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嘉定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19 学年第二学期嘉定区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一.积累应用(10 分) 1.按要求填空。 (1)_____,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________,列坐其次。(( )《兰亭集序》) (3)《荀子•劝学》中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 缘故。 【答案】 (1). 吴宫花草埋幽径 (2). 引以为流觞曲水 (3). 王羲之 (4). 上 食埃土 (5). 下饮黄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和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记忆文学常识时,作家的姓 名字号、朝代、作品、风格特点、文学流派、文学主张等都要记忆清楚,不可张冠李戴。如 识记《兰亭集序》的作者是王羲之。名句默写有一定的迷惑性,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 意 重 点 字 , 如 同 音 字 、 形 似 字 、 通 假 字 、 难 写 字 等 字 的 写 法 。 如 “ 幽 径 ”“ 流 觞”“引”“羲”“埃”“黄”,理解字义去记忆。 2.下列选项中,最接近下文主旨的一项是( ) 坚信一首诗的沉默,比所有的扩音器加起来更清晰,比机枪的口才野炮的雄辩更持久。 坚信文字的冰库,能冷藏最烫的激情最新鲜的想象。时间,你带得走歌者带不走歌。 A.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B.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C.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D.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在理解作品内 容的基础上,把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解读作品思想内容、领悟到作者观点 态度,然后和选项内容作比较,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本段文字的关键句是“时间,你带得 走歌者带不走歌”,强调了优秀的作品可以千古流芳,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说诗歌具有超 - 2 - 越时空的价值。 A 项,“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意思是我怜惜的并不是歌者内心的苦楚,而是伤心能够 听懂歌者内心苦楚的人太少了。两句诗发出了知音难觅的感叹。不接近所给文段主旨。 B 项,“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意思是屈原的词赋如日月般熠熠生辉,永垂不 朽;楚王建造的楼台亭阁却都已经零落倾颓,成为遗迹荒丘。此句表达了“屈原的作品千古 流芳”的主旨。接近所给文段主旨。 C 项,“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意思是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观察天地万物 及世事,可以使人们合群,可以讽谏怨刺不平之事。这句话概括了《诗经》的社会功能。不 接近所给文段主旨。 D 项,“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意思是看到他的落笔,风雨为之感叹;看到他的诗,鬼 神都为之感动哭泣。本诗是用来赞美李白的创作才华。后来人们称誉能产生震撼人心效果的 艺术作品。不接近所给文段主旨。 故选 B。 【点睛】理解诗句内容是解答此类题目的根本。首先要理解所给文段的内容主旨,其次要能 理解各个选项的内容主旨,两者比较得出答案。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顺序合理的一项是( )。 原来修练邪派内功的人,功力愈增,危机愈大,到了某一关头, , , , ; 不过,若能冲破此关,武功便可以有登峰造极的希望。(梁羽生《冰河洗剑录》52 回) ①成了废人 ②重则毙命 ③轻则半身不遂 ④便要遭逢“走火入魔”之劫 A. ③①②④ B. ③②④① C. ④②③① D. ④③②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 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句话都是描写邪派内功的危害,句④是总写,且“便要”是承接前文“到了某一关”,应 列第一个空,排除 AB。句③“半身不遂”与句①“成了废人”相呼应。且“重则毙命”,不 可能再“成了废人”,②①不能相接,排除 D。 故选 C。 二.阅读(70 分) - 3 - (一)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的隐喻 林岗 ①文学尤其是叙述性的文学,作者虽然可以天马行空神游九霄,但其所叙述都离不开具 体的社会时空,文学究竟是怎样跨越时空传诸无穷的?或者换句话,那些伟大的文学是怎样 跨越社会时空被后世读者喜爱的?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现象落实到伟大的作品究竟藏有什么 秘密?笔者以为,丰富而深刻的隐喻至关重要,它是伟大的文学不可缺少的另一项品质,隐 喻性的丰富和深刻程度是衡量文本高下的又一个尺度。 ②人们通常将隐喻作为文学修辞的手法之一,这当然是正确的,然而远远不足够。好的 文本都有似乎相反的两面性:一面是具体的、形而下的,另一面是普遍的、形而上的,它们 完美无缺地融合于文本。这种两面性,用康德的语言来表达“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 持久,它们就越是唤起我们内心的惊奇和崇敬之情。”伟大的文本就是这样。 ③为行文的方便,以《孔乙己》里面一个细节为例。孔乙己教小跑堂“我”茴香豆的茴 字怎么写,小跑堂一脸不屑,“‘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 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 法,你知道么?’”“回字有四样写法”一句,极其贴切孔乙己的身份、教养、学识,甚至 性格,非孔乙己不能说出。这个便是文本的具体、形而下一面。然而又正是这个具体和形而 下的细节,传出了所有不能与时俱进、悖逆潮流,甚至冥顽不化者的神韵。而这后一面又是 普遍的、形而上的文本面相。因为不能与时俱进者、冥顽不化者无代无之,尤其处于社会急 速变迁的世代,于是读者可以从中照见他人,照见自己。《孔乙己》发表于 1919 年,至今将 近百年。那个科举时代造就的具体的孔乙己是死了,然而那个属于一切时代不能与时俱进者 的孔乙己还没死。说实话,每当笔者在讲堂口若悬河叨念着晚清文学如何如何变迁的陈年旧 账,对着的却是一片呆若木鸡或刷屏玩微信的莘莘学子,我就怀疑自己讲的是不是当代版的 “回字有四样写法”。台下的学生眼大无神,他们不正是当年那位咸亨酒店小跑堂的传人么? 无心向学,一心等着将来做掌柜。而我念念不忘那些乏人问津的“学术”,不正是隔代的孔 乙己么?不同的是——我只差腿没有打断而已。 ④上述讲法或者聊搏一笑,问题是好的文本里具体的、形而下的一面是怎样和普遍的、 形而上的一面联通的?笔者以为,途径就是隐喻。这是一种广义的隐喻,也许作者并没有明 确地运用作为修辞手法的隐喻,但我们可以把文本里的这两层之间的联通,称作隐喻,意在 - 4 - 取隐喻由一物通达另一物的修辞关系。叙述性的文本讲的都是具体的故事,具体的人物,大 部分都只有娱乐的价值或文献的价值而不能长久传世,原因即在于这些文本不能建立这两个 叙述层面的隐喻关系,或者两层之间的隐喻关系是生硬的、不高明的。天才的作家总是在不 经意间就在文本的具体的、形而下层与普遍的、形而上层之间搭建了绝妙的隐喻关系。 ⑤我们知道,塞万提斯死于 1616 年,而他的不朽之作《堂吉诃德》完成于 1615 年,至 今恰好四百年。四个世纪过去了,应该说里面很多西班牙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细节,已经 不是我们文学阅读的兴趣所在,甚至故事里流露的价值观念也与现今大有出入。塞万提斯笔 下的堂吉诃德是位乡村小绅士,然而他善良,有点追求,被同时代的骑士小说迷了心窍,于 是向往起闯荡世界,一心想做名垂千古的游侠骑士。堂吉诃德异想天开,永远分不清幻想与 现实的真实距离。故所闯下的行迹,所行的侠义,所表现的勇武,滑稽可笑,荒唐不可理喻。 他伤痕累累而归,最终在对一生受惑于骑士小说的幡然觉悟中无声无息地死了。可是我读着 读着一个接一个失败得头破血流的故事,忽然有了一种新认识:这写的不就是我自己么?我 的人生,不多多少少都有堂吉诃德“发疯”的影子么?出身也不算高贵,受教育的时候,不 知被什么东西蛊惑,也许是另一种版本的“骑士小说”,也许就是那位自己意中的“杜尔西 内娅”,要立一番功业,然后接着就是滑稽、荒唐、失败。我自问没有做过和堂吉诃德一样 滑稽的事儿么?做过。不要以为西班牙在中国万里之外,又过了整整四个世纪,就不会有堂 吉诃德式的荒唐了。未必。 ⑥最能体现塞万提斯将隐喻意味用心的,笔者以为是那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杜尔西内 娅”。他所以百折不挠屡败屡战,就是一心为了获取这位他见也没见过、甚至一丁点儿具体 信息也没有的美人的芳心。随着情节的推进,“杜尔西内娅”含义丰富了、改变了,她甚至 不是一个人物形象,而成了堂吉诃德血脉、精神、灵魂化身的代称。由于“杜尔西内娅”的 照耀,堂吉诃德的滑稽荒唐在娱情悦意之外,充盈着形而上的意味,被嵌入了隐喻的含义。 