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攀枝花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攀枝花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数字标号涂黑。‎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金庸先生逝世后,有一副送别他的对联的横联为“一览众生”。“一览众生”化用了“一览众山”,是说金庸先生登高望远和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是一座难以比肩的高峰。这样的评价恰如其分。‎ 武侠小说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侠文化的文学读本,金庸先生的贡献在于将侠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墨、道、佛以及国民文化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价值观念多样的侠义精神和文化形态各异的侠客人物。陈家洛修身齐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展现的是儒家风采;郭靖兼爱非攻,踏实践行,有着墨者的风范;杨过顺其自然,至情至性,就是一位道家之侠;令狐冲潇洒快意,却又不失原则,是一位江湖浪子;至于韦小宝,其形象的阐释有着更多国民文化的思考。金庸先生在创作之初也许并没有想到要如此有序地彰显中国传统文化。‎ 武侠小说源于《史记》,其中的《刺客列传》和《游侠列传》分别记载了为主人卖命的侠客和崇尚自我精神的侠客,这也是后来武侠小说中最常见的两种侠客类型。在这之后,中国武侠小说历经三变。《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武侠小说的高峰,将侠客与朝廷捆绑一起,侠客只能跟在一些官员后面平叛捕盗,这种现象在公案武侠小说中表现得特别明显。1923年,向恺然创作了《江湖奇侠传》,构建了武侠小说的江湖世界。从此,武侠小说有了少林、武当、峨眉、青城等各种流派,侠客们有了自己的活动空间。江湖世界看起来与人间俗世远了,侠客们的个性和风采却能够在那个充满魅力的神秘世界中得到展现,武侠小说好看了。金庸小说是中国武侠小说发展中的第三变。金庸先生创建了武侠小说的文化空间,打造了“文化武侠”‎ 的范本。作为类型小说的武侠小说内涵丰厚了起来,韵味深远了起来,其格局与格调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无论是精英小说还是通俗小说,构造文化空间必然会给作品带来丰富的内涵。然而,像金庸先生这样如此广泛地涉猎多重形态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多见。更为重要的是,武侠小说彰显的是侠文化。侠文化与中国不同形态的传统文化既有相融之处,也有很多原则上的分歧。金庸先生却能将它们交融在一起,从而展现出不同的文化之侠,且如此鲜活生动,显现出金庸先生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特的思考,还有高超的文学修养。‎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是对侠客的社会担当精神的高度评价。这样的使命意识并不是金庸小说独有的,却在他的小说中得到最充分地彰显。《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之所以率军攻打撒马尔罕,是因为成吉思汗允诺,可以答应他一个要求。他原准备提出解除与华筝的婚约而与黄蓉结婚,可是看到蒙古兵屠杀百姓,话到嘴边却提出了蒙古兵停止屠城的要求。他做出了抉择,留住了老百姓的命,放弃了个人利益。金庸小说中侠客的社会担当精神不是理念的直接演绎,而是体现在行为的抉择中。有抉择就有牺牲,牺牲的是家仇、幸福,甚至是生命。抉择总是很艰难,有犹豫,有痛苦。同样,抉择后的行为很真实,彰显出的家国理念,显得特别光彩,特别崇高。理念的表达来自人物内心的召唤,行为的确立来自理性的最终抉择,金庸小说高尚不虚情,大气不做作,原因就在于此。‎ ‎(选编自汤哲生《金庸小说:文化是底子人性是灵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非常认同用“一览众生”来评价金庸先生和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 B.金庸小说中的一系列文学形象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十分有序的演绎。‎ C.江湖世界为侠客们提供了活动空间,这使武侠小说内涵丰厚,韵味深远。‎ D.侠客的社会担当精神不是金庸小说独有的,却在他小说中最充分地彰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运用引证法,主要论述了金庸先生在塑造能彰显文化的侠客方面的贡献。‎ B.第三段列举具体事例,从中国武侠小说发展史的角度论述了金庸小说的地位。‎ C.第四段在第三段的基础上,论述了金庸先生在文化和文学上造诣很深这一观点。‎ D.