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湖州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卷 高二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披发左衽(rèn) 肱股之臣(gōng) 訚訚如也(yín) 奸佞(nìng)‎ B. 弋不射宿(yì) 虎豹之鞟(kuò) 弦歌之声(xián) 乘桴(piáo)‎ C. 不悱不发(fěi) 人焉廋哉(sōu) 风乎舞雩(yú) 哂笑(shēn)‎ D. 素以为绚(xuàn) 斐然成章(fèi) 暴虎冯河(píng) 莞尔(wǎn)‎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和其他易读错字。A项,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B项,桴,应读fú。C项,哂,应读shěn 。D项,斐应读fěi。故选A。‎ ‎【点睛】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由于生活中那些容易读错的字往往也就是高考字音考查的重点内容,因此,归纳出误读的常见类型对我们复习备考是很有帮助的。同时。针对每一种误读类型,我们都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地掌握好字音这个考点。字音的误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把多音字的甲音误读成乙音。(2)形声字类推偏旁引起误读。(3)习惯误读字,如“玫瑰”中的“瑰”。(4)生僻字。生僻字,因其不常见而容易被忽略,易误读。考生平时要做有心人,注意积累。‎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密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 B. 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远远的飓风在呼啸。过了几分钟,黑暗中响起了枪声,闪过一道亮光,然后一切复归静寂,再听见尸首跌落海里的声音。那个年老的乘客始终靠着主桅竿立着,他双手交叉在胸前,沉思着。‎ C.‎ - 24 -‎ ‎ 喀纳斯湖位于新疆阿勒泰,是中国最深的堰塞湖,是一个座落在阿尔泰深山密林中的高山湖泊、内陆淡水湖。喀纳斯湖雪峰耸峙绿坡墨林,湖光山色美不胜收,被誉为“人间仙境、神的花园”。‎ D. 羊卓雍湖属淡水湖,是喜玛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它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藏语意为“碧玉湖”,像珊瑚枝一般,因此在藏语中又称为“上面的珊瑚湖”。湖面平静,一片翠蓝,仿佛山南高原上的蓝宝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汉字是表意文字,多将音形义结合在一起体会辨析,平时就要读准字音,积累易错字。A项,“神密莫测”的“密”应写作“秘”;B项,“桅竿”的“竿”应写作“杆”;C项,“座落”的“座”应写作“坐”。D项,字形无误。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查主要考查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成语的考查是重点。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主要的方法是:①形辨法。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②音辨法。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流浪地球》这部影片地球灾难的场景布置、拯救世界的人物塑造都是好莱坞“灾难与爱”叙事模式的再现。这些因素都是科幻片在北美和中国屡试不爽的商业保障。‎ B. 动物天生就知道迁徙到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全力以赴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娓娓动听的故事出现。‎ C. 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D. 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身体力行的结晶。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场耳提面命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 ‎【答案】B ‎【解析】‎ - 24 -‎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A项,屡试不爽,意思是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该词合乎语境,使用正确。B项,娓娓动听,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语境里“娓娓动听”说的是“故事”的特点,搭配不当,应该用“引人入胜”。C项,无稽之谈,意思是毫无根据的说法。该词合乎语境,使用正确。D项,耳提面命,意思是对着耳朵告诉,表示教诲的殷勤恳切。该词合乎语境,使用正确。要选“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B项合乎要求。故选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高融合性、高带动性等优势,是创建宜居“智慧新城”的有力推手。‎ B. 《三体》被不少学者、媒体人乃至创业者、企业家热捧的原因,是它打破了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界限,其呈现的“中华形象”和宏大视野使它走出了纯文学的局限空间造成的。‎ C. 滴滴与“优步中国”火速合并,加上网约车新政的出台,使滴滴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因此谣言应声而起,滴滴出行公关部人士对此迅速给予了回应。‎ D. 原创歌曲《消愁》在酷狗音乐上线后,曾造就连续四个月蝉联单曲畅销榜冠军的记录,毛不易个人微博的粉丝量也从比赛前的200多一跃涨到了400多万。‎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做此类题目,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记忆中的错例,找到错误。A项,没有语病。B项,句式杂糅,“原因是造成的”,结构混乱,可删除“原因”或“造成的”。C项,成分残缺,“使滴滴面临着巨大的转型”中“面临”缺少宾语中心词,可在“转型”后面增加“考验”。D项,“造就记录”搭配不当,“造就记录”可改为“创下记录”;“连续”与“蝉联”重复,可去掉“连续”。故选A。