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现代文全套复习课件(必修二),精品资料
必修二现代文复习 专题一:珍爱生命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2 、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3 、学习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的手法。 4 、品味作品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专题内容解析 (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 1 、关于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 :记叙在与残疾的斗争中,她表现出的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在朴素得接近于家常的话语中,表露出对世人强烈的爱和热切的希望。 2 、节选内容:鼓舞我们去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3 、结构:全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 引言:首先提出强调生命价值的人生态度:“如果我们像明天就会死去那样去生活,才是最好的规则。”接着通过对比,指出“那些有眼睛的人显然看得很少。 …… 在光明的世界中,视觉这一天赋才能,竟只被作为一种便利,而不是一种丰富生活的手段,这是多么可惜啊!” 正文:对得到假想的三天光明的安排,真实地表现了作者的精神追求。 第一天。白天:看望亲爱的老师,约朋友来家,树林散步,看落日。夜晚:回忆这一天。表现作者对亲情的重视。 第二天。白天:参观自然历史博物馆,参观艺术博物馆。夜晚:看戏。表现对世界的物质方面和人类的精神生活的关注; 第三天。白天:游览纽约城,看日常人的生活和世界。夜晚:看喜剧。表现出对世人生活的关心。 三天的活动,是对人类生活的全面考察。既表现作者对生活中美的追求,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生活的高度赞美,同时劝诫世人要珍惜光明,珍惜光阴。 结语:作者对能够充分利用天赋视觉的人们提出忠告:“善用你的眼睛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失明的灾难”,并指出“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其它感官”。 (二)我与地坛(节选) 1 、关于 《 我与地坛 》 :史铁生的代表作,全文共七个部分,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多年来他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的中心是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作者最终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超越了个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 2 、节选内容:第一部分,写地坛,着重写地坛给“我”的启迪。 1 至 4 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表达与这“废弃”、“荒芜”、“冷落”的古园某种命运联系。 5 至 7 节,写“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地坛的顽强的生命力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 集中写地坛有三处: 第三节 :地坛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第五节 :荒芜但不衰败。园中的小昆虫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活动着,向人们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诉说着生命的美丽,使“我”意识到每个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我找到了答案: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 第七节: 景物描写是对生命的解读。“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作者在此发现了生命的种种状态,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这实际是在回答前文怎样活的问题 —— 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地活着,你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 第二部分:写母亲,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 1 至 3 节,写“我”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我”所承受的,是自己的不幸;母亲则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母亲是活得最苦的。作者用“空落的”、“不眠的”等词句形象地突出了母亲的焦虑、空虚和痛苦。这段文字叙述与议论、抒情相结合,既饱含感情,又富有哲理 4 至 9 节,写由一个作家谈到他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为了母亲”、“为了让她骄傲”,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创作经历。“我”终于逐渐地理解了母亲,懂得了生活。 《 我与地坛 》 的这两个部分,从内容上看是紧密联系的,第一部分是写了“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是写了在地坛这个环境中“我”与母亲的故事,从主题思想上看,也是浑然一体的,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文章结尾说:“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至此母亲与地坛已经融为一体了。 3 、艺术特点:( 1 )带有自传、自省、自诉的意味的散文,创作主体以真实的身份投入到作品之中,坦诚地表现自己。 ( 2 )内容上,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辨为主导,而又自始至终饱含情感,从容地辟出专章写景、叙事、绘人,容量丰富,内涵饱满。 ( 3 )结构上,从大处着眼的,抓住文章的氛围和情调,不管各章的笔法如何,不管是思辨,还是写事记人,全都透出一股情思深沉的味道,因而虽分章而列,各章之间难得见到起承转合的过渡,却显得和谐协调。 ( 4 )语言上,与读者朋友般的娓娓倾诉和心灵对话,细致观察的冥想和对感性一己体验的抽象思考,抒情性的精彩华章。 (三)最后的常春藤叶 1 、主旨:文章围绕“最后一片叶子”展开故事情节,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5 .