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八中2020届高三语文自主检测试题(二)(含解析Word版)
北京八中高三语文学习质量自我检测(二) 一、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云冈石窟是一部北魏王朝的断代史,它以一座山的雕刻将拓跋鲜卑的发展盛衰刻录在山 崖峭壁上,每一座洞 窟都是一段历史的铭记,每一尊佛像都是瞬间的回想。要探究北魏,不 到云冈来是不行的。 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王朝的鼎盛时期,把北魏的诸多文化元素包容其中。北魏历史上因有 “太武灭佛”和“文 成复法”的历史事件,才有了云冈石窟的开凿。当然,佛教的发展与统治 者的政治需求是云冈石窟开凿的必要条件。 文成帝和平元年(460),由高僧昙曜主持,在武州 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的“昙曜五窟”(16-20 窟),是为“太祖以下五 帝”而雕琢出来自“如帝身”的大石佛,体现了“人神合一”“帝佛合一”“政教合一” 的 政治主张;第 5、6 窟的开凿以及“二佛并坐”形象在石窟的大量出现,都隐秘地体现了北魏 王朝政治和宫闱斗 争的背景。第 38 窟“幢倒伎”的杂技浮雕,精彩再现了北魏时期民间百 戏的高超技艺,让我们看到当时寻常百姓日常生活的状态。第 61 窟中房屋和城门的整体结构 造型,第 9 窟中的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式样,第 12 窟东西壁 层檐下的“人”字型和“狮 子"型斗拱,以及石窟中浮雕的塔、台阶、屋字等建筑形制的雕刻,都以实物形式记 录了北 魏平城时期的建筑原貌。难怪梁思成先生在考察完云冈石窟后感慨:“在云冈石窟,我们得见 六朝遗物……。” 被称作“音乐窟”的第 12 窟,形象地展示了北魏时代乐器、乐队、舞蹈 等,成为艺界研究北朝音乐、舞蹈历史的 实证。 当我们走进云冈石窟,漫天舞动的飞天像天使一样,为我们架起了通往北魏王朝的桥梁, 使我们有幸与先人进 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大佛双眸对视的瞬间,终于明白了:拜佛如同礼皇帝 的狂热,令北魏佛教蒸蒸日上,多元文化的 碰撞,让雕刻艺术璀璨夺目,鲜卑人的激情与狂热, 造就了云冈石窟的辉煌,让武州山成为了艺术的殿堂。 云冈石窟融 ① 、绘画、题记、碑刻、建筑、文物等为一体,是研究北魏王朝独一无二 的实物资料,是静 态的、无声的 DV。云冈石窟以宗教石刻的形式,折射出北魏王朝的 ② 、 社会发展、 ③ 。云冈石窟是研 究北魏历史文化的博物馆,是一部石刻的《魏书》。 (取材于《刻在石头上的北魏王朝》,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在北魏时期,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 特别是麦积山时期的 秀骨清像、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采奕奕、飘逸自得,似 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形成中国雕塑 艺术理想美的高峰。【甲】。 跟长期分裂和战祸连绵的南北朝相映对的,是隋唐的统一和较长时间的和平和稳定。与 此相适应,在艺术领 城内,从北周、隋开始,雕塑的面容和体态开始明显地变化,经初唐继 续发展,到盛唐确立而成熟,形成与北魏 的悲惨世界对映的另一种美的典型。 秀骨清相、婉雅俊逸明显消退,隋塑的方面大耳、短颈粗体、朴达拙重是过渡特征,到 唐代,便以健康丰满的形态出现了。【乙】。佛像变得更慈祥和蔼,关怀现世,似乎极愿接近 世间,帮助人们。他不复是超然自得、高不可攀的思辨神灵,而是作为管辖世事、可向之请 求的权威主宰。 这当然是进一步的中国化,儒家思想渗进了佛堂。唐窟不再有草庐、洞穴的残迹,而是 舒适的房间。菩萨不再向前倾斜,而是安安稳稳地坐着或站着。更重要的是,不再是概括性 极大、含义不可捉摸、分化不明显的三佛或一佛二菩萨,而是分工更为确定,各有不同职能, 地位也非常明确的一铺佛像或一组菩萨。这里比以前远为确定的形态展示出与各种统治功能、 职责相适应的神情面相和体貌姿式。【丙】。本尊的严肃祥和,阿难的朴实温顺,迦叶的沉重 认真,菩萨的文静矜.持,天王的威武强壮,力士的凶猛暴烈,或展示力量,或表现仁慈,或 显 映天真作为虔诚的范本,或露出饱历沧桑作为可信赖的引导。【丁】。这样,形象更具体化、 世俗化;精神性减低,理想更分化,不只是那含义甚多而捉摸不定的神秘微笑了。自南北朝 以来,儒佛道互相攻讦.辩论之后,在唐代便逐渐协调共存。而宗教服务于政治、伦常的儒家 思想终于渗入佛教。在艺术上,唐代佛教雕塑中,温柔敦.厚关心世事的神情笑貌和君君臣臣 各有职守的统治秩序,充分表现了宗教与儒家的同化合流。这里的佛堂是具体而微的天上的 李唐王朝、封建的中华佛国。它的整个艺术从属 和服务于这一点。它的雕塑具有这样一种不 离人间又高出于人间,高出人间又接近人间的典型特征。 (取材于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材料三 莫高窟、龙门石窟的营造与兴建,都与北魏王朝和云冈石窟有着不解之缘。 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 25 千米处的鸣沙山断崖上,又名“千佛洞”。始建于前 秦建元二年(366 年),距今已有 1600 多年的历史。迄今保存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 唐、五代、宋、西夏、元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多种类型洞窟 735 个,其中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 为 492 座。壁画面积约 45000 平方米,彩塑 2400 余身,唐宋木构窟檐 5 座。1900 年, 于藏经洞(今编号第 17 窟)内发现西晋至宋代经、史、子、集各类文书及绘画作品 5 万 余 件。 在莫高窟有壁画和彩塑的 492 座洞窟中,北魏窟占了 32 座。在这些洞窟中,无论造像 题材的选择还是雕刻 绘画的表现方式,无论是造像组合还是佛龛布局均可找到云冈模式及北 魏造像艺术的影子,特别是西魏洞窟中流 行的“秀骨清像”似乎让我们回到了塞北。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南郊 12 千米处的伊河两岸。493 年,北魏孝文帝下令迁都洛 阳,笃信佛教的孝文 帝在迁都的同时,没有忘记把佛教的中心也转移到洛阳来,在洛阳大量 修建寺院、佛塔,并在洛阳以南的龙门伊 水两岸,依山开窟造像,创建龙门石窟。经历东魏、 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 400 年之久。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 北魏洞窟约占 30%,唐代占 60%,其他朝代仅占 10%左右。龙门石窟是历 代皇室贵族发 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冈石窟造像粗犷、 威严、 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 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 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北魏晚期人们崇尚俊秀, 因面“秀骨清像”成为一时的艺术风格。 从孝文帝迁都洛阳到北魏分裂的 35 年间,是龙门开窟雕造佛像的第一个兴盛时期。这 一时期开凿的洞窟大 都集中在龙门的西山上,其中最著名的有古阳洞、宾阳三洞、药方洞等 十几个大中型洞窟。开凿最早的是古阳洞, 比较著名的是药方洞,药方洞因其洞窟内刻有 140 余方古代的药方而得名。这些药方比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备急 千金要方》还要早。北魏王朝 在洛阳龙门开窟造像活动的终结以宾阳中洞的停工为标志。 龙门石窟是继云冈石窟后又一座由皇家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寺,是云冈样式的继承与发 展。 (取材于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 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中对于云冈石窟文化元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山崖峭壁上雕刻石窟是拓跋鲜卑民族记录历史的需要。 B. 帝王特征明显的大石佛反映出高僧昙曜“政教合一”的主张。 C. “人”字型、“狮子”型斗拱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D. “音乐窟”里的乐器、乐队、舞蹈等展现出鲜卑族艺术文化。 2. 根据材料一,请在横线①②③处分别填上恰当的词语,使文章连贯完整。 3. 下列词语的解释或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矜.持(jīn):庄重严肃 B. 攻讦.(jié):攻击揭发别人的缺点 C. 温柔敦.厚(dūn):待人温和,诚恳厚道 D. 具体而微:形容具体但规模较小 4. 根据材料二,不属于盛唐时期石窟雕塑“另一种美的典型”的一项是 A. 佛像健康丰满的形态 B. 菩萨安稳的坐姿或站姿 C. 超然自得的权威主宰 D. 与职责相适的神态 5. 将下面的句子填入原文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与那种超凡绝尘、充满不可言说的智慧和精神性不同,唐代雕塑代之以更多的人情味和亲切 感。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6.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不属于三大石窟“共同特征”的一项是 A. 依山开凿 B. 可窥见北魏的造像艺术 C. 发现了珍贵的历史遗物 D. 由皇家主持开凿 7. 某美术学院附中拟开展“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的游学活动。现在要制作宣传单。 请依据三则材料, 为宣传单撰写一段文字,介绍北魏造像艺术的特征和影响。 【答案】1. A 2. ①雕塑 ②政治斗争 ③民俗风情 3. D 4. C 5. B 6. D 7. (1)特征:①北魏造像艺术主要体现在云冈石窟,以及龙门石窟。②云冈石窟把北魏早期 的诸多文化元素包容其中,譬如早期的帝佛合一,粗犷、威严、雄健。③龙门石窟体现北魏 晚期雕塑艺术理想美的高峰——秀骨清相、婉雅俊逸。(2)影响:①对莫高窟和龙门石窟造 像题材的选择产生影响。②对莫高窟产生影响,可以看到秀骨清相的艺术风格。