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蜀文学的发展历经两千余年,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多姿多样的面貌。‎ 巴蜀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积蕴深厚。直到西汉文翁入蜀兴学,巴蜀文学才逐渐发展起来。令人诧异的是,巴蜀文学刚刚起步时,就出现了以蜀中四贤为杰出代表的作家,掀起了文学高潮,中间没有酝酿期,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晋代左思《蜀都赋》称赞道:“蔚若相如,皦若君平。王褒韡晔而秀发,杨雄含章而挺生。”汉代巴蜀文学的代表是汉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王褒的《洞箫赋》,扬雄的《甘泉赋》,其文风影响后世的辞赋创作,代表了汉帝国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魏晋有南北之分,南朝诗歌创作兴盛,而蜀中却无一知名作家,仅少数旅蜀诗人如张载、左思有些描写蜀中山水与风物的诗歌。到了唐代,巴蜀文学重新又焕发出光彩,迎来了又一个文学高峰,唐代两个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前者生长在蜀,至二十四岁始离开四川;后者旅居巴蜀达九年,其绝大部分诗歌创作于四川,尤其是律诗名篇。其他如李颀、张素卿、仲子陵、薛涛等,都以诗歌擅名。五代时期四川为地方势力割据,但文学创作呈现出兴盛局面,尤其是后蜀时期,西蜀成为词创作的中心。《花间集》的18位词人除皇甫松、和凝与蜀无涉外,其余皆活跃于五代十国的后蜀,花间词派影响后世词曲创作。‎ 宋代是继唐代之后巴蜀文学创作的另一个高峰。宋代对文官的优待以及崇文轻武政策,加上五代末期大批文人入蜀,使四川人才济济,导致宋代巴蜀文学繁荣昌盛。苏舜钦、三苏、张孝祥等,都是宋代文坛上的名流。从元代到清代,四川遭受多次战争创伤,人口急剧减少,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均遭到重创难以复原。加上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中心向江浙转移,经济的衰退导致文教的式微,元明清时期巴蜀文坛难以如唐宋时期辉煌,但也出现了元代虞集、明代杨慎、清代彭端淑等著名作家,成为巴蜀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抹余晖。‎ 巴蜀文学的发展分为三盛二衰几个阶段。据文献统计,汉代巴蜀作家约有40位,唐代约有80位,宋代约有400位,且这些作家中名家不乏其人,在当时的文坛上占据重要地位。魏晋和元代,巴蜀文坛显得略微沉寂,几乎没有知名作家。出现巴蜀文坛盛衰周期的原因有多种。汉、唐,宋三朝是中国封建时代发展的晶盛期,也是巴蜀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峰期,此时巴蜀文学的发展与全国同步,谱写了辉煌的乐章。‎ ‎(摘编自王永波《从时空维度看巴蜀文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巴蜀文学历史悠久,自西汉发展起来,未经历酝酿期,即掀起奇迹般的文学高潮。‎ B. 宋代巴蜀文学繁荣昌盛,是由于该时期对文官的优待以及所施行的崇文轻武政策。‎ C. 南朝时蜀中无知名作家,元代时巴蜀文坛显得有些沉寂,几乎也没有知名作家。‎ D. 汉代、唐代、宋代的巴蜀作家呈现递增趋势,且不少名家在当时的文坛举足轻重。‎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引用晋代左思的《蜀都赋》称赞了西汉时巴蜀文学的代表作家蜀中四贤。‎ B. 第三段列举了李白、杜甫、李颀、张素卿等诗人,展现了唐代巴蜀文学的兴盛。‎ C. 第五段总结了巴蜀文学三盛二衰的发展阶段,并分别阐释了兴盛与沉寂的原因。‎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述了巴蜀地区文学的发展演变过程,思路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白生长于蜀,二十四岁方离开,其绝大部分诗歌尤其是律诗名篇,创作于四川。‎ B. 五代时期蜀地文学创作兴盛,花间词派影响后世,他们都活跃在五代十国的后蜀。‎ C. 从元代到清代,四川遭受多次战争创伤,人口骤减,是巴蜀文化走向式微的原因。‎ D. 汉、唐、宋三朝是巴蜀文学创作的三个高峰期,此时巴蜀文学的发展和全国同步。‎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B项,原因概括不全,巴蜀文学繁荣兴盛的原因还有“五代末期大批文人入蜀,使四川人才济济”。‎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C项,无中生有,第五段只分析了汉、唐、宋兴盛的原因,没有分析魏晋和元代沉寂的原因。‎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张冠李戴,是杜甫绝大部分诗歌尤其是律诗名篇创作于四川。‎ B项,说法绝对,原文是“《花间集》18位词人除皇甫松、和凝与蜀无涉外,其余皆活跃于五代十国的后蜀”。‎ C项,以偏概全,元代到清代巴蜀文化走向式微的原因还有经济与文化中心向江浙转移,经济的衰退。‎ 故选D。‎ ‎【点睛】选择题做题技巧:‎ ‎1.圈划选项信息源。‎ 在作答过程中先用铅笔在原文找出选项信息源,并做标记。‎ ‎2.将选项与选项信息源做比较 比较点多为:‎ ‎(1)句意逻辑是否一致。‎ ‎(2)表意范围是否发生扩大或缩小。‎ ‎(3)是否发生张冠李戴。‎ ‎(4)是否绝对。‎ ‎(5)是否无中生有。‎ ‎3.有效利用排除法,由易到难。‎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为我们做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 构建教育资助体系。在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扶贫政策的基础上,精准发力,构建了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职高职全覆盖的教育扶贫政策资助体系。一些特困县市对考入普通高等院校的贫困家庭学生进行生活朴助,实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不让一个家庭因学致贫”的目标,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破解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让农村孩子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此,一些特困山区先后出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措施,引导城市教育资源有序有效向贫困农村流动,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实施“全面改薄”工程。