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 语文五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 语文五

‎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 语 文(五)‎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从远古走到今天,变成系统的文字,是从甲骨文开始的。甲骨文是殷商晚期的文字,至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三千多年来汉字发展曾遇到多次危机,其中危机之一就是书写效率低下。‎ 早期的文字,形象性极强,按照形象弯弯曲曲地写。春秋战国社会发展非常快,文字使用面越来越广,连一般的工匠制造器物也在上面标识文字,于是追求简省,这种简省就改变了汉字早期的一些形态。也就是说,按传统的写法汉字遇到危机,汉字书写效率低下,和当时用字要求快捷方便形成了矛盾。‎ 怎么突破这个矛盾?有些人开始潦草地书写,改变它原来的样子。人们通过这个办法来突破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这种突破改变了古文字的书写系统,带来了整个文字系统的古今转型。在战国时期秦简上出现了早期的改变篆书曲线,变得平直方正的写法,这就是早期的隶书。例如青川木牍记载的秦武王二年发布的一个关于田地的法律条文,其写法完全是隶书了。近年来发现的秦简,基本都是隶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宇”的文字政策,用的规范字体是小篆。但是一般的日常用字使用的是隶书,隶书就是小篆的简写,把小篆的弯弯曲曲变成平直方正。这种发展一直延续到汉代。马王堆帛书是汉代早期的材料,就是隶书,但还带有篆体的味道。到汉武帝时期,隶书发展成熟。‎ 隶书的成熟,形成了新的字体,改变了古文字的形态,古今汉字的结构就完全不同了。形象性很强的篆书形体到了隶书阶段,很多字都看不到字形和字义的关系了,例如,甲骨文中手抓着大象鼻子是“为”,是一个动作,指用手牵着大象,金文还能看到样子,但是小篆已经看不清楚了。所以东汉许慎解释小篆“为”字时就不知道原意是什么了,结果他解释“为”是“母猴也”,说猴子喜欢用手抓,不断在动,所以“为”有“动”的意思,这是根据小篆讹变形体做的解释。到隶书以后,“为”字一点也看不出和大象有关,当然也看不出和猴子有关。正因为隶书的变化,古文字变成今文字,今文字指的是隶书、楷书等,古文字指的是小篆以前的文字。‎ 隶书写得很美化,“一波三折,鹤头燕尾,左右分背”,但是用笔“波挑”,写起来也慢,最快的办法是直来直去。到东汉,进一步发生变化,直来直去的结果就产生了楷书。楷书的定型彻底完成了汉字的古今转变,这个转变使汉字形体从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中走了出来。楷书是汉字形体发展的极致,汉字的笔画系统和方块字形态至楷书最终确立。‎ 汉字从古文字到今文字,即从古文字到隶书再到楷书完成了古今转变。这一次转变确定了汉字的基本格局,汉字从古老的形态转化成抽象的符号,到隶书以后汉字就从弯曲的线条变成点画的组合,虽然牺牲了汉字的形象性,但极大提高了书写效率。‎ ‎(摘编自黄德宽《汉字在历史上的三次突破》)‎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字从小篆到隶书的转变,和当时的社会需求和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的政策相关。‎ B.隶书出现于战国时期,成熟于汉武帝时期它的成熟是以牺牲汉字的形象性为代价的。‎ C.“为”的本意指用手牵着大象,后来由于字体的变化,就有了“母猴”“动”等意思。‎ D.隶书追求书写美观而影响了书写的效率,楷书追求书写效率却又淡化了字形的美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基本上按照“古文字一隶书一楷书”这一汉字形体演变过程来写,层次清晰。‎ B.“怎么突破这个矛盾”一句,既承接上文,又开启下文内容,使文章过渡自然。‎ C.文章既有周密的阐述,又有丰富的史料如秦简、马王堆帛书等作支撑,有说服力。‎ D.文章以“为”在甲骨文、小篆和隶书中的不同形体为例,论述了汉字的演变规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字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书写效率低下的难题,但通过字形的演变解决了这个问题。‎ B.隶书把小篆弯曲的线条改为平直的笔画,简化了字形,但降低了小篆的象形程度。‎ C.从汉字发展史来看,汉字形体是按照由形象到抽象、由繁杂到简单的规律演变的。‎ D.为了提高书写效率而消减了汉字的形象性,对后来汉字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这种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老道家的典籍——《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后来的中医学和养生学则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名医华佗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和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采用辨证治疗,被人尊为“药王”。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此外,唐朝以后,中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中医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材料二:‎ 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 四诊 望、闻、问、切 八纲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辩证 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精津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 诊断 常见疾病诊断及证候诊断;症状鉴别;病案书写 材料三:‎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催生下,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中,“中医”是我国上报35个项目中的首选项,而且这是决策层认定的“最重要、无需讨论与评审”的“名列榜首”的选项。