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解析版

玉溪一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语文学科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对诗歌多义性的深入研究,是20世纪以后随着语义学的建立而开展起来的。语义学是符号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主要研究语言符号和它所指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有人用符号学的理论来研究诗歌,把诗歌也看作是一种符号,叫“复符号”。这种“复符号”所投射出来的语意,只是它所包含的意义的一部分。这就涉及诗歌多义性的问题了。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艺术,无疑是一条途径。但是,决不能用语义分析代替对于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英国的恩普逊在其《意义暧昧的七种类型》一书中,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固然有其价值,但这并不等于诗歌艺术的研究。所谓多义并不是暧昧和含糊,而是丰富和含蓄。‎ 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多义性有相通的地方,诗歌可以借助词的多义性以取得多义的效果,然而它们并不是一回事。‎ 按照词汇学的解释,由于语言中词的数量有很,不可能一对一地表示复杂的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义词。然而,不管一个词有多少种意义,这些意义都是确定的,而且这些意义都是为社会所公认的。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这种多义性不同。诗人不仅要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来抒情状物,还要艺术地驱使词语以构成意象和意境,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种种想象和联想,激起种种感情的波澜。诗人写诗的时候往往运用艺术的手法,部分地强调着或改变着词语的意义,赋予它们诗的情趣,使一个本来具有公认的、确定的意义的词语,带上复杂的意味和诗人主观的色彩。而读者在读诗的时候,他们的想象、联想和情感,以及呈现在他们脑海里的形象,虽然离不开词义所规定的范围,却又因人因时而有所差异。生活经验、思想境界、心理气质和文艺修养互不相同的读者,对同一句诗或一句诗中同一词语的意义,可以有不同的体会。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完全一样。可见,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另外,词汇学里讲词的多义性,是把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加以总结,指出它的本义和引申义。如果孤立地看,一个多义词固然有多种意义,但在具体运用的时候,一般说来,一次却只用其一种意义,歧义是一般情况下使用语言时需要特别避免的毛病。‎ 但是在诗歌里,恰恰要避免词义的单一化,总是尽可能地使词语带上多种意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取得多义的效果。中国古典诗歌的耐人寻味,就在于这种复合的作用,“诗无达诂”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是不能解释的,那么这句话固然是错误的,如果从诗歌的多义性上理解,这句话倒也不无道理。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读诗的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这是很自然的。‎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词汇学中用词时通常一次只用其一种意义不同,诗歌中的词要尽可能地有歧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从而使诗歌耐人寻味。‎ B. 恩普逊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不等于对诗歌艺术的研究,因此它不能作为研究诗歌艺术的一个角度。‎ C. “诗无达诂”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歌因其词语的多种意义,而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则是完全正确的。‎ D. 李白《将进酒》“奔流到海不复回”中“不复回”除有“不再回流”之意,还会令读者有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联想,这就体现出诗歌的多义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最后两段运用对比的方法,说明词汇学中词的多义性与诗歌多义性的区别,并论及二者的高下和优劣。‎ B. 本文论述了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词的多义性的共通之处,以及二者的区别并以论述后一方面为主。‎ C. 文章第三自然段,作者从诗人创作和读者阅读两个方面,分析了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原因。‎ D. 作者以恩普逊的书为例,一方面说明诗歌多义性研究与语义学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也引出下文对二者区别的论述。‎ ‎3. 下列关于“诗歌的多义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诗人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抒情状物,并艺术地运用词语构成意象和意境,会使诗歌最终产生多义性的效果。‎ B. 诗歌可以借助词的多义性取得多义的效果,变得丰富和含蓄,这说明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词的多义性有相通之处。‎ C. 人们读诗时会有自己不同的体会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的特征。‎ D. ‎ 无论是诗人写诗时部分地强调或改变词义,还是读者读诗时因人因时体会不同,都会让诗歌中词语的意义带上一定的主观色彩。‎ ‎【答案】1. D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诗歌中的词要尽可能地有歧义”偷换概念。由原文中“歧义是一般情况下使用语言时需要特别避免的毛病”一句可知,歧义是一种语病,所以诗歌的语言应该是多义,而不是有歧义。选项错误。‎ B项,“不等于对诗歌艺术的研究”曲解文意。