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 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 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A 项,“山崖峭壁上雕刻石窟是拓跋鲜卑民族记录历史的需要”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一第二段 “北魏历史上因有‘太武灭佛’和‘文成复法’的历史事件,才有了云冈石窟的开凿”“佛 教的发展与统治者的政治需求是云冈石窟开凿的必要条件”可知,在山崖峭壁上雕刻石窟是 记录历史的需要以及佛教的发展与统治者的政治需求,选项过于片面。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 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 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设题的是材料一最后一段,可见考生要关注最后一段内容与上 文的关联,第一处说“云冈石窟融①……绘画、题记、碑刻、建筑、文物等为一体”,结合 上一段“多元化的碰撞,让雕刻艺术璀璨夺目”可知,此处应填写“雕塑”;第二处和第三 处“云冈石窟以宗教石刻的形式,折射出北魏王朝的②……社会发展、③……”,结合第二 段对石窟的介绍来看,如“政治主张”“都隐秘地体现了北王朝政治和宫闱斗争的背 景”“杂技浮雕,精彩再现了北魏时期民间百戏的高超技艺,让我们看到当时寻常百姓日常 生活的状态。第 61 窟中房屋和城门的整体结构造型;第 9 窟中的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式 样”“以及石窟中浮雕的塔、台阶、屋宇等建筑形制的雕刻,都以实物形式记录了北魏平城 时期的建筑原貌”“形象地展示了北魏时代乐器、乐队、舞蹈等,成为艺术界研究北朝音乐、 舞蹈历史的实证”可以看出,此处分别填写“政治斗争”“民俗风情”。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思,把握汉字读音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可以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的意思,并结合字形来分析汉字读音。 D 项,“具体而微:形象具体但规模较小”错误。结合材料二中“这里的佛堂是具体而微的天 上的李唐王朝、封建的中华佛国”可知,“具体而微”的意思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 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并非是“形象具体”之意。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 据材料二,不属于盛唐时期石窟雕塑‘另一种美的典型’的一项是”,然后浏览材料二,圈 出盛唐时期石窟雕塑“另一种美的典型”的内容,接着分析选项。第二段最后一句说“从北 周、隋开始,雕塑的面容和体态开始明显地变化,经初唐继续发展,到盛唐确立而成熟,形 成与北魏的悲惨世界对映的另一种美的典型”,由此可知,这“另一种美的典型”在下文。 A 项,“佛像健康丰满的形态”说法正确。由第三段“秀骨清相、婉雅俊逸明显消退,隋塑的 方面大耳、短颈粗体、朴达拙重是过渡特征,到唐代,便以健康丰满的形态出现了”,可知 A 项正确。 B 项,“菩萨安稳的坐姿或站姿”说法正确。由第四段“菩萨不再向前倾斜,而是安安稳稳地 坐着或站着”可知 B 项正确。 C 项,“超然自得的权威主宰”说法错误。第三段说的是“他不复是超然自得、高不可攀的思 辨神灵”。 D 项,“与职责相适的神态”说法正确。由第四段“而是分工更为确定,各有不同职能,地位 也非常明确的一铺佛像或一组菩萨。这里以更为确定的形态展示出与各种统治功能职责相适 应的神情面相和体貌姿式”可知 D 项正确。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以及语言表达连贯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分析所给的句子, 把握句意、句式、句子的陈述对象,然后分析选项所给的几处语境,分析所给的句子与哪处 的语境更为契合。首先分析所给句子,“与那种超凡绝尘、充满不可言说的智慧和精神性不 同,唐代雕塑代之以更多的人情味和亲切感”,这句话是说唐代雕塑所展现出的“另一种美 的典型”,材料二第二段最后一句说“形成与北魏的悲惨世界对映的另一种美的典型”,下 文就是来分析这“另一种美的典型”,所以所给的句子不可能放在上文,这就排除 A 项。所 给句子中的“人情味”“亲切感”一般是从形象上展现出的特点,而丙处“以更为确定的形 态展示出与各种统治功能、职责相适应的神情面相和体貌姿式”主要是强调形象与职责之间 的关联,不合适,排除 CD 两项。B 项,后面说“佛像变得更慈祥和蔼,关怀现世,似乎极愿 接近世间,帮助人们”,这里展现出的就是“人情味”和“亲切感”,故应放在乙处。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不属于三大石窟共同特征的一项”,然后浏览三则材料,圈出有关三 大石窟特征的内容,接着分析选项,找出不属于共同特征的一项。 A 项,“依山开凿”说法正确。结合材料一“它将拓拔鲜卑民族的发展盛衰刻录在一座山的山 崖峭壁上”和材料三“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 25 千米处的鸣沙山断崖上”“依山开窟 造像”可知“依山开凿”是共性,故 A 项正确。 B 项,“可窥见北魏的造像艺术”说法正确。结合材料三“无论造像题材的选择还是雕刻绘画 的表现方式,无论是造像组合还是佛龛布局,均可找到云冈模式及北魏造像艺术的影子”可 知“可窥见北魏的造像艺术”是共性,故 B 项正确。 C 项,“发现了珍贵的历史遗物”说法正确。结合三则材料中对三大石窟内容的介绍可知,“发 现了珍贵的历史遗物”是三者的共性,故 C 项正确。 D 项,“由皇家主持开凿”说法正确。由“由皇家主持开凿”不是三大石窟的共同特征,材料 三最后只是说“龙门石窟是继云冈石窟后又一座由皇家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寺,是云冈样式 的继承与发展”,可见“由皇家主持开凿”只是这两座石窟的共同特征。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 要求,如本题“某美术学院附中拟开展‘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的游学活动。现在要 制作宣传单。请依据三则材料,为宣传单撰写一段文字,介绍北魏造像艺术的特征和影响”, 然后分析宣传单的内容,再到文中筛选出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概括。作为宣传单,宣传的对 象是“云冈石窟”,所以应到材料中筛选出云冈石窟的特点、价值、影响。如“云冈石窟是 一部北魏王朝的断代史,它将拓拔鲜卑民族的发展盛衰刻录在一座山的山崖峭壁上,每一座 洞窟都是一段历史的铭记,每一尊佛像都是瞬间的回想。要探究北魏,不到云冈来是不行 的”“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王朝的鼎盛时期,把北魏的诸多文化元素包”“云冈石窟是研究 北魏历史文化的博物馆,是一部石刻的《魏书》”“莫高窟、龙门石窟的营造与兴建,都与 北魏王朝和云冈石窟有着不解之缘”“在这些洞窟中,无论造像题材的选择还是雕刻绘画的 表现方式,无论是造像组合还是佛龛布局,均可找到云冈模式及北魏造像艺术的影子”,考 生可以围绕这些内容从“云冈石窟”的特点和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拟写。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 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 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 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 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 体),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 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 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赏者,所以辨情也;评者,所以绳理也。赏而不正,则情乱于实;评而不均,则理失其 真。赏而不正,在乎信耳而弃目;评而不均,由于贵古而贱今。古今虽殊,其迹实同;耳目 诚异,其识则齐.。识齐而赏异,不可以称正;迹同而评殊,未得以言平。平正俱翻,则情理 并乱也。 昔鲁哀公遥慕稷、契之贤,而不觉孔丘之圣;齐景公高仰管仲之谋,而不知晏婴之智; 张伯松远羡仲舒之博,近遗扬子云之美。夫子之圣,非不光于稷、契;晏婴之贤,非有减于 管仲;扬子云之才,非为劣于董仲舒,然而弗贵者,岂非重古而轻今,珍远而鄙近,贵耳而 贱目,崇名而毁实邪? 观俗之论,非苟欲以贵彼而贱此,饰名而挫实,由于美恶混糅,真伪难分,弃法以度物 情,信心而定是非也。今以心察锱铢之重,则莫之能识;悬之权衡,则毫厘之重辨矣。是以 圣人知是非难明,轻重难定,遂制为法则,揆量物情。故权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 陈,不可诬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罔.以方圆。故摹法以测物,则真伪易辨矣;信心而度理, 则是非难明矣。 越人臛蛇以飨秦客,秦客甘之以为鲤也,既觉而知其是蛇,攫喉而呕之,此为未知味也。 赵人有曲者,托以伯牙之声,世人竞习之,后闻其非,乃.束指而罢,此为未知音也。宋人得 燕石以为美玉,铜匣而藏之,后知是石,因.捧匣而弃之,此为未识玉也。郢人为赋,托以屈 子,举世而诵之,后知其非,皆缄口而捐之,此为未知文也。故以蛇为鲤者,唯易牙不失其 味;以赵曲为雅声者,唯钟期不混其音;以燕石为美玉者,唯猗顿不谬其真;以郢赋为丽藻 者,唯相如不滥其赏。 今述理者贻之知音,君子聪达亮于闻前,明鉴出于意表。不以名实眩惑,不为古今易情, 采其制意之本,略其文外之华,不没纤芥之善,不掩萤烛之光,可谓千载一遇也。 (取材于北齐·刘昼《刘子》) 8.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其识则齐. 落霞与孤鹜齐.飞 B. 不可罔.以方圆 士也罔.极 C. 乃.束指而罢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 因.捧匣而弃之 我欲因.之梦吴越 9.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权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 所以秤砣和秤杆确实挂在那里,就不能在重量上骗人了。 B. 信心而度理,则是非难明矣。 相信自己可以超越公理,那么是非的标准就难以明辨了。 C. 以郢赋为丽藻者,唯相如不滥其赏。 人们把郢赋误当作词藻优美的作品,只有相如不会丧失鉴赏准则。 D. 君子聪达亮于闻前,明鉴出于意表 君子智慧明达表现在于盛名之前能看清价值,明辨是非表现在从外在表象能看出实质 10.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文章开篇明确指出了评赏对于辨明人情、匡正事理有重要意义。 