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语文《天工开物》两则 课时训练·达标巩固区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语文《天工开物》两则 课时训练·达标巩固区

‎《天工开物》两则 课时训练·达标巩固区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 A.俟其生芽            俟:等到 B.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 即:即使 C.水火未济 济:帮助 D.其再栽秧 再:第二次 ‎【解析】选C。“济”是调和的意思,这里指淬火。‎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早者七十日即收获 B.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 C.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 D.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 ‎【解析】选C。“十七”“十三”不同于现代汉语,在文中的意思分别是“十分之七”和“十分之三”。‎ ‎3.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解析】选A。A项,“为”都是动词,制造。B项,①助词,的;②代词,指代铁器。C项,①代词,那些;②代词,它的。D项,①介词,用;②连词,用来。‎ ‎4.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天工开物》是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欧洲学者称为“中国17‎ - 8 -‎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B.《稻》主要论述稻的种植、栽培技术和水利灌溉等内容,介绍特别详细的是以江西为代表的南方水稻栽培技术。‎ C.《治铁》系统叙述了铁器的锻造工艺,讨论了铁器的制造、焊接等加工工艺。‎ D.宋应星还论述了作物与环境的关系,外界环境变迁对作物物种变异的影响。例如,他说有些水稻因干旱而逐步变成抗旱性的旱稻,完全排除了人的作用。‎ ‎【解析】选D。“完全排除了人的作用”错。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培育出这种旱稻,农民们还创造出一种高山可插的旱稻。‎ ‎5.翻译下列句子。‎ ‎(1)其秧清明时已偕早秧撒布。‎ 译文:   ‎ ‎(2)即用煤炭,也别有铁炭一种。取其火性内攻、焰不虚腾者,与炊炭同形而分类也。‎ 译文:   ‎ ‎(3)凡铁性逐节粘合,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入火挥槌,泥滓成枵而去,取其神气为媒合。‎ 译文:   ‎ 答案:(1)再生秧在清明时和早秧同时撒种。‎ ‎(2)即使用煤炭,也要选择铁炭。因为铁炭火性烈而不急,火焰不虚腾,与烧饭用的煤形状相同而火性不同。‎ ‎(3)铁的性质是遇节就黏合,把黄泥涂在接口处,放入火中煅烧,然后挥锤打,泥沙就会飞得一干二净,只是用它的气作为接合的媒介。‎ 二、拓展阅读 ‎(2015·南昌高二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蔗  种 宋应星 宋子曰:气至于芳,色至于,味至于甘,人之大欲存焉。芳而烈, 而艳,甘而甜,则造物有尤异之思矣。世间作甘之味,十八产于草木,而飞虫竭力争衡①,采取百花酿成佳味,使草木无全功。孰主张是,而颐养遍于天下哉?