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8学年第一学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末考试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 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陨身不恤(xù)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B. 曼妙的文身在美女的背部,加强了她的妖娆和盅惑;病变的皮肤布满令人生厌的疱(bāo)疹,颓败的肉体紧紧踩住灵魂的脚后跟。‎ C. 在这纷繁芜(wú)杂的现实中,独处让人摈(bìng)弃各种成规陋习,让心灵从尘嚣转向淡泊,它让思想在天空里自由翱翔,让智慧在跋涉中提升。‎ D. 散步的去处不一定是山清水秀之区,就是从巷弄(lòng)里面穿行,无意中听到人家里的喁喁(yú)絮语,有时也能令人忍俊不禁。‎ ‎【答案】D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该题将字音和字形合二为一,考查形声字里的易错读音,字形多为同音异形字或同音形近字,需平时分类识记,辅以练习。建议大家做好笔记整理,将自己记错,平时练习和考试中出错的字音字形分类整理下来。A项,“陨”应改为“殒”。B项,“盅”应改为“蛊”;“疱(bāo)”应改为“疱(pào)”。C项,“成规”应改为“陈规”;“摈(bìng)”应改为“ 摈(bìn)”。故选D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宋王安石笔下特长少年方仲永的遭际,代有其事。受虚荣心、名利心等不良因素影响,[甲]一些“望子成名、望女成星”的家长,热衷于揠苗助长,对有特长的孩子,倾尽一切资源,带孩子参加花样繁多、“套路”很深的娱乐活动和选秀比赛,孩子日常生活也处在夸张的模仿和表演状态中。‎ 前不久,[乙]根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仅占两成,只有屈指可数的孩子长大后想成为志愿者、公益人士。有观点指出,在少年儿童培养教育上,一些家长正走在南辕北辙的路上!‎ ‎[丙]也有家长认为,“不都说出名要趁早吗?让我的孩子尽早出名,积累财富,也没啥错。”俗话说,早熟的果子撑不到丰收的金秋。银河星布,光彩照人的星也就那么几颗。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消费孩子的童年,这对孩子健康人格以及“三观”的塑造,有百害而无一利。‎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身为家长,如果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把孩子的童年当作消费品,方仲永的悲剧就可能被反复复制。‎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 B. 南辕北辙 C. 光彩照人 D. 虚妄 ‎3. 文段中划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C 3. C ‎【解析】‎ ‎【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运用词语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重点阅读加点词所在的语境,结合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等分析。“根据”是介词,符合语境,使用正确。“南辕北辙”,意思是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相抵触。使用正确。“光彩照人”一词用以形容人(一般形容女子)或事物十分美好或艺术成就辉煌,令人注目、敬仰,此处是说银河星布中,光辉灿烂耀人眼睛的星星也就那么几颗,使用对象错误。可改为“璀璨夺目”。“虚妄”,是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使用正确。故选C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解答该种题型时要注意:把握整个语句的意思;逐一辨明每个词语、每个句子的意思与作用;辨明句子的语气与停顿;注意把握常见的标点错误点。丙处的句末的句号应移到引号外。因为是间接引语。故选C项。‎ ‎【点睛】一、 句末点号放在引号内: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又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例如:1‎ ‎.我联想到了唐朝贾岛的诗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心里有些惆怅,可是也更增加了对老人景慕的感情。此句中如果把逗号放到引号外面,就违背了冒号的使用方法,因为冒号的提示作用要发挥到句子未尾,也就是说,冒号要管到句末,不能只管到句中,“里……感情”的部分就不是诗句的内容了,因此,根据第一项要求要在“不知处”后加上句号,句号也不能放在引号外。上句引号后面有文字相接,再看下面句中引号后没有文字相接的情况。2.它一下就令人想起杜甫的诗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这句冒号后是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自然应该先加句号,再加引号 。二.句末点号放在引号外:引文不完整或者说引文作为自己话的一部分,这时,句末点号(问号感叹除外)放在后引号的外面例如:5.自然之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源头活水,正如古人所云“天地有大美而无言。”天地之美,在风景名胜,也在“溪头荠菜花。”平中见奇,淡里显味,更是一种不事雕琢的天然之美。此句中“天地有大美而无言”和“溪头荠菜花”各是话语中的一个部分,不具独立性,所以应该将它们后面的句号放到引号外。