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枣庄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19~ 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 ‎2020.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 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 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 - 31 -‎ 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 ‎(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诗品与人品》有删改)‎ 材料二:‎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急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战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 31 -‎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材料三:‎ 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当前正处于价值转型期,诗歌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人性价值、道德价值、 文化价值都在变化,如何创造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命题。有一些路径有助于诗人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比如,人可在“事”上磨,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容易引发热潮,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转眼烟消云散,谈不上“人类喉舌”。“人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事”中有“情”,有“生命意志”,有“欲”。“事情”关乎实践、关乎意境之“意”:王国维“境界说”提出的“合乎自然,邻于理想”的两个维度,要求诗歌不仅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邻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诗人不是一劳永逸的“职业”,“邻于理想”就要求诗人永远行走在路上,永远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 ‎ (摘编自宋湘绮《新时代诗歌应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已久的说法,说明我们一直在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 B. 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往往缺乏对千千万万人的事的关注。‎ C. 材料二中提到的杜甫的“君子”品格和创作的诗歌,所体现出的人品与诗品,可以全面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 D. 材料三认为诗人诗歌创作既要“合乎自然”,又要“邻于理想"。这里“理想”的含义与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史上诗品与人品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有很多,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 B. ‎ - 31 -‎ 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 C. 材料二中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D. 材料二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诗词巾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表现为比个人的乡愁更为强烈的家国荣誉。‎ B. 朱熹认为杜甫等“君子”尽管遭遇各不相同,但他们都“磊磊落落”,在诗词中体现出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C. 《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诗句,主要表达诗人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 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孕育了家国情怀。‎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创造诗歌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怎样才能创造出高品质诗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A 2. B 3. C ‎ ‎4. 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名家作品为论据,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②采用递进式(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论证等。 ‎ ‎5. (1)要有高境界多视角大胸怀(2)要有真情实感、付诸实践,有理想和追求(3)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的文章。‎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 31 -‎ B项,“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往往缺乏对千千万万人的事的关注”错误。原文内容是这样的——“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可见选项中“都少了”表述绝对,原文意思是“大都”“这些诗”。B项不正确。‎ C项,“材料二中提到的杜甫的‘君子’品格和创作的诗歌,所体现出的人品与诗品,可以全面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错误。材料一的观点有两个——“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而杜甫的诗歌只能证明其一— “文如其人”,可见选项中“全面论证”的表述是绝对的。C项不正确。‎ D项,“材料三认为诗人诗歌创作既要‘合乎自然’,又要‘邻于理想’。这里‘理想’的含义与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错误。材料一倡导的君子品格是家国情怀,而材料三中“邻于理想”应该是更广义的内容,包含家国情怀在内的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所有内容。可见选项“相同的”概括不准,应该是包含关系。D项不正确。‎ A项,参考材料一第一段可以看出是正确的。‎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分析比较的能力。说得通俗一些,就是“找”和“比”两种做法。一般说来分两步走:第一步,阅读题干和选项:要一字一句地读,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全文,画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 。第二步,比较选项和与选项有关的文中信息。必须掌握设置干扰项的方式,找准原文的关键词句,细心与题干对照。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比对:①是否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混淆;②是否偶然、必然混淆;③是否指代混淆,是否主客颠倒,是否偷换概念;④是否现实和设想混淆;⑤是否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混淆,是否无中生有;⑥是否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颠倒。‎ B项,“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错误。