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哈三中2018年黑龙江省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汉字自从成了汉语的书面符号,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从甲骨文所记录的商周编年史,毛公鼎的篆文所镌刻的嬴秦的历史,先秦诸子的论辩和散文,汉代的《史记》《说文》,直到康乾盛世所刻的九百卷、近五万首的《全唐诗》和近八万卷的包括经史子集的《四库全书》,浩瀚的典籍集聚了一代又一代文化精英的思维逻辑和艺术创造。中国作为古典文献的大国,其文献数量和质量都无愧为上乘。‎ 汉字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它的生命力来自它的内部结构。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结构体,在形音义之中,表意是它的主体功能。隶变之后字形稳定少变,占汉字大多数的形声字,表意的形旁相对明确,表音能力较差。稳定的形、义使它超越了表音能力的缺陷,尽管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还能“由文知义”。于是,隔代的人可以共享书面阅读,异地的人可以借助文字沟通。不同的民族虽有各自的语言,但用汉字书写的书面语,则被大家尊为共同的文化载体。唐代之后的一千年间,《切韵》系韵书作为标准音,通过科举取士普及全国,形成了“文读”的字音类别,使古今南北的字音差异保持着多多少少的对应,使操着不同口音的人都认同统一的汉语。满族入关统治中国近三百年,正是处在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文化达到鼎盛的时期,《四库全书》和《红楼梦》所分别标志的文言和白话也登上了顶峰。这就是各民族共同使用汉字、多民族共同创造统一文化的最好见证。统一的文字不但维系着统一的书面语和统一的民族文化,也使我们这个拥有数亿人口的大国能够经常保持着统一的局面。‎ 汉字在它的青春时期,不但勤勤恳恳地为中华民族服务,还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友好大使,传播到东亚的许多邻国,形成了太平洋西岸的汉字文化圈。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向中国学习了一千年,先是直接学汉字,读四书五经,公元712年成书的《古事记》就是用文言文写的。约公元9世纪创造了汉字笔画式的表音文字——假名,用汉字和假名拼音来书写日语。二战期间,曾有人提出要废除汉字,因为汉字已经用“音读”和“训读”的形式进入日语的血脉,废除不成,后来采取限用汉字的办法,规定了1850个汉字作为“当用汉字”。朝鲜从公元3世纪左右使用汉字,15世纪也创制了汉字笔画式的谚文字母,直到1910年被日本吞并。韩国1987年规定,小学只学谚文,中学学1600个汉字。越南纳入中国版图一千多年,一直以汉字为正式文字,直到1945年才改用拼音。正是因为汉字以表意为主、不精确表音,所以才能够被不同语系的语言借用为文字符号,这种情况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几千年间,汉字的形体发生过甲、金、篆、隶、楷、草等字体的变化,在笔画的选择、结构的调整、繁简的变异上经过了不断的探索实践,在时代的演变中,创造了书法艺术。汉字不但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还成为类似西方绘画、雕塑的艺术陈列品,这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李如龙《汉字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观照》)‎ ‎1. 下列表述,不能体现汉字对中华民族文化影响的一项是(  )‎ A. 汉字作为汉语的书面符号,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由汉字书写而汇成的浩瀚的典籍集聚了中华文化精英的思维逻辑和艺术创造。‎ B. 各民族共同使用汉字使得不同民族能够共同创造统一文化,也使得中国这个拥有数亿人口、多个民族的大国能够经常保持着统一的局面。‎ C. 汉字有着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在它的青春时期,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友好大使,传播到东亚的许多邻国,形成了太平洋西岸的汉字文化圈。‎ D. 汉字的书写形成了书法的艺术,历代书法大家留传下来的珍贵墨宝成为类似西方的绘画、雕塑的艺术陈列品,是华夏子孙的宝贵遗产。‎ ‎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治维新前日本已向中国学习了一千年,公元712年成书的《古事记》即用文言文写就,约公元9世纪创造了汉字笔画式表音文字——假名。‎ B. 由于汉字已经以“音读”和“训读”的形式进入日语的血脉,所以二战期间日本试图废除汉字未成,后来只能采取限用汉字的办法。‎ C. “谚文”是朝鲜从公元3世纪左右使用汉字之后,在15世纪利用汉字的笔画创造出的文字,即使现在,汉字在韩国依然有影响。‎ D. 因为汉字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表意文字,所以才能够被日本、朝鲜、越南等不同语系的多个国家借用为文字符号,并沿用千年至今。‎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代之后的一千年间,科举取士使得《切韵》系韵书作为汉字标准音普及全国,这使得各地操着不同口音的人都认同统一的汉语。‎ B. 满族入关统治中国近三百年间,是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红楼梦》代表着当时文言的最高成就。‎ C. 尽管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汉字形、义稳定,不会因语音变化而影响书面阅读和文字沟通。‎ D. 汉字经过在笔画的选择、结构的调整、繁简的变异上的探索实践,发生过多种字体的变化,但自从隶变之后,字形是基本稳定的。