可见,从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 ‎(摘编自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发展》‎ ‎4.下列对材料中“中医”的论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是指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所以也称“汉医”。‎ B.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形成中医理论,之后历代均有发展,且有“医道相通”的说法。‎ C.中医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没有中医为基础,日韩等国家医学就难以发展起来。‎ D.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是因为自清朝末年以来,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而国运衰弱。‎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受西方列强的入侵,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 B.中医诊断学以四诊、八纲、辨证和诊断为基础,讲究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结合“八纲”对病人进行分析“辨证”,从而做出诊断。‎ C.中医学曾陷入存与废的争论,“非典”后开始复苏发展,后来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通过“申遗”等方式的保护,近几年愈加受民众关注。‎ D.国家对中医药“申遗”是非常重视的,“中医”是我国在2008年10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5个“非遗代表作”项目的首选项。‎ ‎6.请结合材料,分析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由。(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借给你的温暖 江文胜 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养猪专业户王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敢出门。‎ 忽然,狗叫。王老汉极不情愿地打开屋门,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刮来,他打了一个激灵。王老汉哆哆嗦嗦地来到院子里,没见到任何人,可狗还在叫。‎ 院子左边的一排房屋,是猪圈。他逐一查看猪圈,仔细地数,总共60头猪连毛发都没少一根。猪没被盗,狗为啥叫呢?肯定有情况,不然,通人性的狗是不会无缘无故地瞎叫的。果然,王老汉在那排距自己的住房最远的饲料库发现了“敌情”:喂猪的苕片饲料少了一袋!‎ 王老汉立马来了精神,他赶紧回到屋里,拉上三十岁出头的儿子金华出来寻找。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院子里从院门到饲料库、从饲料库到院门各有两行脚印,清晰可辨。金华说:“咱们跟着脚印去追那偷饲料的人!”王老汉说:“这是一个人的脚印,咱俩去追,可以对付,铁证如山,看他如何狡辩。”‎ 父子俩一前一后顺着脚印一口气追到了蜡子山矿区宿舍。脚印通到一间砖房的门前没了,别的砖房都熄了灯,只有这间房没有熄灯。‎ 真是胆大包天啊!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王老汉这样想。‎ 窗是玻璃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左下角的一块玻璃没了,糊上了报纸。王老汉用舌头舔湿了窗户纸,用手指轻轻一捅,报纸上便出现了一个小孔:一个黑黑的瘦瘦的中年汉子,坐在屋里的矮凳上,他的头上还冒着热气。啊!那袋装有红苕片的大编织袋赫然放在他的面前。床沿坐着一个双手笼在袖头里的老头,床头的被子下露出一个小脑袋,一个中年妇女站在这个黑汉子的对面。‎ 王老汉父子猫着腰蹲在窗户外,大气不敢出,倾听着屋里的动静。‎ ‎“粮,借来了。这就是,红苕片,100斤。你还愣着干啥?还不快去熬苕片汤!”汉子的声音。‎ ‎“妈,快熬,我饿坏了,我要吃苕片汤。”小孩的声音。‎ ‎“亚龙,这粮是咋借来的?”老人的声音。‎ ‎“爹,我事先写好了借条,借条压在袋子下。”汉子的声音。‎ 王老汉一愣,心想,我怎么没注意到那借条!真的有?‎ ‎“这不是偷吗?自打你从娘胎里出来,我是怎么指教你的?做人要本分!还好,留下了借条,人要凭良心。但借粮容易还粮难哪!矿上不开工资,啥时候能还上?”老人的声音。‎ ‎“爹,这个我想过。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还有一双手。到春天,矿上如果还不能开工资,我就到农村去帮工。听说王老汉厚道,日子也过得殷实,不然我干吗要借他的。我想去他那里,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汉子的声音。‎ ‎“快走!”王老汉在心里喊。他拉起儿子往家里赶。进了院子,王老汉急奔饲料库,果然发现了那张借条:‎ 家里无米下锅。借一袋红苕干片。春天还。蜡子山矿区吴亚龙,此据。‎ 某某年某月某日 上面还有一个用墨水作印泥盖的“吴亚龙”的私章。‎ 太阳从蜡子山上露出头来。