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海淀区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首师大二附中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三山五园”是对北京西郊皇家园林的总称,这种说法出现于清朝中晚期。“三山五园”包括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畅春园和圆明园。‎ 静宜园位于地势较高的香山,园中建筑因山就势、参差错落,散点式镶嵌在山体之中。“园林之胜,重在山水。”水池作为点缀,或出现在殿前以丰富较窄的院落空间,或处于园中以增加景观趣味。静宜园占地149公顷,1677年成为康熙的行宫,后来虽有添建,但一直保持着非常好的自然生态,深邃优雅。‎ 静明园的个性与静宜园不同。静明园所在的玉泉山,湖山尺度非常有限,占地仅65公顷。玉泉山虽因泉水丰沛而得名,但水面并不大,山体狭长,呈南北走向。在这种地形上如何建设园林呢?建筑要和湖山尺度配合好,建筑群采用散点布局,高低相映。山顶上的香岩寺和玉峰塔规模不大,山脚下的建筑多为一层,这样就凸显出玉峰塔的高耸。乾隆非常喜欢玉泉山的风光,亲自为静明园内十六景命名,正殿名为“廓然大公”,后殿名为“涵万象”,意蕴深远。‎ 畅春园位于今北京大学西墙外畅春园宿舍一带,原是明代武清侯李伟修建的私家园林“清华园”,也叫“李园”,康熙时更名为畅春园。畅春园以水景为主,水面宽阔,“江淮以北亦当第一也”,清朝改建时仍“因水成景”。畅春园的叠山艺术也堪称一绝,原来的土山和新添建的假山,岗峰连接;加之遍植各色鲜花树木,绿树成荫,给人天人合一之感,是兼有政治和游乐功能的离宫型园林。‎ 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既有金碧辉煌的宫殿,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又吸取了欧洲的建筑形式,是世界园林的集大成者。圆明园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平地造园的典范,园内步移景易,景观层出不穷,特色之多,首屈一指。圆明园占地350公顷,在“三山五园”中规模最大。有仙境、欧式园林等景观,也有理政、居住、宗教等场所,这些层峦叠嶂的建筑都是雍正至咸丰五朝皇帝改造的结果,也大多体现出其治国理念。清王朝把圆明园作为第二政治中心。‎ 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在五园当中建造最晚,但最能体现皇家气派。相比于圆明园,清漪园湖山相映,形象立体。但万寿山总体轮廓平缓,高度仅60米,长度达到1000米,且仅山体西半部前临水面。经过人工改造,水面向东、西扩展,形成东西最宽处1600米、南北长1930米的水面,水体大大超过了山;同时,西堤的设置,将玉泉山和稍远的西山景色借入园内,而昆明湖东侧又与邻近的畅春园、圆明园相呼应。这些使“三山五园”在空间上的联系更加紧密。在万寿山中部,耸立起一组建筑群,从山顶到山脚装点南坡,再以700多米的长廊作为前山建筑群与昆明湖之间的束带,这样就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壮观气势。‎ ‎(取材于郭黛姮《三山五园:北京历史文化最辉煌的乐章》)‎ 材料二 自然山水学,不仅有着广泛的实用性,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从古至今,自然山水思想被皇家贵族与平民百姓广泛运用,它影响着寺院、庭院、村落、住宅等的建设。‎ 山水思想中的核心要素是“山河襟带”,即三面山脉环绕,地势向南面开放,开放的平地有河川或水池,形成“聚气而使其不散”的“围绕”式空间格局。‎ ‎“三山五园”地处北京城的西北郊。北京城符合中国古代建都选址的原则:背山临水。南朝范缜曾在《幽州赋》中形容北京,“虎踞龙盘,形势雄伟。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诚天府之国也”。‎ 北京西郊一带也有山有水。水流在清漪园(颐和园)一带汇集,再向东南方向流动,西北方向有群山环绕,前面有湖泊水系,符合山环水抱的要求,环境良好,因而成为建造皇家园林的首选之地。‎ 那么,清漪园的山水情况如何呢?万寿山位于昆明湖的东北侧,湖水从西北方玉泉山的玉河流向东南方的长河,最后注入渤海。清漪园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同时,对自然山水加以人工改造,从而获得更为理想的环境。为了让昆明湖位于万寿山之南,就把原来的瓮山湖扩大了将近一倍,把挖湖的泥沙堆放在瓮山(万寿山)上。原有的西堤被取消,湖面扩大后的新堤命名为东堤。这样不仅满足了水利需求,还使万寿山成为北面的靠山,南面则是一望无际的广阔水面。‎ 中国古典庭园,借景是最常用的造园手法之一。明代计成说:“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借景”作为中国古典造园思想的精华,被充分运用到清漪园的改建过程中,其景观构成与“三山五园”的相互关系十分明显。改建清漪园时,为了把西面的玉泉山与西山最大限度地借入园内,充分考虑了湖岛的位置及岸堤的方向,一概没有建高的建筑物。这样,从万寿山清漪园可以邻借玉泉山,还可以【甲】西山一带;为了把东侧的风景借入园内,东南面没有修建外墙,这样从清漪园就可以【乙】圆明园、畅春园一带的风光。而从香山,可以【丙】玉泉山及万寿山,从圆明园的福海及畅春园内也可以【丁】万寿山佛香阁及西山山脉的一部分。‎ ‎(取材于祝丹《北京颐和园景观与“三山五园”的构成关系》)‎ ‎1.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能体现“三山五园”共同特点的一项是 A. 造景因地制宜 B. 高峰深谷相映 C. 布局错落有致 D. 具有皇家气派 ‎2. 下列描写景观的文字出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其体现的风格,与材料一中皇家园林风格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A. 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 B. 