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体验情感 第3课 论握手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体验情感 第3课 论握手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2

第3课 论握手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阐述的关于“握手”的观点。2.品悟对比论证在议论中的作用。‎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气氛(  )       ②窘状(  )‎ ‎③泾渭分明(  ) ④笑容可掬(  )‎ 答案 ①fēn ②jiǒnɡ ③jīnɡ ④jū ‎(2)多音字 ‎①模      ②与 答案 ①mú/mó ②yù/yǔ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      (2) 答案 (1)承诺/偌大 (2)笨拙/相形见绌 二、词语积累 ‎1.理解运用 16‎ ‎(1)笑容可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受宠若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萍水相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泾渭分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谈笑风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行我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笑容露出来,好像可以用手捧住,形容笑得明显。(2)受到过分的宠爱待遇而感到紧张不安。(3)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4)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5)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6)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还是照我本来的一套去做。‎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浮来山,又名浮丘,主体建筑“定林寺”既轩敞典雅,又古朴大方;另有“怪石峪”怪石嶙峋,“卧龙泉”溪流潺潺。四季来这里旅游的人络绎不绝,笑容可掬。(  )‎ ‎(2)由于一到长沙就受到人们的追捧,大熊猫“公主”受宠若惊,居然一晚上都躲在树上,怎么都不肯下来。(  )‎ ‎(3)李优与三十年前的同学张永在昆明湖畔萍水相逢,他们高兴得热泪盈眶。(  )‎ ‎(4)文理科知识不仅应该互相补充,还应该互相渗透。实际上,自然与社会绝不可能是泾渭分明的。(  )‎ ‎(5)爸爸多年未见的老战友到了我家,他们谈笑风生,连吃饭的时间都忘记了。(  )‎ ‎(6)他上课的时候总是我行我素,一点也不受其他同学的干扰,所以总是受到老师的表扬。(  )‎ 答案 (1)√ (2)×。“惊”不是受惊吓之意 (3)×。“萍水相逢”用于素不相识的人之间 (4)√ (5)√ (6)×。“我行我素”指不听从别人的意见,不合语境 ‎2.辨词填空 ‎(1)施行·实行 施行:法令、规章等公布后从某时起发生效力,执行;按照某种方式或办法去做,实行。适用于具体的事物。‎ 实行: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适用于抽象的事物。‎ ‎①为了解决冬季供暖不热的问题,供热部门将在全城区________电热供暖改造工程。‎ ‎②机动车闯红灯扣6分的处罚自‎2013年1月1日起________。‎ 答案 ①施行 ②实行 ‎(2)荣幸·荣耀 荣幸:光荣而幸运。交往中的敬辞,表示客气。‎ 荣耀:光荣。侧重于心理表现。‎ 16‎ ‎①能参加这次盛大的会议,我不胜________。‎ ‎②小静考上了清华大学,那是全村的________,值得庆贺。‎ 答案 ①荣幸 ②荣耀 三、名言警句 与“礼仪”相关的名句 ‎1.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2.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3.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 ‎4.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 ‎5.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 一、作者简介 莱·亨特(1784—1859),英国评论家、散文家和诗人。‎ 二、文学知识 议论文 议论文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的三个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就是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类型有:①事实论据,可以是具体的事例、概括的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感受等;②理论论据,可以是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民间的谚语和俗语以及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 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论握手》一文在写作中就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课堂导语 ‎《礼貌歌》中唱道:“相逢点头笑,见面问个好,笑容挂眉梢,心儿甜透了;人世间怎能够不打交道,礼貌对人是多么重要。”