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9年秋季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教” 一词,最早出现于《礼记·经解》之中:“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作为孔子诗教的目标,是指用“以诗化民”的方式,来培育平和、理性、通达的人格,并由个体上升至国家、民族、天下,意在构建一种雅正中和的社会范式。 孔子把诗教作为一种人文教化的途径,对《诗》之义理加以阐发,奠定了儒家诗教观念的原初意蕴。孔子不但在教育主张上提倡诗教,而且身体力行地从事诗教传播活动。《论语·泰伯》云:“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教在礼乐教化之先,是通向礼乐教化、成为仁人君子的基础和起点。孔子之贡献在于,使记录了敬神祭祖、讽诵王德的王官之诗同时成为开启后世思想观念的学术之诗。儒家学人在以诗为教的论诗、释诗的传播活动中融入了儒家的道德理想,诗教遂成为一种学术和思想观念。 以情感为立足点的诗教不同于仅化教条的政治说教。情感教化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最能深入人心。王一川说:“从‘诗教’的提出和目的,还应当看到中国古代对文化软实力的认识。有关社会和睦、忠信、孝悌等伦理训诫,不宜直接以强制方式或生硬方式去实施,而需要借助以诗歌为代表的艺术的魅力感染方式来委婉地传达,也就是在‘温柔敦厚’中达到伦理劝诫的效果。”春秋时期的孔子已经有了初步的“文化软实力”的认识。 孔子评价《关雎》时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中可以看出诗教所秉持的情感,认为“哀”与“乐”都是正常合理的情感,但不是个人欲望的无度宣泄,而是合理情志的理性表达,更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启发。“诗”不仅是一种语言艺术,更是营造诗意人生与趣味生活、培养高尚人格与高雅情调的资源和途径。如《论语·先进》中,孔子对于曾皙所描绘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人生理想尤其赞赏。相比出将入相的人生价值追求,孔子的教化观念更强调的是把生命价值落实到对宇宙人生的真实生活场域的体验和感受之中。 正因如此,先秦儒家文化从诗教出发,并由儒家后学们于社会、文化、政治领域对此不断阐释与生发,民族和家国的文化走向才不至于失范和堕落。 先秦儒家以诗为教、以诗怡情、以诗修身的诗教观念可以为学诗者在人格修养和审美趣味方面起到导航作用。诗教的教化方式符合人类终极关怀的情感需求和美善合一的审美观照,时至今日,儒家诗教的传播和推广需要更加理性地对待文化传播中的“变”与“常”之关系,同时更应明确当今诗教文化发展在继承与革新上所应当遵循的原则,正如《文心雕龙·通变》中赞语所言:“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望今制奇,参古定法。”这种融通古今的对待文学发展的观点,仍可为今日的诗教传播导航指引。 (摘编自杜婕欣《以诗为教——论先秦儒家的诗教途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教”由孔子提出,主张用“以诗化民”的方式达到“温柔敦厚”的目标。 B. 孔子特别重视诗教,把它放在礼乐教化之先,认为成为仁人君子应该由此做起。 C. 诗教以情感为立足点的教化说明“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在孔子时代已经确立了。 D. 诗教并不压制情感,但强调情感宣泄要有度,注重自我价值的启发和怡情修身。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阐明先秦诗教的理念,确定了全文的总纲,为下文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B. 文章三、四两段分别从诗教的方式和诗教的作用两个角度对诗教进行了阐述。 C. 作者引用曾晳的话语,是为了强调诗意人生的营造,否定出将入相的人生追求。 D. 文章阐述儒家的诗教途径,目的是为学诗者和今日的诗教传播提供方向和借鉴。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教先通过《诗》培育个体的人格,再扩大范围,从而构建起理想的社会范式。 B. 王官之诗成为学术之诗,儒家道德理想才传播开来,诗教遂成为一种思想观念。 C. 我们民族的文化从没有失范和堕落,是因为从孔子时代就开始的诗教起了作用。 D. 如果我们能够遵循诗教在继承与革新上的原则,当今的诗教文化就能兴盛光大。 【答案】1. C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C项,“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在孔子时代已经确立了”曲解文意,原文“春秋时期的孔子已经有了初步的‘文化软实力’的认识”。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 C项“作者引用曾晳的话语,是为了强调诗意人生的营造,否定出将入相的人生追求”,不合文意,原文“相比出将入相的人生价值追求,孔子的教化观念更强调的是把生命价值落实到对宇宙人生的真实生活场域的体验和感受之中”,并没有否认出将入相的人生追求。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王官之诗成为学术之诗,儒家道德理想才传播开来”曲解文意,“儒家学人在以诗为教的论诗、释诗的传播活动中融入了儒家的道德理想,诗教遂成为一种学术和思想观念”无先后顺序,是同时进行的。C项“我们民族的文化从没有失范和堕落,是因为从孔子时代就开始的诗教起了作用”,强加因果,原文是“先秦儒家文化从诗教出发,并由儒家后学们于社会、文化、政治领域对此不断阐释与生发,民族和家国的文化走向才不至于失范和堕落。”“诗教只是一个原因”。D项“当今的诗教文化就能兴盛光大”说法绝对。原文“这种融通古今的对待文学发展的观点,仍可为今日的诗教传播导航指引”,只是做一个导航指引。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各自时代的偶像。对才华出众、外形靓丽、造型时尚、为人友善、个性独特的明星产生倾慕心理,恐怕是每一代青少年必然经历的心理体验。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传播渠道、审美标准的不同,每一代人对偶像的认知自然会有所差别。然而,在差异化的表象之下,不同时代的人们又会对偶像的概念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任何优质偶像、大众榜样都应该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公众形象。 (摘编自杨洪涛《文艺界需要真正的优质偶像》,2018年8月30日) 材料二 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有的不仅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等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一些人演技不好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任性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摘编自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新华社北京2018年9月6日电) 材料三 伟大的队伍孕育伟大的精神,刚毅的品格塑造独特的气质。