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然:唐诗神妙之境的精神内涵 刘宁 唐诗一直被视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它辉煌的成就并不体现在数量上。历史上留下作品最多的创作者是清代乾隆皇帝,他有四万多首御制诗,但乏善可陈。‎ 判断一个时代的诗歌水平,不能单看数量,而要看艺术上的成就。成就的一个明显标志是艺术个性是否丰富。唐代既有李白、杜甫、王维这样的诗歌大家,也涌现了许多诗歌名家,群星灿烂;而更重要的标志是,诗歌艺术所达到的深度。唐诗创造了许多艺术上很深刻的东西。这种深刻,并不是单纯的技巧或者才学。如果单论技巧的多样、才学的丰富,唐诗可能还不及宋诗,宋代诗论家严羽评论宋代诗人“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文字为诗”,但严羽认为宋诗的成就仍无法和唐诗相比。‎ 唐诗好在哪儿呢?从表面上看,一首唐诗好像没用什么技巧,内容也没有什么特别复杂的,但其中有一种深刻的诗性,很难学习模仿。就好像我们看到一个人站在山顶上,但不知他是怎么上去的。‎ 唐诗就是不涉理路,不落言筌,靠艺术上深刻的诗性取胜。我们今天分析唐诗的自然精神,就是要回答唐诗艺术深刻在什么地方,这种深刻性是怎样形成的,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的浸润是唐诗何以神妙的关键所在。‎ 自然精神发端于先秦道家自然哲学。我们请大家关注唐诗与自然精神的联系,这涉及如何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大问题。近些年中国社会对国学、对传统文化的思考,比较多地关注儒家思想,这当然很重要,但也要看到中国思想文化传统是很丰富的,其中源自道家的自然精神的影响也十分显著。自然精神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艺术,没有它,很难孕育出唐诗这样的诗中神品。‎ ‎“自然”这个概念出自《老子》。在古人的“自然”观念中,活在相对的状态里,人是很痛苦的,应该超脱这种是非相对,去体会恒常不变的本然之道。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的诗歌有浓厚的自然之趣。宋人黄彻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意思是陶渊明一切都发乎自己内在的本性,对别人的评价全不在意。他归隐田园以偿素志,并无意于别人的赞扬抑或讥讽。他素性恬淡,但在经历了人生的复杂思考之后归隐田园,就不是简单地选择某种个人爱好,而是到田园中去体会世界的根本与真意。他在《饮酒(其五)》中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里的“心远地自偏”就是“无心于非誉巧拙”,而黄昏中归巢的飞鸟,正是一幅万物归于本然的画卷,是诗人悠然心会的真意所在。正因为归隐田园不是诗人一时的兴致与爱好,所以他不惧躬耕陇亩的艰难,也要在田园中持守本心。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展开了诗歌自然之美的隽永画卷,而这幅画卷,正是在唐代呈现出了丰富而灿烂的内容。‎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10月8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诗有着辉煌的成就。唐诗的成就不仅在于其丰富的艺术个性,更在于创造了许多艺术深刻的东西。‎ B.唐诗的深刻性主要在于不涉理路,不刻意修饰,唐诗神妙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在于受到自然精神的影响。‎ C.我国的思想文化传统很丰富,其中儒家思想最丰富,但源自道家的自然思想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艺术。‎ D.中国古代的道家认为,人如果不能到达“自然”的境界是很痛苦的,一个人应该超脱是非相对,体会本然之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先指出古典诗歌的高峰是唐诗以引出话题,接着提出判断诗歌水平的标准,再紧扣题目提出中心:唐诗的好处在于其自然精神。‎ B.文章举清代乾隆皇帝为例,是为了证明判断某个时代或某个人诗歌的成就辉煌与否,不能单看数量,而要看艺术上的成就的观点。‎ C.文章举宋诗为例,是为了证明宋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文字为诗”,且在技巧的多样和才学的丰富上,可能超过唐诗的观点。‎ D.文章最后举陶渊明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自然精神的内涵,从而证明唐诗在诗歌自然之美的隽永画卷上,呈现出了丰富而灿烂的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个性的是否丰富是判断一个时代诗歌艺术成就的明显标志,但是更重要的标志则是诗歌艺术的是否深刻。