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www.ks5u.com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 命题人、审题人:江 洪 鲁 怡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宋代是我国古代出版业的“黄金时期”与“经典时期”。宋代奠定了我国书籍雕版的出版方式及雕版书籍的基本范式,为我国此后的文化传播做出了伟大贡献。 宋代立国之初,就确立了以文立国、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宋代的出版政策,总体上同其“文治”政策是一致的。宋代书籍出版审查、管理、惩治的政治环境较为宽松,而其实际管治效果的宽松又使这种宽松变得更甚。宋代建立了一整套文官制度,建立了一支庞大的以文人为 主的官僚队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人官僚体系。这个庞大的文人官员队伍,不仅从政治制度上,而且从作者、出版者、传播者、读者等多方面为宋代出版业造就了一支具有等量效应的国 家出版团队。‎ 宋代通过科举考试不仅录取了大批人才,尤为重要的是在全国树立了学习与阅读的理 念,成为直接推动出版业发展的社会文化动力。科举制度确立了宋代读书人的基本学习范式,造就了他们基本相同的学习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此同一学习范式及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主导 下,宋代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读书人世界。宋代书籍出版的繁荣与教育发达是互为因果的。书籍出版促进了教育发展,教育发展也促进了书籍出版,从而促使书籍出版与教育的共同发展与繁 荣。宋代教育的平民化也促成了书籍出版结构的全面性,即书籍内容、种类的通俗化、平民化,开发出版平民化书籍,按照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人生阶段策划出版不同的书籍,从而全面 开拓了书籍出版的社会空间,使得书籍成为一种具有大众媒介属性的社会化的文化传播媒介,因而对书籍出版的推动与促进是社会性的,其影响也是深远的。 雕版印刷术作为人类媒介技术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一种在宋代得到普及并形成的一种完善而成型的手工业生产技术,一种在宋代以前技术的基础之上的创新发明——绝非偶然, 而是宋代科学技术全面进步的必然结果。宋代手工业作坊种类繁多,其规模和内部分工的细密均超过了前代。生产技术显著进步,手工业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也大为增加。在宋代手工业生产 技术普遍进步的基础上,宋代形成了一门具有社会普遍价值的新型手工业生产领域——雕版印刷业,而与之密切相关的造纸、制墨等手工业也获得了新的发展。虽然雕版印刷业大致在隋末 唐初已经产生,但是真正形成一种社会性的手工业门类,应该还是在宋代。‎ 同时,宋代城市的繁荣不仅为书籍出版提供了域市空间,从而使书籍出版中心赖以形 ‎ 成;而且也为书籍消费提供了城市人口集合意义上的需求总量。同时,城市还为宋代书籍的销售与传播提供了空间交通上的中心地位,以及文化传播上的中心地位。‎ ‎(选自田建平的《宋代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在书籍雕版印刷、出版方式和书籍范式等方面为此后的出版业奠定了基础。‎ B. 宋代文人们为雕版印刷业各领域提供了一支具有等量效应的国家出版团队。‎ C. 雕版印刷在宋代开始运用到商业方面与宋代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密不可分。‎ D. 宋代注重平民化教育、开拓书籍出版的社会空间,书籍成为文化传播媒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证了科举考试、教育平民化、科学技术等对宋代书籍出版、销售等的影响。‎ B. 文章具体分析了宋代的政治制度,以此论证雕版印刷业在宋代繁盛的重要原因。‎ C. 作者认为宋代书籍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是互为因果关系的,是相互促进的。‎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段概括宋代出版业的状况,尾段概括城市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 如果没有以文立国、以文治国的国策,宋代就没有庞大的以文人为主的官僚队伍的出现。‎ B. 科举考试推动出版业发展,说明没有人才选拔考试,宋代就没有全国性的学习理念。‎ C. 宋代读书人有大致相同的学习观等,说明宋代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基本学习范式的确定。‎ D. 书籍成为文化传播媒介是因为宋代教育的平民化促成书籍出版的结构变化。‎ ‎【答案】1. D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A项,“雕版印刷、出版方式……奠定了基础”错误,原文第一段有“宋代奠定了我国书籍雕版的出版方式及雕版书籍的基本范式”,原文指出奠定基础的有两个方面,不包括“雕版印刷”。‎ B项,“各领域”错误,原文第二段有“从作者、出版者、传播者、读者等多方面”,由此判断至少在雕版、印刷等方面文中没有明确指出文人是否参与。‎ C项,“开始运用到商业方面”错误,原文第四段有“宋代形成了一门具有社会普遍价值的新型手工业生产领域——雕版印刷业”,这不能说明宋代之前的朝代就没有用雕版印刷书籍并贩卖雕版书籍的。‎ 故选D。‎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总分总的结构”错误,文章采用的是“总分”的结构,最后一段是从城市繁荣的角度论述书籍出版的发展的,不是“概括城市作用”。‎ 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B项,“没有人才选拔考试,宋代就没有全国性的学习理念”错误,说法太绝对。文本第三段中的“不仅录取了大批人才……社会文化动力”,意思是人才选拔考试录取了大批人才,也在全国树立了学习与阅读的理念,但不能就此说“没有人才选拔考试,宋代就没有全国性的学习理念”。‎ 故选B。‎ ‎【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一定读懂。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了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改善人居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遵循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属地管理、分步推进的原则,逐步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 本市生活垃圾的基本分类为:‎ ‎(一)可回收物,是指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塑料、废纸、废玻璃、废金属等废弃物;‎ ‎(二)有害垃圾,是指纳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且应当专门处置的废镍镉电池、废药品等废弃物;‎ ‎(三)湿垃圾,是指易腐性的菜叶、果壳、食物残渣等有机废弃物;‎ ‎(四)干垃圾,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废弃物 市绿化市客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商务、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本市生活垃圾的具体分类目录及投放规范,并向社会公布。