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9.3) 一、现代文阅读(2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社会风气,提升国人道德,凝聚中华儿女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探究中华礼制变迁的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朝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满族,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显然,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记·郊特牲》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这是中华礼制提出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社会。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等级,包含一些糟粕。然而更应该看到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便是一种改革;《礼记》进一步提出“时为大”这一与时俱进的礼制改革原则。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礼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礼记·经解》认为“礼,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礼制能起到缓和民族矛盾、化解民族冲突的作用,是因为诸民族都能认同中华礼制,都愿意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 B. 中华礼制不只是讲究“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这一特点体现了先民的主流价值观。 C. 中华礼制具备教化功能,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 D. 儒家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却关注得不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而饱受历代思想家的批判。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第二段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列举了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的例子,证明了中华礼制的高度凝聚力。 B. 本文第三段以名家的言论为载体,论述中华礼制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进退周旋,威仪抑抑”是形式,“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是实质。 C. 本文第四段论述了中华礼制的教化功能及其对于今天构建“和谐世界”的意义,是对其精神实质的延伸与拓展。 D. 本文不仅论述了中华礼制对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还指出其包含的糟粕和自身的不足,正反对比论证,使人们对礼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反复强调的“不学礼,无以立”,体现了中华民族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的内在精神,也有助于道德人格的塑造。 B. 中华礼制演进的原则是适时“损益”,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形成了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C. 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是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既是法律的规范,又是道德的要求;礼制既有法制规范之用,又有教化功效。 D. 古人通过礼来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今天人们践行中华礼制所倡导的精神,对于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强加因果,“诸民族都能认同中华礼制能起到缓和民族矛盾、化解民族冲突的作用,是因为诸民族都能认同中华礼制”错误。根据原文第②段“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可知诸民族认同中华礼制是缓和民族矛盾、化解民族冲突的前提,而不是其原因。B项张冠李戴,“这一特点体现了先民的主流价值观”错误。根据原文第③段“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可知并不是“这一特点”而是“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先民的主流价值观。D项以偏概全,“因而饱受历代思想家的批判”错误。根据原文第⑥段可知这种儒家礼制观只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确。故答案为C。 【2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无中生有,“正反对比论证”错误,综合全文可知本文没有使用正反对比论证。故答案为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观点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D项夸大其词,“对于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错误。根据原文第⑥段“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可知选项夸大其词。