‎ 构建职业技能培训就业体系。坚持把贫困劳动力培训就业作为教育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按照“政府支持、专业培训、持证上岗、跟踪服务”的思路,在大力扶持中高职学校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其作用,建立培训实训基地,免费就业培训,努力使每个贫困劳动力有业可就,稳定脱贫,持续发展。‎ ‎(摘编自《把教育扶贫作为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中国教育报》2018年6月21日)‎ 材料二:‎ ‎“农村地区的贫困与教育发展的滞后密不可分。要卓有成效地完成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要重点加强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阶段教育的帮扶力度。”李光宇代表认为,虽然城乡“硬件”差距已经大幅缩小,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目前各个省份贫困地区尤其是中西部边远地区的小学与城市小学在“软实力”上仍存在明显差距,是当前扶贫工作亟待突破的重点、难点。‎ ‎“贫困地区小学师资力量普遍不足,缺乏培训和学习,业务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教育理念相对落后,教育方法相对单一。怎样把贫困地区小学的教师培养起来,让他们‘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另外,贫困地区小学师生信息闭塞,缺乏外出开拓眼界、学习交流的机会,缺乏阅读的习惯和条件。但是如果城市小学行动起来,开展‘一对一’的精准帮扶,很快就能见到成效,教会一个老师,就为一群贫困学生点燃了火种,照亮了前途;帮扶一个学校,就从长远上改变了一个村子的命运。”李光宇代表说。‎ ‎(摘编自《“教育精准扶贫”重在“软实力”》,“央广网”2019年3月7日)‎ 材料三:‎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尤其是教育信息化扶贫,有助于实现城乡教育均等化,从源头上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今年7月,中国移动的教育扶贫项目组与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签署了《互联网精准扶贫战略协议》,深入开展“互联网+”精准扶贫工作。‎ 精准扶贫系统的核心优势在于通过信息化方式解决教育领域的信息对称难、动态管控难、供需匹配难的问题,努力实现扶贫信息的精准推送、扶贫数据的准入真出、扶贫资源的开放聚合,据中国移动董事长尚冰透露,集团将继续发挥用户规模、网络覆盖以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以电商扶贫和中国社会扶贫网为抓手,以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加快完善贫困地区网络基础设施的步伐,让贫困村、贫困户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互联网服务,有效动员社会力量精准帮扶贫困人口,凝聚社会合力,助力脱贫攻坚。同时,中国移动将进一步梳理完善教育扶贫试点项目后期的建设、维护,保质保量建设好这条教育信息化高速公路,让校园更智慧,使教育更智能,‎ ‎(摘编自《精准扶贫重要方向:教育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小康》2018年11月下旬刊)‎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家在大力扶持中高职学校发展的同时,还十分重视贫困劳动力免费就业培训,建立培训实训基地,努力让每个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 B. 要解决贫困地区小学的师资问题,就要给老师们多创造培训和学习的机会,逐渐改变他们相对落后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C. 中国移动结合自身优势精准扶贫,瞄准教育信息化扶贫方向,加快完善贫困地区网络基础设施的步伐,帮助城乡中小学弥合教育信息化鸿沟。‎ D. 人口多、底子薄、教育发展滞后是当前扶贫工作亟待突破的重点、难点,所以要完成扶贫工作,就必须因地制宜地从教育上精准扶贫。‎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要阻断特困地区的贫困代际传递,需要构建教育资助、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就业等扶贫体系,让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 B. 当前城乡基础教育“硬件”差距缩小,“软实力”差距明显,只要让城市小学“一对一”精准帮扶,就能使贫困村改变命运,摆脱贫困。‎ C. 中国移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配合政府深人开展“互联网+”精准扶贫工作,为实现城乡教育均等化,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作出了努力。‎ D. 三则材料中,均凸显出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为了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我国对农村贫困地区施行教育精准扶贫。‎ ‎6. 从三则材料来看,我国在教育扶贫上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B ‎ ‎6. ①构建教育资助、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就业等扶贫体系。②加强帮扶力度,对贫困地区小学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提升软实力。③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深入开展“互联网+”精准扶贫工作。