‎ 凡甘蔗有二种,产繁闽、广间,他方合并得其十一而已。似竹而大者为果蔗,截断生啖,取汁适口,不可以造糖。似荻而小者为糖蔗,口啖即棘伤唇舌,人不敢食,白霜、红砂皆从此出。凡蔗古来中国不知造糖,唐大历间,西僧邹和尚游蜀中遂宁始传其法。今蜀中种盛,亦自西域渐来也。‎ 凡荻蔗造糖,有凝冰、白霜、红砂三品。糖品之分,分于蔗浆之老嫩。凡蔗性至秋渐转红黑色,冬至 - 8 -‎ 以后由红转褐,以成至白。五岭以南无霜国土,蓄蔗不伐以取糖霜。若韶、雄以北,十月霜侵,蔗质遇霜即杀,其身不能久待以成白色,故速伐以取红糖也。凡取红糖穷十日之力而为之十日以前其浆尚未满足十日以后恐霜气逼侵前功尽弃故种蔗十亩之家即制车釜一副以供急用若广南无霜迟早惟人也。‎ 造冰糖者将洋糖②煎化,蛋青澄去浮滓,候视火色。将新青竹破成篾片,寸斩撒入其中。经过一宵,即成天然冰块。造狮、象、人物等,质料精粗由人。凡冰糖有五品,“石山”为上,“团枝”次之,“瓮鉴”次之,“小颗”又次,“沙脚”为下。‎ ‎(选自《天工开物·甘嗜③》,有删节)‎ ‎【注释】①飞虫竭力争衡:飞虫,指蜜蜂,它竭力与草木争夺在甘甜一味中的地位。②洋糖:白糖。③甘嗜:语出《尚书·甘誓》:太康“甘酒嗜音”。原意是喜欢喝酒和音乐。此处的意思是喜欢甜味。‎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孰主张是,而颐养遍于天下哉 主张:主宰 B.似竹而大者为果蔗,截断生啖 啖:吃 C.口啖即棘伤唇舌 棘:刺伤 D.冬至以后由红转褐,以成至白 冬至:到了冬天后 ‎【解析】选D。“冬至”为一个节气。‎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则造物有尤异之思矣    ②均之二策 B.①不可以造糖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①造冰糖者将洋糖煎化 ②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D.①“沙脚”为下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解析】选D。动词,是。A项,助词,的;代词,这。B项,介词,表目的,用来;表并列的连词,并且。C项,介词,把;动词,率领。‎ ‎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凡取红糖/穷十日之力而为之/十日以前其浆尚未满足/十日以后恐霜气逼侵/前功尽弃/故种蔗十亩之家/即制车釜一副以供急用/若广南无霜/迟早惟人也 B.凡取红糖穷十日之力而为之/十日以前其浆尚未满足/十日以后恐霜气逼侵/前功尽弃故种蔗十亩之家/即制车釜一副以供急用/若广南无霜迟早惟人也 C.凡取红糖/穷十日之力而为之/十日以前其浆尚未满足/十日以后恐霜气逼侵/前功尽弃/故种蔗十亩之家/即制车釜一副以/供急用/若广南无霜/迟早惟人也 D.凡取红糖穷十日之力而为之/十日以前/其浆尚未满足/十日以后恐霜气逼侵前功尽弃/故种蔗十亩之家/‎ - 8 -‎ 即制车釜一副以供急用/若广南无霜/迟早惟人也 ‎【解析】选A。‎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子曰:气至于芳,色至于,味至于甘,人之大欲存焉。‎ 译文:   ‎ ‎(2)凡甘蔗有二种,产繁闽、广间,他方合并得其十一而已。‎ 译文:   ‎ ‎(3)经过一宵,即成天然冰块。造狮、象、人物等,质料精粗由人。‎ 译文:   ‎ 答案:(1)宋先生说:芳香馥郁的气味,浓艳美丽的颜色,甜美可口的滋味,人们(对这些东西)都有着强烈的欲望。‎ ‎(2)甘蔗大致有两种,主要盛产于福建和广东一带,其他各个地方所种植的,总共合起来也不过是这两个地方总产量的十分之一。‎ ‎(3)经过一夜之后就自然凝结成天然冰块那样的冰糖。制作狮糖、象糖及人物等形状(的糖),(糖)质的精粗就可以随人们自主选择了。