原文说“不等于诗歌艺术的研究”并不代表这不是一个研究的角度。选项错误。‎ C项,“则是完全正确的”说法绝对。原文说“这句话倒也不无道理”,与“不无道理”相比,“完全正确”说法绝对。选项错误。‎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思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A项,“并论及二者的高下和优劣”理解错误,本文并未论及二者的高下和优劣。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择“关于‘诗歌的多义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C项,“人们读诗时会有自己不同的体会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的特征”因果倒置,原文说“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读诗的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可见,“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的特征”是因,“人们读诗时会有自己不同的体会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果。故选C。‎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最近,11岁的唐安琪将要动身去美国参加游学。为了短短13天的行程,她的妈妈秦女士支付了3万多元的费用。除了游学,秦女士还给女儿安排了暑期培训,花费5000元。许多孩子的暑假,如今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烧钱季”,不少家长感慨“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其实,这种“烧钱游戏”的性价比并不高。一些游学机构动辄将出境旅游产品贴上“游学”的标签,改头换面之后抬高价格。实际上,很多项目仅仅是参观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而已。这类产品价格虚高,内容却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游而不学,很难实现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效果。‎ 另外,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暑假填得满满当当。在北京,一些培训机构里有的孩子一天5节课,10个小时的教学时间。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安排下,孩子不仅难以用心投入学习,反而容易滋生厌学情绪,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摘自《暑假变烧钱季,金钱和时间堆不出牛娃》,《中国青年报》2018年7月24日)‎ 材料二 图1 2015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 图2 2015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 ‎(摘编自《当前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状况的调查报告》)‎ 材料三 剧场之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位,但是如果前排观众为了看得更清楚,或者一些其他原因站了起来,周围的人劝不了,“剧场管理员”又熟视无睹,那么后排的其他观众为了看到演出,就只好被迫站起来。最后的结果是,全场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都坐着与都站着相比,都是看戏,但是所有人都付出了更高的代价,也更累了。这种情景被称之为“剧场效应”。‎ ‎(摘编自《校外教育须警惕“剧场效应”》,光明网2018年1月8日)‎ 材料四 ‎“减负”不等于降低课程难度、不要学生刻苦学习、让孩子无节制玩耍,而指的是减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负担”。对于“减负”,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 ‎“加”在积极引导、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上。比如让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安排自己放学之后的生活:读书、做手工、练书法……通过积极引导,真正从育人角度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 ‎“加”还在延展书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上,让孩子们清楚知识的逻辑,明白成长的真谛,拓展思维的视野。科学“加”的最终目标是育人,每次活动要从主题出发,设定合理的课程目标,把握活动内容的关键要素,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实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以及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协助支持下,探究知识、发展素养、体验情感、塑造人格。‎ ‎(摘自《减负:“减”的背后应科学地“加”》,《中国教育报》2018年7月22日)‎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被调查的各年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参加了课外辅导班,说明在大多数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课外辅导是非常受重视的。‎ B. 从数量上看,大多数被调查学生参加过辅导班,参加两个及以上课外辅导班的人数将近一半。其中,初中生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比重最高。‎ C. 选择证书考级培训、学科竞赛辅导的比例达到了21.6%,说明学生参加课外辅导也不完全是为了学习文化,而是为了培养艺术情操、提高身体素质。‎ D. 调查发现,选择纯文化课程补习的远超过其他类型,几乎撑起了课外辅导的半边天,可见,来自文化学科方面的压力仍是主要的。‎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长们把孩子的教育看作是一个堆砌时间与金钱的“烧钱游戏”,而不尊重基本的教育规律,这样必定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B. 中小学生假期竞相参与校外培训,就是“剧场效应”在教育中的典型体现。它折射出公众对教育的焦虑、无奈以及随大流的态度。