军人气质,是英雄主义的血性,是集体主义的奉献,是永不言败的刚毅,是为国为民的担当。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身上那种气质之美,为浮躁的社会打开了另一个审美维度,理应引领时代潮流。 而当下,受商业炒作等影响,社会上渐渐刮起一股“阴柔之风”。一些“小鲜肉”“花美男”充斥屏幕,他们看起来弱不禁风却妆容精致,说起话来有气无力且矫揉造作,没有一丝阳刚之气,却被扭曲的“眼球经济”推波助澜。不少人担心,这种反常现象的泛滥,容易影响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而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 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向上的民族,应该有昂扬雄健之气概,有敢于开拓之勇力,有青春勃发之精神。如果放任“阴柔之凤”劲吹,让不良文化侵蚀人们的思想,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就会消退。改变病态审美,扭转矫揉造作,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唯此,方能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这一点,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摘编自王宁《用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2018年10月4日) 材料四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过美学和美育高潮后,学校美育越来越被分工细密的现有课程体系边缘化了,我们看到的常常只是偏重技能、缺失审美内蕴的“艺术课”或者仅剩知识、脱离现实生活和主体精神世界的所谓“美学课”,而少见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有损美育实施的生态。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难免产生许多浮躁、趋利、庸俗等负面情绪,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更使得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即愈来愈缺失崇高、阳刚与雄壮的美感元素。不少学生更多沾染的是经济意识、“小我”考量和感官愉悦,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的自觉精神日趋稀薄。“走偏”的文化消费与“病态”的审美创造互为因果,值得忧思。 (摘编自潘涌《美育为何难落实》,2017年1月17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少年在开放多元的社会中可以拥有不同审美选择,但不能变审美为“审丑”。 B. 放任“阴柔之风”劲吹,会导致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的消退,不利于大众群体文化品格的提升。 C. 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的缺失,容易造成青少年人格发育“空心化”,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 D. 社会转型期难免出现负面情绪。影响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美育要积极应对,充分发挥自身教育优势。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偶像具有时代差异性是正常社会现象,每一代青少年经历倾慕偶像心理体验也属正常。 B. 病态审美现象引发公众反感,就是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C. 病态审美现象由多种因素导致,有的与“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存在密切联系。 D. 新时代军人身上独特的气质之美可以作为当前社会另一个审美维度,引领时代潮流。 6. 如何更好地发挥审美文化对青少年的引领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B 6. ①从偶像与榜样来说,应注重提升自身艺术才华,爱岗敬业,展现良好公众形象;②从社会来说,要抵制不良文化侵蚀,以优秀文化滋养青少年; ③从公众传播来说,应以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④从学校来说,应打造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材料,再与选项内容进行比对。 C项,“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的缺失,容易造成青少年人格发育‘空心化’”错误,选项对“空心化”的原因分析有误,原文“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难免产生许多浮躁、趋利、庸俗等负面情绪,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更使得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即愈来愈缺失崇高、阳刚与雄壮的美感元素”,由此可知,“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的缺失”是青少年人格发育“空心化”、校园文化生态异化的表现,原因应是“整个社会许多浮躁、趋利、庸俗等负面情绪”。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题干问的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项,“病态审美现象引发公众反感,就是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错误,选项对“病态审美现象引发公众反感”的原因分析不全,以偏概全,由原文 “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可知,原因不只这一个。