‎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表述,不能体现汉字对中华民族文化影响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辨析能力。D项的内容是介绍汉字对“中华民族”之外的其他民族和地区的影响,不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表述,不能体现汉字对中华民族文化影响的一项”,考生应抓住“中华民族”这一点,D项是对其他民族和地区的影响,不在中华民族之列。‎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第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筛选和辨别信息的能力。D 项,“汉字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表意文字”错误,文中的“绝无仅有”是指汉字“能够被不同语系的语言借用为文字符号”,同时,汉字不是绝无仅有的表意文字。‎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下列关于原文第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本第三段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比如本题的D项,选项弄错了“绝无仅有”所指的内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 项,“《红楼梦》代表着当时文言的最高成就”有误;文章第二段说的是“满族入关统治中国三百年,正是处在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文化达到鼎盛的时期,《四库全书》和《红楼梦》所标志的文言和白话也登上了顶峰”,可见《红楼梦》代表着当时白话的最高成就。‎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本题的B项源自文章第二段,经过比对即可发现,《红楼梦》代表着当时白话的最高成就。‎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镶嵌在墙上的黑板 孙道荣 ‎①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在大山掩映之中,一个小村庄,兀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带的地图上根本没有标注,就连为我们带路的向导,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小村庄。‎ ‎②小小的村落,散布着几十户人家,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与近乎原始的自然环境相比,更让我们惊讶的,是当地的村民。据说,除了偶尔有县乡的工作人员和村民的亲戚外,这些年,几乎没有什么外人走进过这个村庄。村民们看见我们这些误闯进来的外人,就像看见外星人一样,好奇而激动。我们在村民们好奇的目光中,好奇地绕着村庄边走边看。家家户户的门,都是敞开着的。在其他地方,你已经无法看到这样日不闭户的场景。‎ ‎③最后,我们来到了小村唯一的一家代销店,我们想在这里补充点物资。小店里只有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盐、酱油、一两种廉价烟、坛装的老白干都是村民们需要的东西,而我们需要补充的矿泉水和方便面,竟然都没有。店主解释说,矿泉水,村民根本不需要;方便面,那么贵的东西,小村可没几个人吃得起。‎ ‎④我们买了几块当地产的大饼,店主热情地为我们灌满了冷开水,这样,我们后面的行程就不怕了。因为要出山进货,店主算得上这个小村里见过世面的人。我们和店主聊起来。小店门边,镶嵌在墙上的一块黑板,引起了我的兴趣。上面用粉笔歪歪扭扭写着一些文字和数字,如大黄,酒,4.6;二贵妈,酱油,2;黑头,盐、烟,13.45问店主,黑板上写的是什么,店主笑着说,是大家伙赊的账,等有钱的时候,就来结一下。原来是账单。正说着话,一个中年人来买烟,店主递给他一包烟,中年人接过烟,顺手在墙上抠下一小块石灰,将黑板上的一个数字擦了,重新写了个数字,然后,拍拍手,和店主打声招呼,走了。我们惊讶得目瞪口呆,就这么随便擦擦写写啊?店主看出我们的困惑,笑着说,都是乡里乡亲的,谁还会赖我几个钱啊?‎ ‎⑤有人上前用手轻轻擦黑板上的字,一擦就没了,而且,这块黑板是镶嵌在墙上的,即使晚上,也只能挂在外面,如果谁晚上偷偷来将名字擦掉了,或者将数字改了,那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啊?店主说,这事,还真发生过。有一次,一个村民来买东西,忽然发现自己名字下面的数字没了,可能是被哪个调皮的孩子擦掉了,村民赶紧找了块石灰,将数字重新写在了黑板上。大家在我这里赊了东西,他们记得可清楚了,我这个黑板,也就是个形式,其实,账本都在大家的心里呢。‎ ‎⑥回城之后,我们将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闻者无不激动不已,太难得了!一批批人沿着我们的足迹,走进了深山,去寻访那个神秘纯朴的村庄,而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那块镶嵌在墙上的黑板 ‎⑦一年之后,我们一帮人,再次踏上了那片神秘的土地。进山的道路,已经拓宽了很多。我们轻松地找到了那个小村。未进小村,就被它热闹的气息感染,一打听才知道,这一年来,小村已经被开发成旅游景点了。‎ ‎⑧我们顺利地找到了那家小店,小店的周围,又开了好几家纪念品和土特产店。让我们略感欣慰的是,镶嵌在墙上的那块黑板还在,上面的账单也还在。很多游客,在黑板前拍照,留念。我悄悄摸了摸黑板上的字,擦不动,原来是白色的油漆写的。店主认出了我们,一边忙着招呼生意,一边告诉我们,小店生意大了,经常有人赖账,所以已经不赊账了,再说,现在村民也都有钱了。我问,那还留着这块黑板干什么?店主呵呵一乐,招牌啊,很多人就是冲着它来的呢,这还得谢谢你们的宣传啊!‎ ‎⑨我无言以对。