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7年高考语文(12月16-31日)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7年高考语文(12月16-31日)

www.ks5u.com ‎2016年12月16日 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4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九天神眼 从起初遥远的一点,到依稀模糊的轮廓,再到清晰可见的机身,减速、放下起落架、稳稳在某军用机场降落。“奖状”飞机又一次执行特殊任务凯旋了。‎ 走近它,“小”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机身长、宽不过数米,差不多一人多高。而让人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小小的“个头”,竟能在13000 米的高空飞行,最大巡航速度0.72马赫,可连续飞行6个小时。一进入机舱,才发现这小小的“身板”还着实能“装货”:在直径不足1.5米、高只有1.45米的狭窄机舱内,就装有3个固定座椅,两个座椅在驾驶舱,1个长椅在后舱,各型电子设备占据了舱内大半个空间。而这也给驾驶“奖状”飞机的机组成员带来了麻烦,狭小的舱内空间,使得除两名驾驶员外,机组其他人员只能挤坐在一尺见方的小长椅上,蜷缩着直不起腰、伸不开腿,时间一长,腰酸背疼不说,想方便也找不着地方。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 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自1986 年配备‘奖状’号,我们中队已先后7次入藏,20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 多年的飞行,让“奖状”中队满载殊荣,也使他们不少人患上了“职业病”。副教导员孙文奎说,“每晚7点半要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不管有没有任务,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天。”“一有灾情,无论天气如何,我们都会自发处于待命状态。在那种情况下,灾情就是命令,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一次,张凯机组飞往重灾区北川遥感航拍,电瓶温度指示灯突然报警,温度直线上升。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空中断电的危险。千钧一发之时,机长张凯脑海中掠过了一个个特情处置预案,一个个处置口令也脱口而出:‎ ‎“下降高度!”‎ ‎“跳开X 号保险丝!”‎ 终于,飞机从7000 余米下降到6000 米,故障被机组成员镇服。‎ 让机组成员终身难忘的是2011年7月的西藏航拍任务。当时,西藏正值雨季,动辄狂风骤雨,天气变化无常,气象条件非常恶劣;每个成员都出现了较强的高原反应,为了保证有足够的体力飞行,大家只好边吸氧、边打点滴、边研究飞行计划,最后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 飞险区、闯禁空、测山河、赴震区……一次次的枕戈待旦,一次次的受命飞行,这支“奖状”中队屡建奇功,满载殊勋。在这光环的背后,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 除日常的训练外,“奖状”飞行团队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外执行飞行任务,陪同家人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许多,有时接到紧急任务,还会和事先安排好的“家事”“撞车”。‎ 或许在有些人的眼里,他们不是合格的父亲、丈夫和儿子,但在家人的心目中,却有着不同的答案。‎ 一位飞行员家属说道:“选择了飞行员,就是选择了寂寞,为了‘大家’,一点牺牲不算啥。”一个轻松的回答,一个灿烂的微笑,折射出的是一份包容与关爱。‎ ‎“总觉得平时亏欠他们的太多,在家的时候就多给老婆孩子弥补一点。”一机组成员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位飞行30多年、6000余小时飞行员的氤氲柔情。‎ ‎(摘编自苏银成等《探空测地的“九天神眼”》)‎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奖状”飞机虽“小”,但“装货”能力不小;它的本领也不小,飞行高度高,航速不低,续航能力强。‎ B.“奖状”飞机舱内空间逼仄狭窄,机组成员的活动空间不到机舱的一半,这给机组成员带来了诸多不便。‎ C.“奖状”号机组1986 年成立以来,飞行架次多,作业面积广;多次参与导航工作,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D.文章写2011 年7 月西藏航拍一事,突出了“奖状”号机组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作风。‎ E.这篇通讯点面结合、以小见大,主要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中国当代军人的阳刚之美。‎ ‎【参考答案】‎ CE ‎【试题分析】‎ C不是参与导航工作,而是协助重大科研攻关和完成抢险救灾任务;E没有心理描写。‎ 这是一道综合赏析的题目,答题时首先要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抓住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据《新京报》报道,10月29日,“光合作用”在北京的五道口店和现代城店遭到图书供应商的“抢书”,被索讨书店所欠债务。‎ ‎“光合作用”的经营危机不过是近年来众多陷于困境中的实体书店的一个缩影,为什么实体书店接二连三地走入困境?‎ ‎“文艺青年们只去书店却不买单,回家后精打细算地比较几个网店后选择价格最低的下单。你让独立书店怎么活呀?”在众多关于“光合作用”倒闭危机的议论中,博友“桂桥”这番话得到了“学而优”书店创始人陈定方在个人微博上的认同。‎ 这表明,由于当当、卓越等网络书店在搜索、价格等多方面都有显著优势,网络书店对实体书店构成了很大的冲击。‎ 事实上,人们还在看书,还在买书。不过,他们往往先在实体书店看书、挑书,再去网上书店买书。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景线:实体书店自付店租做网上书店的免费“展厅”。‎ 国内知名出版人路金波表示,人工和房租这两大成本达到书店成本的50%以上。‎ ‎2011年7月,拥有17年历史的曾被誉为“北京三大民营书店”之一的“风入松”书店也关门停业,尽管经营者一再强调“只是因房租问题等待搬迁”,但至今仍未重新营业。据《南方日报》报道,“风入松”书店董事长王洪彬表示,因为书店房租价格已经达到每月5万元,超过承受能力。再加上网络书店的冲击,“风入松”已经难以为继。‎ 网上书店步步进逼,万圣书园就在书店内开起了咖啡馆,北京纸老虎书店更是在书店里做起了餐馆生意。对于实体书店的多元经营,多数人在表示理解的同时,也叹息如此经营让书店少了纯粹的书香气息。但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只有经营下去,才能谈发展,这也是实体书店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另外,很多实体书店选择了网络营销。三联韬奋图书中心最近开办了网上书店,并将在今后重点推出网络图书营销。龙之媒从2002年就开始探索网络书店,目前的业务版图已经揽括了线上和线下书店。‎ ‎(2011年11月03日《南方周末》)‎ 材料二:‎ 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书业商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在过去10年内,中国将近五成的民营书店倒闭,而且这种趋势在日益加剧。甚至有媒体认为,当下实体书店的惨淡经营昭示出实体书店或将批量死亡的命运。‎ 实体书店目前经营状况究竟如何,是否正在淡出市场视线?‎ 广州三联书店停业的原因是店面租金昂贵。有业内专家指出,高租金和低利润使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2009年,北京知名小众书店单向街图书馆从北京圆明园搬至朝阳区的蓝色港湾,房租过高是其搬迁的原因之一。‎ 雨枫书馆崇文馆的馆长孙婷婷认为:“北京的民营书店受到的挑战主要是地租的昂贵、网络书店的低价干扰以及进货渠道的不畅通。民营书店的图书进货壁垒很多(折扣高、自己承担物流成本等),所以图书零售的利润很低。”‎ 网络售书也给实体书店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仅去年,当当网就占中国整个图书市场份额的10%,加上网络提供电子书下载,很多人放弃了到实体书店购买原价书。更有一些顾客需要购买新书时,先到实体书店来试读,之后便到网络书店上以折扣价格购买,很多消费者认为这样很划算。‎ 不仅仅国内实体书店经营困难,近日在英国《媒体周刊》上有文章指出,英国实体书店发展前景也不容乐观,原因是消费者在亚马逊网站能以低折扣快捷地购买到自己想要的多种图书。文章指出,在过去的一年中,英国图书市场规模减少了3%。‎ ‎(2010年9月11日《中国文化报》)‎ 材料三:‎ 面对众多书店的消失,爱书人与从业者纷纷发出“救救书店”的呼吁。文化学者吴祚来在《新京报》撰文称,法国政府长期免征书店所得税、加拿大政府为独立书店购置电脑设备支付一半的费用、德国政府不仅免征书店的所得税,还在增值税上给予书店优惠;日本和韩国政府制定图书最低折扣以保护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处于平等的竞争舞台。‎ 此前,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阎晓宏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采访时也表示,书店是政府应扶持企业,新闻出版总署将会同中宣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出台专门文件扶持书店,“如对县及县以下新华书店网点免征增值税等”。‎ 不少书店从业人员表示,希望政府的优惠政策能普照到民营书店,像对新华书店一样对待民营书店。‎ ‎“国家拿着那么多钱去建图书馆,其实我们这些书店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图书馆啊,不仅不要政府的财政投入,还产生税收、解决就业,在我们艰难的情况下,给我们一点资金投入该多好!”陈定方表示。‎ 材料四:‎ 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民认为,实体书店的倒闭是行业内部充分竞争的必然结果,是市场需求所决定的,不应人为地加以干涉。政府的干预,或许短期内有效果。但违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对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实体书店作为纯商业机构,就应该交由市场决定,充分的竞争就像是大浪淘沙,总会有精品存活下来。‎ 白锋说:“完全依靠政策的支持,民营实体书店也不会走得太远。当前人们购买图书的方式和渠道已经彻底改变,民营实体书店要想生存就必须转型,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在三联书店济南分销店内就有专门搭售折扇、字画等延伸商品的柜台。‎ ‎(2012年05月02月《大众日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材料一介绍了“光合作用”书店的情况,目的是以点带面,用典型事例突出实体书店面临的严峻形势,也引出下文对其原因的分析。‎ B.和网络书店相比,实体书店在搜索、价格等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实体书店自愿充当了网上书店的免费“展厅”。‎ C.实体书店开展多元经营,引发了一定的争议。有人感慨多元经营破坏了书店的书香气息,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实体书店的必由之路。‎ D.有关数据显示,在过去10年内,中国将近五成的书店倒闭,而且这种趋势在日益加剧,由此可以预计出实体书店将会全部消亡。‎ E.很多民营书店的从业人员表示,希望政府能够像对新华书店一样对待民营书店,由此可见,国家对待民营书店的政策需要作出调整。‎ ‎(2)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对实体书店经营困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请概括说明其异同。‎ ‎(3)根据材料三,说一说政府扶持民营实体书店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请简要概括。‎ ‎(4)材料四对“政府扶持实体书店”一事提出不同看法,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你认为如何面对实体书店所遭受的来自网络书店的冲击?‎ ‎【答案】‎ ‎(1)AE(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 ‎(2)相同:①网络书店给实体书店的生存带来巨大冲击。②高昂的房租超出实体书店的承受能力。‎ 不同:在成本因素方面,材料一还提到了人工成本;材料二还提到了民营实体书店进货渠道不畅。‎ ‎(3)①税收减免;②财政补贴;③政策保护(民营实体书店与新华书店的平等;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的平等)。‎ ‎(4)分歧:材料三认为国家可以参考国外的做法,给予实体书店必要的扶持;材料四则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书店不应当依赖政府扶持,而应当走自力更生之路。‎ 看法(观点):①网络书店对实体书店形成冲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当理性看待,不必恐慌。②相对于网络书店,实体书店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可以进行多元经营,提升服务水平。③实体书店也应当积极学习借鉴网络书店的长处,开展网络营销。‎ ‎【解析】‎ ‎(1)B.“实体书店自愿充当了网上书店的免费‘展厅’”说法错误。实体书店是在被迫充当“展厅”,网上书店严重影响了实体书店的销售。D.“中国将近五成的书店倒闭”与文本表述不符,原文表述是“中国将近五成的民营书店倒闭”,而不是所有书店。“实体书店将会全部消亡”的说法也太过绝对。C.“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实体书店的必由之路”一句中“普遍认为”的说法与原文表述不符。原文的表述是“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这也是实体书店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2)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对实体书店经营困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这里有相同的观点,也有不同的探索。依据文中相关的语句,如“由于当当、卓越等网络书店在搜索、价格等多方面都有显著优势,网络书店对实体书店构成了很大的冲击”“人工和房租这两大成本达到书店成本的50%以上”“北京的民营书店受到的挑战……所以图书零售的利润很低”,可以找到两则材料观点的异同。‎ ‎(3)材料三中提到的政府扶持民营实体书店采取的措施可以从每段进行概括。本则材料共四段内容,分别从介绍国外政府的措施、政府扶持国有书店、政策惠及民营书店、资金补贴民营书店等角度介绍措施。从这些方面进行概括即可。‎ ‎(4)材料三和材料四对实体书店的存亡有截然不同的看法,通过文本表述,“书店是政府应扶持企业……出台专门文件扶持书店”“实体书店的倒闭是行业内部充分竞争的必然结果,是市场需求所决定的”比较之下就可以概括出来。至于实体书店的发展趋势,考生可以认可材料中提出的政策扶持的方式,也可以认可书店应积极创新的策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016年12月17日 ‎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例文略,参照12月16日典例部分)请根据文本,探析“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这句话的含意。‎ ‎【参考答案】‎ ‎【要点】①机组成员高度的使命感,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②家属对机组成员的理解,对国家事业的支持。③机组成员及其家属为“大家”而牺牲“小家”“小爱”的奉献精神。(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 要补出主语——既指机组人员,又指其家属,要解读出句子中“大爱”的深意。 ‎ ‎“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要求能够联系上下文或时代背景去分析。“表达艺术”重在艺术性,要求能够分析这类语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作者的表情达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一般题目所选句子意蕴丰富深刻,这样能考查出学生不同层次的鉴赏水平。