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渝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 1 - 重庆渝西中学高 2023 级高一(上)期第一次段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12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长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试题卷的规定位置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那么,它的特色究竟 “特”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 ②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 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 “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 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其中,历史上不少 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 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 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③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所谓传统,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 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 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 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 思想本源。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 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 依据。 ④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 - 2 - 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 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 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合 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⑤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 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 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 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⑥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建设人类命运共 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维护和平的综合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 比,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 些对抗的矛盾因素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⑦“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 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 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节) 1. 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面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 问题,而且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B.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其中现代部分的思想是“人 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区别于其他共同体理论的重要依据。 C.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 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合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的。 D.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它不排斥其他文明,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 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一开头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自然地 引出了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 B. 第④⑤段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 - 3 - 并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C. 第⑥段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帆 风顺,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D.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人 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越性,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 3.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 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是这种思想所强调构建的 共同体是以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 B.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 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本源之一。 C. 尽管当今世界并不是一片祥和,但是由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 同目标,这一理想终将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D.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主要是针对世界冲突不断、矛盾重重的现实提出的,同时 也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的自我定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冈野信雄,日本神户的小工匠,30 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在别人看来,这件事 实在枯燥无味,而冈野信雄乐此不疲,最后做出了奇迹:任何污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旧书, 只要经过他的手即光复如新,就像施了魔法。 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灿若繁星,竹艺、金属网编、蓝染、铁器等,许多行 业都存在一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追求的匠人。他们对自己的出品几近苛刻,对 自己的手艺充满骄傲甚至自负,对自己的工作从无厌倦并永远追求尽善尽美。如果任凭质量 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这些日本工匠(日本文化中称为“职人”)会将之看成一种耻辱, 与收获多少金钱无关。 德国制造最值得信赖。他们制定标准严谨甚至苛刻,他们对细节的固执早已成为习惯。 即使是一支铅笔、一把餐勺、一提菜篮,也都彰显着细腻的心思、独到的创意和恒久的品质。 很多人都梦想成就百年品牌,但百年品牌的打造需要全力以赴:对每一处细节的关注、对目 标达成的坚持、对科技创新的执着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众多德国百年品牌,凭借精益 - 4 - 品质在各自领域一骑绝尘的同时,更以创新的实践为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这就是对工匠精 神最完美的诠释,也是基业长青唯一的道路。 德国培养工匠精神,是从孩子就开始的。我曾经多次到海外游学,从孩子们的身上,可 以感受到他们快乐的心灵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想象力没有被世俗的东西破坏和束缚,这样 的孩子从小没有沾染上功利心,无论长大成人以后从事的工作是什么,他们都会倾注精力, 认真做好,而不会以功利之心去衡量这份工作是让他卑微还是能够在人前炫耀。这不正是培 养工匠精神的土壤吗? (摘编自互联网) 材料二: “对创新者的崇拜”“创造新鲜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中国有一个词可以与 “工匠精神”匹配——匠心。“匠心”意思是巧妙的构思。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就是 “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构思”。唐人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说:“文不按古,匠心独妙。” 这就是创新。 “匠人”有了初心,不断提升技艺,就有了“匠心”。这就是创新,就是李克强总理说 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能够“匠心独运”了,“匠人”就开始成长为“巨匠”。 “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的过程;“匠人”成为 “巨匠”的那一刻,也就是吉姆·柯林斯说的,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的时刻。 所以,从现实来说,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让大家在工作中提升自我, 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同样,在新时期的市场环境 下,我们的企业也要提升竞争力,赶超国际水平。 (摘编自迟宇宙《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材料三: 一些作品拼的不是内容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更有甚者,抄袭胡编、搜奇媚 俗、善恶不辩,只为博眼球、赚银两;一些影视剧唯票房至上,“娱乐至死”,同质化现象 严重,抗日“神剧”、穿越雷刷,一个比一个“惊心”,每年都有不少粗制滥造的新剧拍完 就直接“进了库房”。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不仅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伤害, 更对整个社会的精神生活造成了伤害。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 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 一些优品精品。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领风气之先,塑“工 - 5 - 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 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摘编自刘泉《文艺也应弘扬“工匠精神”》) 4.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材料一的主要内容为体现“工匠精神”的具体事例,兼有评论,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均为对 “工匠精神”的理性分析和评论。 B. 材料二既有对“工匠精神”的正面论述,又有对“工匠精神”的误区的分析,论证比材料 一和材料三更加深人。 C. 材料三深入挖掘“工匠精神”在文化领域的深刻意义,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比较,虽然格 局略显狭隘,但是更有针对性。 D. 三则材料从不同方面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行业发 展乃至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正能量。 5.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材料一认为“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让孩子从小远离功利之心,这是对材料二中“初心” 这个概念最好的诠释。 