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全国)(16)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全国)(16)

‎2018届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二等兵——吉布森回家了 ‎[美]约翰·费特曼 星期三深夜,诺克特县城欣迪曼镇上大多数人已进入梦乡。陆军二等兵吉布森(外号“小鸭子”)的遗体从越南运回家来了。‎ 时值夏天,气候闷热。但当载着灰色军棺的灰色灵车开进镇上的时候,下起了暴雨。豆大的雨点在铮亮的灵车上熠熠闪光,街上一片雾气。黑暗中的欣迪曼显得十分静穆。‎ 日前,二等兵吉布森的遗体经奥克兰市空运至辛辛那提市,由陆军上士里特护送回家。在欣迪曼镇,当灵棺从车上抬出时,礼殡仪馆的一位工作人员对他的同事小声说:“这就是小鸭子,他们把他带回来了。”在他生前,人们一般都叫他小鸭子。长期以来许多人虽然跟他熟,但总得想一想才能说出他的全名。‎ 到星期四上午,镇上几乎无人不知道小鸭子回家了——或者说快要回家了。上午,家属们陆续到达。他们是:哥哥、妹妹,还有吉布森的妻子卡罗琳。‎ 他们伫立于装在玻璃罩中的遗体周围任凭眼泪洒落在玻璃上。人们站在隔壁的加油站和外面街道上,轻声说着话。‎ 士兵的双亲诺曼·吉布森夫妇,在家等候。吉布森太太这个月以来一直在生病,家人不让她动身前往欣迪曼。临近晌午,人们送小鸭子回家。‎ 小鸭子的遗体被放入灵车运回家。一路上,山谷中的闷热令人窒息。‎ 这支队伍缓慢地走过一段长长的路程——翻过一架高高的山脊向南,沿着爱丽斯曼河而行,途经安布而奇小镇。‎ 在安布而奇,当灵车穿过人群时,当地人站在烈日下,女人们哭了,男人们纷纷脱帽。‎ 当灵柩抬进门廊,穿过大门来到前面起居室时,悲怆的哭喊声划破寂静。凄惨的声音一声高过一声,穿向山谷。小鸭子回家了。‎ 这个下午直至深夜,人们络绎不绝。有步行来的,有乘各种车辆驶过满是尘土的山路前来的。人们带来了鲜花和食品。到后来,满屋满院都是人。人们一次又一次地走过去凝望棺材里面的死者,流着泪。‎ 死者的母亲是一位面目慈善的山区妇女,灰白色的头发梳在脑后结成一个发髻。她拖着病躯,神情恍惚地走进人群说:“无论怎样,他的遗愿一定要实现。”‎ 死者的父亲是个高而黝黑的汉子,两眼哭得通红。他说:“他并不想当兵,但他知道当兵没有错,因此他努力干。他献出了一切。我真为他感到自豪。现在,他们就这样把他送回家了。”‎ 午夜时分,又下起了暴雨。吊唁的人们聚在屋子里、走廊上,还有些人站在屋檐下的墙边。‎ 小鸭子最近曾回国休假。在他顺帕奇河而下归队后不到一个月,他又回来了——他将埋葬在故乡。‎ 部队说他在西贡附近被迫击炮弹片击中,但死亡详情无从知晓。‎ ‎“只有亲眼看见一面国旗盖在你儿子身上时,你才会懂得它的含义。”‎ 小鸭子的母亲说完又转过身对着棺材哭泣不止。‎ 星期五下午,小鸭子被运往普罗维登斯宗教浸礼会,安放在布道坛后面。教堂的灯亮了一个通宵。人们陪着死者,不停地祈祷。死者父母在浸礼会整整待了一夜。‎ 小鸭子的母亲解释道:“这是他的最后一个夜晚。”‎ 葬礼于星期六上午10时举行。‎ 埃弗里奇是小鸭子生前的好友。他致悼词时,泣不成声。‎ 小鸭子在越南阵亡前不久,曾写过两封信给自己的妻子。埃弗里奇读了其中一封信:‎ ‎“宝贝,我被编在靠近三角洲的那个连。人人都说那是块险恶之地。宝贝,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碰上这种事情,但我希望你做个好姑娘,好好生活。我要是可以重新开始,我就会早早地做好准备。你一定奇怪我为什么总跟你说这些事。可是你不晓得最近这儿的形势有多严重。你一定要听着,假如我出了什么事,我要求你做的是——好好生活。以后我会再去看你的。”‎ 陆军派来6名抬棺人,其中5人在越南服过役。抬棺人把国旗从棺材上揭下,里特上士把它交给年轻的寡妇。她在过去的3天中,只哭不说话。‎ 然后,这位士兵的未亡人跪在棺材边,喃喃地说:“噢,小鸭子。”‎ 接着,人们将小鸭子埋在他为之献身的土地里。‎ ‎(选自《普利策新闻名篇快读》,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越战(1959—1975年)为资本主义的南越(越南共和国)及美国对抗共产主义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国)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 ‎(又称越共)的一场战争,美国共向越南投下了800万吨炸弹,造成越南160多万人死亡;美国自己的损失也非常惨重,5.6万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4 000多亿美元。此场战争也引发了美国国内的反战游行等。‎ ‎②谁来承担这些责任?林登·约翰逊总统曾与艾森豪威尔的儿子有过一番辩论。约翰·艾森豪威尔告诉约翰逊,不要把责任推在别人身上,在越南问题上,杜鲁门“给予了金钱的援助,艾森豪威尔派进去几个人当顾问,但肯尼迪派去的人首先开了火,而你是扩大战争的人”。每个美国总统都有份。 (选自《普利策新闻名篇快读》)‎ ‎★1.下列对新闻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二段环境描写渲染了悲伤的气氛,表达了家乡人对吉布森的哀悼,同时也表现了当时美国政治环境的恶劣。