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四川省新津中学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新津中学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四川省新津中学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回答单项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机读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多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3.考试结束后,将机读卡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果说闻一多是新月派诗歌的元帅型人物,新月派的副帅就是徐志摩。他们的主张虽然差不多,但写起诗来,他和闻一多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风格上的差异。徐志摩跟闻一多相同的是他也喜欢讲点道理,讲点理论,向人炫耀他的学历。但他那些文章看来看去,你总觉得他不一定是一个好学生,道理讲得比较差。在新月派里,论理论修养他不如闻一多,不如梁实秋,这也未必就是缺点,他的性格就是不喜欢枯燥、繁琐的理论。‎ 喜欢徐志摩诗歌的人一般以青少年为主,在中文系待着,二年级以上的人恐怕就没有喜欢徐志摩的了。徐志摩的诗给人的感觉是更加依靠灵感,所以在当时被看成是天才诗人。徐志摩的确是天才,他自己也说,他写诗是靠灵魂深处来的一股暖意,这没法用道理来解释。胡适有自己的诗歌理论,郭沫若有自己的诗歌理论,闻一多也有,但徐志摩所依靠的就是灵魂深处来的一股暖意。‎ 其实徐志摩最好的诗不是《再别康桥》,比如他的《沙扬娜拉》写得更好。这首诗非常短,不整齐,不押韵,好像不符合新月派的三美主张,但是你读起来有一种内在的整齐,内在的韵律,它的表达形式和它的表达对象完美地统一了。另外有一首既整齐又自然的诗叫《雪花的快乐》,可以说既能代表徐志摩,也能代表新月派。这诗一共是四节,每一节的形式都一样,整齐和不整齐是搭配的。这首诗每一节选的韵也是很见匠心的,潇洒的时候用的花韵,飞扬用的是比较明亮的韵,最后落到姑娘身上的时候变成消融,变成鼻音结尾。这首诗几乎无可挑剔,能够代表徐志摩的艺术成就。如果说新诗要格律化,徐志摩的这种格律化是受人欢迎的,但是这种格律化需要诗人本身的天才。格律没有束缚人,相反刺激人们去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在闻一多、徐志摩之外,新月派还有朱湘。朱湘和闻一多、徐志摩都不一样,他是刻苦作诗的人。闻一多用心但不刻苦,徐志摩是天才更不用刻苦,而朱湘是认认真真的,像做学问一样的,把作诗看成一种工作,看成一种科学实验。比如他曾琢磨过一个问题,新诗一行一句到底写几个字为好?他就进行这样的实验:写过五个字、六个字、七个字,一直写到九个字。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新诗每行不宜超过十一个字,但不知道其中有什么道理。‎ 朱湘写了很多叙事诗。诗歌以抒情见长,但是专门有一类为叙事诗。闻一多等人也探索过叙事诗,只是朱湘相对写得好,他写过一些长篇的叙事诗。朱湘这个人不像闻一多、徐志摩交友广泛,他脾气不好,与他人的关系不好,不善于交往,所以他的影响不是特别大,人们只能从他发表的作品中了解他。他和徐志摩、闻一多相同的地方是也很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如《采莲曲》在形式上一句长、一句短,读起来很像小船在摆动,有采莲的运动感。‎ 新月派是为中国新诗的格律化作出最重要贡献的一个诗派,但是朱湘的个人命运比较悲惨,后来由于生活的种种压迫,他自杀了,投水而亡。新月派诗歌的三员大将皆无善终,令人惋惜不已,不得不感叹新诗的格律化道路怎么这么艰难! ‎ ‎(摘自《国文国史三十年》孔庆东著,中华书局)‎ ‎1. 下列对闻一多和徐志摩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徐志摩和闻一多的诗歌主张差不多,平时喜欢讲点道理,讲点理论,但徐志摩的道理讲得比较差,在理论修养上逊于闻一多。‎ B. 徐志摩和闻一多都不是刻苦作诗的人,徐志摩是天才,不用刻苦;闻一多很用心,但还没有到刻苦的程度。‎ C. 徐志摩和闻一多的写作风格差异不大,二人都很注重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D. 徐志摩、闻一多交友广泛,他们的诗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二人均未善终,令人惋惜。‎ ‎2. 下列对徐志摩诗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一般来说,诗人创作应该以深厚的理论修养作为功底,反之就成了他的缺憾。但在徐志摩那里却未必如此。‎ B. 徐志摩从性格上不喜欢枯燥繁琐的理论,他写诗更加依靠灵感,依靠灵魂深处来的一股暖意,青少年一般很喜欢他的诗。‎ C. 在徐志摩创作的诗歌中,作者认为《沙扬娜拉》比《再别康桥》更好,《沙扬娜拉》有着内在的整齐和韵律,实现了表达形式和表达对象的完美统一。‎ D. ‎ ‎《雪花的快乐》既能体现新月派的主张又能体现徐志摩的创作成就,它因为在押韵上无可挑剔而至善至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新月派主张新诗格律化,这种格律不但没有束缚徐志摩这样的天才诗人,反而刺激了他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B. 朱湘写了很多叙事诗,相对闻一多等人,成就较高,但由于他性格古怪,与人交往较少,因此创作影响较小。‎ C. 朱湘以做学问、做科学实验的态度作诗,他曾琢磨过新诗一行一句的字数,最后得出每行不宜超过十一个字的结论。‎ D. 