限制性信息“保健业存在的问题”,抓住段首句和各个小标题,“滥用孝心绑架消费者”,“保健品市场鱼目混珠,夸大宣传,乱象丛生”,“呼吁加大对虚假宣传的惩罚力度”,“《保健品监督管理条例》未能及时出台”等等,再通过文中与之相关的关键句子整合信息点,组织语言表述,剔除重复的、无用的信息,分条作答。‎ ‎(4)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文本中调查所反映的具体情况而谈,不能脱离文本谈自己的认识。分析的角度应从消费者、保健品业和政府部门各个角度出发,谈具体的做法。最后再结合现实谈个人看法,要能做到有理有据,合情合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