‎ C. 面对教育部门提出的“减负”口号,教育工作者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这种“加”包括降低课程难度,有效介入课后活动。‎ D.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孩子们选择如何度过自己的暑假,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也更需要孩子们自己的争取。‎ ‎6. 假期各种培训活动导致的负面影响有哪些?请简要概括说明。‎ ‎【答案】4. C 5. B ‎ ‎6. ①家长经济负担增加,不堪重负;②孩子容易滋生厌学情绪;③监管不力,导致 教育秩序被破坏,集体受损。‎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C项,“而是为了培养艺术情操、提高身体素质”错,该情况说明学生希望在短期内强化自己的应试能力。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A项,“必定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说法过于绝对。结合文本内容“反而容易滋生厌学情绪,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分析可知,“适得其反”只是一种可能性,选项“必定会”表述绝对化。A项错。‎ C项,“降低课程难度”错,结合材料四“‘减负’不等于降低课程难度、不要学生刻苦学习、让孩子无节制玩耍”“对于‘减负’,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分析可知,这种加不是指降低课程难度。C项错。‎ D项,“也更需要孩子们自己的争取”无中生有。D项错。‎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本题要求概括“假期各种培训活动导致的负面影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结合“如今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烧钱季’,不少家长感慨‘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分析可知,家长经济负担增加,不堪重负;结合“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安排下,孩子不仅难以用心投入学习,反而容易滋生厌学情绪,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分析可知,孩子容易滋生厌学情绪;结合“内容却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游而不学,很难实现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效果”及材料三内容分析可知,监管不力,集体受损。‎ ‎【点睛】信息筛选概括题,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纸上故乡 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7.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我”常在故乡记忆里寻找慰藉。‎ B. 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们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添乐趣的一面。‎ C. “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 D. 文章首句和末句遥相呼应,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作用,突出主题。‎ ‎8. 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 ‎9. 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 ‎【答案】7. D 8. [要点]①勤俭的生活态度,不怕苦的精神,宽容待人,懂得珍惜;②红色文化的洗礼,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对苦难有着更深的理解。(意思对即可) ‎ ‎9. [要点]①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使我”从中获得慰藉;②“我”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纾解了“我”厚重的乡愁;③“我”用文字构建的“心中故乡”,是“我”‎ 对故乡的回报,也是“我”的精神家园。(意思对即可)‎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前三项考核情节,D项考核结构,其中D项,“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作用”不正确,应是强调故乡在“我”的精神层面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故选D。‎ ‎【8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要求概括“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句话中“精神层面的影响” 包含哪些方面,答题时注意关注文章的上下文,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概括答题要点。‎ ‎【9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标题的含义的题目,要求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对标题含意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对文本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解答本题时,需紧扣“纸上”“故乡”。“纸上”意味着写进文字中的故乡之情,一是他人关于故乡的记叙,让“我”获得心灵上的安慰;二是“我”对故乡的追忆唤起我的思乡之情,促使我写下有关故乡的文字;三是“我”在纸上写下的心中的故乡,是我的精神家园。‎ 点睛: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主要考核标题的作用,分析文章的标题一般先答出含义,然后从文章的和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谢晦,字宣明,陈郡阳夏人也。祖朗,东阳太守。父重,会稽王道子骠骑长史。兄绚,高祖镇军长史,蚤卒。晦初为孟昶建威府中兵参军。昶死,高祖问刘穆之:“孟昶参佐,谁堪入我府?”穆之举晦,即命为太尉参军。