‎ 附【译文】‎ 宋先生说:芳香馥郁的气味,浓艳美丽的颜色,甜美可口的滋味,人们(对这些东西)都有着强烈的欲望。有些芳香特别浓烈,有些颜色特别艳丽,有些滋味尤其可口,这些在自然界有着特殊的安排。世间具有甜味的东西,十之八九来自于草木,而蜜蜂却极力争先,采集百花酿成佳蜜,使草木不能全部占有甜蜜的功劳。是谁在主宰这件事,而使天下人都为之受益呢?‎ 甘蔗大致有两种,主要盛产于福建和广东一带,其他各个地方所种植的,总共合起来也不过是这两个地方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其中甘蔗形状像竹子而又粗大的,叫作果蔗,截断后可以直接生吃,汁液甜蜜可口,不适合于造糖;另一种像芦荻那样细小的,叫作糖蔗,生吃时容易刺伤唇舌,所以人们不敢生吃。白糖和红砂糖,都是用这种甘蔗制造的。在中国古代还不懂得如何用甘蔗造糖,唐朝大历年间,西域僧人邹和尚到四川遂宁县旅游的时候,才开始传授制糖的方法。现在四川大量种植甘蔗,这也是从西域逐渐传播开来的。‎ 用荻蔗可以造出冰糖、白糖和红砂糖三个品种的糖。糖的品种不同,是由荻蔗的老嫩不同而决定的。荻蔗的外皮到秋天就会逐渐变成深红色,到了冬至以后就会由红色转变为褐色,然后出现白色的蔗蜡。在华南五岭以南没有霜冻的地区,荻蔗冬天也被留在地里而不砍收,让它长得更好些以用来制造白糖;但是在韶关、南雄以北地区,十月份就会出现霜冻,蔗质一经霜冻就要受到破坏,那些地区的荻蔗就不能在地里留很长时间等它变成白色再收,因此要赶紧砍伐用来造红糖。制造 - 8 -‎ 红糖,必须在十天之内全力完成。因为十天以前荻蔗糖浆还没有长足,而十天以后又怕受霜冻的侵袭而导致前功尽弃,所以种蔗多达十亩的人家就要准备榨糖和煮糖用的车和锅以供急用。至于在广东南部没有霜冻的地区,荻蔗收割的早迟就随人自主安排了。‎ 制造冰糖的方法是:将最上层的白糖加热溶化,用鸡蛋清澄清并去除掉面上的浮渣,要注意适当控制火候。将新鲜的青竹破截成一寸长的篾片,撒入糖液之中。经过一夜之后就自然凝结成天然冰块那样的冰糖。制作狮糖、象糖及人物等形状(的糖),(糖)质的精粗就可以随人们自主选择了。白(冰)糖中分为五等,其中“石山”为最上等,“团枝”稍微差些,“瓮鉴”又差些,“小颗”更差些,“沙脚”则为最差。‎ 三、文化经典阅读 ‎10.(2015·湖北卷)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输水路线,源起湖北丹江口水库,终至北京、天津。请依据右图,用一段文字描述该干线工程的输水路线。‎ 要求:①包含图示总干渠经过地;②不少于5个动词;③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④不超过80字。‎ 答:    ‎ ‎【解析】本题以图文转换的形式考查对画面的理解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首先抓住说明中心——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输水路线,利用好题干中的文字信息“源起湖北丹江口水库,终至北京、天津”,观察图的特点:该路线流经了河南省的南阳、郑州、焦作、安阳、河北省的邯郸、邢台、石家庄,最后分流到天津、北京。用不少于5个动词串连经过的城市,最后注意字数限制,不超过80字。‎ 答案(示例):一渠清泉,源自丹江口水库,从南阳上郑州,穿越黄河,过焦作,出安阳,入河北邯郸,经邢台,走石家庄,分流东至天津,北达北京。源源南水北流去,绵绵千里饮甘泉。‎ ‎【强化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襄州宜城县长渠记 曾 巩 荆及康狼,楚之西山也。水出二山之门,东南而流,春秋之世曰鄢水。左丘明传,鲁桓公十有三年,楚屈瑕伐罗,及鄢,乱次以济是也,其后曰夷水。又其后曰蛮水,郦道元所谓夷水避桓温父名,改曰蛮水是也。秦昭王三十八年,使白起将,攻楚,去鄢百里,立堨,壅是水为渠以灌鄢,遂拔之。鄢入秦,而白起所为渠因不废。