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广东省湛江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必修③、④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②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宋代程颐倡导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祀,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礼》,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一个家族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先祖,即收族。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这样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缘—社会”团体。敬宗收族,使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③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等。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行为,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就受孝悌之礼等熏陶。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 ④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装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又或是牌楼照壁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洛阳新安县吕氏祠堂,照壁上刻画的“龙蛇龟田”象征吕氏族人要勤勤恳恳才能福临;各种各样的墀头“耕读”字样引导后人要辛勤耕作以立身立命,刻苦读书以立德立行。 ⑤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尤为深刻,祠堂作为整个家族的聚集活动之所,承担的是弘杨祖先美德、传承“孝礼”文化、维系亲情意义等功能。礼仪和道德结合在一起,从而延伸到更大的范围乃至整个社会,以期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祠堂祭礼,不仅是“情感一道德”性的,而且是“伦理一政治”性的。 ⑥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并非是文化虚构,而是从对亲生父母之爱与敬延伸到对祖父、曾祖、太祖甚至整个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尊亲的追溯以及对天地诸神的祭拜,关系着对人伦关系、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的理解。 (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祠堂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有着重要地位的场所。 B. 古时候的人对祠堂祭祀特别看重,在祭祀活动中,既可祭祀先人,还可立约族规。 C. 犯错的族人要受到告诫和惩罚,不许和其他族人共同祭拜先人是对其最大的惩罚。 D. 祠堂之礼体现着一种有秩序的爱,蕴含了情感道德层面和伦理政治层面上的意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在论证中提到了祠堂之礼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的作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B. 文章第三段运用事实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论证“祠堂的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的功能”。 C. 文章从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与静文化(建筑装饰)两个方面来论证祠堂的功能。 D. 新安吕氏祠堂照壁的刻画和墀头的文字表明了祠堂静文化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古代祠堂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 B. 我国古代,宗族都有宗子,祭拜先祖时举行的敬宗和收族都由宗子主持或率领。 C. 如果我国古代乡村没有祠堂,人们就不会有对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宗亲的追溯。 D. 祠堂祭礼加强了血缘关系,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体现了儒家伦理家族观念。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要求,注意把握原文和选项之间的差异。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C项,“不许和其他族人共同祭拜先人是对其最大的惩罚”判断不当,文中只是说“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论证方法分析错误,在论证“祠堂的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的功能”观点时,只运用了举例论证,并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归纳、理解、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把握文本内容,仔细比对选项的说法和文本内容的差异。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以偏概全,原文是说“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因此不是中华民族,而是家族,这里扩大了外延。 B项,分析不当,从文中“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的信息可以分析出,并不是所有的宗族都有宗子。 C项,“如果我国古代乡村没有祠堂,人们就不会有对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宗亲的追溯”,说法绝对。 故选D。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经典阅读心向往之,但却有心无力,这才应该是经典阅读危机最为清晰的表达。经典阅读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尴尬境地,有着时代大背景及与现实交织的诸多复杂原因,比如经典教育缺失、社会生活变迁、娱乐文化挤压等。