‎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D项,曲解文义。“人口多、底子薄”不是当前扶贫工作亟待突破的重点、难点。‎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B项,说法绝对。城市小学“一对一”精准帮扶只是一种设想,“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从三则材料来看,我国在教育扶贫上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简要概括”然后到材料中找到我国在教育扶贫上采取措施的句子,进行分析概括。‎ 根据材料一,“构建教育资助体系。在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扶贫政策的基础上,精准发力,构建了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职高职全覆盖的教育扶贫政策资助体系”“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破解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让农村孩子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以及“构建职业技能培训就业体系”可概括为:构建教育资助、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就业等扶贫体系。‎ 根据材料二,“但是如果城市小学行动起来,开展‘一对一’的精准帮扶,很快就能见到成效”概括为:加强帮扶力度,对贫困地区小学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提升软实力。‎ 根据材料三,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尤其是教育信息化扶贫,有助于实现城乡教育均等化,从源头上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今年7月,中国移动的教育扶贫项目组与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签署了《互联网精准扶贫战略协议》,深入开展“互联网+”精准扶贫工作。可概括为: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深入开展“互联网+”精准扶贫工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债 万吉星 ‎“老同学,你还在干嘛?你咋不着点急,在这关键的节骨眼上,你还下什么乡啊?”接到付柏打来的电话时,我正汗流浃背,与乡村干部穿行在一人多高闷热的玉米地里。“新来的市长喜好收藏,听说这次与你竞争县长职位的沐副具长,前几天就搞到了一幅名家的真迹……你也赶快行动起来吧!”‎ 放下电话,我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眯缝着眼睛看了看天上,太阳灿烂耀目,朦胧间,只见光芒万丈的太阳中间有一个黑子,像洁白的纸上落下的一个墨点,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父亲珍藏多年的那幅珍品墨宝。‎ 父亲是从战争年代摸爬滚打过来的老革命,一生为民操劳,口碑甚好,晚年潜心研习书法,在业界享有较高声誉。在他珍藏的众多墨宝中,有一幅被父亲视为无价之宝的珍品,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甚至连我都只是偶尔听母亲无意中说起,却从未见过其真面目,我曾在脑海中无数次的猜测过这幅天价墨宝,但每次和父亲谈起这事,他不是回避,就是轻描淡写地说:“还不到时候,该传给你的时候自然会给你。”‎ 我提前结束了下乡的行程,匆匆赶回数百公里外的老家,“爹,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这可是您儿子光宗耀祖的大好机会啊!”在父亲面前挺起腰板说这话时,我两眼放光,一副豁出去的样子。父亲坐在院子的一片浓密的树荫里,顶着一头白发,一个劲儿地抽闷烟,半晌没吭声。‎ ‎“一幅墨宝,在您手里什么用也没有,可在我手里,就可以换来你儿子的大好前程,整个家族都能跟着沾光,这——你都不愿意?”我有些不耐烦了,将脚边的一颗小石子踢出去老远,惊得院子里正在觅食的老母鸡扑棱棱扇起一地灰尘。父亲猛吸了一大口烟,掐灭手中的烟蒂,慢慢直起有些佝偻的腰身,抬起头看了我一眼,眼神有些空濛。‎ 他一声不吭地带我走进书房,从书柜最顶层取下一个用黄绸包裹着的盒子,一层一层打开,父亲的动作很慢,手有些颤抖。我双眼紧紧盯着那个小盒子,心也跟着父亲的手颤抖不已,似乎那里面装着的不是一副墨宝,而是我的锦绣前程。‎ 父亲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张正方彩宣纸,纸张略有些泛黄。‎ ‎“这就是那幅天价墨宝?”我一脸愕然 平日里所见书法作品多为横幅或条幅,内容以“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紫气东来、平步青云、宁静致远”之类居多,而眼前这张正方形的宣纸上,所书只有一个大大的“正”字,虽笔力刚直劲挺,但还是略显稚嫩。‎ 父亲用手轻轻将边角的褶皱抚平,眼神突然变得清澈明净,沉默了一会儿,慢慢打开了话匣子。‎ 那是1960年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人民都在勒紧裤腰带喊饿。‎ 这天,母亲赶了几十里山路,找到在公社当党委书记的父亲,“家里已经断粮好几天了,全靠挖点野菜撑着,大人没什么,可孩子们饿得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再这样下去,真的没活路了。”母亲边说边蹲在墙跟脚不停地抹眼泪。‎ 父亲坐在床沿一声不吭,低着头一支接一支地抽着闷烟,屋里沉闷得只听得见两人的呼吸。抽了四五支烟后,父亲牙一咬,把手里还在燃着的半支纸烟扔到地上,用脚掌狠狠地蹂了蹂,直到变成了粉末,猛地站起身,“咣当”一声拉开房门,头也不回地走了出去,等他再回来时,手里多了一个装着两碗白面的小袋子,递给母亲,“给孩子们蒸点馍吃吧,每人一个,这点白面够你们蒸5个馍了。”‎ 讲到这儿,我看到有泪水在父亲的眼眶里不停地打转。“当年那点白面,是我偷偷从上级下拨来的救济粮里匀出来的,那可是老百姓的救命粮啊!”父亲用手轻抚着宣纸上的“正”字,喃喃自语,“这笔良心债,一辈子也还不清。”‎ ‎“那事儿和这个‘正’字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有些不解。‎ 父亲揉了揉眼睛,没让眼泪掉下来。“当年农村记账,或是选举记票,都是在墙上画‘正’字,一个‘正’字5票。