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写作(文体范结构巧)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写作(文体范结构巧)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写作(文体范+结构巧) 学案 第二编 文体范·结构巧——高分靓点很明了 第1讲 议论文体的高分架构 一篇好的议论文不但要立论鲜明、思路清晰,而且要结构严谨。议论文最常用的结构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总分总”式结构、“层进”式结构、“引议联结”式结构、“起承转合”式结构。‎ 一、议论文之“总分总”式结构 ‎ 议论文的“总分总”结构主要包括“总—分”“分—总”和“总—分—总”三种形式,这种结构就论证层次之间的关系来看,要么先总说后分说,要么先分说后总说,要么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是最多见的。这种结构形式,在“总”与“分”之间常见明显“放”的语言标志,而在“分”与“总”之间又多有明显“收”的语言标志。‎ ‎[典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美国《新闻周刊》最新报道,根据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网民投票,评选出21世纪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12大文化国家,居前两位的是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国家的文化一个代表着西方文化的多元,一个代表着东方文化的经典,多元和经典共同铸就了人类文化的辉煌。‎ 你如何看待文化?你又如何看待中西不同的文化?请立足其中一点写篇作文,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一则有关文化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可从美国和中国两个方面找切入点:‎ ‎1.美国:文化影响力为何排第一(①多元文化强国——国力是根本;②经济强势带来文化强势——国力是根本)。‎ ‎2.中国:文化影响力为何榜上有名(①文化本身:经典文化魅力永存——向世界展现我们的文化魅力;②经济发展:中国文化正在随之走向世界——传承文化、传递文化)。‎ ‎3.中国美国文化特点比较反思(①文化包容——现代与传统文化兼容并包;②褒“中”抑“美”——文化更需沉淀;文化回归,而不是下海)。‎ 由此可从以下角度立意:‎ ‎①有代表的文化才有影响力;②有特色的文化才会被认可;③二十一世纪最贵——文化;④崇尚现代文化;⑤中国文化,正在传播;⑥最具影响力的共性是什么等。‎ ‎[范文多维观摩]……………………………………………………………………‎ 享文化之繁华 一考生 ‎①落日熔金,暮色四合,乘一叶扁舟,来到历史的彼岸:与苏轼探讨人的渺茫与伟大,与陶潜共享带月荷锄归的美好,与李煜分担愁如东流水的感伤……用一指墨香,看尽文化之深邃与灵动,尽享文化之繁华。‎ ‎②文化从那翻滚激荡的黄河开始,便根植于我们的心田,镌刻于基因。那寓意吉祥的中国结,那元宵佳节的灯谜,那雄伟的华夏庭院,无一不是珍贵的传统元素。而伟大的中华民族也正因这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愈发绚烂壮美。‎ ‎③把文化作为生命的行囊,便让灵魂与文化一道,穿行在历史的音符与文字墨香之间。‎ ‎④文化,流淌在悠远的箫声中,诉说着哀怨与愁绪,文化,也弥漫在阿炳的二胡中,叹尽人生的跌宕起伏;文化,亦可以流转于锦瑟之间,轻拢慢捻之间净化内心的污秽。本无生命的乐器与乐曲结合在一起,便成为了文化的载体,寄予着心灵的世界,承载厚重的文化。‎ ‎⑤不仅仅在丝竹间,文化也在素净的宣纸上蔓延而来。张大千伏在洞底绘出的梦幻敦煌,诉说着那千百年前人们的信仰;齐白石着手画出的自然风物,亦传达着生命的灵动;壮观的《清明上河图》,也刺激着美的神经。中国画中的水淡云轻,妙手丹青的一点一描,拓开的不仅仅是墨,更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之魂由笔底传承。‎ ‎⑥‎ 同样,龙飞凤舞的字亦为文化之腑脏;颜真卿规正而又洒脱的笔锋,王羲之隽秀玲珑的字体,张风子如带般拂过的清新之风,无一不是文化的符号。那挥洒自如之间掩盖不了中华文化之含蓄内敛,那笔锋回转之间亦彰显着文化之典雅深厚。亦深潭微澜,亦雪底苍松。‎ ‎⑦文化如辽远的江海,包容着一切。既有张翰的“江月年年初照人”的美好幽深,又有李白的“起舞弄清影”的飘渺烂漫。那篇篇诗词,字字珠玑,诗人惜字如金,落笔生花,留给世人一片芳华。‎ ‎⑧文化之美常浮荡于我心间。那里有轩榭廊道,那里有至臻服饰的绣扣,那里更有吟唱千年的戏曲,那是中华之精髓,炎黄子孙之傲骨。它如枝头的梅花,傲吐芬芳。‎ ‎⑨愿乘文化之舟,度文化之沧海,享那份美好与真挚,低吟文化之妙语,共同创造,共享文化盛宴。‎ ‎1.学开头 文章起笔文学色彩浓厚,古色古香,“用一指墨香,看尽文化之深邃与灵动”,观点鲜明,点题巧妙。‎ ‎★2.学选材组材 在第②段,作者选取最具特色的“中国结”“灯谜”和“华夏庭院”来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第④段中借“箫声”“二胡”和“锦瑟”这些古老的乐器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作者在组材时,灵活运用点面结合法和素材组团法,使文章富有文化韵味。‎ ‎3.学语言 文章语言灵动,文采斐然,第⑤段巧妙过渡到文化与绘画的关系后,用排比的句式行文,颇有气势;第⑥段将文化与书法融为一体,“亦深潭微澜,亦雪底苍松”对仗工整,语言凝练,耐人寻味。‎ ‎4.学引用 第⑦段作者引用张翰、李白的诗句,点出了文化与诗词的关系,进一步分析文化所具有的丰厚内涵。‎ ‎5.学结尾 结尾一段以诗一样的语言重申观点,简洁、漂亮、富有意味;同时,回扣题目和首段,首尾照应,结构完美。‎ 范文解构 应用解读 怎样才能享受文化之繁华?自然是将文化作为一生的行囊。这篇文章引论部分(总)通过几个典型事例引出论述的中心,表明自己的观点;本论部分(分)从享受“文化盛宴”的角度,设置“音乐”“绘画”“书法”“诗词”“其他艺术方面”五个层次,从不同角度分析论证我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与作用;结论部分(总)歌颂赞美我国传统文化,表达愿望,升华中心。整篇文章选取了总分总式结构,论证逻辑严密,结构完整,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考场作文。‎ ‎[微技法系统点拨]…………………………(文后学法更深刻)…………………………‎ 议论文选材组材“2方法”‎ ‎1.点面结合法 点面结合,能使文章在思想内容上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如果在议论文中运用点面结合法,这个“点”就是能够有力论证论点的素材,这个素材就要详写;“面”就是与“点”的内容相互照应的,同样具有针对性、典型性的一般素材,这些素材人尽皆知,所以只需略写即可,以使文章充实饱满,增强说服力。此法适用于考试时见到话题或题目后,一时想不到足够可用的素材,这时,可从想到的与论点相近或相一致的有限的素材中,选择自己认为较典型的、把握较全面的素材详细叙述,并加以挖掘,而与之相关的其他素材则可简笔带过作次要叙述。‎ ‎2.素材组团法 素材组团法,就是将多个素材进行合理、巧妙的搭配组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作文时要善于运用多种素材,通过不同素材的搭配组合,可以形成表现文章主题的“合力”,既可以是同类列举、铺排陈述,也可以是正反对比、强调差异。如此,通过素材组团法剖析事理、阐发观点,文章才能显得丰富充实,厚重大气。如2017年浙江高考佳作《读懂“三本书”,走好人生路》中的片段:‎ ‎《朗读者》作为2017年最热门的节目之一,也毫不掩饰地展现出了“人生的三本书”‎ 的价值。你看,主持人董卿饱读诗书,富有哲理的话语张口便来,这是“有字之书”的力量;女诗人余秀华拖着病体站在舞台上朗诵,她的诗充满着乡土气息,唤起了人们的乡愁,她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她的人生不需要世人的诟骂或赞赏,因为她读懂了生活这本“无字之书”;“小江老师”江一燕走进偏远山村为孩子们上课,八年来从未间断,她坚守本心,谁敢说她的容颜不美,谁又敢说她的内心世界不明媚?因为她读懂了“心灵之书”。‎ 这段文字采用“素材组团法”,将多个素材进行同类叠加,把董卿与《朗读者》、诗人余秀华和她的诗以及明星江一燕低调支教八年这三则素材组合在一起,阐明了“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以及“心灵之书”三本书对人生的作用和意义。当然,这里的“素材组团”不是指一般的连续使用甚至堆砌同类素材的做法,而是指将同类素材进行精要的表述,组合在同一段落中,共同表现同一主题。这样就更能增强文章的力度,使文章呈排山倒海之势,同时又能扩展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显得丰富多彩。‎ 二、议论文之“层进”式结构 ‎ ‎“层进”式结构,顾名思义,就是要层层递进,一般说来,要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层次。写作时先亮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三个层次进行论证,或者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分论点进行论证,最后总结论点,这就是“层进式结构”。这种结构较并列式结构更易于深入论述论点,符合人们由浅入深认识问题的规律。这种结构模式要求文章各段落、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次序不能颠倒,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论述观点。‎ ‎[典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各个电视台不断推出“梦想”节目,“梦想搭档”“中国梦想秀”“梦想成真”“中国好声音”“我是大明星”等等,不少的平凡人通过这些节目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连52岁的浙江菜贩范国梁都来到北京,成为北京大学的一名旁听生。只读过三年书的他,想重新修订先祖古籍。事实上,在北大清华等高校,旁听生数以千计,从二十岁出头到年过花甲;他们倔强地坚守着自己的梦想,在京过着窘困的生活,未来的出路更是渺茫……‎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梦想”可理解为“妄想”或“渴望”。从“妄想”的角度看,我们可以从“梦想与现实”的矛盾关系切入。梦想就是奋斗目标,有梦想才有动力,为之努力,为之拼搏,才能圆梦。写议论文,则可从“梦想与现实”或“梦想与行动”这些论题展开论证。‎ 从“渴望”的角度看,则可反映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愿望,来表述真情实感。这些愿望有的令人遗憾终生,有的需要我们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因此,可由要有正确的渴望,运用正确的方法追求渴望,获得渴望的角度去立意。‎ ‎[范文多维观摩]…………………………………………………………………………‎ 树起追求梦想的旗帜 一考生 朋友们:‎ 大家好!‎ ‎①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离人而去,面对流逝而去的美好时光,年轻的学子啊,你是否已经开始了人生的跋涉,树立了人生的追求:树起追求梦想的旗帜,它将使我们的青春不会因为犹豫、彷徨而荒废!‎ ‎②树起一面追求梦想的旗帜吧,那么你就树起了一面展示灵魂崇高的旗帜;树起一面追求梦想的旗帜吧,那么你就挺起了中华民族的坚强脊梁!也许你没有潘安之貌,也许你没有无人企及的地位,也许你没有可以恣意挥霍的金钱,但是你不能没有追求梦想的这面旗帜,它标榜出你的信念,它呈现你的人格,它凸显着你灵魂的高下!‎ ‎③如果一个人的心中不能竖起一面追求梦想的旗帜,郑板桥怎会在书法高手林立的国度展示自己独特而新颖的“板桥体”?如果一个人的心中不能竖起一面追求梦想的旗帜,哥白尼又怎么会敢在宗教钳制的中世纪提出颠覆人类信念的“日心说”?牛顿怎能够提出影响人类力学进程的“万有引力定律”?人类前行的脚步又怎能够迈得如此矫健?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就像一条蜿蜒在深山峡谷的溪流,如果没有梦想,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生命的溪流便没有了前行的方向,不知该往哪里奔跑,人生也就没有了活力,我们的生命便就只能成为死水一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生命活水来源于人生的信念,来源于我们不断追寻梦想的实现!树起追求理想的旗帜吧,那里有凝聚了我们的智慧,那里闪烁着理性的火花!‎ ‎④对于一个人而言,树起人生追求梦想的旗帜举足轻重;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树起追求梦想的旗帜就更加重要了。