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如何更好地发挥审美文化对青少年的引领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筛选主要信息,再针对筛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如材料一“在差异化的表象之下,不同时代的人们又会对偶像的概念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任何优质偶像、大众榜样都应该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公众形象”,这是对偶像的要求,即要求偶像注重提升自身艺术才华,爱岗敬业,展现良好公众形象;如材料二“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这是对社会的要求,即社会要抵制不良文化侵蚀,以优秀文化滋养青少年;如材料三“伟大的队伍孕育伟大的精神,刚毅的品格塑造独特的气质”“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向上的民族,应该有昂扬雄健之气概,有敢于开拓之勇力,有青春勃发之精神”“改变病态审美,扭转矫揉造作,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唯此,方能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这是对公众传播的要求,应以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材料四“学校美育越来越被分工细密的现有课程体系边缘化了,我们看到的常常只是偏重技能、缺失审美内蕴的‘艺术课’或者仅剩知识、脱离现实生活和主体精神世界的所谓‘美学课’,而少见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这是对学校的要求,应打造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 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错误 ——中国故事常见的开端 张晓风 在中国,错误不见得是一件坏事,诗人郑愁予有首诗,题目就叫“错误”,末段那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几十年来像一根名笛,不知被多少人吹响。 历史上的周瑜雅擅音律,即使喝了酒之后,仍然可以辨岀乐工弹奏的音乐的错误。当时民间有首歌谣唱道:“曲有误,周郎顾。”后世的诗人多事,故意翻写了两句:“欲使周郎顾,时时误拂弦。”真是无限机趣,描述弹琴的女孩贪看周郎的眉目,故意多弹错几个音,害他频频回首,风流倜傥的周郎哪里料到自己竟掉进了弹琴素手甜蜜的陷阱。 在中国,故事里的错误也仿佛是那弹琴女子在略施巧计,是善意而美丽的——想想如果不错几个音,又焉能赚得你的回首呢?错误,对中国故事而言,有时几乎成为必要了。如果你看到《花田错》《风筝误》等戏曲,不要觉得古怪,如果不错一次,哪来的故事呢!我们先来讲《红楼梦》吧,女娲炼石补天,偏偏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本来三万六千五百是个完整的数目,非常精准正确,可以刚刚补好残天。女娲既是神明,她心里其实是明白的,但她存心要让一向正确的自己错一次,要把一向精明的手段错一点。“正确”,只是对工作的要求,“错误”,才是她乐于留给自己的一道难题,她要看看那块多余的石头,究竟会怎么样往返人世,出入虚实,并且历经情劫。 就是这一点点的谬误,于是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便有了一块顽石,而由于有了这块顽石,又牵出了日后的通灵宝玉。 整个一部《红楼梦》,原来恰恰只是数学上的差错而滑移岀来的轨迹,并且逐步演绎岀一连串荒唐幽眇的情节。世上的错误往往不美丽,而美丽又每每不错误,唯独运气好碰上“美丽的错误”才可以生发出歌哭交感的故事。 《水浒传》楔子里的铸错则和希腊神话故事“潘多拉的盒子”有些类似,都是禁不住好奇,去窥探人类不该探究的奧秘。但相较之下,洪太尉打开“伏魔之殿”又比潘多拉打开“盒子”复杂得多。他走完了三清殿,到了右廊后一所去处,发现了一座神秘的建筑:门缝上交叉贴着十几道封纸,上面高悬着写有“伏魔之殿”四个字的牌额,据说从唐朝以来八九代天师每一代都亲自再贴一层封条,锁孔里还灌了铜汁。洪太尉禁不住诱惑,竟打烂了锁,撕下封条,撞进去,搬走石龟,最后又掘起一块大青石板,这才看到下面原来是万丈深渊。刹那间,黑烟上腾,散成金光,激射而出。仅此一念之差,他放走了三十六座天罡星和七十二座地煞星,合共一百零八个魔王。《水浒传》里一百零八个好汉便是这样来的。 中国的历史当然不该少了尧舜孔孟,但如果不是洪太尉在伏魔殿那一搅和,我们就要失掉夜奔的林冲或醉打山门的鲁智深,想来那也是怪可惜的呢! 一部《镜花缘》又是怎么样的来由?说来也是因为百花仙子犯了一点小小的错误,因此便有了多位花仙被贬入凡尘的情节。犯了错,并且以长长的一生去弥补,这其实也正是大部分的人间故事吧!这一段段美丽的错误都好得令人艳羡称奇! 从比较文学的观点来看,有人以为中国故事里往往缺少叛逆英雄。像宙斯,那样弑父自立的神明,像雅典娜,必须打开父亲脑袋自己才跳得出来的女神,在中国是不兴有的。就算捣蛋精的哪吒太子,一旦与父亲冲突,也万不敢“叛逆”,他只能“剔骨剜肉”以还父母罢了。 中国的故事总是从一个小小的错误开端,诸如多了一块没被补天的石头,失手打了一件琉璃盏。不是叛逆,是可以被谅解的小过小误,是失手,是大意,是一时兴起或一时失察。“叛逆”太强烈,那不是中国方式。中国故事只有“错”,而“错”这个字既是“错误”之错,也是“交错”之错,交错不是什么严重的事,只是两人或两事交互的作用——在人与人的盘根错节间就算是错也不怎么样。像百花之仙,待历经尘劫回来,依旧是仙,仍旧冰清玉洁馥馥郁郁。就算在受刑期间,那也是一场美丽的受罚,她们是人间女儿,生当大唐盛世,个个“纵其才而横其艳”,直令千古以后,回首乍望的我忍不住意飞神驰。 年轻,有许多好处,其中最足以傲视人者莫过于“有本钱去错”。年轻人犯错,你总得担待他三分——有一次,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要他们每人念几十首诗,录在录音带上交来。有的学生念得极好,又念又唱,极为精彩。有的却有口无心,苏东坡的“一年好景君须记”,不知怎么回事有好几个学生念成“一年好景须君记”,我听了,一面摇头莞尔,一面觉得也罢,苏东坡大约也不会太生气。本来的句子是“请你要记得这些好景致”,现在变成了“好景致得要你这种人来记”,这种错法反而更见朋友之间相知相重之情了。 在中国,那些小小的差错,那些无心的过失,都有如偏离大道以后的岔路。岔路亦自有其可观的风景,“曲径”似乎反而理直气壮可以“通幽”。错有错着,生命和人世在其严厉的大制约和惨烈的大叛逆之外也何妨采中国式的小差错小谬误或小小的不精确。让岔路可以是另一条大路的起点,包容错误是中国故事里的美丽情节。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流倜傥的周郎哪里料到自己竟掉进了弹琴素手甜蜜的陷阱”,这一句中的“弹琴素手”运用借代的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具有丰富的画面感。 B. “错误,对中国故事而言有时几乎成为必要了”,说明善意而美丽错误是中国故事里普遍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演绎出美丽的故事。 C. 文章说“‘叛逆’太强烈,那不是中国方式”,“中国方式”指的是可以被谅解的小过小误,是失手,是大意,是一时兴起或一时失察。 D. 从前文故事中错误写到倒数第二段生活中的错误,说明故事中的错误和精彩在生活中也有,这样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8. 本文的标题很有特点,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9. 概括文中“错误”的含义,并说说文章选取了哪些事例来体现文章的主旨。 【答案】7. B 8. ①文章的主标题“错误”点明了写作的对象,副标题具体指出所写之错误为“中国故事常见的开端”。②标题是全文的线索和结构的思路,文章紧扣标题,以郑愁予的诗作《错误》引出中国故事中的“错误”,接着用几个中国故事进行阐释,然后再写现实生活中的错误,最后总结全文,提醒人们要学会包容“小小的、无心的过失或错误”。③含蓄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副标题是“中国故事常见的开端”,可见这个“错误”不见得是坏事,一些小小的、无心的过失或错误,常常是善意而美丽的,人们要学会包容。