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课时作业6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必修上册课时作业6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Word版含解析

课时作业6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第一课时 基础巩固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 ‎ 车过山丹,远远地,像一把折扇,张掖绿洲缓缓地渐次打开了。看啊,________的十万芦苇,密匝匝地开进湿地。《诗经》里的芦苇是爱着的芦苇,相思的芦苇。爱得缱绻沧桑,爱得恍恍惚惚,爱到很高很高的境界里去了。张掖的芦苇则不同,有点儿肥硕,有点儿霸气,有点儿无敌。(  ),像一个女孩,青春的底气十足,让人除了羡慕,一点儿办法也没有。眼前的芦苇,没有忧伤,是大野里盛开的一朵绿色的莲,饱满,干净,________。这样的芦苇,是世俗里的小女子,满足,幸福,一脸欢喜。‎ 芦苇不是一种,有好几种组成。有一种芦苇,很高,齐刷刷地往空中伸展,霸道了大片地盘,毫不在乎身边水草的低矮。你拔你的结,我长我的叶,井水不犯河水。还有一种,却是《诗经》里好脾气的芦苇。扬着穗,柔软,温暖,谦和。这样的芦苇,一点一点把美唤出来,淡淡清愁,美得朴素,内敛。‎ 整个湿地里,一条栈道九曲十八弯地穿过,也很诗意。木头的栈道,似桥,淡淡的黄色,古色古香。桥下碧水潺潺,觉得自己就是从《诗经》里、古风里赶来的女子,赶着自己的十万芦苇,放牧它们。踩在栈道上,是________的一种声音,栈道下是水,清凌凌的水。芦苇的叶子小心地从栈道木板的缝隙里探出来,柔弱的,可人的,也在风里轻轻招摇。走一走,栈道突然拱起,搭成一座小小的桥,随即又平展起来,让人禁不住惊喜一下。栈道两边,芦苇________地挤过来,密不透风。‎ ‎1.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B )‎ A.浩浩汤汤 沾沾自喜 十室九空 推波助澜 B.浩浩荡荡 喜气洋洋 空空荡荡 推推搡搡 C.浩浩荡荡 沾沾自喜 空空荡荡 推推搡搡 D.浩浩汤汤 喜气洋洋 十室九空 推波助澜 ‎ 解析:浩浩荡荡: 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浩浩汤汤:水势壮阔的样子。浩浩汤汤只能形容水,用在这里不恰当。喜气洋洋:形容非常欢乐的样子。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很好而得意的样子。句子中强调的是“芦苇没有忧伤”,没有强调“自喜”,应该使用“喜气洋洋”。空空荡荡:形容冷冷清清、空无所有的情景或指心里没着落的感觉。十室九空:形容天灾人祸使得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用在句中不合语境。推推搡搡:形容连续不断地推。推波助澜:比喻从旁助长或推动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声势或影响。用在句中不合语境。‎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它们生命力的旺盛和长势凶猛没有什么能阻止得了 B.没有什么能阻止得了它们生命力的旺盛和长势凶猛 C.它们生命力的凶猛和长势旺盛没有什么能阻止得了 D.没有什么能阻止得了它们生命力的凶猛和长势旺盛 解析:所填句子和文后句子构成了比喻,“像一个女孩,青春的底气十足”作为喻体,是独立的句子,突出“青春的底气十足”,结合这一语境,前文“没有什么能阻止得了”应作为表意中心,放在开头和后文语意联系紧密,排除A、C;“生命力的凶猛”用词不当,应该改为“生命力的旺盛”,排除D。‎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芦苇不是一种,有好几种。有一种芦苇,很高,齐刷刷地往空中伸展,霸道了大片地盘,毫不在乎身边水草的低矮。‎ B.芦苇不是一种,有好几种组成。有一种芦苇,很高,齐刷刷地往空中伸展,霸道了大片地盘,毫不在乎身边低矮的水草。‎ C.芦苇不是一种,有好几种组成。有一种芦苇,很高,齐刷刷地往空中伸展,霸占了大片地盘,毫不在乎身边水草的低矮。‎ D.芦苇不是一种,有好几种。有一种芦苇,很高,齐刷刷地往空中伸展,霸占了大片地盘,毫不在乎身边低矮的水草。‎ 解析:“有好几种组成”句式杂糅,应该是“有好几种(芦苇)”,或者是“由好几种(芦苇)组成”;“霸道了大片地盘”搭配不当,应该是“霸占了大片地盘”;“毫不在乎身边水草的低矮”语序不当,应该是“毫不在乎身边低矮的水草”。‎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 在南方,芭蕉栽植容易,几乎四季常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于月映蕉影、雪压残叶,那更是诗人、画家所向往的了。 ‎ ‎①它覆盖面积大,吸收热量大,叶子湿度大 ‎②古人在走廊或书房边种上芭蕉,称为蕉廊、蕉房,饶有诗意 ‎③因此蕉阴之下,是最舒适的小坐闲谈之处 ‎④在旁边配上几竿竹,点上一块石,真像一幅醉人的小景 ‎⑤在夏日是清凉世界,在秋天是分绿上窗 ‎⑥小雨乍至,点滴醒人;斜阳初过,青翠照眼 A.①③②④⑥⑤      B.①④②③⑥⑤‎ C.②①④③⑤⑥ D.②③④①⑤⑥‎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与所给的供排句,明确语段是描述南方种植芭蕉的原因及芭蕉的功用,然后分析供排句之间的逻辑关系。①句中“它”代指横线前的“芭蕉”,故应放在首句;③句中“因此”一词紧承①句,构成因果关系,故③句放在①句后;⑤句“夏日”“秋天”与横线后的“月映蕉影”“雪压残叶”衔接紧密,应放在最后,故答案为A项。‎ ‎5.下列诗句与“悯农馆”里展示的劳动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②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 ‎③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 ‎④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 A.