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9届云南省姚安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云南省姚安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姚安一中 2017-2018 学年上学期高二九月月考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 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总分 150 分,用时 150 分钟。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 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盛兴于民 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 的许多作品那里得到印证,如《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 鼓瑟鼓琴”,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 器。 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三千首,还有 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关于古琴的起源,有“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 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既然传为先古圣贤所作,古琴理所当然地成为发扬先贤道 德精神的工具。因此,其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特殊的意义。例如,古琴的形 状以前宽后狭为标准,其实是象征尊卑的意涵。《风俗通》中记载了:“琴长四尺五寸,法 四时五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 说明了古琴最初的尺寸象征四时五行,到后来文王、武王加的二弦,则是有君臣之恩的意义 在里面。至于古琴上的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的徽代表君王,象征闰月。另外, 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所谓“焚香操琴”,对琴乐艺术的欣赏,讲究的是一种“净”与“静”的体现。古琴音 乐之所以能够给予人们一种曲调高古的意境,这是因为古人对于弹琴的时机、心情、仪容以 及气氛,甚至在对象的选择上,都是非常讲究的。有所谓“六忌、七不弹”之说。“六忌” 是指大寒、大暑、大风、大雨、迅雷以及大雪六种天气气候,“七不弹”则是指:闻丧者、 奏乐时、事冗时、不净身、衣冠不整、不焚香以及不遇知音等七种情况,都不是弹琴的好时 机。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 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 世心态,而在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古琴被视为圣人治理国事的圭臬,君子修身养 性的凭借,所以只要是违反了圣人与君子的风范,一律不准弹琴。班固在《白虎通》中记载: “琴者,禁也。所以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可见古琴又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 因此,比起其他中国乐器,古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出君子修身养性的 精神境界。 (选自中国国学网,有删改) 1. 下列有关“古琴”的描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先秦时期,古琴除了作为雅乐出现在许多重大神圣的场合外,还被人们用来抒情咏怀, 在民间流行,深受人们欢迎。 B.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作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弹 弦乐器,古琴早在孔子时期就已经非常流行。 C. 古琴在中国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关于谁最早制造了古琴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令人信 服的答案,许多说法也仅是传说而已。 D. 作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工具,古琴又被人们赋予许多特殊的含义,如其十二徽分别象征 十二月。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古琴是遗存最为丰富的一种乐器。不仅有许多古琴精品传世,还有大量的琴谱、 琴曲被保留了下来。 B. 古人对弹琴的各种条件及弹琴对象的选择十分讲究,这也是古琴音乐能让人感受到曲调 高古的意境的原因。 C. 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因此,比 其他中国器物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D. 古琴被认为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是圣人治理国事的准则,它的地位是棋术、 书法、绘画所不能比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中有许多诗歌内容涉及古琴,可见,在春秋时期或者更早,古琴就已经是一件 受到人们欢迎的乐器。 B. 古琴在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特殊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如“文王、武王加二弦” 之举赋予了古琴君臣之恩的含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 人之和合等,这些在《风俗通》中都有记载。 