‎ 握手传递的是礼貌,握手是交际中不可或缺的礼仪,更是一种不用说话就能显示出热情、友好的待人之道。握手能进一步增添别人对你的信赖感,握手能缩短两个人心灵上的距离。‎ 16‎ 下图是对课文文脉的梳理,请阅读课文,在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论证方法。‎ 答案 ①举例 ②道理 ③对比 ‎1.议论文的论点可以安排在文章的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的论点是什么?论点出现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论点:更倾向于与人热情握手。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 ‎2.阅读全文,按照表格提示填写相关内容。‎ 失态现象 言行举止 给人印象 实质 一概热情式 神态:‎ 语言:‎ 欲伸欲缩式 神态:‎ 对待别人的握手:‎ 答案 ‎ 失态现象 言行举止 给人印象 实质 一概热情式 神态:一脸殷勤,笑容可掬 仿佛是密不可分的挚友 萍水相逢之人 语言:“幸会”‎ 似为肺腑之言,好像对方是刚自遥远沙漠归来的老友 过于张扬外露 欲伸欲 缩式 神态:唯诺谦卑,手欲伸欲缩,游移不定 好像是手指发炎溃烂,羞于现丑(谨言慎行)‎ 与他人格格不入 过于内敛、畏缩 16‎ 对待别人的握手:矜持、忧郁 像是怕你对他施行恶作剧;颇似挽着一位陌生的淑女就座 ‎3.本文议论了哪几种握手的情形?联系实际生活,说说哪一种情形出现的比较多,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三种情形:①无论亲疏,不分场合,见手即握;②唯诺谦卑,手欲伸欲缩,游移不定;③自视清高,姿态傲岸,视己手若金玉。‎ ‎(2)第一种情形出现的比较多。因为握手是人们日常交际中的重要礼节,因此人们比较看重握手;但是由于一些人把握不住分寸,往往出现过分热情的尴尬场面。‎ ‎4.细读课文最后一段,指出那两位先生在握手礼节方面有什么共同点和变化,并分析他们在心态及结局上的差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共同点:自视清高,姿态傲岸,视己手若金玉;极少与人握手,即使与人相握亦冷淡无味。‎ ‎(2)变化:其中一位转变了看法,意识到握手的重要性,握手频频,热情亲切;另一位则举止丝毫未改,我行我素,旁若无人。‎ ‎(3)心态:一个随和,知错就改;另一个固执,姿态冷傲。‎ ‎(4)结局:改变者得以变迁,冷傲者为其所激。‎ ‎5.课文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对比论证?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一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其中一位先生对“握手”的前后态度变化的对比。‎ ‎(2)两位先生对“握手”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3)能否重视“握手”导致的结果的对比。‎ 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对比有纵比和横比两种。‎ 所谓纵比,是指时间上的前后时期、事物的前后阶段的对比。如用八旗子弟前期能征善战、建功立业与后期纵情享乐而丧权误国对比,可用来证明“创业而不守业就会有亡国之灾”的道理。‎ 所谓横比,是指同类事物间的对比。如要论证什么是真正的公仆精神,可用孔繁森不幸殉职后留下的遗物是8元6角人民币和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与北京市副市长王宝森大肆贪污受贿,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和极其恶劣的影响对比。‎ 16‎ 有人认为作者已经从生活现象的角度谈了两类握手的“失态”行为,从而印证了自己的论点,所以文章最后一段对两位先生的叙写属于画蛇添足。你是怎么认为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文章最后一段对两位先生的叙写不是画蛇添足。文章是从两种握手的“失态”现象写起并引出作者的观点,但作者在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后,并没有立即停笔,而是由“肯定这一点”和“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两个角度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并指出了不愿握手的原因是傲气,即待人接物傲慢或对人不信任。如果文章就此搁笔,则显得较为突兀,所以作者援引两位先生的例子继续对自己的观点予以证明,以显文章丰厚,论述严密,结构缜密。并且我们从第一位先生的“翻然改变”中,也能看到作者对“热情亲切”,暗含了褒许之意;而对于后者的“我行我素”,作者却说“但因此倒也显堂堂正正,免去许多非议妄言”,调侃煞尾,显示出更多的生活真实性来。‎ 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论握手》一文中前两段就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针对生活中常见的握手现象,探讨握手之道及处世立身之理。‎ 运用举例论证,要精选确凿、充分且有代表性的事例,这样才能够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 技巧点拨 ‎(1)举例要简练概括。