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版语文高二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习题: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推荐作品3
推荐作品《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错毂(ɡǔ) 躐(liè) 骖(cān) B.殪(yì) 絷(zhí) 枹(páo) C.怼(duì) (chuāng) 旆(pèi) D.逶(wēi)迤 霾(mái) 腓(féi) 【解析】 枹:fú。 2.下列对词的有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早期的词,本是一种配乐的歌词,可以歌唱,所以称为“曲词”或“曲子词”。 B.词逐渐与音乐分离后,成为诗的别体,称为“诗余”,又因为句子长短不齐而称为长短句。 C.词还有别的名称,如“乐章”“歌曲”等,《东坡乐府》中的“乐府”也是词的别称。 D.词牌指词调的名称,一首词,可以只有词牌,没有词题,也可以只有词题,没有词牌,还可以词牌词题同时出现。 【解析】 不能只有词题,没有词牌,每首词必须有词牌。 3.下面对《燕歌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身当恩遇常轻敌”可谓直抒胸臆,侧面委婉指出失败的原因,抨击边将的无能与腐败。诗中对“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等萧条、荒凉环境的渲染,有力地烘托了战场上战士“力尽”势孤、“斗兵稀”的悲壮气氛,加强了对“身当恩遇常轻敌”的边将的控拆。仍含有强烈的对比。 B.“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在这四句里,诗人表面上将笔调从大漠征战中宕开,描写“少妇”与“征人”的相思,实则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进一步抨击,控拆将官们的昏庸腐败。 C.“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四句,是写边地的荒凉和战争气氛的肃杀紧张。说明家人对戍卒安危的焦虑牵挂的心情。 D.末四句“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是从士卒拳拳的报国心揭示战士戍边、苦战的精神之源,进一步衬托了边将的卑劣,阐发了诗的主题。 【解析】 “侧面委婉”应为“正面直接”。 4.对《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城上高楼接大荒”,写城楼的形势。柳州城城楼很高,田野杂树参天,野草丛生,人烟稀少,登城楼遥望,看到的是一片辽阔的大荒野。这句起势高远,意境阔大,情景俱包,悲凉之气,笼罩全诗,很自然地开启了下句“海天愁思正茫茫”。“茫茫”既是写“海天”的无边无际,同时也是写“愁思”的无穷无尽。这开头两句,写登城楼触景伤怀。 B.“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这两句是写远景,是登楼所见的夏天的风雨景象。“惊风乱飐芙蓉水”写狂风吹打荷花,乃水中景象。以上两句,表面上是写夏季的急风暴雨景象,但言在此而意在彼,实际上是暗喻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打击和迫害。 C.“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是写诗人登楼远望山水的景象。用回环曲折的江流比喻诗人自己的愁肠百折,异常贴切。 D.“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诗的最后两句,感叹共同的不幸遭遇,直抒情怀,点明寄书的寓意。 【解析】 此二句是写近景。 5.下面对《菩萨蛮》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小山重叠金明灭”写女子隔夜的残妆,“鬓云欲度”是鬓发散乱未整之状。 B.“懒起”二字透露出主人公的情绪,无精打彩的,下句的“迟”字与之呼应,一“懒”一“迟”,极见其无情无绪之神情。 C.“照花”二句,通过花与面的交相辉映,衬托出其人的容色艳丽。 D.最后二句,通过女子与双鹧鸪的对比,抒写出一个孤独的女子没人赏爱的寂寞心情。 【解析】 对比错,应是反衬。 6.下面对《高祖还乡》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套散曲,借用历史题材,通过对高祖还乡的嘲弄性的描写,对汉高祖刘邦给予了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弄,揭露了他“卑贱”的家底和流氓的行径,撕下了封建皇帝“真龙天子”“君权天授”和“神圣尊严”的面具,显出其流氓无赖的本来面目。这篇作品攻击的矛头直指封建社会的贪官污吏,具有很强的思想性。 B.这首曲子的构思新颖。它一反传统的歌功颂德的做法,既不去描绘刘邦“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踌躇满志,也不去渲染父老百姓对他的挽留、爱戴,而是借助一个熟悉刘邦底细的乡民,历数他以前酗酒、强借、暗偷、明抢的无赖行径,尽情嘲笑他发迹后装腔作势、妄自尊大的可笑嘴脸。这种新颖的构思,使这篇作品具有了很强的思想性。 C.它的结构也很严谨。从结构上看,全曲分三个部分,分别叙述乡人迎驾、皇家仪仗和刘邦被乡人认出。迎驾者很拙劣,仪仗队很古怪,被认出更令人气愤。这些叙述描写扫除了皇帝的威严,给予了有力的嘲讽。 D.散曲用的是农民的口气,使用了口语、俚语,很有讽刺的效力。文笔诙谐幽默,风格泼辣奔放,情节富于戏剧性,淡笔中饱含褒贬之情。它不仅在元散曲中,是一首具有特色的扛鼎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解析】 攻击的矛头直指皇帝。 二、语段精读 阅读屈原的《国殇》,完成7~10题。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7.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操吴戈兮被犀甲 B.霾两轮兮絷四马 C.出不入兮往不反 D.凌余阵兮躐余行 【解析】 A被—披;B霾—埋;C反—返。 8.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A.