而且这一问题的严峻却无形、繁复又自成生态的特点,决定了化解这一危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观念水平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内在动力的生发也是厚积之果,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方可能是正解。 (摘编自《让经典阅读在年轻人中复归》) 材料二: 去年10月,天津大学的一个学生社团曾围绕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收到的一组回答让他们深思:一方面,受访大学生表示“不读书上不了台面,会暴露自己没有修养”;另一方面,又表示“要花精力社交,建立归属感”。 为何经典阅读认同度高,但实际阅读量少?天津大学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家庭、学校、社会对经典名著的推荐,已经让青少年从小确立了“好读书、读好书”的意识;而“时间碎片化”则是他们不约而同提到的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天津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虞京春对此深以为然:“移动终端快餐化、碎片化阅读受到大学生的推崇,但松散的阅读习惯很难使人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她同时也感到,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之下,“经典著作虽然能够对人有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但却不能像实用书籍那样立竿见影,这也是部分读者远离经典的原因”。 (摘编自《上好大学生经典阅读“必修课”》) 材料三: 古典文学作品由于时代久远,与现代汉语语言上存在诸多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对其接受的难度越来越大。单纯在古典文学教育中强调兴趣教学,肯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古典文学的学习,自古就强调“熟读”的重要性,甚至强调“死记硬背”,这是其学科性质决定的。多阅读,多背诵,形成一定程度的强制诵记十分必要。要努力在尊重古典文学学习规律的基础上,从考试模式、识记方法、教学方法上进行教学与考试的深层改革。 文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熏陶式的教育。它强调的是,让学生经常处于文学的氛围和影响之中,“润物细无声”。全媒体时代,学生们日常接触最多、影响最大的是网络与新媒体,因此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介与网络,与学生建立以古典文学为内容的交互空间,将图书馆、网络资源结合起来,将强制阅读与拓展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无时不在的古典文学氛围里形成阅读习惯。 (摘编自《文学院系学生古典阅读状况堪忧》) 材料四: 图一:中国大学生在古代文学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 图二:古代文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摘编自《大学生经典阅读调查》) 4. 下列对材料四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图一显示,无论是理科生、文科生,还是中文生,“语言难懂”已经成为他们阅读古代文学的主要障碍,占比均超过40%。 B. 图一显示,不同科类的学生把语言、内容视为古代文学阅读过程中主要障碍的比例差别不大,表达手法方面有较大差别。 C. 图二显示,在不同科类学生中,认为“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的比例均为最高,其中中文的最高,为56.5%。 D. 通过两幅图可以看出,因 在阅读古代文学时遇到种种障碍,所以当代大学生对经典阅读兴趣不大,不愿意阅读古代文学作品。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经典教育缺失、社会生活变迁、娱乐文化挤压和“时间碎片化”等原因,让经典阅读在大学生中出现危机。 B. 化解经典阅读危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因此这一问题呈现出严峻却无形、繁复又自成生态的特点。 C. 想要化解经典阅读危机就要让大络,拒绝碎片化阅读,改变松散阅读习惯,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 D. 四则材料谈论内容均和大学生经典阅读有关,前两则重点论述危机产生的原因,后两则重点论述解决的办法。 6. 如何解决大学生经典阅读面临严重危机这个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A 5. D 6. ①去除浮躁心理,树立长久意识,提升观念,生发内在动力;②家庭、学校、社会推荐经典名著,确立“好读书、读好书”意识;③改变松散的阅读习惯,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④大力探索符合古典文学学习的规律,并制定相应的规范和要求;⑤要真正顺应社会发展现状,有效利用网络与新媒介对学生进行熏陶式培养。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试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把握题干,注意认真研读材料内容,仔细比对选项的说法和原文的差异。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四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不愿意阅读古代文学的主要障碍”无中生有,图一显示,有42.0%的理科生、44.0%的文科生、41.0%的中文生认为在古代文学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是“语言难懂”,“语言难懂”在几种障碍中占比最高,但并没有说他们“不愿意阅读”。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理解、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选项对文本内容的表述的理解,要认真谨慎推敲选项内容和原文的差异。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D项,“后两则重点论述解决的办法”说法有误,根据对材料的把握,本文材料四主要是以呈现大学生经典阅读的问题为主,所以说“论述解决的办法”理解有误。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材料内容并归纳概括材料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要注意审题和到原材料中筛选和归纳。