‎ B.吉布森的棺材运到欣迪曼镇时下起了暴雨,作者以此描写整个镇都沉浸在悲恸的情绪之中。‎ C.【相关链接】中介绍了越战的有关情形,表现了吉布森的命运不是个案,而是很多人共同的命运。‎ D.文章写了两次暴雨,一次是开篇吉布森回家时,一次是人们吊唁时,两次描写渲染了人悲伤的心情,同时也使文章前后照应。‎ ‎【解析】选A。“政治环境的恶劣”说法不当。‎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十分简单的故事,但对当时的每一个美国人都会有教育意义,这是因为文章描述的事件很详细,表现的场面很大。‎ B.文章叙述了吉布森回家的过程,详细地描述了吉布森的邻居、朋友、亲人等对这位士兵的迎接,表现了他们对吉布森之死的悲伤情感。‎ C.文章虽然反映的是越战内容,但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而是描写战争带来的结果,用富有感染力的手法让人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性。‎ D.“小鸭子回家了”在文中反复出现,表现了作者对吉布森回家的极度关注,也表达了吉布森的亲人们对吉布森能活着回来的期盼。‎ E.文章使用插叙的手法写吉布森回国休假的事情,用一个月不到而生死不同作对比,深刻表现了吉布森无法确定未来的悲剧命运。‎ ‎【解析】选BC。A项,“表现的场面很大”错误。D项,文中反复出现“小鸭子回家了”表现了人们对吉布森回来的关注,但并没有体现出希望吉布森活着回来的想法。E项,“无法确定未来的悲剧命运”有误,二者的对比主要是渲染悲恸的氛围。‎ ‎★3.新闻题目是“二等兵——吉布森回家了”,但全文基本用“小鸭子”来称呼吉布森。请结合文章背景简要探究文章多次出现“小鸭子”的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先思考“小鸭子”与吉布森两个名字之间的区别,特别是表现身份上的差别;再思考人们都称吉布森为“小鸭子”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情感,同时还要思考作者使用“小鸭子”这个绰号体现了他怎样的情感(即写作意图);另外还要阅读“相关链接”中有关“越战”的介绍等内容。‎ 答案:①区别身份。吉布森是这位二等兵的大名,是在正式场合使用的,是称呼死去的战士的;而“小鸭子”是死者战争之外的角色,是一个大家都喜欢的孩子。②表达了对吉布森的爱。用“小鸭子”称呼吉布森,让人觉得这位逝去的士兵就像我们身边的朋友一样亲切,表达了对吉布森的爱。③体现了失去吉布森后的哀伤之情。新闻中出现的绝大部分人都称呼吉布森为“小鸭子”,表现了对这位在越战中死去的孩子的悲伤、痛惜之情。④表现人们的反战情绪。“小鸭子”只是一个孩子,应该过幸福、美满的生活,但因为越战的缘故他死了,人们用“小鸭子”这个绰号称呼吉布森表现了他们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二、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12分)‎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 王肖潇 朱东君 ‎1917年7月,胡适撰写了大量有关白话文运动及文学革命的文章。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胡适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大力推广白话文。‎ 胡适身体力行,创作出版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在中华诗国开创了一个以“胡适之体”为特色的白话自由体新诗流派;他创作出中国第一部白话散文剧本《终身大事》,开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新形式;他的散文“清新明白,长于说理讲学,好像西瓜之有口皆甜”;他热心提倡传记文学,所写的白话传记,文字清新晓畅,具冲淡自然之美;他还率先用白话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出版了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译本。‎ 由于胡适的倡导和朋友们的努力,白话文学很快取代了文言文学的地位,风行全国。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明令规定,小学教材一律采用白话新课本。胡适的白话革命大获成功。‎ 在北大教英国文学和英文修辞学,对留美7年的胡适来说毫不费力,难的是教中国哲学史。原先教这门课的陈汉章功底扎实,但思想陈旧。他从传说中的伏羲讲起,讲了一年才讲到《洪范》。有同学问他:“照如此讲法,一门中国哲学史何时才能讲完?”他回答:“无所谓讲完讲不完。若说讲完,一句话可以讲完;若说讲不完,那就永远讲不完。”胡适接课后,学生对他表示怀疑:“一个从美国新回来的留学生,如何能到北京大学讲中国的东西?况且才二十几岁!”谁知胡适一上来就非同凡响。