从材料一第一段可以看出我们一直在倡导,但背离现象也一直在,“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只能说“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可见选项中“只要……就”表述绝对”B项不正确。‎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观点的提取筛选整合能力。题干要求 - 31 -‎ ‎ “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要做好此题首先是回归材料找观点,即让“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然后看选项信息是否与这个中心思想中的主要话题“家国情怀”对应,能对应就可以作为论据起支撑作用。‎ C项,“《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诗句,主要表达诗人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正确。原文表述是:“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可见选项符合“家国情怀”。C项正确。‎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论证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本题问“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答题模式为,从论证结构和方法两方面加以总结,并举出例子简要说明。‎ ‎(1)引证法:大量引用名家及其作品,丰富文本内容,增强说服力可信度,富有文化底蕴。比如;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等。‎ ‎(2)因果论证法:从现象看本质,由结果探究原因——“这既是先贤圣道,亦急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让论证深刻,说理透彻。‎ ‎(3)举例(类比)论证:列举了杜甫、苏辛弃疾、韩愈等人的事例,论据新颖典型,论证充分有力。‎ ‎(4)对比论证:材料二中的例子与材料一中潘安的事例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观点,要言为心声,要有家国情怀,要有理想,要有文化自信。‎ ‎【5题详解】‎ - 31 -‎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题干为“创造诗歌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怎样才能创造出高品质诗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解答本题主要看材料三的内容,找出高品质诗歌的创作方法。‎ ‎(1)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比如,人可在“事”上磨,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有“邻于理想”的情怀,关注千千万万人的事。‎ ‎(2)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事”中有“情”,有“生命意志”,有“欲”。‎ ‎(3)“事情”关乎实践、关乎意境之“意”:王国维“境界说”提出的“合乎自然,邻于理想”的两个维度,要求诗歌不仅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邻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诗人不是一劳永逸的“职业”,“邻于理想”就要求诗人永远行走在路上,永远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有 ‎(1)整体阅读语言材料。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 ‎(2)根据题干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筛选所需信息。‎ ‎(3)在阅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前后进行比照、勾连,归纳出文章大意。这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操作过程。整体感知的直接体现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概括准确是整体感知正确的表现,是深入解读的基础。整体感知的环节,对以往“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面面俱到”“肢解式的模式分析”是一次革命,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理念的贯彻与落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蛐蛐 汪曾祺 宣德年间,宫里兴起了斗蛐蛐。蛐蛐都是从民间征来的。这玩意陕西本不出。有那么一位华阴县令,想拍拍上官的马屁,进了一只,供到了宫里。打这儿起,传下旨意,责令华阴县每年往宫里送,县令把这项差事交给里正。里正哪里弄到蛐蛐?只有花钱买。上面要一只蛐蛐,常常害得几户人家弃家荡产。蛐蛐难找里正难当。‎ - 31 -‎ 有个叫成名的,是个童生,多年没有考上秀才,为人很迂,不会讲话。衙役看他老实,就把他报充了里正。成名托人情,也不得脱身。不到一年的功夫,成名的几亩薄产都赔尽去了。一出暑伏,按每年惯例,该征蛐蛐了,成名不敢摊派,自己又实在变卖不出这笔钱。每天烦闷忧愁,只得听从老伴的话,提了竹筒,拿着蛐蛐罩,到处翻找。清早出门,半夜回家,都无济于事。县令追逼,交不上蛐蛐,二十个板子。十多天下来,成名挨了百十板,两条腿脓血淋漓。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除了自尽,别无他法。‎ 迷迷糊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座庙,庙后小山上怪石乱卧,有一只“青麻头”伏着。醒来想想:这是什么地方?猛然醒悟:这不是村东头的大佛阁么?于是挣扎着起来,拄着拐杖,往村东去。到了大佛阁一看,就跟梦里所见的一样。于是在蒿菜草莽之间,轻手轻脚,拨开草丛,发现一只蛐蛐在刺棘丛里伏着,快扑!蛐蛐蹦,成名追,罩住了,细看看:个头大,尾巴长,青脖子,金翅膀。一阵狂欢喜,提着蛐蛐笼,快步回家,举家欢庆。静等期限,好见官交差。‎ 成名有个儿子,小名黑子,九岁了,非常淘气,上树掏鸟蛋,下河捉水蛇,飞砖打恶狗,爱捅马蜂窝。性子倔,爱打架,打起架来像拼命一样。三天两头,有街坊邻居来告状。成名得了个这只救命蛐蛐, 再三告诫黑子:“不许看,千万!千万!”‎ 不说还好,说了,黑子还非看看不可,他瞅着父亲不在家,偷偷揭开蛐蛐罐。腾!一蛐蛐蹦出罐外,黑子伸手一扑,用力过猛,蛐蛐大腿折了,肚子破了一死了 ,黑子知道闯了大祸,哭着告诉妈妈,妈妈一听,脸色煞白:“你个孽障!你甭想活了,你爹回来,看他怎么跟你.算帐!”黑子哭着走了。成名回来,老伴把事情一说,成名掉在冰窟窿里了。半天,说:“他在哪儿?”找。到处找遍了,没有。做妈的忽然心里一震:莫非是跳了井?扶着井栏一看,有个孩子,请街坊邻居帮忙,把黑子捞上来,已经死了,这时候顾不上生气,只觉得悲痛。夫妻二人,傻了一样,傻坐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找不到一句话。这天他们家烟筒没冒烟,哪有心思吃饭呢,天黑了,把儿子抱起来,准备用一张草席卷卷埋了。摸摸胸口,还有点温和,探探鼻子,还有气。先放到床上再说吧,半夜里,黑子醒来了,睁开了眼,夫妻二人稍得安慰,只是眼神发呆,睁眼片刻,又合上眼,昏昏沉沉地睡了。‎ 蛐蛐死了,儿子这样,成名瞪着眼睛到天亮。‎ - 31 -‎ 天亮了,忽然,听到门外蛐蛐叫,成名跳了起来,远远的一看,是一只蛐蛐,心里高兴,捉他!蛐蛐叫了一声跳走了。追,用手掌一捂,好像什么也没有。四面看看,蛐蛐伏在墙上。成名看它小,瞧不上眼,但墙上的小蛐蛐,忽然落在他袖口上。细看看,小虽小,好像不赖。带回家里,心想拿他去交差,又怕县令看不中。村里有个小伙子,是个玩家、他养着一只蛐蛐,自命“蟹壳青”,每天找一些少年子弟斗,百战百胜。他把这只“蟹壳青”居为奇货,索价很高,也没人能买得起。听说成名得了一只蛐蛐,这小子就到成家拜访,一看,捂着嘴笑了:这也叫蛐蛐!于是打开自己的蛐蛐罐,把蛐蛐赶进“过笼”里,放进斗盆。成名一看,这只蛐蛐大得像个油葫芦,就含糊了,不敢把自己的拿出来。小伙子存心看个笑话,再三说:“玩玩嘛,咱又不赌输赢。”成名把黑蛐蛐放进斗盆。小蛐蛐趴着不动,蔫哩吧唧,小伙子又大笑。使猪鬃撩它,再撩它!黑蛐蛐忽然暴怒,后腿一挺,直窜过来。俩蛐蛐这就斗开了,冲、撞、腾、击、劈里啪啦直响。忽见小蛐蛐跳起来,伸开须须,跷起尾巴,张开大牙,一下子钳住大蛐蛐的脖子。大蛐蛐脖子破了,直流水:小伙子赶紧把自已的蛐蛐装进过笼,说:“这小家伙真玩命呀!”成名也没想到。他和小伙子正在端详这只黑红黑红的小蛐蛐,他们家一只大公鸡斜着眼睛过来,上去就是一嘴,蛐蛐蹦出了一尺多远。公鸡一啄不中,撒腿紧追,眨眼之间,蛐蛐已经在鸡爪子底下了。成名急得不知怎么好,只是跺脚,再一看,公鸡伸长了脖子乱甩。走近一看,只见蛐蛐叮在鸡冠上,死死叮着不放,公鸡羽毛扎散,双脚挣蹦。成名惊喜,把蛐蛐捏起来,放进笼里。‎ 第二天,上堂交差。县太爷一看,大怒:“这么小,你不是糊弄我吗!”成名细说这只蛐蛐怎么怎么好,县令不信,叫衙役弄几只蛐蛐来试试。