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末学业质量监测高二语文 试题I 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_______。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始终深深_______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同时又不断_______、与时倶进。 A. 标识 植养 与世沉浮 B. 标尺 植根 与世沉浮 C. 标尺 植养 与日倶新 D. 标识 植根 与日倶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中辨析同义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解答本题也可用排除法。本题中,“标识”是名词,用来识别的记号,“标尺”,也是名词,就是有刻度的尺。原句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是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记号,应是“标识”。“植根”是植根,扎根的意思,“植养”是培植、培育的意思,原句强调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深深扎根在沃土之中,“植根”符合题意。“与世浮沉”是随波逐流,附和世俗的意思,是中性词。“与日倶新”是随着时间一同更新的意思。原文有”与时倶进”,所以应是“与日倶新”。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时,积累记忆是解答词语题的基础,也是做对词语题的关键。首先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词语,结合词义、句意、句式等,正确代入原句中,逐一排除,之后,再进行整体检验,所涉及词语都代入原句,读起来正确顺畅就可以确定了。 2.在下列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词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其实“民族的”未必天然会成为“世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舞台上的精彩呈现是一种传播,舞台下的交流分享也必不可少。要知道,了解是欣赏的前提,交流是互鉴的基础 ①还需要积极的交流、真诚的对话、用心的传播。 ②还可能因为不了解或误解让文化的差异变成文明的误会 ③既需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④这两端之间存在跨文化、跨国家、跨民族的交流如何冲破壁垒、不会折损的难题 ⑤“民族的”要想成为“世界的” A. ⑤③①④② B. ③①⑤④② C. ④②⑤③① D. ⑤④②③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通读语段,然后根据横线前的内容确定第一句,再找出必须紧紧相连的两句,最后根据横线后的内容确定最后一句。本题中观察四个选项可知第一句或是③或是④或是⑤,将横线前的内容“其实‘民族的’未必天然会成为‘世界的’”分别与③④⑤连起来读,再用根据语境分析,可知联系紧密的是④,因为横线前是④,强调二者的不同,而③强调欣赏对方,不合前文,⑤又强调“民族的”要想成为“世界的”与前文矛盾,④强调二者之间有问题,符合语境。然后对剩余的句子进行分析,②与④属于同一方面的问题,⑤③①讲述“民族的”要想成为“世界的”方法措施。 故选:C。 【点睛】解答语句排序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一般说来,解答这类题需要经过四步,即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连缀排列顺序、检查调整确定。(1)把握基本内容。首先应对所有语句进行总体分析,初步判断需调整语段的基本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基本内容倾向,然后抓住其关键语句及能表明层次的语句。(2)初步分层归类。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初步确定开头、主体和结尾,并把有关语句分层次归类。这样可把众多的语句先划分为几个小组,便于局部小范围排序。(3)连缀排列顺序。这是排序的关键一环。一般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即先将其中连缀特征明显的句子连接成若干个小句群,然后再把这些小句群连成大句群。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副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4 )检查调整确定。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分析思路是否清晰并自然贯通,结构是否相对完整,句间层次关系是否恰当。若检查出有不当之处,立即调整。在整体审视之后,可最终确定。 3.下列古代名句中,没有使用对比手法的一项是 A.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B.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C.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D. —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古代名句中,没有使用对比手法的一项是”,然后结合常考修辞的特点进行辨析。 A,战士与美人形成对比,正确; B,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错误; C,天地和沙鸥,对比,正确; D,朝夕形成对比,正确 故选:B。 4.下列各句中都含有“霜”,在“使用目的”上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李颀《送魏万之京》) B.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C.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 D. 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柳永《八声甘州》)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意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都含有‘霜’,在‘使用目的’上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然后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再结合诗歌意境去具体分析意象的作用。 A,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霜”点出季节,突出天气的萧瑟清冷; B,铺满银霜的店前木板小桥上,已经留下行人的依稀可见的足迹,渲染了一幅凄清有致的霜晨图,“霜”点出季节,渲染环境凄清; C,江南酒家卖酒的女子长得很美,卖酒撩袖时露出的双臂洁白如雪。“霜”字突出女子的肤色白净; D,渐渐地雨散云收秋风逐渐紧,山河冷落落日余晖映照江楼,“霜”点出季节,渲染环境冷清萧条。 故选:C。 【点睛】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诗人们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情感,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们赋予了比较固定的内涵,负载着特定的情感,作为经常要赏鉴古代诗词的高中学生,我们不可不知。1. 菊花——坚贞高洁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为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2. 梅花——傲霜斗雪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3. 