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高二10月月考对口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高二10月月考对口语文试题 解析版

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对口 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 ‎1.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摄乎大国之间——摄:夹 比及三年——比及:比较 B. 异乎三子者之撰——撰:陈述 何伤乎——伤:妨碍 C. 吾与点也——与:赞许 宗庙之事,如会同——会:诸侯会盟 D. 其言不让——让:谦让 孰能为之大——孰:谁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C。做这种题时,除了将实词放入上下文推断它的语境义,联系以前所学知识也是判断正误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 A项“比”意为“等到、等待”,“及”意为动词“到”,这句话意思是“等到到了三年”。故选A项。‎ ‎2.下列对“以”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以吾一日长乎尔 (用来) B. 毋吾以(因为)也 C. 为国以(用)礼 D. 加之以(把)师旅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C。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可以通过词性差异、位置不同来判断虚词意思。同时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A项“以”意为“因为”,这句话意思是“因为我比你们年长”。故选A。‎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槁暴(bào) 輮使之然(róu) 舟楫(jì) 舆马(yú)‎ B. 蛟龙(jiāo) 跬步(kuǐ) 骐骥(jì) 爪牙(zhǎo)‎ C. 可镂(lóu) 弩马(nǔ) 生非异(xìng) 洞穴(xué)‎ D. 跂而望(qì) 锲而不舍(qì) 二螯 (áo) 参省乎己(xǐng)‎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此类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同时一定要关注音调。‎ A槁暴(pù) 輮使之然(róu) 舟楫(jí);C驽nú ;D锲:qiè。故选B。‎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为下列各句加点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4.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A. 假如 B. 假装 C. 借助,利用 D. 假的 ‎5.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A. 在那里 B. 什么 C. 助词 D. 代词“之”‎ ‎6.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A. 欺凌,损害 B. 晒 C. 又猛又急的 D. 暴躁 ‎7.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A. 量词; 功劳,功勋 B. 驾驶;工作,事情 C. 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成功,功效 D. 量词;功能 ‎8. 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 断,断绝 B. 超越,超过 C. 拒绝 D. 横渡,横穿 ‎【答案】4. C 5. A 6. B 7. C 8. D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了解“假”的多种意思,然后根据句意语境进行筛选。‎ ‎“假”为多义实词,可以根据后面的成分来判断意思。“舆马”为名词,可以判断“假”为动词,排除A、D两项;然后用代入法,判断哪个意思更合乎语境。故选C。‎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焉的多种意思,然后根据句意语境进行筛选。‎ ‎ “焉”为多义虚词,有助词、代词、兼词等词性,可根据它前面的词的词性来判断。“兴”为不及物动词,所以排除B和D的代词义项;前面讲到了具体的位置“山”,所以“焉”理个解为兼词“在那里”更准确。故选A.‎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前后文推测印证。‎ 槁暴是晒干的意思,根据后面的意思不复挺者不在挺直了,所以前面是因为晒干变得弯曲了;也可用代入法,将四个义项带入原句,只有B项能表达合乎道理的意思。故选B。‎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根据原文中的上下句判断。还可首先判断功字的解释。‎ 这句话的意思是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可以通过和其词性相同的字词来判断,另外还可采用代入法进行排除。‎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意思是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绝”和前面的“水”照应。故选D。‎ ‎9.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君子生非异也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通假字。A.“知”通“智”,B.“有”通“又”,D.“生”通“性”。‎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輮使之然也(对、正确) 其曲中规(合乎) 金就砺则利 (磨刀石)‎ B. 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规劝)‎ C. 驽马十驾(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 金石可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风雨兴焉(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可以通过和其词性相同的字词来判断,另外还可采用代入法进行排除。