举例记事虽然也要用到记叙的表达方式,但和记叙文的写法不同,不需要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以及人物之间的对话、神态、动作,故事发生的场景等做细致生动的描绘。议论文只是借事说理,所叙事例只要能证明观点即可,文章的重点是作者所论证的观点而不是用来说理的事例。如果不考虑论点的需要,信笔写去,甚至进行大段的记叙,那事例不但起不到应有的论证作用,还会使议论文变成“两头议、中间叙”的不伦不类的文章。‎ 16‎ ‎(2)举例要紧扣论点。举例论证时,所举事例必须与所论证的观点紧密相扣,这才能起到论证的作用。要做到这样,首先在选择事例时,就要看事例本身是否蕴含着所要论证的观点。同时,由于事例本身往往具有多义性,因此,在叙述事例时,还要有意识地突出事例中与论点相扣的一面,不能泛泛地说事,即围绕论点定向复述事例。‎ ‎(3)举例要析理透辟。举例是为了说理,在举例过程中或概述事例之后要对事例作适当的分析,将其中蕴含的道理围绕观点说清说透,这对于增强论证的力量也是很有必要的。切忌不加分析地信手拈来,随意罗列事例,这样必然会造成事理脱节,举例失当。‎ 迁移运用 以“张扬与内敛”为话题,运用举例论证,写一段有辩证色彩的文字,不少于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只有张扬自己的个性,人生才可能会丰富多彩。然而过于张扬就成了张狂。张狂是幼稚的表现,它能使你跌入万丈深渊。“杨修分饼”的故事为我们所熟知:杨修自恃才高,在关键时刻,他不懂得内敛,这更加坚定了曹操要灭掉他的决心。因此,我们在张扬个性的同时要学会内敛。‎ 一、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礼仪,交际的桥梁 诚然,握手时的热情并非全然出自真诚,但它至少创造了和睦的气氛。……况且就待人接物而言,热情友善应当被奉为至理。‎ 运用示例 握手是一种礼仪,不用说话就能显示出热情、友好的待人之道,如果应用得当,它能进一步增添别人对你的信赖感。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的行为规范,所以在比较正规的场合,谁先伸手是有标准做法的。两个人同时伸手在操作上概率不高,总有一个发起者。当然,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别和他人太较真,如果有人并不知道规范的礼仪而先伸手了,你也没必要端架子,握下手表示一下热情、友善也并无大碍。真正懂得社交礼仪的人还是强调平等和尊重的基本原则的。在礼仪之上,平等和尊重要比规范更加重要。‎ 二、课外素材 广州市民回忆与李克强握手一刻 ‎2015年1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广州南沙新区考察。在南沙政务服务中心,他详细地了解了许多民生问题。8日,记者回访了当日见到总理的市民,他们依然激动不已。‎ ‎5日11时许,阿浩和家人正在南沙政务服务中心办理房产证,李克强总理来到他们面前,“我一抬头,认出是李克强总理,他面带笑容,先跟我们打声招呼,主动跟我们握手。我当时愣了一下,以前都是在电视、报纸上看到总理,没想到可以‘零距离’跟总理握手,当时太激动了,脑袋一片空白”。‎ 16‎ 据阿浩回忆,总理跟他们握手后,还主动和他们寒暄起来,并详细询问了现在农村关于医疗、保险、养老等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事。‎ ‎“总理很关心民生问题,问的问题都很贴近生活。我告诉总理,我们现在日子过得还不错,因为国家政策好。”阿浩说。听到这里,李克强微微一笑。‎ 短暂的停留后,李克强与阿浩等人握手道别。‎ 李克强走出政务中心门口时,很多市民都围上来,争先向总理问好,李克强和蔼可亲地与市民一一握手。‎ 选材感言 一个大国的总理,在百忙之中来到百姓中间,直接和百姓交流,丝毫没有总理的架子,也没给人以距离感。事情虽不大,却正是我们党能够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一个具体体现。正是因为共和国的历任总理都与群众心连心,党的事业才能够获得人民的支持,中国的各项事业才能够持续快速地向前发展。‎ 说 话 朱自清 谁能不说话,除了哑子?有人这个时候说,那个时候不说。有人这个地方说,那个地方不说。有人跟这些人说,不跟那些人说。有人多说,有人少说。有人爱说,有人不爱说。哑子虽然不说,却也有那咿咿呀呀的声音,指指点点的手势。‎ 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许多人说了一辈子话,没有说好过几句话。所谓“辩士的舌锋”、“三寸不烂之舌”等赞词,正是物稀为贵的证据;文人们讲究“吐属”,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并不想做辩士,说客,文人,但是人生不外言动,除了动就只有言,所谓人情世故,一半儿是在说话里。‎ 说话即使不比作文难,也决不比作文容易。有些人会说话不会作文,但也有些人会作文不会说话。说话像行云流水,不能够一个字一个字推敲,因而不免有疏漏散漫的地方,不如作文的谨严。但那些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却决非一般文章所及。——文章有能到这样境界的,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是这是怎样一个不易到的境界!我们的文章,哲学里虽有“用笔如舌”一个标准,古今有几个人真能“用笔如舌”呢?不过文章不甚自然,还可成为功力一派,说话是不行的;说话若也有功力派,你想,那怕真够瞧的!‎ 16‎ 说话到底有多少种,我说不上。约略分别:向大家演说,讲解,乃至说书等是一种,会议是一种,公私谈判是一种,法庭受审是一种,向新闻记者谈话是一种;——这些可称为正式的。朋友们的闲谈也是一种,可称为非正式的。正式的并不一定全要拉长了面孔,但是拉长了的时候多。这种话都是成片段的,有时竟是先期预备好的。