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六结构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六结构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

第 03 课 解题锦囊 提纲练习法 作文的结构可以通过写作文的提纲来加以训练。提纲的内容一般应包括文章的中心、重 点(主要材料)、材料的组织安排等。不同的文体其构思的方法和侧重点也各有差异。 议论文编列提纲可用五步法:第一步,立论;第二步,入据;第三步,结承;第四步, 选据;第五步,归纳。 记叙文可以按时间、空间顺序或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来安排,先列出中心思想,然后列 出各段落的内容要点,人物、时间、地点,主要事件要明确。 编列提纲宜简略,只要能体现出文章的思路、所运用的材料及布局、层次的设置、首尾 的呼应、详略的安排等内容即可,提纲的语言过于详细则失去了列提纲的价值;而没有提纲 则可能会使文章思路不清、中心不明、主次难分、杂乱无章。一句话,编列提纲就是为了定 中心、理思路、明主次、提方法。 议论文常用结构 结构完整就是要求行文首尾连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掌握议 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高考常见议论文结构方式一般有起承转合式和总分总式两种。 起承转合式 首先,“起”,即文章的开头。就议论文而言,“起”的任务是点明中心论点。我们可 以用“曲笔”含蓄地引出观点,可以直接亮明观点,也可以引述现象,在批评或否定中提出 观点。 其次,“承”,是对“起”中观点的论述。可以直接对观点进行阐释;可以引入作文题 材料(或典型事例)对观点进行证明;也可以将中心论点分解为小论点,分别进行论述。目的 是论述观点的正确性,让读者相信自己的观点或实践自己的主张。 再者,“转”,即换一个角度或方面论述。如“承”是从正面论述的,“转”可从反面 论述;“承”是表层的理解,“转”可以进行深层剖析。“转”的价值在于辩证、全面、深 入,令人信服。 最后,“合”,即文章的结尾,议论文的“合”,可以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也可以是 对“起”中观点的强化或深化等。在透彻运用此模板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追求思维的变化, 灵活运用,突破创新。 “起承转合”式结构常用方式 模板方式 方法要领 正起式(起) 从正面着笔,提出自己的观点 反起式(起) 从反面宕开一笔,提出自己的观点 反承式(承) 引述反面事例,论证自己的观点 分承式(承) 承接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论述 承转交替式 变化思路进行论述,使“承”“转”交替出现 反转式(转) 从反面论述自己的观点 正转式(转) 将前文所说道理,引向深入 例一:(2015·广东卷)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 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 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 围。③不少于 800 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带您去看花海 昨日之时,你教我草长莺飞,细雨朦胧。 今日之时,我教你细数花名,测天看云。 仍记得小时候,父母外出,外婆你总是在乡下带着我忙农活。正当夏时,天气炎热,忽 然一场大雨,你放下农活,笑眯眯地翻过我趴在床板上的身子,说:“囡囡,热了吧?走, 外婆带你凉快去。”一个激灵,鱼跃而起。外婆打着把破旧的伞,肩上骑着小小的我便出了 门。外婆所说的“纳凉好去处”竟是村里的一片莲藕地。地是小方的浅池塘,有一间破木屋, 我们进去时已湿了身,外婆顺手摘了片荷叶搭在我的头上,浅浅的荷香,仿佛我就正是荷花 欲开时刚醒来的花仙子,我离荷塘多么多么近啊!大雨冲刷了盛夏的暑气,连人身上的毛孔 都是清凉的,溢着花香的。 荷花淡淡开,在风雨中舒展姿态,绿色的裙摆随风扬起。我偎依在你怀里,糯糯的声音 问道:“外婆,为什么下雨了就会凉快?为什么荷花夏天开?为什么… …”“哎呦,可问 怕外婆了!外婆哪里知道些什么,外婆只管晓得看看天,就知道明天下不下雨。”“那后天 呢,大后天呢?”我追着问,你捏了捏我的小脸,说:“那要等囡囡长大后才能教外婆了。” 我心中略有惆怅,这片荷塘已离我有些远了。 是啊,长大了,我会了。我会牵着你去散步,瞧见路边开得正烂漫的小野花,我可以指 着它,告诉你:“外婆,那是覆施子,有清热解毒之用… …那是金钱草,因为它的叶子圆 圆的像铜钱……”你笑而不语,脸上尽是自豪。你突然看看天,我知道你想看清天上的云是 怎样的状况。但你眯着眼,总是看不清,觉得天更远更远了,自嘲的说道:“哎!老了,眼 睛不中用了。”我拍拍你的手背,翻了翻手机里近几天的天气预报,说:“外婆,明天又是 晴天呢,这个星期都不会下雨,我们去看荷花吧,我可以告诉你荷花有哪些药用价值哦。” 