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

第3讲 概括分析题 ‎ 全国卷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每个选项均由“概括+分析”两部分构成,并且“概括”部分基本正确,而错误基本都在“分析”部分,主要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对原文内容翻译、转述和分析的能力。它主要从人、时、地、事等几个方面设误,要求考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人物形象等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因此,在分析判断选项表述正误时,就应针对设误点进行针对性比对,方能快准解题。‎ ‎7点比对,准解概括分析题 ‎ 一、比对人物——避免张冠李戴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的叙事文章,文段常常涉及一组人物和事件。命题人正是抓住了选文的这一特点,将原文中有关“张”的事说成是有关“李”的事,或将原文中有关“李”的事说成是有关“张”的事,东拉西扯,张冠李戴,混乱不清。‎ 选 项 对应原文 比对分析 ‎(2016·全国卷Ⅰ)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根据原文介绍契丹人的做法,官吏们怕生事,曾公亮认为赵滋有勇有谋,并举荐给朝廷,派遣使者下达旨意,应该是皇上派遣赵滋去契丹传达旨意,并非曾公亮“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故选项张冠李戴。另外,根据文本“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的叙述,可知,“谕以指意”的意思不是“调解”,应当是“把皇上的意思告诉他们”,从而止息了边害。所以C项也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 参考译文: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于是皇上派赵滋前去告谕旨意,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 二、比对时间——避免时序混乱 人物传记类文章通常是通过几件事情来刻画某个人物的,而这几件事在文段之中是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的,命题人有时便在错项设计时故意地倒置事情的时序,从而造成了叙述的混乱。‎ 选 项 对应原文 比对分析 ‎(2015·全国卷Ⅱ)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 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 选项“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错,‎ 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 根据原文“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可知宇文化及杀害来护儿时,炀帝也被捉拿了,两个事件中“隋炀帝被捉拿”的时间在来护儿遇害之前。故选项时序混乱。‎ 参考译文:十二年,隋炀帝出游江都,来护儿进谏说:“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我希望陛下暂时停留在洛阳,休息一段时间。陛下如今去江都,是我衣锦还乡的地方,我受恩深重,不敢只为自己着想。”隋炀帝听了,生气地变了脸色并站了起来,几天都没有让来护儿觐见。后来隋炀帝怒气缓解,来护儿才被引入觐见,隋炀帝对来护儿说:“你的心意竟然如此,朕还有什么指望呢?”来护儿于是不敢说话。等到宇文化及谋叛时,对来护儿非常忌惮。那天早上来护儿将去上朝的时候,被叛贼捉拿。来护儿说:“陛下现在在哪里?”旁边的人说:“如今被拿下了。”来护儿叹息说:“我身为大臣,担负国家重任,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于是被杀害了。‎ 三、比对地点——避免地点错位 ‎“地点错位”即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选 项 对应原文 比对分析 ‎(2017·全国卷Ⅲ)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 ‎“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中前去谈判的地点不是在“代州”,而是在契丹境内与之谈判。故选项地点错 占得便宜而返回。‎ 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 位。