未按照规定投放生活垃圾的,由城管执法部门按照《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处理。‎ ‎(摘编自《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 材料二:‎ 本研究对杭州居民样本的各类废弃物的分类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表3各类废弃物分类情况的相关描述信息。‎ 注:A:1=从不分类,2=几乎不分类,3=偶尔分类,4=经常分类,5=总是分类;‎ ‎(摘编自徐林等《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 材料三:‎ 公民参与垃圾分类有三个方面。最基础的是居民的自我监督与投入,表现在公民将家庭产生的各类生活垃圾按照政府和社区的规定,准确分类投放。公民参与的第二种方式是参与垃圾回收管理过程,每一户家庭平均一年要参与垃圾回收地点相关工作三次左右,负责给每家每户投放出来的垃圾袋上蒙网罩,以保持垃圾堆放地点的清洁。第三个方面指公民对他人的监督,具体表现为监督他人正确分类及投放垃圾、参加地方居民团体和环保组织、参加听证会与公民会议等。‎ 日本形成了政府带头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的宣传教育体系。多样化、常态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既教育了公民要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也教育公民如何科学分类,同时还形成一个良好的垃圾分类管理的舆论环境,给公民以压力和动力,内化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日本垃圾分类宣传的多样化体现为:第一,宣传主体多样化。日本垃圾分类宣传工作主体涵盖了政府、社区、居民团体、企业、家庭、学校和志愿者等。很多垃圾焚烧厂设计得非常漂亮学生游客和附近居民可以到焚烧厂参观旅游。第二,宣传内容多样化日本垃圾分类宣传既包括了对正面的垃圾分类处理的教育,也包括对不文明垃圾分类行为的宣传。第三宣传方式多样化。日本商品外包装上会印有分类标记及材料成分牛奶盒上甚至会提示包装盒处理的正确步骤:要洗净、拆开、晾干、折叠以后再扔等;一些超市也会设置垃圾桶,详细标上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等分类标志,以便消费者分类投放。‎ 此外责任明晰的垃圾分类管理法律体系和严格的惩罚监督是促使公民参与垃圾分类管理的外在压力。实施有效的扶持与激励政策,是促进公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动力。‎ ‎(摘编自吕维霞等《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4. 下列关于上海市生活垃圾基本分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中因老旧损坏而只得被丢弃的窗户水盆、纸箱都属于可回收物 B. 父母照料婴儿时使用过的厕纸尿不湿、次性毛巾都属于干垃圾。‎ C. 用坏或用完的温度计、电池、老鼠药、生理盐水瓶都属于有害垃圾。‎ D. 平时吃东西剩下的香蕉皮、瓜子壳、隔夜饭、甘蔗屑都属于湿垃圾。‎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统计样本中32.61%的居民常将废纸(板)分类投放,6.47%的居民从不对其分类,这在所有统计的废弃物种类中差异最极端 B. 若没有严格的法律监督制度体系与相应的奖惩措施,公民就会失去分类投放垃圾的压力和动力,无论中国、日本,皆是如此。‎ C. 公民参与是日本垃圾分类协同治理机制的核心之一,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全面的体系,这点在我国体现得尚不鲜明,值得借鉴。‎ D. 上海政府为促进垃圾分类、改善城市卫生,出台了相关办法条例,为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提供了应然层面的具体规定与指导 ‎6. 请结合材料,分析应当如何推进我国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工作。‎ ‎【答案】4. C 5. B ‎ ‎6. 参考要点:①优化分类标准,结合实际情况提供垃圾分类投放指导;②构建法律体系,出台具体而有效的配套奖励惩罚措施;③注重宣传教育,培养市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识与能力④强化公民参与,压力与动力并行,培养市民行为习惯。(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本题中,C项,“用坏或用完的温度计、电池、老鼠药、生理盐水瓶都属于有害垃圾”根据材料一“有害垃圾,是指纳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且应当专门处置的废镍镉电池、废药品等废弃物”“可回收物,是指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塑料、废纸、废玻璃、废金属等废弃物”可知,“温度计”“生理盐水瓶”属于可回收垃圾,而不是有害垃圾。‎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本题中,B项,“若没有严格的法律监督制度体系与相应的奖惩措施,公民就会失去分类投放垃圾的压力和动力”错误。根据材料三“责任明晰的垃圾分类管理法律体系和严格的惩罚监督是促使公民参与垃圾分类管理的外在压力。实施有效的扶持与激励政策,是促进公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动力”可知,“严格的法律监督制度体系与相应的奖惩措施”是促使公民参与垃圾分类管理的外在压力,而不是动力。实施有效的扶持与激励政策,才是促进公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动力。选项分析错误。‎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一般做此类题时要立足全文,而不应只从某一段找答案,本题,主要筛选材料一上海垃圾分类的细化标准和材料三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经验。然后要抓住与“推进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工作的做法、措施”有关的关键句,再根据关键句概括得出答案。关键句主要有:“上海市绿化市客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商务、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本市生活垃圾的具体分类目录及投放规范,并向社会公布”“日本形成了政府带头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的宣传教育体系。