B. 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各行各业都需要它,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比如 不断打破底线的穿越雷剧。 C. 三则材料都说到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是“工匠精神”缺失的典型代表,这说明我们在任何 工作中都要像日本工匠那样追求尽善尽美。 D. 中国的一个词语“匠心”,可以很好地诠释我们现在所说的“工匠精神”,它体现着中国 文人对心思精巧、技艺创新的重视。 6. 材料二中提到了“优秀”和“卓越”,你如何看待“优秀”与“卓越”两者之间的关系? 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事例简要分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牛车上 萧红 金花菜在三月的末梢就开遍了溪边。我们的车子在朝阳里轧着山下的红绿颜色的小草, - 6 - 走出了外祖父的村梢。 车夫打着鞭子,但那不是打在牛的背上,只是鞭梢在空中绕来绕去。“想睡了吗?喝点 梅子汤吧!”外祖父家的女佣人五云嫂,是到城里去看她的儿子的。 “喝一碗梅子汤吧,提一提精神。”她已经端了一杯深黄色的梅子汤在手里,一边又去 盖着瓶口。 “我不提什么精神,你自己提吧!” 他们都笑了起来,车夫立刻把鞭子抽响了一下。 “你这姑娘……顽皮,巧舌头……我……我……”他从车辕转过身来,伸手要抓我的头 发。 我缩着肩头跑到车尾上去。村里的孩子没有不怕他的,说他当过兵,说他捏人的耳朵也 很痛。 五云嫂下车去给我采了这样的花,又采了那样的花,旷野上的风吹得更强些,所以她的 头巾好像是在飘着,因为乡村留给我尚没有忘却的记忆,我时时把她的头巾看成乌鸦或是鹊 雀。她跳着,几乎和孩子一样。回到车上,她就唱着各种花朵的名字,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她 这样放肆一般地欢喜。 我终于睡了。 “到第三年他就不来信啦!你们这当兵的人……” 他们并没有注意到我的醒转,我就问她:“你丈夫也是当兵的吗?” 车夫抓了我的辫发,把我向后拉了一下。 “那么以后……就总也没有信来?”他问她。 “没有。”她打开了梅子汤的瓶口,喝了一碗,又喝一碗。 “你们这当兵的人,只说三年二载……可是回来……回来个什么呢!回来个魂灵给人看看 吧……” “什么?”车夫说,“莫不是阵亡在外吗……” “是,就算吧!音信皆无过了一年多。” “是阵亡?”车夫从车上跳下去,拿了鞭子,在空中抽了两下,似乎是什么爆裂的声音。 “还问什么……这当兵的人真是凶多吉少。”她褶皱的嘴唇好像撕裂了的绸片似的,显 得单薄。 车子一过黄村,太阳就开始斜了下去,青青的麦田上飞着鹊雀。 “五云哥阵亡的时候,你哭吗?”我一面捉弄着黄猫的尾巴,一面看着她。但她没有睬 - 7 - 我,自己在整理着头巾。 五云嫂的说话,好像落着小雨似的,我又顺着车栏睡下了。 等我再醒来,车子停在一个小村头的井口边,牛在饮着水,五云嫂也许是哭过,她陷下 的眼睛高起了,并且眼角的皱纹也张开来。车夫从井口舀了一桶水提到车子旁边:“不喝点 吗?清凉清凉……” “不喝。”她说。 “喝点吧,不喝就是用凉水洗洗脸也是好的。”他从腰带上取下手巾来,浸了浸水。“擦 一擦!尘土迷了眼睛……” 当兵的人,怎么也会替人拿手巾?我感到了惊奇。我知道的当兵的人就会打仗,就会打 女人,就会捏孩子们的耳朵。 “那年冬天,我去赶年市。在十字街口的墙头上贴着一张大纸,人们说是捉逃兵的告示。 几天就要送到县城来枪毙。” “民国十年枪毙逃兵二十多个的那回事吗?”车夫把卷起的衣袖在下意识地把它放下 来,又用手扶着下颚。 “我背着秃子去城里……求官老爷……我想把秃子放在河边上,我一跳就下去!” “我又拍着那小胸脯,我又说:‘睡吧,秃儿!’我想起还有几吊钱,也放在孩子的胸 脯上吧!正在伸,伸手去放……放的时节……孩子睁开眼睛了……又加上一只风船转过河湾 来,我一听到船上的孩子喊‘妈妈’的声音,就从沙滩上面……把秃子抱……抱在怀里 了……” 她用包头巾像是按了按她的喉咙,随着她的手,眼泪就流了下来。 “还是……还是背着他回家吧!哪怕讨饭,也是有个亲娘……亲娘的好……” 我们车子的前面正过着一堆羊群,放羊的孩子口里响着用柳条做成的叫子,野地在斜过 去的太阳里分不出什么是花,什么是草了!只是混混黄黄的一片。 “我看真是没有秃子他爹,哼!这可怪事……我一回身就把一个兵官的皮带抓住:‘姜 五云呢?’‘他是你的什么人?’‘是我的丈夫。’我把秃子可就放在地上啦…… 接着我就 打了那军官:‘你们把人消灭到什么地方去啦?’” “好……,那些逃兵们就连起声来跺着脚喊。” “我也有家小……”车夫的话像从嘴唇上流了下来似的,好像他对着旷野说的一般。 “什么!”五云嫂说,“可是真的……兵不当啦也不回家……” “回家!就带着两条腿回家?”车夫说。 - 8 - 黄昏的风,却是和二月里的一样。车夫在车尾上打开了外祖父给祖父带来的酒坛。 “喝吧!半路开酒坛,穷人好赌钱……喝上两杯……” 我们将奔到的那座城,在一种灰色的气候里,只能够辨别那不是旷野,也不是山岗,又 不是海边,又不是树林…… 1936 年(有删改) 7.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小说中的“我”对曾经当过兵的车夫替五云嫂拿手巾感到惊奇,因为“我”眼中的当兵人 一向是横蛮的,表现了“我”的无邪与纯真。 B. 小说写车夫听了五云嫂哭诉后说“我也有家小”,这是五云嫂的谈话勾起他对家人的惦 念,但是,因为车夫过惯了浪迹的生活,不想回家。 C.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如“车夫打着鞭子,但那不是打在牛的背上,只 是鞭梢在空中绕来绕去”表现了车夫的老实木讷。 D. 作品构思精巧。五云嫂和车夫都是受害者,牛车成了两个“天涯沦落人”命运的结合点。 虽属巧合,但通过偶然表现了必然。 8. 小说中的“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9. 小说在刻画五云嫂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 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 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 所哀怜之交。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 - 9 - 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 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 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 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 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 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 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 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 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 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财, 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 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 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 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三》,有删改) 10.