C. 关于古琴演奏,古人有“六忌、七不弹”的说法,古人认为如果遇上大风大雨等恶劣天 气,或者哪怕只是事务繁杂、衣冠不整都不是弹奏古琴的好时机。 D. 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它与棋术、 书法、绘画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试题分析: 1.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 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 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 A 项“而作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说法有误,原文第一段说“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 乐器”。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 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将选项带回原 文进行比较,辨识细微差别之处,再做取舍。C 项“比其他中国器物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的深厚底蕴”说法有误,原文为“比起其他中国乐器,古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 蕴”。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 这道题也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曲解文 意,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 断。C 项“古人认为如果遇上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或者哪怕只是事务繁杂、衣冠不整都不 可以弹琴”说法有误,原文为“不是弹琴的好时机”。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 C 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顾晓蕊 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天刚微亮,薄雾还挂在树梢上,我坐车前往山村学校支教。车在九 曲十八弯的山路上盘旋,直到日影西斜,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一所中学。 看到四面漏风的校舍,我心里一阵酸楚,决意留下来,把梦想的种子播到孩子的心田。事 实上,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有个叫李想的孩子,就是让我头疼的学生。 我在讲台上念课文,抬头见他两眼走神,心早飞到爪哇国去了。我的火气腾地冒上来,大 声说:“李想,我刚才读到哪了?” 同桌用胳膊捅了捅他,他这才醒觉过来,挠挠头说:“读的什么?没听到啊。”班上学生哄 堂大笑。 我气得不知说什么好,示意他坐下,告诉他认真听讲。这样的事情反复多次,成绩自然好 不了。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挂了彩,问是怎么回事,他不肯说。 有一回,我看到几个孩子围着他挥拳乱打,边打边说:“不信你不哭。”泪水在眼眶里晃, 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我大喝道:“为什么打人?”他们撒腿跑了。 我走上前,想说些什么。他看了我一眼,转过身,歪歪跌跌地走了。我心里觉得难过,他到 底是怎么了?他的童真哪里去了? 有个周末,我到他家里走访。到那儿一看,我鼻子酸了:破旧的土坯房,屋内光线昏沉。原 来,他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爷爷。 “他父母出去多久了?经常回来吗?”我问。 老人叹气说:“他爹娘走了五年,很少回来。刚开始那会儿,他想起来就哭,躺地上打滚儿, 谁也哄不住。连哭了几个月,眼泪都流干了……” 校园里再见到他,他仍旧上课走神,我却不敢与他的目光对视。那目光望也望不到底,透 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漠然。 就这样又过了几个月,有一天,听说他的父母回来了,还受了些伤。 事情大致是这样:他的父母坐车回家,赶上下雨,山路湿滑,车翻进了沟里。幸好只是些外 伤,他们在医院住了几天,包了些药,打车赶回了家。 我想去他家看看,路上,听见村民在议论:“爹娘出去这么久,回来伤成那样,这孩子跟没 事人似的。”作为老师,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走到院里,爷爷正冲他发脾气:“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看到爹娘遭了罪,连滴眼泪 都没流……”话未说完,便听到一声剧烈的咳嗽声。 他倚着门框站着,默不作声。父亲接过话说:“我们出去这些年,他感觉生疏了,这也怨不 得孩子。” 母亲走过来,搂着他的肩说:“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也想了,年后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 了。”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了下来。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到后来变成了号啕大 哭。 我忽然懂得,这些年来他有多孤单,有多悲伤。所谓的坚强,是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他依靠 着哭泣的肩膀。我眼眶全湿,悄悄地离开了。 第二天上语文课,他坐得直直的,听得很认真。下午是体育课,他跟别的孩子在草地上嘻 嘻哈哈地玩闹。金色的阳光倾洒下来,他的脸上焕发着光彩,整个人都明亮了起来。 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有同学喊:“李想,你的衣服脏了,后面好几道黑印 子。”