我扬了扬手机,天空就在这里,自然也在这里,不远。我们可以离那片荷塘更近。 很感谢你,带我去看荷赏雨,让我亲近自然,获得感性认识;现在,我带你去看荷花成 片,给你数数荷花的药效,让我们理性认识自然,不必遗憾。 我们,去看花海成片,细数花名。 【点评】 本文的“至简”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标题简。题好文一半。高考作文要求“题目自 拟”,该生拟的是“带您去看花海”,此题是全文一以贯之的线索,拟得很有诗意、很能吸 引人眼球;用“您”这个第二人称写作,在 70 万份高考卷中其辨异性很给力,值得点赞。 其二是结构简。全文共 7 段。第 1、2 段快速入题分别写“昨日之时感受自然、今日之 时感受自然”,第 3、4 段详写我幼时被外婆带去“感受自然”,第 5 自然段写我长大了带 外婆“感受自然”,第 6 自然段用议论抒情绾结前文,第 7 自然段扣题点题作结。 全文绝无蔓枝,浑然一体。今年作文的关键词有“感受自然”、感受自然的途径(用身、 用心、用科技手段)、感受自然的结果(自然离我们“远”“近”),作者用 7 个自然段将其 掰开揉碎、扣得很充分。 其三是题材简。全文就地取材,就写田边地头,就写真情实感,人物少、情节明、环境 “简”,很有“实战”价值。 此外,本文文体特征突出,文情(天人合一)理(光大发扬孝文化)并茂,详略处理亦无不 当。 【解析】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是“由材料引出写作范围”型,即新材料作文。这道作文题,秉承 广东省高考作文命题的传统,注重思辨性,不预设观点,让考生根据材料自己提炼观点,且 观点多元化,“电视里看自然,能预测阴晴雨雪,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 趣;而亲自”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 而“轻点鼠标,能知生物属性,但又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不同方式感知自然, 各具优势,又各有不足,各有自己的“远”与“近”,当然,这行文的重点在一些转折词语 之后。审题立意的区分度不错,从上述角度立意写作,都有道理,综合角度写既要亲近自然, 又要利用科技手段为生活和学习服务,也可以。 总分总式 “总分总式”议论文依据行文方式又可分“并列式总分总”、“对照式总分总”、“递 进式总分总”三种类型。 并列式总分总 在议论文、记叙文和散文写作中,“总分总”式结构不仅应用广泛,而且相对容易把握。 议论文写作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三个部分,在内容的展开上,常见 的模式为“总分总”式结构,其中分析问题为“分”,首尾部分为“总”。开头的“总”要 么是提出话题,要么是提出论点;结尾的“总”一般是重申观点或深化论点。 对照式总分总 对照式结构一般是文章提出中心论点之后,主体部分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观点。 递进式总分总 分论点递进式结构,即总分总结构中“分”的部分是几个分论点,分论点及其相关论述 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逐层递进。这是一种易学好“套用”的结构方式。 例二:(201·6 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 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答案】 享文化之繁华 落日熔金,暮色四合,乘一叶扁舟,来到历史的彼岸:与苏轼探讨人的渺茫与伟大,与 陶潜共享带月荷锄归的美好,与李煜分担愁如东流水的感伤……用一指墨香,看尽文化之深 邃与灵动。 文化从那翻滚激荡的黄河开始,便扎植于我们的心田,镌刻于基因。那寓意吉祥的中国 结,那元宵佳节的灯谜,那雄伟的华夏庭院,无一不是珍贵的传统元素。而伟大的中华民族 也正因这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愈发绚烂壮美。 把文化作为生命的行囊,便让灵魂与文化一道,穿行在历史的音符与文字墨香之间。 文化,流淌在悠远的箫声中,诉说着哀怨与愁绪,文化,也弥漫在阿炳的二胡中,叹尽 人生的跌宕起伏;文化,亦可以流转于锦瑟之间,轻拢慢捻之间净化内心的污秽。本无生命 的乐器与乐曲结合在一起,便成为了文化的载体,寄予着心灵的世界,承载厚重的文化。 不仅仅在丝竹间,文化也在素净的宣纸上蔓延而来。张大千伏在洞底绘出的梦幻敦煌, 诉说着那千百年前人们的信仰;齐白石着手画出的自然风物,亦传达着生命的灵动;壮观的 《清明上河图》,也刺激着美的神经。中国画中的水淡云轻,妙手丹青的一点一描,拓开的 不仅仅是墨,更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之魂由笔底传承。 同样,龙飞凤舞的字亦为文化之腑脏;颜真卿规正而又洒脱的笔锋,王羲之隽秀玲珑的 字体,张风子如带般拂过的清新之风,无一不是文化的符号。那挥洒自如之间掩盖不了中华 文化之含蓄内敛,那笔锋回转之间亦彰显着文化之典雅深厚。亦深潭微澜,亦雪底苍松。 文化如辽远的江海,包容着一切。