B. 第二段指出,鲁哀公等三人在辨识人才方面,都存在贵古贱今的问题。 C. 第四段运用类比论证,意在批评世人盲目追随潮流的变化,喜新厌旧。 D. 作者认为由于美恶混糅,真伪难分,所以能赏文识人的知音千载难遇。 11.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子之圣,非不光于稷、契。 ②今以心察锱铢之重,则莫之能识。 12. 要避免鉴赏品评时失实、失真,应遵循哪两个原则?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 13.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①将下面《论语》中的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 ②《论语》这句话与本文结尾“不以名实眩惑”对“名”的态度是否一致?请简要说明。 【答案】8. C 9. B 10. C 11. 参考答案:①孔子的圣明,与稷、契相比不是不显耀。②现在(如果)凭主观断定微小的 重量,就没有人能判断(准确的)重量。 12. 参考答案:①体察客观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客观标准。②排除外在和主观因素的干扰, 依据客观标准评价。 13. 答案示例:①孔子说:“君子忧虑的是到死自己的品行都还不能与君子之名相称。”②二 者态度不同。《论语》这句话体现君子要看重“名”,追求自己的品行与名声相符;本文结尾 表达的是不要看重“名”,而要看重“实”,因为名是外在的,不一定真实。 【解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 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实词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 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A 项,第一个“齐”,“一致”的意思;第二个“齐”,“一起”的意思。 B 项,第一个“罔”,“欺骗”的意思;第二个“罔”,“无、没有”的意思。 C 项,两个“乃”,都是副词,“就”的意思。 D 项,第一个“因”,副词,“于是”的意思;第二个“因”,介词,“依据”的意思。 故选 C。 【9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B 项,“相信自己可以超越公理”错误,“信心”的意思是:依据自己的主观看法。度理:揣 度事理。所以“信心而度理”的意思是:依据自己的主观看法来揣度事理。B 错误。 故选 B。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 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 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C 项,“意在批评世人盲目追随潮流的变化,喜新厌旧”错误,意在批评世人丧失鉴赏的准则。 C 错误。 故选 C。 【11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赋分点:①夫子:孔子。圣:圣明。“非不光于稷、契”,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 为“于稷、契非不光”。光:显耀。②以:凭。心:主观。察:断定。锱铢之重:微小的重 量。莫之能识: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莫能识之”。莫:没有。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弄懂文章的大 意,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 由原文“故权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诬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罔以方圆” 可知,所以秤砣和秤杆确实挂在那里,(就)不能在重量上骗人了;木工打直线的墨线确实设 定好了,(就)不能在曲直上骗人了;圆规和尺子确实设置好了,(就)不能在方圆上骗人了。 由此可知要避免鉴赏品评时失实、失真,应体察客观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客观标准;由 原文“由于美恶混糅,真伪难分,弃法以度物情,信心而定是非也”可知,在于美丑混杂, 真假难以分辨,放弃(客观)标准来揣度实情,依据自己的主观看法来判断好坏。由此可知 要避免鉴赏品评时失实、失真,应排除外在和主观因素的干扰,依据客观标准评价。 【13 题详解】 ①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 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 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 点的落实。赋分点:子:孔子。疾:忧虑。没世:到死。称:相称。 ②本题考查探究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总览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文章内 容具体分析。对作品做体验式探究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 关键语句,厘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其次联 系生活,明确观点。在对文本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阅读感受或生活体验,分析评 判作者的情感态度。 句子“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的意思是:君子忧虑的是到死自己的品行都还不能与君子之 名相称。由此可知《论语》这句话体现君子要看重“名”,追求自己的品行与名声相符;由 原文“君子聪达亮于闻前,明鉴出于意表。不以名实眩惑,不为古今易情,采其制意之本, 略其文外之华”可知,君子智慧明达表现在于盛名之前能看清价值,明辨是非表现在从外在 表象能看出实质,不因名声和实际迷乱而失去主张,不因古今而改变实情,(能)挖掘文章表 达意思的本质,忽略文章外在的华彩。由此可知本文结尾表达的是不要看重“名”,而要看 重“实”,因为名是外在的,不一定真实。所以二者态度不同。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 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 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 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 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 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 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 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 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 鉴赏,是用来辨明人情的;品评,是用来匡正事理的。鉴赏不公正,那么人情就会失实; 品评不公平,那么事理就会失真。鉴赏不公正,(原因)在于轻信耳朵(听到的)放弃眼睛(看 到的);品评不公平,(原因)在于看重古人轻视今人。古今虽然(时代)不同,但推究考察 (的方法)其实是相同的;听到的和看到的确实有差异,但识别辨认(的标准)其实是一致 的。识别辨认(的标准)一致而鉴赏(的结论)不同,(就)不能说(是)公正的;推究考察 (的方法)相同而评价(的结果)不同,(就)不能说(是)公平的。公平公正都推翻了,那 么人情事理就都混乱了。 当年鲁哀公追慕(上古时期)稷、契的贤德,却不能觉察到(同时代的)孔丘的圣明; 齐景公仰慕(先祖时期)管仲的谋略,却不了解(同时代的)晏婴的智慧;张伯松羡慕(西 汉时期)董仲舒的博学,(却)忽略了(同时代的)扬子云的才华。孔子的圣明,与稷、契相 比不是不显耀;晏婴的贤德,与管仲相比并没有减少;扬子云的才华,与董仲舒相比并不算 差,(虽然)这样但是(他们)不被看重的原因,难道不是(由于鲁哀公、齐景公、张伯松) 看重古人轻视今人,珍视远的看不起近的,重视耳朵(听到的)看轻眼睛(看到的),推崇虚 名毁谤实学吗? 看世人的说法,并不是想要崇尚古人轻视现今,看重美名埋没事实,(原因)在于美丑混 杂,真假难以分辨,放弃(客观)标准来揣度实情,依据自己的主观看法来判断好坏。现在 (如果)凭主观断定微小的重量,就没有人能判断(准确的)重量,(如果)用秤砣和秤杆来 衡量,那么即使细微的重量也能辨明了。因此圣人明白是非难以明辨,轻重难以判定,于是 制定规范标准,考察事物的实际情况。所以秤砣和秤杆确实挂在那里,(就)不能在重量上骗 人了;木工打直线的墨线确实设定好了,(就)不能在曲直上骗人了;圆规和尺子确实设置好 了,(就)不能在方圆上骗人了。所以参照规范标准来测量事物,那么真假就容易辨别了;依 据自己的主观看法来揣度事理,那么是非的标准就难以明辨了。 越人把蛇做成羹来招待秦客,秦客把(蛇羹)当作鲤鱼,觉得很好吃,吃过之后(才) 醒悟,发现那是蛇羹,抓着喉咙吐了蛇羹,这是(秦客)不懂欣赏(真正的)美味。赵国人 作了一支乐曲,假托是伯牙(作)的曲子,当时的人争相练习这首曲子,后来听说那不是(伯 牙所作),就停指不弹了,这是(世人)不懂欣赏(真正的)好音乐。宋人得到一块燕石,认 为(它)是美玉,用铜制的匣子收藏它,后来得知是石头,于是捧起匣子扔掉了燕石,这是 (宋人)不懂欣赏(真正的)美玉。郢人作了一篇赋,假托是屈原(的作品),所有人都传诵 它,后来知道那不是(屈原所作),(就)全都闭口放弃了这篇赋,这是(人们)不懂欣赏(真 正的)好文章。所以(有人)把蛇羹误当作鲤鱼,只有易牙不会错过美味;(世人)把赵曲误 当作高雅之音,只有钟子期不会混淆(好与坏的)音乐;(有人)把燕石误当作美玉,只有猗 顿不会弄错(玉与石的)真假;(人们)把郢赋误当作词藻优美的作品,只有相如不会丧失鉴 赏的准则。 如今(我)讲(这些)道理的原因是(想)送给知音,君子智慧明达表现在于盛名之前 能看清价值,明辨是非表现在从外在表象能看出实质,不因名声和实际迷乱而失去主张,不 因古今而改变实情,(能)挖掘文章表达意思的本质,忽略文章外在的华彩,不埋没微小的优 点,不掩盖微弱的光芒,(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千年一遇啊!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即事【1】 文天祥 痛哭辞京阙,微行访海门。 久无鸡可听,新有虱堪扪。 白发应多长,苍头【2】少有存。 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 注:【1】1276 年,元军兵临南宋首都临安城下,文天祥出使元营谈判,被扣留,后脱险。