多样化、常态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既教育了公民要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也教育公民如何科学分类,同时还形成一个良好的垃圾分类管理的舆论环境,给公民以压力和动力,内化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责任明晰的垃圾分类管理法律体系和严格的惩罚监督是促使公民参与垃圾分类管理的外在压力。实施有效的扶持与激励政策,是促进公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动力”。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五九(注)‎ 老舍 张丙,瘦得象剥了皮的小树,差不多每天晚上来喝茶。他的脸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显出他并不是因为瘦弱而完全没有精力。当喝下第三碗茶之后,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象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他要发议论了。‎ 他的议论,不是有统系的;他遇到什么事便谈什么,加以批评。但无论谈什么事,他的批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说完,他自动的斟上一碗茶,一气喝完;闭上眼,不再说了,显出:"不必辩论,中国人是无望的。无论怎说!"这一晚,电灯非常的暗。张丙来了,看了看屋里,看了看电灯,点了点头,坐下,似乎是心里说:“中国人是无望的,看这个灯;电灯公司……”‎ 第三碗茶喝过,我笑着说:“老张,什么新闻?”‎ 出我意料之外,他笑了笑--他向来是不轻易发笑的。“打架来着。”他说。‎ ‎“谁?你?”我问。‎ ‎“我!”他看着茶碗,不再说了。‎ 等了足有五分钟,他自动的开始:“假如你看见一个壮小伙子,利用他身体气力的越,打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你怎办?"‎ ‎“过去劝解,我看,是第一步。”‎ ‎“设若过去劝,他自然是停止住打,而嘟囔着骂话走开;那小孩子是白挨一顿打!你想,过去劝解是有意义的吗?”他的眼睛发光了,看看我的脸。‎ ‎“我自然说他一顿,叫他明白他不应当欺侮小孩子,那不体面。”‎ ‎“是的,不体面;假如他懂得什么体面,他还不那样做呢!”‎ ‎“那末,你以为应当立刻叫他受惩罚,路见不平……那一套?”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说,而故意逗他。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说:“别说《七侠五义》!我不要做什么武侠,我只是不能瞪着眼看一个小孩挨打;那叫我的灵魂全发了火!更不能叫打人的占了全胜去!我过去,一声没出,打了他个嘴巴!”‎ ‎“但是,”我问:“你打了他,他一定还手,你岂是他的对手?”我很关心这一点,因为张丙是那样瘦弱的人。"那自然我也想到了。这种人,善于利用筋肉欺侮人的,遇到自家皮肉上挨了打,他会登时去用手遮护那里,在那一刻,他只觉得疼,而忘了动作。及至他看明白了你,他还是不敢动手,因为他向来利用筋肉的优越欺人,及至他自己挨了打,他必定想想那个打他的,一定是有些来历;因为他自己打人的时候是看清了有无操必胜之券而后开打的。”‎ 他不言语了,我看得出,他心中正在难受——难受,他打了人家一下,不用提他的理由充足与否。‎ ‎“他打人,人也打他,对这等人正是妥当的办法;人类是无望的,你常这么说。”我打算招他笑一下。‎ 他没笑,只轻轻摇了摇头,说:“这是今天早晨的事。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我又遇见他了。”‎ ‎“他要动手了?”我问,很不放心的。‎ ‎“动手打我一顿,倒没有什么!叫我,叫我——我应当怎样说?——伤心的是:今天下午我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他分明是给一家外国人作仆人的。他拉着那两个外国小孩,赶过我来,告诉他们,低声下气的央告他们:踢他!踢他!然后向我说:你!你敢打我?洋人也不打我呀!然后又向那两个小孩说:踢!踢他!看他敢惹洋人不敢!”他停顿了一会儿,忽然的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 ‎“五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 ‎“呕!”张丙立起来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 他好象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那末一碗茶,便走了。‎ ‎【注】这篇小说是老舍为“五九”国耻日而写的,发表于1931年10月《齐大月刊》。“五九”即1915年5月19日,就是在这一天,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卖国条约,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日运动,人们把5月9日定为国耻纪念日。‎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五九”为题,不同手现代小说以人物、事件、物象等为题的惯常用法,标题的陌生化既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引发了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B. 张丙“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晴”,表明他对国人国事并未失去热情。“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像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表明他内心的愤恨、不平和痛苦。‎ C.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线素人物,与张丙十分熟悉,起到了组织情节的作用,而“我”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和个人情感。‎ D. 小说取材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不仅表现了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而且将笔触延伸到对民族精神的挖掘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 ‎8. 小说中说“出我意料之外”,小说中张丙有哪些“出我意料之外”的言行?以此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9. 小说的主体部分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推进,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在“我”问他有什么新闻时,不轻易发笑的他笑了笑,他为自己能教训欺小孩子的壮小伙而自豪,表明他天性善良。