果然都不是对手。又抱一只公鸡来,一斗,公鸡也败了。县令吩咐,专人送到巡抚衙门。巡抚大为高兴,打了一只金笼子,又命师爷连夜写了一通奏折,详详细细表述了蛐蛐的能耐,把蛐蛐献到宫中,宫里的蛐蛐都是各省进贡来的,黑蛐蛐跟这些“名将”斗了一圈,没有一只能经得三个回合,全都不死即伤望风而逃。皇上龙颜大悦,下御诏,赐给巡抚名马衣缎。巡抚考核给华阴县评了一个“卓异”,县令就免了成名里正的差役;又嘱咐县学的教谕,让成名进了学,成了秀才;又赏了成名几十两银子,让他把赔累进去的薄产赎回来,成名夫妻,说不尽的欢喜。‎ 只是他们的几子一直是昏昏沉沉地躺着,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死不活,这可怎么了呢?‎ 树叶黄了,树叶落了,秋深了。‎ 一天夜里,成名夫妻做了一个同样的梦,梦见他们的儿子黑子。黑子说:‎ ‎“我是黑子。就是那只黑蛐蛐。蛐蛐就是我。我变的。‎ ‎“我拍死了‘青麻头’,闯了祸。我就想:不如我变一只蛐蛐吧。我就变成了一只蛐蛐。‎ ‎“我爱打架。打架总要打赢。打贏了,爹就可以不当里正,不挨板子了。我九岁了,懂事了。‎ 我跟别的蛐蛐打,我想:我一定要贏,为了我爹,我妈。我拼命。蛐蛐也怕蛐蛐拼命。‎ 它们就都怕。‎ ‎“我打败了所有的蛐蛐!我很厉害!‎ ‎“我想变回来。变不回来了。‎ ‎“那也好,我活了一秋。我贏了。‎ ‎“明天就是霜降,我的时候到了。‎ - 31 -‎ ‎“我走了,你们不要想我。——没用。”‎ 第二天一早,黑子死了。‎ 一个消息从宫里传到省里,省里传到县里,那只黑蛐蛐死了。‎ ‎(节选自汪曾祺《聊斋新义》,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从宫廷好斗蛐蛐之乐写起,每年从民间征收一只蛐蛐常常害得几户人家弃家荡产,为人物命运交代了社会背景。‎ B. 衙役看成名老实,就把他报充了里正,成名不得脱身,不到一年的功夫赔尽几亩薄产,点出成名因“征蛐蛐”而遭受的苦难,同时表现出他迂讷、忠厚的性格。‎ C. 黑子因毙--蛐蛐而投井自杀的悲剧,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制度对百姓的戕害,也表现了父母的太重的功利心,给孩子带来的灾难之深。‎ D. 小说写到“墙上的小蛐蛐,忽然落在他袖口上”,黑蛐蛐对成名似乎有感情,表现了黑蛐蛐的异乎寻常,暗示这是由黑子化成的蛐蛐。‎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 -项是 A. 小说以“蛐蛐”为线索,征虫--梦虫--觅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主人公的命运围绕“虫”而展开,跌宕起伏,曲折有致。‎ B. 小说巧设伏笔,层层推进。成名夫妻获虫的喜悦和对虫的特别珍爱,为黑子的误毙蛐蛐作了铺垫,母亲的“你甭想活了”一语,暗扣后文的“把黑子从井里捞上来”。‎ C. 作者采用了衬托与对比的手法叙写黑蛐蛐的善斗,格外生动。“蟹壳青”与黑蛐蛐,从外形到战绩对比鲜明;小伙子前后表现也形成对比,突显了他自高自大、无知可笑。‎ D. 小说语言特色鲜明。如“成名掉在冰窟窿里了。半天,说:‘他在哪儿?’找。到处找遍了,没有。”叙事干净利落,语言简洁精炼,多用口语,平淡无奇却又意境深远。‎ ‎8. 小说细写小蛐蛐斗胜强敌“蟹壳青”与鸡口脱险的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 ‎9. 小说是从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促织》改编创作而成,情节大体相同,结局不同:原著的结尾是“儿子从蛐蛐变回人、父亲被加官受爵”的大团圆结局,新作的结尾改成了“儿子变成蛐蛐,帮助父亲解脱困境后最终死去”的悲剧性结局,你认为哪一个结局更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6. C 7. D ‎ ‎8. ‎ - 31 -‎ 从三方面来解答:首先内容表现而言,写小蛐蛐都强敌,表现了小蛐蛐的厉害,神奇、不凡的本领让人诧异、惊喜。其次从情节本身而言,这是情节发展的高潮部分,彰显了本文跌宕起伏险象环生的构思特点。最后从语言表达而言,抓细节,具有现场感,让人身历其境如在目前,使用对比衬托夸张等艺术手法,增强可读性和感染力,吸引读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 ‎9. 我认为汪曾祺笔下悲剧结尾更好。蒲松龄笔下《促织》大团圆的结局虽然不符合黑暗现实,以及读者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心愿,但不利于表现批判社会现实的中心思想。而汪曾祺改编的小说《蝈蝈》结尾部分设置了悲剧结局,更符合现实生活,更能突出中心表现主题思想,用血淋淋的事实揭露社会的黑暗,批评统治阶层安于享乐却不关心百姓生活甚至草菅人命的冷酷无情。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一有价值一无价值,一毁一撕,可见功力高低,表现、剖析之深浅。‎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以客观题的形式来考查,四个选项涉及的角度有:人物性格品质的归纳整理、相关词句或段的作用、理解词语的内涵、情节安排的赏析等等。对照文本和自己读文本的理解感悟逐一进行分析,找出错误点即可。做这类题除了理解能力还要耐心细心专心。‎ C项,“表现了父母的太重的功利心”错误。根据原文所言,成名父母是善良仁义的,并没有表现出功利心,迫于官吏逼迫才间接地害了儿子,实质还是那个官员贪污皇帝只知享乐的黑暗社会造成的悲剧,可见选项表述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并非主观上的功利心,而是客观生活逼迫,父母也是受害者。‎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选项内容涉及情节设置、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从小说组织情节的手法考虑:(1)扬抑:使情节曲折多变、跌宕起伏;有利于突出人物特点、品质;突出主题。(2)对比:形成反差;突出人物、环境、主题。(3)衬托:情节更加生动;突出人物、主题。(4)突转:产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突出人物、主题。(5)戛然而止:留下想象的空间;使读者回味、思考。注:手法角度的作用都要联系人物、主题。‎ D项,“多用口语,平淡无奇却又意境深远”错误。情节跌宕起伏悬念环也是语言表达之功效,可见平淡无奇不当;‎ - 31 -‎ ‎ “多用口语,平淡无奇意境深远”,错,原文中“成名掉在冰窟窿里了”这里使用了形象的比喻,本体为成名内心恐惧害怕气愤等各种复杂的情绪综合为凉、冷的感觉,喻体为“冰窟窿”,可见语言上也具有文学色彩,并非平淡无奇;口语化表意的特点是直白的,比喻的特点是化深奥复杂为简单、浅显而至通俗易懂,本文画面感强,描写具体形象,能让读者身临其境,但意境并不深远,可以说成思想主旨耐人寻味启迪深刻。‎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情节的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属于结构思路方面的题型。线索、伏笔、照应、铺垫都带有很强的结构意义,所以遇到这样的情节题,我们就必须从结构的角度对其作用进行分析。可以考虑的角度有(1)线索:贯穿全篇;突出人物、主题;使情节紧凑、简洁。(2)伏笔:情节发展更加自然、合理,令人信服。(3)照应:情节发展连贯,自然,合理;结构严谨。(4)铺垫:为高潮的到来,做好准备,积蓄气势;突出人物、主题。题干为“小说细写小蛐蛐斗胜强敌“蟹壳青”与鸡口脱险的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从以下三方面来解答:‎ 首先内容表现而言,写小蛐蛐勇斗强敌,表现了小蛐蛐的厉害,神奇、不凡的本领,让人诧异、惊喜。比如:黑蛐蛐忽然暴怒,后腿一挺,直窜过来。俩蛐蛐这就斗开了,冲、撞、腾、击、劈里啪啦直响。忽见小蛐蛐跳起来,伸开须须,跷起尾巴,张开大牙,一下子钳住大蛐蛐的脖子。大蛐蛐脖子破了,直流水:小伙子赶紧把自已的蛐蛐装进过笼,说:“这小家伙真玩命呀!”成名也没想到。‎ 其次从情节本身而言,这是情节发展的高潮部分,彰显了本文跌宕起伏、险象环生的构思特点。比如:他和小伙子正在端详这只黑红黑红的小蛐蛐,他们家一只大公鸡斜着眼睛过来,上去就是一嘴,蛐蛐蹦出了一尺多远。公鸡一啄不中,撒腿紧追,眨眼之间,蛐蛐已经在鸡爪子底下了。成名急得不知怎么好,只是跺脚,再一看,公鸡伸长了脖子乱甩。走近一看,只见蛐蛐叮在鸡冠上,死死叮着不放,公鸡羽毛扎散,双脚挣蹦。‎ 最后从语言表达而言,抓细节,具有现场感,让人身历其境、如在目前,使用对比衬托夸张等艺术手法,增强可读性和感染力,吸引读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这只蛐蛐大得像个油葫芦,就含糊了,不敢把自己的拿出来。小伙子存心看个笑话,再三说:“玩玩嘛,咱又不赌输赢。”成名把黑蛐蛐放进斗盆。小蛐蛐趴着不动,蔫哩吧唧,小伙子又大笑。使猪鬃撩它,再撩它!‎ ‎【9题详解】‎ - 31 -‎ 本题考查对结尾段情节安排的探究思考能力。除了理解分析文本内容还需要个性化、创新性解读。