‎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今年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保持战略定力,采取正确策略,坚定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B.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热衷于上市,一旦上市就被资本绑架,华为清楚地认识到资本的贪婪,没有上市,没有被短期逐利的目标而丧失公司长远的发展目标。‎ C. 近日,102岁的澳大利亚老人艾琳·奥希亚成功完成跳伞项目,创下世界最年长的跳伞者纪录。当天,她从1.4万英尺高空一跃而下,落地后还满脸笑容击掌庆祝。她说,这次跳伞的原因是帮助慈善机构筹集善款为目的。‎ D. 在考研倒计时的十多天里,考研党坚持每天学习至少十小时以上。有同学称每天只能休息四小时,有时甚至不能睡觉,一本书要背八九遍。‎ ‎【答案】A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B项,成分残缺,“没有被短期逐利的目标而丧失公司长远的发展目标”缺少动词,可在“目标”后加“裹挟”一词。C项,“原因是……为目的”句式杂糅,可任留一个。D项,语意重复,“至少”与“以上”不可连用,表约数的词只能用一个。任去一个。故选A项。‎ ‎【点睛】病句需按考纲考查的几大类型复习,并且熟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平时注重总结。比如:1.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2.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3.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4.出现了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或赘余;5.‎ 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6.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7.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8.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表示否定的词语(或者疑问句),可能是不合逻辑或表意相反;9.出现了判断动词“是”“成为”,可考虑主语与宾语是否搭配;10.出现了固定结构、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最后,如果句子的“病状”不明显,可压缩句子的主干,看相关成分是否搭配、残缺,或结构是否混乱。‎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优秀学生上台领奖,竟然收到了学校老师在校内亲手栽培、冒雨收割而来的一捆青菜。12月3日,如此戏剧性的一幕,出现在杭州惠兴中学举办的“惠贤学子”颁奖典礼上。这则饶有趣味的新闻,迅速在网上传播开来。‎ 在大多数网友看来,惠兴中学这种做法的亮点在于“可爱”和“有创意”,这也是它成为“网红爆款”的原因。然而,这种说法虽然没错,“可爱”和“有创意”却并非校方如此设奖的初衷。事实上,惠兴中学以青菜代替奖品,其象征意义和思想内涵远比表面上的噱头更有价值,而校方的良苦用心,也绝不止是在网络上夺人眼球这么简单。‎ 请说说学校发给这些学生青菜的用意。‎ ‎【答案】(1)希望学生像青菜一样淡雅朴素,一生清白。(2)①这些青菜是老师们亲手栽种,冒雨收割的,所以希望能让学生体会到自力更生的不易;②也能感受到栽培者的一片苦心。‎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探究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本题要求分析学校发给这些学生青菜的用意。材料说的是优秀学生上台领奖,竟然收到了学校老师在校内亲手栽培、冒雨收割而来的一捆青菜。材料中的评价是“惠兴中学以青菜代替奖品,其象征意义和思想内涵远比表面上的噱头更有价值,而校方的良苦用心,也绝不止是在网络上夺人眼球这么简单”。‎ ‎6.根据要求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以细节传情,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寄托内心的深情。请运用第一人称,描写你的家庭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细节,体现深情。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100字左右。‎ ‎【答案】‎ 胃痛实在是疼痛难忍,最终,我还是拨通了父亲的电话,他闻讯赶来,天空中簌簌落落的下着雨,一阵急促的脚步深打断了我的思绪,当他走进我的房间时,那是怎么样的一双眼睛呀,眼力布满血丝,却从中透露出一种父爱的光芒,父亲严峻的脸上似乎还带着一丝焦急,时值盛夏,他身上的衬衫都已经湿透,微微泛白的发丝上还挂着汗珠。‎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微写作能力。写作前先仔细研读材料,充分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和要求,明确写作的方向。然后行文。该题要求考生模仿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以细节传情的方法,也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你的家庭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细节,写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寄托内心的深情。