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我不知道一滴泪掉下来之前,在他心里奔涌了多久。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丽的生 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选自 2015 年 10 期《小小说月刊》)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描写了一个孩子的一段情感经历,故事简单,但感情细 腻,恰到好处地把握了孩子的情感变化。 B. 小说善于运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情感,李想的“漠然”就是通过“村民在议论”和 “爷爷正冲他发脾气”的叙述来展现的。 C. 李想是一个非常顽劣的孩子,上课时不认真听讲、下课与其他学生打架,但最终在“我” 与其父母的关怀下,变成了一个好学生。 D. 小主人公李想“充满稚气的脸”上呈现出“忧郁和漠然”的表情,不仅令人为他的处境 担忧,更为他的自暴自弃而痛心。 E.“我不知道一滴泪掉下来之前,在他心里奔涌了多久”收束全文,照应题目。通过“一”与 “多”的对比,表现了孩子内心的痛苦。 5. 小说开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有人认为,小说中李想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答案】4. AE 5.①表明“我”的身份,确立“我”作为线索人物的地位。②深秋的季节, 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又预示着故事的情感倾向;大山深处,设置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6. 观点一:同意,是一个时代的悲剧。①大山深处,经济欠发达,青壮年被迫外出务工,把老人 和孩子留在家中;②长期的分离,使得孩子缺乏关爱,造成了性格的扭曲;③在教育、赡养老人 等方面形成了社会问题。 观点二:不同意, 不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体现。①人们的思想不再封 闭,走出大山,与外界接触;②留守老人、孩子的问题受到了重视,政府派去支教人员, 鼓励有 能力的人回乡创业;③大山深处也将受到现代文明的滋润。 【解析】 4. 试题分析:C项,“在‘我’与其父母的关怀下,变成了一个好学生”不当。“我”在文中 仅是一个线索人物,对李想的改变作用不大。同时,李想变成“好学生”的说法也没有依据。 D项,“令人为他的处境担忧,更为他的自暴自弃而痛心”欠当。小说表述的主要是李想的 “内心情感”,而不是“处境”;“自暴自弃”在文中表现得不明显。 5.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表明身份”“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预示着故事 的情感倾向”“设置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结合文章的开头分析 “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睛: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其作用首先从本身分析,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起到 烘托、渲染的作用,然后从其它的要素分析,从人物的角度是暗示人物的心理和人物的命运, 从情节的角度是推进情节的发展,从主旨的角度是暗示文章的主旨,或是升华主旨。此题探 究的是文章的情感倾向,注意结合自己的认识分析。 6. 试题分析:小说中的探究题往往就文中的某个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答题时注意明确自 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不要信马由缰。注意观点 明确,论证理由充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代史学大家朱希祖的痛与梦 朱希祖 1919 年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代理主任,教授中国文学史。”五四”前后的北 大,“卯字号”的诸位名教授,可谓北大的台柱子。所谓“卯字号”,就是几个属兔的大师 级人物,两只“大兔子”是陈独秀和朱希祖。四只“小兔子”分别是胡适、刘半农、刘文典 以及林公铎。其实,陈独秀和朱希祖是两只“中兔”,还有一只“老兔”蔡元培。 “中兔”朱希祖似乎有点瞧不上“小兔”胡适。胡适初进北大,还是末学新进,对朱希 祖很尊重,朱希祖的藏书中有很多是海内孤本、秘本,胡适就经常到朱家来看看藏书,谈谈 版本,请教学问。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一出版,引来叫好声一片,胡适在序言中 特别感谢了朱希祖,而朱希祖似乎并不领情,说此书写得肤浅,还肯定地说,胡适既不懂佛 学,也不懂宋明理学,他这本《中国哲学史大纲》是写不下去的。当然,朱希祖这番话是说 给很亲密的朋友听的。后来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勉强出了中册,下册果然无疾而终。 但这个小插曲,并不影响两人的交情。 对于学者来说,爱书、读书、购书、藏书、著书,是其生命中非常重要的生活内容。“不 与人物接,不为山海游。终生伏几案,天地一书囚。”这首带有自嘲意味的自题,可谓朱希 祖为书而奔走一生的写照。 在内忧外患的年代,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在朱希祖那一代学人的头上。藏书的命运和 人的命运一样,几经颠沛流离,在飘摇的旅途不知何处可安身。自从 1935 年开始,朱希祖 为他的藏书免遭兵燹而忧心奔走,寻觅安稳的、理想的藏书之所。从朱元曙《郦亭藏书的艰 辛与悲凉》一文可知朱希祖为藏书东奔西走的情形:“9月 16 日开始运书至徽州,暂存徽 州师范学校。19 日,先生返回南京处理事务,途中遭遇轰炸。20 日,连夜抵宣城,督运书 籍。10 月 2日,运书完毕,先生返回徽州。时上海战事,日趋危急,先生恐徽州亦被波及, 乃决计迁屯溪,并由水路运书前往,存三门呈洪宅。后,先生又觉不妥,乃于 18 日至隆阜, 与学生戴伯瑚商议,最后决定将书藏于戴震藏书楼,托戴伯瑚保管。”从朱元曙的记录来看, 我们仿佛看到朱希祖先生冒着敌寇的飞机轰炸,风尘仆仆地穿行于皖南山区,忧心如焚地看 护在路上的书籍,多次转移,直到认为绝对安全为止。 