‎ B.诗歌艺术的是否深刻并不在单纯的技巧或者才学,而在艺术上深刻的诗性,这种诗性由自然精神的浸润形成。‎ C.尽管宋诗在技巧的多样、才学的丰富方面都超过唐诗,但是评论界却一致认为宋诗的成就仍无法和唐诗相比。‎ D.陶渊明在田园中体会世界的根本与真意,他的诗歌中有浓厚的自然之趣,都发乎自己内在的本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76岁了,郭光灿院士一直都很忙。他是中国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的开创者,科研硕果累累,本可颐养天年,但至今仍旧一门心思扑在科研上。‎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让他受到了极大的鼓舞。“那时候一心就想把时间找补回来。”郭光灿回忆,当时条件艰苦,冬天没有暖气,他抱着一个暖水壶,每天看书到半夜是常态。‎ 选择量子光学,纯粹是从学术爱好出发,因为大学学的是量子力学,量子世界的奥妙激起他的好奇心。“要是把量子理论用到光学中去,一定会有新现象。”郭光灿推测。‎ ‎1981年,39岁的他公派出国学习。在国外两年,郭光灿发现,量子光学领域的研究,国外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涉足,而国内学术界几乎无人问津。‎ 回国后,郭光灿对量子领域的认识也越来越丰富。这时,一个新的想法开始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量子信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极富生命力的崭新发展方向,是中国可能在国际学术界获得一席之地的大好机遇。量子信息可以为国家未来的科研和国防实力做出贡献。有了这样的论断,他又一次选择了“冷门”。‎ 做理论、培养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提高基础。5年后,郭光灿的团队在量子信息领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他所带领的学生队伍也逐渐成长起来,并先后培养出多名科学院院士,其中就包括潘建伟、彭堃墀、孙昌璞和杜江峰。‎ 在郭光灿看来,这批院士就好比国内量子信息领域的一颗颗种子,为量子信息十几年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当年被视为偏科冷门的量子信息成了全世界致力研究的热门。回忆起这段经历,郭光灿充满自豪,“我们搞科研就是为了国家强盛”。‎ ‎(选自《76岁院士郭光灿:搞科研就是为了国家强盛》,《人民日报》2018年10月3日,有删改)‎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大国,多项指标位居世界前列——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从1988年的90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7606亿元,位居世界第二位;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从1988年的0.56万篇增加到2016年的32.42万篇,位居世界第二位;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从1988年的4780件增加到2017年的1381594件,位居世界第一位。‎ ‎(选自《中国科技发展40年巨变:多项指标世界领先》,《人民日报》2018年10月6日,有删改)‎ 材料三 ‎40年来,我们栉风沐雨,科技创新的跨越发展与巨大成就,不仅能从统计指标中直观反映出来,更能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感受得到,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效率不断提高,创新要素加快集聚,等等,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高水平发展。‎ 大国重器凸显科技发展新飞跃。从40年前的粗放生产、设备落后,缺技术、缺人才,再到今天的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大国重器相继问世。很难想象,中国科技的巨大变革竟会在短短的40年中实现,堪称“世界奇迹”的英国工业革命的基本实现也用了大约70年的时间。中国科技以最昂扬的姿态起步,并以世界震惊的势头加速,还将以令人望其项背的步频迈向纵深,更多掀开世界科技史新篇章的里程碑式重器,必将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 大国工匠积淀科技发展新底蕴。