新诗格律化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完全是因为其三位代表诗人没得到善终,但新月派对中国诗歌格律化所做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清欢 ‎ ‎ 林清玄 ‎(1)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这阕词,写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篙、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所以能深记这阕词,主要是爱极了最后的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2)那么,“清欢”是什么呢?‎ ‎(3)清欢,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不同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尽情欢乐,也不同于“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那种无奈。当一个人感觉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边的石头也许比钻石更有魅力,或者觉得聆听林间鸟鸣比提笼遛鸟更令人感动,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茶比吃一顿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他就懂得了“清欢”。‎ ‎(4)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领略过千百种人生。可是,享受“清欢”就难了!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5)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 ‎(6)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 ‎(7)我们有时只想和朋友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约会的地方,即便是山中或海边。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秽和吵闹。‎ ‎(8)我当学生的时候,有一位朋友住在圆通寺的山下,我们常常沿着上山的石阶,走走,坐坐,停停,看看。我们顺手拈下山道两旁熟透的朱槿花,吸着花朵底部的花露,感觉清香胜蜜,心里遂有一种春天才会有的欢愉。‎ ‎(9)后来,朋友到国外去了。我又去了一趟圆通寺,寺院的门口摆满各种摊子。有一摊是儿童坐的机器马,叽哩咕噜的童歌震撼半山。有两摊是卖香肠的摊子,烤烘香肠的白烟正向那古寺的大佛飘去。一位母亲因为不准她的孩子吃香肠而揍打着两个孩子,高亢的哭声尖厉而急促……我连圆通寺的寺门都没有进去,便沉默地转身离开了。‎ ‎(10)下山时的心情只是惆怅,心中浮起一首李觏的诗:“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那时正是黄昏,在都市烟尘蒙蔽了的落日中,真的看到了一种悲剧似的橙色。‎ ‎(11)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爆起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不见天日的卡拉OK去乱唱一气,是到胡乱搭成的乡间山庄去豪饮一番,是到狭小的房间里做重复摸牌的方城之戏……为什么现代人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 ‎(12)清欢是不讲究物质条件的,它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我们拥有的物质世界愈大,清欢就愈容易失去。‎ ‎(13)这使我想起东坡的另一首诗来:“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4)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一株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仿佛雪一样的清丽,但是,人生,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这正是千古风流人物的性情,正如清朝画家盛大士在《谿山卧游录》中说的:“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此言极是。‎ ‎(15)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第一流人物,是能体会人间清欢滋味的人物!第一流人物,是在污浊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滋味的人物! ‎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文在开头以苏轼的词句来引入,接着表达了自己对“清欢”的认识和理解。‎ B. 在文中作者用清新的笔触描绘了“清欢”是环境清幽,饮食清淡,心灵纯净的世界。‎ C. 本文用对比手法写两次去圆通寺的不同感受是为了享受那里的“清欢” 。‎ D. 文章在末尾联想东坡诗句道出了真正能享受到“清欢”的人是能够在俗世中寻找到内心宁静的有着高雅志趣的人。‎ ‎5. 本文以“清欢”为题,作者认为“清欢”难享,文章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6分)‎ ‎ ‎ 6. ‎“清欢”如此难得,我们又如何去追求它呢?请结合全文说一说你的想法。(6分)‎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 ‎ 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 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然而贡献的归属却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 2004 年,泰国玛希敦奖将5万美元和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青蒿素研发团体,大多数青蒿素研究参与者赞成将这笔奖金捐给盛产青蒿的四川酉阳地区的中学。