‎ ‎【点睛】高考对病句的类型明确界定为六种: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平时应把握考查要点并切实领会实质,有针对性地进行考点复习。辨析病句方法:1、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注意分析比较,明辨原因。2、紧缩法。去掉句子的枝叶部分(定、状、补)紧缩出主干,看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无问题,再检查枝叶部分。3、造句类比法。仿照原句的结构造日常用的句子,经过比较,有无问题便清楚了。4‎ - 24 -‎ ‎、逻辑意义分析法。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得当,看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 ‎5.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那是两间破旧的老屋,和后来用碎砖垒成的几间新房,__________,使天空显得更蓝,使得飞起来的鸽子更洁白。‎ A. 挤在密如罗网的小巷深处,与条条小巷的颜色一致,芜杂灰暗 B. 在密如罗网的小巷深处挤着,芜杂灰暗,颜色与条条小巷一致 C. 颜色与条条小巷一致,芜杂灰暗,在密如罗网的小巷深处挤着 D. 与条条小巷的颜色一致,芜杂灰暗,挤在密如罗网的小巷深处 ‎【答案】A ‎【解析】‎ ‎【详解】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所给的四个句子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要细心比较异同。A项,承接前文看,“挤在密如罗网的小巷深处”的主语,是“老屋和几间新房”,讲“挤”在哪里,突出“挤”的状态,比“在密如罗网的小巷深处挤着”承接上文更恰当。根据“挤”在哪里,提到的“小巷”,后文顺势表述“老屋和几间新房”与小巷的颜色一致,再概括说颜色的特点“芜杂灰暗”,与上文衔接紧密。联系下文看,落脚在颜色上,也就自然有了“使天空显得更蓝,使得飞起来的鸽子更洁白”这样的在颜色上相映衬的结果。综合看,与其他选项相比,A项填入空缺处最恰当。故选A。‎ ‎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读经典作品,可以感受、揣摩作者的性情或精神。请从杨绛、史铁生、海明威、雨果中任选一位,根据你对这位作家的了解,描写他(她)创作时的场景。‎ 要求:描写细致,形象鲜明,并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不超过150字。‎ ‎【答案】杨绛:书房不大,触目即书,温和的阳光下,一位穿着灰色毛衣的老人正静坐在桌前写着书稿。她身形虽瘦,头发有些花白,但精神尚好,黑边眼镜后一双饱含沧桑的眼睛专注于笔端,平和而坚定。往日的暖与爱、痛与念似乎是在不觉中便涌上心头,她时而眼角润泪,时而嘴角轻抿,手下的笔不停地游走在曾经与归途间……‎ - 24 -‎ 史铁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当他在桌前纸上写下这段话时,抬起头伸展臂膀深深地舒了一口气。他回想起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时的痛苦、迷茫,此时反多了种感恩于命运的释然。‎ 海明威:“我身中过237块弹片,头上被缝37针,但并不会妨碍我超过莎士比亚,“干掉”屠格涅夫,把莫泊桑、司汤达打倒在地上。”视力和健康每况愈下,他依旧坚持一遍又一遍地校改着《老人与海》。“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会被打败,对,圣地亚哥,我们一起干好啦!”他握笔的手不由地攥起拳头,有力地捶在桌子上。‎ 雨果:他已经不是第一次在桌前创作了,眼前摞起的厚厚的纸,是他的名为“苦难”的手稿,已创作了将近二十年,里面的近百个人物他都了如指掌。“可敬的冉阿让,人道主义救不了芳汀,可是会感化作为对立面的最顽固的警察沙威,你是比声名显赫的英雄更伟大的无名英雄。”他停下笔,手指轻轻触着“冉阿让”的名字自语道。‎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任务型写作。做此类题目,要充分调动知识储备,注意审题,写作对象是:从杨绛、史铁生、海明威、雨果中任选一位;第二,是描写他(她)创作时的场景,所用表达方式是描写;第三,根据作家的经典作品风格,描写内容与作者的性格或精神吻合;第四,描写细致,形象鲜明;第五,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眼前事实是实,想象、内心感受和回忆等属于虚。比如选择写杨绛。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是我国一名很有才华的女性,从翻译外国著作、创作剧本,到晚年写散文,从未停止。人淡如菊,有着透明的智慧。她在有钱钟书与女儿的日子里选择了情深,又在没有女儿和爱人的日子里选择回眸。红尘烟火,一书一茗,杨绛先生在深深如许的岁月里沉浮、惊艳,尤其是在曾经和乐的“我们仨”各自一方时,将深情诉于满纸,令观者动容,读她的文章,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散发出的香气的灵魂。如写史铁生,了解他(她)的生平经历和性格特点,就以实写他(她)创作时的情景,虚写她边创作边回忆过去的所见所想,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 24 -‎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弹性。‎ B. 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 C. 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D. 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 B. 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 - 24 -‎ C. 要让一个城市体具有综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 D. 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 ‎9.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 B. 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C. 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 D. 文章借助“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答案】7. A 8. D 9. B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逐一看哪项合乎文意。A项,表述无误。从文章第三段可看出。