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云龙一中11-12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云南省大理云龙一中11-12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云南省大理云龙一中11-1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1卷(阅读题 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我个人认为,中华文化虽然博大精深,内涵非常丰富,但是它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人本精神,它始终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是以人为一切价值判断的出发点的一种文化。这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是有所区别的。我们从中国远古的神话看起。在世界各民族的神话中,很多的主要人物都是天上的神灵,希腊神话中的诸神,都是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他们在天上俯视着人间,他们为人间恩赐幸福,有时也为人间带来灾难。但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就不是这样的。我们的大禹治水,我们的女娲补天,我们的后羿射日,这些神话里的主角都是凡向的人,都是人间某些具有非凡本领的、建立了丰功伟业的杰出人物,是某些氏族首领的代表。因为他们造福于民,或者为民除害,所以他们的人格就升格为神格,这样才构成了中华的神话谱系。在先秦时代,虽然诸子百家争鸣得很厉害。各种思想流派都提出了不同的观念,但我觉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就是当他们思考问题的时候,不管是思考社会还是思考自然,他们的出发点在人,他们最后的落脚点也在人,这是一种人本文化、人本思想。‎ ‎ 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代影响最大、后来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主流的两派,可能就是儒家和道家。这两派虽然互相论争,看上去好像水火不相容,但是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非常重视人。所不同的是,道家所重视的是个体的生命价值,而儒家所重视的是群体的利益。儒家是在重视个体的基础上更重视群体,重视一个家族、一个宗族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利益。所以在价值观方面,儒家与道家是互补的,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中国的古人,我们中华民族的先民,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是非常优越,所以他们不能像印度人那样在热带森林里简易地谋生,非常容易地维持生命。我们在黄河流域,在这个水深土厚、气候也不是很温暖的地方而且有滔滔的大河需要治理,不治的话就会有水患。所以对中华民族来说,如果太强调个体生命而忽视群体利益的话,就不利于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繁衍。因此,以儒家的孔孟之道为代表的这种伦理观念、道德理想,就历史地被选择为我们这个文化的核心精神。也就是说,道家只是一种补充,儒家才是核心。这不是由于儒家特别善于宣传,善于著书立说,或是某个杰出的儒者努力奋斗的结果,这是一种自然的选择。‎ ‎1.下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15‎ ‎ A.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形成的一种以人为一切价值判断的出发点的以人为本的文化。‎ ‎ B.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这些神话中的人物行为体现了中华文化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 C.中华文化是一种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在起源上、价值判断的出发点上都完全不同的特有的民族文化。‎ ‎ D.先秦诸子百家在思考社会和自然的时候,他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人 本精神。‎ ‎ 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中华文化的神话谱系是由某些具有非凡本领的 建立了丰功伟业的杰出人物由人格升为神格而形成的。‎ ‎ B.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区别在于它始终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民族文化,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人。