这时,屠呦呦提出,必须先明确她个人应该享有50%以上奖金的份额,然后,由她以个人名义捐给酉阳。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 ‎ 2011年9月,81岁的屠呦呦登上了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那是彼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拉斯克医学奖认为,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可见这个奖项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 ‎ 四年后,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这位中国女科学家,以表彰她发现青蒿素,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并不认可集体成就的诺贝尔奖,把奖项颁给了在青蒿素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 ‎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无穷的魔力。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 ‎ ‎ (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屠呦呦从小树立治病救人理想到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奋钻研,不懈追求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B."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C.屠呦呦因《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受到启发,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很快便成功发现青蒿素。‎ D.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 ‎8.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和分析。(6分)‎ ‎ ‎ ‎9.屠呦呦因维护个人权益的行为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简要分析。(3分)‎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0.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益慕圣贤之道 益多弊少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 B、弗之怠(指代抄书)‎ C、走送之(指代藏书之家) D、益慕圣贤之道(的)‎ ‎1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3.翻译。(10分)‎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 ‎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在这首以“送别”为主题的五言绝句中,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B.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环境,上句的每一个字都与下句形成对仗关系。‎ C. “孤蓬万里征”一句中,“孤蓬”使用了借代的手法,代指即将离去的友人。一个“孤”字写出离程之孤独;“万里”点明离程之遥远,表现离别的深情。‎ D.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句,写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借马鸣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E.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诗的节奏明快,而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15. 后人评价“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句情景交融,意味深远,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青年学子意气奔放,正当强劲有力。‎ ‎(2)徐志摩在“康河的柔波”前,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深深的爱恋使他“甘心做一条水草”。‎ ‎(3)起名自古以来都是一件大事,中国喜欢以经典诗文名句起名,既文雅大气,又寄意深远。《诗经》《离骚》《论语》等经典都是经常被用到的。如科学家屠呦呦、小说家琼瑶的名字分别来源于《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老一辈革命剧作家王任重的名字来源于《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 台湾男歌星任贤齐的名字来源于《论语》中的“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17.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cán)损(sǔn)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的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 ‎ B.