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河南省濮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河南省濮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 河南省濮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近,中国某地模仿法国风格建筑的小镇在网上热传。大到埃菲尔铁塔,小到路灯、雕塑、植被,让人真假难辨。有网友直呼,和巴黎相比,这里就差一条塞纳河了。‎ 这一现象并非孤例。据统计,中国至少已有6座“凯旋门”,10余座“美国国会大厦”,3座埃菲尔铁塔……徜徉其中觉得很“洋气”,“摆拍”出来像置身异域,让人不出国门就能体验世界风情。这些建筑的出现,固然有其出现的土壤,但“全心全意搞山寨”,总归是附在别人文化表层的一贴“狗皮膏药”。法国的巴塔兰克剧院作为当代音乐史上的圣地,建筑虽也融合了中国元素,但并没有因此而丢失自己的文化属性,而恰恰是因为其承载的巴黎文化,使之屹立150余年仍魅力不减。反观国内的一些高仿建筑群,哪怕是被冠以“中国的巴黎”“东方佛罗伦萨”,做到极致也不过是赝品,失了本国本土的文化精神,有皮没瓤。‎ 事实上,中国的建筑风格从来都是兼容并蓄的,并不一味拒绝“洋建筑”,关键在于如何在借鉴的过程中,呈现出建筑的文化主体意识。比如,北京的前门大街,就是一个融合了中西风格,呈现出独特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积淀的特色历史街区。而人们之所以质疑当下的一些西式建筑热,就在于其舍本逐末、生搬硬套,缺少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理解。‎ 与“模西建筑热”同样遭受诟病的,还有“仿古建筑热”。有的地方,本来并没有什么前朝风土,却乐于以古街古巷为名,雕梁画栋,青砖粉墙,小饰品假古董齐出,臭豆腐烤肉串并售。如果前者是对西式风格的盲目崇拜,后者则是复古思维的畸形生长。“从街区历史找卖点,然后找投资,再找规划设计、施工队”的仿古建筑公式,对于西式建筑热来说,同样适用。无论是抄袭西方,还是效颦传统,建筑设计与规划的盲从背后,是对文化根底不自知、对文化传统不自信。‎ 建筑,既是文化的表现,也是生活的沉淀。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植根于自己的历史脉络之中。千姿百态的开平碉楼,集防卫、居住功能于一体,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民居风格;马达加斯加首都族群混杂,马来高脚草屋、非洲木板棚与欧式教堂错落有致,多元才是这里的和谐;而作为中国获得普利兹克奖的第一人,王澍让每一层的每一户都有自己的小院和植物,“出则繁花似锦,入则清净悠远”。房子可模仿,文化难复制,只有立足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才能找到创新式融合的思路。‎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们的文化与历史,已经给建筑留下了丰富的馈赠。立足文化本体,深挖地域特色,根深方能叶茂。北京如今大力推动中轴线沿线重点地区综合整治保护和申遗,就是因为那是老城的灵魂,中华民族“内和外安”的文化基因、“左右对称”的营城理念、“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都集中体现在这里,在人们记忆中挥之不去。缺了非物质文化的滋养,建筑即使再雄伟也缺少一条脊梁;而有了乡愁和人文的淬火,哪怕穿越千年,安身之所也能成为精神家园。‎ ‎(节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要想成为精神家园,需要的是乡愁和人文的淬火,而不仅仅是依靠外观的雄伟壮丽。‎ B.建筑如果失去了本土的文化精神,模仿得再好,也只是赝品,只能附在别人的文化表层。‎ C.中国的建筑风格大体上是兼容并蓄的,不拒绝“洋建筑”,在借鉴中呈现文化主体意识。‎ D.建筑一旦舍本逐末,生搬硬套,缺少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理解,往往会引起质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模西建筑热”与“仿古建筑热”对比论述,指出建筑设计的盲从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B.文章先分后总,指出建筑要植根于历史文化,立足于地方特色,才能找到创新融合的新思路。‎ C.文章摆事实讲道理,逐层推进,论述建筑在借鉴西方与古人时,要立足于本土历史与文化。‎ D.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手法,表明有了乡愁与人文的植入,建筑才能成为精神家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房子可模仿,文化难复制”,是说建筑要立足于传统文化,不能受西方影响,才会有生命力。‎ B.西式建筑热是对西式风格的盲目崇拜,仿古建筑热是复古思维的畸形生长,文章对二者都作了严厉的批评。‎ C.因为中国的文化与历史给建筑留下了丰富的馈赠,所以北京大力推动中轴线沿线综合整治保护。‎ D.建筑在考虑文化基因、保持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仿效古人、借鉴西方,才能有发展有创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胖鱼刀 尹甘 鱼生就是生鱼片,用新鲜的生鱼肉切成薄片,蘸调味料食用。温州居民自古喜生食海鲜,民国时,温州的董记鱼生馆,是当时最有名气的专营鱼生的饭馆。1944年夏天,董记鱼生馆因为生意好,起鱼肉的男工不够用,老板董浩昌上紧招工。除了一个自称黄聪儿的女子报名,没有其他人敢报名,因为董记鱼生馆对刀功要求极高。董浩昌看那女子身材袅娜肤色白嫩,怎么看都不像是干活儿的样子,就想打发她走。