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南开为明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零诊模拟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南开为明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零诊模拟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www.ks5u.com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中国诗(节选)‎ 钱钟书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起来时只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我造过aeromantic一个英文字来指示这种心理。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譬如田园诗——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有人认为是中国诗的特色。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风会。又如下面两节诗是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墓地哀歌》的首节:“晚钟送终了这一天,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农夫倦步长道回家,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第二是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微风收木末,群动息山头。鸟眠静不噪,我亦欲归休”。口吻情景和陶渊明、李太白相似得令人惊讶。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 中国诗只是诗,并没有特别 - 21 -‎ ‎ “中国”的地方;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领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节选自钱钟书《钱钟书散文》,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原因:一是中国诗调较轻;二是中国古代诗人崇尚诗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B. 中国诗与西洋诗相比,最豪放的狂歌也比西洋诗斯文;中国诗是文明人的细语,而非某些西洋诗人所说的“野蛮犬吠”。‎ C. 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与形式上没有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西洋社交诗较少,宗教诗较多。‎ D. 西洋诗中格雷《墓地哀歌》和歌德《漫游者的夜歌》,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口吻情景和陶渊明、李太白十分相似。‎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述希腊神秘哲学家的话,是运用对比的手法,目的是讲清楚在中国读外国诗和在外国读中国诗都是在读诗的道理。‎ B. 文章用“北京狗”和“西洋狗”都是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来打比方,旨在论述中国诗和外国诗内容和形式都是相同的。‎ C. “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是说立足中国来读中国诗歌,就像远行的人会倍感家乡的甜蜜。‎ D. 本文的说理不同于一般论文,而是幽默风趣,谈笑风生,读者会在阅读时忍俊不禁。这正是学者随笔又称为小品文的特点。‎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诗与西洋诗的作风也往往暗合,在几千年前中国诗就出现了与西洋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的相同作风。‎ B. 作者在文中批评了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说要让那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哈巴狗,磨快牙齿咬他们。‎ - 21 -‎ C. 中国诗和西洋诗都是诗,共同点多于不同点。在中国诗里是零碎的,薄弱的,到西洋诗里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一样。‎ D. 中国诗里有“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中国的”成分,读外国诗时往往会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 ‎【答案】1. C 2. D 3. C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内容来源于上文第①段的要点归纳,表述正确。‎ B项,内容来源于上文第①段“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至“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表述正确。‎ C项,内容来源于上文第②段“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在西洋诗卓然自成风会”,“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与形式上没有差异”表述错误,作者认为内容上没有什么差异,而在形式上是有差异的。