既有张翰的“江月年年初照人”的美好幽深,又有李 白的“起舞弄清影”的飘渺烂漫。那篇篇诗词,字字珠玑,诗人惜字如金,落笔生花,留给 世人一片芳华。 文化之美常浮荡于我心间。那里有轩榭廊道,那里有至臻服饰的绣扣,那里更有吟唱千 年的戏曲,那是中华之精髓,炎黄子孙之傲骨。它如枝头的梅花,傲吐芬芳。 愿乘文化之舟,度文化之沧海,享那份美好与挚真,低吟文化之妙语,歌呤一生,幸福 一生。 这样的行囊,希望我们共同拥有,共同打造,共享文化盛宴。 【点评】 怎样才能享受文化之繁华?自然是将文化作为一生的行囊。 文章用丰厚的历史底蕴引出文化之是生命的行囊,然后在音乐、美术、书法、诗词、建 筑、戏曲、服饰等之间穿行,具化了文化的内容,写出了它们对生命的意义。最后两段点题, 照应题目。注意这里所用到的音乐艺术、丹青艺术、书法艺术、建筑艺术、戏曲艺术、服饰 文化,还有历史悠久的诗歌,没有高下之分,它们是平行并列的,散落点缀于文章之中,为 作者的观点张力。 文采飞扬。文章一开篇就是诗意盎然的呈现,后面写音乐,美术、书法,无论是人物, 还是艺术的表达,都充满诗情画意。在句式上,整散结合,语言铿锵有力,古色古香。 【立意参考】 ①做什么事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把将来可能发生的事考虑全面些, 许多时候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旦踏上征程,很可能发现困难重重, 充分的准备会使你从容应对,有备无患。 ②适当的减负。总是带着沉重的行龚会加重负担,何况有的还是终生的负担呢。有的时 候可以就地取材,或放开思路想想办法,谁能事事提前就考虑周到呢,有时候再大的困难也 会“柳暗花明又一村”,重新找到新的出路,使我们豁然幵朗。 ③保持好的心态,缺着不灰心,用着也不得意。世界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路。 “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你敢走,很多时候“船到桥头自然直”。 如果仅仅把“行囊”理解为成功路上的知识储备或工具用品会显得很肤浅;边缘化的立 意:扔掉多余的负担,轻装前进。因为谁又能知道那个是多余的呢? 议论文考场得分秘诀 六段结构,一线串珠,片言警策。 1.六段结构。 议论文的感染力在于思辨性。带有思辨色彩的文章,其论证的逻辑倾向是立体的而非平 面的,是多维的而非单一的,其文脉中涌动着上下左右、古今中外、人生自然的包容之气,因 而必然具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较强的说理能力,给人以深刻感、新颖感。 第 1 段:提出论点,准确鲜明。或引述,或引用,或比喻,或排比,或比兴,或衬托,或铺垫, 或营造氛围,总之,三两句话直奔主题,切忌故弄玄虚,拖泥带水。 第 2 段:详例剖析,叙议结合。事实胜于雄辩,一个精当的事实论据,往往能够有力地证明 论点。只是要写好详例剖析殊为不易,这里特别强调,议论文的重心在议,叙例的目的是议论, 叙例的角度要围绕论点,叙例的语言应是议论文的风格。 第 3 段:略例排比,形成气势。如果说详例是点的铺展,那么略例就是面的勾勒,点面结合 能够形成立体感。略例以三个为佳,若能形成古今中外的格局,则更有代表性了。 第 4 段:正反对比,凸现中心。即在上面详例剖析、略例排比的基础上,再从反面切入, 正反结合,对比鲜明,从而更加突出中心。 第 5 段:辩证分析,立论周全。任何理论都不过是一种假设,绝对的结论容易产生偏颇, 因而一段辩证的分析能使立论更为严密周全。 第 6 段:联系实际,结尾升华。这一段是为了突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让考生联系现实话 题,列举、解剖、解决现实问题。这不仅可以纠正高中生议论文远离现实的不良现象,培养“文 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作文观,而且能让学生在针砭时弊之中“激扬文字”,便 于写出充满激情与富有文采的文章来。 2.一线串珠。 妙用“一线串珠”,通过标题句、中心句、特色句串联全文,扮靓文章结构,是考场议论 文获得高分的技巧之一。 (1)“标题句”串联全文——反复点题,亮人眼眸。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在文章主体部分的每一段开头或末尾都用相同的“标题句”领起 或归结各段,既点题又串联全文,将文章的内容清晰、直观、有层次和富有条理地展现出来, 使文章一气贯通,一目了然。 (2)“中心句”串联全文——思路清晰,主旨鲜明。 高考作文评卷往往是“一目十行”,阅卷老师在特定的短时间内要抓中心,找要点,寻亮 点。所以,考场作文要善于设置“中心句”串联全文,这是考生展示主要观点、反映文章要点、 显示作文亮点的最佳形式。一般在主体的每个段落,概括出本段的中心意思并用中心句开头, 这样阅卷老师就能在瞬间对内容要点一目了然。 例三:(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同学们领略科技的魅力,过一把尖端科技的瘾,中科 院某研究所推出了公众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活动期间,科研人员特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 验,让同学们亲手操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蝴蝶的翅膀。 