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四川省南充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南充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南充市2018—2019学年度下期普通高中一年级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B卷)‎ 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 ‎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涂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作答时,将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形成的,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 ‎②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当时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原因。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它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④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 ‎(选自《话说<诗经>之“风”》,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中的“风”,就是指“风俗习惯”,它记载了当时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 B. 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正好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C.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反而居于次要位置。‎ D. 现在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的风俗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用“自然界中风使万物得以生存”作类比,引出了文章的话题;然后以季康子问政于孔子的一段对话来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 B. 文章举《诗经》十五“国风”和《周易》十五卦之“风”,都是在论述“风”的内涵。‎ C. 文章②③两段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解读了《诗经》之“风”的深刻内涵,并指出孔子编集《诗经》的意图。‎ D. 文章综合运用了举例、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述了《诗经》之“风”在古今社会生活中对于人们的教育引导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 B. 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C. 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D. 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睦与世界和平。‎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项,“十五个卦象,正好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当时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分析可知,“十五个卦象,正好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在文中没有依据。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层层深入地论述”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这是提出社会风俗习惯,然后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别从历史和现实角度分析风俗习惯的意义与作用,第四段进行小结,提出“入乡随俗”的解决办法,由此可知,这不是层递式,而是并列式。故选D。‎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项,“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表述绝对化,原文的第四段为“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两方面的结合并不一定能使人们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有公然抗法者,也会有偷偷摸摸去做的。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大约5年前,4G取代3G成为主流,使得微信、微博等各类客户端成为移动互联的常态。随着5G的兴起,我们再一次看到技术变革带来的重大改变和机遇。5G时代,不仅意咮着“超级网速”无处不在,还将为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智能家居、虚拟现实等新科技深度融入生活打开大门。‎ 早在2013年2月,中国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就联合成立了IMT—2020(5G)推进组,对5G频谱问题、关键技术、标准化等问题展开研发布局,这也是全球首个由政府主导和规划的国家5G试验。中国在全球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研究方面率先实现技术突破,中国主推的5G技术方案已有多项纳入国际标准。企业方面,三大运营商、华为和中兴作为中国5G军团的主力军,一直积极参与5G标准的制定工作,有序推进5G商用的建设进程。