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散文阅读作业(5)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散文阅读 作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7分) 湖底的书香 白荣敏 ①湖泊是造化的眉眼。那一汪清凌凌绿莹莹的湖水,给粗犷的大山增添了一些柔媚。翠屏湖,让汉子一样的闽东山区古田县,有了诗性的润泽。 ②翠屏湖是一个人工湖。我们造访的时节,它还未进入汛期,发电用水使翠屏湖水位降低,露出了一溜儿黄色的土棱。新建的溪山书画院就在景区的入口处附近,看着崭新的建筑,我体味到当地政府和有识之士的用心,因为我知道,真正的旧溪山书院已被淹没在湖底的某一处。 ③我的目光投向了烟波浩渺的湖面,那碧澄澄的深处还依稀闪现着朱子的身影。 ④宋宁宗庆元二年,韩侂胄发动了反对道学的斗争,称道学为“伪学”,进而列“逆党”名单五十九人,朱熹名列第五。朝廷对与“伪学”有牵连的人进行打压。原来与朱熹交游的朋友和跟随朱熹的门人,贬的贬,逃的逃,叛的叛。庆元三年,年近古稀的朱熹遭受奸党迫害,为避“伪学”和“党禁”之难,应古田门人邀请,从闽北建阳来到了古田。 ⑤贫病交加、仇怨相攻的朱熹行走在古田的土地上,大难随时都可能降临。一般人到了这样的境地,也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孤凄、绝望,还能有什么作为!但穿过几百年的时光,我们看到,当年那个年迈的身影在今日翠屏湖的湖底却脚步从容,目光坚定。他在溪山书院讲学,为书院前的欣木亭题诗:真欢水菽外,一笑和乐孺。 ⑥这位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杰出的教育家,其一生为学“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在古田期间,他以溪山书院和地处杉洋镇的蓝田书院为轴心,来往于古田境内的螺峰、谈书、魁龙等多个书院,巡视教务,设帐授徒,宣讲理学,培育后秀。这是一个性格倔强的老头,我行我素;又是一位宅心仁厚的长者,心无旁骛,一心教学。他在随时有暴风雨降临的暗夜里,把自身当作火把,点燃同行者的希望。 ⑦站在翠屏湖畔,望着这群山环抱中的浩瀚湖水,我似乎有所明白,朱子在困厄中坚持行走,在绝望里坚持理想,源自于他站位的高蹈、学问的高深;而像这湖水一样柔软的坚强,也正是支撑其生命前行的力量。据说,溪山书院的前身是古田县东北的双溪亭。自朱熹遣高足林用中至此地讲学,亭宇始得开拓。不久,朱熹为亭题匾曰“溪山第一”。溪山书院于明嘉靖年间圮于水,崇祯年间按原貌重建。上世纪50年代,政府修建古田溪水库,书院被淹没湖底。没于湖底的,当然还有整个古田县城。但我知道,对于古田人民,这溢满书香的湖底,依然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县城的建筑可以被淹没,但是经过漫长时光培育起来的文化信仰、精神底蕴已和深深的湖水融为一体。 ⑧ 古田安顿过朱熹晚年一段困厄的时光。朱熹在古田的门人,表现出了对理学的坚定信念和对朱熹的一片忠心,他们和朱熹患难与共,险夷不变其节,给朱熹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而朱子的过化,为古田培育了浓浓书香。古田的士人学子靠着正宗师承,人才脱颖而出,单南宋时期就出了大约100名进士。 ⑨时至今日,蓝田书院得以重修,朱熹的“蓝田书院”石刻被罩以玻璃进行保护,而且书院不时会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和国学班;还有人提议从水库中的溪山书院旧址里抢救朱熹碑刻。 ⑩这湖底的书香,已随着源源不断的电流,点亮了这片土地。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①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翠屏湖的柔媚与诗意,引出下文将要写的朱熹以及溪山书院等内容。 B.第⑤段引用朱熹为溪山书院前的欣木亭题诗“真欢水菽外,一笑和乐孺”,写出了朱子在孤绝之境中陶然自乐的达观情怀。 C.文章写上世纪政府因修建古田溪水库淹没书院,与现在新建溪山书院形成鲜明对比,也暗含了作者对书院被淹没湖底的不满。 D.朱熹在古田的门人及士人学子大都对理学有着坚定信念,他们缅怀朱子的功绩,继承朱子的事业,使古田的文脉源远流长,从未中断。 解析:选C C项,“也暗含了作者对书院被淹没湖底的不满”错。无中生有。 2.文章开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6分) 答: 解析:“湖泊是造化的眉眼”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眉眼”“粗犷的大山”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就使湖泊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文中说湖水使大山“柔媚”,使古田“有了诗性的润泽”,写出了翠屏湖的柔美与诗意,也使文章增加了文采和诗意。文章标题是“湖底的书香”,开篇写“湖”,照应了标题。所考查段落是文章首段,结构上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内容上,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翠屏湖的柔美与诗意,表达了作者对翠屏湖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②结构上,点明题意,引出下文将要写的朱熹以及溪山书院等内容;③效果上,增加文学美、诗意美,提高读者阅读兴趣。 3.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朱熹的形象特点。(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回答本题要注重把握文本对朱熹的有关描写。文章从第④段开始写朱熹的相关内容,这一段主要交代他遭遇朝廷的打压,所以年近古稀来到了古田;第⑤段,主要交代贫病交加、仇怨相攻的朱熹在古田脚步从容、目光坚定;第⑥段,写朱熹行走在古田各处,性格倔强,宅心仁厚,一心教学;第⑦段,写朱熹在困厄中坚持理想,培养了古田人的文化信仰;第⑧段,从古田朱熹的门人的角度侧面描写朱熹高深的学问以及自我的奉献精神等。由此,就可以概括出朱熹的形象特点了。 参考答案:①从容坚定;②身体力行;③倔强执着;④宅心仁厚;⑤奉献自我;⑥学问高深。 4.