选文认为金庸先生和金庸小说具有“一览众生”的地位,其论证结构是总分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记》记载了常见的两种侠客类型,它是中国武侠小说长廊里不可或缺的作品之一。‎ B.江湖世界与人间俗世远了,因此侠客们的个性和风采能够在那个神秘世界中得到展现。‎ C.武侠小说应追求直接演绎理念,用人物的抉择行为来体现理念,高尚不虚情,大气不做作。‎ D.金庸小说备受推崇的原因是它的贡献高于前人并对中国文学的创作有很好的启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卢永根生命中的“70年”‎ 被芳草和绿荫围绕点缀着的华南农业大学昭阳湖畔,伫立着老校长、作物遗传学家卢永根的雕像,上面铭刻着的“坚持实事求是,提倡独立思考;不赶浪头,不随风倒;有三分事实,作三分结论”,是这位永葆初心、矢志奋斗的“布衣院士”一生最真实的写照。卢永根这样定位自己的三重角色:先党员,再校长,后教授。‎ 在卢永根眼中,共产党员的身份是他时刻谨记、从未忘却的初心和责任。1949年8月9日,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共地下党,入党宣誓那一天,监誓人一再提醒他:“加入共产党,个人的一切包括生命都属于党、属于人民,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你是否要参加,请认真考虑!”年仅18岁的他毫不犹豫,庄严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 ‎2017年,87岁的卢永根生病住院后,主动向华农农学院党委申请成立了“卢永根院士病房临时党支部”。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的第3天,“病房临时党支部”开展了“学习讨论习总书记十九大报告”的专题组织生活会。当时卢永根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仍然坚持全程参与了学习和讨论。‎ 从1983年开始,卢永根担任了13年华农校长。上任之初,面对人才断层的困局,华农给有能有为的年轻人拓展了广阔天地,在全国率先打开人才培养新格局。“将国外所学经验跟中国农业的现实结合起来。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要实实在在做事,做一些能够为农业解决实际问题的事。”30多年来,这些话成了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学术和人生的引航灯。‎ ‎2017年3月,卢永根院士及夫人徐雪宾将毕生积蓄880万余元全部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成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和优秀青年教师。‎ 作为作物遗传学家,卢永根与作物遗传学研究结缘要回溯到1952年。“丁颖院士对我成材和毕生从事水稻研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卢永根从不讳言恩师对自己人生选择的关键作用。后来,他继承了丁颖院士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种,逐步扩充到一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这些资源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即便年过古稀,卢永根还是经常跋山涉水,前往广东高州、佛冈等地进行普通野生稻资源的搜集。“到一些实在很难爬的山路段,我们就只能扶着卢老师缓缓通过。他教导我‘三分结果就下三分结论’,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他的学生、华农农学院教授刘向东回忆。‎ 卢永根在水稻遗传资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杂种不育性与亲和性等方面的遗传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进展。特别是他和助手张桂权提出的水稻“特异亲和基因”新学术观点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认为是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亦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能像一束小火花一样,点燃你们心扉中的爱国主义火焰,并迸发出热情,去为振兴中华而奋斗,这是我所热切期待的。”35年前,卢永根在名为《把青春献给社会主义祖国》的报告中,表达了自己心中所盼。如今斯人已去,但如他所愿,他所撒下的“种子”,正让祖国大地麦浪翻滚、稻花飘香。‎ ‎(选编自《光明日报》)‎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丁颖院士生前收集了7000多份野生稻种,他对卢永根的人生选择起了决定性作用。‎ B.