题干为“小说是从蒲松龄的的文言短篇小说《促织》改编创作而成,情节大体相同,结局不同:原著的结尾是‘儿子从蛐蛐变回人、父亲被加官受爵’的大团圆结局,新作的结尾改成了‘儿子变成蛐蛐,帮助父亲解脱困境后最终死去’的悲剧性结局,你认为哪--个结局更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这道题首先把它理解成赏析结尾段的作用题,从三方面来思考: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本文的结尾段主要涉及内容主旨和表达效果。‎ 解答这道题首先明确观点立场:我认为汪曾祺笔下《蝈蝈》安排孩子小黑死掉这个悲剧结尾更好。‎ 先概括内容手法:蒲松龄笔下《促织》让孩子活下来,设置了一个大团圆的美好结局。而汪曾祺改编的小说《蝈蝈》的结尾部分设置了,让黑子死亡的悲剧——“我打败了所有的蛐蛐!我很厉害!“我想变回来。变不回来了。“那也好,我活了一秋。我贏了。“明天就是霜降,我的时候到了。“我走了,你们不要想我。——没用。”第二天一早,黑子死了。一个消息从宫里传到省里,省里传到县里,那只黑蛐蛐死了。”‎ 再从写法上分析:蒲松龄运用的是浪漫主义写法,汪曾祺使用了现实主义手法。‎ 最后再从效果和情感、主旨表达上总结归纳:蒲松林的喜剧结尾,好当然好了,能满足人追求大团圆生活圆满的理想心愿,但不符合现实生活,这种超越现实的浪漫主义写法自然不利于表现批判社会奢侈腐朽荒淫无度层层盘剥民不聊生的阴暗面。汪曾祺悲剧结局,一方面符合现实生活,百姓生活困苦,朝不保夕,统治者掌握生杀予夺的大权,更能突出揭露社会批判当权者的中心表现,更好地表现作者想要批判统治阶层安于享乐却不关心百姓生活甚至草菅人命的冷酷无情这个主题思想,作者意在用血淋淋的事实揭露社会的黑暗,更能唤起读者的共鸣,以生悲天悯人思想。最后联系鲁迅先生名言: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优劣便显而易见:一有价值一无价值,一毁一撕,可见功力高低,表现、剖析之深浅。‎ ‎【点睛】通过使情节暂时悬而未决,结局一时难以预料的手法, 让读者对人物命运遭遇未来情节的发展,怀有的一种迫切想知道的心情。悬念是吸引读者兴趣,营造故事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当然,对于是情节紧凑、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揭示主题都可能有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赐食邑怀德。以将军从高祖击反者燕王臧荼,破之易下。赐爵列侯,食绛八千一百八十户,号绛侯。‎ - 31 -‎ 以将军从高帝击反韩王信于代,勃迁为太尉。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勃既定燕而归,高祖已崩矣,以列侯事孝惠帝。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十岁,高后崩。於是勃与平谋,卒诛诸吕而立孝文皇帝。文帝既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居月余,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余,丞相平卒,上复以勃为丞相。十余月,上日:“前日吾召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乃免相就国。‎ 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绛侯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绛侯复就国,孝文帝十一年卒,谥曰武侯。‎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B. 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C. 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D. 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食邑,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的封地,臣子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 B. 国,古代指诸侯的封地,后泛指国家,又可指京城。文中“就国”是指回到京城。‎ C. 尚,有匹配之意,多指仰攀婚姻;文中指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娶孝文帝的女儿为妻。‎ D. 谥,是对死去的皇帝、诸侯、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给予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文”“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勃出身贫寒,生活艰辛。他的祖先是卷县人,后迁徙到沛县,他以编织养蚕的用具、在别人家丧事上吹箫为生。‎ B.‎ - 31 -‎ ‎ 周勃南征北战,军功赫赫。他追随高祖起兵攻打胡陵,入汉中,平定三秦,先后平定燕王、韩王等人的叛乱,所向披靡。‎ C. 周勃位高权重,深受重视。他以军功受封绛侯,历任太尉、右丞相,深受汉高祖等皇帝的倚重。‎ D. 周勃木讷老实,不善辞令。他被诬入狱,面对廷尉的诘问他不知如何回答,狱吏提示他破财免灾,几经周折,他才得以释放。‎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仪语。‎ ‎(1)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14. 周勃被诬谋反,最终被赦免。请简要说明他被赦免的原因。‎ ‎【答案】10. B 11. B 12. D ‎ ‎13. (1)周勃不喜爱文辞学问,每次召见儒生和游说之士,他面向东坐着,要求他们:“赶快对我说吧!”‎ ‎(2)六国诸侯都很害怕,于是联合结盟商讨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珍贵的财宝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有本领的人。 ‎ ‎14. 贿赂了狱卒,求助公主(儿媳妇),公主告诉了薄太后,周勃帮助过(有恩于)薄太后的弟弟;薄太后对皇帝说周勃不可能谋反;皇帝恰好也得到了审查结果,周勃谋反罪名经查验不实。‎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根据句意断句:后来有人上书告发周勃要反叛,皇帝把此事交给负责刑狱的长官廷尉处理,廷尉又把此事交付长安负责,长安的刑狱官逮捕周勃进行审问。‎ 根据语法规则断句:“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勃欲反”作“告”的宾语部分,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C;“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官”,两个“下”,意思是“交付”,层层下达旨意,两个“廷尉”一个作上一句的宾语,一个是下一句的主语,之间断开;“勃恐/不知置辞”,两个谓语动词,两句话,需要断开。排除D。‎ - 31 -‎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文化常识。古文,是很多高中生一听就头大的语文难点,而且往往也是众多学生考试当中的“丢分大户”。其实,如果平时学习中能积累一些古文方面的常识,那么试题就会变得简单许多。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是指回到京城”错误。“就国”的“国”应该是指诸侯的封地。‎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D项,“狱吏提示他破财免灾,几经周折,他才得以释放”错。应该是先贿赂收买狱吏,然后狱吏才提示周勃怎么救自己,那就是求助公主,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1)好,喜爱;文学,古今异义,文辞学问;每,每次;诸生,各位儒生;说士,游说之士;乡,通“向”,东乡,面向东坐着;责,责令、要求;促,催促、赶紧;为,对。‎ ‎(2)会盟,联合结盟;弱,形容词使动,削弱;爱,吝惜;以,来;致招纳。‎ ‎【14题详解】‎ - 31 -‎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并理解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题干问“周勃被诬谋反,最终被赦免。请简要说明他被赦免的原因”。这类题术语特定信息考查,是指“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方面的信息,这类信息的概括是高考阅读的常考题型。怎样答特定信息概括题呢?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概括指向,这一步的关键是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哪一方面信息(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第二步:厘清思路,确定概括区间,不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要确保不遗漏要点,都必须要厘清全文思路,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第三步:检索提炼,整合答案要点,在确定信息存在的区间后,要逐段提炼,分类整合。