通过这台可以看清纳米尺度物体三维结构的显微镜,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原本色彩斑斓 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显现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 原来,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 现出缤纷的色彩……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 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答案】 探索,让你认清本质 原本色彩斑斓的翅膀置于显微镜下,变成了有凹凸不平结构的无色翅膀。原来,是因为光 线的照射才使其呈现出缤纷的色彩。海上的蜃景,沙漠中的城市,竟只是一片虚像。原来,是 光线的折射让你眼花缭乱。由此可见,生活中我们必须拥有一颗探索的心。探索,让你认清本 质。 探索自然,让你认清自然美的本质。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任何一个细节 之处都有可能孕育着美,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探求精神。你可知道处于洪水或大火中的蚂蚁 是如何逃生的?它们聚成一个球,越过水流与烈火,最外层的蚂蚁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全集体, 这难道不是一种美吗?你可知道,凶恶的鳄鱼也会有温柔的一面,安静地张大嘴巴让千禧鸟觅 食,这难道不是一种和谐之美吗?你可知道苹果、梨里藏着五角星,海底深处也会有着顽强的 海星,海豚会不顾一切地救人,又或者花朵里也许蕴藏着另一个世界?在自然中行走,善于探 索,你便会发现自然有其美得令人炫目的一面。 探索社会,让你认清社会美的本质。罗曼·罗兰说:“美无处不在,关键在于你是否有发 现美的眼睛。”你是否为当今社会富二代、官二代的所作所为而寒心?是否为柴静《穹顶之 下》所展现的环境污染而对这个社会失去信心?那么,看一看另一群人吧——坚守岗位的木拉 提,心系祖国、潜心钻研的师昌绪,拾荒助学的高龄老人,跳水救人的方俊明……套用鲁迅先 生的话,他们才是社会的脊梁,社会的美与否,需要我们去看一看他们的行为,听一听他们的 故事。 探索心灵,让你认清心灵美的本质。浮华的世界,我该去何方?朝山谒水,叩经问史,有声 音回答说:“看一看你自己的心灵吧!”静下心来探索,我的心里有“将相本无主,男儿当自 强”的决心,我的心里有“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倔强与傲岸。这些,难道不是心灵的美吗?哦, 我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了。跟着自己的内心,用心灵去探索、去发现。 古语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其意并非让我们不相信我们听见的,而是教导我们要 学会探索。探索,让你不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探索,让你认清本质。 【点评】 作者巧妙地将眼前的材料进行分类,分别以主体部分各段的中心句“探索自然,让你认 清自然美的本质”“探索社会,让你认清社会美的本质”“探索心灵,让你认清心灵美的本 质”作为段首句领起各段,多侧面、多角度地揭示了文章的内容,从而集中鲜明地展示了文章 的主题“生活中我们必须拥有一颗探索的心。探索,让你认清本质”。文章段落匀称整齐, 分布恰当,思路清晰,给人很强的外在结构美感,更让阅卷老师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这样的材料需要从事件的整体出发,首先要判断事件的主体。从材料整体看,事件主体 应该是“科普活动”,而不是蝴蝶。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蝴蝶的 翅膀原来是无色的,而且是它本来的颜色,这完全颠覆了人们习以为常的认知。 所以,从事件主体——科普活动,事件结果——惊人的发现并改变了人们习惯的认知, 即材料的核心含意是科技探索引发的思考。 (3)理性与感性的关系:或曰科技与人文的关系。从人文的角度去质疑反思科技的另 一面,如人们在借助科技的力量探求世界所谓“本真”的同时,同时也可能会破坏了人们对 艺术的“美”的感知与欣赏,破坏了人们的想象力等。蝴蝶美丽的翅膀本给人们带来了多少 美丽的想像与艺术的享受,但一旦回到科学的“真”——原来是无色的,一切的美感都将消 失。可以确定“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保持一定的距离,看起来更美”“我不想把世界看得 清清楚楚”等中心。 (3)“特色句”串联全文——独出心裁,令人佩服。 