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回民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西城区回民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北京市回民学校19-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 ‎(2019年11月)‎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年)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 材料二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 材料三 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它文明古国。‎ 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 ‎(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 ‎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绮罗 qǐ B. 脍炙人口 kuài C. 河朔 suò D. 脂粉气 zhī ‎2. 下列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当地儒学兴盛,传统深沉厚重。‎ B. 密州一带百姓以强悍勇武闻名。‎ C. 当地很多人都很看重围猎活动。‎ D. 词风豪放能寄托人的政治怀抱。‎ ‎3. 下列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宋词最初以“婉约”为正宗,此派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 B.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C. 《边城》中的小城叫茶峒,小说中的人物有翠翠、天保和傩送。‎ D. 作家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有《边城》《长河》《四世同堂》等。‎ ‎4. 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 B. 沈从文认为,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C. 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使他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 D. 湘西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它的顽强、质朴和积极。‎ ‎5. 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加以概括。答出两点即可。‎ ‎6. 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诗经》和《楚辞》的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 B. 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C. 地域文化决定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的精神品格。‎ D. 在今天,文学抗拒同质化要靠强调自身地域性来实现。‎ ‎7. 根据上述三个材料,简要说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中所包括的要素。‎ ‎【答案】1. C 2. D 3. D 4. B ‎ ‎5. 参考答案:①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并着重于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生命力、优秀品格和民族精神。②在散文中以独特、全面、深入的视角,描述了湘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当地人的生存状态和古朴民风。③在小说中重视描写故事的地域背景,着重表现湘西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其中的精神内核。 6. D ‎ ‎7. “地域文化”这一概念的要素包括:①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等;②当地的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③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滋养出的当地民众的精神和品格。‎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主要考查的是多音字、形近字和异形字,有些字的读音区别度很小,可能体现在音调、平翘舌、前后鼻音等。记忆它的读音时一般根据它的语意或词性。解答此题,要注意其中的细微区别,根据字形、字义等来加以辨析。选项C考核的就是平翘舌,“河朔”的“朔”应念“shuò”,而不是“suò”。识记该字字音可与塑“sù”字的读音一起识记。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此题的答题区间,再将选项分别跟原文进行比对分析。“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内容集中在材料一中,选项ABC在材料一中的第三段,由原文“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这句可见,A项是正确的;原文说“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可见,BC项是正确的。材料一中第四段说“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而选项D则把“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置换为“词风豪放”,张冠李戴。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全国卷对文学常识的考查十分重视,考生应在学习过程中加强记忆,也可以结合文本检验常识的正确性。概括地说就是,要解答此题,一要靠积累,二要会推断。此题既有对古文学的考查,也有对现当代文学的考查。