分类整合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看赋分,一般而言,若赋分为4分,应有2个要点或者4个要点,基本上是1个要点1分或者2分;二是合并同类求同存异,就是说提炼出来的信息要点难免有同类信息,这个时候要将同类信息合并为一个要点,避免答案要点交叉重复。(二)信息检索提炼3方法:(1)摘取法,有些信息显示在重要句子中,概括时可摘录句子或句子中的重要词语。(2)合并法,需要概括的内容往往不是一个方面,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有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分别摘取出来并组合在一起。(3)层析法,需要概括的内容,文中无明显的对应关键句时,则可将原文内容分层,层层分析后归纳概括。‎ 根据上文方法解答本题,先提取答题区域,即有关的信息,在最后一段: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 然后加以筛选并译文:周勃拿千金送给狱吏,狱吏才写在木简背后提示他:“让公主为你作证。”公主就是文帝的女儿,周勃的长子胜之娶她为妻,所以狱吏教周勃让她出来作证。周勃把加封所受的赏赐都送给了薄太后的之弟薄昭。等案子到了紧要关头,薄昭为周勃向薄太后说情,太后也认为不会有谋反的事。文帝朝见太后,太后顺手抓起头巾向文帝扔去,说:“原来降侯身上带着皇帝的印玺,在北军领兵,他不在这时反叛,如今他住在一个小小的县里,反倒要叛乱吗?”文帝已经看到绛侯的供词,便向太后谢罪说:“狱吏刚好查证清楚,要放他出去了。”于是派使者带着符节赦免绛侯,恢复他的爵位和食邑。‎ - 31 -‎ 进而整合概括为:先贿赂了狱卒,狱卒提示他求助公主(儿媳妇),公主告诉了薄太后,周勃帮助过(有恩于)薄太后的弟弟;薄太后对皇帝说周勃不可能谋反;皇帝恰好也得到了审查结果,周勃谋反罪名经查验不实。‎ ‎【点睛】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参考译文:‎ 绛侯周勃,沛县人。他的祖先是卷县人,后来迁到的沛县。周勃靠编蚕箔维持生活,还常在人家办丧时事吹箫奏挽歌。高祖当初称为沛公刚刚起兵的时候,周勃以侍从官的身份随从高祖进攻胡陵。周勃跟随汉王进入汉中,被任命为将军。回师平定三秦,到秦地后,汉王把怀德赐给周勃作食邑。周勃以将军的身份随从高祖征讨反叛汉朝的燕王臧荼,在易县城下把他们打败。周勃被封赐列侯的爵位,赐绛县八千一百八十户做为食邑,号称绛侯。‎ 周勃以将军身份随从高祖在代地征讨反叛汉朝的韩王信,周勃晋升为太尉。周勃为人质朴刚强,老实忠厚,高祖认为可以嘱托大事。周勃不喜爱文辞学问,每次召见儒生和游说之士,他面向东坐着,要求他们:“赶快对我说吧!”他的质朴少文才就像这个样子。周勃平定燕地之后回朝,高祖已经去世,他以列侯的身份侍奉惠帝。惠帝六年(前189)设太尉官职,任命周勃为太尉。十年以后,吕后去世。于是周勃与陈平谋划,终于诛灭了吕氏家族,拥立孝文皇帝。文帝即位之后,任周勃为右丞相,赐给黄金五千斤,食邑一万户。过了一个多月,有人劝说周勃:“您已诛灭了吕氏家庭,拥立代王为天子,威震天下。您受到丰厚的赏赐,处在尊贵的地位,这样受宠,时间长了将会有灾祸降到您的身上。”周勃害怕了,自己也感到危险,于是就辞职,请求归还相印。皇帝答应他的请求。‎ - 31 -‎ 过了一年多,丞相陈平去世。皇帝又让周勃任丞相。过了十几个月,皇帝说:“前些天我下令让列侯都到自己的封地去,有些人还没有走,丞相您是我很器重的人,希望您带头先去吧!”于是免去丞相职位回到封地。回到封地一年多,每当河东郡守和郡尉巡视各县的达绛县的时候,绛侯周勃自己害怕被杀害,经常披挂铠甲,命令家人手持武器来会见郡守和郡尉。后来有人上书告发周勃要反叛,皇帝把此事交给负责刑狱的长官廷尉处理,廷尉又把此事交付长安负责,长安的刑狱官逮捕周勃进行审问。周勃恐惧,不知道怎么回答。狱吏渐渐欺凌侮辱他。周勃拿千金送给狱吏,狱吏才写在木简背后提示他:“让公主为你作证。”公主就是文帝的女儿,周勃的长子胜之娶她为妻,所以狱吏教周勃让她出来作证。周勃把加封所受的赏赐都送给了薄太后的之弟薄昭。等案子到了紧要关头,薄昭为周勃向薄太后说情,太后也认为不会有谋反的事。文帝朝见太后,太后顺手抓起头巾向文帝扔去,说:“原来降侯身上带着皇帝的印玺,在北军领兵,他不在这时反叛,如今他住在一个小小的县里,反倒要叛乱吗?”文帝已经看到绛侯的供词,便向太后谢罪说:“狱吏刚好查证清楚,要放他出去了。”于是派使者带着符节赦免绛侯,恢复他的爵位和食邑。绛侯出狱以后说:“我普经率领百万大军,可是怎么知道狱吏的尊贵呀!”绛侯重新回到封地。在文帝十一年(前169)去世,谥号是武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远 杜甫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注]①此诗是永泰元年春杜甫在浣花溪作。②肃肃:花落的声音。③菲菲:花落的样子。④亚夫营;指戒备森严的军营。‎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描写了暮春之景,体现出诗人的忧国思乡、感时伤己的情怀。‎ B. 首联运用叠词“肃肃”“菲菲”,音律谐调,渲染了内心的感受,与”飘飘何所似”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C. 颈联“数有”表现了关中战乱的频繁,而“何曾”则表明只有剑外一带曾经清静过,从而表达出诗人乱中求静的心意。‎ D. 后两联写春日感怀。时局动荡不安,故乡尚有军营,欲归而不得,只能寓居在偏僻之地。‎ ‎16. 此诗颔联被后人盛赞,鸟雀、柴荆都是寻常之景,却写出了独特意蕴。请结合具体词语赏析该联写景的独特之处。‎ ‎【答案】15. C 16. ‎ - 31 -‎ 借助意象和炼字技巧,使得景物化实为虚、虚实结合:以平凡中见神奇,“鸟雀”“柴荆”两个最寻常也无美感的意象,但着以“惟”“独”两字,富有意蕴,“唯鸟雀”,可见过客之稀,“独柴荆”,可见村居之僻。虚实结合,妙不可言;“惟”“独”两字将景物写活了。暗合诗人孤独悲苦的心境,结构上,照应上文,以哀写哀,为下文抒发忧国忧民思念家国之情做铺垫。‎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这是一道客观题,选项涉及了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多方面。把选项信息与诗句逐一、仔细对照后判断是否有误,理解不太好拿不准时可以采用排除法。‎ C项,“而‘何曾’则表明只有剑外一带曾经清静过,从而表达出诗人乱中求静的心意”错误。“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颈联这两句对仗工整,互文修辞,以点带面突出内忧外患四境不安。“何曾”,什么时候,整句话意思是西南边陲什么时候清净过啊?反问表肯定,剑外从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一向就没有消停过,也不是乱中求静,杜甫是忧国忧民的情怀。‎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相关诗句写景特点的能力。这类题需要考生熟悉各种写景特色:情景交融、以景结情、抓典型意象、侧重练字、远近高低结合、虚实动静相生等。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考生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把握这些“炼字”,体会诗歌语言艺术。‎ 内容上:颔联“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意思是“一天天漫长啦,我的生活中每天只有鸟雀来往,没有亲朋故旧到访”。‎ 手法上:借助意象和炼字技巧,使得虚实结合,言简义丰,耐人寻味: “鸟雀”“柴荆”两个最寻常也无美感的意象,但着以“惟”“独”两字,有独特意蕴,“唯鸟雀”,联想到“门可罗雀”( 罗:张网捕捉。大门之前可以张起网来捕麻雀。形容十分冷落,宾客稀少。)可见过客之稀,“独柴荆”,可见村居之僻。虚实结合,妙不可言;“惟”“独”两字将景物写活了。‎ - 31 -‎ 效果或情感上:暗合诗人孤独悲苦的心境。契合《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客观处境。杜甫善于从别人看来无景可取之处寻找到独特的景致,赋予它们独特的主观情意。写有景之景,诗人类能之;写无景之景,惟杜独擅场。‎ 结构上,照应上文,以哀写哀,为下文抒发忧国忧民思念家国之情做铺垫。‎ ‎【点睛】诗歌鉴赏题技巧点拨:(1)先读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把握本诗重点。 (2)再读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3)再读注解,寻找诗歌内容的线索。 (4)通读全诗。通读时要特别注意每句至少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要发挥想象,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结合诗题、描述、议论、抒情推断这首写什么内容。注意格律诗起、承、转、合结构。‎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两句,借月抒发了个人生命是短暂的,而人类的存在是长久的感慨。