‎ D项,内容来源于上文第②段“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至“口吻情景和陶渊明、李太白相似得令人惊讶”,表述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 A项,“运用对比的手法”错误。内容来源于上文第③段“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的句子以及上下文的信息,不是对比手法而是类比手法。‎ - 21 -‎ B项,“旨在论述中国诗和外国诗内容和形式都是相同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结合“中国诗只是诗……我们叫它‘西洋狗’”分析,应为“旨在论述中国诗和外国诗都是诗”。‎ C项,“立足中国来读中国诗歌,就像远行的人会倍感家乡的甜蜜”“中国诗歌”表述错误,应该为“美国诗歌”,作者是反对本位文化的。结合第③段“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根据“贵国惠特曼”判断,本文是钱钟书先生写给外国人的文字,所以文本信息可以理解为“研究中国的诗准使你们美国人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会”“正像你们美国人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你们对自己国家美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所以选项应该表述为“立足中国来读美国诗歌,就像远行的人会倍感家乡的甜蜜”,一字之差。‎ 故选D。‎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共同点多于不同点”错误。结合上文第③段“好比一个人……反过来也是一样”分析,并未提到“共同点多于不同点”。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王阳明的人生与学问 吴 光 ‎ 明宪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王阳明诞生于余姚一个官宦之家。幼名为“云”,五岁时改名“守仁”,盖取《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之意。‎ 阳明十二岁时,开始拜师读书。他经常捧书沉思,思考人生真谛。有一天,他突然问书塾老师:“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老师回答说:“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疑惑地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这个“读书学圣贤”的心愿,表达了少年王阳明要做圣贤的远大志向。‎ 弘治十二年春,阳明二十八岁,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于举进士出身。‎ 明武宗正德元年,阳明三十五岁。司礼太监刘瑾专权跋扈,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御史薄彦徽等会同南京给事中戴铣,上疏请诛刘瑾等“八虎”。刘瑾大怒,逮薄、戴等人下诏狱,各杖三十。戴铣竞被杖死狱中。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挺身而出,抗疏力救,刘瑾遂逮阳明下诏狱,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 - 21 -‎ 在贬谪龙场期间,王阳明经历了身体与心灵的“百折千难”,但他并未被种种天灾人祸所击垮,而是自强不息,从容应对。面对种种困境,他常常思考“圣人处此,当有何道”的问题。‎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他突然大彻大悟《大学》“格物致知”之旨,不禁欢呼雀跃,“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便是所谓“龙场悟道”,其关键在于领悟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其逻辑的结论是求理于心,而非求理于外。这标志着王阳明主体意识的觉醒,也为他日后在讲学中形成良知心学奠定了心灵觉悟的基础。‎ 正德五年三月,王阳明经历了两年贬谪生活后被朝廷起用,升为庐陵知县。他以民为本,推行了多项德政,特别是冒着被罢官处分的风险蠲免了困扰境内百姓的苛捐杂税,深得民众拥护。同时,他敦励风俗,推行孝道,以儒家道德人文精神教化民众,使民风归于淳厚。‎ 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反对朝廷。当时,阳明正奉命到福建途中,仓促闻变,立即回军吉安,调兵“勤王”。在王阳明的精心调度与策划下,竟能“以万余乌合之兵,而破强寇(宁王)十万之众”,这在军事史上创下了以少胜多的奇迹,也成就了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和文武双全的历史声名。‎ 从正德十二年到十六年,王阳明大多时间在江西赣州和南昌。这段时期,他经历了自贬谪龙场以来人生最艰难险恶的时期,但种种苦难的磨砺,使王阳明的思想升华到一个新高度,促使他提出了“致良知”的哲学命题,从而完成了阳明学的哲学建构。正如阳明自己总结的:“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阳明良知之教的成型,不仅使其精神境界升华到新的高度,更使他在复杂险恶的政治斗争中气定神闲、宠辱不惊,自立于不败之地。‎ 嘉靖六年五月,广西田州土司叛乱,数剿无效,朝廷遂命王阳明进剿“乱贼”。王阳明率师抵达广西以后,对思恩、田州地区瑶族土司的武装反叛采取了安抚为主、罢兵息战的政策。不到半年,即促使其首领卢苏、王受率数万之众竭诚投降,使得迁延数年、屡剿无效的思田之乱宣告平息。‎ 广西平乱的战事,前后经历一年多。这一年多来,王阳明以衰病之躯,奔走于炎热潮湿、瘴疠遍布的崇山峻岭,可谓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嘉靖七年十月初十日,王阳明向朝廷上了平生最后一道奏疏,说明自己“炎毒益甚、遍身肿毒,喘嗽呕吐”‎ - 21 -‎ 的严重病况,请求朝廷允许他回乡养病,其词悲切。眼见病情日重,他已等不及朝廷的批复了,于是班师北归。