‎ ‎ C.儒家也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只是在此基础上更重视一个家族、一个宗族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利益。‎ ‎ D.作为中华文化核心精神的孔孟之道,是适应中华民族的生存而产生,又适应了中华民族生存而发展的。‎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作者认为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衍来看,注重群体利益是出于一种民族生存的选择。‎ ‎ B.道家所重视的个体生命价值与儒家所重视的群体利益在中华文化中是直补的,相辅相成的。‎ ‎ C.儒家文化在社会发展变化中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这是中华民族生存的自然选择的结果。‎ ‎ D.因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儒家文化,所以儒家思想的演变,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演变。‎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 (一)文言文阅读(1 9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 初,霍氏①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 15‎ 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 ‎ 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②,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乡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亡逆乱诛灭之败。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上乃赐福帛十疋③,后以为郎。‎ ‎ 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霍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后车骑将军张安世代光骖乘,天子从容肆体,甚安近焉。及光身死而宗族竟诛,故俗传之曰:“威震主者不畜,霍氏之祸萌于骖乘。”‎ ‎ (选自《汉书·霍光传》,有删改)‎ ‎ [注] ①霍氏:指西汉权臣霍光的子孙。②突:烟囱③疋:同“匹",量词。‎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夫奢则不逊 逊:谦逊 B.在人之右,众必害之 右:右边 ‎ C.乡使听客之言 乡:从前,过去 D.害之者多矣 害:忌妒 ‎ ‎5.下列各组语句中,能表现霍氏灭亡原因的一组是(3分) ( )‎ ‎①霍氏奢侈 ①霍氏奢侈 A. B、‎ ‎ ②霍氏泰盛 ②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 ‎ ‎ ‎①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 ①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 C、 D、‎ ‎ ②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②霍氏之祸萌于骖乘 ‎6.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霍氏掌权已久,奢侈不谦逊,茂陵徐生认为霍氏背天道而行,会招致祸患,事实证明果然如此。‎ 15‎ ‎ B.文章借应重视建议徙薪曲突者的故事为喻,来劝谏皇上,应当奖赏茂陵对霍氏祸患有先见之明的徐生。皇上纳谏,奖赏了茂陵人徐生。‎ ‎ C.大将军霍光以骖乘的身份跟从刚即位的宣帝 时,霍光像背上长了芒刺一样害怕皇上。‎ ‎ D.徐福曾上书皇上说,霍氏一家权势太大,皇上您如果想厚待他们,也应当适时加以约束限制,不要让他们发展到灭亡的地步。‎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O分)‎ ‎ (1)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3分)‎ ‎ 译文: ‎ ‎ ‎ ‎ (2)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3分)‎ ‎ 译文: ‎ ‎ ‎ ‎ (3)后车骑将军张安世代光骖乘,天子从容肆体,甚安近焉。(4分)‎ ‎ 译文: ‎ ‎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 独怜幽草涧边生,‎ ‎ 上有黄鹂深树鸣。‎ ‎ 春潮带雨晚来急,‎ ‎ 野渡无人舟自横。‎ ‎8、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 ‎ ‎ ‎ ‎ ‎ ‎9、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 ‎ ‎ ‎ 15‎ ‎ ‎ ‎ ‎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2)西当太白有鸟道, 。