只有闲谈,可以上下古今,来一个杂拌儿;说是杂拌儿,自然零零碎碎,成片段的是例外。闲谈说不上预备,满是将话搭话,随机应变。说预备好了再去“闲”谈,那岂不是个大笑话?这种种说话,大约都有一些公式,就是闲谈也有——“天气”常是闲谈的发端,就是一例。但是公式是死的,不够用的,神而明之还在乎人。会说的教你眉飞色舞,不会说的教你昏头聋脑,即使是同一个意思,甚至同一句话。‎ 中国人很早就讲究说话。《左传》、《国策》、《世说》是我们的三部说话的经典。一是外交辞令,一是纵横家言,一是清谈。你看他们的话多么婉转如意,句句字字打进人心坎里。还有一部《红楼梦》,里面的对话也极轻松、漂亮。此外汉代贾君房号为“语妙天下”,可惜留给我们的只有这一句赞词;明代柳敬亭的说书极有大名,可惜我们也无从领略。近年来的新文学,将白话文欧化,从外国文中借用了许多活泼的、精细的表现,同时暗示我们将旧来有些表现重新咬嚼一番。这却给我们的语言一种新风味、新力量。加以这些年说话的艰难,使一般报纸都变乖巧了,他们知道用侧面的,反面的,夹缝里的表现了。这对于读者是一种不容避免的好训练;他们渐渐敏感起来了,只有敏感的人,才能体会那微妙的咬嚼的味儿。这时期说话的艺术确有了相当的进步。论说话艺术的文字,从前著名的似乎只有韩非的《说难》,那是一篇剖析入微的文字。现在我们却已有了不少的精警之作,鲁迅先生的《立论》就是的。这可以证明我所说的相当的进步了。‎ 中国人对于说话的态度,最高的是忘言,但如禅宗“教”人“将嘴挂在墙上”,也还是免不了说话。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这三样又有分别:慎言是小心说话,小心说话自然就少说话,少说话少出错儿。寡言是说话少,是一种深沉或贞静的性格或品德。讷于言是说不出话,是一种浑厚诚实的性格或品德。这两种多半是生成的。第三是修辞或辞令。至诚的君子,人格的力量照彻一切的阴暗,用不着多说话,说话也无须乎修饰。只知讲究修饰,嘴边天花乱坠,腹中矛戟森然,那是所谓小人;他太会修饰了,倒教人不信了。他的戏法总有让人揭穿的一日。我们是介在两者之间的平凡的人,没有那伟大的魄力,可也不至于忘掉自己。只是不能无视世故人情,我们看时候,看地方,看人,在礼貌与趣味两个条件之下,修饰我们的说话。这儿没有力,只有机智;真正的力不是修饰所可得的。我们所能希望的只是:说得少,说得好。‎ 读后启悟 朱自清的散文风格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他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笔致简约亲切,读来有一种娓娓动人的风采。这篇文章作者在提出观点“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后,就从不同角度对观点进行了论证。作者认为人们天天说话却不见得就是会说话,强调了说话之难。然后通过说话与写文章的对比,说明二者都是非常难的事情。作者又指出在不同的场合说话也有不同的特点,即使是闲谈有人也谈不好,进一步说明了说话之难。然后,作者又引经据典 说明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说话,说话成为了一门艺术,并用反讽的手法,暗示当时的言论不自由,说话不能那么婉转如意,也不能说得轻松漂亮,只能用旁敲侧击地方式说话了。最后得出我们作为平凡人,要慎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有礼貌、有趣味地讲话的观点。‎ 16‎ ‎《论语》经典章节赏析之三——八佾篇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1.[名句]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赏析]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这是可取的。但过于强调谦逊礼让,以至于把它与正当的竞争对立起来,就会抑制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道德阻力。‎ ‎2.[名句]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 祭祀祖先的时候,好像祖先真的在那里;祭祀神的时候,好像神真的在那里。孔子说:“我不亲身参加祭祀,祭了就好像没有祭祀一样。”‎ ‎[赏析] 孔子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说:“敬鬼神而远之。”所以,这一章他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那里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这样看来,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3.[名句]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 鄹,春秋时鲁国地名,又写作“陬”,在今山东曲阜附近。鄹人,指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纥曾为鄹邑大夫。“鄹人之子”指孔子。‎ ‎[译文]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鄹人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呢?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赏析] 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这一段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他具有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 一、语言文字运用 16‎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每位进过银行网点的市民,都对大堂里那位笑容可掬的银行职员有深刻的印象。