高祖尝讯囚其旦刑狱参军有疾札晦代之于车中一鉴讯牒催促便下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辩曾无违谬高祖奇之。‎ 义熙八年,土断侨流郡县,使晦分判扬、豫民户,以平允见称。入为太尉主簿,从征司马休之。时徐逵之战败见杀,高祖怒,将自被甲登岸,诸将谏,不从,怒愈甚。晦前抱持高祖,高祖曰:“我斩卿!”晦曰:“天下可无晦,不可无公,晦死何有!”会胡藩已得登岸,贼退走,乃止。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 永初二年,寻转领军将军,依晋中军羊祜故事,入直殿省,总统宿卫。三月,高祖不豫,给班剑二十人,与徐羡之、傅亮、檀道济并侍医药。少帝即位,加领中书令,与羡之、亮共辅朝政。少帝既废,司空徐羡之录诏命,以晦行七州诸军事、抚军将军,欲令居外为援。太祖即位,加使持节,依本位除授。寻进号卫将军,加散骑常侍,进封建平郡公,食邑四千户,固让进封。又给鼓吹一部。太祖惮其功高,欲诛羡之等,并讨晦。及将行诛,于是诏道济入朝,委之西讨。道济既至,晦大军一时溃散。众散略尽,乃携其弟遁、兄子世基等七骑北走,为光顺之所执。晦死时,年三十七。‎ ‎(节选自《宋书·谢晦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祖尝讯/囚其旦刑狱/参军有疾/札晦代之于车中/一鉴讯牒/催促便下/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辩/曾无违谬高祖/奇之 B. 高祖尝讯囚/其旦刑狱参军有疾/札晦代之于车中/一鉴讯牒/催促便下/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辩/曾无违谬高祖/奇之 C. 高祖尝讯囚/其旦刑狱参军有疾/札晦代之/于车中一鉴讯牒/催促便下/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辩/曾无违谬/高祖奇之 D. 高祖尝讯囚/其旦刑狱参军有疾/札晦代之/于车中一鉴/讯牒催促便下/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辩/曾无违谬/高祖奇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祖,为庙号,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太祖也是庙号。‎ B. 行,代理官职的意思,它可以是代理、兼任、暂任,也可以是低位兼高职。‎ C. 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隋以后大多是虚衔。‎ D. 食邑,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食邑原为世袭。‎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谢晦出身名门,熟悉刑狱诉讼。谢晦出身阳夏谢家,祖父、父亲和兄长都曾身居要职,他在代理刑狱参军的时候一看审讯的记录,便能作出判决。‎ B. 谢晦善于治理,办事秉持公平。义熙八年,朝廷按地域划定郡县安置侨流,派谢晦管理扬州和豫州的户口,谢晦因办事公平而被人们称道,于是升为太尉主簿。‎ C. 谢晦忠于皇帝,敢于以死明鉴。将领们阻止高祖为徐逵之报仇,但高祖更加气愤,谢晦上前抱住高祖,高祖扬言要杀死他,但他并不惧怕,可见其忠心。‎ D. 谢晦在宋历职三朝,受皇帝重视。谢晦深受高祖重视,其他官员难以达到,并且辅佐少帝即位。太祖又封他为建平郡公,他接受了晋封,还被赐予鼓吹一部。‎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 ‎(2)众散略尽,乃携其弟遁、兄子世基等七骑北走,为光顺之所执。‎ ‎【答案】10. C 11. B 12. A ‎ ‎13. (1)高祖对他非常喜爱和欣赏,其他官员们是远远赶不上的。(另按:众同僚没有谁赶得上他)谢晦跟从高祖出征关中、洛阳,高祖把里里外外的重要事务都交给他办。‎ ‎(2)兵众几乎逃散完了,谢晦带着弟弟谢遁、哥哥的儿子谢世基等七人向北逃去,被光顺之抓住。‎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先疏通文意,然后结合句子结构和事件独立性断句。“高祖尝讯囚其旦刑狱参军有疾札晦代之于车中一鉴讯牒催促便下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辩曾无违谬高祖奇之”大意是,高祖曾审讯犯人,当天早晨刑狱参军病了,高祖使谢晦代理。在车中,谢晦一看审讯的记录,便马上作出判决。相府中的事务很多,案卷众多,大量聚积,谢晦依据所问对答,竟没有错误,高祖非常惊奇。首先根据人物变化分清事件,断开前三句:高祖尝讯囚,其旦刑狱参军有疾,札晦代之。排除AB项。再根据动词与宾语的关系,“讯牒”作“鉴”的宾语,应在“讯牒”后断开,排除D项。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选出“不正确的一项”。B项,“也可以是低位兼高职”错误,‎ ‎“行”,代理官职,应是高位兼低职。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本题D项,“他接受了晋封”错,原文是“固让进封”,意思是,谢晦坚决辞去这个封爵。选项说“接受了晋封”错误。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得分点:(1)“赏”,欣赏;“及”,赶得上;“从”,跟从;“悉”,都。(2)“略”,几乎;“走”,逃跑;“执”,抓住;“为……所”,被。‎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谢晦,字宣明,陈郡阳夏人。他祖父谢朗,是东阳太守;父亲谢重,是会稽王道子的骠骑长史;他的哥哥谢绚,是高祖的镇军长史,去世得很早。谢晦最初当孟昶的建威府中兵参军。孟昶死后,高祖问刘穆之:“孟昶的部属中,谁适合到我的府中?”刘穆之推荐了谢晦。于是高祖便任命谢晦为太尉参军,高祖曾审讯犯人,当天早晨刑狱参军病了,高祖使谢晦代理。在车中,谢晦一看审讯的记录,便马上作出判决。相府中的事务很多,案卷众多,大量聚积,谢晦依据所问对答,竟没有错误,高祖非常惊奇。‎ 义熙八年,朝廷安置侨流(东晋南北朝时,北人避战乱而流亡南渡,称为侨流)按地域划定归属的郡县,派谢晦管理扬州和豫州的户口,因办事公平而被人们称道。于是入朝任太尉主簿。谢晦随同高祖征讨司马休之。当时徐逵之战败被杀,高祖十分愤怒,要亲自披挂铠甲上岸作战,将领们都极力劝阻,高祖不仅不听,反而更加愤怒。谢晦上前抱住高祖(不让他上岸)。高祖说:“(你不放手)我便杀了你!”谢晦说:“天下可以没有我谢晦,不能没有了你明公,谢晦死了又有什么呢?”此时恰好胡藩已登上江岸,敌人退走,于是高祖才作罢。谢晦风度翩翩,善言谈,有风趣,眉目清秀,鬓发如漆。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通晓事理。高祖对他非常喜爱和欣赏,其他官员们是远远赶不上的。谢晦随同高祖出征关中、洛阳,高祖把里里外外的重要事务都交给他办。‎ 永初二年,不久之后,谢晦又被任命为领军将军。仿照晋朝中军羊祜的先例,谢晦到宫殿内值班,总管大内警备工作。三月,高祖病重,配给谢晦带剑的武士二十人,让他和徐羡之、傅亮、檀道济同时服侍自己医治服药。少帝即位,加任谢晦为中书令,与徐羡之、傅亮共同辅佐朝政。少帝被废后,司空徐羡之宣布圣旨,用谢晦代理七州诸军事、任抚军将军,希望使谢晦在外藩作为援助。太祖即位后,又给谢晦加使持节,其他的职位照旧。