截至2018年底,华为已完成中国全部预商用测试验证,已获得30个5G商用合同,25000多个5G基站已发往世界各地。目前,中国在5G技术、标准等领域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 ‎(摘编自王萌《5G,大过想象》,《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5月4日)‎ 材料二 ‎2018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前夕,华为正式面向全球发布了华为首款3GPP标准(全球权威通信标准)的5G商用芯片和基于该芯片的首款3GPP标准5G商用终端——华为5GCPE.‎ 华为同时发布了面向5G时代的终端战略,将基于5G高速率、广连接、低时延的三大特点,分别推出连接家和人的CPE.MobileWiFi和智能手机,连接物的5G工业模块,连接车的5G车载盒子。据介绍,华为首款5G智能手机将在2019年第四季度上市。‎ 早在2009年,华为就启动5G相关研究,至今已至少投入6亿美元用于5G研究和创新,已在全球建立11个5G研究中心,参与5G研究的专家有数千人。当前已经在组网架构、频谱使用、空口技术、原型机实现和外场验证等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华为在5G实验网中实测的5G网络峰值速率已经达到20.25Gbps,时延低至0.33ms,每平方千米可连接的设备数量达到217万个,完全满足国际电信联盟的标准要求。在信息产业超高速发展的今天,以华为为首的一批通信公司,正在逐步掌握核心科技,频频完成多项技术突破,成为5G技术在全球的引领者。‎ ‎(摘编自《中国继续领跑5G,华为发布首款5G商用芯片和终端》2018年第12期)‎ 材料三 ‎2019年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研究院院长张云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25个省(区、市)已经在开展5G网络试点工作,而央视春晚和今年的两会直播都采用了5G信号传送。这些举动可以说明我国即将进入5G新时代,进入5G元年。‎ 张云勇表示,说到5G,就不得不说5G终端。5G终端有两种,一种我们形象化地称为“机”,一种称为“猫”。所谓“机”是指5G手机,5G手机和4G手机没有差别,但是它的速度是4G的好几倍,下载一部1G左右的高清大片只需要3秒钟。如果我们把4G比喻为一条普通的道路,5G则是一条更加宽广、更加立体的信息高速公路。‎ ‎5G的另一个终端称为“猫”,也就是5G路由器,它可以连接家里、办公室的所有的智能终端。我们可以设想一种场景:清晨,5G路由器用悦耳的声音叫醒你,然后连接咖啡机,自动给你送上一杯浓淡相宜的咖啡。在你喝完咖啡、吃完早餐之后,它会自动帮你预约一台无人驾驶汽车,自动帮助你规划一条不拥堵的路线。到达办公室后,你一样可以利用5G网络和虚拟现实技术,召开远程会议等。可以说,5G不仅快,而且非常自然。5G正在改变我们的行业,改变我们的社会,助力中国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张云勇说,下半年,5G手机会零星上市,大规模上市会在明年这个时候。届时,大家就可以享受到高带宽、高质量、高体验、高智能的5G业务,这将助力我们实现向往的美好生法。‎ ‎(摘编自张云勇“明年此时大家将可享受到5G业务”,央视新闻)‎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4G技术的成熟为微信等客户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5G技术的兴起是我国的重大机遇,将会明显提升网速并推进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实际应用。‎ B. 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研究方面,中国己有全球领先的技术,中国主推的5G技术方案己有多项纳入国际标准。‎ C. 华为公司较早启动并投入巨资组织专家研发5G技术,并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发布了首款3GPP标准的5G商用芯片和相应的5G商用终端。‎ D. 我国25个省(区、市)开展5G网络试点工作,央视春晚和今年的两会直播都采用了5G信号进行传送,这些标志着我国已进入5G新时代。‎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华为公司正在研究5G时代的终端战略,人们未来有可能使用华为基于5G的终端产品来远程操控自己家里的电器。‎ B. 华为5G实验网中的实测数据完全满足国际电信联盟的标准要求,这与华为在5G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与创新有很大关系。‎ C. 5G信息高速公路更加宽广、更加立体,其手机虽与现在的4G手机没有什么差别,但速度翻了好几倍。‎ D.‎ ‎ 5G新时代的到来将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必将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助力中国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6. 中国在5G时代成果突出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答案】4. D 5. A ‎ ‎6. 国家的积极支持,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标准化等方面实现了领跑。企业方面,中国三大运营商、华为和中兴作为中国5G军团的主力军,一直积极参与5G标准的制定工作,有序推进5G商用的建设进程,一直积极参与5G的研究等。‎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项,“这些标志着我国已进入5G新时代”错误。结合文本内容“我国25个省(区、市)已经在开展5G网络试点工作,而央视春晚和今年的两会直播都采用了5G信号传送。这些举动可以说明我国即将进入5G新时代,进入5G元年”分析,原文是说“这些举动可以说明我国即将进入5G新时代”,选项内容变未然为已然。故选D。‎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项,“华为公司正在研究5G时代的终端战略”错误。结合“华为同时发布了面向5G时代的终端战略,将基于5G高速率、广连接、低时延的三大特点,分别推出连接家和人的CPE.MobileWiFi和智能手机,连接物的5G工业模块,连接车的5G车载盒子”分析,原文是“华为同时发布了面向5G时代的终端战略”,而不是“正在研究”。