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建筑的“文法” 梁思成 ①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②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梁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椽、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词汇”了。 ③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物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宋时把每一结构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④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做“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作做法”和“瓦作做法”等。 ⑤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比可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⑥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他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⑦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 1. 下列对斗拱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整座建筑物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是根据它们相对于拱的宽度,按倍数或分数计算出来的。 B. 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直接压在木柱上所产生的剪力,以消除梁折断的危机。 C. 斗拱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既可以用来承托梁枋和出檐,也可以用来装饰美化建筑物。 D. 檐下彩绘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显得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格外强烈。 2. 下列涉及中国建筑“文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建筑屋顶辉煌,表面上出自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的奇妙组合,实际上全都源自建筑物内部的木构。 B. 盖顶的瓦,有一些具有双重功能,既能在结构上发挥作用,也能成为美化屋顶的饰物,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C. 梁枋上妍丽繁复的彩绘,使用了各种颜色,主要的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为点缀,这就是“青绿点金”。 D. 如果说“彩画作做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文法”,那么木柱和门窗上朱红或黑色的漆料,就应该是它的“语汇”。 3. 下列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无论官署寺院还是住宅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辅建筑物按一定的布局规则组合而成的一个庭院。 B. 把阳光、花木等引入到建筑范围内,打通内外,让居住者尽享无限空间带来的生趣,并使建筑更加活泼和适用。 C. 院落组织有主有次,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在空间处理上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D. 数千年来,遍及中国的构型各异的建筑,从富丽堂皇的宫廷到简陋朴素的民居,无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 【答案】1. D 2. A 3. C 【解析】 【分析】 对斗拱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D项,“檐下彩绘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显得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格外强烈”错误,从文章第六段来看,“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可知,这是对“油饰”作用的表述,不是“斗拱”作用的表述。 故选D 【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概念的内涵。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然后抓住文中与所要理解的概念相关的内容理解。最后将选项内容与文中相对应的内容进行比较。 A项,“实际上全都源自建筑物内部的木构”说法太绝对化。文中说“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可见外部装饰也能增加中国建筑屋顶的辉煌。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在中国,无论官署寺院还是住宅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辅建筑物按一定的布局规则组合而成的一个庭院”错误,文中说的是“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文中说“或若干相连的院落”,可见并非都是“由若干主、辅建筑物组合而成”。 