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语文精品专题_考点五__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3届高考语文精品专题_考点五__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五 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解说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所 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 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一般地说,唐诗 重情,宋诗重理。 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把握其情 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社会价值。 从近年鉴赏诗歌的题型看,大多是主观表达题。古代诗歌内容上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在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尽可能地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思想 的发展轨迹,围绕具体诗作的字词句篇中所透露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作出中肯的实事求 是的评价。 【应试技法】 一、根据诗歌题材,把握思想内容 1.儿女情长:写这类内容的诗多为爱情诗、闺怨诗,诗人或表达对恋人的挚爱,或抒 写对自由幸福的追求,或倾泻对负心者的不满,或揭露扼杀爱情的罪恶等。如《静女》、《氓》、 《孔雀东南飞》等。 评价这类诗的内容,首先要整体把握作品体现的情感倾向是积极的、褒扬的,还是消极 的、贬斥的;其次要从分析人物的性格入手,通过不同人物对爱情的不同态度,去把握诗歌 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分析语言和表达技巧来分析诗歌内容。 2.建功立业:(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的《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2)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这种内容多在怀古诗词中表现。(3) 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通过战斗场面的描写,表现了将士们保家卫 国、奋起抗敌的英雄气概。 这类诗内容多为边塞诗或怀古诗。边塞诗尽管内容异彩纷呈,但都体现着爱国主义和英 雄主义精神,分析时要善于把握这一主旨。同时应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盛唐时期,边 塞诗大多豪迈、爽朗、昂扬向上;中晚唐时期,国势渐衰,诗中悲壮惋伤渐增;到南宋,统 治者在风雨飘摇之中苟且偷安,诗歌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 3.离愁别绪:写这类题材的多为惜别、送别诗。有的表达依依不舍的感情,如柳永《雨 霖铃》描写了长亭送别的情景,表达了离人对情人的离情别绪无限留恋;有的是情深意长的 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的是陈述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赏析这 类诗,首先要注意人物的主客关系,弄清楚究竟谁送谁;其次要注意送别环境,把握好情与 景的关系。 4.归隐自然:这类题材的多为山水田园诗或写景抒情诗。评析其内容,首先要体味诗 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中体现的思想感情;其次要注意其表达技巧,因为丰富的 内容、闲适的心情的表达总得有一定的写作技巧来实现。 二、抓住诗眼或关键诗句,领会观点态度 “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 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句)的词语。如陆游《书愤》的颈联:塞上长城 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的惆怅和满腔报国的 热忱,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 欣赏诗眼,首先要理解这个字眼的本义、语境义和词性变化等;其次要在语境中领会和 感受它的效果和精妙;再次,要结合诗歌的主旨,来概括诗眼在表情达意等方面的效果。 诗中的关键诗句,往往直接或间接传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或态度,这类诗句应重点分析。 三、抓住评论或典故,分析内容与观点 有的诗歌鉴赏题,附有前人的诗论评价,要求结合这些诗论评价来鉴赏本诗,那么我们 首先应肯定其评价的合理恰当,然后从诗歌中寻找依据;即使从否定方面作答,也要有理有 据,分析合理。 诗歌用典的目的,一是可以用极其精练的语言来概括比较丰富的内容,二是可以借典故 来议论或含蓄地抒发作者自己的感情,所以在咏史抒怀诗词中用得较多,而在写景抒情的题 材中则用得较少。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 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词人借用这些历史事实,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高 考试题中的典故,应是课本中学过的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因此对课文涉及的典故应烂熟于 心。 题型 1:从诗题、诗眼的角度来评价 【题型解说】 本题型与考点三中的“炼字”题型有一定相通之处,不同之处在于:“诗题”观照全篇, “诗眼”可以是全篇的,也可以是某句(联)的,在内容与结构上均有作用。而“炼字”题 关键作用还在内容与表达效果上。一般以主观表述题出现。 命题方式:1、本诗标题在全诗是如何体现的?或:“××”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 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本诗(或诗中某句)的“诗眼”是什么? 或:此诗无一“情” 字而无处不含“情”。请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或: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 “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简要赏析。3、简析“×”字在诗中的作用。4、诗人的心 绪集中体现在“×”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答题要领:(1)解释该诗题或诗眼的语境含义。