‎ 参考译文:契丹发兵二十万逼近代州,派遣使者要求(割让)代州的土地,本该今年朝见天子的使者不敢去,就命许将去。许将入朝对答说:“我充任侍从的职位,朝廷的重要决议不能不知道。万一契丹人谈到代州的事情,没有话来驳斥他们,就会有失国家大体。”于是命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居民骑在房梁上一起观看,说:“看看宋朝的状元。”等到(和契丹人)练习射箭时,许将先射中。契丹派萧禧作陪客,萧禧果然拿代州之事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两国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许将)回来禀告,神宗称赞他。‎ 四、比对关键词——避免不合文意 所谓“不合文意”,即翻译错误(曲解文意)。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对原文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或词类活用现象等作不恰当的解释,故意歪曲理解原文语句的意思,故意拔高或贬低作者的精神,从而对其观点态度作出错误解说。这是我们在解读时容易犯的毛病,即对待古人不能依据其具体时代,不能立足于文本作出合理评价,常常以今律古。‎ 选 项 对应原文 比对分析 ‎(2016·全国卷Ⅱ)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 原文中说“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此处的“赍”是“赏赐、给予”的意思,选项说“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把关键词“赍”的意思理解错了,说成“筹措”。故选项不合文意。‎ 参考译文:外出巡视河南。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泽中的雁屎,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陈登云随即送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锺化民分发库银赈济百姓。‎ 五、比对添加内容——避免无中生有 选项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无中生有。‎ 选 项 对应原文 比对分析 ‎(2017·全国卷Ⅱ)C.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有误。原文只是说“乃悉移置颍川、陈留”,并没有说“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故选项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这一年,赵憙升迁为平原太守。当时平原有许多盗贼,赵憙与各郡一起声讨追捕,斩杀他们的头领,余党应判罪的有几千人。赵憙上书说:“惩罚坏人应只限于他本人,可将这些人全部搬迁到京城附近的郡中。”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将这些人都转移安置在颍川、陈留。‎ 六、比对因果关系——避免因果混乱 因果关系不当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把“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特别关注“因为”“由于”“以致”“因而”“因此”等关联词语。‎ 选 项 对应原文 比对分析 ‎(2015·全国卷Ⅱ)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 原文说的是“护儿谏……帝闻之,厉色而起”。后面又说“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乃遇害”,前后没有因果关系。故选项强加因果。‎ 参考译文:来护儿进谏说:“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我希望陛下暂时停留在洛阳,休息一段时间。陛下如今去江都,是我衣锦还乡的地方,我受恩深重,不敢只为自己着想。”隋炀帝听了,生气地变了脸色并站了起来……等到宇文化及谋叛时,对来护儿非常忌惮。那天早上来护儿将去上朝的时候,被叛贼捉拿。来护儿说:“陛下现在在哪里?”旁边的人说:“如今被拿下了。”来护儿叹息说:“……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于是被杀害了。‎ 七、比对增删的范围词或程度词及其他类词语——避免以偏概全(或以全概偏)‎ 所谓的“以偏概全(或以全概偏)”,就是在选项中故意缩小(或扩大)原文有关信息的范围、作用、程度等,或者断章取义。