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更离不开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大国工匠”,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立足基础岗位,却以平凡之躯创造出不平凡的伟业。历经40年的改革创新之路,中国科技的史册永远不会磨灭这群人的印记,因为他们,中国科学技术得以迈向更高台阶,中华民族的全球竞争力与日俱增。‎ 创新成果铸就科技发展新辉煌。科技成果辉煌、人才光辉熠熠,但都源自一个核心要素,那就是创新。自1988年至今,以创新为立业之本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1.52万家增长到13.6万家;以创新为发展之源的国家级高新区也从1家跃升到156家,创新的基础、氛围、实力不可同日而语。‎ ‎ (选自《改革开放40年,科技发展推动新跨越》,“中国江苏网”2018年10月9日,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增长很快,201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是1988年的近200倍。‎ B.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到2017年,全社会参与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已达到四百多万人。‎ C.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学引文索引数量自1988年起飞速增加,2016年已居世界第二。‎ D.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多面指标位居世界前列,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不断增加,现在已位居世界第一位。‎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郭光灿院士为了国家的强盛而一生努力。他多次选择“冷门”,培养了多名院士,至今仍旧一门心思扑在科研上。‎ B.40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巨变。这从投入经费、参与科研人数、论文和申请专利的数量等统计都可以看出。‎ C.大国重器的相继问世凸显我国科技发展的新飞跃,仅用40年时间从落后状况发展到今天的巨大成就,堪称“世界奇迹”。‎ D.我国科技的飞跃发展离不开人才,同时也离不开创新。人才是科技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核心要素。‎ ‎6.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的两则报道与“中国江苏网”的报道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请简析。(6分)‎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一棵树的非正常死亡 梅寒 一个夏日黄昏,西天的云霞像着了火。画家走在村中央那条铺满木屑的水泥路上,被深深地震撼了。村子不大,只有一条街,街的两边,林林总总,是形态各异的根,弯曲遒劲的,内部中空的,与山石紧紧胶着在一起的……光滑的横断面,大多已变得模糊不清,看不出树的年轮了。但只看那比圆桌面还要大的断面,就能知道,那些根的上面,曾经支撑着多少棵参天巨木。‎ 那些树根是从不远处的原始森林里运出来的,运到村里来,经过那些能工巧匠的安排,一棵棵黑乎乎毫无美感的根便有了艺术的灵魂,成了都市雅人喜欢的根雕。这些,是画家从路边一位正在加工根雕的少年嘴里打听来的。‎ 少年黑瘦,十五六岁的样子,却能熟练地操作手中的电锯电钻,将面前树根上多余的部分切除掉,打磨,清洗,抛光,一只栩栩如生的雄鹰已渐露雏形。‎ ‎“‎ 我们这一带现在都在做这个,没人出去打工。打工才能赚几个钱?我们一座根雕卖出去,就有十几万。”少年耳朵后面夹着一支香烟,眯起一只眼睛打量他手上的作品。“干这一行,眼睛要毒,给你一段树根,你要一眼看出它里面藏着的东西,是人是马,是虫是鱼,顺势给它们做出最好的造型,那样才会卖一个好价钱。不然,就白瞎了好树根……”面对一脸惊奇的画家,少年侃侃而谈。‎ 少年十岁就开始跟随父亲一起学习做根雕了。‎ 画家听得愣住了。他想再问些什么,终究没再问下去。旁边少年的父亲,已经发出不太友好的暗示:“您看好什么没有?看好了就谈谈……”‎ 画家仓皇而逃。逃离少年和他的父亲,也逃离噪音与木屑飞溅的村子。‎ 那些已经成品的根雕,巨型的狮子,脑门油亮笑口常开的弥勒,在黄昏的余晖里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它们,已经不再是根,运到都市人的豪宅庭院里,摇身一变,就成了象征财富与身份的艺术品。