可以写和家人之间的温情细节,可以写和家人发生误会的细节,可以写家人劳作的细节,只要是让自已印像深刻的细节,都可以写。要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注意,写作时要用第一人称,从我的视觉去写,要饱含深情。另外,不要忘了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可用比喻,排比,拟人,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最后,要留意字数要求。‎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 张 贺 ‎“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3分钟看完一部电影”“10分钟带你了解历史”……类似的短视频节目如今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从点击量和点赞量看,受众不少。显然此类节目击中了人们的痛点:一方面渴望文化与娱乐,一方面没有时间或者舍不得花时间,于是能够“速成”的办法就格外受欢迎。但是,这种典型的快餐文化很可能会让你欲速不达、南辕北辙——时间和精力没少花,但收获寥寥。‎ 快餐文化的特点当然是快,但代价是剥离了丰富的内容,只剩下光秃秃干巴巴的几条梗概。看了这些节目,你可以知道故事脉络、记住几个人名,但作品中原有的丰富的细节、细腻的情感、精彩的故事全都与你无缘了。有的人觉得名著篇幅太长、内容艰深、阅读门槛比较高,于是看这些视频版的“缩写本”聊备谈资,更有人连电影、电视剧都要用3分钟看完。‎ 快餐文化的出现与流行并非今日始,但显然,互联网使快餐文化大范围流行成为可能,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更给快餐文化按下了快进键。就以某知名短视频应用来说,短短15秒的视频怎么可能完整反映一部名著,于是只好加快语速、精简内容。限制节目时长或字数,这是移动互联网应用普遍采取的策略,好处是用户上传的内容因短小精悍所以又快又多,但害处是用户在快速浏览中很容易迷失,难以集中注意力,导致认知能力、分析能力下降,思维趋向于表面化。国内外都曾做过实验,在浏览社交媒体若干分钟之后,再让用户去背诵文章和做数学题,正确率都会下降。‎ 以往人们都认为互联网拯救了碎片化时间,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效率。但现实是碎片化反客为主,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用碎片化的时间去阅读(准确地说是观看)碎片化的内容。虽然古人也曾有“马上、枕上、厕上”的利用碎片化时间的阅读,但所读的内容并不碎片化。‎ 今天的快餐文化与数十年前的快餐文化相比,一个重要的特征是逐渐远离文字而趋向视频。视频的直观、形象和快速,是文字和图片都不能比拟的。但企图用短短几十秒的视频来获取信息,其实并不成功,由文字到图片,由图片转到视频,的确是便捷了,但对想象力和思考力的调用却越来越少。人类通过阅读文字来传承思想文化的历史已数千年,而视频成为媒介主流的历史不过数十年而已,不论是从人类的认知习惯还是就历史积累而言,视频都是不能与文字相提并论的。如果仅仅用视频作为媒介而远离文字,那就意味着放弃了一座宝库,这对于我们传承文明、创新文化是极为不利的。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绝不是文化的正途,速生者往往速朽。‎ 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为人类服务,需要我们严肃思考、认真对待。而今之计,只有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用沉静取代浮躁,用踏实取代肤浅,才能避免快餐文化的不良影响。‎ ‎7.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短视频节目如今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从点击量和点赞量看,受众不少。显然击中了人们对文化与娱乐的渴望与没有时间或者舍不得花时间相矛盾的痛苦心理,于是能够“速成”的办法就格外受欢迎。‎ B. 快餐文化的出现与流行并非今日始,但显然,移动互联网使快餐文化大范围流行成为可能,特别是互联网更给快餐文化按下了快进键。‎ C. 以往人们认为互联网拯救了碎片化时间,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效率。古人也曾有“马上、枕上、厕上”的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古人今人阅读的内容都显得碎片化。‎ D. 就以某知名短视频应用来说,短短15秒的视频完全可能完整反映一部名著,于是加快语速、精简内容。‎ ‎8. 下列对短视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限制短视频节目时长或字数,是移动互联网应用普遍采取的策略,这可以使用户上传的内容因又快又多而短小精悍。‎ B. 短视频以文字和视频为主要媒介,具有直观、形象和快速的特点,但它剥离了丰富的内容,不利于我们的想象和思考。‎ C. 短视频快速崛起,走进用户生活的各个领域,但这种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绝不是文化的正途,速生的一定速朽。‎ D. 在短视频普遍流行的当今社会,我们需要严肃思考,认真对待互联网这一为人类服务的工具。‎ ‎9. 请概括短视频作为一种快餐文化的危害性。‎ ‎【答案】7. A 8. D ‎ ‎9. (1)阅读内容碎片化。剥离了原作品丰富的内容,只留下梗概,让人无法体会丰富的细节、细腻的情感、精彩的故事。(2)难以集中注意力,导致认知能力、分析能力下降,思维趋向于表面化,无法提升阅读能力。(3)远离传承思想文化的文字,对于我们传承文明、创新文化是极为不利的。