‎ 选 项 对应原文 比对分析 ‎(2015·全国卷Ⅰ)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 ‎“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表述有误,原文中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实际上是杀了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和十几个犯了死罪的人,而不是只杀了两个宦官。故选项以偏概全。 ‎ 参考译文:这一天,金兵最终攻进城里。第二年正月,钦宗到金兵元帅营中,让孙傅辅佐太子留守京城,仍然兼任少傅。钦宗二十天没有回来,孙傅多次写信请求钦宗回来。等到废除钦宗另立皇帝的檄文到来,孙傅大声恸哭说:“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金人前来索要太上皇、皇后、各位王爷、嫔妃、公主,孙傅留下太子不让前去。密谋把太子藏到民间,另外找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杀掉,同时杀了十几个死刑犯,拿着这些人的脑袋送给金人,欺骗金人说:“宦官打算把太子秘密送出,都城里的人争相斗杀宦官,误伤了太子。于是带兵讨伐平定叛乱,杀了作乱的人来献给你们。如果不停止索求,太子就会自杀。”过了五天,没有愿意承担藏匿太子这件事的人。孙傅说:“我是太子傅,应当和太子同生共死。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于是跟随太子出城。‎ ‎[课堂巩固训练]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谢举,字言扬,中书令览之弟也。幼好学,能清言,与览齐名。举年十四,尝赠沈约五言诗,为约称赏。起家秘书郎,迁太子舍人,深为昭明太子赏接。秘书监任昉出为新安郡,‎ 别举诗云:“讵念耋嗟人,方深老夫托。”其属意如此。尝侍宴华林园,高祖访举于览,览对曰:“识艺过臣甚远,惟饮酒不及于臣。”高祖大悦。天监十四年,出为豫章内史,为政和理,甚得民心。普通四年,入为左民尚书。其年迁掌吏部,寻以公事免。六年,领步兵校尉。俄徙为吏部尚书,出为晋陵太守。在郡清静,百姓化其德,境内肃然。罢郡还,吏民诣阙请立碑,诏许之。举少博涉多通,尤长玄理及释氏义。为晋陵郡时,常与义僧递讲经论,征士何胤自虎丘山赴之。其盛如此。先是北渡人卢广有儒术为国子博士于学发讲仆射徐勉以下毕至举造坐屡折广辞理通迈。广深叹服,仍以所执麈尾荐之,以况重席焉。大同三年,以疾陈解,徙为右光禄大夫,给亲信二十人。其年,出为吴郡太守。先是,何敬容居郡有美绩,世称为何吴郡。及举为政,声迹略相比。六年,迁太子詹事。举父綍,齐世终此官,累表乞改授,敕不许,久之方就职。九年,迁尚书仆射。举虽居端揆,未尝肯预时务,多因疾陈解。敕辄赐假,并手敕处方,加给上药。其恩遇如此。其年,以本官参掌选事。太清二年,迁尚书令,侍中、将军如故。是岁,侯景寇京师,举卒于围内。诏赠侍中、中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尚书令如故。文集乱中并亡逸。‎ ‎(节选自《梁书·谢举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先是北渡人/卢广有儒术为国/子博士于学/发讲仆射/徐勉以下毕/至举造/坐屡折广辞/理通迈 B.先是/北渡人卢广有儒术/为国子博士/于学发讲仆射/徐勉以下毕至/举造坐/屡折广辞/理通迈 C.先是/北渡人卢广有儒术/为国子博士/于学发讲/仆射徐勉以下毕至/举造坐/屡折广/辞理通迈 D.先是北渡人/卢广有儒术为国/子博士于学/发讲仆射/徐勉以下毕/至举造/坐屡折广/辞理通迈 解析:选C 回答本题可以从语法结构的角度分析。比如从时间状语“先是”分析,后面要有停顿,这就排除了A、D两项。从表存在的动词谓语“有”分析,其宾语应该是“儒术”,“儒术”后要停顿;从动词“为”分析,其宾语应该是“国子博士”,“国子博士”后要停顿;从专有名词“仆射徐勉”分析,应该是这个语句的主语,其前没有状语,“仆射”前要停顿。这样分析,可以排除B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宴华林园,指谢举、谢览等臣子参加的皇帝在皇家宫苑华林园举行的宴会。‎ B.诣阙请立碑,指口碑好的官员离任时当地官民到京城请求朝廷立碑褒扬此人。‎ C.以本官参掌选事,指谢举在担任尚书仆射的时候参与了朝廷人才选拔的工作。‎ D.诏赠,指朝廷下诏书为已去世的官员以及这位官员的亲属加封土地或爵位等。‎ 解析:选B B项,“请求朝廷立碑褒扬此人”错误,官员离任时,因为口碑好,当地 的官员、百姓到京城向朝廷申请,希望能够批准他们自己立碑褒扬这个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举自幼好学,深受他人重视。谢举与秘书监任昉关系密切,任昉出任新安郡太守时写诗赠给谢举,可见他被人重视的一面。‎ B.谢举为政平和,管辖之地秩序良好。普通六年,谢举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出任了晋陵太守的官职,因为用刑精简、政治清明,百姓受其德政感化,境内肃然。