画家却无法看到那些,或者说,他是无法忍受自己看到那些。刺耳的电锯声里,他听到一种越来越清晰的哭泣声。是根的,是那些没有了根的树的,是没有树与根的大山的。‎ 画家疯了。在亲人朋友的眼里,他那个举动无疑是疯狂的。他背着画夹逃离加工根雕的村子,回到自己生活的都市。他把自己那些年所收藏的画——自己的,他人的,一律低价出手。他把自己唯一一所栖身的房子也卖掉了。画家急需要钱,而那些钱,在外人的眼里,就是拿树叶往巨大的黑洞里填——画家要拯救森林,拯救那些非正常死亡的树。那些树,那些根,原本的命运是在深山里终老,自生自灭,而不是变成供人赏玩的根雕,置于有钱人家的屋宇庭院。‎ 画家仍然画画,却不再画小桥流水枯藤昏鸦。他只画树桩。只画原始森林里那些参天的古木,被挖根锯倒、黑乎乎的树桩上,站着孤零零的鸟或者游走着几只孤单的蚂蚁……那些画,不是他凭空想象出来的,是他在层峦叠嶂的原始森林深处遇上的。‎ 画家把那些画,拿到都市里,不为换钱,只为唤起人们心底的一种意识。如果没有那么多的人玩赏根雕,这个世界还会有那么多哭泣的树吗?‎ 那片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在那里,绵延生息多少年了啊?画家进去时,忍不住抱着一棵巨大的香樟树哭了。他听说,有人已经打算要承包下那片林。商人的眼里,那片林就是一只巨型的聚宝盆。成片合抱粗的古树下面,藏着价值上千万的根雕。‎ 画家辗转反侧,最后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去见当事人。他要承包那片林。画家最终以不菲的价格把那片林承包了下来。他只要守护权,不要拥有权。傻瓜才肯的交易。‎ 两间小木屋,一个篱笆小院,是画家自己一点一点搭建起来的。就在林的深处。画家的生活,从此以那两间小木屋为圆心,以他的那片森林为半径。他徜徉在那片鸟语花香的世界里,画画,与树对话,也充当树们的卫士,如果有哪个胆敢来冒犯他的树,他手中的长枪长叉绝不答应。‎ 那样的生活,清苦,却不寂寞。‎ 多少次旭日东升,灿烂的晨光里,画家在家门前的小坡上画画。画树,那些沐浴在时光里的树,欣欣向荣,枝繁叶茂。不再是树桩。他的那片森林里,自从他来,就再没有出现过一棵树桩了。‎ 画家很天真也很乐观,他想,等那片林保住了,他再转向下一片林。‎ 然而,画家终究还是没等到转向下一片林去。他死了。在某天清晨,在他画画的树下,他倚着树根,睡着了……‎ 没人知道画家的死因,只有人们走过他生活过的那片森林时,偶尔会提起:听说这里曾经来过一位年轻的画家……‎ 风吹过,满林的松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似问,似答……‎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主要写了画家保护森林的高尚行为,而少年自十岁就开始跟随父亲学做根雕,认为做根雕才能挣大钱。‎ B.十五六岁的少年唯利是图的思想,突出了环保意识在孩子身上泯灭的现状,也反映出人们环保意识的薄弱。‎ C.“刺耳的电锯声里,他听到一种越来越清晰的哭泣声。”这句话运用听觉描写和比喻手法,突出破坏环境做根雕者的罪恶。‎ D.从结构上看,少年以根雕谋生的内容,与下文对画家倾其所有保护森林的举动形成鲜明对比,衬托了画家保护森林的精神难能可贵。‎ ‎8.文中说画家守护森林的生活“清苦,却不寂寞”,试概括画家“清苦,却不寂寞”的原因。(6分)‎ ‎ ‎ ‎9.文章标题“一棵树的非正常死亡”有多重意蕴,试加以赏析。(6分)‎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宇文之邵,字公南,汉州绵竹人。举进士,为文州曲水令。转运以轻缣高其价,使县鬻于民。之邵言:“县下江上山,地狭人贫,耕者亡几,方岁俭饥,羌夷数入寇,不可复困之以求利。”运使怒。会神宗即位求言,乃上疏曰:“天下一家也。祖宗创业、守成之法具在。陛下方居谅阴①,谄谀奸佞之人屏伏未动,正可念五圣之功德,常若左右前后。京师者,诸夏之视效,俗宜敦厚,而勿薄浮侈是尚。公卿大夫,民之表也,宜以名节自励,而势利合杂是先。愿以节义廉耻风导之,使人知自重。千里之郡,有利未必兴,有害未必除者,转运使、提点刑狱制之也。百里之邑,有利未必兴,有害未必除者,郡制之也。前日赦令,应在公逋负②一切蠲除,而有司操之益急,督之愈甚,使上泽不下流,而细民益困。如择贤才以为三司之官,稍假郡县以权,则民瘼除矣。然后监番、棸、蹶、楀③之盛以保安外戚,考《棠棣》《角弓》④之义以亲睦九族。兴坠典拔滞淹远夸毗来忠谠凡所建置必与大臣共议以广其善号令威福则专制之。如此,则天下之人思见太平可拱而俟也。”疏奏不报。喟然曰:“吾不可仕矣。”遂致仕,以太子中允归。时年未四十。自强于学,不易其志,日与交友为经史琴酒之乐,退居十五年而终。司马光曰:“吾闻志不行,顾禄位如锱铢;道不同,视富贵如土芥。今于之邵见之矣。”范镇亦曰:“之邵位下而言高,学富而行笃,少我二十一岁而先我挂冠,使吾慊然。”其为两贤所推尚如此。‎ ‎ (选自《宋史》卷四百五十八,有删改)‎ ‎【注】①谅阴:守丧。②逋负:债务。③番、棸、蹶、楀:古姓氏名,这里泛指百姓。④《棠棣》《角弓》:《诗经》中两首有关弟兄和睦的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兴坠典拔/滞淹远夸/毗来忠谠/凡所建置/必与大臣共议/以广其善/号令威福/则专制之 B.