你妈拿着白面走后,我就在纸上记下这个‘正’字,时刻提醒自己,我永远欠老百姓5个馍,欠人民一笔良心债。”父亲说这话时,回头看了我一眼,清澈明净的眼神里突然射出两道能洞穿人心的光芒,“是时候把它传给你了,我没还清的心债,由你来替我偿还。”‎ 父亲双手把这个“正”字传到我的手上时,我突然间感觉这张薄如蝉翼的纸,好沉,好沉……‎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9第3期,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同学打来电话这一情节,既能表明对“我”的关心,又能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我匆匆结束下乡行程向父亲索要天价墨宝作铺垫。‎ B. 被父亲视为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的天价墨宝其实是一笔良心债,这跟“我”所认为的能助我登上县长之位的一笔天价财富意义不同。‎ C. “父亲用手轻轻将边角的褶皱抚平,眼神突然变得清澈明净”,这一细节细腻生动,形象表现出父亲内心的平静和对往事清晰的记忆。‎ D. 文章采用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各种描写方法形象地描摹我向父亲索要天价墨宝时的理直气壮以及渴望登上县长之位的急切心理。‎ ‎8. 小说插叙了父亲对三年困难时期的一些回忆,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请结合文本分析父亲的形象特征。‎ ‎【答案】7. C 8. ①补充了天价墨宝“正”字的缘由,丰富了文章的内容,避免了情节的平铺直叙。②写出了父亲偷拿救济粮的无奈及自责,突出了父亲的良知,使形象更丰满,更立体。③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提醒年轻人在官场中不可为了利益丧失自我,要时刻保持清正廉明,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9. ①一生为民操劳,口碑甚好。父亲是从战争年代摸爬滚打过来的老革命,后来又担任公社党委书记,期间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②为人正直有良知,犯错后背负心债。父亲为解决家里断粮的危机,偷拿救济粮,之后写下“正”字提醒自己记住这笔良心债。③关心儿子发展,引领他走上正途。当儿子为了升迁向他索要墨宝行贿时,他不惜袒露自身伤痛教育引领孩子走上正途。‎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概括不准确,“抚平皱褶”不是表现父亲的平静,而是表现父亲对这一墨宝的珍视,“眼神变得清澈明净”不仅表现对往事的清晰记忆,更是表现父亲准备向儿子坦白良心债的一种毅然决然。‎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作用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按照题目要求“小说插叙了父亲对三年困难时期的一些回忆,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找到插叙父亲对三年困难时期一些回忆的段落,进行阅读理解,然后结合这些回忆与上下文情节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还可以结合文章主旨分析。‎ 根据情节中“你妈拿着白面走后,我就在纸上记下这个‘正’字,时刻提醒自己,我永远欠老百姓5个馍,欠人民一笔良心债”可知,情节交代了“正”字的来历,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另外,突出了父亲的人物形象,写出了父亲当时偷拿救济粮的无奈,而这么多年,父亲一直珍藏这一“正”字,说明父亲对当年的事情一直深深地自责,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是时候把它传给你了,我没还清的心债,由你来替我偿还”,交代了文章主旨,提醒以主人公为代表的年轻人在官场中不可为了利益丧失自我,要时刻保持清正廉明。‎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中人物形象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根据第三段“父亲是从战争年代摸爬滚打过来的老革命,一生为民操劳,口碑甚好,晚年潜心研习书法,在业界享有较高声誉”可知,父亲一生为民操劳,口碑甚好。根据原文“你妈拿着白面走后,我就在纸上记下这个‘正’字,时刻提醒自己,我永远欠老百姓5个馍,欠人民一笔良心债”可知,父亲为人正直有良知,犯错后背负心债。根据“是时候把它传给你了,我没还清的心债,由你来替我偿还”可知,父亲关心儿子发展,引领他走上正途。‎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祖莹,字元珍,范阳道人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憧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倦乃不觉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李孝怡《礼》上座博士严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乃不遗一字讲罢,孝怡异之,向博士说,举学尽惊。后高祖闻之,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义,帝嗟赏之。以才名拜太学博士,征署彭城王元勰法曹行参军,甚见重。尚书令王肃曾咏《悲平城》诗,勰甚嗟其美,欲使肃更咏,乃失语云:“王公吟咏情性,声律殊佳,可更为诵《悲彭城》诗乎?”肃因戏勰云:“何意《悲平城》为《悲彭城》也?”勰有惭色,莹在座,即云:“所有《悲彭城》,王公自未见耳。”肃云;“可为诵之。”莹应声云:“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睢水里。”肃甚嗟赏之,勰亦大悦,退谓莹曰:“即定是神口。今日若不得卿,几为吴子所屈。”莹以文学见重,常语人云:“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孝昌中,于广平王第掘得古玉印,敕召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令辨何世之物,莹云:“此是于阗国王晋太康中所献。”乃以墨涂字观之,果如莹言,时人称为博物。累迁国子祭酒,及出帝登阼,莹以太常行礼,封文安县子。稍以功迁仪同三司,进爵为伯。薨,赠尚书左仆射、司徒公、冀州刺史。