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3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全国)34

‎2019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训练(全国)‎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木兰花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③。‎ ‎[注] 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言。②欹:倚、依。③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诗意] 分别后不知你的行程远近,满目凄凉心中有说不尽的苦闷。你越走越远渐渐断了书信,鱼书不传我去哪里问讯?深夜里风吹竹叶萧萧不停,千声万声都是别愁离恨。我斜倚单枕想到梦中见你,谁知道梦没有做成灯芯又燃尽。‎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D.本词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感情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 E.全词共八句,紧扣“梦”字,把一个闺中女子的凄凉悲愁和幽怨刻画得淋漓尽致。‎ 答案 DE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语言典雅,感情奔放”错,应是语言浅白,感情质朴。E.“紧扣‘梦’字”错,应是突出“恨”字。‎ ‎(2)作者说“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恨”的原因有哪些?(6分)‎ 答: ‎ 答案 ①与君分别之后,再也不知道行踪。②书信渐渐减少,最后书信不通,音信全无。③希望入梦,梦中寻找,可是“梦又不成”,灯花燃尽,最后一点希望也成了泡影。‎ 解析 ‎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正确地理解该词。题干已经提示了该词的情感是“恨”,即思妇念远的愁情。全词如抽茧剥丝,逐层深入,由分别—远别无书—无音信—夜闻风竹—寻梦不成—灯又烬,将一层又一层的愁恨写得深刻、凄绝,其中“别后不知君远近”“渐行渐远渐无书”“梦又不成”都是“恨”的原因。‎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古宴曲 于濆 雉扇合蓬莱,朝车回紫陌。‎ 重门集嘶马,言宴金张宅。‎ 燕娥奉卮酒,低鬟若无力。‎ 十户手胼胝,凤凰钗一只。‎ 高楼齐下视,日照罗衣色。‎ 笑指负薪人,不信生中国。‎ ‎[诗意] 羽扇在蓬莱宫中收起,朝车从京城大道返回。深院聚集着嘶鸣的骏马,说要宴饮在王宫豪宅。燕地美女捧酒杯侍奉,发髻低垂似娇羞无力。十户农民手脚磨出茧,只能挣来凤凰钗一只。高楼上凭栏一同下望,日照罗衣华艳的颜色。嬉笑着手指砍柴的人,不信他们也生在中国。‎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诗以写宴会为中心,题目中用一“古”字,写汉朝著名的官僚世族金、张两个大姓家的宴会,实则以汉寓唐,借古事以写时事。‎ B.前两句从皇帝与臣子两面写退朝情景:蓬莱宫中的仪仗收起来了,大路上是朝罢归来的车马。“雉扇”运用借喻手法,以雉羽宫扇喻指宫中仪仗。‎ C.三、四句写朝罢无事,相约宴饮。虽不直接写人,但有重门,有车马,有宴饮,足可想见其中人物既富且贵,诗歌语言高度精练。‎ D.五至八句写宴席盛况。燕地美女捧酒侍宴,娇羞婀娜,配饰华贵,以烘云托月的侧面描写手法表现宴席之丰盛和座客之高贵。‎ E.作品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写出朝罢赴宴、燕娥捧酒、登楼下视三个画面,这三个画面又体现由近景到近景特写,再到远景的空间转换。‎ 答案 BE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借喻手法”错,应该是借代手法,以“雉羽宫扇”代指宫中仪仗。E.“由近景到近景特写”错,应该是“由远景转为近景”。诗歌以空间为副线,由远及近来写。“朝罢赴宴”由远景转为近景,至“燕娥捧酒”进一步推成特写,然后又将镜头摇过,转换成“登楼下视”的画面。‎ ‎(2)这首诗借描写“古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是通过什么手法来表达的?(6分)‎ 答: ‎ 答案 主题:通过描写“古宴”讽刺了当朝达官贵人骄奢靡费,荒淫腐败,只知享乐,不知民生疾苦。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手法:对比手法。通过侍女的一只金钗与十户人家辛辛苦苦劳作的血汗钱的对比,满身罗衣的达官显贵与贫苦的砍柴人的对比,来彰显贫富悬殊、矛盾尖锐的社会现实。‎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此诗开头四句写达官贵人们朝罢赴宴,中间四句写宴会上侍女的姿态和妆饰,最后四句写宴会后的消遣。其中,“十户手胼胝”与“凤凰钗一只”、“罗衣”与“负薪”的贫富生活的强烈对照,借古讽今,表达了讽刺达官贵人骄奢淫逸的主题,揭示了当时人民生活困难、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田家行 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诗意] 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男人们的话语里充满了喜悦,女人们的脸上也洋溢着笑容;家家户户再也没有怨言,说的话也和往常不一样了。