(李白《蜀道难》)‎ ‎(3)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4) ,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 ,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6)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 乙 选考题 ‎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你必须做出选择 奚同发 ‎ 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儿时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 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 ‎ ‎ 15‎ ‎ 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逼着他拉琴。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一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没有人能改变他。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 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是自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间滑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 柔,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酸甜苦辣和 喜怒哀乐……‎ ‎ 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他一生考了多少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 ‎ 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位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 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 ‎ 15‎ ‎ 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的呼吸。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 ‎ 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 ‎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他”既在痛苦磨炼中掌握了熟练的演奏技巧,又能在曲子中融入自己的感情,而最后一次“他”拉响的是内心控诉的乐章,技巧与情感的结合使他取得巨大成功。‎ ‎ B.“他”是一个内心压抑、痛苦而又具有叛逆个性的人。“他”对拉琴没有兴趣,是在父亲的逼迫、强制和严格监督下练琴的,积久的压抑爆发,酿成“他"叛逆的个性。‎ ‎ C.第二人称“你”,只能指小说中的“他”,“必须选择”以肯定的语气加以强调,又引发对“选择”的多种思考。标题醒人耳目,深化了主题。‎ ‎ D.教育者可以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到孩子头上,但不能以自己的模式去打造孩子。‎ ‎ E.这篇小说腾挪跌宕,张弛有度,开篇由“他”在最后一次考试的考场上展开,运用了倒叙的方式;小说在故事高潮处骤然转折,瞬间“引爆”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2)谈谈你对小说标题“你必须做出选择"的理解。(6分)‎ ‎ 答: ‎ ‎ ‎ ‎(3)这篇小说用了很多篇幅写“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6分)‎ ‎ 答: ‎ ‎ ‎ ‎(4)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主题,并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8分)‎ ‎ 答: ‎ ‎ ‎ ‎ ‎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 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萧乾先生印象 刘炳善 ‎ 我与萧乾认识,是在1988年夏天,我的《伊利亚 15‎ ‎ 随笔选》出版,由北京三联书店介绍约见的。我按时来到复兴门外他家。那时他已年届八旬,在门外贴了一张小纸条,上写:“请来客谈话不超过十分钟。”我事后记下了见面的第一印象:“一敲门,走出一位身材高大、很有风度而又非常和气的老先生。