B项,“把阳光、花木等引入到建筑范围内,打通内外,让居住者尽享无限空间带来的生趣,并使建筑更加活泼和适用”错误,该信息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对应信息为“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 D项,“数千年来,遍及中国的构型各异的建筑,从富丽堂皇的宫廷到简陋朴素的民居,无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主观臆断,原文对应信息为“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 故选C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老年人往往多病共体,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病高发人群,又有失眠、头痛、腿脚疼痛等各类小病小痛。跟儿女说多了,儿女会嫌太啰嗦,医生大夫也大多没有耐性听老人详述病情。保健品、器械的推销员正是钻了这个“耐性的空子”,让老人们信任保健品商家胜过信任其他人。 就全国而言,中国的医疗服务体系,去年一年就接诊了79.3亿人次。巨大的数字意味着,分摊到每位患者身上的诊疗时间寥寥无几,实际情形往往是“排队俩小时,看病半分钟”。医疗服务供给侧跟不上老龄化步伐,医疗服务体系没有针对老年人特点给予合理照护,目前来看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 当务之急,是补短板、强供给,满足好老年群体快速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老年人生病主要原因是身体机能退化,预防、诊疗、康复、护理等医疗环节不应只关注疾病本身,而应该多方面、多学科、全方位协同来关注老年人整体感受,包括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 (选自《治治“坑老”的保健品陷阱(人民时评)》) 材料二: 目前会议营销已成为我国保健食品营销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会议营销的特殊性则令监管部门和业内专家十分挠头。 在会议营销现场被“吹”得神乎其神的产品,其中不少为合法正规产品,在注册审批备案、标签标识声称等方面都没有问题,在日常产品抽检中都能顺利过关;而企业人员在会议现场进行的违法宣传和销售等情形,又面临着定性难和取证难的问题。会议现场往往会有营销人员对参会人员进行把控,只允许熟悉的老人入场,执法人员很难进入现场取证。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秘书长刘学聪表示,会议营销本身并不违法,但往往会产生违反《食品安全法》经营销售、侵犯消费者权益等违法行为。违法企业用严重高于产品价值的价格销售产品,使消费者利益受损。 食药监管部门和工商部门分别负有相应的监管职责,政府应加强部门联动监管和衔接的制度设计,尽可能突破取证、定性难题,防止因职责交叉造成监管缺失。 (选自《保健品市场乱象令人触目惊心》) 材料三: 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更多地偏向情感相关的导向,往往高度关注亲情、人际关系以及身体健康等。而往往那些忽悠人的骗子都有着相似的“套路”:首先打亲情牌,跟老年人唠家常,接着给老年人一些小恩小惠,提供免费体检等服务,再然后就开始推销自己的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也有老年人从众心理在起作用。老年人脱离社会工作岗位时间过长,往往与主流社会脱节,不能全面获取信息。有的时候老年人会为了使自己不处于孤立、低落的状态,行为都会受“从众心理”驱使,会盲目地购买。老年人相对更容易贪小便宜,且又有着太强的“自尊心”,即便知道被骗后也往往难以向子女启齿。这就是很多骗局盯上老年人的重要原因。 子女可以多多陪在老人身边,耐心、积极地和老年人交流,使老年人感觉到安全与陪伴,并让老年人相信子女才是最可信的人。今后一旦有骗子要打他们的主意,让他们第一时间想到与子女商量,减小被骗的可能性。 (选自《关于老人受骗我们可以做什么?》) 材料四: 老年人遭遇骗局后不愿寻求帮助的原因 (选自《理财、保健品处处有陷阱老年人缘何成诈骗重灾区?》)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年人多病共体不法商贩"钻空子" B. 会议式营销欺骗老人监管困境 C. 不法商贩获取老人信任推销产品 D. 老龄化社会医疗短板满足医疗保健需求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保健品的营销往往是用合法的方式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可是这种买卖双方自愿的商业行为很难定性为诈骗;而口头的夸大宣传又很难取证。 B. 老人出现有病不首选医院、拿保健品当药品吃、宁可相信推销人员也不相信子女的怪现象,有老人自身的原因,更主要的是社会原因。 C. 许多老人对社会信息的摄取不全面,导致其与主流社会脱节,为了使自己不处于孤立状态,他们往往会“从众”盲目购买保健品。 D. 发觉自己受骗后接近五成 老人因为害怕被子女埋怨或难以向子女启齿而选择不寻求帮助,恰恰说明了子女与老人交流的欠缺。 6. 根据材料分析,怎样破解保健品销售针对老年人的骗局? 【答案】4. D 5. D 6. ①加强医疗服务供给建设,完善针对老年人特点医疗服务体系; ②加强市场监管,健全相关法律法规;③注重对老年人的思想引导,子女要多关爱关心老人。④让老年人有更多的融入社会的机会,获得更多信息。 【解析】 【4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本题要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进行梳理,考生先阅读文本,梳理内容。 D项,要补足短板,“不应只关注疾病本身”,应该从“预防、诊疗、康复、护理等”多个医疗环节入手。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可是这种买卖双方自愿的商业行为很难定性为诈骗”分析有误。难以定性的是用合法的方式销售合格的产品。 B项,“有老人自身的原因,更主要的是社会原因”分析有误。材料中没有提到“老人自身的原因”与“社会原因”哪一个更重要。 C项,“许多老人对社会信息的摄取不全面,导致其与主流社会脱节”颠倒因果,不是信息摄取的不全面导致与社会脱节。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本题要求分析破解保健品销售针对老年人的骗局的办法。由材料一中“医疗服务供给侧跟不上老龄化步伐,医疗服务体系没有针对老年人特点给予合理照护,目前来看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可总结出,要加强医疗服务供给建设,完善针对老年人特点医疗服务体系。材料二中“食药监管部门和工商部门分别负有相应的监管职责,政府应加强部门联动监管和衔接的制度设计,尽可能突破取证、定性难题,防止因职责交叉造成监管缺失”,可总结出,要加强市场监管,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材料三中“老年人脱离社会工作岗位时间过长,往往与主流社会脱节,不能全面获取信息”,可总结出,要让老年人有更多的融入社会的机会,获得更多信息。