此 诗作于诗人从通州逃至海门时。【2】苍头:这里指士卒、奴仆。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微行访海门”中的“访”字写出诗人谨慎打听道路的情态。 B. “新有虱堪扪”中的“虱堪扪”写出了诗人狼狈的逃亡生活。 C. “苍头少有存”中的“少有存”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存亡之险。 D. “但令身未死”中的“但”突出表达了诗人报效国家的意愿。 15. “白发应多长”一句通过描写诗人形象,间接抒发内心悲苦之情。下列诗句不属于...间接 抒情的一项是 A.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C.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D.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书愤》(其二)) 16. 同为现实主义诗人的杜甫,目睹国势衰落也写诗发出浩叹。阅读杜甫《宿江边阁》,结合 具体词句,比较两首诗在表达情感上的异与同。 宿江边阁【注】 杜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注:年近花甲的杜甫在漂泊夔州时遭逢蜀中大乱,彻夜无眠,遂作此诗。 【答案】14. C 15. D 16. 异:《即事》“久无鸡可听,新有虱堪扪”写诗人处在逃亡危难之中,处境窘困。“但令 身未死,随力报乾坤”则表达诗人于国家危亡之时犹思舍身奉献的崇高爱国精神。而杜诗“鹳 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写互相追逐的鹳鹤渐趋安静,捕得食物的豺狼正争斗喧嚣,以此表 现战乱中人民的疾苦。“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写自己虽然飘泊羁旅,无力实现整顿乾 坤的夙愿,但社会的动乱使他忧心如焚,彻夜无眠。同:两首诗都用在潦倒艰难的处境下仍 然关心国事来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 【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 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 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 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 项,“夸张”手法错误。“苍 头少有存”,结合注释内容“苍头:这里指士卒、奴仆”分析可知,此处主要是叙述士卒已 经变得很少了的形势。没有运用夸张手法。故选 C。 【1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 如本题明确要求“诗句不属于间接抒情的一项”,需要理解间接抒情方式。间接抒情一般可 以通过叙述抒情,作者在叙述时加上自己主观感情色彩,根据感情的流动来叙述,使读者在 叙述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首先是借景抒情,包括即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缘情布 景,寓情于景,景略情在等五种形式;其次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还有就是叙事抒情等。 D 项,“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 了我也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一吐胸臆,直点主题,语气激昂,情绪悲壮,表现了“亘古 男儿一放翁”的英雄本色。属于直接抒情。故选 D。 【1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 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 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 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 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 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本题属于比较阅读,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分别分析 诗句抒发的情感,然后比较异同。《即事》“久无鸡可听,新有虱堪扪”,结合注释内容“文 天祥出使元营谈判,被扣留,后脱险。此诗作于诗人从通州逃至海门时”分析,写诗人处在 逃亡危难之中,处境窘困。“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则表达诗人于国家危亡之时,只 要自己还活着,就要为国献身的崇高爱国精神。《宿江边阁》五、六两句由所见写到所闻。上 句写夜静更深,白天在江面飞翔追逐的鹳鸟与水鹤,此时也都静静地安睡了,没有一点声响。 下句写高山深谷之中,豺狼出来觅食,相互争夺,发出阵阵凄厉的嗥声。前几句一动一静, 愈加衬托出夜境的凄哀悲凉气氛。最后两句由“豺狼”而写到“战伐 ”,由写景而到抒情, 间接传达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忧战伐”而至彻夜“不眠”,正面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 运和人民疾苦的极度关怀,“无力正乾坤”的“无力”,既指自己病卧沧江,身滞山城,也 代指自己一斥不返,有受重用。同:两首诗都用在潦倒艰难的处境下仍然关心国事来表现忧 国忧民的情怀。 【点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 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 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 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 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 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 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17.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在大国崛起的征程上,并不都是“①_____,②_____,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 的晴天丽日、风平浪静,有风有雨是常态。今天的中国,正经历成长的风雨。但纵有“乱石 穿空,③_____,④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惊险,也动摇不了中国人民“⑤_____, ⑥_____”(《沁园春·长沙》)的决心。面对艰难险阻,中国人民坚信“⑦_____,⑧_____”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无论什么样的风雨,都无法阻挡中国人民勇往直前的脚步。 【答案】 (1). (至若)春和景明 (2). 波澜不惊 (3). 惊涛拍岸 (4). 卷起千堆雪 (5). 到中流击水 (6). 浪遏飞舟 (7). 青山遮不住 (8). 毕竟东流去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 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 形 , 而 字 形 与 字 义 分 不 开 , 学 生 应 借 助 字 义 来 识 记 字 形 。 注 意 重 点 字 的 写 法 。 如 “澜”“击”“遏”“遮”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四、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时 间 ①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改变一切,证实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 人从生到死,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所以,大多数时候,人们对时间的敏感往往和自己的生 命感受联系在一起。古人说“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又说“哀吾生 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大约表达的都是这个意思。 ②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 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生前世界没有他,他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活到不能再活死 掉了,他没有生命,他自然更无意义和价值可言。正仿佛不少人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 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是吃,喝,睡觉,吵架,恋爱…… 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虫来收拾他。 ③生命的意义解释得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如果 人的生命都只能浓缩成“生、老、病、死”这四个字,那我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又是什么呢? 因此一些聪明人同一些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 几十个年头”。他们虽都肯定了生活是由“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所构成,然而 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也就有了分歧。