吴亚龙推开屋门,见门口堆了一些东西:一袋大米、一袋面粉、一大块猪肉、几条鲜鱼和一袋冻豆腐……吴亚龙像见到了天外来物似的翻来覆去地找,竟找不出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借给你的温暖”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淳朴的人性美。‎ B.小说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心理、对话、细节等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王老汉和吴亚龙的形象。‎ C.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感恩的故事,他把人物放在大饥饿的时代,用简洁的文字给人物设置了一个道德困境。‎ D.小说的结尾照应了题目,既不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而且,使得吴亚龙“诚信”的形象更为突出。‎ ‎8.小说中两处写到“雪”,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6分)‎ ‎9.小说中王老汉和吴亚龙,哪一位是主人公?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尤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 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颖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做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5分)‎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①,不得顾采薇。‎ 既至君门远,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临长道,同心②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注】①东山客:东晋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此处泛指隐居的贤才。②同心:志同道合的朋友,此处指綦毋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四句称颂太平盛世时代人们纷纷出山应考,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五、六句是诗人安慰綦毋潜:这次虽未中第,但选择科举之路并非错误。‎ C.七、八句写诗人劝慰綦毋潜暂时回家,九、十句描述置酒送别友人时的情景。‎ D.最后两句告诉綦毋潜这次落第只是偶然现象,意在激励他切勿灰心丧气。‎ ‎15.诗中画线句子是采用什么手法来抒发作者情感的?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直抒胸臆“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对钱塘湖的喜爱之情,以至于流连忘返。‎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从“不变者”来看,自然与人类没有穷尽、永恒不变的哲理。‎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如何才能移风易俗,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当下农村一些地方的风俗,不少方面与改革进程背道而驰 ,各种弊病后果已经凸显,已经到了不可不动的程度,但如何革新,是否以 之势推进,恐怕还值得商榷。风俗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而风俗的改变,也很难一蹴而就,有时候,暴风骤雨、急功近利的运动式强推,短时来看或许奏效,长远视之未尝不会铩羽而归。以法治的视角观之,移风易俗上的极端功利化,恐怕还可能有违法之嫌。所谓风俗者,是特定区域、特定人群沿革下来的风气、礼节、习惯等的总和,( ),强制力量的介入,很容易触及到个体权利的边界。相比之下,通过乡规民约的办法,要比强制规定好得多。在地方政府引导下,民众自发缔结契约,进而自觉遵行。 ,不合时宜的所谓风俗,就有可能得到扭转和消除,移风易俗就能收到真正成效。不过,只能依靠大家自觉遵守乡规民约,而不能被当成法律执行,乡规民约违法了,不但要依法追究责任,也是无效的。移风易俗既要有非常势力,也要有善治智慧,既要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也要日拱一卒, 。多讲一点法,多按规律和规矩办事,才是移风易俗的正确方式。‎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即使有不合时宜处,又往往与个体权利相关 B.纵然有不合时宜处,也往往与个体权利相关 C.往往与个体权利相关,但多有不合时宜处 D.必然与个体权利相关,也多有不合时宜处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水火不容 雷霆万钧 长此以往 久久为功 B.格格不入 大张旗鼓 长此以往 日积月累 C.水火不容 大张旗鼓 假以时日 日积月累 D.格格不入 雷霆万钧 假以时日 久久为功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不过,只能依靠大家自觉遵守乡规民约,而不是当成法律,乡规民约违法了,不但无效,还要依法追究责任。‎ B.不过,乡规民约只能依靠大家自觉遵守,而不能被当成法律,乡规民约违法了,不但无效,还要依法追究责任。‎ C.不过,乡规民约只能依靠大家自觉遵守,而不能被当成法律,乡规民约违法了,不但要依法追究责任,也是无效的。‎ D.不过,乡规民约只能依靠大家自觉遵守,而不是遵守法律,乡规民约违法了,不但无效,还要依法追究责任。‎ ‎20.下图是氧气的工业制法原理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介绍性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6分)‎ ‎21.