作为文学形象,堂吉诃德之所以不是“杂牌货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塞万提斯天才之笔所 创造的这位“美人”。 ⑦这部不朽的小说就这样穿越了时空,其中的秘密就在于故事的高度隐喻性,塞万提斯 的天才,让一个十六、十七世纪游侠骑士的滑稽生涯,成为所有不甘就此埋没一生,为了理 想为了信念而历尽荒唐和坎坷的生命的写照。 (节选自《什么是伟大的文学》,有删改) 4. 对第①段画线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几句话以连续发问的形式强调了作者对相关问题的困惑。 - 5 - B. 这三个问句能引起读者兴趣并随作者一起思考该文学问题。 C. 这三个问句呈现作者研究伟大文学的秘密包含的两层思路。 D. 这几句话开篇以自问自答引出下文作者的观点和阐述内容。 5.根据文意,第④段中的“隐喻”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 6. 依据文意做出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 A. 非叙述性的文学所叙述的可以离开具体社会时空。 B. 衡量文学文本的高下除隐喻性之外还有其他尺度。 C. 文学作品的隐喻能够唤起我们内心的惊奇和崇敬。 D. 不朽的小说穿越时空的秘密就在于高度的隐喻性。 7. 如果用其他文学作品替换文中的《堂吉诃德》,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变形记》 B. 《套中人》 C. 《老人与海》 D. 《阿 Q 正 传》 8.文中画浪线部分是“我”与文学作品中人物产生对应联系共鸣的事例,前后出现两次,请 对其在论述中的作用加以评析。 【答案】4. A 5. 叙述性文学作品中具体的形而下的故事或形象与它指向的普遍的形而上 的意义之间的联通(关系) 6. B 7. C 8. 第 3 段画线部分,以我从《孔乙己》中照见自己,证明“孔乙己”愚顽不化,不能与时俱 进的形象具有跨越时代形而上的普遍意义。第 5 段以“我”对应唐吉诃德的人生,证明天才 作家不经意间能让人物形象跨越时间、空间、地域文化,唐吉坷德隐喻普通人普遍的荒唐失 败的人生状态。两处事例都证明了优秀的文学能在文本具体的、形而下层与普遍的、形而上 层之间搭建绝妙的隐喻关系。两个例子都是作者的切身体会,代入有亲切感,深入浅出,便 于读者理解领会作者观点及核心概念。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分 析语句所运用的手法(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一定要选择最主 要、最鲜明的),接着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语句内容、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等),最 后分析蕴含的作者情感。简单概括就是:手法 + 内容 + 情感。 A 项,“强调了作者对相关问题的困惑”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笔者以为,丰富而深刻的隐喻 至关重要,它是伟大的文学不可缺少的另一项品质,隐喻性的丰富和深刻程度是衡量文本高 - 6 - 下的又一个尺度”可知,作者对此持有自己的观点,并不存在困惑。 故选 A。 【5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1)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2) 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 “隐喻”原本是一种修辞手段,用一个词或短语指出常见的一种物体或概念以代替另一种物 体或概念,从而暗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比喻的一种。不直接点明是比喻,但实际上是打 比方,常用是成就是成为变为等于等表明甲事物就是乙事物。在本文作者说“我们可以把文 本里的这两层之间的联通,称作隐喻,意在取隐喻由一物通达另一物的修辞关系”“天才的 作家总是在不经意间就在文本的具体的、形而下层与普遍的、形而上层之间搭建了绝妙的隐 喻关系”,所以此处的隐喻指的是叙述性文学作品中“具体的、形而下层与普遍的、形而上 层之间搭建了绝妙的隐喻关系”。 【6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根据文意推断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 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 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A 项,“非叙述性的文学所叙述的可以离开具体社会时空”错,原文说的是“文学尤其是叙述 性的文学,作者虽然可以天马行空神游九霄,但其所叙述都离不开具体的社会时空”。 C 项,“文学作品的隐喻能够唤起我们内心的惊奇和崇敬”错,原文说的是“用康德的语言来 表达‘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就越是唤起我们内心的惊奇和崇敬之情。’” D 项,“不朽的小说穿越时空的秘密就在于高度的隐喻性”错,原文说的是“这部不朽的小说 就这样穿越了时空,其中的秘密就在于故事的高度隐喻性”,而“这部不朽的小说”指的是 《堂吉诃德》。 故选 B。 【7 题详解】 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 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思路是:首先明确 提出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层思考。 A 项,《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 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当萨姆沙还 - 7 - 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 爱戴他。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 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 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 去。卡夫卡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笔调,用象征、细节描写等手法对“人变成甲虫事件”进行艺 术再造,使作品呈现出荒诞、不可思议的基调。 《变形记》中萨姆沙的遭遇即是在那个物质极其丰裕、人情却淡薄如纱的时代里处于底层的 小人物命运的象征。小说以主人公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 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的社 会生活。 B 项,《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在《装在 套子里的人》中,契诃夫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 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 别里科夫的世界观就是害怕出乱子,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但是他所作所为,在客观上却起 着为沙皇专制助纣为虐的作用。他辖制着大家,并不是靠暴力等手段,而是给众人精神上的 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可以说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 顽固僵化,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但更是受害者。因而可以说别里科夫成为了,害怕 新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C 项,《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 1951 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 1952 年出版。 该作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 述。尽管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是悲剧性的,但他身上却有着尼采“超人”的品质,泰然自若地 接受失败,沉着勇敢地面对死亡,这些“硬汉子”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即 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 D 项,《阿 Q 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创作于 1921 年 12 月,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 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该小说创作于 1921 年底,共分九章。