A项是对宋词等相关内容的考核;B项是对《水调歌头》内容的考核;C项是对小说《边城》内容的考核;D项是对沈从文小说代表作品的考核。D项的《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长河》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长篇小说,也是他文艺术水平代表作之一。《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故选D。‎ ‎【4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信息筛选和整合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跟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考生要熟悉命题者设置干扰项的手段,还要掌握命题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常常会设置“张冠李戴”“以偏概全”“偷换概念”“指代错误”“混淆概念”“混淆是非”“混乱因果”“无中生有”八种陷阱,我们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格外小心。材料二第二段说到沈从文“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能“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可见,“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A项正确。材料二中说到沈从文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沈从文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沈从文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又从可见,沈从文热爱湘西,所以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C项正确。材料二中第二段中最后一句话说“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可见,D项正确。B项无中生有。故选B。‎ ‎【5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目含义及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锁定答题区间,在全文或局部筛选信息;最后连缀成答案,答案不要遗漏、重复、交叉。题干明确要求考生在材料二中筛选概括出两点“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所做的努力”。从材料二第二段中“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这句可知,他“在创作上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并着重于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生命力、优秀品格和民族精神。”从材料二第三段中可归纳出他“在散文中以独特、全面、深入的视角,描述了湘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当地人的生存状态和古朴民风。”从材料二第四段可归纳概括出他“在小说中重视描写故事的地域背景,着重表现湘西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其中的精神内核。”‎ ‎【6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目含义及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锁定答题区间,在全文或局部筛选信息;最后挖掘隐含信息,进行题文对比。此题要求考生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此题题干明确告诉考生,答题区间在材料三中,要求选出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A项对应材料三第一段的第二句话,《文心雕龙》指出《诗经》和《楚辞》受南北地域的影响呈现不同的文学特征,并没有说它们最大的差异在“南北文化的不同”,选项歪曲文意。B 项是对原文“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这句的高度概括,这句话表明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确实起着重要作用,但并没有说“最关键”,选项无中生有。C项原文说的是“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而不是选项所说的“作者的精神品格”,选项张冠李戴。故选D。‎ ‎【7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目含义及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锁定答题区间,在全文或局部筛选信息;最后连缀成答案,答案不要遗漏、重复、交叉。题干明确要求考生根据三个材料,简要说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中所包括的要素。实则材料三就对“地域文化”这一概念的要素作了详细具体的分析。考生只要根据这则材料来归纳要素即可。根据材料三“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这几个句子,可以归纳概括出答案,“地域文化”包括“当地自然环境”“当地人文环境”“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滋养出的当地民众的精神和品格”。‎ ‎【点睛】小题6:做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除整体把握全文外,重心在“比对”上,它直接决定着选择的成与败,比对什么,怎么比对。比对有三重,首先比对词语,看词语有无添加删减与替换。其次比对关系,看原文的句间关系,逻辑关系是否发生了变化。最后比对结论和依据,看推理是否有依据,依据是否正确,结论是否符合逻辑。比对词语可以找句中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时间词,指代词,判断词来加以比对。比对关系,可以抓句间的因果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来加以分析,看是否有因果颠到,强加因果,变换原因,无中生有,不合逻辑的错误。