材料三中“有的时候老年人会为了使自己不处于孤立、低落的状态,行为都会受‘从众心理’驱使,会盲目地购买。老年人相对更容易贪小便宜,且又有着太强的‘自尊心’,即便知道被骗后也往往难以向子女启齿。这就是很多骗局盯上老年人的重要原因”,可总结出,要注重对老年人的思想引导,子女要多关爱关心老人。 【点睛】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然后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整体处理。归纳内容要点的途径,在具体的文章中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不一致,这时,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要注意防止要点遗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后的苍鹰 袁良才 弋江像一只猛力的鞭子,从千山万壑间抽打出一条百转千回的水道,一路奔泻,一路狂呼,势不可挡,直扑扬子江口。 如今,江面上只剩下零零落落的打鱼的两头尖小船,货船、客轮几乎绝迹了,木筏、竹筏更是不见影踪了。当年那般喧哗热闹的弋江似乎一下子衰败了,风光不再,一如岩爷看到的江天岩峰间的最后一只苍鹰的孤独寂寥的身影,亦如风烛残年的日日浸在岁月记忆里的岩爷。 岩爷从小就在弋江的风浪里出没,江水卷挟走了他的青春和荣耀,弋江无情地把他拋弃了,可岩爷的一生和梦境都须臾离不开弋江啊!如同那只苍鹰,再怎么飞翔,也离不开江天与岩峰。 那一年,村上饿死了很多人,爸妈也饿死了,岩爷第一次感到从未有过的绝望和人生的悲凉。他跳进了弋江的波涛里,他只想借江水淹没自己所有的痛苦和不幸……但他被弋江上的筏客救起了。 打那天起,为了吃饭活命,十六岁的他当上了弋江筏客,而且成为三百里弋江上最负盛名和传奇色彩的筏客。 弋江多急流、险滩,浪高沫飞,逆流时还得上岸背纤,穿衣也是白搭,所以弋江上的筏客都是赤条条一丝不挂,到了终点站才着衣登岸。岩爷刚当筏客时的害羞,到后来的习以为常,不觉得有什么难为情了。几十年后,弋江上建了电站大坝,水运渐为陆运所取代,岩爷被迫上岸,穿戴齐整倒感觉束手束脚、浑身不适了。 岩爷初当筏客那会,正值青春勃发时,力大无穷,激流掌舵是他,逆流背纤是他,一路水程,不断有苍鹰在他头顶盘旋,与他为伴,为他喝彩。他在风浪中岿然屹立,游刃有余,如同一座黢黑坚硬的岩峰,发散着夺人心魄的阳刚原始之美,惹得弋江两岸的男人对他吹胡子瞪眼,惹得弋江两岸的大姑娘小媳妇为他如痴如狂。筏队拢岸歇乏时,总有年轻女人低头红脸偷偷来送米送菜,偶尔上岸到酒家吃饭,但凡是女老板,只要岩爷在,一概免费——岩爷活赛弋江上的一只人人仰视嫉羡的雄鹰! 岩爷到底栽在了一个女人身上! 女人叫翠翠,是老筏客的独生女儿。一次来看父亲,一下子就被岩爷英俊的模样和青春的气息迷得神魂颠倒了,岩爷走到哪儿,翠翠跟到哪儿,撵都撵不走。一天,翠翠鼓起勇气向他告了白,岩爷毫无思想准备,一口回绝了她,不想痴情的翠翠竟跳江自尽,被筏客们救起。 这事不知怎么传到了翠翠未婚夫耳朵里,告了岩爷一个“强暴未遂”,连老筏客也救不了他,生生坐了三年牢狱。命中一劫,无妄之灾啊! 出狱后,弋江毫不犹豫地用宽广的胸怀接纳了他。老筏客为这事竟抑郁作古,翠翠也出阁随军了。从此岩爷就觉得女人是洪水猛兽,断了念想,一生不娶。 因无子嗣,倔强的岩爷到底吃上了五保。到弋江边走一走,站一站,看那奔腾不羁的江水,望那孤独盘旋的苍鹰,是岩爷暮年每天必修的功课。谁也不知道他心里想些什么,都说岩爷怕是得了老年痴呆症哩! 一天,村里来了几个时髦的年轻人,背着画板,说是美术学院的大学生,见到岩爷竟欢呼起来,说岩爷的形象、气质太有沧桑感了,软磨硬缠请岩爷当人体模特,而且最好画裸体。 村人大怒,骂年轻人太放肆,太不尊重长者,挥拳要替岩爷教训他们,却被岩爷制止住。幽幽道,画就画吧。 年轻人喜极。 村人横眉瞪眼道,别欺负老人,画裸体得给钱!一千块不多吧? 年轻人傻眼,可我们是穷学生…… 分文不取!只听岩爷一声雷吼,谁也不敢再说什么了。众目睽睽之下,岩爷脱得赤条条,神情从容坚毅,一如弋江边高高耸立的岩峰……美院学生们屏息凝神画着,眼里噙着泪花。 画毕,岩爷冷不丁问,这画拿去展览,翠翠能看到吗? 所有人都呆了,不知如何作答。 又过了些时日,弋江风景区管委会的头头在江边找到岩爷,赔着笑说,我们计划推出一个弋江裸体背纤的观赏项目,特请岩老当顾问和技术指导,待遇嘛,好说! 岩爷并不正视来人,冷冷地答,当年我背纤,是为了活命。你们,这是吃饱了,撑的! 岩爷撇开目光又去追逐那只翱翔在江天上的孤傲的苍鹰。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以时间为线索将主人公一生的许多事情串联起来,同时从语言、心理、神态、尤其是动作和外貌等方面对主人公进行了形象塑造。 B. 小说中有多处关于弋江险要、狂放等自然环境的描写,这样的描写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空间,也为后文情节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C. 文中“翠翠能看到吗?”的突然发问,揭示出当年的翠翠事件成了岩爷隐藏颇深的心结,多年反刍,岩爷内心留下了复杂的感情沉淀。 D. 岩爷对美院大学生请求的接受和对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头头的拒绝,使小说于对比中揭示出岩爷对大学生审美观的理解和对世俗的不屑。 8. 说说你对小说中画线句“可岩爷的一生和梦境都须臾离不开弋江啊”含义的理解。 【答案】7. A 8. ①岩爷一生的重要经历都与弋江密不可分:他生长在弋江边,父母被弋江夺去了生命,自己成为弋江的筏客,使他多年无法释怀的翠翠也曾跳入过弋江,年老时依然在弋江守望,弋江成为岩爷情感的归依。②弋江造就了岩爷独特的阳刚原始的气质:弋江的急流、险滩、飞浪,还有那只从未离开过江天与岩峰的苍鹰,都代表了岩爷的坚韧、刚毅,甚至是不俗的精神品质。 【解析】 【7题详解】 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 A项,“尤其是动作和外貌等方面对主人公进行了形象塑造”表述错误,统观全文可知,小说中没有明显的动作和外貌描写,主要运用语言、心理、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故选A。 【8题详解】 该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含义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不能只抓住所给句子作表面解读,要深入文本,关注前后文进行分析。理解时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分析研究,几个分句的要对分句逐个解读,有使用修辞手法的要还原。本题要求理解“可岩爷的一生和梦境都须臾离不开弋江啊”这句的含义。