‎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儒风道韵点春秋 丁 帆 ‎①乍读穆涛的文字,你很可能将他视为江南才子,因为其文字的讲究和精妙往往透露出才子气,说白了,就是那种儒雅之气,那种仙风道骨之韵。从文字内容的出典到与现实世界的文化现象、作家作品的勾连,他往往采用的是迂回的“曲笔”,那种单刀直入的表达方式似乎不是穆涛式文体所用之“伎俩”。然而,这种文风如果使用在长篇大论的高头讲章中是游刃有余的,但是他的文章恰恰就是“卷首语”那样的短文,我常将“丁聪体”与“穆涛体”进行比较,咂出的是异曲同工之妙也。‎ ‎②以杂文进行思想表达,自现代以来一直是以鲁迅先生的“匕首与投枪”式的战法而闻名于世,而沉潜于典籍背后的间接表达方式是当今少有的文体,用“穆涛体”冠之亦不为过。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在半文不白的文字表达背后,我们读到了什么?用穆涛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言者有言”‎ ‎!就此而言,我在读穆涛长短错落的杂文时,体悟到的是他在引经据典之后文字的磅礴大气与犀利尖锐,其中一个活脱脱的燕赵之士的形象便跃入眼帘。在《言者有言》里,作者对此做出的散文境界说便可作为最好的注释:“境界高悬,但不是虚无缥缈的,是真实可感的存在。古人表达境界有四句常被引用的文学描述,都是很具象的。一句是陆游的,‘老来境界全非昨,卧看萦帘一缕香’;一句是王国维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是苏耆的,‘直到天门最高处,不能容物只容身’;一句是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四句话,是哲学,更是文学。”此言正合我意。无论什么文体的文学表达,倘若背后没有哲学底蕴作为支撑,那么其文字的曼妙和技巧的圆熟都无法遮掩其内容的苍白。无疑,我从穆涛的文字背后看到的正是那些我所渴望看到的有思想穿透力的内心表达。仅此,我就应该向他表示敬意。‎ ‎③其实,从上个世纪80年代河北的《文论报》始就与穆涛相识,后来就在平凹办的《美文》上看到他长长短短的文字,知道他在具体操办杂志的事情,感觉到这种“穆涛体”文字的魅力。如果要我对这些文字挑一挑刺的话,我以为,“穆涛体”在针砭时事与文坛现象时,不妨再犀利一些,不可太文气,“鲁迅风”和“丁聪体”皆可鉴也。‎ ‎④文末,我想还是用作者自己的话来作结,因为它也是我们对“穆涛体”的热情寄望:文学新时期三十年,让我们记住了小说家,同时记着他们的小说;记住了诗人,也记着他们的诗。散文家似乎是个例外,我们可以叫出多位散文家的名字,但同时又能说出他们散文作品的却不多。那么多散文作家在“劳动”,但笔下的字迹风干得稍快了些。“辣手著文章”是一个老对联的下联,辣手不仅是手辣,还是眼辣,心辣。散文不能蘸着清水去写,要蘸墨汁,越浓越好。‎ ‎(有删改)‎ ‎1.文章题目为“儒风道韵点春秋”,有何含义及作用?‎ ‎2.指出第②段主要运用的两种议论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结合文章结尾画线句,概括作者对“穆涛体”的热情寄望。‎ ‎ ‎ ‎【答案】‎ ‎1.含义:既是说穆涛的文字讲究、精妙,有儒雅之气,仙风道骨之韵。又是说穆涛的文字采用春秋笔法,采用的是迂回的曲折的笔法。作用:表达作者对穆涛文字的赞美褒扬之情,统领全文,富于文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对比论证,通过与鲁迅文风的对比,凸显出穆涛文体的与众不同,采用沉潜于典籍背后的间接表达方式,难能可贵。引用论证,通过引用穆涛的文章,说明他在引经据典背后的磅礴大气与犀利尖锐,有厚重的哲学底蕴,有思想穿透力的内心表达。‎ ‎3.写散文,不仅要语言文字上乘,还要眼光独到,有个人的深刻见解;写散文不能平淡乏味,不能太文气,而应该针砭时弊,犀利老辣;散文家也要留下自己的经典作品,被人们传颂。‎ ‎【解析】‎ ‎1.理解题目“儒风道韵点春秋”,要联系穆涛文体,要注意文本中对穆涛文体的介绍和题目的关联。“儒风道韵”具体指的是其文字的讲究和精妙,有儒雅之气,有仙风道骨之韵。“点春秋”则是从他往往采用迂回的“曲笔”,即春秋笔法来理解。题目的作用一般用来概括传主的性格特征、个人功绩等。这个题目用得很特别,有诗情画意,其中包含了作者对穆涛文章的赞扬。‎ ‎2.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议论方式有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具体体现在用鲁迅的“匕首与投枪”式的战法和沉潜于典籍背后的间接表达方式的“穆涛体”进行对比,突出穆涛杂文的与众不同。引用论证具体体现在对穆涛文章的引用。通过引用,论证“他在引经据典之后文字的磅礴大气与犀利尖锐”的观点。‎ ‎3.作者对“穆涛体”的寄望体现在“不仅是手辣,还是眼辣,心辣”“散文不能蘸着清水去写,要蘸墨汁,越浓越好”中。“手辣”是说写文章要犀利尖锐,要能够针砭时弊,抨击时政。“眼辣,心辣”是说作为作家要懂得观察和思考,要发表独立的见解。“辣手著文章”就是用犀利的文字来成就经典。‎ ‎2016年12月18日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5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①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出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 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 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等待不适宜的气候过去。‎ 如果将植物行为以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扁蓄是长在耕地和花园中的杂草,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土壤中的种子在冬季感受到低温,打破休眠状态,预备好在春天来临、土壤回暖时发芽。没有在五月发芽的种子,又逐渐进入休眠状态,静待另一波寒意来临,准备好再次发芽。扁蓄的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像不太公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 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羊腿藜在年初不休眠的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的种子。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更多子代,后来所结的种子则安然保存至明春。‎ 一年生植物的种子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这些植物会打赌冬天冷不冷,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像雀麦草,都是在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很可能冻死幼苗。但如果存活下来,就有了回报,因为比起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幼苗抢先一步发育成长,能长得比较大,结的种子也多得多。冬季一年生植物也懂得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些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比较小、结的种子也比较少,但是存活的几率大一些。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某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有时休眠种子胜算大。‎ 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以决定什么时候发芽。许多像莴苣一类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中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湿度都很恰当。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得很深的、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的种子发芽。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让它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了。‎ 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线。光敏感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Pr,吸收红光后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Pfr,Pfr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Pr型分子。Pr对Pfr的比率是由接收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这种Pr对Pfr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②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1,然而,阳光穿过树叶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1。植物透过Pr对Pfr的比率能侦测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光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发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维持休眠状态。‎ 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加以利用,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能让深埋土中的种子知道上方有没有一线生机。土壤表层的植物,例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物,所以底下的种子会感觉到强烈的温度起伏,许多种子就从这种温度起伏中得知土壤表面是光裸的。如果感受到温度起伏,种子就会在春天发芽;而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没有高低起伏,种子就不发芽。‎ ‎(选自[英]乔纳森·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14年,有删改)‎ 翻土可以除掉土壤表层的杂草,但是翻动过的土壤有时反而长出更多的杂草。请用文中观点解释这种现象。‎ ‎【参考答案】‎ ‎(1)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利用光敏素,侦测周围是否有竞争对手,翻动过的土壤中的草类种子可利用光敏素侦测到自己周围有没有竞争对手;(2)土壤表层的植物,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种子就不发芽。而土壤表层杂草除掉后,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隔绝物,底下的杂草种子感受到强烈的温度起伏,气温合适的情况下种子就会发芽。答题时注意紧扣文章的观点进行分析即可。‎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解答时要注意结合文本内容来分析。‎ 此题考核根据文章的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概括出文章的观点,然后用文章的观点解释所给的材料。‎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历史:近处失明 ‎①记者:《现代汉语词典》(2009年第5版)对历史的解释是“历史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            ?‎ ‎②王开岭:自然史,先放一放。‎ ‎③按我的理解,历史就是我们的集体身世和生存记忆,它回答“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的问题。我身边的年轻人,很少或从不关心历史,我很遗憾,就告诉他们:一个人必须读点历史,你不能只生活在当代截面上,否则你就不立体,没有“根”,精神是一层纸。这些孩子一睁眼即上世纪90年代了,在他们的印象里,生活和世界从来都是如此且天经地义,唯一变化的是每年流行的东西不一样。当你告诉他30年前穿喇叭裤、唱邓丽君、听国外电台会坐牢时,他大睁着眼以为你开玩笑……重大的时代拐点、社会变局、思潮争鸣,他们都没遇上,一路直行,没有跌宕、起伏和岔路口,甚至以为父母也这样,只是更穷、更土,没有肯德基和麦当劳罢了。所以要知道个人和民族的身世,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会清楚自己是谁、将来会怎样。‎ ‎④现代医学注重基因,重视“家族病史”,人得什么病,很大程度上由基因决定。从人类生存来讲,历史就是基因图谱。今天的生存格局、政治习性、文化人格和价值观,从哪来?就是从基因谱系里来。90年代来自80年代,80年代来自70年代。张志新在70年代因坚持真理敢讲真话被割喉,同样的话在80年代就无性命之忧了。这就是进步,但进步是有成本的,若不牢记和珍惜成本,那利息就不可靠,就缩水,大家又会变回穷光蛋。每个时代都是这样,前人付出成本,后世享受利息。每一点文明和社会的进步,都不是天上掉的馅饼,而是利息的结果,所以我们要感激那些成本,要缅怀那些牺牲者,比如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他在广州街头因无暂住证被收容后遇殴身亡),它以最极致和惨烈的方式刺激了舆论,唤醒了法的良知和制度纠错,《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也由此被废除。它潜在地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至少你今天走在大街上,不会因没带身份证而被羁押。‎ ‎⑤不了解历史,就不清楚“成本”。犹如你花着钱,却不知钱怎么来的,以为自己天生就有钱、就该有钱,这不是败家子吗?长此下去,必将身无分文。‎ ‎⑥历史还关乎记忆和身份。没有历史感,就拿不到生命身份证。还有,历史并不仅仅是“过去时”,它也是“现在时”和“进行时”,比如几十年前的“极左”“大批判”“反资产阶级自由化”“反精神污染”,真的被连根拔起、不再骚扰今天了吗?它往往一只脚留在过去,一只脚踩住当下。‎ ‎⑦所有当下,都是历史分娩的,身体里住着历史的血脉、基因和染色体。当我们以为与某段历史永别时,它又冷不丁拦在了前面,顶多换个面具。尤其在中国,很多事都会一遍遍地改编后重演或排续集。‎ ‎(节选自王开岭访谈《历史:近处失明和远视症》,有删改)‎ ‎1.从被采访者王开岭答问的内容来看,文章开头,记者提出了哪两个问题?‎ ‎2.文章第四段中引用张志新和孙志刚两例的意图是什么?‎ ‎3.联系全文,简要概括怎样避免历史“近处失明”。 ‎ ‎【答案】‎ ‎1.①您对历史是怎样理解的?(您的历史观是怎样的?或您认为历史的内涵/实质/本质是什么?)②您觉得历史对当代有什么用处?(您觉得当代年轻人为什么要了解历史?或了解历史有什么意义?)‎ ‎2.意在证明:①当今来自历史(前人付出成本,后世享受利息);②历史的进步是要付出代价的;③要记取代价,感激牺牲者。‎ ‎3.①关心和了解历史,知道个人和民族的身世;②要牢记、珍惜并感谢为历史进步付出代价的人们;③以史为鉴,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解析】‎ ‎1.解答该题,应当结合王开岭的回答来确定,根据“按我的理解,历史就是我们的集体身世和生存记忆”一句,可以推出记者第一个问题是“您对历史是怎样理解的?您的历史观是怎样的?或您认为历史的内涵/实质/本质是什么?”根据“不了解历史,就不清楚‘成本’”“历史还关乎记忆和身份”等信息可以推出记者的第二个问题是“您觉得历史对当代有什么用处?您觉得当代年轻人为什么要了解历史?或了解历史有什么意义?”‎ ‎2.解答该题,应当从原文中分析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引用了这两人的事例的,具体内容又是怎么表述的,把握住原文的“张志新在70年代因坚持真理敢讲真话被割喉,同样的话在80年代就无性命之忧了。这就是进步,但进步是有成本的”“我们要感激那些成本,要缅怀那些牺牲者”等内容概括答案即可。‎ ‎3.解答该题,不能脱离文本,可以抓住文中的“一个人必须读点历史”“要知道个人和民族的身世,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会清楚自己是谁、将来会怎样”“所以我们要感激那些成本,要缅怀那些牺牲者”“当我们以为与某段历史永别时,它又冷不丁拦在了前面,顶多换个面具。尤其在中国,很多事都会一遍遍地改编后重演或排续集”等信息概括分析。‎ ‎2016年12月19日 理清文本思路,分析文本结构,把握中心内容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3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水画中的地质学 赵野木 ‎①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描绘自然山川之美的风景画,我们习惯叫“山水画”。