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延边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总分为120分。试卷共8页,分Ⅰ(阅读题)和Ⅱ(表达题)两部分,共五大题18小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笔书写,字迹工整。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 I卷 阅读题(57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小说是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的艺术。戏剧与小说有着不同的艺术规定性和基本风貌。 小说故事的时间、地点的变更完全没有限制,于是情节可以有大的容量;而戏剧是将事件的发生直接呈现在舞台上,作家对故事情节的支配必须受到舞台演出的限制,追求情节单纯集中,不枝不蔓。西方经典戏剧理论“三一律”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只允许有一个故事线索,发生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天,必须只有一个地点。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小说的媒介是语言,以叙述为主,诉诸读者的智力和想象;而戏剧的媒介则是演员的肢体和言语,以直观展示为主,诉诸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演员不能像小说那样插入作者的叙述、描写、观感、议论。高尔基在《论剧本》中说:“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而不用作者的提示。”叙述与展示的不同带来的另一个区别是:小说倾向于表现过去时,而戏剧则表现现在进行时。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说:“任何叙述形式都趋向过去已发生而现在结束了的事件,那么戏剧的具体性正是发生在永恒的现在时态中,不是彼时彼地,而是此时此地。”所以,戏剧中表现过去发生的事件往往比较棘手,以前多靠人物的叙述回顾。 小说的故事是提供给私人阅读的,阅读的方式可以完全自由,情绪也可以随意调节,但是观众走进剧场看一出戏的情形则不同,它是一种集体欣赏。戏剧的故事必须一开始就引起观众的兴趣,并且要维持这个兴趣到戏剧的终结。如果观众感觉乏味,难免随时离场,这会影响戏剧演出的效果。情绪效果的限制要求戏剧故事必须加快情节发展的节奏,且保持情节的张力和变化,这就需要戏剧中有冲突、悬念、突转和发现。英国威廉▪阿契尔在其《剧作法》中说:“我们可以称戏剧是一种激变的艺术,就像小说是一种渐变的艺术一样,正是这种发展进程的缓慢性,使一部典型的小说有别于一个典型的剧本。” 戏剧与小说各有其基本艺术特质与形态,但两者并非“老死不相往来”。契诃夫的剧本《海鸥》背离了当时普遍接受的“戏剧法则”,追求戏剧事件的生活化和剧本的内在抒情性。虽遭指责,但这种崭新艺术促发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舞台导表演体系的变革。众多小说家融入了戏剧的“动作”、“冲突”、“悬念”等技巧,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创作出了众多的优秀作品。 (摘编自陈军《论戏剧与小说的文体区别及沟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戏剧有舞台演出的时空限制,西方经典戏剧理论“三一律”对此作出严格规定。 B.与戏剧借助演员肢体、言语的直观展示相比较,小说借助语言的叙述更加自由。 C.戏剧为了持续引发观众的兴趣,在一开始时就必须有冲突、悬念、突转和发现。 D.契诃夫的剧本《海鸥》遭到指责是因为作品挑战了当时根深蒂固的“戏剧法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用以突出戏剧与小说两种艺术形式的基本差异。 B.文章从时空限制、媒介形式、情节节奏三个维度分析了小说与戏剧的不同形态。 C.文章运用了引证的论证手法,名人的这些精辟论述为作者的观点增加了权威性。 D.文章以艺术总是交融发展为前提,举例论证了小说与戏剧互动学习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戏剧作家跟小说家相比,进行剧本创作时不能天马行空,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B.小说表现的是已经发生了的历史事件,而戏剧则表现的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件。 C.小说的私人阅读方式和阅读时情绪的可调性决定了小说的情节发展进程的缓慢性。 D.戏剧的“小说化”,小说的“戏剧化”不失为推动戏剧与小说向前发展的好思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炒米和焦屑 江曾祺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 ,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炒米实在是很方便,其实,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会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能打进去的,进了红十字会就安全了。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四川“炒米糖开水”,再写家乡高邮的炒米,在对比中凸显食物特点,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作者写祖母用柚子壳舀炒米,既表明家乡舀炒米的工具各具特色,又表现了他对祖母的怀念之情。 C.作者用真实的感情和细腻的笔触来写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吃法等,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生活的热爱。 D.文章结尾部分写炒米和焦屑的应急之用,将其放在幼年躲避战乱的背景下抒写,增强文章的年代感。 5.