松——刚直坚毅 松树也是傲霜斗雪的典范,众人讴歌的对象。4. 莲——表达爱情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5. 梧桐——凄凉悲伤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6. 杜鹃鸟——凄楚哀伤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楚、哀伤的象征了。7. 鹧鸪鸟——离愁别绪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8. 鸿雁——思乡怀亲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5.某同学积累“慷慨激昂、乐观向上”类型的素材,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要求的一句是 A.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B.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C.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D.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所蕴含的情感、道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某同学积累‘慷慨激昂、乐观向上’类型的素材,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要求的一句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分析诗句意思,从中体会所蕴含的情感、道理,再一一和题干进行比对,即可。 A,连善于长飞的大雁都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世界,连善游的鱼龙也只能掀起一层层波纹却游不到你的身边,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里以鸿雁、鱼龙与自己渴望夫妻团聚的急切心情相比,就更显出了思妇的离愁之深,是一种哀婉凄恻的心情。 B,老天既然生下我,我就必然是有用处的,千金花完了也可以再赚回来。是一种乐观豪迈的说法。 C,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又有什么可怕?表达诗人旷达豪放的精神。 D,壮士们打仗饿了就吃匈奴的肉,谈笑渴了就饮匈奴的血。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报仇雪耻的决心,对胜利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故选:A。 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梅大中丞传 袁中道 梅大中丞名国桢,字客生,楚之麻城人也。少俊朗,能诗文,善骑射。癸未登第,鸣琴畿辅,笑谭视事,不令而戢。邑多中贵,数扰条教。公诎其言,崇其礼,皆畏悦以去。以政最,入为御史。 壬辰春,宁夏逆贼刘东阳、许朝、哱氏父子,忿巡抚党馨裁制叛卒,特起杀之,遂据城掠堡而反。督臣魏学曾以变闻,朝廷旰食,公上封事:“贼不足畏,独虞秋高马肥,勾虏入犯,祸且不细。为今计者,惟择骁将扼虏,使不得入,而后贼可攻。臣见大将李如松,父成梁,弟如柏等,俱足智勇,且世受国恩,可使也。”上许之。上乃命如松往,而公监其军。公与如松驰宁夏城下。时贼婴城自守,外示卑顺,以缓我师;阴结虏众,以为声援。意待秋高虏集,肆其不逞。公廉知许朝、刘东阳等意欲献城,而惮哱氏父子,乃觅居民与哱相识者,令其行间,遂尽杀哱氏及家丁等。以贼平闻,明年,遂升大中丞,开府云中。 时虏王款塞,公以静镇之。公尝曰:“妇姑亦有溪勃,何况华夷?当事者遇有争,无偏轻重,可潜消边衅。”每遇华人盗夷物者,置之法无贷。公一日大出猎,盛张旗帜,令诸将尽甲而出,校射大漠。县令关扬怪异之,曰:“今秋成出猎,多损稼,公乃多事矣!”后数日,得虏谍云:“虏欲大入犯,以有备中止。”关令乃叹诧公机用之神也。 方公之开府云中也,予时客长安,公以字来讯。予答以学道未契,汲汲求友。公复以书来云:“贯城之旁,有日中之市焉。虽无奇瑰异物,而抱所欲者,各恣取以去,求友亦若是耳。”予少时有奇气,相见直坐上坐,扪虱而谭,公待之益恭。每有所论,公退而疏之。一诗成,公曰:“真才子也!”。 公外宽内严,终身不见有喜愠之色。毁誉当前,不复致辨。倥偬之中,愈见暇整。综理绵密,笔砚皆有方略。文辞甚典腴,尺牍工巧甚。喜射,至老不倦。识者固知公爱怜光景,耗磨壮心,与俗沉浮,不用绳检。而外夷内朗,宏量沉机,真谢安石、张齐贤之流也。 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笑谭视事,不令而戢。 戢:收敛 B. 独虞秋高马肥,勾虏入犯 虞:猜想 C. 公廉知许朝、刘东阳等意欲献城 廉:察访 D. 置之法无贷 贷:饶恕 7.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面对宁夏逆贼刘东阳、许朝等人造反,梅国桢奏请朝廷派遣大将李如松前往镇压。 B. 梅国桢认为当政者处理各民族间的纷争,要一视同仁,这样可以暗中消除边境争端。 C. 梅国桢在出猎时,下令让诸将披甲而出,在大漠射猎,意在吓退图谋侵犯的敌人。 D. 袁中道年轻时抱负非凡,不拘礼节。与梅国桢见面后,先得到恭敬对待,后被疏远。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贼婴城自守,外示卑顺,以缓我师;阴结虏众,以为声援。 (2)虽无奇瑰异物,而抱所欲者,各恣取以去,求友亦若是耳。 9. 根据文章最后一段,概括梅国桢为文的特点。 【答案】6. A 7. D 8. (1)当时贼人拥城自守,表面上表示谦卑驯服,来拖延我军队;暗中勾结北方外族,来作为支援。(2)即使没有奇珍异宝,但抱走自己想要的东西,各自任意拿着离开,寻求朋友也像这样罢了。 9. 典雅庄重,文采斐然,结构精巧。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 A,戢:安定,“收敛”不符合语境。整句意思是笑谈中处理政事,不需下令就安定了。错误; B,只是想到秋高气爽,马匹肥壮,会勾起敌人来进犯。正确; C,公察访到许朝、刘东阳等想要献上城池。 正确; D,按照法律处置不宽恕。正确。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如本题“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抓住题干,对筛选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与原文进行对比。注意要读全读准。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D,“后被疏远”曲解文意。原文“公退而疏之”是梅公回家就分条记录下来。 故选:D。 【8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中,(1)婴,缠绕;外,表面上;缓,拖延;阴,暗中;声援,支援。(2)所欲者,者字结构,所想要的;恣,放纵,不受约束;若,像;是,这样。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翻译、概括文意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先审清题干,然后根据题干到原文找到答题区间,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再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本题答题区间“文辞甚典腴,尺牍工巧甚”,意思是文章的辞藻很典雅很丰富,文章的结果很精巧。据此可得出答案。 【点睛】参考译文:网上没有译文 课内文言文翻译 10.把下列选自《〈史记〉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李将军列传》)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答案】(1)李广语言迟钝,说话不多,与别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军阵,然后比射箭,按射中较密集的行列还是较宽疏的行列来定罚谁喝酒。