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 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 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 连名姓都被人遗忘的故事。 该小说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 特点,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 堂吉诃德为了理想为了信念而历尽荒唐和坎坷,作者通过文本表现出对个人人格的爱护和尊 重,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牺牲全部力量甚至自己生命的勇敢精神,而这种精神和《老人与海》 - 8 - 所展现的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有相似之处。 故选 C。 【8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 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 第 3 段画线部分,根据上下文, “然而那个属于一切时代不能与时俱进者的孔乙己还没 死”“我”如同他对着“当年那位咸亨酒店小跑堂”一样,“对着的却是一片呆若木鸡或刷 屏玩微信的莘莘学子”。“然而又正是这个具体和形而下的细节,传出了所有不能与时俱进、 悖逆潮流,甚至冥顽不化者的神韵。而这后一面又是普遍的、形而上的文本面相”,“读者 可以从中照见他人,照见自己”,体现了普遍意义。 第 5 段画线部分,根据上下文,“我的人生,不多多少少都有堂吉诃德‘发疯’的影子么”“要 立一番功业,然后接着就是滑稽、荒唐、失败。我自问没有做过和堂吉诃德一样滑稽的事儿 么?做过”,以此来说明“这部不朽的小说就这样穿越了时空,其中的秘密就在于故事的高 度隐喻性”。证明了“天才的作家总是在不经意间就在文本的具体的、形而下层与普遍的、 形而上层之间搭建了绝妙的隐喻关系”。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 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 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 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 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 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咆哮赶海的黄河 ①风疾浪高,黄涛怒卷。此番到东营市,在黄河入海口东津渡,我看到了咆哮的黄河。 ②本来我们正行驶在一条前无车辆、后亦无车辆的公路上。公路崭新,光滑得如同一块 蜿蜒的玻璃板,伸向无垠的天边。车窗外,右手边是低下去丈高的绿野,茁壮着大片大片即 将丰收的玉米,一眼望不到边;左手边低下处则是浓密得遮住了阳光的行道树,季节正好, 每片叶子都绿得像一幅油画,神采飞扬地展示着北国初秋那敞亮无邪的坦荡。 - 9 - ③我随口夸了一句“这公路真漂亮啊”,马上即有人纠正说“这不是公路,咱们这是行 驶在黄河大堤上呢”。愕然,还没回过神来,突然间,没一点儿思想准备,咆哮的黄河就出 现在眼前! ④但见浓重的、土黄色的排浪,就像成群结队的士兵一样,一排紧接着一排,一个紧挨 着一个,排排涌涌,密密匝匝,脚尖踢着脚后跟,急急忙忙地向前滚动着,一个劲儿地往前 抢,向前冲,仿佛去抢占生命攸关的阵地。一边冲锋,一边还在呐喊,射击,有时候不小心 跌倒了,打一个旋儿,抹一把血,随即立刻急骤快跑跟上队伍,继续怒吼,继续咆哮,继续 冲锋,奔腾着向前,向前!有时候碰到了什么障碍物,“哗”地炸起一大瀑浪花,发出一声 撕天裂地的吼叫,然后顾不上回头看一眼,就又边打边冲,向前,向前!不由人不联想起草 原上掠过的马队,踢踢腾腾,一溜烟就不见了踪影。 ⑤别说我这远方来客没见过这阵势,就是当地的作家们,也在发出一声声惊呼。对,完 全是野马脱缰,而且是一群、又一群;是前赴后继,就像要战死沙场似的,那疯狂劲道,真 让人目瞪口呆。此前,我曾在刘家峡看过清澈翠玉、湜湜静水的黄河;在万家灯火的兰州城 里,看过宽阔雄壮的大场面黄河;在天设地造的壶口,看过慷慨激昂的瀑布黄河……但近多 年来,一直有声音在嚷嚷:“黄河断流了”“黄河没水了”,所以给我的印象,黄河已是极 度衰弱了,没有了精气神儿,行路已踽踽,全然失去了出发时那冲天烈火般的激情。特别是 行将入海的黄河,应该更是温厚,从容,恬淡,怡然,心态平和,步履缓慢……然而,然而, 真是万万没想到,依然是大河东去,壮怀激烈的奔马群! ⑥两千年前的公元 11 年,这群奔马来过一次,可惜那是一群狂乱的野马,东奔西突,左 冲右撞,致使千里沃野一忽儿就变了色,高山为岸,深谷为陵,等它们发够了飙,已经过去 了 59 个春夏秋冬。有一位叫王景的好官站出来治黄,率百姓修筑了千里长堤,将害水束缚, 东引至今天利津城南的千乘河口,算是写下了一篇“人能胜天”的佳作。无数流民投奔而来, 在黄河泥沙托举出来的冲积平原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筚路蓝缕,开垦家园,一代承接一代, 终于争来了“千年安流”的光耀,在一片哀鸿遍野的黄泛地之上,建起了一派安居乐业的古 代黄河三角洲。 ⑦然而,“天意从来高难问”。正应了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历史的前进,从来也无鲜 花铺地、雨露接风的笔直。1854 年,一群野马又残暴地闯荡来了,不按规矩出牌,不听法律 警告,不顾百姓哭嚎,不解东风意愿,只一味蛮野横行,“黄流直下铁门关,水浅泥深解容 颜”,沿海的大部分滩池被洗劫一空,“千年安流”的古黄河三角洲毁于一旦,东津渡码头 的繁盛不再,黄土地上的丰收不再,千帆竞发的胜景不再,渔浦盐业的福祉不再,一切完败 - 10 - 了,曾号称“小天津”、“小济南”的繁华码头,彻底倒退回芦苇萋萋的蛮荒状态…… ⑧黄河其实是很难接近的。它把奔进大海怀抱的入口处,隐藏得很深,很深。我们的汽 车开了几个小时,眼睛都看累了,还只是大片大片的白碱地,除了芦苇,还是芦苇,满目皆 是秋黄色的苍凉。我想起前年在青岛海水稻研发基地,看到亿万人尊敬的袁隆平老院士,正 争分夺秒率领团队研发海水稻,如果最终取得大面积成功,这大片大片的白碱芦苇地,不就 都可以变成造福人间的风水宝地了吗——我祈祷! ⑨黄河的代名词就是“不屈”,就是“刚烈”,就是“奔腾向前”,就是“百折不挠”。 我傍着咆哮的黄河,进入了高台村。桀骜不驯的黄河时不时地就会闹上一顿脾气,1855 年的 大河决之后,洪水肆虐,溃口林立, 一年数决,民不聊生,反反复复折腾,过七八年就来一 次,直到 2013 年,暴躁的黄河还又一次放出几匹野马,把高台村的房屋毁塌了大半。按照利 津县政府的思路,干脆把堤外的村庄全部搬进堤内吧,百姓就安全了。故土难离,不愿抛家 别舍迁走的乡亲们,把房地基加高、再加高,用石头垒严实、再严实,并在房屋周围留出低 矮的泄洪道。于是,村庄里就又呈现出“春在溪头荠菜花”的祥和景象。 ⑩我信步走进一个庄户院子,非常原始的三间大瓦房,这是中国北方农村最平凡的房子。 不过在这个庄户院里,还是看到了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元素:一辆蓝色皮卡已经是辆旧车 了,上面溅满了泥点子,显然对家庭的贡献不小。还有一辆红色轿车,像旧时王谢堂前的燕 子一样,飞入了这个寻常农户家。 (11)今年台风频仍,第 17 号台风是一匹叫“利奇”的野马,从遥远的浙江温岭一路北 上,铁蹄踏踏,风嘶雷吼,刚刚掠过此地……抬望眼,透过日影斑驳的树阴,可隐隐约约看 到高高的黄河大堤,像长城一样稳稳地安卧在头顶上,蜿蜒成一条巨龙。侧耳听,隐隐传来 黄河的涛声。“黄河之水天上来”,然而如此大气磅礴的黄河的确有着它的千万张面孔和万 千种姿势,认准目标不回头,奔腾到海力不休,于排浪中听惊雷,雄震广宇四海愁,这亦是 相当震撼的傲世独绝。 (12)2019 年金秋,我心心念念来看黄河入海,风高浪快,黄水桀骜,平生第一次见到 了咆哮赶海的黄河,大开了胸襟。 (选自《文汇笔会》 有删改) 9. 第④段与第⑤段都是描写黄河,写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比较赏析。 10. 第⑥段在全文构思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11. 有人认为第⑧段画线句联想牵强,建议删去,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12. 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意义。 - 11 - 【答案】9. 第④段调动多种感官正面描写眼前黄河,运用比喻、比拟,士兵、马队形象统摄 全段,突出黄河浪涛汹涌、气势恢弘,赋予黄河以激烈不屈的人格形象。第⑤段以黄河奔腾 激烈给观者带来的强烈震撼,以及以刘家峡、兰州、壶口各地黄河以及黄河断流、入海口想 像等,侧面表现黄河;两段描写视角变化自然,符合事物认知的过程规律。 10. 全文围绕黄河的野性、泛滥与治理的历史与现状展开构思。第六段内容承接前几段野马 般奔腾咆哮的黄河,引出下文黄河历史上多次泛滥、三角洲毁于一旦的历史事实,也为结尾 部分落笔赞美高台村百姓安居乐业等蓄势。第六段由眼前黄河转入历史上的黄河,从对自然 黄河景象的描写转入人与黄河抗争、依存、守护的关系描写,是叙事内容、描写视角转换、 引出主旨的关键。 11. (1)画线部分联想到研究海水稻的袁隆平,内容符合人类与自然抗争改变自然、人定胜 天的文意主线。联想合理、自然,不必删去。 (2)画线部分联想到水稻科学家袁隆平,突出袁隆平争分夺秒的科研精神,联想的相关性不 足,主旨情感脱离文意主脉,可以删去。 12. 答案示例:本文描写了黄河多种面目,赞美了黄河及黄河百姓与黄河相处共生不断抗争 的精神,对今天黄河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状态表达由衷的欣慰。面对自然,人类必须了解自 然规律,相信“人定胜天”,用智慧修筑“河堤”才能安居乐业。文章对我们理解如何与自 然和谐共生很有启示作用。 