引鄢水以灌田,田皆为沃壤,今长渠是也。‎ 长渠至宋至和二年,久隳不治,而田数苦旱,川饮食者无所取。令孙永曼叔率民田渠下者,理渠之坏塞,遂完故堨。自二月丙午始作,至三月癸未而毕,田之受渠水者,皆复其旧。曼叔又与民为约束,时其蓄泄,而止其侵争,民皆以为宜也。‎ - 8 -‎ 盖鄢水之出西山,初弃于无用,及白起资以祸楚,而后世顾赖其利。溉田三千余顷,至今千有余年,而曼叔又举众力而复之,使并渠之民,足食而甘饮,其余粟散于四方。盖水出于西山诸谷者其源广,而流于东南者其势下,至今千有余年,而山川高下之形势无改,故曼叔得因其故迹,兴于既废。使水之源流,与地之高下,一有易于古,则曼叔虽力,亦莫能复也。‎ 初,曼叔之复此渠,白其事于知襄州事张瓖唐公。公听之不疑,沮止者不用,故曼叔能以有成。则渠之复,自夫二人者也。方二人者之有为,盖将任其职,非有求于世也。及其后言渠堨者蜂出,然其心盖或有求,故多诡而少实,独长渠之利较然,而二人者之志愈明也。‎ 熙宁六年,余为襄州,过京师,曼叔时为开封,访余于东门,为余道长渠之事,而诿余以考其约束之废举。予至而问焉,民皆以谓贤君之约束,相与守之,传数十年如其初也。而是秋大旱,独长渠之田无害也。夫宜知其山川与民之利害者,皆为州者之任,故予不得不书以告后之人,而又使之知夫作之所以始也。八月丁丑曾巩记。‎ ‎(选自《元丰类稿》,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去鄢百里,立堨 去:距离 B.一有易于古 一:一旦 C.沮止者不用 用:任用 D.独长渠之利较然 较:明显 ‎【解析】选C。用:采纳。‎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二人者之志”的“志”的一组是 (  )‎ ‎①川饮食者无所取 ‎②与民为约束,时其蓄泄 ‎③山川高下之形势无改 ‎④使并渠之民,足食而甘饮 ‎⑤是秋大旱,独长渠之田无害 ‎⑥诿余以考其约束之废举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解析】选C。“二人者之志”的“志”指的是一心为民,发挥长渠之利的心愿。①③不符合要求,①指干旱之害,③指修复水渠的客观条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长渠源流数易其名,春秋之世曰鄢水,其后曰夷水,其后为避桓温父讳而命名为蛮水。‎ - 8 -‎ B.曼叔修复长渠后,再将此事禀告襄州知州张瓖唐公,张公没有怀疑他的动机。‎ C.现实中谈论筑渠造堰的人很多,但他们的心里或有私欲,所以是欺世的多,务实的少。‎ D.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是要州官们懂得山川对于人们的利害关系,从而积极兴修水利。‎ ‎【解析】选B。时间顺序错,禀告在先,修复在后。‎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孙永曼叔率民田渠下者,理渠之坏塞,遂完故堨。‎ 译文:  ‎ ‎(2)及白起资以祸楚,而后世顾赖其利。‎ 译文:  ‎ ‎(3)故曼叔得因其故迹,兴于既废。‎ 译文:  ‎ 答案:(1)县令孙永(曼叔)带领在长渠下游地区种田的百姓,疏通长渠毁坏阻塞之处,最终修好了旧时的水堰。(关键点:“民田渠下者”“完”“堨”)‎ ‎(2)直到白起利用它来祸害楚国,后世反而依靠它得到好处。(关键点:“资”“顾”)‎ ‎(3)所以曼叔能根据故迹,把已废的长渠修复。(关键点:“因”“兴”)‎ 附【译文】‎ 荆山和康狼山,是楚地西部的山。发源于这两座山中间、向东南方流去的一条河,春秋时叫鄢水。根据左丘明的历史记载,鲁桓公十三年,楚国屈瑕攻打罗国,到鄢邑时,军队乱了阵脚而渡过的那条河,后来改称夷水。再后来又称为蛮水,就是郦道元所说的夷水因避桓温父亲的名讳,改称蛮水的那条河。秦昭王三十八年,派白起带兵,攻打楚国,在距离鄢一百里的地方,高堆泥土,堵此河为渠来淹灌鄢邑,于是攻下了它。