在中华大地上,我们看到新一代领导人为中华民族描绘了美丽的中国梦,这面旗帜正冉冉升起在世界的上空,它正向世人演绎着一个古老大国的重新崛起,一条承载亿万民众梦想的东方巨龙正在腾飞!‎ ‎⑤从改革开放开始,曾经引领时代的“一国两制”难道没有承载我们的梦想?一个没有梦想的民族,注定是一个难以自立的民族!如果我们把一个民族看作一个生命体,拥有梦想就可以为其提供前进的动力,就可以使其永远充满活力!因此,美丽的中国梦,为我们树起了一面追求梦想的旗帜,它让中华民族的脊梁挺得更直,它唤醒了民族渴望腾飞的愿望!‎ ‎⑥树起追求梦想的旗帜,还需要我们充满自信和勇气。也许你曾经想有过许多渴望和追求,但都因为你没有迈开第一步的勇气而化为乌有,因此,请你坚信,像萧伯纳那样喊出“为什么不能这样”,我们就能时刻坚定自己的信心,让自信之风鼓起梦想的风帆!‎ ‎⑦亲爱的朋友们啊,萧伯纳敢于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反问“为什么不能这样?”表现了他的自信。人生路上正在追梦的你啊,请鼓足你的勇气,坚定你的自信,运用你的智慧,树起一面写满梦想的旗帜,我们才能够收获一个更加成功、更加完美的人生!‎ ‎1.学开头 文章开宗明义,点明演讲的内容,提出“树起追求梦想的旗帜”的观点。简洁明快,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学修辞 文章第③段作者巧妙插入排比和比喻的手法,语言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字里行间充满着昂扬的正气,文章显得大气磅礴,文采斐然。‎ ‎★3.学论证 文章第②③段举例论述树起一面追求梦想的旗帜对人生的巨大作用;第④⑤段更进一层论述树起一面追求梦想的旗帜对国家和民族的巨大作用。如果说②③④⑤是从“树起梦想的旗帜的重要作用”层面论述,那么第⑥段则是从更高层面“如何树起梦想的旗帜”进行论述。‎ ‎4.学思路 作者先提出观点,再论证“树起一面追求梦想的旗帜”的重要性,接着分析怎样才能拥有梦想,最后总结全文,对演讲对象提出希望,发出号召。整篇文章环环相扣,结构完整。‎ ‎5.学扣题 作者善于在行文中不断扣题,文章提出观点后,在各个段落中均有点题句,这样就使得文章结构完整,浑然天成。‎ 范文解构 应用解读 文章采用演讲稿的形式,紧扣材料的内容,抓住对梦想的理解,从梦想对“个人”“国家民族”的作用上层层递进论述,表达了追求梦想的强烈愿望,结尾回扣材料,切合题意。文中有诗文名句的引用,还有排比、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表现作者不同寻常的语言驾驭能力。而且感情真挚、强烈,时而直抒胸臆,时而娓娓道来,情与文巧妙结合,文章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思路清晰,层层推进,畅快淋漓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梦想的深刻认识。‎ ‎[微技法系统点拨] …………………………(文后学法更深刻)…………………………‎ 常用论证“4方法”‎ ‎1.例证法 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 ‎[示例] 记得汪曾祺描写金岳霖先生时,曾有写金先生拿大石榴与孩子们斗鸡、上课上到一半捉跳蚤的场景。这些童真未泯的场景,让我们认识到一个学者、一个智者不应该为虚浮名利钩心斗角、忙碌终身,而应该是对生活充满热爱和积极的乐观情绪。‎ ‎[分析] ①举金岳霖的例子极简,叙述后要有精准的分析,从而将摆事实和讲道理有机结合起来。②事实论据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一般来说,先考虑名人事例,金岳霖的事例正是如此。谨慎使用校园、家庭、市井街头的琐碎事例,这样的事例没有太大的说服力。③事例叙述简洁概括,突出重点,切忌过于详细。④事实论据切忌单一狭隘,要丰富广阔,古今中外相映生辉。‎ ‎2.引证法 引证法也叫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示例] “从卖气球的人那里/每个孩子牵走一个心愿”,多么可爱而美好的诗句,甚至可以想象到那洋溢着灿烂笑容的脸。而如今这样的笑脸在冰封冻结。‎ ‎[分析] ①这句诗有极强的针对性,与童真缺失的当下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童真的可贵,从而佐证了论点。②引证宜简洁,不宜过多。议论是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介绍他人的见解。‎ ‎3.喻证法 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从而使论点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运用该方法要注意三点:①以小见大,就近取譬;②喻体不求形似,只求神似;③精剖喻体,丝丝入扣。‎ ‎《拿来主义》中鲁迅先生的喻证法运用得非常经典。他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混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十分贴切,令人信服。‎ ‎4.比较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分对比与类比两种。‎ ‎(1)类比法:即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或写作者安排的情境,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 ‎[示例]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分析] 以达尔文发现对有机界产生的巨大影响来说明马克思的发现对人类历史产生的巨大影响。‎ ‎(2)对比法: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示例]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分析] 通过正反对比来说明坚持学习的重要性。‎ 三、议论文之“引议联结”式结构 ‎ 一般地说,材料作文大多比较适合写议论文,它除了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外,在结构模式上,还有自己的特点。通常采用的基本模式,可概括为“引”“议”(或“评”)“联”“结”四个字。‎ ‎“引”是引述原材料,就是“叙读”。对于短小的材料(如一首小诗)可以全篇引述,对长的材料应该作恰如其分的概括并作有针对性的引述。 ‎ ‎“议”就是对所选论点展开分析议论,对所选论据进行深入、透彻的剖析。当然也可以发掘出材料中的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 ‎ ‎“联”就是“引申”“类比”,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特别要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文章内容是否充实,是否具有针对性,关键就在这一步。‎ ‎“结”就是收束全文。它是在“议”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得出的结论。可以借用名言,再作概括;或诗意点化,升华论点;或画龙点睛,意味深长;或总结全文,发出号召……一句话,就是使结尾回扣材料,照应开头,深化中心,使文章浑然一体。‎ 运用“引议联结”式结构时,可以根据所写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如可以根据命题材料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引述方法;联系生活时可以根据论述的需要采用灵活的论述方式;可以根据论述和表达的需要将“引”和“议”合二为一;也可以根据思维的发展省去“议”的环节,从而将“议”的内容融会在整个论述过程中。总之,文虽有格,但无定法,据法活用方为正道。‎ ‎[典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审题立意]‎ 提升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就是三个立意的角度,可以选择其中一两种途径立意,或综合三种途径立意。‎ ‎1.课堂有效教学。从一个好老师的影响、引领和严格教育的角度,可拟题为“好课照亮人生”“小课堂,大世界”等。‎ ‎2.课外大量阅读。从读书可以陶冶性情、丰富阅历、提升境界的角度,可拟题为“腹有诗书气自华”“不读书,何以立?”等。‎ ‎3.社会生活实践。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从这个角度可拟题为“生活,是文学的源泉”“纸上得来终觉浅”等。‎ ‎4.三种途径,综合论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从这个角度可拟题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带着书本上路”等。‎ ‎[范文多维观摩]…………………………………………………………………………………‎ 实践,方得真知 一考生 ‎①语文,这个贯穿于中华儿女的求学生涯,关系到每个人的素养与发展的科目,如今却困扰着无数人。“如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语文水平?”这一问题着实让无数人头疼不已。‎ ‎②语文,归根结底是古代读书人对生活实践的总结,他们在实践中创造了文字,也由此延续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因此,要想真正懂得语文,实践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只有看过庐山瀑布,你才能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阔之气;只有到过西域边塞,你才能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辽远意境;只有走进杭州西湖,你才能感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灵动秀丽。‎ ‎③只有真正实践过,才懂得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喜怒哀乐。正如刘向曾经说:“‎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古时候游学,为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真正体会过人生百态,才能在笔下流露出万般风情。当今社会,因为有网络存在,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观赏天下奇观。然而不登顶泰山,你永远无法真正体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美,不亲历蜀道,如何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险?没有领略过自然的美,自然也不明白作者在文章中发出的感叹。连作者写文章的意境都无法体会,又谈何提高语文素养?‎ ‎④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阅读他的作品,但读完后没有赞叹,没有欣赏,有的却是无数的吐槽。在有些人看来,莫言的文章平实无华,毫无亮点。然而中国终究只有一个莫言,他儿时的经历,已成为他最宝贵的财富,无人可以替代。‎ ‎⑤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源于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源于一个人的生活阅历。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孩童无法感悟到《红楼梦》的真谛。即使这个孩子认识《红楼梦》中所有的字,他也依旧不懂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更不懂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因为他的年龄限制和他的生活阅历,还不足以让他积淀深厚的语文素养,去了解其中的内涵。‎ ‎⑥《徐霞客游记》是徐霞客披星戴月、风餐露宿,遍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后完成的杰作,他的文采来自于他在生活中的实践。只有领略过,实践过,方能知书中百味。‎ ‎⑦我们只有走出家门,走进社会,才能明白语文的魅力所在,才能真正将其中的营养为自己所有,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1.学开头 作者开头取舍引用材料,提出论述的话题——如何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水平,引发读者的思考。‎ ‎2.学引用 文章第③段通过引用刘向的名言点出实践对于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性,进一步说明实践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第⑤段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说明实践之于认识和真理的重要性,并通过孩童不理解《红楼梦》内涵的例子加以印证。