‎ ‎(节选自《魏书·祖莹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生徒悉集/莹夜读倦/乃不觉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李孝怡《礼》上座/博士严/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乃不遗一字/‎ B. 生徒悉集/莹夜读倦/乃不觉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李孝怡《礼》上座/博士严/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乃不遗一字/‎ C. 生徒悉集/莹夜读倦/乃不觉/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李孝怡《礼》上座/博士严/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乃不遗一字/‎ D. 生徒悉集/莹夜读倦/乃不觉/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李孝怡《礼》上座/博士严/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乃不遗一字/‎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博士”,官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专掌经学传授。‎ B. “孝昌”,是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 C. “伯”,古代被君主封赏的五等爵位的第三等,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 D. “薨”,古代称诸侯之死,位高之人专用,后世也指有封爵的大官或大夫之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祖莹勤奋好学,声名日盛。他日夜苦读,父母怕他生病,但阻止不了,他常偷偷地等父母睡下,燃火读书,并遮盖窗户,后被发觉,因此声誉更盛。‎ B. 祖莹才思敏捷,处变不惊。元勰想让王肃再吟咏一遍《悲平城》,由于说错名字而觉惭愧,祖莹随机应变当即诵读《悲彭城》,王肃惊叹,元勰大喜。‎ C. 祖莹直爽侠义,受人赞美。处境困窘失意、命运充满不顺屡受挫折的士大夫,都会托命于他,他必然会尽力关怀救助,因此他周围的士人越来越多。‎ D. 祖莹博闻多识,辨物准确。皇帝下诏让祖莹与李琰之辨别所挖宝印为何世之物,祖莹说是于阗国王在晋太康时献给皇上的礼物,经验证,果如所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2)以才名拜太学博士,征署彭城王元勰法曹行参军,甚见重。‎ ‎【答案】10. A 11. D 12. C ‎ ‎13. (1)中书监高允常常赞叹说:“这青年的才能和器局,不是诸生所能赶得上的,终将有远大前途。”‎ ‎(2)祖莹凭借才学名声被任命为太学博士,被征召为彭城王元勰的法曹行参军,很被器重。‎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要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捕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晓”应作“觉”的宾语,应断在前,故排除C、D项;“于前”应和“置《礼》”相连,应断在前,故排除B。‎ 译文:学生们全部集合,祖莹晚上读书太劳累了,竟不知天亮了。博士十分着急地催促他去讲课,忙乱中祖莹误把同房间学生李孝怡的《礼》拿到讲台上去了。博士十分严厉,祖莹不敢回去换书,于是只好把《礼》放在前面,背诵《尚书》里三篇文章,竟不漏一字。‎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大夫的死为“卒”。‎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C项,理解有误,“多”,赞美,与现代汉语“多”义不同。‎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 注意以下重点字词:‎ ‎(1)每:常常;才器:才能和器局;及:比得上;远至:有远大前途。‎ ‎(2)以:凭借;拜:授予官职或任命;征署:征召,任命;见,被。‎ ‎【点睛】人物传记类的文言文,有着特殊的阅读规律和方法。‎ 一、以表明时间的词语为纲绳,去串起人物的一生经历。 二、以表明官职的升贬为轴心,去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以问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以及事件经过为切口,去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 四、以传记的写作特点为楔子,去把握人物的性格和作者的观点。‎ 参考译文:‎ 祖莹,字元珍,是范阳遒县人。祖莹刻苦好学,沉湎于书籍之中,夜以继日,父母担心他会读出病来,想禁止他苦读却禁止不了。他经常在炭灰之中藏着火种,赶走仆人,等父母睡觉之后,燃火读书,用衣被遮住窗户,以防泄漏光亮,被家人发觉。由此他的声誉更高了。中书监高允常常赞叹说:“这青年的才能和器局,不是诸生所能赶得上的,终将有远大前途。”当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授《尚书》,选他为都讲。学生们全部集合,祖莹晚上读书太劳累了,竟不知天亮了。博士十分着急地催促他去讲课,忙乱中祖莹误把同房间学生李孝怡的《礼》拿到讲台上去了。博士十分严厉,祖莹不敢回去换书,于是只好把《礼》放在前面,背诵《尚书》里三篇文章,竟不漏一字。讲完之后,李孝怡感到惊异,向博士说明了原委,学中师生全都大为惊奇。后来高祖听说此事,召他入内宫,要他诵背五经章句,并讲述大义,皇帝赞叹不已。祖莹凭借才学名声被任命为太学博士,被征召为彭城王元勰的法曹行参军,很被器重。尚书令王肃曾经吟咏一首《悲平城诗》,彭城王元勰很是叹赏其文辞优美,想让王肃再吟咏,却失口说:“王公您吟咏情性,词语声律,都特别优美,是不是可以再吟一遍《悲彭城诗》?”王肃就开玩笑说:“怎么《悲平城》变成了《悲彭城》了?”元勰面有惭愧之色。祖莹当时在座,就说:“有《悲彭城》,只不过是王公您没有见过。”王肃说:“可以为我们读一读。”祖莹应声诵读:“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睢水里。”王肃听罢,很是惊叹赞赏。元勰也大为高兴,回来对祖莹说:“你真是神嘴啊。今天若不是你,我差点被吴子所压服。”祖莹以文学为世人所重,他常对人说:“文章必须自出匠心,成一家风骨,怎能和别人求同呢?”