‎ ‎ A项“然”意为“这样”,B项“劝”意为“勉励、劝勉”,D项“备”为“具备”。故选C。‎ ‎11.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A.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B. 强人所难 C.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D. 人强马壮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强”的多种意思,然后根据句意语境进行筛选。也可用代入法排除。‎ ‎ “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为“强健的、强壮的”,蚯蚓没有强健的筋骨;A中“强”意为“强大”,秦国贪婪,依靠着他的强大,用空话来索取和氏璧;B中“强”意为“勉强”,勉强别人做为难的事;C中“强”意为“多”,赏赐百千钱还多。D中“强”意为“强健”,人员和战马都很强壮。故选D。‎ ‎1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 下饮黄泉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根据加点字在句中的成分判断活用类型。‎ A项“参省”为动词,动词前名词“日”活用作状语,每天;B项“能”为能愿动词,其后名词“水”活用为动词,游泳;C项“食”为动词,动词前名词“上”活用作状语,向上;D项“饮”为动词,动词前名词“下”活用作状语,向下。故选B。‎ ‎1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 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古今异。A项“博学”,古义是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是知识、学识的渊博。C项“寄托”,古义是藏身的意思;今义是托付。D项“爪牙”,古义是爪子和牙齿;今义是坏人的帮凶。‎ ‎14.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微斯人,吾谁与归 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答案】C ‎【解析】‎ C(C和例句都是定语后置句,A是宾语前置句,B是介宾短语后置)‎ ‎15.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 A.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君子的性格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B.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译:所以不积累半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远的地方。‎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蚯蚓没有爪牙的锋利和筋骨的强健。‎ D. (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螃蟹)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解答时,一定遵循字字落实的原则,准确翻译出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的意思。‎ A项“生”通“性”,所以译为“本性”,翻译为“性格”错误;B项“跬步”译为“一小步”,C项“爪牙之利”为定语后置句,译为“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故选D。‎ ‎1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缪贤(mào) 燕王(yàn) 砧板(zhǎn) 傲倨(jù)‎ B. 睥睨(nì) 弄臣(lòng) 斋戒(zhāi) 佯狂(yáng)‎ C. 汤镬(huò) 渑池(miǎn) 盆缶(fǒu) 怒叱(chì)‎ D. 披靡(mǐ) 避匿(nì) 鄙贱(bēi) 刎颈(wěn)‎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汉字的读音,考生应根据字形和字义辨析正误。A项,“燕王”的“燕”应读yān,“燕国”是周朝国名,战国七雄之一,在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为秦所灭。指河北北部。B项,“弄臣”的“弄”应读nòng,指帝王狎昵的臣子。“弄”读lòng 的时候,是方言中的巷子。D项,“鄙贱”的“鄙”应读bǐ,卑贱,指卑微下贱的人。“披靡”的“靡”应读mǐ,草木倒伏,喻军队溃败,泛指退却后退,喻事物衰落,犹风靡谓风吹到的地方,草木随之倒伏。“靡”读mí的时候,指浪费。‎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攻克 B. 明年,复攻赵 今年的下一年 C. 请奉盆缶秦王 献上 D.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怿 高兴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每个实词的多种意思,然后根据句意语境进行筛选。也可用代入法排除。‎ B项为古今异义词,译为“第二年”,而不是今天的“下一年”的意思。故选B。‎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拜为上卿 拜:任命,授官 B.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徒:只,不过 C. 且相如素贱人 素:向来,本来 D. 顾吾念之 顾:考虑,想到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每个实词的多种意思,然后根据句意语境进行筛选。也可用代入法排除。‎ D项“顾”的义项为“回头看、返回、四周看、顾及、只不过”,将义项代入,会发现,“顾吾念之”翻译为“只不过我考虑到”更通顺。也可语法推断,“吾念之”是 一个分句,“顾”肯定不是动词,所以排除。故选D。‎ ‎19.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 舍相如广成传舍 B.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C. 左右欲刃相如 D.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活用。选项中,B 名作状;A.CD都是名词作状语。‎ 点睛:名词作状语是词类活用中最常见也是最复杂的一种语法现象。