于十一月二十五日抵达南安府(今大余县),二十八日晚,舟停青龙铺水面。二十九日上午,他已处于弥留之际,其弟子周积请问有何遗言,阳明只留下了“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八个字,瞑目而逝。享年五十七岁。‎ ‎(摘编自吴光《王阳明的人生与学问》)‎ 相关链接:‎ ‎“先生(王阳明)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朱熹)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 ‎(黄宗羲《明儒学案•姚江学案》)‎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王阳明先被贬龙场,后困居江西,经受种种苦难的磨砺,始终坚持潜心苦思,终成就了阳明之学。‎ B.王阳明为戴铣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与专权跋扈的刘瑾抗争,表现了他坚持正义、无所畏惧的道德勇气。‎ C.王阳明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强调虽圣人之道遥不可及,但自我都可追求主体心灵的觉悟。‎ D.王阳明临终时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遗言,寥寥八字,可视为对王阳明人生与学问的概括。‎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阳明年少时便立下圣贤之志,不愿走入仕途,成年后却历经三次科举而投身官场,奔走四方,颇立功业。‎ B.人生的艰难险恶,促使王阳明思想的升华;而思想的升华,更使他气定神闲地面对政治斗争中的复杂险恶。‎ C.阳明之学虽为王阳明首创,却是吸纳前人思想精髓所得,他曾学朱熹、佛老,历经艰难,方悟得良知之教。‎ D.本文史论结合,选取王阳明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展示了明朝这位著名哲学家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 ‎6.王阳明一生有哪些主要成就?请结合文本分类概括。(6分)‎ ‎4.(3分)C ‎5.(3分)A ‎6.(6分)①学术方面:创建阳明学,提出了“致良知”的哲学命题;②为政方面:治政有方,推行德政与教化;③军事方面:平叛得力,创下了以少胜多的奇迹。(答对一点2分,三点6分,意思相近即可)‎ - 21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美丽乡村 芦芙荭 那天早上,他刚一进办公室,电视台的总导演就找到他。这些年,电视台和他有很多合作,他和总导演都合作成朋友了。‎ 他一看是总导演,就开玩笑说,是不是又要我赞助?我都成了你们电视台的钱袋子了。‎ 总导演接过他递过来的烟,一屁股坐在沙发上,说,你说说,你除了钱,还能有什么?开过玩笑,总导演才言归正传,说,电视台准备拍一部关于乡村记忆的纪录片。地点选在你老家的那个村子,这一次,不要你出钱,但你得给我们帮帮别的忙。‎ 他的老家距县城有七十多里,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傍水的小山村。村子里的房子、门楼、院墙以及鸡舍、猪圈、牛栏清一色都是用青石板砌成。虽然没有街道,但户连户、舍连舍勾连成一片,错落有致,看起来特别美。他虽然离开村子多年,每年总会回去转上几次。这些年,他在城里盖起了一栋栋大楼,心里却总是割舍不了那些石板房。那里每个角落都有他美好的记忆。一听说在他老家拍电视片,他一下子就来了兴趣。‎ 你要我做什么?总导演说,是这样的,我们已到你老家那个村子踩过几次景了,一切都满意,唯一缺的就是人了。缺人?他有些不明白。‎ 是的。你的老家你知道。这几年村子里的人外出的外出,搬走的搬走。那天我们去村子里踩景时才发现,偌大的一个村子几乎成了空村。只有四五户人家,而且都是老人。‎ 他说,这我知道。‎ 总导演说,问题是,我们拍纪录片,不能拍个空村子吧,那么好的景致,没有人,拍出来又有什么意思呢?你想想,一个有人声有狗叫又有炊烟的村子出现在电视里该是多么美的画面呀!‎ 他明白了总导演的意思,可这比出钱的难度还大。‎ 别给我说难。我知道你的能耐,凭你在村里的威信,这事对你来说就不算个事。‎ 这事还真是个事。‎ 送走总导演,他就开始给村子里在外的人打电话。‎ - 21 -‎ 一开始,大家听说要在老家的村子里拍电视,都兴奋得不得了。可一说到具体的事情上,问题就来了,有的说生意忙走不开,有的说小孩要上学得照看,推三挡四找各种理由。尽管难度大,最终他还是做通了全村人的工作。他答应所有人,回村拍电视那几天生意上的所有损失都由他来承担。事情总算定了下来。竟然还有一个意外之喜。村子里一户准备给孩子结婚的人家,也被他说动,决定将婚礼搬回村子里办。在摄制组开拍的前两天,他和村里的人相约着,拖家带口地回到了村子里。那时孩子们刚好放寒假。为了还原生活,他还特意买来了红辣椒、玉米棒子,将它们穿起来,挂在各家各户的山墙上。石板墙红辣椒,一下子将所有人的记忆拉回到过去的岁月。‎ 生活其实是不用导演的。大人们平时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聚在一起,火塘里生起火,围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小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像自由的小鸟一样,在村子里追来跑去。偶尔响起一声两声狗叫,村子就一下子活起来了。‎ 电视开拍的第二天,那户给孩子结婚的人家,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场院里摆起了酒席,全村的人都来喝喜酒。主家还请来响器班子,吹吹打打地热闹了起来。大家几乎都忘了拍电视的事。‎ 电视片拍得是异常顺利。杀青那天,总导演握着他的手说,多么好的乡村生活呀,真有点儿舍不得离开呢。唯一遗憾的是,没有下雪,要是下一场雪,孩子们再在村子里打雪仗,堆上雪人就更有意思了。‎ 送走摄制组的那天晚上,他让老婆将炕烧热,美美地睡了一觉,这些年他真的没有好好睡过一次安稳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真是好。‎ 早上起床,他一打开门,外面竟然下起了雪。昨天晚上他已想好,和大伙儿商量一下,这个春节就在村子里过吧。‎ 转过墙角,他却发现,村子里好多人正将他们带回来的行李往公路上搬。