比对依据和结论,看论点和论据的位置是否颠倒造成张冠李戴或因果颠倒的错误;看论点和论据的关系,看是否造成了无中生有,以偏概全的错误。如选项B就是通过比对关键词“最关键”来发现选项无中生有的。‎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①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②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③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④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8. 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门衰祚薄 祚:福分。‎ B. 形影相吊 吊:安慰。‎ C. 寻蒙国恩 寻:不久。‎ D. 除臣洗马 除:罢免。‎ ‎9. 分析比较下列句中“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②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④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10. 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D.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11. 对文章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苦衷的表文。‎ B. 李密用“责臣”“催臣”“急于星火”等词语,渲染了十万火急的形势,表现了他承受的压力。‎ C. 李密用迂回曲折的语言,申诉自己既不敢违逆君命,又左右为难的尴尬处境,之后表达了尽孝不尽忠的最终选择。‎ D. 李密追述自己少时任职伪朝,冀求官职显达,是为了消除晋武帝对自己自命清高追求名节的怀疑。‎ ‎12.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13. 一篇《陈情表》打动了晋武帝,李密被准许在家奉养祖母。文中孝情最为动人,请分析李密层层表达出的不能远离祖母的原因。‎ ‎【答案】8. D 9. A 10. D 11. C ‎ ‎12. ①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申诉又不被准许。‎ ‎②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就像太阳接近西山一样(寿命将终),气息微弱。 ‎ ‎13. 参考答案:①李密幼年丧父失母,又体弱多病,全靠祖母抚养长大,十分不易,故要报达祖母养育之恩。②祖母现在年老病重,需要人陪伴照顾。③家中儿子幼小,无伯叔兄弟,又无近亲僮仆,无人可替代他奉养祖母。‎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本题中 D项,“除”译为“罢免”,解释错误。正确的解释是“任命官职”。‎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虚词的数量同实词比较起来要少得多,但用法非常灵活,因而复习要正确地掌握和使用确实不易。在虚词的辨析使用中要注意多分析比较其差异,重点掌握一些易用错的虚词及关联词语的搭配和所表示的关系。通过增强语感,有意识地体味它们在句中的作用来提高虚词的辨析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要求,如本题“分析比较下列句中“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虚词“以”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以”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 ‎①②相同,因为,连词;③凭借,介词;④通过,介词。可见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把古文中的字词变成了现代的词语。词汇的发展,体现于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词义弱化、词义强化、古褒今贬或古贬今褒。本题中,‎ A项,“不行”古义为“不能走路”,今义为“不可以”;‎ B项,“成立”古义为“长大成人”,今义为“建立”;‎ C项,“沐浴”古义为“蒙受”,今义为“洗澡”;‎ D项,“侥幸”古今意义相同,译为“由于偶然的原因,而获得利益或者免去不幸”。‎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中,‎ C项,“之后表达了尽孝不尽忠的最终选择”表述错误,正确的表述是,李密用迂回曲折的语言,申诉自己既不敢违逆君命,又左右为难的尴尬处境,表达了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心情。‎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关键词:苟,姑且;告诉,申诉;许,被准许。(2)关键词:但,只;以,因为;薄,接近;奄奄,气息微弱。‎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文本理解大意,并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出答案。本题中要求结合文本分析李密是如何层层表达不能远离祖母原因的。根据文本“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可概括第一个原因:①李密幼年丧父失母,又体弱多病,全靠祖母抚养长大,十分不易,故要报达祖母养育之恩。根据文本“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可概括第二个原因为:②祖母现在年老病重,需要人陪伴照顾;根据文本“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可概括第三个原因:③家中儿子幼小,无伯叔兄弟,又无近亲僮仆,无人可替代他奉养祖母。‎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臣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的侍从.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怠慢不敬。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况且我孤单凄苦的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很短。