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文言文阅读3(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文言文阅读3(1)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综合分析之突围技巧 ‎    文言文阅读之综合分析包括三方面内容: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要准确地答好这类题,必须掌握一定的解题方略和陷阱突围技巧。‎ 一、深知要领,解题有方 ‎(一)筛选文中的信息 ‎1、了解历年高考试题中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 ‎(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 ‎(2)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 ‎(3)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聪明才智的信息;‎ ‎(4)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 ‎(5)筛选文中论证某个论点的依据;‎ ‎(6)筛选揭示某种现象内在本质的信息等。      2、弄清信息筛选题的设题方式 ‎(1)对某一问题直接提问。如:以下各句话中,构成某某怎么样的一组是。‎ ‎(2)对某一方面的综合信息进行筛选和辨识。如: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某某怎么样的一组是:‎ ‎3、掌握筛选信息的基本方法 ‎(1)要看清题干,理解题干中概括性论断的含义。‎ 在文言文信息筛选题中,经常存在某些被选文句的陈述主体与题干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文句大多数恰恰是应被排除的选项。‎ ‎(2)要注意回到原文。把相关句子摆回到上下文的语境中去解读,揣摩人物的动机、事件本身的来龙去脉,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必须带着题目的要求去分辨、取舍。‎ ‎(3)要注意比较,排除不完全列举的干扰项。历年高考中,文言文阅读所选择的文段一般都是传记文章,文中的主角一般都是民族英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等,所以,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其实就应该同时进行着初步的筛选。应该一边阅读,一边理清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人物。既是传记文章,必有人物,所记谁人?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多少人?‎ 二是官职。史书中的人物,多是官员,所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 三是事件。传记文章,肯定是记载传中人物的若干事迹,或孝义,或勤学,或清廉,或爱民,或抗上等,边看边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 解答此类题的要领主要有如下几点:‎ ‎①宏观考虑,整体把握。高考文言文多以传记文为主。传记文,要弄清写了几个人,主记的是谁,他与其他人有何关系,所居何朝,所任何职,写了其人多少事,其人物事迹是有关孝义、勤学、清廉、爱民还是抗上等,都是在什么时期发生的。‎ ‎②分析题干,界定概念。明确提干要求,有的要选表现人物的思想主张,有的要选突出人物的道德操守,有的要选揭示事件发生的原因等等,不一而足。如2010年重庆卷要求选择“分别表现查道对亲友‘孝义’与对老百姓‘仁厚’的一组”。解答此题,首先要界定“对亲友‘孝义’”和“对老百姓‘仁厚’”两个概念,然后认真分析各个选项的上下两句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③微观研析,逐项突破。一般情况下,在所给的六条信息里,总有一条是将彼人信息按在此人头上,只要认真阅读原文,此信息即可排除。然后对照剩余选项,对不同点做重点分析,答对此题,不是很难。‎ ‎(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的基本方法     1、总体阅读,整体把握。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基本上是人物传记。阅读时,首先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品质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作出初步的分析评价。‎ ‎2、抓住题干,读全读准。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理解其用法、意义还是句式。‎ ‎3、借助注释,联系背景。概括中心意思最忌以偏概全,要特别注意分析选文的题目、尾注等内容,掌握文章出处和作者情况,还要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章进行分析。     4、辨析差异,排除干扰。高考文言文阅读在本考点的错误题型有或夸大事实,或偷换概念,或以假乱真,或无中生有,或张冠李戴,如果我们掌握了选项陷阱的设置模式,对我们排除干扰,正确答题很有帮助。     5、迁移知识,巧妙运用。如果能把课内学过的知识迁移运用到高考中,就能迅速准确地答题。     6、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事情的角色、件数和行为的程度、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 其解题的基本方法有:‎ ‎1、文中筛选法。‎ ‎①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的,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还是一个物、一件事、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 ‎②将选项列出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筛选出的相应的“观点态度”加以比较,如果题干要求选正确项,则选两者吻合的;如果选错误项,则选两者不相符合的。 ‎ ‎    2、概括评价法。评价作者观点态度时的思考角度主要有以下一些:看作者对民族和人民的态度,看作者对统治阶段和邪恶势力的态度;看作者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看作者观点在当时和今天的意义和价值。‎ ‎3、关键语句推断法。