‎ ‎★3.学论证 文章第④段联系当今莫言的鲜活例子说明虽然有人觉得他的作品毫无亮点,但他源于实践而写出的作品是无人能替代的,进一步论证实践对于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性;第⑥‎ 段通过徐霞客游历无数山河后写作《徐霞客游记》和读者阅读这本书这一事例,进一步说明实践对于写作和阅读的重要性。‎ ‎4.学结尾 这篇文章的结尾紧紧扣住中心论点,提出实践才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回答文章开头的提问,总结全文。‎ 范文解构 应用解读 文章紧紧扣住命题材料中提升语文素养的第三条途径——社会生活实践加以论述,采用“引议联结”的结构形式,通过大量事例和名言名句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语言缜密而富有文采,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引论——选取命题材料中与作者观点相关的内容开篇,用问句引出论述的话题,引人思考。‎ 本论——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议”的部分:结合相关材料阐述对原材料的认识和理解,并在分析中提出实践是提升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一步这一观点。第二,“联”的部分:通过列举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实践”对于提升语文素养的作用。‎ 结论——回扣材料,照应开头,文章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微技法系统点拨]…………………………(文后学法更深刻)…………………………‎ 深层说理“3思维”‎ 考生开篇提出论点后便展开论证,可是,这展开的论证往往“平面”“单一”。只在同一个论述角度(方面 ‎)内打转转,最后匆匆结尾了事。走出本论部分说理平面化、简单化的困局就是能在此基础上运用一些说理方式或独特思维,把说理继续下去,深入下去,这样就可以掀起议论说理的更深层次来。那么,这些说理方式或独特的思维是什么呢?‎ ‎1.联今 就是在进行一轮说理后再联系现实话题,列举与解剖现实问题。这种写法不仅保证了说理的深入,而且会让考生在针砭时弊中“激扬文字”,便于写出充满激情与富有文采的段落来。当然,联系现实不一定都是列举时弊,也可以列举“正能量”。“联今”千万不要在开篇不久进行。因为“联今”后就会顺势写出“怎么做”的内容,而论证“做法”为时尚早。‎ ‎2.远征 如果说“联今”是与现实零距离的话,那么“远征”就是远离现实话题,拓开说理时空,把读者的视线引入更远的时空。如“规则”话题如何“远征”呢?在确定“规则成就方圆”论点接着论述“规则”的重要意义后,我们完全可以从更远的时空展开深入说理:①从时间角度谈规则在古代的重要意义,在将来的重要意义;②从空间角度谈规则在校园、在商场、在军队等的重要意义。‎ 这种拓开说理时空式的“远征”,既给人以跨时空的美感,又显示出作者的观点具有广泛的普遍性,也表明了文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3.质疑 议论文的写作,一旦观点提出之后,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只顾寻找论据“证明”观点,那些只想着证明自己观点的作者,只是呈现单向度与单一思维,会导致说理平面化。在写作议论文时,要将自己作为虚拟的读者,作为质疑者、批判者,对自己的观点作最严厉的挑剔、质疑,然后再去剖析、论证,直至对立面消解,从而使论证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趋于严谨可信。这一步步的质疑、辨析与求证,就显现出论证的层次性与深入性。‎ 这种假定为读者对自己观点质疑的思维表现在具体的写作中就是在第一层次论述完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后另起一段,以“有人说(质疑)……”开头,亮明观点,然后再进行辩驳、求证。类似于那种先“立”后“破”的说理结构。‎ 因此,说理的逐层深入就是主动地寻求自己观点的漏洞与不足,将这些漏洞与不足作为弹跳点,跃入下一个层次。‎ 四、议论文之“起承转合”式结构 ‎ ‎“起承转合”是古人对文章结构的要求,也是一种较为实用便于操作的作文结构模式。考场作文尤其是议论文,有时如果用好了这种结构模式,就成功了一半。‎ ‎“起”,就是开端。议论文的开头,或树立靶子,或提出观点,或言他物以起兴。“起”,要力求开篇破题,开宗明义。‎ ‎“承”,就是承接开头论题,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从多种角度拓展:可以诠释开头论题中的重要概念,可以从不同对象、不同领域,或正反面界定“是什么”“不是什么”。‎ ‎“转”,既可以是与前文角度相反的“反转”,也可以是联系实际,别开生面,转而说开。‎ ‎“合”,就是结尾。或照应开头,强化观点;或对文章分论点扼要概括,以强化思路;或引述现象,引发思考;或继续开掘,探求解决之道。‎ ‎[典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朱向父母坦陈了自己酝酿很久的一个想法:辞职回家和父母一起养螃蟹。父亲觉得小朱好不容易读完大学,当了大公司的网络工程师,待遇又好,工作又体面;如果回家养螃蟹,这些不都白费了?母亲则建议小朱先跟着他们到蟹塘去体验一下。小朱抓了一天螃蟹,才真正体会到父母养蟹的辛苦。不过,他仍然觉得发挥自己的专长,做“电商”卖螃蟹也很有前景;如果成为镇里第一个卖螃蟹的大学生,也是挺光彩的。‎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 ‎[审题立意]‎ 整件事情就是一家人对于小朱想辞职回家养螃蟹的不同看法,这就是整个材料的整体含意。在这个整体含意的框架内,可以有不同的立意方向,大致归纳起来,大的立意方向有三个:‎ ‎1.两代人关于择业的不同心态的比较:小朱不安于现状,希望通过发挥自己的专长,实现自己的价值;父亲则是希望他安安稳稳地工作,不要太辛苦。考生对这样的择业观都可以作出自己的评价,无所谓好,无所谓坏。‎ ‎2.两代人对于读书是为了什么的理解的比较:小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父亲则认为是找一份合适的工作。考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与判断,进行相关的立意。‎ ‎3.家庭交流方面的立意:这个家庭的氛围是很好的,大家坦诚交流,家长没有霸道地作出决定。无论结果是如何,小朱作如何的决定,对于父母和小朱来说,都不会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因为他们之间经过了真心的交流。‎ 考生能够把握这样的要素,从这样的要素中提炼出自己的立意观点,写出自己的感受、体验、观念,都应该是符合题意的。‎ ‎[范文多维观摩]………………………………………………………………………………‎ 从心择平等职业,砥砺写人文赞歌 一考生 ‎①三尺沉塘,耳濡目染日久成趣;十载寒窗,深思熟虑意欲辞职。有卓识见决心,力排众议砥砺而行,将“人”大写在职业平等的巨石上,善哉!‎ ‎②何以一腔热血却遭人不理解?究其根源,两代人思想碰撞源于对人文精神的各自解读。以“社会认同感”为出发点的父母一心为小朱思量固然无错,但在职业平等观念上的欠缺注定了其思维的狭隘。相反地,把长远发展和以人为本作为抉择依据的小朱则将职业选择放在了“人生人文”“平等价值”的案俎上。所以我说:从心择业,砥砺前行;职业平等,以人为本,小朱此举甚善。‎ ‎③从心择业,砥砺前行。因为“酝酿很久”,所以必经深思熟虑,因为抛下太多所谓“体面”,所以可见其志之坚;而在“体验辛苦”之后愈发坚定信念,深刻阐释了“以兴趣为业,一以贯之”的巨大能量。‎ ‎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是最好的动力之源,然而比兴趣更高的能量,便是如小朱所有的志向。养蟹不成趣,而其中寄寓了新时代青年对生活自己的理解和坚信生活向好的信念。“因为要来看这个世界,我来到了这个世上。”弗罗斯特所语与坚定信念生活之善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心的选择能让人在今后的日子里充满激情,试问,没有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学的热爱,海明威何以笔耕不辍这么些年?‎ ‎⑤兴趣先行,坚持是腾飞的基石。只有兴而无恒,纵怎样标新怎样远见,终只会落得“朽木不折”的结果。“你不断唱着挽歌,为了人间壮美的沦亡。”冯至笔下的杜甫,从“一览众山小”的独行客到写成一千四百首诗篇的诗圣,在最艰难苦痛的日子里,子美其志,为生灵请命的超越思想,从未退缩放弃的不渝矢志,是后世诗史传诵其圣贤的根源。‎ ‎⑥职业平等,人为其本。父母的不理解在于就业平等观念的缺失,更在于对“人”的自由发展的观念的淡薄。“体面”一词虽饱含对小朱的一腔深情,却也露骨地呈现了这样一种“万般皆下品,只有读书大公司工作高”的悲哀现状。从李宏烨的单口相声在众议诽论中且挫且行,到小朱辞职卖蟹的阻力,我想,我们的社会需要一些以人为本的情怀去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选择,并充分给予他们行为上的自由。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人人皆“体面”,人人皆自由,人人皆幸福的理想。‎ ‎⑦自五四运动一声惊雷,上承尼采“上帝已死”的怀疑主义,“人”在我们的观念中复苏了,但它又是这般脆弱,亟须社会力量的呵护。而人文主义的本质精神,便是自由、平等、尊重。就业是自由的,职业是平等的,所有人的选择应得到所有人的尊重。‎ ‎⑧曼德拉的墓志上写道:“这是一个已经尽天命的人。”或许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是在追寻并实践自己的“天命”,如此说来,有的人不是死在了生命的结尾,而是生命的中途。‎ ‎⑨小朱是幸运的,从心择业,他找到了自己的“天命”,并坚定勇敢地迎难而上去践行,他用自己的选择,诠释了平等职业,自由就业的新时代人文内涵,我尊重他,我佩服他,我更会祝福他。‎ ‎1.学开头 文章开篇不俗,运用对联的形式站在“人”“人文”的制高点,入题气度非凡,颇能博人眼球。‎ ‎★2.学设置分论点 文章前两段提出观点,第③~⑥段各设置小分论点,从不同角度来论证“从心择平等职业,砥砺写人文赞歌”的重要性。这些小分论点各自成段,使得文章条理清晰,自然流畅。‎ ‎3.学引用 本文多次选取引用的手法来论证观点,使文章说服力增强,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气息。比如第⑤段作者选用杜甫的材料,随手引用了冯至对杜甫的评价,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第⑧段引用曼德拉墓志上的刻文,增强了人们对生命的认识。‎ ‎4.学组材 这篇文章的组材独具特色,作者善于运用多种方式来组织材料,比如第④段选取了弗罗斯特、海明威的材料,这是运用素材组团法;第⑤段对杜甫的材料进行详尽地分析,从全文来看,这是运用点面结合的方式。‎ ‎5.学结尾 第⑨段重申观点,引发深思,作者进一步纵深挖掘,强调“从心择业”的重要性,呼应题目及开篇段落。结尾段落融情于理,情理并重,含义隽永,颇有韵味。‎ 范文解构 应用解读 文章采用了“起承转合”的模式。文章从职业平等开始讲起,分析小朱父子二人矛盾的根源,在于对人文精神的不同解读。紧接着,文章从一以贯之的信念和兴趣是最好的动力之源两个方面,分析了小朱想要辞职卖螃蟹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行性,并用了杜甫的践行来鼓励小朱——坚持到底,一切皆有可能。文章写到这里,笔锋又一转,由小朱个人的案例转入到社会中的普遍思维,呼吁我们每个人都要多些“人文精神”,那样才能真正人人体面,人人自由。而五四先驱、尼采和曼德拉的出现,则是告诉我们,在追寻人文精神的路上,小朱并不孤独。如此一来,顺势收束全文,温情脉脉地完成全篇。整篇文章起承转合,很有章法。‎ ‎[微技法系统点拨] ……………………………(文后学法更深刻)…………………………‎ 巧设分论点“3形式”‎ ‎1.并列式设置 ‎(1)概念分类法——是什么 一般而言,一个论点往往有一个最核心的概念,而且这个核心概念在不同背景下的含义往往是不同的。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如能从“是什么”‎ 的角度切入,进而对这个核心概念在特定背景下的丰富内涵进行挖掘,并用“A是什么”或“什么是A”的句式进行分类列举,那就可以生发出许多比较具体和贴切的分论点来。‎ 例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Ⅲ优秀作文《敢为人先》的中心论点:敢为人先。(核心概念)‎ 分论点①‎ ‎“敢为人先”,是先人一步的勇气,是勇于接纳挑战和风险的情怀。‎ 分论点②‎ ‎“敢为人先”,还是挺身而出的姿势,是深谋远虑的眼光。‎ 分论点③‎ ‎“敢为人先”,又是灵感与思考、创意和实践火花四溅的碰撞。‎ ‎(2)因果分析法——为什么 因果分析法既是一种论证方法,也是一种设置分论点的具体方法。作为设置分论点的方法,主要是回答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这里的“因”是分论点,“果”是中心论点,是在中心论点后再来分析达成这个结果的原因。