故答案为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 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菜大爷 刘奇叶 菜大爷是居住在城郊西村的一位退休工人。菜大爷姓蔡,“菜大爷”不是他的真名,而是邻里送给他的一个雅号。 菜大爷的住房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建造的砖瓦民房,后面有个小菜园子。退休后,他把下地种菜当作一种乐趣。菜园子一年四季都能产菜,除了供给他与老伴儿老两口平常生活吃菜外,总是还剩余不少菜。于是,菜大爷在闲余之际也挑着自己种的菜到菜市场上去卖。 菜市场离菜大爷的家很近,穿过一条街道就到了。买菜的很有眼光,尝过菜大爷的菜后,下一次哪怕菜大爷卖得比其他的摊位贵,也会被一扫而光。 人们知道,菜大爷种的菜用有机肥料施肥,吃起来好吃又健康,属于真正绿色环保的蔬菜。菜大爷除了平常注意累积肥料,还经常去附近的养猪场挑猪粪施肥。渐渐地,前来买菜的人们都知道了菜大爷的菜好,亲切地称他为“菜大爷”。知道大伙儿对他种的菜十分钟爱,每次上市场卖菜归来,菜大爷心里头总是乐滋滋的。 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但菜大爷觉得现在的生活很不借,他喜欢这种自娱自乐卖菜的滋润生活,所以一直没有答应儿子离开这个城市,他也打心里舍不得这个菜园子。 隔壁的邻居老李头也卖菜,但他的菜是从外地贩来的蔬菜,属于无机肥料种植的那一种,味觉营养都没法跟菜大爷的菜比,人们一般不喜欢买他的菜,所以老李头每天卖菜总是早上出去,很晚才归来,有时候还要剩余些许残菜回来。 偶尔,老李头会同菜大爷一块去市场卖菜,两人年龄相仿,又是邻居,还算谈得来。 一天,老李头天没亮就贩回满满一担的蔬菜,在家里照常分拣为几元一把的小份后,刚要挑市场上去卖,突然感到肚子一阵绞痛,顿时瘫倒在地上。这一切正好被菜大爷瞧见了,他赶紧叫车把老李头送进了医院急救,接诊医生说是急性阑尾炎,需要做切除手术。 手术后的第二天,菜大爷去医院看望老李头时,老李头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老伴儿正在给他喂粥,一见菜大爷来了,老李头两口子一个劲地道谢。见老李头手术很成功,菜大爷也为他高兴。聊天中,一贯热心肠的菜大爷问老李头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没有,如果有就尽管说,邻里邻居的互相照应嘛。老李头听了,却欲言又止的样子,菜大爷便追问他是什么事情。原来,他是心痛前日贩回的一担蔬菜还放在家里没有卖掉,担心自己住院几天后,那一担蔬菜会白白地烂掉,怪可惜的。菜大爷听了,未加思索地答应帮老李头把菜挑去市场上卖了。 回去后,菜大爷二话没说,到了老李头家便把那担蔬菜挑去了市场。才到菜市场口,买菜的人们就一窝蜂围拢上来,容不得菜大爷说明一下这菜的来源情况,那担菜又被一扫而光了,哪有菜大爷陈情解释的空隙?望着一副空空的担什和一堆零零碎碎的钱币,菜大爷愣在那里好一阵,仿佛做了一件大亏心事似的。 当天下午,菜大爷把卖菜的钱如数交给了老李头,说了一声家里有事就走了。老李头高兴地接过钱一点,居然比平常赚的钱要高出一倍多。他心里对菜大爷钦佩得五体投地! 半个月之后,老李头出院了,特地买了两瓶好酒去敲隔壁菜大爷家的门,结果敲了半天没有人应。老车头问其他邻居,邻居说,菜大爷老两口搬儿子那儿去了。 菜大爷为什么突然搬走了呢?好久好久,老李头仍没有想明白。 (选自2016年第4期《小说月刊》)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交代“菜大爷”雅号的由来,一方面暗示菜大爷受到了邻里四周的爱戴,另一方面也为下文写他特别重视清名埋下伏笔。 B. 小说写菜大爷的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这是倒叙手法,这种写作技巧的运用,避免了平铺直叙。 C. 小说中两次写到菜大爷的菜“被一扫而光”,突出了顾客对菜大爷的信任,说明不管是否绿色环保,只要是菜大爷卖的菜,顾客都欢迎。 D. 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内心,比如菜大爷替老李头卖完菜后,“望”的动作,“愣”的神情,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他的愧疚。 5. 小说突出了菜大爷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以菜大爷突然搬走为结尾有什么好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D 5. ①勤劳实在。退休后还自己种菜卖,自娱自乐。②乐于助人。送老李头上医院,帮老李头卖菜。③重视清名。不愿辜负邻里信任,一次失信就离开小城。 6. ①情节结构上:与上文“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仿佛做了一件大亏心事似的”形成照应,使情节衔接更加合理。②人物形象上:突出菜大爷因自感辜负邻里信任而产生的愧疚之情(或突出菜大爷因自感有负诚信做人而产生的愧疚之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情感表达上:借老李头的疑惑巧妙地表明作者的态度,表达对菜大爷的敬意。④艺术效果上:菜大爷替人做了好事反而愧疚地搬家,这种情节的陡转产生了戏剧化效果,引人深思。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的分析和艺术手法的分析”,然后浏览每个选项,逐一进行分析研究。本题中,A项,“暗示”说法不恰当,文中明确表明了大家对菜大爷的爱戴。B项,“倒叙手法”错误,这里是插叙手法。C项,“说明不管是否绿色环保,只要是菜大爷卖的菜,顾客都欢迎”错误,是因为顾客认为菜大爷卖的菜都是绿色环保的。故选D。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欣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题时,注意结合文本内容,从表层及深层对文本中的文学形象进行分析。重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正面和侧面描写。菜大爷退休后自己种菜,看到大家喜欢他种的菜,心里头总是乐滋滋的,说明他勤劳能干;送李老头上医院帮他卖菜,说明他乐于助人;帮李老头卖菜后,仿佛做了一件大亏心事似的,说明他重视清名。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对小说的结局进行相应的推测或对小说的结局是否合理、有什么好处的探究,是小说常见的一种题型,答题时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对文章的情节注意分析伏笔和照应的关系,在前文的情节中或许对文章的结尾有所暗示;然后是人物的性格,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结局;还要考虑文章的主旨,根据作者的情感倾向分析故事的结局;周围的环境也可能对人物的命运造成影响,进而影响事件的结局。