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 C. 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 D. 则见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青松拂檐,玉栏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只见正面现出一座玉石牌坊来,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就。‎ ‎3. 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二人正计较,就有贾政遣人来回贾母说:“二月二十二日子好,哥儿姐儿们就好搬进去的。这几日内遣人进去(大观园)分派收拾。”林黛玉住了潇湘馆,迎春住了缀锦楼, 探春住了 甲 ,惜春住了 乙 ,李纨住了 丙 ,宝玉住了怡红院。 ‎ ‎(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A. 蓼风轩 秋爽斋 蘅芜苑 B. 秋爽斋 蓼风轩 蘅芜苑 C. 蓼风轩 秋爽斋 稻香村 D. 秋爽斋 蓼风轩 稻香村 ‎4. 根据“材料二”,下列不符合自然山水学中“山河襟带”思想的一项是 A. 选择北京作为都城 B. 三山五园相互借景 C. 万寿山和昆明湖改造 D. 在北京西郊建造园林 ‎5.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分别填入材料二“甲乙丙丁”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远借 邻借 俯借 仰借 B. 邻借 俯借 远借 仰借 C. 远借 邻借 仰借 俯借 D. 邻借 远借 仰借 俯借 ‎【答案】1. B 2. A 3. D 4. B 5.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从材料一的“万寿山总体轮廓平缓,高度仅60米”可知,万寿山不符合“高峰深谷相映”的特点;此外,从“畅春园以水景为主,水面宽阔……原来的土山和新添建的假山”,也可以推测出畅春园的山体也不高,因此“高峰深谷相映”不是“三山五园”共同的特点。‎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数楹茅屋”“两溜青篱”等词与材料一中所描写的皇家园林气派的风格不符合。‎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对大纲规定的名著名篇有熟悉程度,特别注意情节、人物、主题的把握,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做题时要仔细,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 据原著可知:探春住了秋爽斋,惜春住了蓼风轩,李氏(李纨)住了稻香村。‎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从材料二第二自然段来分析,“山河襟带”指的是一种“‘聚气而使其不散’式空间格局”,可见“三山五园相互借景”是一种造园手法而不是自然山水学的思想理念。‎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 根据材料一“西堤的设置,将玉泉山和稍远的西山借入国内”可以看出清漪园万寿山离西山较远,甲处应填“远借”;根据“而昆明湖东侧又与邻近的畅春园、圆明园相呼应”,可以得出乙处填“邻借”;从“静宜园位于地势较高的香山”“万寿山总体轮廓平缓,高度仅60米”来看,丙处应填“俯借”;“圆明园福海”“畅春园”相对于“万寿山佛香阁及西山山脉”来说要低得多,因此丁处应填“仰借”。‎ 故选A。‎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12分。‎ 根据下面各题目要求,完成各题。‎ ‎6.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振之以威怒 B. 不宜卤莽 C. 当与秦相较 D.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A项,“振之以威怒”是说“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振:通“震”,震慑。‎ B项,“不宜卤莽”是说“不应简慢无礼”。卤:通“鲁”,粗鲁。‎ C项,“当与秦相较”是说“倘若和秦国相较量”当:通“倘”,倘若,假如。‎ D项,“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是说“宫殿阁楼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其中没有通假字。‎ 故选D。‎ ‎【点睛】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7.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必竭诚以待下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B. 能克终者盖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 使负栋之柱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与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用法和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再逐项对比。