(2)该词对突出主旨或情感所起的作用。 (3)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4)该词独特的表达效果。 【例题】 (2011·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 江【明】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题:“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解析】本诗的诗眼就是“客愁”,客愁为羁旅愁思,是古诗中常见的游子漂泊在外的 愁思,明乎此,就不难理解“孤单”、“思念”、“缺少知己”这样的遭际是作者愁的原因了。 首联起总括作用,从其它三联中归纳出与愁的表现有关的关键词语,进行总结即可。注意“几 问津”、“忙于我”、“ 孤枕”、“乡国梦”、“交游落落”等的含义。 【答案】奔波忙碌,孤身在外,思念家乡,朋友零落。 易失分原因分析 1、对诗题、诗眼笼罩全篇的作用理解不全面,不透彻。有的诗题可以看成诗眼,在内 容上统摄全篇,本诗的诗眼在第二句“客愁”,这是全诗的诗眼,而不是某句(或某联)的 诗眼。2、对“诗眼”的含义理解不透彻。注意从事件、感情、场景等的关联作用上去寻找。 【点对点练习】 1.(2010·福州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21 世纪教育网 【注】①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题: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 “早行”的?请举例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题:这首诗题为“闻笛”,但诗歌的前两句却写了登城所见之景,你如何理解这种艺术处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晓行商谷经荒村 柳宗元 抄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久已忘,何事惊康鹿? 【注】①商谷:在柳宗元贬诵之地永:城南郊。②抄秋:深秋。③机心:机巧的心计,语出 《庄子》:“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题:诗的中间两联写景紧扣“荒”字,诗中哪些景象体现村庄“荒”的特点? 题型 2:从创作背景的角度来评价 【题型解说】 一般为主观表述题。命题指向往往结合该诗的创作背景,这种“背景”或通过注释体 现,或通过小序交代,或在诗歌中有明示(有的暗示),再或是较熟悉的诗人诗作或在题干 中交代等。命题方式:这首诗是在某某情况下写作的,请联系背景谈谈你对某某的看法。 或:请联系诗词反映的内容(背景),说说作者的情感(或)观点是怎样的。 答题要领:(1)交代背景(相关内容);(2)明确写作目的、动机;(3)揭示作者情感 或观点态度。 【例题】 (2011·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示 秬 秸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 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题: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者的教育方式加以 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 200 字) 【解析】这首诗的题目下有一段小序,这实际上是本诗写作动机(创作背景)的一个详 细说明。最后一句的意思就是写给他的两个儿子“秬”和“秸”看,所以一般就用这三个字 作题目。 北邻卖饼儿五更天就“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度”。此诗以深切的同情,晓畅如 话的诗句,生动地描述了卖饼儿的情状。如果说“不忧衣单忧拼冷”是从白居易《卖炭翁) “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化出;结句的勉励之辞“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则 给全诗注入一般积极向上的清风。 作答时结合背景思考:北邻卖饼儿每五更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 不少差,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表明此孩儿意志坚定,有所追求。以卖饼儿为榜样,富于 形象性,激励自己的孩子,以诗告诫儿子,教育方式具有艺术性。 【参考答案】第一问:教育内容: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 辛。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教育方式: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 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第二问:(略。提示:联系实际谈感受,可以是名人类似或反面事例,也可以是自己的 亲历事件,还可以有理论依据或认识。表达要连贯,有一定顺序。字数在 200 字以上。) 易失分原因分析 1、不善于捕作背景与写作动机。由于背景散布于诗作的前后(不在诗中),或在诗中 暗示,没有联系相关背景导致答题偏误。本诗前的小序及题干有交代,相对降低了难度。2、 不能判断题干有几个问题,缺乏“问题意识”。本题要求概括“教育内容”、“教育方式”, 还有“自己的看法”,共有三问,考生往往容易漏掉前两问中的一问。 【点对点练习】 1.(2010·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 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 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题: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2010·深圳第二次调研)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自 励(其二)① 梁启超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 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②新知。 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 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注:①本诗作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清光绪 27 年(1901 年),时梁启超已亡命他国三载,方 自印度入澳洲返回日本。②牖(yǒu):通“诱”,引导。 题:这首诗从哪些方面体现梁启超的“狂者”精神? 3.