情节结构上,与上文“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相照应,使情节设置更合理。人物形象上,突出了菜大爷因自感辜负邻里信任而产生的愧疚之情,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情感变化上,通过结尾老李头的疑惑,作者含蓄地表达出对菜大爷的敬佩。艺术效果上,菜大爷因帮助别人而陷入愧疚,最后搬家,具有戏剧性,引人深思。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技巧等内容的考查。考查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概括;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进行分析。分析文章内容,即文意,陷阱的设置一般集中在“文意表述不当”、“主旨概括不当”、“情感分析错误”、“人物的心理解读错误”等方面。分析文章特色及手法,命题时往往会把错误设置在“人物形象”、“情节”、“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地方。考生需留意这些方面的命题陷阱。 二、古代诗文阅读(48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1.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第2课《立身处世》,《公冶长》二十六)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第6课《乐在其中》,《雍也》十一) 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第9课《言而有信》,《为政》二十二) 4.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第10课《交友之道》,《子张》三) 5.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第13课《敏而好学》,《宪问》三十五) 6.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第14课《切问而近思》,《为政》九)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愿无伐善 夸耀 B. 老者安之 使……安逸 C. 不怨天,不尤人 责备 D. 一瓢饮 饮用 8. 下列句子中,和“如之何其拒人也”中的“其”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何以行之哉 B. 其不可者拒之 C. 退而省其私 D. 知我者其天乎 9. 下列句子中,和“异乎吾所闻”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贤哉,回也 B. 何为其莫知子也 C. 吾与回言终日 D. 莫我知也夫 10.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第6课《述而》十六) (2)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第14课《为政》十) 【答案】7. D 8. A 9. C 10. (1)吃粗粮,喝冷水,使胳膊弯曲来当枕头,快乐也就在其中了。 (2)考察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观察他为了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思何在,那么这个人怎样隐藏呢?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应多注重平时对文言实习的积累,并能根据具体语境来选择恰当的义项。“一瓢饮”翻译为喝的是一瓢水,因此在此句中“饮”翻译为“水”更恰当。故选D。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应多注重平时对文言虚习的积累,并能根据具体语境来选择恰当的义项。“如之何其拒人也”和“其何以行之哉”用法和意义相同,其,语气副词,加强反问语气;B项,“其不可者拒之”,其,代词,那些;C项,“退而省其私”,其,代词,他,指颜回;D项,“知我者其天乎”,其,语气副词,大概,表揣测的语气。故选A。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是进行知识迁移。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宾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本题中,“异乎吾所闻”和“吾与回言终日”都是状语后置。A项为主谓倒装,B项、D项为宾语前置。故选C。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语以及特殊句式,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本题中,第一句关键词为:饭,吃;曲,使动用法,使……弯曲;枕,当枕头。第二句关键词为:所以,所作所为;所由,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所安,心思何在,廋,隐藏。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参考译文: 1、颜渊、季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把劳苦的事加在别人身上。”子路说:“希望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辈的人(朋友)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归依我。” 2、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3、孔子说:“人如果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杠与横木相衔接的销钉,它靠什么行走呢?” 4、子夏的学生向子张寻问怎样结交朋友。