‎ 例如2014年高考江西卷优秀作文《探究,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中心论点:真正的探究性学习的推广,任重而道远。‎ 分论点①‎ 探究之路漫漫,是因为硬件缺乏。‎ 分论点②‎ 探究之路漫漫,是因为教育方式“穿新鞋走老路”。‎ 分论点③‎ 探究之路漫漫,是因为唯分数至上的高考指挥棒在作祟。‎ ‎  (3)途径分类法——怎么样,怎么办 途径分类法主要是回答方法、途径方面的问题。它以论点中所倡导的行为结果为出发点,通过对催生该结果的条件、追求该结果的方法、获得该结果的途径等的分析,实现对文章内容的深化。通常情况下,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考生避开“言必谈为什么”的俗套,从而使所写文章别有一番新意。‎ 例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Ⅱ优秀作文《语文素养“三步走”》的中心论点:通过“三步走”的途径,即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来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分论点①‎ 第一步,通过课堂有效教学来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分论点②‎ 第二步,通过课外大量阅读来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分论点③‎ 第三步,通过社会生活实践来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2.递进式设置 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概念分类法、因果分析法、途径分类法的复式组合。当然,也可选择“是什么——怎么样”或“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进行。‎ ‎(例一)中心论点: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分论点①‎ 生活丰富多彩是指生活不应是一种模式。(是什么)‎ 分论点②‎ 符合人的本性(人有多方面的精神需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利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为什么)‎ 分论点③‎ 要会工作,也要会休息;培养多方面的生活情趣;社会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怎么样)‎ ‎(例二)中心论点:争先当奋勇。‎ 分论点①‎ 争先是在通往高远目标的道路上永远先人一步。(是什么)‎ 分论点②‎ 奋而有为,争先才有可能。(怎么办一)‎ 分论点③‎ 勇而无畏,争先才有保证。(怎么办二)‎ ‎3.对比式设置 即把中心论点分成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例如,中心论点:进和退之间,往往涵盖着中国人处世的尺度。‎ 分论点①‎ 进勇,退智。‎ a.进是一种势如破竹、一往无前的信念。进是大勇。‎ b.退是一种深沉的退让、睿智的收敛。退是大智。‎ 分论点②‎ 然而进和退是有度的。‎ c.进无度,是愚蠢。‎ d.退无度,是懦弱。‎ 第2讲 记叙文体的高分架构 记叙文不论是写人还是记事,都要有整体的布局和构思。为了适应考场作文的短时有效,真正在短时间内把故事讲好,我们可以掌握以下几种常见的记叙文的叙事范式。‎ 一、记叙文之“线串珍珠”式结构 ‎ 所谓“线”即线索,所谓“珠”即生动丰富的材料。线串珍珠即用线索将记叙的内容贯串组织起来。‎ 记叙类文章线索有以下几类:①以具体事物为线索;②以人物为线索;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④以感情为线索;⑤以时空变化为线索。‎ 运用线索贯串组织内容的常见形式有如下几种:‎ 单线贯串 以一条线索组织材料,故事情节围绕线索展开。‎ 双线贯串 或者分别叙述两件事,或平行前进,或交织发展,在特定的契合点汇合;或者是设置明、暗两条线,同叙一件事。‎ 实际上,记叙文的行文线索并不是有意而设,而是为使主题表达鲜明的自然需要。换言之,怎样使主题鲜明,就怎样设置合理的线索。‎ ‎[典例] (2017·江苏高考)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审题立意]‎ 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话,是作文材料的引子,引导考生将目光投向生活,进而聚焦生活中的车。第二句话,从“种类”和“形态”两个方面加以提示和引导,意在帮助考生展开联想。第三句话,是材料的关键所在。“车来车往”既可以是现实中观察到的车流来往,也可以是虚化的与车有关的记忆、思考和体悟。‎ ‎“车来车往”‎ 后的内容提示了不同的写作角度:可由古及今,勾勒时代发展,如过去家庭以拥有自行车而自豪,现在汽车已走入千家万户;可以小观大,捕捉人间真情,如父母用车接送孩子发生的亲情故事;可观往知来,讨论由车的变迁引发的生活观念的转变,如从追求快捷到重视环保的转变;也可由表及里,咀嚼暗藏的人生哲理,如“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几个角度,既可以单写,也可以综合来写,给考生提供了充分施展写作才华的空间。‎ ‎[范文多维观摩]…………………………………………………………………………………‎ 成就那盘棋 一考生 ‎①阳光普照,爷爷沐浴着温暖斜躺在窗边的太师椅上。旁边的孙女不时去抓抓爷爷的胡子,告诉爷爷些许趣事,便自顾自地去玩耍了。老爷子看着外面街道上的轿车一辆一辆疾驰而过。‎ ‎②“丫头,过来,学学棋,陪爷爷杀一盘儿。”‎ ‎③小丫头乐呵呵地跑过来,接下来却看着自己的棋子一个一个被吃掉,她表情开始沮丧了。最后棋盘上只剩下了“车”,跑得很远的只有它!“车”却保护不了“老将”,最终她败给了这个幸灾乐祸的老头儿。‎ ‎④“爷爷,不行,重来……”‎ ‎⑤“车可是有很大的用处哩,你没用好。”爷爷满脸慈祥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孙女,接着说,“丫头,别窝火了,爷爷用板车带你去耍一会儿去?”‎ ‎⑥小丫头对爷爷的突发奇想早已习以为常,十分赞同。‎ ‎⑦到了水泥地面,爷爷便拉着板车跑了起来,丫头在车上开怀大笑,如银铃一般清脆、悦耳!爷爷脚步终于一点点慢了下来,下面就是气喘吁吁了。真的是岁月不饶人啊!‎ ‎⑧一辆自行车此时超过了祖孙二人,丫头看愣了,那湛蓝色的车架、米白色的座椅,还有那小巧可爱的铃铛,组合成一个优美的精灵,优雅地在地面舞动着行着。‎ ‎⑨几天后,“丁零、丁零……”悦耳的铃声响起,眨眼间,声音便已来到身前,那蓝白相间略带几分优雅的精灵飘然而至,爷爷推着它,就仿佛搀扶着嫁进门的公主,满脸微笑和幸福。‎ ‎⑩“丫头,上来!”爷爷笑容满面地命令着。丫头先是犹豫不决,而后满脸幸福地坐到后面的车座上。丫头听到了爷爷骑车的均匀的呼吸声,感受到了他的欢喜……‎ ‎⑪丫头爱惜极了这个精灵,不轻易地骑它,常常将它锁在家里。‎ ‎⑫窗外,车来车往;窗内,丫头又陪着爷爷下棋。她的棋子又只剩下了“车”,爷爷止住了笑,捏了捏丫头的小脸,朗声说道:“车是用来载人载物的,而不是留来欣赏的。要正常使用它,让它也觉得自己有存在的价值,否则,再厉害的车也保护不了老将,更挽救不了棋局。你的车何尝不是如此呀……”‎ ‎⑬多年后,丫头知道了爷爷的苦心,便也明白爷爷才是自己前行路上的车,无论是在上学的路上,还是在生活的旅途中!‎ ‎⑭工作后的第一天,丫头骑着自行车开始了新的生活,面对呼啸而过的汽车,她的嘴角泛起了浅浅的微笑。‎ ‎1.学开头 开篇以场景描写入手,描绘出了一幅祥和、温馨的生活图景。“老爷子看着外面街道上的轿车一辆一辆疾驰而过”,这句话暗中点题,颇为奇妙。‎ ‎2.学描写 文中对丫头和爷爷的动作、表情、语言等细节刻画十分生动、自然。如第③段写丫头先是“乐呵呵”地跑过来,再写她表情开始“沮丧”;第⑤段写爷爷“满脸慈祥”地看着心爱的孙女,这些描写画面感强,语言生动有感染力,突出了人物形象,富有生活气息。‎ ‎3.学修辞 在第⑧~⑪段,作者把自行车比作“精灵”,一方面写出了自行车在丫头眼中显现出来的精美,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丫头对自行车的喜爱之情。 ‎ ‎★4.学深刻 第⑫段爷爷的话含意丰厚,能引发我们对生活的种种感悟,是本文最为深刻的地方。‎ 范文解构 应用解读 本文属于典型的“线串珍珠”式结构,文章以“车”为线索,将爷孙二人的生活片断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作者先写爷孙下棋的情景,接着描写爷爷用板车带丫头玩耍的场面,再叙写爷爷送丫头自行车的事情,最后又以丫头骑着自行车开始新生活作为结局。文章以写老爷子看轿车从眼前疾驰而过起,以孙女骑自行车微笑着面对生活终,一方面表达出作者对自行车时代和谐宁静生活的眷恋,一方面表达对生活的哲思。文章立意高远,思想深刻,特别写孙女对爷爷话语的反思,给人以启迪,彰显出作者对问题认识的深刻性。‎ ‎[微技法系统点拨] ……………………………(文后学法更深刻)……………………………‎ 记叙文深刻“3角度”‎ 许多人总以为记叙类文章与深刻无关,但事实却是记叙文越有深度,分数就越高。文贵感人,意贵服人。无疑,好的记叙文离不开文采与意境,但若能用深刻的思想来点化文采、意境,就能产生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1.换种思维,深入理解 生活中的事看似繁琐平常,但是却常常包含哲理,只要换一种思维方式或角度,深入理解生活,那么诉诸笔下的生活内容更容易做到既深刻又富有新意。如表现常见的“母爱”主题,正面描写母亲爱子之举的文章往往铺天盖地,此类对母亲的解读往往流于形式,实难再吸引人,但若有考生写母亲严厉“呵斥”的温暖或者“藏”了一半的爱来赞扬母爱的理性和母亲教子的高超艺术,对比之下对母亲的解读明显更深刻,高低立见。‎ ‎2.巧妙克隆,注入新意 在任务驱动型和新材料作文一统天下的今天,贴近自己生活的素材无疑是记叙类文章最佳的选择。但是纵观各地考场,满分作文中仍不乏从教材或者典故中取材,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构思,巧妙“克隆”出来的佳作。这类巧妙克隆佳作以绝妙的点化手法注入时代新意,使典故、名段变得活色生香,成为与直接书写时代生活并驾而驱的第二种深刻。当然,这种写法的关键是要建立起“古”“今”联系,并让“古”为“今”服务,不能空谈,要有实际内容,要揭示生活的内涵情理。‎ ‎3.寓意深远,多用曲笔 寓意,是指寄托或隐含的意思。具体来说,文章“寓意深远”的特点指语言含蓄,有意蕴,多使用曲笔,整体上以实写虚,有暗示性、隐喻性,对读者有启发意义。写寓意深远的文章不一定用寓言体,在一般的记叙类文章中作包含寓意或带有象征意味的观点表述,同样可以使文句有意蕴,使文意有寄托性。‎ 二、记叙文之“蒙太奇”式结构 ‎ 在记叙文叙事结构中,可以把与人物密切相关的几个片段连缀起来,叙述人物的经历和事情的发展变化,这就是记叙文中的“蒙太奇”结构。它有如下好处:①可以节省谋篇布局的时间,不必再去纠结情节的编排是否曲折;②操作性强,只需撷取符合题意的生活片段入文;③能够激发关注生活的热情,加深生命体验,养成勤于思考、勤于记录生活点滴的良好习惯。‎ ‎[典例]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关于灵性、才华的蕴含哲理意味的命题。‎ 材料的第一句“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点出了与“智慧”相关的三个方面。“经验”,多指经历或体验;“能力”,是经验的展示;“境界”,则是人的精神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状况。最后的省略号提示考生还应做多方面的、深层次的思考。‎ 材料的第二句“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是一种比方,提示考生“智慧”的面貌如同大自然景象一样,种类繁复,形态各异。‎ 这里的智慧有别于一般的智力,是“智力”“情感”“意志”的综合体。写智慧实际就是表达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事物的深刻体验是一种智慧;对生活的认真态度是一种智慧;对传统的坚守是一种智慧;对未知的探索是一种智慧……‎ 像这样表现人类精神境界的崇高和美好就是文章立意所在。‎ ‎[范文多维观摩]…………………………………………………………………………………‎ 皱纹中的智慧 一考生 岁月的车轮在人生的道路上辗过,深深的皱纹诉说着爷爷的人生,体现着纯朴的智慧。‎ 一、牛耕 ‎“呦喝,呦喝……”爷爷沙哑的呼声在空旷的地里显得格外清晰。天上乌云开始汇聚,要下雨了,我忙跑到田埂边。“爷爷,快回来!”“知道了,就这一块了,耕完再回去。”话毕,又起了呦喝声。天空果真飘起细密的雨。爷爷回来时身子已湿透,脚上沾满了泥。“爷爷,你把牛卖了吧,这牛都老了,耕地太费力了,现在有机器,很方便啊。”我望着爷爷,说出心里的想法。“小丫头,这牛耕虽然慢,也是老祖宗留下的法子,适用啊。趁爷爷还有劲,多耕些地,比机器耕得细呀,也不伤地。”如今,村里只剩爷爷的这一头牛了,也只剩爷爷一个人还在用牛耕地。望着屋外的雨,我明白了:智慧是一种历久弥新的经验。烟雨朦胧中,一人一牛,多么和谐,多么自然。‎ 二、珠算 ‎“得咚、得咚……”爷爷撑着老花眼镜,拨弄着算盘,时不时地在小本子上记些什么。“爷爷,你在算账啊,我帮你吧。”“小丫头,你能帮我什么?你会用这老算盘吗?”爷爷笑着向我挑眉。“我用手机帮你算,你报数字就行,不比你这快嘛,而且又准。”“哎,你就不懂啦,你那新鲜玩艺我这把年纪学不会了。这老算盘倒好用,爷爷教你算吧。”“不要,我看着就晕了。”