‎ ‎②日本的核辐射对中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只有西藏没有检测出辐射物,这让人受宠若惊。‎ ‎③我们再一次来到病房时,他脸上完全没有了一个重症病人的痛苦的表情,好像我们不是在病房里,而是在一个咖啡馆里,一群年轻人围着一个长者谈笑风生。‎ ‎④入世十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中,也许并没有显得那么泾渭分明,但它在改变国人观念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⑤北大老师的肖像留在了我的写生画册上:有的有绅士风度,有的和蔼可亲,或于萍水相逢间“樯橹灰飞烟灭”,或于古朴凝重之中形成另一番风格。‎ ‎⑥有些作家在金钱和利益的驱使下变得不负责任,太过于自由和放纵。他们不作分析只下判断,那种我行我素式的孤傲和放任真的不像是一个成熟作家的表现。‎ A.③⑤⑥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①③⑥‎ 答案 B 解析 ①笑容可掬:笑容露出来,好像可以用手捧住,形容笑得明显。使用正确。②受宠若惊:受到过分的宠爱待遇而感到紧张不安。不合语境。③谈笑风生: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使用正确。④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不是“十分突出”的意思。⑤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不合语境。⑥我行我素: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还是照我本来的一套去做。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论握手》一文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向我们讲述了关于握手的种种表现,仔细揣摩,便可品味出文章中闪烁的智慧的光芒。‎ B.我的这位那时不相识而且恐怕永远不会相识的朋友的热情的握手和热情的告别话,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C.不善与人握手常被视作稳重谨慎,可是,事实并非如此,除非那种稳重是源于傲气。‎ D.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通过介绍我国各地的美食使观众了解了食物给中国人在礼仪、伦理、人际交往等方面带来的深刻变化。‎ 答案 C 解析 A项搭配不当,“品味……光芒”不搭配;另外,后一分句中途易辙,暗换主语,首句主语是“《论握手》一文”,第二句就将主语暗换为了“我们”。B项成分残缺,应在“我的心情”前加“使”。D项不合逻辑,“礼仪、伦理、人际交往”并列不当。‎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是礼仪之邦,慷慨好客是我们的民族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①一般来说,发自内心的尊重关爱应该是主人待客的基本态度 ‎②待客之道,首在分清宾主 ‎③当然,居客位的一方也需讲究“客道”‎ ‎④好客自然讲究待客之道 ‎⑤主即待客、迎送的一方,宾即拜谒、暂居的一方 ‎⑥主人为客人尽量想得周到,客人也尽量不给主人添麻烦 A.②⑤④⑥①③ B.④②⑤①③⑥‎ C.④①③②⑤⑥ D.②⑤④①③⑥‎ 答案 B 解析 从说明对象来看,④句中的“好客”和前面的“慷慨好客”照应,应作为第一句;②句中的“待客之道”紧承④句;⑤句紧承②句解释主宾;①③⑥解释待客之道。‎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礼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规范,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①___________________: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属于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作为社会属性的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脱离了礼仪的规范,那么剩下的只是自然属性,③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道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就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 答案 (示例)①人具有两重属性 ②必须接受礼仪的规范 ③这就与禽兽无异了 解析 从冒号来看,第①空应是后文的总起句;第②空可以从后文“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脱离了礼仪的规范”得出来;第③空可以从前文“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属于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得出来。‎ ‎5.《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中对高中生的交往礼仪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掌握各种场合握手的礼仪要求,掌握各种场合介绍和自我介绍的礼仪要求,掌握基本涉外礼仪。”