‎ ‎【解析】‎ ‎【7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项,“移动互联网使快餐文化大范围流行成为可能”分析有误,“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互换。C项,“古人也曾有“马上、枕上、厕上”的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古人今人阅读的内容都显得碎片化”分析有误。今人阅读的内容碎片化,古人所读的内容并不碎片化。D项,“短短15秒的视频完全可能完整反映一部名著”曲解文意。原文为“怎么可能”。故选A项。‎ ‎【8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的概念。本题要求理解短视频这一概念。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抓住文中有关短视频的内容,与选项内容进行比较分析。A项,“这可以使用户上传的内容因又快又多而短小精悍”曲解文意。应是“这可以使用户上传的内容因短小精悍而又快又多”。B项,原文是说“远离文字”,不是“以文字和视频为主要媒介”。C项,“速生者往往速朽”,不是“一定速朽”。故选D项。‎ ‎【9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仔细审题,明确问题方向,然后确定答题范围,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归纳,分点概括。本题要求概括短视频作为一种快餐文化的危害性。第二节中“快餐文化的特点当然是快,但代价是剥离了丰富的内容,只剩下光秃秃干巴巴的几条梗概。”可总结出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剥离了原作品丰富的内容,让人无法体会丰富的细节,无法品味细腻的情感。第三节中,“就以某知名短视频应用来说,短短15秒的视频怎么可能完整反映一部名著……但害处是用户在快速浏览中很容易迷失,难以集中注意力,导致认知能力、分析能力下降,思维趋向于表面化”,表明这种短视频会人难以集中注意力,导致认知能力、分析能力下降,思维趋向于表面化,无法提升阅读能力。倒数第二节中“人类通过阅读文字来传承思想文化的历史已数千年,……如果仅仅用视频作为媒介而远离文字,那就意味着放弃了一座宝库,这对于我们传承文明、创新文化是极为不利的。”表明远离传承思想文化的文字,对于我们传承文明、创新文化是极为不利的。‎ ‎【点睛】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类的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月,阙也 张晓风 ‎“月,阙也。”这是一本近两千年前的文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阙?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鳖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一个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结合得起来。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一个好办法,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结合起来了。‎ 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的方向,这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地倾西北”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着。‎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一张葱油饼不够圆,一块镍币也不够圆,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世界里。在现实世界里,我们只能做圆的“复制品”。就现实的操作而言,一截圆规上的铅笔芯在画圆的起点和终点时,已经粗细不一样了。‎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也算圆,那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地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花隐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的时候,花仍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美?哪一刹那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10. 文章开头提到“近两千年前的文学专著的解释”以及曾国藩的“求阙斋”,有何用意?‎ ‎11. 散文构思讲究“形散而神不散”,请联系全文说说这一构思的体现。‎ ‎12. 请赏析划线语段的语言艺术。‎ ‎13. 这篇散文处处透露着辩证的人生哲思,请综合全文理解最后两段话的意蕴,说说从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10. (1)内容上:说明“阙,缺也”这一解释与运用由来已久,体现作者为之着迷的态度;这样写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2)结构上:为下文阐释“月圆”的哲理做了充分的铺垫。 ‎ ‎11. “形散”的体现:开头先写“我”迷恋“缺”字,引发对人为什么不追求完美的思考;行文主体部分围绕“月,阙也”的内涵引发对“女娲补天”等三个神话的联想以及自己的所见所感。最后几段作者由“月,阙也”的自然现象过渡到对人生不圆满的深沉哲思,表达了现实中没有真正完美的观点,从而要有积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神不散”的体现:全文紧扣“月,阙也”行文,条理清晰,主旨明确。 ‎ ‎12. (1)拟人,比如“在出生的绿芽嫩嫩怯怯地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的时候,花仍在那里……”两句,“嫩嫩怯怯地探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芽儿新抽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生命孕育的美好。(2)反复运用“花……在那里”这种句式,反复咏叹,增强感情色彩,强调人生每个过程都是美好的,每一刻都是值得欢欣的。(如果提到“花的不同状态的比较”或“隐”“暗藏”“仍在”等词语的灵活变化也可)(3)运用排比句式,从时间的转换、情境的铺设,画面的叠现等角度,给读者带来美好的感受。要用心留意身边的每一份美丽,懂得时时去珍惜,去感恩,留住心中永恒的美丽。(4)语言生动优美、典雅古朴、工整细腻,读来朗朗上口,使行文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画面感与诗意美, 比如“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的时候,花仍在那里……”这句,典雅工整,画面感强,给读者带来想象的美感。 ‎ ‎13. (1)“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结尾这句话告诉我们:世间事物与人生,圆满和完美只是相对的;我们既要享受生活中的美好,也要接受生活里的缺陷与不如意,因为这些都是生活本来的面目。“哪一刻”“哪一刹那”启示我们要把握当下,珍惜当下。(2)前文描述的中国古代神话对天地残缺的理解,启示我们要秉承汉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在困顿中挺直脊骨生活。因此面对事物和人生的缺憾,要认清现实,认识到缺憾也是一种完美,多一份理解、豁达和乐观。‎ ‎【解析】‎ ‎【10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分析散文中开头段落的作用。本题要求分析文章开头提到“近两千年前的文学专著的解释”以及曾国藩的“求阙斋”的作用。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然后概括内容,从内容本身的作用和结构上的作用来分析。从内容上分析,开头头提到“阙,缺也”是“近两千年前的文学专著的解释”表明这个解释由来已久,“那解释使我着迷”,也表明作者的态度。“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阙?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连续发问,这样写曾国藩的“求阙斋”,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结构上,也为下文阐释“月圆”的道理做了的铺垫。‎ ‎【1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构思,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形散而神不散”这一构思的。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本文的内容。考生要明白“形散而神不散”这一概念的意思,然后结合本文分析,本文中的“形散”体现在哪些地方,“神不散”,这神是什么。本文中,“形散”是指,开头先写我对“缺”很迷恋,然后引发一种思考,人为什么不追求完美?文章的主体部分写了三个神话,还写了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最后写了月常缺的自然现象,这些材料看似很松散,实则紧紧围绕一个“神”来展开,这个“神”就是,作者认为现实中并没有真正的完美,因此我们要有积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文紧扣“月,阙也”行文,主旨明确又集中。‎ ‎【1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语言。赏析画线的句子,答案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内容概括,手法,效果。解答这种题型的通常思路是,首先仔细阅读画线句,概括其主要内容,判断其中是否使用了表现手法,效果作用是什么。能表达什么观点态度、思想情感。画线句中,“嫩嫩怯怯地探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芽儿新抽的画面,写出了新生命的美好。“花……在那里”这种排比句式,更能强调每一刻都是值得欢欣的。用“当……时”这种排比句式,能让人感受生活的美好,懂得珍惜。本段的语言也比较优美典雅,比如“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地探头出土时”“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的时候”,这些语言让读者能感受到美。‎ ‎【13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内涵,把握主旨,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本文要求理解最后两段话的意蕴,分析其中包含的作者的人生态度。重点阅读最后两段,抓住其中能表达作者人生态度的词句,结合全文分析其中蕴含的作者的人生态度。“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美?哪一刹那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意思是人生在世,哪一刻都是美好的,哪一刻都值得感激,启示我们要珍惜当下,把握现在。“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圆月和满月都是月亮的状态,圆满和完美是相对的,启示我们,生活中有美好,也有不如意,这也是生活的常态。