我是看得很清楚,很清楚的呀,我看见婵(chán)娟被人虐(nüè)待,我看见你挺身而出,指天画地有所争论。‎ ‎ C.晨曦中我在幼发拉底河沐浴,在刚果河畔(pàn)我盖了一间茅屋,河水潺潺催我入眠,我瞰(gǎn)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 ‎ D.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bì)日,浩瀚无垠(yín),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这就是森林。 ‎ ‎18. 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义愤填膺;有时热烈激动,有时雄辨过人。‎ B.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C.但我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它芳草凄凄,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D. 无论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目光依恋流连,而且赡望前景还有那么多的事物。。‎ ‎1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 A.一些黑势力团伙气焰嚣张锐不可当,但在我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被彻底粉碎。‎ B.校园里,同学们抑扬顿挫诵读国学经典的情形永远印在我的脑海里,刻在我的心里。‎ ‎ C.春天雨后的天空,一尘不染,公园里,小河边,男女老少尽情享受生活的快乐。‎ ‎ D. 无论做人还是办事,我们都要有自知之明,这样才能让自已立于不败之地。‎ ‎20.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 事故发生后,公司领导亲自登门看望事故中受伤的员工,并向该员工的家父和家母表示亲切慰问。‎ B. 本人才疏学浅,以上发言可能挂一漏万,贻笑大方,在此恳请各位领导和同仁批评指正。‎ C.‎ ‎ 作为当地的人大代表,他为人正直,性格坦率,敢于在人代会上发表自己的拙见,深受当地百姓的拥护。‎ D. 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 ‎21.请你也参加到学校的“远离香烟,做健康少年”的活动中来,请你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完成以下两题:‎ ‎【材料一】香烟燃烧时所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烟碱、亚硝胺等2000余种有害成分,会损伤正常细胞,可形成癌症。据实验研究表明,一支香烟的烟碱可使一只白鼠致死,20支香烟的烟碱可毒死一头牛。法国国家卫生和医学研究院专家塞弗兰·萨比亚研究证明:“中年烟民的记忆力和推理能力下降与吸烟行为有关。有调查显示,在家中被动吸烟者占67.l%,在工作场所或其它公共场所遭受被动吸烟的占14.44%。被动吸烟者发生心脏疾病的风险提高了25%~30%,发生肺部疾病的风险提高了20%~30%。‎ ‎【材料二】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各生理系统、器官都尚未成熟,其对外界环境的有害因素的抵抗力较成人弱,易于吸收毒物。吸烟使青少年易感染致病细菌,导致脑膜炎、毒血症、肺炎和耳病的几率比不吸烟者高4倍多。烟草中的神经毒素尼古丁,主要侵害人的神经系统,损害大脑,使思维变得迟钝。青少年长期吸烟必然会使学习成绩下降。‎ ‎(1)根据这两则材料的内容概括出吸烟的危害。(4分)‎ 答: ‎ ‎(2)下面是这次活动的宣传语,请你任选其中的一句,根据上句的内容、句式、字数,完成下句。(2分)‎ ‎①摒弃吸烟陋习, ‎ ‎②远离烟草,拒吸第一支烟;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四川省新津中学2018级高一上期9月月考语文答案 ‎1.C 二人写作风格差异大。‎ ‎2.D 《雪花的快乐》无可挑剔,不只是音韵方面。‎ ‎3.D 新诗格律化艰难,三位代表诗人没得到善终并不是唯一体现。表述过于绝对、单一。‎ ‎4. C 本题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C项错在“是为了享受那里的清欢”。本文用对比手法写两次去圆通寺是为了寻找清欢,但是第一次享受到了。而根据第九节中描写圆通寺门前喧闹的景象,可知作者第二次并没有享受到清欢。‎ ‎5. (1)散步,但是安静的环境几乎不可得。(2)吃饭,但是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3)约会,但是清洁、清静的处所几乎不可得。 ‎ ‎6. (1)不过度追求物质生活,多讲究心灵的品味。(2)少一些世故,多一些真诚,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3)不为世俗浊流所沾染,能够洁身自好。‎ ‎7.A。‎ ‎8.①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和高度责任感:从小立志治病救人,一生以自己的努力和研究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②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科学精神,面对条件简陋、信息闭塞等多重困难,坚持研究,大量查阅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③不畏风险、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纵然因科研而身患多种慢性疾病,仍然不改初衷。④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执着态度,她不顾众人非议,坚持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为自己的付出正名。(答出任意3点即可)‎ ‎9.