(2)尽了我最大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目标,也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还有谁能讥笑我吗?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中,(1)讷,不善于讲话;说话迟钝;居,在一起;陈,通假“阵”;以,表目的。(2)而,表转折;至,到;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①。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②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注]①更长门句:汉武帝皇后陈阿娇因妒而被废幽居长门宫,司马相如曾为之作《长门赋》。②指汉将李陵。 11. 上片起句“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有什么作用? 12. 下片“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一句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11. 营造了凄凉悲伤的氛围,为全诗定下感伤的基调,寄托自己的悲痛心情。 12. 运用了易水送别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离别堂弟之苦;国破家亡之恨;怀才不遇之悲。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如有指定就以问题回答。题干是“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这样才完整,不至于失分)。结合句子在诗中中位置来回答。具体如下,1、点明时令、地点、交代心情2、渲染某种气氛,奠定情感基调,营造某种意境,借景抒情,烘托人物情绪、形象(写景诗句)3、开篇点题,统领全诗或领起下文 4、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埋下伏笔。5、开篇点题,照应题目。6、如首句设问,则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本题中,诗句意思是听着绿树荫里鹈鴂叫得凄恶,更令人悲伤不已,鹧鸪鸟“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刚住,杜鹃又发出“不如归去”悲切的号呼。在春去秋来的时候,听到这三种悲鸣的鸟声,营造了凄凉悲伤的氛围,为全诗定下感伤的基调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本题考查用典及其情感。答题时先根据诗句内容调动记忆,了解典故中的人、事、物具有的比喻意义,然后结合背景、知人论世,再联系诗歌语境、把握思想情感。本题中,“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运用的典故是战国时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轲入秦行刺秦王的故事。相传送行者都穿戴白衣冠,荆轲临行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事和国破家亡之事有关,是极悲痛的“别恨”。这个故事,写在与堂弟的一首送别词中,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当时沉重、悲壮之情。 名句名篇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匪我愆期, 。(《诗经·卫风·氓》) (2) ,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 (3)水何澹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4) ,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 (5)廊腰缦回,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6)人间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8) ,衣食足而知荣辱。(司马迁《史记·管仲列传》) 【答案】 (1). 子无良媒 (2).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3). 山岛竦峙 (4). 曲终收拨当心画 (5). 檐牙高啄 (6). 一尊还酹江月 (7). 博我以文 (8). 仓廪实则知礼节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是第二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覆”“竦峙”“拨”“霏画”“檐”“尊”“酹”“博”“廪”,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另外,一些古代散文的句子默写要注意一些虚词。如“于”“之上”。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将你养大,所为何来 金庸 帐内燃着数十枝牛油巨烛,亮如白昼。成吉思汗虎起了脸,猛力在案上一拍,叫道:“我待你不薄,自小将你养大,又将爱女许你为妻。小贼,你胆敢叛我?”郭靖见那只拆开了的锦嚢放在大汗案上,知道今日已是有死无生,昂然道:“我是大宋臣民,岂能听你号令,攻打自己邦国?”成吉思汗听他出言顶撞,更是恼怒,喝道:“推出去斩了。”郭靖双手被粗索牢牢绑着,八名刀斧手举刀守在身旁,无法反抗,大叫:“你与大宋联盟攻金,中途背弃盟约,言而无信,算甚么英雄?”成吉思汗大怒,飞脚踢翻金案,喝道:“待我破了金国,与赵宋之盟约已然完成。那时南下攻宋,岂是背约?快快斩了!”诸将虽多与郭靖交好,但见大汗狂怒,都不敢求情。郭靖更不打话,大踏步出帐。 忽见拖雷骑马从草原上急奔而来,大叫:“刀下留人!”他上身赤裸,下身套着一条皮裤,想是睡梦中得到讯息,赶来求情。他直闯进帐,叫道:“父王,郭靖安答立有大功,曾救你救我性命,虽犯死罪,不可处斩。”成吉思汗想起郭靖之功,叫道:“带回来。”刀斧手将郭靖押回。 成吉思汗沉吟半晌,道:“你心念赵宋,有何好处?你曾跟我说过岳飞之事,他如此尽忠报国,到头来仍被处死。你为我平了赵宋,我今日当着众人之前,答应封你为宋王,让你统御南朝江山。”郭靖道:“我非敢背叛大汗。但若要我卖国求荣,虽受千刀万箭,亦不能奉命。”成吉思汗道:“带他母亲来。”两名亲兵押著李萍从帐后出来。 郭靖见了母亲,叫道:“妈!”走上两步,刀斧手举刀拦住。郭靖心想:“此事只我母子二人得知,不知如何泄漏。”成吉思汗道:“若能依我之言,你母子俱享尊荣,否则先将你母亲一刀两段,这可是你害的。你害死母亲,先做不孝之人。”郭靖听了他这几句话,只吓得心胆俱裂,垂头沉思,不知如何是好。拖雷劝道:“安答,你自小生长蒙古,就与蒙古人一般无异。赵宋贪官勾结金人,害死你的父亲,逼得你母亲无家可归。若非父王收留,你焉有今日?你我兄弟情深义重,我不能累你做个不孝之人,盼你回心转意,遵奉大汗令旨。”郭靖望着母亲,就欲出口答应,但想起母亲平日的教诲,又想起西域各国为蒙古征服后百姓家破人亡的惨状,实是左右为难。成吉思汗一双老虎般的眼睛凝望着他,等他说话。金帐中数百人默无声息,目光全都集于郭靖身上。郭靖道:“我……”走上一步,却又说不下去了。 李萍忽道:“大汗,只怕这孩子一时想不明白,待我劝劝他如何?”成吉思汗大喜,连说:“好,你快劝他。”李萍走上前去,拉着郭靖臂膀,走到金帐的角落,两人一齐坐下。李萍将儿子搂在怀里,轻轻说道:“二十年前,我在临安府牛家村,身上有了你这孩子。一天大雪,丘处机丘道长与你爹结识,赠了两把匕首,一把给你爹,一把给你杨叔父。”一面说,一面从郭靖怀中取出那柄匕首,指着柄上“郭靖”两字,说道:“丘道长给你取名郭靖,给杨叔父的孩子取名杨康,你可知是什么意思?”郭靖道:“丘道长是叫我们不可忘了靖康之耻。” 李萍道:“是啊。杨家那孩子认贼作父,落得个身败名裂,那也不用多说了,只可惜杨叔父一世豪杰,身后子孙却法污了他的英名。”叹了口气,又道:“想我当年忍辱蒙垢,在北国苦寒之地将你养大,所为何来?难道为的是要养大一个卖国奸贼,好叫你父在黄泉之下痛心疾首么?”郭靖叫了声:“妈!” 眼泪从面颊上流了下来。 李萍说的是汉语,成吉思汗与拖雷、诸将都不知她语中之意,但见郭靖流泪,只道李萍贪生怕死,已将儿子说动,均各暗喜。 李萍又道:“人生百年,转眼即过,生死又有甚么大不了?只要一生行事无愧于心,也就不在了在这人世走一遭。若是别人负了我们,也不必念他过恶。你记着我的话罢!”她凝目向郭靖望了良久,脸上神色极是温柔,说道:“孩子,你好好照顾自己罢!”