1934 年 8 月 13 日,朱希祖看报纸得知,日本陆军省军务局长永田铁山在陆军省被刺死, 他在日记中写道:“永田为稳健派中心人物,激进派恨之入骨,故有是难。日本军人不服从 命令,不守法纪,亦为中日将来之大祸,而吾国华北风云恐又将为彼激进派所掀动矣。”后 来局势的发展,正如朱希祖日记中的预料。 正是在中日战争的阴云下,朱希祖朱偰父子,开始对南京六朝陵墓进行调查。为何要调 查六朝古墓?“杜外人之觊觎,扬先哲之耿光”。维系着中国文化的六朝遗迹、石刻等,却 湮没在荒草之中,无人问津。“爱国之情”加上“亡国之痛”,促使朱希祖、朱偰父子挑起 调查六朝古墓的大梁。 抗战爆发,避地巴山,客居重庆,这是朱希祖生命中的最后时光。日寇对重庆实施了野 蛮的轰炸,严重危及学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940 年 5 月 28 日,朱希祖日记六:“上 午 8 时至国史馆筹备会办公,9 时半回考选委员会,半途有空袭警报,10 时半放紧急警报。 敌机九十八架,分三次来袭,北碚、池溪口轰炸最烈,复旦大学在北碚,其教务长孙寒冰死 焉,平民死伤二百余人……”这样的日子,是抗战时期客居重庆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缩影。 1944 年 7 月 5 日,朱希祖病逝于上海医学院附属医院,享年六十有六。一代史学家朱 希祖遽归道山,“及身未见中原定”,他没有支撑到山河重光、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朱希祖的丧事“极一时之哀荣”。蒋介石特颁“渊衷硕学”的挽词。各界赠送挽联三百 余幅,学界名流及官员出席者三百余人,这在抗战时期的重庆,实属罕见。国民政府颁发《褒 扬朱逖先先生令》,赞其“生平专研历史,旁搜远绍,考证精勤。著述流传,成就甚伟”。 (节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朱希祖(1879-1944):字逖先,生于晚清,留学日本。作为历史学家,朱希祖在担任 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期间,制定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史学课程体系,使史学成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他致力于历史研究,希望发扬民族精神,鼓励民族之复兴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面对在新文化运动中声名鹊起的胡适,朱希祖却对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给予批评。 B. “终生伏几案,天地一书囚”既表明朱希祖一生酷爱读书、藏书,又隐隐透露读书、藏 书带给他的痛苦。 C. 在内忧外患的战争年代里,朱希祖为他的藏书四处奔波和操劳,最终为国家保存了一脉 书香。 D. 维系着中国文化六朝遗迹、石刻等湮没在荒草之中,无人问津,这促使朱希祖父子开始 对南京六朝陵墓进行调查。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朱希祖五四前后担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代理主任,是“卯字号”中大师级人物,处于中 流砥柱的地位。 B. 胡适常前往朱希祖家看海内孤本、秘本的藏书,常就版本与学问与朱希祖进行探讨与交 流,两人交情深厚。 C. 在战争的影响下,朱希祖颠沛流离,1935 年,多次穿行于皖南山区,转移自己的藏书, 直到认为绝对安全为止。 D. 朱希祖料事如神,1934 年曾在日记中评论永田铁山被刺杀的后果,直接影响中日战争的 走向以及战争结局。 E. 抗战期间客居巴山、重庆的知识分子的生活,就是躲避日军的轰炸,朱希祖也是如此, 健康与安全受到威胁。 9. 文章标题是:“一代史学大家朱希祖的痛与梦”,结合文本分析朱希祖的“痛”与“梦” 分别是什么。 【答案】7. B 8. AC 9.①朱希祖的“痛”主要表现在:a 呕心收藏的书籍到处飘摇;b 饱受战乱之苦,客居他乡, 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日寇的严重威胁;c 为国担忧,深痛国难严重;②而朱希祖的“梦” 主要是:a 研究历史,以发扬民族精神,鼓励民族之复兴;b 山河重光,抗战胜利,国家统一。 【解析】 7. 试题分析:B项“又隐隐透露读书、藏书带给他的痛苦”属无中生有。 8. 试题分析:B项,夸大其词,原文是“胡适就经常到朱家来看看藏书,谈谈版本,请教 学问”D项,扩大范围。从原文“亦为中日将来之大祸,而吾国华北风云恐又将为彼激进派 所掀动矣。”可知应影响“影响到华北的战局”E项,张冠李戴。居巴山、重庆的是朱希祖。 9.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文章的具体的事件归纳概括出 “梦”和“痛”的具体表现。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 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 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 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 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 安国及张羽为将,捍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 国、张羽名由此显。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县)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 “然即溺之。”居无何,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 “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梁内史之缺也,孝王新得齐人公孙诡,说之,欲请以为内史。窦太后闻,乃诏王以安国 为内史。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恐汉大臣不听,乃阴使人刺汉用事谋臣。 及杀故吴相袁盎,景帝遂闻诡、胜等计画,乃遣使捕诡、胜,必得。汉使十辈至梁,相以下 举国大索,月余不得。