那里停着他们开回来的车。有些手脚麻利的,已经将车发动了起来。‎ 他们是在准备回城了。‎ 怎么就不能在村子里过一个年呢?‎ 他回过头往村子看去,此时,整个村庄一下子又安静了下来。雪越下越大,那纷纷扬扬的大雪似乎要将整个村子掩埋掉。‎ ‎ (选自《小小说选刊》)‎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事还真是个事”,不是“他”的能力威望不够,而是借人物心理反映进城人员“回乡难”的社会现实。‎ B. 离乡的人们又回到村中,“几乎都忘了拍电视的事”,说明人们适应能力极强,无论在城市或者乡村都能自在快乐地生活。‎ - 21 -‎ C. 小说中的“他”与受邀回乡的人们有相同亦有不同,相同的是他们都是长期在外的羁旅客,不同的是“他”始终放不下对故乡的惦念。‎ D. 文章以小见大,通过人们回村拍纪录片的故事,反映了当代社会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引人深思。‎ ‎8. 小说的结尾虽然简短但耐人寻味,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9. 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标题“美丽乡村”丰富的情感意蕴。‎ ‎7. B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表现手法的探究,也有对情景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内容要点做出准确判。本题B项,“‘几乎都忘了拍电视的事’,说明人们适应能力极强,无论在城市或者乡村都能自在快乐地生活”错误,并不仅仅说明人们在城市和乡村两种生活状态中能够自由有转换,更是为了表现人们骨子里还是有着对于乡村的天然热爱。故B错误。‎ ‎8. ①照应前文,在拍纪录片之前,偌大的一个村子几乎成了空村,片子杀青后“整个村庄一下子又安静了下来”,热闹的两天似乎是个意外,而安静已成了现代乡村的常态;②“瑞雪兆丰年”,而这场雪似乎要将村子掩埋,表现了作者对于乡人出走、乡村没落的忧虑;③小说结尾所流露出的忧虑,正为当代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敲响了警钟,引发读者的思考。 ‎ 本题考查分析结尾语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对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有准确的把握,从内容、结构、情感等几个方面分析其作用。结尾段落的作用: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或与标题呼应;结尾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本题小说结尾“他回过头往村子看去,此时,整个村庄一下子又安静了下来。雪越下越大,那纷纷扬扬的大雪似乎要将整个村子掩埋掉”,小说的主题是说村民们虽然眷恋着美丽乡村,乡村给他们美好记忆和不舍,但终究抵不住城市生活的诱惑。可以考虑的这样一个问题:现代社会中如何消除城乡差别、建设美丽乡村,如何实现“看得见青山绿水,留得住缕缕乡愁”,值得关注。另外,乡民不在乡村过年,这种现象透露了年俗文化的传承成了一个令国人尴尬而心痛的话题。如何重拾传统文化,建设美丽乡村,已经迫在眉睫,值得大家深思。据此整理答案。‎ ‎9‎ - 21 -‎ ‎. ①乡村美丽自然风光赞美,村子三面环山一面傍水,村子里的房子、门楼、院墙等都是用青石板砌成,户连户、舍连舍勾连成一片,错落有致,看起来特别美;②对往昔美好生活的眷恋和追忆,村里每个角落都有主人公“他”的美好记忆,短暂的相聚让乡人们触景生情,一下子将所有人的记忆拉回到过去的岁月;③暗含了作者对乡村现状的叹惋,昔日乡村生活美,如今人去村空,一片冷清;④寄寓着作者对于乡村发展前景的思考、祝愿,美丽乡村要有景更要有人,通过人们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乡村的进一步建设,乡村才能够更美丽。‎ 此题考查学生探究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基本能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偏于具体;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偏于抽象。本题,理解题目“美丽乡村”,即可从表层含义(乡村的自然风光美。村子三面环山一面傍水,村子里的房子、门楼、院墙等都是用青石板砌成,户连户、舍连舍勾连成一片,错落有致,看起来特别美。这里有人们的美好回忆。村里每个角落都有主人公“他”的美好记忆,短暂的相聚让乡人们触景生情,一下子将所有人的记忆拉回到过去的岁月)和深层含义(暗含了作者对乡村现状的叹惋。昔日乡村生活美,如今人去村空,一片冷清。寄寓着作者对于乡村发展前景的思考、祝愿。美丽乡村要有景更要有人,通过人们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乡村的进一步建设,乡村才能够更美丽)分析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裕,字资德,丰城人。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中,巡按陕西,上安边八事。石彪滥报首功,诏裕核实。彪从父亨以书抵裕,裕焚之,以实闻。亨亦旋败。由是有强直声。都御史寇深遇僚属严,惟裕不为屈。以才擢山东按察使。重囚二百余人,或经十余年未判,裕旬月间决遣殆尽。大岘山贼寨七十余,裕捕戮其魁,纵胁从,除其逋负,乱遂平。‎ 成化初,迁陕西左布政使,入为顺天府尹。政声大著。进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江北诸府。浚白塔、孟渎二河以便漕。张秋南旺及淮安西湖旧编木捍冲激,劳费无已。裕与郎中杨恭等谋,易以石,遂为永利。淮、凤方饥,而太仆征预备马二万匹,裕论罢之。在淮六岁,每岁入计事,陈利病,多施行。父忧归,服除,留佐院事。‎ - 21 -‎ 十九年代戴缙为右都御史。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汪直败,偕副都御史屠滽请雪诸忤直得罪者,帝不悦,夺俸。又坐累,调南京都察院。考绩赴都,留为工部尚书。