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闲,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闲,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史记·孔子世家》‎ ‎(二)‎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礼焉,路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 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①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 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 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 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取材于《孔子家语》)‎ 注释:①埃墨:灰尘、尘土。‎ ‎14.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军于城父 军:驻扎 B. 从者病,莫能兴 兴:精神振奋 C. 子贡以所赍货 赍:携带 D. 穷改节乎 节:操守 ‎15.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无论魏晋,乃不知有汉 B. 予一以贯之 夫夷以近 C. 子贡以所饭告孔子 向之所欣 D. 吾之信回也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16.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贡色作。‎ 子贡怒气发作。‎ B. 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你认为我是多多地学习又能够记得住的人吗?‎ C. 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 他讥讽批评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 D. 告籴于野人。‎ 告诉村民哪里可以买到米。‎ ‎17. 材料(二)结尾“二三子由此乃服之”一句中的“之”,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依据原文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4. B 15. C 16. D ‎ ‎17. “之”可指代孔子,也可指代颜回,也可指代孔子的探问方法。理由:根据文意,自圆其说即可。‎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本题中 B项,“兴”翻译错误。根据语境推断句意为“跟从的弟子饿病了,站不起来了”,因此,“兴”译为“起来”。‎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要求,如本题分析比较下列句中“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虚词“以”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以”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 A项,“乃”第一个译为“就”,副词;第二个译为“竟”,副词;‎ B项,“以”第一个译为“用”,介词;第二个译为“并且”,并列连词;‎ C项 ,“所”,助词,两个都是所字结构;‎ D项,“之”第一个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语助词,不翻译;第二个译为“去”,动词;‎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的句子翻译,道理是一样的。本题中 D项,“告籴于野人”,翻译有误。根据重点字词“野人”译为“村民”,而“告籴”译为“请求买粮”,故本句话可以翻译为:到村民那里请求买粮。‎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文本理解大意,并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出答案。本题中要求材料(二)结尾“二三子由此乃服之”一句中的“之”,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依据原文简要说明理由。根据文本“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可以理解为“颜回出去(后),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我相信颜回,不是等到今天啊。”弟子们因此就叹服他”,由此可以推断“之”可指代孔子,也可指代颜回,也可指代孔子的探问方法。理由:根据文意,自圆其说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一)‎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住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指责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停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被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当权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的站不起来。但孔于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的神色也变了,孔子对他说:“赐啊,你认为我是博学而且能记住一切事物的人吗?”子贡说:“是的,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观念来贯通所有的事物。”‎ 参考译文(二)‎ ‎       楚昭王聘请孔子(到楚国去),孔子去向楚昭王行拜谢之礼,途中路过陈国、蔡国。陈国、蔡国的大夫一起谋划说:“孔子是位圣贤,他讥讽批评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果被楚国聘用,那(我们)陈国、蔡国就危险了。”于是就派兵阻拦孔子。孔子不能前行,断粮七天,没有和外面联系的方法,(连)野菜汤都不够,跟随的人都生病(了)。