“岩爷从小就在弋江的风浪里出没,江水卷挟走了他的青春和荣耀”同“他跳进了弋江的波涛里,他只想借江水淹没自己所有的痛苦和不幸”“打那天起,为了吃饭活命,十六岁的他当上了弋江筏客”“不想痴情的翠翠竟跳江自尽,被筏客们救起”“到弋江边走一走,站一站,看那奔腾不羁的江水,望那孤独盘旋的苍鹰,是岩爷暮年每天必修的功课”,他在在弋江边生长,曾自投弋江,被救后,为谋生又成为弋江的筏客,喜欢他的翠翠被拒绝后又跳入弋江,他老年时仍不曾释怀。可知岩爷一生的重要经历都与弋江密不可分,弋江成为岩爷情感的归依。有天美术学院的几个大学生“见到岩爷竟欢呼起来,说岩爷的形象、气质太有沧桑感了,软磨硬缠请岩爷当人体模特”,可理解出,岩爷独特的阳刚原始的气质,那种极具沧桑感的气质,是弋江急流、险滩、飞浪造就的。“江天岩峰间的最后一只苍鹰的孤独寂寥的身影,亦如风烛残年的日日浸在岁月记忆里的岩爷”,岩爷与弋江的不可分离就像那只一直生活在江天与岩峰与苍鹰一样,坚韧、刚毅的。 【点睛】理解句子的含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答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 2.根据句式特点来解释句子.比如,单句中,前置或后置的部分常常是语意重点之所在;复句中,强调的重点往往落在其中的一个分句上。 3.根据句子位置来分析句子的含义.首括句常常概括段意或总起全文,理解它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尾括句往往作总结,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找;过度句往往总结上段、概括揭示下段内容,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下文中去找.不管哪一种,关键是要找准它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辖区去搜取相关内容,或概括,或摘录,或整合。 4.抓住相邻句,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重点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 因为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 5.根据修饰限制成分辨析句意.修饰成分常常是揭示句子内涵和外延的窗口,从中能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义。 6.根据修辞特点把握句子.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陈咸,字逢儒。登淳熙二年进士第。调内江县尉,县吏受贿,赋民不均。咸以闻于部使,为下令听民自陈利病,而委咸均其赋。改知果州南充县,转运司辟主管文字。岁旱,税司免下户两税,转运使安节以为亏漕计,咸白安节曰:“苟利于民,违之不可。”安节从之。蜀岁收输绢钱,民以为病,咸白安节,核入节出,奏岁减二十余万缗。大修学宫,政以最闻,改知普州。开禧元年,边事兴,四川宣抚使程松奇其才,辟主管机宜文字。咸贻书劝松捐金帛,募死士,搜人才;考图籍以疏财用之源,视险要以决攻守之计。松复书深纳,然实不能用。副使吴曦蔑视松易置将兵不关白正使咸忧之复说松收义士为缓急用据险厄立关堡以备不虞松又不能用。迁利路转运判官。曦叛臣于金,关外四州继没,人情大骇。咸留大安军督军粮,檄其守杨震仲振流民,备奸盗,众稍安。安丙密以曦反谋告咸,咸即遣人告松,松不之察。曦以咸蜀名士,欲首胁之以令其余,檄咸议事,咸不往,遂之利州。安丙寻奏以咸总蜀赋,从之。时僭乱后,帑藏赤立。咸至武兴,与丙商榷利病,兵政财计,合为一家。核诸司羡余,移支常平广惠米。汰弱兵二万余,规画备至,故军兴增支之数,皆不取于民。咸昼夜精勤,调度有方,不二岁,钱粮布帛饶足。嘉陵江流忽浅,或云金人截上流,咸不动,疏而导之,自益昌至于鱼梁,馈运无阻。金州地险,咸增馈米以实之,人皆曰:“金州之险,金人不可向,何益之为?”咸曰:“敌至而虑,无及矣。”未几,金人犯上津,赖以固。召为司农少卿,卒。丙列奏其功,赐谥勤节。 (节选自《宋史卷一百七十一》)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副使吴曦蔑视松/易置将兵/不关白正使/咸忧之/复说松收义士为缓急用/据险厄立/关堡以备不虞/松又不能用/ B. 副使吴曦蔑视松/易置将兵/不关白正使/咸忧之/复说松收义士为缓急用/据险厄/立关堡/以备不虞/松又不能用/ C. 副使吴曦蔑视松/易置将兵不关白/正使咸忧之/复说松收义士为缓急/用据险厄/立关堡/以备不虞/松又不能用/ D. 副使吴曦蔑视松/易置将兵不关白/正使咸忧之/复说松收义士为缓急用/据险厄/立关堡/以备不虞/松又不能用/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漕计,指漕运总量。漕运是古代利用水道来调运粮食(公粮为主)的运输方式。 B. 以最闻,指因政绩考核优秀而闻名。古代考核政绩时划分的等级以上等为“最”。 C. 图籍,图是指地图;籍是指书籍。古代官府通过图籍来了解疆土、居民等情况。 D. 檄,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在本文中作动词,用檄文告知。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咸长于政事,体恤百姓。内江县官员贪贿无为,赋民不均。陈咸陈情部使,部使让他听准百姓自陈利病,并让他来做调整赋税工作。 B. 陈咸应变有方,效果显著。吴曦叛宋投金,多地失守,民心震惊。他督促收集军粮、发布文告赈济流民、防备奸盗,百姓最终安定下来。 C. 陈咸总理蜀赋,调度有方。安丙推荐他总理蜀地赋税,他和安丙一同研究财政现状,把兵政财计合为一家,合理调度,收到明显效果。 D. 陈咸面对困境,积极有为。面对嘉陵江被金人上游截流的传闻,他并不惊慌,而是积极疏导航道,使得从益昌到鱼梁的航运保持畅通。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丙密以曦反谋告咸,咸即遣人告松,松不之察。 (2)咸曰:“敌至而虑,无及矣。”未几,金人犯上津,赖以固。 【答案】9. B 10. C 11. B 12. (1)安丙暗中把吴曦投金弃宋的谋反计划告诉陈咸,陈咸马上就派人告诉程松,程松却不去核查这个情况。 (2)陈咸说:“敌人来了再去考虑,可能就来不及了。”不久,金人(果然)侵犯上津,金州依靠(提前做好的准备)来固守不失。 【解析】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在A项设置两处错误,“据险厄”“立关堡”应该为并列的举措,“以备不虞”为目的。C、D 项各设置三处错误,“不白正使”为动宾搭配,不可断开;“为缓急用”中的“为……用”搭配不可断,“据险厄”与后“立关堡”为同一结构。原文为“副使吴曦蔑视松,易置将兵,不白正使。咸忧之,复说松收义士为缓急用;据险厄,立关堡,以备不虞。松又不能用”。故选B。