‎ C.谢举学问渊博,受到卢广等人赞赏。谢举年轻时博览群书并能融会贯通,尤其擅长玄学和佛学等,卢广叹服其超俗的辞理,赠他拂尘、给他珍贵座席。‎ D.谢举深受皇恩,与侯景对抗中去世。谢举因有病请求解职,皇帝赐给他假期和皇帝使用的药品;为回报朝廷恩典,谢举积极与反贼侯景对抗,在城围时去世。‎ 解析:选D D项,“为回报朝廷恩典,谢举积极与反贼侯景对抗”于文无据,原文有“是岁,侯景寇京师,举卒于围内”,文中没有写谢举为回报朝廷恩典与侯景对抗的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晋陵郡时,常与义僧递讲经论,征士何胤自虎丘山赴之。‎ 译文: ‎ ‎(2)举父綍,齐世终此官,累表乞改授,敕不许,久之方就职。‎ 译文: ‎ 参考答案:(1)任晋陵郡太守时,常与义僧轮换讲解佛经,征士何胤从虎丘山赶来听讲。(关键点:“递”“讲”“赴”及大意)‎ ‎(2)谢举的父亲谢綍,在齐代以此官而终,谢举多次上表乞求改任,未获准,过了很久才去任职。(关键点:“终”“乞”“就职”及大意)‎ ‎[参考译文]‎ 谢举,字言扬,是中书令谢览的弟弟。幼年好学,能谈玄理,与谢览齐名。谢举十四岁时,曾赠沈约五言诗,受到沈约的称赞。谢举初任秘书郎,后迁太子舍人,深得昭明太子的赏识。秘书监任昉出任新安郡太守之时,以诗向谢举告别说:“如果想念老年人,便深记老夫的寄托。”他被人重视就像这样。曾经在华林园参加宴会时,高祖向谢览咨询谢举,谢览对答:“胆识和才艺超过我很多,只是喝酒比不上我罢了。”高祖(听后)非常高兴。天监十四年,出任豫章内史,施政宽和,很得民心。普通四年,入朝任左民尚书。同年迁任吏部尚书,不久因公事被免职。六年,兼任步兵校尉。不久迁任吏部尚书,出任晋陵太守。在郡政清刑简,百姓受其德政感化,境内安定平静,秩序良好。被罢郡守回京城,官吏和百姓赴朝廷请求为他立碑,下诏允许。谢举年轻时博览群书而能融会贯通,尤其擅长玄理和佛理。任晋陵郡太守时,常与义僧轮换讲解佛经,征士何胤从虎丘山赶来听讲。盛况到了这种程度。在此之前,渡长江而来之人卢广精通儒学,是国子博士,讲解经学时仆射徐勉以下的人都去听讲。谢举席地而坐,多次指出卢广的错误,辞理超俗。卢广深为叹服,‎ 就将所拿的拂尘赠给他,赐予他珍贵的座席。大同三年,因病陈请辞职,转任右光禄大夫,赠予亲信二十人。当年,出任吴郡太守。先前,何敬容任郡守有政绩,人称“何吴郡”。等到谢举当政,声誉大致相等。大同六年,迁任太子詹事。谢举的父亲谢綍,在齐代以此官而终,谢举多次上表乞求改任,未获准,过了很久才去任职。大同九年,迁任尚书仆射。谢举虽居宰相位,不愿意参与平常的事务,多次借有病请求解职。皇上则赐给他假期,并亲笔开处方,并赐予皇上用的药。他就是如此受到皇帝的恩遇。这一年,谢举以本官参与了朝廷人才选拔的工作。太清二年,迁任尚书令,侍中、将军照旧。这年,侯景侵犯京师,谢举死在围城内。诏令追赠他侍中、中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尚书令照旧。(他所写的)文集在战乱中全部丢失了。‎ ‎[课时跟踪检测] ‎ 一、考点针对练 ‎1.判断下列表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如不符合,请指出错误类型。‎ 原文片段:初元二年,元帝诏列侯举茂材,勃(张勃)举汤(陈汤)。汤待迁,父死不奔丧。司隶奏汤无循行,勃选举故不以实。坐削户二百,会薨,因赐谥曰缪侯。汤下狱论。后复以荐为郎。建昭三年,与甘延寿俱出西域。汤为人沉勇,多策谋,喜奇功。汤素贪,所虏获财物入塞多不法。司隶校尉移书道上,系其吏士按验之。汤上疏言:“臣与吏士共诛郅支单于,幸得禽灭,万里振旅,宜有使者迎劳道路。今司隶反逆收系按验,是为郅支报仇也!”上乃令县道具酒食以过军。既至,论功,赐汤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试题选项:陈汤虽有大功,但是缺点明显。他没有遵照礼仪为父亲奔丧,被下狱治罪;作战缴获的财物大多不依法上交,被人逮捕审查。‎ 比对结果: ‎ 参考答案:张冠李戴。“被人逮捕审查”错误,由原文“司隶校尉移书道上,系其吏士按验之”可知,被逮捕的是陈汤的官兵,而非陈汤本人。‎ ‎[参考译文]‎ 初元二年,汉元帝下诏让列侯举荐茂材,张勃举荐了陈汤。陈汤为了等待升迁,父亲死了也不奔丧。司隶上奏皇帝弹劾陈汤没有遵守礼法的品行,张勃不按照真实情况举荐人才。张勃获罪被削夺二百户食邑,恰好这时张勃死了,因而皇帝赐他“缪侯”的谥号。陈汤下狱论罪。后来经人举荐担任了郎官。建昭三年,与甘延寿一同出使西域。陈汤为人沉着勇猛,善于策略谋划,喜好建立奇功。陈汤一向贪婪,所缴获的财物进入汉界后大多没有依法上交。司隶校尉发布文书给道上的官员,让他们逮捕陈汤的官兵来审查这件事。陈汤就上奏书说道:“我同官兵一同诛杀郅支单于,幸亏能把他们消灭,军队万里之外得胜归来,应有使者在路上迎接犒劳。现在司隶逆其道而行,逮捕官兵审查,这是为郅支单于报仇啊!”皇上于是命令各县在路上备好酒食犒劳路过的军队。回到京城后,评论功劳,赏赐 陈汤关内侯的爵位,赐食邑三百户。‎ ‎2.判断下列表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如不符合,请指出错误类型。