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第五单元第18课心术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课时作业:第五单元第18课心术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第18课 心  术 行者苏洵与学者苏洵 我们今天读苏洵的文章,特别是他的论说性散文,如身临绝顶,有一种俯瞰古今的壮阔之美;如驰目旷野,有一种丰俭适度的自然之美;如观山川布列,有一种刚柔相济的谐和之美;如俯仰宇宙之间,有一种对立统一的平衡之美。这与苏洵从小就亲近大自然,眷恋大自然,阅读大自然不无关系。毫无疑问,正是得益于少年的山川壮游,苏洵才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磨砺了意志,烹炼了思想,才锻造出了一支能够摹山范水排山走浪的如椽之笔。毫无疑问,正是得益于少年的山川壮游,广涉各地的风土民情,才有可能激发出苏洵对世界对生活的美好想象,在其文章中才有了对治国安邦的严肃思考和设想。正因为绝望于功名,才有了豹变似的大转身;正因为有了“行者”经历所开拓的宏大视野、所激发出的巨大生命能量,才成就了他的一代鸿儒的美名。‎ 因此,苏洵的“行者”生涯,不仅不是光阴浪掷、韶华虚度,而且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生命体验,是他成才路上必不可少的一种铺垫,是他终成为一代名家巨儒不可或缺的器识蓄养和精神储备。‎ 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东考生 - 10 -‎ 自从伊拉克被美英联军占领以后,全世界都很震惊,住在天庭的各位古代名士也不闲着,频频召开座谈会。这不,今天又由孔子主持了一个讨论会。讨论的话题是: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什么会灭亡。‎ 话题一提出,坐在首席的贾谊就坐不住了,十分激动又十分自信地说:“秦亡之根本,陈涉造反也。孰不知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于是山东诸国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由此观之,秦亡,因此子反也。”‎ ‎“太傅此言差矣。”下首的杜牧胸有成竹地说,“吾读遍史诗,得到秦亡的原因。岂不闻秦爱纷奢,然士人亦念其家,而秦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于是建阿房,修皇陵,致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怨。才导致戌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结局。吾之观比您深思数层,服否?”‎ ‎“慢来!”未等不服气的贾谊答语,文学大师苏洵厉声喝住,然后拍着胸脯说:“公之言也未必就对。六国破灭之时,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也。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因此有人说:不赂者以赂者丧。故曰:弊在赂秦。由此观之,秦在五国并存之时就懂得如何行贿、受贿。到秦统一宇内,平定八方以后,有赵高这等受贿高手,又有李斯这等受贿的高官。秦能至万世么?几千年以后的凡人陈希同、王宝森、王怀忠诸子,不也因为‘贿赂’二字而败吗?所以我认为‘贿赂’是秦灭之因。”‎ ‎“非也,非也。”魏征轻轻摇着头说:“吾坚信,秦亡之因是因始皇未得吾鉴太宗十思疏。若始皇得此疏 - 10 -‎ ‎,必不会受小人蒙蔽,则会选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秦国上下必会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孝其忠,则天下就可垂拱而治,又岂能亡乎!呜呼!”‎ ‎“秦亡,因无治世能臣也。”‎ 亚圣孟子问:“公乘过时间机器乎?”魏征一愕,“没有”。孟子于是微闭双目,成竹在胸地说:“吾乘时间机器到秦帝国游了一回。看见狗豕贪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秦贵族视之竟说:非我也,岁也。呜呼,秦国方统一四海,平定八方,未固根本。暴政施行,天皆怨,才至于亡,勿施仁政之国必灭也……”‎ ‎“子勿多言!”西楚霸王项羽怒目而立,“‘胜者王,败者寇’,自然之理也,何来这么多言论。”‎ 诸公混乱,怨怒,场面混乱。‎ ‎“静一静!静一静!”孔子发言了,“诸公岂不闻苏轼有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诸公之言都是有理有据的,但大家又都太自信,只站在一个位置看问题,因此,对问题认识得不够全面,我希望大家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听取一下别人的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那样,我们才能够提高自己,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好了,会议到此为止,下回再议,望诸公都有所提高。散会!”‎ ‎(选自百度文库)‎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凡兵上义       上:崇尚 ‎②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兴:突然出现 - 10 -‎ B.①以兵尝敌 尝:曾经 ‎②小挫益厉 厉:厉害 C.①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殆:懈怠 ‎②士以义怒 怒:激起愤怒 D.①故去就可以决 去就:离开与靠近 ‎②支大利大患 支:对付 解析:B项,尝:试探(虚实);厉:发奋自厉。‎ 答案:B ‎2.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凡兵上义 B.冠胄衣甲,据兵而寝 C.小挫益厉 D.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解析:A项,“上”通“尚”,崇尚。C项,“厉”通“励”,激励。D项,“殆”通“怠”,懈怠。‎ 答案:B ‎3.下列各项中,句式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B.邓艾缒兵于穴中 C.奉宣室以何年 D.复游于赤壁之下 解析:A项为省略句,“而后”前省略主语“将帅”。B、C、D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答案:A 二、迁移发散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谏论下 苏洵 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 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犹惧其选耎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赏与刑不设,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 - 10 -‎ 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此无他,墨刑之废耳。