【解析】 【分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描写的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阅读并理解句子的内容;其次从修辞手 法、表现手法、用词、句式、描写角度(空间、声色、感官、虚实、动静、正侧面等)等方 面,具体分析句子的描写技巧;最后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作者情感,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题为比较赏析题,赏析内容为第④段与第⑤段,描写对象都是黄河。 然后,认真阅读这两个自然段,把握描写的技巧。从描写角度来看,第④段中“但见浓重的、 土黄色的排浪,就像成群结队的士兵一样,……仿佛去抢占生命攸关的阵地”是从视觉角度 进行描写;“一边冲锋,一边还在呐喊,……继续怒吼,继续咆哮”“‘哗’地炸起一大瀑 浪花,发出一声撕天裂地的吼叫”是从听觉角度进行描写。从手法上来看,第④段中“就像 成群结队的士兵一样”“一边冲锋,一边还在呐喊,射击,有时候不小心跌倒了,打一个旋 儿,抹一把血,随即立刻急骤快跑跟上队伍”等处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描写黄河。所以, - 12 - 第④段调动感官,运用修辞对黄河进行正面描写,赋予黄河以激烈不屈的人格形象,突出黄 河浪涛汹涌、气势恢弘的特点。而第⑤段中“别说我这远方来客没见过这阵势,就是当地的 作家们,也在发出一声声惊呼。……真让人目瞪口呆”,这是写观看者的感受;“此前,我 曾在刘家峡看过清澈翠玉、湜湜静水的黄河;在万家灯火的兰州城里,看过宽阔雄壮的大场 面黄河;在天设地造的壶口,看过慷慨激昂的瀑布黄河……”,这是侧面描写,都突出了黄 河奔腾激烈的特点。结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描写视角自然变化,生动真实地展现了黄 河的特点,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段落在构思上的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干所给段落,明确其内容; 然后结合内容特点、段落位置、前后语境、文章主旨等具体分析其在行文构思上的作用;最 后结合内容,整理作答。 文章第⑥段是文章的中间段,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写公元 11 年黄河泛滥,王景率百姓治黄并 写下“人能胜天”的佳作,之后一代承接一代的百姓建起古代黄河三角洲。结合前后语境分 析,前文描写黄河浪涛汹涌、奔腾咆哮的气势,所以从行文上看自然引出历史上黄河多次泛 滥、三角洲毁于一旦的内容;后文写人与黄河抗争、依存、守护,所以第六段为后文蓄势并 作了铺垫。从主旨表达来看,第六段由写眼前黄河转入写历史上的黄河,由黄河写到人,人 与自然的关系,使文章内容得到升华,从而自然引出文章主旨。结合以上分析整理作答即可。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或句子的作用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 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理解题干所给内容,结合前后语境,从全文整体内容、主旨的表达等 角度思考分析后表明看法;最后结合内容及个人理解阐释理由。 从内容上来看,第⑧段画线句是写作者坐在车中,看到大片大片的白碱地、芦苇,满目皆是 秋黄色的苍凉时,联想到了研究海水稻的袁隆平。联系文章主旨分析,本文是展现人与黄河 抗争、依存、守护的关系,表达人类与自然抗争、改变自然的目的,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此 处联想合理、自然,不必删去。但结合语句“正争分夺秒率领团队研发海水稻,如果最终取 得大面积成功”可以看出,联想的内容还只是一种假设,相关性不足,并不能突出、充分的 表现主旨,可以删除。总之,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作答时一定要符合文意,言之成理。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主旨及写作意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整体阅读并理解文章,认真体 会作者情感,准确把握文章主旨;然后结合文章内容,抓住关键语句,联系现实,根据个人 - 13 - 的理解认识分析其意义。 本文通过描写眼前黄河,赞叹黄河浪涛汹涌、奔腾激烈的气势;通过描写人与黄河抗争、依 存、守护的关系,赞美人类与自然抗争、改变自然、战胜自然的智慧。结合文中重点语句“如 此大气磅礴的黄河的确有着它的千万张面孔和万千种姿势,认准目标不回头,奔腾到海力不 休,于排浪中听惊雷,雄震广宇四海愁,这亦是相当震撼的傲世独绝”分析可知,作者写黄 河,赋予黄河以激烈不屈的人格,实际是在赞美与黄河共生相依、征服创造美好生活的人。 作者写带领百姓修筑了千里长堤,治黄成功的王景;一代一代建起一派安居乐业的古代黄河 三角洲的百姓;创造出“春在溪头荠菜花”的祥和景象的高台村村民,就是要告诉我们人与 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了解自然、运用智慧才能安居乐业。而“不按规矩出牌,不听 法律警告,不顾百姓哭嚎,不解东风意愿,只一味蛮野横行”,则会使一切毁于一旦。这些 意在引发读者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要求强化两个意识:(1)强化文本意识,即读懂文本(泛读)、 结合文本答题(精读);(2)强化规范意识,即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答题 规范(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语言简练、准确),书写规范,问答连结,答是所问。 (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晓行巴峡 唐·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①行。登高万井②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①树杪:树梢。②井:即市井,村落;万井指千家万户。 13. 这首诗共有几联对仗?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联 B. 四联 C. 五联 D. 六联 14. 关于本诗以下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词句清丽 B. 景象开阔 C. 情理交融 D. 体物精细 15. 扣住尾联“山水趣”赏析诗歌二至五联的妙处。 【答案】13. C 14. D 15. 答案示例 1:“山水趣”是全诗写景写人的总括。二至五联诗人选择了富有巴峡地区山水 特点的景物(意象)人情逐一描绘,景物具有典型的江山之乡的地域特色;以异乡人新奇视 - 14 - 角赋予景物以特殊的美感;描写调动视觉、声觉,视角高低俯仰远近,富于变化;将自然景 物与人的活动交融,山水人情,浑然一体,充满了情趣。 答案示例 2:山水之趣统摄全篇。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是即目所见眼前之景,有人有禽,视 觉声觉,富有山乡生活情趣;水国舟市、桥过树梢,视线由水上到山上,高低俯仰变化之间 写出山水之乡集市风情及奇幻景观;登高万井、眺迥二流,写出了立足点变化,视野开阔, 意境宏远;人作殊语,莺为故声,人声与鸟声的对比,不同的方言俚俗,相同的莺啼鸟叫, 写出漂泊异乡之人的独特体验。 【解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对仗修辞的能力。对仗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对仗的主要特点 是上下两句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词性相同,词义或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相对。 本诗第一至五联对仗,第六联不对仗。 故选 C。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 含蓄、华丽、质朴、简洁、工丽、隽永、晦涩等类型。判断表达技巧首先从抒情方式、描写 技巧、意象意境、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 D 项,体物:指摹状事物。体物精细是指对事物意象进行细节描写,本诗意象主要是白描,并 无细节描写。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情感, 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分析形象自身的特点和画面特指,再结合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诗人的 思想感情,概括出形象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如本题“山水”就是作者借以抒情的主要意象。“山水趣”是全诗写景写人的总括。二至五 联,诗人从“水”写到“山”,富有空间变化。“水”方面,写到“晴江浣女、朝日鸡鸣、 水国舟市、桥过树梢”,是眼前之景,有人有禽,视听结合,富有山乡生活情趣;“山”方 面,写到“登高万井、眺迥二流”,视野开阔,意境宏远;同时巧妙地把“人语”和“莺声” 做对比,分别代表他乡与故乡,写出漂泊异乡之人的独特体验。 (四) - 15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 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 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②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 储①,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 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③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 不禁,后将奈何?雄州②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 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 席。 ④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③。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 ⑤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 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 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 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注释:①储:指皇储,继承皇位的人。②雄州:北宋时期宋与契丹边境接壤的边关重镇。③ 致仕:交还官职。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 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习.知朝廷台阁典宪( ) (2)寻.加户部尚书( ) 17.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比.劫禁物法( ) A.并列 B.接近 C.比照 D.等同 (2)帝不豫.( ) A.快乐 B.安适 C.预先 D.同“与”,参与 18. 用“/”为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合理的一项是( ) A.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 - 16 - 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B.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 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C.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 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D.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 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19. 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 者。 20. 分析第③段画线部分描述“吏”的作用。 21. 联系全文,分析结尾第⑤段的写作意图。 【答案】16. (1). 熟悉 (2). 不久 17. (1). C (2). B 18. B 19. 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等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 子孙谋划,大凡变革改革等诸多事,都听从王安石,可是对外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 20. 通过描写“吏”不敢禁止契丹人越界捕鱼、贩盐的无能怕事,反衬曾公亮果敢有为、断 事英明,能力强。 21. 第⑤段叙议结合交代了曾公亮的私德表现。从全文看,补叙部分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 完整全面,显示了史传作者如实记录不为尊者讳的史学态度。 【解析】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语句中的位置,推 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结合语境进行推断。有的词可分析结构辅助推断词义。同时要考虑词 类活用现象。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在具体环境中对词语的意义进行 揣测。 (1)“习”,动词,作谓语,译为“熟悉”。句意: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 (2)“寻”,副词,译为“不久”。句意:不久兼任户部尚书。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这里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词语 - 17 - 在文言语句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结合语境进行推断。有的词可分析结构辅助 推断词义。同时要考虑词类活用现象。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在具体 环境中对词语的意义进行揣测。 (1)句意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比”,动词,作谓语,根据语境译为“比照”。 故选 C。 (2)句意为:仁宗身体不适。“不豫”是天子有病的讳称。“豫”,形容词,根据语境译为“安 适”。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 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 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別注 意。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及对偶、反复等修辞。作答时可先忽略选项中停顿一致的 地方,分析停顿不一致的地方,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句意为: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 门。曾经有过客丢失囊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 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他境”说明逃窜的去向,与动词 “窜”共同构成主语“盗”的谓语,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 A、C 两项。“橐中物”作动词 “亡”的宾语,“亡”是丢失的意思,应在宾语“橐中物”后停顿。排除 D 项。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 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关键点 有: “初荐王安石”,省略主语,补充主语“曾公亮”;“向”,动词,偏爱、偏袒;“阴”, 副词,暗中、暗地里;“计”,动词,谋划;“更张”,动词,变更或改革;“庶事”,指 各种政务政事;“外”,名词作状语,表面上、对外;“与”,参与。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重要语句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画线句子,理解其内容; - 18 - 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句子特点、文体特征等,从内容、结构、手法、主旨等角度分析其作 用;最后组织语言整理作答。 画线句的大意是: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从内容上来看,画线句是 写官吏对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的做法的态度。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曾 公亮的态度与官吏们不同,他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的赵滋勇敢有 计谋,能够胜任。”于是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可见曾公亮处理事件 果敢明智,能力极强。结合文体特征分析,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传主是曾公亮,所以描写 “吏”的内容,从手法上看是运用反衬,以突出传主形象特点。结合以上分析,整理作答即 可。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重点段落的写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题干所给段落,理解 其内容;然后结合段落内容、表达特点、所处位置、文章文体特点等认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 图;最后整理答案,分点作答。 