‎ 原文片段:信阳守备刘大辩怙势希赏,广招流民,而夺见户熟田以与之。请于朝,以熟为荒,乞授流民。栻(张栻)劾大辩诈谖凶虐,所招流民不满百数,而虚奏十倍,请论其罪。不报,章累上,大辩易他郡。‎ 试题选项:张栻嫉恶如仇,敢于弹劾权贵。他连续上书检举揭发信阳守备刘大辩强夺有主耕田、虚报流民数量的欺诈行为,直到刘大辩被贬到别郡。‎ 比对结果: ‎ ‎ ‎ 参考答案:曲解文意。选项中“直到刘大辩被贬到别郡”错,原文是“大辩易他郡”,应为被调到别的郡,对“易”的理解出现偏差。‎ ‎[参考译文]‎ 信阳守备刘大辩依仗权势希望求得奖赏,大量招募流民,强夺土地有主的耕田给他们。并向朝廷请示,把耕田称作荒地,请求授予流民。张栻弹劾刘大辩奸诈凶暴,所招募的流民不满一百,却虚报十倍,请求判定他的罪行。朝廷没有答复,张栻就连续呈上奏章,最后刘大辩被调到别的郡。‎ ‎3.判断下列表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如不符合,请指出错误类型。‎ 原文片段:及景王薨,嘏(傅嘏)与司马文王径还洛阳,文王遂以辅政。语在《钟会传》,会由是有自矜色。嘏戒之曰:“子志大其量,而勋业难为也,可不慎哉!”‎ 试题选项:傅嘏敢于直劝。司马景王去世,司马文王便让傅嘏辅佐朝政,当钟会小有战功便洋洋自得时,他直言劝谏钟会要谦虚谨慎。‎ 比对结果: ‎ ‎ ‎ 参考答案:因果混乱。选项“钟会小有战功便洋洋自得”错误,原文是司马文王让傅嘏辅佐朝政这事被记录在《钟会传》里,钟会因此而洋洋自得,并非是因小有战功而洋洋自得,原因错误。‎ ‎[参考译文]‎ 待到司马景王去世,傅嘏与司马文王直接回到洛阳,司马文王便让他辅佐朝政。这事被记录在《钟会传》里,钟会因此而洋洋自得。傅嘏劝诫(钟会)说:“你的志向大于你的才能,功业难以成就,难道不应该谨慎些吗?”‎ ‎4.判断下列表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如不符合,请指出错误类型。‎ 原文片段:夜二鼓,太监曹吉祥、昭武伯曹钦反。其部下都指挥马亮告变于恭顺侯吴瑾,瑾趋语镗(孙镗)。镗草奏,叩东长安门,自门隙投入内廷,始得集兵缚吉祥,守皇城诸门。镗走太平侯张瑾家,邀兵击贼,瑾不敢出。镗仓猝复走宣武街,急遣二子辅、軏呼征西将士,‎ 绐之曰:“刑部囚反狱,获者重赏。”众稍聚至二千人,始语之故。时已黎明,遂击钦。钦方攻东长安门,不得入,转攻东安门。镗追及,贼稍散。軏斫钦中膊,軏亦被杀。钦知事不成,窜归其家,犹督众力战,至晡始定。‎ 试题选项:孙镗智勇双全,沉着平定叛乱。二曹反叛,情急之下,孙镗谎称囚犯造反作乱,鼓动征西将士平叛,叛乱平定后才当众说明实情。‎ 比对结果: ‎ ‎ ‎ 参考答案:时序错乱。选项“叛乱平定后才当众说明实情”错,原文“稍聚至二千人,始语之故”,说明情况是在聚集士兵后,还未平定叛乱。‎ ‎[参考译文]‎ 夜里二鼓时分,太监曹吉祥、昭武伯曹钦造反作乱。他们的部下都指挥马亮向恭顺侯吴瑾告发他们叛变的阴谋,吴瑾急忙跑去告诉孙镗。孙镗迅速写好奏章,敲打东长安门,从门缝里把奏章投入内廷,这才得以调集兵力抓捕曹吉祥,守住皇城的各道大门。孙镗跑到太平侯张瑾家,请他和自己一起出兵追击叛贼,张瑾不敢出兵。孙镗又仓猝跑到宣武街,急忙派遣两个儿子孙辅、孙軏召唤征西的将士,哄骗他们说:“刑部的囚犯造反越狱,能抓住囚犯的有重赏。”众将士渐渐聚集到两千人,才对他们说明调兵的缘故。这时已经是黎明,(孙镗)于是率军攻打曹钦。曹钦正在攻打东长安门,攻不进去,转而攻打东安门。孙镗率兵追到,叛贼渐渐溃散。孙軏砍中曹钦的胳膊,他自己也被杀死了。曹钦知道事情不能成功,逃窜回到家中,还督促部下拼力死战,一直到午后(晡时)叛乱才被平定。‎ ‎5.判断下列表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如不符合,请指出错误类型。‎ 原文片段:郡境旧有三猛兽,人常患之。绘(李绘)欲修槛,遂因斗俱死于郡西。咸以为化感所致,皆劝申上。绘曰:“猛兽因斗而毙,自是偶然,贪此为功,人将窥我。”竟不听。高阳旧多陂淀,绘至后,淀水皆涸,乃置农正,专主劝课,垦田倍增,家给人足。瀛州三郡人倶诣州,请为绘立碑于郡街。‎ 试题选项:李绘惠泽百姓。任高阳内史时,他采取了一些措施,最终使家家生活富裕,人人丰衣足食,百姓请求给他立碑,但他没有答应。‎ 比对结果: ‎ ‎ ‎ 参考答案:无中生有。选项“但他没有答应”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参考译文]‎ 高阳郡境内原来有三头猛兽,人们常常忧惧它们。李绘打算修建栅栏,它们竟因为互斗一起死在郡境西部。人们都认为这是教化感应导致的结果,都劝他奏明皇上。李绘说:“猛兽因为互斗而死,当然是偶然,贪图把这件事当作自己的功劳,人们将看不起我。”终究没有听从。高阳过去有很多池塘湖泊,李绘到任后,湖水都干涸了,于是他设置了掌管农事 的官员,专门负责鼓励劝种农桑的工作,开垦的田地成倍增加,家家生活富裕,人人丰衣足食。瀛州三个郡的百姓都到州府,请求在郡街上为李绘立碑。‎ 二、高考综合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种谔字子正,以父任累官左藏库副使,延帅陆诜荐知青涧城。夏酋令内附,诜恐生事,欲弗纳,谔请纳之。