‎ 黄聪儿说:“你看了我的刀功不满意,我担头就走。”①‎ 董浩昌随便丢给黄聪儿一条活蹦乱跳的野生大鲤鱼,黄聪儿拿出一把自劳的胖鱼刀。‎ 刀刃一亮出来,森寒之气蕴聚如云雾,刀身跟手掌一样宽,不注意几乎不见掌中握有胖鱼刀。‎ 黄聪儿漫不经心地弹开胖鱼刀,照鱼尾部落下一刀,刃锋一斜,贴着鱼脊无声地划上去,游近鳍部,刀锋一转,向外一挑,翻过鱼背,游刃不止,自上两下,到鱼尾部,戛然而止,两手一掀,鲜嫩嫩的肉块就剥离了出来,留下一具白骨与鱼头相连。瞬间肉身去尽的鲤鱼还未醒悟过来,嘴巴犹自在一张一合。董浩昌的嘴巴也张得跟那条尚不知生死的野生大鲤鱼一样。于是黄聪儿留在了董记鱼生馆。‎ 董记鱼生馆是老字号,年纪轻轻的董浩昌生得白面长身一表人才。父亲过世后,他接手了董记鱼生馆。自从黄聪儿留下来,董浩昌有事没事就会去看黄聪儿起鱼肉。开始黄聪儿不理董浩昌,只管把刀使得上下翻飞,鱼肉片片旋落。董浩昌看着看着就把目光从胖鱼刀移到黄聪儿的脸上,黄聪儿脸形柔美,但眸子深邃坚毅。董浩昌越看越着迷,往往呈现出一副呆相。一天,黄聪儿终于被董浩昌盯得心烦意乱了,一分神,左手中指被鱼刺扎破了。黄聪儿洗洗手,懊恼地看着中指上冒出的一大滴血发怔。董浩昌在旁边心疼地拿过黄聪儿的手指,放在自己口里吮尽血迹。黄聪儿吓着似的,心怦怦乱跳,脸上随之浮起了红晕,她小声说:“不要这样,只因你父亲对我家有赠钱之恩,我才来你这里干活儿还债。”②‎ 秋天时,温州被日寇侵占,市面一片恐慌萧条,董记鱼生馆却异常红火,因为日本人喜欢吃鱼生,温州的大小汉奸为了讨好日本人,几乎为日本人包下了董记鱼生馆。董记鱼生馆天天满座,一多半是傲慢强横的日本人,董浩昌赔尽小心侍候,日本人在四下清乡烧杀劫掠之后,都会到董记鱼生馆庆功。‎ 那天,董记鱼生馆又来了一批日本军官,说是来给董记鱼生馆送光荣匾的。董浩昌赶紧去后厨要黄聪儿做鱼生,他在前面卑躬屈膝地招待了日本军官半天,还不见后厨送出鱼生来,日本军官已经等得不耐烦了。董浩昌忙去后厨催,却见黄聪儿坐着,一片鱼肉也没有切,董浩昌慌了:“外面的太君等着吃,你有几颗脑袋敢慢待他们?”黄聪儿目光冷冷地看一眼董浩昌说:“日本人前天清洗了东乡座,东乡庄是我的家乡,你知道吗?”‎ 董浩昌的眼神有些躲闪:“日本士兵天天在杀人,你又不是不知道。”‎ 黄聪儿的目光更冷了:“听说日本人给你送光荣匾来了,不会只因为你这儿的鱼生好吃吧?”③‎ 董浩昌被黄聪儿问得有些恼羞成怒:“你再不切鱼生,那就等着外面的日本兵把这座鱼生馆炸平吧。”‎ 黄聪儿抿紧嘴唇站起来,运起手中的胖鱼刀,顿时“无声细下飞碎雪”,色如冰雪薄似蝉翼的鱼生,很快就摆满了面前的竹蔑大圆匾。董浩昌脸上露出了笑容,才要把鱼生端起,黄聪儿却亲自端着施施然出去了。 董浩昌稍愣了一下,急忙跟了出去。‎ 那些日本军官正等得火起,突然看见个美丽的女子端着鱼生出来,就都消了火气。一个军官甚至在黄聪儿往桌子上放鱼生时,用手捏了一下黄聪儿的脸。黄聪儿的右手从圆匾下抽出,张开手指,藏在掌中的胖鱼刀带着森亮的寒气,围桌飞旋一周。一桌日本军官,个个颈下一线血痕,似在不胜惊讶时,就听啪的一声,黄聪儿已经收刀回鞘了。‎ ‎“他们都死了。你出卖了东乡庄的抗日英雄,致使东乡庄大部分人被杀。”黄聪儿对董浩昌轻描淡写地说。‎ 说话间,一桌日本军官的脖子,都开始向外翻涌血液。董浩昌面如土色:“杀了我,你肚子里的孩子就没有了爹!”‎ 黄聪儿的手臂向董浩昌一晃,恨极反笑:“你活着,孩子会一生恨我。你的喉咙已被我割断,不要死我眼前,外面去吧。”‎ 董浩昌不相信,但感觉到了脖颈微疼,伸手一摸,有血渗出,张开嘴想惊呼,却发不出一丝声音,惊恐万状地转身向外就跑。‎ 看着董浩昌捂着脖子倒在地上,黄聪儿内心激烈撼荡,嘴角渗出一股鲜血:“自作孽,不可活。我不杀你,别人也会杀你。”‎ ‎(摘编自《百花园》2019年7期)‎ ‎4.试析文中描写“嘴巴犹自在一张一合”的具体作用?‎ ‎5.黄聪儿杀敌显得轻而易举,看似离奇,却非常合乎情理,试从“黄聪儿”和“日本人”这两个角度对此作简要分析。‎ ‎6.小说中三个画线处(①~③)的语言描写颇见作者功力,试简要分析其各自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父亲不敢老 ‎①父亲比我大了整整50岁,老来得子,高兴得放了两大挂鞭炮,摆了10桌宴席,还开了那瓶存放两年都没舍得喝的五粮液。‎ ‎②8岁时,父亲带我去学二胡,从家到少年宫,骑自行车足足要一个小时。等我放学了,他把我送过去,晚上9点再去接我。到家时,已经10点多了,我饭没吃,功课也没做,不得不继续奋战到深夜。于是,父亲决定买一辆摩托车,这样我就能在晚上11点之前上床睡觉。我妈说:“你都这么大年纪了,能学会吗?”父亲握紧拳头,一边展示胳膊上的肌肉一边豪情万丈地说:“穆桂英53岁还挂帅出征呢,我是个大老爷们,小小摩托车还征服不了?”他胳膊上的肌肉松垮垮的,看得我一个劲儿地捂着嘴偷笑。‎ ‎③我10岁时,父亲60岁, 从单位光荣退休后的第二天,他就找个人多的街道,摆起了修鞋摊。收费低,活儿做得又好,常常忙得抽不出身吃饭。以前的同事闲逛到他的摊前,不解地调侃:“老黄,退休工貴还不够花呀?都这么大岁数了,还干这活。你这手艺什么时候学会的呀?”父亲一边抱着鞋飞针走线,一边爽朗地笑:“这么年轻就闲着,还不得闹出病来。”看着他沟壑丛生的脸,我忽然感觉有点难为情。‎ ‎④我读高三那年,父亲执意在学校附近租间房子,学人家搞陪读,还不辞辛苦地把修鞋摊也搬了过来。我上课时,他在家做饭;我放学时,他急匆匆出摊。饭做早了会凉,但他总是把时间掐得很准,每次我都能吃到热腾腾的饭菜。可这样的话,他就只能饿着肚子干活,能吃饭时莱早已凉透。我帮他收摊,一个补鞋的中年妇女说:“你孙子都这么大了呀,那你干吗还这么拼命?让儿子养着就好了。”我站在旁边,脸上火烧火燎的,命令他:“以后不要再摆摊了, 家里又不是穷得揭不开锅!”他把脸一沉,气呼呼地说:“我还这么年轻,还能多挣点!”说这话时,他68岁,原本挺拔的腰身已经有些佝偻。‎ ‎⑤大学时,远离家乡,我和父亲难得见上一面,所有的交流都靠一根细细的电话线维系。他总是在电话里说:“想买啥就买啥,别太寒碜,我还年轻,养得起你。”‎ ‎⑥毕业后,我留在大城市发展,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让自己离远方的父母越来越远,连电话都打得少了。偶尔打过去,父亲还是那一套话:“家里一切都好,我这么年轻,能有什么事儿啊?在外面好好干,别瞎操心!”