②他平时“最厌恶武侠小说”“不要什么武侠”,而当他看到壮小伙欺负小孩时能有侠义之举,这凸显了他打抱不平、正义勇敢的形象。③他没有说“中国人没希望”,也没有喝那一碗茶,就走了,而平时“中国是无望的”是他批评的结束语,这异乎寻常的言行,既揭示了他敢怒敢言、关心国事的一面,又反映出他从懦弱、沉沦走向觉醒的精神变化。 ‎ ‎9.‎ ‎ 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小说情节清晰紧凑。②生动刻画人物形象。张丙善良、勇敢、正义、从沉沦走向觉醒的市民形象,打小孩的壮小伙卑躬屈膝、欺压同胞的洋奴形象通过“我”与张丙的对话得以凸显。③提升读者阅读体验。小说中人物的对话将真实情景再现,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④点明小说的时代主题。小时结尾点出“五九”,借人物之口表现“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而‘我’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和个人情感”分析有误。小说倒数第三段“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我”是因那个奴颜婢膝的壮小伙子而落泪,是因街上“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而感动落泪,这些都表现出了“我”的个人情感和思想倾向。‎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概括相关内容,在根据相关内容赏析人物形象。如本题“小说中说‘出我意料之外’,小说中张丙有哪些‘出我意料之外’的言行?以此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答题时,考生要先找到与题干中所说“出我意料之外”相关内容,如“出我意料”“果然不出我所料”,然后取出前后张丙的表现,在根据这些表现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如第一处“出我意料,他笑了笑——他向来是不轻易笑的”,不怎么笑的张丙笑了,这与他刚刚做的事情有关,从下文他的讲述中,我们知道,张丙是未来自己能教训欺负小孩的壮小伙而“笑”,这“笑”中表现出张丙为自己的做法而自豪,体现出张丙善良的天性;第二处,“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说,而故意逗他。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说:‘别说《七侠五义》!我不要做什么武侠,我只是不能瞪着眼睛看一个小孩挨打;那让我的灵魂发了火!更不能叫打人的占了全胜去!我过去,一声没出,打了他个嘴巴!’”‎ 平时最厌恶武侠小说且不要什么武侠的张丙看到不平之事——壮小伙欺负小孩时有侠义之举,这表现出任务性格中正义勇敢的特点;第三处,文章开头说“他的议论,不是系统的。他遇到什么事便谈什么事,加以批评。但无论谈什么事,他的批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而文章结尾说“他好像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开始时“无望”的评价表现出人物虽然关心国事但非常懦弱,而最后的表现说明他从这种懦弱中走了出来,走向觉醒,敢怒又敢言。答题时,考生围绕概括出来的“出我意料”的事进行分析概括人物形象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把握小说情节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主体部分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推进,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考生要分析人物对话的内容,再分析这些内容对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造、主旨的揭示以及对读者的影响等方面的作用。从文中来看,主体部分“我”与张丙的对话主要是说张丙看到壮小伙打小孩而路见不平这件事情,在两人的对话中,张丙在该事件中表现出的善良、勇敢、正义等说明张丙已经不是文章开始所写的那个在现实中沉论、对中国不报希望的人了,展现出人物的转变,从沉论走向觉醒,同时在叙述中我们也看到了那个形体壮硕的小伙子在弱小国人面前的强霸、在外国人跟前的卑躬屈膝的洋奴形象,“我”和张丙的对话凸显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从情节的发展角度来看,“我”与张丙的对话展示了事件的过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变化。从主题的角度来看,张丙最后“停顿了一儿,忽然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五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噢!’张丙立起来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再结合注释“‘五九’即1915年5月19日,就是在这一天,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卖国条约”可知,在人物的对话中交代了小说的时代主题,通过张丙之口点明“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这一主题。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 ‎【点睛】解答人物形象赏析类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1.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用语不同,回答的内容也不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在思想性格特点。规范答题1.概括题与分析题的不同答题思路。概括题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间不能交叉。2.分析题有两种思路:①概括→分析: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性格的特点,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分析。②分析→概括: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初仕郡,孝廉,除郎中。后遭母忧,弃官行丧。太尉李固表荐,迁为乐安太守。‎ 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臵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拜尚书。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蕃上疏曰:“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救三府①,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 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以此忤左右,故出.