孔子更加情绪激昂地讲解诗篇,依琴瑟而歌咏不停。        子贡偷偷地冲出包围逃出去,用携带的财物向农夫请求买些粮食,得到一石米。颜回在破败的屋子里生火煮饭,有灰尘落(在)饭中,颜回拿起弄脏的饭就吃了。子贡在井边远远地看见了,(心里)不高兴,认为颜回偷吃。 (子贡)进屋询问孔子:“仁人廉士,处在困境(的时候)会改变节操吗?”孔子说:“如果改变节操怎么称得上仁人廉士呢?”子贡问:“像颜回(这样的人),恐怕不会改变节操吧?”孔子说:“是的。”子贡把(颜回)偷吃的事告诉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仁德的人(已经)很久了,虽然你(这样)说,我(也)不因(此)怀疑(他),他那样做或许一定有原因吧?你留下,我要问问他。”       (孔子把)颜回叫过来说:“前几天我梦见祖先,难道是祖先(在)启发保佑我们吗?你做好饭拿进来,我要进献给祖先。”(颜回)说:“刚才有灰尘落(在)饭中,(我)想要放在那儿(不管),就不干净;想要扔掉,就可惜了。我就吃了它,(这饭)不能(用来)祭祖了。”孔子说:“对呀,我也(会)吃掉它。”         颜回出去(后),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我相信颜回,不是等到今天啊。”‎ 弟子们因此就叹服他。‎ 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13分。‎ ‎18.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①策扶老以流憩,________________。(《归去来兮辞》)‎ ‎②__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 ‎③_______________,穷岛屿之萦回。(《滕王阁序》)‎ ‎④_______________,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⑤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无为在歧路,__________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⑥凡在故老,_____________,况臣孤苦,_____________。(《陈情表》)‎ ‎⑦有一位学者,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自己狭小的书斋命名为“容安斋”。‎ ‎⑧你所在中学举办隆重的校庆典礼,邀请了很多校友、家长参加。你作为学生代表向来宾致欢迎辞,其中有两句引用自《滕王阁序》。请填写恰当的句子:金秋十月,天高云淡,今天大家齐聚一堂,真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在校同学,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答案】 (1). 时矫首而遐观 (2). 暧暧远人村 (3). 、鹤汀凫渚 (4). 云销雨霁 (5). 落霞与孤鹜齐飞 (6). 天涯若比邻 (7). 儿女共沾巾 (8). 犹蒙矜育 (9). 特为尤甚 (10). 倚南窗以寄傲 (11). 审容膝之易安 (12). 千里逢迎 (13). 高朋满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矫,遐,暧,汀,霁,鹜,涯,矜,倚。‎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水之经典 肖复兴 ‎①世上丽水秀水晶莹之水清澈之水恢弘之水浩瀚之水,多得是。但在我看来,极富个性、最值得看的是这两处:都江堰和九寨沟。‎ ‎②看都江堰的水,看的是强悍奔腾的水如何层层叠叠化为生命的涓涓细流。飞奔如兽、桀骜不驯的岷江水,经过都江堰,立刻将仰天长啸变为 ,将浪涛如山变为 ,将凶猛如火变为 ……出宝瓶口流入内江,立刻呈现一派水光潋滟的情景,让人叹为观止,看到水的柔劲、可塑和万难不屈、长流不懈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将绚烂归于平淡,将刚劲寓于柔顺,将一时融于永恒的生命。‎ ‎③都江堰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天上流入人间,如何从神话流入现实,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哺育人类、灌溉庄园的生命。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 ‎④李冰的都江堰名垂千古,功劳在于他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看似浅显的道理。水的两重性,比之人的多重性,他认识得还要透彻深刻。他或许对付不了人的多变纷纭,一辈子只当个蜀中郡守;却能对付水,把疯狂的水引入现实,一直绵绵流淌了二千多年。‎ ‎⑤曾在成都看国际熊猫节开幕式的演出,演李冰父子治水一幕,满场旌旗飘扬、战鼓如雷,让李冰父子率领众人杀败龙王恶神,我实在不以为然。这种善恶之斗、人鬼之争的简单演绎,把李冰父子变成了神。其实,恰恰是李冰父子将水从不可治理不可理喻的神化为同芸芸众生一样的,在现实中浇灌着农田,在平凡土地上存活的生命。‎ ‎⑥看九寨沟的水,看的是宁静、恬淡的水如何凝聚成生命的湖泊。镜海、长海、珍珠滩……每一个湖泊都是那样清澄透明、纤尘不染,让人如同看到教堂里洗礼用的圣洁露水,如同听到教堂里管风琴演奏的圣母颂,让人懂得并真真地看到人世间居然有纯洁透澈的净,就在这里远避尘嚣而静静地存在。‎ ‎⑦那水几乎一动不动,任外面的世界如何纷繁变幻,将污染、噪音连同人心泛起的种种污浊的泡沫一起抛向天空和大地,它独自坚持着自己的贞操,不动丝毫涟漪,不染丝毫尘俗,将水底的虬枝沉木、水藻水绵,将天上的薄云丽日、山岚清风,将身旁的雪峰幽谷、古树老藤……一一映在自己的怀中,映得那么明净、幽深、清冽。因为它的洗涤,所有这一切,都显得比本身还要清纯与洁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玉洁冰清,重塑了自己一番。尘世沾惹的市俗庸俗,风骚矫情、浪声虚名、欲火利海……起码不敢在这里抖擞,而被这水洗却大半。‎ ‎⑧九寨沟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人间流向天上,如何从现实流向童话,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启迪人类、净化心灵的艺术。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的艺术的水。‎ ‎⑨看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觉。在现实中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便会蹉跎生命;沉靡现实而背弃心灵、抛掷精神、亵渎纯洁,不懂得一点点现实永远不会给予而只有艺术才能焕发和唤回的浪漫与童话的情怀,便会麻木了生命而只剩下一个蝉蜕一样的空壳。