听他这样说,我就真的很少操心,回想当年连谈恋爱、买房子也心安理得地接受了父母的经济支援。此时的父亲已经快80岁了,我知道他已经不年轻,但是我却一直以为他至少身体健康、没病没灾。直到母亲的电话打过来,我才知道,原来有那么多的秘密,我一直不知道。‎ ‎⑦父亲病了,是脑出血。他一直有高血压,常年离不开降压药。他是在鞋摊前病倒的,中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年轻人都避之不及,何况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父亲躺在床上,高大的身躯被岁月打磨得像一片瘦小的叶子,而叶脉上却隐约刻写着“我还年轻”的字样,眼窝深陷,颧骨突出,头发白得如一团蓬松的棉花。而一周前,他还在电话里对我说:“我还年轻·····”‎ ‎⑧看见我,父亲想要坐起来,并努力张大干瘪的嘴,做好了展示年轻的准备,但最终,只发出极低的声音:“我一直不敢老,怕我老了,你就没有父亲帮、没有父亲疼了,可我还是老了······”‎ ‎⑨原来,这么些年,父亲一直在用行动和语言激励自己、强逼自己时刻保持年轻状态,好给我挣足够多的钱,给我足够多的帮助,给我足够多的爱,也给我足够多的从容与坦然,让我不因有一个年迈的父亲而自卑自怜!‎ ‎⑩而我,居然根本不懂父亲的良苦用心,竟在他夸耀自己还年轻时,曾生出一丝厌恶与不满。如今,在父亲病床前,看着老如朽木的父亲,我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 ‎7.下列对文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愿意为了孩子死而后已,并因此不断激励自己坚强乐观的人。‎ B.本文属于记人散文,语言饱含情感,从中不难领悟孩子对父亲的深深的敬爱。‎ C.本文最后两段作者直抒胸臆,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使文章更富感染力。‎ D.‎ 本文写出了父亲对我的良苦用心,主要采用了倒叙和补叙的手法,这些手法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8.本文的题目是“不敢老的父亲”,这一题目有什么妙处?‎ ‎9.请简要分析这篇散文是如何刻画父亲这一形象的?‎ ‎10.文章的最后一句,“我忍不住泪流满面”,请分析作者此时的“泪”中蕴含有怎样的情感?‎ 评卷人 得分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教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时安石创行新法,献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教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羞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捂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贫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 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B.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C.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D.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等事务。长官为礼部尚书。‎ C.《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D.举子即被举应试的士子。举人在唐代意即应举之人,在明清则为乡试考中者之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旧时有将举人称为举子者。‎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苏轼自己以身作则,过家门不人,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B.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C.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王安石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在朝堂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也很愤怒,苏轼就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1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2)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 评卷人 得分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①‎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②桃花红似锦,生赠③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②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分”,一作“念”。③生憎:犹言偏憎、最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前四句写送别之情,诗人由“过去”想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有明显的时间层次。‎ B.