④标题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和态度。既然这“错误”是“中国故事常见的开端”,那“对中国故事而言,有时几乎成为必要了”,表明了作者对中国故事这种开端的喜爱欣赏。 9. “错误”具体指中国故事开端中常见的善意而美丽的小小的差错、无心的过失。含义:在中国,错误不见得就是一件坏事,一些小小的、无心的过失或错误,常常是善意而美丽的,人们要学会包容它。(①由周瑜醉后仍能听出乐工的错误写到弹琴女子故意弹错,只为换得周郎的回首。②《红楼梦》中女娲补天时多了一块没被补天的石头,才有了后面一系列歌哭交感的故事。③《水浒传》中洪太尉禁不住诱惑,放走了一百零八个魔王,后面才有了梁山好汉扶弱济贫的故事。④《镜花缘》中的百花仙子因为犯了一点小错,才有了后来多位仙子被贬入凡尘的情节。⑤学生记错苏轼的诗句却别有一番情趣。)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B项,“只有这样才能演绎出美丽的故事”理解错误,说法过于绝对,与文中所说“有时几乎成为必要了”矛盾。 故选B。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标题的特点和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在作用方面,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等角度作答。 本题可以从点明写作对象、提示文章线索和思路、突出主旨、表达感情等角度来分析。本文标题为“错误”,下面还有副题“中国故事常见的开端”,二者配合,点明了写作的对象及其范围,即讨论中国故事开头的艺术,由“错误”引发出故事。文章中引用相当多具体的作品,分析故事由“错误”引发,然后再写现实生活中的错误,可以说这一主标题是全文的线索和结构的思路。主标题“错误”含蓄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错误”常常是善意而美丽的,人们要学会包容。以“错误”作为主标题,也表达了作者感情和态度。“错误”是中国故事常见的开端,对中国故事而言,写“错误”有时几乎成为必要,表明了作者对中国故事这种开端的喜爱与欣赏。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重要概念含义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对概念的把握要在整体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概念所处的具体语境,通过筛选文章有关重要信息,选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组织答案。 根据文章内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概括“错误”的含义,第一方面,指中国故事开端中常见的善意而美丽的小小的差错,从而引发复杂的情感故事。第二方面,生活中有时也会有无心之过,需要包容。 文章选取了较多的事例来说明主题的,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创造中的“错误”,有错误引发出故事,如弹琴女子故意弹错,只为换得周郎的回首;女娲补天时多了一块没被补天的石头,才牵出了日后的通灵宝玉;洪太尉禁不住诱惑,放走了一百零八个魔王,后面才有了梁山好汉扶弱济贫的故事;百花仙子因为犯了一点小错,才有了后来多位仙子被贬入凡尘的情节。二是生活中,有时都会犯一些无心之过,这些“错误”,有时能增添生活情趣,不必在意,需要包容。 【点睛】标题的作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 (1)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 (2)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表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 (4)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 (5)兴趣: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魏谟,征五世孙,字申之,擢进士第,同州刺史杨汝士辟为长春宫巡官。文宗读《贞观政要》,思征贤,诏访其后,汝士荐为右拾遗。谟姿宇魁秀,帝异之。 经略使董昌龄诬杀参军衡方厚,贬溆州司户,俄徙峡州刺史。谟谏曰:“王者赦有罪,唯故无赦。今昌龄杀不辜,特被矜贷,中外以为屈法。又授刺史,复使治人,紊宪章,乖至治。” 先是,帝谓宰相曰:¨太宗得征,参裨阙失,朕今得谟,又能极谏,朕不敢仰希贞观,庶几处无过之地。”教坊有工善为新声者,诏授扬州司马,议者颇言司马品高,不可以授贱工,帝意右之。宰相谕谏官勿复言,谟独固谏不可,工降润州司马。俄为起居舍人,帝因敕谟曰:“事有不当,毋嫌论奏。”谟对:“臣顷为谏臣,故得有所陈;今则记言动,不敢侵官。”帝索起居注,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谟曰:“向者取观,史氏为失职。陛下一见,则后来所书必有讳屈,善恶不实,不可以为史,且后代何信哉?”乃止。 擢谏议大夫,兼起居舍人,谟固让不见可,乃拜。始谟之进,李珏、杨嗣复推引之。武宗立,谟坐二人党,出为汾州刺史。宣宗嗣位,召授给事中,迁御史中丞,发驸马都尉杜中立奸赃,权戚缩气。顷之,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建言:“今东宫未立,不早以正人傅导之,则非得负副贰之重。”且泣下,帝为感动。时帝春秋高,嫡嗣未辨,众臣归重。 大中十年,领剑南西川节度使。上疾求代,召拜吏部尚书,因久疾,任检校尚书右仆射、太子少保。卒,年六十六,赠司徒。 (节选《新唐书·魏谟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B. 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C. 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D. 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赦”,帝王以施恩的名义赦免所有的犯人。如皇帝登基、更换年号、立皇后、立太子或遭灾等情况,常常会颁布赦令 B. 嫡嗣,此处指皇位承继人,即太子。嫡,宗法制度下妻或妾生的长子。 C. “领”表示除本职之外兼任其他较低官职。此外亦有很多表示官职任免调动等的词,如“改”表示“改任”,“拜”表示“授予官职”,“权”“假”表示“代理暂任”等。 D. 赠,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其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和荣誉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谟心系朝纲,秉公劝谏。对于皇帝要赦免董昌龄一事,魏谟认为董昌龄杀害无辜的事实确凿,如果赦免他,会紊乱朝纲。 B. 魏谟坚持原则,敢于直谏。皇帝偏袒一位乐工并授官扬州司马,宰相也授意谏官不要再言,魏谟仍进言不已。 C. 魏谟正气凛然,不畏权势。宣宗即位,他任御史中丞,发现了驸马都尉杜中立的贪赃行为,使皇亲国戚的骄横气焰得以收敛。 D. 魏谟忠于职守,从不越职。他从谏官转任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舍人时,皇帝仍要求他评价自己的言行,他直言拒绝了该请求。