心,因缺少水的滋润,会成为一片荒芜的沙漠。‎ ‎⑩在现实与艺术之间,在物质与精神之间,人总是矛盾着、跌撞着,顾此失彼而永远找不到连接两者之间的直线或弧线。大概这正是人类永远苦恼困惑的原因。而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给予人类一面镜子。‎ 谁也无法离开水,纵使我们可以离开摩天大楼、豪华别墅,可以放弃汽车电话、电视电影,抛下各种欲望,我们无法离开水。只是要看我们需要的究竟是哪一种水。我们选择着水,水也在选择着我们。‎ 九寨沟和都江堰是水之经典。‎ ‎19. 给第②段文中空白处依次选择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 喃喃细吟 珍珠四溢 柔情万缕 B. 喃喃细吟 柔情万缕 珍珠四溢 C. 珍珠四溢 喃喃细吟 柔情万缕 D. 柔情万缕 珍珠四溢 喃喃细吟 ‎2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都江堰的水滋养生命,九寨沟的水塑造灵魂,它们都极具个性,堪称“水之经典”。‎ B. 文章写都江堰的水和九寨沟的水,既有生动形象的描绘,又有独到深刻的思考。‎ C. ④⑤两段承上启下,强调了正是李冰父子将难以治理的水化为造福人类的生命之水。‎ D. 老子所说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可以用来说明作者笔下九寨沟之水的特点。‎ ‎21. 文章第④⑥两段加点词语“现实”和“净”有什么丰富的含义?‎ ‎22. 作者对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作了怎样的高度概括性评价?这两处水给了人们什么启迪?‎ ‎【答案】19. A 20. C ‎ ‎21. “现实”是指都江堰之水流淌过的这片平凡土地,是都江堰灌溉农田、哺育人类这种最实际的功用。“净”是九寨沟之水清澄透明、纤尘不染的干净,是九寨沟远离尘嚣、静静存在的清净,是这水让人洗却尘俗、坚守贞操的纯净。 ‎ ‎22. 第一问: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的艺术的水。第二问:这两处水,能启迪人们正确认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思考自己究竟需要怎样的生活。都江堰的水,让人们懂得必须尽快在现实世界中找到自已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九寨沟的水,使人们懂得不能让心灵被尘俗淹没,要在繁杂的现实中保持精神的高洁。‎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要求,选成语填空,要求学生答题前先将空格所在的前后语境读明白,然后结合成语的意思用法等进行判断。本题中三个成语:珍珠四溢:形容水花四溅的景象;喃喃细吟:品味诗词意境时小声低吟的状态;柔情万缕:形容女子对意中人或者孩子的温馨感情。根据语境,岷江水经过都江堰后,立刻由刚劲变得温柔,因此所填的词语应该和前面的词语是相对的。而“仰天长啸”和“喃喃细语”相对,“浪涛如山”和“珍珠四溢”相对,而“凶猛如火”和“柔情四溢”相对,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中C项“④⑤两段承上启下,强调了正是李冰父子将难以治理的水化为造福人类的生命之水”表述错误。首先④⑤两段没有承上启下,作用是突出都江堰的水是入世的现实的水。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要求,然后根据上下文分析重点词语的在语境中的含义。本题中要求分析“现实”和“净”的含义。“现实”一词在第四段,意思是让都江堰的水有现实的作用。根据文本第三段“都江堰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天上流入人间,如何从神话流入现实,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哺育人类、灌溉庄园的生命。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可知,“现实”应指都江堰之水流淌过的这片平凡土地,是都江堰灌溉农田、哺育人类这种最实际的功用。“净”一词在第六段中,根据文本第六段“看九寨沟的水,看的是宁静、恬淡的水如何凝聚成生命的湖泊。镜海、长海、珍珠滩……每一个湖泊都是那样清澄透明、纤尘不染,让人如同看到教堂里洗礼用的圣洁露水,如同听到教堂里管风琴演奏的圣母颂,让人懂得并真真地看到人世间居然有纯洁透澈的净,就在这里远避尘嚣而静静地存在”可知“净”是九寨沟之水清澄透明、纤尘不染的干净,是九寨沟远离尘嚣、静静存在的清净,是这水让人洗却尘俗、坚守贞操的纯净。‎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联系上下文,来概括分析得出答案。本题中,要求回答:作者对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作了怎样的高度概括性评价?这两处水给了人们什么启迪?首先根据文本“‎ 都江堰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天上流入人间,如何从神话流入现实,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哺育人类、灌溉庄园的生命。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和“九寨沟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人间流向天上,如何从现实流向童话,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启迪人类、净化心灵的艺术。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的艺术的水”可以概括出第一问: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的艺术的水。第二问中,回答给人的启迪,也不能脱离文本。重点分析文章第⑨⑩段。第⑨段强调要“在现实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第⑩段强调认识“现实与艺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分别给予人类一面镜子”意味着人类需要向“都江堰的水”和“九寨沟的水”学习,学习它们“入世,重实用”“出世,启迪人类,净化心灵”的精神。‎ ‎【点睛】对于文学类文本中的选择题,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通过分析比对最后确定答案。‎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3.