一篇文章总要有几个特色词或特色句,用一系列的特色词或特色句来领起各部分,串联 文章,显示你的匠心独运,也是加深阅卷老师印象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2015·广东卷) 远近结合,感受自然(节选) 回溯古代,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李白能感受到“黄鹤之飞 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险要;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的感叹,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淋雨漫步之悠闲,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 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行。 …… 再看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难道 “百度网上动物园”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吗?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难道那一段 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如虹气势?珠峰之直入云霄?…… 大自然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但我们可以利用既有方法和手段,拉近与大自然的距离。人 们创造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最原真的体验,将二者相 结合,我们便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 记叙文的结构 (一)“一线串珠式” “一线串珠式”模板是指以一条线索贯串全文,将经过选择取舍后相对独立的写作材料 串联起来,使之相辅相成、彼此烘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线串珠式”模板运用得好, 不仅能快速布局构思,而且能使文章内容充实,脉络清晰,结构严谨。采用这种模板的文章 不易离题偏题,读者很容易找到阅读的突破口,从而顺藤摸瓜,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内 容。 “一线串珠式”模板常见的写作方法有时空顺序法、“关键”勾连法、思想贯串法等。 具体来看,运用“一线串珠式”模板,应注意以下两点: 1.引线必须在对各种材料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有了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特别是以 事为线索的文章必须注意三点:一是要把事件的起因、发展的全过程叙述清楚,二是所涉及 的景、人等均须扣住线索,三是要通过中心事件与次要事件的合理搭配体现线索。 2.所定线索必须有利于文章的结构和审美效果的优化。用作线索的连缀物应该是美的、 有意义的,能体现文章主旨和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画面组合式 1.特点 写人叙事中,不必交代完整的事件,“抓拍”几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特定镜头,加 以横向的剪辑,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展示人物或故事情节,从而揭示某种主旨,能够收到化 平淡为神奇的构思效果。 2.使用注意事项 画面组合,要有感人的形象和艺术构图,画面感要强,应有向心力,即各个小部分的内 容取向应扣紧主旨。 记叙文结构常用方法 欲扬先抑法 “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 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反之亦是。这种方法(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 扬)可以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和鲜明对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 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如: 设置悬念法 设置悬念的方法,能够造成读者某种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产生一种非看下去不可的 强烈冲动,增强文章内容的感染力,从而达到预期的写作目的。 设置悬念的位置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在篇首设置悬念——这种设置悬念的形式运用很广 泛,它有助于创设氛围、环境,展开矛盾,引出下文;另一种是在篇中设置悬念——这种设 置形式有助于承上启下,推动情节的发展。 