结合前文对女娲补天地残缺的事故,可理解出,故事启示我们要在困顿中挺直脊骨生活,要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缺憾,多些理解和达观的态度。‎ ‎【点睛】本题考查散文中段落的作用。散文中段落的作用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段落所写的内容,然后分析所写的内容能表现所写对象的什么特点,是表现景物的特点,还是表现人物的某方面,其中能不能表现作者的某种情感倾向。结构方面,主要考虑该段内容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能总结上文,是否能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和下文某处照应,是否是过渡段落,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古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之。其后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而至斯?”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1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夸耀 B.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痛心 C.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没有 D.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搅浑 ‎1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王怒而疏屈平 ②不患寡而患不安 B. ①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 ①举贤以自佐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D. ①圣人不凝滞于物 ②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16. 下列对文章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人刚直不阿,但也遭受上官大夫的嫉妒,被怀王疏远。‎ B. 屈原为人孤傲清高,自命不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一句最能体现他的这种性格。‎ C. 屈原和渔父的对话,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其中“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思想对后世道家道教影响极大。‎ D.‎ ‎ 文章以记叙屈原生平事迹为主,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热烈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政治才能和高尚品德。‎ ‎17.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8. 翻译下列句子。‎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答案】14. C 15. D 16. B ‎ ‎17.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18. (1)他的文章看似平凡而其主旨却十分重大,所列举材料贴近生活而表达的意义却极其深远。‎ ‎(2)屈原被流放之后,在江边游荡,在湖畔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枯瘦。‎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文言实词大多一词多义,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C项,“无”是“无论”之意。不是“没有”的意思。故选C项。‎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平时学生中要注意积累虚词的用法和意义。A项,“而”,都是连词,①表顺承,②表转折;B项,“之”,①动词,到;②音节衬词,不译。C项,“以”,①连词,表目的,来;②介词,用。D项,“于”,都表被动,相当于“被”。故选D项。‎ ‎【16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自命不凡”分析有误。错在对屈原性格理解偏差,屈原的性格不是自命清高,而是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故选B项。‎ ‎【17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圣君治国”是所在句子的主语,“而”表句首转折,因此“而”前面要断开;“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结构基本对称,中间要断开;“怀王”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是所在句子的主语,中间要断开。故划线句的断句为: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指,旨趣,主旨;类,事例,材料;迩,近;见,同“现”,表现,表达;远,深远。第二句中,屈原既放,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颜色,古今异义词,脸色;形容,古今异义词,形体和容貌。