故选A。‎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早在2013年2月,中国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就联合成立了IMT—2020(5G)推进组,对5G频谱问题、关键技术、标准化等问题展开研发布局,这也是全球首个由政府主导和规划的国家5G试验。中国在全球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研究方面率先实现技术突破,中国主推的5G技术方案已有多项纳入国际标准”等分析,国家的积极支持,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标准化等方面实现了领跑。结合“企业方面,三大运营商、华为和中兴作为中国5G军团的主力军,一直积极参与5G标准的制定工作,有序推进5G商用的建设进程。截至2018‎ 年底,华为已完成中国全部预商用测试验证,已获得30个5G商用合同,25000多个5G基站已发往世界各地”“早在2009年,华为就启动5G相关研究,至今已至少投入6亿美元用于5G研究和创新,已在全球建立11个5G研究中心,参与5G研究的专家有数千人。当前已经在组网架构、频谱使用、空口技术、原型机实现和外场验证等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等分析,企业方面,中国三大运营商、华为和中兴作为中国5G军团的主力军,一直积极参与5G标准的制定工作,有序推进5G商用的建设进程,大量的科研人员一直积极参与5G的研究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清塘荷韵 季羡林 ‎①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②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③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④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⑤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⑥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的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范围,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⑦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 ‎⑧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它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它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辫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⑨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⑩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花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⑪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落笔写池塘中缺荷的遗憾,为下文种荷、赏荷做铺垫,表现了作者对于荷花的热切渴盼之情。‎ B. 第④至⑥段详写叶的生长过程,既表现了荷花那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也引发出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C. 第⑨段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荷花凋落的静美画面:月下荷塘,流水脉脉,微风不经意时吹落了一叶荷瓣,倒影上浮,花瓣飘荡。表现作者对荷花凋落的深深惋惜之情。‎ D. 本文语言清新自然、朴实真挚,比喻、对比、引用等多种表现手法综合运用,描写生动有趣,给人一种禅意的理趣和强烈的美感体验。‎ ‎8. 作者种植在燕园的“季荷”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文意分点概括说明。‎ ‎9. 本文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都写到荷花,试比较二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 ‎【答案】7. C 8. ①莲芽历经三年方破壳而出;②荷叶扩张速度和范围惊人;③荷花高擎花瓣红艳且繁多;④莲瓣对影落水面意境清幽。 ‎ ‎9. 本文主要通过对几年不长芽开花而一旦长芽之后就迅速蔓延的荷花的独到感悟,写出了自然植物的顽强生命力。人生也是这样,由花及人,人也如荷花一样,有顺境有逆境,要在困境中积聚力量,理想才会实现。《荷塘月色》,借助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变化,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C项,“表现作者对荷花凋落的深深惋惜之情”错误。结合“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等分析,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荷的挚爱之情。故选C。