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如何解决大学生经典阅读面临严重危机这个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根据对题干的把握,可以从以下原材料中进行整合:观念水平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内在动力的生发也是厚积之果,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方可能是正解。天津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虞京春对此深以为然:“移动终端快餐化、碎片化阅读受到大学生的推崇,但松散的阅读习惯很难使人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她同时也感到,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之下,“经典著作虽然能够对人有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但却不能像实用书籍那样立竿见影,这也是部分读者远离经典的原因”。要努力在尊重古典文学学习规律的基础上,从考试模式、识记方法、教学方法上进行教学与考试的深层改革。文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熏陶式的教育。它强调的是,让学生经常处于文学的氛围和影响之中,“润物细无声”。全媒体时代,学生们日常接触最多、影响最大的是网络与新媒体,因此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介与网络,与学生建立以古典文学为内容的交互空间,将图书馆、网络资源结合起来,将强制阅读与拓展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无时不在的古典文学氛围里形成阅读习惯。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序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要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句和段尾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三)文学类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卜 白 袁良才 民国时期的上海,凭一张纸名满天下且赚得盆满钵满的,只有《申报》。《申报》副刊《自由谈》更是牛气冲天,在上面发稿的多是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这样的超级大腕。文豪扬眉吐气,编辑、记者先生也神气活现,洋气十足。但凡事都有例外。卜白就是个例外,不,简直是个另类。他是《申报》的资深编辑,却土得掉渣,土得冒烟儿。瘦高个儿,白净无须,常年着一袭青布长衫,足穿黑色方口布鞋,架着一副琇琅圆形近视眼镜,讲一口江南土语。 在报社,他专司划版、校对,有时副刊缺边少角的,主笔大人就会说一声,卜先生,您给补一点白吧。卜白二话不说,展纸挥毫,须臾立就:或杂谈,或轶闻,或小幽默,或诗画配,虽短小得可怜,却鞭辟入里,妙趣横生,无不是锦绣文章。不少读者就是冲着卜白的补白文章,才订买《申报》的。其补白文字,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历史,无所不包,涉笔成趣。依其姓名谐音,人送雅号“补白大王”。 别小看了补白,实则大有学问,弄不好会闯下大祸。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国人悲愤。有位大学马校长给《时事新报》发去一首小诗《哀沈阳》:“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主笔安排作补白之用,不想惹怒了少帅,差点派兵砸了报馆。 怪才必有怪癖。他嗜茶。西湖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他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来饮。有好事者悄悄作了统计,卜白每天饮茶能饮掉五瓶热水,可见嗜茶之深。但他很少如厕,你说怪也不怪? 据说卜白是陈寅恪的高足,国学功底不可作等闲观,咋甘当划版、校对、补白的微贱活儿?没人去问,也没人说得清。但卜白似乎全不在意,甚至还有些乐此不疲。 一天,主笔大人对卜白说,卜先生,您也该给自己的人生补补白啦。卜白会意,三十好几的人,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事业未就,何以家为?主笔不由分说,扯着卜白的青布长衫袖口说,别把自己生生弄成套中人,以后同仁该改叫你别里科夫先生了。走!我陪您去见一位女士,我太太已候在那里了。卜白见到那位神情忧伤的女士,得知她男人是谢晋元的部下,在淞沪战役中为国捐躯了,撇下孤儿寡母,卜白竟爽快地应承了这桩婚事,主笔夫妇大感意外,又惊又喜。卜白一段话让女士为之涕泪交流:我虽一介书生,亦当为抗战效绵薄之力。让我为你这个抗日英烈之家补白吧!再说,你的娘家福建安溪有好茶“铁观音”呢! 卜白没啥业余爱好,除了饮茶,就是看看京戏,尤其迷梅兰芳的戏,一来二去,结识了梅兰芳,成为票友。一次,梅兰芳在天蟾舞台演《贵妃醉酒》,观者如堵,一票难求。卜白却接到了梅兰芳专门差人送来的戏票。卜白急急地赶到剧场,戏正待开演,梅兰芳的嗓子突然发不出声音了,在后台急得团团转!卜白听闻,急急如风地挤进后台,对梅兰芳说,救场如救火!你在台前演,我在台边唱,合作一曲双簧。梅兰芳将信将疑,台下的观众已作哄叫闹起来,梅兰芳只得上台去。“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见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剧场顿时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整场戏下来,梅兰芳的表演与卜白的唱腔念白浑然一体,俱臻妙境,竟无一名观众识破此中玄机。事后,梅兰芳特意答谢,卜白又是一句,急人所难,君子不可不为,补白亦大快事也! 民国三十八年初夏,解放军的隆隆炮声响彻大上海城郊,吴淞口外。汤恩伯率重兵扼守上海。《申报》选派战地记者,“大笔杆子”们虽西装革履,却顿失绅士风度,不是低头狠劲抽烟,就是把咖啡喝得嘴里一半、地上一半。卜白饮了一口铁观音,一抹嘴,石破天惊地说,我去!有一天,上海市民突然从《申报》上看到一则快讯: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刘昌义中将率部投诚,为解放军打开进入上海中心城区的大门。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卜白平生最“得意之作”。多年后,卜白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是中共隐蔽战线的一名战士,策反敌人弃暗投明,是我对军事斗争的一种补白! 解放后,卜白担任宣传文化部门的高级领导,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卜白留下遗嘱:丧事一切从简,请把我安葬在普通百姓的墓地之侧,为逝者补白。 卜白,姓卜名白,一生补白。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8期,有删减)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介绍故事的时代背景,点出了《申报》刊物,著名的作家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人物,这样的表述使得小说具有较强的真实性。 