这位比学生大不了几岁的新派教授,迈着轻快的步子走上了讲台。他抛开以前的课本,重编讲义,劈头一章是“中国哲学胚胎的时代”,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以后讲起。这样一改,给那些言必称三皇五帝的旧脑筋以沉重的打击,用当年听课的学生顾颉刚的话说,“骇得一堂中舌桥而不能下”。‎ 顾颉刚听过几堂课后,认为胡适讲得不错,便找到当时最敢放言高论的同学傅斯年,要他去听一听,以决定要不要将这个新来的老师从哲学系赶走。学历史的傅斯年听后果然觉得不错,便对那些“不以为然”的学生说:“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 就这样,胡适的中国哲学史课程取得了成功,那些思想保守的教师不仅没看成他的笑话,相反,选修胡适课的学生越来越多,一些外校学生乃至社会青年也慕名来旁听,26岁的胡适因此成了北大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 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的同时,胡适以自己博士论文为基础,改写成《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该书由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亲自作序,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用近代学术观点和方法整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专著,出版后立即风行海内,不到3年就再版7次,影响空前。年纪轻轻的胡适立即成了中国学术界的“泰山北斗”。‎ 胡适站稳脚跟后,北大变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胡适参与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帮助和指导进步学生。他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易卜生主义》被视为“个性解放的宣言”。他借易卜生之口说:“社会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摧折个人的个性,不使他自由发展。”胡适因此“暴得大名”,成为青年心目中风头无二的新文化领袖。 (选自《环球人物》2015年第4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胡适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致力于推翻有2 000多年历史的文言文,虽与陈独秀政见不合,但与其同为五四运动的核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②与马克思主义者的分歧,贯穿了胡适的一生。这种分歧的根源不仅仅在于胡适的改良主义思想,还在于胡适缺乏一种理想主义情怀。 (北大历史学系教授彭小瑜)‎ ‎③1919年年底,胡适整理出新文化运动的四条纲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这是胡适对新文化运动最后的贡献。此后,他与被他召唤起来的、走上街头投身历史洪流的新青年分道扬镳。 (《“男神”胡适》)‎ ‎④胡适一生中,花在思想作战上的精力太少,结果在左右澎湃的浪潮下,他的声音渐渐沦为浪花余沫。他本人也变得老惫而世故,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不能相比。这是胡适的悲剧,也是中国自由主义者的悲剧。 (台湾历史学家李敖)‎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汉章功底扎实,但思想陈旧,讲中国哲学从传说中的伏羲开始,讲解速度慢。‎ B.通过陈汉章、胡适讲中国哲学史方法不同的对比,点明胡适用近代学术观点和方法讲授中国哲学史。‎ C.介绍陈汉章讲授中国哲学史的方法,是为下文介绍胡适讲授中国哲学史的方法做铺垫。‎ D.胡适提出新文化运动的四条纲领后,与新青年分道扬镳,这是胡适的悲剧,也是中国自由主义者的悲剧。‎ ‎【解析】选D。胡适及中国自由主义者的悲剧应是花在思想作战上的精力少,渐渐与时代脱离。‎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由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言论、做法可知,胡适对传统文化有一种天生的抵触情绪。他认为传统文化束缚了青年人的思想,不能让青年人自由发展,必须废除。‎ B.有些思想守旧的北大老教授准备嘲笑教授英国文学、英文修辞学和中国哲学史三门课程的年轻胡适,但最终胡适通过个人的努力让自己成为被学生称赞的教授。‎ C.文章引用傅斯年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傅斯年认为胡适读的书虽然没有自己多,但讲授中国哲学史体现的研究方法是正确的;二是告诫学生们不能把胡适赶出哲学系。