爷爷低下头去,眉头皱起,自己又开拨。我偷偷地用手机计算,发现爷爷的结果那么精准,条理清晰。我明白了:智慧是一种熟能生巧的能力。一人静坐,手指拨弄,那般淡定,那么稳重。‎ 三、戏曲 静夜,凉风习习,微弱的星光陪衬皎月,洒下清辉。爷爷在门前的老槐树下,抽着旱烟。“爷爷,夜晚天凉进屋睡吧。”“丫头,坐这儿,这点凉,爷爷还受得住。”“那您讲故事给我听吧。”“故事都给你讲遍了,没了呦,爷爷唱歌吧。”爷爷清了清嗓子:“我本是卧龙岗上散淡的人,凭阴阳如反转保定乾坤……”爷爷的歌声并不动听,却带着莫名的心颤、悲凉。望着爷爷皱纹间的无限认真,我明白了:‎ 智慧是一种净化了的境界。一人一曲,那般投入,那么融和,在月夜下格外协调。‎ ‎1.学开头 这篇文章开篇用肖像描写设置悬念,紧扣题目,妙趣横生。‎ ‎2.学运用小标题 作者在文中设置了三个小标题,小标题“牛耕”,点明了事件,也表明作者善于在生活周围发现提炼写作素材。另外两个小标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爷爷的智慧,串起整篇文章。‎ ‎3.学描写 文中大量运用细节描写手法来刻画爷爷的形象,如“拨弄”“开拨”等动作描写,符合“珠算”事件的特征,祖孙之间的对话描写,形成对比,暗扣主题。‎ ‎★4.学人称转换 在行文中,文章时而站在爷爷的角度,时而站在“我”的角度。这种人称视角的转换,很好地完成了对“爷爷”的形象的塑造。‎ ‎5.学点题 每段结尾处画线句由原来的叙述转入议论抒情,成为了文章的点睛之笔。‎ 范文解构 应用解读 文章采用了“蒙太奇”式结构,作者精心剪辑爷爷智慧人生中的三个生活片段,抓拍“特写镜头”,画面感强,有感人的形象,使文章意味十足,文章增色不少。难能可贵的是,三个小标题统领全篇,连缀成文,内容取向扣紧主旨,是对爷爷“纯朴的智慧”的形象再现。在平凡而智慧的生活片段描写中,传达了这样深刻的理念:智慧是一种历久弥新的经验,是一种熟能生巧的能力,是一种净化了的境界。‎ ‎[微技法系统点拨] ……………………………(文后学法更深刻)……………………………‎ 转换叙述视角“3方面”‎ ‎1.“我”的视角转换 记叙文一般要有“我”,考生写记叙文都会用“我”的视角去写,这固然不错,但是文中的“我”不一定就是作者自己。所谓转换“我”的视角,就是改变把“我”等同于作者自己的写作定势。‎ ‎(1)“我”不是我 ‎“我”不是我,就是说“我”可以是他人,把“他人”变成“我”。例如以“色彩”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你可以真实地从自己的视角去描述。但是,如果我们轻轻一变,就会有别样的风采。如完全可以把“我”变成一位盲人,从盲人的角度用“我”展开叙述,那情景多么动人。又如以“杜甫”为写作对象写一篇记叙文。考生可能自然地从自己的角度去写,如果转换一下,把“我”变成李白,变成杜甫的儿子,变成杜甫的朋友严武,那写起来会多么令人耳目一新呀!‎ ‎(2)“我”不是人 ‎“我”不是人,就是说视角可以换为动物、植物、器物或者抽象的事物。例如以“高三”为话题写记叙文,考生自然会从一名高三学生的视角去写高三生活之苦之累等,可是有一位考生以“狗眼看高三”为题,把“我”变为一名高三学生家中的宠物狗,写“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整天不是排骨就是鸡骨,又写“我”的主人突然对“我”疏远了,而且女主人一见“我”“汪汪”叫就打“我”。正是从“狗”的视角写出家有孩子读高三而带来的一系列变化,读来妙趣横生。‎ ‎(3)“我”可以是多个我 还记得苏轼的《赤壁赋》吗?文章采用主客对答、抑客扬主的表现手法表达作者的人生思考。不少专家都把“主”“客”两人理解为两个苏轼,“主”代表达观的苏轼,“客”代表悲观的苏轼,“主”“客”的辩法正反映了苏轼内心的悲观与乐观的矛盾斗争。心理学上讲“我”有三个,本我、自我、超我。我们为什么不把文中的“我”也变成两个“我”甚至三个“我”呢?如以现在的“我”的口吻给未来的“我”写封信,能不有新奇之效吗?‎ ‎2.他、它的视角转换 文中有“我”,自然有“他”“它”。转换视角,也可以把“他”“它”换成“你”。这样一变,拉近了距离,便于展开对话和抒情。在一篇《汝是一朵勇气花》的高考满分作文中,作者选取醇香的茉莉——王昭君、带刺的玫瑰——武则天、火红的杜鹃——花木兰三个历史人物,分述其“勇气”行为后,升华其“勇气”价值。“昭君,汝是一朵勇气花!牺牲自我著和平,幸福了汉人、胡人!”“‎ 媚娘,汝是一朵勇气花!无字丰碑任评说,吸引着古人、今人!”“木兰,汝是一朵勇气花!骏马秋风骄须眉,感动着男人、女人!”角度新颖,辞采醉人。试想,如果把“汝”换成“她”,情、色上会黯淡多少!‎ ‎3.变单一视角为双重或多重视角 古典诗歌中有一种表现手法叫“对写法”,就是从对方的角度表现“我”。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开头两句写“我”想“他们”:“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接着写“他们”想“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当然“他们想我”也终归是“我”的视角,但这一变换,使诗有了双重视角,仿佛是“一种情,两地思”,有了画面感和时空感。这种“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式写别情,新颖别致,大大拓展了表现空间。我们写记叙文,也可以借鉴这种“对写法”,把单一的“我”的视角变为“我”“你”“他”同时出现的多重视角。‎ 三、记叙文之“波澜起伏”式结构 ‎ 一般说来,考生虽然对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较为熟悉,但写的文章却平淡无奇,缺乏吸引力,这就需要有意识地训练把情节写得生动、波澜起伏。这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构思精巧”的明确要求,需要在复习中引起高度重视。‎ 怎样才能使文章有波澜呢?可根据内容采用层层设疑、巧合、抑扬交错、故意延宕、情节突转等多种方法。这样,有助于打破章法的平淡,加强叙述的生动性。‎ ‎“波澜起伏”式结构常用5大模板变式:‎ 模板变式 方法要领 层层设疑式 ‎“设疑”又称“卖关子”,即文中设下疑团,借此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通俗地说,就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谜面,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揭开谜底。‎ 巧合式 巧合式是利用生活中的偶然事件来安排故事情节的方法。使用时需要把条件写足,巧合得真实,巧合得合情合理,让读者感觉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抑扬交错式 抑扬交错式就是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将生活素材抑扬交错地组织在一起,通过前后材料的反差,突出表现对象的本质属性,鲜明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主题的一种构思方法。抑扬法有两种:一是欲扬先抑,二是欲抑先扬。‎ 故意延宕式 一篇情节完整的故事,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构成。用“故意延宕式”就是展开情节时,故意延缓情节的发展过程,从而使高潮的出现产生更为强大的吸引力,也可以勾起读者关注情节结局的急切心情,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 情节 突转式 情节突转式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这种方法一般用在文章结尾处,这种陡转应该是既出人意料,又要符合情理,水到渠成,毫不牵强。‎ ‎[典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 ‎ 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要求: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材料中小鱼最后问的那句“水到底是什么东西”是审题的关键。所以,最关键点就是要抓住“水”和“鱼”的关系。因为水是鱼赖以生存的环境,然而越是平凡的东西,越是已经拥有的东西,越容易被忽视,长时间生活在水中,也就不知道水的重要性,甚至水的存在性。由此,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1.从“鱼”的角度立意:有些爱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不懂得珍惜。 ‎ ‎2.从“水”的角度立意:越是平凡的爱,越容易被忽视。‎ ‎3.从“鱼”和“水”的角度立意:只有关注周围的自然环境,认识到它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才能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从而达到和谐共赢的理想境地。 ‎ ‎[范文多维观摩]………………………………………………………………………………‎ 一束花,改变了我 一考生 ‎①有那么一种花,它也许并不是最美的最香的,但它有着独特的花语,改变了我,使我原本迷茫的心勇往直前。‎ ‎②踏着泥泞的小路,我挎着书包一路小跑,双脚不安分地抬起,小腿一勾,用力前冲,一块无辜的石子便被我踹到了几丈之外。一系列动作完美无瑕,我自顾得意着,却丝毫没有注意到,早晨妈妈刚给我刷的白净的鞋子早已泥泞不堪,书包也平添了几点豹纹。‎ ‎③就这样踩着一串泥泞的脚印飞奔着,路过邻家门前,眼一瞟,刚好瞥见邻家小妹妹正缩在妈妈怀里撒娇,手中小心翼翼地捏着一束粉红色的小花。阿姨一手搂着小妹妹,一手捧着花朵,生怕被风吹散了似的,满眼垂怜。我的目光又急速抽了回来,不屑一顾,自叹无聊地甩了甩头走了。‎ ‎④刚踏进家门,就看见妈妈守候的身影,还未待妈妈开口,我便将斑斑点点的书包投向沙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换好妈妈早已备好的鞋子,向家门外跑去。扔给妈妈一句:“妈,我去玩了!”她抬起一半的胳膊忽然定格,只得合上张了一半的嘴,我也实在分不清她的目光中是气愤,还是惊愕。‎ ‎⑤良久,我大汗淋漓地回到家,不待洗手就开始享用桌上为我留的热腾腾的饭菜。正当我要抱怨饭菜不可口时,突然意识到偌大的房子里不见了妈妈的身影。‎ ‎⑥我顿时放下了筷子,冲向妈妈的房间,不由分说地撞开了房门。房间里,一切静悄悄的,只听见一阵又一阵的叹息声,那么压抑,如一块钢铁压在了我的心口。我抬头,看见妈妈正斜坐在床边上,背对着房门,手中似乎还拿着什么东西。‎ ‎⑦听见门响,妈妈怔怔地转过身来,看见我尤为惊讶,飘忽的眼神中有那么一丝不安。她与我对视了一秒钟,又急忙抽出手将手中的东西藏到了身后。‎ ‎⑧我立即露出了一抹贪婪的笑容,一个箭步扑向妈妈,扒开了她的双手,就在那小东西露出头时,我呆住了。那是一朵花,一朵粉红色的花,在妈妈眼前高昂着头。根部悬着一张可爱至极的卡片,乍一看便知出自邻家小妹妹之手:“阿姨,母亲节快乐!”‎ ‎⑨母亲节,母亲节。‎ ‎⑩我两眼无神地看着妈妈,内疚充斥着我的大脑。望着尴尬的妈妈,我的眼眶湿润了,泪水喷涌而出,我扑向妈妈的怀抱。‎ ‎⑪对不起,对不起。‎ ‎⑫如今的我,早已收敛了许多。往日留给妈妈一筐筐泥泞的衣服再也不是我的风格,不知不觉我似乎能看懂妈妈的心,那颗永远为我的心。每日清晨都不难看到,一对亲密的母女相拥着,嬉笑取乐。母亲慈爱地抚摩着女儿的头,目光中满是亲昵。女儿痴痴地望着母亲,暗暗下定决心:妈妈,女儿以后定不会让您失望!继而搀起母亲的手,踱步向前。‎ ‎⑬那改变我的小家伙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康乃馨。‎ ‎1.学开篇点题 开头以“一种花”“改变了我”点题,简洁明快。‎ ‎2.学对比 ‎“我”不是没有注意到,弄脏的衣服鞋子会给妈妈带来更重的负担;“我”不是不知道,多陪伴一下妈妈会让她更开心。但是,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不屑一顾,文章前半部分即让自己与小妹妹形成鲜明的对比,故事在对比中慢慢显出谜底。‎ ‎3.学设置悬念 ‎“我”明明看到了母亲的动作、神情,却选择视而不见,虽然作者此时一点都不想探究,但是,在读者心中却留下了疑问:这位妈妈抬起一半的胳膊是想干什么?张了一半的嘴是想说什么?文章继续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往下看。‎ ‎★4.学多角度刻画形象 ‎“扔给妈妈一句……还是惊愕”“一阵又一阵的叹息声,那么压抑……手中似乎还拿着什么东西”“眼神中有那么一丝不安……急忙抽出手将手中的东西藏到了身后”等句子描写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以及神态,全方位地刻画了人物,使人物形象十分丰满。‎ ‎5.学结尾 结尾呼应标题与开头,终于揭开文章谜底——这朵花即是代表母爱以及爱母亲的康乃馨,以此为寓意,深化了文章主旨。‎ 范文解构 应用解读 文章不仅开篇设置悬念,还在第一个悬念并未解开的时候又另外设置新的悬念,一环扣一环,然后一个一个揭开谜底,层层推进中将一个简单的母女亲情故事讲述得波澜起伏,有滋有味。‎ ‎[微技法系统点拨] ……………………(文后学法更深刻)……………………‎ 人物形象丰满“3策略”‎ ‎1.以立体的角度塑造丰满 人物形象是否丰满,事件是否有深刻的意义,作文选择的表现角度是关键。在行文时,我们可以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如对人而言,人物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人物的外貌有什么特征?