B. 小说对卜白的人物描写方法多样,既有对他的性格特征的概括介绍,也有对卜白的衣着等外貌描写,同时还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C. “怪才必有怪癖”,卜白每天饮茶能饮掉五瓶热水,在主笔大人的撮合下答应了与在淞沪战役中为国捐躯的谢晋元部下遗孀的婚事等事件就是明证。 D. “卜白”与“补白”谐音,语意双关,主人公的“补白”行为,看似填补边角,实则意义非凡,形成强烈反差,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有重要作用。 8. 人们依其姓名谐音,送卜白雅号“补白大王”,请简括“补白”的有关情节。 9. 小说使用了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例如《申报》副刊《自由谈》、鲁迅、郁达夫等,因此有人认为是散文而不是小说,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1)为《申报》副刊补白;(2)为抗日英烈家庭补白;(3)为梅兰芳表演补白;(4)为军事斗争补白;(5)为逝者补白。 9. 小说。(1)运用大量的真人真事是为了增强小说的真实性。(2)运用真人真事符合小说创作规律,小说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3)小说主人公卜白是虚构人物,真人真事是故事发生的背景。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小说内容赏析小说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先审题,然后从文本内容和艺术手法两个角度,仔细比对选项说法和原文内容的差异。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 C项,“在主笔大人的撮合下答应了与在淞沪战役中为捐躯的谢晋元部下遗孀的婚事”不能说明“怪才必有怪癖”。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情节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注意根据题干要求到文本中去寻找答案。本题题干要求是:人们依其姓名谐音,送卜白雅号“补白大王”,请简括“补白”的有关情节。根据对题干的把握,考生到原文内容中去寻找卜白的“补白”的内容即可,根据对文本的把握可以从:报刊、烈士(人物)、军事斗争情节等方面进行“补白”的梳理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文体的理解和探究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从把握题干入手,注意结合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论证观点。本题题干问的是:小说使用了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例如《申报》副刊《自由谈》、鲁迅、郁达夫等,因此有人认为是散文而不是小说,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根据对题干的理解,考生首先要确立观点,从本文的情节内容上看,以补白事件为叙事的中心,以人物卜白为中心人物,这样考生不难看出本文是小说,①使用真人真事有利于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带入感,情节显得更为新鲜、传奇且合理,增强阅读趣味性。②以此营造一个的宏大叙事背景,有利于主人公谦卑处世,顾全大局形象的塑造。③主人公这个“小人物”与大人物、大事件形成强烈反差,更好地展现了小说的主题。④从作者的创作意图而言他并非为某个人作传,而是要通过塑造鲜明的主人公形象来赞颂默默奉献的精神。 。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钱勰,字穆父。生五岁,日诵千言。以荫知尉氏县,授流内拴主簿。判铨陈襄尝登进班簿,神宗称之。襄曰:“此非臣所能,主簿钱勰为之耳。”明日召对,将任以清要官。王安石使弟安礼来见,许用为御史。勰谢曰:“家贫母老,不能为万里行。”定官制,勰方居丧。帝于左司郎中格自书其姓名,须终制日授之。奉使吊高丽。想入请使指,帝曰:“高丽好文,又重士大夫家世,所以选卿,无他也。”乃求吕端故事以行,凡馈饩非故所有者皆弗纳。归次紫燕岛,王遣二吏追饷金银四千两。勰曰:“在馆时既辞之矣,今何为者?”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竟却之。以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老吏畏其敏,欲困以事,导人诉牒至七百。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识之,戒无复来。阅月听讼一人又至呼诘之曰吾固戒汝矣安得欺我其人绐曰无有。勰曰:“汝前诉云云,吾识以某字。”启缄示之,信然,上下皆惊咤。宗室、贵戚为之敛手,虽丞相府干请,亦械治之。积为众所憾,出知越州。召拜工部、户部侍郎。苏轼乘其据案时遗之诗,勰操笔立就以报。轼曰:“电扫庭讼,响答诗筒,近所未见也。”翰林缺学士,章惇三荐林希,帝以命勰。以尝行惇谪词,惧而求去。帝曰:“朕固知之,毋庸避也。”尝侍经幄,帝留与之语曰:“台臣论徐邱事,其辞及雍。若雍有请,当付卿以美诏慰安之。”既而雍章至,勰答诏云:“朕察其厚诬,力加明辨。”帝见之,谓能道所欲言者。惇因是极意排诋,讽全台攻之。罢知池州,卒于官,年六十四。 (选自《宋史·钱勰传》,有删改) 【注】章惇:时任宰相。雍:郑雍,大臣,曾遭章惇排挤。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阅月听讼/一人又至呼/诘之曰/吾固戒汝矣/安得欺我/其人绐/曰无有/ B. 阅月听讼/一人又至/呼诘之曰/吾固戒汝矣/安得欺我/其人绐曰/无有/ C. 阅月听讼/一人又至呼/诘之曰/吾固戒汝矣/安得欺我/其人绐曰/无有/ D. 阅月听讼/一人又至/呼诘之曰/吾固戒汝矣/安得欺我/其人绐/曰无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荫,文中指封建时代对于具有一定品秩的官吏,使其子孙荫袭官爵,让子孙取得入仕权利,是一种封建皇帝封赏大臣子女的制度。 B. 居丧,或称丁忧、守丧、值丧。是指尊亲死后,在家服丧。居丧的礼节很多,比如不办理外事,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乐和交际等。 C. 工部,户部,均为古代六部之一。工部掌管土木兴建、官员任免、升降、调动等事务。户部掌管田地、户籍、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宜。 D. 学士,在古代可以指在国学读书的学生,也可以指专门负责文学撰述之类的官职名。唐代的翰林学士即为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之臣。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钱勰能力突出,不慕高官。他小时候记忆力就很强,做官后因才华出众引起皇帝重视。王安石派人去见他,许诺封官,他没有动心。 B. 钱勰爱惜节操,不收礼金。他被皇帝选中出使高丽,不接受不该收的礼物,高丽人在他回国途中追送礼金,被他严词拒绝。 