‎ A项,“必竭诚以待下”是说“肯定会付出最大诚意来优待手下的人才”,“战败而亡,诚不得已”是说“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两个“诚”分别是“名词,诚意”“副词,实在、确实”;‎ B项,“能克终者盖寡”是说“能够始终如一,坚持到底的,却很少”,“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是说“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两个“终”都是“动词,坚持到底”;‎ C 项,“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说“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是说“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两个“故”分别是“形容词,原来的、旧的”“连词,所以”;‎ D项,“使负栋之柱”是说“使得那些承担栋梁的柱子”,“使秦复爱六国之人”是说“如果秦(统一后)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两个“使”分别是“动词,令,让”“连词,假使、如果”。‎ 故选B。‎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与虚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8.下列句子中都含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 ‎①必固其根本 ②后秦击赵者再 ③燕赵之收藏 ④思厥先祖父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始速祸焉 ⑦以致天下怨谤 ⑧可怜焦土 A. ①③⑥⑧ B. ②⑤⑥⑧ C. ①③⑥⑦ D. ②④⑤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今异义词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要求。这是一道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词语的题目,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词义扩大或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词义强弱变化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都含古今异义的一组”,针对古今异义设题,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①根本:古义,树木的根部;今义,指基础或本质;比喻事物的本源、根基;‎ ‎②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③收藏:古义,金玉珠宝;今义,动词,收集保藏、保存;‎ ‎④祖父:古义,祖辈与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⑤无古今异义词;‎ ‎⑥速:古义,招致;今义,迅速;‎ ‎⑦无古今异义词;‎ ‎⑧可怜:古义,可惜;今义,值得同情。‎ 故选A。‎ ‎【点睛】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八法:‎ ‎①语境分析法;②结构分析法;③语法分析法;④联想推断法;⑤邻字帮助法;⑥成语对应法;⑦古今比照法;⑧字形推断法。‎ ‎9.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臣闻求木之长者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B.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骊山北构而西折 C.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D. 为天下理财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与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用法和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再逐项对比。‎ A项,“臣闻求木之长者”是说“我听说,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是说“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两个“之”分别是“助词,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 B项,“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说“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骊山北构而西折”是说“(阿房宫)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两个“而”分别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C项,“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是说“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是说“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来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两个“以”都是“目的连词,来”;‎ D项,“为天下理财”是说“替天下治理整顿财政”,“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也”是说“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两个“为”分别是“介词,替”“介词,因为”。‎ 故选C。