萧老亲切、坦率地告诉我:外国古典作品,译起来很难。譬如说,英国十八世纪的东西就很不好翻译。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还可以参考莎士比亚全集中译本,要译《伊利亚随笔》就得独立工作了。”萧乾先生以委婉的语气对我的翻译5-作给予肯定。实际上,他在“文革”前已译过菲尔丁的巨著《汤姆·琼斯》和《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等,早已译著等身。正谈话中,进来一位知识分子模样的中年人,和他小声谈了一阵,离开。萧乾先生说,这是一位医生,教他如何保健。然后又像是有点儿不好意思地向我解释说:“(他想)尽量延长(生命)……”当时我对他的坦率有点惊讶,后来明白:他的意思是打算一面保护健康,一面尽量多做些工作,“跑好人生的最后一圈”。‎ ‎ 此后我与萧乾先生建立了大约十年的通信联系,偶有赴京的机会,又到他家去过两三次。‎ ‎ 作为燕京大学的毕业生、《大公报》驻英特派员,萧乾在伦敦大学教过课,在剑桥做过研究生。萧乾受过西方文化的熏染,说话文雅和蔼,待人彬彬有礼,言谈举止中让人感觉到他有点英国绅士的风度——这是在与他的接触中可以感触到的。举一个小例子,前面说过他因年老体衰,“请来客谈话不超过十分钟”,但一说话,往往会超过这个时间。遇到这种情况,即使有事着急,他也绝不会不客气地下逐客令,而是采取很含蓄委婉的方式向你客气地暗示。‎ 有一次我到他那里,谈了一阵话后,他很和气地问我:“你害过荨麻疹没有?”我说:“没有。害荨麻疹很痒吧?”他说:“很痒。也疼。”我马上明白了,随即礼貌地告辞。‎ ‎ 不过,萧乾先生身上绝无高贵士绅的那种矜持倨傲、老气横秋的样子,倒是更多地保持着一副年轻人的脾气:思维敏捷,说话直率,做事麻利……这可能跟他长期做新闻工作有关。这种脾气他保持了一生。他像一个长跑运动员一样,几十年来一直活跃在新闻界、文学界、翻译界、国际文化交流场合;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还在为翻译《尤利西斯》而努力工作。‎ ‎ 尽管萧乾先生待人温和,他的性格中也有较真儿、执著甚至“倔”的一面。因为曾经长期受到贬抑和屈辱,他在“改正”以后,对个人的尊严就特别敏感而且较真儿。我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种种争义、恩怨太多,当然其中有个是非曲直,只是如果只记住争议和恩怨,而忘掉了文学,则等于“把孩子和脏水一齐泼掉”,损失未免太大。我的意思是最好采仅“两分法”:争议的是非是一码事,每个人在文学史上的业绩是另一码事,不必混淆。这样,前人的正面文学业绩,后人可以安心继承,以利未来。‎ ‎ ‎ 15‎ ‎ 就我对萧乾先生的印象来说,尽管他所接受的主要是西方的教育、西方的文化,半个世纪以来又做了大量的外国文学翻译工作,但从他为人处世的风格来看,他是一位厚道的老北京人。‎ ‎ (选自《书屋》,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萧乾先生看到作者能够翻译出《伊利亚随笔选》,给以极高的评价,其实这不过是一位译著等身的译坛长者的宽厚态度而已。‎ ‎ B.作者通过对萧乾先生注重保健的描述,很好地表现了萧乾先生性格中较真儿、执著、敏感,但又充满生气,容易交往的特点。‎ ‎ C.萧乾几十年来活跃于新闻界、文学界、翻译界、国际文化交流场合,这既反映出他的勤奋,也说明他的人生丰富多彩。‎ ‎ D.作者在文中运用委婉的修辞手法,通过写自己与萧乾先生的几次来往,塑造了一个厚道、学养深厚的北京作家的形象。‎ ‎ E.作者认为,对文学史上的争论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着眼于是非本身,二是看到作家本人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否则,就会给文学的发展带来损失。‎ ‎ (2)从第一段可以分析出,萧乾先生对翻译外国古典作品的态度是怎样的?(6分)‎ 答: ‎ ‎ ‎ ‎ (3)文章两次提到写有“请来客谈话不超过十分钟”的小纸条,分别有什么作用?(6分)‎ ‎ 答: ‎ ‎ ‎ ‎ (4)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传主哪些方面的特点?这样写,对你有什么启发?(8分)‎ 答: ‎ ‎ ‎ 第Ⅱ卷(表达题,共8 O分)‎ ‎ ‎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 A.兔年伊始,央行再次加息。不少网友认为:央行这次扬汤止沸的举措将会有力地遏制房价上涨。‎ ‎ B.‎‎2011年3月11日 15‎ ‎13时46分,日本发生9.O级地震,东京有强烈震感,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并引发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这一消息让人听了心如刀绞。‎ ‎ C.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为政清廉,牢记“八荣、八耻”,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这样才能上行下效,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 ‎ D.