说着举起匕首割断他手上绳索,随即转过剑尖,刺入自己胸膛。 (节选自《射雕英雄传》第三十八回锦囊密令,标题为命题者所加) 1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写郭靖即将被斩,不仅营造了紧张的气氛,使人为郭靖的命运而担忧,还为下文拖雷、李萍的出场等情节作了铺垫。 B. 拖雷为郭靖求情的主要原因是郭靖曾救过他和父王的命,而成吉思汗刀下留人的主要原因也正是郭靖立过这个大功。 C. 丘处机二十年前为孩子取名郭靖、杨康,其中“靖”“康”二字是在提醒他们长大后不要忘记为父亲报仇雪恨。 D. 本文运用了神态、动作描写,并在对话中展示出了成吉思汗、拖雷、李萍等人的个性,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15. 请简要概括郭靖的形象特点。 16. 本文的标题“将你养大,所为何来”有哪些丰富意蕴?请作探究。 【答案】14. C 15. 忠于国家、重孝义、临危不惧 16. (1)不是让你认贼作父,卖国求荣,(2)牢记家仇国恨,要雪耻,为国为民,报效国家。(3)做一个无愧于心的人,做一个宽容大度的人。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原文:一面说,一面从郭靖怀中取出那柄匕首,指着柄上“郭靖”两字,说道:“丘道长给你取名郭靖,给杨叔父的孩子取名杨康,你可知是什么意思?”郭靖道:“丘道长是叫我们不可忘了靖康之耻。”可知“其中‘靖’‘康’二字是在提醒他们长大后不要忘记为父亲报仇雪恨”,错误。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请简要概括郭靖的形象特点”,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我是大宋臣民,岂能听你号令,攻打自己邦国?”体现郭靖忠心爱国。大汗大怒想杀他时,郭靖更不打话,大踏步出帐,体现郭靖不怕威胁,不怕死的气概。成吉思汗威胁将他母亲“一刀两段”时,郭靖只吓得心胆俱裂,垂头沉思,不知如何是好,表现郭靖害怕母亲受他牵连的心态,非常孝敬母亲。据此可得出答案。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标题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答出表层含义,然后结合小说的文本和主题答出深层含义。本题中,标题“将你养大,所为何来”在最后郭靖母亲劝说他时出现的, “丘道长给你取名郭靖,给杨叔父的孩子取名杨康,你可知是什么意思?”郭靖道:“丘道长是叫我们不可忘了靖康之耻。”“想我当年忍辱蒙垢,在北国苦寒之地将你养大,所为何来?难道为的是要养大一个卖国奸贼,好叫你父在黄泉之下痛心疾首么?”教育郭靖要不忘国耻。李萍又道:“人生百年,转眼即过,生死又有甚么大不了?只要一生行事无愧于心,也就不在了在这人世走一遭。若是别人负了我们,也不必念他过恶。你记着我的话罢!”教育郭靖行事要无愧于心,懂得原谅人,不要斤斤计较。可得出答案。 【点睛】小说阅读题,要积累基本知识,要学会方法,要多做练习,自己要多感悟,多做题,多积累才可以。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第一,熟悉小说阅读题的出题形式。以全国卷为例,要烂熟于心。分数:14或15分。题目数量:3道题。题型,一道选择题,3分;一道笔答题,5分或6分,一道笔答题,6分。熟知题型。第二,考试出题侧重内容要点:第一道题(选择题)是综合理解题,就小说的内容艺术出4个不同答案,根据对小说的理解选择一项,一般要求选择错误答案。做题时要注意审题。第三,储备知识点。小说,无非就是扣着小说的三要素出题,人物,情节,环境,相应的知识点要储备到位。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声背下来。实在感觉不好背,就要理解性记忆,在练习中记忆。第四,储备小说情节人物的知识点。自己可以列表记忆。1有哪些表现手法。2 刻画人物的基本技巧。表达方式,叙述方式,描写方式啦,表现技巧啦,修辞手法啦。这里告诉大家的是,要熟记复习资料的知识点:1情节的构成,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等等。2 情节的作用,扣人心弦啦,首尾呼应啦,出人意料啦,等等。第五,每天做2道题,每次固定时间做题,15分钟完成1道题,看时间完成。养成做题的速度。第六,答题要养成好的习惯。1 一定分条回答。2 ,5分题做到3点以上要点,6分题做到4条以上要点。特别注意:平时做题一定要多写,实实在在的做题。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唤醒文物的青春 李思辉 彩陶瓶上,脸部“伸出”了舌头;猪面纹彩陶壶上,眼睛“转”了起来,配文“容我想想”……近日,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一组文物表情包在网上走红。博物馆负责人称,表情包是“让文物活起来”的举措之一,希望通过此举让大家更了解文物。 该馆推出文物表情包,把严肃的文物和大众娱乐“混搭”在一起,勾画出一种别致画风,深受网民喜爱。这种看似“不着调”的搭配,实则非常用心,契合了文化审美上的冲突美。 在世俗视角里,“冲突”两个字往往充满争议。一些人在艺术审美上过分强调匹配、协调、柔和,笼统地认为有冲突就不好。实际上,在中西方美学中,“冲突美”都一直备受推崇。尤其是现当代,“冲突美”在文学、绘画、电影等视觉艺术作品中非常常见。法国戏剧理论家布伦退尔断言:“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句话一度被人们看为“戏剧定律”。梳理研究我们会发现,包括《赵氏孤儿》《雷雨》在内的很多中国戏剧、小说都饱含着浓郁的冲突美。 “文物表情包”把庄重严肃的文物与戏谑不羁的网络流行语“拉郎配”,除却了前者的腐朽呆板之气,赋予了后者传统文化之魂,二者在强烈对冲中,达到了寓历史文化于网络流行语之中的“中和”。这是“文物表情包”没有明显违和感,被赞“魔性十足”的直接原因。此前,网上很火爆的康熙“朕知道了”纸胶带、“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的动态照片等,之所以迅速蹿红,也是因为“冲突”让静态的文物“活”了起来。 赞赏“文物表情包”的冲突美,并不意味着此类创意可以无的放矢。相反,它必须谨慎着手、小心为之。精心推敲文物与网络流行语的内在联系,确保二者实现顺畅融合,避免不搭调。拿捏好尺度,防止戏谑太过对文物的严肃性造成亵渎,产生违和感。文创作品可以活一些,但文物毕竟相对传统严肃,在创作过程中必须把握严肃性与娱乐性之间的平衡,否则就可能弄巧成拙。包括“文物表情包”在内的文物宣传推广,有的虽算不上正儿八百的文艺创作,但其创意和设计也需遵从审美规律。 正如专家所言,让文物活起来,既要面对博物馆自身,不断挖掘文物藏品的文化内涵,让文化遗产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也要面向公众,创新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让文物的故事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人心,融入百姓文化生活。以合适的方式把历史久远的书画古玩、瓶瓶罐罐,从尘封中请出来,唤醒文物的青春,为人们所喜所用。 1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物表情包是严肃和娱乐的“混搭气”这种别致的画风深受广大网民喜爱。 B. 文物表情包体现出的“冲突美”,在许多经典的戏剧、小说当中都有存在。 C. 文物表情包虽然完全不是文艺创作,但其创意设计也要遵从审美客观规律。 D. 文物表情包让文化遗产融入百姓生活,同时也使之获得更为鲜活的生命力。 18.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概述文物表情包在网络走红的现象,引出了下文对其原因的分析。 B. 文章将东西方文艺作品进行对比,表明冲突美在文艺创作中是广泛存在的。 C. 文中列举网上走红的纸胶带、动态图片等,印证了冲突美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 D. 最后认为从挖掘文化内涵和创新表现形式等方面入手,可让文物更好活起来。 19. 进行“文物表情包”这类文化创意活动,应有哪些注意点?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答案】17. C 18. B 19. (1)精心推敲文物与网络流行语的内在联系,拿捏好尺度。(2)“文物表情包”的创意和设计需遵从审美规律。(3)把握好严肃性与娱乐性之间的平衡。