‎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文本内容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作者种植在燕园的‘季荷’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文意分点概括说明”,需要立足文本内容,锁定区位,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结合“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分析,“季荷”莲芽历经三年方破壳而出;结合“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范围,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分析,“季荷”的荷叶扩张速度和范围惊人;结合“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辫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分析,“季荷”的荷花高擎,花瓣红艳且繁多;结合“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分析,“季荷”的莲瓣及倒影落水面,意境清幽。‎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本文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都以描写荷花为重点,试比较二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需要分别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然后比较不同。我们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性和抒情性的语句,把握住这些,就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首先要找对写作的对象,具体对象有人、事、物、景;抽象的对象如人生、自然、情感、事理、文明、文化……。其次揣摩作者所描写的对象的具体表现、特点;本质特征、精神品质。最后阐述所寄予的情感或者启迪的思考。本文前三段写了作者盼望荷花发芽开花的乐趣,中间部分写了作者观赏生长旺盛的荷花,欣赏荷韵的乐趣,结尾部分写了作者品味天伦之乐等乐趣。结合第⑩节内容分析,季节变换,荷花会凋零;但它从不会放弃生的梦想,它会在寒冷的季节积蓄力量,来年春天又会美丽绽放。有生命的东西,总有“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因此,即使生命中遇到严寒(挫折困境)暂时凋零,也应该抱有无限希望和梦想,相信生命的力量一定能够实现梦想。“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写出荷花来年又会绽放,冬天是在积聚力量。由花及人,人也如荷花一样,有顺境有逆境,要在困境中积聚力量,理想才会实现。《荷塘月色》,全文主要写一路行来,伫立观望,以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变化为经,以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为纬来构思全文,所以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本文的线索。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后来又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羲之,字逸少。父旷,淮南太守。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起家秘书郎,累迁长史。后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尝诣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義之齐名,而義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 ‎(《晋书•王羲之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 B.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 C.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 D.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也称“表字、小字”,古人名之外的称谓。中国古代是礼法社会,男子成年后要在社会上行走,如直呼其名视为不敬,故男子在18岁成人举行冠礼之时,由父母或师长赐字。字与名一般在意义上有同义、近义、相关或相反的关系。‎ B.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C. 累迁:表示多次调动;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降职等。‎ D. 癸丑,指我国传统的干支纪年中的“癸丑年”,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以60为周期,周而复始,循环使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羲之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长大成人后,他很善于辩论,以性情耿直而著称,其所写隶书为古今天下第一,深受其伯父王敦、王导看重。‎ B. 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当时在会稽的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申述自己的志向。‎ C. 王羲之的书法为世人所推崇,他在其学生家的矮桌上写的字被学生的父亲误刮去,那位学生懊悔了好几天,在一老太婆卖的竹扇上写字,人们都争着购买。‎ D. 王羲之率真任性狂放,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言谈之间常认为自己的楷书和草书成就应该在钟繇、张芝之上。‎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2)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答案】10. A 11. A 12. D ‎ ‎13. (1)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2)当时骠骑将军王述从小有名气,与王羲之齐名,可是王羲之很看不起他,因此两人感情不和。