结构: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按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分为四个部分: 开端(第 1 至 11 节):写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 12 至 36 节):写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 37 至 50 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 51 至 55 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3 、叶子的意义:( 1 )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 ( 2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追求终生的杰作,因为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4 .写作特点 ( 1 )欧 · 亨利式的结尾: “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 2 )欧 · 亨利式的语言: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3 )欲扬先抑及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人物形象:初见贝尔曼时,外貌描写展现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 (四)鸟啼 1 、主旨:文章通过描写严冬消逝、春天来临之际鸟儿的啼鸣,表达了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生命神奇的由衷赞美。鸟儿的啭鸣其目的指向是生命的欲望:创造新生而不是沉湎于死亡,鸟啼这一动物的本能行为由此获得了意义的升华。 2 、结构:全文共 15 段,可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1―5 段)主要写严寒过后,春天来临,鸟儿的啼鸣。 第二部分( 6―15 段)侧重写鸟的啼鸣给人类的启示,写“我们”的思考。 3 、写作特点: ( 1 )拟人、象征等手法地运用。 作者运用拟人、象征等手法,将鸟人格化,把自然当人看待,将自然人格化,是人与自然建立生命对话的有效途径,也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 ( 2 )对比手法的运用。 严冬的鸟尸(喻死亡)与暖春的鸟啼(喻新生)形成鲜明的对比,肯定了生命冲动的力量不可阻挡,借此启示人们像鸟儿那样向死而生 (五)呱 …… 呱 …… 1 、主题:对生命的礼赞 2 、写法:作者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作者内心的思想。如文章的第五小结的环境描写,突出表现的死亡的寂静和恐怖。文章 14 小结的环境描写,表现了生的温暖。 专题二:和平的祈祷 专题内容解析: 一、 《 一个人的遭遇 》 1 、故事梗概:卫国战争爆发后,曾经是红军的索柯洛夫又被征召入伍,离开了妻子和三个子女。他在一次空袭中被俘虏,尝试逃跑但没有成功,被撵到石场干活,后又被分配去给一个军官开车。一次难得的机会中,他乘着敌人松懈时开车把军官的公文包送到苏军阵地,立了大功。回到家乡,他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一次轰炸中遇难,而已经升为大尉的儿子也在他回去不久后殉国。万分痛苦的索柯洛夫最后收养了一个小孤儿。小说表现了一个普通的人在卫国战争中所经历的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忠实地表现了肖洛霍夫的一个哲理思想:任何事物也不能阻止万物苏生。 2 、文章内容思想:小说节选部分写的是索科洛夫从俘虏营逃回后的经历。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在战争胜利前夕,儿子却倒在最后的枪弹下,收养凡尼亚后刚刚有点安宁的生活,却又出了事故等,突出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不幸。 3 、写作技巧:( 1 )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叙述语言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 2 )在叙述中,穿插抒情、议论,这些抒情和议论往往直抒胸臆,袒露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有的闪烁着口语的智慧。 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1 、故事集内涵:作者巧妙地把一名德国伤兵安排在已临时改为战地医院的他的母校,让受重伤的他在昏昏沉沉中看到先前读书时军国主义教育的痕迹,从而暗示了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在这个伤兵身上,作者真实地概括了那个时代的生活,从而反映了战争的惨无人道,反映了牺牲者所处的绝境,以及整个被战争败坏了的年轻一代的无可奈何,在当时的各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品的基调灰暗、沉郁,把战争渲染成一场抽象的人与命运的搏斗,结果是人的毁灭。 2 、关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是一个典故“公元前 480 年,波斯入侵希腊, 300 多名希腊士兵在温泉关英勇抗敌,并刻下了那段铭文:‘流浪人,你若是到斯巴达,请告诉那里的公民们,说我们死守诺言,长眠在这里’。如今,它出现在美术课堂上,让那些充满战斗激情的热血青年走上战场,是对德国军国主义思想的一种讽刺和否定。 三、 《 安妮日记 》 9 则日记,除第一则是有关日记的说明,其余 8 则或记叙事实,或抒发感想,除了描写苦难的生活,记录所见到的战争,更多的是发自肺腑的情感和思考。表达安妮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 四、 《 图片两组 》 第一组的四幅照片,都是摄影者捕捉的战争中人们的生活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他们告诉人们,在战争中,人的命运如此悲惨,这些人本来可以有正常的生活,有幸福的家,有对美好明天的追求,然而战争夺走了一切。第二组的两幅照片,摄影者通过人群场面来表现主题。画面上人们的笑容是摄影者着重表现的内容。 专题三:历史的回声 专题内容解析: 一、 《 落日 》 这是一篇事件通讯,对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个标志性事件作了即时报道。结构图示如下: 签字场所 8 点多 代表到来 8 点半, 8 点 50 分 准备( 7 点多) 仪式开始 9 时整, 9 时 10 分, 9 时 18 分 投降书脏了 9 时 18 分以后 写作方法:叙述、描写、说明和议论融为一体。 