B项,语意前后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第2段末“目前……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不是城市发展丧失基础的原因。C项,“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表述有误。由见文中第4段“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可知城市的意义可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选项把“具体”说成“抽象”,曲解文意。D项,原文中说“启蒙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会”只是一种可能性,选项表述成“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以偏概全。故选A。‎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信息区间,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然后仔细分析。D项,表述有误。原文只是讲了“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三方面内容,强调了“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的意义,并没有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做表述、分析和论证,“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属于无中生有。故选D。‎ - 24 -‎ ‎【9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虑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要逐一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什么关系,比对每一个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表述有误,联系原文看,文章没有分析“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选项这一表述无中生有。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试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礼物 ‎【英】梅亚·格林 阿诺德走进病房,却突然收住了脚步。他看见了伯吉斯先生,左边第六床便是。他还发现伯吉斯先生病床旁边站着一个人。糟糕!阿诺德心里咯噔了一下,史迪成可能会发现他的。他是无意中听到史迪成可能要去医院探望伯吉斯先生。得知这一消息后,阿诺德马上意识到自己也应该去医院看望一下。于是,他赶紧喝了一杯茶,便匆匆地朝医院奔去。然而,史迪威还是先到了一步。‎ 阿诺德买了一些葡萄!可是,他看见床边的储柜上竟也放着一大串葡萄,好像是那种无核的小葡萄,属于价钱较贵的那种。肯定是该死的史迪威送的!他觉得还是将自己的那串葡萄扔了为好,但又觉得扔了实在可惜。留下自己吃算了,他心想。此时,他的面孔就像那串葡萄一样看起来总觉得有点别扭。于是,他将那葡萄随手揣进了自己的口袋里。‎ 只要史迪威在那里,他就不好进去了,可病房外面又没有什么可以躲避的地方。想来想去,阿诺德只得又退到了楼下,在接待处茫然无措地转来转去。‎ - 24 -‎ 究竟该给伯吉斯先生送点什么礼物呢?买束鲜花?那太丢人现眼了!买本书怎么样?正好那边有一个书摊。阿诺德走过去随手捡起一本平装书,一看价格,脸色一下子变得煞白——将近6英镑!上次买的那本书才花了他2.5先令。‎ 阿诺德走进自助餐厅要了一杯茶。餐厅已经坐满了人,他只得与别人共用一张餐桌。坐在餐桌的东面,外面的人看不到他,而他却正好可以盯到那边的楼梯口。‎ 在他的旁边,一位穿红色外套、身材高大的女人正和一个朋友交谈着。她的手提包散开着,就放在她身边的座位上。里面的东西阿诺德看得一清二楚,在一堆日常用品中间夹着一个小瓶子。一个小瓶子装的威士忌酒!‎ 这下他心里总算有了主意!刚才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呢?伯吉斯先生平时就喜欢喝上一杯。史迪威也应该考虑到这一点,但现在即使想到也为时已晚了。医院是不会卖酒的,即使他想跑出去买,恐怕在这座医院周围方圆几英里的范围内也找不到一家卖酒的商店。‎ 一想到生活中的不公,阿诺德的心情不由得郁闷起来。自己在那岗位上干了四十五年,如今突然来了这个史迪威,用他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一时的热情拍老板的马屁。阿诺德压根儿就不相信热情。现在,他们要讨论什么重组问题。阿诺德心里明白,这所谓的重组无非就是要将一些人重组掉,他们竟然还美其名曰“提前退休”。哼!如果经济上负担得起,提前退休也就罢了,而阿诺德是负担不起的。到了这种年龄,他还能去哪里找到工作呢?‎ 阿诺德的眼睛死死盯着那个小瓶子。史迪威怎么在病房里待了那么长时间?想必他也找不到那么多话要说吧,老伯吉斯先生在精神状况最好的时候也不会有那么多言语的。“身体还好吗?”“这里的饮食怎么样?”“工作情况怎么样?”三言两语问候一下不就得了,还有什么要说的?当然,史迪成与众不同,他可以谈上几个小时还觉得言犹未尽。阿诺德真希望史迪威把伯吉斯先生烦得要死。‎ 红衣女人还坐在那儿跟朋友交谈着。她在详详细细地讲述着自己的家族病史。‎ 史迪成终于出来了!他走下了楼梯。阿诺德站起身来,故意将那女人的手提包碰到了地上。‎ ‎“噢,请原谅,你看我笨手笨脚的。让我来捡吧。”‎ 阿诺德弯下腰检起了滚落到地上的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面带微笑地将手提包交还给它的女主人,然后,快步跑向楼梯口。‎ 把它搞到手简直不费吹灰之力,阿诺德暗自庆幸。不过,他的心头也掠过一丝负罪感。可他转念又想,这完全是那女人自己的过错。谁让她将自己的手提包那样敞开着,让那诱人的东西暴露在人们的眼皮底下?完全是自讨苦吃嘛!总而言之,所有这一切都可以成为一个充分的理由。‎ - 24 -‎ 阿诺德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伯吉斯先生接到自己礼物时究竟是什么样的一副神情。‎ 他想,肯定会比史迪威的要好。你看他,就提了那么一串灰不溜秋的葡萄!‎ 想到这儿,阿诺德充满信心、充满期待地走进了病房。‎ 大约过了几分钟,红衣女人坐在楼下化验室的一个小隔间里。她在手提包里不停地翻着,脸上流露出一种疑惑的神情。‎ ‎“非常抱歉,”她说道,“我记得出门的时候自己是带上了的。”‎ ‎“别着急。”护士安慰道,“你可以去再接一份。记住,要采用中段尿样。厕所就在那边。”‎ ‎10.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主人公阿诺德的形象特点。‎ ‎11. 小说中间部分插入关于“岗位重组”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12. 赏析小说的结尾。‎ ‎13. 小说中的“礼物”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0. (1)对工作缺乏热情,不求上进。