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学案(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学案(1)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 学案 ‎【题文】‎ 人物作用题在小说考题中经常出现,分为主要人物作用题和次要人物作用题,考查时还可能结合环境、情节和主旨进行探究,考题灵活多样。那这节微刊我们就来梳理一下如何挖掘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 一、小说的一般阅读方法 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我们阅读小说时可以把“三要素”作为突破口。‎ 二、考点解读 ‎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 分析小说人物的作用,要挖掘其典型性,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的内涵,明确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 ‎【常见设问方式】‎ ‎(1)小说中塑造某某人物有何作用?‎ ‎(2)你认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3)请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 ‎【方法归纳】‎ 一般从四个方面考虑次要人物的作用:‎ ‎1.对情节的作用 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如《祝福》中的“我”就有此作用。‎ ‎2.对主要人物的作用 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也就是说,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3.对环境的作用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 ‎4.揭示主题,增添魅力 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如《祝福》中的“我”就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具有现代意识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种种精神上的矛盾。‎ 三、典例剖析 ‎【例】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未 婚 妻 ‎[法]奥杜 度过了几天假期之后,我要回巴黎了。‎ 当我走进车站,火车已挤满了旅客。我发现靠近车门坐着的旅客旁边,有一个空座位,但上面放着两个大篮子,里面的鸡和鸭把头伸在篮子外面。‎ 我犹豫了好一会儿之后,决定走进车厢。我说,很对不起了,让我来把篮子移开。可是一位穿着工作服的农民对我说:“小姐,请等一等,我就把它们从这里拿开。”当我把放在农民膝上的水果篮子提在手中时,他轻轻地把两篮家禽塞在凳子下面。‎ 我坐下以后,坐在对面的旅客问农民是不是把家禽带到市场上去卖。农民回答说:“先生,不是的。后天,我的儿子就要结婚,我把鸡鸭带来送给儿子。”‎ 他脸上显出幸福愉快的神情。他看了看周围的人,仿佛要向所有的人表达自己的快乐。另外的旅客都留心倾听,他们听了之后都感到很高兴。只有一个老媪是例外,她占了两个人的座位,枕着三个枕头,正在叱骂拥塞在车厢中的农民。‎ 火车开动了。刚才说话的旅客开始阅读报纸,这时农民对他说:“我的儿子在巴黎,他是一家商店的职员,将和一位小姐结婚,她也是一家商店的职员。”‎ 这个旅客把已经打开的报纸放在膝上,问道:“未婚妻美丽吗?”‎ 农民说:“不知道,我还没有见过她。”‎ 这个旅客有些惊讶,又说:“真的吗?假如她长得丑,使你不喜欢,将怎样办?”‎ 农民回答:“这种事情可能发生,但我相信,她会使我们喜欢,因为我们的儿子很爱我们,他不会娶一个难看的妻子。”‎ 农民的妻子又补上一句:“再说,既然她使我们的儿子腓力普喜欢,她也会使我们喜欢的。”‎ 农民的妻子转过身来向着我,我看到她一双柔和的眼睛中充满着微笑。‎ 她想知道我是否也去巴黎,当我回答说也是去巴黎时,这个旅客就开玩笑了。他说:“我打赌,这位小姐就是未婚妻,她是来迎接她的公公婆婆而没有介绍自己使他们认识。”‎ 所有的眼睛都向我注视,我羞得面红耳赤,这时农民夫妇同声说:“嗳!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将非常高兴。”‎ ‎ 我向他们说明这完全是误会。可是这个旅客提醒他们,说我曾沿着火车走过两次,好像我是尽力找认什么人;又说我在登上车厢前是多么犹豫迟疑。‎ 所有的人都笑起来,我在困窘中解释说,这个座位是我能够找到的唯一的座位。‎ 农民的妻子说:“这没有什么关系,你非常使我喜欢。假如我们的媳妇能像你那样,我将多么高兴。”‎ 农民接着说:“是啊,我们的媳妇最好能像你。”‎ 这个旅客对于他自己的这番笑话感到得意,他带着开玩笑的样子看了我一眼,对农民夫妇说:“你们相信我没有弄错。当你们到达巴黎时,你们的儿子会对你们说:‘这位就是我的未婚妻。’”‎ 他说完后,放声大笑一阵,便开始专心读他的报纸了。‎ 过了一会儿,农民的妻子完全转身向着我。她在她带来的篮子底层找寻一会儿,拿出了一块煎饼。她一面请我吃煎饼,一面对我说,这煎饼是她今天早晨亲手做的。‎ 我辞谢了她的好意。接着,她又请我吃一串葡萄,我不得不接受了。‎ 当火车在一个站停下时,我很难阻止农民下车为我购买一杯热的饮料。‎ 我看到这一对好人一心爱着他们儿子所选中的未婚妻时,自己因不是他们的媳妇而感到遗憾。