‎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代”意思是“代替,接替”,宾语是“述”,主语是“羲之”,主谓宾俱全,“述”后应断开,排除BD两项;‎ ‎“止”,只是的意思;“一吊”是吊唁一次的意思;“遂”,连词,就,“诣”意思是“登门”,“重”意思是“再次”,“重诣”即“再次登门”,“重”是“诣”的修饰语,故二者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 ‎“每闻角声”的主语应该是王述,“述”前面应该断开,排除D项。‎ ‎“侯”是拜访、问候的意思,宾语为“己”,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 句意: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就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几年。‎ 故选A。‎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故男子在18岁成人举行冠礼之时,由父母或师长赐字”错误。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女子及笄时取字。如孔丘字仲尼,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故选A。‎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项,“言谈之间常认为自己的楷书和草书成就应该在钟繇、张芝之上”错误。结合“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分析,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并不是“认为自己的楷书和草书成就应该在钟繇、张芝之上”。故选D。‎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激湍”,流势很急的水;“映带”,映衬、围绕;“引”前面需要补充主语“我们”;“以为”,以(之)为,把……作为;“流”,使动用法,使……漂流;“觞”,古代的酒具,酒杯;“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流觞曲水”,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列坐”,排列而坐;“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2‎ ‎)“时”,当时;“少”,年轻,年纪小;“与”,连词,和;“而”,连词,表转折,却;“甚”,很;“轻”,轻视;“之”,代词,指王述;“由是”,从这里,因此;“协”,和谐、融洽。‎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父亲王旷,是淮南太守。王羲之幼时说话木讷,人们不觉得他有什么奇特。长大后,富于思辩,以耿直著称。特别善长写隶书,为古今第一,评论者称赞他的笔势,认为像浮云一样飘忽,像惊龙一样矫健。很受堂伯王敦、王导的器重。‎ 从家中徵召出来任秘书郎,多次升迁任长史。后担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很讲究服食丹药养生,不愿意留在京城,刚到浙江,就有终老於此的念头。会稽有好的山水,很多名士都住在那里,谢安没出仕时也住在那里。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都以文章道义超过当世,都在东方修建房舍居住,与王羲之志向相同。曾经和志同道合者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宴饮,王羲之自己作序申述他的志向,说:永和九年,是癸丑年,暮春三月之初,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举行修禊活动。诸位贤者都来了,年少的年长的都会集了。这地方有崇山峻岭,茂密的树林和高大的竹丛,又有清水湍急,辉映环绕在左右,引来作泛觞的曲水,众人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丝竹管弦音乐的盛景,但是边喝酒边赋诗,也足以畅叙内心的情怀……‎ 曾经到门生家,看见几案光滑洁净,就在上面写字,真书草书各半。后来门生的父亲不慎把字刮掉了,门生懊悔了好几天。又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太婆,拿着六角竹扇卖。王羲之在扇子上写上字,每把扇子五个字。开始老太婆有些生气。于是他对老太婆说:“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的字,可以卖一百钱。”老太婆就这样对人说,人们都争着买。有一天老太婆又拿扇子来,王羲之笑着不说话。他的书法受到世人的欣赏,就是这样的。每每自称“我的字与钟繇比,可以和他并行;与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可以与之同列”。曾经给人写信说:“张芝在水池边学写字,池水都被墨汁染黑了,如果人们都像他那样爱好而用心,也不会比他差。”当时骠骑将军王述从小有名气,与王羲之齐名,可是王羲之很看不起他,因此两人感情不和。王述先任职於会稽,因服母丧住在郡中,王羲之接替王述,只去吊唁一次,就不再去拜访。王述每次听见角声,都以为是王羲之来看望自己,就打扫庭院等他来。这样过了几年,而王羲之最终也没去,王述因此很怨恨他。‎ 王羲之去官后,与东方人士尽情游玩山水,渔猎取乐。朝廷因为他的誓言发得很毒,也就不再徵召他。五十九岁时去世,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饮酒二十首(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①。‎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②尘羁。‎ ‎ [注]①远望时复为:倒装句,即“时复为远望”。②绁:捆綁,束缚。‎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联中的“没”字用得巧妙,欲扬先抑。先写青松被杂草掩没,不见其姿,目的是突出下文青松的“卓然”。‎ B. 第二联着力塑造青松的形象,运用对比、反衬手法,描绘出众杂草在寒霜凝结之时全部倒伏于地,青松却高枝卓然的景象。‎ C. 第三联意谓青松多了,蔚然连成松林,人们可能还不觉得它们的与众不同,但是单独一棵松树立在天地间的时候人们才称奇。‎ D. 第四联说作者将酒壶挂在松枝之上,有时候又极目远眺;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赞美青松,启下说明世事扰得自己烦恼。‎ ‎15. 