在岗位上干了四十五年,没有突出成绩,面临公司重组,想着巴结老板,投其所好。(2)人情淡薄,为人吝啬。得知史迪威要去看望伯吉斯先生,才意识到自己也要去看望,而且想赶在史迪威之前,看望时买的葡萄是便宜货,书的价格高就舍不得买。(3)手脚不干净、自欺欺人。故意撞了红衣女人,却“面带微笑”地把包给她,自己偷拿别人东西却找理由除去负罪感。 ‎ ‎11. 交代人物关系,交代阿诸德和史迪威的矛盾,解释上文阿诺德要在史迪威之前探望老板,不愿与史迪威见面的原因。推动情节发展,因为岗位重组,阿诺德面临退休,这就使他想尽办法也要给老板送一份惊喜,直接导致了下文他偷酒的行为。丰富了阿诺德的人物形象。叙述这一情节,展现了阿诺德对工作无热情、无创意、爱忌妒的性格。 ‎ ‎12. (1)欧亨利式的的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小说中埋有伏笔:“她在详详细细地讲述着自己的家族病史”,暗示她是一个病人;(2)增强讽刺效果,讽刺了阿诺德的阴暗心理;(3)起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令人捧腹,极富幽默感。 ‎ ‎13. (1)作为小说线索,贯穿全文;(2)丰满人物形象;(3)揭示主旨。‎ ‎【解析】‎ ‎【10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从环境交代、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手法技巧等方面来切入,多关注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细节等方面的描写。要求简要分析形象的性格特征,回归文本,找到写该人物的内容,把握主要性格特征,并注意联系其他人物来看,防止遗漏得分点。从小说对阿诺德的描写看,阿诺德在岗位上干了四十五年,没有突出成绩,对工作缺少热情,面临公司重组,想要巴结老板,投其所好,表现了他不求上进,善于取巧,工于逢迎的特点。要送礼物,又为给老板送什么礼物纠结不已,表现了他的患得患失。此外,得知史迪威要去看望伯吉斯先生,才意识到自己也要去看望,而且想赶在史迪威之前,看望时买的葡萄是便宜货,书的价格高就舍不得买。说明他的人情淡薄,小气吝啬,为人自私。认为史迪威威胁到自己,一味指责对方拍马屁,又表现出了小肚鸡肠的特点。在礼物的价格上他斤斤计较,甚至不惜偷盗,故意撞了红衣女人,却“面带微笑”地把包给她,自己偷拿别人东西却找理由除去负罪感,又表明了他手脚不干净和自欺欺人的特点。概括时先总结后分析,分点表达。‎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先把握情节发展的基本过程,找到设题区域,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来回答。从内容上看,交代了人物关系,阿诺德与史迪威之间存在矛盾,即“自己在岗位上干了四十五年,如今突然来了这个史迪威,用他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一时的热情拍老板伯吉斯的马屁”,这个矛盾解说了上文阿诺德要在史迪斯之前去探望老板以及不愿意和史迪威见面的原因,也解答了阿诺德给老板伯吉斯送礼的原因。从结构上看,中间插入段的作用,在明确插入内容的基础上,要考虑这一内容与上下文的关联。联系下文看,插入的这段情节是为下文做的铺垫,他想尽办法也要给老板送一份惊喜,直接导致了下文他偷酒的行为,提示了偷酒的原因,推动了情节发展。从人物形象上看,“岗位重组”的情节,告诉我们,“这所谓的重组无非就是要将一些人重组掉”,即有些人要“提前退休”,阿诺德担心被重组掉,而他在经济上负担不起,这么写丰富了阿诺德的人物形象,综合上面的阿诺德的情况,展现了阿诺德对工作无热情、无创意、爱忌妒的性格。‎ ‎【12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对小说结尾段落及写作手法的分析概括能力。做此类题目,要审读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结合全文情节内容,从人物形象塑造、结构安排、主旨表达方面多加体会。结尾写红衣女人翻手提包的情景,说“我记得出门的时候自己是带上了的”,结合护士的话可以推知她在找那个小瓶子,也就是被阿诺德认为是装的威士忌酒的小瓶子。这个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当中,是欧·亨利式的的结尾。在意料之外是因为小瓶子装的是尿样,而不是肯定会比史迪威的要好的礼物;又在情理当中,是因为小说前面埋有伏笔:“她在详详细细地讲述着自己的家族病史”,暗示她是一个病人,拿尿样来做化验很正常,小瓶子的存在有合理性。从“阿诺德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伯吉斯先生接到自己礼物时究竟是什么样的一副神情”“想到这儿,阿诺德充满信心、充满期待地走进了病房”的内容看,结尾这些描写增强了对阿诺德的阴暗心理的讽刺效果。作者没有交代阿诺德拿着礼物走进病房后的情节,但结合后文看,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令人捧腹,极富幽默感。‎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中物象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找出围绕物象涉及的内容,再看这一内容与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旨之间的关系。联系全文看,“礼物”指的是阿诺德如何史迪威送给老板不同礼物,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从具体情节上看,阿诺德送礼、偷礼、换礼的过程都是围绕“礼物”展开的,“礼物”是线索,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看,阿诺德的“礼物”是偷来的,他虽然有一丝负罪感,但是自己偷拿别人东西却找理由除去负罪感,偷来的“礼物”终非礼物,讽刺了阿诺德的可笑行为和阴暗心理,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起到了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理顺以上分析要点,分点作答即可。‎ ‎【点睛】答段落作用题,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句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 三、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赠唐仲言序 ‎[明]钟惺 吾乡杨修龄侍御尝告我曰:“华亭有唐汝询字仲言者,五岁而瞽,今五十余矣。自五岁后至今,闻人诵辄记,记又能解。又能以其所记且解者,自出而为诗文。又注古之为诗文者,各不下数十万言。计五岁以后所记且解者,皆人之口所授于其耳,其耳所授于其心者之积也;五岁以后所出为诗文及注古之为诗文者,皆其心所授于其口,其口所授于人之耳与手者之积也。其类既多,其体既备,其立意又皆以该且核①为主。既已剖析疑义,欣货奇文,至字之音如东冬、清青之属,问其形,不识如故。”