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其次再浏览选项的内容,并到文中找到与四个选项相关的内容和关键句子;最后将选项内容与文中相关句子进行对比辨析,从而确定最终的正确答案。 C,原文:包括“文物表情包”在内文物宣传推广,有的虽算不上正儿八百的文艺创作,但其创意和设计也需遵从审美规律。“文物表情包虽然完全不是文艺创作”理解错误。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理清文章的思路;其次还要分析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找出文中使用的论证方法。 B,“对比”分析错误。原文:法国戏剧理论家布伦退尔断言:“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句话一度被人们看为“戏剧定律”。梳理研究我们会发现,包括《赵氏孤儿》《雷雨》在内的很多中国戏剧、小说都饱含着浓郁的冲突美。由此可知是类比。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筛选、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通读全文,找到相关区域,结合具体语段,规范作答。本题答题区间在第五段,相关内容:精心推敲文物与网络流行语的内在联系,确保二者实现顺畅融合,避免不搭调。在创作过程中必须把握严肃性与娱乐性之间的平衡,否则就可能弄巧成拙。包括“文物表情包”在内的文物宣传推广,有的虽算不上正儿八百的文艺创作,但其创意和设计也需遵从审美规律。由此可得出答案。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连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分卫星真“高分” 2019年3月21日,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以下简称高分专项)的两颗卫星一一高分五号、六号卫星正式投入使用。自2010年批准启动实施以来,高分专项已成功发射六颗卫星,数据源不断丰富。 作为国内光谱分辨率最高的卫星,高分五号还是国际上首次实现对大气和陆地进行综合观测的全谱段高光谱卫星。有了高光谱分辨率这项技能的加持,高分五号在环境监测上更加“火眼金睛”。比如,卫星在进行水体监测时,没有高光谱手段,很难区分水体里的水草和水华,给出的反馈是同一类物质。分辨率提高后,高分五号卫星能够精确感知雾霾、臭氧、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大气主要污染物的分布、变化和运输过程,让污染气体无处遁形。高分五号卫星还能准确鉴别饮用水源地、重点湖库的水质情况,及时跟踪内陆水体蓝藻、绿藻、黄藻等藻类污染物的生长变化,为水体保护和污染防治提供解决方案。在轨测试期间,高分五号还成功地监测了北京局部地区高温、青藏高原冰川群和积雪分布等情况,并为2018年雅鲁藏布江米林滑坡堰塞湖、印尼海啸等国内外灾害及时提供了应急观测服务。 高分六号的特别之处则在于新增了两个红边波段传感器,是我国第一颗具备红边波段传感器的卫星。正是因为有了这两个红边波段传感器,高分六号被誉为“中国农业一号卫星”。在高分六号之前,高分卫星的遥感数据已经应用于农业。但是,作物生长时间一般较短,对卫星监测的时效性要求较高,而且我国地域广阔,作物类型多样,种植结构复杂,作物监测内容较多,此前的遥感数据不能完全满足要求。 周清波介绍,高分六号在轨测试期间,他们重点对该星新增波段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增加红边等波段后,卫星影像的颜色更加丰富多彩,增强了不同地表覆盖,特别是不同作物类型和不同生长状态之间的差异的识别能力。而且,在作物类型识别、作物长势诊断、果园等农用地监测中,精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比如,土地覆盖监测和秋收作物识别的总体精度分别提高了15%和9%以上。 高分六号投入使用后,与高分一号卫星组网,对我国陆地区域的重访时间由4天缩短为2天,时间分辨率提高一倍,极大提高了遥感数据的获取规模和时效。目前,科研人员利用高分六号的新增波段,改进了作物识别、农田洪涝灾害监测、土地沙化调查、积雪覆盖监测等技术方法和模型,并已用于2018年的玉米和大豆面积监测、安徽洪涝灾害作物损失评价、部分地区果园和设施农业分布调查等工作。 高分五号、六号投入使用后,极大缓解了我国对国外卫星遥感数据的依赖,也有效弥补国内外已有中高空间分辨率多光谱卫星资源的不足,提升国产遥感卫星数据的自给率和应用范围。不过,“目前来看,可用的国内外卫星数据还远不能满足应用的需求,在覆盖能力、重访能力方面还很不足。”赵少华指出,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环境专用载荷,需要更多的卫星一起组网,提高监测水平。此外,赵少华还强调,高效使用数据是卫星应用成效发挥的重要环节。针对很多新型载荷,我们需要更多地加强其应用算法的研究。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局局长、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表示,今年年底,我国还将发射高分七号卫星,全部完成天基系统的建设任务,高分专项的重点将转向应用体系的建设上,进一步健全高分专项的共享渠道、畅通高分数据应用的高速公路,不断丰富和完善高分数据应用产品体系,使越来越多的遥感数据应用产品服务于国内,并走向国际。。 (有删改) 20.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光谱分辨率使得高分五号在环境监测上更加准确,不仅能反馈水体里的不同物质,还能精确感知大气主要污染物的分布、变化和运输过程。 B. 增加红边等波段后的高分六号,其卫星影像的色彩更多,不同地表覆盖的识别能力增强,在农用地监测中,对秋收作物识别的总体精度又有提高。 C. 高分五号、六号在2018年的玉米和大豆面积监测、安徽洪涝灾害作物损失评价、部分地区果园和设施农业分布调查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D.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作物类型多样,种植结构复杂,作物监测内容较多等因素的存在,高分六号之前的卫星在农业应用上无法给出精确的监测数据。。 2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分卫星五号的高空间分辨率产品在应对特殊的天气和地表灾害过程时,可以起到关.键性作用,并且在轨测试期间,其检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肯定。 B. 高分六号与高分一号卫星的组网,使得检测更为高效,但就整体而言,目前可用的国内外卫星数据在覆盖能力、重访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C. 截至2010年,我国在全面完成天基系统的建设任务后,将对高分专项的重点进行调整,届时高分数据应用产品体系将有望不断丰富和完善。 D. 高分五号、六号提升了国产遥感卫星数据的自给率和应用范围,并使我国缓解了对国外卫星遥感数据的依赖,弥补了卫星资源的不足。 22. 从材料看,目前我国在高分专项领域有哪些计划? 【答案】20. C 21. C 22. (1)将发射高分七号卫星,全部完成天基系统的建设任务,高分专项的重点将转向应用体系(2)健全高分专项的共享渠道、畅通高分数据应用的高速公路(3)丰富和完善高分数据应用产品体系,使遥感数据应用产品服务于国内,并走向国际。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其次再浏览选项的内容,并到文中找到与四个选项相关的内容和关键句子;最后将选项内容与文中相关句子进行对比辨析,从而确定最终的正确答案。 C,答题区间第五段,由“科研人员利用高分六号的新增波段,……并已用于2018年的玉米和大豆面积监测、安徽洪涝灾害作物损失评价、部分地区果园和设施农业分布调查等工作”可知高分五号没有参加。错误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再浏览选项的内容,并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和关键句子;最后将选项内容与文中相关句子进行对比辨析,从而确定最终的正确答案。 C,由“自2010年批准启动实施以来,高分专项已成功发射六颗卫星,数据源不断丰富”和“今年年底,我国还将发射高分七号卫星,全部完成天基系统的建设任务,高分专项的重点将转向应用体系的建设上”可知“截至2010年”错误。