兴坠典/拔滞淹/远夸毗/来忠谠/凡所建置/必与大臣共/议以广其善/号令威福/则专制之 C.兴坠典拔/滞淹远夸/毗来忠谠/凡所建置/必与大臣共/议以广其善/号令威福/则专制之 D.兴坠典/拔滞淹/远夸毗/来忠谠/凡所建置/必与大臣共议/以广其善/号令威福则专制之 ‎11.下列对文中加黑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转运使,又叫转运,中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太子中允也是官职名,官位在中庶子之下,洗马之上。‎ B.疏,又称奏疏,古代臣子以此向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奏疏交给皇帝(或送进宫里)后,皇帝因为某种原因不回答,叫“不报”。‎ C.锱铢,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锱是古时一两的四分之一,一铢是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现多用来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D.挂冠,即把帽子挂在树上。古代官员在野外游玩休息时,常喜欢这样做,因此后来人们便把这种动作比喻为休闲娱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宇文之邵深谙县情民情,体察黎庶疾苦,敢于直言。他对转运使将缣帛以高价卖给老百姓的做法表示不赞同,因而被转运使怀恨在心。‎ B.宇文之邵才略过人,志向远大,其才华已居名士行列。他给皇帝的奏疏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为官之道。‎ C.宇文之邵政治目光敏锐。他从给皇帝的奏疏没得到皇帝答复一事,敏锐地知道自己的政治主张难以实现,因而弃官归家。‎ D.宇文之邵的言行得到当时名人大家的赞赏。司马光称赞他重“志”“道”轻财富的精神,范镇也说宇文之邵比自己学识渊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卿大夫,民之表也,宜以名节自励,而势利合杂是先。‎ ‎ ‎ ‎(2)疏奏不报。喟然曰:“吾不可仕矣。”遂致仕,以太子中允归。‎ ‎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4~15题。‎ 石头城①‎ 刘翰 ‎ 离离芳草满吴宫②,绿到台城③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注】①石头城:古城名,曾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至唐废弃。今为南京市。②吴宫:此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③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14.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首诗中“绿到台城旧苑东”句的“绿”字,通过色彩形象地写出了野草的绵延不断。满眼绿色,凸显出石头城的衰败荒凉。‎ B.“潮打空城寂寞回”的“回”字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潮的状态,即潮水依旧拍打着“空城”,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 C.第二首诗最后两句,写旧时的明月曾经见证过昔日秦淮河的繁华,而今又从秦淮河边升起,夜深了还爬过城墙来,只可惜,物是人非,今非昔比。‎ D.两位诗人处处写景,都是通过描绘石头城现在悲凉的景象,暗含古今盛衰对比,着重传达石头城今日的萧条冷落,繁华不再。‎ ‎15.有人认为第一首“一夜空江烟水冷”中的“空江”,与第二首 “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的“空城”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 ‎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 , ”两句直接表明了君子广泛学习并经常反思的意义 。‎ ‎(2)《庄子·逍遥游》中“ , ”两句,意思是说大鹏要高飞万里,必须借助强劲大风负载其巨大的翅膀。‎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描摹当地风俗画卷,赞美古老乡土文化的两句是:“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谦逊,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仰望灿烂的历史星空,中华文明留下了诸多流传千古的名言警句,都在强调谦逊的意义,警示人们提防自满。