人物的动作在哪些方面与众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在什么地方?别人是如何看这个人的?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描写手法,对人物进行立体化的刻画。‎ ‎2.以独特的个性展示丰满 对人物事件的描写,最忌千人一面。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就容易显得与众不同。要在800字左右的文章里使得人物形象丰满起来,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其特征进行描绘,以彰显其独特的个性。抓住特点进行外貌描写,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动作展示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心灵描述显示人物的思想,凸显人物的个性,达到写意传神的目的。描绘特征,一定要做到写出人物所具有而别人所不具备的独特之处。鲁迅在描绘其笔下的悲剧女性祥林嫂时,就是抓住她的“眼睛”进行描写的:“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通过眼睛的不同时间的不同表现,使她成为富有典型意义的特征描写,写出了她那悲剧命运的运动轨迹和运动程度,是最明显的个性化描写。所以,独特的个性并不需太多的语言来展示,只要抓住了“特征”,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 ‎3.以典型生动的细节描绘丰满 进行生动具体、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可以使文章避免干瘪乏味,从而增强感染力。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所谓细节描写是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描写的目的是要达到生动形象,做到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能给人以真切的感受。‎ 要描绘丰满的形象,就要选用典型细节。典型的细节表现在必须揭示人物特有的性格底蕴和感情走向,它反映的只能是某个特定的人才具有的东西。细节描写如果能抓住典型细节,这样就更具有广泛性,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第3讲 奇中取胜的创新文体 ‎“创新文体”特指体裁的创新,也就是文体(形式)创新。作文常见的文体是一般性的中规中矩的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而“创新文体”指除常见文体以外的文体,如“日记、书信、会议纪要”等,以及更为大胆突破的诸如“演讲稿式、论坛发帖体”等形式。‎ 随着高考任务趋动型作文在2017年的全面铺开,“文体创新”成为高考取得高分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创新文体”取得高分的“秘诀”在于展现的独特形态的文体满足了阅卷者耳目一新的阅读期待,从而受到青睐。“创新文体”反对哗众取宠的矫揉造作,更拒绝猎奇式的东施效颦。创新文体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助你登上满分之巅,也可以将你推向低分深渊。我们建议:好好学其创新思维,谨慎用之防弄巧成拙。‎ 一、创新文体之书信体 ‎ 近年来,高考过程中许多考生将“文体创新”定格于“书信体”,出现了一大批文质兼美的好文章。那么,这种创新文体有哪些值得我们青睐的地方呢?‎ ‎1.书信一般是写给关系密切的亲人或朋友的,书信体作文无形中会给人带来亲切温馨之感。‎ ‎2.书信体是书面的“谈话”,常使用第一、第二人称,这样更便于直陈心迹,抒发真挚的情感。‎ ‎3.书信体表达自由。它实质是各类文体和表达方式的变体。一篇书信体作文,既可记叙,也可议论,也可抒情,也可写成说明性文字。而且,谈天说地,选材组材天马行空,随意而发。‎ ‎4.书信体结构更易把握。其格式固定,如下图所示:‎ ‎5.在网络时代,书信实质上带有几分怀旧色彩,而怀旧是人们最愿品味的情愫。‎ ‎[典例] (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密个人信息。‎ ‎[审题立意]‎ 材料启发人们正确理解情与法。“情”是指人之常情、生活情理;“法”指法律法规。考生围绕或关联“情”与“法”,对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的行为表明态度、说出看法,均为符合题意。‎ 角度1:小陈对父亲看似不近人情,实则很温暖。可以立意为:举报背后亲情在、道是无情却有情、理性尽孝等。‎ 角度2:批评老陈漠视生命不听劝告的行为。可以立意为:敬畏法律,珍爱生命等。‎ 角度3:对交警严格执法,我们要点赞。但是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值得商榷,不能侵犯别人的隐私。既要批评教育,也得尊重隐私,注重人性化地执法。‎ 针对这则材料,考生可以见仁见智。不论从哪个角度,信写给谁,只要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做到情文并茂,事理交融,就不失为一篇佳作。‎ ‎[范文多维观摩]………………………………………………………………………………‎ 让人文关怀永不褪色 一考生 尊敬的警察同志:‎ 您好!‎ ‎①我是一名普通群众。通过媒体的报道,我了解到贵局今日处理的女儿举报父亲违章驾驶一事,公诸网络引起众说纷纭,而我个人对此也有想法一二,愿与您共同分享。‎ ‎②政务微博作为近年来兴起的政务“新宠”,确实极大地方便了官民之间的交流,将这起举报公布在官方微博上,也足以彰显贵局对公共安全的重视,对人民群众知情权的回应,我对此感到欣慰和踏实。然而,在将这起事件公之于众的同时,我想请问您,是否尊重当事人本人的感受,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呢?‎ ‎③在当今这个信息通讯迅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任何新鲜趣闻都能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界限,呈现在每个人面前的屏幕上。在传统家庭的伦理观中,对父母孝敬的子女,如今却将父母置于法律的准绳下去评判,这自然是一件新鲜事。尽管女儿或许并非出于恶意,而仅仅是出于对生命安全的考虑,但是在公众犀利的目光下,或许会完全走样。面对如此不寻常之事,谁能保证千万网民之中没有恶意揣测的小人?倘若产生了对家庭关系的质疑,岂不让人心冷落,使日渐下滑的道德观更遭遇一重寒冬吗?‎ ‎④请允许我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马航失联后,多少机上人员生死未卜,亦有多少机上人员的家庭抱着那残存的一点希望彻夜守候,同样有媒体急于挖掘他们内心的感受,亦有网民冷眼相待称其忸怩作态,抑或是庆幸自己不在机上。灾难发生时,任何对当事人的深入挖掘都无异于二次伤害,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以一份人文关怀来呵护敏感脆弱的人心,以及这个敏感脆弱的社会。‎ ‎⑤警察同志,我们现在正面临着同样的情况,女儿举报父亲,这样看似“大义灭亲”的行为,诚然能宣扬正义的价值观,但我认为,在宣扬这份正义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保持对当事人的关怀,让人文关怀永不褪色!‎ ‎⑥警察同志,任何一次公开都是为了让这个社会更美好,任何一次宣传都是为了让这个社会变得向上。保留一份人文关怀,能让这种公开和宣传变得更加温暖。从您有选择的公开这一步开始,将这份关怀传递下去。我将满怀信心地与您共同期待着看到这个社会向前发展,期待我们的家园将更加美好!‎ 明华 ‎6月7日 ‎1.学拟题 题目由材料引出,灵动鲜活,文化意味浓厚,让人回味无穷。‎ ‎2.学叙述视角 书信以“我”的视角切入,“我是一名普通群众”首先点明身份,读来亲切自然,具体可感;同时,也便于沟通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3.学美化语言 正文第③段具体分析女儿将父亲置于法律准绳之下去评判的社会影响,段末连用两个反问句,语气强烈,表达出作者对“如此不寻常之事”带来后果的深深忧虑。假如用一般陈述语气,则很难产生如此强烈的表达效果。‎ ‎4.学辩证思维 正文第④段针对马航失联事件,作者从多角度分析,毫无偏激之感,分析透彻,说理充分,这主要得益于作者的辩证思维。‎ ‎5.学结尾 结尾部分先强调“公开”“宣传”的作用,再顺理成章总结观点,最后展望未来。这样的结尾照应题目,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范文解构 应用解读 这是一篇考场标杆佳作。作者选定“质疑者们”作为切入的角度,而非从普遍的老陈、小陈的角度切入,与众不同,角度新颖。文章最为突出的是,全文没有偏颇,而是逻辑辩证地说理,从“情、理、法”‎ 等多个方面,对小陈大胆揭发父亲的错误这件事情,进行多方面的阐述、论证,全面而有力地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和观点。从结构上看,文章结构清晰,层次清楚,完全符合书信体的格式,符合书信体的口吻,语言畅达简明。‎ ‎[微技法系统点拨] …………………………(文后学法更深刻)…………………………‎ 美化语言“3方案”‎ ‎1.灵活运用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 在议论和抒情中,应主动调遣设置问句。设问句能够鲜明地提出问题,引出观点和感情倾向,还能把思维引向深入;可以设疑问难,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反问句可以表现出强烈的判定作用。在论证过程中,反问句还可以强化语气,增强论辩的力度。而感叹句的作用主要是强化感情,使议论充满激情。如满分作文《唯分赏罚,教育之殇》:‎ 唯分赏罚论英雄,是不是我们整个教育界都应该警惕反省的?答案是肯定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如果都只停留在一个维度上思考实践教育的真谛,那将是教育的一场灾难。教育之殇,源于单一单薄的教育评价体制。两个孩子的综合素质的高低评价,除了分数这一个结果,还应该与其学习过程的表现,与同学协作的情况,表达交际能力的强弱,特长的发挥等因素结合起来,才能给学生正确而全面的“吻”与“掌”,否则教育将走向死胡同,会逼疯多少个“范进”,庸常多少个“方仲永”,埋没多少个“韩寒、马云、钱钟书”?而那些虎妈狼爸们,巴掌下又教训毁灭了多少“优秀有潜力”的孩子?可叹,教育之殇!‎ ‎2.灵活运用长句与短句 长句字数比较多,结构比较复杂,节奏舒缓,表意严密、细致、精确。短句结构简明,节奏紧凑,表意简洁、明快、有力。因此,我们在缀句成篇时,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根据整篇的语言格调,慎重选择。或用长句,或用短句,或长短结合,如果调配得好,语言就能因此增色。在一般情况下,高考作文中应该禁止连续的长句出现,应以中短句为主。一般而言,短句适合人物对话,中短句适合高考文体作文的议论、叙述、描写、抒情,点缀一些长句适合更加严谨的议论。‎ 具体运用时可以把一个长句分为两三句说,避免病句;点缀一些独词句、短语句、省略句、文白相间句;有意识地利用逗号和破折号点断长句。如满分作文《我的财富》:‎ 我欣喜,我庆幸,因为我有一笔属于我的财富。财富者,或钱,或物,却总不外于二者范围:精神的和物质的。而我的财富,却是书。‎ ‎3.灵活运用肯定句和否定句 在议论和抒情中,应主动调遣肯定句和否定句。这就需要坚持对事物进行“一分为二”地看待。也就是说,有了肯定,要由肯定联想到否定,有了否定,要由否定联想到肯定,努力发现矛盾着的肯定和否定,看到二者的矛盾关系,明确二者的矛盾内容,还要注意矛盾中的统一。这种依存指两种句式互为配置,既可以在语言碰撞中鲜明地表达作者的爱憎倾向和观点,还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波澜起伏,而且兼有抒情的功能。做好这两种句式的配置,必然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如满分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有人说这翅膀不存在。不,我的心分明看到那些从我眼前走过的伟大的先人们,都带着他们的翅膀。这翅膀带他们飞上了天,它洗涤了人们的心灵,净化了人们的灵魂。‎ 二、创新文体之日记体 ‎ 日记体作文可以是单篇日记,也可以由几则日记组成,一般由几则日记连缀而成的居多。采用日记体形式,能使作文显得真切、自然,能使读者感觉到作者跳动的脉搏,语言运用上也有相当大的自由,或豪放,或婉约,或粗犷,或细腻等。‎ 采用日记体模板要注意:‎ ‎1.日记体写作虽然要记录生活,但并不是将生活原封不动地搬进作文,而是要对生活进行加工、提炼,对语言进行一定的润色。‎ ‎2.几则日记连缀成文,在内容上要显示出清晰的脉络;表示时间和天气的词语必须精心设计,为表现主旨服务;叙述角度上,必须采用第一人称,注意自我的心理剖析。‎ ‎3.几个日记片段可以描述同一人称在不同场景中的故事,也可以设置相同的场景,展现人物情绪、思想的变化。‎ ‎4.日记片段的形式一般是日期、星期、天气(前两者可只取其一)+内容。日期可以间接地渲染环境,天气可以映衬心情。