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筛选、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通读全文,找到相关区域,结合具体语段,规范作答。本题答题区间在最后一段,相关内容:今年年底,我国还将发射高分七号卫星,全部完成天基系统的建设任务,高分专项的重点将转向应用体系的建设上,进一步健全高分专项的共享渠道、畅通高分数据应用的高速公路,不断丰富和完善高分数据应用产品体系,使越来越多的遥感数据应用产品服务于国内,并走向国际。概括总结即可。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科普、报告);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连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作文 2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河流是大地的动脉,世世代代流淌。它滋润着万物的成长,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同样也会启迪未来的走向。 【答案】河流 河流是一条最动人的线条,它流畅、贯通、空灵,它智慧、伟大,它造就了文明。它源源不断,滚滚不止,亦是文人墨客倾爱之物。在我看来,思想便如同这河流流淌在人间,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古老文化。 思想如同这河流般流畅,是河流孕育了智慧,它是文明的发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圣人的光芒普照大地,圣人的光辉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股思想之潮便在此处流转。这是智慧的发源,文明的一个新的开始,儒家经典学说便流淌在了中华大地。 思想又如这河流般贯通。他,公元前251年任蜀郡守,一直苦于四川的旱涝。于是他总结出了“深淘滩,低作堰”的心得,这永远水气淋漓的学问。都江堰这一伟大水利工程造福了直至今日的人们,而正是他一—李冰,让这股股河水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踊跃着飞奔的力量。当水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一分为二,得以治流。后人把李冰的雕像立在河中来纪念他。他大智又大巧,死于两千多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他以老农的思想,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思考学。都江堰,为民众送出了汩汩清流,永远地滋润了中华民族。 思想如这河流一样源源不断、滚滚不止。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多少文人墨客对着这滔滔不绝的流水抒写自己的情怀。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无奈;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激昂;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苦;又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矛盾。河流,是他们所思所感之物,借流水道出了多少悲壮愁苦,水因此流入了人们的心田。没有斗升之米、爵禄王侯的浑浊,流水给急躁以清冽,流淌在人间的只有如水般灵动的思想,它流淌在大江南北。 思想如这河流般激越。鲁迅在《生命的路》中写到:“自然赋予人们不可调和的还很多,绝不因此回头。”他为了肩起“黑暗的闸门”而拥有一颗赤诚的心,他是中国近代最痛苦的灵魂,再没有别的人心中的情感比他激越。仿佛有一条气势宏大的河流奔腾在他心中,它悲愤地流着、一往无前地流着。 历史的长河贯穿了几千年的思想和文化,没有地理的限制,没有时间的束缚,成就了那么多智慧的杰作。这动人的线条还将蔓延下去,直到永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具体方法: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就是抓住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本题中,从材料可知,河流是地球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河流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历史悠久。河流不仅产生生命,也孕育和产生人类文化。人类社会文明源起于河流文化,人类社会发展积淀河流文化,河流文化生命推动社会发展。河流与人类文明的相互作用,造就了河流的文化生命。河流先于人类存在于地球上,供养生命,使地球充满生机。河流的生命问题,不仅关系到陆地水生生物的繁衍、生息和生态稳态,也直接影响人类在长期历史传统中形成的对河流与人及其社会休戚相关的精神信仰、心灵形象和品味象征意义。“河流”具有丰富的外形和深邃的品质内涵,河流悠长、激荡的外形特征和永恒、奔流不息的品质都可以作为选材立意的切入点。 参考立意:1、思想的河流 2、爱的河流 3、保护河流人人有责4、家乡的河流 参考结构:第一部分可由自然河流特点联想人的品质,第二部分列举事例分析论证这种品质,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发出呼吁。 可用素材: 1、名言警句1)河流之所以能够到达目旳地,是因为它懂得怎样避开障碍。2)宽广旳河流平静,有教养旳人谦逊。 (印度谚语) 3)、泰山不辞抔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 2、家乡的河流 我的家乡在白泥井乡的大湾,那里是个山清水秀、处处鸟语花香,这个署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回了老家。 老家有一条又长又浅的小河,你走过一片丛林,就会看到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河。 春天,冰化了,小溪丁丁咚咚的流了下来,小鱼活蹦乱跳、小动物们兴高采烈的来河边喝水。河边的小树抽出了嫩芽,花儿钻山土地,展开了花辩,小草也发芽了,农民们欢天喜地的来打水。 夏天,河水又清又热,小动物们还会跳进水里去洗澡,河里的小鱼因为下面的水太热了,鱼儿们会在水面上游来游去,人们也会去捉鱼,捉到的鱼各种各样,大的、小的、白的、黑的、红的。 秋天,河水一天比一天凉了,小鱼们也游到水底不上来,像一个个胆小鬼,河岸上的花儿和小草也干枯了,树上的叶子也落了,水上全是树叶就像铺上了漂亮的地毯,只有雪松的叶子没落它们一年四季常绿,就像那条河的守护神。 冬天,水面结了厚厚的冰,那里的冰可以滑冰,把冰打下来,可以做冰雕。 啊!我多想变成一棵树、一滴水、一朵花、一棵草、永远生活在那里。 3、有一条小河流从遥远旳高山上流下来,经过了很多个村庄与森林。最后,它来到一个沙漠。它:“我已经越过了重重旳障碍,这次应该也可以越过这个沙漠吧!”当它决定越过这个沙漠旳时候,它发现它旳河水渐渐消失在泥沙当中。它试了一次又一次,总是徒劳无功。于是,它灰心了:“也许这就是我旳命,我永远也到不了传说中那个浩瀚旳大海。”它颓丧地自言自语。这时候,四周响起了一阵低沉旳声音:“如果微风可以跨越沙漠,那么你小河流也可以。”原来这是沙漠发出旳声音。小河流很不服气地回答说:“那是因为微风可以飞过沙漠,可是我却不行。”“因为你坚持你原来旳样子,所以你永远无法跨越这个沙漠。你必须让微风带着你飞过这个沙漠,到达你旳目旳地。你必须放弃你现在旳样子,让自己蒸发到微风中。”沙漠用它低沉旳声音这么说。小河流从来不知道有这样旳事情:“放弃我现在旳样子,然后消失在微风中?不!不!”小河流无法接受这样旳概念。毕竟它从未有过这样旳经验。放弃自己现在旳样子,那不等于是自我毁灭吗?“我怎么知道这是真旳?”小河流这么问。“微风可以把水气包含在它之中,然后飘过沙漠,到了适当旳地点,它就会把这些水气释放出来,于是就变成了雨水。这些雨水又会形成河流,继续向前进。”沙漠很有耐心地回答。“那我还是原来旳河流吗?”小河流问。“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沙漠回答,“不管你是一条河流或是看不见旳水蒸气,你内在旳本质从来没有改变。你会坚持你是一条河流,是因为你从来不知道自己内在旳本质。”