首联中“四十年”,点明了分别的时间,也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慢慢归于淡忘了。‎ C.“忽漫相逢是別筮”一句,在“相逢”和“别筵”之间着一“是”字,使会合的欢娱,转化为别离的愁思。笔力千钓,直透纸背。‎ D.尾联结句“触忤愁人到酒边”的“酒”,正是“别筵”钱别之酒;“酒边”的“剑南春色”,也就是诗人的眼前风光。‎ ‎16.有人评价颈联“看似无理,实则情深”,请对这一说法作简要分析。‎ 评卷人 得分 四、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从广阔天空写到清澈的水底,直至写出秋季各种生灵争着绽放生命的三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游褒禅山记》中,写出古人观世间万物而有得并道出其原因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五、名著阅读 ‎18.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述而》)‎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 评卷人 得分 六、命题作文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一年四季,春天萌发,夏天繁荣,秋天收获,冬天孕育,生命律动,需要发现;人生在世,亲情醇厚,友情真挚,爱情甜蜜,弥足珍贵,需要发现;世事难料,人性恶,人性善,人情冷暖,万象纷呈,需要发现……‎ 请以“发现”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C ‎2.A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不拒绝‘洋建筑’”理解有误。相关信息在原文第三段,原文是“事实上,中国的建筑风格从来都是兼容并蓄的,并不一味拒绝‘洋建筑’,关键在于如何在借鉴的过程中,呈现出建筑的文化主体意识。”原文是说“并不一味拒绝‘洋建筑’”,不是选项所说的“不拒绝‘洋建筑’”。故选C。‎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会带来很大的危害”说法错误,属于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说带来的危害。还有“文章将‘模西建筑热’与‘仿古建筑热’对比论述”中的“对比论述”说法错误,应为类比论述。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 A项,“是说建筑要立足于传统文化,不能受西方影响,才会有生命力”理解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倒数第二段,原文是说“房子可模仿,文化难复制,是说只有立足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才能找到创新式融合的思路”,并且其中“不能受西方影响”说法过于绝对化;‎ B项,“文章对二者都作了严厉的批评”,说法不符合原文,相关信息在文章第四段,原文是说,如果前者是对西式风格的盲目崇拜,后者则是复古思维的畸形生长;“都作了严厉的批评”,程度过重;‎ C项,“因为中国的文化与历史给建筑留下了丰富的馈赠,所以北京大力推动中轴线沿线综合整治保护”说法强加因果,不符合原文,相关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原文为“我们的文化与历史,已经给建筑留下了丰富的馈赠。立足文化本体,深挖地域特色,根深方能叶茂。北京如今大力推动中轴线沿线重点地区综合整治保护和申遗,就是因为那是老城的灵魂,中华民族‘内和外安’的文化基因、‘左右对称’的营城理念、‘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都集中体现在这里,在人们记忆中挥之不去”。‎ 故选D。‎ ‎【点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4.“嘴巴犹自在一张一合”是细节描写。此处的细节描写生动表现了黄聪儿杀鱼之快、技艺之高,也为后面她被留在鱼生馆做了很好的铺垫。‎ ‎5.(1)黄聪儿是杀鱼高手,运刀技艺炉火纯青。(2)黄聪儿采用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策略。(3)日本人得意忘形,不曾提防,且围桌而坐,利于黄聪儿下手。‎ ‎6.第①处这句话表现了黄聪儿对刀功的自信,意在突出其个性特征。第②处这句话交代了黄聪儿来到董记鱼生馆的原因,暗示了故事发生的一个背景;同时也凸显了其有恩必报的品质。第③处这句话是黄聪儿对董浩昌的质问,表明了主人公对汉奸的憎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解析】‎ ‎4.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倒叙、插叙、顺序、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结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第五段“嘴巴犹自在一张一合”,手法上是细节描写,这是刚杀的鱼的状况;内容上此处的细节描写生动表现了黄聪儿杀鱼之快、技艺之高,“……刀锋一转,向外一挑,翻过鱼背,游刃不止……瞬间肉身去尽的鲤鱼还未醒悟过来”;结构上也为后面她被留在鱼生馆做了很好的铺垫,“自从黄聪儿留下来,董浩昌有事没事就会去看黄聪儿起鱼肉。开始黄聪儿不理董浩昌,只管把刀使得上下翻飞,鱼肉片片旋落”。‎ ‎5.‎ 本题考查把握小说的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首句(段):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过渡句(段):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若是插叙,行文起伏跌宕,摇曳生姿。