意外巧合法 叙事性文章的写作,要重视表现偶然性的巧合。巴尔扎克认为:“偶然性是世界上最伟 大的小说家,若想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性就行。”对生活最精彩的艺术表现,就在于对 个别现象即带偶然性现象的把握和描述,通过偶然,揭示必然;通过个别现象,揭示事物普 遍性的规律和实质。如: 例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伸出是温暖的服务,摊开是放飞的想象,张大是创造的力量,捧起是收获的快乐…… 根据上述图文,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或议论 文。 【答案】 卖菜人的老趼 夏日午后,人们似乎都在燥热的阳光里隐身了,唯有老树下斜靠着一个人影。那人戴着 草帽,在聒噪的蝉声中显得分外安逸。他的面前,是一个装着十几张钞票的盆子和两只用扁 担挑来的筐。筐里除了一瓶水、一杆秤和几把没有卖出去的小菜,别无他物。 那人是这个小区里摆摊卖菜的。没有人关心他的来历,人们都形象地称他为“卖菜人”。 卖菜人从不挪地方,偌大的小区,他只看上了紧挨着一号楼的这棵老树。老树枝叶繁茂,甚 至伸到了几户人家的阳台边。他其实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倒是那双手上的老趼怪硌人的。加 上他摘菜卖菜总顾不上洗手,所以他的手上常常沾满了泥土。小区里的人都喜欢到他那里买 “原生态”的绿色蔬菜,只是他那双手让很多人感到膈应。卖菜人似乎也看出了这个问题, 不知从哪儿拿来一个旧盆子,盆子里面备几张零钞,顾客付钱和找钱都靠这个盆子充当媒介。 这样省了很多事。时间久了,很少有人再去议论卖菜人那双长满了老趼的大手。 卖菜人照旧在老树下午睡。朦胧之间,他好像听到了窸窸窣窣的声音从老树上传来。睁 开眼睛朝树上看去,他呆住了,三楼阳台的栏杆上竟然半挂着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小男孩 好像害怕得忘了呼喊,当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已经身处险境时,老树下已经三三两两地聚过来 了不少居民。大家面面相觑,对着小男孩惊恐地指指点点。有人在打紧急电话,有人在联络 小男孩的爸妈,有几个小伙子在大声呼叫小男孩“别松手”。 在众人手足无措之际,有个人身手麻利地爬上了老树,慢慢地挪到了伸往二楼的一根粗 树枝上。他缓缓地直起身,一手抓住三楼栏杆,一手稳稳地托住了小男孩。树下的众人愣住 了,那个人,那个平素沉默寡言的卖菜人,此时正用他那双长满老趼的手,托着小男孩。后 来,此事被当地媒体报道,卖菜人也被社区评为了“救人英雄”。 一番热议之后,小区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人们照例到卖菜人那里买菜,只是不知从什 么时候起,卖菜人面前的那个盆子不见了,小区里的人开始和他直接进行“手上交易”。无 论是带着孙子的老奶奶,还是妆容精致的白领,人们都坦然地伸出手,似乎卖菜人手上并没 有沾泥巴,也并没有那么硌人的老趼。 【点评】 这篇小小说极富现实意义。考生心系民生问题,将目光投向现实生活中的平凡人的平凡 事,通过对卖菜人的刻画,将一双长满老趼并沾满泥土的手送到阅卷老师眼前。文首虽然没 有直接描写,但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这双手曾经是伸出去过的,只是因为手上的老趼 和泥土而被人嫌弃;紧接着,在卖菜人和小区人习惯了不碰到彼此的手的“盆子”交易后, 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卖菜人用小区人嫌弃的一双手托住了小区人的孩子,成为了英雄;主 旨的揭示,毫无意外地留在了文末,小区人主动与卖菜人进行“手上交易”,是因为卖菜人 在托起男孩生命的时候,也托起了小区人的人性和向善之心。考生意在告诉我们,一双手的 价值,不在于它的主人的富贵与贫贱,而在于它的主人的精神和道德高度。可以说,这篇小 小说正是因为其独特的情节、深刻的主旨和对人情世态的朴实演绎征服了阅卷专家组的老 师。 “手”作为命题的重要元素,它的独特性在于它是形象的、传情的、隐喻的。形象是文 学的存在方式,审美的存在方式。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手便是爱与温暖的传递。 “牵手”是爱恋,“分手”是伤感,“捧手”是呵护,“放手”是飞翔,“动手”是创造。与“手” 相关的一切想像,基本上指向明媚的精神气息和感动的心灵世界。 如果考生足够地心思细腻,均能从“手”这个细节出发,让创意走得很远,亦走得很美。这 对于我们身处的这个道德生态被严重毁损的时代,对于食品安全严重危及我们自身生命的时 代,不啻为一道阳光。我们太需要一种真善美的照耀。教育的过程,作文的过程,也应是我 们心灵救赎的过程。当同学们的手在智慧的大脑指挥下“伸出”“摊开”“张大”“捧起”的 时候,他们的身心得到了健康成长,写作灵感也深深地植入了大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