①织布 ②插秧 ③车水 ④打稻 B.①织布 ②车水 ③插秧 ④打稻 C.①打稻 ②插秧 ③车水 ④织布 D.①打稻 ②车水 ③插秧 ④织布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①中“连枷”是古代一种脱粒用的小农具,“轻雷”指打连枷时的声音,诗句说的是“打稻”。②中由“种密”“移疏”“绿毯”“行间”“縠纹”等可知,诗句说的是“插秧”。③中由“分畴”“翠浪”“刺水”等可知,诗句说的是“车水”。④中由“桑麻”“轧轧”“机杼鸣”等可知,诗句说的是“织布”。‎ ‎6.阅读下图,对VR(即“虚拟现实”)技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VR技术能提供三个维度的体验: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 B.现有的VR技术在精神体验上发展较快,而在知觉体验上发展较慢。‎ C.VR技术的未来方向是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的均衡发展。‎ D.期许的VR体验将极大提高行为体验的自由度和精神体验的满意度。‎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据图所示,现有的VR体验是图形中间的小三角形,由此三角形的构造可知,精神体验上发展较慢,知觉体验上发展较快,故B项错。‎ ‎7.下列各句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古称《诗三百》。‎ B.“风”“雅”“颂”是《诗经》中的三部分,其中“雅”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后人把它们合称为《诗经》六义。‎ C.我国文学史上向来“风”“骚”并称。“风”就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是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是指我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后代也用“风骚”泛指文学。‎ D.《诗经》又简称《诗》,《尚书》又简称《书》,“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 解析:其中“风”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8.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9.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答: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1题。‎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 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10.下列对本诗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联点明在农忙“欲收新麦”时分,外孙赶来帮助收割。‎ B.颔联描写天气状况, 霪雨停止,日头晴朗,正是抢收的大好时机。‎ C.颔联两句诗运用了对比手法,表现了久雨忽晴、可以收麦的喜悦之情。‎ D.颈联从做饼、沽酒这些事,直接反映了劳动的繁忙和辛苦。‎ 解析:侧面反映了劳动的繁忙和辛苦。‎ ‎11.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关好粮仓回来结束了麦收真高兴,文氏外孙还很高兴地写诗,很招人怜爱。表达了对操劳农事后仍舞文弄墨的外孙无限的怜爱之情。‎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桥从《诗经》里延伸开来,横跨在岁月的河流上,__①__,仰看日月星宇,承载着所有人的脚步,谦卑地迎来送往。任时光的流水,从脚下消逝,让胸膛里带着菜花香的习习河风,去抚慰岁月的苍凉。桥下是潺潺流水,水中是参差荇菜,古代的月亮照着今人。谁是那窈窕淑女?__②__?谁还在溯游从之,寤寐求之?谁还在水边寄托着相思?走进水乡,不经意,__③__。‎ 答:①俯听流水淙淙 ‎②谁是那在水一方的伊人 ‎③就走进古人为今人设计的梦中 解析:根据下句“仰看日月星宇”和“桥下是潺潺流水”,①处应从俯视的角度写流水。根据“溯游从之”等,②处应联想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根据以上内容的推想,③处所填内容各人的想法可能会不同,内容只要与“诗经”“情感”“梦境”等相关即可。‎ ‎13.下面是中国网记者采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的部分内容,请根据何建明的回答,补写出记者的提问内容。(6分)‎ 记者:(1)________(不超过35个字)‎ 何建明:从《诗经》到屈原的作品,再到司马迁的《史记》,等等,这些作品的文脉是有继承性的。近现代作家,当代作家,同样继承了前辈作家的文脉,代代传承。我们的国家在奋进和发展,文学也是跟着这种潮流走。写作方向明确,我们产生的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才会长久。‎ 记者:(2)________(不超过25个字)‎ 何建明:20年前我到天津采访,碰到一个老人家,这个老人讲了他自己的事。老人退休以后,为了援助贫困大学生,自己蹬三轮车在火车站拉客,赚了二十几万块钱,给了贫困大学生,而他自己就吃住在广告牌的后面。我当时非常感动,这个老人家就进入我的作品《落泪是金》中。像这样的小故事很多。‎ 答:(1)中国从古到今的文脉是如何延续的?如何保持文学创作的生命力?‎ ‎(2)能不能分享一下您创作过程中的一些小故事?