如果不能迅速遏制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增长,放任其发展下去,那么将会出现尾大不掉的局面,最后想要获得偿还债务的能力都很难。‎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 A.政府倡导在共产党员中开展为困难群众特别是受灾群众送温暖、献爱心,体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 ‎ B.在核能、海洋能等方面,欧美不仅对中国设置了多重障碍,而且在中国研发这类能源时,还往往会借口以“用于军事"为名,来制约中国发展。‎ ‎ C.大气中臭氧层的减薄及南极上空臭氧洞的不断扩大是人类大量释放氯氟等碳类物质造成的,这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 D.目前,少数政府网站变成花架子的现象在全国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不少地方政府赶时髦,“跟风上网”,而网络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没有及时跟上。‎ ‎15.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竹筏又掠过一列比城墙还光滑和高耸的壁, ,把前来接受洗礼的远方游子,几乎都变成了潇洒而又钟情的诗人。‎ ‎ ①也许是千军万马都无法将它攻克的,我真想朝着这雄伟的高墙长啸一声,还没有等自己发出声音 ‎ ②这高亢的男声,这悠扬的女声,像多少箭镞似的一起射向平坦的岩壁,立刻又被弹拨了过来 ‎ ③却已有多少乘着竹筏的游人,争先恐后的叫喊起来 ‎ ④只见那硕大和壮丽的暗红色巨石,绵延着横在小溪之滨,约有半里之遥的路程,巍然屹立 ‎ ⑤多么秀丽和神秘的山水 ‎ ⑥这些震荡的回音融会在一起,像一曲交响乐似的,充满了欢乐的向往和惊讶的赞叹 ‎ A.④①③②⑥⑤ B.③②①⑤④⑥‎ ‎ C,④①②③⑥⑤ D.⑤④③①②⑥‎ ‎ 16、阅读下面的信息,提炼出北大今年自主招生面试的特点。(不少于2条)(5分)‎ ‎ 本报北京‎3月12日讯(记者柴葳) ‎ 15‎ ‎ 北京大学2011年自主选拔录取面试工作今天开始,综合性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联合考试笔试合格学生.与210名“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获推荐学生齐聚燕园,参加为期两天的面试,其中13日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考生专场面试。‎ ‎ 本次面试采取国际上通行的“无领导小组讨论,方式进行,5名考生一组面对3名评委,每组面试时间约50分钟。考生通过抽签的方式确定面试题目,并有一次换题机会。考生在回答完抽到的问题之后,可围绕一个或者多个话题进行自由讨论。3名评委中两名给出95分,考生将直接获得北大自主选拔录取候选人资格;如有两名评委判定不及格,考生则直接被淘汰。‎ 北大招办责人表示,通过笔试对学生的学科素质作出基本评判之后,面试更注重对学生的理想抱负、知识面宽度与深度、批判性思维、学术好奇心、发展潜能和社会责任感等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考查。今年北大的面试题目囊括了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环境、历史等内容,试题开放而富于想象力,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给考生以充分发挥的空间。面试结束后,北大将对考生的笔试和面试成绩总分,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确定自主选拔录取候选人,他们将获得北大当地高考录取线下降5分至3 O分的优惠,特别优秀的还可适当放宽。‎ 答: ‎ ‎ ‎ ‎17.仿照下面画线句子续写两句话,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6分) ( )‎ ‎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个性就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那忠贞爱国的热切与无望;个性就是 ;个性就是 。当个性化为一种精神、一份力量,当个性成为一种气质、一种风度时,你能不快乐地接受并享有吗?‎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 有一位渔夫.他有一个习惯,每次打鱼前都要立下一个誓言有一年春天,他听说市面上墨鱼价格最高,于是立下誓言:这次出海只捕捞墨鱼,好好赚一笔.但他捕到的都是螃蟹,只好空手而归。上岸后他才知道螃蟹比墨鱼价格还高。他后悔不已,发誓以后只捕捞螃蟹。第二次出海,捕到的却全是墨鱼,于是他又空手而归。这次墨鱼比螃蟹价格更高。‎ ‎ 他很懊悔,发誓今后要把螃蟹和墨鱼都捕回来。第三次出海,他见到的却都是马鲛鱼,渔夫再一次空手而归……还没等渔夫第四次出海.他已经在饥寒交迫中死去:‎ ‎ 请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任选一个角度作文。‎ ‎ ‎ 15‎ ‎ 要求:(1)自定立意;(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4)不少于800字。