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昌龄杀不辜,特被矜贷,中外以为屈法。 (2)武宗立,谟坐二人党,出为汾州刺史。 【答案】10. D 11. B 12. C 13. (1)现在董昌龄杀戮无罪之人,(董昌龄)却特意被怜恤宽恕,朝廷内外都认为这是枉法。 (2)唐武宗继位,魏谟因被指为两人的同党而获罪,被贬出京城担任汾州刺史。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魏谟坚定地进言说:“自古以来设置史官,其职责在于记事彰明鉴诫。陛下只要是行事正确,就不要担心微臣不记载。如果陛下所做的事有错误,即使我不记载,天下的人会记载下来。” 文宗又说:“不是这样的,我曾经取起居注看过。” 句中,“书”意思是记录书写,应与后面的“得失”相连,与“左右史”断开。排除AC两项。“天下之人”与前面的“不善”不是一句,与后面的“亦有以记之”是一句,应与前面断开,与后面相连。排除B项。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B项,“嫡嗣,此处指皇位承继人,即太子”解说不正确。嫡嗣:1、嫡子。2、指皇位承继人。“嫡,宗法制度下妻或妾生的长子”解说错误,嫡,正妻生的孩子。 故选B。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C项,“发现了驸马都尉杜中立的贪赃行为,使皇亲国戚的骄横气焰得以收敛”理解错误,“发驸马都尉杜中立奸赃,权戚缩气。”发,揭发。 权戚,有权势的皇亲国戚。 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含义: (1)特,特意;矜,怜恤;贷,宽恕;中外,古今异义,指朝廷内外。 (2)立,继位;坐,因……而获罪;出,贬出京城;为,担任。 【点睛】文言文翻译方法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3、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 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 二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做高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 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5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 参考译文: 魏谟,是魏征的第五代孙,字申之,考中进士。同州刺史杨汝士征召他做长春宫巡官,文宗读到《贞观政要》,想到魏征的贤德,下诏寻访他的后人,杨汝士举荐魏谟为右拾遗。魏谟风姿昂扬,身材高大挺拔,文帝深感诧异。 邕管经略使董昌龄冤杀了录事参军衡方厚,因而贬官为溆州司户。不久又调任峡州刺史,魏谟上疏评论说:“帝王发布号令施恩,赦免有罪的人,只有故意杀人的不赦。近来董昌龄杀戮无辜,却特意被怜恤宽恕,朝廷内外都认为这是枉法曲断。现在授予他刺史之职,又让他去管理百姓,这是违乱典章制度,违背了最根本的道理。” 先前,皇帝对宰相说:“当年太宗皇帝得到魏征,让他补正自己的不足与过失。现在我得到魏谟的辅助,他必定能尽心劝谏。我不敢希求达到贞观之治的境地,或许也可以处于不犯过失的地步了。”教坊有乐工擅长创制新声,宣旨授予他扬州司马。大臣进奏说,扬州府司马官品很高,不适合授予乐官。文宗有意偏袒他。宰辅大臣授意谏官不要再进谏了,唯独魏谟坚持进谏,于是乐工改任为润州司马。不久魏谟转任起居舍人。文宗说:“我行事如有不当,你不要犹豫,要立即进呈奏论。”魏谟说:“臣往时担任谏官,理当正言进行规劝。现今官居史臣,职责仅在记载君主言行,臣不敢超越职分。”文宗派宦官向魏谟取要他录写的帝王起居注,想看一看。魏谟坚定地进言说:“自古以来设置史官,其职责在于记事彰明鉴诫。陛下只要是行事正确,就不要担心微臣不记载。如果陛下所做的事有错误,即使我不记载,天下的人会记载下来。”文宗又说:“不是这样的,我曾经取起居注看过。”魏谟说:“从前您取来看起居注,是史官失职。陛下一看之后,从此记事就必须有所回护避忌。不能直书善恶,就不是历史了。传给后代,怎么让人信服?”文宗这才停止索看起居注。 (皇帝)破格提拔(魏谟)担任谏议大夫,兼起居舍人,魏谟坚决辞让,不被皇帝同意,于是(朝廷)授予(魏谟)这两个官职。当初魏谟的提拔,是李珏、杨嗣复推荐的。唐武宗(李炎)继位,魏谟因被指为两人的党羽而获罪,被贬出京城任汾州刺史。唐宣宗(李忱)继位,召(魏谟)入京城授予给事中的官职,升任御史中丞,(魏谟)揭发驸马都尉杜中立的贪赃行为,致使有权势的皇亲国戚收敛骄横气焰。不久,(魏谟)晋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魏谟)建议说:“现在太子还没有确立,不早点任用品行正直的人辅助、教导被确立的太子,(被确立的太子)就不能担负太子的重任。”并且流下眼泪,皇帝被(魏谟这番话)感动。当时皇帝年岁已高,太子尚未确立,(这番话)被大臣们推重。 唐宣宗(李忱)大中十年,(魏谟)以平章事的身份兼任剑南西川节度使。(魏谟)患病,上奏章请求(朝廷)选择别人替代自己,被召入京城授予吏部尚书的官职,因长期患病,任检校尚书右仆射、太子少保。(魏谟)去世,时年六十六岁,被追赠司徒的职衔。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 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士师②。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③东过连山④下,相望长吟有所思⑤。 【注】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②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柳下惠为士师,三黜,有清誉。③桂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④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⑤有所思:即《有所思》,古乐府篇名。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表达的情感丰富,有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深情厚谊,有与朋友分别的不舍之情,有对当政者的不满,有对故乡思念的愁苦。 B. 首联写被贬离开国家十载,始得奉召还朝;却又再次贬放远地,与同样再次被贬的友人分别在即。 C. 颔联用典巧妙,以典明志,通过“事异”把互相矛盾的情况扭合到一起,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以柳下惠三次遭贬黜比作同样“三黜”过的柳宗元,暗示他们都遭受了打击。 D. 颈联“并”“尽”二字用得极为传神:两位迁客并影荒郊,翘首仰望着北回的大雁,一直到雁影在天际消失,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凄婉地传达出来了。 15. 本诗的结句非常精妙,请具体赏析。 【答案】14. B 15. 柳州和连州有桂江相连,每当桂江向东流经连山之下时,我将和你相互凝望,低头吟诵《有所思》。①虚实结合,设想别后,两人山水相隔相望,长吟远慕,无限相思。②语意双关,“有所思”既是说双方别后的相思,也说别后吟诵古乐府《有所思》以解相思之情。③以景结情,寄离情于山水,借写二人山水相距之遥衬托出二人深厚的友情,即使千山万水也阻隔不了朋友之间的挚笃之情。