‎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与虚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10.下列句式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至于怨诽之多 ②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③终必不蒙见察 ④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⑤戍卒叫,函谷举 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⑦虽董之以严刑 ⑧苟以天下之大 A. ①⑧/②⑦/③⑤/④⑥ B. ①③/②⑦/④⑥/⑤⑧‎ C. ①⑧/②③/⑤⑦/④⑥ D. ①③/②⑧/④⑤/⑥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了解文言句式的分类,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并了解每种句式的特点,重点是倒装句式。倒装句包含了: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要细心比对把握特征。‎ ‎①定语后置,“多”修饰“怨诽”,应为“多(之)怨诽”,译文: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 ‎②介词结构后置句,应为“于朝廷”修之;译文:在朝堂上公开议定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 ‎③被动句,“见”字表被动;译文:最终也一定不被您所谅解;‎ ‎④判断句,“也”字表判断;译文:明星闪烁,是宫女们打开梳妆的镜子;‎ ‎⑤被动句,“举”字意义上被动;译文: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占;‎ ‎⑥判断句,“非”字表否定判断;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贿赂秦国;‎ ‎⑦介词结构后置句,“以严刑董之”;译文:虽然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他们;‎ ‎⑧定语后置句,“大(之)天下”;译文:如果凭借广大的天下。‎ 故选A。‎ ‎【点睛】常见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之……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者 例: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之……者 例:国之孺子之游者 ‎11.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B.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C.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D.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能力。高考考纲要求掌握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做这类题需要平时识记一些常见修辞手法的概念,并且要知道修辞手法的效果。‎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项,“载舟覆舟”将百姓与君王的关系比喻成载舟覆舟,是比喻修辞。‎ B项,“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极力写阿房宫覆盖面积广大和高耸,是夸张修辞。‎ C项,“未云何龙”是将长桥比作龙,是比喻修辞。‎ D项,“犹抱薪救火”将“以地事秦”这种情况比作“抱薪救火”,是比喻修辞。‎ 故选B。‎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有删节)‎ ‎12. 下面关于《过秦论》与《阿房宫赋》的比较鉴赏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 两文写作目的相同。西汉初期经济凋敝,贾谊的《过秦论》乃借说秦之过而劝汉文帝“安民”。苏洵更是如此,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明确表明自己以秦鉴宋,针砭时政。‎ B. 两文观点内涵相同。《过秦论》借秦的兴亡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将秦灭亡归因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阿房宫赋》中“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施仁义”和“爱人”皆儒家一脉相承之观点。‎ C. 《过秦论》是一篇政论,因而重在说理,总结秦速亡的教训,以作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叙史部分乃是高度的概括,而《阿房宫赋》是一篇文赋,所以重在讽喻,文章极尽描写之能事,“论”与“赋”异体,故而手法有所不同。‎ D. 《过秦论》虽是政论,但贾谊首先是一个汉赋大家,因而多用写赋手法,“铺张扬厉”。大段铺排形成了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阿房宫赋》更极尽铺排渲染之能事,在极写秦王生活奢而糜,溢出文章之“主意”。故而两文语言风格有相似之处。‎ ‎13.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 ‎(1)却匈奴七百余里 (2) 然后践华为城 ‎ ‎(3)才能不及中人 (4) 天下云集响应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 ‎(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答案】12. A 13. 