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愿太傅更.虑之 更:改变 B. 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乏:荒废、耽搁 C. 光与子相善. 善:友善、交好 - 10 - D. 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 让:责备。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 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B.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 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C.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 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 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国 之患。 B. 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收留他对燕国很不利,建议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 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 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为此,田光自 刭而死。 D. 太子重用荆轲,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的全部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六国趁机 合纵破秦。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2)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财,必得所愿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4-15 题。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 11 -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①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②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冶城: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安石父王益首为江宁(南京)通判,死后葬 于江宁牛首山。此诗是作者寒食节在为父亲扫墓时所写。②轩冕:古代公卿大夫 的车服,代指官位爵禄。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首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诗人的情思就如同被春风吹拂的杨柳千条万缕。 B. 颔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诗人流下的眼泪很多,以致于使冶城潮水上涨。 C. 颈联“雪争出”与“朱早凋”相对,写出诗人头发斑白、容颜早衰的状况。 D. 尾联表达了诗人不甘心过打渔砍柴的生活,而要在政治上大展宏图的愿望。 15. 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 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怅问,表现了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2)《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的 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采用对偶,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 理的句子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睡眠是人体生理现象之一,人生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当我们无 法保证一次完整的 6-8 小时睡眠时,稍稍打个盹的确可以缓解疲劳,但是持续这样 就不能达到高效休息的目的。用这个办法代替睡眠,是一件 的事情。这种 睡眠方法破坏人体的昼夜节律,剥夺人的正常睡眠需求。当人无法正常睡眠时,情 - 12 - 绪紧张、 、免疫力下降等不良反应症状就会悄然降临,即使当时没有感到 身体不适,健康风险也在潜滋暗长。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暴发疾病,让 人 。因此,我们要遵循睡眠规律,听从脑内生物钟的指令,养成良好的作息 习惯。理想的状态是:睡足觉,不透支。提高睡眠质量,首先要对手机及其他电子 产品的使用进行限制,睡前一小时尽量不要玩手机,可以选择听音乐、看书来替 代刷手机。其次,白天坚持锻炼。不仅锻炼会减少我们的压力,而且能提高睡眠 质量,有助于我们的健康。但需要注意的是,( )。睡前可以做一些和缓 的伸展运动,让身心慢慢平静下来,有助于更快地入睡。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因小失大 心力交瘁 一筹莫展 B. 得不偿失 筋疲力尽 一筹莫展 C. 得不偿失 心力交瘁 措手不及 D. 因小失大 筋疲力尽 措手不及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锻炼不仅会减少我们的压力,而且能提高睡眠质量。 B. 不仅锻炼将我们的压力减少,而且睡眠质量能提高。 C. 锻炼不仅会减少我们的压力,而且睡眠质量能提高。 D. 不仅锻炼会减少我们的压力,还能提高我们的睡眠质量。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肾上腺素会让你保持清醒状态,所以睡前 3 小时不要锻炼。 B. 睡前 3 小时不要锻炼,因为肾上腺素会让你保持清醒状态。 C. 睡前 3 小时如果进行锻炼,肾上腺素会让你保持清醒状态。 D. 睡前清醒是因为肾上腺素,所以睡前 3 小时不要锻炼。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专项检测 20.