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之翻译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之翻译学案

核心突破五 精准翻译句子(二)‎ ‎(含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 ——符合“信”“直”“境”,落实得分点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学好文言实词,首先要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这四大知识点。‎ 一、多义实词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又如“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中,“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具体见后面“四、通假字”)‎ 学习多义实词除了要通过课本、试题及阅读大量积累外,还要注意:‎ ‎1.寻找义项联系,巧记一词多义 多义实词是文言实词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如果能弄清其词义衍变的规律和特点,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临场推断,效果都会大大增强。多义实词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识记多义实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找出本义,关键是看该字的造字方法,从其构造的字形上推导出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找到这个“源”,顺“流”而下,就可以发现其他义项的来龙去脉。‎ 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 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 引申义:①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②次要的,如“从犯”;③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zònɡ),如“从弟”。‎ ‎(1)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指出哪个义项是其本义,各义项间有什么联系。‎ ‎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邑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以……为边邑 ‎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鄙陋、见识短浅 ‎④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粗俗、未开化 ‎⑤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轻视、看不起 A.哪个义项是其本义?为什么?‎ 答:“鄙”的本义是“边邑”,可从“鄙”的构字法看出。“鄙”为形声字,左声右形,“”放右边,表示“邑”。‎ B.各义项间有怎样的联系?‎ 答:“鄙”的本义是“边邑”,那么,“边邑”之人大多是“粗俗、未开化”之人;既然是“未开化”,肯定是“见识短浅”之人,“见识短浅之人”一般要被人“轻视、看不起”。‎ ‎(2)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指出哪个义项是其本义,各义项间有什么联系。‎ ‎①扶辇下除,触柱折辕(《苏武传》)台阶 ‎②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拜官授职 ‎③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修治、清理 ‎④此情无计可消除(《一剪梅》)清除、废除、除掉、去掉 ‎⑤爆竹声中一岁除(《元日》)过去、逝去 A.哪个义项是其本义?为什么?‎ 答:“除”的本义是“台阶”,“除”是形声字,左形右声,“”放左边,与“小土堆”有关。‎ B.各义项间有怎样的联系?‎ 答:“除”的本义是“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拜官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修治、清理”“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过去、逝去”了。‎ ‎2.因文定义,语境推敲 一个实词虽有多个义项,且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但在具体、确定的语境中只有一种含义。因此,完全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都能成为确定其含义的钥匙。‎ 边练边悟1‎ ‎(1)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墨者有巨子腹,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令吏弗诛。腹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  )‎ A.忍耐 B.容忍 C.对……狠心 D.抑制 答案 C 解析 “忍所私以行大义”的意思是墨学大师腹忍痛杀掉自己的儿子来推行大义。这里的“忍”是“忍痛”“对……狠心”的意思。‎ ‎②祜(指传主羊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晋书·羊祜传》)(  )‎ A.侵占 B.侵犯 C.侵害 D.侵袭 答案 A 解析 “侵占”侧重入侵后占有对方财富、土地的结果。羊祜带兵至吴国境内,割下吴国的稻谷当作军粮,且事后“送绢偿之”,只能是临时的“占有”。‎ ‎(2)解释下列文段中“安”字的意思。‎ ‎①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宋史·曾公亮传》)‎ 安心 ‎②羊祜,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晋书·羊祜传》)安抚、安慰,使……安顿 类义词(一义多词)‎ ‎①表示“庄稼收成不好、荒年”的有:凶、俭、歉、饥、馑。‎ ‎②表示“责备”的有:让、过、望、谴、非、尤、咎、责、诛、折。‎ ‎③表示“赞许”的有:多、称、誉、许、道、与、嘉、褒。‎ ‎④表示“私下、暗暗地”的有:阴、潜、间、私、窃、微、暗、密、偷。‎ ‎⑤表示“掌管”的有:典、当、知、守、掌、职、执、序、司。‎ ‎⑥表示“去、到、往”的有:之、适、如、造、诣、徂、至、趋。‎ ‎⑦表示“轻视、看不起”的有:小、易、轻、少、鄙。‎ ‎⑧表示“代理”的有:假、行、权、摄、署。‎ ‎⑨表示“等到”的有:及、至、逮、迨、洎。‎ 二、古今异义实词 ‎1.把握“异义”类型,记“异”不记“同”‎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六种。‎ ‎①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只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②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古义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③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 ‎④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⑤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⑥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 学习古今异义词,特别注意其“异”义,要记“异”不记“同”。‎ 试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词义,并说明差异类型。‎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古义:黄河 今义:一切大的河流 词义变化类型:词义扩大 ‎(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古义:金属 今义:黄金 词义变化类型:词义缩小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词义变化类型:词义转移 ‎(4)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古义:重金收买 今义:购买 词义变化类型:词义弱化 ‎(5)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古义:仇恨,怀恨 今义:埋怨,责备 词义变化类型:词义弱化 ‎(6)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古义:遗憾,不满 今义:仇恨,怀恨 词义变化类型:词义强化 ‎(7)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中性词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贬义词 词义变化类型:感情色彩变化 ‎2.特别关注古今同形而异义的双音节词 文言实词以单音节为主,现代汉语实词则是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节)居多数。学习古今异义词,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不要把文言的两个单音实词误以为是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实词。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实词,在现代汉语中变成了一个双音实词,如果用现今的词义去解释,就会出错。例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中的“妻子”是两个单音实词,指“妻子和儿女”,而现代汉语中的“妻子”是一个双音实词,指“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请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是否是与现代汉语同形的双音实词。如果不是,请解释其义。‎ ‎(1)铁骑突出刀枪鸣。不是,指突然爆发出 ‎(2)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不是,走上前进献 ‎(3)汉亦留之以相当。不是,相抵押 ‎(4)谢汉使曰:“武等实在。”不是,指确实存在 ‎(5)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至于”不是,指“来到”;“颜色”不是,指“脸色,面容”;“憔悴”是双音实词;“形容”不是,指“形体,容貌”;“枯槁”是双音实词 ‎(2)不要盲目把文言的一个双音实词拆成两个单音实词来解释。文言中的双音实词有两种情况:一是同义的双音实词(有的叫同义复词),如“崩殂”和上面说的“憔悴”“枯槁”等;二是偏义的双音实词,即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虽然它在古汉语中很少,但如果不了解、掌握它,就会成为阅读的障碍。