微写作 借物喻人,是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请从林黛玉(《红楼梦》)、翠翠(《边城》)、桑提亚哥(《老人与海》)、江姐《红岩》、孙少平《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人,用一种物来比喻他(她),并阐述这样比喻的理由。 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不少于150字。‎ ‎【答案】周敦仪的《爱莲说》里就曾写道: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几句话恰如其分地写出了林黛玉的“孤标傲世偕谁隐”的精神世界。曹雪芹在创造黛玉这个《红楼梦》第一女主角的时候,赋予了她特别多的精华灵秀:钟鼎之家加上书香门第的家世,才华横溢,学识渊博而且绝顶聪慧,叛逆的悲剧性格。最出彩的是她独特的诗人气质,在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逸方面,林黛玉是出类拔萃和独树一帜的,大观园无人能出其左右。而荷花也大都是守一茎一花的,当单株的荷花独自在风中婀娜摇曳之时,也是非常地孤芳自赏,落落不群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题目的主要内容,特别是要明确命题人的命题意图。这道题目要求学生从备选人物中选择一人,采用借物喻人手法,用一种物来比喻她或他,以凸显出所写人物的精神特质,在解答的时候就要结合人物的性格、品质等特点进行分析。例如:《边城》中的翠翠,美丽,天真无邪,心地纯净, ‎ 仁心惠质,坚守爱情,有一种天然的魅力。所以我们可以说她就像空谷幽兰,不被污染,质地高洁,芳香弥漫,遮掩不住。又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美丽,孤傲,学识渊博而且绝顶聪慧,就像一朵美丽的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孤芳自赏,落落不群。但要注意不管写谁,在分析的时候都需要注意“要根据原著内容,有理有据,不少于150字”的具体要求。‎ ‎24.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据《环球时报》报道,美国一家公司以“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为题,对1022名美国中学生进行了调查,最后公布了一份“美国孩子心中的英雄谱”:耶稣、马丁•路德•金、约翰•肯尼迪、特雷莎修女、迈克尔•乔丹……他们评定英雄的标准是:他们的贡献超越了自己的职责;他们在压力下能英明决断;他们置生命、财产、荣誉于不顾;他们在一项美好事业中名列前茅;他们超越了自我。‎ 我们也有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我们的看法是否和美国中学生一致呢?请以“英雄”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写在作文纸上。‎ ‎【答案】英雄 翻开早已尘封的史册,伴着悦耳的左音右韵,穿越在山之巅,河之湄,找寻天地间真正的英雄。‎ 有人曾说:英雄就是功成名就的人。不错,出于市井之中成就汉室江山的刘邦是一代英杰,处于乞讨边缘创立大明朝廷的朱元璋是一代豪杰,拿起扁担闹革命而成为开国元帅的朱德是一代伟人,从小学徒成为红顶商人的胡雪岩是一代传奇……他们成功了,他们成为人们心中的真英雄。‎ 我不否认这些永载史册的英雄人物,因为他们确实成功了,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但我更欣赏那些为了理想、为了国家、为了他人而不得不献出宝贵生命者。这些人虽然没有建功立名,但败者犹荣,也是一种英雄。‎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易水边依然传唱着这样一种曲调。何等的豪言壮语,何等的雄浑气魄。他,就是荆轲,受燕太子丹之命去刺杀秦王的义勇者。不可一世的秦王嬴政是让多少豪杰闻风丧胆的,荆轲也早料这一去的利害攸关,定是凶多吉少的。但义士必须置生死于度外,只为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图穷匕见之时,虽奋力一击,却终难逃失败的结局。‎ 历史车轮滚滚前行,英雄不断涌现。 ‎ 血雨腥风的北国疆场,血色残阳中仅留下了折戟短剑。他们的主人呢?蒙古鉄骑瞬间而至踏碎了腐败奢华的大宋王朝。统治者只求享乐,不思雪耻,但胸怀民族大气节的文天祥怎甘沦为亡国奴呢?将军组织义军抵御外敌,力量弱小身单力薄何惧?一样抗击蒙古大军!寡不敌众之时, 文先生被俘仍守节。敌酋爱惜将才,许之高官厚禄锦衣玉食。面对强敌重金厚降,文将军不为所动决意以死明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罢休。”民族大义重于泰山,足以媲美任何一个成功的英雄。‎ 文天祥如一支圣洁的雪莲花,即使死亡也要保存高洁的品质。抗日战争年代又有多少人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而战,他们用生命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华夏儿女今欢悦,不忘烈士血染成。‎ 英雄不以成败论,志行高远可为雄。虽然失败的英雄有些淡淡的哀伤,属于他们的天空有些灰暗。淡淡的哀伤怀有淡淡的梦想,激励后来者要勇敢担当未竟之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然后抓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等来分析材料的大意,从而确定材料的立意。本题中的材料围绕美国孩子关于英雄的评价标准展开,分析了美国孩子评价英雄的标准。材料中的关键词是“英雄”,关键句为“我们也有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我们的看法是否和美国中学生一致呢?”要求:请以“英雄”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所以此次作文是命题作文,题目必须为“英雄”,其次,围绕自己心目中的评价标准立意,谈谁是自己心中的真英雄。他可以是伟大的英雄人物,当然也可以是平凡的普通的英雄。可以写记叙文,围绕生活中的一位英雄人物写起,采用线性结构来安排。也可以写成议论文,首先提出论点,确定自己心中的英雄标准,接着举事例,来谈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最后回扣论点,发起号召,向英雄人物学习。最后总结全文,深化论点。‎ 最佳立意:真心英雄 ‎ 这也是一种英雄 ‎ 英雄不问出处 ‎ 平凡的英雄 ‎ 我心中的真英雄 写作素材:‎ 名言警句:‎ ‎1、遭风云之余,不建腾跃之功名,非人豪也。——北史 ‎2、在全人类之中,凡是坚强、正直、勇敢、仁慈的人,都是英雄!