尾句(段):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启发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②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包括揭示的人物心理)。③对表现主题的作用。④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要证明“黄聪儿杀敌显得轻而易举,看似离奇,却非常合乎情理”,就从黄聪儿的刀工和她杀鬼子的时机等方面分析。文中有多处体现黄聪儿刀工技艺高超的,“黄聪儿漫不经心地弹开胖鱼刀,照鱼尾部落下一刀,刃锋一斜,贴着鱼脊无声地划上去,游近鳍部,刀锋一转,向外一挑,翻过鱼背,游刃不止,自上两下,到鱼尾部,戛然而止,两手一掀,鲜嫩嫩的肉块就剥离了出来,留下一具白骨与鱼头相连”;黄聪儿杀日本人是借送菜时,采用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策略,日本人得意忘形,没有防备,不曾提防,且围桌而坐,利于黄聪儿下手,黄聪儿出手突然,这样她才轻而易举杀了鬼子。‎ ‎6.此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赏析语言可以从五方面考虑:①语句的含意和作用。②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③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④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角度思考。⑤语言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这三处划线句都是黄聪儿说的,文中划线第一句从塑造形象的角度进行分析,黄聪儿应聘女工时说的,“你看了我的刀功不满意,我扭头就走”运用语言描写,说明她很自信。第二句划线句从主题及人物品质的角度进行分析,“不要这样,只因你父亲对我家有赠钱之恩,我才来你这里干活儿还债”是在“董浩昌在旁边心疼地拿过黄聪儿的手指,放在自己口里吮尽血迹”时说的,从中可以看出黄聪儿来做女工是为了报恩。最后一句划线句从情节的角度进行分析,“听说日本人给你送光荣匾来了,不会只因为你这儿的鱼生好吃吧”是在黄聪儿得知日本人“给董记鱼生馆送光荣匾”说的,“不会只因为”写出来黄聪儿已经知晓了董浩昌“出卖了东乡庄的抗日英雄”,含有满满的愤恨之情。‎ ‎【点睛】‎ 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7.D ‎8.(1)父亲不敢老是因为他怕自己老了,“我”就没有父亲帮,没有父亲疼了;(2)题目既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父亲已渐渐老去却一直说自己不老,也与文章末尾老如朽木的父亲形成鲜明的对比;(3)这样的题目突出了父亲身上伟大的父爱,增强了表达效果。‎ ‎9.(1)文章从正面通过“头发白得如一团蓬松的棉花”等肖像、“我还年轻,养得起你”等语言、“展示胳膊上的肌肉”等动作、“他把脸一沉,气呼呼地”等神态这些直接描写,来刻画一个坚强且富有爱心的父亲;(2)文章还结合父亲同事的调侃、中年妇女的劝说和母亲的话等这些侧面描写来间接表现父亲的品格及深沉又伟大的父爱。‎ ‎10.‎ ‎(1)感动,为自己拥有一份伟大的父爱而感动。(2)自责,为自己很少操心家事,连谈恋爱、买房子也心安理得地接受了父母的资助而自责。(3)悔恨,悔恨自己根本不懂父亲的良苦用心,竟曾在他自夸年轻时生出一丝厌恶与不满。(4)心酸,为一直坚强不屈的父亲最后病倒在床而心酸。‎ ‎【解析】‎ ‎7.本题考查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和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D项,“主要采用了倒叙和补叙的手法”错误,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记叙父亲的。‎ 故选D。‎ ‎8.本题考查把握作品标题的内涵和作用的基本能力。在阅读前文的基础上,理解标题这样命名的原因。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有的标题十分含蓄,如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要结合文本的内容理解题目“不敢老的父亲”的好处。本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语是“父亲”,这是本文写作的中心人物,也是作者感情的凝结点。“不敢老”是修饰语,写出父亲对儿子的无言的关爱,怕自己老去之后,“我”无法得到自己的关爱,“我一直不敢老,怕我老了,你就没有父亲帮、没有父亲疼了,可我还是老了……”;父亲嘴中的我还年轻和实际上我看到的父亲,“看见我,父亲想要坐起来,并努力张大干瘪的嘴,做好了展示年轻的准备”,这样的“不敢老”与文章结尾处的“老如朽木”形成鲜明的对比;文本标题突出了具体内容,增强了文本的艺术效果,从而突出父亲对儿子的爱意。‎ ‎9.本题考查欣赏作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描写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借用文中他人的语言来刻画人物,或是作者的直接评价等。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分析。要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答题时,概括人物形象要全面、客观,要结合人物所做的事来分析。一般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人物的描写方法及作用。