如何掌握呢?一要弄清两个语素的构成方式——意义上相近或相对,二要结合语境加以揣摩、判断。如“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中的“车骑”,结合下句则可知偏在“车”义。偏义复词具有临时、动态、借用的性质,一定要借助语境判断。‎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义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答案 C 解析 偏义复词必须联系语境推断。A项出入:本义指出去和进来,在语境中偏取“入”的意义,指刘邦入关后严加防守,不让“他盗”进关。B项作息:本义指劳作与歇息,在语境中偏取“作”的意义。C项婚姻:在古代,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 ‎“姻”,夫妇双方的父母互称作“婚姻”,统称为亲家。D项存亡:本来指生存与衰亡,在语境中与“危急”对应,偏取“亡”的意义,用以强调蜀汉所面临的艰难形势。A、B、D三项都属偏义复词,C项没有这种用法。‎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义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B.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C.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D.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答案 D 解析 “异同”是偏义复词,偏指“异”。‎ 反训词 古汉语中,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表达出正反对立的两个意思,这种词叫反训词。这样的词语有:①“沽”,买或卖;②“置”,置办或放弃;③“报”,报恩或报仇;④“从”,跟随或率领;⑤“纳”,收进或交出;⑥“迁”,升官或降职;⑦“市”,卖出或买入。‎ 三、活用实词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结合语义和语法结构,掌握其活用特点和规律。‎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状语 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直接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但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起修饰、限制作用。主要有:①时间名词“日”“夜”“月”“岁”作状语,②方位名词“南”“北”“内”“外”“上”“下”作状语,③普通名词作状语。‎ 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1)东犬西吠:西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 ‎(3)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 ‎(5)而相如廷叱之:廷 ‎(6)常以身翼蔽沛公:翼 ‎(7)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箕 规律和特点: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它一定活用为状语,或者说,只要是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名词一定活用为状语。‎ ‎2.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①名词后带宾语,②名词前面有副词,③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如“欲”“得”“能”等),④名词后面跟介宾短语。‎ 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1)①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第二个“君”“臣”‎ ‎②二月草已芽:芽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第二个“师”‎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 ‎⑤君子不齿:齿 规律和特点:名词前有副词(“不”“已”“相”等),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在汉语中,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若修饰了,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2)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 ‎③云青青兮欲雨:雨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 ‎⑤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十步 规律和特点:能愿动词(指“能”“可”“欲”等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3)①沛公军霸上:军 ‎②鹪鹩巢于林:巢 ‎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 ‎④国人不敢言,道路以目:道路 ‎⑤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质 规律和特点:名词前面没有动词,后接介宾短语(后无动词),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4)①驴不胜怒,蹄之:蹄 ‎②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 ‎③塞者凿之,陡者级之:级 ‎④策之不以其道:策 ‎⑤填然鼓之:鼓 规律和特点:名词后面带“之”字,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5)①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衣、怀 ‎②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 ‎③大楚兴,陈胜王:王 ‎④范增数目项王:目 ‎⑤籍吏民,封府库:籍 规律和特点:两个名词连用(或者一个名词和一个名词短语连用),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至于哪个名词活用,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6)①(荆轲)又前而为歌曰:前 ‎②扣舷而歌之:歌 ‎③客逾庖而宴:宴 ‎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东 规律和特点:“而”字前或后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因为“而”字不能连接名词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一般连接的是动词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二)动词活用为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就使它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试找出下列句中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畜 ‎(2)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进退 ‎(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 ‎(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 ‎(5)而其见愈奇:见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死 规律和特点:一是两个动词连用,如构不成连动式,则后一个动词一般活用为名词;二是动词前若有“其”“之”等代词修饰,则该动词活用为名词。‎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翻译时应补出中心词(名词),以形容词作宾语。‎ 试找出下列句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长,年少年长之人 ‎(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贤,贤能 ‎(3)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 ‎(4)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正,正道 ‎(5)宾主尽东南之美:美,才俊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一个“圣”,圣人;前一个“愚”,愚人 规律和特点: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1)(6);当形容词用在“其”“之”后面充当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或者前面受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试找出下列句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1)则秦未可亲也:亲,亲近 ‎(2)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头 ‎(3)不知东方之既白:白,变白,显出白色 ‎(4)素善留侯张良:善,同……交好 ‎(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变小;弱,变得弱小 ‎(6)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容 规律和特点:当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它活用为动词,如(4)(6);当形容词放在了能愿动词后,它活用为动词,如(1)(2);当形容词放在了副词(时间副词或否定副词)后,它活用为动词,如(3)(5)。‎ ‎(四)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比较容易混淆的两种词类活用现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以区分:‎ ‎(1)看动作的施动者。如果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发出的,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那就是使动用法;如果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总之,动作是主语意念上发出的,这就是意动用法。‎ ‎(2)看动作与事实的关系。当动作已成为事实或即将成为事实时,便构成使动用法;当其为内心感受、规划想法等主观认识,并没有形成客观事实时,便为意动用法。