下列符合“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 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 13 -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 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 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 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21.下列对《乡土中国》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社会的基层是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来自于此。 B.中国传统社会的乡下人住在村落,只能靠种地生存,不会其他技能。 C.种地是中国传统社会乡下人普通的谋生办法,泥土的珍贵他们最懂。 D.种地人搬不动地土,庄稼行动不得,因此中国传统社会的乡下人不愿离开泥土。 22.《乡土中国》中说:“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 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为什么这样说?(5 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①雨果曾经说过:“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 ②我们的最高领导人说: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③董卿在《朗读者》里说: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 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这首诗的名字就叫青春。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联系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选好角度,确定 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 14 - 高 2023 级高一上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答案 1. A A 项,曲解文意,“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错,依据原文第一段“总的来 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可知,“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不同 于“内部秩序问题”。 故选 A。 2. B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 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 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 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B 项,无中生有,“并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 本途径”错,原文没有相关表述,只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 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故选 B。 3. B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各段材料的主要内容, 辨析其中的异同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A 项,说法绝对,“世 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错,依据原文第二段“其中,历 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 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可知,“都有命运与共的 政治思想”说法过于绝对; C 项,于文无据,“但是由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错,原 文第六段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可 知,没说是“大国的共同目标”;D 项,于文无据,“主要是针对世界冲突不断、矛盾重重的 现实提出的”错,依据原文最后一段是“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 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可知,并不是针对世界冲突不断、矛盾重重的现实提出 的。故选 B。 4. D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 阅读文本,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筛选出答案。 A 项,“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均为对‘工匠精神’的理性分析和评论”说法错误,材料三中有具体的 事例。 B 项,“又有对‘工匠精神’的误区的分析”错误,材料二中并没有“对‘工匠精神’的误区的分析”; “更加深入”无从体现。C 项,“格局略显狭隘”无中生有,于文无据。故选 D。 5. B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 然后将选项与文本内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 A、“这是对材料二中“初心”这个概念最好的诠释”错误。材料二中的“初心”指做工匠的初衷, 不是指“让孩子从小远离功利之心”。 C、 “三则材料都说到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是‘工匠精神’缺失的典型代表”说法错误,只有第三 则材料谈到了这一问题。 - 15 - D、“体现着中国文人对心思精巧、技艺创新的重视”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三可知,应该是“体 现着中国匠人对心思精巧、技艺创新的重视”。故选 B。 6. 关系: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优秀是卓越的基础,卓越是优秀的升华。分析:优秀技能 是基础,尽善尽美的品质是升华;标准苛刻、关注细节是基础,精益求精、百年品牌的卓越 追求是升华。①日本工匠的奇迹来自他们优秀的工艺技能;同时,他们追求尽善尽美,执着 于职人荣誉,这种卓越的品质让他们跨越优秀,最终创造奇迹。