——贝多芬 ‎3、有卓越智力作用指导的胆量是英雄的标志。——克劳塞维茨 ‎4、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赫塞 ‎5、英雄之所以迷人,部分原因是他们极能控制对自己和别人的控制。——戴维 ‎6、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三略 ‎7、英雄心事无今古,神物风云各有时。——张佳胤 ‎8、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的事。——伏契克 ‎9、英雄就是对任何事都全力以赴,自始至终,心无旁鹜的人。——波特莱尔 ‎10、英雄不仅比普通人有勇气,而且能把五分种勇气无限期地延长。英雄并不比一般人更勇敢,差别仅在于,他的勇气维持了五分钟而已。——爱默生 ‎11、一种过度勇敢和豪情,尤其当它表现在形势险恶的时候,在很大程度上渲染了一个英雄的性格,并且使一个人成为后代的景仰的对象。——休谟 ‎12、我们不可能全都做英雄,总得有人坐在路边,当英雄经过时为他们叫好。——威尔·罗吉斯 ‎13、谁高出众人一筹,谁在众人眼里就是英雄。——斯威夫特 ‎14、全人类对英雄的崇敬昨天有,今天有,将来也一定有。——托·卡莱尔 ‎15、爱国英雄给民族带来光荣,专制暴君给民族带来灾难。——拜伦 名人素材:‎ ‎1、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大会上曾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国家、民族,英雄人物层出不穷代代不已。所谓英雄是指维护国家领土、领海、领空主权完整,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人民利益及民族尊严,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和做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 ‎2、比如:“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于谦、“男儿铁石志,总是报国心”的戚继光、“吾头可断,身不可辱”的史可法、“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这些都是英雄。‎ ‎3、英雄分狭义的与广义的两种,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解释为狭义的民族英雄。指在反抗斗争中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人。广义而言是在和平、变革时期,为民族国家的发展繁荣献身出力的人。从康梁的维新变法,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以至历年感动中国人物、诺贝尔奖、科技大奖等获得者无不闪烁着英雄的光辉。‎ ‎4‎ ‎、放在当代、今天来讲,英雄应该是广义的概念。只要是为我们的国家、民族、集体、他人做出突出贡献者都可以称之为英雄。所以,四川凉山火灾中,壮烈牺牲的30名救火人员都是英雄。他们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理应成为时代的楷模、青年的榜样,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疼惜、敬重、学习。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勇斗歹徒的退伍军人吕保民,路遇男子持刀抢劫,上前制止,被歹徒连刺五刀,身受重伤。见义勇为的事迹得到广大群众的赞誉。‎ ‎5、中国民航机长刘传健,执行航班任务时,在万米高空突发紧急状况。生死关头,他果断应对,带领机组成员临危不乱、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119名旅客生命安全。英雄的传奇背后,是一种永不放弃的坚守和对生命的珍爱和执着。‎ ‎6、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邮件的保护神” 其美多吉,30年如一日行驶于雪线邮路,危险和孤独是常态,但他从来没有畏惧过,更没后悔过。三十忠诚风与雪,万里邮路云和月。雪山可以崩塌,真正的汉子不能倒下。雀儿山上流动的绿,生命禁区前行的旗,蜿蜒的邮路是雪山的旋律。坚强的多吉,唱出高原上最深沉的歌。他是“雪山上的雄鹰”,无愧于感动中国人物的称号。 ‎ ‎7、我们除了对这些英雄心存敬重,更要以他们为榜样,争当新时期的英雄、模范,做好新世纪的接力者、传承人。 “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这是领导人经常对青年人讲的话。英雄的含义可小可大。人们往往认为只有为国家献出生命、做出巨大贡献才能成为国家的英雄,其实不然。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做出的贡献也不会相同,但只要努力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就是时代所需国家所要。在新年贺词中,领导人曾说过,其实并非要求每个人有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壮举,只要在平凡岗位上尽心尽责,就能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用点滴行动服务人民。如果每个人都能自觉把人生理想和家庭幸福融入“中国梦”之中,何愁“中国梦”没有康庄大道? ‎ ‎8、大国工匠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中恪尽职守,他们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到了极致,所以成就了他们的不平凡。我们要相信,即使我们是一根蜡烛,也要“蜡炬成灰”,即使我们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所以相信自己,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让我们敬重英雄,以他们为榜样,勤奋刻苦,努力学习,争做时代楷模。‎ 作文结构:议论文的结构分为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三种。本文可以采用层进式结构来安排行文:首先,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指出自己心中评价英雄的标准;接着再举事例,来谈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最后发起号召,向英雄人物学习,向英雄人物致敬。总结全文,回扣论点,收束全篇。‎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