墙上的黑板,白漆的名字和数字,冷眼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掩映在大山之中的小村庄在地图上没有标注,也不为向导所知,是为了后文突出小村经我们的宣传发生的可喜的变化,强调舆论宣传在发展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B. 第②段写村民们对我们这些外来人十分好奇,而我们也对山村和村民感到好奇,这恰恰表现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和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的隔膜。‎ C. 小说第④段先借店主之口,概括介绍黑板的用途,然后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详细描摹了中年人买烟的情形,真实可感,处处透露出民风的纯朴。‎ D. 一批批人走进深山寻访近乎原始的神秘的小村庄,表现了人们对繁华虚伪的城市生活的厌倦,寄托了我对当下城市生活精神匮乏的深切忧虑。‎ ‎5. 小说中的店主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 ‎6. 镶嵌在墙上的黑板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①纯朴 热情。为我们这帮路人灌满冷开水,主动解答我们对黑板的疑惑,讲述与黑板有关的故事。②勤劳能干。在偏僻的村庄经营唯一的一家代销店,并将生意做得越来越大。③精明务实。善于发现并抓住商机,用黑板招揽顾客;先前任由赊账的乡亲在黑板上擦擦写写,后来不再赊账。 ‎ ‎6. ①镶嵌在墙上的黑板本身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②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情节围绕黑板展开。③前后对比,突出主旨。‎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A项,“是为了后文突出小村经我们的宣传发生的可喜的变化,强调舆论宣传在发展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不正确。其写作目的应是引出下文纯朴的民风,同时与成为景点后的小村构成鲜明对比,以突出经济发展对纯朴民风的冲击。B项,“表现了……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的隔膜”不正确,应是表现出“我们”和村民的好奇,以及城乡差距,没有表现出“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的隔膜”。D项,“表现……厌倦,寄托……忧虑”分析不正确。一批批人走进深山是为了衬托纯朴民风之难得,并为下文写这种难得的民风因经济冲击而消失作铺垫。故此题答案为C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要先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该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小说中,“我们”第一次到村庄时,店主对“我们”热情接待,并告诉“我们”黑板账本的用途,由此可以看出店主是那个偏僻村庄众多淳朴热情村民的代表;“我们”第一次去村庄时,小店是“小村唯一的一家代销店”, “我们”第二次去村庄的时候,“小店生意大了”,可见店主功劳能干;店主从“我们”对黑板账本的赞叹中,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用黑板当招牌,把生意越做越大,而且针对出现的“赖账”现象,取消了赊账的行为,可见店主精明,有商业头脑。‎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小说标题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小说的情节发展、主题表达等角度进行分析。从小说情节发展来看,小说写“我们”发现镶嵌在墙上的黑板,回到城市宣传镶嵌在墙上的黑板,人们被这块黑板吸引来探访村庄,可以说整篇小说围绕着这块黑板展开,所以“镶嵌在墙上的黑板”是小说的线索。从表现主题来看,“镶嵌在墙上的黑板”表面是指店主用来记账的黑板,其实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前黑板上的字可以擦掉,但装在人们的心里的诚信擦不掉,如今黑板上的字擦不掉了,但人们心中的诚信不见了,黑板成了形式,它的存在只是为了招揽游客。黑板见证了山村与村民的变化,见证了淳朴民风的消失;黑板的变化,实则意味着村庄民风的变化,通过黑板前后变化的对比,写出诚信与信任民风的缺失,凸显这篇小说的主旨。‎ ‎【点睛】第3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赏析。这类题目解答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看标题内容,包括标题的本义和深层含义:是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第二思考与主旨的关系:是否文眼,能否揭示主旨,阐明文章中心;第三如果是写人的文章,要思考与人物的关系:能否表明人物性格,是否显示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态度;第四看修辞手法:是否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第五,综合上述思考确定是原标题好还是新标题好,得出结论。‎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谢迁,字于乔,余姚人。成化十年乡试第一。明年举进士,复第一。授修撰,累迁左庶子。弘治元年春,中官郭镛请豫选妃嫔备六宫。迁上言:“山陵未毕,礼当有待。祥禫①之期,岁亦不远。陛下富于春秋,请俟谅阴②既终,徐议未晚。”尚书周洪谟等如迁议,从之。帝居东宫时,迁已为讲官。及是,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敷词详切,帝数称善。八年,诏同李东阳入内阁参与机务。迁时居忧,力辞,服除始拜命。