(河南实验中学 2011 届高三调考)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游越福王①府 乔吉 笙歌梦断蒺藜②沙,罗绮香馀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下,燕休寻王谢家③。 恨兴亡怒煞些鸣哇。铺锦池埋荒甃④,流杯亭堆破瓦,何处也繁华? 【注】①福王:南宋理宗的弟弟赵与芮。②蒺藜:喜生长在沙地中的一种野草。③王谢 家:指东晋时王导、谢安等高门望族、富贵豪门。④荒甃(hòu):坍塌的砖块。 题:这首曲似乎全在写景,作者想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曲的内容 作答。 题型 3:从表达情感的角度来评价 【题型解说】 古代诗歌重在抒情,高考命题往往从表达情感的角度设置,要求考生评价情感。一般 为主观表述题。命题方式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分析这首诗的前后感情是 否矛盾。某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对于本诗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种题型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情感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 境含义、意境含义)。答题要领:(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思想情感。(2)用诗中有关 语句具体分析这种思想感情。(3)分析前后感情不同的原因,如何统一的。 【例题】 (2011·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晓至湖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 折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㈢。 (选自《清诗选》) [注]① 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题: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全诗情感,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找出打上作者情感络印的名词, 挖掘作者隐含在“景语”里面的“情语”,注意情感表现的多样性。此诗用清凉的晨雾,清 淡的远山,清澈的湖水,清灵的野凫,构成一幅清新宜人的晓湖之景。表现了诗人平静闲适 的心态,愿象野凫一样回归自然的情怀。厉鹗的山水诗,所写不仅仅是风景画,而是对山光 水色的欣赏,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诗中有画,画中有人,人有所思,值得回味。 【参考答案】答题要点:(1)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2)亲近自然:“临 水”、“稍见初日开”等;(3)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4)自由暂不可得的惆 帐:“安得”。 易失分原因分析 1、不能从所写景物中领悟出诗人的情感;概括情感单一,不全面。本题题干已表明“这 首诗情感丰富”,考生应该明了有多种情感,同时不同的景物画面有代表了不同的情感意象, 应准确把握。2、答题抽象空洞,缺乏具体分析。如“热爱自由”、“感伤之情”等空洞语言, 往上贴标签,没有结合诗句分析。 【点对点练习】 1.(2010·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 •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题: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 为什么? 2.(2010·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古风 (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题: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题: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题型 4:从用典的角度来评价 【题型解说】 用典,也叫“用事”,指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 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此题型有时以选择题形式要求判断正 误(与其他内容结合考查),有时以填空题形式考查相关文学文化常识,一般以主观题形式 考查思想内容、情感态度或表达技巧的作用。 答题要领:首先在诗中找出用典的地方 ,其次对诗中的用典进行具体分析,结合诗歌的 主旨分析诗人用典意图或代表的情感,第三结合用典的形式特点评价表达技巧的效果。 【例题】 (江苏盐城 2011 届高三摸底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多景楼① 陆游[:]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②。连山如画,佳处缥渺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 灭,往事忆孙刘。千里耀戈甲,万灶宿貔貅。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 遗恨黯难收。叔子③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注:①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1164 年 10 月初,出任镇江府通判的陆游陪同 镇江知府方滋(即“使君”)登楼游宴,写下此词。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② 古徐州:指镇江。③叔子:西晋大将羊祜,字叔子,镇守襄阳,曾登临兴悲。 题:“往事忆孙刘”中的“孙刘”指谁?作者“忆”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解析】词的上片追忆历史人物,下片写今日登临所怀,全词发出了对古今的感慨之情,表 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他勾勒眼前江山,意在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故起则昂扬,承 则慷慨,带起“鼓角”一层五句,追忆三国时代孙、刘合兵共破强曹的往事。烽火明灭,戈甲 耀眼,军幕星罗,画面雄浑辽阔。加上鼓角随风,悲凉肃杀,更为这辽阔画面配音刷色,与 上一层的滚滚长江、莽莽群山互相呼应衬托,江山人物,相得益彰。这样,给人的感受就绝 不是低徊于历史的风雨中,而是激起图强自振的勇气,横戈跃马豪情。 【参考答案】“孙刘”指孙权和刘备。追忆三国时代孙、刘合兵共破强曹的往事,既是对英 雄人物的追慕,更是为了抒发自己图强自振、横戈跃马的豪情。 易失分原因分析 1、不熟悉常用典故的知识,文化素养欠缺。如本诗中的“孙刘”,既是名著积累的知识, 又是中学常见古诗词人物典故。