内史安国闻诡、胜匿孝王所,安国入见王而泣曰:“主辱臣死。大王 无良臣,故事纷纷至此。今诡、胜不得,请辞赐死。”王曰:“何至此?”安国泣数行下, 曰:“临江王,适长太子也,以一言过,废王临江;用宫垣事,卒自杀中尉府。何者?治天 下终不以私乱公。语曰: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 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 终不觉寤。有如太后宫车晏.驾,大王尚谁攀乎?”语未卒,孝王泣数行下,谢安国曰:“吾 今出诡、胜。”诡、胜自杀。汉使还报,梁事皆得释,安国之力也。 丞相田蚡死,安国行丞相事,奉引堕车蹇(跛脚)。天子议置相,欲用安国,使使视之, 蹇甚,乃更以平棘侯薛泽为丞相。安国病免数月,蹇愈,上复以安国为中尉。岁余,徙.为卫 尉。……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 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B. 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 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C. 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 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D. 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 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宫车晏驾”,“晏”:迟。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亡的隐讳说法。 B. “岁余,徙为卫尉”,“徙”,此处意为贬谪。如《后汉书·张衡传》中“衡不慕当世,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徙”即为此意。 C. “幸大王自改”,“幸”,希望。与《孔雀东南飞》中“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中的“幸”含义相同。 D. “元朔二年”,“元朔”是汉武帝时期的第三个年号。以纪念前 129 年卫青打击朔方(北 方)匈奴祭祀祖先的龙城。同时“元朔”也指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 12. 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楚等国叛乱时,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过梁国的防线,韩 安国和张羽因此名声显扬。 B. 韩安国在狱中被狱吏田甲侮辱。等到从囚徒被任命为梁国内史,韩安国不计前嫌,坚持 让田甲回来就职。可见,韩安国是个宽厚大度的人。 C. 公孙诡、羊胜蛊惑梁孝王争取做皇位继承人并增加封地,甚至为此行刺当权的谋臣。景 帝得知后派使者捉拿他们,因梁孝王藏匿,没抓到。韩安国援引临江王之事,告诫梁孝王要 痛下杀手,去除毒瘤。 D. 田蚡死后,韩安国代理丞相职务时,因给皇帝导引车驾而掉下车,跌跛了脚。天子本打 算任用韩安国为丞相,因安国脚跛得很厉害,于是改任平棘侯薛泽任丞相。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 (2)主辱臣死。大王无良臣,故事纷纷至此。今诡、胜不得,请辞赐死。 【答案】10. B 11. B 12. C 13.(1)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说:“要是再燃烧就撒一泡尿浇灭它。” (2)主上受到耻辱臣下罪当该死。大王没有好的臣下,所以事情才纷乱到这种地步。现在 既然抓不到 公孙诡、羊胜,请让我向您辞别,并赐我自杀 【解析】试题分析: 10. 做断句题的思路是: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第二步,找 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第三步,先易后难, 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 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 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1. D 徙:此处意为迁居。《琵琶行》中的“转徙于江湖间”中的“徙”为“迁移”意。 考点:理解常见古文常识。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2. D 韩安国援引临江王之事,是想告诫梁孝王不能以私乱公。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3.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 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 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 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 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 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 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 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 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人,后迁居睢阳。侍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吴楚七国叛乱 时,梁孝王派韩安国和张羽担任将军,在东线抵御吴国的军队。因为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 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过梁国的防线。