祖莹性情豪爽,气节很高,处境困窘失意、命运充满不顺屡受挫折的士大夫,都会托命于他,他必然会尽力关怀救助,当时人也因此夸奖他。孝昌年间,在广平王府第挖得古代玉印,皇帝下诏让祖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去辨别它是什么时代的东西。祖莹说:“这是于阗国王在晋朝太康年间献给皇上的礼物。”于是用墨涂字验看,果然像祖莹所说那样,当时人称赞他博闻多识。他多次升迁后担任国子祭酒,等到出帝登基,祖莹以太常卿的身份主持大礼,被封为文安县子。渐渐地因功迁升仪同三司,晋封为伯爵。他去世以后,朝廷追赠他为尚书左仆射、司徒公、冀州刺史。‎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元上人归稽亭 刘禹锡 重叠稽亭路,山僧归独行,远峰斜日影,本寺旧钟声。‎ 徒侣问新事,烟云怆别情,应夸乞食处,踏遍凤凰城。‎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归稽亭之路重山叠嶂,山僧独自归去,照应标题,“山僧”即“元上人”.‎ B. 额联“旧”字,陈旧之意,突出寺院的钟的破旧,表达元上人对僧侣生活的厌弃。‎ C. 后两联写当弟子们询问外边新鲜事,应夸一夸所到之处,“遍”字写出行踪之广。‎ D. 全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既实写送别之事,又展开想象,虚写送别之后的情景。‎ ‎15. 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关切之情。归途遥远曲折,元上人独自归去,表达出作者对朋友的关切之情。②悲伤之情。在烟云雾霭中,作者与朋友离别时,内心悲伤不舍。③劝慰之情。作者劝慰元上人归去之后,不应沉浸在离别的悲伤之中,应该多夸夸自己所见世面之广。‎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情感概括错误,没有表达对僧侣生活的厌弃。‎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然后理解每联的意思,再结合注释和全篇分析每联中的情感。‎ ‎“重叠稽亭路,山僧归独行”此句写出了路途的遥远曲折,而他仅仅一人孤身上路,表达了对他的关心。“徒侣问新事,烟云怆别情”一个“怆”字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之情。“应夸乞食处,踏遍凤凰城”应该向别人夸赞自己路途中的见多识广,表达作者对朋友的劝慰。‎ ‎【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答案】 (1). 艰难苦恨繁霜鬓 (2). 潦倒新停浊酒杯 (3). 别有幽愁暗恨生, (4). 此时无声胜有声 (5). 蟹六跪而二螯 (6).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7). 人生如梦 (8). 一尊还酹江月 (9). 佛狸祠下 (10). 一片神鸦社鼓 (11). 位卑则足羞 (12). 官盛则近谀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繁、停、螯、鳝、尊、酹、谀。‎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与自然关系密切,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对人类征服自然界取得的胜利感到满足,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进行报复。”人类要有长远目光,切不可做__________。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__________的形势十分严峻,发展生态文明刻不容缓。党的十九大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在呼唤更好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更和谐的生活方式。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提供更多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的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单纯就环境来解决环境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千年大计,不可一蹴而就,而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生态文明意识的__________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如果只是一味地蛮干,缺乏生态文明意识,不讲完方法,无疑是__________。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技术、资金、政策等问题,更是“人”的问题。任何文明归根结底是人的文明,人是环境行为的主体、生态文明的“灵魂”,是人对“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价值追求,重视生态文明教育,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过程,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井底蛙 退化 树立 缘木求鱼 B. 笼中鸟 退化 竖立 曲突徙薪 C. 笼中鸟 蜕化 竖立 缘木求鱼 D. 井底蛙 蜕化 树立 曲突徙薪 ‎18. 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语句,链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各种系统性革命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B. 新的文明观指导下的系统性革命也是生态文明建设。‎ C. 而是在新的文明观指导下的各种系统性革命。‎ D. 更是在新的文明观指导下的各种系统性革命。‎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人是环境行为的主体、生态文明的“灵魂”,是人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追求。‎ B. 人是环境行为的主体、生态文明的“灵魂”,而生态文明建设是人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追求。‎ C. 