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从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能够体现古代文化含义的词语,结合上下文,对其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文化意义,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A项考查漕运方面的知识。“漕”字的本义即为“利用水道转运粮食”,“计”,根据原文中“亏”可知“数量”。B项考查古代考核政绩方面的内容,“闻”指得名,被知晓等。C项考查是是关于古代地理、户籍的词语。根据原文“考图籍以疏财用之源”,可知这“图籍”应该与理财有关,可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籍。(《荀子·荣辱》:“循法则、度量、刑辟、图籍,不知其义,谨守其所,慎不敢损益也。”杨倞 注:“图谓模写土地之形,籍谓书其户口之数也。”)D项“檄”字比较熟悉,但也要结合文意判断。文中“檄咸议事,咸不往”,可见并不是文书之意,可以理解为用文书征召。故选C。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在拟制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又能贯穿全文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来进行分析和概括。A项分析概括的内容是传记的第一部分内容。陈咸任职内江县尉,面对当地“官员贪贿无为,赋民不均”的现状,陈咸作为一个中等官吏,自己陈情上级部使官,借助上级的力量和委任施行官职,可见他在政事的“得体”与“尽责”上,都是有特点的;从他担任“调整赋税的工作”的目的上看,他处理政事是从“体恤百姓”的角度去考虑的。B项分析概括的主要内容为陈咸任迁利路转运判官期间。当时身为四川宣抚副使的吴曦叛宋投金、造成乱局,陈咸为稳定局势,主要做的工作有“督促收集军粮”、 “檄其守杨震仲”,但是具体的“发布文告赈济流民、防备奸盗”的行为都是“太守杨震仲”所为(在实施),这是第一处错误。第二处错误则是对安定民心效果的概括,原言为“民稍安”,“百姓最终安定下来”的表述不准确。 C项涉及陈咸到利州和武兴两地后的内容。“安丙寻奏以咸总蜀赋”、“与丙商榷利病,兵政财计,合为一家”等内容概述正确,“不二岁,钱粮布帛饶足”为效果的表述,也正确。D 项涉及陈咸“疏导嘉陵江”的内容,“或云金人截上流,咸不动”可知他处变不惊的心态。具体内容,转述不误。故选C。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章的理解取决于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第(1)小题关键词有“密”“察”两处。“密”意是暗中,暗地里;“察”意为了解。关键虚词有“以”和“即”。“以”的宾语是“曦反谋”,动词是“告”,可知“以”为介词“把”;“即”意为“就”,“马上”。重点句式“松不之察”,为宾语前置句,即“不察之”,指“曦反谋”一事。第(2)句关键实词有“无及”“未几”“犯”“赖”;关键虚词有“而”“以”;重点句式“赖以固”。 参考译文: 陈咸字逢儒,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中进士。(初)调内江县(属四川)尉,当时县吏受贿,不能公平收取民赋,陈咸把这种情况上报部使,让他授权地方官吏听取百姓反映陈述弊端,部使官员委托陈咸平均民赋。后改南充(属四川)知县,转运司征召陈咸主管文书。那年大旱,朝廷税司部门免除百姓两种税赋,转运使安节认为这样会影响朝廷的漕运收入,陈咸禀告安节说:“如果这项措施是对下户平民有好处的,违备它是不应该的。”安节听从了陈咸的建议。蜀地每年强行征收绢钱,致百姓怨声载道,陈咸禀告安节,应该核定收入,节约开支,并奏请上司每年减免20余万缗。陈咸还大修学宫,政绩卓著,改任普州(今四川)知州。开禧元年(1205 年)边关发生战事,四川宣抚使程松视其才华出众,授陈咸主管机宜文字,他向程松写书信建议程松拿出金帛,招募为国效死的将士,网罗人才,考查土地和户籍(材料)以疏理财用之源,根据险要的地势情况来决定攻守的策略。程松复信深表接受,实际上没有采用。副使吴曦瞧不起程松,调动将兵,不告诉正使。陈咸对此深感忧虑,又劝程松收纳义士作为战情紧急的备用,要据守险要扼口,建立关隘战堡,来防备意外的变故,程松仍然没有采纳。陈咸后来迁任利路转运判官。吴曦叛宋投金,关外四州(阶、成、和、凤)相继被割给金国,民情大惊。陈咸留下大安地区的军队来督促军粮,发布文告给大军地区的太守杨震仲让他赈济流民,防备奸盗,百姓才稍稍安定。安丙暗中把吴曦造反的阴谋告诉陈咸,陈咸立即派人告诉程松,却不去深入了解(侦察、核查)这个情况。吴曦觉得陈咸是蜀地名士,就想欲先胁迫他让他来影响其他将兵(投降金人)。他向陈咸用公文征召请他来议事,陈咸(觉察到其中的阴谋)没有前往,于是就去了利州。安丙不久又上奏朝廷让陈咸总理蜀地赋税财政,陈咸接受了这个建议。当时国家动乱之后,国库出现赤字。陈咸到武兴,与安丙商讨(现实中)赋税政策的利弊,把军事和行政财政合为一体,请安丙上奏朝廷。(陈咸)又查核诸司财政盈余,移支常平广惠粮仓的米粮。减弱兵二万多,精心规划,所以用于发展军队的新增支出的资金,全不从百姓收取。陈咸日夜精心理财,调度有方,不到两年,钱粮布帛充盈富足。嘉陵江流量突然减小,有人说这是金人在上游截流造成,陈咸并不为所动,在当地疏通河道引导流向,从宜昌到鱼梁,确保粮草运输无阻。金州地势险要,陈咸增拨金州粮草来充实战斗力,人们都说:“金州地势那么险要,金人根本不可能有进攻的可能,那给金州增加粮食有什么必要呢?”陈咸说:“敌人来了再去考虑,可能就来不及了。”不久,金人(果然)侵犯上津,金州靠提前的准备来固守不失。(后来)被朝廷征召为司农少卿。去世后,安丙上报他的功劳,赐谥“勤节”。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雨叹(其三)① 杜甫 长安布衣谁比数②,反锁衡门③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呼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④,泥污后土何时干。 【注】①《秋雨叹》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宰相杨国忠向唐玄宗报告说:“雨虽多,不害稼也。”②谁比数:没人关心。③衡门:贫者所居。④《杜诗详注》中言:“日者君象,土者臣象。”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反锁”写出了诗人闭门不出的生活状态,“环堵”写出了诗人家境的贫困。 B. 颔联写无惧风雨的“稚子”在雨中欢呼雀跃的情景,反衬出“老夫”的衰老。 C. 颈联借胡雁欲高飞而不能来比喻诗人自己身居困厄不能施展抱负的无奈处境。 D. 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诗人雨中寥落的情景,后四句抒发了诗人对个人及国事的感慨。 14. 