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和这些不一样: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够赞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谈能拒绝人家呢 ?” 5、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6、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 》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B.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C.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D.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拜”可指授给官职,“拜官”为旧时常用语。 B. 弦歌,以琴瑟伴奏而歌诵。古人讲究音乐的教化作用,故而也以“弦歌”指代礼乐教化。现当代大学中常用“弦歌不辍”来表达保持教化育人的精神。 C. 《诗》指《诗经》,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源头;《书》即《尚书》;《春秋》也叫《左氏春秋》,相传为战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们与《礼》《易》合称“五经”。 D. 王子,是个姓氏。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时期,属于以先祖称号为氏。最早的王子氏,是“子姓朝歌王氏”的后裔,出自第一代始祖王子比干,即商末纣王之王叔。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 A. 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 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 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 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14.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答案】11. B 12. C 13. D 14. 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应注意使用排除法解答此类题目,注意对比选项之间的差异,“去同存异”。可根据语句的前后文意,以及句子中的主谓、动宾等句子成分关系进行断句。本题中,“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的句意为“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楚”和“大国”为主语和表语的关系,中间没有谓语,所以应停顿;“也”一般做句尾语气词,此句中表肯定语气,“也”后应断句;“来聘孔子”和“孔子用于楚”两处“孔子”之间应停顿,“则”一般用于句首,表顺承语气,“则”之前应停顿。故本句断句为“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故选B。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注意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以及分类整理记忆。本题中,C项,“战国史官左丘明”错误,左丘明是春秋时期的人。故选C。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以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注意对比选项和原文之间的细微差异,避免掉入“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命题陷阱。本题中,D项,“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错误,原文“使尔多财,吾为尔宰”,“使”是“假使”的意思,句意为“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愿给你当管家”。选项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故选D。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语以及特殊句式,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本题中,关键词为:虽然,即使;病,担心,害怕;见,同“现”,显现。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参考译文: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怒气发作。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的。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全部学说。”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也许我们还不够仁吧?人们不能相信我们;也许我们还不够有智慧吧?人们不肯去推行我们的道。”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去,子贡进入见面。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了!” 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楚昭王兴师动众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杏帘在望① 林黛玉(曹雪芹) 杏帘招客饮②,在望有山庄。 菱荇③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注】①这是《红楼梦》中元妃省亲时,林黛玉替贾宝玉为大观园中一处景点“杏帘在望”所作的诗,元妃认为是宝玉所作四首中最好的。②“杏帘”句:从明代唐寅《题杏林春燕》一诗中“红杏梢头挂酒旗”化用而来。帘,酒店作标志的旗帜。招,说帘飘如招手。③荇:荇菜,水生,嫩叶可食。