‎ 初,吏部尚书尹旻罢,耿裕代之。以持正不为万安所喜。而李孜省方贵幸用事,欲引乡人,乃协谋去耿裕,以裕代之。裕本廉介负时望,以孜省故,名颇损。其铨叙[1]亦平。故事,考察目有四:曰老疾,曰罢软,曰贪酷,曰不谨。裕言:“人材质不同。偏执类酷,迟钝类软。乞立‘才力不及’一途,以寓爱惜人才之意。”帝善之,遂著为令。考宗立,言官交章劾裕进由孜省。裕不平,为《辨诬录》,连疏乞休去。正德中卒,年八十八。‎ ‎[1]铨叙:考核结论 ‎(选自《明史李裕传》卷一百六十)‎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 B. 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 C. 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 D. 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古人一般有名有字,称呼别人时称字表示礼貌和尊敬。‎ B.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历史上隋朝首开进士科。‎ C. 服除,即服阙。“服”特指丧服、孝服,“除”即去掉。在古代,办完丧事即脱去丧服,谓之服除。‎ D. 工部,是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长官为工部尚书,与“吏、户、礼、兵、刑”并称为六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裕秉性耿直,不畏强权。在奉诏查处石彪谎报战功一事时,他据实上报,不徇情枉法,因而获得好名声。‎ B. 李裕颇有才干,屡获升迁。他因才干被提升为山东按察使,后又提升为右都御史、工部尚书等职务。‎ - 21 -‎ C. 李裕关心民生,同情百姓。淮安、凤阳一带闹饥荒时,太仆寺却要征用二万匹马,遭到李裕的抵制。‎ D. 李裕晚节有亏,名望受损。吏部尚书耿裕因坚持正义不被人喜爱,受宠专权的李孜省就和李裕共谋除去耿裕,让李裕代替耿裕。‎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都御史寇深遇僚属严,惟裕不为屈。以才擢山东按察使。‎ ‎(2)而李孜省方贵幸用事,欲引乡人,乃协谋去耿裕,以裕代之。‎ ‎10. A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这句话的含义是:戴缙依附汪直,曾经请求再次设置西厂,他在任时法纪废弛。李裕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御史犯了过错,有的遭到鞭挞,李裕因此遭到毁谤。根据对文段文句的理解,“尝请复立西厂者也”曾经请求再次设置西厂,根据句末语气词“也”,可以排除B选项。根据理解原文文句“在台纲纪不立”他在任时法纪废弛,整个一句话不能断开,所以可以排除CD两项。故答案选A。‎ ‎11. C ‎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选项C,“在古代,办完丧事即脱去丧服,谓之服除”错,古代办完丧事要服丧,即在一定时期内戴孝,表示哀悼。故答案选C。 ‎ ‎12. D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选项D,受宠专权的李孜省就和李裕共谋除去耿裕,“与李裕共谋”理解有误。原文文意是,而李孜省正地位尊贵,受到宠幸专权,想要提拔同乡的人,于是就共同谋划除去耿裕,用李裕代替他。故答案选D。‎ ‎13. (1)都御史寇深对待副官和下属严厉,只有李裕不屈服。(李裕)因为有才能被提升为山东按察使。‎ ‎(2)而李孜省正地位尊贵,受到宠幸专权,想要提拔同乡的人,于是就共同谋划除去耿裕,用李裕代替他。‎ - 21 -‎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遇”对待;“惟”只有;“屈”屈服;“以”因为;“擢”提升。(2)“方”正“贵”尊贵“引”提拔“乃”于是“协谋”共同谋划“去”除去“以”介词,用“之”代词,他。‎ 参考译文:‎ 李裕,字资德,丰城人。景泰五年中进士。授予御史的官职。天顺年间,任陕西巡按,上疏安定边防的八条建议。石彪夸大报告自己的战功为第一功,皇帝下诏让李裕核实。石彪的伯父石亨写信给李裕,李烧毁了信,按照实情上报。石亨不久也丢了官。李裕因此有刚强正直的名声。都御史寇深对待副官和下属严厉,只有李裕不屈服。李裕因为有才能被提升为山东按察使。山东有二百多犯罪严重的人,有的过了十多年还没有判决。李裕到后十多天就基本上判决完毕。大岘山的强盗有七十多座山寨,李裕逮捕并处死了强盗的首领,释放了随从的人,免去他们欠缴的赋税,叛乱于是就平定了。‎ 成化初年,李裕升任陕西左布政使,又调任顺天府尹。政绩显著,名声大振。被提升为右副都御史,总管漕运并兼巡抚江北各府。他疏浚白塔、盂渎两条河来方便漕运。张秋南旺及淮安西湖过去设置的木桩受到江水冲激,耗费了很多,无法停止这种耗费。李裕和郎中杨恭等谋划,改为石桩,于是永远受益。淮安、凤阳一带正在闹饥荒,但太仆寺此时却要征用二万匹马备用。李裕上疏制止了这件事。李裕在淮安六年,每年入京讨论国事,陈述利弊,有很多建议得到施行。因为父亲逝世回家,服丧结束后,留在朝中帮助处理院事。‎ - 21 -‎ 成化十九年,李裕代替戴缙任右都御史。戴缙依附汪直,曾经请求再次设置西厂,他在任时法纪废弛。李裕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御史犯了过错,有的遭到鞭挞,李裕因此遭到毁谤。汪直垮台后,李裕和副都御史屠滽一道请求替那些冒犯汪直而获罪的人平反昭雪。皇帝不高兴,剥夺了他的俸禄。又因为此事的连累,调到南京都察院。后来,通过政绩考核调入朝廷,担任工部尚书。当初,吏部尚书尹旻被罢免,耿裕代替了他。耿裕因为坚持正义不被万安喜爱。而李孜省正地位尊贵受到宠幸专权,想要提拔同乡的人,于是就共同谋划除去耿裕,用李裕代替他。李裕本来廉洁耿直有很好的名望,因为李孜省的缘故,名望很受到一些损失。对他的考核也只是称职。按照过去的旧例,考察的项目有四种:一种是年老生病,一种是做事疲软,一种是贪婪残酷,一种是不谨慎。李裕建议说:“人材的性质不同。偏执的人接近残酷,迟钝的人接近疲软。请求设立‘才力不够’一条标准,来寄寓爱惜人才的意思。”皇帝认为好,于是就写上这一条。考核的原则确定了,言官上疏弹劾李裕,说他是通过李孜省提升的。李裕感到冤枉,写了《辨诬录》,连续上疏请求退休离开。