进詹事兼官如故,皇太子出阁,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上疏劝太子亲贤远佞,勤学问,戒逸豫,帝嘉之。尚书马文升以大同边警,饷馈不足,请加南方两税折银。迁曰:“先朝以南方赋重,故折银以宽之。若复议加,恐民不堪命。且足国在节用,用度无节,虽加赋奚益?”尚书倪岳亦争之,议遂寝。‎ 孝宗晚年慨然欲厘弊政。而内府诸库及仓场、马坊中官作奸骫法,不可究诘。御马监、腾骧四卫勇士自以禁军不隶兵部,率空名支饷,其弊尤甚。迁乘间言之,帝令拟旨禁约。迁曰:“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帝允之。世宗即位,遣使存问,迁乃遣子正入谢。劝帝勤学、法祖、纳谏,优旨答之。嘉靖二年复诏有司存问。六年,大学士费宏举迁自代。帝乃遣人赍诏书即家起之。迁年七十九矣,不得已拜命,居位数月,力求去。帝待迁愈厚,以天寒免朝参,除夕赐御制诗。及以病告,则遣医赐药饵,使者相望于道。迁竟以次年三月辞归。十年卒于家,年八十有三。赠太傅,谥文正。‎ ‎(选自《明史》列传七十二,有删改)‎ ‎【注】①祥禫(xiáng dàn):丧祭名。②谅阴:居丧时所住的房子。‎ ‎7.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 B. 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 C. 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 D. 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科举制中,最高级别考试称殿试,皇帝在朝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生亲自考核,以定甲第。考中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B. 服除,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守丧期满除去丧服称“服除”。‎ C. 兵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 D. 赠,是古代皇帝为在任或已故官员及其亲属赐予官爵或荣誉称号,以示恩荣。‎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谢迁奉守礼法。因先皇陵墓尚未完工,居丧期限未满,他建议孝宗居丧期满后再商议选妃嫔充实六宫。‎ B. 谢迁关心百姓疾苦。大同发生战事,尚书马文升请求增加南方两税折合的银两,遭谢迁和尚书倪岳反对而作罢。‎ C. 谢迁有政治才干。孝宗晚年想治理弊政,谢迁向孝宗报告并提出治理弊端的策略,得到皇帝同意,收效明显。‎ D. 谢迁晚年宠命优渥。天寒时不用上朝参见,除夕赐诗,生病派医送药,死后赠谥,极尽荣耀。‎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复议加,恐民不堪命。且足国在节用,用度无节,虽加赋奚益?‎ ‎②六年,大学士费宏举迁自代。帝乃遣人赍诏书即家起之。‎ ‎【答案】7. B 8. D 9. C ‎ ‎10. ①假如又增加,恐怕百姓不能忍受。况且使国家富足的方式在于节省费用,花费无节制,即使增加赋税又有什么用?‎ ‎②六年,大学士费宏推举谢迁代替自己。世宗于是派人带着诏书到谢迁家去起用他。‎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这句话的含义是“虚言禁止无益,应该命官署收集弊端,详细地奏报朝廷。然后严格订立条约,违犯者必诛,那样积蠹可望除掉”,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虚言”“曹司”“条约”等,然后依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设禁无益”说的是“虚言”,而“宜”意思是“应该”,是修饰“令”,即“应该命令”,故应从“无益”后断开,排除C项;“搜剔弊端”是命令“曹司”去做的事情,故应从 “弊端”后断开,这就排除AD两项,故选B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赠,是古代皇帝为在任……赐予官爵或荣誉称号,以示恩荣”表述有误,“赠”是针对已故的官员及其亲属而言,不包括在任的。故选D。‎ ‎【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收效明显”表述有误,文中说的是“庶积蠹可去”,意思是“那样积蠹可望除掉”,后面说“帝允之”,但没有说到收效明显。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故选C。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若”,假如;“堪”,承受、忍受;“且”,况且;“足”,使动用法,使…富足;“节用”,节省费用;“虽”,即使;“奚”,代词,什么;“益”,益处,用处。第二句中,“举”,推举,推荐;“自代”,宾语前置,应为“代自”,即代替自己;“乃”,于是;“赍”,持,拿着;“即”,到;“起”,起用。‎ ‎【点睛】参考译文:‎ 谢迁,字于乔,余姚人。成化十年,乡试第一名。第二年考中进士,又是第一名。授修撰职,连续升迁至左庶子。弘治元年春,宦官郭镛提出预选妃嫔以充实六宫。谢迁上言道:“先帝陵墓未完工,理应等待。除服之期也不远了。陛下年轻,请等居丧期满后,再慢慢地商议也不晚。”尚书周洪谟等也同谢迁意见一致,孝宗同意了。孝宗为太子时,谢迁已是讲官,到这时,参加日讲,致力于竭诚启发开导皇帝。日讲前天晚上,他必定衣冠整齐地练习背诵,到为皇帝讲解经史时,对词的讲解详细准确,获得孝宗多次称赞。八年朝廷下诏书命谢迁同李东阳进入内阁参预机要事务。时逢谢迁居丧期间,他极力推辞,直到服满才接受任命。升任詹事兼任原来官职。皇太子前往封地,加封谢迁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他上疏鼓励太子亲贤远佞,勤于学习,力戒一味享乐,孝宗很赞赏。因为大同发生战事,满足不了供应,尚书马文升请求增加南方两税折合的银两。谢迁说:“先朝因为南方的赋税重,所以用折银的办法解决,假如又增加,恐怕百姓不堪忍受。况且富国在于节省费用,如果花费无节制,即使增加赋税又有什么用?”尚书倪岳也持反对意见,此议于是搁置下来。