这首诗题为“饮酒”,但很显然,诗人意不在酒,请具体分析诗句中蕴含了哪些情感。‎ ‎【答案】14. D 15. ①诗歌的前六句托物言志,以卓尔不群、岁寒后凋的青松自况,表达出诗人坚贞傲岸、超拨于流俗的品性;②七、八句描写酒壶挂枝、自在遐观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悠然独得的境界;③末二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 项,“启下说明世事扰得自己烦恼”错误。陶渊明心里爱这东园青松,便将酒壶挂在松枝之上,饮酒、流连于松树之下。即使不到园中,亦时常从远处来瞻望青松之姿。挂壶寒柯,这是何等亲切。远望松姿,正是一往深情。渊明之心灵,分明是常常从青松之卓然高节,汲取着一种精神上的滋养。结笔两句,梦幻,喻人生之短暂,翻见得生命之可珍惜。绁者,捆缚也。尘羁即尘网,谓尘世犹如罗网,指的是仕途。生命如此有限,弥可珍惜,不必把自己束缚在尘网中,失掉独立自由之人格。这种坚贞高洁的人格,正有如青松。这才是真正的主体品格。故选D。‎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写青松与众草比,它不凋零。“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是说等到严寒霜降,众树凋零,唯见青松卓然挺立,这又从时人令上来写。也只有等到冬天来临,寒霜使众草凋谢。青松的高枝才显得格外挺拔。“独树”指青松独立傲然。单看青松,“岁寒知松柏之后凋”,独立不凋,这时人们才觉得珍奇。“寒柯”,岁寒不凋的松枝。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诗歌的前六句是写“松树”,塑造了卓然独立、不畏严寒、独树一格、与众不同的青松形象,诗人实则是托物言志,表现自己的品性。“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渊明之心灵,分明是常常从青松之卓然高节,汲取着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写诗人自己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悠然独得的境界。梦幻,喻人生之短暂,翻见得生命之可珍惜。绁者,捆缚也。尘羁即尘网,谓尘世犹如罗网,指的是仕途。生命如此有限,弥可珍惜,不必把自己束缚在尘网中,失掉独立自由之人格。这种坚贞高洁的人格,正有如青松。这才是真正的主体品格。“何事绁尘羁”的意思是“又何必被俗世的尘嚣羁绊住脚步呢”,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 ‎【点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以桑叶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其一)中透过“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居室干净整洁,生活悠游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3)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答案】 (1). 桑之落矣 (2). 其黄而陨 (3). 户庭无尘杂 (4). 虚室有余闲 (5). 夫夷以近 (6). 则游者众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陨”“庭”“夷”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即将到来,我们在丰富多彩的节日内容里深情_________中华文化的醇香,( )。端午节与中秋节、春节一样,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它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心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情怀;是苏东坡眼中“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鬓”的幸福观;是老人们手中的粽子叶,是小孩们项间悬挂的幸运石。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_________,风土民情与传统民俗交相辉映。传统文化就这样丝丝缕缕浸入人们心田,融入民族性格。‎ 中国文化向来讲究_________,在历史长河的_________中获得更大张力。恰如清明节从慎终追远的情愫中走来,融入绿色祭扫、踏青远足等内容;至若端午节,丰富的现代化、信息化载体为其注入现代气质,使其可玩可嚼、可观可赏、可思可想。正是循着这些不断创新、植根传统的文化习俗。使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从少儿捧读《离骚》《天问》,到荆楚碧水龙舟竞速,再到“端午文化”走向国际舞台,你会发现,时光流转,物换星移,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从未变换。‎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品味 水乳交融 兼容并包 荡涤 B. 品味 水乳交融 包罗万象 回荡 C. 品尝 浑然天成 包罗万象 回荡 D. 品尝 浑然天成 兼容并包 荡涤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家国情怀思接千古,前行的力量在其中积蓄 B. 前行的力量也在思接千古的家国情怀中积蓄 C. 也在思接千古的家国情怀中积蓄前行的力量 D. 也在积蓄前行的力量,从思接千古的家国情怀之中 ‎19.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人们正是循着这些断创新、植根传统的文化习俗,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 B. 正是循着这些植根传统、不断创新的文化习俗,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 C. 人们正是循着这些植根传统、不断创新的文化习俗,思国怀远的情怀得以绵远流传。‎ D. 正是循着这些植根传统、不断创新的文化习俗,使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 ‎【答案】17. A 18. C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品味:一指尝试滋味;二指仔细体会;三指(物品的)品质和风味。