予闻而异之。‎ 居二年,予过白门,适晤其人。质 - 24 -‎ 之修龄先生所言,皆是。后仲言归华亭教月,复晤子,诵予《集俞园》诗“霜后关蓉犹有露,冬前杨柳暂为烟”之句,予凄然为通其全什②,察其审听哀回之状,为悯默心酸久之。何者?凡仲言所为,终其身寄于所不可必者也。数十年中,以其心听命于其耳,以其耳听命于人之口。人之口一不至于其耳,则耳无聪,因而其耳不至于其心,则其心不灵。人之喜人诗文而自为诵者,为己也;转以诵于人者,为人也。人之为己而自为诵者难矣,矧为人诵乎?故曰:伸言终其身寄于所不可必者③也。寄于所不可必,其势宜不能多且久。然能使人之为仲言诵多且久于其自为诵,数十年中如一日、如一人者,仲言之诚所为也。夫其审听而哀问者,诚也。‎ 呼!为仲言者,亦极难矣!凡得之难,则守之坚。得之难,守之坚,则其口、耳出入之际,虽欲加择焉,而非惟不暇,且不敢。欲加择焉而有所不暇且不敢,故能积。是仲言所以该且核之故也。‎ ‎【注】①该且核:广博又翔实。②什:篇。③寄于所不可必者:寄托在不是一定能办到的事上。‎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出而为诗文 自出:自己创作。‎ B. 质之修龄先生所言 质:质问。‎ C. 人之为己而自为诵者难矣,矧为人诵乎 矧:况且,何况。‎ D. 而非惟不暇 不暇:来不及,没时间。‎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又能以其所记且解者 秦以攻取之外 B. 终其身寄于所不可必者也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C. 以其耳听命于人之口 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D. 凡得之难,则守之坚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通过个人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唐仲言虽能写作各种类别、文体的文章,但碰到读音相同的字,他并不能作出区分。‎ B. 唐伸言从小双目失明,但他不仅能诵记、写作,还笺注了大量诗文,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对他在文学上的天赋,作者既赞叹又羡慕。‎ C. 这篇赠序叙议结合,叙述简练、议论精彩,特别是对仲言文章“该且核”的原因的分析,既合理,又饱含深深的同情和敬佩之情。‎ D.‎ - 24 -‎ ‎ 唐仲言的事迹,对包括残疾人在内的为学者都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在作者眼中,“诚”是使他获得他人帮助的关键原因。‎ ‎17. 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予凄然为诵其全什,察其审听哀问之状,为悯默心酸久之。‎ ‎(2)是仲言所以该且核之故也。‎ ‎18. 用“/”给文章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 自明之亡,行且期矣。念之怛然痛恨如新不知向来所喻编次文字今已就渠所立自足以不朽然其议论曲折亦不可不使后人闻之也其家事复如何朋友传说,令女弟甚贤,必能养老抚孤,以全柏舟之节。‎ ‎【答案】14. B 15. A 16. B ‎ ‎17. (1)我悲伤地为他朗诵全篇,观察他仔细地听、伤心地询问的情状,为他沉默心酸了很久。‎ ‎(2)这就是仲言的文章广博又详实的缘故吧。 ‎ ‎18. 念之怛然痛恨如新/不知向来所喻编次文字今已就否/渠所立自足以不朽/然其议论曲折/亦不可不使后人闻之也/其家事复如何/朋友传说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根据语境辨析正误。B项,质,验证。选项认为“质问”,不合语境。要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项合乎要求。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做此类题目,要注意审清题干要求,明确辨析方向,然后联系平时积累和词语所在的语境,结合句子结构特征,做分析。必要时可用代入法进行比对验证。A项,以:介词,凭;介词,凭。B项,于:介词,在;介词,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译。C项,之:结构助词,“的”;代词,指“自经于沟渎”的人,即上吊自杀在小山沟里的人。D项,则:连词,那么;连词,表转折,却。要选“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项符合要求。故选A 。‎ ‎【16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即选“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B项,“对他在文学上的天赋,作者既赞叹又羡慕”的说法错误。原文中说“予闻而异之”,是说“我听他这样说心里认为唐仲言是个奇人”,并不是赞叹羡慕他的天赋,选项曲解文意,赏析不正确。故选B。‎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1)凄然,悲伤的样子;全什,全篇;审,仔细;状,情状。为悯默心酸久之。(2)是,这;所以,……的缘故;“该且核”,见注释,意思是广博又翔实。‎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理解和断句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前提是粗通大意,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把握句子特征,结合上下文的理解断句;其次,要掌握一些应试技巧,如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断句完毕要注意审查一遍。所给句子中,有几个虚词可先做断句标志,“然”句中表转折,可领起“其议论曲折”,“曲折”后需停顿。“也”,句末语气词,与“亦”呼应,组成一个有完整语意的句子,“亦”前和“也”后需停顿。另外,从词性和语意上看,“念”和“不知”是动词,分别领起两个句子,“念之怛然”,意思是我一想到这就觉得很难过,表意完整。“怛然”后停顿。“痛恨如新”,表意完整,意思是悲痛就像当初一样。“如新”后需停顿。“不知向来所喻编次文字今已就否”表意完整,意思是不知道他当初叫你所遍排的文章现在是否已经完成了?“否”后需停顿。“渠”是代词,他。“渠所立”与“自足以不朽”前后呼应表意,意思是他所写的文章,自然足以流芳百世。最后的“其家事复如何朋友传说”中,“如何”是固定短语,意思是怎么样。“家事”和“朋友”是名词,根据语意联系,“如何”问的是“家事”,断句应该为“其家事复如何”,后面的“朋友传说”自成一句。梳理以上分析,可知断句的大体情况:念之怛然/痛恨如新/不知向来所喻编次文字今已就否/渠所立/自足以不朽/然其议论曲折/亦不可不使后人闻之也/其家事复如何/朋友传说。根据题干要求,限断6处,再看有哪两处可以合并。再不读破句的前提上,“念之怛然/痛恨如新”和“渠所立/自足以不朽”这两句合并一处不影响语意,这两处中间停顿可以去掉,写成“念之怛然痛恨如新/不知向来所喻编次文字今已就否/渠所立自足以不朽/然其议论曲折/亦不可不使后人闻之也/其家事复如何/朋友传说”。