却:使动用法,使……退却。践:介词,凭借。及:动词,不如、比不上。云: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 ‎ ‎14. (1)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 ‎(2)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自己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进行分析比较鉴赏。‎ A项,“苏洵更是如此,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明确表明自己以秦鉴宋,针砭时政”错误,《阿房宫赋》的作者是唐朝的杜牧。‎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与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用法和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 ‎“却匈奴七百余里”是说“使匈奴退却了七百多里”。却:使动用法,使……退却。“然后践华为城”是说“然后凭借华山作为城墙”。践:介词,凭借。“才能不及中人”是说“才能不如普通人”。及:动词,不如、比不上。“天下云集响应”是说“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像回声似的应和他”。云: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第一句中,“兵”应理解为“兵器”;“聚之(于)咸阳”是省略句;“锋镝”应理解为“兵刃和箭头”;“以为”应理解为“以(之)为,把……铸成”;“金人十二”是定语后置句;“弱”,使……弱,削弱。‎ 第二句中,“(秦王)身死(于)人手”是省略句,也是被动句;“为天下笑”是被动句;“仁义不施”是宾语前置句,应理解为“不施行仁政”;“异”应理解为“发生了变化”。‎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5.课内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阿房宫赋》) ‎ ‎(3)____________________,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 ‎ ‎(4)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_________________。(《六国论》) ‎ ‎(5)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 ‎(6)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 ‎(7)范增数目项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项王默然不应。(《鸿门宴》) ‎ ‎(8)如其礼乐,_________________。(《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答案】 (1). 奈何取之尽锱铢 (2).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 妃嫔媵嫱 (4).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5).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6).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7).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8). 以俟君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锱铢”“媵嫱”“嬴”“殆”“玦”“俟”。‎ ‎【点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①只说公人将林冲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却有那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都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个七死八活。”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②林冲与众人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的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便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刺刺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纹,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的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③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 ‎④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林冲笑道:“总赖照顾。”差拨道:“你只管放心。”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礼,说道:“相烦老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差拨道:“既有柴大官人的书,烦恼做甚?