‎ D.胡适最终与被自己召唤、投身历史洪流的新青年分道扬镳的具体原因至少有四种:对马克思主义者的误解、个人自由主义泛滥、改良主义思想、缺乏理想主义情怀等。‎ E.这篇文章主要选取了胡适在北大任教授的相关材料,介绍了胡适担任教授时遭遇的困境以及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等,语言平实,对胡适的评价客观、公正。‎ ‎【解析】选DE。A项,“束缚了青年人的思想,不能让青年人自由发展”的是社会而不是传统文化;“必须废除”错误,从【相关链接】‎ 可以看出,胡适推翻的是文言文,不是传统文化。B项,思想守旧的老教授准备嘲笑的是胡适讲授中国哲学史,不包括英国文学、英文修辞学两门课程。C项,“傅斯年认为胡适读的书虽然没有自己多”错误,傅斯年认为胡适读书少,但没有把胡适与自己进行对比。‎ ‎★6.作为一位“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撰写大量有关白话文运动以及文学革命的文章,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大力推广白话文。②身体力行,创作第一本白话诗集、白话散文剧本、白话译本等。③开辟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思路,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大纲》。④参与《新青年》编辑工作,帮助、指导进步学生,提出“个性解放”的口号。⑤整理出新文化运动的四条纲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每个要点1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得满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此生致力传国学 ‎1918年农历二月初六,南怀瑾出生于浙江乐清。他很小就被送到私塾学习。对先生摇头晃脑的吟诵,南怀瑾半是有趣半是懵懂地学着。私塾学习奠定了他传统学问的基础。‎ 南怀瑾的父亲特别注重家风,不仅自己身体力行,也要求儿子学行一致、知行合一。良好的家风使他从小志存高远,正是在父亲的引导和影响下,他也养成了同样的品格。‎ 年少时,南怀瑾曾思索读书为何。与祖母的一段对话,意外地改变了他“读书为官”的初衷。‎ 一天,他坐在祖母床边读《三国志》,祖母突然放下手中针线活,说:“孩子啊,读书可以,千万不要做官哪!”正看书看得心潮澎湃的南怀瑾惊诧万分,问:“那我读书干什么呀?”祖母回答说:“一代做官九代牛。”祖母的这句话,后来常被南怀瑾在课堂上引用,告诫学生读书不是为了做官,要有更大的目标。也是这句话开启了他“不问禄位问功德”的修行之路。‎ 南怀瑾一生涉猎颇广,研究儒、释、道经典,皆有建树。他全心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出版《论语别裁》《孟子旁通》等数百种著作,并被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但他最为著名,传播最广的著作当数《论语别裁》。‎ 早在1975年4月,南怀瑾就开始了普及传统文化的探索。那时,社会上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僵硬老旧,不能用以解决现实问题。但南怀瑾一直主张,传统是随时可以创新的,并非简单的复古。‎ 南怀瑾讲《论语》,不复古。他说,朱熹注释的《论语》有些地方值得商榷。他一直试图还原孔子思想家的地位,让大家看到儒家思想是正向的。他说,那些强调纲常伦理类的东西,是后代儒生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而逐渐附加上的;于是,孔子的思想在发展中被曲解和误读得渐渐多了,孔子也成了一个被随意涂抹的偶像。‎ 在此后的一年时间里,南怀瑾一直在讲《论语》。他充分考虑到从未深入接触过《论语》的普通人的感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旁征博引,融合经史,将原文编成一个个历史故事,寓意深远而妙趣横生。一时间在台湾掀起了《论语》热。‎ 半个多世纪以来,南怀瑾漂泊四方,一直为重整中国文化断层而奔走呼号。回到香港后,他开始着力推广儿童读经运动。读诵的内容,包括儒家、道家的基本经典。南怀瑾亲自为读经运动选编了一套《儿童中国文化导读》教材。这一活动不仅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推广,甚至还影响到东南亚、北美、欧洲的华人社会。‎ ‎2000年,南怀瑾又在太湖边亲手创办了太湖大学堂,秉承宋明书院之教育,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传道授业解惑,践行“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主张。‎ 此生致力传国学,在南怀瑾将传统文化解读给大众之际,非议渐生。