虽然五月天气炎热,此时的麦风却给人以清凉的感觉;在村中的屋檐下,妇女们正忙着用缲车缫丝,缲车上发出一阵阵轻细的声音。家蚕丰收,野蚕做的茧再也没有人来收取,于是这些茧在树上就变成了秋蛾,在树叶间扑扑地飞舞着。麦子收割以后一筐一筐地堆放在麦场上,绢布织成后一匹一匹地缠在轴上,农民们可以确认今年的收成已足够缴纳官府的赋税了。不指望还有入口的粮食,也不指望还有绢布剩下来做件衣服穿在身上,只是暂且可以免除前往城中卖掉自己的小黄牛了。农民家庭的衣食实在谈不上什么好与坏,只要家里人不被捉进县衙门,便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情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本诗开头两句,写村子里男男女女因丰收而面带喜悦之色,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一个“别”字,暗示村民们平日生活的辛酸。‎ B.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虽然天气热,但蚕妇们愉快地忙碌着,似乎只感受到带着麦香的怡人清风。‎ C.五、六两句写村民们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野蚕化蛾出茧,在桑叶间扑扑地飞来飞去。‎ D.七、八两句写村民们拿辛勤劳动所得的粮食、绢匹交租,因丰收而足够应付官家,隐含着村民们的喜悦心情。‎ E.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前八句精练地勾勒出一幅幅丰收年景图,整首诗前后映衬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答案 AD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错,这两句先写农家喜乐自得,而后再写喜乐自得之因,看似写喜,实为衬托农民可怜的处境和悲苦的心情。本诗的主旨是同情百姓,揭露统治阶级对百姓的剥削,并非“喜悦”的感情基调。D.“喜悦心情”错,村民们的劳动所得几乎全部交租,再联系后文的“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可见表现的应为“悲苦心情”。‎ ‎(2)简析本诗后四句的内容及其传递出的思想感情。(6分)‎ 答: ‎ 答案 最后四句写村民们不奢望吃饱穿暖,只求保住耕牛,自己不被抓进衙门就心满意足了。寄寓了作者对淳朴善良的村民们的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无情剥削。‎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不望”两句写村民们在丰收的年景里,并不指望收获的粮食自己吃,织好的绢自己穿,只指望能免除到城里卖黄犊,以缴纳赋税就行了。最后两句村民们说自家并不计较是否吃得好穿得好,认为只要不进县衙门吃官司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这四句看似写乐,实则是作者通过平淡的语言,借村民之口,倾诉他们的悲苦辛酸,表现封建剥削的残酷,也表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完成问题。‎ 登岳阳楼望君山①‎ ‎[明]杨基 洞庭无烟晚风定,春水平铺如练净。‎ 君山一点望中青,湘女梳头对明镜。‎ 镜里芙蓉夜不收,水光山色两悠悠。‎ 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 ‎[注] ①君山:又名湘山,实则是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相传舜的妃子湘君游此,故又名湘山。‎ ‎[诗意] 暮色降临,夜朗风定,洞庭湖水清澈、平静,如练铺开。远望君山青色浓郁,宛如湘女在对着明镜梳头。水中的荷花到了夜晚都不收束,在光波中左右摇摆。让这江水流向远方吧,涤荡掉巴陵郡万古的愁思。‎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全诗以岳阳楼为聚焦点,生动地描绘了暮色笼罩下的洞庭湖独特美丽的景观,取材颇有新意,可谓别具一格。‎ B.首联直写诗人登临岳阳楼远望洞庭所见的景象:暮色降临,夜朗风定,湖水清澈,如练铺开,水波不兴。‎ C.第二、三联,着力描绘君山的美丽景色。“一点”表明是远望,“青”是指君山的颜色。诗人已完全陶醉于悠悠的青山绿水之中。‎ D.尾联写清澈的洞庭湖水能够涤荡巴陵万古愁,既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春水的喜爱赞美之情,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愁。‎ E.题目“登岳阳楼望君山”点明了事件,“望君山”三字统领全诗:前三联写望中景色,第四联写望中所感。‎ 答案 AD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全诗以岳阳楼为聚焦点”错,从诗的题目看,诗歌主要是写君山;诗的首联写君山所在洞庭湖的环境特点,中间两联集中写君山,尾联写诗人的感受,可见,全诗是以君山为聚焦点的。D.