下面各句中,有表达不得体的地方,请指出并修改(5分)‎ ‎①我校读书节即将开幕,特邀您光临指导,届时还将惠赠新书一本,恳请您拨冗莅临。(一则邀请函)‎ ‎②这份购房合同是我方当事人在中介的忽悠下签订的,应依法认定无效。(某律师向法庭呈送的上诉状)‎ ‎③我校的李子豪同学,有多篇作品发表在省级文学刊物上,希望他能够得到贵校的垂怜。(学校推荐信)‎ ‎④昨日本人在阅览室不慎丢失一本《三国演义》,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不胜感激。(一则寻物启事)‎ ‎⑤您的大作已收到,拜读后,我获益匪浅。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日必将光临贵府当面致谢。(一则感谢信)‎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在这个特别的时刻,我没有/特别的人要哀悼,尽管一定有/许多,许多我不认识的人正慢慢地/归于尘土,没有人记得他们曾经做过什么,/或还有什么没做。对于他们,我悲痛,/不偏不火,无法欺骗。‎ ‎……‎ 仅仅因为他们是人,我敬重。‎ ‎(伊丽莎白·詹宁斯《纪念那些我不认识的人》)‎ 材料二: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的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发布公告,决定2020年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在此期间,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4月4日10时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新华社)‎ 材料三:所谓“至高性”,就是认定人的生命的价值具有绝对性,它高于一切价值,它本身就是目的,一切与之相违背的价值,都应该受到质疑……人可以为了信仰而献出生命,这次抗灾(注:汶川大地震)中就有这样的牺牲,献身者应该为我们所崇敬。‎ ‎(钱理群《将灾难转化为育人、治国的精神资源》)‎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内涵、联系实际,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请结合材料一,写一篇读后感,在学校文学社举办的“沉重的时刻”主题论坛交流。‎ ‎②请结合材料二、三,写一篇发言稿,在2020年4月4日网上主题班会上发言。‎ ‎③请结合材料一、二、三,以“华春”的身份,给18年后的高三毕业班同学写一封信,谈谈2020年高中毕业前夕那段别样的生活带给你的思考和影响。‎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符合场合;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与解析 ‎1.‎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A项,“和……‘书同文字’的政策相关”错,由原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宇’的文字政策,用的规范字体是小篆”可知,秦始皇规定使用的规范字体是小篆;C项,“由于字体的变化,就有了‘母猴’‘动’等意思”错,由原文“所以东汉许慎解释小篆‘为’字时就不知道原意是什么了……所以‘为’有‘动’的意思,这是根据小篆讹变形体做的解释”可知,“母猴”“动”等意思是许慎对“为”的意思的误解,和“字体的变化”没有关系;D项,“楷书追求书写效率却又淡化了字形的美感”错,文中没有“淡化了字形的美感”的表述。故选B。‎ ‎2.‎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确定其表述正确与否。D项,“论述了汉字的演变规律”错,文章以“为”在甲骨文、小篆和隶书中的不同形体为例,论述的是古今汉字的结构完全不同这一观点。故选D。‎ ‎3. ‎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未然说成已然,因果颠倒,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等。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理清文章层次,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再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D项,“对后来汉字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错。从原文信息来看,牺牲汉字的形象性并没有影响到后来汉字的发展。故选D。‎ ‎4.‎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A项,“是指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错误,原文“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可知是“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而不是指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省掉了范畴“一般指”。