如《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是已成为事实的动作,所以它是使动用法;《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中的“羞”是一种心理活动,所以它是意动用法。‎ ‎(1)试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①毕礼而归之:归 ‎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却 ‎③外连衡而斗诸侯:斗 ‎④窜梁鸿于海曲:窜 ‎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 规律和特点:当不及物动词后面带了宾语,该动词一般活用为使动用法。‎ ‎(2)试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形容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①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 ‎②大王必欲急臣:急 ‎③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终 ‎④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苦 规律和特点:当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形容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时,该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3)试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名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第一个“封”‎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 ‎③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膏 ‎④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肉 规律和特点:当名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名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时,该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4)试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形容词、名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①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襟、带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齐 ‎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后 规律和特点:当形容词、名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形容词、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时,该形容词、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 动词的为动用法 为动用词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例如:‎ ‎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哀:为……哀叹)‎ ‎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死:为……而死)‎ 四、通假字 通假,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对于通假字,除靠平时的积累外,还要依据通假条件,判断该字是否通假。这两个条件是:①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已看不出相通了),b.字形相似;②语境条件,在具体句子中,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以考虑通假。‎ 边练边悟2‎ 阅读下面的文段,试找出其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义。‎ 建元六年,安国(指传主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许和亲。‎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答案 ①“倍”通“背”,违背。②“罢”通“疲”,疲劳。③“敝”通“弊”,害处。‎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 一、18个虚词 ‎《考试说明》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因为这18个虚词是考试的重点,所以必须逐个掌握。掌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依据位置处理好用法和意义的关系 虚词学习的重点是意义,难点是用法。考生复习时不应忽视“用法”。所谓“用法”主要指词性,尤其是在句中所起的作用。“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则“意义”也不同。而决定“用法”和“意义”的往往是该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例如“焉”“与”两词,放在句首、句中、句尾,其用法和意义是不大同的。因此,位置是判断虚词词性和用法的最重要依据。‎ ‎2.重点掌握6个高频虚词 所谓高频虚词,就是指在高考试卷中反复考到的虚词。根据近五年的统计,高频虚词主要指:以、而、之、其、于、为。‎ ‎(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因为”‎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以便”“‎ 用来”‎ ‎③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荆轲刺秦王》)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可译为“按照”‎ ‎④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五人墓碑记》)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可译为“用(凭)……身份”‎ ‎⑤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 ‎⑥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⑦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介词,表示“在……时候”‎ ‎⑧欲以客往赴秦军(《魏公子列传》)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 ‎⑨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 ‎⑩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至”‎ ‎⑪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由于”‎ ‎⑫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通“已”,副词,“已经”‎ ‎(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不译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 ‎③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荆轲刺秦王》)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连词,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可是”‎ ‎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为了”“为的是”‎ ‎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通“尔”,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之”的意义和用法。‎ ‎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词,表第三人称,“他”,指李蟠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④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人之于国也》)助词,无实在意义的衬字 ‎⑤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 ‎⑥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⑧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称代词,活用为“我”‎ ‎⑨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结构助词,“的”‎ ‎⑩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动词,“到”“往”‎ ‎(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其”的意义和用法。‎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代词,表第一人称,指自己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语气助词,无义 ‎③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语气副词,表揣度 ‎④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⑤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代词,表第三人称,“他”‎ ‎⑦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 ‎(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于”的意义和用法。