不久谢晦又加号卫将军,任散骑常侍,晋封为建平郡公,食邑四千户,谢晦则坚决推辞这个封爵。后又赐给谢晦鼓吹一部。太祖忌惮他的功高,想要诛杀徐羡之等人,并且讨伐谢晦。等到太祖将要讨伐他时,于是下诏书命檀道济回到朝廷,派他向西讨伐谢晦。檀道济的大军到了后,谢晦的大军便一下子溃散了。兵众逃散将尽,谢晦带着弟弟谢遁、哥哥的儿子谢世基等七人向北逃去,被光顺之抓住。谢晦死时,只有三十七岁。‎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张舍人之江东 李白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 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送严士元①‎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注]①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员外郎。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送张舍人之江东》一诗,诗人善用婉曲,表面写日暮,实际写心寒;表面写江水,实际写相思。两者皆为双关意义。‎ B. 《送严士元》一诗中,前两句是写在这春风乍起的日子,船停泊在苏州城外,水国的天气带着初春的寒意,忽阴忽晴。‎ C. 《送严士元》中诗人调动了各种感官,使得景物富有层次感。既从视觉,又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 D. 两首诗都善于借景抒情,“江水”“沧波”“明月”“细雨”“闲花”“斜日”“绿草”等构成送别友人时所见的自然景色,其间融入诗人的深情厚谊。‎ ‎15. 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表达的情感却各有不同,试以两诗的尾联为例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 ‎①《送张舍人之江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去的留恋与不舍之情。最后一句诗人想象友人到了吴洲,两人虽然相隔千里,但能共对一轮明月互诉思念之情。②《送严士元》既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相遇又别离的难舍情思,又写出了怀才不遇、仕途不顺的不满之情。诗中“青袍”指代低微官职,“儒生”代表读书人,“已”“误”二字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满腹才华,却被官场所误、仕途不畅的愤闷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A项,“表面写日暮,实际写心寒”理解错误。根据末句“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可知,作者认为两人虽相隔千里,但是见月就如同见面,可以聊慰相思之情,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心寒”之意无体现。选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材料问题,要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准确把握。本题要求联系尾联分析两首诗表达情感上的不同。《送张舍人之江东》尾联“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意思是,万幸的是你要去的吴洲也有明媚的月亮,我们虽隔千里,见月就如我们互相见面,可以聊慰相思之情。《送严士元》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意思是,你去若碰到相识的朋友,向你把我的情况打听。你就这样地告诉他们,我官职卑微误了前程。由此可见,《送张舍人之江东》尾联诗人劝慰友人,即使两人相隔千里,但是同望一轮明月,见月就如同相互见面,以此来聊慰相思之情。诗人随对友人的离去不舍,但是也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送严士元》尾联诗人嘱托友人传达他的现状,一个“误”字表现了诗人空有满腹才华,却被官场所误、怀才不遇的愤懑。‎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五丁开山”为其文增添浪漫主义气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气势雄浑壮观,境界宏阔深远,写出了宇宙的无穷与人生的短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寄蜉蝣于天地 (2). 渺沧海之一粟 (3). 地崩山摧壮士死 (4).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5). 无边落木萧萧下 (6). 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 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蜉蝣、渺、沧海、粟、石栈、钩连、萧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年来,外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        的行业,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无数事实证明,在一个没有规则、监督又缺位的市场环境里,商家的“良心”往往是靠不住的。(     )。谁来担此重任?‎ 诚然,政府及主管部门       。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裁判,及时制定外卖业的运行规则、行业标准、质量要求等        。近年来,外卖业的快速崛起,导致监管法规及游戏规则建设滞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管理办法》直到今年1月1日起才实施,外卖提供者须有实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规定也才得以明确。此后,相关的法规与监管也还须进一步完善。‎ 相较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监管,外卖平台无疑更为接近“守门员”的角色。外卖平台虽也是“利益攸关方”,但它并非食品的直接生产制作者,而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或牵线人,其麾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  ,因此,作为外卖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上,其天生具备监督员的角色定位。‎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显然,人们需要给外卖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 B. 