②德国制造基业长青始于他 们标准苛刻、关注细节的优秀品质;同时,德国人精益求精,梦想成就百年品牌,这种卓越 的品质让他们在各自领域一骑绝尘。 【6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分析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读文章,深 入理解相关内容,按要求答题。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根据材料二中“‘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 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的过程;‘匠人’成为‘巨匠’的那一刻,也就是吉姆•柯林斯 说的;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的时刻”来概括,可以把“匠人”看成优秀;把“巨匠”看成卓越, 据此可知,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优秀是卓越的基础,卓越是优秀的升华。分析二者之间 的关系时要结合材料一。日本匠人追求尽善尽美,执着于职人荣誉;德国人精益求精,梦想 成就百年品牌,从中可分析“优秀”与“卓越”的关系。 7. D A 项,“表现了我的无邪与纯真”有拔高之嫌,从文中来看,“我”是一个孩童,“我” 对曾经当过兵的车夫替五云嫂拿手巾感到惊奇应是表现“我”涉世不深。 B 项,“因为过惯了浪迹的生活,不想回家”错误,从文中来看,由车夫“回家!就带着两条 腿回家”可知,应是因为自己生活的艰辛,没有钱而觉得愧对家人,无颜面对家人。 C 项,“老实木讷”错误,应是表现了车夫对牛的疼爱,这也可能是赶牛的一种方式。故选 D。 8. ①“我”是贯穿小说的线索,是小说中人物、故事的联系点;②“我”与五云嫂在牛车上 的交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同情;③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 真实可信 【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作用的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小说中第一人称的作用,一般从情节方面、人物形象方面以及视角使用方面来 分析。从情节方面来看,考生要梳理小说情节,再看“我”在这些情节中扮演的角色,从文 中来看,小说主要借助五云嫂和车夫的交谈写五云嫂以及车夫的遭遇,而这些又是“我”这 个孩童的所见所闻,所以“我”在情节上应该起到串联的作用;从人物形象方面来看,小说 主要塑造五云嫂这一形象,而行文中通过“我”和五云嫂的交谈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同情,同 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从人称视角的角度来看,“我”作为第一人称,一般可以增加故事的 真实性,尤其是文中的“我”还是孩童,所以从“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可以让小说中的事 件真实可信。 9. ①热爱生活,开朗欢快。她采花给“我”像儿童一样跳着,欢快地唱歌,尽情地放纵自己。 ②关爱丈夫,倔强刚烈。她因渴望见自己丈夫一眼而没有实现,怒扇军官耳光,愤然发出悲 哀的怒吼。③慈爱温柔。她面对悲惨的命运,想自杀却放不下自己的亲儿。 【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小说在刻画五云嫂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从文中来看,五云嫂是一个 女性,是一个妻子,还是一个母亲;从女性的角度来看,她在和“我”一起去看儿子的路上, “五云嫂下车去给我采了这样的花,又采了那样的花,旷野上的风吹得更强些,所以她的头 巾好像是在飘着,因为乡村留给我尚没有忘却的记忆,我时时把她的头巾看成乌鸦或是鹊雀。 她跳着,几乎和孩子一样。回到车上,她就唱着各种花朵的名字,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她这样 放肆一般地欢喜”,采摘野花,唱花的名字,放肆地欢喜,这些表现出五云嫂的开朗欢快以 及对生活的热爱;作为妻子,她想要见丈夫一面,看丈夫一眼,但结果没有实现,她“接着 我就打了那军官”,可见她对丈夫的关爱以及性格的刚烈;作为母亲,五云嫂本想自杀,但 - 16 - 想到“还是……还是背着他回家吧!哪怕讨饭,也是有个亲娘……亲娘的好……”,可以看 出她对儿子的慈爱。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分析作答。 10. D 正确的解释是“让”译为“推辞、推让”。故选 D。 11. C 本题中,C 项“亡秦之燕”是逃离秦国来到燕国,据此排除 A 项、B 项。 “寒心”是一个双音节词语,不能在中间分开,据此排除 D 项。 “又”表示列举另外的情况,宜在句首。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 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故选 C。 12. B 本题中 B 项“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原文无据,原文是将樊将军送到匈奴后可 以消除秦国进攻燕国的借口。“灭口”在文中是指采取某种措施,避免给人以口实。故选 B。 13. (1)樊将军在天下走投无路,投身到我这里,我不能因为被强大的秦国逼迫而抛弃我所 同情的朋友。 (2)我私下有个不成熟的计策,认为果真能得到天下的勇士,派往秦国,用重利诱惑秦王, 秦王贪财,其情势一定能达到我们的愿望。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关键词穷 困:走投无路;交:朋友;被动句式 迫:被胁迫:(2)关键词:诚:果真;窥:探看、引诱。 参考译文: 秦国将灭掉六国,秦兵已逼近易水,恐怕祸临燕国。太子丹为此非常忧虑。 樊将军逃离秦国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了他。太傅鞠武劝谏太子说:“不行,秦王很残暴, 对燕国积累了很深的仇恨,这足以让人胆战心惊,更何况秦国已听说樊将军逃到了燕国!这 就像将肉放置在饿虎往来的路上,(您遭受到的)灾祸一定无法挽救了!我希望您赶快把樊将 军送到匈奴去,以便消除秦国进攻燕国的借口。”太子丹说:“樊将军在这个世界上已经走 投无路了,才投奔到我这里来,我总不能因为被强秦压迫,便抛弃了我可怜的朋友。(反正) 这是我性命本当绝的时候了,希望太傅重新想别的计策。”鞠武说:“燕国有位田光先生, 可以和他研究谋划。” 太子丹跪着上前迎接田光,向后倒着走为田光引路。田先生坐好以后,太子丹看看左右 没人,便离开座席请教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关心一下这件事。”田光说:“现 在太子您听到的是我年轻时的情况,可不知道现在我的精力已经消耗完。虽然如此,我不敢 因为我(精力不如以前)就荒废了国家大事。我有一位好朋友荆轲可以为您所用。”太子说: “希望通过您(让我)与荆轲结交,可以吗?”田光说:“可以。”太子送他到门口,说: “我向您汇报的情况,和您自己说的话,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漏出去.”田光俯 下身子笑着说:“好。” 