‎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介词,“从”‎ ‎②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 ‎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介词,表比较,“比”‎ ‎④而耻学于师(《师说》)介词,“向”‎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介词,“对”“对于”‎ ‎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到”‎ ‎⑦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与”“跟”“同”‎ ‎⑧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表被动,“被”‎ ‎(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为”的意义和用法。‎ ‎①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 ‎③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介词,“被”‎ ‎④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介词,“对”‎ ‎⑤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助词,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诘问,可译为“呢”‎ ‎3.注意“常见”与“特殊”‎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都是“常见”的,没有触及字词典中列举的冷僻而特殊的用法。因此,应着力于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4.注重联系课本,系统积累 虚词题是高考与课本联系最直接、最明显的部分。可以把每一个虚词的不同词性及其不同意义附上课文中的例句,熟记于心。尤其要积累高频课文中的虚词。所谓高频课文,就是指高考试题从课本中的文言文选例句频率较高的课文。根据近五年的统计,高频课文主要有《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师说》《赤壁赋》《劝学》《烛之武退秦师》《逍遥游》等。‎ 另外,对于文言虚词的学习,尤其是词性的分类,不能钻牛角尖,只要了解常见的用法义项就可以了。‎ 二、常见副词 ‎《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一般会单独设题考查(当然也会在翻译中考查),但是,单靠掌握这18个虚词无法满足阅读的需要,更无法满足翻译虚词的需要。因此,有必要适当扩大一下虚词的学习范围,尤其是常见副词的积累,以满足翻译需要。主要的常见副词有:‎ ‎(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2)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3)表共同:共、同、并、相。‎ ‎(4)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 ‎(5)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6)表频率: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 ‎(7)表敬谦:窃、辱、伏惟,幸、敢、请、敬、谨。‎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安帝雅闻衡善术学:素常 ‎(2)且相如素贱人:向来,本来 ‎(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姑且 ‎(4)(苏武)稍迁至栘中厩监:渐渐 ‎(5)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稍微 ‎(6)而卒莫消长也:到底 边练边悟 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并特别注意虚词的翻译。‎ 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指传主谢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陈书·列传第二十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与阮卓自动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一向(或:很、非常)钦敬他,不怪罪他。‎ 解析 度:猜度。因:就。辄:总是。雅:一向(或非常)。“弗之罪”为宾语前置句。‎ 三、复音虚词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又把两个结合得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复音虚词的意义一般都是固定的,必须牢牢掌握。‎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且夫:句首助词,引出下文议论,况且、再说 B.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奈何:怎么办 C.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以为:认为 D.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而:这样却 答案 C 解析 以为:以之为,把……作为。‎ ‎(2)下列各句中,“所以”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圣人之所以为圣 B.所以遣将守关者 C.所以游目骋怀 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答案 C 解析 C项表示“用来……的”“……的凭借”,其他三项均表示“……的原因”。‎ 文言兼词 所谓文言兼词是指古代汉语中某一类词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字的意义和用法,这种词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字的声音的拼合,例如“诸”是“之”与“于”(“于”古音wū)的合音。但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兼词虽数量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常见的有:焉(“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诸(“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何不”的合音)、曷(通“盍”,“何不”的合音)、叵(“不可”的合音)、旃(音zhān,“之焉”的合音)。‎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从特征入手,看是否符合判断句的要求。判断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天下所共传宝”‎ 是一个名词性短语,符合判断句的特征要求。‎ ‎(2)看是否能翻译成“是”字句。所有的判断句都能翻译成“是”字句,如果不能翻译成这种句式,那自然就不是判断句了。‎ ‎(3)看有无外在语言标志。判断句的主要标志是“……者……也”“……者,……”“……,……也”,此外还有一些副词,如“则、乃、皆、诚、非”等。如果有这些标志,再结合上面的两种方法做进一步判断即可。当然有些特殊的没有标志的判断句,也可以根据前两点进行判断。‎ 另外,带“是”字的句子不一定是判断句,如“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的“是”作“这”讲,而句末的“也”才是判断标志。‎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①为介宾短语后置句,②为判断句。‎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B.且相如素贱人 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答案 C 解析 C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句均为判断句。‎ 二、被动句 被动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被动句的标志词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为”“为……所……”或“……为所……”。‎ ‎②“于”或“受……于……”。‎ ‎③“见”或“见……于……”。‎ ‎④“被”字。‎ ‎(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因为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在意义上含有被动意,所以单凭标志词是不行的,还需要考虑一下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动者。‎ ‎(3)巧借“添”“变”二法。‎ ‎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 ‎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1)下列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答案 D 解析 “被”是“遭受”之意。‎ ‎(2)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①为状语后置句,②为一般句式。‎ 三、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在文言倒装句中最为复杂,判断方式主要是认准标志,辨清类型。‎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其标志是:①有否定词“未”“不”“莫”等;②作宾语的必须是人称代词,如“之”“余”“尔”等。‎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介词的宾语前置,其标志是:①疑问句式;②作宾语的是疑问代词,如“何”“安”“奚”等。‎ ‎(3)用“之”“是”“唯……是……”等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1)下列属于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微斯人,吾谁与归 答案 D 解析 A、C两项均是“之”作标志将宾语前置,B项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2)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之二虫又何知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D.不然,籍何以至此 答案 B 解析 定语后置句。‎ ‎(3)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①为宾语前置句,②为定语后置句。‎ 四、定语后置句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且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之……”“……之……者”“……者……”。辨析时,只要抓住这些标志性词语,再加上语意理解即可。