山水画滥觞于六朝,独立于隋朝,发展于唐代,至五代进入高峰阶段,经两宋至元朝,成为居统治地位的画种。‎ ‎②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盛唐画家张璪说:“‎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就是向大自然学习,研究表现自然的技法。由于各位画家所居地域不同,山石结构不同,因而创造出不同的山石画法,其中主要是皴法。在我国古代著名的绘画技法书《芥子园画传》中列举前人的皴法就有近二十种:披麻皴、乱麻皴、大斧劈、小斧劈、雨点皴、荷叶皴、解索皴、乱柴皴等等。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 ‎③相传唐朝的李思训创立了小斧劈皴。宋代李唐“扩思训之皴而尽笔力以驰之,又变小斧劈为大斧劈”。范宽常用解索皴,他画的是终南山风光。元四大家之一倪云林首创折带皴,这位无锡人画的是太湖边上的石头。他的画横皴如迭糕,和太湖边石头上的层理相符。清代大画家石涛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出拖泥带水皴,山水画又出现一番新的天地。‎ ‎④这种种的山石皴法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是否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呢?我们的地质学家看到古代的山水画和《芥子园画传》中的图,能大致指出画的是哪种岩石:折带皴画的是水平层理的沉积岩和变质岩中的板岩;大斧劈皴画的山石可能是坚硬的花岗岩;解索皴画的是玄武岩山体;云头皴画的是风化的片岩;鬼皮皴画的是剥蚀特别厉害的沙岩。‎ ‎⑤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对象有变动,画法也会不同。火山的爆发、地震的发生往往会使地壳发生巨大的变动。一般地说,比较韧性的岩石如薄页岩或泥质岩石在受力不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弯曲变形,地质学上称为“褶皱”。比较脆性的岩石或厚层块状岩石如花岗岩、石灰岩受力较大时容易断裂变形,倾斜甚至直立,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就会出现杂乱无章的奇形怪状。面对这样的山石再用表现垂直节理的披麻皴和表现水平层理的折带皴就不行了,而运用乱柴皴和乱麻皴等画法就比较合适。那些风化后的砂岩、砾岩、石灰岩等情况就更复杂些。‎ ‎⑥这些皴法只是表现自然山石手法的一部分。自然界中的山岩,千番模样,万种风姿,光用这二十来种皴法是不能表现完全的,必须不断地丰富、创新。山水画的成熟过程就是画家用笔从简单到复杂的丰富过程。因此可以说,山水画的历史就是皴法不断发展的技法史。历史上凡有成就的画家,必定是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的人。现代画家傅抱石画华山偏不用前人的荷叶皴,而创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抱石皴,把华山的“雄伟”表现得更为理想。另一位画家石鲁在陕北黄土高原上也创出了一种表现黄土高原的新的皴法。‎ ‎⑦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法国画家塞尚曾说过:“为了画好一张风景画,应先明了地质学上的地层。”中国古代画家并不一定懂得地质学,但他们凭着自己精确的观察,发现了山石结构、地质构造的不同,探求出新的画法去表现自然。如果今天的山水画家能够多学习一些地质知识,对绘画一定大有裨益。‎ ‎(选自《中国现代科学小品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有删改)‎ 简析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②内容上,举例说明山水画的皴法来自于画家对自然山石的观察写生。并由不同皴法对应不同的山石,引发山水画是否反映了地质规律的讨论。‎ ‎【试题分析】‎ 就第三段而言,从内容来讲,它有几个小的层次,即对上文《芥子园画传》皴法种类的进一步解说、侧面证明下文的岩石地层的复杂性、山水画家要学习一些地质知识这几点。结构形式上,要考虑它在呼应、铺垫方面的作用,具体要看前后内容的安排而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类的创造力如何起源 ‎(加拿大)普林格尔 ‎①科学家一直认为直到4万年前,早期人类才开始突破自身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但近年的考古发现,早在20万年前,人类的创造力便崭露头角了。不过,不是进化中突发,而是经过“细水长流”般的累积才得以出现的。‎ ‎②长期以来,考古学家都认为,使用符号如语言是现代人认知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但近来,研究人员开始在考古记录中寻找其他现代行为的来源。‎ ‎③20世纪90年代开始,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考古学家沃德利发掘西布度洞穴并进行了研究。其报告显示,西布度穴居人于7.7万年前便开始从木本植物中选择树叶制作寝具;树叶出自一种具有天然防虫效果的树,可以驱防那些携带致命疾病的蚊子。研究人员在南非其他地区发现,距今10万年至7.2万年前,居住在布隆伯斯洞的原始人能制作用于裁剪兽皮衣服的骨锥。这些用具和工具十分简陋,“但在一个仅由自然物质所组成的世界里,想象新事物及将其付诸实现的能力便几乎成了魔法。”这是创造力起源的历史视角。‎ ‎④虽然早期人类的创造力令人印象深刻,但我们的远祖与现代人在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上仍存在巨大差异。到底是怎样的原因使我们这一种群从远祖之中脱颖而出呢?这是探究创造力起源的另一维度。‎ ‎⑤物竞天择促使人类形成更大的脑。就脑容量而言,更新期灵长类动物的平均脑容量是450cm3,与黑猩猩相仿;160万年前的直立人约930cm3;而10万年前的现代人为1330cm3。在这样的脑容量下,估计有千亿神经元在处理信息,在约长1.65万千米的有髓神经纤维中传递,穿过1.5×1014个突触。‎ ‎⑥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体质人类学家赛门德费瑞通过检测现代人、黑猩猩的前额皮质发现,其中有几个主要分区在人科进化过程中经历过重新改组。如现代人的额及前额叶皮层(负责实施计划与组织感觉输入的部分)在容积上几乎是黑猩猩的两倍。并且,此区域神经元间的水平空间增大约50%,给了轴突和树突更多空间。“这意味着大脑能有更复杂深远的联结,可以处理神经元间更为错综复杂的交流。”‎ ‎⑦认知科学家嘉宝认为,当代那些极富创造力的人群,都是优秀的幻想者,总会通过以往的某个记忆或想法自然地联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联想有助于触类旁通,并导致创新思维的突破。且更大容量的大脑意味着更优秀的自然联想力;拥有数十亿并且空间宽阔的神经元的前额叶皮层可以处理更多刺激,有更多神经元可以参与特殊片段的处理,拥有更细致的记忆,探索更多潜在刺激间的连接。目前,嘉宝正通过计算机模拟大脑是如何在分析与联想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并最终帮助人类走出认知萌发期,学会从新角度看待事物,从而让大脑产生创造力。“仅仅拥有更多神经元是不够的”,“人必须将大脑灰质的用途发挥到极致”。‎ ‎⑧大约在10万年前左右,我们祖先的思维就已经犹如一个干燥的火绒盒,等待着合适的社会环境将其点燃。苏黎世大学的克里斯托夫发现,在一个行军蚁窝旁,一只雌猩猩拾起一根细枝,将其一端插入松软的土中,挡住巢穴入口,等待兵蚁出来。当蚁群爬满细枝10厘米长度时,她便将细枝拔出,熟练地将上面的蚂蚁吃掉。黑猩猩会使用简单的工具,但不能将知识上升为先进科技,也不会在使用工具的基础上加以提高,如制作新的工具。而现代人每天都在汲取他人的思想、经验,并加入自己的创新,直到获得一个全新、复杂的事物。比如说,没有一个人能掌握便携式电脑中所有的复杂科技,这些科技成果来自好几代发明者的才思积累。人类学家将这种技术的积累称为“文化棘轮效应”。它首先要求人们将知识代代相传,直到有人能想到改进方法。伦敦动物行为学家刘易斯•迪安通过研究揭示了为什么人类有创造力而黑猩猩却没有。由于拥有社交机能和认知能力,故我们的祖先能轻而易举地将知识传递给别人。‎ ‎⑨不止如此,伦敦大学进化遗传学家马克•托马斯,从4万年前生活于欧洲的晚期智人达到创新高峰这个事实得出结论,采猎群体的规模越大,孕育出新科技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大群体内,越是经常与他人接触的人,越有可能学到新发明。伦敦大学考古学家考沃德研究2012年考古发现,认为由于大约7.1万年前南非由人口密度增长而带来了技术复兴,并得出结论“像病毒一样,文化创新需要特定的社会环境加以推动”。这是创造力产生更为重要的原因。‎ ‎1.本文从哪几个角度阐述了人类创造力的起源问题?‎ ‎2.⑥⑦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3.简要概括“文化棘轮效应”产生的条件。‎ ‎4.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案】‎ ‎1.①久远的历史(或历史学角度);②人脑的进化(或生物学角度);③知识的传承(或社会学角度)。‎ ‎2.不能。第⑥段说明现代人大脑主要分区在进化上的生理特点,第⑦段阐述这种大脑的思维功能,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条件,两者有逻辑上的先后关系,不能调换。‎ ‎3.①拥有认知能力,将知识代代相传,并加入自己的创新;②经常与他人接触沟通,有特定社会环境的推动(或群体的规模越大,孕育出新科技的可能性就越大)。‎ ‎4.示例一:如第⑤段,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更大的脑,令人信服。‎ 示例二:如第⑥段,作比较,鲜明突出地说明大脑有几个主要分区在人科进化过程中经历过重新改组,说明了现代人进化的生理特点。‎ ‎【解析】‎ ‎1.解答此题需要对全文内容从整体上感知,抓住关键词理解各个段落大意,合并整理,理清结构层次。本文开头两段引出“创造力起源”的话题,第③段关键词为“历史维度”,第④段过渡,⑤⑥⑦段论述大脑的进化,⑧⑨段论述“文化棘轮效应”,即知识的传承和社会性。‎ ‎2.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⑥⑦两段的内容,并能辨别其逻辑关系,根据逻辑关系判定是否能调换位置。答题时要先表明观点,然后阐述理由。‎ ‎3.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到“文化棘轮效应”在原文中的位置是在第⑧段;然后联系前后语境,归纳其形成条件。其后显示“它首先要求人们将知识代代相传,直到有人能想到改进方法”,第⑨段开头“不止如此”表明接下来要论述第二个条件,“采猎群体的规模越大,孕育出新科技的可能性就越大”。‎ ‎4.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作引用、做假设等,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其中一种方法,最后指明其作用。‎ ‎2016年12月20日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5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头脑中的旅行 彭 程 ‎①‎ 对当代人来讲,旅行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但在古代,技术落后,交通不便,旅行经常和冒险联系在一起,另外还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因此,旅行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那时候的一些人尤其是文人,愿望难以满足,只好经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行。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一幅图画,书里一段并不起眼的描绘,都能够成为点燃他们灵感的火种。借助无限的想象,他们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地方的景色氛围,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②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才华。他的不少篇章,都表达了对于远方的向往。远方,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巨大泉眼,汩汩涌流出诗意和美。波德莱尔的女友有着一半非洲血统,据说正是她周身所散发出的异域气息令他痴迷,她的秀发,她的一颦一笑,都让他恍惚感受到了遥远的、另外一个大陆的奇异魅力。他有一首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其中有这样的描绘:‎ 你的头发蕴藏着一个完整的梦,充满了船帆和桅杆的梦;它也包藏着大海,海上的季风把我 带到那些迷人的地方,那里的太阳显得更蓝更深,那里的大气充满果实、树叶和人类肌肤的 香味。‎ ‎③从这些文字中,你能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感受力的灵敏和丰盈,视觉、嗅觉等都在全方位地、酣畅地敞开着,借助于一些要素,他生动地描绘出遥远地方的风光气氛,栩栩如生。而这一幅幅巨大的、声色流溢的画面,最终是靠着强大的想象力来加以拼接、连缀和粘合的。‎ ‎④终其一生,波德莱尔都被港口、轮船、铁路、火车以及酒店客房所吸引,因为这些都连接着远方,通向另外的生活。因为很难真正具备出行的条件,波德莱尔更多的是从想象中获得满足。‎ ‎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也是一位善于运用想象力的大师。在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他回忆了自己在俄罗斯腹地的一个庄园里度过的童年时代。在漫长寒冷的冬夜,《鲁滨逊漂流记》等书里的插图,让他想象遥远的热带。狭窄的独木船、拿着弓箭和长矛的光身子的人、椰子树林,都让他感到甜蜜和陶醉,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幻觉:“我不但看到,而且以自己的整个身子感觉到了那么多干燥的炎热,那么多阳光!”以至于多年后,他有机会来到那些地方时,心中浮现的第一感觉就是:对,对,所有这一切正如我三十年前首次“看到”的那样!‎ ‎ ⑥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是生命中获得的宝贵奖赏。它打通了一条连接诗和美的道路。‎ ‎⑦以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这是一些具有异禀的人,能够通过一棵树想象一片森林,借助一片贝壳想象一片大海。一些零散寒伧的线头布片,到了他们手中,竟被拼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 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这样的灵魂正是艺术的摇篮和息壤。‎ ‎⑧当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具备那样卓越的才华。不过,从他们的这种嗜好中,还是可以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虽然如今旅行成本大大降低,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等,永远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相对去过的地方而言,更多的地方是去不成的。这样,就不妨退而求其次,借助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补。‎ ‎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变得细腻善感:欣赏一泓碧蓝的山涧溪水的图片,仿佛感觉到浸入脚底的丝丝寒凉;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对于气氛、情调的细腻感知和把握,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获。‎ ‎⑩如今技术的快速进步,为这种想象的旅行提供了极好的帮助,鼠标轻轻一点,你可以从白雪皑皑的北极冰原,到花木葳蕤的热带海岛。瞩目于图片,充分调动想象力,把感受的旋钮调到最高档,庶几可以获得几分真切的、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⑪当然,对于这种替代的旅行,你尽可以不以为然,但我只需要用一句话来辩护:人生奄忽,步履真正踏及的地方,能有几处?‎ ‎(本文有删改)‎ 文章第②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以具体例子说明想象的旅行打开了诗人通向远方的道路,诗人虽然不能亲临其境,却能从丰富的想象中获得满足。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才华——即使身不能至,也能够以超凡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生动传神地描绘出远方的风景,呈现出富有诗意、流光溢彩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句段和引用的作用,其中应更侧重于引用,因为题干中问的是“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而不是直接说第②段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可见这里是一个暗示。