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鲜哉!‎ 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傥言而不获,吾不信也。‎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 B.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 C.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 D.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 解析:断句时可以利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据“时或”一词,可排除A、D两项,据“增其所有”和“有其所无”排除C项,从而确定答案。‎ 答案:B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B.《书》:《尚书》,又称《书经》,是中华民族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 C - 10 -‎ ‎.传:《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 D.墨刑:又称黥刑、黥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的脸上或额头上刺字或图案,再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 解析:A项,苏洵是北宋人。‎ 答案:A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分别从臣子和君主的角度立论,论述了臣子怎样才能使君主顺利纳谏和君主怎样才能使臣子踊跃进谏的问题。‎ B.君主应多任用心性忠诚正直的人,并顺应趋利避害的人之常情,通过建立赏赐和刑罚的手段鼓励或强制臣子们进谏。‎ C.本文第三段用一个生动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封建专制下臣子进谏的危险和促使人进谏时刑罚赏赐所起的积极作用。‎ D.作者以三代刑赏健全,言路大开,天下兴盛和末世刑赏失误,言路闭塞,国家乱亡做对照,启发人们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解析:本文没有从臣子的角度论述怎样才能使君王纳谏。‎ 答案:A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 10 -‎ 能纳谏的国君,如果不能使大臣一定进谏,就不是真正的能纳谏的国君。‎ ‎(2)不久,那个怯懦的人回头看到一头猛虎凶狠地逼近,那么那个怯懦的人不等别人跟他说什么,就赶紧越过深渊,如同走过平坦的大路一样。‎ 参考译文:‎ 能进谏的大臣,如果不能使国君接受自己的谏言,算不上真正能进谏的大臣;能纳谏的国君,如果不能使大臣一定进谏,就不是真正能纳谏的国君。大臣想让国君接受谏言(该怎么做),我先前已经阐述得很详细了;国君想让大臣力谏(该怎么做),我现在来谈一谈。‎ 国君地位高如天,尊贵如神,威势如雷霆。人不能抵抗上天、触怒神灵、忤逆雷霆,也是非常清楚的。圣明的君主了解这个道理,所以就设立奖赏来鼓励臣子,这就是《左传》所说的“兴王赏谏臣”了。还是担心臣子害怕惩罚,阿谀奉承,使得君主一日不知晓自己的过失,所以又制定刑罚来惩戒臣子,这就是《尚书》里说的“臣下不正,其刑墨”。按照人之常情,人都不是脑袋有病,丧失思想的,绝不会逃避奖赏而去追求刑罚,何愁没有人进谏呢?如果没有设立奖赏与刑罚,按人之常情,又何苦抵抗上天、触怒神灵、忤逆雷霆呢?如果不是本性忠诚有节义、不追求奖赏、不畏惧刑罚的人,谁希望为了进谏而冒死亡的危险呢?可国君又怎么可能全得到本性忠诚有节义的人来委任他们呢?‎ 这里有三个人:一个人勇敢,一个人勇敢、怯懦各半,一个人怯懦。有个人把他们带到深渊前,并告诉他们说:“能越过深渊的人,才算勇敢。不然就是怯懦。”那个勇敢的人以怯懦为耻,一定会越过深渊,那勇敢、怯懦各半的人和怯懦的人就做不到。这个人又说:“越过深渊的人奖励千两黄金,不然就没有。”那个勇敢、怯懦 - 10 -‎ 各半的人追逐利益,一定会越过深渊,那个怯懦的人还是做不到。不久,那个怯懦的人回头看到一头猛虎凶狠地逼近,那么那个怯懦的人不等别人跟他说什么,就赶紧越过深渊,如同走过平坦的大路一样。既然这样,那么人难道有勇敢、怯懦的区别吗?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形势驱赶他们。国君威严难以冒犯,如同深渊难以跳跃。本性忠诚有节义、不追求奖赏、不畏惧刑罚的人就如同那个勇敢的人,所以没有什么不进谏。追求奖赏的人,如同那个勇敢、怯懦各半的人,所以听到有奖赏就会进谏。畏惧刑罚的人,如同那个怯懦的人,所以看到有刑罚就会进谏。先王知道勇敢的人不可能经常获得,所以把奖赏用作(鼓励勇敢、怯懦各半者的)千金,把刑罚用作(激励怯懦者的)猛虎,让大臣前进时有追求的方向,后退时有躲避的目标,大臣们在这种形势下不能不尽力谏言规劝国君的过失,这是三代兴盛的原因。‎ 末世就不是这样,对不进谏者给予奖赏,却对进谏者施加刑罚,大臣们闭口不言就理所当然了,国政混乱、国家衰亡也就接踵而至了。偶尔有贤明的国君想听听自己的过失,也不过是奖赏进谏者罢了。唉!如果没有猛虎,那怯懦的人肯越过深渊吗?这没有别的,都是墨刑被废除的缘故。三代之后,像霍光杀昌邑王那些没有进谏(规劝昌邑王过失)的大臣的情况,不也太少了吧!‎ 现在奖赏进谏者的情况,偶尔还有,可是惩罚不进谏者的刑罚,已经完全废止了。如果增加对进谏者的奖赏,重新启用对不进谏者的惩罚,那么阿谀奉承的人就会变得正直,奸佞的人就会变得忠诚,更何况本来就忠诚正直的人呢!如果真能这样,我不相信国君想听到正直的谏言还会听不到。‎ 三、创新语用 ‎8‎ - 10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信息社会,如何在书海中淘金是当代读者面临的一大难题。诗人臧克家说:“读好书,如交益友。”反之,①________________。什么是好书?经验告诉我们,凡是有益于个人的身心发展,有利于弥补个人身心缺陷,能够给人以思想启发的书就算好书。除了读好书之外,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有计划地读,系统地读;要带着问题读,有比较地读;还要有效率地读,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获取更多的知识给养。当然,真正要读懂书,还需走出书斋,了解社会现实,③_________________。亦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这样,读书的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 解析:意思对并且与上下文衔接得当即可。‎ 答案:(示例)①读差书,则浪费时间甚至带来毒害(读不好的书,则如交损友)‎ ‎②还要善读书(有正确的读书方法)(还要会读书)‎ ‎③从实践中体味书中真谛(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衔接起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 10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