吴楚叛乱平息,韩安国、张羽的名声从此显扬。 后来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蒙县的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 吗?”田甲说:“要是再燃烧就撒一泡尿浇灭它。”过了不久,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 内史。从囚徒中起家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弃官逃跑了。韩安国说:“田甲不回来就任, 我就要夷灭你的宗族。”田甲便脱衣露胸前去谢罪。韩安国笑着说:“你可以撒尿了!像你们 这些人值得我惩办吗?”最后友好地对待他。 梁国内史空缺之际,梁孝王刚刚延揽来齐人公孙诡,很喜欢他,打算请求任命他为内史。窦 太后听到了,于是就命令梁孝王任命韩安国做内史。公孙诡、羊胜游说梁孝王,要求他向汉 景帝请求做皇位继承人和增加封地的事,恐怕朝廷大臣不肯答应就暗地里派人行刺当权的谋 臣。以至杀害了原吴国国相袁盎,汉景帝便听到了公孙诡、羊胜等人的谋划,于是派使者务 必捉拿到公孙诡、羊胜。汉派使者十批来到梁国,自梁国国相以下全国大搜查一个多月还是 没有抓到。内史韩安国听到公孙诡、羊胜隐藏在梁孝王宫中,韩安国入宫进见梁孝王,哭着 说:“主上受到耻辱臣下罪当该死。大王没有好的臣下所以事情才紊乱到这种地步。现在既 然抓不到公孙诡、羊胜,请让我向您辞别,并赐我自杀。”梁孝王说:“你何必这样呢?”韩 安国眼泪滚滚而下,说道:“临江王是嫡长太子,只因为他母亲一句话的过错就被废黜降为 临江王;又因建宫室时侵占了祖庙墙内空地的事,终于自杀于中尉府中。为什么这样呢?因 为治理天下终究不能因私情而损害公事。俗话说:‘即使是亲生父亲怎么知道他不会变成老 虎?即使是亲兄弟怎么知道他不会变成恶狼?’现在大王您位列诸侯却听信一个邪恶臣子的 虚妄言论,违反了皇上的禁令,阻挠了彰明法纪。皇上因为太后的缘故,不忍心用法令来对 付您。太后日夜哭泣,希望大王能自己改过,可是大王最终也不能觉悟。假如太后突然逝世, 大王您还能依靠谁呢?”话还没有说完,梁孝王痛哭流涕,感谢韩安国说:“我现在就交出公 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两人自杀。汉朝廷的使者回去报告了情况,梁国的事情都得到 了解决,这是韩安国的力量啊。 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四年多,丞相田蚡死了,韩安国代理丞相的职务,给皇帝导引车驾时堕 下车,跌跛了脚。天子商量任命丞相,打算任用韩安国,派人去看望他,脚跛得很厉害,于 是改用平棘侯薛泽担任丞相。韩安国因病免职几个月,跛脚好了,皇上又任命韩安国担任中 尉。一年多后,调任卫尉……韩安国在元朔二年(前 127 年)中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 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4.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令人震惊。 B. 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 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 逐客已无家:被贬黜之人,已无家可言。 E. 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遇、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为凝 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接近杜甫的诗风。 15.“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14. AD 15. 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 达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解析】 14. 试题分析:A项,秋老指晚秋,催人衰老,令人震惊。D项,逐客指亡国之人。 15.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歌中的“已无家”和注释分析词语的含义和“作者虽已衰老,且 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的情感。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 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 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 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首歌后面的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 键词语“已无家”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王勃的《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的是深秋景色 的千古名句。 (2)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自己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 来得及补救的补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用“师者,_______________”。这一句子,概括了老师的职能。 【答案】 (1). 落霞与孤鹜齐飞 (2). 秋水共长天一色。 (3). 悟已往之不谏 (4). 知来者之可追。 (5).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腐败分子都曾经为官一方,却没有为民谋利之心,他们贪图享受,道德败坏,腐化堕落, 每天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终为人民所唾弃。 ②部分网络编辑除了复制粘贴和制作添油加醋的标题外别无长物....,这对网络环境的长远危害 比在微博上转发一个谣言要大得多。 ③我很爱语文那份文化底蕴的修炼,数学那份天马行空....