屠呦呦应该维护自己的个人权利,我不认为这是“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1分)①屠呦呦带领团队长期辛苦工作,还因为研究影响了个人身体健康,最终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维护权利是对她自己付出的承认,是对自己的尊重。②在青蒿素的研发过程中屠呦呦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拉斯克医学奖和诺贝尔奖的认可。(结合文本分析)③在科学研究面前,真理、真相都应该得到尊重,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④当下学术造假问题严重,我们更应该还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应得的承认,鼓励更多的人才进行真正的学术研究。(联系现实分析)‎ ‎(看法一分,理由每点一分,答出2点即可;若认同屠呦呦“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结合文本和现实,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0. C 11.C 12.B 13. ‎①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尝、趋、先达)‎ ‎②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则、缊袍敝衣、略无)‎ 14. AC (答对一个2分,答对2个5分)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五言绝句”错误,这是对诗歌体裁判断错误。本诗应为五言律诗。所谓“绝句”一般为四句,而本诗为八句。C项,“‘孤蓬’使用了借代的手法”手法错误,应该是比喻,应是把友人比喻成“孤蓬”。此句对诗歌修辞手法分析有误。“借代”强调的是借体和本体之间的相关性,而“借喻”强调的是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性,此处,四处漂泊的友人就好比这孤独的蓬草。‎ ‎15. 作者看到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便想到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的漂泊处境;看到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与大地告别,便想到自己此时不舍的心情,这两句既是景物描写,同时又暗含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情景交融,意味深远。‎ ‎16. (1).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2).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3)任重而道远 、见贤思齐焉 ‎17.C(“瞰”的读音应为“kàn”)‎ ‎18.B(A项“辨”应为“辩”;C项“凄凄”应为“萋萋”;D项“赡”应为“瞻”)‎ ‎19.A(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含褒义,用在此处感情色彩不当)‎ ‎20.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表达得体的一句”,这考查用语的得体与否。首先要明确使用的场合,然后分析使用的对象,最后分析表述者与句中对象之间的关系。A项,“家父”家母”是谦称,用在自己;句中说“该员工的家父和家母”,错误。C项,“拙见”是自己的见解;句中是说“人大代表的发言”,不当。D项,“恭候”,意为恭敬地等待,敬辞,用于自己等待别人;句中说“对方”,不当。‎ ‎21.(1)①吸烟可以导致癌症等多种疾病,危害自己身体健康。②吸烟者制造的二手烟,增加了吸二手烟人患病的风险,危害他人健康。③吸烟会降低认得记忆力和推理能力。④吸烟使得青少年抵抗力低,容易生病,影响正常身体发育⑤吸烟损害青少年大脑,使思维变得迟钝。学习成绩下降。 ‎ ‎(2)①摒弃吸烟陋习, 创造健康空间 ‎ ‎②远离烟草,拒吸第一支烟;净化空气,保护环境卫生 ‎ 22. ‎ 生命的意义在于奔跑 人生在世不过几十载,或走或停,或沉或浮。只有奔跑与追求才能突显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于奔跑!‎ 天地万物无穷无尽,而我们的生命却十分短暂。我们希望能攀上梦想的顶峰,但短暂的生命载不起这漫长的攀越之路。有座山峰我们永远都无法征服。我们该选择放弃,‎ 带着苦闷隐没还是选择不懈地奔跑?‎ 康有为选择了放弃。在变法失败后,在清军的追捕下,他选择放弃,选择退避国外。而谭嗣同选择奔跑,选择用热血传递变法精神,用生命去唤醒人们。他在断头台上的震天长啸被刻入了历史的年轮,回荡于千万年历史的天空。退缩的康有为,隐没于这长啸激起的尘埃中。‎ 奔跑的生命永远伴着历史年轮一起转动,而退缩的生命在时间的流逝中被风蚀,终而烟消云散。‎ 山顶的风景纵然美丽,但奔跑的过程比山顶的风景更美,因为这一路的风景有汗水与坚持不懈的精神滋润。‎ 飞蛾扑火,终其一生。灯罩里闪亮的火种是它的目标。它希望拥抱火光的温度,但这是永不可实现的一个梦。它知道自己做不到,但是千万年来不曾有一只飞蛾放弃过。因为奔跑与追求的过程更美。一次次地撞击,又一次次地飞起,从不放弃,直到生命的终结。短暂的生命也因而燃烧,在奔跑的途中燃烧得比灯火还要热烈还要亮。‎ 逆流而上的水,虽然触不到蓝天,但至少它追求过;夜间开放的昙花,虽然看不到黎明的曙光,但至少它艳丽过;我们有时虽然无法体会到“会当凌绝顶”的快感,但至少我们勇敢过,我们追求过。‎ 追求过,奔跑过就不后悔。有人常说“我真后悔……”“要是当初……就好了”。其实成败与否并不在于是否站得最高,是否完成梦想,而是在于你是否追求过,是否为梦想奔跑过。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目标,但至少有一代人为这个美好的目标奔跑过,只要追求过就有意义,何必悔于无法达到顶峰?努力奔跑,勇敢追求,享受奔跑的过程,短暂的生命也无怨无悔。‎ 生命的意义在于奔跑,奔跑让生命绽放得更绚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