田光去见荆轲,说:“我和您的关系很好,这在燕国是无人不知的。我向太子推荐了您, 希望您到宫中去拜见太子。”荆轲说:“愿接受您的教导。”田光说:“希望您赶快去拜见 太子,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泄漏出去。”于是田光自刎而死。 荆轲见到太子丹,说田光已经自刎而死.太子听了,跪下拜了两次,又跪着往前行,泪 流满面,过了一会儿才说:“我之所以请田光先生不要说出去,是想通过(他)来实现一件 大事的计划。现在田先生用死来表明没有泄漏我说的话,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呢!”荆轲坐好 以后,太子离开座席,叩头说:“田先生不知道我不才,让您来到这里,我希望(向您)说 出我的想法,这是上天哀怜燕国,不抛弃他的后人啊.我想如果能够找到一位勇冠天下之士 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秦王贪财,(我们)一定能实现愿望。如果真能够劫持秦王,让 他全部返还侵占诸侯的土地,那就最好了;如果不行,就趁势杀了他.那些秦国大将这时都 在国外指挥军队,而国内出现了大乱,这样,君臣会互相猜疑。(我们)凭借这样的机会,诸 侯能够再次合纵,打败秦国就是必定无疑的了。这是我的最大愿望,但不知这个使命用来交 - 17 - 给谁好。(我)希望您多多关心这件事。”过了好一会儿,荆轲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才学 很低下,恐怕不能胜任这个使命。”太子上前叩头,坚决请他接受这个使命,不要推辞。这 样,荆轲才答应了。于是太子尊荆轲为上卿。 14. D D 项,“诗人不甘心过打渔砍柴的生活,而要在政治上大展宏图的愿望”错误。尾联 表现诗人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结合注释①及全诗内容分析,王安石回江宁为父亲和 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 终欲老渔樵的感慨。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 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故选 D。 15. ①思乡之愁。首联诗人以杨柳喻乡思,表达了客居他乡的愁绪。②哀悼之痛。颔联写诗人 寒食扫墓,思念已故的亲人,悲痛万分。③早衰之叹。颈联写世事艰难,华发已生,朱颜早 凋,发出早衰的深沉感叹。④为官之苦。尾联写诗人虽身居官位,却没有享受到“轩冕之乐”, 表现出了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 16.(1)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3)海曰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答案】17. C 18. A 19. B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 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第一处:“得不偿失”指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 的损失。“因小失大”指为了小的利益而失去大的利益。此处表示得到的抵偿不了损失的之 意,而不是为了小的利益而失大的利益,应选“得不偿失”。第二处:“心力交瘁”指精神 和体力都极度劳累。“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此处表示由于睡眠不 足,精神和体力都很疲劳,而不是一点力气也没有,应选“心力交瘁”。第三处:“措手不 及”指事出意外,一时无法对付。“一筹莫展”指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 来。此处表示突然暴发疾病时的慌乱,应选“措手不及”。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 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 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文中画线句前后主语一致应将主语“锻炼”放在“不 仅”的前面,排除 B、D 两项。前后句式结构保持一致,应是“减少我们的压力,提高睡眠质 量”,排除 C 项。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题时要从话 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 括号前面的文字是“需要注意的是”,说明该句一开始就要开门见山地提出主张。A 项先说原 因,后说主张,与上文不衔接。C 项为假设关系的复句,与上下文不衔接。D 项为因果复句, 但没有先提出主张,与上下文不衔接。故选 B。 20.【答案】A【解析】B 项,“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的说法错误。 原文相关信息是“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 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C 项,“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错误。原文所说乡土社会是 “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而“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 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的不是乡土社会,而是法理社会。 D 项“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说法有误,原文说“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 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可见“固守乡土,终老于斯”不是人们主动的选择,也无须选择。 21.【答案】B - 18 - 【解析】此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查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 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B 项,“只能靠种地生存,不会其他技能”错,表述 过于绝对,文中是“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22.①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孤立与隔膜)妨碍了现代社会的流动性。②乡土社会尊崇的是礼俗, 它与现代社会尊崇的法理精神不符。③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影响对抽象 的普遍原则(真理)的追求。 23.(60 分)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