的逻辑,英语那份异域文化的收获, 物理那份看待问题的新角度。 ④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 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⑤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没有抱负,一辈子醉生梦死....、浑浑噩噩地虚掷光阴,与行尸走肉有 何区别? ⑥初到迪拜,见不多、识不广,迪拜五光十色、纸醉金迷....的纷乱生活给了我强烈的刺激,不 禁感叹 ,迪拜真是土豪遍地啊!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①⑤⑥ D. ②④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花天酒地:形容沉湎于吃喝嫖赌的荒淫腐化生活,偏重在迷恋酒色,符 合语境。别无长物:指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简朴,此处望文生义。天马行空:形容 气势豪放,不受约束或形容说话做事不着边际,用来修饰需要严谨思维的数学逻辑不恰当。 安土重迁:意为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与语境相反。醉生梦死:指像喝醉了酒和在睡梦 中那样糊里糊涂地活着,符合语境。纸醉金迷: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豪华的环境,符合语境。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WTA 最新一期排名李娜连降三位,但其状态的回升有目共睹。加上目前排名第 17 位的彭 帅及伤愈复出的郑洁,三朵金花同时跻身世界前二十的辉煌极有可能在今年实现。 B. 打假斗士方舟子向韩寒发射了一枚名为“代笔”的炮弹,纷争的原由最早起源于今年 1 月 15 日麦田发表了一篇博文公开质疑韩寒的作品,同时也引起了方舟子的注意。 C. 昆明理工大学内有一座五星级标准设计的酒店,日房价最高 2000 元。据称,酒店用于接 待来校交流访问的外国政要、知名专家、学者,搞得过于寒酸,难免不丢中国人的脸。 D. 农业部 25 日表示,康菲公司提供的 10 亿元将用于解决河北省和辽宁省部分区县养殖生 物以及渤海天然渔业资源损害赔偿、补偿问题;地方政府部门将组织做好资金发放工作。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项,“原由最早起源于”杂糅,改为“原由是”或“纷争最早起源于”。 “引起了方舟子的注意”也主语不很明确。C项,“一座”后面应加上“按照”一词。D项, “河北省和辽宁省部分区县”表意不明,有歧义。应为“河北和辽宁两省的部分区县”。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 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 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 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 B“原由最早起源于”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 1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 ①不要依赖译文。②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 不去参看译文。其实,③肯动脑筋,④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⑤,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 着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⑥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联词的运用。一是分析句间关系,二是注意前后搭配。 “肯动脑筋”“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两者是并列关系,⑤处表示结果;“译文跟注释对 照起来揣摩学习”是一种“可行”的方法,综合 A 项合适。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的植物色素,分布在液泡内的细胞液中,能够决定花的红色、蓝色、 紫色等颜色的差别,这是因为花青素______________: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红色,在碱性溶液 中变为蓝色,处于中性环境时则是紫色。更令人惊奇的是_____________,比如一种牵牛花 清晨是粉红色,之后变成紫红色,最后变成蓝色。究其原因,就是花瓣表皮细胞的液泡内 PH 值发生了变化,_______________,从而形成花的颜色的变化。 【答案】 (1).①在不同环境中会形成不同颜色 (2).②有些花的颜色可以一日数 变 (3).③花青素也就随之发生变化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借助补写句子来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补写句子,注意分 析整个语段。这段文字属于说明性文字,说明对象是“花青素”,第一处是对后面内容的总括, 依据后面在酸性、碱性、中性环境中的表现,可以概括为“不同环境中会形成不同颜色”;第 二处,后面以牵牛为例,可以知道“有些花的颜色一日数变”;第三处,前面说“花瓣表皮细 胞的液泡内 PH 值发生了变化”,此处是说“花青素随之发生变化”。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 大一些。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 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比如本题,第一处内 容是后面“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变为蓝色,处于中性环境中则是紫色”这句 话的统领,第二处内容后面说“比如有一种牵牛花清晨是粉红色,之后变成紫红色,最后变 成蓝色”,这是举例对前面句子的说明,第三处,后面说“从而形成花的颜色的变化”,可知 前面是原因。 