‎ 第二课时 能力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一个大坑,看着很松软,有点像巧克力蛋糕——这是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上午11时40分,“嫦娥四号”‎ 传回的月背影像图带给人们的________。这张在网络上刷屏的图片,拍自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中的冯·卡门撞击坑。这一盆地是在40亿年前被小天体砸出来的。 ‎ 到月球背面去看看,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但由于潮汐锁定的关系,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几乎相等,(  )。同样,从地球发射的电磁波也只能到达月球正面的半球,使得人类无法对月球背面的探测器进行远程操控。这大大________了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的探索。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是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此前,有关月球背面的信息主要来自遥感探测。此次,“嫦娥四号”携带月球车在月球背面成功软着陆,是中国航天创造的又一个人类“第一次”,是中国为全人类科技发展作出的一个重大贡献。在公众和网友为此________之时,科学家则对“嫦娥四号”所携带的月球车有着更多期待:当月球车正式开始巡视,将会有更多科学数据________地通过地月之间的中继星“鹊桥”传回地面。有关月背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D )‎ A.遐想 限制 亢奋不已 源源不断 B.联想 限制 亢奋不已 不绝如缕 C.遐想 制约 兴奋不已 不绝如缕 D.联想 制约 兴奋不已 源源不断 解析: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联想: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制约: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侧重于客观条件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双向的,语意较轻。限制:①规定范围,不许超过;②规定的范围。侧重于外部力量的限制,是单向的,语意较重。兴奋不已:因为受到外界某种信息的刺激,振奋并激动。亢奋不已:形容极度兴奋。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不绝如缕: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所以无论人们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能被看见 B.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半球,即正面的半球能被地球上的人们看见 C.所以无论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正面的半球 D.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地球上的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从陈述主语一致的角度看,A、B两项前一句的主语均为“人们”,而后一句的主语分别为“月球的正面”和“正面的半球”,衔接不紧密,所以均排除。C、D两项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地球上”这一短语的位置。D项是“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地球上的人们……”,C项是“所以无论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人们……”,根据文段语境,可知人们在地球上时,只能看到月球正面,C项更符合语境。所以选C。‎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 B.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 C.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 D.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原文第二段,主要谈的是对月球背面进行探索,用对月球正面的研究与之比较。所以从话题一致角度看,C、D两项“科学家”作主语与之不符,可以排除C、D。再比较A、B两项,B项“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中“得”赘余,所以排除B。‎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我们在欣赏古代诗歌的诗情美时,要尽量利用现存的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__①__。比如,我们读杜甫的《蜀相》时,除了对作品中所写诸葛亮的功绩有所了解外,还要对杜甫一生遭际、政治理想,以及杜甫写作这首诗时的心境作全面、深入的探究,才能充分理解杜甫作此诗的用意。但是,__②__,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__③__。所以,弄清作品的具体创作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 答:①把握诗人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②诗人的思想感情不是不变的 ‎③表现出的思想感情也不同 ‎5.下面是某人发给朋友的一则手机短信中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 我于昨晚得知家母重病住院、急需手术、资金不足的消息,甚为挂念。