‎ ‎ ‎ 15‎ ‎ 语文参考答案 体。‎ 1. 答案:B解析:右:上,‎ 2. 答案:B解析:A②举说的是霍氏的情况,不是灭亡原因;C②句是说霍光让皇上很害怕;D①句是说霍光让皇上很害怕,②句是一种传言,不是灭亡原因。‎ 3. 答案:C解析:“霍光像背上长了芒刺一样害怕皇上”有误。“上内严惮之”是说皇上害怕霍光。‎ 4. ‎⑴天下人都忌妒他,而他又被天道而行,怎么可能不灭亡呢?‎ ‎⑵您的烟囱应改为弯曲的,并把柴火移走,否则将有火患。‎ ‎⑶后来车骑将军张安世代替霍光做了骖乘,天子才能从容地舒展身体,感觉身边很安。 ‎ 译文:‎ 后来霍氏(获罪)被诛杀,那些告发霍氏的都封赏。有人就为徐生(感到不平)向皇上上书,说:“我听说有客人拜访主人,看到他的烟囱笔直,旁边放着干柴。客人就对主人说,把烟囱改为曲的,远离那些干柴,否则会有火灾。主人笑笑着不回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都来救火,幸亏把火扑灭了。于是就杀牛设宴,答谢邻居们。烧焦烫伤的就坐在上边,其他的按功劳大小依次就座,却不邀请那建议把烟囱改曲的人。人家就对主人说:‘你如果听那客人的话,不用花费牛肉酒食,终究没有火灾。现在论功宴请宾客,那建议把烟囱改曲,远离干柴的人没有功劳,为救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却成为座上宾吗?’主人才醒悟了,邀请了那客人。现在茂陵的徐福屡次上书,说霍氏会有变故,应该及早防止杜绝。如果原先徐福说的能得到实行,那么国家就没有分裂土地、赏官赐爵的花费,臣民没有叛逆作乱的败迹。事情已经过去了,徐福却独独没有蒙受功劳,希望陛下能够明察,尊崇那些迁徙柴火弯曲烟筒(有先见之明、防范于未然)的建议,让这样的人地位在烤焦了头发烧伤了额头(只会效死力的人)之上。”皇上就赐给徐福十匹帛,后来让他做了官。‎ 15‎ ‎ ‎ 作者对涧边草的感情是喜爱;体现感情的字是“怜”。‎ 1. 意象:春潮、雨、野渡、舟自横;意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感情: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2. 略 3. ‎⑴〔B〕〔E〕(5分。对一个给2分,全对得5分)‎ ‎⑶. “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是本文的高潮部分,(2分)作者这样安排,更充分展现“他”内心的压制和反抗,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富有张力。(2分)本次演奏的成功和听众的赞赏,与前面拉琴缺乏艺术、大家对他失望形成对比,深化了文章主题。(2分)(6分。意思对即可)‎ ‎⑷.示例:‎ ‎①这篇小说是对应试教育的控诉。从儿时起近二十年,主人公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但在父亲的逼迫下从未间断过练琴。父亲的逼迫无所不用其极,他与父亲进行一次次智力较量,他没法战胜的,恐怕不止是父亲的智力。(6分)干事情不可强迫,应该尊重个体的不同需求和爱好。(2分)‎ ‎②这篇小说是对艺术规律的理解。技术,是没有生命的;艺术,则是生命感受和技术的完美融合。主人公原先令教授们失望,而最后一次演奏成功,正是从相反的两个侧面阐释了这个艺术规律。(6分)人们应该从实际出发,遵从规律,否则达不到目的。(2分)(8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12.⑴答案:CE.解析:A项,从“要译《伊利亚随笔》就得独立工作了”可以看出,萧乾先生对作者的翻译工作是给予肯定的,“不过表明……”与文意不符。B项,作者写这段故事是为了表现萧乾的坦率。D项,“运用委婉的修辞手法”不对,委婉是传主说话的方式。‎ ‎⑵答案:①萧乾先生认为这项翻译工作比较难,他对此持鼓励、支持、肯定的态度。②他主张对已有相关翻译的,在借鉴、参考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对未翻译过的作品,要独立思考。‎ ‎⑶.答案:第一次是全面介绍萧乾先生的需要,第二次是为了补充说明萧乾先生受过西方文化的熏染,说话文雅和蔼,待人彬彬有礼,言谈举止中注意尊重他人。两次提到这个纸条,前后照应,更好地表现了萧乾先生虽年老体衰却仍注意尊重他人,不矜持倨傲、老气横秋的特点。 ‎ 15‎ 人就跟着怎么干。(多指不好的事),是贬义词。D“尾大不掉”: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此处望文生义。‎ ‎ 14. .答案:C解析:A.病因:成分残缺、暗换主语。应为“开展……的活动,这体现了……”。B.句式杂糅,“借口”与“以……为名”杂糅。D.“少数”与“普遍”在逻辑上有矛盾。‎ ‎ 15.答案:A解析:④句写山的绵延高峻,正与“竹筏又掠过一列比城墙还光滑和高耸的峭壁”衔接,①句对此发出赞叹,③句续写同一“竹筏”上游人的欢呼,②句用比喻写回声之快,⑥句用比喻写回声之美,⑤句合写山水,具有小结作用,恰与“把前来接受洗礼的远方游子,几乎都变成了潇洒而又钟情的诗人”合为一体。‎ ‎ 16.⑴采取国际上通行的“无领导小组讨论”方式;⑵注重学术好奇心、发展潜能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考查;⑶试题开放而富于想象力,不设标准答案。‎ ‎ ‎ 1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