这一封书直一锭金子。我一面与你下书,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一路有病,未曾痊可’,我自来与你支吾,要瞒生人的眼目。”林冲道:“多谢指教。”差拨拿了银子并书,离了单身房,自去了。林冲叹口气道:‘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端的有这般的苦处!”‎ ‎⑤原来差拨落了五两银子,只将五两银子并书来见管营,备说:“林冲是个好汉,柴大官人有书相荐,在此呈上。本是高太尉陷害,配他到此,又无十分大事。”管营道:“况是柴大官人有书,必须要看顾他。”便教唤林冲来见。‎ ‎⑥且说林冲正在单身房里闷坐,只见牌头叫道:“管营在厅上叫唤新到罪人林冲来点名。”林冲听得唤,来到厅前。管营道:“你是新到犯人,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新入配军须吃一百杀威棒’。左右!与我驮起来!”林冲告道:“小人于路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牌头道:“这人见今有病,乞赐怜恕。”管营道:“果是这人症候在身,权且寄下,待病痊可却打。”差拨道:“见天王堂看守的,多时满了,可教林冲去替换他。”就厅上押了帖文,差拨领了林冲,单身房里取了行李,来天王堂交替。差拨道:“林教头,我十分周全你:教看天王堂时,这是营中第一样省气力的勾当,早晚只烧香扫地便了。你看别的囚徒,从早直做到晚,尚不饶他;还有一等无人情的,拨他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林冲道:“谢得照顾。”‎ ‎(选自《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有删节)‎ ‎16. 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17. 差拨是个怎样人?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18. 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播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 ‎【答案】16. ①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 ‎17. 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①对比法。②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贼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 ‎ ‎18. 两种身份:①教头身份②配军身份。四种性格和心理:①谨慎小心。②沉着冷静。③隐忍顺从。④顾及颜面。‎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和该情节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 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一般罪人”来“看觑他”,介绍了管营、差按“诈人钱物”的情况,并告诉了他应对的方法。作者设计这一情节,是极具匠心的,这一情节设计起有多方面的作用:第一,小说塑造人物,必须要将人物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犯人对牢营情况的介绍,作者可以快捷而巧妙地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第二,情节的设计贵在前呼后应,贵在显出波澜。通过犯人对牢营情况的介绍,作者巧妙铺垫,制造悬念,让读者产生阅读预期,当后文再作具体描写时,情节就会产生一些波澜,富有戏剧效果。当然,这一情节设置对人物的刻画也能起有积极的作用。不过,如能从“交代环境”和“巧设铺垫”两个层面回答,就能把握此题的关键。‎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的能力。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的描写方式:正面(直接)描写和侧面(间接)描写等。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 小说第一段通过“一般罪人”的介绍,读者就先行了解了差拨“诈人钱物”的个性。第二段差拨一上场,不见林冲拿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一顿臭骂,其不可一世、仗势欺人的嘴脸暴露无遗。待林冲献上五两银子,他竟无耻地问:“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其诈人钱物的本性可见一斑。等林冲又取出十两银子托他送给管营后,差拨立马改变了态度,对林冲又是夸奖,又是许诺,其势利小人的面目表现得极为充分。由此可见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小说在描写差拨这个人物时,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这一手法的运用鲜明而富有表现力。不见林冲拿钱出来,差拨满脸淫威,对林冲又是辱骂又是恐吓,“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文,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的顽囚!”威胁说:“教你粉骨碎身。”行得到林冲的银两后,立刻满脸堆笑,夸林冲是好男子,“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并为其出谋划策,安排轻松差事。作者运用漫画式笔墨,在鲜明的对比中,将差拨这一势利小人的个性刻画得栩栩如生,字里行间含有浓郁的讽刺意味。