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别言之,聪明人要思考生 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 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在世俗观察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 反,安于习惯的被呼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了愚蠢家伙。) ④这两种人虽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命 的意义和价值,即便有时择业相同,他们的成就却不相同。就如同面对同样的食材,不同的 厨子做出来的菜肴味道却会截然不同。同样想征服颜色线条作画家,同样想征服乐器音声作 音乐家,同样想征服木石铜牙及其他材料作雕刻家,甚至于同样想征服人身行为作帝王,同 样想征服人心信仰作思想家或教主,一切结果都不会相同。因此世界上有大诗人,同时也就 有蹩脚诗人,有伟大革命家,同时也有虚伪革命家。至于两种人目的不同,择业不同,那就 更容易一目了然了。起点不同,终点也就不同,聪明人和愚蠢人的区别大约也就在这里,至 于世人如何评说,自然又当别论。 ⑤世上还有一种人,他们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 命具有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 子、屈原、耶稣,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复古,活下来都显得很 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历史上这种人并不多,可是每一时代间或产生一个两个,就很 像样子了。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 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由此来看,最初所谓的“聪明”或“愚蠢”的评价,便都 有了不一样的味道。而且,在人类的时间轴上,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 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 ⑥话说回来,事事物物要时间证明,可是时间本身却又像是个极其抽象的东西,无形, 无声,无色,无臭。要说明时间的存在,还得回过头来从事事物物去取证。从日月来去,从 草木荣枯,从生命存亡中找证据。正因为事事物物都可为时间作注解,时间本身反而被人疏 忽了。当我们说及“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我们所关注的其实并不是时间本身,而是 生命的历程以及这历程中人们心中的所思所感。所以我们被提问到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时,没 有一个人能说“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 ⑦“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个真正明白生命意义同价值的人所说的话。老 先生说这话时心中的寂寞可知,所以他才会“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能说这话的 是个伟人,能理解这话的也不是个凡人。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记得这两句话,却只有那些从 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因为说这 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同懂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异途同归,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 想倾心。 ⑧他们的方法不同,他们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环境不同,他们的遭遇也不同;相同的是 他们的心,同样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时间对于他们而言,看似很短,短到令人叹惋,却 又很长,长到万古流芳。 一九三五年十月 (取材于沈从文同名散文) 18.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本文以“时间”为题,文章由浅入深,由一般到典型,阐释时间对人的重要意义,引导人 们思考生命的价值,前后行文多有照应,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B. 在作者看来,我们应追求非凡的人生价值,就像活在人类记忆中几千年的释迦、孔子等人 一样。文章的主要表现对象及怀古的主题亦由此得到展现。 C. 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了唐代诗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的著名诗句,表现了怀抱理想者 的伟大人格,同时也流露出他们的孤独与悲壮,富于感染力。 D. 本文的语言较为朴素、清新,又不乏诗的味道,特别是多次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不仅 论述透彻,而且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很好地激发了读者的感情。 19. 下列对文章第三、四段中“聪明人”与“愚蠢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考虑生命如何度过的问题。 B. 聪明人因不安现状、追求理想而被人嘲笑和非议。 C. 愚蠢人对生命和生活的态度体现出一种惰性和奴性。 D. 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才智不同,能力差距比较大。 20. 本文以“时间”为题,综观全文,在作者看来,“时间”对人类有哪些意义?请分条概 括。 21. 解释文章第七段中的划线句“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的含义,并举例 加以说明(文内人物除外)。 【答案】18. B 19. D 20. ①每个人的生命由时间组成(或:人从生到死,要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②时间将使 生活目的、生活态度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结果(或:时间将使择业相同的人因生活态度、目 的不同而成就不同);③时间将证明为人类向上向前的理想而献身者的伟大价值和伟大意义。 21. 这句话的含义是这类人关注的是社会现实,敢于为天下苍生鸣不平,同时他们也心甘情愿 地为理想而奋斗,乃至献身。像孙中山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他为了中国的民主共和大业,甘 愿放弃优渥的生活,不断地奔走呼告,奋力前行,并为此付出了自己一生的时间和心血。他 就是文中所写到的为人类事业而奋斗,死后也能万古流芳的人。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 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 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 得出正确结论。 B 项,“在作者看来,我们应追求非凡的人生价值,就像活在人类记忆中几千年的释迦、孔子 等人一样。文章的主要表现对象及怀古的主题亦由此得到展现”说法错误。“在作者看来” 说法错误,结合“世上还有一种人,他们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 前死后使生命具有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历史上 的释迦、孔子、屈原、耶稣,就是这种人”分析可知,作者是以“释迦、孔子”为例,说明 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第三种观点,并不是作者的观点。“文章的主要表现对象及怀古的主题 亦由此得到展现”说法错误,全文探讨的是如何认识生命的意义同价值。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 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 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D 项,“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才智不同,能力差距比较大”说法错误。结合“至于两种人目的 不同,择业不同,那就更容易一目了然了。起点不同,终点也就不同,聪明人和愚蠢人的区 别大约也就在这里,至于世人如何评说,自然又当别论”分析可知,聪明人和愚蠢人的区别 是“起点不同”,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 D。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探究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本题要 求“本文以‘时间’为题,综观全文,在作者看来,‘时间’对人类有哪些意义?请分条概 括”,然后通读全文,知道各个材料是从什么角度述说的中心话题,与要求回答的问题有什 么关联,最后筛选出关联部分,进行分析作答。结合“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 时间改变一切,证实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常 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 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分析可知,每个人的生命由时间组成(或:人从生到死,要占有几十 个年头的时间);结合“这两种人虽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 人之间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即便有时择业相同,他们的成就却不相同”分析可知,时间 将使生活目的、生活态度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结果(或:时间将使择业相同的人因生活态度、 目的不同而成就不同);结合“世上还有一种人,他们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 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具有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在人类的时间轴上,一切人生命都 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时间对于他们而言,看似很短,短 到令人叹惋,却又很长,长到万古流芳”分析可知,③时间将证明为人类向上向前的理想而 献身者的伟大价值和伟大意义。