此时,在小河流旳心中,隐隐约约地想起一件事:自己在变成河流之前,似乎也是由微风带着自己,飞到内陆某座高山旳半山腰,然后变成雨水落下,才变成今日旳河流。于是,小河流终于鼓起勇气,投入微风张开旳双臂,消失在微风之中,让微风带着它,奔向它生命中旳梦想。 我们旳生命历程也像小河流一样,若要跨越人生中旳种种障碍,达到自己想要旳成就, 也需要有放下自我、改变自我、超越自我旳智慧和勇气.只有这样,才能让生命不断成长! 4、啊!襄河!我站在河堤之上,望襄河悠悠,鱼翔浅底,直视无碍,清流宛转,结成玉带。啊!襄河!你是正直无私,像一位慈祥的母亲,用你那甘甜的乳汁,孕育了无数英雄儿女强健的体魄。啊!襄河!你是清白、坦荡,长年累月,润物无声,像一位谦谦君子,表现出仙桃人的品格,谦虚、低调、不浮夸。啊!襄河!你是仙桃人民的摇篮,奥运健儿,从你这儿远航,将雄壮的国歌,奏响在世界各地。啊!襄河!我们仙桃人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滋养下,发扬光大,我们将永远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正直无私!像你一样的,荣光!荣光! 5、粟稻穗,一方糖果,一段口角……汇聚成祖奶奶这条朴实的河流。 回一回头,您那慈眉善目的脸庞立即闪过眼角,不得不让人想起您的事迹。随意那么一指,便能见到您那微驼的背影,清晰可辨。 瞧!您在那田埂上,正在弯着腰拾着什么。您的每一蹲,每一弯,都是那么的醒目,把每拾起的一颗稻穗放进篮里。当我跑过去问您为什么要帮别人去捡时,您去总是抚摸着我的脸灿烂的笑着,用您那不老的笑容教我做人的道理。 踏出门口向外望去,视觉告诉我那个身影很眼熟,是祖奶奶站在草堆旁,在干什么呢?只见旁边一个小女孩在哭,祖奶奶从破破的口袋中掏出糖果,用那双慈目安抚着小女孩。不一会,小女孩擦干眼泪与一些小孩玩了起来。 睁开双眼,听觉对我说祖奶奶正在当和事佬。果然,两个邻居为一些小事而发生了口角,祖奶奶极力的劝说着,但不小心被推了一下滑倒在地,手也破了,可祖奶奶不顾疼痛站了起来,依然劝说着,最后祖奶奶又用她那热情的心感化了一场纷争。 在我心中,祖奶奶就是一条最朴实的,发光,发亮的河流。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常用方法: 一、抓关键语句,找对切入点 抓关键语句即抓住所给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关键语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点。学生要能够提炼出这样的关键语句,透过材料看到其表达的思想和主旨。在材料作文中,关键语句要么是所给材料中议论性的语句,要么是材料中反复出现的语句,要么是人与人或物与物之间的对话,要么是转折复句的后半句。掌握了这些技巧,学生在分析和判断时就会很容易地找到这些关键性语句。 二、提炼出中心,写出新立意 提炼中心法就是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而推导出材料的中心思想的方法。学生在进行作文写作时首先要明确作文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中心内容,进而才能够写出表意正确的文章。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而且也是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只有明确中心,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才不会出现偏题或者是跑题的现象,顺理成章地写出精彩绝伦的作文。 三、寻求互补法,合理去安排 “互补”来源于几何中的互补角,用在作文审题中,也就是通过材料提供的信息挖掘其中给出的信息和对不足的内容加以补充,寻求互补。在材料作文中,有的是给出几条材料,这些材料性质是统一的,但各自并不全面,而是互为补充的。面对这样的材料,只有将他们叠加起来找出几则材料的重合之处,才能更为科学合理地提炼出最佳的立意观点。学生要善于利用给出的条件和信息来分析和寻找隐含的信息和内容,促进学生通过互补的方式来完善文章的写作思路,形成自己的立意。立意新颖,下笔自然会轻松,从而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 四、由因来溯果,体验全面性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他们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联系的形式存在的。材料作文审题时,学生也要善于找到材料中的因果联系。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试题II(附加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唐宋而下,文人莫不语性命,谈治道,满纸炫然,一切自托于儒家。然非涵养畜聚非有千古不可磨灭之见而影响剿说盖头窃尾是以其言遂不久湮废。然则秦汉而上,虽其老、墨、名、法、杂家之说而犹传,今诸子之书是也;唐宋而下,虽其一切语性命、谈治道之说而亦不传,欧阳永叔所见唐四库书目百不存一焉者是也。后之文人,欲以立言为不朽计者,可以知所用心矣。 (节选自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有删除) 24.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5. 古人提出的“三不朽”:______、_______、立言。 26. 后代文人怎样才能“立言为不朽”?请根据材料概括。 【答案】24. 然非其涵养畜聚/非千古不可磨灭之见/而影响剿说/盖头窃尾/是以其言遂不久湮废。 25. 立德、立功、 26. (1)有很深的道德修养和学识积累(2)不要附和他人,要有自己的学说 【解析】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句意:然而不是他们平时有很深的道德修养和学识积累,不是有一种千古不可磨灭的识见,而是附合因袭他人的学说,掩头取尾,因此他们的言论不久就湮没废弃了。两个“非”字句中间应断开;“影响剿说”“盖头窃尾合” 句式一致,中间应断开,“是以”得出结论。据此可断句。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仔细作答即可。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分析综合概括能力。重点考查对语段内容的把握和辨析结构层次。属于主观概括性信息筛选。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题干要求“后代文人怎样才能‘立言为不朽’?请根据材料概括”,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即可。本题,“然非其涵养畜聚/非千古不可磨灭之见/而影响剿说/盖头窃尾/是以其言遂不久湮废”讲述不能流传的原因,那解决这些问题就是不朽。据此可得出答案。 【点睛】参考译文: 唐宋以下,文人无不谈论人的自然属性和命运,讲述治世的道理,满纸光彩炫目,一切自然依托于儒家。然而不是他们平时有很深的道德修养和学识积累,不是有一种千古不可磨灭的识见,而是附合因袭他人的学说,掩头取尾,因此他们的言论不久就湮没废弃了。那么秦汉以上,虽然是老、墨、名、法、杂家的学说而还在流传,即现在所见的诸子之书;唐宋以下,虽然是一切谈论人的属性命运、讲述治世之道的学说也未能流传,即是欧阳永叔所见到的唐四库书目内百不存一的那部分。后代的文人,打算用建立学说来使自己不朽的人,是可以知道他们所应用心的地方了。 名著阅读题 27.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国演义》中,在刘备出兵攻取汉中时,老黄忠不服老,连续攻克天荡山、定军山、瓦口隘,斩杀了曹军大将夏侯渊,充分体现了他的勇猛。 B. 《红楼梦》中,宝玉收到妙玉派人送来的一张署名为“槛外人”的生日贺签,不敢贸然回复,向岫烟请教后才回了个帖子,署名为“槛内人”。 C. 《老人与海》中,在与鲨鱼群进行殊死战斗中,老人虽己筋疲力尽,但是仍然拖着疲惫的身躯,与残暴的鲨鱼展开了一场力量悬殊、注定失败的战斗。 D. 《家》中,琴是个主张男女平等,向往自由,敢于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形象。她要求进男学堂,与觉民一起争取婚姻自由,与许倩如一起勇敢地剪掉自己的头发。 E. 《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先把自己的全部积蓄送给了查理,后又帮助他偿还债务、恢复名誉,无不体现欧也妮的善良,对爱情的坚守与对金钱的漠然。 