‎ 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认为,_______才是真性情,谦以待人则是_______的表现。谦逊与虚伪之间的界线,在于是否真诚;谦虚与上进也并不矛盾,两者并存才能_______。古人云,“诚于中,形于外”。一个人的内心活动是很难隐藏的,如果内心真诚,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于言行举止之间。这种由内而外、发自内心的谦逊,自会赢得人们的好感。‎ 世界上多数人都很平凡,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取得了一些成绩就可以骄傲自满。再小的水珠,也能折射太阳的光芒。在我们身边,看似平凡者往往有不平凡之处。譬如,有的人虽然反应不那么敏捷,但富有经验;有的人可能学历不高,却有一技之长;有的人或许没有创造出值得书写的功绩,却拥有一往无前、绝不言弃的品质。能不能正确看待别人的长处,能不能学会欣赏他人的闪光点,有利于自我摆正内心的天平,蓄积谦逊的气质。‎ 谦逊既是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睿智的处事方式。对于正在事业上打基础的年轻人来说,保持谦虚尤为重要。有些年轻干部干事有激情、有劲头,虽然_______却缺乏阅历,容易盲目自信。事实证明,( )。面对人民群众,只有保持谦逊的态度,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建立起工作的威信,履行好应担的职责。‎ 谦逊既体现着道德修养,也是可贵的工作品质。对基层年轻干部来说,要想干出好成绩,就当摒弃不良心态,摘下“官帽”戴草帽,把腰身弯下去,让身子沉下去。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寻常农家,听听群众的心里话,以谦逊态度、谦和口吻与群众打交道。只有努力秉持谦逊的品格,才能在基层这片广阔天地有所作为。‎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正确看待别人的长处,学会欣赏他人的闪光点,有利于自我摆正内心的天平,蓄积谦逊的气质 B.正确看待别人的长处,学会欣赏他人的闪光点,关键在于自我摆正内心的天平,蓄积谦逊的气质 C.正确看待别人的长处,学会欣赏他人的闪光点,自我摆正内心的天平,蓄积谦逊的气质 D.能否正确看待别人的长处,能否学会欣赏他人的闪光点,必须自我摆正内心的天平,必须蓄积谦逊的气质。‎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能体恤群众、尊重群众的干部,都是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基层干部 B.基层干部只要能与群众打成一片,才是能体恤群众、尊重群众的干部 C.如果能与群众打成一片,基层干部就能成为体恤群众、尊重群众的干部 D.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基层干部,都是能体恤群众、尊重群众的干部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锋芒毕露 敷衍了事 珠联璧合 满腹经纶 B.咄咄逼人 敷衍了事 相得益彰 锦心绣口 C.咄咄逼人 虚与委蛇 珠联璧合 锦心绣口 D.锋芒毕露 虚与委蛇 相得益彰 满腹经纶 ‎20.下面是某位师范大学毕业生写给某中学的自荐信正文的一部分,其中有五处在用语等方面不恰当,请找出并改正。(5分)‎ 本人学习态度端正,勤奋刻苦,成绩优秀,大学期间八次总评,囊括六个第一。本人爱好广泛,在文学、体育、艺术等方面都颇有建树。本人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与同学们玩得非常融洽,深受广大师生的爱戴。如能在贵校就教,我将任劳任怨,爱岗敬业,为学校的发展增砖添瓦。‎ ‎① 改为 ② 改为  ‎ ‎③ 改为 ④ 改为 ‎ ‎⑤ 改为 ‎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切合“报国情怀”,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 材料:‎ 豪迈 奉献 奋斗 壮志凌云 坚定自信 全心全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是一种舍身报国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赤子情怀。‎ ‎① ‎ ‎② ‎ ‎③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以法国《世界报》、美国《时代周刊》和英国《卫报》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强势话语媒体,对十九大前后的中国接连做了密集度很高的报道。