夏人来索,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当以景询来易。”乃止。询者,中国亡命至彼者也。夏将嵬名山部落在故绥州,其弟夷山先降,谔使人因夷山以诱之,赂以金盂,名山小吏李文喜受而许降,而名山未之知也。谔即以闻,诏转运使薛向及陆诜委谔招纳。谔不待报,悉起所部兵长驱而前,围其帐。名山惊,援枪欲斗,夷山呼曰:“兄已约降,何为如是?”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得酋领三百、户万五千、兵万人。从李宪出塞,收洮州,下东宜诸城,掩击至大河,斩首七千级。迁东上门使、文州刺史、知泾州,徙鄜延副总管。上言:“夏主秉常为其母所囚,可急因本路官捣其巢穴。”遂入对,大言曰:“夏国无人,秉常孺子,臣往持其臂以来耳。”帝壮之,决意西讨,以为经略安抚副使,诸将悉听节制。敌屯兵夏州,谔率本路并畿内七将兵攻米脂,三日未下。夏兵八万来援,谔御之无定川,伏兵发,断其首尾,大破之。捷书闻,帝大喜,群臣称贺。迁凤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敌亦畏其敢战,故数有功。尝渡河,猝遇敌,绐门下客曰:“事急矣,可衣我衣,乘我马,从旗鼓千骑,亟趋大军。”客信之,敌以为谔,追之,几不免。自熙宁首开绥州,后再举西征,皆其兆谋,卒致永乐之祸。议者谓谔不死,边事不已。‎ ‎(选自《宋史·种谔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B.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C.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D.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解析:选D 根据文言文常见主谓句句式和关键实词进行断句。“临敌”意为面临敌人(遇到敌人),“出奇”意为出奇计,“临敌出奇”则意为遇敌能出奇计,其主语应为“种谔”,而非“士卒”,故“士卒”与“临敌”间需断开,排除A、B。“左右”指身边的人,“诈诞残忍”意为“狡诈、虚妄而残忍”,用来形容“种谔”而非“左右”,故“诈诞残忍”与“左 右”间需断开,排除C,选D。‎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的“字”是二十岁行加冠礼时由长辈所起,“字”与“名”意思相同或相近,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B.“夏”指西夏,是历史上党项人在我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曾与北宋对峙,苏轼词“西北望,射天狼”中“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 C.“畿”指我国古代国都四周的广大地区,后又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畿内”“畿辅”“京畿”一般是指京城及其附近地区。‎ D.“门下客”又名门客、食客,指依附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其服务的人,多有一技之长,如“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就曾有食客数千人。‎ 解析:选A “‘字’与‘名’意思相同或相近”不全面,“字”与“名”意思有相同或相近的,也有相反的,如曾点,字晳,点为黑污,晳为白色。‎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种谔富有智谋。西夏人前来索要归附宋朝的酋长令,种谔巧妙回应,让对方无言以对;后来他又巧施计谋,迫降了西夏将领嵬名山。‎ B.种谔屡立战功。他跟从李宪出兵边塞,收复失地,攻占城池,斩首七千;攻打米脂时,面对增援的八万西夏军队,他巧设伏兵,大破敌军。‎ C.种谔备受重用。皇帝认为种谔正值壮年,有征讨西夏的决心,就委以重任,让他节制众将;他的官职一路升迁,一直做到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D.种谔为人狡诈。他曾在渡黄河时,突然遇上敌人,为使自己脱险,就欺骗门下客,让他扮成自己去追赶大军,门下客差点儿丢掉性命。‎ 解析:选C “皇帝认为种谔正值壮年,有征讨西夏的决心”错,文中“帝壮之,决意西讨”意思是“皇帝认为他豪壮,决意西征”。‎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当以景询来易。”‎ 译文: ‎ ‎ ‎ ‎(2)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 译文: ‎ ‎ ‎ 参考答案:(1)陆诜询问种谔如何答复,种谔说:“(如果)一定要讨还令,就应当用景询来交换。”(关键点:“所以”“报”“易”及大意)‎ ‎(2)李文喜于是拿出所接受的金盂给嵬名山看,嵬名山丢掉枪哭泣,于是率领众人跟从种谔南归。