就此谈谈你的看法。(1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我支持这种要求。文明礼仪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加强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既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是需要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 二、课内阅读强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16‎ 论及握手,便会想到随处可见的两种失态:一是无论亲疏,不分场合,见手即握,一脸殷勤,笑容可掬,让人觉得他们仿佛是天下最密不可分的挚友。若你的手有幸也被握及,对方照样一副受宠若惊的模样,虽然你与他不过是点头之交或初次相遇。其他接受过握手的荣幸者(握手者肯定已忘了其尊姓大名)抬眼相看,见握手者与他人交会时的热情,较之先前丝毫未减。一声“幸会”,诚意欣然,似为肺腑之言,好像对方是刚自遥远沙漠归来的老友。而事实上,他不过是萍水相逢之人。‎ 其二是在某些社交场合,一些人唯诺谦卑,手欲伸欲缩,游移不定,好像是手指发炎溃烂,羞于现丑。遇到这种谨言慎行之人,你只好打破一般的礼仪,与其握手加倍热情。因为别人将你们双方作了礼貌的介绍,而且接下来,你还得同这个场合的其他人一一握手,所以,哪怕仅是出于礼貌,你也应当同他有一番热情相握。可他的手却欲伸还缩,像是怕你对他施行恶作剧。你不得不伸手拉住他,但握手的动作仅出自于你自己。双方的手不知为何只有矜持,甚至显得忧郁。手既已握住,那无论尴尬也好,拙笨也好,都只有机械地履行完这个过程。这情形颇似挽着一位陌生的淑女就座。握手时是否要摇动一番,何时宜与对方松开,均颇费思量。执手相摇易被疑为对人施暴,松手时机不当难免又讨回些尴尬。接下来的聚会中,你对自己是否因握手而见嫌于对方始终把握不定。到分手时你才发现,他的言行举止与其他与之握过手的人,同样格格不入。‎ 在我看来,以上两种窘状其实都可避免。但若非要在两者中择其一,我倒更倾向于与人热情握手。诚然,握手时的热情并非全然出自真诚,但它至少创造了和睦的气氛。倘若要将真诚与和睦区分得泾渭分明(这种区分并非明智),那么,和睦总还是胜于引人不快的真情(如因厌恶某人而拒绝与之握手)。同时,要辨清某人的举止是否出于真诚,远比同人友善相处困难得多。况且就待人接物而言,热情友善应当被奉为至理。肯定这一点,便算悟出了令人愉悦的处世立身之道。无论接人待物,还是修身养性,择此即为上策,也最符合生活逻辑。不善与人握手常被视作稳重谨慎,可是,事实并非如此,除非那种稳重是源于傲气。对不愿握手的最合理的解释,是缺乏殷勤灵动。细究起来,它仍源于傲气。生硬刻板本身,就意味着某人的傲慢或对他人缺乏信任。‎ ‎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人热情握手的人,热情出自真诚,所以能够创造一种和睦的气氛。‎ B.唯诺谦卑的人与人握手,手欲伸欲缩,有的是因为手指发炎溃烂,羞于现丑。‎ C.热情与人握手的人,对人热情有加,即使是萍水相逢的人,见面也像是与远道而来的老朋友相见,十分亲热。‎ D.与唯诺谦卑之人握手,就像是对人施行恶作剧一样困难可怕。‎ 答案 C 解析 A项原文是“握手时的热情并非全然出自真诚”。B项原文是运用比喻,形容唯诺谦卑的人与人握手的情形,并非真的说其手指发炎溃烂。D项“就像是对人施行恶作剧一样”错,应是唯诺谦卑之人像怕别人对他施行恶作剧。‎ ‎7.作者在前两段中提出生活中两种握手的失态情状,其作用是什么?‎ 16‎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首先提出生活中两种握手的失态,一是热情握手,一是唯诺谦卑的握手,其作用是为下文提出自己对握手的看法提供事实基础,为“论握手”做铺垫。‎ 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可以使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加明确,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8.根据文意,谈谈作者“更倾向于与人热情握手”的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与人热情握手的人可以创造一种和睦的气氛;‎ ‎(2)就接人待物而言,热情友善应当被奉为至理;(3)不善于与人握手的根本原因是傲慢和对人缺乏信任。‎ 三、课外阅读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礼仪文化 礼仪本身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大量西方文化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地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探讨和思考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必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在中西礼仪的融合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鹜,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其二,是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礼仪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 不可否认,当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并不仅仅是因为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这一切与基督教的社会基础密切相关。