C项,“没有中医为基础,日韩等国家医学就难以发展起来”错误,范围扩大,原文“此外,唐朝以后,中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中医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可知日韩等国家医学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D项,“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是因为自清朝末年以来,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而国运衰弱”错误,强加因果,“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可知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在于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和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故选B。‎ ‎5. ‎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C项,“‘非典’后开始复苏发展”错误,原文“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可知是“非典”以来开始有复苏迹象,没有谈论到发展;“近几年愈加受民众关注”错误,无中生有,原文“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催生下,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可知是,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不是中医学愈加受民众关注。故选C。‎ ‎6. ‎ ‎【参考答案】①中医面临着巨大挑战,存在存与废之争,通过申遗加以保护和宣传;②中医为维护人类健康仍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③中医是我国独特宝贵的文化遗产。‎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归纳、筛选、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原文“‎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可以概括为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中医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可以概括为中医是我国独特宝贵的文化遗产。‎ ‎7.‎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采用排除法。B项,人物描写手法分析错误。通览全文可知文章:对王老汉没有外貌描写,对吴亚龙没有心理描写,故排除此项。C项,对小说内容主体分析错误。小说并非在讲述“感恩的故事”,文章主要讲述的是吴亚龙如何跟王老汉“借粮”,王老汉如何帮助吴亚龙的故事;根据原文信息“听说王老汉厚道,日子也过得殷实”“一袋大米、一袋面粉、一大块猪肉、几条鲜鱼和一袋冻豆腐”可知,时代背景也不是“大饥饿时代”。D项,错误,结尾是出人意料的。故选A。‎ ‎8.‎ ‎【参考答案】①第一处:“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渲染气氛,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下文王老汉因冷不出门、吴亚龙留借据拿苕片的故事的叙写。②第二处:“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沿着清晰的脚印追寻偷苕片的人做铺垫,也暗指了吴亚龙选择在雪停之夜偷苕片,其实意并不在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环境描写的能力。环境描写一般作用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等。环境描写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环境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4)主题方面: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题干要求结合文本简析:小说中两处写到“雪”,分别有何作用?第一处在第一节开头,渲染气氛,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为“养猪专业户王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敢出门”提供了合理的环境;第二处在第四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沿着清晰的脚印追寻偷苕片的人做铺垫,也用清晰的脚印暗示了后文“爹,我事先写好了借条,借条压在袋子下”,其实并非偷,而是借。‎ ‎9.‎ ‎【参考答案】(一)我认为王老汉是主人公。①形象塑造上,作者在塑造王老汉时,着墨最多,运用了动作、神态、心理、细节以及正侧面等多种描写手法进行塑造。②内容主题上,小说的结尾写到“门口堆了一些东西”“竟找不出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虽只字未提王老汉,但很明显能看出是王老汉的善举,从而体现人性之美,深化了主题。③情节结构上,作为明线,王老汉的活动贯穿情节始终。④题目上,“借给你的温暖”中的“借给”也昭示着主人公应是王老汉。‎ ‎(二)我认为吴亚龙是主人公。①形象上,小说虽然对吴亚龙的描写刻画着墨不多,但吴亚龙勤劳、憨厚、淳朴、善良、诚信的形象非常突出。②内容上,正是因为有吴亚龙偷“苕片”留借条,有吴亚龙与他父亲的那番对话,才有了结尾的那幕感人场景。③主题上,小说《借给你的温暖》宣扬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诚信,一种互助,一种信任,一种大爱,吴亚龙用偷“苕片”留借条、准备靠做帮工来抵粮钱的憨厚淳朴换来王老汉的无私帮助,正好揭示了小说的主题。④结构上,吴亚龙借粮食作为一条暗线贯穿小说始终。‎ ‎(三)两位都是主人公。①形象上,两位都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形象。②主题上,吴亚龙用偷“苕片”留借条、准备靠做帮工来抵粮钱的憨厚淳朴换来王老汉的无私帮助,正好揭示了小说颂扬人性美的主题。