为豫章太守。后迁大鸿胪。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永康元年,帝崩.。窦太后临朝,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畏惧权官,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曰:“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茶蓼②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 侯,食邑三百户。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用理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 ‎[注]:①三府:汉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②茶蓼:泛指田野沼泽间的杂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B. 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C. 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D. 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孝廉: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属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B. 出:被调出京城任官职。文中实为贬官,陈蕃因提建议被贬为豫章太守。‎ C. 崩:古代称帝王之死。《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 禄,庶人曰死。”‎ D. 视事: 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陈蕃劝说托病不上朝的大臣要尽职尽责。‎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蕃自有名节,能招徕贤士。郡人周璆不接受本郡前后太守的招命,而陈蕃能够招徕,正是 因为陈蕃本人自是名节之士。‎ B. 陈蕃识见卓异,颇有方略。他认为地方官吏贪赃枉法、虐待百姓是导致山贼危害一方重要 原因;应该选贤任能,更换地方官吏。‎ C. 陈蕃尽孝尽忠,反而受到杀害。他因母亲去逝,宁愿弃官守丧;虽然多次免官,但他仍然上 疏,最后窦太后还是下令捕杀他。‎ D. 陈蕃少有大志,为人称赞。十五岁时闲处一室而庭院芜秽,他以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回答 父亲好友,被认为有澄清天下的志气,受到赞叹。‎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2)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 ‎【答案】10. C 11. A 12. C ‎ ‎13. (1)送信的人假装请求见陈蕃,陈蕃发怒,把送信的人鞭打至死,获罪降为修武令。‎ ‎(2)导致儿子们为害的原因,难道不是当地官吏贪污暴虐逼迫他们像这样造反的吗?‎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太后信任他们,多次下诏令,给他们封爵授官。陈蕃常恨这帮人,决心消灭宦官。恰逢窦武也有谋划,陈蕃于是与窦武商量。” ‎ ‎“数出诏命”, “诏命”,是词组,意思是皇帝的命令,之间不断开,排除D;‎ ‎“会窦武亦有谋”,“谋”是“有”的宾语,之间不断开,之后断开,排除AB。‎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此类题在于平时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如称谓、习惯、官职、历法、礼仪、科举制度等都要加以理解和识记。‎ A项,“属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错误,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被举人的资历,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 故选A。‎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C项,“最后窦太后还是下令捕杀他”错误,原文“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意思是王甫当时从宫里出来,于是命令逮捕陈蕃,当日杀害了他,所以不是窦太后下令捕杀他。‎ 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诈”,假装;“笞”,鞭打;“坐”,获罪。(2)中“致”,导致;“贪虐”,贪污暴虐;“然”,这样。‎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陈蕃,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一人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无章。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蕃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祸患这件大事为己任。为什么要在意一间房子呢?”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很有自己的见解,与众不同。最初,在郡里做官,被推举为孝廉,授郎中。因母亲去世,辞官居丧。太尉李固上表荐举他,升为乐安太守。‎ 郡人周缪,高洁之人,前后郡守招请,不肯去,只有陈蕃能够招他去,陈蕃称他的字,不叫他的名。特别为他安放一张床,周璆离开时,就把床悬挂起来。大将军梁冀是威震天下的人,当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商议要派军队去讨伐,皇帝又下诏州郡,所有讨伐有功者都可以保举孝廉、茂才。陈蕃上疏说“:以前高祖创立大业,抚养百姓如同养育自己的儿子一样。现在二郡的老百姓,都是皇上的儿子,导致儿子们为害的原因,难道不是当地官吏贪污暴虐逼迫他们像这样造反的吗?应该严厉责成三府,暗暗地考核州牧太守县令长,如果有为政残害百姓的人,立即向朝廷揭发,另选清正贤明,能够宣扬法令,爱护百姓的人去代替他们,这样可以不必烦劳国家的军队,却可以使所有的盗贼平息啊!”(陈藩)因为这个得罪了皇帝身边的人,所以被下放到豫章郡担任太守。后升任大鸿胪,恰逢白马县令李云上疏直言劝谏,桓帝大为震怒,李云应被处死,陈蕃上书救李云,获罪被罢免回家。又被征任议郎,几天之后,升任光禄勋。永康元年(167),桓帝去世,窦皇后执掌朝政,当时刚遭国丧,还没有确定皇位继承人,各尚书害怕触怒朝中权臣,都假称有病不上朝办事。陈蕃写信责备他们说:“古人讲究节操,侍奉去世君主的态度如同他还活着一样。现在皇嗣还没有定下来,政事日益紧迫,诸君为什么抛弃国家的苦难不管,在家躺着休息呢?在义已经很亏缺了,哪能谈得上仁呢?”各位尚书惶惶恐怖,都去朝廷办公。