正德年间逝世,活了八十八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山中酬杨补阙见过 钱 起①‎ 日暖风恬种药时,红泉翠壁薛萝垂。‎ 幽溪鹿过苔还静,深树云来鸟不知。‎ 青琐②同心多逸兴,春山载酒远相随。‎ 却惭身外牵缨冕③,未胜杯前倒接篱④。‎ ‎[注] ①此诗作于钱起在大历年间为朝官时,此时诗人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青琐:指宫廷。③仕宦的代称。④接篱:古代的一种头巾。《晋书·山简传》:“简每出嬉游,多之池上,置酒辄醉,时有童儿歌曰:‘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时时能骑马,倒著白接篱。’”‎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诗诗题中的“酬杨补阙见过”,意为诗人感谢杨补阙拜访自己而作诗相答。‎ B. 首联上句点明春日时分,下句泛写山景;营造出清幽、温馨、恬淡的意境。‎ C. 颔联与杜甫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D. 本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怀;全诗语言清新浑朴,平易浅直,有王维之风。‎ ‎15. 颈联、尾联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4. C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颔联与杜甫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解读有误,结合诗歌本诗的颔联主要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没有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故选C。‎ ‎15. ①颈联写诗人当年与杨补阙同在宫中为官时志同道合,飘逸脱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②尾联表达了诗人被官宦公务牵累而未能与好友尽兴酣饮的惭愧,也包含有对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生活的羡慕之意。‎ - 21 -‎ 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题目要求简要分析颈联、尾联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颈联“青琐同心多逸兴,春山载酒远相随”,“同心”写出了当年与杨补阙同在宫中为官时同心同德,“春山载酒”照应“逸兴”,说他们春日登山饮酒飘逸洒脱,这一联写出了诗人与杨补阙深厚的友谊;尾联是“却惭身外牵缨冕,未胜杯前倒接篱”,意思是说自己很惭愧被官府事物牵绊而不能和好朋友一醉方休,这里一方面表现自己对朋友的愧疚之情,另一方面说官府事物繁琐,也潜藏着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和羡慕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和列子虽有“未数数然也”的人生态度,但分别存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不足,尚未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 周瑜的赫赫战功。‎ ‎(1). 吾尝终日而思矣 (2).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 犹有未树也 (4). 犹有所待者也 (5). 羽扇纶巾 (6). 樯橹灰飞烟灭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等。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须臾”“犹”“纶巾”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未来,每粒沙子都可能拥有自己的IP地址。”现在看来,这种描述似乎是 ,但不可否认的事,这是对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最为精彩,也最能引发人无尽联想的描述了。不论物联网发展到哪个阶段,都摆脱不了经济运行整体状况对它的影响,这是一种 、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可以从相关的调研报告中看出些许端倪。据埃森哲预测,2030年产业物联网将为全球创造1.2万亿美元新产值,而中国将新增1.8万亿美元新产值。‎ - 21 -‎ 物联网绝对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与其相关的很多概念,在历史和科技发展中都曾出现过,譬如工业化的平台、产业互联网平台等。因此我们可以说,( )。不同于以前,在现今的科技语境中说起物联网,我们得到的是 的互联,包括手机、冰箱、汽车、眼镜等,都是互联互通的,这似乎多少带有“理想”的味道了。‎ 近五年,随着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人类社会不断变革着的消费与沟通方式,成熟的消费互联网生态体系已经成型。‎ 与此同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互联网用户,移动互联网用户总规模2015年7月已达9.05亿;到2016年1月,4G用户数就将超过3G用户数。‎ 庞大的市场基础成就了消费互联网的成功,从BAT的崛起与其市值 。‎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 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不断变革着人类社会的消费与沟通方式,成熟的互联网生态体系消费已经成型。‎ B. 随着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不断变革着人类社会的消费与沟通方式,使成熟的消费互联网生态体系已经成型。‎ C. 