已有70年历史的德语世界老牌政论性杂志《明镜周刊》,于2017年11月11日推出了重量级的封面文章《醒来!》,对中国崛起的现状进行了多方位评述。‎ 材料二: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其中指出:“虽然我们已走过万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原文是说“近些年中国社会对国学、对传统文化的思考,比较多地关注儒家思想”,并不是如此项表述的“儒家思想最丰富”)‎ ‎2.C(对例证的目的分析有误,文章举宋诗为例,是为了证明评论一个时代诗歌的成就,重要的标志是诗歌艺术所达到的深度)‎ ‎3.C(有两处错误:一是文本是说“唐诗可能还不及宋诗”,选项漏掉了“可能”这个重要的限制词;二是文本是说“严羽认为宋诗的成就仍无法和唐诗相比”,选项却说成是“评论界却一致认为”)‎ ‎4.C(根据材料二的图表,1988年到1998年间增速并不快,是从1998年起增速才变快的)‎ ‎5.C(解读过度。根据材料三可知,堪称“世界奇迹”的是英国工业革命)‎ ‎6.①材料一的报道侧重点在于郭光灿院士执着科研的精神及其研究成果。②材料二的报道侧重点在于展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巨变。③材料三的报道侧重点在于论述40年来我国科技事业的飞跃发展对我国社会方方面面所做的贡献。④这种不同是由文章的写作目的及其标题所决定的。‎ ‎7.C(不是“比喻手法”,而是“拟人手法”)‎ ‎8.①画家为了获得森林的守护权,倾尽钱财;画树桩只为唤起人们心底的环保意识,不为换钱;自己搭建两间小木屋,一个篱笆小院生活,生活清苦。②画家在森林中,画画,与树对话,驱赶冒犯他的树的人,享受着内心的宁静与充实,不寂寞。‎ ‎9.①一棵树本应自生自灭、终老深山,现在人们为了用树根做供人赏玩的根雕而大肆砍伐树木,树木的死亡是非正常的。②“一棵树”象征着画家,画家本应以画画为生,过着平凡的生活,却因为拯救森林而死去,他的死是非正常的。③树与画家的非正常死亡,折射出人们生态意识的严重匮乏,而这更是非正常的。‎ ‎10.D(题中,动词“兴”的宾语“坠典”之后应断句;动词“拔”的宾语“滞淹”之后应断句;活用作动词的形容词“远”的宾语“夸毗”之后应断句。参考标点:兴坠典,拔滞淹,远夸毗,来忠谠。凡所建置,必与大臣共议,以广其善,号令威福则专制之)‎ ‎11.D(挂冠的意思是辞官。典故由来是:北宋钦宗初年,张邦昌在金人操纵下建立伪楚政权,很多官员不知所措,只有祠部员外喻汝砺抚摩着双膝说:“我的双膝不是轻易向人弯曲的!”当时就把象征官位的冠冕挂在厅堂上扬长而去)‎ ‎12.D(根据原文,范镇是称赞宇文之邵的言行高尚,并没说宇文之邵比自己学识渊博)‎ ‎13.(1)公卿大夫等大臣,是老百姓的表率,应该用名声和气节来勉励自己,然而现在他们却把个人的各种权势利益摆在第一位。(关键词:表、自励、合杂、先) (2)奏疏递进皇宫,不见答复。宇文之邵喟然长叹说:“我不能够出来做官了。”于是请求退休,在太子中允的官职上退休回家。(关键词:喟然、致仕、以、归)‎ ‎【参考译文】‎ 宇文之邵,字公南,是汉州绵竹人。考中进士后,担任文州曲水县令。转运使抬高轻缣的价格,让县令卖给老百姓。宇文之邵说:“本县所处之地下临江河,背靠大山,地方狭窄,人民贫困,耕田之人没有几个,恰好又碰上荒年收入不多,羌族人又多次入侵,不应该再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让老百姓困苦。”转运使十分生气。正逢宋神宗即位,征求大臣们的谏言,宇文之邵就上奏疏说:“普天之下是一家人。历代祖宗创业、守业的政策法令都在。陛下刚即位,还在守丧期间,阿谀奉承的奸佞之人还隐藏着没有动作,正好可以思考前面五代皇帝的功德,把他们的经验经常记在心里。京师,是全国仿效学习之地,风俗应该厚道,千万不要崇尚轻浮奢侈之风。公卿大夫等大臣,是老百姓的表率,应该用名声和气节来勉励自己,然而现在他们却把个人的各种权势利益摆在第一位。我希望用节义廉耻的风气来引导他们,使人们知道自重。管辖方圆千里的郡城官员,他们有好事却不一定能兴办,有坏事却不一定能革除,这里的关键就在于转运使、提点刑狱这些官员啊。管辖方圆百里的城邑官员,有好事却不一定能兴办,有坏事却不一定能革除,这里的关键就在于郡守郡丞这些官员啊。前不久皇上下的赦免令,本意应是免除百姓对政府的一切债务,然而有关官员却更加借此过急地催促百姓偿还债务,督促得越来越厉害,使皇上的恩泽不能到百姓身上,而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艰难困苦。假若能选择优秀人才担任三司官员,慢慢给郡县官员一点权力,那么百姓的病苦就可以消除了。然后借鉴像番氏、棸氏、蹶氏、楀氏这些外势力的盛衰来安定外戚,根据《棠棣》《角弓》两首诗的含意来使宗族亲近和睦。这时陛下再振兴已经快被遗忘的典章制度,起用湮没在民间郁郁不得志的人才,远离阿谀奉承的谄媚小人,招抚忠诚厚道的正派人士。凡是需要建立设置的机构,陛下一定要同大臣们共同商量,光大其中的优良东西,这时陛下的号令就会有威权而且可以一个人做主。