21. 下面是某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 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85 个字。 【答案】示例:本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开设旗袍、围棋、国画三个讲座,并 开展三项 活动:利用体育课体验太极拳,利用手工课体验中国结和剪纸艺术,年终举行进行太极拳表 演和作品展示。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四、作文。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 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 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悠悠文墨贯古今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文化亦然。充满变数的时代中,如何护 佑传统文化之根?自强不息、与时俱进、重拾自信,方能使悠悠文墨,贯穿古今。 变数之中,见微波而知暗涌,闻弦歌而知雅意,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方为智者之 所为,更是优秀文化得以传承的必然选择。具有优秀基因的文化,当在变化之中有所坚守, 更有面向环境的创新求解。 自强不息,创新求解传承传统。 诗词歌赋似一脉清流,滋润现代人的心灵。近来《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的 热播,还人们苍白的生活以斑斓的色彩。然而,有人或化身怀疑论患者,认为所谓“文化热” 不过是刺激感官、吸引眼球;或成为无厘头病人,以看秀方式做台下的“吃瓜群众”。人们 或怀疑或戏谑,却忘了正是热播节目的创新求解,让诗意悄然重新进驻人们的生活,让悠悠 文墨在热议中得以传承。 与时俱进,重新定义传统文化。 有人痛批当下的“汉字危机”是对母语情感的淡化,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然而我们不 可能限制一个民族尽情享受科技进步的成果,这是不近人情的因噎废食。魏源云:“受光于 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明有机结合,才能使悠悠文墨“受 光于天下”,从而传播四方。《中国诗词大会》的水舞台、大屏幕意境展示,以现代科技还 原古典意境;“摇一摇”、新媒体互动,搭建传播平台供文化驱驰。以现代科技之土壤护佑 传统文化之根,方能养其端倪,植其苗芽。 重拾自信,秉持一流文化之信念。 价值观的多元、外来文化的入侵,难免使国人迷惘于光怪陆离之中,忘了去拥抱传统文 化。然而正如李清照所言:“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秉持“民族文化乃一流” 的信念,才能以不卑不亢的姿态与其他文化握手言和。林风眠在水墨的清雅韵致中得到滋养, 方能调和中西,打破画种界限而真正融会贯通;潘天寿挥毫落笔强悍霸道,以最大力量表现 传统文化的优秀状态,与各族文化平等交流。秉持一流文化之信念,让悠悠文墨,贯穿古今。 自强不息、与时俱进、重拾自信,让传统文化被拖拽的踉跄脚步恢复稳重,让现代中国 人不仅会敲击键盘,也会挥毫泼墨;不仅有科学精神,也有人文理念。这是传统文化的创新 求解,更是民族的未雨绸缪。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名句都是含蕴丰富,可以 引发读者悠远想象的话。要想写好这篇由富有哲思的话引发出来的作文,首先就 要深层次地挖掘话语的含义。命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 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 合,从“小我”或“大我”的角度,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 力。考生既可以集中论述两三个名句的相通内涵,如以①⑤为基础探讨自强奋发、 敢作敢为;也可以辩证思考由两三个名句组合生发的新含意,如以③④⑤为基础, 讨论自信与正视问题、开放进取之间的关系;考生还可以深入研析个人、国家、 社会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以①③④⑤为基础,探究如何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境 界,或以②⑤为基础,表现个人对家国情怀、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索,或以③⑤⑥ 为基础,论说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等。 点睛:考生应审题准确,完成题目要求。作文要求的关键是在六个诗句中以其中 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所以考生在写作时应明确每个诗句的立意, 然后选出两三个在立意上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句子确定出一个立意,可寻每个句子 立意的共同点,因果关系等。思路一:第一句可立意为君子要自强不息方可强大。 第二句可立意为思乡。第三句可立意为重视内在之美,或自信的品格。第四句可 立意为人因所处位置不同,而视野、格局不同,实现的理想价值也不同。或人要 有远大的理想,立志四方。第五句可立意为要敢于正视自己。第六句可立意为个 人、民族、国家的自信自强。例如,第一句和第六句的立意有共同点均是自信自 强,那么考生可据此立意;也可将一、四、六立意为实现理想需要视野、自强、 自信等因素。总之,考生需寻找两句或三句间的立意关联,从而确定出一个立意, 并在写作时引用。思路二:考生需准确审题、明确立意、体现思考,准确理解诗 句含义,并选择其中两至三句在文中合理引用,言之成理即可。上述立意角度都 是跳出材料的,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 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选择议论文,应小切口,深分析。 写散文或记叙文,应情感饱满,写得形象、具体、生动,有灵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