C. 钱勰办事干练,思维敏捷。老吏作梗,钱勰应对自如,有人伪造别人的字迹递诉状,被钱勰识破。苏轼作诗赠予钱勰,钱勰立刻作诗回报。 D. 钱勰得罪权贵,遭到报复。钱勰曾写过贬谪权臣章惇的文词,后来又拟写安慰郑雍的诏书,遭到章惇排挤诋毁,被贬到地方任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竟却之。 (2)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识之,戒无复来。 【答案】10. B 11. C 12. C 13. (1)左右番各有职守,我只是遵照旧例,你可以死,我不能接受。”最终没有接受。(2)钱勰当即分析到决,选择不合理的,封上并做记号,告诚不要再来。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这句话的含义是:经过一个月的审理,一人又来,钱勰喊来责问他说:残原来已经告诫练了,怎么能骗我?”那人撒谎说:“没有。” 句中“呼诘”指呼喊责问,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C两项。 “无有”是“其人绐曰”说的话,所以“曰”应跟在“其人绐”的后面。排除D项。 分析可知,B项断句正确。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工部掌管官员任免、升降、调动等事务”说法有误。以上掌管的职权是吏部。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C项,“有人伪造别人的字迹递诉状,被钱勰识破”错,应是有人递诉状被钱勰认出字迹,是以前上诉过的,钱勰指出并批评他。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职”职守;“唯”只是;“竟”最终。(2)“随即”当即;“剖”分析;“简”选择“中”合乎;“识之”给它做标识。 【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钱勰,字穆父。五岁时,每天背诵一千字。因恩荫担任尉氏县知县,授任流内耸主簿。判耸陈裹曾经登记进用次第的簿册,神宗称赞陈襄。陈襄说:“这不是我所能做的,是主簿钱想做的。”第二天召入我遇应对,将要委任钱想清贵重要的官职。王安石让他的弟弟王安礼来见钱鳃,答应任用钱想做御史。钱部辞谢说:“家里贫穷,母亲年老,不能远行万里。”制定官制,钱想正居家守孝。皇帝在左司郎中之格祭自写下钱曝的娃名,等到服丧结束时授给他。奉命出使高丽进行慰问。钱想入朝请领出使旨意,皇帝说:“高丽喜好文学,又重视士大夫家世,所以选择了您,没有别的原因。”就要求按照吕端旧例出行,凡是馈赠不是本来就有的都没有接受。回来时停留在紫燕岛,高丽国王派两个官吏追送金银器四千两。钱勰说:“在客馆时已经推辞了,现在来干什么?”官支哭泣着说:“国王有命令,没有完成任务回去就死,况且左番已经接受了。”钱想说:“左右番各有职守,我只是遵照旧例,你可以死,我不能接受。”最终没有接受。凭着龙图阁待制担任开封府知府。老官吏畏惧他的机敏,想以事使他困窘,引来人们上诉文书至七百件。钱怨当即分析到决,选择不合理的,封上并做记号,告诚不要再来。经过一个月的审理,一人又来,钱勰喊来责问他说:残原来已经告诫练了,怎么能骗我?”那人撒谎说:“没有。”钱想说:“你以前上诉如此如此,我标记以某字。”打开封口给他看,果然如此,府中上下都很惊诧。宗室、贵成因此收手,即使丞相府请托,也给他们戴上刑具加以治罪。这样慢慢地被很多人怨恨,出京任越州知州。召入朝廷担任工部、户部侍郎。苏轼趁钱想伏案时送给他诗,线狠提笔立刻写成作为回报。苏轼说:“如电一扫公庭诉讼,如回声对答诗筒,是近来没有见过的。”输林缺学士,章惇三次推荐林希,皇帝却任命了钱怨。钱舰因曾经拟写章惇的贬谪文词,害怕而要求离去。皇帝说:“朕原已知道,不用回避。”曾经在经幄讲学,皇帝留下他,对他说:“台臣论述徐府的事,言辞涉及郑雍。如果都雍有奏请,一定交付给您用赞扬的诏书安慰他。”不久郑雍的奏章到,钱想答诏道:“朕察觉此事纯属诞告力求明辨。”皇帝见了,认为能够表达自己想说的意思。章惇因此极力排挤低毁钱鳃,暗币指使全台攻击钱疆。罢免原职担任池州知州,在任上去世,终年六十四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①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②。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③竟未休。 【注释】①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作《登楼赋》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②扁舟: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助其实现霸业后,乘扁舟归隐五湖。③鹓雏:传说中像凤凰的鸟。《庄子·秋水》:“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庄子自比鹓鶵,将惠子比作鸱。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本诗极具李商隐诗歌“使典用事以抒情言志”的特色,全诗使用了多个典故,盘郁顿挫,表达了丰富而深厚的思想感情。 B. 首联点题,上句极写安定城楼高拔且连续绵延的气势,下句描绘了一幅绿树与洲渚接连一片的阔大之景,此乃登楼之所见。 C. 颔联用典,既有人生失意之悲,更通过“王粲春来更远游”一句表达自己振作精神、重整旗鼓之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D. 颈联抒露志趣和抱负,作者虽遭困顿,可依然有凌云之志,他希望等到把治理国家的事业完成,功成名就之后归隐江湖。 15. 说说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怀才不遇之悲。通过贾谊、王粲的典故。 ②既要扭转乾坤,但并不贪恋禄位的崇高理想。通过范蠡功成身退、泛舟湖上之典。 ③清高自守的人格自况,对猜忌小人的无情嘲讽。通过庄子寓言。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注意认真对诗句进行理解,注意把握诗歌的艺术手法,仔细甄别选项内容的表述和原文的差异。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C项,“王粲春来更远游”一句主要还是诗人的身世自况,以寄人篱下的王粲自比,情感没有那么积极。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情感把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从以下角度考虑,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题干的“哪些”“简要分析”,就是答题的提示,要注意认真研读本诗歌,此诗抒发了作者虽仕途受阻,遭到一些人的谗伤,但并不气馁,反而鄙视和嘲笑谗佞的小人的坚定胸怀,充分地体现了作者青年时期的高远抱负和奋发精神。比如借用古人典故即是体现自身的境遇及情感。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里借人们旅途长短与准备繁简之间的对应关系说明境界“大”“小”的区别,其中说,到近郊野林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主席引用屈原《离骚》中的名句指出: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 (3)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不向官职比自己高的人学习,原因是“___________”,巫医乐师工匠们相互学习,导致士大夫之族“___________”的结果。 