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出句用典,传达出春风中红杏梢头酒旗飘扬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对句自然引出山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世外桃源式的农庄生活一片向往之情。 B. 一畦畦韭菜于春风中长得翠绿欲滴,一片片稻田飘溢着阵阵花香,好像在预告丰收的年成。颈联描绘了这片理想的乐土远远望去幸福而安谧的景象。 C. 尾联借景抒情,以“颂圣”结束全诗,流露出对没有饥荒的太平盛世的颂美之情,这也体现了应制诗粉饰现实的一面。 D. 全诗点面结合,笔法细腻,动静相间,色味协调,充满了一种怡然自得的农庄生活气象。 16. 颔联在写景上运用了哪种手法?描绘出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名词排列/意象叠加/列锦的组句手法。本诗颔联上句由“菱”“荇”“鹅儿”“水”四个名词(意象)排列组成,下句由“桑”“榆”“燕子”“梁”四个名词(意象)排列组成。鹅儿在长着菱角和荇菜的水面上嬉戏,燕子飞越桑榆之间,取树枝在梁上筑巢,描绘出一幅生动活泼的农庄图。 【解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都有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中,C项,“尾联借景抒情”错误,尾联无景物描写,抒情方式应是直抒胸臆或者直接抒情。故选C。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4)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形成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本题“颔联”很明显全是名词,说了九种事物,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天净沙·秋思》。我们把诗歌中堆砌名词意象的方法叫做名词排列或意象叠加或列锦。所谓列锦,即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鹅儿在长满莲藕和水草的水中自由嬉戏,房前屋后桑榆成荫的人家里,燕子在房梁上呢喃。虽然没有用动词在景物名词之间建立明确的联系,但并不影响诗句的自然流畅,而且还拓展了诗句的表意空间。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情感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雍也》中,孔子在回答子贡时集中体现践行“仁”道的方法的语句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________。________,可谓仁之方也已。” (2)《离骚》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以眼前的流水在流逝而永不停息为例,说明世界既是运动变化的又是相对静止不变的这个哲学原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己欲达而达人 (2). 能近取譬 (3). 长太息以掩涕兮 (4). 哀民生之多艰 (5). 逝者如斯 (6). 而未尝往也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名篇名句的理解默写能力。考生应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注意积累、理解名篇名句,在考试中注意分析语境,找出适合的古诗文名句。此题中注意积累《论语·庸也》、屈原《离骚》、苏轼《赤壁赋》中的名篇名句,以及注意“譬”、“太息”、“哀”等字的正确书写。 三、语言文字运用与表达(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 10时许,习近平走上主席台,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________。 开通仪式结束后,习近平等乘车从珠海口岸旅检大楼出发巡览港珠澳大桥。伶仃洋上,云开日出、烟波浩渺,海天一色、清风徐来,港珠澳大桥如同一条巨龙,飞腾在湛蓝的大海之上。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座凝聚了建造者、设计者付出的多年心血和创新技术、先进工艺享誉全球的大桥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放眼世界,在规模、技术、工艺等各方面能与港珠澳大桥媲美的大桥,________。 港珠澳大桥集桥、岛、隧道于一体,为世界首创。( ),用钢量可修建近60座埃菲尔铁塔。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全长约6.7公里。“海豚”桥塔是高105米、重3000吨的巨型钢塔,整体吊装在海内外________。 香港特区立法会旅游界议员姚思荣说,不仅是旅游业期待港珠澳大桥的开通,物流业更是________。从香港到珠海、澳门,以前要3个多小时的车程,如今只用30分钟,粤港澳三地民众热切期盼的“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正逐渐形成。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经久不息 寥寥无几 史无前例 翘首以待 B. 不绝如缕 寥寥无几 空前绝后 虚席以待 C. 经久不息 寥若晨星 史无前例 虚席以待 D. 不绝如缕 寥若晨星 空前绝后 翘首以待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全长55公里,也是世界最长的跨海钢桥 B. 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世界最长的跨海钢桥,也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C. 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最长的跨海钢桥 D. 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钢桥,全长55公里,也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座凝聚了多年的建造者、设计者心血的大桥,以先进工艺、创新技术享誉全球,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 B. 