【答案】A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文化经典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主要靠记忆。阅读名著时不要只注重情节,还要关注细节。 A,“连续攻克天荡山、定军山、瓦口隘”,没有“瓦口隘”,瓦口隘战役是张飞。错误; D,“与许倩如一起勇敢地剪掉自己的头发”分析错误,原著是琴没有像许倩如一样剪掉头发。错误。 故选:AD。 28.名著简答题 (1)《红楼梦》第七十四回中,“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这是谁说的话?其中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有什么用意? (2)《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称呼有“箍桶匠”和“老头儿”,这两个称呼,在表现他的性格特征上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1)这是探春说的。用意:如果没有内部原因贾府一时一会儿不会倒塌。(2)箍桶匠:交代了葛朗台的职业、老底。老头儿:暗示出他的高龄与人之将死的自然规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名篇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平时对名著的了解,准确分析名著,即可。(1 )这是探春在抄检大观园的时候说的。探春早已察觉出家族不可挽回的没落,败局已定,一切都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贾府毕竟不是小门小户人家,只要不内乱,一时是不会倒的,但怕什么来什么,这一天终于也迎来内斗。曹公用这句话,也是在以此警醒世人。千万不要安于现状,沉迷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唯有居安思危,时刻保持清醒,才能在大难来临时,有备无患,躲过浩劫。(2)①箍桶匠:葛朗台的职业,他就是由此起家的。作者就是把它视为一个颇有象征、比喻意义的符号来使用的。葛朗台由箍桶匠而箍出了巨额黄金,这是他的过去;箍出金子后,就要牢牢地箍住金子,这是他的现在。所以,凡是葛朗台的行为直接涉及金子时,作者便使用“箍桶匠”这一名称。②老头儿:是对老年人的称呼,暗示出他的高龄与人之将死的自然规律:突出葛明台衰老的身体与他突如其来的轻盈动作的强烈反笼,在对比中表现他看到金子便占有金子的执著与狂热。 【点睛】阅读名著的方法:第一精读和泛读相结合。我们在阅读名著的时候需要第一遍泛读,大致了解这本名著的基本内容如作者基本情况、写作的时代背景、作品人物和情节的关系、艺术风格等等。这些基本的内容清楚后然后再慢慢读,可以细致的阅读和理解。第二名著阅读次数。我们第一遍阅读以后对基本内容有些了解。第二篇要仔细阅读其中内容,慢慢品味。到了第三遍可以思考和理解作品中句子和段落之间的关系,这时候比起第二遍要更加细致。第三把握情节。我们在阅读名著的时候要把握好基本情节,如开始、发展、高潮、结束。我们还要了解到作者的情节线索不是单一的而是比较复杂,随着情节的深入,读者才明白整个复杂的情节过程,看似不合理,但是又在合理之中。第四把握人物形象。名著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源于丰富的生活体验,所描写的人物不但形象性格鲜明丰富而且有层次感。这些形象描绘又是通过场景、人物语言对白、环境描写来凸显出来的。有些外国名著是通过多层次的描述方法来表现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第五理解名著的主题和意义。一般来说,名著的主题思想比较鲜明,但是不同时期的人们会有不同的解读思路。每一次阅读就会感受到不同的意义和内涵。第六写些评论和笔记。我们可以在阅读名著以后,可以写些评论和笔记,这样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学习很多文学艺术的写作手法。 材料概括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说到“排水”,古人首先是从屋顶下功夫。古代建筑的屋顶多采用高屋脊、大坡度的设计,靠近屋脊两侧的坡度超过60°,而在檐部的坡度不足30°,利用陡坡使水急下,再因惯性冲出檐外。各种屋顶式样中,最有利于排水的叫做悬山顶。所谓“悬山”,就是屋顶房檐伸出“山墙”外,显然更容易将雨水排出,悬山顶在屋顶的式样中等级不高,因此多用于百姓的建筑,皇室建筑用的不多。此外,随着品质的提升,屋顶瓦的吸水率降至3%,雨水不会渗入屋内或停留在屋顶。 但从屋檐泄下的水该如何处理呢?作为明清两朝皇宫的故宫——紫禁城,600多年中未受积水之苦,这要归功于其强大的排水系统。故宫的地面上有很多形状像铜钱一样的孔洞,被形象地称为“钱眼”。这些“钱眼”,其实就是排水系统的进水口。雨水从“钱眼”进入各种明沟暗渠后,通过螭首排出,形成“千龙吐水”的壮观景象。随后,排水系统利用故宫中央高、四周低、北高南低的地势特点,迅速将雨水汇总排入内河,流出宫外。 至于地下排水的典范,要数故宫西北的北海团城。团城的城墙上找不到一个出水口,地面上也没有任何沟渠,但是不管下多大的雨,地面都不会积水,原因就在于团城大部分地方铺设的青方砖是上大下小的倒梯形,青砖之间形成三角形的缝隙。这些青砖本身渗水透气性就不错,雨水透过青砖之间的接口进入到地下三角形的缝隙当中,渗入地下,通过地下水系统缓冲和渗排出去。 29. 文中,古代“悬山顶”具有哪些特点? 30. 材料中,故宫地面排水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31. 故宫的地面排水与地下排水有哪几个方面的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29. 房檐伸出“山墙”;多用于百姓建筑;高屋脊,大坡度。 30. 进水口“钱眼”;各种明沟暗渠;螭首;内河 31. (1)雨水进入地下的方式不同:地面有进水口;地下无任何沟渠,砖瓦的渗水性不同,(2)排水方式不同:地面,利用地势将雨水汇总排入内河;地下,利用青砖间三角形缝隙渗入地下,通过地下水系统缓冲和渗排出去。 【解析】 【2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筛选、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到材料中勾画出相关的内容,最后根据题干要求组织语言,就可以给出相应答案。本题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关答题区间在第一段,根据这些语句“就是屋顶房檐伸出“山墙”外,……悬山顶在屋顶的式样中等级不高,因此多用于百姓的建筑,皇室建筑用的不多”“古代建筑的屋顶多采用高屋脊、大坡度的设计”可得出答案。 【3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筛选、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到材料中勾画出相关的内容,最后根据题干要求组织语言,就可以给出相应答案。本题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关答题区间在第二段,根据“故宫的地面上有很多形状像铜钱一样的孔洞,被形象地称为。这些‘钱眼’,其实就是排水系统的进水口。雨水从“钱眼”进入各种明沟暗渠后,通过螭首排出,形成“千龙吐水”的壮观景象。随后,排水系统利用故宫中央高、四周低、北高南低的地势特点,迅速将雨水汇总排入内河,流出宫外”这些语句可得出答案。 【3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理解、总结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到材料中勾画出相关的内容,最后根据要求分类总结,就可以给出相应答案。本题,地面排水系统:故宫的地面上有很多形状像铜钱一样的孔洞,被形象地称为“钱眼”。雨水从“钱眼”进入各种明沟暗渠后,通过螭首排出,形成“千龙吐水”的壮观景象。随后,排水系统利用故宫中央高、四周低、北高南低的地势特点,迅速将雨水汇总排入内河,流出宫外。地下排水系统:团城的城墙上找不到一个出水口,地面上也没有任何沟渠,但是不管下多大的雨,地面都不会积水,原因就在于团城大部分地方铺设的青方砖是上大下小的倒梯形,青砖之间形成三角形的缝隙。这些青砖本身渗水透气性就不错,雨水透过青砖之间的接口进入到地下三角形的缝隙当中。可总结出答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