‎ ‎(1)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高余冠之岌岌兮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答案 D 解析 D项为否定判断句,其他三句均为定语后置句。‎ ‎(2)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定语后置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铸以为金人十二 C.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D.宾主尽东南之美 答案 D 解析 属一般句式。‎ 五、介宾短语后置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也叫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是指在文言文中,带“于”“以”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后面的句型。其突出标志是动词后面的介词“于”“以”,“于”通常省略。‎ 下列各句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答案 C 解析 “于”应译为“到”。‎ 六、谓语前置句 一般情况下,谓语是放在主语后面的,但在文言文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将它放到句首,这就是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谓语前置句一般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多为疑问句或感叹句,二是谓语动词后多有语助词“乎”“哉”“矣”“兮”等。‎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节选自《欧阳修全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解析 两处倒装为重点:“殓以嫁时之衣”,介宾短语后置;“甚矣吾贫可知也”,主谓倒装。‎ 七、省略句 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一般省略的是主语、宾语、介词。此外,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还有省略谓语。识别省略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瞻前顾后”,看有无主语省略。所谓“瞻前顾后”,是指在理解句意时要注意 该句前后的语境,因为主语可能会承前省略或蒙后省略。如《捕蛇者说》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黑质而白章”就承前省略了主语,补充出来即为“(蛇)黑质而白章”。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 ‎(2)借助成分分析,判断有无省略。在有些文言句子中,谓语动词后面直接带了宾语,尤其是处所性宾语,这时就需要我们考虑宾语前面是否省略了介词。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军”为动词,而“函陵”和“氾南”均为处所名词,所以前面应该是省略了介词“于”。‎ 省略句虽然复杂,但最常见的有三种:省略主语,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之”,省略介词“于”。‎ ‎(1)下列各句中,没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A.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B.沛公军霸上 C.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答案 D 解析 A项承前省略主语。B项“军”后面省略“于”字。C项“使”后面省略“之”字。‎ ‎(2)补充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②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 ‎④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能)胜。‎ ‎⑤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八、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可以根据表达语气和表达作用分为下列几种:‎ ‎(1)表陈述语气:“有以”(有可以用来……的办法)、“无以”(不能、没有什么用来……的办法),“有所”(有……用来的人、事、物)、“无所”(没有……用来的人、事、物)等。‎ ‎(2)表疑问语气:“何如”“如(奈、若)……何”,均译作“把(对)……怎么办”。‎ ‎(3)表反问语气:①“何(奚、曷)以(用)……为”“何……为”,可译作“还要……干什么呢”“哪里用得着……呢”。‎ ‎②“不亦……乎”(不是……吗)、“何……之有”(有……呢)、“庸……乎”(难道……吗)。‎ ‎(4)表揣度语气:“无乃(得无)……欤(邪)”(莫非/该不会……吧)。‎ 对下列固定句式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①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②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③孰与,译为“与……一起”‎ ‎④奚以……为,译为“凭什么……呢”‎ ‎⑤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⑥不亦……乎,译为“不也……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②③⑤⑥‎ 答案 C 解析 ③表比较,应译为“与……比,谁……”。④表反问,应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一、落实关键实词 对于关键实词,一定要准确译出其意,不含糊,不游离,不意译。例如通假字,翻译时一定要写出其本字。下面四类实词要特别注意:‎ ‎(一)古今异义词——置换、拆分 古今异义词是十分重要的得分点,考试中将其设为“分点”的频率相当高。它有两种情况:一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谷”“金”等,译时要特别把其古今义区别开来,并且置换成现代汉语,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二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祖父”“妻子”“其实”等,一般情况下要把它当成两个词拆分开来翻译。当然,须警惕的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词不一定是“异义”的,有时可能是“同义”的,这时叫同义复词,具体翻译时可进行同一处理,如“传之美人,以戏弄臣”中的“戏弄”就是这样。‎ 边练边悟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郑默,字思元。武帝受禅,与太原郭奕俱为中庶子。朝廷以太子官属宜称陪臣[注],默上言:“皇太子体皇极之尊,无私于天下。宫臣皆受命天朝,不得同之籓国。”事遂施行。后以父丧去官,寻起为廷尉。是时鬲令袁毅坐交通货赂,大兴刑狱。在朝多见引逮,唯默兄弟以洁慎不染其流。迁太常。(选自《晋书·列传第十四》)‎ 注 陪臣:古代诸侯卿大夫对天子自称陪臣。‎ ‎(1)皇太子体皇极之尊,无私于天下。宫臣皆受命天朝,不得同之籓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皇太子体现帝王的高贵,对天下无私。王公大臣都从朝廷接受命令,不能与封国等同。‎ 解析 “体”,体现;“受命”,拆开译为接受命令;“同”,等同;“无私于天下”,状语后置句。‎ ‎(2)是时鬲令袁毅坐交通货赂,大兴刑狱。在朝多见引逮,唯默兄弟以洁慎不染其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当时朝廷因鬲令袁毅犯有勾结、串通贿赂的罪,大力发动刑狱。在朝官员多受牵连,只有郑默兄弟因洁身自好(廉洁谨慎)而没有事(不受浊流污染)。‎ 解析 “坐”,因……犯罪;“交通”,勾结、串通;“兴”,发动;“见”,表被动。‎ 参考译文 郑默,字思元。晋武帝接受魏帝禅让时,郑默与太原郭奕同为中庶子。朝廷认为太子官属应当称陪臣,郑默上书说:“皇太子体现帝王的高贵,对天下无私。王公大臣都从朝廷接受命令,不能与封国等同。”建议被采纳并执行。(郑默)后来因为父亲的丧事辞官,不久被起用为廷尉。当时朝廷因鬲令袁毅犯有勾结、串通贿赂的罪,大力发动刑狱。在朝官员多受牵连,只有郑默兄弟因洁身自好(廉洁谨慎)而没有事(不受浊流污染)。升任太常。‎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耿秉字伯初,有伟体,腰带八围。博通书记,能说《司马兵法》,尤好将帅之略。以父任为郎,教上言兵事。常以中国虚费,边陲不宁,其患专在匈奴。以战去战,盛王之道。显宗既有志北伐,阴然其言。永平中,召诣省闼,问前后所上便宜方略,遂见亲幸。‎ 每公卿会议,常引秉上殿,访以边事,多简帝心。十五年,拜驸马都尉。建元初年,拜度辽将军。章和二年,复拜征西将军,副车骑将军窦宪击北匈奴,大破之。封秉美阳侯,食邑三千户。永元二年,代桓虞为光禄勋。明年夏卒,时年五十余。长子冲嗣。及窦宪败,以秉窦氏党,国除。‎ ‎(选自《后汉书·耿秉传》)‎ ‎(1)永平中,召诣省闼,问前后所上便宜方略,遂见亲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永平年间,(皇帝)征召耿秉到宫中,询问他前前后后上奏的对国家有利的谋略,于是耿秉被皇帝亲近宠幸。‎ 解析 “诣”“便宜”“见”“幸”,大意对,其中要把“省闼”译出。‎ ‎(2)每公卿会议,常引秉上殿,访以边事,多简帝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每次公卿集会议事,(皇帝)常常带耿秉上殿,拿边疆之事询问他,他的回答多能符合皇帝心意。‎ 解析 “公议”,拆开译为集会、议事;“引”“访”“简”,“访以边事”句式,补出省略的主语。‎ ‎(3)长子冲嗣。及窦宪败,以秉窦氏党,国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耿秉的)长子耿冲继承爵位。等到窦宪事败,因为(或“认为”)耿秉是窦氏的同党,封地被剥夺。‎ 解析 “嗣”“以”“国”“除”。‎ 参考译文 耿秉字伯初,高大雄壮,腰带八围。博通书籍,能够解说《司马兵法》,尤其喜好将帅用兵之道。因为父亲的功勋而被任用为郎官,屡次上书谈论军事。他常常认为中原空虚消耗,边疆不安定,问题就出在匈奴。用战争消灭战争,是有盛德的君王的做法。当时显宗已经有心北伐,暗中很赞同他的意见。永平年间,(皇帝)征召耿秉到宫中,询问他前前后后上奏的对国家有利的谋略,于是耿秉被皇帝亲近宠幸。每次公卿集会议事,(皇帝)常常带耿秉上殿,拿边疆之事询问他,他的回答多能符合皇帝心意。永平十五年,(皇帝)任命耿秉为驸马都尉。建元初年,任命耿秉为度辽将军。章和二年,又任命耿秉为征西将军,作为车骑将军窦宪的副手征讨北匈奴,大败他们。皇帝封耿秉为美阳侯,食邑三千户。永元二年,耿秉代替桓虞担任光禄勋。第二年夏天耿秉去世,时年五十多岁。(耿秉的)长子耿冲继承爵位。等到窦宪事败,因为(或“认为”)耿秉是窦氏的同党,封地被剥夺。‎ ‎(二)多义实词——语境确定 重要实词虽然有许多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切合。因此,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在语境中确定多义词的义项,特别要注意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如“爱”字,义项“爱护”“爱怜”“爱惜”较难区分;“坐”字,义项“犯罪”与“判罪”易混;“治”字,何时作“治理”,何时作“治理得好、天下太平”等。