灵帝即皇位后,窦太后再次下诏表彰陈蕃,封陈藩为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陈蕃上疏尽力辞让。陈蕃和窦太后的父亲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起用名流贤士,共同参与国家政治。然而桓帝的乳母赵娆,早晚都在窦太后身边,中常侍曹节、王甫等同她勾结,讨好太后。太后信任他们,多次下诏令,给他们封爵授官。陈蕃常恨这帮人,决心消灭宦官。恰逢窦武也有谋划,陈蕃于是与窦武商量。因为事情泄露,曹节等人伪造太后的命令杀了窦武等人。陈蕃当时七十多岁,听说变乱发生,率领属官和学生八十余人,一起拔刀冲进承明门。王甫当时从宫里出来,于是命令逮捕陈蕃,当日杀害了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②老莱衣:老莱子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用典,用古代的美谈和当今的时局形成对照,点出当时的时代背景。‎ B. 颔联“何处访庭闱”一句采用问句,暗示这也正是首联“万事非”中的一例。‎ C. 诗中写黄牛峡的景属于虚写,杜甫《望岳》的写景也采用了这一手法。‎ D. 诗人在秋天送别友人,但全诗并不见离别的感伤之情,不落专写“凄凄戚戚”之情的俗套。‎ ‎15. 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14. D 15. ①深厚的忧国忧民之情: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②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別之情。④对友人的劝勉,未来的担忧之情: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但全诗并不见离别的感伤之情”错误,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包容国难民忧,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沉委婉,是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也是有离别的感伤的。‎ 故选D。‎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体验的能力。鉴赏诗歌的情感态度,首先要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我们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对诗歌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译文:烽火四起,干戈遍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隐士老莱子那种彩衣娱亲的人了,不由感叹人世沧桑、世事多变。战乱不休,流落他乡的我已好久没有和弟妹联系了,如今更无处可寻他们了。你离家多日,此次去江东探亲,而那一带现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处寻访家人呢?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朋友啊,此次一别,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可惜我们不能实现同返故里的愿望。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然而在他这个时候,干戈遍地,已经很难找到。第二句,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骨肉同胞的怀念。在动乱中,诗人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有家等于无家,这也正是“万事非”中的一例。相形之下,韩十四似乎幸运得多了。可是韩十四与父母分手年久,江东一带又不太平,“访庭闱”恐怕也还有一番周折。所以诗人用了一个摇曳生姿的探问句,表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同时透露出,由于当时正是乱世,韩十四的前途也不免有渺茫之感。这一联是前后相生的流水对,从诗人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寄慨遥深,有一气流贯之妙。韩十四终于走了。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尾联分手不宜过多伤感,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又双绾行者、留者,也起到收束全诗的作用。虽说如此,只怕不能实现同返故乡的愿望。韩十四与杜甫可能是同乡,诗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故乡重逢。但是,世事茫茫难卜,这年头谁也说不准。诗就在这样欲尽不尽的诚挚情意中结束。“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在深沉的别情中流露出蒿目时艰、忧心国难的浩茫心事。‎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在同学中虽然穿着 破旧,但并不羡慕他们。‎ ‎(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鸟儿报春、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3)《沁园春•长沙》表明同学们关注国家大事而有所行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2). 略无慕艳意 (3). 几处早莺争暖树 (4). 谁家新燕啄春泥 (5). 指点江山 (6). 激扬文字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情境默写成为近几年高考默写的一种新方式,考生要注意在平时背诵文章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大意。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缊袍”“敝”“莺”“燕”“激扬”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 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释放出智慧与力量。 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就拿开会发言来说,‎ 一个人的讲话能引起共鸣、激荡人心的原因,是由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 。‎ 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 ,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 。‎ 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 成,理定而后辞畅”。( )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正式 创造力 社会现实 折服 B. 郑重 创造力 社会现实 信服 C. 郑重 说服力 历史长河 折服 D. 