第⑤段是文章的结尾段,从内容上来看,其中“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 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是总结概述曾公亮的个人性格品德;“初荐王安石,……安 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是列举他的具体表现;“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 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是写他人评价。从表达方式上看,这一部分叙议结合,是对曾公亮 的形象的补充叙述。结合文体特征分析,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这一部分补叙,更全面、真 实的展现了传主的形象特点,让读者看到的曾公亮是一个有优点也有缺点,有能力也有私心 的臣子形象,是真实的人。从而也体现了作者的史学态度。注意结合内容分析作答。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 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 明殿学士的身份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 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囊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 - 19 - 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久了,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 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 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 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主管的官员议论, 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死刑。 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 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的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 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 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 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 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于是赴宴。 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 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 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 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 富达巨万。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 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曾公亮派 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 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 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五)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庐山草堂记 [唐]白居易 ①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 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面峰腋寺, 作为草堂。 ②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 徂暑也;敞南甍, 纳阳日,虞祁寒也。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砌阶用石,幂 - 20 - 窗用纸,竹帘纻帏,率称是焉。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 ③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 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④自问其故,答曰:是居也,前有平地,轮广十丈;中有平台,半平地;台南有方池,倍 平台。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 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幢竖,如盖张,如龙蛇走。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 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盛夏风气如八九月时。下铺白石,为出入道。堂北五步,据层崖 积石,嵌空垤堄,杂木异草,盖覆其上。绿阴蒙蒙,朱实离离,不识其名,四时一色。又有 飞泉、植茗,就以烹燀,好事者见,可以销永日。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 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佩琴筑声。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脉分线悬,自 檐注砌,累累如贯珠,霏微如雨露,滴沥飘洒,随风远去。其四傍耳目杖屦可及者,春有锦 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 殚纪,覙缕①而言,故云甲庐山者。噫!凡人丰一屋,华一箦,而起居其间,尚不免有骄稳之 态。今我为是物主,物至致知,各以类至,又安得不外适内和,体宁心恬哉?昔永、远、宗、 雷②辈十八人,同入此山,老死不返,去我千载,我知其心以是哉! ⑤矧予自思:从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门,凡所止,虽一日二日,辄覆篑土为台,聚拳 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一旦蹇剥,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而抚我,庐 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尚以冗员所羁,余累未尽, 或往或来,未遑宁处。待予异时弟妹婚嫁毕,司马岁秩③满,出处行止,得以自遂,则必左手 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清泉白石,实闻此言! ⑥时三月二十七日始居新堂;四月九日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东西 二林寺长老凑公、朗满、晦、坚等凡二十二人,具斋施茶果以落之,因为《草堂记》。 (选自《白氏长庆集》) 注释:①覙缕:语言委曲详尽而有条理,这里指“概括”。②永、远、宗、雷:指东晋高僧 慧永、慧远兄弟和著名隐士宗炳、雷次宗等人。③元和十年(公元 815 年),白居易因“越职 言事”被贬江州司马。岁秩:规定的任职年限,犹任期。 22.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因 B. 而 C. 其 D. 则 23. 第②段画线句数量词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24. 对第④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1 - A. 第④段以空间方位转换交代了草堂由来、位置、南北东西的环境景物。 B. 第④段细致铺叙描写了方池平台、山竹野卉、飞泉悬瀑、杂木异草等。 C. 第④段生动展示草堂景色四季早晚阴晴显晦变化,声色兼具气象万千。 D. 第④段用“故云甲庐山者”收束写景,转入议论,表达迷恋不返之情。 25. 《庐山草堂记》与《琵琶行》都创作于作者贬官期间,但是抒发的情感不尽相同,耐人 寻味。联系全文及作者经历,对此加以比较分析。 【答案】22. A 23. 数量词清晰描述了草堂的整体格局及内部陈设,准确表现草堂的简单、 朴素、古雅,体现草堂主人率真朴实的审美趣味,语言形式与表达的内容高度一致。 24. A 25. 《琵琶行》借琵琶女身世表达无辜遭弃、落魄自伤、沦落天涯、同命相怜之情。《庐山草 堂记》在对草堂景色、陈设的描写中表达了对自然的喜爱,表达外适内和、体宁心恬的喜悦, 以及厌倦公务渴望回归山水书画生活的愿望。<庐>大段景物描写,对遭贬自伤一带而过,表 面并无自伤落魄之意。《庐》文在叙事描写中寄予的情感更加复杂、多元、幽微,耐人寻味。 