2、对用典意图与作者情感把握不透彻。本题仅仅说到向往 追慕还不够,更要领悟到作者图强自振的豪情。 【点对点练习】 1.(福建龙海 2011 届高三调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如梦令 [南宋]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题:这首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出自________(作者)的________(作品名),由此可 知这首词描写的是__________(事物)。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② 【注释】① 公元 698 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 《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 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 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丰城(今江 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 题:试分析此诗末联用典手法。 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忆 昔 韦 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①名无忌②,南国佳人号莫愁③。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①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往“西园”,在此夜宴文士。②无忌:战国 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③莫愁:相传是古代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 题: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为例,就其中一种手法作简要分析。 题型 5:从诗歌意境的角度来评价 【题型解说】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之一,多为主观表述题。意境包括景、情、意三个方面。三者各 自侧重,分出三种类型:(1)物境:景重、情浓、意淡,如韦应物《滁州西涧》;(2)情境: 情重、景散、意明,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3)意境;意重、情浓、景淡,如王之 涣《登黄鹤楼》。答题时三者缺一不可,只是有所侧重而已。 命题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瓴:(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 再现画面。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 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具体分析作 者的思想感情。 【例题】 (2010·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 ,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 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 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题: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要求从意境角度鉴赏。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 的含义:“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 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 没有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的。 【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 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 理,也可酌情给分。) 易失分原因分析 1、描述或概括画面景象时没有忠实于原诗,随意发挥;不能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 以再创造。本诗对雨的描写就要发挥想象,善于概括为侧面(间接)描写。 2、不围绕问题指向答题,空洞浮泛。如没有紧扣“若即若离”的问题指向,浮泛作答 是不行的。 【点对点练习】 1.(2010·南昌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 村 梅尧臣 淮阔洲多忽有村,棘篱疏败漫为门。 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 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 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论[注]。 [注]王民:臣民。版籍:交租税的户籍。论:看待。 题:诗歌表现了小村怎样的景象?造成这种景象的原因是什么? 2.(2010·绵阳二诊)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独 不 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①郁金,一种香料。②流黄,杂色绢丝。 题:赏析“九月寒砧催木叶”的表达效果。 3.(2010·泰安二模)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题: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题型 6:从诗论评析的角度来评价 【题型解说】 此类题型为主观表述题,一般命题题干提供某种评价结论(从情感、意境、风格等角度 提出),要求考生结合全诗寻找依据论证阐述。 命题方式:有人评价这首诗……,也有人评价这首诗……,你同意哪种看法?有人认为 这首诗是怎样的,请你结合此诗的内容,谈谈你自己的理解。 历代名人称这首诗表现了某 种“味道”,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题要领:(1)先初步理解全诗,试着用白话文翻译出来;(2)寻找表现评价“结论” 的诗句,分析相关内容与特点;(3)明确“结论”在诗中有根有据,分条罗列其表现,有时 要评价表达的思想情感或艺术效果。 【例题】 (201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题: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 分析。 