回顾审看检查,合乎要求,断句可依此来做。‎ - 24 -‎ 参考译文:‎ 我的同乡杨修龄曾经对我说:“华亭有个叫唐汝询字仲言的人,五岁时眼睛就失明了,现在五十多岁了。从五岁到现在,他听到别人朗诵就记背,记背下来又自己加以理解。而且他又能凭自己记下来又能理解的内容,独立创作诗文。他又为古代的诗文作注,都不少于数十万字。估计他五岁以后记住并理解的诗文,都是别人的嘴传授给他的耳朵,他的耳朵再传授给他的思想的积累。五岁以后他创作的诗文及为古代诗文作的注,都是他的心授予他的嘴,他的嘴又授予别人的耳朵与手的积累。他的文章种类多,文体具备,主题又以广博详实的材料为基础。唐汝询(虽然)已经能剖析疑义,鉴赏奇文,(但)到了读音相同的东冬、清青这类字,问他字的字形,还是和以前一样不会区分。”我听他这样说,心里认为唐仲言是个奇人。‎ 过了两年,我经过白门,恰好碰见唐仲言。用修龄先生的话来验证,都符合他说的。仲言回华亭几个月后又和我碰面,朗诵我的《集俞园》诗“霜后芙蓉犹有露,冬前杨柳暂为烟”一句。我悲伤地为他朗诵全篇,观察他仔细地听、伤心地询问的情状,为他沉默心酸了很久。什么原因我会这样呢?仲言现在所做的一切,是将他的一生寄托在他不必去做的事情上。数十年中,他让他的心听命于耳朵,让他的耳朵听命于他人之口。人们说的一旦传不到他的耳朵,那么他的耳朵就什么也听不到;他的耳朵听到的不进入他的思想,那么他的心就不能灵敏地感知。因喜爱诗文而自己朗诵的人,诵读诗文是为了自己;转而对他人朗诵,为的是别人。人们为了自己诵读诗文已经难了,何况是为别人诵读呢?所以说仲言是将自己的一生寄托在本可以不必做的事情上了。这样的情势下应该不会有太多人愿意为他读并且能坚持长久。然而能使很多人愿意常常为他朗读甚至比他们为自身朗读的还要多,并且数十年如一日、如一人的原因,是仲言的诚心带来的结果。他那仔细听、悲伤地发问的情状,表露了他的一颗真诚的心。‎ 唉,像仲言那样做,也是很难的了!凡是得到它难,那么守护它就会坚定。得到它难,守护它坚定,那么别人在说,他在听的时候,即使想要加以选择接受,就不仅是来不及的原因了,更是因为不敢。想要对他人诵读的内容加以选择却来不及也不敢,所以他能积累丰富的知识。这就是仲言的文章广博又详实的缘故吧。‎ - 24 -‎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答题时注意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米元晖①山水 ‎[明]张以宁 高堂晓起山水入,古色惨淡②神灵集③。‎ 望中冥冥云气深,只恐春衣坐来湿。‎ 江风吹雨百花飞,早晚持竿吾得归。‎ 身在江南图画里,令人却忆米元晖。‎ ‎【注】①米元晖,宋代书画家米蒂之子,擅长山水画。②惨淡:指画面色彩浅淡。③神灵集:指画面传神,韵味深沉。‎ ‎19. 这首题画诗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 ‎20.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写景的手法。‎ ‎【答案】19. 诗人对米元晖画作的赞叹和对大自然的喜爱(或表达了诗人对隐居山林生活的向往)。 ‎ ‎20. ①视觉和触觉相结合,触觉“春衣湿”,衬托了视觉“云气深”。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通过“江风吹雨”“百花飞”,勾勒出一幅宁静灵动秀丽幽雅的画面。③由远及近,先写远景、大景,再写近景、小景(特写镜头),如“百花飞”,细腻生动。④虚实相生,“只恐春衣湿”是想象之语,表现了云气的缥缈朦胧。‎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联系题目和注释,在整体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抓关键词语,看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从题目上看,诗为作者题米元晖山水所作,题材为题画诗,内容应该是表达自己对米元晖山水作品的理解、态度及感触。“古色惨淡神灵集”,联系注释看,惨淡指画面色彩浅淡,神灵集指画面传神,韵味深沉,这是对米元晖画作的赞叹。颔联“望中冥冥云气深,只恐春衣坐来湿”是欣赏画作入境的状态。颈联“江风吹雨百花飞,早晚持竿吾得归”是展示的自己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百花纷飞时节自己持竿垂钓于江风中的隐逸生活的向往。结尾两句,“身在江南图画里,令人却忆米元晖”是直抒胸臆对米元晖进行了肯定。‎ - 24 -‎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善于调动平时积累,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找出写景文字,分析用了哪些手法,并说明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从“望中冥冥云气深,只恐春衣坐来湿”,“冥冥云气深”是视觉描写,写的远景,“湿”是触觉所感,这两句诗人将视觉和触觉相结合,用触觉的“春衣湿”,衬托了视觉“云气深”。“江风吹雨百花飞”,写的是动景,结合前面“冥冥云气深”的大背景来看,作者则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通过“江风吹雨”“百花飞”,勾勒出一幅宁静灵动秀丽幽雅的画面。从写景角度方面看,“望中冥冥云气深”先写远景、大景,“江风吹雨百花飞”再写近景、小景(特写镜头),如“百花飞”,细腻生动。从虚实角度看,除了前面的远看近看的实景外,“只恐春衣湿”是想象之语,表现了云气的缥缈朦胧,又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全诗写景手法多样,富有表现力。‎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论语》15.42)‎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论语》5.21)‎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15.40)‎ ‎21. 请简要概括“孔子相师”一事所反映出的“仁”和“礼”的关系。‎ ‎22. 上述材料中“道”的内涵分别是什么?‎ ‎【答案】21. “仁”是“礼”的依据和基础,“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 ‎22. (1)“与师言之道”“相师之道”的“道”指与人相处的规矩;(2)“邦有道”“邦无道”之“道”,指国家政治情况;(3)“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道”指人的思想主张。‎ ‎【解析】‎ ‎【21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思想内容的定向解读能力。做此类题目,要认真阅读各个材料,在看清人物和事件的基础上,找到与题干相关的信息,具体分析,按要求合理作答。审读材料,孔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这句话可提示材料一与“孔子相师”一事有关。联系材料内容看,材料一中,孔子提醒乐师注意脚下台阶,并向他介绍在座的人,这都是相师之道,是礼节。