这座大桥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凝聚了设计者、建造者的多年心血,以创新技术、先进工艺享誉全球。 C. 这座大桥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创新技术、先进工艺享誉全球,凝聚了建造者、设计者的多年心血。 D. 这座以创新技术、先进工艺享誉全球的大桥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凝聚了设计者、建造者多年的心血付出。 【答案】18. A 19. C 20. B 【解析】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经久不息”,经过长时间停不下来。“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第一处,形容掌声的热烈,长时间停不下来,从使用对象和语境的角度来看,应使用“经久不息”。“寥若晨星”和“寥寥无几”都形容极为稀少;常可通用。“寥寥无几”,用来直接陈述事物或人,而“寥若晨星”,形象性地比喻人或事物。第二处,句中是说在规模、技术、工艺等各方面能与港珠澳大桥媲美的大桥非常少。两个成语应该都可以。“史无前例”,指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空前绝后”,指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第三处,是说港珠澳大桥的整体吊装在海内外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不能说“以后也不会再有”,应使用“史无前例”。“翘首以待”,形容殷切盼望。“虚席以待”,比喻空着尊位恭候别人或以优厚的待遇招揽人才。第四处,从前面“不仅是旅游业期待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可知,后面说物流业更是期待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从语境和使用对象的角度来看,应使用“翘首以待”。故选A项。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由后面“用钢量可修建近60座艾菲尔铁塔……”可知,括号中的最后一句中使用“跨海钢桥”与后面的“用钢量”衔接更好,这就排除BD两项;前面说“港珠澳大桥集桥、岛、隧道于一体,为世界首创”,括号中的句子应是对该大桥的介绍,从括号中最后一句“世界最长……”可知,括号中的句子应是向读者介绍大桥的突出特点——长,一般先说具体的数字“全长55公里”,再说桥的地位,由实到虚,这就排除A项,故选C项。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这座凝聚了建造者、设计者付出的多年心血和创新技术、先进工艺享誉全球的大桥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建造者、设计者”语序不当;“凝聚……技术、工艺”搭配不当。A项,“凝聚了多年的建造者、设计者心血”语序不当,改为“凝聚了设计者、建造者多年心血”;C 项,“创新技术、先进工艺享誉全球”成分残缺,添加介词“以”,改为“以……享誉全球”;“建造者”“设计者”语序不当,需要互换;D项,“凝聚了设计者、建造者多年的心血付出”搭配不当或者成分赘余,“凝聚……心血付出”不搭配,可以删掉“付出”。故选B项。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1.下面这副对联有明显的欠缺之处,在不改动字句的前提下,请分别调整上下联词语顺序,使上下联平仄对应、对仗工整、语意顺畅。请将修改后的对联写在下面横线上。 上联:纵目登阁鸢飞鱼跃千帆竞 下联:览胜抒怀水木清华万类荣 改后的对联: 【答案】登阁纵目鸢飞鱼跃千帆竞;览胜抒怀水清木华万类荣。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对联题,明其特点: ①字数相等。 ②句式一致。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③词性相对。对联要求,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④结构相应。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 ⑤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不能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写作对联的大忌。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2.阅读下面的图表,按要求完成题目。 不同年龄段读者首选阅读方式和内容的对比(%) 对比项目 90后 80后 70后 60后 阅读方式 纸质读物 27.27 28.11 29.55 50.94 电子读物 72.73 71.89 70.45 49.06 阅读内容 休闲娱乐 63.17 54.37 47.54 42.28 文化经典 36.83 45.63 52.46 57.72 请概括以上表格内容反映出的2个现象(不出现具体数据): 【答案】①随着年龄的增长,选择纸质阅读方式和选择文化经典类读物的比例呈逐步上升趋势;②随着年龄的增长,选择电子阅读和休闲娱乐类读物的比例则逐步下降。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题时,第一步:仔细审读扣题旨。包括审读图表的标题、内容和题目要求。有些细节,如表注,也要认真审读。一审标题。标题往往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反映了图表的主题。因此标题对我们答题起到了提示、指向作用。抓住了标题,就圈定了答题的范围,把握了答题的主题,明确了解题方向,答题就不会走题。二审图表。图表是得出结论或反映问题的主要依据。在审图表时,要特别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而这可能正是这个材料的重要之处,这也是得到结论的源头。我们可对图表中的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在比较中发现变化,发现差距,发现问题,从而得出结论。三审要求。根据考题要求提供的“信息”,带着“问题”审读图表,使审读图表更具指向性,更准确地把握图表的中心。第二步:认真思考找规律。在前面仔细审题的基础上,根据观察所得,结合标题、图表内容和要求,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进行思考,分析出表中有关材料的相互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第三步:准确归纳善表述。