文章引用《板桥家书》中关于炒米的叙述,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回答。(5分) 6.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6分) 三、古诗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褚裒,字季野,康献皇后父也。裒少有简贵之风,与京兆杜乂俱有盛名,冠于中兴。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春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谢安亦雅重之,恒云:“裒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矣。”初辟西阳王掾、吴王文学。在官清约,虽居方伯,恒使私童樵采。顷之,征为卫将军,领中书令。 永和初,复征裒,将以为扬州、录尚书事。吏部尚书刘遐说裒曰:“会稽王令德,国之周公也,足下宜以大政付之。”裒长史王胡之亦劝焉,于是固辞归籓,朝野咸叹服之。进号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固辞开府。裒又以政道在于得才,宜委贤任能,升敬旧齿,乃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疏奏,即以和为尚书令,浩为扬州刺史。 及石季龙死,裒上表请伐之,即日戒严,直指泗口。裒率众三万径进彭城,河朔士庶归降者日以千计,裒抚纳之,甚得其欢心。先遣督护徐龛伐沛,获伪相支重,郡中二千余人归降。鲁郡山有五百余家,亦建义请援,裒遣龛领锐卒三千迎之。龛违裒节度,军次代陂,为石遵将李菟所败,死伤太半,龛执节不挠,为贼所害。裒以《春秋》责帅,授任失所,威略亏损,上疏自贬,以征北将军行事,求留镇广陵。诏以偏帅之责不应引咎逋寇未殄方镇任重不宜贬降使还镇京口解征讨都督。 时石季龙新死,其国大乱,遗户二十万口渡河,将归顺,乞师救援。会裒已旋,威势不接,莫能自拔,皆为慕容皝及苻健之众所掠,死亡咸尽。裒以远图不就,忧慨发病。及至京口,闻哭声甚众,裒问:“何哭之多?”左右曰:“代陂之役也。”裒益惭恨。永和五年卒,年四十七,远近嗟悼,吏士哀慕之。赠侍中、太傅,本官如故,谥曰元穆。 (节选自《晋书·卷九十三》)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诏以偏帅之责/不应引咎逋寇/未殄方镇/任重不宜贬降/使还镇京口/解征讨都督 B. 诏以偏帅之责/不应引咎/逋寇未殄方镇/任重不宜贬降/使还镇京口/解征讨都督 C. 诏以偏帅之责/不应引咎逋寇/未殄方镇/任重不宜/贬降使还/镇京口/解征讨都督 D. 诏以偏帅之责/不应引咎/逋寇未殄/方镇任重/不宜贬降/使还镇京口/解征讨都督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伯,原指一方诸侯之长,后泛指地方长官。《陈情表》中“二州牧伯”的“牧伯”是州牧、方伯的合称。 B. 辟,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征调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辟”,官府征召称“征”。 C. 《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编年体史书名,相传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春秋三传”是指《公羊传》《左传》《谷梁传》。 D. “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给已死的大臣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褚裒从不品头评足,气度弘远。“其外无臧否”“而四时之气亦备矣”。年轻时就受到人们的推崇,享有盛誉。 B. 褚裒为官清廉,生活简约。虽然身为方伯,但还常常派自己的童仆去打柴。也因此征召为卫将军,兼任中书令。 C. 褚裒谦让知退,善用人才。他坚决辞让开府之职,积极推荐的人才,都得到了皇帝的重用。 D. 褚裒关心百姓,忧其疾苦。他因为未能及时救援遗民及代陂之役失利惭愧,忧伤成疾,含恨而卒。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稽王令德,国之周公也,足下宜以大政付之。 (2)龛违裒节度,军次代陂,为石遵将李菟所败,死伤太半。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小题。(9分)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 李白 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天外飞霜下葱海①,火旗云马生光彩。 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 【注】①葱海:指葱岭带,在今新疆西南。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捉。 1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意,而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达观情绪。 B.诗歌选取了“积雪”“银鞍”“绿草”“火旗”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的画面感极强。 C.诗歌首先极尽笔墨夸赞了友人,然后又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最后又预祝朋友凯旋。 D.诗歌最后两句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并且期待能在草绿时节和诗人相会。 12.诗中三位友人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6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2)《蜀道难》中“ , ”两句写出了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产生了排山倒海般的强烈艺术效果。 (3)《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样的诗句是 , 。 