④言有尽而意无穷,于怅望之中写哀思,词尽篇终,而意余言外,抒发了朋友之间无尽的相思之情。⑤用典, 用吟咏古乐府《有所思》来表达朋友分别后的无尽相思。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首联写被贬离开国家十载”理解错误,“去国十年同赴召”中,国,指“国都”,并非“国家”。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尾联:“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桂江”两句,设想别后,以虚间实,笔姿灵活。“桂江”和“连山”并无相连之处,因此这里并不是实说桂水东过连山。下一句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东西远隔的两地联系起来。原来连接双方的,正是山水相望、长吟远慕的无限相思呵。“有所思”,也是古乐府篇名,这里出现,语意双关。最后两句,一纵一收,转折于空际,挽合十分有力。 【点睛】古诗中的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具体说来: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眼前之景为实,已逝、想象之景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诗歌赏析: 这首《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载于《全唐诗》卷三六一。开头一、二两句,寥寥几笔,就把刘柳二人屡遭挫折的经历勾画出来了。对起述事,句稳而意深,为下文的展开,创造了条件,可谓工于发端。 三、四句承上抒感,而用典入妙。刘禹锡初次遭贬,即谪为连州刺史,途中追贬为朗州司马。此时再贬连州,所以叫做“重临”。关于这次“重临”州政的状况,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西汉时有个贤相黄霸,两度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而刘的“重临”,则是背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带着八旬老母流徙南荒。这是积毁销骨的迫害。诗人通过“事异”两字把互相矛盾的情况扭合到一起,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下一句,诗人又用了春秋时柳下惠的故事:柳下惠为“士师”(狱官),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这里用以比作同样“三黜”过的柳宗元。同时也暗示他们都是因坚持正确的政见而遭打击的。用典姓切、事切,可谓天衣无缝。“名惭”,是对刘柳齐名自愧不如的谦词,表示了对柳的敬重之意。 第三联五、六两句,将笔锋从往事的萦回折入眼前的别况。“归目并随回雁尽”句,把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分手时的情景描绘得多么有情有致:两位迁客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他们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北回的大雁,一直到雁影在天际消失。一个“并”字,一个“尽”字,写得十分传神,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极为凄惋地传达出来了。“愁肠”句,从张说“津亭拔心草,江路断肠猿”诗中化出。心已伤楚,更不堪断断续续催人泪下的哀猿悲啼。诗人以“回雁”、“哀猿”衬托别绪,诗境也变而凄厉了。这等地方,正是作者大力经营处,真足以摇荡人心。 “桂江”两句,设想别后,以虚间实,笔姿灵活。“桂江”和“连山”并无相连之处,因此这里并不是实说桂水东过连山。下一句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东西远隔的两地联系起来。原来连接双方的,正是山水相望、长吟远慕的无限相思呵。“有所思”,也是古乐府篇名,这里出现,语意双关。最后两句,一纵一收,转折于空际,挽合十分有力。其技法与杜甫的“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秋兴八首》之六)相似。不过杜诗抒发的是个人对云山万里的故国的怀念,这里则用“相望”二字,把这一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生死不渝情谊,从彼此两方写出,与杜诗不尽相同,而有袭故弥新之妙。寄离情于山水,同怅望以写哀,词尽篇中,而意余言外,既深稳又绵渺,不愧大家笔墨。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写去近郊的人,可以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时“______________”;而到百里外的人,只需要“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侧面写出箫声的哀怨动人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答案】 (1). 腹犹果然 (2). 宿舂粮 (3). 舞幽壑之潜蛟 (4). 泣孤舟之嫠妇 (5). 佛狸祠下 (6). 一片神鸦社鼓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舂、壑、嫠、佛、狸。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法国巴黎圣母院的一场大火,给全世界的文物安全工作都敲响了警种。它让我们更为深刻地意识到,除了要在文博场馆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对于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也极为重要。从理论上说,我们不论怎么保护文物,随着岁月的流逝,都难以避免地会被破坏或者遗失。但数字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能更好地通过整理、收集、记录等方式保存文化遗产的信息,安全和长久地保存__________的文化遗产。 可见,( )。刚刚卸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曾分享过让故宫成为“网红”的秘笈:对于文物保护和复原,故宫专门成立了故宫文物医院,并配备了三维打印、具备物理冷热性能的先进设备,让原有技术__________。与此同时, 故宫拥有200名修复医生,有一半是自然科学家,他们通过仪器设备分析检测,碎了几千片的绘画、碎了200多片的先秦铭文青铜器、25层堆绣32种材料的珍贵唐卡都__________。 文化遗产是世界的宝藏。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开展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相当于给文化遗产保护多加了一份保险,也拓宽了其交流和影响范围,可以让古老的文化变得更“酷”,让穿越时间的智慧能够不断传承,__________。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美轮美奂 为虎添翼 重见天日 历久弥新 B. 弥足珍贵 如虎添翼 重获新生 历久弥新 C. 美轮美奂 如虎添翼 重见天日 经久不息 D. 弥足珍贵 为虎添翼 重获新生 经久不息 18.