随着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人类社会不断变革着的消费与沟通方式,成熟的互联网生态消费体系已经成型。‎ D. 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不断变革着人类社会的消费与沟通方式,成熟的消费互联网生态体系已经成型。‎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物联网实际上是一种理念,它代表了我们的期待和向往 B. 代表了我们的期待和向往的一种理念的实际上就是物联网 C. 物联网代表了我们的期待和向往,它实际上是一种理念 D. 它代表了我们的期待和向往,物联网实际上是一种理念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天马行空 相辅相成 无所不在 可见一斑 B. 随心所欲 相得益彰 无所不在 见微知著 C. 天马行空 相得益彰 无所不至 可见一斑 D. 随心所欲 相辅相成 无所不至 见微知著 答案: ‎ ‎17. D 18. A 19. A 解析: ‎ - 21 -‎ ‎1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A项,搭配不当,“消费已经成型”,主谓搭配不当;B项,成分残缺,主语残缺;C项,结构混乱。故选D。‎ ‎1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根据主语主体的一致性,句子主语应该是“物联网”,可排除B项、D项;“它代表了我们的期待和向往”与后文衔接更加贴近。故选A。‎ ‎19.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天马行空:多形容诗文、书法、言行等气势豪放,不受拘束;也形容说话做事不着边际,浮躁不安;也比喻思想奔放,任意驰骋。随心所欲: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含贬义)。结合“这种描述似乎”分析,用“天马行空”。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结合“相互促进”分析,用“相辅相成”。无所不在:到处都存在,到处都有。无所不至:①没有达不到的地方;②指凡能做到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结合“包括手机、冰箱、汽车、眼镜等,都是互联互通的”等内容分析,用“无所不在”。见微知著:看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可见一斑: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结合“庞大的市场基础成就了消费互联网的成功,从BAT的崛起与其市值”等内容分析可知,用“可见一斑”。故选A。‎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①_________ ‎ - 21 -‎ ‎,所以古代劳动人民从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积累了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为了记忆方便,②____________________:“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由于综合了气象学以及农作物生长特点等多方面的知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力特征,所以在普遍使用公元纪年的现代社会,③__________________ 。 ‎ ‎①农业和气象之间关系密切 ②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编成了歌诀 ③它仍能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①处后面有“所以”,表结果,那么①处要填的是原因。前面说了“农业非常发达”,农业发达为什么能得出“所以”后面的内容呢?那是因为“农业和气象关系密切”。故①处应填与“农业和气象关系密切”相关的内容。②处前面说“为了记忆方便”,后面引用了节气歌,所以此处应当填“人们编写了节气歌”之类的内容。③处前也有“所以”,表明此句揭示结果,“所以”前面的句子揭示了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意义,那么结果应该是现代社会仍在使用。‎ ‎21. 下面是某商场的商品销售过程流程图,请把这个图撰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用户下单后,订单将经过检验,不合格的订单发回用户修改,合格的订单将进行出库处理,同时将发货票发给顾客。如果商品缺货,将通知采购员进行采购。‎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的题目。此类试题解答时,图表说明的题目,重点关注图标的表头和所问问题,此题根据题干可知是“某商场的商品销售过程流程图”,答题时注意搞清图表的要素之间的关系。需要注意要素“用户下单”“检验”“出库处理”“采购员”等,结合箭头指向,用概括性的语言,准确表述。‎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中国古话说:“人穷志短。”‎ ‎②要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其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③最糟糕的贫困,莫过于智力贫乏。‎ ‎④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⑤有行为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当我们感觉自己拥有的某样东西(金钱、时间、健康和爱情等)不够时,这种感觉就会削弱我们的认知能力,影响我们做出明智的决定。‎ - 21 -‎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则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致富之路,我们都才刚刚开始 ‎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个“而”字用得并不好,让人们都觉得,造成礼崩乐坏人心不古的原因,就是仓廪不实、衣食不足的所谓“贫穷”。