孔子帮助乐师,能做到言辞恳切,礼节周到,态度诚恳,是有仁爱之心的表现,总体上体现了孔子尽心待人的原则。由此可以体会“仁”与“礼”的辩证关系,“仁”是“礼”道德情感的依据和基础,“礼”是“仁”在制度和礼节上的表现形式。‎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内涵的能力。做此类题目,要注意审题,逐一理解材料内容,再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解释词语内涵,紧扣要求提炼信息要点,分别整理作答。材料一中,从语段里看,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张在这里问的是这是不是与乐师谈话的道。孔子回答说,“然,固相师之道也”,意思是“这就是帮助乐师的道”。他们的“道”是指与人相处的规矩。材料二中,孔子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意思是说宁武子这个人啊,在国家治世昌盛的时候就表现自己的才智,国家混乱无道的时候就装作愚蠢躲避。这里的“道”指的是国家政治情况。材料三中,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的意思是“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这里的“道”是指人的思想主张。三个“道”所在的语境不同,“道”的内涵不一样。回答上述材料中“道”的内涵分别是什么,要分点对应作答。‎ 参考译文:‎ 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沿,孔子说:“这儿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告诉他:“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师冕走了以后,子张就问孔子:“这就是与乐师谈话的道吗?”孔子说:“对,这就是帮助乐师的道。”‎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啊,在国家治世昌盛的时候就表现自己的才智,国家混乱无道的时候就装作愚蠢躲避。他的聪明别人可以达到,他的愚蠢别人却学不到。”‎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名篇名句默写 ‎23.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4小题)‎ ‎(1)“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_________,_________。”(《论语·中庸之道》)‎ ‎(2)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诲人不倦》)‎ ‎(3)瞻之在前,忽焉在后。_________,_________,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高山仰止》)‎ - 24 -‎ ‎(4)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5)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 (1).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 (2). 其不善者恶之 (3). 不悱不发 (4).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5).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6). 博我以文 (7). 不尽长江滚滚来 (8). 万里悲秋常作客 (9). 封狼居胥 (10). 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平时要重视理解积累,需要学生不仅要准确、熟练掌握名句名篇内容,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默写时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书写复杂的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根据音义确定字形,不丢字加字。注意以下关键字的写法:“善”“悱”“隅”“循”“博”“滚”“作”“胥”“皇”等。‎ ‎【点睛】古诗词默写年年必考,近年来理解性默写题的考查比例渐渐加大,难度比直接型默写稍大,灵活性更强,需要学生不仅要准确、熟练掌握名句名篇内容,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四、作文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颜回是孔子的杰出弟子,他终生贫困,并不幸早逝按照世俗的看法,颜回的一生是不幸而凄惨的。但是我们看到的颜回却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虽居陋巷,革食瓢饮,内心世界却充盈着无比的快乐。‎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孔颜之乐”,留给后人的问题是,高度的精神修养是否能够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或者说,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内心幸福感究竟源自何处?‎ 对此你一定有过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示范】‎ 困境,莫忘安贫乐道 - 24 -‎ 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何者让人念念不忘?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是死后唯有草席裹尸的颜回。材料中讲颜回终生贫困,并不幸早逝,一生不幸而凄惨,已让人唏嘘;对比“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的精神态度更让人感叹。‎ 贫贱不能移,是古来推崇的品质,生活清苦,不是不快乐的理由,颜回是能真正做到安贫乐道的人,也是值得我们敬慕和学习的人。他启示我们:困境,莫忘安贫乐道。‎ 安贫乐道,何意?安于贫困乐于求道,处境虽很贫困,仍乐于坚守信仰,或者说,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实现,宁愿处于贫困恶劣环境。这是君子之为,是成事之关键。‎ 追溯历史,不羡陶朱猗顿之富,不改安贫之心,陋室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比邻的刘禹锡,挥毫泼墨,远离尘嚣,笑回天下“惟吾德馨”“何陋之有”,终究求得内心的大自在。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管条件多么恶劣,都保持了心灵的安详和宁静,把清苦的生活过出了自在怡然,一成田园之风,传益后人。