文章主要通过对父亲的肖像、语言、动作等正面描写来表现父亲既从物质上关爱“我”、帮助“我”,又从精神上关爱“我”。父亲乐观向上,关爱儿子,用尽心血去教育儿子而又注重教育方式。如:“眼窝深陷,颧骨突出,头发白得如一团蓬松的棉花”,“我还年轻,养得起你”,“展示胳膊上的肌肉”,“他把脸一沉,气呼呼地说”,等等。同时还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刻画福清之一人物形象,如:父亲以前的同事的调侃、补鞋的中年妇女的劝说和母亲的话等来侧面反映父亲的品格和深沉又伟大的父爱。‎ ‎10.‎ 此题考查把握人物情感的能力。情感描写就是就是把人物的思想、心理活动通过文字描绘出来。通常心理描写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让人物自己倾吐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一种是由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客观的分析描述;三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现人物的心理。最后一段“而我,居然根本不懂父亲的良苦用心,竟在他夸耀自己还年轻时,曾生出一丝厌恶与不满。如今,在父亲病床前,看着老如朽木的父亲,我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前文“以后不要再摆摊了, 家里又不是穷得揭不开锅”“听他这样说,我就真的很少操心,回想当年连谈恋爱、买房子也心安理得地接受了父母的经济支援”“原来,这么些年,父亲一直在用行动和语言激励自己、强逼自己时刻保持年轻状态,好给我挣足够多的钱,给我足够多的帮助,给我足够多的爱,也给我足够多的从容与坦然,让我不因有一个年迈的父亲而自卑自怜”,满是感动,自责,悔恨,还有心酸。‎ ‎【点睛】‎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及人物的作用:正面描写: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作用在于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作用在于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借用文中他人的语言来刻画人物,或是作者的评价性的语句等。‎ ‎11.C ‎12.C ‎13.C ‎14.(1)等到刚成年时,就能博览、精通经书史籍,写文章每天达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2)有人说:“苏轼自己如果能稍微收敛锋芒,即使不能够被重用,也可以免去灾祸。”‎ ‎【解析】‎ ‎1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丽来进贡,使者向官吏分送见面的礼品,书函用甲子纪年。苏轼拒绝说:“高丽对本朝称臣,而不接受我们的年号,我怎敢接受!”使者换了写熙宁年号的书函,然后才接受。‎ ‎“使者发币于官吏”“使者”是这个句子的主语,之前断开,排除BD;‎ ‎“使者易书称熙宁”“易书”是一个词语,之间不断开,排除AD。‎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此类题在于平时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如称谓、习惯、官职、历法、礼仪、科举制度等都要加以理解和识记。‎ C项,“它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错误,“五经”应为《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故选C。‎ ‎1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C项,“苏轼和王安石在朝堂上争论不休”错误,原文第二段“时安石创行新法,献上书论其不便”,即,当时王安石正创设推行新法,苏轼上书论新法不当之处,而不是“在朝堂上争论不休”。‎ 故选C。‎ ‎1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比”,等到;“属”,写;“好”,喜欢。(2)中“或”,有人;“虽”,即使;“柄用”,重用。‎ ‎【点睛】‎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留、补、删、换、调。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 ‎、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到刚成年时,就博览精通经传历史,写文章每天达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后来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些见解,不能表述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当时社会上崇尚诡谲不合正道的文风,主考官欧阳修希望能挽救这种弊病,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非常惊喜,想评为第一,又怀疑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只评为第二名。又在复试中回答《春秋》的问题获第一名,又在殿试时考中乙科进士。后来写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避让一下,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听到的人开始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就信服此语。‎ 当时王安石正创设推行新法,苏轼上书论新法不当之处。