‎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考查学生阅读文本、提取筛选、整合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得出自己的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先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内容主旨等方面阐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 小说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写得很是巧妙,很有意味,无怪金圣叹有“奇文”的评点,并指出“亦实是林冲身份”。此处的“身份”或许是指其当时的身份——配军身份,实际上更是指其特有的性格乃至独特的心理状态。在小说的节选部分,可以见出林冲的两种身份:一种是配军,一种是教头。其中表现出的林冲的性格和心理就更多了。林冲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恰恰是林冲极为复杂的身份和性格心理使然。例如,囚犯身份:谨慎小心,隐忍顺从。教头身份:顾及颜面,沉着冷静。‎ ‎【点睛】‎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鉴赏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等。鉴赏艺术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效果,然后根据要求作答。‎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19.作文。 ‎ 电影《流浪地球》中,人类逢凶化吉的策略展露;当下,我们化险为夷的举措尽显。生活中处处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化”的智慧。“化”是化干戈为玉帛,是化惊涛为细流,是化腐朽为神奇…… ‎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 ‎【答案】【例文】‎ ‎“化”之一术 打开手机,各类公众号上都告诉你“化腐朽为神奇”,便真以为所谓的“腐朽”能化作“神奇”了。把卷纸筒做了笔筒,废纸剪剪做了手工艺品,自以为“腐朽”化为了“神奇”,实际不过是换了角度,转化思路。‎ 常说,化什么为什么,前提是有资本、有条件,不然的话,怕只能化惊涛为骇浪。“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大的主观能动性也克服不了没有条件。我们常说的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恰恰正是有条件,只是我们转化思路,就能化无为有。《流浪地球》中,人类看似没有条件了,但能源、空间站都是条件。所以能够做出牺牲,保全地球,所谓创造条件。“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看似没有条件了,但“邻之厚,君之薄”这就是条件——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嘛。所以,“化”之一字,前提是有什么,才能去“化”。不然,便无物可化,更别提化什么为什么了。‎ 倘客观条件有了,主观能动性就可以展现了,这时候“化”之一字的为例便体现出来了。如何化?往往是最困难的一步。我有笔、有纸,但能化笔纸为好文章吗?往往可能性不大。所以须得是“有志与力”“巧妇”才能更巧妙地化。这时候便体现了个人和集体的能力。“化”不是蛮干硬干——一刀下去骨头没断刀劈了,这显然不叫化。转化分解,逐个击破。古代文人往往有这个本领,因为话说得不好怕被砍头,所以先说“我好看呀,但人家都骗我”,再说“您好看呀,您强啊,所以被蒙蔽了”。拐弯抹角一通,大王没生气,话也说明白了。这叫“化”,叫“讽谏”。比起强硬的死谏这是更见效也更合乎逻辑的转化。一个道理,还是烛之武,几个道理往这儿一摆:越国鄙远,难;亡郑陪邻;邻之厚,君之薄;郑能供其乏困;阙秦利晋——齐了,秦就退兵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条件齐了,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化惊涛为细流,化腐朽为神奇。‎ 化之一术,其实根本上是中国哲学留给后人的思想。《庄子》中大樗的化废为宝,《孙子兵法》里的化险为夷,都是一个道理,包括《庖丁解牛》用最小的损害做同样的事,以及《赤壁赋》中“物于我皆无尽也”。小至解牛,大至伦理精神、生命信仰,中华文明无一不体现一“化”字。其实质在于转化——不极端,不惊不躁,将条件转化为对自己有利,骨子里是君子人格。‎ 化是策略,是手段,是术,而术之所为则为道,有道方不至于将化滥用、邪用。愿当代的年轻人,将化之一术,用于正道,用于大道。‎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第一步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根据材料立意即可。‎ ‎【审题】从试卷阅读材料中的《流浪地球》入手,一来继续体现了作文试题与试卷阅读材料的紧密联系,二来也足以看出《流浪地球》的影响之大。试题紧密结合时代热点,这一趋势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 ‎“在电影《流浪地球》中,人类化险为夷的策略,尽显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化’的智慧。”这一句话看上去可有可无,其实它和诗歌阅读中的诗眼一样,起到了为整个作文定调的重要作用。作文命题不仅仅是从著名电影《流浪地球》入手,更是从长文本阅读材料入手,这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学生的突兀感,更可以考验考生对当下生活热点的关注程度。‎ ‎“化险为夷”,已经表明了“化”的神奇力量。这必须是正面的力量!“中华传统文化”,这正是考生应该一直密切关注的重点内容!“智慧”,词语的感情色彩已经告诉考生,这是让你歌颂“化”的伟大力量和神奇作用——这便是此次作文这句开场白包含的主要重大信息。