有人称其是“伪国学大师”,也有人说《论语别裁》根本就不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 对此,台湾学者薛仁明的话,也许能说明一二。“他将文史哲艺道打成一片,不受学术规范所缚,也不受学术流派所限,更不管枝节末微的是非与对错;他行文论事,总信手拈来,左右逢源;言说之方式,更是不拘一格。因此,他的书可风动西方,也可让没啥学问的人读之欣喜。于是,明白者,知其汪洋闳肆、难以方物;不知者,便难免有‘随便说说’‘野狐禅’之讥了。”‎ ‎“从学术视角看,有些人认为南怀瑾还称不上是一位国学大师。但是从坚持和传播传统文化方面看,今天又有哪一位学者能超过南怀瑾先生的社会影响呢?”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楼宇烈对南怀瑾的贡献感佩不已。他还说起了南怀瑾和北大国学研究院之间鲜为人知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楼宇烈曾经两次去香港拜访南怀瑾。南怀瑾非常关心北大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多次建议北大能够成立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并表示自己可以出资支持。1992年1月,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它就是北大国学研究院的前身。此后,南怀瑾如言为研究中心提供经费予以支持。‎ 南怀瑾之子南一鹏一语道出父亲的心思:“不同于学院派中规中矩的思路,这就是他讲学的风格,大抵能引起人们关注传统的心思,父亲的目的就达到了。”‎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3日第11版)‎ ‎【相关链接】‎ ‎①1966年,南怀瑾配合台湾当局,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倡导“伦理道德”。后来,他又在台湾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十方书院”等文教机构,传扬文史哲佛学说,提升民众文化水平。‎ ‎(《台湾周刊——忧国忧民的儒道学者南怀瑾》)‎ ‎②不能将南怀瑾仅当作“国学大师”“禅学大师”看待,他在学术研究中也多有创新,在有的读者看来,可能有常识性的错误,但总归成绩是主要的。他经历的事情很多,不管是怎样的质疑,他看得都很淡,甚至很少去谈论,在他看来,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朱晓剑《知行合一南怀瑾》,有删改)‎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南怀瑾在学问方面敢于质疑。他质疑朱熹对《论语》的解读,对于后代儒生附加到儒家思想上的纲常伦理类的东西不以为然。‎ B.南怀瑾知识广博。他一生涉猎广泛,对儒、释、道都有很深的研究,同时不受学术流派的限制。‎ C.由于南怀瑾行文论事能够信手拈来,左右逢源,言说方式也不拘一格,因此即使是西方没有什么学问的人也喜欢他的书。‎ D.南怀瑾讲《论语》之所以能够得到人们的喜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充分考虑到普通人的感受,讲得深入浅出,妙趣横生。‎ ‎【解析】选C。“即使是西方没有什么学问的人也喜欢他的书”错。原文是“他的书可风动西方,也可让没啥学问的人读之欣喜”。‎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南怀瑾先生自幼家庭要求严格。在父亲和祖母的影响下,他很早就树立起了“不问禄位问功德”的远大理想。‎ B.南怀瑾先生认为传统文化是可以与时俱进、解决现实问题的,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时时创新,不能简单复古。‎ C.南怀瑾先生一生致力于传播传统文化,在这一方面人们对他毁誉参半,但对其国学大师的地位是一致认可的。‎ D.南怀瑾先生认为儒家思想是正向的,但在历史发展中被曲解和误读得渐渐多了,他主张还原孔子的思想家地位。‎ E.本文介绍了南怀瑾先生传播传统文化的做法,展现了一位学识渊博、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国学传播者形象。‎ ‎【解析】选BD。A项,“在父亲和祖母的影响下”错误;C项,“对其国学大师的地位是一致认可的”错误;E项,“学贯中西”表述欠妥。‎ ‎★6.南怀瑾先生“此生致力传国学”,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出版数百种著作,流通世界,在华人社会掀起国学热;②在普及传统文化上起步早,范围广;③推广儿童读经运动,亲自选编教材;④设立“太湖大学堂”等文教机构;⑤资助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⑥配合当局,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每点1分,答出五点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