这些词句都是翻译的关键处,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点睛】文言实词推断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 (6)‎ 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参考译文:‎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事物也是透散着芬芳的,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大败楚军。那以后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八六子•倚危亭 ‎(宋)秦观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①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②天与娉婷③。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④,黄鹂又啼数声。‎ ‎【注】①刬:同“铲”。②无端:无缘无故地,没有由来。③娉婷:美貌,指美人。④销凝:消魂凝恨。‎ ‎19. 本词表达了词人____________之情,词眼是___________。‎ ‎20. 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相结合手法,请加以赏析。‎ ‎【答案】19. (1). 离别相思 (2). 恨 ‎ ‎20. (1)一个“念”字领起,引出回忆,想起于“柳外”“水边”与红袖佳人分别时的情景,这是虚写,抒发了怆然暗惊的感受;“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回溯别前之欢,这也是虚写;(2)实写眼前的芳草,用“芳草”来比喻恨,写出离恨的无休无尽;实写晚风之中的片片落花、乍晴之后的蒙蒙残雨以及几声惊断怀旧思绪的黄鹂啼鸣,词人目所到之处皆凄凉、凄迷,于离愁中又平添几分怨恨。全词虚实结合,道尽了心中一个“恨”字。‎ ‎【解析】‎ ‎【19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把握情感,赏析语言。该题要求理解把握诗歌的主旨,判断出诗眼。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词中“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意思是一想到在柳树外骑马分别的场景,一想到水边与那位红袖佳人分别的情形,我就伤感不已。“正销凝”,意思是我的愁思正浓。这些词句都表明本词表达了离别相思之情。这种离愁相思让词人伤感不已,这种情感贯穿全词,“倚危亭,恨如芳草”中“恨”就是最能体现这种情感的词。因此词眼是“恨”。‎ ‎【20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从多角度考虑,可以从修辞角度,抒情方式角度,表现手法角度来考虑。本题要求赏析虚实相结合的手法。“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词人想起了与红袖佳人分别时的情景,“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词人回忆之前和佳人相见的情形,都是虚写。“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词人用眼前“芳草”来写离恨的无休无尽。“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黄鹂又啼数声”词人以眼前晚风之中的片片落花、乍晴之后的蒙蒙残雨,以及黄鹂的啼鸣,在抒写离愁中表达了一些怨情。‎ ‎【点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报任安书》)‎ ‎21. 阅读第一段文字,从中概括出两个成语。‎ ‎22. 联系第二段文字谈谈你对曾子思想的理解。‎ ‎【答案】21.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 ‎22. 曾子认为,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司马迁的隐忍苟活、忍辱负重成就《史记》,这正是对曾子思想的最好诠释。‎ ‎【解析】‎ ‎【2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把握内容。本题要求概括出两个成语。考生可根据文本中的词句,联系学过的成语进行概括。如是现成的成语,则直接提取,如不是,则加以概括。文中“任重而道远”,可概括出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可以直接提取。‎ ‎【2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把握思想内容。本题要求考生联系第二段文字理解曾子思想。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把握文本的内容,然后重点阅读第二段文字,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曾子的思想。第二段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内容,这段话中,司马迁说自己“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表达自己隐忍苟活、忍辱负重,是为了完成《史记》。司马迁的这种思想正是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精神的体现。‎ ‎【点睛】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考生首先要通读全文,先过翻译关,弄明白文章的内容,读懂其中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了解把握具体内容。然后结合题干的要求,再读相关部分,抓住重点的词语或者句子进行理解分析,或者概括、评价。