【答案】 (1). 三餐而反 (2). 腹犹果然 (3). 亦余心之所善兮 (4). 虽九死其犹未悔 (5). 官盛则近谀 (6). 则群聚而笑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庄子在《逍遥游》里其中说,到近郊野林去”“习主席引用屈原《离骚》中的名句指出: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不向官职比自己高的人学习,原因是”“巫医乐师工匠们相互学习,导致士大夫之族”。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反”“谀”。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艺作品是枯燥呆板还是 ,理论研究是玄虚莫测还是直面现实,能否在“身入”之外做到“情入”至关重要。正因为毕生坚守“启人心智、服务人民、资政育人”的信念,“红色理论家”郑德荣从教67年,先后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50多部,培养出一批栋梁之材,奠定了党史学科。 心怀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行万里路、进万家门,用功是 的前提。不知稼穑之艰难,就不知贵谷务本之治道;不思纺绩之辛苦,就不知创业营生之艰辛。黄甫村蹲点14年,直到对农村各种人物、风俗习惯和心理状态 ;年届七旬的杜润生为掌提农村发展实际,调研走访全国25个省份240个县,主持起草的五个中央“1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影响深远。“不下汪洋海,难得夜明珠”。忍受寂寞、抵制诱惑、潜心向学,留下的将是佳作巨著,成就的将是 。漫漫时间长河,( )。今天,民族复兴的壮丽图景铺展开来,近14亿人民正进行着波澜壮阔的伟大社会变革,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生龙活虎 一鸣惊人 了如指掌 大将风度 B. 生龙活虎 厚积薄发 洞若观火 大将风度 C. 活灵活现 一鸣惊人 洞若观火 大家风范 D. 活灵活现 厚积薄发 了如指掌 大家风范 18. 下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红色理论家”郑德荣从教67年,先后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50多部,培养出一批栋梁之材,奠定了党史学科 B. 不知稼穑之艰难,就不知贵谷务本之治道;不思纺绩之辛苦,就不知创业营生之艰辛。 C. 年届七旬的杜润生为掌握农村发展实际,调研走访全国25个省份240个县,主持起草的五个中央“1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影响深远。 D. 今天,民族复兴的壮丽图景铺展开来,近14亿人民正进行着波澜壮阔的伟大社会变革,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那些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作品和学问,可以永恒,生命却不过一瞬 B. 生命不过一瞬,那些为时代面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作品和学问,却可以永恒 C. 可以永恒的是那些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作品和学问,生命却不过一瞬 D. 生命不过一瞬,可以永恒是那些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作品和学问 【答案】17. D 18. A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空:生龙活虎:形容人活泼矫健,富有生气。活灵活现:形容描写生动逼真,使人看到感觉好像真的一样。这里根据语境“枯燥呆板”,应用“活灵活现”。 第二空:厚积薄发: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特殊的表现,一干就有惊人的成绩。根据下文语境,这里强调积累而非成就,应用“厚积薄发”。 第三空:洞若观火:比喻对事情观察得十分清楚透彻。了如指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像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洞若观火”偏重在观察彻底,“了如指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像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洞若观火”偏重在观察彻底,“了如指掌”偏重在了解清楚。这里根据语境,应用“了如指掌”。 第四空:大将风度:形容大将的风范和气度,形容沉着、冷静的风度。大家风范:出自高贵人家特有的气派。这里根据语境,应用“大家风范”。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 A项,成分残缺,在最后加上“的理论基础”。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 根据上文的“漫漫时间长河”,“生命不过一瞬”应放在前面,AC不恰当,排除AC两项。 B项“生命……一瞬,作品和学问……永恒”句式一致。 D项“生命……一瞬,永恒的是……作品和学问”与语境中的主语不一致。排除D项。 故选B。 20.下面是生活中的对话情境,双方共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学生:老师好,我有个问题,请您雅正。 老师:没问题,我不吝回答。 学生:因在家受令尊的影响,我从小喜爱书法。 老师:这很好呀! 学生:现在我想光顾市里举办的书法赛,但不知道参赛流程。 老师:噢,本次参赛流程较为复杂,正好也有几位同学询问这事,我下午将拨冗为你们集中解答。 学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答案】.①“请您雅正”改为“向您请教”。②“不吝”改为“乐意”。③“令尊”改为“家父”。④“光顾”改为“参加”。⑤“拨冗”改为“抽出时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找出并修改语段中表达不得体的地方,然后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并进行修改。第一处,“请您雅正”中“雅正”错误,“雅正”是敬辞,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而此处是学生向老师求教问题,应改为“请教”;第二处,“我不吝回答”中“不吝”错误,“不吝”是客套话,不吝惜(用于征求意见),一般用于对方,此处用于自身,错误,可以改为“乐意”;第三处,“因在家受令尊”中“令尊”错误,“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敬称,此处是说自己的父亲,可以改为“家父”;第四处,“我想光顾”中“光顾”错误,“光顾”是敬辞,称客人来到,商家多用来欢迎顾客,一般用于对方,此处说自己,不当,可以改为“参加”;第五处,“我下午将拨冗”中“拨冗”错误,“拨冗”是客气话,请对方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一些时间,用于对方,此处说自己,不当,可以改为“抽出时间”。 