‎ 孝宗晚年感慨地要治理弊政,而内府诸库及粮仓、马坊的宦官行奸枉法,不能深入追究。御马监、腾骧四卫勇士自以为禁军不隶属兵部,一律以空名领取粮饷,其弊尤为厉害。谢迁趁此机会向孝宗提出来,孝宗命令草拟旨文禁止。谢迁说:“虚言禁止无益,应该命官署收集弊端,详细地奏报朝廷。然后严格订立条约,违犯者必诛,那样积蠹可望除掉。”孝宗表示同意。世宗即位,遣使慰问谢迁。谢迁于是派儿子谢正入朝致谢。鼓励皇帝勤学、师法祖先、纳谏。世宗用褒奖的语言做了回复。嘉靖二年,又下诏命有关部门去慰问。六年,大学士费宏推举谢迁代替自己,世宗于是派遣官员带着自己亲手写的诏书到谢迁家起用他。谢迁时年七十九岁了,不得已接受任命。谢迁任职数月后极力请求离去。世宗对待他更加优待,天寒免去上朝参拜,除夕日赐御制诗,有病时则派遣太医去为他治病,并赐药和食物,道路上尽是派往谢迁家慰问的使者。谢迁终究在第二年三月辞官回家。十年在家去世,享年八十三岁。追赠太傅,谥号文正。‎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早  蝉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11. 下列对这首唐诗的分析与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 “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诗人听到早蝉先秋鸣叫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 B. “西风”即秋风。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秋冬夏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西风未起,意指还没有到秋天。‎ C. 时值夏季,让诗人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这连绵不断的蝉声引发了诗人的悲慨之情。‎ D.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此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此刻对云树缭绕的湓城的无限思念之情。‎ ‎12.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两句感情深沉动人,其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1. A 12. ①年事渐高的感伤之情。听到蝉鸣之声,诗人就想到自己鬓色渐衰,大有岁月催人老的感伤。②困居异乡的思乡之情。蝉鸣之声触动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③被贬离朝的愁闷之情。往昔在东掖槐花之下听蝉,今朝却是在浔阳僻处听蝉,今昔对比,失意无限。‎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和所给选项,结合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判断。B项,“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秋冬夏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不正确,前后内容对应错误。“春风”是“东风”,“秋风”是“西风”,“夏风”是“南风”,“冬风”是“北风”。C项,“这连绵不断的蝉声”不正确,诗歌中说的是“薄暮两三声”,意思是傍晚时有两三声蝉鸣。可见不是“连绵不断”,而是只有两三声蝉鸣。D项,“对云树缭绕的湓城的无限思念之情”不正确,“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此处的“无限思”是有无限的愁思、哀思之意,“云树绕湓城”是借景抒情,表现出的是作者被贬江州困居湓江的失意与愁苦之情。故此题答案为A项。‎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可逐句分析诗歌内容,然后归纳。本题要求结合全诗分析“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两句所包含情感,实际考查的是整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本诗前四句写景,触景生情,写作者由傍晚时分听到树叶深处传来两三声蝉鸣,引出第五、六两句。“一催衰鬓色”,“衰鬓”一词流露出作者对年事渐高、年华逝去、岁月催人老的感伤之情;“再动故园情”则直接点明了诗人困居异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写的是作者想起往昔在宫城槐下听蝉,而今时却在被贬之地听蝉,同为听蝉但情境不同,今昔对比,表达了作者被贬官离开京城的愁闷失意之情。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整理出本题答案。‎ ‎【点睛】第2小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名句名篇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故不积跬步,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劝学》)‎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_________,_________。(《赤壁赋》)‎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师说》)‎ ‎(4)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____,砯崖转石万壑雷。(《蜀道难》)‎ ‎【答案】 (1). 无以至千里 (2). 无以成江海 (3). 驾一叶之扁舟 (4). 举匏樽以相属 (5). 位卑则足羞 (6). 官盛则近谀 (7). 枯松倒挂倚绝壁 (8). 