援玉枹兮击鸣鼓 “枹”和《石钟山记》中“枹止响腾”的“枹”,都是鼓槌的意思 B.车错毂兮短兵接 “兵”是“士兵”之意 C.诚既勇兮又以武 “诚”是“忠诚”之意 D.身既死兮神以灵 “以”同“诚既勇兮又以武”中的“以”字用法相同,都相当于连词“而” 【解析】 B兵:兵器;C诚:确实;D以,作用同“乃”,却,“神以灵”就是灵魂却能显灵,就是灵魂不灭的意思。 9.对下列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这句是写敌人之多,战斗激烈,但我们的士兵奋勇争先。 B.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这句是说天怨神怒,我们的战士把敌人杀得尸横遍野。 C.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这句是说我们的战士佩着长剑带着秦地制造的弓,虽身首异处但心不屈服。意即说身可杀,但心不可屈。 D.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诗的结尾句,是在赞扬死难的烈士,是说他们人虽死,但英灵不泯,在鬼中亦是出类拔萃的英雄。 【解析】 将士们全部壮烈牺牲。 10.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歌是屈原追悼阵亡战士的挽歌,歌颂了战士们英勇善战、视死如归的作战精神。 B.诗歌描写了激烈的战争场面,写得非常生动,表现了一种悲壮之美。 C.诗歌中的战争场面主要写敌我双方的厮杀,描写我方时则主要写寡不敌众的惨败,这首诗歌中所写的战争是一场失败的战争,因此诗歌也表现了对作战失利的不满。 D.这首诗歌所描写的战争虽然失败了,但在战斗中战士们所表现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作者予以了高度赞扬。 【解析】 没有“对作战失利的不满”。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闻 琴 唐·孙氏 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 近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 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 1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D ) A.首联描写调弦的过程,琴音由嘈杂到纯净。湘妃,指舜妃娥皇、女英,运用湘妃思念舜的典故,总写琴声哀怨。 B.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自然界常见的声音凉风飒飒、潇潇暮雨,形象地表现琴声,化抽象为具体。 C.颈联写听琴感受。琴声如在耳边,仿佛泉水从青色的山峰上流泻下来;琴声越来越远,又如黑鹤从青苍幽远的天空飞下。 D.“远如玄鹤下青冥”中“青冥”即青天。该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表现了琴声的急促。 E.尾联写弹琴结束后的情景,意境幽静美好,突出了音乐的魅力,与白居易《琵琶行》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 B“拟人”应为“比喻”;D“急促”应为“悠远”。 12.请赏析“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一联的艺术手法。 【答案】 ①烘托手法或侧面描写。“露湿丛兰月满庭”通过描写月光满庭、露湿丛兰的寂静,烘托出听众沉浸在音乐中不愿抽离的情形,从侧面突出了琴声的魅力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②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月光铺满了庭院,院中一丛丛的兰花都被露水打湿,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惆怅之情,韵味悠长,意犹未尽。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4题。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 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 1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D ) A.《太常引》,词牌名。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光无限,词人诗兴大发,挥笔写下这首词,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 B.“金波”指月亮金色的光波,“飞镜又重磨”是说月亮像新磨过的铜镜一样明亮。这两句都采用借代的手法写出月的特点。 C.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D.“被白发欺人奈何”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嫦娥白发苍苍怎么还欺负我?表达了自己虚度光阴,不能实现理想的痛苦。 E.词的下片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解析】 B项“借代”错,应该为比喻。D项“说嫦娥白发苍苍怎么还欺负我”错,这里应是我披着白发,我的白发不断地长,像在欺负我。 14.“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这句很精彩,请赏析。 【答案】 “斫去”是砍掉的意思。“婆娑”是指月宫桂树上摇晃的枝叶。“清光”指月亮清亮的光辉,象征光明。“桂婆娑”这里采用借喻的手法,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斫去桂婆娑”既表达作者对南宋朝中议和派打击抗金志士,破坏恢复事业的憎恨,又表明了要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的决心。这种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耐人寻味,也更有诗意。 四、高考热点 15.以“微电影”开头,将下面的文字材料重组为一个单句,含标点不超过80字。 ①微电影(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是对近年来出现的一种视频短片的称谓。 ②微规模投资(每部几千元到上万元)、微周期制作(1到7天或数周)和微时(30秒到300秒)放映是微电影的几个基本特点。 ③微电影虽然篇幅短小,但具备电影的基本要素,即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④微电影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悠闲状态下观看。 微电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是一种微规模投资、微周期制作、微时放映,具有完整故事情节,专门在各种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视频短片。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来源于饮食味觉的“味”,__①__。在美学概念中,与味相关的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往往含义大相径庭,“滋味”“趣味”“风味”“韵味”“清味”“雅味”,这些概念意味精微却模糊,若要体察各种美感的差异,__②__,才能发觉现象之后的美和意义。“味”这个来源于饮食的语词简单而准确地表现了中国美学的前提:以体验论为哲学基础,完全迥异于以认识论为基础的西方哲学。__③__,从古代的苏东坡、李渔、袁枚到近现代梁实秋、汪曾褀、陆文夫,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佳话无数。 【答案】 ①在中国美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__②必须超越现象亲自体验__③文人与美食的关系更是源远流长 17.“归谬法”为了反驳某论点,首先假定它为真,然后由它推出荒谬的结论,从而使该论点无法成立。请用归谬法的思路完成下面两题。 (1)仿写 示例: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所以上大学是没用的。 【答案】 许多人努力学习后没能提高成绩,所以努力学习是没有用的。 许多人生病就医后没能治好病,所以看医生是没用的。 (2)一个死刑犯在法官面前说到:“当初我不该杀人,杀人是错误的,每个人都不该杀人。同样您或是其他人杀我也是错误的,那么请您宽恕我吧!”如果你是这位法官,该怎样最有力的驳倒这个死刑犯呢? 【答案】 要杀你的不是法官,而是法律 五、读写创新 18.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一个人在一生中不能够经常地、果断地舍弃一些不该投入精力的事情,什么都渴望得到,时时、处处都劳心劳力,其结果只能是让自己失望。所以,生活需要经常地清点。 请以“清点生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清点”一般指对物品清理查点,在这个话题中,含义不同。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写作指向】 面对这个话题,首先,要明确“清点”的内涵。“清点” 一般指对物品清理查点,在这个话题中,“清点”就是选择,就是取舍,就是目标定位;就是整理,就是回顾,就是不断总结。为什么要“经常地清点”呢?因为需要根据自身状况与外界环境不断地进行调整,但是它又有别于常被人非议的“常立志”。为什么说“生活需要经常地清点”呢?因为“有所不为方能有所为”,因为“有舍才能有得”。材料里还提及“果断地舍弃”,这意味着在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还要自行抉择。只有“经常地”、“果断地”“清点”,生活才能多姿多彩。 【佳作赏读】 拿起,放下! 生活,需要经常地清点?是的,它告诉我们,会生活的话,便是要经常拿起,放下。 拿起,便是在机会来临时要果断地抓住;放下,你抓住了机会还要看这种机会是不是适合你,不适合时要果断地放弃,另抓机会。生活,便是要经常拿起,放下的。 王粲在《英雄记钞》中曾经记过这样一则故事:诸葛亮、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三人都想将所读之书背熟,这势必会费许多时间,而孔明是很高明的,他舍去了大部分,只观大略,于是有更多时间来读更多的书了,于是有了天文地理无不精通的诸葛亮。可见,有时放下,可以拿起更多。 鲁迅,少年时求知欲很强,读了好多书,后又学医,但最终弃医从文。血腥的现实让他明白,学医可以救有限的人的生命,却救不了全中国大多数人麻木的心灵,他果断放弃医学,挥舞着一支如椽大笔,解剖“国民性”;对着“铁屋子”,呐喊复呐喊,鼓舞了无数热血青年。可见,放下些次要的,可以拿起更好的,更有益于祖国人民的。该放下时就放下,这无疑是明智的;然而,生活中因舍不得放下而导致无为的也比比皆是。 《伤仲永》中的仲永,才华横溢,倚马可待,这时便应该进一步受教育,以取得更大的成就,可仲永的父亲放不下那一点点的利益,最终使仲永与常人无异。可见,放不下暂时的利益,便不会有长久的收获。 生活,便是要经常拿起,放下。 受外部环境与自我认知的影响,此时觉得应当放下的,以后却需要用,这便要我们经常拿起;此时拿起的,以后于我们无用的,便也要果断地放下。只有不断地拿起、放下,才会不断进步。 如果一个人什么都想占有,不舍得放弃,如泼留希金般,如严监生般,那他的生活必然是痛苦的。“人心不足蛇吞象”,很好的一句俗话,发人深省! 生活,便是要经常拿起,放下。拿起的一定要投入精力,虽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但是我们仍然要付出,因为没有努力肯定不会有成功。 在经常的拿起、放下中,你定能找到最适合你自己的,然后,轰轰烈烈干一番自己的事业吧! 记住,生活,便是要经常的拿起,放下。 【名师点评】 这篇佳作有三个特色:一是结构完整,层次清晰。作者用“生活,便是要经常拿起,放下”这一主旨句串起全篇,一唱三叹,过渡照应显得自然熨帖;二是用例典型,陈例翻新。 《英雄记钞》中诸葛亮等人例、鲁迅例、仲永例均很典型,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能够为我所用,于陈例中翻出了新意;三是对比论证,说服力强。诸葛亮、鲁迅放下了一些拿起了另一些,于是他们彪炳史册,而仲永的悲剧就是因为不肯放下应该放下的东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