‎ ‎[典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个有着十一年教龄的中学女教师的辞职信刷爆网络,引发网民热议。而在记者向当事人求证时获悉,这封不经意间走红的辞职信,在转发公布时并未得到她的许可。“辞职只是个人行为,不愿就此接受任何采访,只想继续安静地生活。”该教师说。‎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 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立意]‎ 这则材料主要针对一封独特的辞职信,该信中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众多网友的热议。在对该材料进行立意时,可考虑以下几个角度:‎ ‎1.女教师角度:①追求心灵(精神)自由;②摆脱世俗,关注世界(社会);③梦想……‎ ‎2.网民角度:①支持女教师;②反对女教师——(自由与责任,看世界的方式选择)‎ ‎3.网络平台(记者)角度:①尊重他人的选择;②不要消费别人的隐私;③追求个性自由,拒绝炒作……‎ ‎[范文多维观摩]………………………………………………………………………………‎ 佚名日记四则 一考生 对于某中学女教师的辞职信,我有我的想法,我突然想到了在旧书摊上淘到的一本旧日记。日记的主人不知叫什么名字,姑且叫作佚名吧。日记扉页上写着“世界很精彩,人生也应该精彩,去追求自己的快乐吧!”。日记的内容很丰富,记录了主人的一些人生经历,我非常赞同佚名的日记里的观点,他的经历对大家有启发,特辑录几则以飨读者。‎ ‎×年×月×日 晴 今天是我当警察的第五个年头。想我上小学的时候的理想就是穿上警察的服装,现在在警察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五年。这五年里,我抓过小偷,为一个看病的老大爷找回了被小偷偷去的一千元钱。大槐树下,为李婶和张奶奶调解过由一只鸡引起的纠纷,使她们和好如初。参加过抗洪救灾,在洪水里捞起过一只小羊。指挥过交通,疏导拥堵的车流。还为一小学做过普法报告。受到领导的表扬和奖励,有了英雄的感觉。这些的小事微不足道,但是这是一名警察应该做的,警察的职责就是保护百姓平安,我必须对得起这身警服啊!‎ ‎×年×月×日  晴 今天我已经在这所小学工作了两周年了。两年前,我觉得干警察工作有点疲倦了,想当一名教师,于是辞掉了警察工作,考取了教师证,成了一名小学教师。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开心快乐。我教他们思想品德课,我用我当警察的经历给他们讲故事,孩子们眼睛瞪得大大的,听我讲抓住了小偷的故事,孩子们把我当成了英雄。课下我和孩子们一起读书,一起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一起玩橡皮泥捏泥人,一起踢足球……‎ 我真是快乐啊。课余时间我到图书馆里读书,我的心沉浸在书香里,我的身上既有曾经当警察的豪气,又有教师的书卷气,真是幸福啊!‎ ‎×年×月×日  晴 走在这山里空气可真新鲜,空气都带着花香。两年前我辞掉了小学教师的工作,来这大山里居住,我想体验一下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早上,我从林间走过,柳树林里的鸟声“啁啾”不止,它们快乐我也快乐。我养了几只鸡,一条狗。我“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在地里种下了葫芦、南瓜、豆角、西红柿,还种了几株桃树,在地埂上用树枝扎了篱笆。春天,我能赏到灼灼桃花;夏天,我为蔬菜浇水,为蔬菜捉虫,给西红柿打叉,吃上不含任何农药的新鲜的蔬菜;秋天,南瓜长得很大,金灿灿的。冬天看雪,大山起伏,一片银白,我和朋友围着“红泥小火炉”,喝着北京二锅头,吃着土鸡蛋,真是惬意啊!‎ ‎×年×月×日 雪 人的一生很短暂,物质生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精神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那才是幸福的。世界这么大,我的经历很丰富,干过警察,做过教师,当过农民,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我希望所有的朋友不要被名利绊住双腿,走出去,去追求心灵自由,享受幸福……‎ ‎1.学开头 这篇日记的开头构思巧妙,作者假托淘到一本旧日记,简单介绍日记的主人、扉页,并对其内容进行考证,引出下面各则日记,可见作者在构思方面匠心独运。‎ ‎2.学叙事 作者在第一则日记中简明扼要地叙述了当警察后做过的“小事”,叙事简洁,语言精练,每句一事,密集度很高,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学设置隐形标题 日记体文章主要是将几件事联在一起,这就需要设置小标题,而这种文体特点又决定了标题必须以时间来代替,这就需要设置隐形标题。比如第二则日记虽以“×年×月×日 晴”为标题,实际上隐形标题应是“我的教师生涯”。‎ ‎4.学思路 作者在构思这篇日记时,主要涉及当警察、做教师和当农夫三件事,思路清晰,截成人生的三个片断,再勾连在一起,意趣丰富,真实可感。‎ ‎5.学总结 这篇文章虽以日记体的形式呈现,但仍是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最后一则日记起到总结上文、升华主旨的作用。‎ 范文解构 应用解读 对于这个作文题,一般考生会写议论文,而本文却采用日记体,是比较新鲜的。文章通过四则日记,写了“我”追求精神自由的三件事,当警察、做教师、当农夫。文章开头虚构了自己淘到佚名日记,并以扉页上的话暗扣主题。第四则日记就是在总结全文,点明题旨,也是扣题的需要。这样的写作,很便于学生模仿学习。‎ ‎[微技法系统点拨]…………………………(文后学法更深刻)………………………………‎ 小标题呈现“6法则”‎ 近年高考优秀作文,除了选材新、构思巧、立意高、语言美外,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巧立光怪陆离的小标题来布局谋篇。这些小标题与文章的总标题互相照应,珠联璧合,成为佳作的一只只“亮眼”,诱人神往。‎ ‎1.以内容提要为小标题 一般说来,文章的大标题概括全文内容,是全文的“大眼”,而小标题则概括某一段或某几段的内容,可谓之文章的“小眼”。读者看了小标题,就大体知道全文写了几方面内容,小标题下的段落写了什么内容。如《敬畏泥土》——坚强伟岸的泥土/用途广泛的泥土/功高盖世的泥土,读小标题就可知文章分别赞美了泥土的“坚强伟岸”“用途广泛”“功高盖世”。概括内容的小标题纲举目张,让读者可“窥一斑而知全豹”,产生思路清晰之感。‎ ‎2.以诗文名句为小标题 如《悠悠水乡情》——小桥/流水/人家;《水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四季圆舞曲》——万紫千红总是春/映日荷花别样红/霜叶红于二月花/千树万树梨花开;《“炼狱”四部曲》——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古诗文名句作小标题,不仅有概括文章段落内容的作用,而且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给人美感,引人入胜。‎ ‎3.以修辞语句为小标题 如《获取人生》——人生是一道数学题/人生是一段悠扬的旋律/人生是一条不断前行的小路;《为家乡检查身体》——望/闻/问/切/诊断结果。用比喻、拟人修辞语作标题,形象生动,增添了文章的情趣。‎ ‎4.以时间词语为小标题 日记体作文必然以时间为小标题,几则日记连缀成文,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如《水》——70年代,蓝天碧水,野花遍地/80年代,灰天浑水,鸟飞鱼走/90年代,黑天毒水,鱼虾绝迹。不看内容,小标题就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水资源污染日趋严重,环境日益恶化。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迫在眉睫,文章主旨已隐现其中。‎ ‎5.以人物语言为小标题 如《老师的口头禅》——“万变不离其宗”/“你这样下去可不行啊!”/“你不行,有别人,别人不行,还有我吗”。‎ ‎6.以符号插入形式显示小标题 如《成长=?》——成长=渴望/成长=快乐/成长=疑惑/成长=烦恼/成长=思考;又如《明天——“?”“!”“……”》——明天——遐思的“?”/明天——振奋的“!”/明天——耐人寻味的“……”;《人类止步吧》——枯藤+老树+昏鸦=优质木材/小桥+流水+人家=人类日用品/古道+西风+瘦马=桌上的美食。符号插入小标题新鲜活泼,给人悬念,诱人快读!‎ 作文对文体要求的淡化和放开,引爆了众多考生的智慧火花,在表现形式上避俗求奇的一朵朵创新之花绽放在考场上,带给人们一个个惊喜。‎ 三、创新文体之会议纪要体 ‎ 会议纪要是根据会议记录和会议文件以及其他有关材料加工整理而成的,反映会议基本情况和精神的纪实性公文,它比会议记录更言简意赅。它无须实录各方的每一次发言,各方观点之间也不必讲究起承转合,而是各方观点的汇编和总结。这种模板用于写作上,具有以下特点:‎ ‎1.能够紧扣作文材料的内容,真实准确、客观全面地表达作者的观点。‎ ‎2.语句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表意明确,言之有物;句式安排错落有致。‎ ‎3.材料取舍得当,主次分明,要点突出。‎ 会议纪要体基本格式如下:‎ ‎[典例] 阅读下面的对话,按要求作文。‎ 科学家:假如请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呢?‎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和文学家各自对手机的看法,引发了你哪些思考、想象?要求: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立意]‎ 材料中的手机、爱迪生作为材料中的媒介或引子,引出了科学家和文学家从各自领域阐述了对手机的看法,文学家和科学家代表这两类观点,一是科技,一是人文。所以在审题立意时,就可以抓住这两个角度深入分析论述。‎ ‎1.科技角度:可分析科技发展在21世纪的重要贡献,可分析手机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深入阐述21世纪科技带给现代社会的种种利弊。‎ ‎2.人文角度:通过分析手机改变了当代人们的生活与古代人生活做出对比分析,凸显人文情怀。手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使书信、座谈慢慢地走出了现代社会,手机正在慢慢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习惯,它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但也让人类丢失了某种情怀。‎ ‎[范文多维观摩]………………………………………………………………………………‎ 关于手机的六方会议的会议纪要 一考生 ‎①中学生带手机上学究竟有着怎样的利与弊?最近,某校举行了一次关于手机的六方会谈。‎ ‎②现将各方观点纪要如下:‎ ‎③电信运营商代表:假如请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手机。手机是信息时代的标志,其强大的功能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将对人的生活、学习、工作产生重大影响。我可以预言:如果谁抛弃手机,谁就将被时代抛弃。中学生决不能在科技发展的大潮面前止步。‎ ‎④班主任:中学生是学习者,但他们目前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迎战高考。君不见,如今用人单位的招聘门槛越来越高,学历甚至要查三代;本科不是221、985,纵是博士也枉然。这就要求中学生必须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赚分数的伟大事业中去。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学生带手机,严重分散他们的精力,我认为绝对不可以。如有要事需要与家长联络,用学校的固定电话,或者借我们老师的手机,完全可以解决。最好全校一盘棋,免得班主任与学生产生对立情绪。‎ ‎⑤学生:我们带手机不仅仅用于联络。我们需要手机娱乐与放松。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如果我们每天都是全神贯注刷题目,喘不得一口气,那我们很可能会崩溃。听首歌,玩几分钟小游戏,与朋友在QQ上发几句牢骚,让我们把内心的负面情绪发泄完了,难道不是更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吗?再说,法不禁止即可行,难道学校有权剥夺我们使用手机的权利吗? ‎ ‎⑥家长:孩子要买手机,往往对家长软磨硬缠,一哭二闹三不上学;甚至依仗独生子女的皇帝地位,千方百计向外公外婆、爷爷奶奶邀宠,或是用零花钱、压岁钱偷偷置办。家长站在老师的反对与孩子的讨要中间,确实很为难。我们的意见是:买不买手机,家长肯定拗不过孩子,但学校完全可以禁止他们将手机带到校园来。‎ ‎⑦教育专家:赢取高考需要好好学习,但赢取高考显然不是学习的唯一目的。手机可以让孩子开阔视野,为什么不让学生用?当然,要避免过度使用手机,或者对手机形成心理依赖。加强对学生使用手机的教育和引导,学校责无旁贷。‎ ‎⑧学校领导:学校希望有关各方,都要以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为本。