飞湍瀑流争喧豗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上下句填空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上句或下句,仔细回忆自己背诵的相关内容,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至、驾、扁、匏樽、属、卑、盛、谀、倚、湍、瀑、喧豗。‎ 语言文字运用 ‎1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两位进城打工的农民遭到保安人员的非法拘押和刑讯逼供,他们在被毒打后忍无可忍,不得不承认偷了商场的物品。‎ ‎②经过一代代工匠们的努力,这一精湛的传统制陶工艺薪尽火传,并在新的时代不断得到发展。‎ ‎③足球比赛正在激烈进行着,只见一个防守队员快步赶上,抱住对方进攻队员的肩膀,从后面强行掀倒对方,而裁判却对此熟视无睹。‎ ‎④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过于急切,往往不切实际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其结果常常是弄巧成拙。‎ ‎⑤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⑥世界上很难再找到像巴黎这样的城市:古典高雅的韵味和现代时尚的潮流完美地融为一体,既充满反差,又相得益彰。‎ A. ①③④ B. ②⑤⑥ C. ②③④ D. ①⑤⑥‎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①忍无可忍: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了。句中说的“他们”受不了毒打被迫承认偷了东西,使用“忍无可忍”不正确,属于望文生义。 ②薪尽火传:多用以比喻师傅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句中用来指精湛的传统制陶工艺的传承,使用正确。③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到,却跟没有看见一样。形容对某种事物漠不关心。句中用来指裁判看到了却不管,不合语境。④弄巧成拙:本想卖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句中用来指家长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不合语境。⑤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生活穷困。后也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句中用来指管理人员不足,应付不过来,使用正确。⑥相得益彰:两者相互配合协助,双方的优点和长处就更能显露出来。句中用来指“古典高雅的韵味和现代时尚的潮流完美地融为一体”,使用正确。故此题答案为B项。‎ ‎1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些年每听到亲友去世的消息,总令我无比伤感,尤其是这回相濡以沫的老伴远行,对于我这个年已九十且神经衰弱的老人,真像天塌了一样。‎ B. 木船在风浪中剧烈地摇晃着,那人却稳稳地站立着,就像一个身怀绝技的骑士,骑在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上,任凭野马狂奔,他却泰然自若。‎ C. 来到公司的第一天,我好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做,忙得头昏眼花。已经过了下班的时间,我还在七手八脚地忙乎着。‎ D. 近年来,在各地蓬勃兴起的旅游热中,以参观革命圣地、踏访英雄足迹为特色的“红色旅游”独树一帜,呈升温之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A项,相濡以沫:泉水干涸,鱼靠在一起以唾沫相互湿润。后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句中用来形容与老伴的关系,使用正确。B项,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句中用来形容在风浪中不惊慌的“那人”,使用正确。C项,七手八脚: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句中用来指自己忙乱的样子,对象不正确。D项,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比喻独闯一条路子,自成一家。句中用来指独闯一条路子的“红色旅游”,使用正确。故此题答案为C项。‎ ‎1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人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无归,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命途多舛。‎ B. 那鼓声,如骤雨,如旋风,气势磅礴,震撼着你,使你惊异于击鼓人那瘦小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如此大的能量!‎ C. 从被科尼法官讲述的一起案件深深触动,到把科尼的故事写成《复活》,托尔斯泰惨淡经营了整整12年之久。‎ D. 附庸风雅的人主观意图是为了装点门面,但他们不去学野蛮,却来学风雅,也总算见贤思齐,有心向善,未可厚非。‎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A项,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句中用来指“他”做生意时遇到的骗子,对象不当。B项,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浩大。句中用来形容鼓声,使用正确。C项,惨淡经营: 原意指苦心构思。现形容费尽心思从事某种事情。句中指托尔斯泰用12年时间苦心构思写《复活》,使用正确。D项,未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苛求。表示虽有缺点,但还可以原谅。句中用来指对附庸风雅的人不必过于苛求,使用正确。故此题答案应为A项。