第Ⅱ卷 表达题(63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 )。20世纪80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 。结果读者 ,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由此可知,读者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但读者文本辨识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文本的某些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意性 。知音式文艺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与读者的这种辨别方式相比,简直是 。 读者欣赏要求突破高雅文艺欣赏所规定的“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读者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许多衍生产品的消费,还会进一步欣赏原作本身。与此不同,“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提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 14.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读者具有的敏锐的辨识力只是针对特定文本 B. 读者对于特定文本也是具有敏锐的辨识力的 C. 特定文本也是可以被读者敏锐地辨识的 D. 敏锐的辨识力也是读者对于特定文本应该具有的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滥竽充数 举要删芜 显而易见 大相径庭 B. 鱼目混珠 去芜存菁 不言而喻 大相径庭 C. 滥竽充数 去芜存菁 显而易见 云泥之别 D. 鱼目混珠 举要删芜 不言而喻 云泥之别 1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原作本身的欣赏,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 B. 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许多衍生产品的消费上,还会进一步欣赏原作本身。 C. 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 D. 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原作本身的欣赏,还会进一步被许多衍生产品消费。 17.下面是一封学生自荐信中的部分正文,其中有四处表达不恰当,请指出并修改。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诚挚地感谢您拨冗拜读我的自荐信!我是XX学院的一名学生,即将迈出校门。在校期间,我勤奋学习专业知识,曾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颇有建树。我积极投身学生会和广播站等学生组织,荣获校级“优秀三好学生兼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我真诚地希望加盟贵单位,我定会以饱满的热情,为贵单位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敬请斟酌,恳请垂怜,回函是盼! 自荐人:XXX X年X月X日 ① 改为 ; ② 改为 ; ③ 改为 ; ④ 改为 。 五、写作(5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50分) “君子”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语,“君子如玉”“谦谦君子”“君子不器”等表达了中国人对于理想人格的向往。然而备受古人推崇的“君子”品格,已然成为现代人的稀缺品格。很多人提出,应提倡做一个“现代君子”。然而,何为“现代君子”,又如何做一个“现代君子”,也是众说纷纭。 关于“现代君子”,你有怎样的思考?请你写一篇参加全校演讲比赛的演讲稿。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高二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1.C(原文是“戏剧中有冲突、悬念、突转和发现”,并没有说“在一开始时就必须有冲突、悬念、突转和发现”。) 2.D(结尾观点是“两者并非‘老死不相往来’”,而不是“互动学习的必要性”。) 3.B(原文说“小说倾向于表现过去时 ,而戏剧则表现现在进行时”,“时”是指时态,而非现实。) 4. B(用“柚子壳”舀炒米,并不能表明“家乡炒米的工具各具特色”。) 5.①内容上:丰富文章内容,《板桥家书》中的话介绍了炒米的普遍、方便和吃法的多样性; ②结构上:文章开头以《板桥家书》中的话引出下文对炒米的叙述; ③效果上: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吃炒米这一风俗具备雅趣。(5分,意近即可,酌情赋分。) 6.①“浪漫主义的夜晚”表明“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这符合儿童的猎奇心理。 ②对于这个战乱中与炒米、焦屑相伴的夜晚,作者不写常人心中的离乱之苦,而说是“浪漫主义的夜晚”,这体现了作者幽默的笔触。 ③作者能以淡定从容的心态回顾这段经历,表现了他的达观超脱。(每点2分,意近即可) 7. D 本句中“引咎”,固定翻译,是归过失于自己的意思;而“逋寇”,是逃寇;“殄”,意思是消灭,“未殄”意思是没有消灭,由此推断,应是:褚裒不应该归过失于自己,逃寇还没有消灭,所以“引咎”与“逋寇”之间要断开,排除A、C项。“方镇”是指掌握兵权、镇守一方的军事长官,是官职,所以应是“方镇任重”,与前面“逋寇未殄”中间要断开,排除B项。故选D项。 8. B 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故选B项。 9. B 无因果关系,故选B项。 10、(1)会稽王德行美好,是国家的周公啊,您应该把大权交给他。 (2)徐龛不遵守褚裒的节制调度,让部队驻在代陂,被石遵的将领李菟打败,死伤超过一半。” 11.D(设想的是自己等待友人归来。) 12. ①雄才大略:通过安西幕府才雄很多,且都称道友人,侧面衬托出友人的雄才大略; ②器宇非凡:身穿闪亮的绣衣絮裘,且出“紫宫”,配“银鞍”表现友人身份高贵不凡、器宇非凡; ③富有才华:通过“飞书走檄如飘风”动作写,说他善写檄文,很有才华; ④勇敢无畏:“天外飞霜”的恶劣条件下,他义无反顾“下葱海”看出勇敢;旗帜如火、战马如云看出军队仪仗盛大,也衬托出友人的英武气概。(答出三点即可) 13.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4. B本题中,承接前文“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括号内话题应是“敏锐的辨识力”,可排除C项;根据后文“结果读者……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可知,括号内主语应是“读者”排除A、D两项。故选B。 15. B “鱼目混珠”指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滥竽充数”指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鱼目混珠”强调以假乱真,“滥竽充数”强调以次充好。根据“仿作”可知,第一空应选“鱼目混珠”,排除A、C两项。“去芜存菁”指除去杂质,保留精华。“举要删芜”指写文章时抓住要点,删改繁杂的部分。根据“尽数淘汰”可知,第二空应选“去芜存菁”,排除D项。故选B。 16.C A项,成分残缺,应在“欣赏”后加“上”。B项,语序不当,递进关系分句语序颠倒,应改成“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D项,成分残缺,应在“欣赏”后加“上”不合逻辑,人不能被产品消费,“还会进一步被许多衍生产品消费”应改成 “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故选C。 17.①“拜读”改为“翻阅”或“浏览”;②“颇有建树”改为“小有成绩”;③“荣誉”改为“称号”或“荣获”改为“获得”;④“垂怜”改为“垂青”; 18、写作指导:这是一道给定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体现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材料有两点意义尤为可贵: (一)引导考生对“现代君子”进行阐释,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阐释层面,理论之外更重要的是实践,紧承“何为‘现代君子’”后为“又如何做一个‘现代君子’”,这就提示考生,能真正践行君子之风的方为真正的君子。 (二)材料在引出“现代君子”前提到“备受古人推崇的‘君子’品格,已然成为现代人的稀缺品格”,这样的品格是时代的需求。不管社会如何变迁,“君子”如何定义,古人推崇的“君子”品格总不应丢弃,因为那是文化的根脉,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坐标。 因此,对于本材料中的所提及的古代“君子品格”之表述,命题者是有用意的,“现代君子”的内涵绝不是与古代的“君子品格”相割裂而存在的。考生在写作时,应从古人推崇的君子品格入手,明确“现代君子”应葆有古人推崇的那些品格,然后有所创新,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这样的角度应为较高站位的立意。 正确立意:1.继承古品 再添新格。 2.坚守初心,“君子如玉”。 3.君子之风,静待汝归。 4.“谦谦君子”,国之重器。 5.君子不器,唯家国兮。 参考译文: 褚裒字季野,是康献皇后的父亲。褚裒年轻时就有简傲高贵的气质,和京兆人杜乂都负有盛名,在中兴时冠绝一时。谯国人桓彝见到了他,注视着他说:“褚季野有皮里春秋。”说他嘴上虽然不品评人物,但是内心是对人有褒贬的。谢安也素来推重他,常常说:“褚裒虽然不说话,但是四时之气(本指一年四季的气象,后以“备四时之气”喻指人的气度弘远)也全都具备了。” 褚裒开始时被征召为西阳王掾吏、吴王文学。褚裒居官清廉俭约,虽然身为地方长官,但还常常派自己的童仆去打柴。不久,征召为卫将军,兼任中书令。 永和初年,又征召褚裒,准备任命他为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吏部尚书刘遐劝说褚裒道:“会稽王德行美好,是国家的周公啊,您应该把大权交给他。”褚裒的长史王胡之也劝他这么做,于是褚裒坚决推辞不受,请求返回封地,朝野上下都赞叹敬服他。提升为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褚裒坚决不接受开府之职。褚裒又认为为政之道在于得到人才,应该委任贤能,提拔和敬重有德望的老臣,于是举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疏文奏上后,任命顾和为尚书令,殷浩为扬州刺史。 到了石季龙死时,褚裒上表请求攻打后赵,当天就戒严,直接向泗口进发。褚裒率领三万军队直接进入彭城,河朔每天有数以千计的士人庶人来归附,褚裒安抚接纳他们,很得他们欢心。先派遣督护徐龛伐沛,俘获伪相支重,郡中二千多人归附投降。鲁郡山中有五百多户人家,也树起义旗,请求援助,褚裒派龛率领三千精兵去迎接他们。龛不遵守褚裒的节制调度,让部队驻在代陂,被石遵的将领李菟打败,死伤过半,龛坚守节操不屈服,被贼寇杀害。褚裒依照《春秋》责罚主帅,任人不当,威名谋略有所亏损,上疏请求贬降自己,以征北将军身份行事,请求留在广陵镇守。皇上下诏认为是偏帅的罪责,褚裒不应该归过失于自己,逃寇还没有消灭,方镇的责任重大,不宜贬降,派褚裒返回镇守京口,解除征讨都督的职务。 当时石季龙刚死不久,后赵国内大乱,逃户二十万人渡过黄河,准备归顺,请求军队去救援。适逢褚裒已经返回,声威气势已去,无法接应,结果遗民们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而不能自救,被慕容皝和苻健的军队抢掠,几乎全部死亡。褚裒因为宏图没有实现,忧伤愤慨而病倒。等到达京口,听到很多人在哭,褚裒问道:“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哭声?”他身边的人说:“是为了代陂那一仗啊。”褚裒更加羞愧自恨。永和五年去世,当时四十七岁,远近的人都伤心叹息,吏人士人哀悼思慕他。赠侍中、太傅,本官照旧,谥号元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