首先应明确引用诗文的作用有哪些,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作答。1.可以使文章更有文学内涵;2.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调动读者阅读兴趣;3.可以用诗词作为证据,有力地证明某一观点;4.表现了什么。先回归文本看波德莱尔散文诗的内容,是写头脑中关于海的美丽画面,波德莱尔虽然不能亲临其地,但是想象的旅行让他从中获得满足;接着分析诗句本身,“更蓝更深,那里的大气充满果实、树叶和人类肌肤的香味”,美丽的画面都是诗人想象出来的,体现了诗人卓越的才华。‎ 这一设题很巧妙,第一眼看过去,可能会认为仅仅是考查第二段的作用,如细细分析会发现,题干中已经给出了暗示“引用……”,可见设题人通过考查句段的作用同时巧妙地考查了引用的作用,可谓“一石二鸟”‎ ‎。所以这也提示学生一定要注意审题,因为题干中往往会有设题人抛出的“媚眼”,而学生却“不解风情”,罔顾设题人的一片好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校训:大学的文化符号 孙邦华 校训,如同现代大学一样,是近代从西方引入中国的,有研究者认为上海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为近代中国最早明定校训“光与真理”的大学,民国时期诞生的各类大学大都仿而效之,确立校训。‎ 中国大学的校训既然受西方校训的影响而产生,因而存有一些共同的特质和属性,且不说民国时期的新教大学燕京大学、齐鲁大学、圣约翰大学等,要么直接借鉴了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训的内容与形式,要么思想源于《圣经》,更重要的是中西方大学的校训都具有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性、导向性,把校训悬于校门、礼堂等重要位置,甚至标识在校徽之中。从内容上看,中西大学校训可划分为“为学”、“为人”、“为人”与“为学”相结合等三大类。‎ 以“为学”为主旨,是指大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真理的不懈追求为办学的主要目的。对于这类大学的校训,比较有代表性的西方大学有:英国剑桥大学的校训为 “此乃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这类有代表性的中国大学校训有:民国时期的新教大学齐鲁大学的校训是“尔将识真理,真理必释尔”。‎ 所谓以“为人”为主旨,是指大学主要强调对学生的塑造以道德为本,培养具有高尚品格、勇敢气质和服务精神的人。这类大学校训,比较有代表性的西方大学有: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校训是“法无德不立”,美国著名军事院校西点军校的校训是为“职责,荣誉,国家”。中国大学的这类校训以清末民国时期的大学较为普遍,如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校长唐文治于1910年确定“勤、俭、敬、信”为校训,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曾经确立一个字的校训“诚”,后来发展成为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后,把校训相继改为“止于至善”与“诚、朴、雄、伟”。‎ 所谓“为学”与“为人”相结合,是指大学强调求知求真与人格完善兼顾,培养德才兼备的人。相比而言,西方的大学和民国时期的中国大学大多从“为学”或“为人”中一个方面确立校训,个别大学校训是“为学”与“为人”的结合型,譬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校训为“知识,智慧,人性”,清华大学自1914年起确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的校训。近年来中国的大学在确立校训的大潮中,绝大多数校训都是“为学”与“为人”的结合型。譬如: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南京大学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中西方大学的校训,尽管在内容上大致都可划分三种类型,但是也还是有一些本质差异。西方历史名校的校训思想内容大都来源于基督宗教的经典《圣经》,如美国的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一部分出自古希腊罗马先贤、诗人的话语或诗句,如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中国的大学校训,在民国时期,一般来自《大学》《中庸》等儒学经典和史书。同样在讲“为人”,西方的大学非常强调博爱、自由、服务,如斯坦福大学的校训为 “愿自由之风劲吹”,中国的大学主要强调诚朴勇爱等道德修养。同样在讲“为学”,西方的大学强调在上帝的灵光中去探索真理,牛津大学的校训为“上帝乃知识之神”,中国的大学则强调勤笃、敬业等儒学传统。‎ 大学校训是大学理念、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中西方大学在大学理念、大学精神上是共性与个性(特色)兼具的,共性与个性都植根于赖以生存的文化之中。现代大学在造就具有高深知识和高尚人格的高素质人才之时,离不开超越东西方的人类共同的知识、思想,也不能忽视民族文化资源和传统。一定的文化形成一定的校训,大学校训则是体现人类共性和民族特性的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符号必然渗透到每一所大学的办学宗旨、办学传统、管理制度、学科建设、师生群体等各个方面,并转化为对育人的整个活动之中。‎ ‎(有删改)‎ ‎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2.文章的第6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3.请概括中西方大学校训的差异性,并说明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 ‎【答案】‎ ‎1.首先介绍民国时期大学受西方大学的影响而确立校训,接着从“为人”、“为学”、“为人”和“为学”三个方面介绍中西方大学的校训,最后写中西方大学校训的差异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2.举例论证(中西方大学的举例)和对比论证(中西方大学之间的对比)。‎ ‎3.差异性:思想来源、价值观。造成差异的原因:民族文化资源和传统。‎ ‎【解析】‎ ‎1.研读文本,把握各段内容。第1段:近代大学受西方大学影响提出校训。第2段:中西方大学的校训有共同性。第3段:中西方大学校训的“为学”主旨。第4‎ 段:中西方大学校训的“为人”主旨。第5段:中西方大学校训的“为学”与“为人”相结合。第6段:中西方大学校训上也有差异。第7段:大学校训的意义和作用。思考作者如何谋篇布局,明确论述思路。全文围绕校训展开,因此第1段为总起,第7段为总结,中间各段从不同方面介绍校训。‎ ‎2.深研文本,梳理段落大意,把握结构层次。本段写中西方大学校训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中西方大学在精神理念上共性与个性兼具。作者以现代大学为例,强调中西方大学校训受不同文化影响,双方的差异形成对比。‎ ‎3.首先梳理文意,确定答案区间在第6、7段。然后把握关键词句,筛选文中信息。第6段从思想内容上“为人”“为学”的目的来谈校训的差异。第7段从民族文化资源和传统谈产生差异的原因。‎ ‎2016年12月21日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例文略。参照12月20日典例部分)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示例一:头脑中的旅行足以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束缚不可避免,我们未必有条件、有能力踏遍万水千山。②头脑中的旅行能超越现实旅行的局限,我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可以领会旅行的真正精神,领略远方的精彩。③我们向往远方,实质上是为了摆脱平庸的现实,获得别样的生活体验,精神的漫游可以拓展生活中的诗意空间,令平凡的现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示例二:现实中的旅行与头脑中的旅行各有优势,互相不可替代,二者互补,能够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百闻不如一见,条件具备时,我们不妨踏上旅途,去欣赏远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②如果不具备实地旅行的条件,大可借助想象,在心灵世界中构建“第二自然”,感受远方的魅力。③现实有限而想象无垠,头脑中的旅行能够使我们超越现实,突破束缚。真实与想象交融,头脑中的旅行就能为眼前的风景增色添彩,令现实的旅行更加富有意趣,从而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期待和向往,同时也使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丰富和提升。‎ 示例三:头脑中的旅行无法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现实中的旅行能够把我们带到真实的远方,在现场获得直接体验,而头脑中的旅行毕竟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想象出的远方再美好也不真实,不能提供我们关于远方的准确的认识。②一些细腻微妙的感受与体验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不可能通过头脑中的旅行得到。远方风景里动人的韵致,不亲眼目睹,不亲身感受,就永远无法真切地体会到。远方,如果只能想象,不能亲至,将是巨大的遗憾。③头脑中的旅行能否满足对远方的向往,与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没有善感的心灵,缺乏想象力,就无法想象充满魅力的远方,也就不能满足他对远方的向往。‎ ‎【试题分析】‎ 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三审答案的模式。“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这里需要学生给出选择,是或否或者辩证分析;“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这是学生选择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无论是作者的观点,还是别人的认知,到了这里全是学生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说要注意表述的角度,应从自身出发。本题有三个答题的方向,比较简单的应是顺着本文作者的角度来说,这样一来,文章里的内容就可以拿来作为答案了。‎ 这类题目看似很自由,可以任意谈论自己的观点,“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其实这是设题者给考生设置的一个“温柔的陷阱”。无论是从作者的角度来答题,还是从自身的观点入手,答案的依据都应在文中或者仅仅围绕文本。同时本题很有时代意义和生活感,无论能否读懂本文,学生对该题都可以说上几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平贝母:植物也要“双休”‎ 真 柏 ‎①小时候,很盼望感冒。因为一旦咳嗽了,母亲就会做一种既好看又好吃的“止咳药”——川贝炖雪梨。与冰糖一起炖在雪梨盅里的那些白色丸粒,就是名贵的中药材川贝母。‎ ‎②贝母本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鳞茎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神奇功效,常被人们采集起来,加工成丸粒状的中药材。因此,如今“贝母”又成了一种广为人知的药材名。‎ ‎③贝母古称“蝱”,《诗经·鄘风·载驰》中,有“陟彼阿丘,言采其蝱”的诗句,意思就是:登高来到那山冈,采摘贝母(治忧郁)。这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贝母具有止咳润肺的功效,能化解胸中郁结之气。‎ ‎④“贝母”之称则是从东汉开始的。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第一次记载了“贝母”之名,并将其列为中品。至于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南朝医药家陶弘景认为是因其“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 ‎⑤贝母是对百合科贝母属植物鳞茎的一个统称,其品种非常多,在药用价值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在清朝之前的所有医药书籍中,都未曾将贝母分类,足见古人对贝母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和笼统的。直到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在赵学敏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才开始将贝母分为川贝和浙贝两种,并分别进行了记述。‎ ‎⑥如今,人们对贝母已经有了十分明确的分类,最常见的就是按照产地对其进行分类,通常分为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皖贝母等。由于各种贝母的功效很接近,名称又很相似,没有一定经验的人,是难以分辨它们的。因此,有些不法商人就趁机鱼目混珠,使得药材市场上的贝母真假难辨。‎ ‎⑦在贝母家族中,身价最高的当属川贝母。由于川贝母的功效最为显著,因而被开发制作成多种镇咳化痰的中成药,如秋梨膏、川贝止咳糖浆、川贝枇杷露、蛇胆川贝液、养阴清肺丸、牛黄消肺散、贝母瓜蒌散等。‎ ‎⑧人们对川贝母的追捧使其身价不断飙升,在贝母家族中呈现出一枝独秀的态势。事实上,这些贝母家族的“同门兄弟”药效各有所长。川贝母性微寒,味甘,止咳化痰之效较强,更适合润肺;浙贝母性寒,味苦,擅长清火散结,是治疗肺脓肿的良药;平贝母则性微寒,味苦、甘,多用于治疗肺热咳嗽、咳痰带血、痰黏胸闷。尽管药效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毫无疑问,所有贝母都是润肺、化痰、止咳的良药。因此,在许多地区,自古以来,人们就常把当地的贝母当作川贝母来入药使用。‎ ‎⑨尽管平贝母的市场价格远不如川贝母,有时甚至还会沦为川贝母的“替补”,但令人意外的是,平贝母已被列为我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而川贝母并未名列其中。究其原因,是平贝母分布范围较狭窄,加之近年来其生长地的森林不断被砍伐,自然资源又被不断采挖,导致其野生植株急剧减少,因而成了濒危种植物。而川贝母尽管药用价值和市场价值都很高,但其自然分布范围相对较广,人工栽培的范围也较大,因而并未被列为濒危保护植物品种。‎ ‎⑩平贝母是早春植物,鳞茎小,须根少,吸肥力较差,且地上部分生长期较短,一般仅持续两个月左右。每年的3月下旬至4月上旬,地温尚在2~4 ℃时,平贝母即开始抽茎出苗,到5月气温升高,植株已生长旺盛并开始开花。5月下旬至6月,天气逐渐转暖,其地上部分即枯萎,地下鳞茎进入第一个休眠期。安然度过一个高温季节后,至8月中、下旬,平贝母的地下鳞茎再次萌动,鳞片上开始生长子贝,9月上、中旬,子贝渐多,一直长到结冰期,植株又再次进入休眠期,等待翌年春天返青出苗。‎ 看来,不光人类要“双休”,像平贝母这样的根茎类植物也是需要“双休”待遇的。不过,相对于人类的每周双休一次,平贝母的每年“双休”一次还真是不算过分的。‎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文章是介绍贝母的,为什么要从小时候治疗感冒写起?‎ ‎2.请简析文中大量引用《诗经》等资料的作用。‎ ‎3.有人说,本文用“平贝母:植物也要‘双休’”做标题不准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文意说明理由。‎ ‎【答案】‎ ‎1.(1)通过记叙用川贝母治疗感冒,突出了贝母的药用功能。(2)引出下文对贝母的全面介绍。‎ ‎2.引用《诗经》等资料,既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人们对于贝母药用价值的认识历史悠久,又点出贝母所体现的文化底蕴,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吸引读者,使文章更有情趣。‎ ‎3.示例一 同意。文章主要介绍贝母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其药用功效;将川贝母与平贝母相比较,突出平贝母的濒危性。而介绍平贝母的“双休”等内容,只在文章的第⑩段,因此用“平贝母:植物也要‘双休’”做标题属于以偏概全,不能体现文章的中心。‎ 示例二 不同意。“平贝母:植物也要‘双休’”这个标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可以引发读者兴趣,吸引读者。平贝母是植物的一种,相比川贝母等来说,是一种濒危保护植物品种,因此更有典型性、代表性,用此做标题可以由点带面。文章先介绍贝母的功用、种类等,然后水到渠成地写到平贝母的生长习性,点明其有两次“休眠”时段,题目中的“双休”契合这种情况。