显然,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与外卖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C. 显然,外卖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D. 显然,不仅任何餐饮食品领域需要监管,而且外卖也需要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司空见惯 责无旁贷 迫不及待 一目了然 B. 不可或缺 义不容辞 迫在眉睫 一览无余 C. 司空见惯 义不容辞 迫不及待 一览无余 D. 不可或缺 责无旁贷 迫在眉睫 一目了然 ‎19. 文中加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B.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 “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C. 行业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D.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答案】17. C 18. D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承接上文,主语应为“外卖”,强调“外卖”需要食安“守门员”,排除A项、B项。D项,“不仅……而且……”不合逻辑,且繁复。综合C项正确。‎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通常形容必不可少的因素或是部分。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修饰“行业”,用“不可或缺”。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结合语境“政府及主管部门”分析,用“责无旁贷”。迫在眉睫: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结合“及时定制”等内容分析,用“迫在眉睫”。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一览无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结合“其麾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内容分析,用“一目了然”。综合D项正确。‎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语病有二:其一,“伴随”与“使得”的前后使用,导致主语残缺,排除A项;其二,“问题”与“关注”搭配不当,排除C项、‎ D项。故选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我们。‎ B. 你们家现在几口人?你的内人现在哪里工作?经济收入情况怎么样?有需要帮助的吗?‎ C. 您老不在府上不要紧,只要您的舍亲在就行,我们此行,就是一瞻您的府第的风貌。‎ D. 施老先生台鉴:值此先生荣获2017年生命科学大奖之际,谨致此函,以示诚挚祝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找出“表达得体的一句”,然后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 A项,承蒙:是敬辞,用于对方,表示心怀感激地接受。选项表达不得体。‎ B项,“内人”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不能用来称对方的妻子。选项表达不得体。‎ C项,“舍亲”是谦词,指自己的亲戚,不能用于对方的府第。选项表达不得体。‎ D项,“台鉴”是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选项表达得体。‎ 故选D。‎ ‎2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李白,字太白,他是继屈原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诗中常综合运用想象、夸张、比喻等手法,营造出瑰丽动人的意境,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B. 唐代产生的近体诗,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律诗中的对仗是指颔联和尾联中的出句与对句对仗。‎ C. 杜甫,我国古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D.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是指形成于唐朝,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近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有四句,律诗有八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主要考查一些名家作品知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分析。B项,“律诗中的对仗是指颔联和尾联中的出句与对句对仗”错误,律诗中的对仗是指颔联和颈联中的出句与对句对仗。故选B。‎ ‎22.下面是某医院门诊“一卡通”挂号流程图,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答案】患者到院后,有卡患者直接到分诊台或在收费窗口充值挂号。无卡患者,如果带着身份证,先到收费窗口办卡,然后充值挂号;如果未带身份证,则先到导诊台填写办卡申请单,然后去收费窗口办卡,最后去收费窗口充值挂号。‎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请依据本图,把整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字数不超过150字。”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中的流程图,学生要能够看出所给图形的构图特点,提取重要信息并按一定规律形成文字,注意文字表达的流畅性。做好这道题,首先要看明白流程图的含义,这是某医院门诊“一卡通”挂号的流程图,看这个流程图要从上往下看。最上面是条件“患者来院”.根据箭头显示,最终的结果都是“在收费窗口充值挂号或在分诊台挂号”。关键是中间的过程,首先分有无卡。如果有卡很简单,直接持卡进行挂号即可。如果没有卡,又分为两种情况,不带身份证的比带了身份证的多出一个“导诊台填写办卡申请单”环节。学生看清楚了这些,在具体叙述的时候,可先易后难,比如先介绍有卡者,再介绍无卡者。无卡者先介绍带了身份证的,再介绍未带身份证的。总之要条理清楚,言简意赅。另外要注意字数限制。