【解析】 【分析】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于虚词的学习重在从词 性、在句中充当的功能等角度进行积累。在具体阅读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 词语的意思 A 项,因:(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趁 着”“随着”“凭借”“通过”等。(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联系上下文,“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面 峰腋寺,作为草堂”,出于对此地的喜爱,诗人在此盖了一间草堂,可判断此处的方框里需 填“因”,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故选 A。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中句子的能力。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 本题要求分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和“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 书各三两卷”中的数量词,这两句中的数量词是对诗人居住环境的描写,坪数大小及设备的 奢俭,都完全符合诗人原本的心愿与经济能力。在诗人心中,此处的美景就是上天赐予的最 - 22 - 好的空间。无须其他多余的装饰。 【2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 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 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 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A 项,“第④段以空间方位转换”错,本段只介绍了“南北东西的环境景物”,并未“交代了 草堂由来、位置、南北东西的环境景物”。 故选 A。 【25 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同时也 考查对文章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 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原文,把握其中的意象, 分析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文章中说“匡庐奇秀,甲天下山”“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 然”“司马岁秩满,出处行止,得以自遂,则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以成 就我平生之志”“一旦蹇剥,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而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 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文章从修建庐山草堂的缘起入手,首先具体介绍草堂 的建筑情况及堂中因陋就简、朴素高雅的陈设;然后转入对草堂四周迷人景色的铺写,以空 间方位的转换为序,细致地描写了方池平台、山竹野卉、飞泉悬瀑、杂木异草等;又从景物 说到自己恬静安适的心情,表达自己乐天安命、归隐庐山的愿望。全文语言清丽,作者以娴 熟的文笔和技巧,充分表达了自己酷爱山水的癖好,并注入自己的身世感、沧桑感,使山水 别具内涵与风韵。 《琵琶行》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 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 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 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 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 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 人”的感情。歌女的悲惨遭遇写得很具体,可算是明线;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随琵 - 23 - 琶女弹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可算是暗线。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 使情节波澜起伏。它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发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鸣,语言美而不浮华, 精而不晦涩,内容贴近生活而又有广阔的社会性,雅俗共赏。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 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 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 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 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 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 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庐山的风景,秀丽至极,简直是天下诸山的冠军。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 面的寺庙叫做遗爱寺;介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那地方最美,又是庐山之最。元和十一年 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爱上它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恋恋不舍而不忍离 去,于是面对香炉峰,下近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 第二年春天,草堂落成了。三间屋子,两根楹柱;两个卧房,四扇窗子;屋子面积大小, 完全与心意相合,与财力相称。打开北边的小门,使凉爽的风吹进来,避盛暑;把屋脊南面 盖得高些,让阳光照射进来,防备严寒。建造房屋的木材只用斧子砍削,不用油漆彩绘;墙 涂泥就可,不必用石灰白粉之类粉刷。砌台阶用石头;糊窗户用纸,竹子做的帘子,麻布做 的帐幕,一切全都和草堂的简朴格局相称。屋子里设有木制椅榻四张,素色屏风两座,还有 漆琴一张,和儒、释、道书籍各三两卷。 乐天我已来到这里做了草堂的主人,仰观山色,俯听泉声,随意浏览旁边的竹树云石。 从早到晚,美景很多,来不及一一观赏。看了一会儿,由于清幽景物的诱发,性情也随之变 得恬淡;环境适宜,心情平和。只要住一宿,身体就十分安宁,住两夜更感到心情平静安适, 住三个晚上以后,心旷神怡,物我两忘,也不知是如何进入这种状态的。 自问其缘故,回答说:这草堂,前面有平地,面积约十丈,中间有平台,是平地面积的 - 24 - 一半,平台的南边有方形的池子,池子的面积比平台大一倍。环绕着水池多是山竹、野草, 池里长满了白莲、白鱼。再往南走,就到了一个山石间的水沟,石涧两旁有古松、老杉,树 身粗大的将近十人之围,树的高度不知几百尺,长枝条上摩云霄,低垂的枝柯轻拂着潭水。 像旌旗一样竖立,像车盖一样张开,盘曲伸展如龙蛇游走。古松下多灌木丛,茑罗枝叶蔓生, 互相纠结交织,互相承接遮盖,使得日光月华都无法照射到地面。到了盛夏时的气候,仍像 八九月的秋凉时节。地下铺着白石做为出入的信道。草堂北边五步远的地方,凭借高崖积石 作为假山,在空凹处卡进小土堆和土块,各种树木、奇花异草覆盖其上。绿荫浓密,红色的 果实繁多,也说不出它们的名字,四季都是这个样子。又有天上飞落的泉水,就地种植的茶 树,就这飞泉和植茗来烹茶,若被爱好风雅之事的人看到,可以终日不去。草堂东边有一座 瀑布,清水悬挂三尺高,泻落在台阶角落,然后注入石渠中。从早到晚,就像洁白的绸子, 要是在夜间听起来,就像珠玉琴筝的声音。草堂的西边,靠近北面山崖的右侧山脚,用剖开 的竹子,架在空中,接引北崖山上的泉水,这些竹管如脉管一样分出水流,细水从上流下, 像细线一样悬挂空中,从屋檐灌注到水池里,连接不断像成串的珍珠,细微水点飘散的样子 像雨露一般,水一点一点地往下落,随风远去。那附近望得见、走得到的地方,春,有锦绣 山谷中的繁花;夏,有石门涧里的皓云;秋,有虎溪的明月;冬,有炉峰的白雪。阴晴明暗, 黄昏早晨的烟云隐现,千变万化,不可详尽记述,细细说来,所以我才说这里的景色是庐山 第一!唉!一般人只要建造一间高大的房屋,精制一张竹席,而生活在当中,尚且免不了有 骄傲自负之态。何况是我,已成了这些东西的主人,草堂周围的美景纷至沓来,激发人的思 想感情,接触什么样的景物就产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我又怎能不外在安适、内在和乐,身 体安宁,心情恬适呢?想当年东晋高僧慧永、慧远、名儒宗炳、雷次宗等十八人一起住入此 山,就直到老死也都不肯离开,虽然与我现在相距久远,但我知道他们心里也是因为这庐山 的美景啊! 