他们的爱情使自己觉得多么温暖。我是孤女,从未见过父母的慈容,而和我一起生活的人,谁都对我漠不关心。‎ 我惊异地看到他们的眼光时时注视在我身上,好像他们是在爱抚我那样。‎ 到达巴黎时,我帮助他们把篮子从车上搬下来,并领他们向出口处走去。‎ 我看到一个身材高高的青年向他们扑过来,用双臂抱着他们,我就稍稍离开他们远一些。他热情地吻着他父亲,又吻着他母亲。‎ 他们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他像他父亲,一双眼睛鲜明快乐,笑声爽快而响亮。‎ 外面,天几乎全黑了。我撑起大衣的领子。我落在他们后面,稍离开他们几步路。这时,他们的儿子去雇一辆车子。‎ ‎ 农民爱抚着一只美丽的花母鸡的头,对他妻子说:“假如我早知道她不是我们的媳妇,那么我早就把这只花母鸡送给她了。”‎ ‎“是啊!假如我早知道……”‎ 农民的妻子向着已走出车站的长长人群做手势,眼睛望着远处说:“她已随人群走了。”‎ 正在这时,他们的儿子已雇到一辆车子回来了。他看起来长得身强力壮,性情温和,我想他的未婚妻一定是很幸福的。‎ 他们的车子消失在黑暗中,于是我沿着每一条街道慢吞吞地走去。孤零零的我不由自主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我已二十岁了,还没有一个人来向我谈过爱情。‎ ‎(原文有删改)‎ 问题:“看报纸的旅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解析】 ‎ ‎ ‎ ‎【参考答案】 ‎ ‎①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他的“玩笑”引起农民夫妇对“我”身份的误会,从而推动情节发展;②从人物关系的角度看,他是一个穿针引线式的人物,把“我”与农民夫妇、“未婚妻”联系起来。‎ ‎【学以致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徙(节选)‎ 汪曾祺 先生名鹏,字北溟。家世业儒。尝受业于邑中名士谈甓渔,为谈先生之高足。谈先生说:“高氏有子矣。北溟之鹏终将徙于南溟。”‎ 果然,高先生在十六岁的时候,高高地中了一名秀才。众人说:高家的风水转了。‎ 不想,第二年就停了科举。‎ 废科举,兴学校,这个小县城里增添了几个疯子。有一姓徐的呆子,穿着油腻的长衫,一边走,一边念。念到曾经业师浓圈密点的得意之处,摇头晃脑,昂首向天,面带微笑,如醉如痴。一直念到两颊绯红,双眼出火,口沫横飞,声嘶气竭。长歌当哭,其声冤苦。‎ 他这样哭了几年,一口气上不来,死在街上了。‎ 高北溟坐在百年老屋之中,常常听到徐呆子从门外哭过来,哭过去。他恍恍惚惚觉得,哭的是他自己。‎ 功名道断,高北溟怎么办呢?‎ 头二年,谈先生还没有死。有人求谈先生的文字,碑文墓志,寿序挽联,谈先生都推给了高先生。所得润笔,尚可鬻粥。谈先生寿终,高北溟缌麻服孝礼致哀写了一篇长长的祭文,泣读之后,忧心如焚。‎ 他也曾像祖父和父亲一样,开设私塾教几个小小蒙童,教他们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然而除了少数极其守旧的人家,都已经把孩子送进学校了。他也曾挂牌行医看眼科。谈老先生的祖上本是眼科医生。他劝高鹏也看看眼科医书,给他讲过平热泻肝之道。可是城里近年害眼的不多。文章不能锅里煮,百无一用是书生,一家四口,每天至少要升半米下锅,如之何?如之何?‎ 有一个平素很少来往的世交沈石君来看他。沈石君比高北溟大几岁,也曾跟谈老先生读过书,开笔成篇以后,到苏州进了书院。书院改成学堂,革命、“光复”……他就成了新派,多年在外边做事。他有志办教育,在省里当督学,他劝高北溟去读两年简易师范,取得一个资格,教书。‎ 读师范是被人看不起的。师范生被人称为“师范花子”,但这在高北溟是一条可行的路。“简师”只有两年,一晃也就过去了。简师毕业,高先生在“五小”任教。‎ 高先生是谈先生的高足,中过秀才,叫他去教“大狗跳,小狗叫”,实在说不过去,因此,破格担任了五、六年级的国文。即使这样,也还不能展其所长,尽其所学。然而高先生教书是认真的,讲课、改作文,郑重其事,一丝不苟。‎ 同事起初对他很敬重,渐渐地在背后议论起来,说这个人的脾气很“方”。是这样。高先生落落寡合,不苟言笑,不爱闲谈,不喜交际。他按时到校,到教务处和大家略点一点头,拿了粉笔、点名册就上教室。下了课就走。有时当中一节没有课,就坐在教务处看书。‎ 高先生家的春联都是自撰的,逐年更换。都是述怀抱、舒愤懑的词句,全城少见。‎ 这年是辛未年,板门上贴的春联嵌了高先生自己的名字:‎ 辛夸高峙桂 未徙北溟鹏 也许这是一个好兆,“未徙”者“将徙”也。第二年,高北溟竟真的“徙”了。‎ 这县里有一个初级中学,办得不好。教育局长不得不下决心对这个学校进行改组。恰好沈石君因和厅里一个科长意见不合,愤而辞职,回家闲居,地方上人挽他出山来长初中。沈石君再三推辞,禁不住不断有人踵门劝说,也就答应了。他只提出一个条件:所有教员,由他决定。教育局长沉吟了一会,说:“可以。”‎ 国文教员,他聘了高北溟。许多人都感到意外。‎ 高北溟和沈石君以及一般同事相处甚得。沈石君每年暑假要请一次客,对校中同仁表示慰劳,席间也谈谈校务。高先生是不须催请,早早就到的。他还备了几样便菜,约几个志同道合的教员,在家里赏荷小聚。‎ 三十几个教育界人士,联名写信告了沈石君。沈石君知道这个初中校长的位置,早已有人觊觎,他毫无恋栈之心,主动递了一封辞职书。不两天,批复照准。继任校长,叫尹同霖。尹同霖问沈石君有什么托咐,沈石君只希望他能留高北溟。尹同霖满口答应。‎ 沈石君束装就道之前,来看了高北溟,说他已和同霖提了,这点面子料想他会给的,他叫高北溟不要另外找事,安心在家等聘书。‎ 快开学了,聘书还不下来。同时,却收到第五小学的聘书。‎ 高先生只得再回五小去教书。