(关键点:“因”“示”“南”及大意)‎ ‎[参考译文]‎ 种谔字子正,因父亲恩荫多次升官后任左藏库副使,延州守帅陆诜举荐他掌管青涧城。西夏酋长令归附,陆诜怕惹起事端,想不接纳,种谔请求接纳他。西夏派人来索要令,陆诜询问种谔如何答复,种谔说:“(如果)一定要讨还令,就应当用景询来交换。”西夏才停止要人。景询,是从中原逃亡到西夏去的。西夏将领嵬名山部落在以前的绥州境内,他的弟弟嵬夷山先归降,种谔派人通过嵬夷山来诱降嵬名山,用金盂贿赂他,嵬名山的手下小吏李文喜接受了金盂并答应归降,而嵬名山还不知道此事。种谔立即把此事奏明朝廷,皇帝诏令转运使薛向和陆诜派种谔招纳嵬名山。种谔不等嵬名山答复,就发动他所统领的全部士兵长驱向前,包围嵬名山的军营。嵬名山惊慌,拿起枪想要作战,嵬夷山大喊道:“兄长已经约好投降,为什么还要这样做?”李文喜于是拿出所接受的金盂给嵬名山看,嵬名山丢掉枪哭泣,于是率领众人跟从种谔南归。宋军获得三百酋长首领、一万五千户、一万兵士。种谔跟从李宪出兵边塞,收复洮州,攻占东宜等城市,乘敌不备进袭到大河,斩杀敌军七千人。升任东上门使、文州刺史、泾州知州,又转任鄜延副总管。上奏说:“西夏国王秉常被他的母亲囚禁,可迅速由本路官兵直捣他的巢穴。”于是入朝见皇帝,夸口说:“西夏国没有人才,秉常是个孩子,我前去即可抓住他的手臂把他带来。”皇帝认为他豪壮,决意西征,任命他做经略安抚副使,众将全听他的指挥。敌人屯兵于夏州,种谔率领本路和京畿内的七个将领所属的军队攻打米脂,三天没有攻克。西夏八万军队来援救,种谔在无定川抵御他们,伏兵出击,截断敌军的首尾,大破敌军。捷报传到朝廷,皇帝大喜,群臣都向皇帝祝贺。种谔升任凤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种谔善于驾驭士兵,遇敌能出奇计,每战必胜,但为人狡诈、虚妄而残忍,身边的人有犯法的立即斩首,有时先剖取肺肝,同坐的人遮住脸不敢看,种谔饮酒吃饭依然如故。敌人也惧怕他勇敢善战,所以他屡有战功。曾经在渡黄河时,突然遇上敌人,种谔欺骗门下客说:“事情紧急,你可以穿上我的衣服,骑我的马,让旗鼓和一千骑兵跟随,赶快赶到大军那里去。”门下客相信了他,敌人以为是种谔,追击他,门下客差点儿丢了性命。自从熙宁年间首次开拓绥州,到后来两次进行西征,都是种谔首先谋划,最终招致永乐之败。议论者说种谔不死,边境战事不会停止。‎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朱震字子发,荆门军人。登政和进士第,仕州县以廉称。胡安国①一见大器之,荐于高宗,召为司勋员外郎,震称疾不至。会江西制置使赵鼎入为参知政事,上谘以当世人才,鼎曰:“臣所知朱震,学术深博,廉正守道,士之冠冕,使位讲读,必有益于陛下。”上乃召之。既至,上问以《易》《春秋》之旨,震具以所学对。上说,擢为祠部员外郎,兼川、陕、荆、襄都督府详议官。震因言:“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观衅而动,席卷河南,此以逸待劳,万全计也。”迁秘书少监兼侍经筵。时郭千里除将作监丞,震言:“千里侵夺民田,曾经按治,愿寝新命。”从之。是时,虔州民为盗,天子以为忧,选良太守往慰抚之。将行,震曰:‎ ‎“使居官者廉而不扰,则百姓自安,虽诱之为盗,亦不为矣。愿诏新太守,到官之日,条具本郡及属县官吏有贪墨无状者,一切罢去,听其自择慈祥仁惠之人,有治效者优加奖劝。”上从其言。故事,当丧无享庙之礼。时徽宗未祔②庙,太常少卿吴表臣奏行明堂③之祭。震因言:“《王制》:‘丧三年不祭,惟天地社稷越绋④而行事。’《春秋》书:‘夏五月乙酉,吉,禘⑤于庄公。’《公羊传》曰:‘讥始不三年也。’国朝景德二年,真宗居明德皇后丧,既易月而除服。当时未行三年之丧,专行以日易月之制可也,在今日行之则非也。”七年,震谢病丐祠,旋知礼部贡举,会疾卒。‎ ‎(选自《宋史·朱震传》,有删改)‎ ‎[注] ①胡安国:北宋著名学者。②祔:把新死者的神主附于宗庙先祖旁祭祀。③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④越绋:指不受私丧的限制,在丧期参加祭祀天地社稷的典礼。⑤禘:一种盛大祭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B.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C.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D.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解析:选D “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中,“良将”和“部曲”为上下级关系,“领”作动词,意为“带领”,后面需有宾语搭配,故排除A、B。“寇来则御”“寇去则耕”在结构上构成对应关系,意为“贼寇来了就抵御,贼寇走了就耕作”,句意完整,排除C,选D。‎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知政事,唐初开始出现参知政事职衔,宋代曾成为常设官职,职权、礼遇相当于副宰相。