诗人为什么“叹秋雨”,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13. B 14. ①因为秋雨让家徒四壁的贫民处境艰难。②因为秋雨让田地中禾苗不长,老农生活无计。③秋雨让大雁难以展翅高飞,暗示在困苦的环境中,诗人自身抱负难以施展。④秋雨象征着动荡的时局和政治环境,诗人感叹君王不理朝政,奸佞当权。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技巧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逐一确认正误。要选“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项反衬出“老夫”的衰老,这个结论分析不当。联系诗文看,应是以稚子的无忧来反衬诗人对民生困苦的时局的担忧之情。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审读题干,明确要求;抓关键词语,体会情感表达;依照题目要求,组合答案。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叹秋雨”的原因,可联系作者形象、诗歌内容、注解考虑。秋雨多,真的不害稼吗?“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百姓家徒四壁,生活艰难,秋雨让生活更难。“老夫不出长蓬蒿”,不出门地里就长满蓬蒿,秋雨让禾苗不长,生活无计。秋雨已经给百姓带来了困苦。“胡雁翅湿高飞难”和结尾两句“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结合作者身世、雁的常用意象特征以及“日者君象,土者臣象”的注释可知,诗人表面是说秋雨中雁难飞,土难干,实际是以雁、土自况,来表现抱负难以施展和君王不理朝政、时局动荡不安的状况。这些都是“叹秋雨”的原因。分条概括作答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南歌子①·送周机宜之益昌 陆游 异县相逢晚,中年作别难。暮秋风雨客衣寒。又向朝天门外、话悲欢。 瘦马行霜栈,轻舟下雪滩。乌奴山下一林丹。为说三年常寄、梦魂间。 [注]①本词作于陆游在重庆朝天门码头送别朋友周机宜之时。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异县结交知己,却要中年作别,一“晚”一“难”表现了相见恨晚与依依不舍之情。 B. 深秋的凄风苦雨更衬托朋友这个客居异乡之人衣衫单薄,为送别增添了无尽凄凉的氛围。 C. 接圣旨处称为朝天门,京城的圣旨沿长江而来在此登陆,此处有希望接到圣旨的意思。 D. 词人看友人离去,想象着以后只能在梦魂间和友人相见,不禁悲从中来。 16. “瘦马行霜栈,轻舟下雪滩。乌奴山下一林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词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寒秋送别的场景:瘦弱的马行走在深秋结满白霜的栈道上,轻舟划下白色的沙滩,向远处漂去。乌奴山下一片树林的树叶全都红了。②借“瘦马”“轻舟”突出送别的落寞之感,“霜”“雪”又在感官上给人凄凉寒冷之意。“一林丹”是感情的延伸。③融情入境,表达了词人的落寞、感伤,与对朋友的不舍和思念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C项,“……此处有希望接到圣旨的意思”错误,朝天门是京城的圣旨在重庆登陆的码头,根据前后句及“又”可知,表现的是词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话悲欢”表达的更多的是朋友的离散聚合,此处没有“希望接到圣旨”的意思。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概括诗歌内容。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本题要求分析“瘦马行霜栈,轻舟下雪滩。乌奴山下一林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先展示表达两句诗所描写的画面,瘦弱的马行走在深秋结满白霜的栈道上,轻舟划下白色的沙滩,向远处漂去。乌奴山下一片树林的树叶全都红了。表达时不但要有具体描写的画面,还要有总结性的句子,描绘了一幅寒秋送别的场景。,此句把送别的场景融入到主观感极强的景物中,抓住重点意象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在“霜栈”“雪滩”“一林丹”的深秋寒境中营造离别的感伤氛围,“瘦马”“轻舟”分析其落寞的心境,抓住融情入境的特点分析即可。这两句中既有离别的不舍又有思念之情,还有词人的落寞和伤感。 【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看看诗中选用了哪些意象,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有没有直接抒情的词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等。考生对这些概念性的东西要理解,并能结合句子分析判断出来。然后结合题干中的内容具体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读来令人叹为观止。 (2)《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承载万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阁夜》中描绘冬景有萧瑟之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震撼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虞美人》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霓为衣兮风为马 (2). 虎鼓瑟兮鸾回车 (3). 吴楚东南坼 (4). 乾坤日夜浮 (5). 岁暮阴阳催短景 (6). 天涯霜雪霁寒宵 (7). 女娲炼石补天处 (8). 石破天惊逗秋雨 (9). 小楼昨夜又东风 (10).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霓、瑟、鸾、坼、催、景、霁、宵、娲等词,都要格外留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很少用抽象的时间词去表现时间的变化,往往是通过以具体的视觉为意象来表现的。(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看到奔流不息的江水,容易 的文人们总有一种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被贬离开繁华的京城,被迫栖身他乡异地,虽然担任那里的地方官,但是看见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想到自己已到暮年,壮志未酬, ,也同样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慨叹。