‎ ‎(2)酒是水质的诗,诗是心酿的酒。古代文人与酒有不解之缘。李白在《将进酒》中以“____,_____”两句酒后狂言,抒发其藐视富贵利禄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愤激之情。杜甫在《客至》中巧妙地以“______,____”两句,写主客对饮,并招呼邻翁助兴,表达主人对客人的热情。‎ ‎(3)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苏轼的《江城子》中由“_____”开始人题记梦,写自己在梦中回到了故乡,周邦彦的《苏幕遮》中“_____”,以梦境作结,词人恍惚间飞到了五月的江南。‎ ‎(4)《登泰山记》中描写刚登上山顶时看到的冰雪覆盖、雪光耀眼的景象的两句是:“_____,____”‎ ‎【答案】 (1). 人生代代无穷已 (2). 江月年年望相似 (3). 钟鼓馔玉不足贵 (4). 但愿长醉不复醒 (5). 肯与邻翁相对饮 (6). 隔篱呼取尽馀杯 (7). 夜来幽梦忽还乡 (8). 梦入芙蓉浦 (9). 苍山负雪 (10). 明烛天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背诵能力。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 ‎ - 31 -‎ 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此外“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常见的名句名篇”主要指高中生应该掌握识记的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重要语句。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 本题注意以下字形:“已”“馔”“邻”“馀”“幽”“芙蓉浦”“苍”“负”。‎ ‎【点睛】虽然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但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仍然需要一定的技巧:‎ ‎(1)要突破生僻难写字。 ‎ ‎(2)要注意同音异义词。‎ ‎(3)要注意同义异形词。‎ ‎(4)要留意具体环境。‎ ‎(5)要留心语句顺序。 ‎ ‎(6)要注意语句出处。‎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_____?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 )。不仅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而且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促进技术创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 ) 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 。‎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 )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 )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18. 依次填人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时机 就是 发展 盘根错节 B. 契机 就是 发展 千丝万缕 C. 时机 只是 演变 盘根错节 D. 契机 只是 演变 千丝万缕 - 31 -‎ ‎19. 文中画波很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不仅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而且促进技术创新,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B. 不仅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而且促进技术创新,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C.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不仅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而且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促进技术创新。‎ D. 不仅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而且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促进技术创新。‎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 ‎【答案】18. D 19. A ‎ ‎20. 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的能力。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第一空,“时机”,具有时间性的客观条件,强调客观、时间方面的单方面的存在;“契机”,机会,转折变化的机缘,侧重事件发展的有利情形、条件、环境等,强调主客体的相符对应。照应前语境“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中“重合”一词,应该选择具有主客观两者相符相合意思的“契合”。‎ 第二空,“就是”表达判断肯定认可语气;“只是”,限止语气,主观上有否定嫌弃之意。根据语境应该是限止语气,具有微微的否定倾向,应该选择“只是”,以便和后语境中“而不会”“更不会”形成对比转折关系,选择这一处填“只是”。‎ 第三空,根据前语境“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和后语境“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都是强调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非发展,应该填“演变”。‎ - 31 -‎ 第四空,“盘根错节盘”:盘曲,错:交错;节,枝节;树木的根枝盘旋交错,比喻事情纷难复杂强调复杂性。“千丝万缕”,千条丝,万条线, 原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强调密切联系性。根据语境“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 )的联系”,应该强调密切联系,填“千丝万缕”。‎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和修改能力。首先要了解病句的六大类型错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逐一分析四个选项,看有无以上问题。‎ 原句的的语病有:(1)关联词“不仅”位置不当,“不仅”关联的部分不包括“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这是共用成分,应该放在关联词前),“不仅”只管“推动……,促进……,改变……,带来……”,四个动词之间是递进承接关系。(2)分句语序不当,逻辑混乱,应该按照正确的先后顺序排列:“推动……,促进……,改变……,带来……”。‎ B项,关联词位置不当。C项,语序不当。D项,关联词和语序均不当。A项正确。‎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中的衔接能力,即句子补写题,句子补写题属于语用专题中的连贯考点,它是一道主观题,分值一般为5到6分。由于它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推断、逻辑思维、规范答题等语言综合能力。鉴于此,作为考生一定要认真作答,解答这种题决不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一定要注意下面几点。一、明确题目要求,二、辨别文体类别,三、分析语段特点,四、关注标点符号,五、看清句子的位置,六、把握关联词语。题干为“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注意字数要求。‎ 本题前语境为“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前语境有“在……同时”,相照应的词语是“也”或“还”,再根据“由此可见”,以及句子位置判断,此处是一个总结上文的主旨句,而上文的内容是具体而言——“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所以结尾总结应该更概括一些,范围更广一些,上句强调“推动文明大交融”,下句成递进关系,可以填“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以照应“技术创新和文化融合”。