一般而言,名词在现代汉语中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主谓短语作主语,或者是放在动词的后面构成动宾短语,作动词谓语的宾语,而状语一般由形容词、副词充当。但在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它不是动作行为的实施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饰限制作用,从而担负起形容词、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名词作状语,简称名作状。就是指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其他名词一般是不能独立作状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是很普遍的。‎ ‎20.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 完璧归赵 B. 宁许以负秦曲 C.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D. 毕礼而归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BD三项都是使动用法,“完”,使……完整;“负”,使……承担;“归”,使……归。C项,“宽”,形容词做动词,宽容。‎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查包括: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等。本题主要考查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应结合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和其前后词语的词性思考。比如ABD三项中,谓语是形容宾语的状态或者谓动词是由宾语发出的动作,故都属于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样。‎ ‎21.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璧有瑕,请指示王 B. 决负约不偿城 C.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D.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古今异义词的能力。解答时,要确定古文中双音节词语的每个语素的意思,然后根据句意语境进行筛选。也可用代入法排除。‎ A项“指示”古义为“指出给······看”,今义为“安排、命令”;C“坚明”义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坚定明确的遵守”,所以“约束”就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意为“同盟,信约”;D项“亲戚”古义为“父亲兄弟,统指家里亲人” 今义为旁系亲属。故选B。‎ ‎22.“所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B.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D.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古今异义词的能力。解答时,要确定古文中双音节词语的每个语素的意思,然后根据句意语境进行筛选。也可用代入法排除。‎ ‎ A中“所以”意为“······的原因”,我离开亲人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B中“所以”意为“用来·····的办法”,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解决疑惑的;C中“所以”意为“······的原因”,强大的秦国不敢对赵国用兵的原因;D中“所以”意为“······的原因”,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把国家的紧急情况放在前面,把私人的仇怨放在后面。故选B 。‎ ‎23.下面的句子为定语后置句的一句是 A.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 求人可使报秦者 C.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 大王见臣列观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本题侧重考查定语后置句,所以解答本题,首选要明确定语后置句的特点,然后根据语法结构去判断。‎ ‎ A项是以“者·····也”为标志的判断句,C项是以“见······于”为标志的被动句,D项属于省略介词“于”,只有B项是以“者”为标志的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求可使报秦之人”。故选B。‎ ‎2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①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B. ①乃使其从者衣褐 ②左右欲刃相如 C. 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 ①卒廷见相如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解答时,应从这个字所在句子的语法功能来判断活用类型。‎ A项前语句“间”为“小路”,在动词“至”前活用为状语,意为“从小路、秘密地”;后一句“西”为方位名称,在动词“入”之前,活用为状语“向西”。B项前一句“褐”为名词“褐色,粗布衣服”,前面的“衣”在名词前就活用为动词“穿”;后一句名词“刃”在人名“相如”‎ 之前,肯定为动词“砍杀”。C项前一句“羞”为形容词,在代词“之”前变为意动用法“以······为羞耻”;后一句同样为意动用法“以······为先”。D项“廷”在动词“见”之前,活用作状语“在朝廷”;后一句“舍”在人名前,活用为动词“安排住宿”。故选D。‎ ‎25.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四书”是指《论语》《诗经》《大学》《中庸》。‎ B.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 C. 《论语》 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纪传体散文集。‎ D.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语录体通史。