‎ ‎(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高北溟早年心存大志,时代巨变使他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但是在生命本能的支撑下,他艰难而顽强地活着,决不自我放弃,精神难能可贵。‎ B.沈石君与高北溟同为谈老先生的学生,但沈石君人生之路一帆风顺,作者安排这个人物意在说明只有投身革命才能避免高北溟的悲剧。‎ C.科举废止,高北溟和徐呆子一样绝望,徐呆子在门外哭,高北溟则觉得哭的是自己,正是沈石君及时为他指路,才免了同徐呆子一样的结局。‎ D.小说叙事简洁,文辞高雅,如“长歌当哭,其声冤苦”“泣读之后,忧心如焚”,诗一样的语言,颇具抒情性,便于表现知识分子的生活。‎ E.小说没有荡气回肠的情节和惊心动魄的场面,但是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生动细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震动。‎ ‎(2)小说以“徙”为标题有怎样的含意?试作分析。‎ ‎(3)小说中刻画徐呆子这个人有哪些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4)高鹏的人生可以给我们提供哪些有益的人生借鉴?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2016高考  新课标卷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玻璃    贾平凹 ‎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轩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    “你……那酒店怎么啦?”‎ ‎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    “他们到处找你哩。”‎ ‎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    “赔我?”‎ ‎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作出铺垫。‎ 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王有福不情愿承认自己误撞酒店玻璃受伤,主要是因为妻子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害怕酒店追究责任,让他赔偿损失。‎ D.“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E.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 (3)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 ‎ ‎【参考答案】‎ ‎1.(1)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B、E不给分。(B项,“沈石君人生之路一帆风顺”“安排这个人物意在说明只有投身革命才能避免高北溟的悲剧”等分析主观武断。C项,“正是沈石君及时为他指路,才免了同徐呆子一样的结局”的分析不当,高北溟一直在艰难地谋求生存,而徐呆子只会啼哭悲鸣,他与徐呆子性格不同,不会有一样的结局。E项,“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生动细腻”分析不当,文中基本没有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 ‎ ‎(3)①展现当时的社会风貌,揭示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科举废止,许多像徐呆子一样求取功名的人或疯或死,高鹏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②与高鹏形成对比,突出了高鹏 的理性。科举废止,徐呆子疯了死了,高鹏报考师范,做小学教师,两相对照,高鹏的选择越发值得肯定。③通过对徐呆子的丑态和死的描绘,有力地批判了迂腐僵化的思维,突出了与时俱进的主题。‎ ‎(4)①高鹏原本可以走科举之路,科举废止,只得考被人看不起的师范,这启示我们,人生之路要受时代因素的制约,理想不能脱离实际。②高鹏教小学,不能尽其所学,但他郑重其事,一丝不苟。这启示我们,人要接受现实,做好本职工作。③高鹏借春联述怀抱、舒愤懑,说明他从未放弃“徙”之梦,后来终于有机会进了中学。这启示我们,人生要有高远的目标,任何时候都不能自我放弃。④在小学,同事说他脾气“方”,他和他们保持距离;在中学,他约几个志同道合的教员在家里赏荷小聚。这启示我们,人要有坚守,不可随波逐流。‎ ‎2.(1)略 ‎ ‎ ‎ (3)①性格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弯腰鞠躬,说话谦和;②胆小怕事,有些狡黠: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分善良: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 ‎(4)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的理由不够正当充分;③王有福害怕被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 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福放弃赔偿是担心被骗,说明他缺乏法律意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