“布衣院士”卢永根一生都在追求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他奉行“三分结果就下三分结论”。‎ C.卢永根任大学校长期间,在全国率先打开了人才培养新格局,彻底解决了人才断层的问题。‎ D.卢永根年逾古稀还与学生一起亲自前往广东高州、佛冈等地进行普通野生稻资源的搜集。‎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身体健壮的青年时期,还是身体虚弱的老年时期,卢永根自始至终都坚守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责任。‎ B.卢永根积极收集水稻种质资源,这些资源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 C.卢永根鼓励归国年轻人要将国外所学经验跟中国农业的现实结合起来,做能够为农业解决实际问题的事。‎ D.卢永根在理论上有创新,他和助手提出的有关水稻方面的新学术观点和应用设想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6.《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卢永根的颁奖词写道:“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这里的“根”包括哪些内容。(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同行的时光 旧历八月的北方小镇,碧空如洗,阳光柔软而熨帖——‎ 真是一年里最好的时光了。斑驳的光影里,似乎所有的事物都在预谋着退场:道路两旁的树木现出憔悴的神色,高楼间隙里攀爬的丝瓜,只余下肥硕的一只,被大红的丝线缚在架子上。更远的那些地方,大地上关于播种和收获的事情正在依序进行。一年里重要的使命就要完成了。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心安理得的从容。‎ 可是再好的时光里也会有人变老,我的外婆,她也一年一年老去了。自理生活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早先几年,外婆就被姨妈接到城里去住了,在一个叫作蜂山的地方。我下车走过去,要爬两段长长的坡道,大概有十分钟的路程。‎ 听说我要回来,外婆早早地下楼,在路口处晒着太阳等我。年近九十岁的她的确是苍老了,梳在耳后的头发从花白变成雪白,牙齿也几近掉光了,像是一件古旧的物件蜷曲在光影里。可是如果她就这样安静地坐着,你又觉得她老得没有那么明显——对于变老的心理预期会消解这种冲突,况且,你也在慢慢变老。‎ 我不时地打量外婆,其实,她已有一些年老迟钝的征兆了,她有时会分不清楚自家的几个孩子。她怔怔地看着我的外甥——那个百无聊赖的孩子,先是任性地到处扬沙,之后不知从哪里翻出来一把手斧,胡乱地砍来砍去。我察觉到了她脸上现出的一种迷茫的神情——她心里已有些疑惑了。‎ 时间在阳光和影子的胶着中缓缓而过,夕阳西下,黄昏的样子,使人想起“景翳翳以将入”“鸟倦飞而知还”的诗句。我扶她回家,宽阔平整的水泥路上,零星地散落着几片枯黄的叶子,不知名的昆虫一动不动地仰躺着,使人感到自然的死亡并没有那么狰狞可怖。‎ 外婆对我说起她的母亲,慨叹母亲临死的时候也没能喝上一口稀粥,这让她每次吃饭的时候,都想落泪。是啊,这些年里,看她吃饭时的样子神色凝重,大概内心的纠结大过美食的享受吧。她又说起她前些年的病症,感叹如今医疗手段的先进,让她又安安稳稳过了几年安宁的时光。‎ 我陪她慢慢地挪步,如同小时候她扶我学步的样子。傍晚的街道上,少有行人,世界有一种难得的安静。木质手杖杵地的声响在暮色里传出很远,像是大地上的某种震颤,又仿佛世间只有我们两个在走。‎ 在要拐弯的时候,外婆忽然说:“咱们再往前走一段吧。”她指着前面不远的地方,“咱们走到那里,再走回来。”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过去,水泥路面的尽头是一处台阶,步级而上就是一处公园的入口了,树木林立,在暮色的映照下显得幽深。‎ 说实话,外婆这个提议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年纪轻轻就落下一身毛病的她,几乎从不出门。也因此,虽然自父亲故去后我就同她一起生活,但真正同行一段路的次数却屈指可数。‎ 那是我记忆里外婆唯一一次到山上劳作的情形。因为我闹着要喝水,于是早早地往家里走,走到一处悬崖旁,不知怎的,像是风开的一个并不高明的玩笑,一下子就把我的斗笠吹到了悬崖边。吹到悬崖底下倒还好,偏偏在半空里被细小的灌木钩住,使我们一筹莫展。这件事情我至今记忆深刻。我总觉得这件事情远没有这样简单,一定是风在含蓄地向我吐露某个秘密——一个关于人生的无法光明正大宣告的秘密。‎ 三十年来,我所能记起的与她同行的时光就只有这么多了。‎ 暮色欺近,我同外婆相互搀扶着上楼。我建议背她上去,她却依旧不肯。姨父用细长的钢管钉在墙上,做了牢靠的扶手,这让她有十分的信心不会跌跤。是啊,总有一些路要靠自己来走,竹杖芒鞋的路。‎ 现如今,我们总是采用各种手段,企图使时间变得有序。可我总是隐隐觉得,时间和世界从来不曾粘连为一体,时间并没有均匀地洒向世界,世界也总会在明暗交替的光晕里前进或倒退。‎ 直到过了而立之年,我才觉得自己终于长大了,我与外婆的角色,似乎也在这样的时光流转里相互对换,我变成一个大人,而她慢慢退缩成一个需要时刻关照的孩子。