能够像这样,那么因为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期盼见到太平社会,陛下治理天下也就可以垂拱而治等到太平了。”奏疏递进皇宫,不见答复。宇文之邵喟然长叹说:“我不能够出来做官了。”于是请求退休,在太子中允的官职上退休回家。当时还没满四十岁。宇文之邵对做学问非常勤奋,并且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志向,每天同他的朋友把读经史、弹琴、饮酒作为乐事,退休十五年后去世。司马光说:“‎ 我听说,一个人如果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看待金钱和官位就轻如锱铢;如果主张的道义不同,那即使是大富大贵之人也视如泥土和草芥。现在我在宇文之邵身上看见这种品德了。”范镇也说:“宇文之邵地位低下但言论高尚,学识渊博并且行为忠诚,比我小二十一岁却比我先辞去官职,这让我对自己很不满。”宇文之邵就像这样被两位优秀人才所推许、崇尚。‎ ‎14.D(诗人处处写景,包含的是诗人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并非着重传达石头城今日的萧条冷落)‎ ‎15.“空江”写开阔的江面上空空荡荡,通过江空来映衬城空;“空城”直接点明城荒芜寂寞;两个词语都写出了石头城的沉寂与凄清(或:都给人以沉寂、凄清之感)。‎ ‎16.(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且夫)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3)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17.A(文本原句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B项,因果颠倒。C项,成分残缺,四个分句都缺少主语。D项,条件关系不成立,且犯两面对一面的错误)‎ ‎18.D(A项,说法绝对,“能体恤群众、尊重群众的干部”中也有中高层干部。B项,关联词语不搭配,“只要”应同“就是”搭配,不能同“才”搭配。C项,假设关系不成立,“能与群众打成一片”并不是“能成为体恤群众、尊重群众的干部”的充分条件) ‎ ‎19.D(“锋芒毕露”的意思是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虚与委蛇”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敷衍了事”指办事马马虎虎,只求应付过去就算完事。“珠联璧合”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满腹经纶”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锦心绣口”形容文辞优美)‎ ‎20.(1)“囊括”改为“荣获” (2)“颇有建树”改为“取得优异成绩”  (3)“玩得”改为“相处” (4)“爱戴”改为“喜爱” (5)“就教”改为“任教”‎ ‎21.这是一种坚定自信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情怀;这是一种全心全意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情怀;这是一种壮志凌云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奋斗情怀。 ‎ ‎22.【写作提示 ‎】两则材料都充满启发性,或令人欣慰,或催人奋进;或令人坚定信念,或引人埋头苦干:都引人深思。第一则材料,表达了国外对中国发展、中国崛起的肯定,告诉人们要重新认识中国,呼吁人们研究中国发展和中国崛起。考生应当站在积极、正面的立场上,阐述中国自己的内在发展是赢得国际声誉的根本,把中国的发展变化、如何发展变化,尤其是党如何带领人民群众实现这种发展变化,进行有观点、分层次地论述。在立意时可选用的角度有:“中国的声誉从何来”“外国媒体为何给中国点赞”“中国崛起,世界瞩目”“西方有必要重新认识中国”“实干才能兴邦,发展才是硬道理”等。第二则材料的主旨是:中国发展需要埋头实干,继续拼搏前行,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已走过万水千山”;但决不能因为一点点成绩或进步就冲昏头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然任重道远,“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可以选用的立意角度有:“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不被眼前进步所迷惑”“不被暂时的成绩冲昏头脑”“学会归零,重新出发”“用更大的成绩赢得更高的声誉”“练好内功,自有好评”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