不管多么易混,只要真正到了语境中,就只有一个义项是最恰当的。这时,也只有细辨语境,代入检验来确定了。记住:只要把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读,一切问题皆有可能解决。‎ 边练边悟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阅岁,(赵公抃,传主赵抃)徙通判宜州。卒有杀人当死者,方系狱,病瘫未溃。公使医疗之,得不瘐死。会赦以免。(选自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个杀人被判死罪的士卒,正关押在牢狱里,生病瘫痪了,身体还未溃烂。‎ 解析 “当”,判罪;“系狱”;“溃”;定语后置句。‎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刘玄佐,滑州匡城人。玄佐贵,母尚在,贤妇人也。常月织纯一端,示不忘本。数教敕玄佐尽臣节。见县令走廷中白事,退,戒曰:“长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当尔。而居高当之,可安乎?”玄佐感悟,故待下益加礼。(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长吏恐惧而十分谦卑,我想到你父亲在县里做官,也应当是这个样子。你高高在上地面对下属,心里能够安宁吗?‎ 解析 “而”“吏”“尔”“当”“安”,大意对。‎ ‎(三)活用实词——语法判断 翻译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命题者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碰到活用词,其法有二:‎ 一是根据语法准确判断。首先要学会语法分析。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两个名词连用,其一必活用为动词;“而”前或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之”前“所”后、副词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等等。然后再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确定其词类活用的类型,并据此推断其意义。‎ 二是译到位,就是按照它固有的格式翻译。‎ ‎①作状语的名词大都要在前面加上适当的介词,如“像……”“用……”“在……”。‎ ‎②活用为名词的动词、形容词,要用动词、形容词作定语并补出中心语。‎ ‎③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名词,大都要带上该名词再加一个动词。如“填然鼓之”中的“鼓”应译为“擂鼓”。‎ ‎④意动用法要用“认为(以为)……”或“以(把)……为(看作、作为)……”的格式进行翻译。(当然,有的词可用一个意思与“认为……”或“以……为……”差不多的动词翻译)‎ ‎⑤使动用法要用“使(让)……怎样”的格式翻译。[与意动用法一样,有的词也可以用一个意思与“使(让)……怎样”差不多的动词翻译]‎ 边练边悟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李衡,字彦平,江都人。衡幼善博诵,为文操笔立就。登进士第,授吴江主簿。有部使者怙势作威,侵刻下民,衡不忍以敲扑迎合,投劾于府,拂衣而归。后知溧阳县,专以诚意化民,民莫不敬。夏秋二税,以期日榜县门,乡无府吏迹,而输送先他邑办。因任历四年,狱户未尝系一重囚。‎ 隆兴二年,金犯淮堧,人相惊曰:“寇深矣!”官沿江者多送其孥,衡独自浙右移家入县,民心大安。盗猬起旁境,而溧阳靖晏自如。会外戚张说以节度使掌兵柄,衡力疏其事,谓“不当以母后肺腑为人择官”,廷争移时。改除起居郎,衡曰:“与其进而负于君,孰若退而合于道。”章五上,请老愈力,上知不可夺。仍以秘撰致仕。衡后定居昆山,结茅别墅,杖屦徜徉,左右惟二苍头,聚书逾万卷,号曰“乐庵”,卒,年七十九。‎ ‎(节选自《宋史·李衡传》)‎ ‎(1)以期日榜县门,乡无府吏迹,而输送先他邑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只是)把预定(缴纳)的期限在县衙前公布(张贴)出来,乡里看不到官吏(催缴赋税)的踪迹,可是老百姓上缴赋税却比其他县先完成。‎ 解析 “期”“榜”;后两句句意通顺,须补出相应的词语。‎ ‎(2)盗猬起旁境,而溧阳靖晏自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盗贼像刺猬竖起硬刺般在邻近的县内涌起,但溧阳县太平无事。‎ 解析 “猬”“靖晏”,“于”省略。‎ ‎(3)章五上,请老愈力,上知不可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李衡)五次呈上奏章,极力以年老为由请求退休,皇上知道无法改变他的决定。‎ 解析 “上”“请老”“夺”。‎ 参考译文 李衡,字彦平,江都人。李衡幼年喜欢大量诵读,写文章一挥而就。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吴江主簿。有一个中央衙署下派的官吏依仗权势横行霸道,欺凌掠夺百姓,李衡不忍心用酷烈的刑罚对付百姓来迎合他,于是向官府呈递了弹劾自己的状文(古代弃官的一种方式),拂袖回家。后来任溧阳县令,一心用诚意教化百姓,百姓没有不敬重他的。夏秋二季的赋税(征收),(只是)把预定(缴纳)的期限在县衙前公布(张贴)出来,乡里看不到官吏(催缴赋税)的踪迹,可是老百姓上缴赋税却比其他县先完成。因而任职长达四年,狱中未曾关押一个重罪犯人。‎ 隆兴二年,金兵进犯至淮河沿岸,人们纷纷惊恐说:“贼兵进入到腹地了!”沿江的官员大多把妻子儿女送走(到外地),唯独李衡把家从浙东搬到溧阳县,百姓人心安定。盗贼像刺猬竖起硬刺般在邻近的县内涌起,但溧阳县太平无事。正逢外戚张说以节度使的身份掌握兵权,李衡极力上疏(弹劾)这件事,说“不应该因为他是母后的亲人就任以高官”,在朝堂上争论了很长时间。改官任起居郎,李衡说:“与其任官而有负于国君,不如辞官而合乎道义。”(李衡)五次呈上奏章,极力以年老为由请求退休,皇上知道无法改变他的决定。仍然让他以秘阁修撰官职退休。李衡后来定居昆山,建茅草别墅,拄着拐杖,穿着麻鞋,安闲自在,身边只有两个奴仆,收藏的书超过万卷,自号叫“乐庵”,死时年七十九。‎ ‎6.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将为穹谷、嵁岩[注]、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陵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而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 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乃作栋宇,以为观游。‎ ‎(选自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注 嵁岩:峭壁。‎ ‎(1)则必辇山石,沟涧壑,陵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就必须用车子运来山石,开凿山涧沟壑,跨越险峻的地方,使老百姓耗尽人力财力,才能够建造出来。‎ 解析 “辇”“沟”,名词活用为动词;“险阻”,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疲”,使动用法。‎ ‎(2)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既要使百姓过得安逸舒适,又可顺应地形,且能保持天然之态,这种在过去很难办到的事情,现在在这里出现了。‎ 解析 “逸”“因”“全”“于是”。‎ ‎(3)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里有山石,却被茂密的草丛遮蔽着;有清泉,却为污泥所埋没。‎ 解析 “翳”“土涂”,被动句式。‎ 参考译文 如果想要在城郊或者城中建造出像幽谷、峭壁、深渊等自然景致,就必须用车子运来山石,开凿山涧沟壑,跨越险峻的地方,使老百姓耗尽人力财力,才能够建造出来。但如要追求那自然生成的风貌,最终是无法办到的。既要使百姓过得安逸舒适,又可顺应地形,且能保持天然之态,这种在过去很难办到的事情,现在在这里出现了。‎ 永州实际是九嶷山的余脉,那些最初在这里测量规划的人,围着山头修筑了永州城。这里有山石,却被茂密的草丛遮蔽着;有清泉,却为污泥所埋没。成了毒蛇盘伏,狸鼠出没的地方,嘉树和恶木,鲜花和毒草,混杂一处,竞相疯长,因此永州被称为荒凉秽废的地方。‎ 韦公到永州做刺史,已过一个月,政事治理得很出色,社会平安无事,他望着这块土地,感到它很不平常。于是在那里修筑房屋厅堂,作为参观游览的地方。‎ ‎(四)疑难实词——多方推断 考场翻译中总会碰到个别疑难词语,对此,千万不要紧张。要明白命题者只不过是利用这些“拦路虎”来考查你的语境和推断能力,绝没有真的为难你的意思;更要相信依据语境的把握和平时的积累一定能解决。解决的办法就是综合运用多种推断方法,主要指字形推断法、字音推断法、邻字推断法、语法推断法、对称推断法、语境推断法及联想推断法。如2016年全国卷Ⅱ“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中的“龃龉”一词翻译起来较难,如果依据字形能推断出“牙齿不齐”进而比喻为“人际关系的抵触不合”的意思,或者直接联想到现代汉语中该词词义也能推断出。‎ ‎1.字形推断法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丧失,汉字本身即为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如“樯橹”,“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 另外,“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月”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边练边悟7 利用字形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看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 ‎(3)生而眇者不识日:眼盲 ‎(4)平民虽平价不能籴:买进粮食 ‎2.字音推断法(也叫通假推断法)(见前面“文言实词四、通假字”)‎ ‎3.邻字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两个词连用,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邻近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这时可以借助其中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较为生疏实词的词义。如“前代圣君,博思咨诹”(《后汉书·章帝纪》),“诹”与“咨”同义,意为“咨询”。另一种是邻字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这时可以借助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实词的词义。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陟”与“罚”反义,意为“提拔”;“臧”与“否”反义,意为“善”。这种邻字推断法在翻译中运用较广。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Ⅲ译句“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中“谠”是个难字,这时可利用邻字“忠”字推断出“忠实”之义。