‎ ‎【点睛】流程图做题方法:1、看清楚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是什么;2、把握概念间的关系,方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不能遗漏),带箭头的横线展示着事件发展的趋势或动作行为的走向,横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起过渡和连贯作用;3、分析几个概念在整个事件或行为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其间的关系,看是否属于因果、条件、递进、并列、转折、承接等,根据此来选定过渡词语或关联词语实施连缀.‎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1917年1月,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发表了《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向当时的北大学子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时至今日,这篇演讲稿读来依然让人感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两年之后,你也将跨入大学之门。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你准备以怎样的姿态去迎接你的大学生活呢?‎ 请结合蔡元培先生的任意两点希望,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③自拟标题;②文体明确;④内容充实;⑤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修身立德,读书立志 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结合当时的现实,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希望和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蔡先生的希望包含了立志、立德、立性三个方面,全方位概括了大学之精神,今天读来依然让人感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修身立德,读书立志,更应该成为我们永恒的追求。‎ 德是一个人的精神,一个人的灵魂。志,就是一个人的方向,一个人的导师。立志以自勉,立德以自律。‎ 修身立德,求学之根本。‎ 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 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知识可以去积累,才能可以去学习,但惟有道德一旦失去,后果将不堪设想。因为古往今来,,德”是一个人的根本。‎ 晚期名士曾国藩,注重修身立德,不放松日常德行方面的修养。以“不为圣贤,即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作为人生目标,他自觉以先贤圣人的理想要求自己,慎独中进德修业,承续拓展桐城古文,创立“湘乡文派” 一生留下了诗文、简牍、笔记、日记、奏章、家书等各类文字一千五百多万字。‎ 以志辅学,成学之通途。‎ 古往今来,璀璨的历史长河,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立志报国,而名垂千秋。前有文天祥“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挽救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后有毛泽东主席指点江山“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破半封建半殖民地之僵局,开万世之太平。‎ 习近平主席说:“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辈应树立远大志向,做一个勇担责任的人,切实担负起时代赋予年轻一代的光荣使命,把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祖国繁荣、民族振兴结合起来,通过不懈奋斗和无私奉献开创事业的辉煌,体验人生的快乐和幸福。‎ 无论是百年前蔡元培所提出的“抱定宗旨”、“砥砺德行”,还是当代青年所应具备的创新、求知、务实,都为我们指明了人生的方向。立德做人,立志做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方能为万世开太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主要考查考生在新时代发展中应树立的正确价值观,精准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结合当时的现实,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希望和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抱定宗旨”,即树立远大理想;“砥砺德行”,指修身立德;“敬爱师友”指培养情操。即立志、立德和立行,包括学业、品行、修养三个方面。这些对于今天的青年学生,仍然具有指导意义。考生可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两个方面,结合实际谈认识。要注意两个方面不要割裂,要有内在关联;还要注意结合“新时代”“将跨入大学之门”“准备以怎样的姿态去迎接你的大学生活”这些具体情境来写。要有真情实感,避免空洞。‎ 参考立意:‎ ‎1、 立德做人,立志做事 ‎2、 肩负使命,修身治学 ‎3、 先立德方能立行 参考素材:1、曾国藩从不忽视日常小事上对家人道德的教导。他教导家人要保留寒素门风,不可助长官宦子弟的习气,就要求他们出门不宜坐轿,行事要人情厚用钱薄,不可轻易鄙薄他人;教导子侄勤奋有恒,就要求他们从不晚起床做起。‎ ‎2、曾氏讲求读书论学最重立志,认为立定志向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基础。言及读书立志,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致诸弟的书信中就特别强调了为学先需立志的重要性:‎ ‎ “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3、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习近平 希望你们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习近平 结构示例:体裁:议论文。标题“修身立德,读书立志”。开篇引材料,亮明观点,阐释“德”与“志”的内涵。正文分两个层次:修身立德,求学之根本;以志辅学,成学之通途。分析“立德”与“立志”的重要性,兼及二者的关系。结尾回扣材料,发出呼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