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作答时 首先要注意需要理解的句子在文本中所在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扩展内容,有助于理解把握。 解释具体语境中的词义,目的就在于强调现代文阅读教学应回到文本本身,应重视阅读基本 技能的训练,考生在理解文本文意的基础上,应多体味文本语言,并在具体实在的文本中去 与作者对话、交流。做好该题主要是根据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内容推断出其含义。对作品 进行个性化解读类题目首先要对作品的人物、主旨等有充分的认识;其次注意答题原则,文 本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文本的探究,所以需要尊重文本所提供的全部材料, 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依据文本的全部材料,特别是材料中的关键内容进行解 读。本题中,第一问是:第七段中的划线句“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的含 义,结合“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记得这两句话,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 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分析可知,这是沈从文关于生命的价值 与意义的思考中所谈到的第三类人,比如释迦、孔子、屈原、耶稣等就是这种人。这些人, “事实皱眉”,这“事实”就是社会现实,“皱眉”意思是他们对现实有思考,有见解,敢 于为天下苍生鸣不平,同时他们也心甘情愿地为理想而奋斗,乃至献身。第二问要求举例加 以说明(文内人物除外),这类人在人类的文明史、发展史上很多,抓住“现实有思考,有见 解,敢于为天下苍生鸣不平,同时他们也心甘情愿地为理想而奋斗,乃至献身”的特点即可。 【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 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 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 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 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 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 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2.根据要求,完成下题。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宝钗前来探望,临走时对袭人说:“你只劝他好生 静养,别胡思乱想的就好了。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众人。倘或吹到老爷耳朵里,虽然彼时 不怎么样,将来对景,终是要吃亏的。” 有的版本在“不必”前加了一句“要想什么吃的、玩的,你悄悄的往我那里取去”对于塑造 薛宝钗形象来说,你认为这一句加好,还是不加好?请结合上文及原著其他相关情节谈谈你的 理由。 【答案】“要想什么吃的玩的,悄悄的往我那里去取就是了”,照应的是前面宝钗送去治伤 丸药表示对宝玉的关心,实际上也在委婉提醒袭人,不要将前面的薛蟠挑唆,贾环告密等事 情四处传播追究。以免有人挑拨,贾政会觉得宝玉不干正经事儿,不利于贾政和宝玉的父子 关系;同时也避免引得荣府内部之间的矛盾。故加上这句话更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和对文本语句的个性化比较探究的能力。解答此题,考 生要在名著学习中注意识记名著内容,比如涉及人物、故事情节,重要时间、关键细节等, 才能印象深刻地了解和掌握名著主旨,按照要求有理有据地答出哪句话更好。 比较加上或不加上“要想什么吃的玩的,悄悄的往我那里去取就是了”的好处,考生要联系 宝玉被打的来龙去脉、关联人物、贾府矛盾等方面思考,宝钗所说的“玩”“吃”既表示出 对宝玉的关心,也委婉提醒袭人宝玉被打的原因;而“悄悄的往我那里去”,不必惊动老太 太、太太、老爷等人,则是在暗示不必引起后面可能有的麻烦或矛盾。薛宝钗这个话,体现 出薛宝钗的正直聪明和懂事体。 【点睛】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 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 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要研究江南的文化历史,就不能不读江南的古镇。假若把整个江南比作一曲委婉柔丽、 行云流水般的乐章,那么古镇就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乐段。当你参观了一座座江南的古镇后, 就会惊异地发现:这些古镇的设置..是那么的规整,①假如说长江黄河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 那么一条条委婉曲流就是滋养..古镇文明的清泉;②不绝如缕的舟舸,举帆落帆、扬桨收桨之 间,就把一座古镇同整个江南人文大背景勾织得异常和谐熨帖;③一条清流从远处飘逸..而来, 又从这里委婉流去,缠绵缱绻处就是一座古镇。不到江南很久了!忘不了啊,夜卧古镇的吊 脚楼上,听“欸乃”橹音从远处飘来,又从我枕下飘向远方,载.去我的遐想和憧憬。于是绵 长清丽的诗意就氤氲在清辉摇曳的水面上。 23. 文中划横线的①②③句衔接不当,下列调整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A. ①③② B. ②①③ C. ②③① D. ③①② 24.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运用,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 一条清流从远处飘逸..而来,又从这里委婉流去 B. 那么一条条委婉曲流就是滋养..古镇文明的清泉 C. 就会惊异地发现:这些古镇的设置..是那么的规整 D. 又从你枕下飘向远方,载.去你的遐想和憧憬 【答案】23. D 24. C 【解析】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 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本题中,上文“这些古镇的设置是那么的规整”说的是 古镇的设置规整,根据话题一致性的原则,下文应该对古镇的“规整”做介绍,据此,下句 应该选择③,排除 ABC;第③句介绍了有清流的地方就有,第①句进一步介绍清流和古镇的 关系,故第①句在第③句之后,排除 AB。 故选 D。 【2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修辞手法的能力。《考试说明》明确规定: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 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高考中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不考概念,而是考 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常用修辞手法进行判定、评价以及运用的能力。 A 项,“飘逸”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 项,“滋养”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 项,“设置”一词只是词语本义的正常表述。 D 项,“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选 C。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 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 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 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 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 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六、微写作 25.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150 字左右。 ①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请你从惊蛰、芒种、立秋、大雪……中任 选一个,描写与此节气相对应的景象。要求:具体形象、语言生动。 ②周浩放弃北大选择某技师学院。他解释说:“当年选择志愿听从了父母老师的意见。其实, 我喜欢鼓捣东西,和生命科学专业不来电。”对此,某校辩论俱乐部围绕“周浩该不该放弃 北大选择技校”开展辩论活动。请你以正方或反方辩手的身份,表达自己的看法。要求:观 点鲜明,有理有据。 ③我国的古典诗歌作品灿若繁星,浩如烟海。经过十几年含英咀华,你对古典诗词早已不再 陌生。写一段话(可以写诗歌),表达你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感情。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答案】例文: ①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不约而同,向 圣贤一样的太阳敞开各自的门户。“惊蛰”来了,万物复苏。青草破士而出,柳树伸出了鸟 舌状的叶芽,杨树拱出的花蕾则让你想到幼鹿初萌的角。田野里,十几只无规则疾飞鸣叫的 小鸟,它们如精灵,敏感、多动,忽上忽下,它们的云色近似泥土,落下来便会无影无踪。 ②我认为周浩应该放弃北大选择技校。第一,选择北大并非他个人的选择而是父母老师的意 见,每个人都有权利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而非依附他人。第二,周浩热爱的专业在技校有更 多专业教师教授,他在那里将有更多更广学习的机会,同时该校也愿意给周浩提供与国际接 轨的学习条件。他在那里将有更大发展。由此,与其选择名声大的北大不如选择更适合他的 技校。 ③汉赋,唐诗,宋词……我独独偏爱《诗经》,为其中那种真挚而淳朴的感情。读《诗三百》, 就像在欣赏中华文化的少年时期,俗话说,贵于拙而不贵巧,我觉得,《诗经》就是美在一个 “拙”字上,不似汉赋那般华丽无双,不似唐诗那般雄浑开阔,不似宋词那般唯美缠绵,它 是“天真可爱”的,频繁的重复却不单调,即使过去了千年,依旧特别。