现承蒙×××捎去5 000元,以尽绵薄之力,请务必领受;他日抽闲我定当莅临医院探望。祝愿老人家病体早日康复! ‎ 答:①“家母”改为“令堂”。②“资金”改为“费用”。③“承蒙”改为“拜托”(或“劳驾”)。④“领受”改为“收下”。⑤“莅临”改为“前往”。‎ 解析: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资金:经营工商业的本钱。承蒙:敬辞,表示自己心怀感激地接受。领受:多用于自己接受别人的好意。莅临:敬辞,多用于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望岳》中,以锤炼词语的深厚功力,写出了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的名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两句写出了春夏两季鲜花芬芳、树木繁茂的美丽景致。‎ ‎(3)《马说》中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 无 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选自《诗经·秦风》)‎ ‎7.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第一节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第一、二节诗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第三节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一同出发这一愿望。‎ D.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 表现百姓宁可“同袍”“同泽”“同裳”也要奔赴战场,共同杀敌,誓死卫国的精神。‎ 解析:C项,与前两节情感相同,都是表达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 ‎8.《诗经》主要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这首诗中主要运用了其中的哪种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 子衿①‎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②?‎ 青青子佩③,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 挑兮达兮④,在城阙⑤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选自《诗经·郑风》)‎ 注:①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襟、衣领。②嗣(yí)音:传音讯。嗣,同“贻”,给、寄的意思 。③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④挑(t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⑤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9.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B.“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比喻修辞技巧,其含意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C.全诗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 D.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解析:B项,“运用比喻修辞技巧”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10.诗歌前两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答:特点:前两章句型重复,字面大体相同,只是在关键处变换了几个词语“子衿”和“子佩”,“我心”和“我思”,“不嗣音”和“不来”。‎ 作用:①内容上,“我心”和“我思”的变换显示了女主人公思念情感的不断深入,“不嗣音”和“不来”的变换写出了恋人既全无音讯,又不见踪影。②情感上,女主人公反复咏唱,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之假设与“子宁”之反问对举,情感在回旋中渐次加强,可以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③‎ 形式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C.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D.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解析:苏轼使用李揆的典故是要告诉苏辙要是单于询问家世,回复时要小心谨慎,要像李揆那样不说自己是“中朝第一人”。‎ ‎1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做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本题的答题范围是“首联”‎ ‎;题干一共有两问,第一问是性格特点,第二问是分析。答题时一定要答出这两问。首联写的是诗人寄居他乡总是与兄弟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但诗人不会因为兄弟远赴异国就落泪沾湿衣襟,这表明了诗人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