因为礼仪是宗教的重要活动方式,由于对宗教的虔诚信仰,西方人从小就接受这种礼仪的教育与熏陶,使得礼仪能够自然地表现在人的行为之中。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们获得高度的自信与优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与优越感赋予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感染力,使其礼仪文化被视为世界标准。对照我们现在的中国社会状况,我们与西方的差距是明显的。‎ 16‎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的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文化施行于世界。‎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地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地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 ‎9.下列关于“礼仪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大量西方文化涌进中国,西方礼仪文化不断冲击并促使中国的礼仪文化进入了一个纵向传承与横向融合的最快时期。‎ B.我们民族的礼仪文化没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与西方的差距难以弥补,是因为我们民族缺乏虔诚的宗教信仰。‎ C.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以及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使得当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 D.礼仪是社会文明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如果一个社会的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就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 答案 C 解析 A项“进入了一个纵向传承与横向融合的最快时期”于文无据,且只是“横向融合”。B项“与西方的差距难以弥补,是因为我们民族缺乏虔诚的宗教信仰”说法错误。D项表达不准确,原文说“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 ‎10.下列对中西方礼仪的差异与融合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来越多的人探讨和思考如何保护中国传统礼仪,以及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地融合。他们认为中西礼仪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B.盲目热衷西方礼仪,拿它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或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会使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陷入误区。‎ C.当前中国在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中体现更多的是借鉴西方。我们借鉴其形式容易,从形式上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也不难。‎ 16‎ D.当前,中国只要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并将二者合理有效地融合,就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实现和谐社会。‎ 答案 D 解析 “只要……就”的表达与原文不同,应改为“只有……才”。‎ ‎1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礼仪文化是社会文明的基础,最具民族代表性。民族的复兴不仅是一种文化的复兴,更是实力的复兴。‎ B.当前部分青年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做法的出现,淹没了民族的传统礼仪,丧失了民族的自尊。‎ C.我们要想建立起自信和优越感,确立我们的感染力,不仅要借鉴西方礼仪的形式,更要借鉴其内在灵魂。‎ D.一个缺乏礼仪的社会,就是不成熟的社会。别人认同了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礼仪文化才能真正施行于世界。‎ 答案 C 解析 A项“民族的复兴不仅是一种文化的复兴,更是实力的复兴”应改为“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B项表述有误,变未然为已然,原文说的是这种情形泛滥可能导致的后果。D项“一个缺乏礼仪的社会,就是不成熟的社会”表达不严密,过于绝对化。‎ 1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