人是生态文明的主体、环境行为的“灵魂”,而生态文明建设是人对“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价值追求。‎ D. 人是环境行为的主体、生态文明的“灵魂”,是人对“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价值追求。‎ ‎【答案】17. A 18. C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第一空:井底蛙,,比喻目光短浅、见识狭隘之人;笼中鸟,比喻受困而失去自由的人。此处根据语境“人类要有长远目光”,应选“井底蛙”。‎ 第二空:退化,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蜕化,虫类脱皮。借指事物向坏的方面变化,多指腐化堕落。此空与“生态系统”相搭配,应选“退化”。‎ 第三空:树立,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如树立榜样,树立信心,树立典型;竖立,物体垂直,一端向上,一端接触地面或埋在地里,多是具体的事物。此空与“生态文明意识”相搭配,应选“树立”。‎ 第四空: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根据语境“不讲完方法”,应选“缘木求鱼”。‎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链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根据前半句“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单纯就环境来解决环境问题”可知主语是“生态文明建设”而AB项偷换主语,根据主语的一致性,排除A、B;根据关联词语的搭配,不是……而是,排除D。‎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解答此类试题时,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人是......的价值追求”主宾搭配不当,排除A、D;“人是生态文明的主体、环境行为的‘灵魂’”定中搭配不当,“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语序不当,排除C。‎ 故选B。‎ ‎20.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中国音乐人谭盾携法国管弦乐团、国际合唱学院等近三百位音乐家同台演出《敦煌·慈悲颂》,再现了敦煌遗音,用西方交响乐生动展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厚重。‎ 谭盾借鉴了大量唐乐,展现了一幅盛唐画卷,并且依照敦煌壁画复原了反弹琵琶、奚琴等古乐器,将中国传统乐器钵、木鱼、引罄等穿插其中,让听众随着音乐畅游“丝绸之路”,体味富有西域特色的盛唐鼎盛艺术。‎ ‎【答案】关键信息:①中外音乐家演绎敦煌遗音;②借鉴唐乐展现盛唐画卷;③复原古乐器穿插传统乐器献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侧重对文段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应用能力。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抓住关键语句,特别是首尾句的叙述,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要审清题干要求和限制性信息。要结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要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最后注意精炼语言。‎ 根据第一自然段提炼出来的关键信息有:中外音乐家演绎敦煌遗音。根据第二段中“谭盾借鉴了大量唐乐,展现了一幅盛唐画卷”可概括为:谭盾借鉴唐乐展现盛唐画卷。根据“并且依照敦煌壁画复原了反弹琵琶、奚琴等古乐器,将中国传统乐器钵、木鱼、引罄等穿插其中”可概括为:复原古乐器穿插传统乐器献奏。然后将这几处关键信息整合一起,注意不要超字数。‎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袁隆平,23岁立誓解决粮食增产问题;杨利伟,18岁考入飞行学院;宋玺,22岁参与亚丁湾护航;孙杨27岁成就“金满贯”......‎ ‎②从2000年开始,保定学院的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到新疆支教,十余年中有很多人扎根西部,参与西部建设。‎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五四精神一直激励中国青年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作为新时代青年,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感触与思考,请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继承发扬五四精神 弘扬五四精神,成就青年人的梦想,弘扬五四精神,肩负历史使命。“五四”精神的真谛是爱国精神,他是一种对祖国对人民无限赤诚,对历史,对社会勇于奉献的精神。‎ 我们是新时期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身为中华民族的儿女,祖国的历史让我们震憾。我们要学习五四精神,学习先辈放眼世界,坚定不移,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学习先辈爱我中华,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我们要努力拼搏,奋发图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们要继承五四精神,继承先辈震撼中国的意志,继承先辈永垂不朽的爱国精神,继承先辈前赴后继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让先辈们放心,昨天他们在枪林弹雨和外来侵略者的欺压下,未完成的事业,我们这一代青少年要奋起直追,勇往直前,帮他们去完成!明天中国的辉煌,要靠我们这一代青少年,我们要在五四阳光的照耀下,双脚踏着东方巨人坚实的臂膀,扬起黑头发黄皮肤的头颅,骄傲地向全世界宣布:“我们是中国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要以五四精神为动力,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更加繁荣富强,更加辉煌的东方明珠!”