‎ ‎【点睛】近义词辨析题常用方法:(1)牢记搭配对象(2)去除同类项,就区别项加以组词区分(3)寻找关键词中的反义词(4‎ - 31 -‎ ‎)将两个字的词变成四个字的词。总之,有了这些方法,平时多注意积累和总结,一定能够在高考答题的时候把近义词辨析的分数拿到,对于近义词辨析题,我们务必要找到真正能够将两个词区分开的点,成为我们在考场上推断出正确答案的线索,千万不能蒙混过关,使得本来区分就不大的近义词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模糊。‎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12月27日‎20时45分,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2000多秒后,与实践二十号卫星成功分离,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采用全新‎5米芯级直径箭体结构,捆绑4个‎3.35米直径助推器,总长‎57米,起飞重量约87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5吨级,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级,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8吨级,整体性能和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次任务的成功,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首次火星探测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答案】‎12月27日20时45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发射升空,与实践二十号卫星成功分离,将其送入预定轨道,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工程奠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中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是将长文读短的基础,是语文阅读的重要能力。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提炼、概括、压缩的能力及表述能力。“压缩语段”就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短语段。恰当的压缩语段,大致需要两种能力:一为筛选,二是概括。‎ 这是一则新闻报道,这类文段压缩的核心要素一般在导语部分——‎12月27日20时45分,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2000多秒后,与实践二十号卫星成功分离,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应该突出时效性,所以必须有时间词语——‎12月27日20时45分;然后就是重大事件——“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2000多秒后,与实践二十号卫星成功分离,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整体性能和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次任务的成功,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首次火星探测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接着进一步压缩提炼成——“‎12月27日20时45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发射升空,与实践二十号卫星成功分离,将其送入预定轨道,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工程奠基”。第二段列数字等具体说明部分的内容忽略不要,如果超字数第二段对于未来的意义也可以不要。‎ ‎【点睛】压缩技巧:‎ - 31 -‎ ‎1.摘取法,摘取能够概括文段内容的关键句(中心句),作为答案。——新闻类的抓导语。‎ ‎2.提要法,即抓关键词法,抽取文段的语素要点予以整合。‎ ‎3.分层法,根据总分总或者递进、并列等逻辑关系给文段分出几个层次来,把层意加以整合。‎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新年贺词,有豪迈的宣示,也有深情的祝福,温暖人心,催人奋进。学校将组织开展“学习新年贺词,争做时代新人”的主题班会。请你结合下面的材料,写一个发言稿,在这次班会上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 ‎(1)一辈子深藏功名、初心不改的张富清,把青春和生命献给脱贫事业的黄文秀,为救火而捐躯的四川木里31名勇士,用自己身体保护战友的杜富国,以十一连胜夺取世界杯冠军的中国女排……许许多多无怨无悔、倾情奉献的无名英雄,他们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新年贺词 ‎(2)与80后、90后从小纠结“上清华还是上北大”的烦恼不同,今天一些95后、00后似乎正面临一个新问题:好好读书还是选择当网红?关于95后就业观的调查显示,54%的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是网络主播和网红。抖音等新兴短视频和直播平台,让一些普通人坐在镜头前唱唱歌、跳跳舞就能收获万众追捧、打赏,一夜成名。这种短视、功利的人生追求值得反思。‎ ‎——《北京青年报》‎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鲜明,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葆有初心,紧贴时代脉搏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风起云涌间,“互联网+”的时代已翩然而至。立足于传统与今朝交织激荡间,吾辈诚应深思时代与人生规划,而使人生之船不偏不倚地挺进。以下乃一己之薄见,望能抛砖引玉,开启更多的真知洞见。‎ - 31 -‎ 作为新时代的有志青年当不负主席期望,争做时代好青年,树立远大的理想,做好人生选择。不贪图一时之利,心浮气躁鼠目寸光,而应该具有高格局和“大眼界”。周国平先生如是语:“无所投入可悲,无所坚守可叹,二者兼有,则或可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若因现实生活无忧无虑而心无所求行无方向,从而无所付出,无所坚守,未来等待我们的只能是庸庸碌碌平淡一生。我们不需画地为牢,将自己束缚在趋之若鹜的世俗观念中,更不该纠结于是好好读书还是选择当网红。关于95后就业观的调查显示,54%的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是网络主播和网红。抖音等新兴短视频和直播平台,让一些普通人坐在镜头前唱唱歌、跳跳舞就能收获万众追捧、打赏,一夜成名。这种短视、功利的人生追求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反思并鄙视。‎ 诚如毛姆呼唤忙于捡地上散落的六便士的人们抬头望见月光,梭罗鼓励人们行舟去往前人不曾抵达的水域,我们身为史怀哲笔下有“狮子般雄心”的年轻人,不应顺从“命运的理性化”,更不该随波逐流于一心向钱看的大军中,而应向大数据时代下的新行业敞开怀抱。未来我们的职业选择应与时代接轨,构铸青年与时代的命运共同体,去乘风破浪。纵将经历栉风沐雨的艰难征程,也勇敢地赤脚走过生活的刀锋。‎ 新时代青年的人生选择,亦需重拾古圣先贤流传给我们的价值观和华夏精神,恪尽职守无私奉献,淡泊名利忠诚爱国,有责任和担当。南仁东用尽生命所有的光,点亮“天眼”;故宫文物修复师,将一个个细心修复文物的日子串成诗篇。无论何种职业,葆有职业初心而砥砺前行,都是必然的价值选择。随着纪录片的热播,传统工艺与传承他们的匠人渐渐回归到我们的视野。我们珍重慢的价值,米兰昆德拉曾将快与遗忘紧紧相连。“快”让人进入“与过去和未来都断裂的瞬间”,让过往的流亡者回归故土,却已失去灵魂的家园。所以我们需要记忆,记忆曾镌刻在我们文化基因中的职业精神。唯有这般,我们才能将传统踉跄脚步拉回平稳,让历史的厚重为我们的职业生涯奠定厚实的基调。‎ 王开岭先生呼吁我们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在时代与理想的探讨中,我们诚应让精神澄澈,携高尚情操和伟大精神,开创崭新风貌。愿你我共同拥抱美好明天,葆有初心,紧贴时代脉搏,争做新世纪的有为青年!‎ 我的发言至此,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审题和写作能力。‎ 一、关于审题:‎ - 31 -‎ 本题属于材料作文。首先要审好相关材料以确定立意。本题所给材料分三段,第一段是总领部分,相当于导语,一般中心话题就在这部分里。可以抓住“学校将组织开展‘学习新年贺词,争做时代新人’的主题班会。请你结合下面的材料,写一个发言稿,在这次班会上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这段话确定中心观点为“争做时代新人”,另外还明确了写作用意和文体特征——班会 “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里也暗示了体裁,应该写成议论文性质。