考生只有首先明确这个重大信息,才能正确地理解命题意图,才能正确把握命题方向。这也是审题的第一步。   如果你忽视了这第一步,那么还有审题的第二步——正确理解“‘化’,是化干戈为玉帛,是化惊涛为细流,是化腐朽为神奇……”——干戈、惊涛和腐朽,对应的分别是玉帛、细流和神奇,前者是负面的状况,后者则是理想的结果。从负面的状况到理想的结果,靠的是什么?靠的正是“化”的力量! ‎ 命题者巧妙地设计了这道试题,采用了总分的样子,陈述了同一个意思。 ‎ 显然,考生不可以仅仅就事论事,而应当将“干戈、惊涛和腐朽”和“玉帛、细流和神奇”这类东西细化,看到它们的比喻义,向人类社会生发,联系人类社会,思路自然就打开了。 ‎ 文体没有明确规定,体现了试题的开放性,给了考生更大的自由度。‎ 至于此作文的现实意义,如何联系才能显示作文的时代气息,这就要看考生的时代敏感度了。这样的作文,可以写得老气横秋,也可以写得新鲜可人,关键看考生的时代敏感度。 举例来说,历史上著名的“将相和”的故事,是不是可以用到本文中?一方面是廉颇的意气用事和心胸狭窄,另一方面则是蔺相如的大局为重和博大胸怀,两相对立,冲突尖锐。正是蔺相如“引车避匿”,不与廉颇斤斤计较,才感化了廉颇并促使他负荆请罪,最终“化”干戈为玉帛!在这个例子中,蔺相如正是采用了“化”的方式。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化”有何关系,考生不妨多多思考,联系实例阐述发挥。‎ ‎【立意】1.“化”的智慧。‎ ‎2.“化”在各领域的运用。‎ ‎3.现代社会需要掌握“化”之技巧。‎ ‎4.灵活变通促成演化。‎ ‎5.不断转化,才有真正的进步。‎ ‎6.社会进步离不开“化”。‎ ‎【素材】1.转化,是民族发展的源泉。如果说变化是国家强大的必要过程,则转化即是国家变化的主要手段。从小事倒能看出转化的重要,某公司正处于江湖日下的衰败期,随时面临破产危险,一天集会时屋外飞进一群鸽子,员工想尽快赶跑鸽子,而老板突发奇想,打电话给动物保护协会吸引不少记者来报道,同时,这几天也报道公司的相关情况,终于将公司从破产边缘拉了回来。老板机智地将一场闹剧转化为公司营销手段,不可谓不高明。类比到大国之间的交往,“小球转动大球”,不也是转化的成功案例吗?由此可见,转化可以成为民族发展的源泉。‎ ‎2.国难当头,郑国被秦和晋师包围,危在旦夕,烛之武夜访秦伯,向其分析了郑国灭亡对秦的利弊,让秦伯悦,与郑人盟的同时,也使晋军退兵,化干戈为玉帛,人们对和平的向往,促使人们在战争面前更希望通过策略,不费一兵一卒而实现和平共处,如今,我们也可以在面对困难的改变思路,运用智慧化解危险。‎ ‎3.‎ 岷江水波涛汹涌,但通过都江堰后化成温顺的河流,灌溉农田,哺育了代代成都平原的人民,李冰父子分节改流,逐渐减弱降水的强大的冲击力,化惊涛为细流,将洪水化为己用,让岷江水滋润了万物,造福人类,人们运用“化”的智慧将山川险阻化为前进的动力,其背后映射的是对自然的崇敬。‎ ‎4.曾经震惊全国的公交车坠江事件,查明真相前众说纷纭,可谁能想到其背后真相竟只是一位女乘客坐过站而与司机产生冲突呢?我们不禁要问,如此小事如何激化至司机猛打方向盘,全车乘客葬身江中的惨案产生?这便是没有掌握“化”的智慧而进行了不明智的转化所致的。女乘客的过激行为,司机的愤怒反抗,固然有其自身原因,却更反映出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曾经公交车斗殴事件屡见不鲜,但并未引起重视,只因没有酿成如此惨祸。在矛盾逐步被激化的过程中,如果曾有人因为斗殴而被追究刑事责任,如果乘客能够预见被判刑的后果,她是否还会去殴打司机?因此要用好“化”的智慧,确实离不开国家的引导,教育与执行法律的规范、严格。‎ ‎5.“化”是换个方法解决问题,可以在困境中化险为夷、化腐朽为神奇。孔明便是“化”这种智慧的代表人物。草船借箭、空城计等脍炙人口的故事体现的是他面对困境处乱不惊,用别人意想不到的方法,甚至是反其道而行之,最终化腐朽为神奇创造奇迹。现今,我们也学到了“化”的智慧。去年的男篮亚洲杯中,面对身高优势明显的伊朗队,中国队没有盲目地硬碰硬,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派上小个子阵容,最终以小球打法获胜,勇夺冠军。这背后体现的是化的智慧。因此,在困境中,不要一味硬闯,思考自己的优势,审时度势,用意想不到的方法也能打败困难。‎ ‎【结构】从“化”的“资本”到“化”的“主观能动性”,作者站得高,落在了实处,收束于哲学思考。文章思路清晰,行文有气势。非惯常议论文写作的形式,颇具杂文气象。此文也得益于命题里的“自定文体”。‎ ‎【点睛】‎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多样:一、提炼中心法。这是最常见且最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立意的突破口。它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三、由果溯因法。事物有时是以因果关系互相联系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它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由物及人法写。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五、分析关系法。六、明确褒贬法。材料中的语句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确立最佳的立意。七、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可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着眼于甲事物或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八、舍次求主法。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材料的主要人物(事件)或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次立主。九、求异同法。十、寻互补法。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