高考文言文阅读一般选取史传类文章。在此类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通过评论性的语段表达,如《史记》的“太史公曰”。史传作者的观点往往只用极简括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厉操清白”“清慎简素”等,这都是我们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着眼点。作者观点态度在文中的表现:记叙文,集中体现于议论性的语句中,有的融于细微的字里行间;议论文,就是文章的论点或论点引发的对现实的观点态度。‎ 一般来说积极的有:抒发爱国情怀,表现忧国忧民,歌颂传统美德,赞扬美好品质,赞美真善美。‎ 消极的有:宣传封建伦理道德、剥削阶级意识、迷信思想、贬低劳动人民、宣扬假丑恶。‎ ‎4、抓住题眼法:题眼指题干中的关键词语。解答时须谨慎读题,明确要求,抓住题眼,综合归类,找出答案。     5、排除干扰法:干扰项的设置方法一般有夸大事实、偷换概念、混淆是非、正误夹杂等,仔细比对,应能发现端倪。‎ ‎    6、感悟深意法。通过感悟文章的深意来体会。‎ 二、实战演练,陷阱突围 综合分析题常常以指出错误选项的形式来设置,因而探究命题人错项陷阱设置的技巧,对提高考生的辨别能力,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文意理解的正误,大有婢益。‎ ‎1、无中生有,添枝加叶。‎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命题人在选项中故意编造一些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或者是捏造的情节,以此来干扰考生思维。如2011高考广东卷:‎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齐其害。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解决了猴患。‎ ‎    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 ‎    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    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答案为D。“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这是无中生有,添枝加叶。‎ ‎2、张冠李戴,偷梁换柱。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本是甲想的、说的或做的,选项中“移花接木”为乙想的、说的或做的,导致对象错位。如:2009年广东卷第8题A项: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他(李迪)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犯了张冠李戴,偷梁换柱的毛病,应该是“李迪的真祖”而不是李迪。   ‎ ‎3、以偏概全,言过其实。‎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故意缩小(或扩大)原文有关信息的范围、作用、程度等,或者断章取义。如 2008年高考四川卷第10题C项:‎ 郑廉的家风受到普遍赞扬。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同乡王氏仿效郑氏家法,两族之中入选官员很多,郑氏的家声因此更为显赫。‎ 此项“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说法错误,文中说“东宫缺官,今朝廷举孝弟敦行者”;“两族之中入选官员很多”只是郑氏得官很多,没有说王氏。这就是故意将只属于“郑氏”的内容强加为“两族”,以偏(郑氏)概全(两族)。‎ 命题者故意拔高或贬低作者的精神从而对其观点态度故意作出错误解说,这是我们常常在解读时容易犯的毛病,即对待古人不能依据其具体时代,不能立足于文本作出合理评价,常常以今律古。如 2008年重庆卷第 10题D项:‎ 文章通过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晏子的贤能有德、刚正不屈、机智幽默。‎ 文中三个典型例子都表明晏子是一个贤能有德、机智幽默的臣子,但并没有表现出其具有“刚正不屈”的品格。文中没有表现晏子据理力争、忤逆君王的情节,他只是在委婉地规劝。‎ ‎4、先后颠倒,因果混淆。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中没有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情 当做已发生的事情,将原文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当做已出现或必然出现的情况来表述。如 2008年高考江苏卷第8题C项:‎ ‎    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C项中说吴汉“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而原文是“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意为吴汉在营内遍插旗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军。夜里率军潜出城围衔枚疾走,过江与刘尚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而非选项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而是有了“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之后才有“与刘尚的队伍会合”,明显故意弄错了事件的先后顺序。‎ 或者在选项中把原文本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或联系不直接的事件强性联在一起,由此推论出一个不符合原文事实的结论。如 2008年高考广东卷 B项:‎ 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 原文信息点是:“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罪之。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 由原文可知:文中“被皇帝赏识”并非因“蒙冤不会忍气吞声”,两者之间不构成因果关系;“蒙冤不会忍气吞声”的直接结果只是:“帝不罪之”。其后成为“扬烈将军”也与“帝不罪之”无关,所以此题是强加因果,以误导考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