21.根据提供的材料,按照示例中体现的内在逻辑关系,仿写两句,句式大致相同即可。 材料:《林海雪原》《道德经》《桥边的老人》《英雄儿女》《孟子》《巴黎圣母院》《简·爱》《狼牙山五壮士》《论语》 示例:欣赏《牡丹亭》《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动人戏曲,让我们看到了至死不渝的爱情。 【答案】答案示例:(1)观看《林海雪原》《狼牙山五壮士》《英雄儿女》等红色影视,让我们感受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2)朗诵《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古代经典,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3)阅读《巴黎圣母院》《桥边的老人》《简•爱》等外国名著,让我们思考着人性的光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内容以及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从所给的材料中选出自己比较熟悉的,然后分析示例,把握示例的句式、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进行仿写。材料提供多本书,依照示例,考生可以从中选出三篇在内容、主旨或形象上有相关性的书籍,如《林海雪原》《狼牙山五壮士》《英雄儿女》都是红色影视,都彰显革命的精神,如《论语》《孟子》《道德经》都是古代的经典著作,都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如《巴黎圣母院》《桥边的老人》《简•爱》都是外国的名著,都展现人性的光辉;然后分析示例的句式及句子之间的关系,“欣赏《牡丹亭》《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动人戏曲,让我们看到了至死不渝的爱情”,前一句是欣赏这些作品,后一句是从这些作品中得到的收获,前一句采用动宾结构,后一句采用“让我们……了……”的句式。明确了这些内容再来拟写就简单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有自己的偶像,这些偶像展现着时代的精神风貌,闪烁着时代的精神光芒。 20世纪60年代,英雄辈出的激情岁月,标志偶像:雷锋、保尔·柯察金…… 20世纪70年代,精神解放后的饥渴选择,标志偶像:陈景润、邓丽君…… 20世纪80年代,顽强拼搏的业界精英,标志偶像:张海迪、中国女排…… 20世纪90年代,流行时代的文化符号,标志偶像:刘慧芳、罗大佑、周星驰…… 21世纪,从单一走向多元,既有时代楷模精英飞行员和优秀指挥员郝井文,又有知性达礼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董卿……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你认为应追求怎样的青春偶像?请你写一篇演讲稿,在校团委举行的演讲会上进行演讲。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追寻自己的偶像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追寻自己的偶像》。 很多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偶像,青少年更是如此。在偶像的身上,寄托着青少年对人生的梦想和对完美境界的欣赏与向往。我们常说:“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确实如此,青少年需要英雄作为偶像来引领他们去走自己的人生之路,并成为他们强大的精神力量。 有人曾对某所学校学生作过一次关于“我的偶像是谁?”“偶像的精神魅力是什么”等问题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却是五花入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偶像,但可以确定的是对自己的偶像的出发观点也是不同的。 女学生喜欢帅气漂亮的歌星,而男学生则很向往在球场上来回奔跑的球星,但也有极多数的学生崇敬留名青史的古人偶像们的魅力总是吸引着人们去追寻他们的事迹、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举止、他们努力奋斗的身影,他们是在鼓励追随他们的粉丝去努力奋斗,去创造辉煌的新一代人们心中的偶像。 我也是个平凡的人,也有自己想追寻的偶像。我的偶像不是魅力四射的歌星,也不是灌篮去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球星。我的偶像是以“见证奇迹发生”和带给人们笑容着称的魔术师—刘谦。 刘谦从小就酷爱魔术,因为他觉得魔术是世间最不可思议的东西,魔术也是最能带给人们笑容和创造奇迹的东西。我很喜欢看他的魔术表演,他的每一次表演都会带给人惊讶和不可思议的奇迹。让我也相信只要敢下工夫就能创造奇迹,也让我相信奇迹可以自己去创造。 将刘谦定为自己的偶像,自己努力的对象却并不是因为刘谦可以见证奇迹,而是他背后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刘谦从小的愿望就是当一名与众不同的人,要成为与众不同的人必须让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不一样,如果一样就与别人无异了,要是这样就不可能成为顶尖的成功者。所以刘谦选择了当一名“见证奇迹”的魔术师。经过时间的磨练、社会的考验、秋的洗礼。今日的刘谦已在魔术界中鹤立鸡群了啊!他的名字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 我的人生理想就是当一名与众不同的人,也想当一名见证奇迹的人,而刘谦的出现,他的成就给予了我强大的动力与很大的勇气去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奋斗,去创造生活的奇迹。 崇拜偶像并不是没有目的地去追随,而是去学习他的成功经验,学习他见证奇迹的精神,学习他的奋斗与不放弃。你有你的偶像与目标吗?行动起来吧!美好的未来在等你! l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很明确,“你认为应追求怎样的青春偶像,写一篇演讲稿,在校团委举行的演讲会上演讲”,既有命题方向的任务,即“时代青春偶像的变化、青年人与青春偶像”,也有文体方面的任务——“演讲稿”。分析材料可知,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时代偶像,有的是英雄偶像,有的是精神偶像,有的业界精英,有的是展现流行时代文化的偶像,这些偶像身上都有让人学习的地方。本次作文的主题指向应体现时代精神、核心价值,展现青年人的精神风貌和理想追求。然后考生要先选择偶像,选择的偶像应是正面形象,要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行文构思方面来看,具体写作时可以这样构思:①指出自己选择的偶像,并阐明选择缘由,可以与其他偶像对比,从而坚定自己的选择。