二、 《 消息二则 》 : (一) 《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 》 下跪 结构 感受 影响 (二) 《 加拿大将“南京大屠杀”编入历史教材 》 编撰的原因、目的及意义 倒金字塔结构 新教材内容 教材的使用方式和范围 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 专题内容分析: 一、荷塘月色 1 、内容:文中描写荷塘(月下的荷塘)、月色(荷塘上的月色)的美景,抒发了“心不宁静→独处求静→一无所有→惦念江南”的感情,表达了渴望自由、不满现实、幻想超脱却又无法超脱的心境。 2 、结构: 第一部分 :点明心境,交代缘由; 第二部分 :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第三部分 :荷塘月色,景语情语; 第四部分 :江南采莲,向往憧憬。 3 、写作技巧: ( 1 )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 2 )用词精当,并运用了叠词,博喻和通感,描写形象,十分传神。 二、听听那冷雨 —— 以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体味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 三、金岳霖先生 1 、内容: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在本文中,关于金岳霖的行事大约有: (1) 奇特的外貌。 (2) 奇特的行为举止。 (3) 独特的教学风格。( 4 )对专业理论的独特理解。( 5 )对友情独特的珍惜。 (5) 对生活独特的热爱。 总的说来,金岳霖具有特殊的性格、特殊的外貌、特殊的言行,他的性格较为复杂,在学术上聪明过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不谙世故,头脑单纯;他待人真诚、坦荡,一心只想学问之事,以致对社会人事的感受理解与众不同,从内心到外表都特立独行,没有想到要从众从俗,也正是这种孤独精神和单纯心理,才使他静心做学问,成就了他的学问品格。 2 、艺术特色:( 1 )语言平实而有韵味,自然而然,少造作。语句短,描叙性和议论性的语言精粹,辞达而已,不事夸张,但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本来面目,表达了作者的本意。 ( 2 )风格恬淡,克制而有神采,内敛而不宣泄。文中时有兴之所至、信手拈来的“闲笔”,这些闲笔,增添了文章的意趣,体现了散文自然洒脱的“散”之美。 ( 3 )作者对金岳霖的描写是漫画式的。漫画笔法,可以是讽刺的,也可以是亲切热情的。本文表现为后一种,。 ( 4 )剪裁布局上 ,先写金岳霖的外貌,后写其行为;又先写课堂上的金岳霖,后写生活中的金岳霖。把最深的印象写在前面,把一般的印象写在后面;把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前面,把次重要的材料放在后面。还隐约按时间安排材料,由远及近地描写人物,先写西南联大时的金岳霖,后写解放后的金岳霖,体现一种历史的纵深与跨度。 四、亡人逸事 1 、内容:作者从生活细节着手,精心选择了亡妻一生中四个重要的横断面 ——“ 缘定”、“初识”、“持家”、“临别”,由序号自然分成四个部分。朴实的笔调中饱含对亡妻的深情。 2 、写作手法: ( 1 )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 2 )以点代面,以大见小的表达方法。 ( 3 )从对真实的生活细节的回忆着笔,熔写人记事抒情于一炉。 五、祝福 1 、思想内容: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 、写作技巧 1 )文章采用倒叙手法,以祥林嫂的“半生事迹”为纵线展开情节,揭示了旧社会劳动妇女低下的社会地位和悲惨的命运遭遇。 ( 2 )“两次微笑”、“三写眼睛”、“四场飞雪”和“五处写钱”等精彩细节,对刻画人物、描摹环境、渲染气氛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 3 )环境描写对主题思想的衬托作用及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 ( 4 )全文朴实冷峻的叙述语言中,蕴涵着不可遏抑的躁动、激愤的情感潜流。 六、边城 1 、 关于 《 边城 》 :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发表于 1934 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 16 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 …… 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 2 、课文节选: 《 边城 》 第三至六章。第三章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第四章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第五章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外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第六章又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3 、写作技巧:( 1 )采用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对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作了理想化的表现。 ( 2 )语言文白杂糅,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 七、林黛玉进贾府 1 、 《 红楼梦 》 简述: 《 红楼梦 》 是一部 中国 长篇小说 ,写成于清中期, 《 红楼梦 》 书内提及的书名还有 《 石头记 》 、 《 情僧录 》 、 《 风月宝鉴 》 、 《 金陵十二钗 》 等,清 乾隆帝 四十九年甲辰( 1784 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 《 红楼梦 》 ,在此之前,此书一般都题为 《 石头记 》 。此后 《 红楼梦 》 便取代 《 石头记 》 而成为通行的书名。 《 红楼梦 》 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 章回小说 的巅峰之作,被认为是“中国 四大名著 ”之首。在现代产生了一门以 研究 红楼梦为主题的学科“ 红学 ”。 《 红楼梦 》 的 作者 是谁长久以来存在争议,比较普遍的认同是中国清代的 曹雪芹 。 《 红楼梦 》 的作者曹雪芹使用的写作方法是“真事隐,假语存”脂砚斋的批语是:文笔细如牛毛。伏笔千里。 在红楼梦中,贾家原型是曹家。 贾母 原型是 康熙 朝 苏州 织造 李煦 的妹妹。贾代善原型是曹寅。 2 、课文节选:本文通过林黛玉进贾府的所见所闻,展示了贾府豪华的环境、奢侈的生活、森严的等级礼法;传神地描绘了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的性格特征。贾宝玉和林黛玉初次见面,互相爱慕,暗示了以后情节的发展。 3 、写作技巧:全文以黛玉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把写环境与写人物交错起来,使笔势有变化,情节有波澜。构思巧妙,写环境有详有略,写人物有虚有实。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