不带镣铐的舞蹈, 有一股原始的活泼与可爱,让我无法不偏爱。 【解析】 【详解】①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分析写作的要求,如本题“从 惊蛰、芒种、立秋、大雪……任选一个,描写与此节气气相对应的自然或人文景象。要求语 言生动,具体形象;不少于 150 字”,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回顾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自 然景象或人文景象,再加以描述。如“惊蛰”,考生可以思考如下问题:你听到雷声了吗? 蛰伏在土壤中小动物们醒了吗?如“春分”,考生可以思考如下问题:有没有注意到昼夜差 不多平分了,开花的植物越来越多了?如“清明”,可以思考如下问题:空气清新明洁、草 木繁茂,桃李梅杏你是否还傻傻分不清?如“谷雨”,雨水增多了,谷类长势甚好,又有一 些植物开花了。如“立夏”,吃了椿芽,感受到夏天的气息,虫子也多了起来。知道了这些, 然后进行描写即可。 ②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分析写作的要求,如本题“对此,某 校辩论俱乐部围绕‘周浩该不该放弃北大选择技校’开展辩论活动。请你以正方或反方辩手 的身份,表达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明确了这些之后即可进行写作。材 料的核心事件:周浩放弃北大选择某技师学院。理由阐释:当年选择志愿听从了父母老师的 意见;其实,我喜欢鼓捣东西,和生命科学专业不来电。首先,在“该与不该”中选择某一 个方向:周浩应该放弃北大选择技校或周浩不该放弃北大选择技校,这就是“观点鲜明”, 然后根据材料内容,分析支撑观点的理由。材料涉及几组矛盾:选择名牌大学与选择普通学 校的矛盾;遵从自我意见与听从父母意见的矛盾;理论研究专业与实际应用专业的矛盾;自 我价值的实现与被认可的矛盾;人生规划的设定与调整的矛盾;优质人才的个人追求与社会 期望间的矛盾……以上若干点都有可能成为辩论中“交锋”的地方,也可以产生微写作的观 点,是谓“有理”。在自己观点的基础上,选择其中 1—2 个理由,进行分析和解说(150 字 的篇幅,2 个理由为宜),解说充分,分析到位,是谓“有据”。 ③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解答本题,切入点要小,观点要新颖,内容要具体。关于古 典诗歌可写的东西很多,所以,一定要选好切入点,切忌泛泛而谈。要有平常生活的积累,对 名著史书的阅读质量,对古典诗词的理解等,能够表达完整即可。如中国古典诗词,带动我 们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折射出我们对诗词的重视。有一些至今影响 深远的诗句,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 时”“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不 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等。古诗词名句,不仅语言经过了千锤百炼,而且也有华丽的 辞藻和丰富的内容,有写景的、有记事的、有说理的等。是我们语言积累的最好素材。有了 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言可发、有情可抒。如宋代的词,大体上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 的词,潇洒超脱,高远清雄。犹如沙场的英雄,一腔热血,又有恢弘的刚健的气魄。婉约派 的词,犹如淅淅沥沥的杏花春雨,美得令人屏声静气。它典雅精工,情景交融,曲尽情态。 主要从古典诗词的影响、作用等方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可。 【点睛】微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作文,字数一般在 100 到 300 字以内。从表达方式 看,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议论 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 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 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 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叙类微写作,不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面面 俱到,一般以事件的某个环节或人物的某个方面为中心,描绘出一个精彩的镜头,或是动人 的画面,进而揭示事件的意义,展示人物的个性。说明类微写作的对象可以是日常物品、影 视作品,可以是场所、建筑、时令特征,也可以是漫画等。事物说明文的写作关键是要抓住 事物的特征,而漫画说明文重在准确、全面。语言要通俗易懂、科学严谨。直抒胸臆的抒情 类微写作,可以借鉴颁奖词的写法,采用第二人称,使用直接表白的形式,直接抒发对景物、 人物、事物的感情。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感 情形象化、生动化。间接抒情的抒情类微写作,往往需要结合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 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应用类微写作要了解其基本格式要求,如标题、称呼语、问候 语、结束语、落款等,同时还要积累一定量的谦辞与敬辞,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 七、作文 26.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800 字。 ①不久前,《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19 年十大流行语”。反映时代特征,一直是《咬 文嚼字》评选年度流行语的重要标准。“文明互鉴”作为极能反映社会生活的热词之一,名 列榜首。它向世界传达“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中国主张。 以上文字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和看法。要求:自主立意,自拟 题目;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 ②有人说:“不管走到哪里,我们永远需要不断回归精神的故乡。” 请以“还乡”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叙述你的见闻和感受。要求:主题积极健康,有文化内涵; 有场面描写、细节描写;情节设计巧妙。 【答案】例文: ①文明互鉴,方能多彩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孤军奋斗者,或许可以走的很快,但是难以走远。合作不是简 单的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一加一大于二。在竞争残酷而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在人与人联系 更紧密的互联网加的时代,合作共赢不只是个人的选择,更是时代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与世隔绝的孤鸟。同为地球村居民,我们一定要树立人类命 运共同体意识。多元时代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更加精彩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更加多样化 的生活模式。 多元时代,增进了国际间的合作。清王朝的闭关自锁,闭掉了中国向前发展的窗户,锁住 了中国与他国交流合作的大门。也正是这段历史,反证了独立发展是不可取的,合作才是社 会发展的强劲动力。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全球共同应对,合作是其必然选择。正是在这种背景 下,中国政府以高瞻远瞩的视野,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表现了应有的大国责任担当, 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多元时代,国际合作最需要信任。言而无信,行而不远。如果缺少了真诚与互信,合作 便会失去活力。坦诚的交流,彼此间将心灵畅开。用心去聆听对方的声音,合作才能更有活 力。新时代的中国,不仅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也愿意尊重文 明多样性,分享发展红利,给世界带来机遇、和平与进步。实践必将证明,中国人民与世界 各国人民携手合作、取长补短,丰富多彩的文明成果将谱写出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华彩篇章。 多元时代,需要各国在合作时求同存异。在这个多彩缤纷的世界,我们应该树立求同存 异的观念,对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现象都要进行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得出辩证统一的思想, 中国与美国作为两个大国,在很多问题上存在差异性。近年来也是摩擦不断。可是这些差异 并没有影响两国之间正常前友好地交流,求同存异,会让朋友之间少了隔膜,会让国家之间 少了纷争。这时,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透过历史这面镜子,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因合作而成功的事例。进入新时代,合作共赢更 是大至国家,小至个人想要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多元时代,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往往多 于共性,但这不应成为个体之间交流合作的障碍。 一个苹果,两个人去分享,便是每人半个苹果;一份思想,两个人分享便是每个人两份 思想。多元时代,合作发展,前景才会更加明朗。 ②还乡 伴着长长的车鸣,汽车钻进了一片浓雾,这里便是我的故乡。 故乡的晨曦躲在一片远山中,从密密的山路一直飘到了沉睡的荒地上。它唤起了石桥上 的尘埃,它驱散了一夜的静谧,它的云雾弥漫在隐约的纱衣下,绽放出了羞涩的微笑。 在这片微笑下,我看不到闪烁的霓虹灯,听不到车水马龙的喧哗。这里是那么清宁、清 静与恬静。井台咯吱咯吱地呻吟,牛羊脖子上的铃铛叮当作响,田野沟壑梯梯坎坎纵横交错, 如家乡老人饱经风霜的脸。 踏着轻轻的脚步,走在故乡的田野上,抓一把泥土,散发着醉人的幽香,捉一只蝴蝶, 又轻轻地把它放飞……故乡的土地永远模糊着美丽,土地上的歌谣夹杂着野花的芬芳。