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在《将进酒》中发出这样的感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慨叹。诗人感慨流水不回头,青春不再来,治国安邦的政治理想还没有实现,自己已经不再年轻,面对无奈的现实社会,只能留下无尽的伤感。南唐后主李煜旦夕间由万人称颂的君王变成阶下囚,物是人非,繁华过后成一梦,如流水落花 ,已成永别!《浪淘沙》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叹惋;《虞美人》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感叹, 不在翻波涌浪的春江水啊,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恋和对未来命运的茫然。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具体的视觉意象能够产生启迪、联想的作用,因为水往往是流动的 B. 视觉总是可以产生启迪、联想的作用 C. 江河水长流,时光不停留,往往能够产生启迪、联想的作用 D. 具体的视觉往往使读者能够产生“时光不停留”的联想和想象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忧心忡忡 蹉跎岁月 飘去 每时每刻 B. 多愁善感 蹉跎岁月 逝去 无时无刻 C. 悲痛欲绝 峥嵘岁月 远去 夜以继日 D. 感情脆弱 峥嵘岁月 离去 时时刻刻 20. 文中面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典诗词中很少用抽象的时间词去表现时间的变化,往往是通过具体的视觉意象来表现的 B. 中国古典诗词中很少用抽象的时间词去表现时间的变化,往往是通过以具体的视觉意象来表现的 C. 中国古典诗词中很少用时间词去表现抽象的时间的变化,往往是通过具体的视觉为意象来表现的 D. 中国古典诗词中很少用时间词去表现抽象的时间的变化,往往是通过以具体的视觉为意象来表现的 【答案】18. C 19. B 20. A 【解析】 【18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选句子填空,要通读语段,整体理解语段的内容,重点捕捉空格前后的内容,注意前后话题的中心,表达的重点和角度,然后结合选项内容加以比较推敲。括号前面强调中国古典诗词中往往通过以具体的视觉为意象来表现时间的变化,从选项提供的内容可知,括号内是分析原因, A项,滥用因果关系,“因为水往往是流动的”和“具体的视觉意象能够产生启迪、联想的作用”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B项,偷换概念“视觉”应为“具体的视觉意象”“总是”过于绝对。 D 项,“具体的视觉”应为“具体的视觉意象”,“使读者能够产生‘时光不停留’的联想,和想象”的说法逻辑关系不当。 C项,以江水流淌容易引发人联想到时光不停留,既解释了上句的原因,又与下句孔子感叹相衔接。 故选C。 【19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忧心忡忡”形容十分忧愁;“多愁善感”指经常发愁和伤感。形容人思想空虚,感情脆弱;“悲痛欲绝”指悲哀伤心到了极点;“感情脆弱”指在外界轻微刺激下甚至不存在明显的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人的情绪很容易发生波动;语境是说文人们看到江水流逝,就容易为人生短暂而忧愁伤感。因此选用“多愁善感”。“蹉跎岁月”指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语境是说苏轼被贬他乡,见江水东逝则会想到自己年岁已大,却没实现理想报负,白白浪费了时间。因此选用“蹉跎岁月”。飘去,是轻盈的东西飘走了。远去,是越来越远,可以指时间上的远去,也可以指空间上的远去,离得越来越远。离去,指离开。逝去,指过去,消逝,时光易逝;语境是说南唐后主李煜在位时的繁华已经成为过去,那段美好的时光也早已消逝。故选逝去。每时每刻,是指每一个时刻。无时无刻,是没有任何一个时刻。“无时无刻不”相当于“每时每刻都”;“夜以继日”形容日夜不停,多指工作或学习等。语境是说春江水一直在翻涌,此处横线后面有个否定词“不”,因此前面要填“无时无刻”。故选B。 【20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画线句中,“通过……”“以……为”句式杂糅。因此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点睛】病句需按考纲考查的几大类型复习,并且熟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平时注重总结。比如:1.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2.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3.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4.出现了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或赘余;5.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6.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7. 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8.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表示否定的词语(或者疑问句),可能是不合逻辑或表意相反;9.出现了判断动词“是”“成为”,可考虑主语与宾语是否搭配;10.出现了固定结构、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最后,如果句子的“病状”不明显,可压缩句子的主干,看相关成分是否搭配、残缺,或结构是否混乱。 21.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 A. 我校“诗歌朗诵会”明日召开,学校领导决定聘请您忝列评委。 B. 你写的诗稿,我已看过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C. 这本书共收录了几位著名诗人的150篇大作,是他们多年的智慧结晶,对我们这些青年学生来说意义非凡。 