然而,即便年近不惑,我也还是时常感到人生中的一些缝隙,不知何时皲裂开来,那是任何成长都于事无补的裂隙。‎ 不得不承认,这样的裂隙让我感到惧怕。即便只是黄昏里短短的一段路,我也害怕走着走着,会丢掉搀携的那个人。从此再没有人指引我折回的旧路,我只能独自一个人走进浩大而幽深的森林——那时,我将永远丢掉一个叫作“孩子”的身份。‎ ‎(选编自房蒙《同行的时光》)‎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运用景物描写为下文叙写外婆作铺垫,揭示了自然界的生命依照时序生长与退场,让人感到心安理得。‎ B.文章中“鸟倦飞而知还”意蕴丰富,既指文中“我”陪外婆步行回家,又指人应理性看待衰老死亡等生命现象。‎ C.据原文,风向我倾吐的“秘密”可以理解为:人生无法预测,偶有意外,人在这种意外面前常常感到无能为力。‎ D.文章用平凡小事刻画人物,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一位热爱生活、疼爱外孙、心怀感恩和固执倔强的外婆形象。‎ ‎8.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以“同行的时光”为题有何作用。(6分)‎ ‎9.请赏析文章末尾划线句子的妙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为政》‎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B.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C.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D.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侯,中国古代爵位称呼,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侯是第二等爵位。‎ B.“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文中是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C.执事,本来指办事的官吏,在文中表示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的意思。‎ D.东道主,古时中国民间宴请款留宾客的主人。客人由东来,则称主人为东道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充分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信任,从正面表现了烛之武是一个有才华的人。‎ B.烛之武机智勇敢。他在秦伯面前能言善辩、不卑不亢,抓住秦伯心理深入分析,使秦伯心悦诚服,智退秦师。‎ C.郑伯是一个明智的君主。这表现在他能听取佚之狐的建议,说服烛之武时能引咎自责并对烛之武晓之以利害。‎ D.这篇历史散文,叙事能够注意伏笔和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5分)‎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村行 王禹偁(宋)‎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信马”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B.颔联“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数峰”一句写出了山峰的宁静。‎ C.尾联前句设问,后句回答,间接抒情,含蓄地抒发了诗人拳拳的思乡之情,深化了诗意。‎ D.作者的感情经历了由欣赏美景心情惬意悠然到最后勾起乡愁满怀惆怅的变化过程。‎ ‎15.诗人是如何描写自然景物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沁园春·长沙》中由眼前景转入对往事回忆的诗句是:“: , 。”‎ ‎(2)《雨巷》写丁香般的姑娘走到雨巷尽头的诗句:“ , 。”‎ ‎(3)《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一段,通过送行者的穿戴来营造送行气氛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国庆期间,《决胜时刻》《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等多部重量级影片陆续与观众见面。许多观众在看完这几部电影后表示,他们在电影院里看到了更有温度的“主旋律电影”。‎ 这几部电影通过对人物的着力塑造,以人物关系推动事件发展,以人物情感的走向反映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联。观众在电影里看到的不再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 ,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丰满的故事。