那麦 苗在汗水的滋润中拔节,和着微风吹拂下的细雨奏响了并不优美却十分动人的旋律。而土豆、 红薯和自家腌制的咸萝卜处处飘香。铁环中偶尔溅起的泥土扑在农家小孩灿烂的笑脸上,这 一切是那么和谐。既柔弱但又坚硬得容不下丝毫的破坏。 石阶的尽头延伸到树林的深处。这是一条多么幽深的石阶,上面或许沾染了少许青苔, 但抹灭不了家乡人走过的无数亲切的脚印,无数艰辛的汗水。涓涓的流水似乎永不干涸,细 流冲刷着河底坚硬的河石,但河石仿佛蕴育大山的雄伟沉默,永远地沉思在细流的撞击中, 年复一年。 林中的那棵黄桷树从我的记忆中浮现出来,还是一样的挺拔,不一样的是多了道道历史的 沟纹,多了少许时间的沧桑。儿时的我总想爬上它的树顶,但惧怕大众的责骂。现在我已经 放弃了这种想法。我想,让它成为我心中对故乡敬仰的化身吧! 故乡普通得如同饮食中的小白菜,它既没有桃花满山的艳丽,也没有远飘万里的果香。 但它在我的心中却有说不出的神秘,为什么井中的水总是那么甘甜?为什么那位哑巴老奶奶 绣的花衣总是那么漂亮?为什么这里的小米饭总是那样香甜?为什么故乡人总是那么纯朴与 亲切? 我不明白大山下孕育着怎样坚挺的脊梁,但我明白地底下涌动着无比热情的土壤。我不 明白天空下隐藏着多么善良的愿望,但我明白溪流中流淌着永不言败的精神! 无数次地站在那离别的树下,汽车疾驶而过的声音时时萦绕在耳旁,但浓浓的乡音已掩 埋了这聒噪的繁华。这种神秘的感觉笼罩着我,说不清也道不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 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 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 【审题】①本题题干“以上文字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和看法”, 作答时要认真审读材料。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关于流行语的作文材料。作为人类社 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犹如一面镜子,不仅记录了历史发展的变化轨迹,也折射出当代社会 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风云激荡的国际社会、影响广泛的热点事件,到贴近群众的惠民措施、丰 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一词一语都向我们诉说着这一年来的波澜壮阔。2019 年度流行语,用 热词新语概括一年中的大事小情勾勒热点,反映社会发展;刻画民生,描攀世事民情,展现 中国与世界的时代风貌。考生首先要理解给出的流行语的来源、含义等。文明互鉴,2014 年 3 月 27 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 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 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这个流行语核心是启迪我们共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思考国与国相处的正确方式。 ②第二题是一则命题作文,审题时可以多角度阐释“精神的故乡”的内涵,分析“精神的故 乡”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重要意义,也可以表达对“精神的故乡”的态度, 还可以呼吁重视、回归“精神的故乡”等。 【立意】①霸道强权不如友好相处; 文明因鉴而多彩;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三人行,择其善; 理性互鉴; 互鉴同时也要保持自信。 ②故乡,是灵魂栖居的地方; 人不能没有精神家园; 坚守我的精神家园,坚守一份高尚。 【素材】①文明是平等的,每种文明都有其特色,没有完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没有完全一 无是处的文明。不同的文明因为相互交流而变得更加多彩。在古代,丝绸之路、茶叶之路等 古老商路,记录着文明之间的对话。现在,“一带一路”“欧亚经济联盟”使各国的合作蓬 勃开展。文明不会因为交流而消融,反而会因为相互间的交流而变得更加丰富,展现出强大的 生机与活力。 文明是流动的也是开放的,应秉持包容的精神,不应以一种文明否定另一种文明,更不能搞 “普世价值”,妄图改造别人。文明的差异不应成为地区冲突的原因,应理性的看待差异, 通过沟通、对话、协商的方式,以文明间的交流来达成共识,消除隔膜。用文明的互鉴来超越 文明冲突,用文明共存来替代文明优越,世界会因为多彩的文明而变得更加美丽。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人类的命运是休戚与共的,一国的安全不可能建立 在别国的动荡之上。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挑战和风险都日益增多。虽然和平 和发展是主流,但是世界上也存在着局部的战争和冲突,恐怖主义的威胁蔓延,一些大国还 在大搞霸凌主义,加剧冲突和争端。一些国家违背世界相互融合发展大势的行为,不过是螳 臂当车,最终损人害己。世界不会因一国独霸变得更好,独霸的国家终将自食恶果。这种对 待其他文明傲慢与偏见的态度,只会制造出更多的矛盾和冲突,导致自身的封闭与孤立。带 给自己的只会是落后和衰弱,只会让自己的国和家的幸福指数日趋下降。 冼星海是在哈萨克斯坦音乐史上拥有重要地位的中国音乐家。20 年前,阿拉木图市中心的一 条大街以冼星海命名。根据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的指示,冼星海居住过的房子 被改造成纪念故居,并树立了冼星海纪念碑。冼星海的许多作品至今仍是哈萨克斯坦国家歌 剧院、爱乐乐团等音乐团体的演出保留曲目。 随着时间推移,哈萨克斯坦人民不仅没有忘记冼星海为哈萨克斯坦创作的大量音乐,而且因 为共建“一带一路”,两位伟大音乐家的患难之交已经成为两国人民传承友谊的一段佳话。 电影《音乐家》在中哈两国联合搭建剧组并开始工作时,哈方的同事几乎都知道冼星海代表 作《阿曼盖尔德》,并能哼唱其中的经典片段。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故乡的云,故乡的雨,故乡的路,故乡的情,总有让你魂牵梦绕的话题。故乡是生我养我的 地方,故乡更是我的精神家园、灵魂栖居所。 故乡是我们生长的根,故乡是我们记忆的家园。故乡见证着我们的快乐,故乡记录着我们的 成长。远在他乡的游子视故乡为母亲,不改乡音的儿女视故乡为磁场。浓浓乡情,悠悠情思, 谁也割不断那绵绵的故乡情。 家乡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大河,因而取名“清江河”,她是那样恬静,那样美丽。她就像一匹大 绿绸缎铺在纵横决荡的山谷里,阳光下,熠熠生辉,她欢腾着,一路高歌,当清风吹过,荡 起层层涟漪,又似乎要掀起她那美丽的裙裾一睹芳姿。 我思念着的故乡,如果我的心是故乡放飞的一只鸽子,那我温暖的窝一定是你——我的故乡。 秋色如水,春光明媚,冬夜里的星空,夏日里的炽热,都是我深深的思念。故乡的一棵一片 土一朵云一团雾一阵风一滴雨都在我的眼前浮现。经过弯曲的小路,来到河边的林子,我捡 起了落在地上的一片黄叶。看着这片落叶,我把它顺手藏在了岁月的抽屉里,等待新生的机 会。 没有离开故乡时,故乡就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我们再画中嬉戏玩耍,却只能看到天尽头那 遥远的晚霞。当我们离开故乡时,故乡是一副挂起来的画,无论我们怎么走进,他却始终隔 着一层薄薄的纱…… 【结构】①例文紧扣材料中心拟定题目《文明互鉴,方能多彩》,引用俗语“单丝不成线,独 木不成林”指出“合作共赢不只是个人的选择,更是时代选择”。接着说明当下处在多元时 代,更应相互合作,互相借鉴。然后从为什么和怎么办角度证明论点:多元时代,增进了国 际间的合作;多元时代,国际合作最需要信任;多元时代,需要各国在合作时求同存异。文 章结尾由国家到个体,完成了命题人所给任务,以“苹果”为喻,呼应标题和开篇,突显“多 元时代,合作发展,前景才会更加明朗”的观点。 ②例文直接入题,引出还乡这一话题。正文主体部分围绕故乡的环境、生活来展示故乡的特 点,同时借以“神秘”展现故乡的内蕴特质,并展示自己对故乡的情感。结尾部分呼应开头, 让文章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点睛】什么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作文经历了命题、话题、材 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嬗变。自 2006 年开始,新材料作文在高考试卷中出现至 2012 年其相 对成熟,并在全国推广。新材料作文给定材料不给定话题或题目,也不限文体。相较于话题 作文那样放得过宽,命题作文、材料作文限制过多、文体单一等有很大优势,但其作文不确 定的角度也为套作和宿构提供了空间。因此在新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则较好地 解决了这一矛盾,这类作文在英美等国的作文考试中比较常见。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 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近年在继 承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 的尝试和探索,通过增加如 2015 课标卷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来考查 学生真正的作文能力。这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 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 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如 2015 年全国新课标 1 卷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 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全国新课标 2 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 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展示自己的价值判断。面对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要转变观 念,再不是那种抓住一个词就立意,准备几个例子就作文的时候了,必须按照指定的任务去 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写法往往具有暗示性,比如 2015 年全国新课标 2 卷作文“你认为谁更 有风采”中的“更”写法必须是比较、对比,从而确立自己的观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