鄢邑归入秦国,白起所筑的渠因而不废。引鄢水来浇灌田地,使田地都成为沃土,这就是现在的长渠。‎ 长渠到了宋至和二年,毁坏不修已经很久了,而农田屡遭大旱,靠河饮水的人们无从取水。县令孙永(曼叔)带领在长渠下游地区种田的百姓,疏通长渠毁坏阻塞之处,最终修好了旧时的水堰。从二月丙午日开始整修,到三月癸未日完工,受到渠水灌溉的农田,都恢复了旧貌。曼叔又与百姓制定盟约,要适时蓄水排水,禁止相互间侵夺争斗,百姓都认为应当如此。‎ 鄢水从西山流出,起初人们弃之不用,直到白起利用它来祸害楚国,后世反而依靠它得到好处。灌溉农田三千余顷,到如今已有一千多年了,曼叔又发动百姓协力修复了它,使渠两旁的人们饮食充足,那些多余的粮食分送到四方。因为渠水出于西山的许多山谷,水源丰富,而流到东南时地势渐低,至今一千多年,山川高下的形貌地势并未改变,所以曼叔能根据故迹,把已废的长渠修复。如果水的源流与地势的高低一旦改了古貌,那么,曼叔即使用尽力气也不可能使长渠恢复。‎ - 8 -‎ 当初,曼叔准备修复长渠时,曾把此事向襄州知州张瓖唐公禀告。张公听任他,毫不猜忌,对于那些阻挠者的话不予采纳,所以曼叔得以成功。这样看来,长渠的修复是由于这两人之力啊。当两人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想到的是要尽到自己的职责,并未想到有求于当世。到后来,谈论筑渠造堰的人纷纷出来,但他们的心里或有所求,所以是欺世的多,务实的少,唯有长渠之利十分明显,因而两人的志向也就愈加明白了。‎ 熙宁六年,我移任襄州,路过京城,曼叔当时在开封任职,到东门来拜访我,对我说起有关长渠的事,还委托我考察当时与百姓的盟约是否遵守执行。我到襄州后就查问这件事,百姓都认为这是贤君制定的盟约,大家相约共同遵守,传了几十年一如当初。这一年秋天大旱,只有受到长渠灌溉的农田没有遭害。应该懂得山川对于人们的利害关系,那都是州官的责任,所以我不得不写下来告诉后来的人,而且又让他们知道修复长渠这件事开始的原因。八月丁丑曾巩记。‎ 二、阅读下面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乏洛下之资①,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②。(《天工开物(序)》)‎ ‎②宋应星为了编写一本指导生产实际的书,他广泛调查了农业生产情况,并对许多农业谚语做了分析考证。例如,他记载的“寸麦不怕尺水,尺麦只怕寸水”,就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注】①洛下之资:指资金。②陈思之馆:讨论切磋知识的书房或会客厅。‎ ‎10.结合这两段话,谈谈你对做学问的看法。‎ 答:   ‎ 答案:(1)对做学问的人来说,既需要静下心来写作,更需要有物质基础。连生活都没有着落的人,很难著书立说。但是宋应星这样一个乡野小官,俸禄微薄,却完成了这个宏大的工程,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这段写在《天工开物》序言中的话,成了后来的有志者继续前进、自强不息的动力。‎ ‎(2)大千世界,形形色色,各行各业都有精英。这些精英都有共同的特点:严谨和一丝不苟。一个人要想进步,要想在这个激烈竞争的世界中占有优势,就必须具备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因为这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成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前途命运。‎ 附①【译文】‎ 贫穷是多么悲伤的事情啊!我想买材料加以验证,但是苦于没有钱,想与同行们讨论真伪,但是没有场馆。‎ - 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