‎ 材料中二三两段分别引述习总书记的新年贺词给出写作提示,争做什么样的时代新人呢?使用抓关键句法分别提炼中心思想为: (1) “一辈子深藏功名、初心不改”“ 奉献青春和生命”“无怨无悔、倾情奉献”“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不平凡的人生”,以上话题为正面立意。(2) “是好好读书还是选择当网红”“一夜成名等短视、功利的人生追求值得反思”,以上为反面启示。‎ 二、关于写作:‎ 班会发言稿的注意事项:(1)开头要有称呼和问候语,结尾要总结陈词,并致谢。(2)注意人称,适合以第一人称,亲切自然,忌讳用第二人称,避免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3)要有预设性和感染力。基于真实语境(在应试中表现为一种虚拟的真实情境)的交际写作是一种“以对象为中心”的“为读者”的动态语篇写作。“对象”可能存在的真实问题或真实困惑应该是写作主体的起点。在这个题目中,写作主体应该还原到真实的班会情景之中,根据材料,基于真实的生活经验和逻辑去设想对象(主要是高三的班级同学)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合情合理地帮助他们解除疑惑,从而完成基本的写作任务。‎ 三、参考立意:‎ ‎(1)我辈当自强,不负青春,做有为青年。‎ ‎(2)坚守平凡成就伟大。‎ ‎(3)爱岗敬业恪尽职守。‎ ‎(4)无私奉献不讲回报。‎ ‎(5)奋斗不息努力不已,让青春无悔。‎ ‎(6)志向高远,成就价值人生。‎ ‎(7)淡泊名利甘于寂寞。‎ ‎(8)好好读书天天向上。‎ 四、可用素材:‎ ‎1. ‎ - 31 -‎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2. 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这种“精神”是一种情怀、一种超越,是一种不甘平庸、不甘屈服、不甘落后、不甘得过且过的血性和品格。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的民族,也是一个十分注重精神世界的修炼和砥砺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向往国家统一、民族兴旺、人民安康、人生幸福的梦想,如永不熄灭的灯光,照耀中华民族前行,也激发、培育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包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仁义博爱”“扶危济困”的利他精神,“诚实守信”“谦敬礼让”的自律精神,“忧劳兴国”“俭以养德”的勤俭精神等。这其中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主要内容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正是凭着这种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创造和不断发展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梦想。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途中,只有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融入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我们才能更加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谱写伟大复兴的精彩乐章,中华民族才能更加自信、更加昂扬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因为经济、技术落后,中国饱受屈辱。与此同时,时刻关注祖国消息的钱学森,准备携妻儿从美国回到祖国。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正因为这样,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历经五年才得以回国。其间,无论美国政府如何威逼利诱,他心中对祖国的思念,都是有增无减的。“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钱学森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当他踏上祖国的土地后,就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我听过太多对钱学森的赞誉,爱国、坚毅、执着……可我还是想用自己最喜欢的文字来表达我对他的敬意。南宋词人汪莘曾以一首《水调歌头》立志:“铁可折,玉可碎,海可枯,不论穷达生死,直节贯殊途。”我想,用这首词来形容钱学森伟大的一生再合适不过了。‎ ‎4.‎2018年10月23日,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在举国欢庆之际,“孟凡超”这个名字一度成为热搜词。“港珠澳大桥就像我辛苦哺育的孩子。”说出这话的正是港珠澳大桥的总设计师孟凡超。他从2004年便介入港珠澳大桥可行性研究,至今历经15‎ - 31 -‎ 年的耕耘与浇筑,终于见证了“孩子”的诞生。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大、施工难度最高的跨海桥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海工程。这个曾被外国专家断言“中国人无法做到”的工程,我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就建成通车,创造了400多项新专利,7项“世界之最”,而这背后,凝结着的是无数像孟凡超一样的中国劳动者的辛劳和智慧。不由想起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其实每一项“超级工程”的背后都是“超级创新”。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不仅对世界工程技术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更是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我很喜欢赵博生的一句话:“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这便是我想说给你听的中国精神。‎ 五、行文结构:‎ 首先拟定一个论点式题目,照应材料,并总领全文。开头结尾要有发言稿的写作特征,称呼和结束语都不要忘掉。正文开头部分照应材料引出话题,符合材料作文的要求。主体部分使用正反对比突出观点,引用名言丰富文本内容增添文采和真实性、可信度,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思路安排,条理清楚,逻辑严谨,结尾部分借用王开岭先生的话呼吁同学们争做精神明亮的人,携高尚情操和伟大精神,开创崭新风貌,并照应题目,“葆有初心,紧贴时代脉搏”,明确观点:争做新世纪的有为青年!‎ ‎【点睛】高考作文写作技巧:高考作文写作需要三种支撑 一、作文需要人文精神的支撑 作文一味追求语言华美、结构精巧、技巧娴熟,而轻视传统文化的积淀,忽略人文精神的关怀,这种技巧训练作出的文章无疑都缺乏丰厚的底蕴和隽永的思想,单薄而又贫瘠。‎ 如何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呢?首先,要关注世界政治、科技、社会动态,让自己的生活中有不竭的源泉。‎ 其次,了解和学习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使我们的文章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作文需要个性思想的支撑 作文要有个性,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体现创新精神。个性的背后离不开思想,思想是在具体的事件和情境中,明得的理、获得的悟、取得的思考。只有有了思想,作文才能是人生的史记,才会富有生命的质感。作文不能用几条规范标准代替自己丰富的思想活动,应该使自己思想的触角伸向生活的每个角落。只有拥有了自己个性的思想,“文”才能载“道”,这个“道”,才能被人接受。‎ 三、作文需要主体意识的支撑 - 31 -‎ 目前我们写作往往处于一种模仿和被动接受的状态,不是“情郁于中而必发乎外”,而是具有很强的应对性。其原因有二:一是命题中的“无我”现象——很多老师布置的作文题学生十分反感,最后不是“我不愿写”就是“我写的不是我”;其二是受“文以载道”的影响,过分强调作文要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利他”放在第一位,使得文章“无我”,个性得不到张扬,自我的不到宣泄。‎ 树立作文的主体意识,要把写作当成是人生体验,是一种独立、积极、自主、自由的创造性活动,而不应该在某些方面进行条条框框的限制。‎ - 31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