首先要根据要求来答题,问什么答什么,怎样问怎样答;其次,归纳概括是这类题目的共同点,不少题目常有字数限定,所以语言表达一定要简明、扼要、有条理。只要掌握了解题技巧,进行一定的训练,重点抓好书面表达的准确性,就一定能做好图表分析题。根据本题题中数据分析可得知,“随着年龄的上升,选择纸质阅读方式和选择文化经典类读物的比例呈逐步上升趋势,而选择电子阅读和休闲娱乐类读物的比例则逐步下降。”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一首小诗,根据要求作文。 萤火虫 并非不知道, 最暗的星, 也比我更辉煌, 我还是一闪一闪地飞行, 尽管我只有这么一点点光。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想和思考?请全面理解材料,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平庸而不自卑 窗外一只小雀,它不会飞翔,也不会盘旋,它不能像那些大的禽类那样顺着气流,直上白云苍穹之间,它那么小,落在枝头上就是一个小黑点,然而它却是点缀在人类生活中的活标点,它们被人所起的名称是麻雀。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像麻雀一样的人,他们渺小平凡,但他们却点缀着我们的生活,他们平庸,但他们并不自卑。 或许我们还沉浸在甜美的梦乡之中;或许我们在炎炎夏日中轻松的吹着冷风;或许我们穿着光鲜亮丽的衣服从大街上张扬而过,但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起早贪黑,他们忙碌疲倦,他们灰暗土气。他们总是穿着黄色的统一制服,在尘土中辛勤的工作着,他们是环卫工人,他们像麻雀一样渺小,却又忙碌。但他们并不自卑,他们用自己平凡的双手装点着整个城市,他们平庸,但离了她们,我们的生活将无法继续,他们在尘土中微笑,他们平庸,但他们并不自卑,他们知道自己的价值。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明星们背后的艰辛,世人无法知道。那么,从来就隐藏在明星背后的伴舞演员,人们也就更加不会去在意。他们就是一群麻雀一样的人物,他们默默的为明星们伴舞,或许是明星们的光芒太过耀眼,身旁的他们是如此卑微与渺小。他们是平庸的,但他们并不自卑,舞台上倘若没有伴舞演员,那么舞台也不再是真正的舞台,他们知道自己的价值,他们像麻雀一样忙碌着,却又自得其乐,他们平庸而不自卑。 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的那一刻,是全中国人民最自豪的时刻,我们会去歌颂宇航员的无畏精神,我们会去歌颂研发人员的努力,但我们却决不会去关注那些为航天飞船焊上一钉一线的普通工人,他们像麻雀一样生活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他们随处可见,他们平庸,但他们却无可替代,他们默默的为城市贡献着自己微薄的力量,他们甘心去做最脏、最累的活儿,即使被不懂世事的人们所厌恶,他们依旧守着自己的岗位,无悔付出着,他们是麻雀,他们平庸,但他们并不自卑,他们知道自己所存在的价值。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像麻雀一样的人,他们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因为他们有着自己的价值,即使再卑微、不起眼的东西,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每一个人、每一种生物、每一件东西都有其存在于世的理由。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作文材料,继而进行立意分析,列出几则立意,最后结合题目要求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进行写作。材料新鲜,从材料中提炼最重要的观点,同时这个观点可以运用到各个方面。无论是个人生活,学生教育,做事模式,都可以有所展现。萤火虫,它的寿命只有两年,真正出土来到这个世界只有短短两周的时间。在每个夜晚,它都会点起那微不足道的光,一闪,一闪……有谁会在乎萤火虫的生命呢?当它熄灭生命中最后的余光,有谁会为它建造坟墓呢?我不禁感叹道,生命是如此渺小,生命是如此卑微。然而当我再细细品味时,却发现生命又是伟大的。萤火虫来到这个世界,不仅仅是为了繁衍后代,它更希望借助自己微薄的光去照亮这漆黑的夜。解答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还是”“尽管”,不难掌握小诗的中心。 以下立意可供参考: ① 弱小而不自卑;②位卑未敢忘忧国;③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④有一分光,放一分热。 结构框架:①确定标题“平庸而不自卑”②提出论点;平庸,但并不自卑。③议论:列举“环卫工、舞蹈演员”,议论说理,适而有度;④关联现实,回扣论点;⑤总结升华:每一个人、每一种生物、每一件东西都有他存在于世的理由。卒章显志,引人深思。 作文素材: 1.清洁工。每天天还未亮,他们就穿上衣服,戴上口罩,拿起清扫工具,走出了大门。等到行人上班时,道路上早已干干净净,没有半点纸屑,整个城市都已焕然一新。清洁工被很多人看不起,他们认为自己比清洁工高一等,清洁工没有什么能比得上自己。可是如果没有清洁工,这个城市将会变成什么样?垃圾堆满地,纸片飞满天,苍蝇嗡嗡地叫着,整个城市都发出臭气。这样的城市又怎么会有人居住、工作?清洁工为我们提供了舒适的环境,我们应该感激他们。他们虽是平凡人,却点缀着这个社会。 2.农民工。每天早起晚睡,只为能赚到更多的钱,他们顶着烈日,冒着风寒高强度的工作。一年到头,才能拿着自己的血汗钱回家看望父母、妻儿。农民工被很多人看不起,可是如果不是农民工,城市又怎么能建成高楼,又怎么会发展、繁荣?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劳动力工作,赚钱,这也是一种自尊的体现。农民工为我们提供了舒适的环境,我们应该感激他们。他们虽是平凡人,却点缀着这个社会。 【点睛】对于材料作文题,要注重关联材料,明示立意源起,体现思维过程。所谓“关联材料”是指扣住原材料,即从这个寓言故事出发,展开论述;“明示立意源起”是指材料中有两个人物,两个观点,均可作为立意的源起。“体现思维过程”是指议论文写作,要求搭建框架,理清思路:①引:简引材料,提出论点;②阐:阐释立场,辨而有理;③议:议论说理,适而有度;④联:关联现实,回扣论点;⑤结:卒章显志,引人深思。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