‎ 以《决胜时刻》为例,通过影片塑造一系列小人物,突出表现了毛泽东与子女、与小战士、与警卫员之间的关系,普通人与领袖的情感更贴近,让领袖人物变得更加可亲。‎ 再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例,影片以新中国发展历程中的7个“高光时刻”为背景,塑造了一系列小人物:为保障开国大典国旗顺利升起,负责旗杆修建的林治远 排除万难;为确保五星红旗分秒不差飘扬在香港上空,升旗手朱涛刻苦训练不懈怠;喜迎奥运之际,出租车司机将自己 的开幕式门票送给了远赴京城的汶川地震孤儿……‎ 在电影产业迅速升级、电影市场不断 的今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些超级英雄大片之所以能在全球占有巨大的市场,也正是因为通过塑造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完成了经典的叙事,达成了对符合人类普遍心理需求的价值观的传递。‎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排列 争分夺秒 奉若神明 扩容 B.罗列 千辛万苦 视若珍宝 扩展 C.罗列 争分夺秒 视若珍宝 扩容 D.排列 千辛万苦 奉若神明 扩展 ‎18.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应当更具有现代性,用当代观众更乐于接受的表现方式,传递主流价值观。‎ B.当代观众更乐于接受更具有现代性的“主旋律电影”,它传递了主流价值观。‎ C.“主旋律电影”通过传递主流价值观,用具有现代性的创作方式,使得观众乐于接受。‎ D.当代观众乐于接受“主旋律电影”传递的主流价值观,是因为它用了更具有现代性的表现方式。‎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通过影片塑造一系列小人物,突出表现了毛泽东与子女、与小战士、与警卫员之间的关系,普通人的情感与领袖的情感更贴近,领袖人物变得更加可亲。‎ B.影片通过塑造一系列小人物,突出表现了毛泽东与子女、与小战士、与警卫员之间的关系,普通人的情感与领袖的情感更贴近,让领袖人物变得更加可亲。‎ C.通过影片塑造一系列小人物,突出表现了毛泽东与子女、与小战士、与警卫员之间的关系,领袖的情感与普通人的情感更贴近,领袖人物变得更加可亲。‎ D.影片通过塑造一系列小人物,突出表现了毛泽东与子女、与小战士、与警卫员之间的关系,领袖的情感与普通人的情感更贴近,让领袖人物变得更加可亲。‎ ‎20.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5分)‎ ‎2019年9月11日,“新中国考古学70年”发布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举行,70年来,科技考古在碳十四测年、人骨研究、考古材料属性分析、动物遗存分析、植物遗存分析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我国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的保护技术取得长足进步,漆木器、纺织品、竹简、壁画等大量易损文物被成功提取和有效保护,可移动文物和大遗址文物保护事业成绩显著。中外考古界学术交流活动稳步增加,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考古队走出国门。‎ ‎21.小明准备出一期有关中国文化名人的主题板报,他搜集了与六位名人相关的对联,但不小心把人名和对联弄混了,请你帮他把与对联内容对应的人名的字母填写在相应对联后面的横线上。(6分)‎ ‎(1)上联:烟柳斜阳,归去东南余半壁 下联:云山故国,望中西北是长安 ‎(2)上联:半亭清风山与水 下联:一船明月酒和诗 ‎(3)上联:深思高举洁白清忠 下联: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4)上联: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下联: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5)上联:一门父子三词客 下联:千古文章四大家 ‎(6)上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下联: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A.李白 B.曹操 C.苏轼 D.辛弃疾 E.范仲淹 F.屈原 G.陆游 H.蒲松龄 I.鲁迅 ‎(1) (2) (3) (4) (5) (6)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记叙文。(60分)‎ ‎2019年9月,你是高一新生;2020年1月,你迈进了新的一年。新,是常提及的话题,新希望,新思想,新信仰,新生活……你对“新”有怎样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请以“我的新 ”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将标题补充完整;恰当运用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