王安石更加愤怒,叫御史谢景温论奏苏轼的过失,彻底审查而一无所得,苏轼就请求到外地任职,做了杭州通判。高丽来进贡,使者向官吏分送见面的礼品,书函用甲子纪年。苏轼拒绝说:“高丽对本朝称臣,而不接受我们的年号,我怎敢接受!”使者换了写熙宁年号的书函,然后才接受。‎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了梁山泊,水流横溢到了南清河,并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无法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苏轼到武卫营去,叫来士卒头目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说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士卒头目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力听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来,筑起东南长堤。雨日夜不停地下,有三版高的城墙没有淹没。苏轼搭起帐篷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起初,祖宗的时候,差役法实行久了产生弊端。王安石辅佐神宗,改成免役法。司马光任宰相,知道免役法的害处,不知道它的好处,想要恢复差役法。苏轼说:“差役法、免役法,各有其利弊。免役法的害处,是搜刮百姓的钱财,钱财聚敛到上面而下层百姓有钱荒的灾患。差役法的害处,是百姓经常为官府服役,不能专心致力于农业,而贪官污吏从中徇私舞弊。这两种害处,大致相等。”司马光不认为那样做是对的。苏轼又在政事堂陈述他的看法,司马光很生气。苏轼说:“过去韩魏公要给陕西义勇刺字,你做谏官,争执得很凶,韩魏公不高兴,你也不管。我从前听你说过详情,难道你今天做宰相,不许我畅所欲言吗?”司马光笑了笑。‎ 自从应考直到出入侍从皇帝,必定以忠于君主作为根本,忠心的规劝卓识的议论,正直而有大节,群臣没有超出他的。但被小人所忌恨排挤,不让他安心处于朝廷之中。‎ 有人说:“苏轼自己如果能稍微收敛锋芒,即使不能够被重用,也可以免去灾祸。”虽然如此,假使苏轼因此而改变他的为人,还能成为苏轼吗?‎ ‎15.B ‎16.“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本是春天最正常最明艳动人的风光,而诗人却表现出“不分”“生憎”等反感态度,似乎不合常理;而结合全诗可知,诗人之所以烦闷恼怒春色是因为自感与友人后会无期,离怀难遣,这乐景触忤了他的哀情(或“用反衬手法表达了他的哀情”)。颈联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情谊。‎ ‎【解析】‎ ‎15.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整体和局部结合来理解。本题中,B项,“童年时代的友情,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慢慢归于淡忘了”理解错误。分析原文“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大意是,与儿时的旧友分别了四十年,在此之间的杳无音信令我们都感到茫然失落。是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并不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归于淡忘。故选B。‎ ‎16.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本题要求分析评价颈联“看似无理,实则情深”,理解过来,是分析颈联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分析可知,“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大意是,现在我不去赞美桃花秀丽的如锦缎一般,却反而憎恶柳絮比棉花还要白。作者笔下的春景美好明媚又生机勃勃,但作者却心生嫌恶,表面上不合情理,但实际上是因为作者不得不和友人分离,心中充满了离愁别绪所致。作者采用反衬的手法,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别愁的深重。‎ ‎【点睛】‎ 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17.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鹰”“竞”的书写。‎ ‎【点睛】‎ 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 ‎18.(1)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则不复也。”(即不再教他)的态度。‎ ‎(2)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独立思考,尝试表达,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思考动机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理解中国古典文化经典的文章都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平时必须多阅读,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了解经典名著的思想,这样积少成多,有助于理解文段内容。本题也意在引导学生多读经典。译文:①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哪里敢当!