‎ ‎【解析】‎ ‎1.解答本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内容上看,写治疗感冒,说明贝母的药用功能,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结构上看,该段位于文本开头,一般具有引起下文或总领全文的作用。通过阅读下文不难发现,下文是对贝母的介绍,因此,该段记叙用川贝母治疗感冒主要是为了引出下文对贝母的介绍。‎ ‎2.解答本题,要先从文中找出哪些地方引用了《诗经》等资料,文章对《诗经》等资料的引用主要集中在第③④⑤段中;然后仔细分析说明的内容是什么,第③段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说明人们认识贝母时间之久,第④段引用南朝医药家陶弘景的史料说明“贝母”这个名字的由来,第⑤段引用清代史料说明贝母的分类情况;最后结合文体特征分析其作用。科普文属于说明文,既要准确严密,又要有一定的文学性,因此,引用《诗经》等资料具有丰富文章内容、体现文化底蕴、增强文章可读性和趣味性等作用。‎ ‎3.解答本题,要先根据题干要求,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要结合标题本身的特点和文本内容进行分析,阐述理由。解答时,如果同意题干提出的观点,就要抓住标题中的“平贝母”这一陈述对象去对照文章内容,不难发现,文章前半部分主要说明了“川贝母”和“贝母”,而只有最后三段集中介绍了“平贝母”,提到了“双休”‎ ‎。如果不同意题干提出的观点,可以从题干中的“双休”用了拟人手法以及文章由“贝母”的功用、种类等水到渠成地说到“平贝母”等角度考虑,还要抓住“平贝母”“濒危”的特点,说明用它做标题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总之,无论是“同意”还是“不同意”,都要依据文章内容来阐述,不可主观臆断。‎ ‎2016年12月22日 材料作文(一)‎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夏明作品改动)‎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例文】‎ 客观看待进步和退步 鼓励优秀或进步,惩戒落后或退步,无论是对待学生的成绩还是其他,都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优秀或进步就需要鼓励,落后或退步就需要惩戒。但是当我们鼓励优秀或进步、惩戒落后或退步时往往会忽略两个方面的问题:优秀和落后、进步和退步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惩戒落后或退步?‎ 是不是从100分退步到98分就需要惩戒?而惩戒的方法就是给一记响亮的耳光?‎ ‎100分到98分,确实是退步了,虽然只有2分,但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微小的差距也可能使结果有天壤之别,所以退步,的确需要惩戒。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进行惩戒前还是要思考这样的问题:2分的差距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需要不需要用耳光来进行惩戒?有没有其他更合适的办法?‎ 同样的,从55分到61分,有着6分的进步,鼓励是肯定要有的,但在鼓励时我们是不是还要思考这样的问题:使用什么样的方式更有效?鼓励后还需要做些什么?因为从结果看,98分和61分,还是有着明显的差距的。‎ 为何人们对分数的退和进如此敏感呢?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唯分数论”在作怪。“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儿。”流传广泛的这句话恰恰说明我们目前教育急功近利的特质。‎ 分数很重要,但能力更重要,高分低能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当然也有人持反对意见,他们会说:难道低分就高能吗?事实上,分数和能力未必成正比,当然更不成反比。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看待分数,更要正确看待进步和落后。‎ 无论是学生、老师还是家长,面对分数由100到98的变化,都要客观分析,要思考为何会失去这2分,绝对不能主观臆断,不问青红皂白,奉行“退步就要挨打”的思想。‎ 无论是学生、老师还是家长,面对分数由55到61的改变,同样也要客观分析提高6分的原因:是题目出得容易,还是学生在这一阶段更加努力了?进步能不能延续?‎ 所以,面对学生的分数,无论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都不要理所当然地先进行鼓励或者惩戒,而要先想一下分数增加、降低的具体原因,客观地看待学生的进步与退步。‎ 当然,作为学生本人,更要认真分析进步或退步的原因,进步了,要想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能止步不前;退步了,要想到“手把青秧插野田”“退步原来是向前”的意境,整理行装,再次跋涉。‎ ‎【立意分析】‎ 本题为材料作文,材料为一幅漫画。答题时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漫画反映的问题其实并不新颖,左边的孩子考了高分时,他的父母就喜上眉梢,并给与孩子鼓励表扬——给他一个吻,孩子很高兴;而当他成绩下降时,他的父母便对他进行责罚——‎ 给他一个巴掌,孩子很伤心。而右边的这个孩子,在父母的巴掌下,成绩较差,后来有了一点进步,父母变给与孩子积极的鼓励,孩子非常高兴。通过孩子成绩的变化,受到的待遇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主题是关于“家庭教育”与“分数”的思考。‎ 今年高考新课标卷Ⅰ作文是以漫画为材料的作文。漫画是一种讽刺性、批评性或幽默性的图画。画家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讽刺、批评或表扬某些人和事。漫画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 ‎ 题中漫画由两幅画面组成。第一幅:画面上左右各有一个学生,手里拿着带有考试分数的试卷。左边学生试卷上标明100分,面带微笑,而且右脸上还有一个吻以示受到了表扬与肯定。而右边学生试卷上的分数是55分,他神情沮丧,脸上挨了耳光,说明他受到了惩罚。第二幅:仍然是由两幅画面组成,可左边学生手里的分数变成了98分,脸上印记随之变成了耳光,学生神情落寞。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右边的学生试卷上的分数变成了61分,脸上的印记换成了亲吻,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左边学生学习成绩尽管起点很高,但有了一点儿退步,就受到家长的惩罚;右边学生成绩尽管起点较低,但有了一点儿进步,便受到家长的奖赏。‎ 题中漫画意在说明,在家长或老师眼中,学生的优秀与否全看考试的分数,唯分数是论。这种看法实际上是非常片面的,它不能客观真实地对学生给予准确的评价,也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于他们的茁壮成长。可以说,这样的作文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写起来有切身体会,有话可说,有真情实感,避免了假大空,无病呻吟。学生在写作时可以由结果追溯原因,揭示事件的本质;由图画到生活,把握漫画的寓意。阐明应试教肓过于看重分数给学生造成的种种伤害,分析其弊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 写作时还可以联系现实,由此及彼,呼吁我们不要扭曲对孩子的教育,不以分数论英雄,不要把分数的高低当作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让教育回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来,树立健全的成才观,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生命教育落到实处。‎ 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蛇吞……》,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2)正反角度皆可,明确立意,不要脱离漫画材料的内容范围;(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例文】‎ 唯有知足,方能幸福 梁实秋有言:“如愿便是满足,满足即是幸福。”生活是一幅明艳与晦涩交织的画面,是一个得到与失去转替的过程,只有知足,方能常乐。漫画中那条蛇吞食小兔,吞食山羊,是很幸福的,然而,它不懂得知足,不断的“得逞”助长了它的贪欲,最后竟妄想将整头大象吞掉,可想而知,它招来的将是灭顶之灾。由此看来,唯有知足,方能将幸福握在手里。‎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客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子曰:“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子的幸福观是很值得赞赏的,他懂得悠悠人世或长或短,长的是日子短的是人生,为此,他身为朝廷官员,为官一任,始终恪尽职守,造福百姓,决不让自己的贪欲泛滥,杭州苏堤就是最好的见证。‎ 有一首小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又有“人生最美,不过凭栏看落雪。”心生慨叹,人生在世,并不是很容易的。在沉浮的人世中如何保有快乐,自我满足,是很重要的。自我满足,便是“勿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安之若素,便是唐伯虎在仕途失意后“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的旷达持久。‎ 知足者,将幸福握在手里;贪欲者,将幸福葬送在自己的手中。‎ 贝尔塔基是一名极具绘画天赋的画家,然而因为爱钱不知自我克制的缘故,他走上了伪造名画的不归路。几十年来,他伪造并售出了一系列名画,涉案金额竟超过3000万英镑,最后也难逃法网。‎ 还记得几年前重庆打黑行动中抓获的最大黑头目文强吗?罪大恶极的文强,当初也曾是铲黑除恶、威震一时的好警察。一位正厅级的公安局长,不是倒在了犯罪分子的刀口下,却跌倒在自己的贪欲下,何其可惜?何其可恨?为何文强从最早的一个好警察沦为一条贪虫,并逐步成为一只巨大的硕鼠?这与他欲念膨胀不知满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像近几年落马的公安部部长助理郑少东、原青海省公安厅厅长何再贵、原江西省公安厅长丁鑫发、原沈阳市副市长兼公安局长刘和,受贿1800万元的韶关市原公安局长叶树养……他们原本都很幸福,却因为不断膨胀的贪欲把幸福葬送在自己的手中。‎ 其实,知足并不是满足现状而失去上进的信心。知足只是一种心态,有了知足,也许你会拥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情趣;有了知足,也许你会拥有“去留无意,静观天上云卷云舒”的坦然。让我们牢记丰特奈尔说的一句话:“幸福的最大障碍就是期待过多的幸福。”唯有知足,把握住自己,才能将幸福握在手中。‎ ‎【立意分析】本道作文题由三幅漫画构成:第一幅漫画:蛇吞兔子;第二幅漫画:蛇吞山羊;第三幅漫画:蛇要吞大象。漫画配以的文字是“蛇吞……”‎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审题时如能由漫画中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就能找到最佳的立意。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由果溯因法”。如本题立意的关键就在于为何蛇吞吃兔子,吞吃山羊,最后还想吞吃大象。由果溯因可以找到下面的切入口:‎ 正面立意:(1)人要敢于有雄心,敢于有大的梦想,谁也不能否认这个梦想有实现的可能。(2)人不要自我设限,人的发展潜能是不可估量的。‎ 反面立意:(1)人要制定恰当的人生目标,不切实的目标会使人误入歧途。(2)人的贪欲无穷,如果不知自我克制,就会毁灭自己。‎ ‎2016年12月23日 材料作文(二)‎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6年高考天津卷】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 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例文】‎ 阅读,让我的青春飞扬 古人云:“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我生活的时代是最有利于阅读的时代,传统纸质书籍极其丰富,电子设备呈现的书籍更是“色、香、味”俱全,充分体现了“有图有真相”的特征,沉浸在墨海书香之中,我能够获得精神的愉悦、思想的升华、知识的丰富……‎ 阅读古典作品,能让我感受到古典文化的魅力:从群星璀璨、异彩纷呈的诸子百家到流传广泛、家喻户晓的四书五经;从总括思想、提供借鉴的《吕氏春秋》到君臣对话、相映生辉的《贞观政要》;从探讨禅趣、传布佛理的《心经》《坛经》到提倡科学、促进发展的《水经注》《天工开物》等,无不显示古人的先进思想和聪明才智。‎ 阅读中国现当代作品,能让我感受到时代的精神:从鲁迅解剖民族劣根性的杂文到郭沫若富有“狂飙突进精神”的诗歌,从巴金表现时代风云的小说“激流三部曲”到李佩甫体现现代农村变革的“平原三部曲”,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蛙》到刘慈欣获得雨果奖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等等。阅读它们,我能够感受到历史的积淀、时代的脉搏。‎ 阅读外国作品,能够让我的眼界更加开阔:阅读《荷马史诗》,能够让我感受到英雄的伟大;阅读《哈姆雷特》,能够让我体验到复仇的延宕;阅读《老人与海》,能够让我懂得精神力量的重要。‎ 阅读,是青春的一场盛宴,没有哪个人的青春中没有阅读,就如古人所说“人不读书,其犹夜行”。可以想象,无论你的穿着多么华美,如果你不是走在明亮的阳光下,而是走在黑暗的夜色中,不正是人们所说的“锦衣夜行”吗?‎ 我喜欢阅读,无论是利用电子设备还是手捧传统纸质书籍,我享受着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曾经说过:“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青春的阅读就如饮一杯陈年老酒,美妙无比。阅读,让我的青春飞扬。‎ ‎【立意分析】‎ ‎1.“阅读方式多元化”: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的拓展,传统阅读方式随着科技进步与文字载体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以前是纸质书,阅读是“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那么现在运用新媒体阅读,可以是光、声、影,也可以是碎片阅读,考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感受进行评判,但是一定要跟阅读有关,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观点,进行拓展。‎ ‎2.对阅读方式发生变化的思考,探讨其背后的本质,是时代的变化,还是生活心态的转变,但是一定要注意,要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不能脱离自己的体验,单纯谈现象,更需切合题目要求。‎ 对于材料作文,首先要选择立意的角度,明确立意;然后再进行构思。‎ 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 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比如本题,材料中已经给出了立意的方向“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行文的中心必然是“阅读”,学生可以写自己的阅读方式,也可以写自己的阅读经历和感受,还可以写阅读过程中自己的思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1)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康德 ‎ ‎(2)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顾城 ‎ ‎(3)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作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黑格尔 ‎ 要求:①选好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 ‎【参考例文】‎ 感性,理性,孰轻孰重?‎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感性与理性孰轻孰重的问题,成了人们争相诉说的亮点,每个人对此问题都持有不同的看法。‎ 诚然,对此问题,我是站在理性主义者这边的。唯有思想,方能形成人的伟大。唯有理性,才能绽放人性之光。‎ 有人同情蝴蝶破茧而出时挣扎的痛苦,从感性角度出发,怀着一颗怜悯之心,剪开了蛹的层层束缚,于是蝴蝶避免了痛苦的蜕变,轻松地来到了绚丽多彩的世界,一切看上去是那么美好,然而,蝴蝶虽然未经受破茧之苦,却也因此失去了振翅高飞的能力。它眼前的世界虽然美好,却永远不可能成为属于它的天地,舍弃了痛苦的挣扎,也就舍去了飞翔的美丽。