‎ 而我认为,这个地方应该用“乃”,不是表示充分性的“就”,而是表示必要性的“才”。仓廪实、衣食足只是人们脱离贫穷的必要的第一阶段。而我们是走在第二阶段的路途之上,我们身上的贫困却不为人所知。‎ 贫困是一种疲惫的滋味,生命只有奔波,而没有歇息。庄子有云:“贫也,非惫也。”在庄子看来,精神上的疲惫比生活上的拮据还可怕。当如日中天的张国荣淤积一腔难以言说的孤独在空中划出一道凄美的弧线,与梦中的《霸王别姬》一同浮沉,他一定明白了,肉体的拼搏怎释化得了精神的疲惫。疲惫并不一定只属于穷人,内心的困顿感总是能够穿越富与穷的界限。现代人学会过一种松弛而有朴素信仰的生活,其实就是脱贫。从地里走出来的人们,重拾一颗走回地里的心,就是精神上的贵族。‎ 贫困是无所事事,无所担负,生命只有索取,而没有奉献。每个人在生命历程中都会有所肩负。很多人错误地把这种肩负,当成了贫困,并不断抱怨。其实他抱怨的并不是肩负本身,而是自己的脆弱与无能。所以恰恰相反,能够有所肩负,扛起家庭的重担与社会的责任,让自己觉得“有用”,让家人觉得“安心”,让社会得到的,多于从社会汲取的,才会幸福相随,富贵相伴。现代人的财富并不是用实际占有的来度量,而是用实际施与的来度量,因为我们终于了解到,只有带来幸福感的财富,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财富。‎ 贫困是永远学不会满足,离不了一颗名利心。对于和平年代的现代人来讲,穷与富都是相对而言。那些成天念着“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往往并不是穷人。于丹在《百家讲坛》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狗问妈妈,“如果把我的尾巴比作幸福,为什么我拼命抓它都抓不到呢?”妈妈说:“不要紧,走走看。”狗走了几步,终于发现,他的幸福总是跟在他的身后。‎ - 21 -‎ 从杭州纵火案的保姆,到那位每月辛苦还六千房贷的教科书式老赖,他们拼命地想抓住幸福的尾巴,然而都事与愿违。一个人是不是困窘于贫困,其实在于他对所谓贫困的接受程度;是不是惶然于富贵,也在于他对失去富贵的接受程度。这其实是一种智慧,所以才有那句“最糟糕的贫困,莫过于智力贫乏”。如果保姆能安然歆享女主人和她的友谊,如果“老赖”能够依法缴纳赔偿金,如果刘鑫能够在第一时间抚平江歌妈妈的创伤,他们不仅不会撞见自己那么恐惧的所谓“贫穷”,人生反而可以走开去,而不必陷于如今的窘境。‎ 不得不承认,经济的问题、生存的困窘的确会牵累人的心灵选择。每个人都有心为形役的痛苦。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比任何世代,都更有条件拥有一个安稳坦荡的内心境界和无所拘囿的人生态度, 比任何世代,都更接近真正的富裕。‎ 致富之路,我们都才刚刚开始。‎ 试题20079652解析: ‎ 试题分析:本题应属于多重材料复合的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此类作文要求学生既要具备信息筛选提炼与综合分析的能力,又要具备运用联系与辩证的思维方式进行观点表达的能力。首先,考生应该弄清楚每则材料的内涵或实质。材料中的②③④紧扣当今“脱贫攻坚”时事热点,从脱贫的观念、脱贫的本质和脱贫的目标三个方面,为考生呈现出作文材料的核心主体部分——“脱贫攻坚”工作。材料①利用古代熟语指出了“穷”和“志”的关系,材料⑤是从行为学和心理学角度,指出影响人的认知能力的因素。这两则资料其实是指出了人们在认知方面(穷与志)的一个普遍规律。其次,考生应该弄清楚这几则材料之间的关系。这些看似杂乱的几则材料,实则有着内在联系。总体来看,这五个材料可以分成两个大类。材料①⑤为一类,谈的是人类认知的普遍规律:人的处境困厄(拥有的东西少)时,其志向也就小(认知和判断力也就减弱)了。而材料②③④应该为一类,谈的是普遍认知规律下的社会实践工作。这两类材料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因为人类在认知方面存在“人穷志短”的普遍规律,因此,要达到“脱真贫、真脱贫”的目标,就应该转变贫困群众的观念,发挥贫穷者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改变扶贫的方向(“经济扶贫”到“智力扶贫”)。最后,要明确题干的要求——“以其中两三个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也就是说,考生在立意时,不能只抓住五个材料中的一个材料来孤立地思考立意,应该至少抓住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材料来综合立意。因此,在立意时,理清所选材料之间的关系,是准确立意的关键。如抓住材料③④来立意,则可重点谈“扶贫当扶智”;再如抓住材料①和材料②来立意,则可重点谈“要脱贫、先扶志”。选择不同的材料组合,可能得出不同的立意,这也正是作文题目开放性的体现。但考生应该清楚,在自由组合材料进行立意时,应该明确这几则材料的重心(不应该忽视“脱贫”这一核心),并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果、主次等)。参考立意:扶贫先扶“智”;扶贫先扶“志”;找准“精准扶贫”的关键点:立“志”与扶“智”;真正的“脱贫”在于思想上的脱贫(远大志向);脱真贫,要从“志”和“智”入手;脱贫工作始于“思想的改变”等。‎ - 21 -‎ 点睛:由于题干没有对文体作出要求,因此,考生可以考虑写记叙文,也可以考虑写议论文,甚至写成其它体裁的文章。但一定要注意,下笔前一定要想好写什么体裁的文章,以免写成“四不像”。如果考生在记叙一件脱贫的事,和论述对脱贫的看法两方面,摇摆不定,则可能出现文体不明确的现象。如果写成记叙文或者叙事散文,则可以通过写一件“脱贫攻坚”的事或者几个“脱贫攻坚”的场景来表现思想主题,这类文章要想得高分的话,就应该在选材、构思、细节描写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力争有亮点。如果写成议论文,则可以按一般阐释性议论文写作,也可以按任务驱动型作文来写。但不管按哪种方式写作,都应该紧扣材料,从材料中提取观点,多层面、多角度加以论证。‎ - 21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