文章写湖底的书香,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对旧的溪山书院沉入湖底的惋惜,对新建溪山书院来传承文化的欣慰;②对朱熹传播文化精神的赞美;③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弘扬的赞美和欣慰。 5.请结合文章内容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6分) 答: 参考答案:文章开篇写翠屏湖,然后引出旧的溪山书院被淹没在湖底的某一处,这个片段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旧的溪山书院被淹没的惋惜以及当地人为保护书院、传承文化,新建溪山书院的欣慰。接着文章描述了朱熹的悲凉处境以及其在古田溪山书院讲学和传承文化的做法,这些表现的是作者对朱熹的赞美之情。最后主要写作者对当代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做法的赞美和欣慰之情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诗几男子(节选) 余秋雨 ① 生为中国人,一辈子要承受数不尽的苦恼、愤怒和无聊。但是,有几个因素使我不忍离开,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 ②其中一个,就是唐诗。 ③这种说法可能得不到太多认同。不少朋友会说:“到了国外仍然可以读唐诗啊,而且,别的国家也有很多好诗!” ④因此,我必须对这件事情多说几句。 ⑤我心中的唐诗,是一种整体存在。存在于羌笛孤城里,存在于黄河白云间,存在于空山新雨后,存在于浔阳秋瑟中。只要粗通文墨的中国人一见相关的环境,就会立即释放出潜藏在心中的意象,把眼前的一切卷入诗境。 ⑥心中的意象是从很小的时候就潜藏下来的。也许是父母吟诵,也许是老师领读,反正是前辈教言中最美丽的一种。父母和老师只要以唐诗相授,也会自然地消除辈分界限,神情超逸地与晚辈一起走进天性天籁。 ⑦于是,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 ⑧而且,这种唤醒全然不是出于抽象概念,而是出于感性形象,出于具体细节。这种形象和细节经过时间的筛选,已成为一个庞大民族的集体敏感、通用话语。 ⑨有时在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月落乌啼”“独钓寒江”那样的情景,让我们产生联想,但是,那种依附于整体审美文化的神秘诗境,却不存在。这就像在远方发现一所很像自己老家的小屋,或一位酷似自己祖母的老人,虽有一时的喜悦,但略加端详却深感失落。失落了什么?失落了与生命紧紧相连的全部呼应关系,失落了使自己成为自己的那份真实。 ⑩当然,无可替代并不等于美。但唐诗确实是一种大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一读,都能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回头一想,这种清醇、高迈本来就属于自己,或属于祖先秘传,只不过平时被大量琐事掩埋着。唐诗如玉杵叩扉,叮叮当当,嗡嗡喤喤,一下子把心扉打开了,让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美好的自己。 ⑪这个自己,看似稀松平常,居然也能按照遥远的文字指引,完成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入微的观察,最精细的倾听,最仁爱的同情,最洒脱的超越。 ⑫这个自己,看似俗务缠身,居然也能与高山共俯仰,与白云同翻卷,与沧海齐阴晴。 ⑬这个自己,看似学历不高,居然也能跟上那么优雅的节奏,那么铿锵的音韵,那么华丽的文辞。 ⑭这样一个自己,不管在任何地方都会是稀有的,但由于唐诗,在中国却成了非常普遍的常态存在。 ⑮正是这个原因,我才说,怎么也舍不得离开产生唐诗的土地,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 ⑯ 我也算是一个走遍世界的人了,对国际的文化信息并不陌生,当然知道处处有诗意,不会在这个问题上陷入狭隘民族主义的泥坑。但是正因为看得多了,我也有理由作出一个公平的判断:就像中国人在宗教音乐和现代舞蹈上远远比不上世界上有些民族一样,而唐诗,则是人类在古典诗歌领域的巍峨巅峰,很难找到可以与它比肩的对象。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开篇即以自己生活中的种种不快反衬自己对唐诗的喜爱,最终得出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是产生唐诗的土地的结论。 B.在作者看来,唐诗已经不仅仅是文学,它与看到的山山水水、父母老师的相授等已经结为一个整体,读唐诗能够唤醒记忆中的细节和形象。 C.文章运用对比手法,认为在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唐诗中的美景,但略加端详却深感失落,这是因为其更容易唤起人的思乡之情。 D.作者立足于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所掌握的文化信息,经过比较得出结论:唐诗是全人类的,它是古典诗歌的巅峰,很难有对象可以和它相媲美。 解析:选C 本文并无对比手法,且在异国他乡看到类似于唐诗中的美景,深感失落的原因是依附于整体审美文化的神秘诗境不存在了,失落了与生命紧紧相连的全部呼应关系。 2.结合全文,说明唐诗对中国人的意义。(6分) 答: 参考答案:①作为一种整体存在,它是中国人的精神依托,可以全方位地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②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能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 3、余秋雨的散文善于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技巧,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我的答案] [满分答案] ①巧用诗句。羌笛孤城、黄河白云、空山新雨、浔阳秋瑟、月落乌啼、独钓寒江等对诗句的灵活化用,有画面感而不显得堆砌。②巧用比喻。把在异乡看到的类似于唐诗中的美景比作“在远方发现一所很像自己老家的小屋,或一位酷似自己祖母的老人”,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惊喜之后的失落;把唐诗比作“玉杵叩扉”,有形有声。③巧用排比。“这个自己……”三段排比,铺陈普通人读唐诗的体验和自我提升,内容厚实,饱含激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