显然,感性主义者的这一做法是不可取的,所以,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它,就显得尤为重要。‎ 眼下,高楼林立的大都市一片繁华,我们不见了往日的红墙绿瓦,只有妖艳的灯红酒绿,那日益扩大的演艺圈也渐渐敞开大门,那些感性主义者从情感出发,带着他们最终的梦想一头扎进去,却再也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和最绚丽的那个梦想,摆脱了思想的他们,何处是归宿?有些同学为此不顾自己的潜质,拼了命地学唱歌、跳舞,虽然听上去样样不落,却将自己训练成一个高智商机器人了。人应该有自知之明,通过理性的思考,指导自己的行为。只适合画画的人,你就好好学画,而不要梦想成为舞星,这不仅是对自己的摧残,也是一种自我愚弄。因此,在实现自己的梦想时,我们要理性地思考这梦想是否适合自己。只有理性看待自己,方能成就自我。‎ 当今社会,浮躁之风日盛,很多人渴望走捷径,想轻松到达成功的彼岸,却往往误入歧途,南辕北辙,饮恨败北。譬如很多富二代依靠父辈基业,坐吃山空,终日沉溺于享乐之中。最终落得“富不过三代”的结局。而香港富豪李嘉诚却没有用自己的财富为两个儿子铺出一条康庄大道,他从理性的角度出发,不让两个儿子接手自己的家族企业,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创业。终于在他们自己的辛苦磨砺比拼中,成就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因此,要想自己有所成就,理性更为重要。‎ 朋友们,理性、感性就在你我的一念之间,希望大家能成为一个理性的人。 ‎ ‎【立意分析】根据材料,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理性”与“感性”的意思。“理性”一般指我们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分析、综合、比较,进行推理、计算等方面的能力;也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凭感觉做事。“感性”一般被理解为:凭借感官等认知的、基本由个人的感情决定的、并未深入思考而基本以第一印象来做判断的。‎ ‎“理性”与“感性”哪个重要呢?那就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只要观点鲜明即可。譬如可以认为:理性让我们生活得更好;理性造就成功;理性重于感性;理性地感受生活;让理性为爱开路;人生需感性,但更需要理性;让人生插上理性的翅膀;感性之余勿忘理性;感性诚可贵,理性价更高;用感性去构建和谐社会;感性让生活更精彩。这些立意均可看作是符合题意的。而让思想与情感并存;让生活充满爱;让思想大放光彩;爱满人间;幸福源于情感等立意,应该看作是偏离题意的。‎ ‎2016年12月24日 材料作文(三)‎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参照12月23日典例部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大型企业购进了一套大型机械设备,准备组装一条新的生产线。为了早日投入生产,企业组织了技术人员进行组装。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就在即将完工之际,厂长又来检查工作。突然,他咆哮如雷。原来组装说明书要求对某些特殊的螺丝只能拧七圈半,而他检查到的实际情况是:不是不足七圈半,就是超过了七圈半。于是,他要求必须严格执行组装说明书的规定,拧一颗螺丝只能拧七圈半,不能少也不能多。结果,整个组装没有按期完成,生产也蒙受了很大的损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例文】‎ 莫把精细当儿戏 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繁重的事务已让人疲于应付,细节便更加游刃有余地从人们的眼中飘忽逃离。而对细节的忽视,往往会改变比细节本身重大许多的事件的结局。詹姆斯是美国一家航空公司的熟练技工,一天,他在修理飞机时发现少了一颗螺丝,目测了直径后,他向仓库管理员要了一颗七毫米直径的螺丝,并不耐烦地拒绝了管理员查询资料以确定螺丝尺寸的请求。然而,飞机起飞后不久,那枚七毫米的螺丝崩开导致飞机紧急迫降,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詹姆斯仍被终身禁止从事飞机修理的工作。‎ 事故的原因很简单:飞机需要的,是六毫米的螺丝,就是这一毫米之差,险些酿成了一场可怕的空难!‎ 这就是忽视细节的后果,它会在你毫无防备之时给你致命一击。相反,德国人极为重视理性与细节,他们对细节的要求达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所以,德国有世界上最先进最精密的工业仪器,也拥有最多数量的诗人和哲学家。可见,对细节的重视,甚至关系到民族的兴衰。‎ 对细节的重视,等于在观察这个世界时戴上了放大镜。生活中,细节无处不在,而善于捕获这些细节的人,往往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 无论是牛顿看到苹果落下而发现万有引力,还是瓦特观察烧水的壶而发明了蒸汽机,他们都向我们证明:生活中的细节就是我们成功的契机。‎ 因此,莫把精细当儿戏,正如缺少了精密仪器的表不能转动,忽视细节的我们也将寸步难行。这就要求我们有一颗善于观察、敏感细致的心。拿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有多少人考试失利是因为粗心大意,忽视了重要细节而满盘皆输?所以,对细节的观察与思考,是很必要的。‎ 其实生活本就是由无数细节汇集而成的,重视细节,便是认真对待生活。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认真对待生活的人,总会获得生活的青睐。‎ 人生如戏,只有不把细节当儿戏,才能演好一部圆满的人间喜剧。‎ ‎【立意分析】这则材料隐含着非常明确的价值指向:厂长坚持必须百分百按照安装说明书的要求安装机器,对某些特殊螺丝只能“拧七圈半”,不能松一点也不能紧一点,并非墨守成规、不知变通、求全责备,而是严谨的科学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重视细节的大局之体现。否则,小小的螺丝一旦出了问题,就可能让整个生产流水线陷入瘫痪——那就不是因眼前返工而延期并造成的一些生产损失了。立意参考:‎ 正确立意:(1)严谨的科学态度。(2)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3)规程的严肃性不容轻视。‎ 错误立意:(1)墨守成规,不知变通。(2)吹毛求疵,不顾大局。‎ ‎2016年12月25日 材料作文(四)‎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参照12月24日典例部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飞机上,同样是30岁到40岁年纪的旅客,头等舱的旅客往往是在看书,公务舱的旅客大多看杂志或用笔记本电脑办公,经济舱的旅客则看报纸、看电影、玩游戏和聊天的比较多;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大多在阅读,而普通舱候机区的人全在玩手机。‎ 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呢?还是行为影响了位置?‎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将你的观点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例文】‎ 行为与位置,相互影响 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大多都在阅读,而在普通舱侯机区的人全在玩手机。这种现象不免引起人们的思考,人的行为与位置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首先,我们说位置影响了行为。在安静的图书馆里没有一个人说话,就连翻书声都很轻,大家都在阅读,图书馆里鸦雀无声。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下,刚刚进入图书馆的人也会闭上嘴巴,轻声慢步地走进来找他想看的书。在这种比较好的环境下,很少有人愿意让自己成为异类,使自己看上去与他人不同。所以,哪怕不习惯也会让自己融入眼前的环境,这说明位置影响人们的行为。‎ 然后,我们说行为也会影响位置。社会分为不同阶层,而这阶层的划分正是由我们的行为所决定的。爱学习肯吃苦的人考上了好大学,以后就有了一份好的工作,这就意味着有了高收入。他所处的阶层肯定与高考落榜没有工作的人不一样。当初大家都是一样的,但有的人有毅力肯学习,有的人贪玩游戏人生。因此,不同的人生态度,不同的行为便影响了人的不同位置,也就会有不同的人生。‎ 统而言之,行为与位置是互相影响的。不同行为的人有不同的位置,不同位置的人有不同的行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八个字便直白地说明了这种关系。‎ 再者,我们说位置行为可以互相转化。行为与位置的关系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影响、互相转化的。毛泽东年轻时有意在闹市中读书,他并没有因外界的喧嚣而改变自己专注的行为,所以当我们处于这种不良位置时,一定要坚定自己的行为,要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连而不妖”的品性。国外有一知名大学的教授,其人学识渊博,在学术上取得较好的成就,但他经常辱骂学生,上课时常迟到或者接听电话,最终也被该校辞退。这说明在良好位置上的人并不一定就会拥有好的行为。我们不要因为位置的优越而忘了自己的身份,因而得意忘形。‎ 所以,我们要规范自身的行为,严格要求自己,不甘沉沦,心中有信念有信仰,并为实现目标努力拼搏,增加正能量,积极向上,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朋友,如果你现在身处一个好的位置,请你更加严格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让你变得更加优秀吧。即使有缺点和毛病,也不可怕,从现在就开始改变自己,将自己提升到一个优秀的位置,那里有更多的更优秀的人才,用正能量感染着你,带你一同进步。‎ ‎【立意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的题目,材料围绕的中心是“位置和行为”,可立意的角度有:①位置影响人的行为。身在一定位置,要用行为去保住并捍卫自己的位置,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知识更新非常之快,不学习的人终究会被社会淘汰。②人的行为影响位置。每个人的位置生下来都没有打上标签,努力可以改变命运,也可以改变自己的位置。③位置影响人的行为,行为反过来改变位置。位置与行为互相影响,我们要将他们变成良性循环,而不是恶性循环。时刻牢记要积极进取,不要自甘堕落。‎ ‎2016年12月26日 材料作文(五)‎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参照12月24日典例部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林清玄去访问三位画家。‎ 第一位画家,一向以“难产”著名。他告诉林清玄:“我作画的态度是很严肃的,因为我觉得我诞生在这个世界是有使命的,我的存在是为了艺术。”‎ 第二位画家,一向以“快手”著称。他告诉林清玄:“我觉得艺术是一种生命的游戏,是为了人而存在的,是为了使人喜悦、使人放松、使人感受心灵之美。没有人,艺术就毫无价值。”‎ 第三位画家,则对林清玄说:“我想画就画,不为什么。艺术就像偶然的散步。”‎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⑤用规范汉字书写。‎ ‎【参考例文】‎ 做一个有追求的人 ‎“我诞生在这个世界是有使命的,我的存在是为了艺术。”这是一个有追求的人,一个有追求的画家。我为他鼓掌,人生在世,没有追求,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我们要做一个有追求的人。‎ 追求即目标,贝多芬因为有了不屈于命运的目标而创造出了不朽的乐章,哥白尼因为有了坚持真理的目标而用生命写出了日心说,哥伦布因为有了敢于探索的目标而发现了新大陆,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份追求,而我的追求是:追求一种美好。‎ 追求莲的纯洁高尚。莲,正如周敦颐所赞美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是的,莲的这种“出淤不染”的精神被多少后人所引用,无论是在从前还是现在,大多数人的身上都存在着这种精神,多少仁人志士用莲的精神实践自己人生的价值。周恩来总理,陈庚大将军;当代的公安战线上的缉毒战士,还有许许多多的带着特别任务深入恶劣环境的英雄,他们坚守自己的节操,一尘不染。‎ 追求梅花的矢志不渝。梅花不仅“香自苦寒来”,而且“零落成泥碾作尘”依然“香如故”。追求这种境界是多么高洁、伟岸。梅花知道要使自己能够开放,必须经过夏风秋雨的艰苦磨练,然而,为了那一刻的美丽绽放,更要经受住严寒的考验,因此,我们要学习梅花的那种坚定的信念和为之而奋斗的过程。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因此,梅花“化作春泥”的谦逊和奉献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追求竹子的坚韧刚强。提到竹子,记得郑板桥有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中歌咏了竹子强劲坚韧、正直向上、咬定目标、绝不放松的精神品格。这也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坚强不屈的精神的写照。从苏武持节牧羊、永志不改的人生实践,到古今诗词歌赋中诗人歌咏竹子的情怀,无不证明了只要具有了像竹子那样的正直与坚韧、虚心与刚强,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肩负起时代重任。‎ 追求鲜花坚持不懈的等待。记得某作家曾经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其实,过程比开花更重要,鲜艳的花是一天天孕育而成的,只有经历了风风雨雨,才会迎来骄人的开放。而那些不愿等待的人们,只有去消遣那没有香味的塑料花吧。‎ 总之,追求高洁,我们就是一个道德中的人;追求梅花般的矢志不渝,我们就会永不言弃;追求竹子精神,我们就会变得更加顽强;追求花样的年华,我们就一定不放弃奋斗的历程。让我们共同追求美好,追求大美的人生境界。‎ ‎【立意分析】人活着要有追求,有使命感;快乐生活,享受人生;要有超然的生活态度,随性生活;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快慢得宜,艺术生活。‎ ‎2016年12月27日 命题作文(一)‎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6年高考北京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 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书签,与书相伴,形式多样。设想你有这样一枚神奇的书签:它能与你交流,还能助你实现读书的愿望……你与它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请展开想象,以“神奇的书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表现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有细节,有描写。‎ ‎【参考例文】‎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绵延八百里的秦川大地,天高地阔、风调雨顺,是历史上著名的粮仓,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延续两千年的华阴老腔,豪放高亢、苍凉悲壮,体现了渭河平原上生民的喜怒哀乐,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秦川大地是养育老腔的一片热土,在三秦大地上,一代代先民们用老腔诉说着他们对命运的抗争、对生活的追求;老腔是秦川大地上的一面旗帜,在渭河平原上,一曲曲老腔用激越的腔调演绎着一代代彪悍犀利的秦人风貌,表现着他们对苦难的化解、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深刻理解。这就是华阴老腔震撼人心之所在。‎ 八百里秦川和华阴老腔,就是卡带的A、B两面,就如传说中的焦赞、孟良,谁也离不开谁。如果我们放眼远眺就会发现,整个中华大地是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就像秦川大地离不开传统的老腔一样,没有了华阴老腔,八百里秦川也就失去了一大特色。‎ 从话剧《白鹿原》中老腔的“横空出世”,到央视春晚歌星谭维维的《华阴老腔一声喊》中老腔的高调出镜,老腔走进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视线。‎ 但也应该看到,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老腔一样体现着当地人文、历史、传统的福建南音、贵州侗族大歌等还没有完全走进全国人民的视野,还没有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音乐。