‎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古汉语文言常识的能力。做此题时,要求考生在调动平时学习的时候要放开眼界,多去关注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关注某一个细节或者某一个用词上出现的瑕疵和陷阱。‎ A项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C.项《论语》 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D.项《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故选B。‎ 三、默写 ‎26.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自牧归荑,________________。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 (1). 昔我往矣 (2). 杨柳依依 (3). 今我来思 (4). 雨雪霏霏 (5). 洵美且异 (6). 木受绳则直 (7). 金就砺则利 (8).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9). 积水成渊 (10). 蛟龙生焉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题属于补写式默写,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霏、洵、砺、利、己、蛟。‎ 四、作文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 一座庙里的石地板,对香客膜拜、香火不断的石佛像愤愤不平:“你我同是石头,来自同一座山,为什么你能高高在上,享受千人朝拜,万人供奉?”佛像略一沉思后微笑道:“贤弟,世间事大体是公平的,你我的确材料相同,来自同一座山,但在你出山前,师傅只是嚓、嚓几下子,把你劈的方方正正着着送出山。在你走后的三年里,师傅对我砍呀、凿呀、刻呀、磨呀,从未间断,我才成了今天的样子。既然出山前我们的历炼不同,今天的际遇又有什么不公平的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答案】命运是公平的 ‎“命运对我太不公平。”时常听到人们这么说。这让我有些反感。‎ 把自己的不快乐归罪于命运,摆明了是在给自己寻找冠冕堂皇的借口。怯弱。命运,其实很公平。只要我们用心地走好生命的每一步。有时命运坎坷,只不过是走错了一步,但回头就难了。上帝给了我们同样的沙漏,以及同样质地的沙子。这些沙子以同样的速度流动,发出同样的声响。命运,对我们一视同仁。‎ 人活着,总能为自己的欲望找到借口。我们不断地追求,追逐一些很遥远的东西,哪怕是遥不可及,追寻着一些根本不属于自己却想为自己拥有的东西。而这样的追求,本身是件痛苦的事。于是,我们开始无奈,无助,直到无能为力。接着便是抱怨,抱怨上天的不公,连一点机会也不给;抱怨命运的不公,让我们的梦想像美丽的泡沫,一次又一次地破灭。生活中,哪能事事如意?如果现在的生活不令我们满意,那也并不是命运不公正,而是我们又有了更高的追求目标!不得以的时候,我们必须放弃那些自己想要守护一世的东西。不要奢望你的每个幻想都能实现,也不要指望自己完美的没有一点缺陷。如果真能这样,命运才是真正的不公平。‎ 你多了一份美貌,就会少了一份智慧;多了份智慧,就会多经历磨难;多了一份财富,就可能让你享受不到真正的幸福与快乐。命运,是公平的。它不会让每个人都得到相同的事物。那样,生命没什么意义。不要羡慕别人的生活。在你的眼中,他们踩着的是地平线,那么,在他们眼中,你踩着的同样是地平线。命运不会特别偏袒谁,因为,那没有必要。你可以不屈服于生命,你也可以不甘愿认输,但你不能说命运不公平。它赐于人的生命都有着酸甜苦辣,只是看你怎么面对。人生是一串念珠,苦乐各一半,我们该学会怎样笑着数完它。‎ 命运其实很公平,生活的过程,就是得与失的过程。人生就是得与失之间的平衡。命运在赋予你一些东西的同时也会夺走一些东西。给了你才华,就拿走了你与普通人平视的机会;给了你自尊,又拿走你用以示人的自信与风采;给了你自由,就拿走了你期望已久的关爱。在我们拥有不同的生活理念,去追求不同的目标的同时,生活也很公平的给了我们应该得到的。虽然说有些事情看起来很不好,那只是别人有能力罢了。跟命运无关。我们要学会不患得患失,学会感谢,越拥有,越要感谢。‎ 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希望能听到你说,“命运是公平的。”‎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寓言类材料作文题,语言的结尾是这样的,上帝对人是公平的,它多给你一分美貌.就会少给你一分智慧;它多给你一分智慧,就会让你多经历磨难;它多给你一分财富,就可能让你享受不到真正的幸福与快乐。的确,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许多事,公平与不公平,就看你从什么角度看。写作可虚构一则故事,说明公平并不容易做到.可从古今史实出发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上帝公平待人的观点.可将公平拟人化,通过它一次断案的经历表达世间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可虚拟一则寓言故事。分析材料抓住关键句“既然出山前我们的历炼不同,今天的际遇又有什么不公平的呢”围绕关键词“历炼不同”“ 公平”来立意。‎ 参考立意:1) 生活对待人们是公平的:你付出了劳动,就会得到收获;你待人宽厚,就会被人宽容;你性情懒散,就会事无所成。2) 生活待人又是不公平的:有时我们明明付出了很多努力,却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我们明明真心待人,得到的却是冷漠与刻薄。在生活的不公面前,我们该怎么办?是否真的有命运的存在?3) 可以用具体的叙事来表现"公平"的主题:如母亲重男轻女,对我和弟弟不平等对待;老师有偏向,对优生和差生不公平对待,等等。4) 可以幻想一个"公平国",那里人人都是平等的,东西都是平分的,一丝一毫都不差。人们都有公平的意识,只要有一点不公,人们便扭打上公堂,于是衙门便成了肥差,人们便整天生活在为"公平"而战之中……5) 公平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平,所以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公平问题,不能把它绝对化。上帝给谁的都不会太多。‎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读这则材料,关键词“既然出山前我们的历炼不同,今天的际遇又有什么不公平的呢”围绕关键词“历炼不同”“‎ ‎ 公平”可以帮助准确立意。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