③结构上,两个人物的活动作为明暗两条线索贯穿小说始终。④内容(题目)上,“借给你的温暖”是建立在两人的高尚人格上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结合文本分析问题,答题时首先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谈理解首先要观点明确,然后根据文章分析为什么得出这种认识,做到有理有据,不要抛离文章大谈特谈。题干要求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小说中王老汉和吴亚龙,哪一位是主人公?主人公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即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作品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紧紧围绕主人公展开,其他次要人物的出现及其活动,也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并对主人公起一定的映衬作用。如本题认为王老汉是主人公,可以从形象塑造、内容主题、情节结构上等内容进行分析,王老汉的活动贯穿情节始终,对王老汉的描写最多,手法多样,表现了文章赞美人性美的主旨。认为吴亚龙为主人公或者认为两个人都是主人公也行,但要结合文本阐述理由。总之,结合文本,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即可。‎ ‎10. ‎ ‎【答案】D ‎【解析】本题是文言断句的题目,解答时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还要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注意“初”表时间,单独断开,“选者”作后句的主语,在前面断开。原句的大意“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査没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动,选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罢免南曹。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无理阻止,故意刁难”。根据句意可正确断句。‎ ‎11.‎ ‎【答案】C ‎【解析】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C项“他们不仅职位很高”错误,“近侍”职位并不高。故选C。‎ ‎12. ‎ ‎【答案】A ‎【解析】A项“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错误,原文没有这一信息。应该是“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许将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 ‎13.‎ ‎【参考答案】(1)许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难道还不行吗?为什么还要出使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 ‎(2)章惇任宰相,与蔡卞一起大肆搜罗编造罪名,贬谪元祐诸臣,上奏皇帝开掘司马光的坟墓。‎ ‎【解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申饬”,应译为 ‎“指示”;“岂”,应译为“难道”;“对”,可译为“回答”;“为”,应译为“担任”;“同肆”,应译为“一起肆意”;“罗织”,应译为“编造、构陷”;“发”应译为“开挖”。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1)中的“何以……为”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许将字冲元,是福州闽县人。考中进士第一。神宗召他入对,任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查没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动,选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罢免南曹。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无理阻止,故意刁难。契丹以二十万的兵力逼近代州,派遣使者要求代州的土地,每年宋方的使者不敢去,就任命许将去。许将入朝对答说:“我在侍从的职位,朝廷的重要决定不能不知道。万一契丹谈到代州的事情,不对他们驳斥,就会伤害国家大体。”于是命令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住的人骑在房梁上聚众观看,说道:“看看南朝的状元。”等到练习射箭,许将先射中。契丹派萧禧作陪客,萧禧果然拿代州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 许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难道还不行吗?为什么还要出使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回来报告,神宗称赞他,第二年,担任秦州知州,又改任郓州知州。元宵节点灯,官吏登记那些偷盗的人把他们关入狱中,许将说:“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了。”都把他们释放,从此百姓没有一个人犯法,很多监狱都空了。父老感叹道:“从王沂公之后五十六年,又看到监狱空了。”郓州的俗人士子喜欢聚集诽谤官方,许将虽然没有禁止,但他们的风俗自动改变。征召担任兵部侍郎。上疏说:“治理军队有规章,名称虽然不同,或纵或横,或方或圆,让万众像一人一样。”对夏用兵时,神宗派侍从向他询问兵马的数量,许将立即详细奏报;第二天,询问枢密大臣,却回答不上来。