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3

论述类文本阅读 ‎ 明辨10大命题陷阱 考生因不能准确锁定选项陷阱,往往导致答案“不准确”。下面我们就错误选项的10大陷阱来复习,以便考生在答案的“准确”上有所突破。‎ 命题陷阱1 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 ‎[判定技巧] 要判断“以偏概全”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一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句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以及频率上的差异。二要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特称还是全称。‎ ‎1.请把下面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下列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 (2017·全国卷ⅢT1-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原文信息]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通过比对发现,选项以偏概全。原文中“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综合甄选”等句子说明乡村记忆要有选择地保留,并非要求“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命题陷阱2 混淆时态 命题者故意把“未然”(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然”(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可能发生的情况)转述为“必然”(必定发生的情况)。也可能反之,将“已然”说成“未然”,将“必然”说成“或然”。‎ ‎[判定技巧] 要判断“混淆时态”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 ‎2.请把下面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下列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 (2013·课标全国卷ⅡT2-A)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原文信息] 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由原文“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知,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选项混淆了时间。‎ 命题陷阱3 混淆是非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判定技巧] 要判断“混淆是非”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要注意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更要格外关注出现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 ‎3.请把下面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下列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 (2015·天津卷T6-D)“求价意志”是“社会世界”的实质,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并非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 ‎[原文信息] 如果说“社会世界”是按照人的意志来运行的话,那么这个意志的实质不是一些人所说的“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而是“求价意志”,即追求“价值”的意志。其他的意志都是这种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可以说,“价值”要素是“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分水岭。‎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混淆是非。原文中说“这个意志的实质不是……而是‘求价意志’”“其他的意志都是这种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的实质都是“求价意志”,都是人类所追求的,原文是肯定的。选项“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并非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是否定的。‎ 命题陷阱4 偷换概念 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判定技巧] 要判断“偷换概念”干扰项,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4.请把下面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下列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 (2017·全国卷ⅢT1-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原文信息] 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原文比对可知,选项偷换概念。活化乡村记忆指“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而不是“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的表述也不对,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使乡村记忆成为配套设施,而原文“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意思是“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作为乡村记忆的配套设施。‎ 命题陷阱5 因果混乱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判定技巧] 要判断“因果混乱”‎ 干扰项,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注意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注意一些表示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就只要”“从而”等。注意选项的因果关系在原文中是否存在。‎ ‎5.请把下面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下列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 (2017·天津卷T7-B)阴阳合历是我们确立传统节日体系的依据,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的依据太阳历,有的依据太阴历。‎ ‎[原文信息] 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这种历法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强加因果。由原文可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体系“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选项强加因果。‎ 命题陷阱6 曲解文意 选项中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或说法,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 ‎[判定技巧] 仔细比对原文,充分理解文意。要特别注意揣摩概念与概念、事物与事物、事理与事理之间的关系,看选项是否有意混淆了各种关系,比如将并列说成转折、将递进说成并列,或者将条件说成是结果、将假设说成现实,等等。‎ ‎6.请把下面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下列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 (2017·全国卷ⅢT3-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原文信息]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曲解文意。由原文可知,游子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并不能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但可以说明故乡已经留住并呵护了乡村记忆。‎ 命题陷阱7 张冠李戴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人表述成彼人,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比如把某一时间、地点,说成另一时间、地点。‎ ‎[判定技巧] 要判断“张冠李戴”干扰项,阅读文章时,需要圈出陈述对象。要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因为“冠”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时,应注意是否有此类情况。另外,还要留心文中代词的指代。要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具体内容。‎ ‎7.请把下面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下列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 (2015·天津卷T6-B)“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原文信息] “社会世界”是在“自然世界”‎ 基础上建构的整体,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躯体、语言、规范、组织、机构、活动,等等。在这些要素中,是社会价值规范而不是其他那些社会事实或事件构成了社会世界的核心,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根据原文中“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发挥的同样的作用”一句可知,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同等作用的是“社会价值规范”,并非“自然规律”。‎ 命题陷阱8 武断绝对 忽略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细微差别,排除个例和特殊现象,一概而论,即用同样的说法表述两种或多种事物。‎ ‎[判定技巧] 找到选项所对应内容,逐句比对,关注表程度、情态、范围、分寸、条件的词句,注意选项中“全”“都”“一定”等词语。‎ ‎8.请把下面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下列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 (2017·全国卷ⅢT1-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原文信息]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夸大事实。选项中“就不会留下‘乡痛’”说法过于绝对。‎ 命题陷阱9 无中生有 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判定技巧] 要排除“无中生有”干扰项,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9.请把下面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下列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 (2017·全国卷ⅢT2-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原文信息]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比对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通过比对可知,选项中“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无中生有。原文说“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列举了甄选的一些途径,并没有说明甄选标准。‎ 命题陷阱10 文外设题 选项的内容在文中没有出现,但选项想印证的观点在文章内。这类题有两个特点:(1)选项不再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而是跳出选文,采用文外设题的方法,让考生根据文意来判断。(2)选项本身都与考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让考生具有亲切感和现实感,同时又与文本观点紧密结合。‎ ‎[判定技巧] 判断这类选项的正误首先要把握文本观点;同时,要注意区分作者观点与他人观点。作者常常会列出若干人的观点加以辨析,要注意区辨哪些观点是他人的,哪些是作者的。其次,要把握选项所陈述现象或事件背后隐含的观点。再次,将原文论证观点的论据与选项进行比对,看选项是否与原文论据是同类,因为选项实则是文本外的论据。‎ ‎10.请把下面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下列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 (2017·山东高考T8-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题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原文信息]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 ‎[比对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选项“此时主题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这一说法与“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相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