‎ 边练边悟8 利用邻字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虽蒙宽宥,犹执谦退(《后汉书·王梁传》)与“宽”同义,宽恕 ‎(2)百姓怨望而河内叛矣(《过秦论》)与“怨”同义,怨恨 ‎(3)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与“拔”同义,提拔 ‎(4)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润州谢上表》)与“乱”反义,安定 ‎(5)消息盈虚,终则有始(《庄子·秋水》)与“消”反义,生长 ‎(6)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与“短”反义,长 ‎(7)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三国志·常林传》)与“幼”同义,年幼 ‎(8)益跅(tuò)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周维城传》)与“弛”同义,放纵 ‎(9)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颜氏家训》)与“劾”同义,检举、告发 ‎4.语法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1)划分句子成分法 ‎“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烟涛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 ‎“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 ‎(2)看搭配 ‎“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 ‎“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文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边练边悟9 利用语法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谢贞)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对……感到惊奇 ‎(2)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指传主花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保护 ‎(3)诸山越(指偏远地方)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指传主黄盖)为守长:宾服,顺从,服从 ‎(4)天下之势,譬如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愈,使……痊愈;寿,使……长寿 ‎5.对称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边练边悟10 充分利用句中加“△”的字来推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 ‎(1)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津,青雀黄龙之舳:满 ‎(2)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佩戴,与前面的“戴”词性一样,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3)则思始而敬终:慎重 ‎(4)忠不必兮,贤不必以:任用 ‎(5)人车舆,万物殷富:众多 ‎(6)父未尝,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责备 ‎6.语境推断法 主要是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语句连贯、相承相接,其意义也是上下连贯、相承相接的特点来推断实词含义。这是推断最主要的方法。‎ 需要强调的是,语境有小、大之分。最小的语境即词语所在的句子,稍大的语境是词语所在句子的上下句,最大的语境即词语所在句子的所有相关文句。有时候,对词语的解释符合小语境,甚至还符合上下句构成的语境,但不符合完整的大语境。这种符合局部语境,但与完整语境不符的情况极有迷惑性。所以,结合语境来辨析对词语的解释是否恰当的时候,绝不能只是将解释带入句中,看在本句中是否恰当,也不能只满足于推敲其是否符合上下句的意思,而必须找到所有的相关语句,在完整的语境中揣摩词语解释是否恰当。如下例:‎ 滕宗谅大兴学校,费钱数十万。宗谅去,通判、僚吏皆疑以为欺,不肯书历。宿(指传主胡宿)诮之曰:“君辈佐滕侯久矣,苟有过,盍不早正?乃俟其去而非之,岂昔人分谤之意乎?”(诮:讥诮,讽刺)‎ 将“诮”解释为“讥诮,讽刺”,仿佛顺理成章。之所以给人这种感觉,一是因为“诮”的常用义为“讥诮”;二是因为将“讥诮”义带入句中,说通判、僚吏处事不当,使得胡宿“讥诮”他们,似乎也未尝不可。但全面联系语境,特别是准确把握下文胡宿所说的一番话,就可以判定“诮”是否应该解释为“讥诮,讽刺”了。揣摩胡宿话语的意思,是在直接指出通判、僚吏的错误,这不是“讥诮,讽刺”,而是“责备”。因此,“诮”应该解释为“责备”。‎ 将与疑难词句相关的语境找准、找全,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推断准确。‎ 边练边悟11 利用语境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王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背诵 ‎(2)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值得珍惜 ‎(3)(汪中)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弃置、放弃 ‎(4)世祖勇(指传主王充的曾祖父王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揆”,揣度,估量;“凶”,庄稼收成不好 ‎(5)李仲昌开六塔河,民被害,诏狱薄其罪。(胡)宿请斩以谢河北,仲昌由是南窜:流放 ‎(6)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 不胜,走如鲁:讨伐 ‎7.联想推断法 联想推断法有课本联想推断法和成语联想推断法两种。‎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边练边悟12 (1)利用课本联想推断法,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准许 联想课文《陈情表》中的句子:听臣微志。‎ B.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 奇:以之为奇,认为他很奇特 联想课文《张衡传》中的句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C.入城,隳池踏田,民怨 隳:毁坏 联想课文《过秦论》中的句子:隳名城,杀豪杰。‎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 联想课文《荆轲刺秦王》中的句子: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答案 D 解析 度:常态。‎ ‎(2)利用成语联想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接近、到。联想成语“若即若离”‎ ‎②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责备。联想成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迫近、接近。联想成语“日薄西山”‎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寻找、寻求。联想成语“求全责备”‎ 实词推断常常联想到的成语 干名采誉(求取)  形影相吊(慰问)  严惩不贷(宽恕)‎ 亟来问讯(屡次) 既往不咎(责备) 细大不捐(抛弃)‎ 披荆斩棘(拨开) 不期而遇(约定) 不速之客(邀请)‎ 毁家纾难(解救) 冠盖相属(连接) 屡试不爽(差错)‎ 不赞一词(助) 垂帘听政(管理) 求全责备(要求)‎ 口诛笔伐(讨伐)‎ 二、落实关键虚词 ‎1.高频虚词:只要出现,紧紧抓住 所谓高频虚词,是指在翻译中被设为“分点”频率较高的虚词,主要有“以”“其”“因”“乃”四个。这类虚词只要在翻译句中出现,便要格外留心,紧紧抓住,确保翻译到位。‎ ‎(1)以。设为“分点”的频率最高,在语境中主要考查其介词义,如“用(拿)”“把”“根据”“因为”等义项。另外,其实词义“以为”“率领”也不可忽视。‎ ‎(2)其。在翻译中考查较多的是其指代词义“那”“那些”,活用为第一人称的“我”“自己”。另一重点是语气副词义,如表推测的“大概”,表反问的“难道”,表期许的“可要”“一定”,表婉商的“还是”等。这些都需要根据语境及其在句中的位置译出。‎ ‎(3)因。在翻译中主要考查“于是(就)”“趁机”“通过”等虚词义,另有实词义“沿袭”“缘故”也不可忽视。‎ ‎(4)乃。主要是考查在语境中“于是(就)”“才”“竟然(却)”三个义项的辨析。尤其是“于是(就)”与“才”的语境区别是个难点。‎ 上面四个高频虚词的准确翻译主要靠对语意、语法、语境三个层面的把握实现。代入检验法也是一个不错的判断方法,不妨一用。‎ ‎2.虚实义兼有的虚词:细心区分,当译则译,不当译则删 有一部分虚词,主要以结构或语气助词用法为主,如“之”“焉”“者”“乎”等,其结构、语气助词一般情况下可不译,但有少部分实义,不可不译。这里,尤其要留心“焉”“者”。焉:作为句中或句末语气助词时,可不译;但当放在动词后面作代词或兼词时,有实义,必须译出。者:主要有两个义项,一是作代词,可译为“……的人(事、地方)”;二是作助词,表句中停顿,与“也”构成判断,或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必译出。这两种词义、词性,在翻译中尤其要仔细辨析,不可当译不译,或不当译而硬译。‎ ‎3.常见副词:除表敬谦外,意思实在,当须译出 虽然说《考试说明》列出了要掌握的18个重点虚词,但在实际考查中尤其在翻译中,涉及的范围远不囿于此。像部分常见的副词通常都设为“分点”,不可忽视。‎ ‎(1)部分副词放在句首,存在一定的意思,需要译出。如表示“等到”的有:比、迨、逮、洎、及。表示“恰逢”的有:会、适、属。表示“昔日、先前”的有:向、乡、曩。表示“希望”的有:愿、唯、教。表示“只、只是”的有:但、特、第、顾、直、止。‎ ‎(2)部分副词的意思易混,翻译时尤须加以区别。例如:‎ 无 例: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②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区分:①无论。②通“毋”,不要。“无”仅在后面为并列短语时译为“无论”。‎ ‎“见”(相)虽不是副词,但因出现率高,在这里也予以说明一下。‎ 例:①徒见欺。‎ ‎②慈父见背。‎ 区分:①被。②代“我”。当“见”(相)放在动词前,是表示被动还是偏指一方,要根据语境准确区别。‎ ‎4.特殊虚词:词义固定,固定翻译 所谓特殊虚词,一是指固定虚词(复音虚词),两个字不能拆开硬译。如“所以”“无乃”“奈何”“有以”“无以”“是以”等。二是指兼词,即一个词当成两个词用,译时要按两个词翻译。如“焉”(于此)、“诸”(之于/之乎)、“盍”(何不)等。‎ 边练边悟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顾成,字景韶。祖父操舟江淮间,居江都,为诸大贾纪纲。诸顾率负气好事,号“拳棒顾”。成于诸顾中尤健武,每为人持不平,遇强项必挫辱之乃已。建文初,为右都督从长兴侯耿炳文北伐,败真定,被执。