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二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比较材料异同)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三二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比较材料异同)学案

题型2 比较材料异同 ‎(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量子调控技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密钥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容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送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送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 ‎(摘编自吴月辉《“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 制高点》,《人民日报》2017年8月10日) ‎ 材料二:‎ 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目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府将会支持下一个宏伟计划——一项投资20亿美元的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计算的五年计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2016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12亿美元。‎ ‎(摘编自伊丽莎白·吉布尼《一位把量子 通信带到太空又带回地球的物理学家》,‎ ‎《自然》2017年12月)‎ 材料三:‎ 日本《读卖新闻》5月2日报道: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记者:莳田一彦、船越翔)‎ 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东莞市郊外的丘陵地带,中国刚刚建成了大型实验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该实验设施建设费用达到23亿元人民币,3月正式投入运行。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同样设施的国家。日本的JPARC加速器设施中心主任齐藤直人说:“虽然日本在技术和经验上领先,但中国发展得实在太快,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 中国推进的这类大型工程还有很多。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政协委员潘建伟被媒体记者团团围住。潘建伟是利用2016年发射的“墨子号”人造卫星进行量子通信研究的研究团队负责人,其团队2017年以后相继发布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实验成果。潘建伟今年当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 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还在犹豫不决。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踏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领先世界”。‎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5月7日)‎ 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我来答题]                                    ‎ ‎                                    ‎ ‎                                    ‎ ‎[阅卷现场]‎ 考生答案 第一问:《人民日报》报道的侧重点为“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然》杂志主要侧重报道潘建伟的事迹;《读卖新闻》侧重报道在基础科学领域方面中国发展迅猛。‎ 第二问:这样能让读者从不同角度了解量子通信的发展状况,以突出中国在量子通信方面的贡献。‎ 误区诊断 得分:3分 本答案缺少归纳意识,没有对每则材料进行分层次压缩概括,同时也没有深层次挖掘每则材料背后隐含的信息,所以第一问对《人民日报》侧重点的概括得1分;对《自然》杂志的概括不得分,没有挖掘出写这则材料的目的;对《读卖新闻》的“在基础科学领域方面中国发展迅猛”的概括得1分。第二问中“从不同角度了解量子通信的发展状况”的答案要点得1分。‎ 比较新闻材料异同点(侧重点) “3步走”‎ ‎[满分示范]‎ 第一步:看题干,找区间 题干要求比较三家媒体的侧重点以及原因,三则材料分别是三家媒体的报道内容,也就是本题的答题区间。‎ 第二步:读材料,细分析 材料一的导语(报道的核心)是“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及其意义,主体具体讲述了量子通信加密技术。材料二报道了潘建伟团队的成果和未来的工作。材料三报道中国实验设施的一流性和投入的巨大,并举了两个例子为证。‎ 第三步:得结论,定答案 材料一来自《人民日报》,其承担重要的宣传导向责任,所以其目的是展示我国科技成就,增强民族自信;材料二来自《自然》杂志,这是一本专门报道科学研究成果的刊物,且从选文标题又可看出这则材料是以报道人物成就为中心的,所以重在介绍科学家的能力与成就,体现其研究成果的影响;材料三是日本新闻报纸上的报道,侧重于向本国民众介绍他国成就,从而引起本国政府、学界和民众的注意。‎ 根据上面分析的三则材料的内容、标题、报道角度等归纳三个媒体报道的侧重点。‎ 在具体分析原因时,既要结合材料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又要考虑不同媒体的不同背景与不同的出发点。‎ ‎[尝试写满分答案]                                    ‎ ‎                                    ‎ ‎                                    ‎ ‎[答案] 第一问:①《人民日报》侧重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②《自然》杂志侧重介绍潘建伟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贡献,强调个人能力和经费投入;③《读卖新闻》以“墨子号”为例,侧重介绍中国实验设施先进,突出投入之大和发展之快给日本带来压力。(4分)‎ 第二问:三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侧重点不同。(2分)‎ ‎[即时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2018年8月23日,我国“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英、美、日三国之后,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由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共同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它通过直线加速器和环形加速器将质子束增加至16亿电子伏特的能量后引出,撞击钨靶产生中子,从而进行科学研究。在2017年8月中国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并获得中子束流后,加速器运行稳定,首期三台中子谱仪已顺利完成样品实验。国家验收委员会专家认为,中国散裂中子源性能全部达到或优于批复的验收指标,装置整体设计先进,研制设备质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三台谱仪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国之重器”,散裂中子源可以说是一个体积庞大的“超级显微镜”,其正式投入运行,将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平台。‎ 与利用X光的同步辐射不同,中子是不带电荷的一种粒子。当中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相互作用时,有些中子会直接穿过,有些会像弹珠一样打在原子核结构上,使飞行方向偏离。