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理论上说,不论我们怎么保护文物,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都难以避免地会被损坏或者遗失。 B. 从理论上说,尽管我们怎么保护文物,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都难以避免地会被损坏或者遗失。 C. 从理论上说,我们不论怎么保护文物,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都难以避免地会被损坏或者遗失。 D. 从理论上说,尽管我们怎么保护文物,随着岁月的流逝,都难以避免地会被损坏或者遗失。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数据留存重要文物和历史建筑,是实现物保护和水续利用的必要手段。 B. 利用先进技术对重要文物和历史建筑进行数据留存。就能实现文物保护和永续利用。 C. 重要文物和历史建筑被先进技术数据留存,是实现文物保护和永续利用的必要手段。 D. 利用先进技术对重要文物和历史建筑进行数据留存,是实现文物保护和永续利用的必要手段。 【答案】17. B 18. A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第一组:弥足珍贵是形容十分珍贵、非常珍贵。美轮美奂是用来形容房屋等建筑高大华丽,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由前文语境可知,此处是强调像巴黎圣母院这样珍贵的文物越来越需要保护,而不仅仅是建筑类的文物。此次应选“弥足珍贵”。第二组:为虎添翼的意思是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是贬义。如虎添翼的意思是如同老虎长了翅膀,比喻强大的事物更加强大了,含有褒义。从感情色彩可知用“如虎添翼”要准确些。第三组:重获新生指开始新的生活;重见天日是指重新看到了天和太阳。比喻脱离黑暗,重见光明。由语境可知,经过修复后,故宫的文物被挽救,重新焕发光彩,所以应用“重获新生”。第四组:历久弥新是指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经久不息是指长时间不停息,多形容掌声或欢呼声。分析可知,B项成语全都恰当。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不论……都”是条件关系,“尽管”是表示转折关系,且不与“都”搭配,所以可排除BD两项;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不一致,所以“我们”应在“不论”的前面,这样排除C。分析可知,A项病句修改的最恰当。故选A。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A项,表达不完整,“数据留存”的方式是通过需要利用先进技术; B项,“就能”表述绝对。 C项,表述不连贯;“数据留存”的方式是通过需要利用先进技术; D项,此处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又强调了下文利用技术手段来保护文物的必要性。 故选D。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随着近些年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中国制造业①_______,甚至是中国创新。这个变化,②________ :华为从一个中国制造的默默无闻的品牌,到富有创造价值并具有多项创新意义的世界品牌,实现了华丽的转身。这种由数量到质量的华丽转身背后,③______ ,是工业制造业体系的逐渐完备。离开了经济、科技发展和完备的工业体系,我国仍就只能是制造大国。 【答案】 (1). ①已经从中国制造走向了中国创造 (2). ②鲜明地体现在华为的发展过程中 (3). ③是中国经济、科技水平的提高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这段文字论说的中心话题是“中国制造业”,第一处是中国制造业的变化,从后面“甚至是中国创新”来看,此处应是说“中国制造业”从“中国制造走出中国创造”,这样才能有后面的“中国创新”;第二处,前面说“这个变化”,此处应是说变化的表现,从后面的冒号来看,后面应是对横线上的内容具体阐释,由此可知,横线上应是说“这个变化”体现在“华为的发展过程中”;第三处,前面说“这种由数量到质量的华丽转身背后”,后面说“是工业制造业体系的逐渐完备”,可见此处应是说“是中国经济、科技水平的提高。 21.阅读下面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丹书铁券”在明代的发展变化。不超过50个字。 “丹书铁券”是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信物。之所以称“丹书铁券”,是因为早期的铁券是以朱砂填凃其上的文字。用朱砂填涂文字,可使颜色纯正,又能使色彩经久不褪;以铁为券,取其坚固、久存之意。明初,朱元璋创建了历史上最完备的铁券制度,从法律上规范了“丹书铁券”的有关内容。如其颁授对象,仅限于立有军功,被封为公、侯、伯的勋臣;至于权限范围,仅限于本人和后代犯罪不加刑。洪武三年(1370年),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34人获公爵或侯爵封号,并被赐予“丹书铁券”。明中后期,仍不时有功臣及其后裔获赐铁券。明末,崇祯皇帝还曾给大宦官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颁赐铁券。清代,“丹书铁券”制度被废除。 【答案】示例:“丹书铁券”是特权信物,明初创建最完备的制度,规定颁授对象和权限范围;明中后期,颁授对象扩大到功臣之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概括材料的内容要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 解答该题,首先要分析语段的意思。第一、二、三句,解说“丹书铁券”以及使用“丹书铁券”的具体原因;第四句,写明初朱元璋为“丹书铁券”建立了完备制度;第五句,从颁授对象和权限范围两个角度解说明初铁券制度的内容;第六句,写明初颁授“丹书铁券”的对象;第七、八句,写明中后期及明末“丹书铁券”的颁授对象;最后一句,写“丹书铁券”制度在清朝被废除。由分析可知,要概括“丹书铁券”在明代的发展变迁,就要把握“丹书铁券”在明代的发展变化,即“丹书铁券”在制度授予对象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等。 【点睛】提炼语意题解题步骤如下:①读懂原文,明确主要信息和侧重点,用提取要点法,归纳出内容要点并审清题目的要求;②分析阅读的语段,明确语段文体,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弄清其内在的关系,辨明题型,确立压缩的角度;③明确阅读材料的表达方式,找出关键语句,概括信息要点;依照字数要求,决定取舍;④按题目要求,选择最佳句式,恰切表达,注意语言的连贯。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四年级小女生在她的作文里说:“我想发大财!”她的语文老师点评到:“小小年纪就开始做发财梦!还能成什么大器!”孩子妈妈说:“想发大财只能在心里偷偷想,怎能大喊大叫?怪不得老师给你不及格!”孩子说:“为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条就是‘富强’,可我说‘想发大财’却会挨骂呢?”