答题时,要结合内容分析。‎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寡人之于国也》)‎ ‎(2)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难》)‎ ‎(3)_________,扶摇可接;_________ ,桑榆非晚。(《滕王阁序》)‎ ‎(4)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亭送别》)‎ ‎(5)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小年也。(《逍遥游》)‎ ‎【答案】 (1). 谨庠序之教 (2).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 百步九折萦岩峦 (4). 扪参历井仰胁息 (5). 北海虽赊 (6). 东隅已逝 (7). 疏林不做美 (8).‎ ‎ 淡烟暮霭相遮蔽 (9). 朝菌不知晦朔 (10). 蟪蛄不知春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谨、庠、颁、戴、萦、扪、参、胁、赊、隅、做、霭、晦朔、蟪蛄等词,都要格外留意。‎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间不值得”是一句常见的网络流行语。它最早源自著名脱口秀演员李诞的一条“开心点,朋友们,人间不值得”的微博。‎ 有人说,这是赤裸裸地表明消极的人生态度,要警惕和怀疑;也有人说,这不过是以戏谑的口吻来舒缓生活的种种压力,是苦中作乐;也有人说,这是和生活的和解,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对于这句网络流行语“人间不值得”,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苦中作乐的作文 仿佛只是一夜之间,我们诧异地发现,世界变了,生活变了,人也变了:汽车代替了行走,电视代替了观察,网络代替了交流……人们似乎忘记了许多生命最原始的本能和需求。‎ 代替,代替,再代替。但我们深深地知道,那种流淌情感、洋溢智慧的生命是永远不能替代的。也许,我们无法丈量自己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生命的宽度。一本让人受益的好书,也许就是一次生命的拓展……‎ 记得小时候,我就很爱读书,从《安徒生童话》到《伊索寓言》,那精彩奇妙的故事只有书中才有,那恍如隔世的境界只有将全身心都投入到书籍中才体味的到。我发疯般地迷上了书,读起书来如醉如痴,书籍开启了我人生中第一扇智慧之窗。这正如高尔基所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的感觉真的十分玄妙:在秋日的午后,静坐树下,几缕暖暖的阳光洒在书上,字里行间散发着淡淡的书香。这时的我尽情地神游于书海之中,驰骋在天地之间,想象就变成了脱缰的野马,在狂奔,在疾驰,被张海迪的坚毅与顽强所鼓舞,被简爱的勇敢、自强所折服,更为斯佳丽与白瑞德浪漫凄美的爱情潸然泪下。鲁迅先生曾陪伴我度过旧中国那段最黑暗的日月,余秋雨先生则引领我穿越历史去经历那段沧桑岁月……多少次,我与作者对话,与伟人对话,与那个时代对话。突然,这一切都消失了,仿佛流星转瞬即逝,那些书也不见了。我从睡梦中惊醒,真不知道,如果离开了书,我们还怎样维系原本就短暂而脆弱的生命。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固然苦,但读书能让简单的人变得丰富,让喧嚣的人返璞归真。读书无悔!为了读书,甘愿消得人憔悴!‎ 古人讲,布衣暖,菜根香,还是读书滋味长。一本好书,如美食佳酿,令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这又让我感受到,读书的快乐。‎ 读书之乐,乐在大开眼界。一卷在手,可以穿梭时空,遨游天下,悠然领略种种极致的风景。‎ 读书之乐,乐在悦心。好书能滋养心灵。读书,可以抒发纠结缠绕的情绪,可以拨开犹豫彷徨的迷雾,可以培养纯真高尚的情操,潜移默化之中,我们的心胸更加宽容豁达,让我汲取了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与力量。‎ 读书之苦,苦中作乐!读书之乐,乐在其中!‎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本次作文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本次材料提供的是一句来自脱口秀演员李诞的一条微博“人间不值得”,和众人对这句网络流行语的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消极,要警惕。由此可以思考,人间不值得,那就是否定人间,事实上,人间有假丑恶,但也有真善美;有忧愁,也有快乐;有失败,也有成功;有别离,也有团聚,怎么会不值得呢?我们不能因为太阳有黑子,就否定了太阳的光辉。有人认为是苦中作乐,来缓解压力。由此可以思考,人间的困苦、苦难很多,我们不可能事事如意,事事顺心。不快乐时,要有自我解脱,自我安慰的办法,让自己从身心困顿的泥淖中摆脱出来,保持一份淡定和乐观,不把它放在心上,不把它当作一回事,它就不是个难题,自然不能使你心困扰。当然,也有人认为是这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只要考生认同,哪一种观点都可以写,关键是能写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比如,李诞自己是这样解释的,“人间不值得不是让你要放弃,而是说,你做了该做的事情之后,就不要执着,如果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果,就健康的活着”。写议论文,要做到观点鲜明准确,论据典型,论证要有力,要有层次性,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进行论证。论证方法不能单一。‎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