‎ B.河南,宋代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行省,河南是其中之一,地域与现在的河南省相当。‎ C.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研习经史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经筵。‎ D.《公羊传》,我国古代阐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著。‎ 解析:选B 元朝开始设立“行省”,文中“河南”指黄河以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震学识渊博,为官清正廉洁,著名学者胡安国非常器重他,将他推荐给宋高宗,但朱震以身体有病为由,没有接受高宗的征召。‎ B ‎.赵鼎入朝担任参知政事,向皇上推荐了朱震,皇上召见朱震并听了他的答对后很高兴,提拔他担任祠部员外郎,兼任川、陕、荆、襄都督府的详议官。‎ C.朱震认为造成虔州一带老百姓偷盗成风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级官员贪腐扰民,他建议皇上,应由当地百姓自行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担任太守。‎ D.宋徽宗去世后还没有举行祭祀于祖庙的典礼,太常少卿吴表臣就奏请朝廷举行明堂祭祀大典,朱震认为丧期未满,不应该举行。‎ 解析:选C “由当地百姓自行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担任太守”错误,根据文章可知,是让当地百姓自行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替代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郭千里除将作监丞,震言:“千里侵夺民田,曾经按治,愿寝新命。”‎ 译文: ‎ ‎ ‎ ‎(2)国朝景德二年,真宗居明德皇后丧,既易月而除服。‎ 译文: ‎ ‎ ‎ 参考答案:(1)这时郭千里(被)授任将作监丞,朱震说:“郭千里侵占强夺老百姓的田地,曾经受到追究惩处,希望(皇上)停止(对他的)新的任命。”(关键点:“除”“按治”“寝”及大意)‎ ‎(2)本朝景德二年,真宗皇帝处于明德皇后的丧期,过了一个月之后就除去了丧服。(关键点:“居”“易”“除服”及大意)‎ ‎[参考译文]‎ 朱震字子发,荆门军(宋代地方行政单位)人。政和年间进士及第,在州县任职时以廉洁著称。胡安国一见到他就非常器重他,将他推荐给宋高宗,高宗征召他为司勋员外郎,朱震称病没有赴任。恰逢江西制置使赵鼎进入朝廷担任参知政事,皇上向他征询当代的人才,赵鼎说:“我所了解的朱震,学问渊深广博,清廉正直、恪守正道,在读书人中首屈一指,让他担任讲读的职位,一定会对陛下有所裨益。”皇上于是下令召见朱震。朱震到后,皇上用《易》《春秋》的意旨来考问他,朱震全都用自己的所学来答对。皇上(听了之后)很高兴,提拔朱震担任祠部员外郎,兼任川、陕、荆、襄都督府的详议官。朱震于是上书说:“荆、襄之间,汉水沿岸有肥沃的田地七百多里,如果挑选优秀将帅率领军队镇守这里,召集流落逃亡的老百姓,发展农业生产,种植粮食,贼寇来了就抵御,贼寇走了就耕作,不超过三年,军粮就会自足自给。(然后)选择有利的时机出击,席卷黄河以南,这是以逸待劳、万无一失的计策。”朱震升任秘书少监兼侍经筵。这时郭千里(被)授任将作监丞,朱震说:“郭千里侵占强夺老百姓的田地,曾经受到追究惩处,希望(皇上)停止(对他的)新的任命。”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这时,虔州(很多)老百姓做盗贼,皇上对这件事感到担忧,于是挑选优秀的太守前往虔州(任职)以安抚当地百姓。在新太守将要赴任时,朱震(对皇上)说:“‎ 如果让当官的人廉洁奉公而不侵扰老百姓,那么老百姓自然安定,即使引诱他们当盗贼,他们也不会做的。希望皇上诏令新太守一到任,就把本郡及其所属各县中的贪赃枉法、行为不端的官吏一一列出,(将他们)全部罢免,听凭老百姓自主选择慈爱和善有仁德之心的人(担任官职),有政绩的人加以优待奖励。”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按照先例,居丧期间不能参加庙祭之礼。当时徽宗去世后还没有祭祀于祖庙,太常少卿吴表臣就奏请皇上举行明堂祭祀典礼。朱震于是上书说:“《王制》上说‘居丧时三年之内不举行祭祀,只有祭祀天地和社稷可以在服丧期参加行祭。’《春秋》上写着‘夏五月乙酉,这一天是吉日,大祭庄公。’《公羊传》解释说‘这是讥讽不实行三年的丧制啊。’本朝景德二年,真宗皇帝处于明德皇后的丧期,过了一个月之后就除去了丧服。当时没有实行三年的丧制,专门实行以一天代替一个月的制度,(真宗皇帝的做法)是可以的,在(实行了三年丧制的)今天再这样做就是错误的。”宋高宗绍兴七年,朱震因病辞去职务而自请充任祠禄官,随即知礼部贡举,不久生病去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