‎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今年黑龙江省高考招生的本科计划总量与上年持平,但由于学龄人口逐年减少,导致报名人数也在逐年减少,所以录取率将略有上升。‎ B. 江苏盐城突遭龙卷风、冰雹等严重灾害后,农业部高度重视,要求相关司局迅速与江苏省农业部门共同部署救灾及灾后生产恢复。‎ C. 朝鲜外务省发言人近日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朝鲜拒绝接受联合国安理会发表的谴责其再次进行弹道导弹发射活动的媒体声明。‎ D. 2018欧洲杯决赛在今日凌晨3时开赛,对阵双方都是传统强队,比赛的胜负不仅取决于球员的实力,更取决于良好的临场状态。‎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再审查附加成分,做出正确判断。A项,成分残缺或成分赘余,“由于学龄人口逐年减少,导致报名人数也在逐年减少”,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去掉“由于”。B项,成分残缺,“部署救灾及灾后生产恢复”缺少与“部署”呼应的宾语中心词,应在句末加上“工作”。D项,不合逻辑,“比赛的胜负……更取决于良好的临场状态”两面一面不照应,应改为“比赛的胜负……更取决于临场状态”。故此题答案为C项。‎ ‎【点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出现多重定语或多重状语,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语序不当;如果出现长定语就要考虑是否淹没了中心词造成成分残缺;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 ‎18.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句是 ( )‎ 小说家应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行自然,生动活泼,__①____不可能完全像实际说话。___②___讲故事或作报告,___③___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__④____不写稿子,___⑤___应像一篇文章。‎ A. 虽然 而 却 即使 也 B. 尽管 可是 而虽 然 但 C. 尽管 而 却 虽然 但 D. 虽然 相反 可 即使 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A项最后一组关联词语“虽然”,“但” 的使用有问题,因为根据语意,这里没有转折关系。同样,C项的错误也主要在这里。D项的主要错误在于“相反”的使用上,因为下一句与上一句所说的意思不存在矛盾关系。另外,一定要注意一下句中的句号。它标明“实际说话”以前和以后是两个句子,第一个横线填的关联词与下文并没有关系。‎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题中重点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9.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 ‎②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全然不同的景观。‎ ‎③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呢? ‎ ‎④九十年代的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无限生机。‎ ‎⑤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⑥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 A. ⑥⑤①②③④ B. ④③⑤①②⑥‎ C. ③①⑤④②⑥ D. ④②①⑤③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时要注意分析句子成分、理解句子意思。皓月不可能是一弯,故排除B.C.“空”“冥”“中”“梦”押韵。故选D。‎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传统礼貌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 你和我小学毕业时的合影我一直当作珍贵的“文物”惠存着。‎ B. 可能是一时疏忽,你的稿子有几个不大通畅的语句,我斗胆坐了斧正。‎ C. 你寄来的使用说明书,我有几个地方不大明白,特去信垂询。‎ D. 我的一首小诗在《星星》上发表了,现抄寄给你,请雅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此题ABC中的“惠存”“斧正”“垂询”均是敬辞,只用于别人对自己。‎ ‎21.下列选项中,对下图漫画寓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 过程特别艰难,可能预示着这一次收获很大。‎ B. 在我们不注意的地方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困难。‎ C. 对努力挣得的东西,人们会牢牢地抱住不放。‎ D. 懂得知足常乐,会使生活中的困难更少一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漫画的理解。先要认真细致的观察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要注意:画面的形象主体不一定是讽刺或颂扬的对象,要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画面是一只兔子拔萝卜,它已经拔出了一些小萝卜,正在奋力拔一个大萝卜。地面下的是大萝卜,不是“困难”,所以排除B、D项,大萝卜还在地里,并未拔出来,所以还不属于“挣得的东西”,排除C项,所以选A项。‎ ‎22.小明想写一副庆祝哈三中九十五周年校庆的对联,写完上联后看到月考成绩不佳,无心写出下联,请你帮他对出下联。