科研人员通过散裂中子源中的谱仪研究中子的飞行轨迹,就能反推出原子核的内部结构,从而进行科学研究。‎ 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说:比如说可燃冰的研究,那么它需要模拟千米深水下的压力,需要很厚的容器壁,那么这一个只有散裂中子源的中子能够穿过,而且中子散射对碳、氢、氧、氮这些轻的元素敏感,所以它能够很清楚地分出这个可燃冰的结构。我们只有搞清楚了可燃冰的性质,我们才能够安全有效地使用可燃冰。‎ ‎(选自2018年8月24日央视网)‎ 材料二:‎ 广东东莞大朗镇,是被称为“国之重器”的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基地。从2006年5月在这里选址,到2017年中子源首次打靶、顺利产生第一束中子,再到2018年启动首批实验……陈和生院士带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散裂中于源项目团队在这里奋斗了整整十二年。‎ ‎1998年,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乃至高能物理所发展陷入困境时,陈和生被任命为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带领大家冲出低谷期,成为他上任后的当务之急。他提出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BEPCII)方案。‎ 同样让陈和生信心满怀的还有他领导的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散裂中子源就像一台‘超级显微镜’,可以研究DNA、结晶材料、聚合物等物质的微观结构。”‎ 为诸多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提供最先进的大科学研究平台。‎ ‎2006年5月,陈和生来广东为中国散裂中子源选址,最后选择了东莞。克服了重重困难,2011年10月中国散裂中子源终于奠基,陈和生担任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和工程经理。‎ ‎2017年11月,在加速器、靶站和谱仪首轮联合调试中,中国散裂中子源实现了25Hz束流打靶运行,平均束流功率超过10kW,提前达到打靶束流功率的验收指标。‎ ‎(选自2018年8月16日央视网)‎ 材料三:‎ 在散裂中子源研制中,快循环同步加速器遇到了新的技术难题。“当时,我国还没有研制过快循环同步加速器的25赫兹交流磁铁。我们向美国、日本研究所的专家请教,但他们只懂科学设计,关键技术掌握在国外大公司手中,不能告诉我们。”傅世年说。‎ 于是,科研人员与工厂技师咬紧牙关、联合攻关,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终于研制出合格的磁铁。研发团队还提出了谐振电源的谐波补偿方法,解决了多台磁铁之间的磁场同步问题,其效果优于日本散裂中子源。‎ 不仅如此,陈和生介绍,散裂中子源的“眼睛”——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也曾由外国掌握,经过攻关,科研人员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器,各项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2017年8月28日10点56分18秒,中国散裂中子源成功打靶并输出了第一束中子,中国人从此拥有了自己的散裂中子源。‎ ‎(摘自2018年8月29日《中国科学报》)‎ ‎1.下列对“散裂中子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散裂中子源是一个体积庞大的“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超级显微镜”,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B.中国散裂中子源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性能达到了验收指标,装置整体设计先进,研制设备质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三台谱仪综合性能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C.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乃至高能物理所发展陷入困境时,陈和生带领大家冲出了低谷,后又克服了重重困难,使中国散裂中子源在东莞终于奠基。‎ D.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被称为散裂中子源的“眼睛”,这项技术也曾由外国掌握,我国科研人员刻苦攻关终于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器,性能达到国际水平。‎ B [ “领先国际先进水平”错,原文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散裂中子源通过直线加速器和环形加速器将质子束增加至16亿电子伏特的能量后引出,撞击钨靶产生中子,其正式投入运行,将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平台。‎ B.当中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相互作用时,有些会打在原子核结构上,使飞行方向偏离,科研人员通过散裂中子源中的谱仪研究中子的飞行轨迹,从而进行科学研究。‎ C.只有在可燃冰的研究模拟条件下,散裂中子源的中子才能够穿过,而且中子散射对碳、氢、氧、氮这些轻的元素敏感,所以它能够很清楚地分出这个可燃冰的结构。‎ D.在散裂中子源研制中,快循环同步加速器和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都遇到了新的技术难题,科研人员自力更生,终于攻破难关,技术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C [原文为“它需要模拟千米深水下的压力,需要很厚的容器壁,那么这一个只有散裂中子源的中子能够穿过”,并不是说“只有在可燃冰的研究模拟条件下”散裂中子源的中子才能够穿过。]‎ ‎3. [概括分析内容要点题]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我国散裂中子源研制成功的原因。(6分)‎ ‎                                    ‎ ‎                                    ‎ ‎                                    ‎ ‎[解析] 要从原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并进行概括。如由材料一第一段中“我国‘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可知我国散裂中子源的研制受到国家重视;由材料二中“陈和生院士带领……整整十二年”“克服了重重困难”可知领导及其 团队经过了长期的艰苦奋斗;由材料三第二、三段中“科研人员与工厂技师咬紧牙关、联合攻关,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终于研制出合格的磁铁”等可知科研人员坚持攻坚创新。‎ ‎[答案] 成功原因:①国家重视,确立为“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实验课题。②领导及团队长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③科研人员坚持攻坚创新。(每点2分,意合即可)‎ ‎4. [比较材料异同题]以上三则材料中,报道的重点分别是什么? (6分)‎ ‎                                    ‎ ‎                                    ‎ ‎                                    ‎ ‎[解析] 需要在理解各材料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大体思路,进而把握各材料的侧重点。三则材料内容都与中国散裂中子源相关,但侧重点各有不同。材料一介绍了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行的消息,同时介绍了散裂中子源研发成功的意义及其工作原理;材料二介绍了陈和生为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选址、带领团队研究散裂中子源并获得成功;材料三介绍了科研人员克服困难,开展技术创新,成功攻克科研难题的经历。‎ ‎[答案] ①材料一侧重对散裂中子源这一科技成果的理论介绍和对中国的重要意义的说明。②材料二侧重报道陈和生及其团队在散裂中子源研制过程中的努力和贡献。③材料三侧重报道我国科研人员在散裂中子源研制中的两大技术创新。(每点2分,意合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