品尝:仔细地辨别;尝试(滋味)。结合“中华文化的醇香”分析,选用“品味”。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浑然天成:形容诗作、文章的结构严谨自然,或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也形容人的才能、品德完美自然。句中形容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应用“水乳交融”。兼容并包:是把各个方面全都容纳包括进来。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应有尽有。结合下文“恰如清明节从慎终追远的情愫中走来,融入绿色祭扫、踏青远足等内容;至若端午节,丰富的现代化、信息化载体为其注入现代气质,使其可玩可嚼、可观可赏、可思可想”分析可知,用“兼容并包”更符合语境。荡涤:清洗,洗除;澡器;冲洗,清除。回荡:指(声音等)回响在耳边,发出回声。结合“在历史长河”分析,选用“荡涤”。故选A。‎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根据前文可知,括号中的内容承接前文,讲人们在端午节的收获,即“……中华文化的远香”“积蓄前行的力量”,据此可知,括号中的句子的主语应是“人们”,“人们”承前省略,据此排除A项、B项;‎ 对比C项、D项,C项的句式与前文保持一致,更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排除D项。‎ 故选C。‎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画线句中存在两处错误:“不断创新、植根传统”语序不当,可改为“植根传统、不断创新”;成分残缺,介词滥用造成主语残缺,应删掉“使”。‎ A项,第一处错误未修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应删掉“人们”。‎ C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应删掉“人们”。‎ D项,第二处错误未修改。‎ 故选B。‎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并用所提供的词及词组写出合适的句子,填在文中的空缺处。‎ 暮春时节,适逢周末,我市某普通高中的三名学生应约到嘉陵江畔散步,一路行来,落英缤纷。“妈妈,这花好漂亮啊!”路旁一小女孩正欢呼雀跃地拾起地上落花,向母亲喊道。‎ 看着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小女孩,甲生感叹道:“稚女不知暮春愁,__________________。”‎ 乙生听后,笑着对甲生说:“只要放飞心情,青山是景,绿水是景,小女孩赞花更是景。”于是,也随口吟道:“山青水碧暮春美,__________________。”‎ 丙生听了,对甲、乙两人说道:“我也有两句,你们来评评。”于是吟道:“惠风扶柳暮春秀,____。’,‎ 甲生听了,若有所思道:“是啊,这落花是美的,这和畅的风、低垂的杨柳、红绿相映的枝头,更是美的!”‎ 一路 更有 新绿 行来 稚女 处处 赞落花 赞落花 映浅红 ‎【答案】 (1). 一路处处赞落花 (2). 稚女行来赞落花 (3). 更有新绿映浅红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的表达能力。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结合“一路行来,落英缤纷”“‘妈妈,这花好漂亮啊!’路旁一小女孩正欢呼雀跃地拾起地上落花,向母亲喊道”“看着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小女孩”分析,此处主要讲小女孩不知道暮春的伤愁滋味,还一直在赞叹花的漂亮,选用“赞落花”,然后选择词语“一路”“处处”等,连接成句即可。结合“小女孩赞花更是景”分析,此处可以选择“稚女”“行来”“赞落花”等词语来写。结合“红绿相映的枝头”分析,此处需要选用“新绿”“映浅红”等;结合“更是美的”分析,可以选用“更是”等。‎ ‎21.下面是我市某高中举办朗诵比赛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意连贯,不超过70个字。‎ ‎【答案】此次诗歌朗诵比赛分为筹备、比赛、评奖等。要求事先动员通知高一学生参加比赛,比赛的内容是中国诗歌;然后是朗诵比赛;最后通过比赛成绩进行评奖。‎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的题目,图表说明的题目,重点关注图标的表头和所问问题,此题根据题干可知是“我市某高中举办朗诵比赛的构思框架”,根据框架图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此次诗歌朗诵比赛分为筹备阶段、朗诵比赛、评奖。然后结合要素分别阐述,“朗诵比赛”前要“通知动员”,注意“参赛人员”为“高一学生”,参赛内容为“中国诗歌”等。根据“朗诵比赛”的表现等来评奖,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即可,需要注意字数的要求。‎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莫让“爱”成“碍”‎ 少年,你想成为盘旋九天的苍鹰,还是跌落悬崖的雏鸟?‎ 父母,你想孩子出类拔萃、鹤立鸡群,还是让他们成为“温室花朵”不堪一击?‎ 祖国,你想少年是你栋梁之材,还是永远含苞而未绽放的花骨朵?‎ 我中国少年,不应是风华正茂,书生意气那般模样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唯少年也哉!‎ 然而,纵观当今社会,少年们却少了一份青春与活力,多了一份忸怩不安。是本该这样的吗?不,绝不是!听,梁启超雄浑激越的声音自耳边想起:“我少年之中国,与国无疆;我中国之少年,意气风发!”我们的少年,正值青葱岁月,韶华正好,他们,是祖国的未来。‎ 那些谣言,模糊了少年的视线,那密语,停滞了少年的步伐。挥一挥衣袖,把他们全部拂走,少年的成长中不应有这些扑面而来的尘埃。‎ 当父母们把少年当作“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时,那么这种看似伟大的“爱”便也成了少年成长的“碍”。父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其实,不懂得,又何止是父母呢?时代特征如此鲜明,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优胜劣汰。