燕王解其缚,命辅世子居守北平。燕僧道衍不习兵,成与议多不合,世子卒任成计,却南军。燕王即位,封镇远侯,镇贵州如故。(选自《明史·顾成传》)‎ ‎(1)成于诸顾中尤健武,每为人持不平,遇强项必挫辱之乃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顾成在顾氏子弟中尤其刚强勇武,常常为人打抱不平,遇到强横的人一定要使其受到挫折凌辱才算罢休。‎ 解析 “诸”“每”“持不平”“强项”“乃”“已”,语句通顺。‎ ‎(2)燕僧道衍不习兵,成与议多不合,世子卒任成计,却南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燕军的僧人道衍不熟悉战争,顾成和他意见多有不合,世子最终听从顾成的计策,击退南军。‎ 解析 “习”“卒”“任”“却”。‎ 参考译文 顾成,字景韶。祖辈父辈在江淮之间以撑船为业,后来定居于江都,成为富商中的首领。顾氏子弟一概争强好胜,号称“拳棒顾”。顾成在顾氏子弟中尤其刚强勇武,常常为人打抱不平,遇到强横的人一定要使其受到挫折凌辱才算罢休。建文初年,顾成以右都督身份随长兴侯耿炳文北伐,兵败于真定,被擒。燕王解开他的绑缚,命他辅佐世子留守北平。燕军的僧人道衍不熟悉战争,顾成和他意见多有不合,世子最终听从顾成的计策,击退南军。燕王即位,封顾成为镇远侯,依旧镇守贵州。‎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崔祐甫,字贻孙。性刚直,遇事不回。时侍郎阙,祐甫摄省事,数与宰相常衮争议不平。衮怒,使知吏部选,每拟官,衮辄驳异,祐甫不为下。会朱泚军中猫鼠同乳,表其瑞,衮率群臣贺,祐甫独曰:“可吊不可贺。”问状,对曰:“今猫受畜于人,不能食鼠而反乳之,无乃失其性邪?猫职不修,其应若曰法吏有不触邪,疆吏有不捍敌。”代宗异其言,衮益不喜。‎ 淄青李正己畏帝威断,表献钱三十万缗,以观朝廷。帝意其诈,未能答。祐甫曰:“正己诚诈,陛下不如因遣使劳其军,以所献就赐将士。若正己奉承诏书,是陛下恩洽士心;若不用,彼自敛怨,军且乱。又使诸藩不以朝廷为重贿。”帝曰:“善。”正己惭服。(选自《新唐书·崔祐甫传》,有删改) ‎ ‎(1)今猫受畜于人,不能食鼠而反乳之,无乃失其性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现在猫被人喂养,(猫)不吃老鼠反而给老鼠喂奶,难道不是丧失了猫的本性吗?‎ 解析 “受……于……”,被动句式;“畜”,动词,喂养;“反”,副词,反而;“乳”,动词的为动用法,给……喂奶;“无乃……邪”,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语气,偏重于反问,难道不是……吗。‎ ‎(2)正己诚诈,陛下不如因遣使劳其军,以所献就赐将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李正己确实是假意,皇上不如趁机派使者慰劳他的军队,把他说要献的钱转赐众将士。‎ 解析 “诚”,副词,确实;“因”,副词,趁机;“劳”,动词,慰劳;“以”,介词,把;“赐”,动词,转赐。‎ 参考译文 崔祐甫,字贻孙。(他)性格刚烈直率,遇事不退缩。当时中书侍郎空缺,崔祐甫代管中书省事务,多次和宰相常衮争议不妥协。常衮发怒了,派(他)分管吏部铨选官员,每当(崔祐甫)拟定了任职人选,常衮总是驳斥反对,崔祐甫也不愿居(常衮)之下。适逢朱泚军中有猫给小老鼠喂奶,(朱泚)上表称吉兆,常衮率百官道贺,唯独崔祐甫说:“(这事)应警觉而不应祝贺。”(有人)问他原因,回答说:“现在猫被人喂养,(猫)不吃老鼠反而给老鼠喂奶,难道不是丧失了猫的本性吗?猫没有尽到(捕鼠)的职责,这预兆的应验好像是说执法的官吏有不敢触犯邪恶小人的,边境将领有不敢抵御敌人的。”代宗对他的话感到惊异,常衮更不高兴了。‎ 淄青节度使李正己畏惧皇帝的威严和果断,上奏章进献三十万贯钱,来试探朝廷(对他的态度)。皇帝估计他是假意,没办法答复他。崔祐甫说:“李正己确实是假意,皇上不如趁机派使者慰劳他的军队,把他说要献的钱转赐众将士。如果李正己奉命遵从诏令,这就使皇上的恩德深入到士卒心里;如果(他)不遵从(诏令),他自己就聚敛了(士卒对他的)怨气,军队将乱。又能使其他各位藩镇将帅不认为朝廷看重钱财。”皇帝说:“好。”李正己(对此)自愧折服。‎ 三、落实特殊句式 临场翻译中,需关注四类“特殊”的特殊句式。‎ ‎1.无标志的两种特殊句式:判断句和被动句 一般而言,特殊句式总有语言标志,这些标志就是我们判断句式的主要依据,包括判断句和被动句。但也有例外,就是不带任何标志的意念判断句和被动句。因为无标志,所以较隐蔽。要想译到位,全凭对文意的把握。当然,也有小技巧可以辅助。如无标志判断句,译时可加“是”字而意思不变。句中出现了“是”字,当它处在主语位置时,“是”是“这”的意思,该句一般为判断句,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对于无标志被动句,可用两个方法判断。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的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如“匹夫不可夺志也”,在动词“夺”前面加“被”,没能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所以这是一个被动句。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结构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2.类型最多、用法最复杂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前置。当“之”作代词宾语时,易被看作结构助词而不译。其实,它是个人称代词,必须译出。‎ ‎(2)辨析两种“之谓”形式的固定结构。‎ ‎①……之谓 例句: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译文:这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点拨 这种“之谓”形式,“之”是提宾标志,“谓”是谓语动词。其特点是“谓”无宾语,可译为“说的是……”。‎ ‎②(此、是)之谓……‎ 例句:大而化之之谓圣。‎ 译文:道德思想光大到能够随机应变的境界就叫作圣人了。‎ 点拨 与上一种句型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宾语在谓语动词后,“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可译为“这就叫作……”。‎ ‎3.最容易被忽略的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是考生在翻译过程中最易忽略、最不能译到位的句式之一。虽说有标志,但实践中很难把握。这里,有一个方法可以辅助判断:当要译成“……的人中有……的”时,它极有可能是定语后置句。‎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未译出句式特点的译法:找一个人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 按定语后置句来译: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4.最需要补充词语的特殊句式:省略句 文言特殊句式有多种,在近年的高考中,省略句成为考查最多的特殊句式。可是不少考生对此重视不够,在翻译中只是满足于字字落实,对省略成分缺少足够的分析,导致译出的语句不通不顺,自然难以得到满意的分数。要解决这一难点,需要做好以下三点:‎ ‎(1)强化联系语境的意识 要知道句子省略了哪些成分,必须联系前后语境,不仅要做好语法分析,还应推及逻辑事理层面,推及文章的写作目的层面。译句大多和主人公的行为或作者的想法相关,翻译时,要想一想译出的句意是否符合生活逻辑,是否符合写作目的。‎ ‎(2)强化增加成分的意识 只要符合主谓宾的语法规范,符合前后语境,翻译时就可以适度增加一些成分使句意更加顺畅。这应成为翻译的原则。‎ 文言省略最常见的是主语、宾语和介词省略。尤其是主语省略,几乎句句皆有,故要强化增加成分的意识。在补充省略成分时,一定要根据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补充主语,再根据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补充省略的宾语。‎ ‎(3)建立清晰的思维步骤 ‎①确定谓语动词后,理清句子的主谓宾结构;②联系前后语境揣摩句意,找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和受事者;③补出省略的成分;④联系语境验证,思考是否符合语法规范,是否符合逻辑常识。‎ 边练边悟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吕诲,字献可,开封人。进士登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帝疾小愈,屡言乞亲万几。太后归政,诲言于帝曰:“后辅佐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选自《宋史》卷三百二十一,列传第八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的事情,(陛下)应当(向太后)咨询后再去做,表示自己不敢专权擅断。‎ 解析 “事之大者”,定语后置句;“咨访”,咨询,征求意见;“专”,专权擅断;“宜咨访然后行”,省略句。‎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诏有司:“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太常博士。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 ‎(选自《宋史·庞籍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庞籍)多次因犯罪之事弹劾范讽,范讽与李迪要好,李迪都扣留下来没有上报朝廷。‎ 解析 “范讽”和“李迪”是两个人名;“数”,多次、屡次;“善”,与……交好;“寝”,停止、平息;“皆寝不报”前加主语“李迪”。‎ 参考译文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任开封府判官时,尚美人派遣内侍声称教旨(上对下的告谕)免除工人市租。庞籍说:“宋朝建朝以来,还没有美人声称教旨下达州府的,应当杖打内侍。”命令有司说:“从今以后宫中传命,不要马上接受。”(庞籍)多次因犯罪之事弹劾范讽,范讽与李迪要好,李迪都扣留下来没有上报朝廷,反而说(庞籍上奏)宫禁之事不实,庞籍因此从祠部员外郎被罢免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庞籍)又说范讽没有将事情全部上奏,范讽因此而被贬官,庞籍也被降为太常博士。不久又官复原职,调任福建转运使。‎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公(指传主韩宗伯)乡试出昆山徐司寇门,而傅腊塔节制两江,承意兴大狱构徐,凡素居门下者争避匿。公适在籍,独盛舆从,朝夕至门,且为别白于在事者。‎ ‎(选自方苞《记长洲韩宗伯逸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韩公当时恰好在当地,只有他乘车带领随从隆重前往,早晚都到徐府,并且向当权的人为徐司寇辩白。‎ 解析 “适”“盛”“从”,“为”后省略宾语。‎ 翻译口诀 纵览全篇,明晓大意。由词到句,串联成义。‎ 实词必译,重复合一。虚词实义,定要翻译。‎ 虚词虚义,留住语气。单音词语,双音替换。‎ 年号地名,不必翻译。若有省略,补出本意。‎ 修辞用典,可用意译。词类活用,尤为注意。‎ 是否通假,全靠记忆。揣测推断,前后联系。‎ 重点难词,采分所系。切莫望文,从而生义。‎ 大胆推断,下笔心细。特殊句式,调整词序。‎ 省略倒装,皆有定律。因句定调,皆按惯例。‎ 忠实原文,不违原意。句子通畅,完美翻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