正式 说服力 历史长河 信服 ‎18. 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个人的讲话能引起共鸣、激荡人心的原因是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 B. 一个人的讲话能引起共鸣、激荡人心的原因,是由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 C. 一个人的讲话能激荡人心、引起共鸣的原因是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 D. 一个人的讲话能激荡人心、引起共鸣的原因,是由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是语言的真义,又何尝不是行文的典范?‎ B. 这不仅是行文的典范,而且是语言的真义。‎ C. 这既是语言的真义,又是行文的典范。‎ D. 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 ‎【答案】17. D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①第一空,“正式”指合乎一般公认的标准的,或合乎一定手续的。“郑重”指严肃认真。从语境来看,“正式”更能与后文的“发言”搭配,且与前文的“日常”构成对应关系。‎ ‎②第二空,“说服力”指说话者运用各种可能的技巧去说服受众的能力。“创造力”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说服力”合乎语境。‎ ‎③第三空,“历史长河”指源远流长的历史。“社会现实”指社会客观存在的情况。从前文的“纵观”和后文的“他们终能流芳千古”来看,此处选“历史长河”合乎语境。 ‎ ‎④第四空,“信服”指相信并佩服。“折服”有信服、佩服的意思,但相较而言,“折服”比“信服”的程度更深,而语境中没有强调的意味,因而选“信服”更恰当。‎ 故选D。‎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原句有两处语病:“引起共鸣、激荡人心”语序不合逻辑,“激荡人心”是前提,是个体的心理状态,“引起共鸣”是结果,是集体情感碰撞产生的效果,因而语序为“激荡人心、引起共鸣”更恰当;“……的原因,是由于……”句式杂糅,应改为“……的原因是……”。故选C。‎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本题结合选文的中心话题和上下文语境来看,括号里的内容应该强调“语言”,A强调“行文”,C“既……又……”表并列关系,因而排除A和C;B、D两项都强调“语言”,而D项后一个分句是反问句,更有强调的意味,更具有感染力,因而D项最恰当。故选D。‎ ‎【点睛】病句题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在奇妙的植物王国,春天来临之时,有些植物先开花后长叶,①________,还有些花叶同时生长,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植物的芽有叶芽、花芽和混合芽三种,叶芽发育为枝和叶,花芽发育成花或者花序,混合芽则发育成既长叶花又开花的枝条。而先开花还是先长叶,与②________密切相关。如果花芽生长所需温度比较低,叶芽所需温度较高,则先花后叶;如果花芽③________,则先叶后花,而那些叶芽与花芽对温度要求相似的植物,花叶便会同时发育,形成花叶同现的景象。‎ ‎【答案】 (1). ①有些先长叶后开花 (2). ②植物的芽生长所需温度 (3). ③生长所需温度比叶芽高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具体为语境补写题。首先要阅读全段,了解文段内容;其次标出句子,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接着注意关联词的暗示作用和含义;最后结合文体,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第①空,根据上文“先开花后长叶”,下文“花叶同时生长”,可知,此处应为“有些先长叶后开花”。第②空,根据下文的分析,先开花还是先长叶,主要看叶芽或是花芽,哪个生长需要的温度低,哪个就会先生长。此处应填“植物的芽生长所需温度”,与“密切相关”衔接。第③空,根据后文“先叶后花”,根据哪个芽所需温度高,哪个后生长,可知这里要填“(花芽)生长所需温度比叶芽高”。‎ ‎21.请写出荆州中学校徽的构图要素(不包含文字、字母),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 句子通顺,不超过 90 个字。‎ ‎【答案】构图要素:这幅图片由古城楼、书籍的线条形式以及数字1903组成。‎ 寓意:古城楼,代表学校有着多年的文化根基或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荆州。书籍的线条形式,代表学校是孕育人才、培养人才的地方。数字1903是指学校创建于1903年。‎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题首先要分析图案构形,然后结合徽标的标题和主题,分析构图要素的寓意。语言表达要简明通顺,条理清晰。徽标往往“言简意赅”,高度凝炼,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因此,解读徽标,一定要透过现象,挖掘本质,才能真正把握其内涵。​本题中,构图要素:古城楼、书籍的线条形式以及数字1903组成。古装建筑类型图案下,湖北荆中昂首挺立,寓意湖北荆中虽然已建校多年,但在成熟中映射着蓬勃的朝气,悠久中散发着时代的气息;书籍的线条形式,代表学校有着多年的文化根基,孕育人才、培养人才的地方;数字1903是指学校创建于1903年,学校创建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创办的荆州府中学堂,1923年,更名为湖北省立第九中学,1953年,被确定为湖北省七所重点中学之一,1959年5月,改名为湖北省荆州中学。‎ ‎【点睛】徽标类图文转换题解题方法: ‎ 宏观把握会徽(行业性图标)的外形特点,注意中英文大小写和变体,以及涉及的时间、事物等;说明(介绍)画面要分清说明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注意由表及里,分析其内涵和寓意,对图标的创意(含义),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想象。‎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2019,日新月异的年头;2019,气象万千的时代,请以“ 在2019”为 题。发挥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选择文学名著中的一个人物填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 的校名、人名等;③不得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祥子在2019‎ 霏霏秋雨细且柔,丝丝寒意烦且躁。从拥挤的地铁口出来,我就沿着人行道一边疾行,一边拨打滴滴快车,不是长时间无人接单,就是有人接了单,也愣是看不见所叫轿车的影踪。 ‎ 手机铃声一阵紧随一阵,同样的一句话:你现在哪里,他们已经到了。他们是教育界大佬,催促我的是一位朋友,某教育类刊物主编。从我调入省城的那天起,这位朋友就多次透露,找个机会聚一聚,让我见识见识仅仅听闻的一些特级、正高级教师。 ‎ 细雨迎着斜风缓缓飘零,裹挟着行人不急不慢、有些慵懒的脚步。