更何况我想,从小到老,不管住的是白色的茅屋或者红色的大厦,只要在居所住上一天 两天,我总是要搬少许土做个台子,聚集一些卵石来筑座假山,再环绕个小小的水池,可见 我对山水的癖好已经到了如此无可救药的地步。一旦命运不顺当,被贬来辅佐九江郡守,郡 守以宽厚来安抚我,庐山以他神奇的美景对待我,这简直是上天赐给了我最好的时机、大地 送给我最好的空间,我终于能得到自己的最爱,还有什么好苛求呢?只不过我为闲散的官职 所束缚,未能完全摆脱牵累,时去时回,没有闲暇安宁地住下来。等到哪天弟妹各自成家了, 官职任期满了,外出做官还是在家不仕,都能顺遂自己的心意,那么一定会左手牵着老伴和 孩子,右手抱着古琴与书本,终老在此,以完成我一辈子的心愿。我发誓,清泉白石可以做 - 25 - 我盟誓的证人。 在三月二十七日,我刚搬到这新居草堂;四月九日,和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 张深之以及东林寺、西林寺的长老大德凑、朗、满、慧、坚等二十二人,准备了斋食摆设了 茶果点心来为新居行落成典礼,于是写下了这篇《草堂记》。 三.写作(70 分) 26.作文: 村里有个放羊娃想捉弄大家,对着山下喊"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农夫们放下手中 农活,冲上山救他,发现受骗了,都很生气;放羊娃捉弄大家两次以后,农夫们都不相信他 了。有一天,狼真的来了,放羊娃大喊“狼真的来了!救命啊!”没有人相信,最后,放羊 娃的许多羊被狼咬死了。 这个古老的故事对今天的人们辨别事情真伪有很多启发。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辨别真伪,深思慎取 狼来了的故事中,农夫们每一次的相信换来都是被捉弄后的气愤,而最后一次的不信任 则带来了“羊入狼口”惨烈结果。这不仅是放羊娃撒谎的结果,还是农夫们几次没有真正辨 别事物真伪的后果。 这犹如当下疫情期间,由于网络传播的迅速和便捷,真假言论在网络上不断地涌现。“不 带口罩不要紧”“病毒传播没有那么强”,对于专家解读的不信任;“口服消毒液”“在身 上涂满酒精就可以消毒”,信任谣言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这些从心所欲的行为都是在辨别 事情的真伪上的错误所带来的不当做法。 对今天我们不会辨别事情真伪现象,我们要学会辨别事物真伪,要避免情感用事。人的 情感往往最能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与判断,也是我们所称为的“第一反应”。当我们将情感放 在首位时,判断常常是用“心”而并非用“脑”的。这往 往会导致自身错误的判断。农夫们 基于对放羊娃的担心,使他们第一次义无反顾的冲上山救他而受到了欺骗。家长们怀着对儿 女的担忧能轻而易举地相信诈骗公司的谎言。遇到突发状况,别感情用事,冷静一下,深入 思考,再做判断。 辨别事情的真伪,要打破对事物原本的固有印象,结合实际来判断取舍。农夫们基于对 - 26 - 前两次放羊娃行为的判断,形成了一种“他就是个骗子”的固有印象,导致许多羊被狼咬死 了的结果。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认为所有的陌生电话都是假的,也许会错过很多重要的通 知;认为所有的优惠都是坑的,也许会错过了一笔合算的买卖。运用固有的思维来判断事物, 是一种不可取的基本思维,运用固有思维来判断一个人也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尊重。所以我们 要结合实际来判断 自己的取舍。 因此,我们要对一切事物有一定的信任和怀疑。并非提倡“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的做法。而是让大家凡事都要留个心眼,在关于生命安全的事情上,过分理性的思维会造成 不可挽回的后果。一味的信任伤害自己,不一味怀疑磨灭他人。只有结合当下情况分析,经 过自己的综合判断深入思考后,才能决定自己的取舍。 面对内心狼真的来了吗?我们要辨别真伪,做到深思慎取。 【解析】 【详解】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 这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 立意。本作文题目由提示语和写作要求者两个部分组成。要想写好这篇作文,要抓住关键句、 材料的主旨,全面地挖掘材料的含义进行立意。 审题过程: 这是一道极具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的材料作文。材料前面讲述“狼来了”的故事,基本解读: 撒谎的后果很严重,做人要讲诚信。但后面老师给了“这个古老的故事对今天的人们辨别事 情真伪有很多启发”的导语,句中的“今天”限定了考生写作的语境是当今时代。因此,本 题不仅考查了对材料的阅读是否仔细,还考查了学生们是否能胸怀天下、心系苍生,关心当 下的国计民生问题,而不只是一心专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总之,材料要求我们在当 今的语境之下,探讨如何去辨别事情的真伪。所以,我们把“辨别事情真伪”作为关键词, 进行常规提问思考。故事中,要辨别事情的真伪的是谁?不是放羊娃而是农夫们,即非当事 人、是信息受众。为什么要辨别事情的真伪?怎样辨别事情的真伪? 为什么要辨别事情的真伪?1.当下信息爆炸,科学普及率不高,我们的科学素养良莠不齐; 再说我们对事件 的认识也有一个渐次明晰的过程。2.食品养生类信息鱼龙混杂,或讹传讹现 象较多,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3.居心叵测的人,故意混淆是非,好浑水摸鱼。4.权威部门 对事情披露不及时不透明,破坏政府公信力,损害了政府形象。5.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从 众心理。6.网络上的政治事件真伪难辨、蛊惑性强,易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损害 - 27 - 公众利益,甚至危害国家的安全。 怎样辨别事情的真伪?1.要理性的分析,不感情用事,做到不依赖、不轻信、不盲从,注重 考证。2.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要明辨是非,要深思慎取。3.做到不以讹传讹,让谣言 止于我。4.看信息来源是否主流媒体,信息内容是否符合常理,可自己向权威部门咨询或 利 用搜索引擎去求证,绝不以讹传讹。5.要胸怀天下、心系苍生,关心当下的国计民生问题, 而不只是一心专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 参考立意: 辨别真伪,深思慎取;谨慎判断,取真去伪;倾三江之水,洗谣言之墨;让真相逼走谎言; 真相就在不远处;谨慎判断,取真去伪;辨别真伪,深思慎取;让真相大白…… 行文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 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 如此题先概述材料,分析材料,提出“辨别真伪,深思慎取”这一中心论点。接着分析今天 我们不辨真伪的现象的表现,然后阐述我们学会辨别事物真伪,要避免情感用事,深入思考, 再继续深入阐明辨别事情的真伪,要打破固有印象,结合实际来判断取舍。最后归纳我们要 对一切事物报有一定的信任和怀疑。最后回扣材料,点明标题。 参考素材: (1)信仰的力量不表现在能支使人移山,而在于能让人看不到有山要移。——埃里克˙霍弗 《狂热分子》 (2)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也无。——曹雪芹《红楼梦》 (3)我国新冠病毒的吹哨人在去年 12 月就预警了这场灾难。我国的疫情被世界卫生组织认 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突发事件的初期和进程中,不确定信息是存在的。 对此我们应保持宽容态度,而不是轻率地下结论,放弃真相。 (4)《2017 年食品谣言治理报告》显示,截至 2018 年 7 月中国健康传媒集团食品药品舆情监 测中心谣言数据库,已积累谣言及辟谣数据超过 5 万条。其中 2017 年与食品谣言相关的信息 达 1.7 万余条。小视频成谣言传播新渠道之一。 (5)后真相化时代已经到来。如同《南方周末》上所言:“情绪太多,真相已经不够用了。” 人们在接受到一个新的信息时,总是第一时间想到自己的情感是否被满足或冒犯,这一信息 又是否符合人们的已有经验逻辑,却对真正的真相全 然不顾。 【点睛】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立意的方法:①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 - 28 - 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 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②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 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 法。③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 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④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 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 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 29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