‎ 五月是我们青少年的象征。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像初夏多姿多彩的鲜花,开遍祖国的大地;要像初夏嫩绿的树枝,努力撑起一片片绿荫,为我们伟大的祖国遮风挡雨!‎ 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必须提高自我,改善自我,完善自我,用全新的自我,去塑造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尽管向着成功进发的旅途会有坎坷,但我们一定要坚强,要挺直不屈的脊梁,去完成先辈未完成的伟业!‎ 我们要在逝去英灵的注视下,做好我们所做的一切,向着理想的目标迈进。我们要做到遵守纪律,勤奋学习,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共同开创美好的家园!要以崭新的姿态,迈出坚定的“步伐”,走向未来!‎ 在这充满激情的五月,在这生机与活力的五月,让我们合着节拍唱起五月的赞歌,让青春的旋律光彩夺目更有意义!让青春的舞姿更加多姿多彩!让五四精神传承发扬!让我们的明天在世界舞台上迈出坚实的脚步!让我们未来的历史记录下最璀璨的诗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同学们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积累各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 审题:‎ 材料由两则构成,从不同角度阐释了“青春”的内涵。第一则材料突出了: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最好的传承。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不同领域、不同职业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辉煌人生。第二则材料突出了青年人应该懂得奉献,应该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发展中去,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接着审提示,提示中显示,青年的理想关乎国家未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新时代中国青年更要担当时代责任。而且要结合自身实际,所以行文应该注意结合自身实际,结合当前的时代特点。‎ 立意:‎ 根据审题分析,立意可以参考已下几点:青年人应该懂得奉献;奋斗是最亮丽的底色;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新时代中国青年更要担当时代责任;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国家的发展中。‎ 行文结构:‎ 开篇论述“五四”精神的真谛是爱国精神,对五四精神进行阐述。紧接着提出我们是新时期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身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要学习五四精神,我们要继承五四精神。然后论述我们应该怎样做,最后进行号召,让五四精神传承发扬!让我们的明天在世界舞台上迈出坚实的脚步!让我们未来的历史记录下最璀璨的诗篇!‎ 素材:‎ ‎1、雨果曾经说过:“青春是生命的春天。”没错,青春始终洋溢着一种催人奋进的激情,等着我们绽放自己的个性与光芒。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我们不会胆小怕事,缩头缩脑,瞻前顾后,优柔寡断,这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对于凌驾于命运之上的人,信心就是命运的主宰!” 嗯,正确!我们打拼在人生的战场,我们更需要弘扬五四精神,我们仍要努力仍要奋发,脚踏实地勇往直前! 2、俗话说“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呵呵,我等女流之辈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我只知道,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会用我的实际行动,真真切切踏踏实实地做着自己该做的工作;我只知道,就算受挫,我还是会倔强的去实现自己的梦想,面对任何的苦难,都会知难而进。因为我拥有青春,青春就是力量!而绝望气馁的青春注定是遗憾,虚伪做作的青春无疑是欺骗,单调平庸的青春只会枯萎,但这些,我都不要,相信谁都明白金色年华只会青睐我们一次,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从开始到末尾仅有一次被青春光顾。可见人生苦短青春难驻,更应惜日如金,必须的! 3、未来不是梦,今天,在我们手中!自己的路,自己走,青春因绽放才会更加美丽!为创造美好的明天,让我们使出无限的勇气和力量继续加油!年轻没有失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 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 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 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 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 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 深:深入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 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 ‎ 本试卷的题干、答案和解析均由组卷网(http://zujuan.xkw.com)专业教师团队编校出品。‎ 登录组卷网可对本试卷进行单题组卷、细目表分析、布置作业、举一反三等操作。‎ 试卷地址:在组卷网浏览本卷 组卷网是学科网旗下的在线题库平台,覆盖小初高全学段全学科、超过900万精品解析试题。‎ 关注组卷网服务号,可使用移动教学助手功能(布置作业、线上考试、加入错题本、错题训练)。‎ ‎ ‎ 学科网长期征集全国最新统考试卷、名校试卷、原创题,赢取丰厚稿酬,欢迎合作。‎ 钱老师 QQ:537008204    曹老师 QQ:71300063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