远处的山峦被霓虹灯点缀,五光十色,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在雨雾之中,时隐时现;高树低树、杂草花丛静默不语,犹如一个个朝圣者双手合十高过头顶,虔诚地接受着即将入佛的神圣洗礼。 ‎ 走到湖南路,狭长的人行道,我仍在四处打探。不知是汗水,还是雨水模糊了我的双眼。突然,短促洪亮的喇叭声响起,似晴天霹雳。我扭头一看,一个头戴鸭舌帽的中年男子,正透过车窗玻璃朝我招手。原来我叫的滴滴快车到了。我紧走几步,拉开车门,钻了进去。 ‎ 中年男子问我到哪里,我告诉他,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好嘞,请系上安全带!”说完,他就递给我一张面纸。我接过面纸,擦干脸上的雨水,朝他投去感激的目光。 ‎ 他大众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他的头不是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几乎与头一边儿粗。高高隆起的将军肚被安全带勒成两半,像扬州一带出售的蒲包肉,两端圆鼓鼓的,中间被一根丝线牢牢扎住,陷得很深,犹如马里亚纳海沟。 ‎ 这不是祥子嘛?祥子什么时候经营起滴滴快车?我挪一挪身子,细细打量公示牌,的确是祥子。照片上的祥子,脸蛋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老舍说,那是他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我不相信。我坚信那是他同小伙伴一起玩耍而烙下的骑士勋章。 ‎ 或许觉察到我的诧异,中年男子告诉我,他就是祥子,车自己买的,从年初就开始经营滴滴快车。“那一个月能挣多少?”我脱口而出。“不算滴滴奖励补贴,不算夜间高峰提价,一个月过万吧!”祥子甚是得意,满脸欣喜,“再说乘客对我的评价高,公司派单也比别的司机多,赚得自然也就多了!” ‎ ‎“那我也开始注册,弄点外快花花。”我打趣道。事实上,但凡遇到其他行业的人,如是一说,带来的自然是抱怨,或者不厌其烦地诉苦水,平白无端地阻挠,仿佛生意场上的一个敌人。祥子却像一个过来之人,热心提醒我,干这一行很辛苦,不能怠慢顾客获差评,否则直接影响收入。 ‎ 不知不觉到了教育报刊总社,细雨似乎有点疲倦,不知躲到哪里。祥子再三照应我带好随身携带的物品,注意身后的车辆。我下了车,顺势关上车门,朝祥子摆摆手,道了声“谢谢”。 ‎ 雨后的梧桐树、深红的枫叶、熟得剔透的不知名的野果儿,顶着晶亮的水珠,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愈发显得热情娇艳,惹人怜爱。远望去,一幅烟雨江南的美景呈现在眼前,像巨幅水墨画卷铺展在天地间,梦境似的虚无缥缈,来来往往的行人,亦恍如画中游走。‎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半命题作文的题目常常有以下几种结构:前空型,后空型,中空型。无论哪种形式的半命题作文题目,我们都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分析:第一,把握已有的那一半题目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定时”,即已限定的作文内容的时间;“定类”,即暗示作文适合写成怎样的体裁;“定质”,即限定考生应当表现怎样的主题,抒发怎样的感情;“定量”,即限定作文写人、事、物、理的数量。‎ ‎【审题】本题考查学生半命题作文写作的基本能力。考生在审题时,除了要关注作文题本身,还需要注意提示语。具体地说,需要紧扣两个关键词:一是“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可以是课内要求的文学名著中的人物,例如《骆驼祥子》中的样子、《呐喊》中的闰土、《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或猪八戒等,也可以是课外的文学名著中的人物。二是“在2019”,这个“2019”,可实可虚。“实”是指2019年,或2019年的某一天,“虚”是指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要写好本题,少不了丰富的想象,但逻辑上也要自然合理。在想象的过程中,人物既要有名著中的时代烙印,又要有新时代的元素;既要有名著中的性格,又要有在新时代中的建构,有新的成长变化等。此外,一定要通过丰富的细节,生动的语言,讲清人物在2019年、在新时代有怎样特别、奇妙的经历,只有这样,文章的可读性才强,才能抓住阅卷老师的目光。‎ ‎【立意】闰土在2019;孙悟空在2019;孙少平在2019;等等。‎ ‎【结构】题目补充完整《祥子在2019》,首段是在打车,“一边拨打滴滴快车,不是长时间无人接单,就是有人接了单,也愣是看不见所叫轿车的影踪”;车夫不是别人,是祥子,“这不是祥子嘛?祥子什么时候经营起滴滴快车”,然后两人聊家常,“再说乘客对我的评价高,公司派单也比别的司机多,赚得自然也就多了!” 祥子的新生活很好。最后是对雨的描写“远望去,一幅烟雨江南的美景呈现在眼前,像巨幅水墨画卷铺展在天地间,梦境似的虚无缥缈,来来往往的行人,亦恍如画中游走”,衬托新时代的美好。‎ ‎【素材】1.话说,自打孙悟空随唐僧西天取经之后,便整天在天空里闲呆着。一天,他在在天宫里闲逛,不一会儿到了南门口,朝下一看:“呦,那不是八戒嘛,好你个老猪,去人间玩,不叫你大帅兄。”不如,我也去人间瞧他一瞧,反正每日侍在这天宫里也无所事事,吃了睡,睡了吃,多无聊啊。走你,一道筋斗云翻过,。便到了人间,俗话说,这天上一日,地上一年,这一翻就翻到了2019年。‎ ‎2.孙悟空翻到了我的家里,我正在写作业,突然听见一声巨响,心里很害怕,想。爸爸妈妈都出差了,家里只剩我一个人,会不会是强盗。于是,我便拿这一个扫帚,悄悄的走出房门。正准备朝地上那个东西打过。突然那个东西动了一下说:‎ ‎“好疼呀,我这是在哪儿?还不快把俺老孙扶起来。”我一听,老孙?会不会是孙悟空呀,然后我走近一看。唉真的是“齐天大圣”孙悟空。我赶忙把她扶起来,倒给他倒一杯水让他喝,喝完。他问我:“这是哪里呀,我说现在是2019年,距唐太宗时的大唐王朝已经有近1400年了。”他点了点头,心里还在纳闷儿,还没等他回过神儿来,我就一定把他领到了街上。 看着马路上奔驰的汽车,于是又问:“这个东西是什么?怎么俺老孙从来都没有见过。”我说:“这个东西呀,叫汽车 。这是我们现代人发明的交通工具,比你们那时候的马快多了。还有比这个更快的呢。不信,你再看看天上。”。‎ ‎3. 时间驾着快马奔腾着,女孩渐渐长大了。果不其然,女孩有着乌黑的头发,柳叶眉挂在明亮的眼睛上,粉嫩的樱桃小嘴时不时微微上扬,容貌倾国倾城。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她便是二零一九的林黛玉。当初林黛玉在一个偌大的家庭中,却总是柳眉倒竖,愁了一世。而现在她虽然出身贫穷,但她的这一世却是积极乐观,奋斗拼搏的。‎ ‎【点睛】针对命题作文题,我们还要注意几个基本点:要善于咬文嚼字推敲词义,仔细分析题目本身的含义,不仅要了解题目的本义、字面义,还要进一步理解某些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见“探究寓意法”)双关义、特指义等。命题作文对现实的针对性较强,因此,我们审题立意要联系联想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热点等)。 命题作文一般各种文体(除诗歌外)都可写,但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文体。‎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