“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愁”错,尾联借湖水能消愁,从侧面描写湖水的清澈美丽,并未抒发忧愁之情。‎ ‎(2)本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和奇特的想象,试对这两种表达技巧各举两例加以赏析。(6分)‎ 答: ‎ 答案 ①比喻。a.将暮色中的洞庭湖水比喻为白练和明镜,凸显了湖水的平静、明净。b.将君山比喻成芙蓉,突出了君山的美丽。②奇特的想象。a.将君山倒映在水中的景象,想象成湘女对镜梳头,突出了君山的动人可爱。b.想象顺流而下的春江水,能够把巴陵之地的万古愁涤荡一清,突出了洞庭水的清亮和涤荡心灵的效果。‎ 解析 ‎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中已给出了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并指出了赏析方式:各举两例加以赏析。因此,只需找出诗歌中运用“比喻”“想象”的诗句进行分析即可。“春水平铺如练净”中,将洞庭湖水比作白练;“镜里芙蓉夜不收”中,将洞庭湖水比作明镜,将君山比作芙蓉。对比喻的赏析,要重点突出其使本体更加生动、形象、优美的作用。“湘女梳头对明镜”是想象,“消得巴陵万古愁”也是想象。对想象的赏析,应从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方面分析。‎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芳草渡 贺铸 留征辔,送离杯。羞泪下,撚青梅。低声问道几时回。秦筝雁①促,此夜为谁排。‎ 君去也,远蓬莱。千里地,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 ‎[注] ①雁:雁柱,为筝上支弦之物,古筝的弦柱斜列有如飞雁斜行,故称。‎ ‎[诗意] 放下你的辔头,送上离别的酒。偷偷地流着泪,手搓转着青梅。低声地问道什么时候回来,今夜还有什么心思去弹琴鼓瑟呢?‎ 你这一去,离别千里之遥,两地音信隔绝。如果你在他乡相思成病或者还有烦恼,不妨把你的烦恼送来给我,让我一人承受。‎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同是送别词,这首词与柳永《雨霖铃》先写别前思绪纷乱,再写别时依依不舍,最后写别后相思难诉不同,它主要抓住临别时的场面来写,笔墨集中,匠心独运。‎ B.“撚青梅”中的“撚”字是用手指搓转的意思,与前文的“羞”字相应和,非常形象地写出女子欲说还羞、低首撚梅的情态。‎ C.词的下阕“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几句,借女子的口吻,写丈夫远去之后,把诸多烦恼都留给自己,用一种幽怨的语气写出女子对丈夫的依恋。‎ D.这首词语言浅近自然,朴实无华,不事雕琢,读来似与人对面而语,让人耳目一新。‎ E.这首词写妻子与丈夫离别时的情景,在表达方式上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写出了夫妻离别时难分难舍之情。‎ 答案 CE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用一种幽怨的语气”错,“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表现的是女子对丈夫的关怀,女主人让丈夫把烦恼给自己送来,体现的是一种令人感动的为对方着想的情感,并非“幽怨”。E.“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错,这首词重在叙事、抒情,没有写景。‎ ‎(2)这首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相关词句简要分析。(6分)‎ 答: ‎ 答案 ①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分别时与丈夫难分难舍、内心伤痛、深爱丈夫,愿为丈夫付出的痴情女子形象。②它主要通过动作(或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形象。“留”“送”“泪下”“撚”“问”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离别时内心的伤痛和对丈夫的依恋;从“低声问道几时回”一句以后,全是对女子的语言描写,她告诉丈夫,你在他乡相思烦恼,不妨把你的烦恼送来给我,让我一人承受,表现了这个痴情女子深爱丈夫,愿意为丈夫付出的一面。‎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和分析表现手法是紧密相连的,可先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词句从人物生活和营造的环境分析表现手法。由本词“道几时回”“君去也”“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怀”等便可准确判断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为女子。“留”“送”“泪下”“撚”“问”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离别时内心的伤痛和对丈夫的依恋,从“低声问道几时回”一句以后是对女子的语言描写,女子要求远方的行人(他),寻个方便将“烦恼”寄送给她,说明她愿意为他承受精神重负,具有牺牲精神,十分痴情。‎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