不过我朝着圣和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满足,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仅仅做到如此罢了。”这是指孔子的教学态度。②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可见,体现了孔子教学过程中强调让学生自己领悟,让学生自己能举一反三。这是教学方法的范畴。‎ ‎19.【例文】‎ 发现 从小,我就有落枕的毛病,早晨起来,常常是歪着脖子,疼得哭爹喊娘。母亲自然是小心地替我揉来揉去可这毕竟不是个长久之计。  ‎ 市场上卖的枕头对我不适合,母亲决定自己动手做。棉花是最如意的材料,可是太软了不行,太硬了也不行,母亲就一把把地挑过去,感觉适中才放进枕袋。两天后,我感激地接过妈妈的这只花枕头,它那么轻,却又那么重。把头放上去花枕的中间正好凹下去将我的头包在里面,棉籽轻轻按摩着我的头部,我舒适极了,就像是静静的深夜,躺在海边沙地上,看满天繁星,吸清新空气,呼吸之间全是妈妈的一瓣心香。  ‎ 可是夏天来了,棉花被汗水一浸,就会发出霉味。于是,我索性撇开枕头,仰着头睡觉,结果自然是我又歪了脖子,母亲又有了心事。  ‎ 没办法,只好托人从外地带回一大包绿豆壳,母亲用它又缝制了一只新枕头,这只枕头可比棉花的好多了,睡在上面,只要我轻轻一动,就会有一种“沙沙”的声音,像没有歌词的童谣,在静静的夜空弥散,连夜的精灵都会因此止住脚步,我当然睡得格外香。后来才知道,这些绿豆壳花了父亲近半个月的薪水,或许是因为太喜欢这绿豆枕了,我做业时都会捧着它。终于有一天枕布破了,看到满枕的绿豆壳飘然落地,我的眼泪也一下子落了下来:这可是母亲第二次为我做的枕头啊!  ‎ 上初中了,离家那天,母亲塞给我一只新枕头,新枕头溢着一股药香,泌人心脾。母亲说,这是父亲特地上南通买的。在学校的每一夜,枕着药枕,听枕中药材的声,那简直是在欣赏人间最美妙的音乐,我仿佛又找到了家的感觉,每一次闭上眼睛,就像是一手牵着父亲,一手牵着母亲,来到了落叶林,看一地金黄,满是温馨。‎ ‎……‎ 发现,使我看到了妈妈的欣慰;发现,使我懂得了妈妈的希望;发现,让我希望能够回报妈妈的疼爱。岁月流逝,我渐渐明白,在这变化的枕头里有个不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一种情感无时无刻不在延续。也许,关于这个世界的故事并不精彩,可它会伴我一生一世……‎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一要抓住题目中的“题眼”,即标题中的关键词,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二要注意题目中的前缀或后缀,即标题中的限制词和修饰语。三要深入分析题目中的“言外之意”,理解题目语言中所包含的象征义、比喻义、引申义。四是要审准材料选择的切入口。命题作文的审题要求高,命题作文动笔前,把握题意、找准切入口十分重要。‎ ‎【审题】‎ 世态万象、人情冷暖,万象纷呈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需要我们发现的东西,我们应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大自然的美以及带给我们的启迪,发现亲情、友情和爱情有甜美和珍贵,发现生活赋予我们的真、善、美以及假、恶、丑……作文时,要体现出对所发现事物的感悟和体验,在记叙中表达出真情实感。‎ ‎【立意】‎ 发现生活之美;善于发现;发现生命的珍贵;发现与创新。‎ ‎【结构】‎ 作者由小见大,以极为普通的枕头为线索,表现父母对子女的一片爱意,感情真挚,令人动容。文章三写枕头,让这一小物件成为感情的触发点和凝聚点,且由此构成层层递进的结构,构思新颖,不落俗套;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没有把感情的传递写成一种单向活动,而是多次以充满诗意的语言描写“我”相应的情感反应,或展现海滨之夜繁星满天之美,或述说“没有歌词的童谣”的魅力,或倾诉身处“一地金黄”的林间的温馨之感,这种笔法所构筑的双向互动型的情感世界,具有更强的感染力。语言朴实而含蓄,“呼吸之间全是妈妈的一瓣心香”等句词短情深,耐人寻味。‎ ‎【素材】‎ ‎1. 妈妈是个非常爱干净的人。洗衣服是宁可不吃不睡也非做不可的“工作”,她把脏衣服放在洗衣板上,揉呀,搓呀,时时不用沾满泡沫的手擦擦额上的汗捶捶发酸的腰。妈妈洗衣的情景,犹如电影里的一个镜头,不断地“播放”着。终于有一天,我拿着自己的脏手帕,趁妈妈不注意,偷偷地去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手帕洗干净了,我吁了一口气。这时,我发现早已倚在门边的妈妈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 ‎2.爸爸非常关心我的学习,经常了解我的学习情况,可他从不陪读,也不检查作业。他总说:“我相信孩子。”我听了这话,精神上有了一种莫名的动力——一定要好好学。我用自己的成绩证明了这一切。当我把大红的证书捧给爸爸时,我发现,不爱笑的爸爸脸上浮现出了灿烂的笑容。  ‎ ‎3.奶奶七十多岁了,她非常疼爱我,姑姑来看望她时,总会带来许多好吃的东西,而奶奶总是舍不得自己吃。她说:“让我的乖孙女吃吧,好长大个子。”我明白奶奶对我的爱。于是我拼命地投稿,用得来的稿费买了一袋奶粉,当我把奶粉放在奶奶眼前时,我发现她那本已混浊的眼睛里闪出晶莹的泪花。‎ ‎【点睛】‎ 命题就是命制作文的题目,命题作文是根据所出示题目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方式。命题作文是我国传统的作文方式,至今仍有特殊的价值。它有利于直接体现作文学习的意图,避免写作偏向某一方面;有利于写作者思想迅速集中,在短时间内朝着一个目标思考;有利于作文批改和讲评;有利于密切配合阅读,巩固和发展阅读收获。命题作文的写作注意不可改变题目,一般要求写记叙文,按照文体要求写。此命题作文,附带了一则材料,所以它比单纯的命题作文多了一个导引过程,体现了新课标的开放性与探究性。一般说来,材料可以帮助作者审题,起参考作用和提醒作用,因此一定要充分利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