试问,那些连鞋带都不会系,连鸡蛋都不会剥的少年,他们的肩膀足够坚强,能够担起祖国的未来,担负民族的使命吗?这非文学艺术的加工情景,而是现实的展露无遗。有些人唏嘘,有些人感叹,然而,事实就是这样“残忍”,让人直面惨淡的一面。‎ 当人们物质地批判苍鹰的冷漠时,殊不知,唯有在跌落悬崖的恐惧之下振翅飞的雏鹰,方能搏击长空,傲视大地。人啊,有时也该减减自己的优越感了。在教育这方面,有些动物不比人做的出色吗?‎ 记得,印度有一个古老的传统令人印象深刻:印度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会让他们去添涂有蜂蜜的圣经,这样孩子在爱上蜂蜜的同时也会喜欢上书。看,多么聪慧的人啊!事实表明,印度全国的人均阅读量居世界前列。相比之下,我们中国人的人均阅读量却令人大失所望。可是,这也是中国教育反面的折射,然而也是我们该有所反思的时候了。‎ 轻易言“爱”,实则成“碍”,一系列“惨淡”的景象不正是如此的后果吗?少年们,别轻易让“爱”迷失自我;父母们,别轻易“爱”少年;祖国,别轻易让“碍”的爱,凋零你含苞待放的花儿呀!‎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本题为漫画材料作文。以漫画为载体的作文,较之以文字做材料的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图画,增加了“读图”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自由度,那就是在“自择文体”方面,多了两种文体——可以写成文学评论和画面说明。另外,由于漫画本身的形象性,提供了联想和想象的感性材料,使联想和想象有了生动的形象依据,也就降低了作文构思的难度。‎ ‎【审题】首先要仔细看清画面的内容,一棵大手,一棵小苗和“呵护”两个字。再观察它们的组合关系:大手很大,遮盖幼苗。一棵幼苗破土而出 ,一只大手像一把沉重的大伞,罩在它娇弱的身体上,幼苗不堪重负。接着分析这样组合的意义,借助“呵护”可以获得启示,可以和家庭教育有关,是要提示人们注意教育的方法。明确了思维的方向,运用联想与想象,这种组合形式告诉我们,幼苗是在大手“呵护”下变的弱不禁风的,由此便会使我们领悟到这幅画意在告诫人们不恰当的爱会阻碍人的健康成长,过度的爱反而会使人扭曲。‎ 参考立意:正确认识“呵护”;呵护,就要给他(她)空间;爱得太沉重,那是溺爱;孩子幼小的身躯需要接受风雨的洗礼;遮风挡雨固然是一种爱护,溺爱反而会适得其反;“爱”与“碍”;爱要恰到好处,不要过犹不及等。‎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引出论点“慎重地施舍你的爱吧,别让它泛滥成灾,成为成长之‘碍’”。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爱是有底线的扶持,“碍”是无限制的呵护;爱是有原则的包容,“碍”是无原则的放纵;爱是理解基础之上的尊重,“碍”是不分是非的盲目关注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如不要让爱成为成长的“碍”;放手让树苗扎根,它会慢慢茁壮,参天凌云等。‎ ‎【素材】生命需要呵护,犹如小草需要大树的庇佑,红花需要绿叶的扶持。呵护是情感的流露,呵护是爱的体现。它的亲切,它的温和,它的缠绵,就像夏天的清风拂过脸颊,那么的清凉、透彻,让你感觉到它的永远存在。但是,我们要正确认识“呵护”。‎ 爱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让人感到充满信心;爱是风雨中的一把雨伞,让人感到心灵的安慰;爱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让人感到温暖舒适,但是,还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在很多时候,父母为了孩子平安成长,总是替他承担一切责任。可是父母不知道,这样做会给孩子的成长设下一道无形的障碍。他们不知道,这样做其实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爱永远不嫌多,只要你肯付出,一定能通过阻碍,真爱就像为大水沖断的两岸搭起一座桥梁,让心和心连结在一起。德蕾莎修女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小事。”‎ 因为爱,我们为胡杨树苗施以充足的水分,它们却在风沙中天折;因为爱,我们替破茧的蝴蝶剪开束缚,蝴蝶却再也无法飞起。爱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变成生命成长的“碍”,辩证法就是如此的无情。‎ 人总是会长大的,不可能总是生活在温室里,生活在无风的港口。尽管温暖的家让人留恋,但是不经过磨练是难以成才的,所以爸爸妈妈,请你们放开手,让我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吧!‎ 我不愿当那翅膀下被呵护的小鸡,我愿意当那自由翱翔的雄鹰。张开你们的翅膀,让我走出这爱的牢笼!‎ 爱是放手,正如歌中一样“正因为爱,我选择了放手”。正是周国平所言:爱就是做被爱者的保护人的冲动。尽管在旁人看来这种保护毫无必要。可是,我们常不自知,爱不应过度,过度的爱只是一种枷锁,有时适当的放手,反而是助推器,让我们可以自由飞翔,冲上云霄。‎ 爱是天地间最美的,可太多了,可能会掩盖自己本身的美好。爱是放手,是给人成长的力量。若爱我,请放手,让我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若爱我,请让我去与蓝天搏击。心中有爱,便是爱,不多不少,足以支撑我前行。‎ ‎【点睛】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画家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现为幽默、诙谐、辛辣的画面,借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或事。以漫画作话题的写作训练,要注意以下四个步骤:(1)读懂画意画旨。拿到题后,首先就要仔细的读图,细心审阅,包括标题文字。  (2)抓住形象特征。抓住特征,把握本质,就能找到写作材料,顺利地谋篇布局。  (3)联系生活实际,揣摩漫画的画中之话,话外之音。展开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不但可以获得大量写作材料,而且可以加深对画旨的理解。(4)最后根据题目要求,议论画面,综合构思成文。写作者必须确定适合自己阅历和写作能力的内容和文体,要扬长避短,一般适合写成观点鲜明的议论文,做到内容集中,注重辩证分析。‎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