运营商可以对学生手机进行某些技术限制,家长不要把家庭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同学要明白自己当前的主要学习任务,班主任要多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最后,请专家们提出更有操作性的建议。‎ ‎1.学开头 文章开头简明扼要的点明会议主题及纪要的内容。‎ ‎2.学修辞 第③段运用设问的手法,强调手机的重大影响,观点明确,斩钉截铁。‎ ‎3.学论证 第④段联系现实,论证手机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有分析,有建议,观点鲜明,口语化的语言令人感到亲切。‎ ‎★4.学立意 这篇“会议纪要”立意深刻,见解新颖,电信运营商代表、班主任、学生、家长、教育专家、学校领导各持己见,但每种看法和见解都反映出真实的情况,不落俗套,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5.学引用 文章第⑤段引用名言,证明手机的娱乐与放松功能,反问句的使用,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6.学语言 第⑥段运用口语化的语言,切合家长的身份,显示了家长在手机问题上的无奈。‎ ‎7.学结尾 文章最后以“学校领导”的口吻作结,对各方观点进行点评和归纳,并提出希望。‎ 范文解构 应用解读 这篇范文采用了会议纪要的形式,这在高考考场上还是很少看到的。标题中“六方会议”‎ 的说法让人一见倾心。主体部分的五方面,实际上就是五篇小论文,都有观点,有论据,有分析,都能一针见血,直指要害。学校领导的观点,实际上对各方观点进行了点评和总结。各方的语言非常生动具体,有不少新鲜的网络语句,引用、化用名言、俗语,采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民间语言,让人耳目一新之余颇有亲切之感。‎ ‎[微技法系统点拨]……………………………(文后学法更深刻)……………………………‎ 见解新颖“4方法”‎ ‎1.多角度分析法 我们可以在把握主旨的前提下,从题目或材料的各个意义点去分析,探究原因,从而提炼出不同的观点或主题来。比如对于“东施效颦”的故事,至少可从三个角度来分析:A.西施角度。这是常规的角度,不赘述。B.东施的行为角度。东施去模仿为什么会更丑?可见,盲目模仿要不得。东施模仿西施后,乡邻们都避开,可她仍在模仿,可见东施无自知之明。C.东施乡邻们的行为角度。东施乡邻们像对待瘟神一样避开东施,为什么就不去帮助她,向她指出?可见我们不能像东施的乡邻们那样,我们应该热情地帮助、关心她。‎ ‎2.逆向分析法 即从常人思维的反面去思考分析。仍以“东施效颦”为例,我们可以从常人的观点“东施无自知之明”出发,作逆向分析:东施为什么要去模仿西施?因为东施知道自己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她模仿的愿望是好的,不模仿,那么她就无望使自己变得美些。这比那些生得丑却自以为不错,不采取措施去改变的人,不是更有自知之明吗?可见,东施是有自知之明的,值得赞颂。‎ ‎3.假设推理分析法 假设某种情况成立,然后推究可能产生的结果。仍以“东施效颦”为例,我们不妨作这样的假设:假如东施也是个美人,去模仿西施,那会怎样?这样东施自然不会被人嘲笑,但绝对不会变得更美,因为美需要创新。一味模仿别人,就永远停留在别人之后。‎ ‎4.引申拓展法 即在原来的思想、观点的基础上,向前引申一步。这有两种方式:一是更深入地想,是向纵向发展;一是扩展地想,是向横向发展。这样就可能提出别人未曾提出的观点。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先生有一篇文章题为《讲真话不是美德》,乍看起来让人怀疑是不是写错或印错了。读罢全文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认为:讲真话不是一个人的美德,讲真话是一个基本的做人态度。一旦讲真话成为美德的时候,这个社会就会扭曲。‎ 四、创新文体之论坛发帖体 ‎ 论坛发帖体作文,便于作者跨越时空,从不同层面以不同视角围绕话题发表看法,能创设一种宽松的氛围与情境,如同与网友聊天,轻松自由,思路开阔,语言流畅,让人读后倍感亲切。使用这种模板,须注意以下几点:‎ ‎1.回帖的选材要典型,语言要规范。作文与聊天毕竟不同,不能太自由散漫,想到什么聊什么,例子要典型,要围绕主题。另外,写作中不能用那些格调不高或生造的网络词语,以免损伤文意。‎ ‎2.要以议为主,叙议结合。叙述要言简意赅,议论要透彻深刻,力争入木三分,一针见血。‎ ‎3.要注意点题,注意画龙点睛。‎ 论坛发帖体式作文基本模式如下:‎ ‎[典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有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和尊重。‎ ‎“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颗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 ‎“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和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一)从年轻人角度来看:‎ ‎1.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和尊重”,因而“闷闷不乐”。这要辩证分析:“做人做事尽心尽力”是本分,不需要考虑别人的评价;虽然“尽心尽力”了,但与别人的要求仍然有差距,态度可能没有问题,但能力可能有问题;仅仅“‎ 做人做事尽心尽力”还不够,还要搞好人际关系等;另外,社会也要提供有利于年轻人发展的空间,对年轻人多些“承认和尊重”。‎ ‎2.年轻人对老者的话语——“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的反应:认可(“有道理”)与疑问(“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和尊重吗?”)。这里就提供了两类立意角度:沙子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做沙子也应该得到承认与尊重。‎ ‎(二)从老者的角度来看:‎ 老者用丢沙和掷珍珠的方式开导年轻人“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老者是说,一个人要想被别人承认和尊重,必须要有自身的价值、有闪光点,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努力。老者的本意是想利用这种方式去激励年轻人,是想让年轻人发奋努力。面对老者的观念,考生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同意好说,比如,强大自己,出类拔萃;与众不同才会万众瞩目;不同意,还可以对老者的丢沙和掷珍珠行为本身进行反驳:丢沙于沙滩中,当然难找,就是掷珍珠于珍珠堆中也难以寻找。‎ 由此可见,这则材料的立意可从以下方面展开:①出类拔萃,努力使自己出众;②平凡如沙,亦能伟大;③超越常人,凸显自己的价值;④人可闪耀,但不要失却“真我”。‎ ‎[范文多维观摩]………………………………………………………………………………‎ 是湮没无闻,还是流光溢彩?‎ 一考生 ‎1楼:蕉下客 楼主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像老者手中的一粒细沙,湮没在芸芸众生中,轻轻地走正如轻轻地来;而历史上,总会有人像那光彩夺目的珍珠,将自己的流光划在史书上。生当如何?愿听诸君指教。‎ ‎6月7日 10:20①‎ ‎2楼:生如夏花 沙发 沙发沙发……‎ 楼主我觉得很容易回答啊。生当如夏花般绚烂,做一颗璀璨的珍珠,让历史滚滚的洪流洗刷出本质的荣华。生当如孔仲尼,胸怀匡世济民梦,身率弟子三千游,可谓“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列国诸侯不解他的哀民,人民却将他抬得很高。生当如蔡文姬,“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歌”。胡虏的铁蹄踏不碎山河万里,一如苦难的人生埋不尽她的横溢才华,启易安之先,辟文坛新风,华夏第一位伟大的女诗人的光环闪耀千古。生当如马克思,“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四十度风雨化作一本《资本论》,打开无产阶级的镣铐,倡导自由的功绩历史永远铭记。所以非珍珠无以溢光,非扬名无以留名。社会只认可流光溢彩的珍珠。‎ ‎6月7日 10:31②‎ ‎3楼:落如秋叶 地板 我不同意楼上的说法。生如夏花固然美好,但死如秋叶才是大多数人的归宿。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我们又何必一心一意地去追求成为那改变历史的珍珠似的伟人呢?相反,好高骛远的结果一定是惨不忍睹的。拿破仑击败盟军,何等意气风发,豪言改变法国的历史,结果呢?林彪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企图发动政变,最终落个身败名裂罢了。作为中学生,我们更应该安于做那一粒细沙,加强学习,不断历练自己,将破茧成蝶作为我们的目标,即使不能成为珍珠也不会失去社会的认可。做好自己,做粒细沙也未尝不可。‎ ‎6月7日 10:50③‎ ‎4楼:蕉下客 看了楼上两位的话,感触良多啊。沙子是平凡的,也是生活中的大多数,但我们不能甘于平凡;珍珠是美丽的,应该是我们毕生追求的目标。做沙子别自卑,做珍珠须努力。只要我们做好自己,无论是沙子还是珍珠,都会此生不悔,因为社会的承认与尊重属于每一个努力过拼搏过的人。‎ ‎6月7日 11:00④‎ ‎1.学标题 文章的标题以选择问句的形式展现,引人思考,能很好地激发出读者的阅读兴趣。‎ ‎2.学结构 作者在文章的开端以楼主的身份发帖,提出问题;再以两种跟帖的形式,从正反两方面分别论证,使两种看法交相辉映,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最后总结两方观点,揭示中心,照应题目和开头。‎ ‎★3.学引用 作者古诗文功底深厚,行文中对材料信手拈来,如“2楼”跟帖中先是引用“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接着引用“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歌”,随后又引用“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虽然这些材料都是旧材料,但由于作者采用铺排式引用,还是增强了说理的效果,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4.学结尾 文章的最后,作者以“4楼”的身份进行总结,既是对前面跟帖的肯定,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态度,又照应了题目和开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范文解构 应用解读 这篇作文作者采用论坛发帖的形式,将几种不同的观点一一呈现,令人眼前一亮。两段跟帖的内容都不错,素材积累厚实,各有特点。2楼“生如夏花”的跟帖以引用诗文名句见长,3楼“落如秋叶”的跟帖以反面典型论据见长,且能联系实际,两方都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总结部分,简明扼要,画龙点睛,将作者对文题的理解准确地传达了出来,读来给人启发。‎ ‎[微技法系统点拨]…………………………(文后学法更深刻)…………………………‎ 旧材新用“3方法”‎ 在考场作文中,由于时间紧迫,考试紧张,考前准备的新素材很可能会短暂性遗忘。此时,必然还得选用人云亦云的旧素材。那么,如何将自己烂熟于胸的旧素材,变旧为新,道他人所未道,成为制胜的法宝?笔者以为,如下几种,不失为应付因紧张而遗忘新素材的好方法。‎ ‎1.想象扩写 ‎“想象扩写”,就是通过想象,把较短的文字材料加以扩充、拓展成习作的形式。通过想象扩写,可以将旧的素材写出新意,使其生动、形象、具体,同时又开阔了思路。而对旧素材进行想象扩写,使其成为新材料,化腐朽为神奇,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小材大做 ‎“小材大做”,即从一个很小较陈旧的素材当中,提取出较深刻的思想本质,从而让素材摆脱原有的运用局限。写作选材时,也并非随意捡来一件小事便可以表明一个大道理。这里还有一个深入开掘和精心加工的问题,即要从本质上把握住“小事”与整个时代、社会和生活的内在联系。这就要求在写作中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3.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贵在出“新”。从原著出发,是新编的前提,新编的故事让人看来还是那个人物可能做到的,这就是合理的。而新的内容又须建立在旧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人物的面孔还是旧的,但你把他生活的环境改变了,于是他也相应地有了新的生活,思想有了新的变化,但又并非无来由地突变。‎ 当然,文章的技法不止这3种,还有很多其他技法,正所谓“文无定法”,关键是我们在读书时,能够触类旁通,有所思考,有所感悟,那么,不管在考场中运用哪一种技法,都会“一击而功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