面对贫穷困厄,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态度。小人向往富贵可以不择手段,一旦困苦,惶恐不可终日,落魄又丧志,而真正的君子会安然于贫困,把苦难当磨炼,不变节,底气无损。困境,不忘安贫乐道。‎ 安贫乐道,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理想精神。一个要志于成事的人是不会贪图享受,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物质环境的艰苦的,自然也不会丧失真心本性,不会缺少快乐。孔子强调安贫乐道,并不是鼓励世人非要居陋巷、箪食瓢饮以示清高,“居于富贵,安于富贵。居贫贱,安于贫贱”,他的教诲重在一个“安”字,贫贱不戚戚,富贵不汲汲。颜回之所以得孔子赞赏,受世人尊敬,是他能够用高度的精神修养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当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内心依然有着幸福感。‎ ‎《文子·上仁》中讲“圣人安贫乐道,不以欲伤生,不以利累身。”人的成长,离不开物质,更需要丰厚的精神滋养。生活没有一帆风顺的,一旦生活困窘、身处逆境,愿我们都能乐观以对,秉持安贫之心,拥有乐道的情怀,处贫能安,更能乐道。 ‎ ‎【点评】本文由材料生发感想,从安贫乐道的角度,以“困境,不忘安贫乐道”为题,写成了一篇议论文。议论文的题目即是观点,立意鲜明。第一、二段概述材料抒感,引出文章中心论点;第三、四、五段围绕中心论点,先从对“安贫乐道”的理解出发,然后列举事例,分析事理,讲明了“安贫乐道”的意义,并回答了材料中提及的问题,让读者对安贫乐道有了更深的理解;结尾一段,从人的成长需要和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实际出发,提出希望,再次强调了中心论点。全文结构完整,中心明确,说理到位,合乎要求,值得学习和借鉴。‎ ‎【解析】‎ - 24 -‎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解答时,要按照材料的内涵来选取角度,确定文章立意,合理表述观点。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可以分为两层:一是历史上有名的“孔颜之乐”,二是由此引发的思考。古代颜回的“虽居陋巷,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留给后人的问题,具有现实性、开放性和思辨性的特点。分析时,首先要思考颜回之事,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思想、品格和精神,然后对其进行评价评判,理顺出自己体验和感悟。颜回贫居陋巷,箪食瓢饮,过的是清贫生活,人们看到颜回不改其乐,这表明的是一种现象:物质贫乏却有充盈的快乐。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高度的精神修养是否能够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或者“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内心幸福感究竟源自何处?”下笔前,需正确回答这两个问题,确定立意方向。是否能够?能,颜回就是例子。现实生活简陋匮乏,幸福感源自何处?源自精神的丰盈,颜回的表现就是说明。材料总体上讲,就是谈物质和精神的辩证认识,偏重于强调精神或心态的重要性。颜回“虽居陋巷,箪食瓢饮”,这体现了他淡泊名利,颜回与终生追求功名富贵的俗人不同,他具备了一种安贫乐道、豁达淡然、乐观知足的处世观和人生境界。这是写作发感点,依此选取角度,确定立意,拓展思路作文即可。‎ ‎【参考立意】①要做精神的丰盈者 ‎②安于贫穷才能乐于求道 ‎③豁达是一种可贵的胸怀 ‎④快乐离不开精神的给养 ‎⑤贫穷也是可以快乐的 ‎⑥安贫乐道乃君子之风 ‎⑦乐观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素材】1、晋朝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堪忍受官场的黑暗,便主动辞去了彭泽县令官职,归耕园田,自食其力,虽然日子艰苦,但他心底纯澈,心灵自由,悠然自得。‎ ‎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豪刘禹锡在悲秋苦叹的文弱诗人中反弹琵琶,发出阳刚之音。他的《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得馨”也表达了安贫乐道的志趣。‎ ‎3、子曰:君子忧道不忧贫。‎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而贵,于我如浮云。‎ ‎5、《文子·上仁》:“圣人安贫乐道,不以欲伤生,不以利累己。”‎ ‎6‎ - 24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差点送命被贬黄州后所作,当时正好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狈,唯苏轼发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慨,这不是遇雨的感受,而是经历无数人生挫折与磨难后的感悟,是一种对人生超然的乐观!‎ ‎7、张溥的《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文中有求学时自己与同学的对比,从另一个侧面强调,不仅要矢志不移、不畏生活的艰难困苦,更要追求精神的充实。‎ ‎【层次】文章由材料生发感想,从安贫乐道的角度,以“困境,不忘安贫乐道”为题,写成了一篇议论文。议论文的题目即是观点,立意鲜明。第一、二段概述材料抒感,引出文章中心论点;第三、四、五段围绕中心论点,先从对“安贫乐道”的理解出发,然后列举事例,分析事理,讲明了“安贫乐道”的意义,并回答了材料中提及的问题,让读者对安贫乐道有了更深的理解;结尾一段,从人的成长需要和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实际出发,提出希望,再次强调了中心论点。全文结构完整,中心明确,说理到位,合乎要求,值得学习和借鉴。‎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做题时要特别注意审读材料,正确理解语意,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一步;其次是要注意抓好关键词句,弄懂材料本身包含的深刻道理,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再次审明具体要求,要结合材料,找准立意角度,写出自己的体验和思考,注意题目、文体、字数等。“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是强化对材料的审读;“明确文体,不要写成诗歌”,必须符合文体特征作文;其他要求也要兼顾,要独创,书写工整,不少于800字。‎ ‎ ‎ - 24 -‎ ‎ ‎ - 2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