【解析】本诗从诗论评价角度鉴赏思想内容。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 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 为深切,意思对即可。 【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 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易失分原因分析 1、对所提供的评价结论理解不透彻,不会判断是从什么角度评价的。本题结论“代为之思, 其情更远”,前一句是表达技巧中的联想想象,后一句是对表达情感的效果进行分析。2、不 善于“按图索骥”,顺向答题。有的考生故作聪明,问“同意不同意”、“赞成不赞成”时, 喜欢逆向答题,再寻依据。要知道:逆向答题再“言之有理”也不会得满分。 【点对点练习】 1.(2011·湖北天门调研)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 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倚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 年),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居于黄州 (今湖北黄冈)。 (2)平山堂:欧阳修于仁宗庆历年间所建,址在今扬州市瘦西湖蜀冈法静寺内。 (3)兰台公子:战国时期楚国的宋玉,他曾任兰台令。其《风赋》中有"大王之雄风"与"庶 人之雌风"之语。 题: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评价这首词“其精微超旷,真足以开拓心胸,推 倒豪杰”,这句评语中的“超旷”表现在下片哪些方面? 2.(2010·温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千秋岁① [宋]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 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②,鹓鹭同飞盖③。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 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绍圣元年(1094年),秦观因元祐党祸,贬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论增损《神宗实录》,中 途改贬监处州酒税,此词作于处州任上;②西池会:元祐七年三月上巳,诏赐馆阁花酒,游金明池,琼林 苑,与僚友西池宴集赋诗唱和;③鹓鹭:指朝廷百官;飞盖:形容车辆之疾行。 题:近人夏闰庵云:“此词以‘愁如海’一语生色,全体皆振,乃所谓警句也。”请结合作品简 要分析“如海之愁”有哪些内涵? 3.(2010·杭州第二次检测)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溪上遇雨 崔道融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题:有诗评家说:“就诗的神韵,苏诗较胜;论结构的出奇,崔诗不宜多让。”你是否同 意这样的评析?为什么? 题型 7:从比较鉴赏的角度来评价 【题型解说】 本题型一般为主观表述题,有时用一首诗的某方面与考生熟知的诗句作比较,多数用两 首诗就某方面的特点作比较。命题方式:问两首诗在题材、内容、写法等方面的异同;问两 首诗中某个词或某个句子是否更有新意或更妙? 答题要领:第一种提问方式很好回答,按其提问的方式依次解决问题,注意不要遗漏要 点,要分点回答。第二种提问方式回答时可参照“炼字”型或“炼句”型来回答,除此还应 该与它所比较的诗结合在一起分析。 【例题】 (2010·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题: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解析】考查比较鉴赏诗歌作者的情感、态度。由于两词的作者的出发点和对待爱情的 观点不尽相同,因此两位作者的情感迥异:此词感情悲伤,认为见面的欢喜抵不上原来的离 愁,随着离别又添了新的离别的悲伤,感情侧重于相见前后的悲伤,只看到了消极的方面; 秦词写深沉的爱情,认为感情只要是长久,就不在乎是否日夜相守,是对离别人的劝慰,侧 重于表现情感之深,态度积极。 【参考答案】(1)范词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 抵思念愁苦。(2)秦词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 暮厮守。 易失分原因分析 1、对比较的角度理解不准确,含义理解不透彻。本题明确了比较角度是感情侧重点, 而不是技巧之类。对所比较的对象(诗句感情)理解不透,答题颠三倒四。2、不能分别阐 述,前后混乱。此题应分别阐述范词和秦词诗句感情的侧重点,突出其不同点。同时注意答 题语言简明连贯。 【点对点练习】 1.(2010·北京西城区抽样检测)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 【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元)乔吉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 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题:对于乔吉,有人认为其堪称元曲作家中的李白,你如何看?试以上面一首元曲为例, 结合你对李白诗歌风格的理解,就你的认识作简要分析。不少于 200 字。 2.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孤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渡,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缯缴,孤飞自可疑。 题:“这两首咏孤雁的五律写得同样工巧,宋人范元实在读完崔诗后又读了杜诗,说‘知崔 涂之无奇’,请你为他做简要的阐述。” 3.(2010·杭州第四次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登 快 哉 亭① 宋·陈师道 城与②清江曲,泉流乱石间。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③,奔云亦自闲。 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注:①快哉亭:故址在今江苏省徐州市。②与:共。③李白诗曰:“天涯有度鸟。”杜甫诗: “途远欲何向。” 题: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杜诗可以说是“有我之境”,而后山居士(陈师道,年 轻未仕时的自号)此两句“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则似“无我之境”。元代文学家方回说: “如‘度鸟’、‘奔云’之句,有无穷之味。”试对此句意趣和情怀作赏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