孩子舅舅说:“我想跟孩子说‘君子不言利’,又觉得迂腐。我该咋说?”这一小事引起了大家的热议,也引发了人们的深思。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有民谚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又是万万不能的”。这话说得非常精辟,也非常精彩。前一分句既对金钱的作用作了冷静的审视,又含有几分鄙夷和不屑,后一分句则是在对金钱理智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巨大作用的客观承认。 人活世上,要生存,不能不食人间烟火。既然生活中“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金钱呢?正确的答应该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我们都知道,钱自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方便了人们的经济交往,促进了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历史的苍穹,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对于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秦王朝政权乃至后来的各代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对于推动社会的进步,促进人类的文明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正因为此,从古到今,人们都把这八个字作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作为道德建设的重要条件。在这面旗帜下,大多数人都能够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去创造财富,赚取金钱,幸福生活。不少还表现了很高的人格魅力,他们在让“取之有道”的钱财满足自己的需要以后,还让它充分发挥作用,回报社会,奉献人民。翻开史册,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到明朝的沈万三;从清朝的王炽,到现代的陈嘉庚、李家诚、霍英东……这样的君子,从高官到布衣,从富豪到贫民,组成了人杰的方阵,光照寰宇。改革开放以后,靠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许多仁人志士凭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发了财,致了富。他们发财不忘国家,致富不忘乡邻。报效祖国,回报社会,带领乡亲奔小康,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赞扬。这些爱财而又取之有道的君子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江河奔涌,鱼龙混杂。不可否认,任何时候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被金钱蒙住了双眼,熏黑了良心,拼命地捞钱,疯狂地敛财,最终成为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不信,你看那王翦、和绅、成克杰、田凤山、李纪周、胡长清……之流,不都是永远地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了吗?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历史的重任,要时刻牢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立身处世的箴言,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材料中小学生的“发财梦”本没有错,老师的评语还应该更详细些,为什么小小年纪做发财梦,就难成大器。妈妈、舅舅等的解释也缺乏说服力。其实要说清楚这一点是不难的,反而,一味回避,不一定是好事。要发财,要靠正当的途径,要有才能,那就应先把学习搞好,学到更多的知识,然后才有挣钱、发财的能力。不挣不义之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参考立意: 1、“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2、“勤劳发家可贵”; 3、“发财先发‘才’”; 4、“个人发财梦与国家富强梦相结合”; 5、“君子可言利,请先利其器”等。 参考素材: 1、2006年4月21日晚,许霆到一家商业银行的ATM机上取款,发现系统出错,本想取100元,结果出钞1000元,而银行卡账户却只被扣款1元,于是许霆用银行卡连刷171次,共计取走17.5万元。许霆得到这17.5万元,可等待他的是5年的牢狱之灾。 2、不义之财是不可取的!只有劳动所得才能真正装入自己的口袋,改变自己的生活。 一名两袖清风的的官员,靠着工资维持生活,不贪污,不受贿,他能得到良心的安慰和一生的安宁。而一个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即使他能享受一时,迟早也会东窗事发,如陈良宇、成克杰之流,被永远钉在道德的耻辱柱上。 3、还有一个故事,一群遇到海难的水手,挤在一个小救生艇上,他们饥渴难耐,可是艇上已经没有淡水了。周围都是海水,一些人耐不住,低下头喝起来,可海水含盐量高,喝一升海水就要排出两升水,这些常识水手们都知道,但水手们还是饮鸠止渴,最后得救的只有一位水手,因为他没有喝海水,其他人早就因脱水而死。 4、海水的诱惑是巨大的,可要付出的代价更加惨痛。 5、人不能受到金钱的摆布,成为金钱的奴隶,做贪欲的傀儡。否则,只会使你深陷泥潭,难以自拔。 6、金钱虽好,可要取之有道。 行文结构: 本文适合于写成议论文。首先根据材料,确定一种立意,给文章拟一个明确的标题。文章开头,可以从材料引出论题,提出中心论点,也可以根据立意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论证结构宜采用对照式。根据论据选择适当的论证方法。论证过程中,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有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最后,总结全文,强化论点。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要点 :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 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 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 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 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题目明确提示我们要选择其一来写,要体现权衡与选择,因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笼统写交际的艺术、细节决定交际等;也不能均衡笔力论述每一个细节道理而不体现权衡后的选择。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