更可以想见,那些还没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地方歌唱艺术更不为人所知,更需要传承,因为它们代表着当地的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 当然,传承中华文明的并不仅仅是音乐这一种载体,还有许许多多在细节中全面、立体体现中华文明的事物,这些事物需要很好的保护,需要更好的传承,比如中国桑蚕丝织技艺、南京云锦、安徽宣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等等。‎ 从古老的蛮荒时代到三皇五帝,从夏商周到现代,生活在中国大地的一辈辈人凭借果敢、勇毅的品格创造了并继续创造着足以震古烁今的文化艺术,特别是那些人们曾经耳熟能详但到了现代已经逐渐被人们遗忘的传统,需要我们一代代人认真传承。‎ 文明,是一个伟大民族复兴的关键,文化的复兴是一个民族复兴的终极指向。面对五千年历史文明,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承者,就像陈忠实推介华阴老腔,就像我们的父辈传承传统的地方戏剧……‎ ‎【立意分析】‎ 本题提供两个作文题目,考生可任选其一,这更能使考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水平。‎ 题目①要求写议论文。“‘老腔’何以令人震撼”这一标题,提示了写作的重点应该是“老腔”令人震撼背后的原因。材料中提到“‘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从中可以看出,写作对象可以是作为曲艺艺术的“老腔”本身,还可以是“老腔”所代表的地域特色、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等。“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提示了写作的切入点和展开方向。另外,虽然“老腔”所体现的是民族文化,但不可将民族文化中的其他事物作为议论的重点。这个题目既考查了考生对文学类文本理解的深度,也要求考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对相关文化现象的思考与见解。这使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题目②要求写记叙文。要求中的“表现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提示了写作的主题,“有细节,有描写”提示了写作的方向,这就要求在记叙文的写作中紧扣主题,有细节描写,否则很难得高分。同时,题目要求“展开想象”,可以看出写作的内容可以是虚构的,考生可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神奇的书签”可以与你交流,它或许会和你交流读书的心得,或许会和你交流书中的内容,或许会助你实现读书的愿望……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的方向。‎ 这两道作文题,对于北京的考生而言,难度不小,因为北京的考生无论是在生活环境还是在学习环境上,对“老腔”“神奇的书签”比较陌生,虽然根据前面的阅读题多少对“老腔”有些了解,但对于考生的写作与发挥来说是不利的,尽管命题人的意图是考查考生对民族文化传承及中华民族文化精彩纷呈等方面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但能否实现命题人的意图还是未知数。‎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高考分数线公布后,一位名人在微博写下一封信,信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如果你考进了名牌大学,请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如果你考不进名牌大学,请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事实上,世上的很多事都是这样,我们不仅需要学会欣赏他人,也需要学会欣赏自己。‎ 请以“学会欣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参考例文】‎ 欣赏自己 墙角的花,你若看不起自己,谁还能给你一片天地?‎ ‎——题记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挑剔的眼光看自己,肯定不完美;用欣赏的眼光看自己,生命就多姿多彩。很多时候,面对比自己优秀的人时,我们总是自怨自艾,自卑自弃。生命如此短暂,与其沉浸在缺憾之中,何不试着欣赏自己?‎ 小眼睛、薄嘴唇的廖凡,没有偶像演员的优势,但他说:“长得不算帅,说明我是实力派演员。”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影帝后,廖凡谈及自己常常担任配角的经历时说:“我觉得没有人能够看轻你,除了你自己。”对媒体称其是“黄金配角”,廖凡笑说:“每次演出我都没把自己当成一个小配角,每次演出我都觉得自己是男一号。”用欣赏的眼光看自己,绝不是盲目地夸大自我,漠视他人,而是懂得肯定自我,善于发掘自身闪光点,让自己快乐起来,调整自己的心态,为继续奋斗做准备。没有这么多年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没有对自己的不断鼓励与良性暗示,廖凡能“熬”成影帝?‎ 周杰伦进入吴宗宪的音乐公司时,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助理。其间他写的歌都被吴宗宪搁置一旁,有的甚至被扔进纸篓。对此周杰伦没有泄气。后来,吴宗宪答应让歌手唱他的歌,但著名歌手都不愿意一展歌喉,因为他写的歌太稀奇古怪了。有一天,吴宗宪抛给周杰伦一个机会,10天写50首歌,然后挑选10首,自己唱,出专辑。周杰伦的第一张专辑问世,立即轰动歌坛。用欣赏的眼光看自己,你自然能笑对别人的轻视甚至嘲弄,就有勇气和力量在困难时挺得住,坚持到最后一分钟。如此,才能给命运带来转机。 ‎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头脑还能思维,我有我始终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霍金的话犹在耳畔。用欣赏的眼光看自己,就是在人生低谷或遭遇不幸时,甩掉阴霾之气,消除自卑,重拾自信。而自信,是一种内在的火种,是一种自我肯定。只有欣赏自己,拥有自信,才能消除消极态度的不良暗示,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激情。我们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如果你的生命遭遇不幸,这只是被上帝咬得深了一些,请你相信,这是上帝偏爱你的缘故。 ‎ 即使再平凡再普通不过,你都要用欣赏的眼光看自己,理解目前的生活都是自己努力得到的结果,自己真实地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为自己感到无怨无悔。在浩瀚的生命星系中,我们不能成为太阳、月亮,我们只是发光微弱的星星,但我们依然在夜空中放射光芒。 ‎ 请学会欣赏自己!‎ ‎【立意分析】‎ ‎1.认识自己,欣赏自己。‎ 从“人与自我”的关系说,当人生处于顺境或自身条件优于他人时,要学会放低姿态,人生得意时不可“忘形”,要知道“山外有山,楼外有楼”,我们要始终保持谦逊低调的品格。当人生处于逆境或自身条件不如别人时,我们要学会自我肯定,自我认同,自我鼓励,学会在逆境中成长。‎ ‎2.欣赏他人,成就自我。‎ 从“人与他人”的关系说,学会欣赏他人,看到他人身上的长处与优点,特别是那些不如自己之人的长处与优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那些看起来不怎么样的人,身上也有闪光点。这一立意角度可以从正面论述——有的人懂得欣赏他人,并且谦逊地向他人学习;也可以从反面论述——有些人在获得成功之后往往变得不可一世,盲目自大,心胸逐渐狭窄,容不下别人,更遑论欣赏他人。‎ ‎2016年12月28日 命题作文(二)‎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3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    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 要求:①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例文】‎ 疑而知之 怀疑,是学习的有效途径。‎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认为世界上一切知识都是不确定的、令人怀疑的,要想得到真实的世界,就要敢于怀疑,敢于否定,最终达到理解这个世界的目的。‎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里的“书”在孟子的时代是指《尚书》。《尚书·武成》一文记载:武王克商,“血流漂杵”。孟子认为,武王是仁慈之人,纣王是邪恶之人;以天下仁义之师攻打失道之人,不会有血流漂杵的场面,这样描写损害了“圣人”武王的形象。正是孟子这种怀疑精神,使得他成为儒家学派的继承人。‎ 胡适说:“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胡适认为别人不怀疑的地方自己要有怀疑的精神,这样才能深刻理解学到的知识。‎ 假如一个学习的人始终没有自己的怀疑和思考,没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仅仅靠耳闻目睹,那他的知识一定是残缺不全、谬误百出的。‎ 没有怀疑精神,就没有科学的进步。哥白尼生活的时代,教皇是精神世界的主宰,“地心说”甚嚣尘上,而敢于怀疑的哥白尼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思考,最终提出了“日心说”。试想:如果没有哥白尼的怀疑精神,我们有可能直到现在还自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主宰。‎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因为知识面前,没有权威。17‎ 岁时,亚里士多德到了雅典,进入柏拉图创立的学院,从最初的学生变成后来的老师。柏拉图死后,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前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与老师截然不同的哲学体系,所以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但是,怀疑不是怀疑一切。‎ 比如,近日一位网友发微博直陈,“国宝级的张衡地动仪是上世纪50年代才造出来的‘古董’,并不是1800年前的原物”,引得争议四起,有言论大呼“地动仪根本无法预测地震”“教科书骗了我几十年”……试想一下,如果单凭“课本中的地动仪是后人复原的模型”就认定地动仪没用,显然犯了怀疑一切的毛病。‎ 合理的怀疑,能让我们的知识更加丰富、生活更加多彩。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敢于怀疑,更要合理怀疑。‎ ‎【立意分析】‎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材料先解说“学而知之”中“学”的含义,然后从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懂得道理三个角度发散学生思维。立意时可以从这三个角度给作文题目填写一个字:从获取知识的角度分析,可以填写“思”“疑”等;从掌握技能的角度分析,可以填写“练”“动”“用”等;从懂得道理的角度分析,可以填写“想”“读”等。‎ 该题化自经典而立足当下,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该题典雅厚重,较为贴近学生生活。在知识经济、信息爆炸时代,让考生谈对多元化求知途径的感受,他们可以联系自身实际,选择适宜的切入点,有话可说、有感可发。题目较好地突出了尊重学生主体、关注学生个性化的思想情感体验的新课程理念。‎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当人们在为我们社会的飞速发展而欢呼的时候,又有多少人注意到许多事物却在我们的生活中渐渐消失。也许,那是夏夜沾满月光的低低虫鸣;也许,那是雨后悠悠小巷中的薄薄晨光;也许,那是山村屋顶上的袅袅炊烟……这些,触发了你怎样的记忆与思考?‎ 请以“那些消失的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将文题补充完整。(2)以记叙为主,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3)不少于700字。‎ ‎【参考例文】‎ 那些消失的树 张 蛰 我家的院子里原来有两棵枣树,一棵长枣,一棵圆枣。‎ 春天,米粒样儿的枣花爆开时,野生的蜜蜂会扑满树,一院子的嗡嗡嗡。野黄蜂也会来,在两棵枣树间飞来飞去,在绿油油发亮的枣叶间钻进钻出。它们在集体考察,反复开会,认真讨论,好最终确定一个最好的筑巢地点。如果黄蜂最终把巢建在稍远的枝杈下,不大可能伤到上下攀爬折腾的我,父亲就绝不允许我去招惹它们,父亲那时会说:“野蜂也得吃喝。”只是秋天的时候,最甜的枣总在蜂巢附近,那些枣全身红透,光亮,喝醉一样挂在树枝上,直挺挺地甜人。我能忍住的时候不多,先把高粱秸的顶端劈开,再用衣服把头包起来只露两眼,然后用高粱秸小心翼翼地夹掉那些枣。为了嘴去冒险,越吃离蜂巢越近,越近越危险,每年都会遇到这种麻烦。但在吃与不吃之间,我没有犹豫过。有次用夹的手段反复尝试,就是搞不下来那几颗枣,脑子一热,举起手中的高粱秸对着枣猛敲,一下子敲到野黄蜂窝上,我还没反应过来,脸和头隔着衣服就被攻击了。黄蜂确实厉害,我的脸和头肿了好多天。‎ 除了枣树,院子里还有一棵高大的香椿树。香椿是父亲最喜欢的树,因为一到春天,他就可以一连好多天吃香椿芽拌豆腐。我不喜欢香椿嫩叶芽片的那股味道,拒绝吃它,等知道它的好时,却要花大价钱才能吃到,而且味道已经难以纯正。‎ 我家的屋后是一个东西百米长的大坑,终年有水,水中有鱼,但鱼好像从来长不大。这样的水坑村子里共有五处,大小不一,不知啥时候形成的。那些年老家夏季多雨,冬季多雪,这些水坑起了大用。大坑四周,全是些歪脖子柳树,不是城里供观赏的垂柳,而是北方的老土柳,长相粗陋,木材也难堪大用,沿坑歪兮兮地站着。‎ 我家堂屋后,东西屋角上各有一棵大槐树,都七八把粗,东边是洋槐,西边是黑槐,两棵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就是在叶子落尽的冬季,树身也透着绷不住的生命力。在我东游西荡满村子无所事事的年纪,常有走村串户买树的木匠,见到这两棵树就问价,父亲从来都说不卖。那两棵树1923年在我父亲出生时由我的爷爷栽下的,陪伴了我父亲几十年。乡人迷信,地理风水先生路经我家,瞧见这两棵屋后的大树风貌,都说风水好。‎ 但这些树如今都已不在,两棵枣树是家中盖西屋时刨掉的,它们要让出位子。那棵大椿树是翻盖家里的过堂时卖掉的,盖房子没钱。屋后的两棵大槐树是为了二哥结婚卖掉的,结婚要花钱,凡能换来钱的东西都可以为二哥结婚作贡献,猪、羊钱自然凑不够,当然要卖树,算上两棵槐树,我记得当时家里一共卖了五棵大树。卖槐树那年,我已在读中学,母亲为卖槐树心有不舍了很长时间,要知道,我家每年的槐花饭都是这两棵树给的。卖掉槐树时,父亲只说了一句话:“有人树可以再栽。”但屋后再没栽起过什么树,随着后来屋后大坑的消失,那些长相丑陋却绿荫满地的土柳树也再不见了踪影。‎ 村子里最大的一棵桑树在村东北角,三人合抱粗,十数米高,老皮纵横,郁郁苍苍,树冠如巨伞,在村东漫河滩里都清晰可见。夏季桑树浓荫蔽日,再热的天树下都是凉气习习;冬日繁叶落尽后,给人一种岁月的庄严,不怒而威。村中老人都说,不知这桑树有多少年了,据说村子没有的时候它就在了。这是让人屏声静气的传说,想想就让人惊叹不已。一望无际的大河滩,似乎没有边际的荒野上,一棵高大的桑树,这太有画面感了。那时候,每年五月,我们会到树下拣拾被各种鸟不小心啄下树的桑葚吃,桑葚都紫黑色,甘甜无比。没人敢在这棵树下撒野,我们那么捣蛋,宁五那么高的爬树技巧,他可以跑到村东的野林地里挂在树梢上掏鸟窝,但从不敢猴到这棵桑树上摘桑葚吃。‎ 但这棵树自己选择结束了的生命。那是漫河滩消失数年后,村东数百亩的野林地也没了,村里的水坑都不存在了,夏日的降水越来越少,冬季不再有一场接一场的暴雪,人的日月似乎有了巨变又似乎一点没变。就在那年,不知年轮的桑树突然发疯般地长出了许多新嫩的枝条,叶子油亮,起初人们还有一种惊讶的欣喜,等到五月的桑葚不是往年的黑紫而是淡红,桑葚吃到嘴里有股淡淡的酸意时,人们才意识到情况似乎有点不妙,结果刚挨了秋天的边际,那桑叶就哗哗地脱落,没几天树下堆得老厚,不到半个月,一棵大树叶子落得一片不剩! 老人说:恐怕不对了。又经过一个无雨无雪的冬季,第二年春天再来时,老桑树再没动静。‎ 不只枣树、香椿、洋槐、桑木,伴过我少年时代的梧桐,一到春天弄得满村都是臭香、开着紫色喇叭花的梧桐树,在村庄里也没了。春天结满榆钱儿的榆树也没了,还有整年长在沟边的土桃树,那些长在野地里的乌桕和苦楝树,更多站在荒林里不知道名字的杂木,现在都已没了。‎ 代替它们的是速成的杨树,还有漫河滩里成片的果园,人们似乎再难以静下心来等待一棵树慢慢长大,更无心情让一些看似无用的树木存在。人们以前所未有的急渴要看到实实在在的收获,是的,他们迫不及待。‎ 可是,一些树的消失会带动另一些树的消亡,在越来越多的树消亡后,我们会等来一个越来越快的消亡时代吗?去西双版纳旅行,看到大片大片的热带雨林变成郁郁葱葱的橡胶园,我就忍不住想到老家漫河滩里一眼望不尽的苹果园,生存在热带雨林下的乡民似乎有更充足的理由砍掉雨林烧光山头种下橡胶树。到底是谁,让我们充满饥渴与欲望,让我们既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到底是谁,让这个社会变成一个停不下来的转轮,越转越快,不可遏抑?‎ ‎【立意分析】本题是一道材料+半命题作文题,审题时,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构思立意。然后根据题目提示内容“那些消失的”考虑,首先要将题目填写完整,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选择内容,应当注意选择的内容应是消失了的事物,也就是不存在的,可以选择具体的事物,如灭绝了的动物、植物等,也可以是人文景观或历史遗迹,还可以是抽象的文化传统、民间习俗等等,选择自己最有话说、最好表达的一个角度入手写作即可,观点要明确,中心要突出。