‎ 上联:九五芳华敦品励学传薪火 下联: ‎ ‎【答案】二八青春严谨求是铸辉煌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拟写对联,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了解对联的一般写作要求,然后仔细阅读题干要求,明确对联的内容,再仔细阅读例句,掌握要写出的对联的结构形式,最后按要求写出下联。对联写作上要做到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对仗工整,音韵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美;上联结尾字要求仄声,下联结尾字要求平声。本题从题干可知,所写下联内容要表达“庆祝哈三中九十五周年校庆”的主题;从给出的上联来看,结构上应为数词+名词+并列短语+动词+名词的形式,字数为11个字,且上下联相同部位不能有重复的字,结尾用平声字。考生答案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自力更生 释义:更生,改变生活。形容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办起来。‎ 例句: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 ‎——毛泽东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自力更生 如果不懂得依靠自己的力量,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会黯淡无光。故曰:要飞翔,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只有懂得自力更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最终才能成就梦想。‎ 古今中外多少成功人士,哪一位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艰苦奋斗才取得成功,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呢?普通人之所以与优异人才差别巨大,在于付出的努力远远小于后者,倘若普通人也懂得依靠自己的力量,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那么他们也能成为优异人才,成就自己的梦想。‎ 成功从不轻视出身低微的人,但它从来只喜欢与懂得自力更生的人结伴。从贫民出身的奥巴马从不为自己的处境所悲哀,即使曾有不好的经历,他依旧能醒悟,通过努力考取律师证,帮助了许多受不公平待遇的黑人,最终更是成为了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正因为他懂得自力更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成就了总统梦。同是出身低微的俞敏洪从不因为自己是农民家出身而自卑,他努力学习,即使考不上北大也从不放弃,他的毅力促使他参加了三次高考,最终圆了自己的北大梦。倘若俞敏洪自暴自弃,不懂得依靠自身的力量,不懂得付出努力去艰苦奋斗,那么他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北大梦,改变自己的人生。‎ 容易骄傲自满的人永远都不可能获得成功。天资聪颖的方仲永因幼年才华横溢而备受赞赏,他的父亲为了得到更多的钱财,于是拉着他到处登门拜访,展现才艺,而他满足于自身现状,没有勤加练习,最终成为普通人,平凡地度过一生,正是因为他没有懂得自力更生,以为别人的几句赞美的话语便是自己不可一世的资本,没有更多地付出努力,才导致了天才变庸人的悲剧。‎ 纵观当下,某些富二代,官二代依靠自己的父辈的财势权势做出践踏法律甚至丧尽天良之事。令人不齿,现代的社会倡导自力更生,而不是依靠父母。所以想要闯出自己的一片天,首先就是要学会自力更生。‎ 叶子的浮沉让我们懂得唯有自力更生,依靠自身的力量,才能飞翔于浩瀚的蓝天,而不是让风决定把你吹上天还是吹进烂泥潭。自己的人生应该自己主宰。‎ 为了成就自己的梦想,就要脚踏实地,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自己付出的努力和艰苦奋斗去收获成功,拾起那最初美丽设计的,而如今用辛勤汗水筑建的-----梦想。‎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写作时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把握材料中心,确定立意。本题所给材料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成语“自力更生”,“自力更生”的释义,“自力更生”的例句。三部分综合起来,强调的是做事情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即“自力更生”。这就告诉考生,本题应围绕“自力更生”来写。考生可以写什么是“自力更生”,揭示“自力更生”的内涵;也可以写为什么要“自力更生”,论述“自力更生”对个人成长、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还可以写怎样才能“自力更生”,探讨“自力更生”的方法和路径。总之,只要围绕“自力更生”来写,主题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都是符合要求的。行文时可从材料分析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可以结合典型事例进行分析论证,国家的例子,如中国两弹研制;个人的例子,如俞敏洪家境贫寒,自力更生,三次高考圆北大梦,又自力更生创建新东方教育集团等等,让文章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立意角度参考:‎ 自力更生是独立自主的开始;自力更生,拥有美好的未来;强国之路从自力更生开始;等等。‎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从文体上看,本题没有限制,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