绍圣初年,入朝任吏部尚书。章惇任宰相,与蔡卞一起大肆搜罗编造罪名,贬谪元祐诸臣,上奏皇帝开掘司马光的坟墓。哲宗拿这件事问许将,许将回答说:“挖别人的墓,不是高尚品德的人所做的事。”担任颍昌府知府,又调任到大名府,在大名府六年,多次告老还乡,被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年,去世,年七十五岁。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文定。‎ ‎14. ‎ ‎【答案】A ‎【解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A项,“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理解有误。整首诗情感复杂,但主要情感并非“称赞”,而是对綦毋潜科举落榜的劝慰和激励,故开头四句并不能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故选A。‎ ‎15.‎ ‎【参考答案】①十一、十二句,想象(虚写)。想象綦毋潜将驾驶小船南下回到家中的情景,表达诗人对朋友的不舍之情。②十三、十四句,借景抒情。描写远山树木遮盖友人身影,夕阳辉映着孤城的景象,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指出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分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分析表达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表达效果,如营造了怎么样的意境,或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或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等。本题考查的画线句子有两处,第一处为“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诗句的意思是“你行将驾驶着小船南下归去,不几天就可把自家柴门扣开”,是诗人在设想綦毋潜驾驶小船南下回到家中的情景,表达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从手法上来看,这两句是想象的内容,是虚写。第二处画线句子为“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诗句的意思是“远山的树木把你的身影遮盖,夕阳余辉映得孤城艳丽多彩”,从内容上来看是写景,描写了綦毋潜返乡时的沿途风光,表达的是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16.‎ ‎【答案】(1)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 ‎ (2)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 ‎ (3)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堤、羞、谀。‎ ‎17.‎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段落的整体意思,然后联系上下文,先找是否有标志,如关联词、修辞等;如果没有,就看其意思。本句主要应突出与个体权利相关。按照句末重心原则,应排除CD两项,结合关联词选择搭配,故选择B项。‎ ‎18.‎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①水火不容:比喻三者对立,绝不相容。②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③雷霆万钧: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④大张旗鼓:形容进攻的声势和规模很大,也形容群众活动声势和规模很大。⑤长此以往:长期这样下去。⑥假以时日:意为如果再给一定的时间的话就更怎么样,一般是褒义夸奖。⑦日积月累: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不断积累。指长时间不断地积累。⑧久久为功:意为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结合原文,依次应为格格不入、雷霆万钧、假以时日、久久为功。故选D。‎ ‎19. ‎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的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A项前两句主语不一致;C项后两句逻辑关系混乱;D项前两句不连贯,中途易辙。故选B。‎ ‎20.‎ ‎【参考答案】首先将空气降到-200℃以下,液化成液态空气,然后升温至-196℃将其分解为氮气和液态氧两种物质,最后将液态氧升温到-183℃得到工业氧气。‎ ‎【解析】本题考查的考生语言表达和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遵循以下答题思路:仔细观察画面;看画中的语言文字;运用恰当的语言。组织答案时应做到:①抓住内容要点;②确定结构顺序;③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本题中,根据图表内容可以概括为:首先将空气降到-200℃以下,液化成液态空气,然后升温至-196℃将其分解为氮气和液态氧两种物质,最后将液态氧升温到-183℃得到工业氧气。‎ ‎21.‎ ‎【参考答案】①“惠赠”改为“敬赠”;②“忽悠”改为“欺骗”;③“垂怜”改为“垂青”或“垂爱”;④“璧还”改为“归还”;⑤“光临”改为“前往”。‎ ‎【解析】‎ 此题考核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惠赠”用于感谢别人送自己东西;“忽悠”口语化过于严重;文中没有“怜惜”的意思;“璧还”用于自己还别人东西;“光临”用于请别人来。‎ ‎22.参见2019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