‎ ‎2016年12月29日 命题作文(三)‎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参照12月28日典例部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写一篇作文。‎ 如果把人比作电脑,那么我们每个人的“硬件”都差不多。我们经常说,他有一个脑袋,我也有一个脑袋;他有一双手,我也有一双手;他有一张嘴巴,我也有一张嘴巴。可为什么人们的成就却有天壤之别呢?毫无疑问,这差别就在于软件!那么人的软件又是什么呢?无疑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态度、信念、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请以“让心灵的软件在 中升级”为题作文,自行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参考例文】‎ 让心灵的软件在信念中升级 放眼芸芸众生,我们并不能从人们的外表上发现多少不同,因为伟人的伟大并不是写在脸上,而是决定于他们的心灵。而信念,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更伟大。‎ 陶渊明是有信念的。他的信念是寻回真我,回归本性,于是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愤然辞官归隐。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他,跨出了官场,越过了名利,回归本性。从此,荒芜田园里,奏响了“鸡鸣桑树颠”的乐音;从此,方宅草屋里,满溢着“复得返自然”的惬意。是那执意一跨的信念,使陶渊明在浊世中寻回真我,领悟生命的真谛,生命的境界也由此开阔、幽远。‎ 误落尘网没有磨灭陶渊明的信念,是信念,让他变成了傲霜挺立的秋菊,绽放于历史的时空。‎ 李白是有信念的,他的信念是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没有委曲求全地享受那纸醉金迷的安逸,他踏着轻盈的步履,捧着酒壶,吟着“且放白鹿青崖间”,洒脱地上路,去寻找真正的自我价值。他缷下了官名的重担,踏访名山,沉醉于美好的自由中,在蜀道上刻下了不朽的诗篇,在天姥山吟哦着绝妙的佳句。‎ 仕途失意没有浇灭李白的信念,是信念,让李白在“千金散尽还复来”里登上了千万人景仰的文学巅峰。‎ 张良是有信念的,他的信念是隐忍。秦末,张良刺杀秦始皇未成,逃至下邳。一天,他过小桥时,路遇一衣衫褴褛的老人挡在面前,老人抬脚把自己的鞋扔到桥下,“小子,下去把鞋给我拾上来!”张良受此挑衅,隐忍不发,跑到桥下把鞋捡了上来。老人却不罢休,命令张良再替他穿上,张良一忍再忍,跪在地上给老人穿鞋。穿好后,老人大笑:“孺子可教也!”终授与张良一书,对他说:“读此书则为王者师。”自此,张良日夜诵读此书,终成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的西汉名将。‎ 出身低微没有泯灭张良的信念,在屡遭挫伤时,他守着一份隐忍,是信念,让平凡的张良不再平凡。‎ 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的确,肉体的生命如同脆弱的芦苇,可有了思想和信念,人,便有了包罗宇宙的力量。身陷囹圄的曼德拉没有失去信念,于是他在耄耋之年仍可复出,带领南非人民走向繁荣;罹受宫刑的司马迁没有失去信念,于是造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纵览古今中外伟人,无不具有坚韧不拔的信念,是信念促成了心灵的升级。从今天开始,让信念在心灵里升级,你的人生便从此与众不同。‎ ‎【立意分析】本文题的中心词是“升级”,也就是提升到更高层次或境界。可作以下扩展思考:‎ ‎(1)让谁的心灵软件升级。可以是“我”,可以是一个群体,可以是一个民族……‎ ‎(2)哪些人的心灵软件需要升级。可以针对醉生梦死的享乐者,可以针对消极颓废的无为者,可以针对怨天尤人者,可以针对为富不仁者……‎ ‎(3)心灵的软件在 中升级,可以填上“宽容、信念、爱……”‎ ‎(4)怎样才能升级心灵软件:读书静修或见贤思齐或做志愿者……‎ ‎2016年12月30日 话题作文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2年高考上海卷】作文。‎ 从小学到现在,写作一直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记、随笔、课堂作文、考场作文等文章的写作中,你或许有过喜悦,也有过苦恼。每个人的写作经历都有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请以“我的写作经历”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参考例文】‎ 大目标也在脚下 我总想成为写作高手,但是,我知道这是痴人说梦。‎ 老师鼓励我,说我能写好作文,我不信。他说:“你的作文主要问题是内容空洞。比如这一篇写爸爸爱喝酒,常常闹笑话的文章,只有概括性的介绍,没有生动的事例,仔细想想,有什么特别搞笑的笑话,把它写出来,文章就具体生动了。”‎ 晚上回家,想起爸爸醉酒后上课把黑板擦当“白皮”的故事,于是将它写进文章:‎ 爸爸平生无大嗜好,唯一所爱者酒。朋友相聚,海阔天高地神聊,然后喝酒,每喝必醉。一个星期天几个朋友又相聚,爸爸照例喝得酩酊大醉。那天晚上他坐班,上自习的铃声响起,他匆匆忙忙直奔教室,抓起黑板擦往讲台上猛拍,嘴里嚷道:“白皮!”闹得学生们好几个星期见他就叫“白皮”。‎ 第二天,老师见了我的修改稿,夸奖说:“点面结合,生动形象!”原来,不仅要评语式地介绍人物,还要注意选择典型的事例加以生动的描述。这一点,我牢牢记住了。‎ 在一篇文章里提到母亲的眼神,我这样写道:“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眼睛愣愣地看着我。”老师说,如果将“看”分解成一连串细微的动作,用最为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来传达人物的精神风貌,你的文章将会更好。我认真体会老师的话,对文章作了精心修改:‎ 母亲愣愣地看着我,我分明感觉到她的目光在我的头发上抚摸,她在回忆那逝去的岁月吗?母亲的目光抚上了我的眉,漫上了我的眼,我的眼珠不自觉地转动了几下,她的目光便一如我儿时她那双温柔的手,轻轻地按摩着我的眼睑,我知道她想让我好好睡。‎ 这段话成了老师们讲解作文写作技巧的范例,出现在许多语文老师的课堂上。原来,对动作进行细化分解,用慢镜头来把瞬间延长,把每一个细微的变化细致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文章就生动形象。这一点,我又牢牢记住了。‎ 就这样,从高一到高三,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逐渐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写作技巧,比如,分解画面、简笔描摹,运用修辞、画其神韵,写作越来越得心应手,上学期还获得全县中学生作文大赛三等奖。从怕写作文到作文获奖,充分说明了“眼怕手不怕”的道理,有些事情看起来令人畏惧,难以完成,其实只要你把大目标化成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你就能获得成功。‎ 大目标在哪里?在前面,在远方,也在脚下。‎ ‎【立意分析】‎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以自己的写作经历为话题作文,应该是人人都有话可说的,但是,有话可说不等于能把文章写好。要写好文章,不能只写“经历”,也要对“经历”有所“思考”,要写出经验,写出教训,写出“哲理”。一句话,要通过“经历”展现出“思想”来。比如,通过对自己的写作经历的叙述,阐发“有志者事竟成”“成功源于坚持不懈的努力”等道理。避免流水账式的叙述,才能使文章有 “思想”。考生可以通过对自己成功或不成功的写作经历的叙写来展现自己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对于话题材料作文题,首先要了解有关话题作文的知识。“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话题”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大。‎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林肯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幼年的一段经历:‎ 我父亲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上面有许多石头。正因为如此,父亲才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它。有一天,母亲建议把上面的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它们是一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有一年,父亲去城里买马,母亲带着我们在农场劳动。母亲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把它们弄走了,因为它们并不是父亲想象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头,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或见闻吗?请以“石头与山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立文意,自选文体,自拟文题,全文不少于800字。‎ ‎【参考例文】‎ 困难与失败 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也有许许多多的失败。每当遇见困难的时候,你想到的是什么?失败?退缩?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但你是否想过:失败的次数永远小于困难。当你有了尝试,有了拼搏,或许你就有了别人所没有的成功。‎ 还记得刘国正吗?当年挽救了7个赛点,把中国队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那是个多么惊心动魄的夜晚,中国乒乓的荣耀,祖国人民的期望都寄托给了他这样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面对经验丰富的韩国第一单打金泽洙,面对对手掌握的7个赛点,没有人相信奇迹会发生。即便这样,年轻无畏在刘国正从来没有想过失败。他一分、一分,最终击败了韩国人金泽洙,帮助中国队最终夺得世乒赛团体冠军。那一夜,多少中国人被感动!还是他,演绎神奇的刘国正,后来在男单八分之一决赛焦点战中先输后赢,决胜局更是连追五分,挽救两个赛点,淘汰了前世界一号男单德国的波尔。他的名字不叫奇迹,叫勇气,叫信心。面对困难的时候并不是上帝在折磨着你,他是给了你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没有这样的困难,你能取得超出常人的成功吗?如果当时的他只是想着没有机会了,他还会赢吗?‎ 成功的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有的人抓住了,而有的人却没有。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其实蕴含着无穷的机会。正是因为一般人选择放弃,才使得成功的人显出独特的不平凡。其实,看似困难的东西有可能并不像它表面看来的那么可怕,你我都有能力击倒它。‎ 没有人愿意给自己找困难,但人们都想着要去追求成功。但试问哪一个人的成功不是靠经历失败战胜困难而来的?世上没有轻易的成功,很多时候,对自己的信心、勇气,是你面对困难时候的最好的选择。多数情况下,成功的机会就摆在你的眼前,只是一念之差,你的人生或许会因此而改变。‎ ‎“你做了不一定会成功,但你不去做就永远不会成功。”困难是用来挑战的,不是用来吓唬自己的。没有人敢和天比高,和地比宽,但为什么不能和天地比谁更瘦更窄呢?没什么天大的困难,只要自己去尝试着挑战,便没有什么不可能!‎ ‎【立意分析】这是一道话题材料作文题,可根据对材料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材料中确定关键词句构思。‎ 正确立意有:①凡事都不能凭主观臆断,而应该提倡大胆实践的精神。②莫为假象所蒙蔽。③要敢于质疑,尤其是要敢于向权威质疑。‎ 参考题目:①有时,我们离成功就只差一英尺。②莫为浮云遮望眼。③自缘身在最高层。‎ ‎2016年12月31日 微作文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6年高考北京卷】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高中阶段的学习最需要注意什么?请给即将进入高中学习的同学提一两条建议。要求条理清楚,言之有物。150字左右。‎ ‎②很多家长在微信或QQ等媒体上建立了班级“家长群”。请对这种现象发表评论。要求言之成理,自圆其说。150字左右。‎ ‎③请以“荷”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不超过150字。‎ ‎【参考例文】‎ 示例一 学弟学妹们,高中学习就是一次有明确目的地的旅行,此间会经历风霜雨雪,只有那些不惧磨难、勇往直前的人才能到达;高中学习就是一次化茧成蝶的过程,此间会因为蜕变产生撕心裂肺的阵痛,只有那些以目标为动力而坚持不懈的人才能最终破茧成蝶。所以,我想对你们说,在高中学习生活中,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奋勇前行。‎ 示例二 “家长群”有利于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各种情况,有利于家长了解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也有利于家长之间信息的互通有无,分享各自的教育经验等。但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因为大家的信息是共享的,家长之间就容易因为孩子成绩的高低产生攀比之心,从而产生矛盾。因此,作为家长要客观看待“家长群”中的信息。‎ 示例三 我爱荷花,她既没有桃花的娇艳妩媚,也没有桂花的芳香馥郁,更没有牡丹花的雍容华贵。她从不与百花争春,炫耀自己,而是选择在炎炎夏日尽情地绽放自己,为人们送来缕缕清香,更为人们增添几多夏日的美景。她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洁身自爱的品格。荷如此,做人不也应该如此吗?‎ ‎【立意分析】‎ 本题考查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就这三道题目而言:‎ 第①题是实用类。要求给“即将进入高中学习的同学”提建议,所提建议要紧扣这一对象,围绕“高中学习”展开,如“明确学习目标”“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避免偏科”等,所提建议要具体并切实可行,避免内容空泛。‎ 第②题是评论类。评论类文章的写作,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即对很多家长在微信或QQ等媒体上建立班级“家长群”这种做法的态度,或肯定其积极作用,或否定其消极作用;其次要针对自己的态度给出合情合理的理由,进行合理论证;最后注意论述的说服力以及字数的限制。‎ 第③题是抒情类。写作时应根据“荷”这一对象确定情感,可以表达对荷的喜爱之情,可以赞美荷所象征的美好品格等。抒情时,可以先借助适当的描写营造意境,再运用适当的抒情方式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结合起来写。在具体的表述中,还应注意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 ‎“微写作”是北京高考语文试题的一道亮点。微写作,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微博写作微型文学作品。其文体包括“微小说”“微诗歌”“微故事”“微笑话”等,主要考查考生组织句子的能力以及句子与句子之间逻辑条理性的能力。“微写作”的字数一般控制在200字以内,平时复习时,语文作文要注重思维训练,备考时要打破格式套路,从能力提升入手。根据命题方向,微作文写作文体多样,可以是议论性、说明性或描写性文章,也可以是应用文。例如这三道题,分别考查应用文、评论和抒情性文体的写作能力。‎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进行片段描写,不少于150字。‎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参考例文】‎ 不论外界如何评价,有一点无可厚非:在红包的刺激敦促下,学生们的学习激情有了显著提升。单从结果来看,这一“红包攻略”实是卓有成效。随着飞速发展的网络扩大着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学生的心也日渐浮躁。红包这一略带社会气息的社交工具被这位老师于股掌之间转换为催人上进、带有激励意义的教学工具,的确成果喜人。‎ ‎【立意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语言表达运用题,解答此题,应首先感知并理解材料内容,然后根据题干提示,对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既可以肯定,也可以严厉批判,还可以温和地批评。例如,“红包奖励”传导正向教育理念、红包新招符合教育原味、红包只是“小红花”式的游戏化象征、无奈的物质奖励不该被苛责。只要不脱离材料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