D. 我校青青诗社主办的《春草》征稿启事中说:“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难免有缺点和错误,恳切希望老师和同学们帮助我们,为办好《春草》尽一点绵薄之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 A项,“忝列”,谦辞,表示有愧于排列在其中。此处是用于别人。 B项,“斧正”,敬辞,表示请别人修改文章。此用是说自己给别人诗文。 D项,“尽绵薄之力”是自谦之词,只能用于自己。此处用于对方不当。 故选C。 22.下列有关古汉语知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古汉语可以使用“于”“见”“为”“被”“为…所…”“…为所…”“见…于”等方式表被动,如“慈父见背”;也可以不用标志性词语表被动,如“而刘夙婴疾病”。 B. 古汉语词类活用是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改变了原来的语法功能,活用作另一类词的语法现象,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的活用。如“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句中使用了意动用法。 C. 《逍遥游》“之二虫又何知”一句中的“之”是助词,可以不翻译。 D. 现代汉语中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称为定语后置句。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汉语知识的掌握情况。涉及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和虚词的用法。答题时,考生要仔细理解选项内容,结合自己掌握的古汉语知识进行判断。考生平时要能对几种特殊句式的规律,不同的词类活用现象进行分类,掌握规律。 A项,“慈父见背”“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别人对自己如何,相当于代词,不表被动; B项,“闻”使动用法,使…知道;不是使用了意动用法。 C项,“之”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需要翻译的。 故选D。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元旦前夕,习近平主席发表了新年贺词,以下是贺词中的一些句子。 ①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②将改革进行到底。 ③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④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⑤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⑥一诺千金。 以上这些金句,很快就在网上走红,引发无数人的共鸣。读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句或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我从成功和奋斗中感受幸福 成功与奋斗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经过奋斗之后,才能获得成功。一位作家曾经这样说过:成功与奋斗之间,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奋斗。 这句话就是说做什么事都是要为之奋斗的,为它努力着,成功是必须要经过奋斗的,奋斗之后,就是光明,就是成功。我们在为目标与愿望奋斗的时候,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与不幸,但是,这些挫折与困难,正是激励我们勇敢向前的动力,是我们鼓起信心的勇气,只有坚持不懈地向前走,去为之奋斗,奋斗过后,向你走来的就是成功。居里夫人曾两次获诺贝尔奖,就是因为居里夫人这种勇于奋斗,坚持不懈的心,才使她有今天这样伟大、辉煌的成绩。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当然,居里夫人不是为了获得荣誉和财富而奋斗,而是为了成功,为了信念。在奋斗的过程中,不仅有困难、失败、挫折,更多的还是收获、快乐与幸福。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从中获得奋斗的意义与快乐。成功,永远排在奋斗的后面。因为只有经过努力,付出汗水,才能取得成功。 没有一个人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付出,就能拥有鲜花和掌声。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成功的前提是奋斗,奋斗过后,我们就可能取得成功,当我们努力的走向成功的时候,成功也在向我们挥动着它胜利的旗帜,当我们站在成功的顶峰的时候,我们才有那一点点为自己骄傲、自豪的权利,也正是在那时,我们才会无比幸福、快乐、自豪的说:"我成功了!" 当成功来到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总是觉得这世界是多么的美好,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当失败与挫折来临的时候,我们就会埋怨每个人,但我们没有想过:当我们经历这些成功与奋斗的过程的时候,我们也在不断的战胜自我,克服胆怯,不断进取。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由六个句子组成,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出自己的感触和思考,写作时首先要明确格局的含义,然后进行合理的组合,“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强调“奋斗”,“将改革进行到底”强调做事的决心;“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强调“务实”,“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强调积累和基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强调应对能力,“一诺千金”强调诚信。可以①②⑤组合可以立意为“做事的决定和应变能力”; ①③⑥组合可以立意为弘扬中华民族的“诚信”“勤奋”“务实”精神等。行文时注意观点明确,引用名句合理,论证有层次。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