②先破后立,表明态度,确立观点。可先批评当下某些青年人选择低俗偶像或者影视明星的做法,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及危害,或这种选择折射出的青年人的情感、思想、价值观等,然后提出应选择的青春偶像,并阐明缘由。(也可先立后破,最后陈述观点。)③写自己初遇(初识)偶像时自己的思想状况,进而写在深入了解中自己理想信念的变化或确定,精神斗志的激发。④写自己的偶像变化,从变化中阐述自己的精神成长和理想追求。写作的时候要注意符合上述写作提示的内容和写作思路;行文落实“你认为应追求怎样的青春偶像”的内容要求,符合演讲稿的行文特点。 参考立意: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有正确的偶像观;要以有理性有追求的人为偶像;要以脚踏实地做事的人为偶像;跟随新时代正能量偶像,坚守初心,励志前行。 素材: (新时代的偶像) 雅典奥运会开幕前,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兼秘书长肖天第一次把姚明和偶像联系起来。他说:“国内外许多青少年都很喜爱姚明,有的还把他当作偶像。可以说,他代表了中国青年的良好形象。” 姚明的长相算不上英俊,他不笑的时候看上去有点木,他的一只耳朵还有点残疾,有时候姚明说话带些孩子气,他对不喜欢的人也许会有点不客气。但是,姚明高大、善良、正直、幽默、有勇气、有血性、能挣钱,球技超一流,敢于捍卫自己的权益,并恰如其分地把国家荣誉、社会价值和个人利益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制造一个偶像,一个可以触摸、亲近和超越的偶像,这些成分已经足够。 姚明的身上,既承载着东方人的美德,也散发着西方文化所崇尚的个性张扬。姚明这个时代偶像,是中西方文化在21世纪碰撞和融合的产物。 姚明这个名字,正在通过篮球和NBA传遍世界。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希望像姚明一样成功,希望像姚明一样获得社会的承认。 姚明是不凡的,但他又是我们身边的凡人。姚明这种时代偶像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对于需要寻找崇拜者的中国年轻人来说,如果还没有找到崇拜者,那就崇拜姚明吧。 另类明星——孔庆祥 (反偶像的偶像) 2004年的一个另类明星——孔庆祥,一个长着龅牙、唱歌跑调、舞姿拙劣的21岁青年。他是几乎在一夜之间声名鹊起的反偶像的代表。 2004 年的某天晚上,孔庆祥参加了美国一个娱乐选秀节目,他以不太标准的英语和僵硬笨拙的舞姿,表情紧张地演唱了一首瑞奇·马丁的歌曲,没有唱到一半,台下已一片哄笑,一名黑人评委用纸遮住了脸,以便躲过镜头无所顾忌地大笑,另一位评委干脆打断了孔庆祥的表演。 狂笑的观众们正等着孔庆祥羞容满面地退场时,孔庆祥却平静地说:“我已经尽力了,所以完全没有遗憾……要知道,我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就是这两句冷静的回答让他成为了美国人眼中最流行最热门的明星之一。一时间,媒体蜂拥而至,唱片公司也纷纷找上门给他录专辑。 电视机前的美国平民,在庆幸节目播出那天没错过这个可笑的噱头之余,他们又从孔庆祥身上,发现了一种在自己心底一直被深深隐藏甚至倒塌的自信,那个在舞台上出丑的孔庆祥,似乎又是他们在生活中奔走劳碌而常常碰壁的投影。 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明星梦,而大多数默默无闻的美国人,拉不下颜面到舞台上验证自己的梦想,于是把鲜花和掌声给了孔庆祥。孔庆祥成了他们的实践者。 陆毅的偶像 (偶像也崇拜偶像) 陆毅的健康形象,使他成为 “华人世界第一位中国制造全方位偶像”。对于此,陆毅是这样理解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偶像,他们是年轻人学习的榜样。公司要把我塑造成为全方位的优质偶像,主要是因为内地偶像起步比较晚,还没有一个健康的领军人物出现。”打着“偶像”的旗号,陆毅对偶像的理解相当正面。“我的银幕形象比较好,生活中在为人处世方面、心态方面也比较健康,所以比较适合。”做“领军人物”的野心“昭然若揭”。 而陆毅的偶像是谁呢?“小学的时候偶像是雷锋,到马路上去擦交通亭啊打扫卫生啊我总是非常积极,”说到这些仿佛让陆毅觉得事过境迁,笑着直呼,“我们那一代人小时候思想都比较纯正。到了开始演戏,我的偶像就换成了周星驰。虽然我和他戏路不同,但是他自己创作表演风格,成为国际知名的电影人,这种模式让我觉得非常了不起。而在歌唱方面,我喜欢林志炫和Sting,觉得他们的音乐旋律感很好。” 周润发进入教科书 (偶像的榜样力量) 形象健康的周润发在演艺界努力30年,获奖无数,近年更扬名好莱坞,为港人争光。发哥的奋斗经历和成功,令他成为首位被列入中学教科书的演艺界人士,希望令同学懂得善用时光,把握学习机会。 从一个南丫岛土生土长的逃学男童,摇身一变成为今日国际知名的影星,周润发传奇的一生和成功的艰辛历程,首度被中学教科书列入中国语文的自习篇章。让中学一年级的学生修习中国语文的同时,可以从周润发40 岁从头学英语的奋斗经过中,学会善用时光,把握学习机会。 过去从未试过用香港艺人作为中学教科书的教材,而启思出版社所出版的中一级中国语文第二册课本,“讲读篇章”选了岳飞之少年时代作教材,“导读篇章”则选了平民总统孙中山和华裔太空人张福林作教材,至于“自习篇章”就选了大器晚成周润发,约花了十二页篇幅描写其奋斗经过。 对于中学教科书以其经历作教材一事,周润发接受采访时说:“真没想到自己的经历可以成为教材,所以我知道之后真是好开心,希望从我的经历中,可以令年轻人明白一个人成功要付出很多努力,重要的是做事不要怕辛苦和挫败,则成功必然在望。” 【点睛】一、演讲稿的审题立意 我演讲的主要观点、见解是什么?根据事先命定的主题、特定的演讲对象和确定的演讲目的,列出先要阐明的论点,做到立意深刻、接见独到、角度集中,这是演讲的“核心”。 二、演讲稿的标题提炼 我演讲的标题吸引人吗?——演讲的标题要出口不凡、先声夺人,对听众有诱惑力,使人一听标题就想听演讲;标题的语言要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演讲的主题不等于标题,主题好比演讲的心脏,标题好比演讲的眼睛。 三、演讲稿素材的选炼 首先收集与论点有关各种素材,包括演讲所需要的事实材料、论证材料、参考材料等。其次对素材进行取舍,筛选出切题的、典型的、引人关注的、鲜活的素材;舍弃陈旧的、无代表性的、被人用滥了的素材。然后提炼素材,对素材进行精加工,一要核实素材的真实性、准确性;二要挖掘素材的感人情节,如人物的语言、行动、内心活动等。 四、演讲稿提纲的编列 即对演讲的中心论点、各分论点以及筛选后的素材进行“梳辫子”——理清各个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设计演讲的大小层次、先后顺序——编出概要提纲或详细提纲。 (1)开头——引人入胜、不落俗套。方法:悬念设置法、开门见山法、心理沟通法 手段:提问式、故事寓言式、警句式、道具式、揭题式…… (2)主体——扣人心弦,条理明晰 方法:先总后分、纵向深入、横向(并列)铺陈、对比因果、迂回递进 (3)高潮——精心构筑,水到渠成 方法:突出中心论点、紧扣主题、升华标题——有强烈的震撼力、感召力。高潮多放在演讲的后半部,是“制高点”,由分论点和事例逐步烘托、渲染而出。 (4)结尾——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方法:点主旨、作归纳、提希望、抒激情 手段:总结式、号召式、誓言式、祝愿式……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